鄭人買履教案反思(實用1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0 04:21:57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實用18篇)
時間:2023-12-10 04:21:57     小編:LZ文人

教案應當注重反思和改進,及時調(diào)整和完善教學計劃。那么要編寫一份較為完美的教案,教師需要有清晰的教學目標,明確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此外,教師還應該注意教材的分析和選取合適的教學資源,以豐富教學內(nèi)容和提高教學效果。這是一份針對某一學科的精品教案,大家可以學習其中的教學設計思路。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一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xiàn)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刻舟求劍》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多嵢速I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諷刺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經(jīng)過幾年的語文學習和實踐,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這兩則寓言雖然是文言文,但是有譯文可供借助,學生學起來就容易多了。因此,和現(xiàn)代文的教學一樣,仍堅持以自讀為主,重在感悟、積累的策略。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讓他們自己質(zhì)疑、釋疑,教師適當點撥、扶助,必要時精當講解,但是不講語法。

引導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讀故事—明道理—受教育。

1.學習本課生字,和譯文對照(或查字典驗證)弄懂字義。

2.讓學生初步接觸文言文,為以后的學習打一點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從這兩則寓言中領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3.繼續(xù)了解古今漢語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弄懂每則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4.指導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

5.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重、難點與關鍵:

能借助釋文理解古文,初步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課前談話,引入課文(課件)。

我們生活中常常會發(fā)生一些荒唐、可笑的事,比如自己手里拿著笤帚卻去放笤帚的地方找笤帚;正在玩電腦時突然停電了,心想既然玩不成電腦就看電視吧等等。今天,我們來讀兩個故事,其中的人所做的事更荒唐。(板書:刻舟求劍)。

二、學習《刻舟求劍》。

1.自由朗讀寓言后指名朗讀。

2.教師范讀,讓學生對比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明白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不同,因為學生不是初次接觸文言文,所以在讀法上需要糾正的地方不多。如朗讀這課中的“遽契其舟”時,其中的“遽”和“契”是兩個詞,朗讀時要當作兩個詞語來讀。)。

3.師再次朗讀,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停頓分隔符號“/”。

4.學生按照分隔符號再次朗讀寓言。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整體感知這則故事的意思,文言文的理解必須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進行。)。

5.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等到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認為他沒有把做記號的地方講清楚。(教師立即表揚他聽地認真并鼓勵他講一講。)。

生:有個楚國人過江的時候把劍掉入江里了,他就在掉劍的船邊做了個記號,等船停了,他去撈劍,沒有撈上。

生:我再補充一點:他這樣做是撈不到劍的,因為船走了但是劍沒有動。

師:同學們講的很好,看來下面的譯文對我們學習這則寓言故事幫助很大。如果沒有譯文怎么辦?我們先來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6.對照譯文說說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涉、自、墜、遽、契、止、求、行、若此、惑。(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只有理解了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也就能通順地理解整個故事的意思了。)。

7.共同交流以上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8.根據(jù)對句子中重點字的理解說說寓言中每句話的意思。

9.每一位同學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然后講給同桌聽。

10.討論問題:求劍的人為什么求不到劍?(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用文言文中的話說或者是用自己的話說都行。)。

11.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2.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不能太死板。

生:這則寓言中的那個人做事不動腦子,他就不想想劍是在哪里掉的?他卻在另一個地方撈,肯定是撈不到的。說明我們平時做事要多動動腦筋。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告訴我們做事要看到事情的變化,然后根據(jù)事情的變化來選擇做事的方法。

生:我會立即跳下江里把它撈上來。

生:我會在掉劍的地方插一根長桿子,然后再下去撈。

生:如果你不會游泳怎么辦?江水很深呢?

生:如果是一把寶劍,我就想辦法去撈,如果是一般的劍,我又不會游泳,我就不撈了。

三、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板書設計:

刻舟求劍。

從刻記號的地方。

楚人:跳。

找不到。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說說通過《刻舟求劍》說明了以什么道理。

二、導入新知。

1、過度:楚認刻州求不到劍,而這位鄭人上市卻買不到履,讓我們來看看這到底是什么。

1.請學生先讀這則寓言的譯文。

2.學生根據(jù)譯文試讀文言文,看看讀寓言時哪里應該停頓。(教師糾正個別停頓不對的地方。)。

3.再次朗讀寓言故事,并說說這則寓言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4.畫出自己不懂的字,并對照譯文試著理解。

5.相互交流。

6.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并進行交流。

7.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則寓言故事。

9.有語氣的指導朗讀練習。

10.朗讀后說說這則寓言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生:我覺得那個人太死板了,他不會用他的腳去試,用自己的腳去試買到的鞋不是更合適嗎?這個故事說明我們做事要靈活一些。

生:我認為這則寓言是想讓我們明白做事情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

生:我補充:我們做事時要根據(jù)事情的變化選擇方法。

(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

四.拓展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

生:有一次媽媽讓我去買一斤辣子,給了我兩元錢。我來到菜攤一問一斤辣子要兩元六角,我只好回去問媽媽再要六角錢。回到家媽媽聽后說:你不會先買來回來,還要再跑一趟。

……。

五、對照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說說它們的異同。

板書設計:

忘持度。

反歸取之寧信度,無自信也。

市罷不得履。

難。但是,文言文的讀法與現(xiàn)代文略有不同,如果讀句過程中停頓的地方有錯誤,

會給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困難。因此,教學中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之前,首先帶領學生解決朗讀問題。

2.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教學中我先讓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重點字的。

意思,再嘗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直到將整個故事連成一段通順的話。特別是在。

教學第二則寓言時,我基本上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學習的。

3.我認為教學寓言時,總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當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講出寓。

言故事的內(nèi)容,講故事中揭示的道理,教師會以為他們已經(jīng)理解的很好了,可是,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談感受時,卻常常說的那么牽強。這是因為他們不理解故事的寓意呢?還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經(jīng)歷太少呢?而難以恰當?shù)乇硎鱿鄬膶嵗剡@需要教師們進一步思考。

自問自答:

這兩個成語故事,說的是生活中的那種人?

這兩個故事都諷刺了不講究方法的人,諷刺他們愚蠢。不只事物會變化的人,從而給人啟迪,耐人尋味。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二

1、學會本課生字“寓、焦、苦、弱、勃、悶、宋、則、疲”,能熟練運用。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懂得復述課文。

3、創(chuàng)設情境,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生字詞。

4、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違反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jīng)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1、了解寓言這種體裁,并掌握寓言的基本特點,基本能復述課文。

2、了解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知道事物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果違反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強借外力,強求促成,反而會把事情弄糟。并結合歷史故事及自身經(jīng)歷理解《鷸蚌相爭》所包含的寓意。

(教師)。

1、準備與本課寓言相關的動畫片或是書籍。

2、多補充些其他的寓言故事書籍,推薦學生閱讀。(學生)課外搜集寓言故事在課堂上與大家共享。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同學們喜歡看寓言故事嗎?說說你自己曾經(jīng)看過哪些寓意故事呢?

2、揭示課題:今天老師將介紹新的寓言故事給你們。(板書:寓言兩則讓學生齊讀)。

3、學習“寓”字。用字理識字的知識去學習,師引導:寶蓋頭跟房屋有關,這是一個標準的形聲字。(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說自己的記憶字形的方法)。

4、解釋課題: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則”就是“篇、個”的意思,兩則就是告訴咱們這課共有兩個故事。

5、看課題質(zhì)疑:看到“揠苗助長”這個題目,你會提出什么問題呢?(學生自由發(fā)言提問)。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注意讀準字音。

3、交流問題,感知大意。

(1)師:到底是誰揠苗助長?為什么“揠苗助長”?

(2)“揠苗助長”結果怎樣?請學生把這些問題完整地連起來說一說。(同桌先練說)。

二、理解文本,配樂朗讀課文。

1、讓生觀看《揠苗助長》的錄象,并讓學生注意觀察人物的表情。

2、讓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詞語來進行課文內(nèi)容的情境再現(xiàn),注意突出剛才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3、提議:我們每個同學想不想給這則寓言配上自己的朗讀呢?自己試一試。

5、指導朗讀,讀出農(nóng)夫的焦急。

6、理解第二、第三段。問:農(nóng)夫想到什么辦法?(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

(1)問:“筋疲力盡”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他會“筋疲力盡”?從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讀讀。

(2)讓生觀看插圖。看!此時他的神情是怎樣的?能用一個詞語概括嗎?

(3)有感情地朗讀:能把農(nóng)夫當時又累又高興的心情讀出來嗎?(指名讀、齊讀)。

“回到家里,他興致勃勃地說:‘真把我累壞啦!可力氣總算沒有白費,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長了一大截!’”

(4)問:讀了這段,你有何感受?把自己的感受帶到文章中去讀,體會農(nóng)夫的快樂。

(5)“納悶”是什么意思?他的兒子納悶什么?

(6)看到枯死的禾苗,如果你是農(nóng)夫的兒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鄰居,又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他的妻子,你會說些什么?如果你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老人,你會忠告他什么?請口頭練習說。

三、總結理解,拓展延伸。

1、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懂得了什么?

2、拓展:我們的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如果你碰到,你會怎樣去勸告他們?請你用一句最簡潔的話去概括。

一、揭示課題。

1、我們今天繼續(xù)學習第24課《寓言兩則》,板書課題《鷸蚌相爭》。

2、讓學生齊讀課題,要求把字音讀準。

3、老師出示“鷸”和“蚌”字,請學生把它們放到相應的圖下。

二、初學寓言,了解內(nèi)容。

1、師問:這兩個小動物之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故事?請朗讀課文,等會集體交流。

2、請學生把故事的大意說出來。

3、老師出示口頭訓練題:河蚌剛剛張開殼曬太陽,鷸,蚌(),雙方(),結果()。

4、同桌練說,指名表述。

三、細讀寓言,深入理解。

1、再讀課文,思考:為什么鷸蚌互不相讓呢?

2、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朗讀,教師點撥。

4、聯(lián)系文本,理解人物。

(1)引導學生抓住:鷸猛得用盡力氣——威脅筋疲力盡。

蚌急忙——牢牢地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這些描寫動作、神態(tài)的詞語和語言表現(xiàn)兩人互不相讓的態(tài)度。

(2)問:就在這時,漁夫看見了,他怎么做呢?(指名回答,朗讀)。

(3)全班分角色朗讀。

(4)換位思考:這樣一個結果,三個主人公:鷸、蚌、漁翁會怎么想呢?

(引導學生理解:鷸:后悔不該輕易吃蚌,而且身處困境,還威脅蚌。蚌:不該賭氣不放開鷸,造成兩敗俱傷。漁翁:嘲笑鷸蚌互不退讓,結果讓他輕易獲利)。

四、拓展延伸。

1、發(fā)揮想象:對于鷸蚌來說,這是多么悲哀的結局呀!假如上天再給它們一次機會,它們會怎樣解決這樣一個矛盾呢?(讓學生拓展想象,可以課后練筆,可以當場練說)。

2、引導思考:讀了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

3、布置課外作業(yè):把這個故事告訴爸爸媽媽聽,聽聽他們的評論與意見,并且自己再去閱讀其他的寓言故事。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三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3、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教學重、難點:

1、解故事內(nèi)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解故事內(nèi)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1、我國寓言故事很多,請同學選擇一兩個講給同學們聽聽

讀過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樣的道理。

(如“龜兔賽跑”:烏龜跟兔子賽跑,結果兔子失敗。寓意:驕傲使人落后、失敗。“守株待兔”:種田人放棄勞作,想不勞而獲。寓意:成果靠勞動取得,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是危害自己的。)

這就是寓言:在一個短小的故事中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另外兩則寓言:《鄭人買履》,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及寓言出處的相關資料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5、找出疑難問題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

(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 定語后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 倒裝句

理解句意

講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jīng)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a 最能體現(xiàn)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復朗讀。

b 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xiàn)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 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分析鄭人形象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應該懂得什么

1、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么呢?

2、由于這個人的生搬硬套,墨守成規(guī),沒買到鞋。請大家做一個小編導,充分發(fā)揮想象,為《鄭人買履》編寫續(xù)集,寫在日記本上。

(1)《鄭人買履》中那個買鞋者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寓意是怎樣刻畫這一形象的。

(2)說了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談了它的現(xiàn)實意義。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四

我今天主要運用了隨文釋義的方法上了一堂古文教學課《鄭人買履》。平時,在教授文言文時我主要以板塊式教學來展開的。今天運用“隨文釋義”的方法,也是一種嘗試!

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抓住題目中的題眼“買”來設計主問題的,并且以“讀”為抓手,展開整個教學過程。

在設計問題時,我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讓他們先明了買鞋的經(jīng)過,再到結果。在朗讀方面的要求,也有一個梯度,要求逐步提升。先是讀準字音,然后讀出停頓,最后要求讀出語氣語調(diào)。

最后,在理解文意和讀中,體悟人物的形象和故事所要揭示的道理。

20xx版新課標中提到“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考察學生的記誦積累,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币虼耍业恼n前預習作業(yè)是“讀課文,并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蔽乙惨蟀嗌蠈W生人手一本《古代漢語詞典》。讓他們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是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文本大意。

其次,我在本節(jié)課中,讓學生在理清買鞋經(jīng)過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本文重要字詞句的理解、掌握與積累。

關于文言現(xiàn)象中的一些語法、句法等問題,我也是在隨文釋義時點到為止。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我覺得先了解一下即可。我相信隨著學習的深入,三年下來,他們定會在這個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且,20xx版新課標中也說道“詞法、句法等當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試內(nèi)容?!彼裕谔幚怼巴僮?、倒裝句、省略句”等文言語法知識時我也簡單化處理了一下,讓他們知道即可。

縱觀這堂課,我覺得在小組合作方面運用的少了些,在具體設計教案時這方面考慮欠妥。還有,文中有一矛盾處,即“已得履”和“遂不得履”是一處矛盾,可惜我在具體講授時并沒有抓住這一精彩點展開更為深刻的交流討論,或者我也設想,以后再有機會,可以抓住這一矛盾處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帶動全文的學習。

總之,今天這堂課我運用了“隨文釋義”法也是一種嘗試。有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五

這篇寓言,通過描寫一個只信尺碼,不信任自己的腳的鄭人買履而買不到的故事,告知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勝利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動,諷喻性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根底不非常好,對學習文言文和審議有難度,要多花時間識記背誦,教師還要多加引導。

1)學問與力量:把握重要的詞、句,深入領悟這則寓言蘊涵的道理;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通過熟讀領悟文章的含義;通過翻譯把握重點的詞、句;爭論課后題目,領悟寓言蘊涵的道理。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生活、工作中不應迷信教條,要敬重客觀實際;培育隨情勢變化而變更觀念和方法的思想。

重點:熟讀課文,依據(jù)理解復述課文,明白寓意。

難點:引導學生從學習審議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fā)想開去,學以致用。

1)搜集有關寓言的材料,制作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查找生字詞和簡介。

一課時。

一、從平常買鞋的方式導入新課(約2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我們是怎么買鞋的?

2)板書課題。

3)利用多媒體,展現(xiàn)古代人幾種鞋樣。

學生活動。

1)踴躍舉手答復。

2)進入新課學習。

二、檢查預習狀況(約2分鐘)。

教師活動。

1)巡查課堂,檢查作業(yè)。

2)教師訂正學生的錯讀誤讀。

學生活動:

1)把作業(yè)擺在課桌上待教師檢查。

2)一個學生上黑板完成作業(yè)。

三、了解寓言(約1分鐘)。

多媒體展現(xiàn)有關寓言學問。

四、指導閱讀,了解文章(約8分鐘)。

教師活動:

1)教師放錄音。

2)請同學跟著教師讀課文。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答復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學生活動:

1)仔細聽讀。

2)樂觀朗讀,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答復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五、指導幫忙,復述課文(約10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同學們翻譯課文。

2)請四個同學復述課文。

學生活動:

1)同桌合作,翻譯課文。

2)小組爭論,怎樣復述課文。

六、理清挨次,探究寓意(約24分鐘)。

教師活動:

1)這則寓言先講什么?后講什么?請找出大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2)放課件制作的動畫,導出這則寓言的寓意。

3)你覺得鄭人買履中買鞋人可笑之處是什么?

學生活動:

1)分組爭論,答復:

起因:把尺碼放在家中。

經(jīng)過:發(fā)覺忘帶尺碼,回家取。

結果:集市散了,沒買到鞋。

2)思索、踴躍發(fā)言,答復自己的感受。

第一層:鄭人給自己買鞋,忘帶尺碼,結果沒買到。

其次層:通過人物對話,提示鄭人固執(zhí)己見。

寓意:故事告知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勝利的。

同學們學習樂觀性很高,對故事的動畫制作很有興趣,踴躍發(fā)表自己的感受,缺乏之處:理解力量差,還有一小局部同學在等待、觀望,有點不知所,有待提高學習樂觀性和文言文根底學問的把握。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六

《鄭人買履》一課是一篇文言文,我覺得指導學生理解這類文章,必須重視方法指導。

1、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是理解全文的一個重要前提。教師標準的范讀,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指導時重視字音、停頓、節(jié)奏及語氣的具體體現(xiàn)。學生從模仿中便形成自己的能力。然后借助注釋試讀課文,力求理解句子的意思,接著以不同方式的朗讀展開朗讀比賽,在反復朗讀中進一步感悟句義。不要求學生逐字逐句去翻譯,只是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的大體意思即可。在此過程中大膽質(zhì)疑、釋疑,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現(xiàn)問題的能力。

2、練習講故事,通過講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針對青少年的“好奇”的心理特征,把教學和講故事結合起來,對培養(yǎng)口頭表達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路,講故事時要求注重三點:

(1)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譯。

(2)故事要富有生活氣息。

(3)著力刻畫人物的形象,在想象中使自己如身臨其境。親見其情態(tài),親聞其聲。

3、討論理解寓意,聯(lián)系實際談談感受。這一練習形式,既能讓學生的理解得到深化,同時又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結果學生的回答讓我出乎意料,看來學生們真是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達到了學以至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發(fā)揮了極大的主動性。

學生們能用課上積累的方法學會自己解決問題,實際效果真的不錯。

通過本課的教學,學生們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學生們在輕松的氛圍中接受了知識。既積累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又理解了本課所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從而促使學生避免錯誤的再一次發(fā)生,學習經(jīng)驗和生活經(jīng)驗得到了雙重發(fā)展。不足之處在于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還稍差,從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學習語文的目的,所以今后還要繼續(xù)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七

本課選編了兩則古代寓言。這兩則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現(xiàn)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犊讨矍髣Α分v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劍掉進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撈寶劍。這個寓言故事,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事物會變化的人。《鄭人買履》則借一個寧可相信自己腳的尺碼而不相信自己的腳的人,譏諷墨守成規(guī)、迷信教條而不尊重客觀事實的人。兩則寓言故事生動有趣,言簡意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所選的兩篇文言學生并不陌生。在教學時,重點應在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與學習方法的指導上。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八

2、介紹作者:(先讓學生介紹,教師適當補充)。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稱《韓非子》,現(xiàn)存55篇。他提倡法制,反對以血統(tǒng)為中心的等級制度。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九

1、聽成語故事,理解成語“鄭人買履”的含義,了解成語“熙熙攘攘”、“應有盡有”。

2、喜歡成語故事,體驗成語學習活動的樂趣。

1、成語卡片、繩子

2、成語故事:鄭人買履

一、導入

1、猜謎:

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般模樣,會跑會走。(謎底:腳)

2、讓我們來低頭瞧一瞧,我們的小腳朋友現(xiàn)在躲在哪里呢?

3、奇怪!為什么我們都要穿鞋子呢?每個人的鞋子大小都一樣嗎?

引導幼兒討論鞋子對腳的保護作用及知道鞋子要穿著合適的尺寸才舒服。

1、欣賞故事第一部分

從前,鄭國有一個人,他非常愚蠢。一天,他看到自己腳上的鞋子破了,就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集市:古時候做生意的人會在特定的時間里,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一起做買賣。)在他去買鞋之前,他先在家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打算買鞋時帶上它。可是,他記性不好,臨出門時,把小繩落在家里了。

提問:你們猜猜看,鄭國人會不會買到鞋子?

2、欣賞故事第二部分

這個鄭國人到底有沒有買到鞋子呢?我們接著往下聽故事。

集市離他家較遠,他一路小跑來到集市。集市上可真熱鬧: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商品應有盡有。鄭國人也顧不得多看,直接來到鞋鋪前。鞋的樣式很多,他左挑右選,終于挑了一雙自己滿意的。正準備掏出小繩,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突然他發(fā)現(xiàn)小繩落在家里了,便立刻放下鞋子,回家去拿。等他急急忙忙地趕回到集市時,太陽已經(jīng)快要落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shù)的店鋪都關了門。他來到鞋店,鞋店也關門了。鄭國人鞋子沒買成,十分沮喪。

提問:小朋友,如果你是鄭國人,你會用什么辦法去買鞋子呢?

3、欣賞故事第三部分

幾個過路的人知道情況后,紛紛不解地問:“用腳試一下,不就知道新鞋是不是合適了嗎?”

小結:小朋友,想知道鞋子是否合適,用腳穿上試一下就知道了,這是多么簡單的道理啊,可是故事中的鄭國人卻不明白。這篇故事諷刺(笑話)了那些死心眼的人,或者說是自以為是的人。

幼兒跟念,及時糾正幼兒發(fā)音。

1、鄭人買履

2、熙熙攘攘

3、應有盡有

玩法:請幾位穿同一類型但尺碼不同的鞋子的幼兒,脫下鞋子,用布蒙上眼睛,圍坐在一起,誰最先試穿上自己的(合適)的鞋子為勝。游戲進行2到3次。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十

準備:

成語卡片、圖片、繩子、音樂磁帶。

過程:

一、引題。

1、猜謎: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一般模樣,會跑會走。

謎底:腳。

2、讓我們來低頭瞧一瞧,我們的小腳朋友現(xiàn)在躲在哪里呢?

3、奇怪"!,為什么我們都要穿鞋子呢?每個人的鞋子大小都一樣嗎?

引導幼兒討論鞋子對腳的保護作用及知道鞋子要穿著合適的尺寸才舒服。

二、聽聽、說說、學習成語。

1、欣賞故事第一部分。

從前,鄭國有一個人,他非常愚蠢。一天,他看到自己腳上的鞋子破了,就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集市:古時候做生意的人會在特定的時間里,從四面八方趕來,聚集在一起做買賣。)在他去買鞋之前,他先在家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打算買鞋時帶上它??墒?,他記性不好,臨出門時,把小繩落在家里了。

提問:你們猜猜看,鄭國人會不會買到鞋子?

2、欣賞故事第二部分。

這個鄭國人到底有沒有買到鞋子呢,請接下來聽故事。

集市離他家較遠,他一路小跑來到集市。集市上可真熱鬧: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商品應有盡有。鄭國人也顧不得多看,直接來到鞋鋪前。鞋的樣式很多,他左挑右選,終于挑了一雙自己滿意的。正準備掏出小繩,比一比新鞋的大小,突然他發(fā)現(xiàn)小繩落在家里了,便立刻放下鞋子,回家去拿。等他急急忙忙地趕回到集市時,太陽已經(jīng)快要落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shù)的店鋪都關了門。他來到鞋店,鞋店也關門了。鄭國人鞋子沒買成,十分沮喪。

提問:小朋友,如果你是鄭國人,你會用什么辦法去買鞋子呢?

3、欣賞故事第三部分。

幾個過路的人知道情況后,紛紛不解地問:“用腳試一下,不就知道新鞋是不是合適了嗎?”

三、引導幼兒認識成語“鄭人買履”

小結:小朋友,想知道鞋子是否合適,用腳穿上試一下就知道了,這是多么簡單的道理啊,可是故事中的鄭國人卻不明白。這篇故事諷刺(笑話)了那些死心眼的人,或者說是自以為都是對的人。

四、教師朗讀,

幼兒跟念,及時糾正幼兒發(fā)音。

2、熙熙攘攘。

3、應有盡有。

五、游戲:我試我試我試試試。

玩法:請五位穿同一類型但尺碼不同的鞋子的幼兒,脫下鞋子,用布蒙上眼睛,圍坐在一起,誰最先試穿上自己的(合適)的鞋子為勝。游戲進行2到3次。

目標:

1、聽成語故事,理解成語“鄭人買履”的含義,了解成語“熙熙攘攘”、“應有盡有”。

2、喜歡成語故事,體驗成語學習活動的樂趣。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十一

這篇寓言,通過描寫一個只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的鄭人買履而買不到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動,諷喻性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學習。

2、學生分析。

學生基礎不十分好,對學習文言文和審議有難度,要多花時間識記背誦,教師還要多加引導。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重要的詞、句,深入領會這則寓言蘊涵的道理;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通過熟讀領會文章的含義;通過翻譯掌握重點的詞、句;討論課后題目,領會寓言蘊涵的道理。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生活、工作中不應迷信教條,要尊重客觀實際;培養(yǎng)隨情勢變化而變更觀念和方法的思想。

4、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熟讀課文,根據(jù)理解復述課文,明白寓意。

難點:引導學生從學習審議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fā)想開去,學以致用。

5、教學準備。

1)搜集有關寓言的材料,制作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查找生字詞和作者簡介。

6、課時安排:一課時。

7、教學流程設計。

一、從平時買鞋的方式導入新課(約2分鐘)。

教師活動。

1)提問:我們是怎么買鞋的?

2)板書課題。

3)利用多媒體,展示古代人幾種鞋樣。

學生活動。

1)踴躍舉手回答。

2)進入新課學習。

二、檢查預習情況(約2分鐘)。

教師活動。

1)巡查課堂,檢查作業(yè)。

2)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讀誤讀。

學生活動:

1)把作業(yè)擺在課桌上待老師檢查。

2)一個學生上黑板完成作業(yè)。

三、了解寓言(約1分鐘)。

多媒體展示有關寓言知識。

四、指導閱讀,了解文章(約8分鐘)。

教師活動:

1)教師放錄音。

2)請同學跟著老師讀課文。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學生活動:

1)認真聽讀。

2)積極朗讀,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五、指導幫助,復述課文(約10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同學們翻譯課文。

2)請四個同學復述課文。

學生活動:

1)同桌合作,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怎樣復述課文。

六、理清順序,探究寓意(約24分鐘)。

教師活動:

1)這則寓言先講什么?后講什么?請找出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2)放課件制作的動畫,導出這則寓言的寓意。

3)你覺得鄭人買履中買鞋人可笑之處是什么?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回答:

起因:把尺碼放在家中。

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忘帶尺碼,回家取。

結果:集市散了,沒買到鞋。

2)思考、踴躍發(fā)言,回答自己的感受。

8、布置作業(yè):(在黑板展示)。

9、板書設計:

第一層:鄭人給自己買鞋,忘帶尺碼,結果沒買到。

第二層:通過人物對話,提示鄭人固執(zhí)己見。

寓意: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

10、教學反思:

同學們學習積極性很高,對故事的動畫制作很有興趣,踴躍發(fā)表自己的感受,不足之處:理解能力差,還有一小部分同學在等待、觀望,有點不知所,有待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十二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打一物)(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1)鄭人買履。

(2)鄭人有欲買履者。

(3)先自度其足。

(4)而置之其坐。

(5)至之市。

(6)而忘操之。

(7)及反。

(8)市罷。

(9)遂不得履。

(10)何不試之以足。

(11)寧信度。

(12)無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

(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

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結構。

(2)何不試之以足。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1、理解句意。

2、講故事。

(1)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2)事情的經(jīng)過:至之市——已得履忘持度——反歸取之。

(3)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最能體現(xiàn)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復朗讀。

b、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xiàn)鄭人特點?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fā),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xiàn)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以免出現(xiàn)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yè):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么呢?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十三

《釣魚的一天》是《東方娃娃》20xx.11繪本版,這本書沒有一個字,但里面有許多有趣、幽默的情節(jié),我們把它投放到了圖書區(qū)后,孩子們非常喜歡。他們常常拿著書一邊翻一邊說著故事的人物,因為故事中的情節(jié)零散,有趣的事情很多,幼兒往往不能抓住主線完整講述,為了滿足幼兒的閱讀需求,我就圍繞該繪本設計了這節(jié)活動。以釣魚大叔為主線,讓幼兒更好地理解繪本內(nèi)容,從而掌握閱讀的技能。

1、通過細節(jié)觀察,了解繪本內(nèi)容。

2、積極主動地參與尋找和發(fā)現(xiàn),感受情節(jié)的趣味性并能大膽表述,體驗閱讀的樂趣。

1、與繪本相關的圖片。

2、每人一本繪本《釣魚的一天》。

一、談話導入,引起幼兒閱讀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本書,看封面上有什么?(一位大叔和一只烏)猜猜這位大叔要去干什么?(釣魚)你從哪里看出來的?(車上有魚竿和小桶)好的,那我們就稱這位大叔為釣魚大叔吧。這本書的名字就叫做《釣魚的一天》,我們j起來讀一讀。(幼兒齊讀書名)

1、了解釣魚大叔。

師:在一個晴朗的早晨,釣魚大叔騎著自行車,帶上他心愛的魚竿和小桶,去釣魚了。一路上他遇到了哪些事情呢?請小朋友們從書中仔細找一找,告訴我是在哪一頁找到的?在看之前我有要求,看書時要從前往后一頁一頁輕輕翻。

2、幼兒自由閱讀。

師:小朋友看完了嗎?現(xiàn)在請你們說說釣魚大叔都遇到了哪些事情?請回答的小朋友告訴大家“請大家翻到第幾頁”。

師:請你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1)2—3頁

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第二頁。釣魚大叔騎著自行車,他的前面是誰?這位阿姨在干什么?她好像在追前面的公交車?她能追上嗎?釣魚大叔會怎么做呢?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釣魚大叔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樂于助人)

(2)4—5頁

請大家一起翻到第五頁,釣魚大叔車子后面怎么坐了一位阿姨,這是怎么回事呢?好,你來說說看,你從哪里看出來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哦,原來是這位阿姨在追公交車,沒趕上,釣魚大叔看到了,熱心地幫助了她。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釣魚大叔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樂于助人)

(3)6—7頁

請大家翻到第七頁。釣魚大叔在和誰揮揮手?阿姨怎么不坐大叔的車了,她要去哪里呢?你從哪里看出來這是火車站的?釣魚大叔又去了哪里?(他進了一家咖啡館)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原來釣魚大叔想喝一杯咖啡提提神。

(4)8—9頁

從咖啡館出來,釣魚大叔繼續(xù)往前趕路。他穿過街道。

(5)1 0—1 1頁

現(xiàn)在釣魚大叔到了哪里?(街心公園)從哪里可以看出來?

(6)1 2—1 5頁

釣魚大叔來到碼頭,他停了下來,他在看什么呢?(可能是他看到小企鵝叼了一條魚,他在想自己也能釣到這么一條大魚,也可能是被小企鵝主人的訓斥聲所嚇到)

(7)1 6—1 7頁

這次釣魚大叔到了哪里?(漁具店)你從哪里看出來的?他會進去干什么呢?(買魚餌)買了魚餌,釣魚大叔高高興興地和漁具店老板再見。

(8)1 9—2 1頁

釣魚大叔一路前行,他來到了鐵路邊,剛好一列火車經(jīng)過,他看到了誰?你覺得他心里會怎么想?是的,剛才他幫助過的那位阿姨在開心地和他打招呼。小朋友,釣魚大叔和這位阿姨認識嗎?(不認識)是的,原本并不認識的兩個人,因為釣魚大叔的熱心相助,當他們再次見面的時候已經(jīng)變成了朋友。所以小朋友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要多去幫助別人,這樣你就會有更多的朋友。

(9)22—23頁

釣魚大叔來到了海灘上,他看到了誰?(紅嘴鳥)這是他們的第一次見面。

(10) 24—25

(11)26—27

釣魚大叔終于釣上了一條魚,他現(xiàn)在是什么心情? (高興、開心)

語言《花園里有什么》

幼兒園大班教案

活動目標

1.學習用擬人的手法表現(xiàn)春天的美好景象。

2.嘗試續(xù)編散文詩,并能用繪畫的形式表現(xiàn)自己的想象。

活動準備

1.課件-花園里有什么

2.繪畫材料人手一套

活動過程

一、說一說:花園里有什么

教師: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春天了,我們的周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花園里有什么不一樣?

二、學習散文詩《花園里有什么?》

1.教師朗誦散文詩,幼兒欣賞。

2.教師:春天的花園里有些什么?他們都在干什么?

教師引導幼兒理解擬人的表現(xiàn)手法:

如,柳樹姑娘長長的辮子在微風里飄來飄去,蚱蜢在草地里學跳高。

3.教師播放散文詩,幼兒學習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

三、續(xù)編散文詩《春天,花園里有什么?》

1.教師:春天的花園里,還可以看到些什么?聽到些什么?

聞到些什么?

(如聽到布谷鳥的叫聲、

小溪在歡快的歌唱、聞到百合花的清香、泥土的芳香等。)

2.幼兒嘗試根據(jù)自己的想法,續(xù)編散文詩《春天,花園里有什么?》。

四、 畫一畫

1.教師:春天的花園里有那么多好朋友,我們把它們畫出來吧!

2.幼兒操作,畫出自己想象中的春天的花園。

3.交流展示。

附散文詩:

春天,花園里有什么?

春天的花園里有什么?噓--讓我們仔細去尋找。

太陽公公紅紅的臉膛,美麗的花朵張開了笑臉,

青青的草地像綠色的地毯鋪在花園里,

柳樹姑娘長長的辮子在微風里飄來飄去,

勤勞的蜜蜂在采蜜,五彩的蝴蝶翩翩起舞,

蚯蚓在泥土里忙著松土,蚱蜢在草地里學跳高。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十四

這篇寓言,通過描寫一個只信尺碼,不相信自己的腳的鄭人買履而買不到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動,諷喻性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學習。

學生基礎不十分好,對學習文言文和審議有難度,要多花時間識記背誦,教師還要多加引導。

1)知識與能力:掌握重要的詞、句,深入領會這則寓言蘊涵的道理;熟讀成誦。

2)過程與方法:通過熟讀領會文章的含義;通過翻譯掌握重點的詞、句;討論課后題目,領會寓言蘊涵的道理。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生活、工作中不應迷信教條,要尊重客觀實際;培養(yǎng)隨情勢變化而變更觀念和方法的思想。

重點:熟讀課文,根據(jù)理解復述課文,明白寓意。

難點:引導學生從學習審議的感悟和所受到的啟發(fā)想開去,學以致用。

1)搜集有關寓言的材料,制作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查找生字詞和作者簡介

教師活動

1)提問:我們是怎么買鞋的?

2)板書課題

3)利用多媒體,展示古代人幾種鞋樣。

學生活動

1)踴躍舉手回答

2)進入新課學習

教師活動

1)巡查課堂,檢查作業(yè)

2) 教師糾正學生的錯讀誤讀

學生活動:

1)把作業(yè)擺在課桌上待老師檢查

2)一個學生上黑板完成作業(yè)。

多媒體展示有關寓言知識。

教師活動:

1)教師放錄音

2)請同學跟著老師讀課文。

3)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學生活動:

1)認真聽讀

2)積極朗讀,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

教師活動

1)讓同學們翻譯課文

2)請四個同學復述課文

學生活動:

1)同桌合作,翻譯課文。

2)小組討論,怎樣復述課文。

教師活動:

1) 這則寓言先講什么?后講什么?請找出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2)放課件制作的動畫,導出這則寓言的寓意。

3)你覺得鄭人買履中買鞋人可笑之處是什么?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回答:

起因:把尺碼放在家中

經(jīng)過:發(fā)現(xiàn)忘帶尺碼,回家取。

結果:集市散了,沒買到鞋。

2)思考、踴躍發(fā)言,回答自己的感受。

8、布置作業(yè):(在黑板展示)

9、板書設計:

鄭人買履

第一層:鄭人給自己買鞋,忘帶尺碼,結果沒買到。

第二層:通過人物對話,提示鄭人固執(zhí)己見。

寓意:故事告訴我們,做事迷信教條而不顧客觀實際,是不會成功的。

10、教學反思:

同學們學習積極性很高,對故事的動畫制作很有興趣,踴躍發(fā)表自己的感受,不足之處:理解能力差,還有一小部分同學在等待、觀望,有點不知所 ,有待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十五

1、通讀課文,讀準字音。

2、對照注釋準確翻譯全文,掌握重點詞句。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并用以指導現(xiàn)實生活。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自度其足()遂不得履()?()?

吾忘持度()寧信度?()

2、文學常識

《鄭人買履》選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___末期________家,________的主要代表人物。

3、自讀課文,當堂成誦。

4、寫出你不理解的字、詞、句。

(一)導入新課,作者及文體簡介:

1、走進作家作品

韓非:戰(zhàn)國末期哲學家,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多嵢速I履》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俄n非子》是戰(zhàn)國末期韓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

2、寓言:是一種文學體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較深的道理,以進行勸喻或諷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張、擬人等手法。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體會朗讀節(jié)奏,了解大意)。

2、mp3范讀(注意字音、朗讀節(jié)奏、重音、語調(diào))。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狈礆w/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3、讀懂文意

1、參照書下注解認真閱讀原文,翻譯全文。

2、圈出你認為重要的字詞句,解決不了的問題記下來,等待全班討論。

4、讀出韻味,讀出寓意

學生齊讀(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

(三)合作翻譯

1、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參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注解的語句,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給予解答。

重點語句

(1)鄭人有欲買履者“定語后置”句,現(xiàn)在順序應為:有欲買履(的)鄭人。

(2)寧信度,無自信也倒裝句,實際上為:“寧信度,無信自也?!?/p>

(四)質(zhì)疑交流,把握內(nèi)容

1、構建畫面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jīng)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示例:《鄭人買履》中的買履者是一個十分死板,固執(zhí)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動詞,勾畫了買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腳的愚態(tài),當別人問他“何不試之以足”時,他“寧信度,無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

3、理解文章寓意:諷刺那些因循守舊、固執(zhí)己見、不知變通、不懂得根據(jù)實際采取靈活對策的蠢人。(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fā),教條主義的人。)

(五)自主小結

(六)學生質(zhì)疑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ǎ┲ǎ?。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p>

(二)翻譯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反,市罷,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后提升】

(一)簡答:

1.請你給這則寓言故事分層,并寫明層意。

2.這則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

3.至少寫出兩個帶“履”的成語。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及反,市罷,遂不得履?_______________

(三)辨別下邊語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_______

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盻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文段并翻譯。

卜妻為褲

?鄭縣人卜子,使其妻為褲,其妻問曰:“今何如?”夫曰:“象吾故?!逼拮右驓铝钊绻?。

(譯文)鄭縣人卜子,一次,讓妻子為他做條新套褲。妻子問:“這條套褲做成什么樣式的呢?”卜子隨口回答說:“就照我那條舊的做吧?!?/p>

于是,妻子做好新套褲后,又按舊褲的樣子,把它弄得又臟又破,看看差不多了,這才交給丈夫。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十六

在“你變我變的”主題中,幼兒從身邊的事物中找變化的東西,圓圈可以變化成鐘、花朵、烏龜、小動物的頭等,一些廢舊的物品經(jīng)過手的加工,可以變成許多有趣、新奇的東西,他們對自然界神奇的變化萌發(fā)了興趣?!渡衿娴男』疖嚒烦錆M神奇、變化、詼諧的情節(jié),讓孩子讀來有趣、有能引起他們的探究,因此本活動納入了這個主題。

1、理解故事中事物的神奇變化。

2、能主動關注周圍事物的變化過程。

1、自制背景圖及若干小圖片

2、幼兒收集有關動植物的變化過程的資料。

1、發(fā)現(xiàn)小火車的神奇。

——出示背景圖“小火車”,猜猜這是一列怎樣的火車。

——什么是神奇?

——教師結合故事將角色“小核桃”演示插入火車,變出一只“桃子”。

——原來這是一列神奇的小火車,它會變魔術。還有許多乘客想上火車,他們上車前和下車后相比會有那些變化呢?讓我們來聽聽故事“神奇的小火車”。

2、看看小火車會變什么。

——小青蟲們上了車,它又變成了什么?(重點幫助幼兒理解青蟲變成蝴蝶的過程)

——小男孩上了車,走下一位大胡子叔叔,他是誰呢?

——原來大胡子叔叔是小男孩變的,他喜歡這樣變嗎?那可怎么辦呢?

——這真是一輛神奇的小火車,它能讓許多“乘客”上車后發(fā)生變化。往前開能長大,往后開就還原。

在我們周圍許多東西都在變,有的變化很快、很明顯,而有的東西是漸漸地變化的。

3、讓他們坐上小火車。

——鼓勵幼兒講講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漸變過程,如:月亮圓缺,花兒開放、種子發(fā)芽等。

4、延伸活動:鼓勵幼兒今后在生活中仔細尋找事物的變化,獲得更多的表現(xiàn)。

大班語言活動三句半《拜年》

活動目標:

1、感知三句半的形式美和韻律美。

2、能圍繞“拜年”這個主題,嘗試仿編三句半并進行大膽表達。

3、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體驗拜年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恭喜》的動畫,鑼鼓一副,三句半的圖標、祝福的話漢字卡片。

活動過程:

1、播放《恭喜》動畫,導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動畫片,想看嗎?

師:好看嗎?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恭喜誰?恭喜什么?(心想事成、萬事如意、新年快樂、眉開眼笑、中頭彩、樂開懷。)

2、采用平行示范的方式引導幼兒講述祝福語。

(1)教師:我也喜歡歌曲里“新年快樂,萬事如意,恭喜恭喜”的祝福,(出示字卡)。

3、出示三句半的圖標,初步感知三句半的形式美和韻律美。

(1)師:今天我?guī)砹艘皇住栋菽辍返娜浒耄銈兿肼爢幔?/p>

如:新年到,新年到,敲鑼打鼓真熱鬧,我們大家上臺來,拜年啦!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爺爺拜個年,祝爺爺福如東海,恭喜恭喜!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奶奶拜個年,祝奶奶壽比南山,恭喜恭喜!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爸爸拜個年,祝爸爸工作順利!恭喜恭喜!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媽媽拜個年,祝媽媽心想事成!恭喜恭喜!你敲鑼呀我打鼓,來給小朋友們拜個年,祝你們學習進步,恭喜恭喜!

(2)老師剛剛念的是什么?給誰拜年的,祝福什么?你最喜歡老師念的哪一句?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帶領幼兒念兩遍)

(3)你有什么地方聽不懂的話?讓我們一起來幫助他。

(4)看圖完整地朗誦二遍三句半。

4、看圖標創(chuàng)編三句半。

(1)你們喜歡過年嗎?那么你在過年的時候會給誰拜年、祝福什么呢?請你來編一段拜年的三句半。

(2)根據(jù)幼兒的回答,在原來的圖標上粘上祝福的話。并讓幼兒集體來念一念。(鼓勵幼兒大膽地表述自己創(chuàng)編的三句半。)

5、給老師拜年。

師:剛剛有的小朋友很主動,能大膽地告訴大家自己編的三句半。今天我們班來許多老師,你想給她們拜年嗎?祝福老師什么?現(xiàn)在,請你們把自己編的三句半念給她們聽一聽。

6、延伸活動:三句半表演《拜年》。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十七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古今詞義和表達上的不同之處。

2、理解句意,領悟寓言所講的道理。

重點難點

在理解故事內(nèi)容和寓意的基礎上,流暢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1、設疑猜謎:

稀奇古怪兩只船,沒有槳來沒有帆;白天載人四處走,夜晚橫臥在床前。 (打一物) (鞋子)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有關古代鞋子的故事:《鄭人買履》。

2、請學生起來介紹作者的相關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把握。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5、找出疑難問題

三、合作探究

1、以小組為單位解決疑難問題

2、在班上討論研究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

四、反饋交流

1、重點詞語解釋

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及反

市罷

遂不得履

何不試之以足

寧信度

無自信也

2、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xiàn)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釋。

(1)而置之其坐 (2)反歸取之

3、一詞多義

度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之

(1)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

(3)何不試之以足而

(1)而置之其坐

(2)而忘操之

4、特殊句式

鄭人有欲買履者 定語后置結構

何不試之以足 倒裝句

五、疏通文義

理解句意

講故事

事情的起因,欲買履,度其足

事情的經(jīng)過: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歸取之

事情的結果:市罷,遂不得履

六、分析課文

a 最能體現(xiàn)鄭人思想性格的句子在哪里?并反復朗讀。

b 運用哪些描寫方法表現(xiàn)鄭人特點? 試各舉典型一例作答。你怎樣看待鄭人?

c 這則寓言諷刺了怎樣的人?今天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示?(諷刺那些做事不注意從實際出發(fā),教條主義的人。)(告訴我們在處理實際問題時,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現(xiàn)成的東西,而要注意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以免出現(xiàn)不應該的失誤。)

七、興趣作業(yè):

1、課文翻譯一遍;背誦寓言。

2、如果你是賣鞋的人,你會對這個鄭國人說些什么呢?

鄭人買履教案反思篇十八

1、指名朗讀課文。指導有感情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讀《鄭人買履》時,要讀出鄭人“忘持度”的懊惱之情和回答別人時的執(zhí)迷不悟的神氣,另外別人問話應表現(xiàn)出疑惑之情。

2、師生評價,正字正音。

3、學生自讀,畫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詞。

4、試著翻譯課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5、找出疑難問題。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321033.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