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開闊思路、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方式之一。那么我們應該如何運用合適的邏輯和結構來組織讀后感的寫作?下面是一些讀者們分享的讀后感,他們從不同的角度來詮釋了同一本書的多樣性。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一
“咚,咚,咚,咚”,伴隨著樓下每天準時不斷地修建地鐵的聲音,花了一天多的時間,讀完了《魚翅與花椒》,這本書留在我的讀書清單里面接近一年多的時間,終于在回到成都后,伴隨著火鍋和鄉(xiāng)音,幾乎沒有停頓地讀完了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如果有英語版,我想買幾本作為以后送給外國友人的禮物,讓他們從一個最容易接觸和體驗中國文化的領域去了解我成長的地方。特別是在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生活后,我發(fā)現(xiàn)當?shù)厝嘶蛟S對中餐的了解或許只有咕咾雞,咕咾豬肉,咕咾魚以后,他們能吃到的和體驗到的只留下了中文名字的中國飲食后,對遙遠中國的理解,也只能隔著屏幕想象的時候,《魚翅與花椒》絕對是一本讓外國友人了解中國的好書籍。
《魚翅與花椒》是英國女孩扶霞.鄧洛普于90年代初期,最初抱著對中國文化的好奇與興趣來研究中國少數(shù)民族,來到中國后,卻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被四川美食所吸引,并在中國飲食的引領下發(fā)現(xiàn)了自己一生的天職后,旅居和游歷中國幾十年后,寫下的有關中國各地美食的文化體驗?;蛘呶腋敢獍阉斫鉃橐槐疽燥嬍碁槠鯔C,記錄了近20多年來中國的發(fā)展,中國文化的分享和中西方對話交流的書籍。
首先,我想說下翻譯,這本書絕對是一本會讓四川人覺得親切的書籍,譯者信達雅地還原了作者對中國飲食和文化的理解,甚至在很多詞語和段落中地道地使用了四川話,讓我忍俊不禁地懷疑這個英國女孩是不是真的有一個四川靈魂住在她身體里。就連粵語的部分,也是絕對地使用了很傳神的口語,讓讀者很容易被帶入她描寫的美食王國,跟著她一次次沖破自己對飲食和文化的禁錮,伴著老媽兔頭,蓮香樓的早茶,鹵煮火燒,大閘蟹,揚州炒飯,完成了一趟中國美食之旅。
作者寫到,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而我們的飲食又不僅僅是只是飽腹,而是涉及到中國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飲食與社會發(fā)展(宴席文化),飲食與社會地位(夏商時期的鼎文化),飲食與性之間的關系(溥儀與妃子),食物的歷史(花椒的歷史),地域飲食與本地人性格之間的關系(四川人的溫柔和爽快)。飲食更具有治愈的作用,到讓受傷的人找到一處溫柔撫慰的地方,美食亦是人生避難所,“生活是苦的,食物卻能帶來一絲暫時的甜”。
三年前去伊朗旅行,從德黑蘭到伊斯法罕的大巴車上,售票的師傅很熱情地幫我們搬行李下車,雖然他只會簡單的幾個英語單詞,卻匆忙地打開一名中國男性生吃老鼠的視頻,并好奇洋溢著驚訝和激動的心情問我們:“是不是中國人都要生吃老鼠?!”我看得出來他的復雜的表情中除了好奇激動,還夾雜著種種難以理解的疑惑。對于一個以kabab為主菜的國家,除了整塊的牛羊肉和雞肉,對視頻里的一切可以用驚為天人來形容。這就是扶霞在書上寫的,所謂的文化誤解,外國人對中國飲食文化的偏見,或許來自她書里寫到的根本毫無根據(jù)的”猴腦“宴,或許來自因為非典被演繹的野生動物飲食,或許來自雞爪豬蹄毛肚肥腸,這類習以為常的家常菜里。
而我也清楚地記得,當我第一次踏上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生活時的恐懼,從網絡和報紙上看到的有關搶劫和謀殺的新聞,促使我在那里的頭幾個月生活戰(zhàn)戰(zhàn)兢兢,連下樓買生活品都得鼓足勇氣時,而在一年半的生活期間,當我越發(fā)了解那里,越懂得那里的文化后,其實所有的恐懼都來自于我自己的假想,我也在反問自己,是否對其他文化帶有先入為主的態(tài)度呢?!
簡單粗暴地框定在遇見的每一個人身上。其實對獨立個體而言,扶霞不僅僅是一名藍色眼珠的英國淑女,更是一名熱愛中國美食和文化的女性。而我不僅僅是一名來自遙遠東方的中國娃娃(有時候外國友人喜歡叫我chinesedoll),更是一名喜愛探索世界的女性。傲慢與偏見,都只是來源于我們對陌生的不了解。而文化的鴻溝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中那么深沉,當我們愿意放下舊有的陳念,嘗試一國的飲食時,其實已經開啟了一扇與新文化交流的門。就像扶霞在書里寫的一樣:“無論在什么社會,一流的廚藝都遠不止味道這么簡單。和所有的藝術一樣,這都是一場關于文化的對話,可以在更廣闊的背景下去探索更豐富的內涵。要是你你不懂菜品展現(xiàn)出來的主題與傳統(tǒng),那就無法完全欣賞其美妙?!?p>
扶霞作為一名熱愛中國飲食的美食家,經歷了中國巨變的20多年,常?!耙晕覀兂啥甲跃印钡挠讶?,也提出了她對于中國食品安全,食物浪費,環(huán)保等問題的關心,而這些關心應該是每一個社會公民應該關注的。從個人層面上,作為美食作家,扶霞也在反思她的職業(yè)矛盾,“一邊是多年習慣的雜食和好吃,一邊是道德譴責讓我沒有胃口,真是太矛盾了。”這也是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的價值觀,特別是在新冠病毒肆虐至今時,是否也需要反思一下,因為我們的飲食習慣和好惡,導致了人類侵占了地球上多少動物和植物的生存環(huán)境。借用蘇軾的《浣溪沙》里的一句“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被蛟S這種質樸無華的清歡也是一種值得參考的人生態(tài)度。
樓下修建地鐵的聲音還在持續(xù),離開中國四年后,我本以為這些聲音是我早就熟悉的聲音。而在這四年中,似乎和扶霞一樣,我不得不承認,我心中那個自己也變了?;蛟S是在嘗試第一口異域飲食開始的,或許是在學習了第一句波斯語開始的,或許是在爬上第一座亞美尼亞神廟開始的,我也不知道到底那些留在血液里的東西到底是怎么運作影響我的,但已經讓我和扶霞一樣,分辨不出“文化的界限在哪里”。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二
認識自己如此之難,就從比較柔軟的舌頭開始吧!
讀《魚翅與花椒》的兩天恰好是周末,于是連著兩天下廚,對吃有了關心,忙忙碌碌中也好像重拾了對生活的熱情。
高蛋白飲食給身體塑造人群,必吃榜單給觀光客,不為人知的私房菜給風雅名流,蒼蠅館子給眾生……如今若不是自己擅長廚藝,想在這盤涇渭分明的飲食圖譜上發(fā)現(xiàn)點新玩意兒,倒成了十分困難的事情。
作為外來者,扶霞克服身份認同困惑的“以身試法”銳化了她的感受力,但作為本土文化原住民,要獲得這種持久彌新的熱情,非要抱持著開放的心態(tài)并上些冒險精神,讓身體忠實于觀念,才能讓舌頭復蘇。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三
很多年前在長沙讀書,喜歡那里重口味的美食,體重也到達過人生的巔峰。后來回了北方,雖然口味依然不算淡,但辣椒卻吃的很少了。有次朋友問起我長沙的臭豆腐和北方的有什么不同,我想了想,說長沙的臭豆腐估計吃的是意境吧——陰冷的雨夜,上了一整晚的自習,回寢室的路上,賣臭豆腐的老爺爺支著攤子,亮著橘黃的燈,香辣撲鼻的湯汁淋到炸透了的豆腐上,放一塊到嘴里,讓人倏忽間清醒和溫暖起來,有了繼續(xù)往前走的能量。
扶霞的這本《魚翅與花椒》在我讀來不太算是美食書,很像用食物串聯(lián)起來的回憶錄,吃食只是具象的物體,想要表達的其實是對不同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態(tài)度??吹某鰜?,作者對成都的感情特別深,以至于讀她寫的成都美食,我卻在不自覺地想長沙的好吃的,反而是看她寫的關于湖南菜譜的創(chuàng)作,完全沒有感同身受。
譯者說,遭受挫折時的“生活是苦的,食物卻能帶來一絲暫時的甜”,但不管“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營養(yǎng)”,是呀,有食物享受的日子,何其珍貴,愿我們都能珍惜。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四
臨時改了這本書,兩天時間讀完。
這是我讀的第三本外國人寫的紀實作品,越來越喜歡這種風格。簡單、客觀、真實,讀的時候我總是想起一直以來的夢想,可以在自己身體允許、財務自由的時候,在中國的每一個小鎮(zhèn)居住半年以上,能真正看到每一個地方的獨特魅力,就那樣每天出入當?shù)氐牟耸袌?,在大街小巷毫無目的地自由穿梭。
也想起了那次在廈門和朋友自由行,誤入一家小區(qū)樓下的小門店,已經過了午飯的點,沒有灶火,竟然吃到了很符合自己口味的飯菜:土豆絲,清淡的排骨湯以及小碗米飯。沒有在外面吃飯后常有的口渴,沒有對肉湯油膩的反感,至今記憶猶新。
有些人可以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挑戰(zhàn)自己的口味,有的人可能永遠只追隨一種。
我屬于前者,就像作者一樣,眼睛一閉,至少想要嘗嘗這個味道,但這是三十歲之前的經歷。我生活在貧困的西北山區(qū),飲食習慣應該和書中提到的劉復興的家鄉(xiāng)類似。在離開家鄉(xiāng)讀大學之前,我們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會做蒜薹炒肉,會做一大盆羊肉胡蘿卜餡來包餃子,其余時間,我們吃的基本上都是面食和土豆的多種變化。所以剛上大學,我竟然瘋狂地迷上了一種叫米線的小吃,再配上一碗涼皮,兩塊錢就可以解決一餐,幾乎整個學期都沒有在學校的食堂吃過飯。后來聽同宿舍的同學說想吃肉,就去熟肉店買一兩塊雞胗吃,我到如今還是沒有去嘗試那個東西的味道。但是15塊一條的烤鯰魚讓我開始愛上了吃魚吃肉,雖然很奢侈,但是很貪戀那個味道。后來回了山西,自己租房子住后,還自己學著做了紅燒肉、咖喱牛肉給弟弟吃,找對象的時候也會刻意不想找同鄉(xiāng),理由是實在不想天天吃面配燴菜,喝稀飯。
我的老公和我竟然是高中一個學校同一級的校友。我們認識三個月就領了結婚證,被愛情沖昏頭腦的人根本無暇顧及什么飲食愛好。這一直是個梗。
到底是因為我和他在一起生活被他影響了還是我自己主動選擇了素食?就像作者也會在體驗了饕餮大餐之后想要回歸生活的本質一樣??傊?,我愛人就像劉復興一樣堅守,從我認識他的時候就是喜歡喝稀飯吃蒸土豆,或者一碗面就夠了,到現(xiàn)在,我們結婚十年,無論我怎么引導、怎么奚落,他沒有任何變化。稀飯里必加苦菜,甚至吃個方便面也不加任何調料包,只加苦菜,每次吃都還要大聲稱贊人間美味。
因為我的兒子有一個完全迥異的口味。他不喝一口稀飯,甚至不怎么愛吃面,除了意大利面。他可以在大早晨吃下整塊牛排,一次可以吃8個可樂雞翅,他喜歡榴蓮、牛油果我們見都沒見過的水果的味道,看見美食紀錄片上經常加各種奶酪更是垂涎三尺。疫情期間,我學會了紅燒牛肉、燉牛尾湯、咖喱雞塊、烤鴨、各種面包、蛋糕、冰淇淋,我在做這些的時候完全不嘗味道,因為我現(xiàn)在也基本咽不下任何肉食,以前不敢吃面的人可以吃下一大碗油潑面了。
所以,如果只有兒子在家,我會按照他喜歡的方式,一份米飯加一些肉,稍微配點蔬菜,我只要吃剩下的蔬菜就可以了。如果老公也回來吃,我基本需要做兩個完全不同風格的餐,我們在一個餐桌上吃飯,但基本是各吃各的,互不影響。
這本書除了讓我想起我們這個小家庭奇葩的飲食愛好之外,也讓我常常想起我這兩年認識的幾個我認為的知識分子。包括在《江城》那本書,我有一樣的感受。他們都是外國人,但是他們深深地愛著這個國家、這里的文化,作為一個真正的中國人,讀到這樣的文字,常常讓我熱淚盈眶,讓我愧疚。
熟悉碳鋼刀片青灰的色調。我喜歡握刀在手,感覺那種踏實的輕盈;把手掌放在刀面上,貼近胸口。這把刀讓我感覺自己無所不能。這是手藝人的工具,用途廣泛、無比迷人。這把刀是專屬于我的啊,需要我悉心的照料,要時時拿去磨刀石上打磨,要細細地涂油,免得生銹。
就這樣一段簡單的文字,我無法控制自己的眼淚,我甚至不清楚我為什么感動。
我看到了他們穿梭在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他們在為我們引以自豪的經濟發(fā)展而惋惜,我看到了我每天必看的老師的朋友圈,他看起來一直在罵,罵老師、罵媒體、罵各種不負責任的胡言亂語,但他從沒有放棄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他比任何人都希望這個國家能夠太平,能夠有一點點進步,我們大家可以幸福安康。我們身邊大部分口口聲聲大喊愛過的人可能只是想怎么樣投機取巧將更多的國家利益裝進自己的腰包。
我說我需要看到你的信息來了解這個真實的社會,因為我們本來的生活太過于封閉,而自己又沒有能力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我可能從來不知道原來世界是這個樣子。我試著去從他發(fā)表的文章當中獲取一點信息不讓自己被虛假縹緲的信息流淹沒,也試圖努力看書讓自己有一點分辨力,但很無力,太匱乏了。
他們寫我們如何對待他們,如何吃,如何做事,我看到了自己的愚昧。
剛到中國的時候,我真是個憂心忡忡的“事兒媽”。吃飯之前要用開水燙洗碗筷;大巴司機在青藏高原一片漆黑的晚上開車之前習慣喝半瓶白酒,我還要去詢問阻止。后來,我逐漸意識到,如果你想在不同的文化中來一場真正的冒險,就得丟掉過去的桎梏。你要跟那里的人們“分享食物”,這話既是現(xiàn)實又是比喻;而危險正是這旅程的一部分。日子長了,我對危險也很遲鈍了。
對危險的遲鈍、對各種化學物品添加劑的遲鈍、對思想的遲鈍、對自由的遲鈍。
我討厭遲鈍。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五
這本書出版兩年多了,都說這是一本供消遣的小書,說的最多的就是:不要深夜拿來看,否則會控制不住食欲,看到半路起身去做個飯!!!用了3個晚上,將近6個小時看完這本書,感覺也還好。其實我并不覺得這是一本僅供消遣的書,相反,我認為這是一本引人深思的書。
1.書的作者扶霞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女子。她從剛一開始來到四川的不適應,到最后能把中文運用自如,且可以用中國思維考慮問題,這個難度很大,但是霞做到了。其實,在看何偉的《尋路中國》的時候我就在想,為什么外國作者寫中國的故事會讓人覺得更容易讀進去呢?現(xiàn)在,我意識到,他們是放下一切的過去,全身心地融入進普通老百姓,甚至可以說是底層人民的生活,他們的寫作并不是快餐。何偉,一個美國人,居住在北京郊區(qū)的小山村里,用靈魂去感知村民日常;扶霞,一個英國人,住在川大的留學生公寓,每天騎著自行車穿梭在成都的菜市場、街邊小店,不辭辛苦去漢源縣的某個村莊去尋找上等好的花椒。他們的寫作是類似的,在體驗的時候能夠去掉自己發(fā)達國家的標簽,全身心融入當?shù)厣?但是又懂得適時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去做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而這可能是在他們自己的國家很難有的機會。
2.書里面寫到中國人是“雜食”的,其實這些內容真的引起了我很大的不適。我也是佩服扶霞的這種冒險的精神,去嘗試狗肉、昆蟲、蛇肉等等那些并不在大眾飯桌上的食物。而且要把她看到的宰雞、宰鴨、宰魚、殺豬、殺蛇等令人毛骨悚然的殘酷場面用很多的篇幅描述出來,這真的是我不愿意看到的。但扶霞的“求生欲”很強,基本每次說到這里的時候,她都要補充一下,其他國家并不是不存在這種情況,而是在屠殺場處理完畢后進入超市,市民看不到而已。所以她稱那些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批評中國飲食文化的外國人為“偽君子”。
3.書里也寫到很多關于“美食”的描寫,且寫的很中國化,我覺得譯者的翻譯功不可沒。比如,作者在成都某個烹飪學校學習時候對刀工、火候、調味、口感等的描述,就非常到位。我相信,有很多即便很年長的媽媽們都可能不知道這么多吧。他真的是個可以稱得上的“中餐美食家”。她說“脆”,說脆的食物一開始會“抵抗”你的牙齒,但最終會繳械投降,咬下去干脆地斷掉,令唇齒愉悅。還有彈、嫩、滑、爽、麻、味厚等等不同的口感描述。毫無疑問,作為一本以“食物”為載體的書,它里面也寫到了很多可以帶給人幸福感的食物,比如“毛筆酥”、“全鴨宴”、“點心”、“木瓜燉雞”、“揚州炒飯”、“毛氏紅燒肉”等等,確實會刺激到自己的味霉。
4.其實給我最大的沖擊是作者扶霞關于文化的思考以及食物背后的“引經據(jù)典”,這是我能給這本書打4顆星的原因。全書一共有16個小的章節(jié),基本每個章節(jié)里他都有提到,隨著經濟的飛速發(fā)展,我們這個國家正在失去什么,又在陸續(xù)得改變著什么。就像我們在很多書里或者網絡上看到的那樣,90年代,我們的經濟開始騰飛,科技開始進步,隨之而來的是無休止的“拆”、“建”、“吃”,同時也導致“建筑森林”、“食品安全”、“傳統(tǒng)丟失”、“拜金主義”等等問題的產生。比如作者在川大留學的時候,“我們那些中國校友住在混凝土的宿舍里,八個人擠在一個房間,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洗澡的話要走很遠,每天還是特定時間限時供水。我們住的是擺了兩張床的雙人間,鋪著地毯,暖氣空調俱全?!?,這就是很現(xiàn)實了。還說了中國四大地方菜系的來源:魯菜——皇族貴胄的飲食(孔子),淮揚菜——文人,粵菜——重食材輕調料,川菜——點石成金、化腐朽為傳奇,還有“夫妻肺片”、“胡椒”、“胡蘿卜”等帶“胡”字食物、生人熟人說法的來源;還有歷史上著名的廚師、以溥儀為代表的皇宮的飲食、貧窮農村的春節(jié)、客家人的生活等等,描寫鮮活生動、真實自然,對飲食文化里面的“文化”又多了很多的了解。
作者說,“中國壓抑克制了那么久,其實只是在追趕全世界貪婪的腳步,只不過動作快了點、規(guī)模大了點而已”,沒有錯。同時,作者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主食是一碗蒸飯或者煮面;大量簡單烹飪的應季蔬菜;各種各樣的豆腐;極少量的果脯;再來一點點能夠增添風味、供給營養(yǎng)的肉和魚”,也始終是我心中最喜歡的生活方式。
譯者說,日復一日的飯桌上,濃縮著你我倏忽而過的'年華。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營養(yǎng);煙火人間,全是溫情的味道。是的,總體而言,這是一本讓你讀前有期、讀中有趣、讀后有思,寫食物又不只寫食物、寫文化又不只說文化、寫差異而又不只談差異、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人間煙火氣的書。
最后,作者的“紅樓夢”給我種下?lián)P州的一片草原,希望有一天能在一個柳吐綠的季節(jié),去好好體會一下這座城里的美食、美景、美物,還有那些美的故事。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六
當你熱愛,便有價值。
初看書名及封面,以為只是一本美食流水賬,翻了幾頁之后,發(fā)現(xiàn)并不是。當然,書里介紹了很多四川美食,正經川菜和路邊小吃,包括制作方法都介紹得極為自然,不禁感嘆扶霞對于外國食物和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包容度。(比絕大部分人都強)。
書中另一個很打動我的部分,是關于她作為一個留學生,來到異國他鄉(xiāng),被思鄉(xiāng)之情籠罩又與異國文化不和,成為了孤獨的個體。在這種情形中,完成與自我的溝通。
一直以來,很多人按部就班地走著其他人的路,并沒有真正了解或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只是去上學、去工作,去做“應該”的事情。
社會默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不能去做廚師,或是進入所謂“不匹配”的行業(yè)。而當這樣的外部輿論終結,進入完全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中,反而可能最容易拋開以前的負擔,走進自己的內心。真正去做想做、愿做、愿意將自己的時間、生命所付諸的事情。從中感受到摯愛、生命的力量與溫度,哪怕并不偉大,并不輝煌。
真的勇敢就應該邁出第一步,去真正做點什么。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七
“每個人的舌尖都是一個故鄉(xiāng)?!?/p>
這本書很美。在閱讀的時候,會產生兩個奇妙的感受。
第一個是,你會覺得這不是在讀書,而是在聽一支完整的生活交響曲,雖不達恢弘大氣,卻非常完整且富有節(jié)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漓且回味無窮。
第二個是,明明是一本純文字的書,卻在字里行間充滿了畫面感,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全國各地的美食仿佛盡收眼底,令人垂涎。
這本書很用心。藏在各個細節(jié)角落中,等著你發(fā)現(xiàn)之時,你會擁有一種小確幸的美好。
一本書從開始選題、到策劃、到設計等等,中間會經歷特別多的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會被不同的人解讀。而在這個過程中,很有可能就會因為一些原因,使得一些特別好的稿子變得無比平凡,沒有銷路。若不是這位策劃者的用心和各種機緣巧合,這本書也不會這么完美地呈現(xiàn)在讀者的手中。
在書中,你會看到另一個世界,而扶霞就像身邊的一個朋友,用一種新的眼光,帶你認識這個你再熟悉再熱愛不過的國家。
于是,也出現(xiàn)了很多可笑的段子。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在”紅樓夢“那一章中,說自己閱讀《紅樓夢》后對這部小說的理解——“小說寫到后面,基調變得陰暗沉郁起來,出現(xiàn)了自殺、綁架和瘋狂的背叛?!熬谷灰粫r間沒有反應過來啥意思。但細細一想,好像也沒毛?。?/p>
關于吃,扶霞總是能通過細致的描述,讓你你會到她當時的心境和情緒。由于我個人偏甜口,且不喜辣,對她前幾章所描述的川菜還真沒太多的感覺,甚至會因為她對辣的描述而讓自己感覺舌尖發(fā)痛,干脆迅速略過。又由于超愛吃螃蟹,對“‘蟹’絕入口”這一章印象格外深刻。里邊提到蟹癡李漁,歲歲儲錢待蟹,就特別想笑,這人是有多饞吶!也讓我覺得在吃螃蟹方面,找到了一位超越時空的知己,原來自己并非煢煢孑立之人,在400年前,還有一個和我一樣愛吃螃蟹并會上癮的吃貨!
又是在這一章,作者扶霞在書中提到了一樁樁一件件曾經在中國發(fā)生過的食品安全事件,甚至還有連我們中國人都不知道的事件,歷歷在目,觸目驚心,并導致了她情緒的一次爆發(fā),也引起了一些極端讀者的攻擊,認為扶霞是在說中國的不好,不配成為中國的文化大使(幼稚)。
還是在這一章,我欣慰地看到了我國出版對言論的逐步開放,記得還不多年前,出現(xiàn)這類言論會被直接斃掉的。相信一個愿意直面自己過往錯誤的國家,是會真正強大起來的。
從蟹開始,以粥結束,設計巧妙且意味深長。跟著作者的情緒走,從最初的簡單純粹,到后面的浮華經歷,再到厭倦不堪,最后回歸最初簡單而又沉甸甸的質樸。這也著實是一個外鄉(xiāng)人的真實情緒。一個地方再好,畢竟不是自己的家。但我相信,當她真的回去后,她一定又會開始懷念。
當然還有很多章節(jié),我想,很多人的關注點應該都會根據(jù)自己的口味偏好有所側重,雖然她全本書寫得都很詳盡生動。
書中還隨著尋覓食物的步伐,提到了許多關于中國大大小小的人和事,人們的觀念、處事方式,有根深蒂固冥頑不靈讓人難以理解的固化思想,也有跳躍著轉變著的新思想。而中國,就在著一輪輪、一波波的沖擊下,瘋狂又野蠻地生長。
如果眼淚有顏色,那我流的一定是彩虹。有激動,有感慨,有悲憤,有心酸,有無力,有溫暖……也正如一盤盤食物,飽含著酸甜苦辣咸。
而全書最后的那只菜蟲,便是她的立場和態(tài)度,純粹明了,那個“老娘一點也不在乎別人怎么想”的扶霞,就像攥在手里的。一根串串香。
這本書能夠成功,真的是每環(huán)每節(jié)都充滿了用心和緣分。如果這本書交到一位專業(yè)嚴謹?shù)姆g手中,可能它又會是另一副樣子??删褪悄敲疵烂睿@本書被送到了譯者何雨伽的手中。何雨伽不僅有著豐富的翻譯經驗和深厚的文學功底,還剛好是一名四川妹子,我甚至能想像出這本書到她手中后的欣喜和雀躍。我相信,他們在見面時若有一曲《高山流水》,一定特應景!就像兩位第一次見面的那句話一樣,“沒有忌口,什么都吃“,這更是一種包容和豁達,一種對文化差異表現(xiàn)出的態(tài)度。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何在翻譯過程中的快樂,而她在后記中也確實如是說。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八
開始是懷著看熱鬧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態(tài)去讀的,后來發(fā)現(xiàn)這位英國女孩真不簡單,對于烹飪,對于中國菜,她可以說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兒八經的專業(yè)院校學習過的。對于中國菜,她比我們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
想知道她有多厲害,還是自己去看書吧。這本書寫得不錯,引用下面的一段話,足以說明。
從四川的熱鬧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館,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扶霞游歷中國,不僅在美食與廚藝上收獲頗豐,也從食物中看到了這個與英國截然不同的國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鐘水餃、賴湯圓、擔擔面和夫妻肺片的來歷與說道,剖析中國歷史上與今天對廚師這一門職業(yè)的偏見與輕視;她嘗試接受并理解中國人在廚房里對作為食材的小動物的“日常殘忍”,但也努力查找資料,糾正西方人對中國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腦等驚人舉動的想象和誤會;在烹飪學校里,味精的無處不在讓她進退兩難,人造調味品違背了她的“一切原則”,但她崇拜的大廚無一不用味精調味,她一方面認為西方對味精的偏見已無形之中破壞了中餐的聲譽,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許在于“中國人普遍對科學技術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而歐洲的廚師和“吃貨”普遍堅持認為“享樂主義必須與‘回歸自然’的哲學并行”。她在中國華北貧窮農村過了一個物質貧乏的春節(jié),經歷了中國式的祭祀和串門子,她反省自己是憑借外國人的身份,在這個男女極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時又被毫無隱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參觀的打擾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頭兜兜轉轉,看著老木樓變成瓦礫場,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頂投下影影綽綽,措手不及,她覺得自己在記錄美食的同時也在書寫成都的“墓志銘”,“這個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獨特啊,現(xiàn)在要用一個中國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嘆。”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九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也是一本有益的書。
開始是懷著看熱鬧看出丑看搞笑的心態(tài)去讀的,后來發(fā)現(xiàn)這位英國女孩真不簡單,對于烹飪,對于中國菜,她可以說是正宗的科班出身,在正兒八經的專業(yè)院校學習過的。對于中國菜,她比我們普通人懂得要多多了,果然人不可貌相啊!
想知道她有多厲害,還是自己去看書吧。這本書寫得不錯,引用下面的一段話,足以說明。
從四川的熱鬧市集到香港的私家小館,從福建的深山到迷人的揚州,扶霞游歷中國,不僅在美食與廚藝上收獲頗豐,也從食物中看到了這個與英國截然不同的國家的更多面向。她考究鐘水餃、賴湯圓、擔擔面和夫妻肺片的來歷與說道,剖析中國歷史上與今天對廚師這一門職業(yè)的偏見與輕視;她嘗試接受并理解中國人在廚房里對作為食材的小動物的“日常殘忍”,但也努力查找資料,糾正西方人對中國人活吃老鼠和生吃猴腦等驚人舉動的想象和誤會;在烹飪學校里,味精的無處不在讓她進退兩難,人造調味品違背了她的“一切原則”,但她崇拜的大廚無一不用味精調味,她一方面認為西方對味精的偏見已無形之中破壞了中餐的聲譽,另一方面又猜想,原因或許在于“中國人普遍對科學技術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而歐洲的廚師和“吃貨”普遍堅持認為“享樂主義必須與‘回歸自然’的哲學并行”。她在中國華北貧窮農村過了一個物質貧乏的春節(jié),經歷了中國式的祭祀和串門子,她反省自己是憑借外國人的身份,在這個男女極不平等、女性不能上桌吃飯的地方享受到了和男性平等的待遇,但同時又被毫無隱私的生活和每日被人參觀的打擾惹怒;她也在成都的街頭兜兜轉轉,看著老木樓變成瓦礫場,摩天大樓拔地而起并在木屋房頂投下影影綽綽,措手不及,她覺得自己在記錄美食的同時也在書寫成都的“墓志銘”,“這個城市是多么迷人多么獨特啊,現(xiàn)在要用一個中國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城市取而代之,暴殄天物、可悲可嘆?!?/p>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
從沒想過看一本寫中國美食的書,而且是地道的成都美食,包括四川火鍋,還有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餐館,小販,菜市場會是一個外國留學生寫的,她的描述讓我看的餓了,口水直流,而且呢,里面竟然還有食譜!
搞得我這個手殘黨都想要去嘗試一把,做一下嘗一下,雖然我知道自己在做飯方面沒有天賦,哈哈我的自知之明?。?/p>
印象深刻,是他描述餐館的老板、叫賣小販的吆喝、菜市場的新鮮、生活氣息、熱鬧的'、紛雜的、慵懶的、血腥的、臟臟的、作者對于這些描寫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仿佛你就在拿著菜籃子在市場里買菜,你就在小攤販面前嘗著美食,你就在飯館里吃著那可口的擔擔面!說到這,我都口水又咽了好幾下!
關鍵書中還引入了大量的歷史典故,還說到了以前的師父,留一手!就算大字不識的文盲,也有祖?zhèn)鞯慕^活兒!讓我深深懷疑作者不是外國的,就是本土的!
他還說到西方人對于中國人的飯桌,中國人對于西方人的沙拉生菜,雙方都有一種不理解、恐懼、格格不入的心態(tài)!但是只要花時間,還是可以融入進去的,就是看你想不想?有沒有抱著成見的態(tài)度?電視上總說音樂無國界,在這本書中體現(xiàn)到淋漓盡致的就是美食無國界!
不禁想說一句,同一個吃貨,同一個世界。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一
對我來說,這本關于美食的書有些長。里面走過了文革,還涉及了非典。感覺自己也和扶霞一起從90年代一路走到了現(xiàn)在。
最初吸引我讀下去的是外國人對我們食物的不理解哈哈哈,我一直知道很多外國人害怕雞爪,卻一直不知道為什么,直到看了這本書,真的寫出了那種恐懼都嘛?。ㄕf實話,已經有點影響我吃鹵雞爪了,哈哈)。而且,從那天起,我就暗暗發(fā)誓,以后再也不逼別人吃我狂愛的食物了,真的,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你永遠不知道你摯愛,一般人還不推薦,給你只是因為我太愛你的食物,在別人眼中真的很“恐怖”。
當熱愛和工作聯(lián)系在一起時,真的好幸福啊。
扶霞可能經常誤以為自己是個四川妹子吧,哈哈哈那種恍惚感,緩過神來也會傻笑吧。啊,扶霞,好開心,當年你來到了四川,選擇了四川。想對那個姑娘說一聲,謝謝你。
扶霞,當你經歷經熱愛,失望,再到熱愛之后,你真正地愛上了中國。中國也愛你!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二
一本關于中國美食的記錄,一場關于中國社會的變遷,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開始寫初入中國經歷的文化沖擊與年輕時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恰在此時,所以給了我們這般親切而又不凡的體驗。從一個初入中國的西方人角度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那些被熟視無睹的美好與輝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體味許久。讀著讀著便聯(lián)系上了自己的經歷,引發(fā)無數(shù)回憶。
后來又來到了新的地方,開啟新的故事,依舊是食物為主線,卻點出了無數(shù)的中國社會的傷痛。但是這個話題終究是太大了,太難了,一些沒有太多根據(jù)的文字難免讓人產生抵觸情緒。
這期間扶霞自己也在不斷變化,同時反思在中國的經歷,反觀中國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變化不因為我們而止,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的變化。愿你我在這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尋一個好的角落,找一種好的方式,去守護屬于自己的歲月靜好,體驗屬于自己的煙火人生。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三
《魚翅與花椒》是一本關于中國美食的記錄,一場關于中國社會的變遷,一個人的成長之路。
開始寫初入中國經歷的文化沖擊與年輕時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因為恰在此時,所以給了我們這般親切而又不凡的體驗。從一個初入中國的西方人角度發(fā)現(xiàn)中國社會那些被熟視無睹的美好與輝煌真的是趣事一件,值得體味許久。讀著讀著便聯(lián)系上了自己的經歷,引發(fā)無數(shù)回憶。
后來又來到了新的地方,開啟新的故事,依舊是食物為主線,卻點出了無數(shù)的中國社會的傷痛。但是這個話題終究是太大了,太難了,一些沒有太多根據(jù)的文字難免讓人產生抵觸情緒。
這期間扶霞自己也在不斷變化,同時反思在中國的經歷,反觀中國社會的種種現(xiàn)象。變化不因為我們而止,唯一不變的就是不停的變化。愿你我在這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尋一個好的角落,找一種好的方式,去守護屬于自己的歲月靜好,體驗屬于自己的煙火人生。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四
本周的第二本書。
不是很認真的讀完了,一半時間是在上下班的路上聽完。
吃貨看著文字腦補出了舌尖上的中國和風味人間的配樂+配音+熱氣騰騰的鄉(xiāng)野小食,弄堂小館,饕餮盛宴+煙火氣滿滿。
讀書很大的原因是,人們習慣于用固化的眼光和思維看待人、事及萬物,沒辦法,跳不出,跳的出的是圣賢。所以通過別人的文字,能看到很多自己看不到的東西,一些是自己未見過的,一些是見過但沒看過另一個角度的。
書里的不少菜式,中國人見過吃過,但從扶霞的書里看出了許多不同。書里的老成都因為世事變遷,見不到了,借著扶霞的眼睛看到了,也很好玩。
另一方面,九十年代的中國似乎又洋溢著滿滿的生機與樂觀。之前那種功利主義、禁欲主義、千篇一律的呆板與單調乏味消失不見。全國上下都在動起來,十二億人團結一心、一致向前。在英國,哪怕拆除一棟破舊的老樓,我們都會煩惱苦悶。而在四川,他們一路揮舞大錘,把整座城市都拆平了!這無所顧忌的信心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堅信,未來會比過去更好。
看了更想去成都系列。
不必太認真的一本書,消遣很好。
越看越餓,不宜深夜閱讀。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五
她留在四川大學學習,并成為當年四川烹飪高等??茖W校第一位外國學徒。其實在挺多外國人看來中國人吃的東西都奇奇怪怪的,比如我們和一個外國朋友吃火鍋的時候他就堅決不肯吃雞爪、火腿腸、鴨腸和腦花。很多時候,通過外國人的眼睛看中國,才更能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江城》如此,《長樂路》如此,《再會老北京》如此,這本書也是如此。
沒有政商巨子的偉大成就,沒有知識精英的傲人成果,沒有冠絕全球的華彩建筑,沒有傲嘯四方的杰出事跡,書中聚集的,都是日常的普通人,以及我們每日所見的普通街市。但是這里記錄了時代的變遷,與很多其他城市一樣,成都的老城區(qū)也正在被拆除,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城市正在努力擺脫過去留給它的`成熟風塵,努力的想把自己打扮成一個青嫩的小姑娘,這里的一些記錄就好像是一座城市的墓志銘。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六
作者扶霞·鄧洛普在香港工作時對中國味道產生了興趣,在中國四川大學留學期間因為喜歡中國美食而到廚藝學校學習川菜,后又深受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誘惑多次來返中國前往廣東,湖南,浙江,江蘇等地去追尋中國各地區(qū)的美食特色,從最先的花椒豆瓣醬的家常菜帶來的滿足感,到后來魚翅麂子山珍海味帶來的奢侈體驗,扶霞去過的地方越來越多,對中國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
花椒與魚翅讀后感篇十七
1.前面一半很不錯,后面一半像知乎。
或許是我境界太低,只喜歡跟我自己一樣階層的市民審美,越接地氣越好。前一半內容,是作者二十五六歲一文不名來中國留學的時候寫的,剛好是黃金年齡,遇到的開放時代,城市舊改還沒有開始,半新半舊,所有都是剛剛好。成名以后再看21世紀初的中國,視角非常中產階級化,內容也很不錯,拿來看看也很好,就是有點難共情。
2.知識的關聯(lián)。
總而言之,看多了關聯(lián)起來一捋,能更好看懂時代下的趣味。
近來正在看的林毅夫近期演講發(fā)言匯集成的文書,比看學術著作容易懂,比看公眾號口水話的體系性強多了,中間位置剛剛好,然后發(fā)現(xiàn)好些公眾號的分析觀點背后的理論基礎就是林教授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
3.讀書就像吃飯。
搞清楚,啥子是甜點,啥子是主食。
雖然越來越像年輕時我不屑一顧的實用主義人群。
不得不承認的,能夠讓自己謀生的就是主食,需要持續(xù)努力;而放松神經緩解疲勞的愛好就像甜點;都要吃,而且要分清主次,才能有一個比較好的飲食結構。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38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