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一
我今天要說的內容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木蘭詩》。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可以說婦孺皆知,學生應該有所了解。本單元的選文都是愛國注意題材,旨在使學生了解戰(zhàn)爭的殘酷,英雄們的壯舉,增強正義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課在設計時,也將圍繞這一單元目標展開。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單元目標:反復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jié)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③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了解“互文”等修辭的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②復述法。③品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鑒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④點撥法,學習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及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導入新課。
第二環(huán)節(jié):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美
首先師示范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后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可汗燕山鞍韉鳴濺濺撲朔迷離金柝
接著,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jié)奏明快的語言特點,并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余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jié)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jié)奏讀出歸家喜悅。
第三環(huán)節(jié):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huán)節(jié):復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首詩情節(jié)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復述本詩的故事情節(jié)。其余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環(huán)節(jié):賞析人物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中看出木蘭是一個﹍﹍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并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后舉手發(fā)言。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例:
木蘭
勤勞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熱愛生活
可以在學生說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范。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zhàn)場上的兇險環(huán)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后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huán)節(jié):競背。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在3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快最準。
第七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背誦《木蘭詩》。
第二課時:
第一環(huán)節(jié):復習齊背這首詩,回憶: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木蘭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復習人物形象與鍛煉概括能力。
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習本詩中結構安排的詳略、繁簡,運用點撥法,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并能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趙薇版的《花木蘭》的視頻,一分鐘。其中多是宏大戰(zhàn)爭場面的渲染。這個視頻承接上節(jié)課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發(fā)出詳略的安排問題。
①《木蘭詩》里有沒有刀光劍影的戰(zhàn)爭場景?寫的是什么?
明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木蘭奔赴戰(zhàn)場,速度極快,像飛一樣的。用了夸張的修辭。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的是邊疆的夜景。這里有很大想象空間。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寫的是戰(zhàn)爭的殘酷,征人歸來。
思考②為什么刻畫一個戰(zhàn)斗英雄,卻沒有戰(zhàn)場上的詳細描寫,詳寫的是什么內容呢?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對話、出發(fā)前的準備、木蘭歸來的情形。
總之,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tài),富有生活氣息。
點撥:繁簡詳略跟作品要表現的形象,表現的主題有關。
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發(fā)言。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二
一、說教材
課文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以及在這過程中體現出的這位巾幗英雄爽朗、善良以及忠孝兩全的精神。作者借著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立下赫赫戰(zhàn)功這件事,將其忠孝兩全的精神,展現在了讀者眼前。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本課的三維目標定位于下:
【三維目標】:
1、知能目標:通過學習,認識本課10個生字,理解詞語“沖鋒陷陣”、“出生入死”等詞。
2、方法目標:引導學生多種方法讀書,抓住文中的語言對話,領會她的忠孝兩全精神。
3、情感目標:體會花木蘭孝敬父母,熱愛國家的精神。
【教學重點】:了解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多種方法讀書,抓住文中的語言對話,領會她的忠孝兩全精神,學習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特點的。
二、說學情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五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已經擁有了初步的看法和見解。本課內容表面上淺顯易懂,可學習作者怎樣通過人物的語言對話體現人物的精神品質,可能有些吃力。教學中需要引導,以便于在寫作中學習運用。
三、說教法
《課標》總目標的第七條表述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的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p>
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過程概括為五步:
1、通過播放花木蘭的歌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入新課
2、通過檢查預習,既強化學生的預習習慣,也為學習新內容奠定基礎
3、整體感知,抓課文主要內容
4、分角色以及其他朗讀形式,體會人物特點
5、學習運用作者表現人物特點的方法
四、說學法
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閱”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心腦結合的過程,是理解、揣摩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才稱其為“讀”。所以,“讀”并不光表現在抑揚頓挫的聲音,也有靜思默想的默讀。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有默讀整體感知,也有分角色朗讀;既有文字的欣賞,又有個性化的情感朗讀。通過主體的“閱”,學生才能將文本的語言“翻譯”成自己的語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想,把別人的東西裝進自己的“倉庫”。
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課文來找答案,然后再感情朗讀,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時,注意結合本單元讀寫訓練重點,“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人物、表現人物精神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積累,使思維訓練和語言表達能力達到一個質的飛躍,體現了個性化的學習。
五、說程序
(一)、聽《誰說女子不如男》曲目,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聽一聽,想想
你知道曲目中唱得是哪位女英雄嗎?(花木蘭)
2、對,今天咱們一起去了解她的故事吧。
(二)、檢查預習,強化預習習慣,為學習新課掃除障礙
1、與大家分享收集到的關于花木蘭的資料、教師介紹課文背景。
2、認讀生字。
3、理解詞語。
(三)、整體感知,抓課文內容
快速默讀課文,邊體會劇本的特點,邊想想課文里講了花木蘭的什么故事? 1、可將三幕的主要內容連起來說一說。
2、可以從以下詞語中選擇幾個詞語串連起來說一說。
(四)、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特點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評價花木蘭是個怎樣的人?指名學生寫字黑板上。
3、你從哪兒看出的?品讀文中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的品質。
4、教師小結:課文通過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體現她忠孝兩全的精神。
(五)、學習運用作者寫作的方法:
1、找出課文里哪些地方體現花木蘭孝敬父母?
2、找出課文里哪些地方體現花木蘭熱愛國家?
3、體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4、領會作者是怎樣來表現人物精神的?
(六)、課堂練筆:學習作者采用語言對話表現人物精神。
有兩個話題可供選擇:
1、奇跡課堂書115頁“我的練筆”。
2、看大屏幕。
3、你也可以自定話題。
六、板書設計
女扮男裝 —爽朗善良—————
花 替父從軍 —孝敬父母—————
木 女子如男 —機智善辯—————
蘭 勞苦功高 —熱愛祖國—————
赫赫戰(zhàn)功 —勇于擔當—————
板書設計簡單又清晰,緊扣文本,通過文章中的詞來展示人物的品質。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三
一、教材簡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一單元以祖國為主題,選編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角度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fā)憤圖強的美好情操?!赌咎m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敘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賞,辭官還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詩為樂府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是初中語文課本中優(yōu)秀的篇章。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句知識。通過誦讀、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學過一些文言詩詞,但畢竟很少,對《木蘭詩》中一些特殊的字詞、詩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經歷短暫,所以對《木蘭詩》的思想內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難。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計教學過程,精心指導學習內容,力求做到凸顯個性,兼顧全體,。比如簡單的問題,由學生獨立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活動。
3、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兩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文中的字詞,
2、了解《樂府詩集》、《木蘭詩》的文學常識。
3、學習“互文”等修辭手法
4、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從木蘭的形象中感悟學習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學重點:
1、誦讀、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與學法
依據“三有利”原則,主要采用
①誦讀法、
②復述法、
③鑒賞法、
④討論探究法、
⑤競賽法等方法學習課文。
2、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四、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課前準備:新課標主張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咎m這位女英雄,歷代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寒假作業(yè)“小知識”欄目中,也了解了歷史上有關木蘭的情況;另外是現在學校都有微機室,學生都在學習電腦,可以上網查閱資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識、上網查閱的資料整理好,制成知識卡或幻燈片,供上課交流。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了解北朝樂府民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詩歌;復述詩歌的故事情節(jié),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強化背誦。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合作探究,就最想解決而自己又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課時教學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
由學生交流木蘭資料,《樂府詩集》知識引入,師生共同總結(powerpoint課件展示)。從而掌握文學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朗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首先由學生利用字詞典,課文注釋,自由試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接著播放課文朗讀課件(《木蘭詩》flash課件),學生看書聽讀,作上批注。聽完后學生自由發(fā)言,互相提醒。教師課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powerpoint課件)。學生根據展示的內容拼讀、比較、識記,從而掌握基礎知識。
然后由學生觀看木蘭故事過程圖片(powerpoint課件)練讀。由圖引入故事情景,初步體驗朗讀感受。
最后感情朗讀展示:師生同讀,表演讀,自選文段讀,上下句輪流讀,從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第三環(huán)節(jié):默讀詩歌,理解詩意。
首先以學生個體為單位,自讀詩歌,借助注釋、工具書,試譯全詩,把不懂的語句作上記號。(環(huán)節(jié)安排理由: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是指學生都是學習的主角,意味著個人獨立學習、主動探究,意味著個體獨到的思維和新穎的見解。木蘭詩雖是古代詩歌,但語言淺顯,學生應用工具書,都能初略理解。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安排學生獨立完成,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
接著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難懂詞句,通講詩意。(環(huán)節(jié)安排理由: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合作、探究”能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良好的交際能力,在知識方面能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況且學生在自讀自譯過程中,由于生活經歷,學習水平、能力差異,會出現一些疑難問題、思維偏頗。這一過程,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生生互動,釋疑訂正補救提高。)
然后以全班為單位,小組互動,師生互動。
先全班釋疑,解決小組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再聯系生活實際,探討特殊字詞、詩句的`正確意思。
a數詞的理解。可以用比較的方法加以識別。例如把“壯士十年歸”和“同行十二年”進行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木蘭從軍的年數矛盾,從矛盾中也輕易地掌握了數詞虛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钡扰疟染?。二是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聯系實際,對照反思”的方法理解。(如學習互文句。powerpoint課件展示①出示詩句,抽生翻譯。②師質疑“戰(zhàn)死的全是將軍,歸來的全是士兵嗎?”學生很容易理解上下句意思是互為補充說明的,翻譯時要把上下兩句的意思合起來理解。③在此基礎上,教師點出這就是古文中的一種修辭手法——“互文”,再讓學生找出類似句子理解,我想,學生掌握這個新知識點就不成問題了。)
最后是文言基礎知識的鞏固,可采取競賽的方法。(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采用這個方法,意在學習方法的變化中調節(jié)課堂氣氛,讓學生稍稍疲憊的神經又活躍起來。)具體作法是將全班按座位(或學號、男女生)分成兩組,展開競賽,勇闖三關。一是對手關,此環(huán)節(jié)由對手組出題問答。二是抽答關,由老師出題,兩組抽簽解答。三是搶答關,老師念題,兩組搶答。小組競賽完畢,師生共同總結。
第四環(huán)節(jié):復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強化背誦
先讓同學按照寫作順序或不同內容概括故事情節(jié),其余同學評點,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板書課文結構。接著指導學生依據板書、過程圖片復述課文。然后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強化背誦(如:教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男女同學競賽或組與組之間競賽)。最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外拓展(powerpoint課件展示)
1、你還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學作簡要介紹。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蘭”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
3、制作名人小檔案——我心目中的花木蘭。
五、板書設計:
說明:學生按“家中——征途——戰(zhàn)場——朝堂——家中”地點轉換來分是可以的;按“戰(zhàn)前——戰(zhàn)時——戰(zhàn)后”事情發(fā)展順序來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蘭對“驚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為作者“隱喻贊美”另外劃開也是可以的。我們應該放開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我將板書設計成這樣,是選取了其中一種,主要是理清課文思路,便于學生復述復述課文,背誦課文。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四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依據
階段目標: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
單元目標:反復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確定教學目標
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jié)課通過教學主要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
知識目標:①、文言知識,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識。②、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③、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能力目標:①、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③、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和英雄氣概。
教學重點:本課語言文字通俗,所以計劃把朗讀課文、分析人物、感悟語言特點作為重點。
三、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
播放歌曲《花木蘭》,讓學生結識巾幗英雄—————花木蘭。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對木蘭的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花木蘭介紹
將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放給學生看,初步形成對花木蘭的感性認識。
第三環(huán)節(jié):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首先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后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課新字詞。)然后教師范讀,要求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jié)奏,接著讓學生齊讀詩歌,力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反復的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的語言特點,并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第四環(huán)節(jié):默讀詩歌,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文句,理解詩意。因為詩歌文字比較簡單,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自行完成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五環(huán)節(jié):復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初步形成花木蘭的印象。
選3位同學復述本詩的故事情節(jié)。復述時可以參照老師事先給出的圖片。其余同學評點。采用說評結合的方法,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
第六環(huán)節(jié):賞析人物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覺得木蘭是一個﹍﹍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只要言之成理,教師都應該給予表揚。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集體討論的方法,共同形成對木蘭的深刻認識。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第七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
抓住第四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這兩個重點段落,讓學生了解繁簡相宜、詳略得當的構思。木蘭詩的情節(jié)安排非常巧妙,既刻畫了木蘭的英雄形象,更突出了木蘭的女兒情懷,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巧妙的情節(jié)對于人物刻畫成功的重要性。
第八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第一個作業(yè)改寫成白話文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第二個作業(yè)背誦主要是為下一節(jié)課體會詩歌的語言特色作準備。
四、說教學方法
1、教法
本節(jié)課主要采用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體現詩歌的聲韻美,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復述法,提示學生復述時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合作探究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和繁簡相宜的結構安排。
2、教學手段—————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五、說板書
既有女兒情懷更具英雄形象
(詳)↓(略)
杰出的巾幗英雄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木蘭詩》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本單元五篇課文以多樣的體裁,通過與祖國息息相關的事物來表現愛國主義主題。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表達,都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赌咎m詩》是一首南北朝時北方的樂府民歌,這首長篇敘事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東南飛》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民歌的“雙璧”。學習《木蘭詩》,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興趣,幫助學生習得古詩文鑒賞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操。
二、學情分析
盡管學生已經進行了上冊以及本冊一單元中古詩文的學習,但閱讀理解古詩文能力畢竟有限,因此,學習本課時要加強文言詞語的積累,以豐富詞匯;加強文章的誦讀,以培養(yǎng)語感。同時,作為一個鮮活生動的案例,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學生責任感缺失的現象,通過木蘭為家分憂、為國擔責的事跡,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基于對教材和學情的認識,依照新課標要求,確定本課三維目標如下:
1.教學目標
①熟讀并背誦全詩,能結合注釋、工具書了解故事的大意。
②學習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互文、排比、頂真、復沓、對偶等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
③把握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她的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愛家愛國的情感,增強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四、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文學習擬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中,依照詩歌的特點,以誦讀為主線來設計教學流程,在反復的誦讀中將詩歌讀準,讀熟,讀懂,讀透,直至成誦。教學中,貫徹先學后導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放手讓他們自學,有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加以解決,教師適時做好啟發(fā)、引導與評價。
五、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激趣導入
播放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視頻片段,看后,讓學生說一下視頻中的主人公是誰,你對她有那些了解。學生談完后,教師總結引導:對,視頻中的主人公正是在我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巾幗英雄-----花木蘭。而現在,花木蘭可以說是天下聞名,連美國人都非常喜歡、佩服她 ,并制作了動畫片。但是,動畫片中的花木蘭又不是真實的花木蘭,是經過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象(其中通人性的小龍、蟋蟀)。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原汁原味的中國花木蘭是什么樣的?好,下面讓我們一同走進《木蘭詩》,認識一下真實的花木蘭。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六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木蘭詩》,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過程和說教學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完成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
為了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我們要引導學生對古詩文形成一定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掌握本文的生字詞,并理解有古今意義的字詞。 理解課文,并在此基礎上熟背課文。 品味文中修辭手法的妙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理解課文、熟讀課文到背誦課文,再到賞析課文,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
3、情感與價值觀
了解勞動人民的艱辛,感受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
學習花木蘭的深明大義和愛國精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掌握生字詞,透徹的理解課文。 了解勞動人民的艱辛,學習花木蘭深明大義和愛國精神。
2、難點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sh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誦讀法:古詩教學應著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調、節(jié)拍,力求聲情并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復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sh
②復述法: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且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sh
③鑒賞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sh
④討論探究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sh
⑤競賽法: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法
這篇是詩歌,語言生動,句式,教學大綱要求此文要背誦,而且還要求學習它的藝術特點,并運用到寫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課時要求學生用以下方法學習。
1、朗讀法: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流暢、傳神、齊讀要,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歸納法:學生可按段或層次來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按納的文字來串通課文并朗讀課文,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背誦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練習法:這種方法最實用于寫作,我們教材中所選的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方法,當我們分析了課文的寫作特點后,可以讓學生拓展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語言運用能力。
五、教學過程
第一、檢查預習情況,讓學生掌握生字詞和基本知識。采取學生自學、互學的方法,老師加以指導,讓學生掌握生字詞,知道什么是樂府民歌以及故事背景等知識。
第二、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讓學生說說對花木蘭的理解,引起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花木蘭的興趣,并以此導入新課。
第三、整體理解,把我文意。翻譯課文,讓學生理解文意,并把握故事情節(jié)。
第四、分析人物,理解主旨。了解花木蘭賢惠、堅強、勇敢的性格特征,學習她愛國、愛家人的偉大精神,達到提高學生的思想情操。
第五、師生互動,品味賞析。教師指導學生找出課文寫得好的地方,讓學生先淺談見解,教師加以總結,賞析課文語言美,理解修辭方法的妙用,如互文修辭手法。
第六、延伸知識,深化主題。讓學生找出花木蘭還有哪些和另外的一些愛國英雄,深化愛國這個主題。
第七、加以總結,布置作業(yè)??偨Y知識點和主旨,布置兩題作業(yè):1、寫一個100字左右對花木蘭的評價。2、背誦課文,找出寫得好的句子。
六、板書設計
木蘭紡織 →木蘭從軍 →木蘭征戰(zhàn) →木蘭辭官 →木蘭還鄉(xiāng)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七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赌咎m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詐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
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 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我個人理解,就是要使學生對古詩文要“想讀”、“會讀”、“熟讀”、“解讀”。至于本課,語文通俗,所以計劃以“熟讀”、“背誦”為重點。
2. 學生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學的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對學生現狀的分析必不可少?!赌咎m詩》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3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90年代,受經歷和知識水平所限,對本詩中作者要表達的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qū)分又有幾個不同層次,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做到兼顧全體---“
優(yōu)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比如簡單的問題,由全體學生同步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活動。
3. 確定教學目標
通過教學,教師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
知識目標:
1.文言知識,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和常用的修辭手法。
3。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4背誦全詩。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學重點:
1. 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定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了解本詩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并提醒學生在翻譯時要注意體現。
三、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1. 學法指導----依據“三有利”原則
①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積極思維。
②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法,以利于學生終身可持發(fā)展。
③有利于挖掘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具體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2. 教法
①誦讀法:古詩教學應著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調、節(jié)拍,力求聲情并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復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復述法: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且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
③鑒賞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
④討論探究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⑤競賽法: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 教學手段-----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了解北朝樂府民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詩歌;復述詩歌的故事情節(jié),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強化背誦。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
教師給學生唱《紅色娘子軍》主題歌,讓學生結識巾幗英雄-----花木蘭。
第二環(huán)節(jié):作品及背景介紹
將課前準備的文字資料分發(fā)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搜集來的材料,簡介背景,激發(fā)興趣。
第三環(huán)節(jié):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首先播放課文朗讀帶,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課新字詞。)然后教師范讀,學生聽讀,要求注意體會朗讀的語調、語速、節(jié)奏等,尤其注意朗讀節(jié)拍的把握。接著讓學生自己練讀詩歌,力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
第四環(huán)節(jié):默讀詩歌,結合注釋,借助工具書,翻譯文句,理解詩意。
首先讓學生自讀詩歌,借助注釋、工具書,試譯全詩。然后把全班分為6個學習小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詞句,講解詩意。如果有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全班共同商討解決。再將全班分為a、b兩組,展開課堂文言知識競賽,每道測試的單號為a組必答題,雙號為b組必答題。底分為100分,錯一小題扣5分,分別納入小組計分,小組競賽完畢,教師針對學生回答,酌情點撥。
第五環(huán)節(jié):復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強化背誦
先選幾位同學復述本詩的故事情節(jié),其余同學評點,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畫出思路圖。然后依據;思路圖,背誦思路強化背誦。然后再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指導背誦。(如:教師背上半句,學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學競賽或組與組之間競賽)。最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第六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讓學生課后搜集花木蘭的相關資料,將《木蘭詩》改寫成劇本。目的是讓學生強化背誦,通過自編自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迎接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合作探究,就最想解決而自己又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環(huán)節(jié):檢查背誦
通過個體抽查、滾動式背誦、集體背誦的方式檢查。
第二環(huán)節(jié):研討賞析
先請同學用一句話評價《木蘭詩》。任選一個方面,說說它帶給讀者的美感,教師歸納學生的評價,組織學生一起走進《木蘭詩》世界,盡情領略作品展示的奇異美,總結出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傳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練生動的語言美,壯美的愛國情,繁簡相宜、詳略得當。
第三環(huán)節(jié):合作研討,探究思考
先要求學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問題,然后教師歸納學生所提出的問題,板示,并交給全班討論解決。學生有可能提到: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到底姓什么呢?”“木蘭的姐姐為什么不去從軍?”等問題。有些問題可留給學生課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當堂解決。
第四環(huán)節(jié):說話訓練
要求學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蘭”為題說一段話,談談自己對花木蘭的認識和思考。
第五環(huán)節(jié):小結
結合對本詩的理解,在背誦中結束本詩的學習。
第六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蘭”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
2.畫出我心目中的花木蘭。
說板書設計:
第一課時,我將板書設計成這樣,主要是理清課文思路,讓學生根據這個簡單的示意圖把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復述下來,強化背誦。
代父從軍
征戰(zhàn)沙場建功受賞辭官還家
第二課時主要通過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所以把文章的美點提練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八
一、教材分析
《木蘭詩》是人教版初一下冊第二單元以“熱愛祖國”為主題的一篇樂府詩,這也是初中學習的第一篇樂府詩,文章寫了女子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果敢智慧的巾幗英雄形象。全詩風格明朗、質樸生動,是學生學習古詩文技能的基礎篇章。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接觸古文只有一個學期,初步學會了識讀,對于通過閱讀來理解
詩文內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難度。
學生對木蘭形象有一定認知,聽過花木蘭的故事,對學習本課有興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重點實詞和虛詞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古文句子含義,學會翻譯古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全詩中精彩語句的學習,體會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的風格,能夠辨別和理解“互文”修辭。
情感與價值觀:樹立高尚的愛國情感。
四、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古文的修辭手,積累精彩語句。
難點:掌握古文修辭手法,句子含義。體會古文的美感。
五、教法和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采用講授、啟發(fā)、欣賞為本課教學的主要方法,
采用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討論的方法。
六、教學過程
1、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采用了故事導入的方法,因為花木蘭的故事在我國代代相傳,而且本文的情節(jié)性很強,預先讓學生收集花木蘭的故事,了解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提高學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自學能力
2、初步朗讀、整體感知
讓同學們默讀全詩,遇到不懂詞語可借助詞典,嘗試翻譯古文。在默讀的過程中想一想,每一段的故事情節(jié)是什么。故事是如何展開的。
以小組為單位,歸納討論各段故事情節(jié),每組選一位代表說出本組的觀點。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全班得出本文的故事線索。
3、抓住重點、釋疑解難
帶領學生學習古文,逐段進行研讀,課文中的重難點句子、詞語通過講解的方式讓學生理解,結合學生之前對古文詞語、句子的嘗試翻譯,掌握古文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然后學生結合注釋、老師的講解,對段落進行現代文翻譯。
4、整體回顧、拓展延伸
學生復述《木蘭詩》的故事情節(jié)。翻譯本課所學的互文句。
5、布置作業(yè)
新課標要求初中學生能夠誦讀古代詩詞,尤其是其中的精華篇章。本文質樸生動、朗朗上口,而且在整個初中的古文中地位重要,安排本課的作業(yè):請同學們背誦前4段。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九
教材分析:
《木蘭詩》一詩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第二單元中的一首詩歌,單元主題為“人 物春秋”。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本詩以抒情的筆調,采用敘事的方式,敘述了木蘭代父從軍,經過浴血奮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最終辭官還鄉(xiāng)與家人團聚的故事。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不在于對這場戰(zhàn)爭本身作全方位的描述,而只是將它作為抒寫一種思想認識的媒介。作者圍繞木蘭是女郎構思,借代父從軍的故事表達出對古代婦女潛在智慧與卓越才能的充分肯定,對古代婦女在獲得與男子同等條件下能夠發(fā)揮出杰出的聰明才智,立下卓越功勛表示極大的欣喜與敬佩。本課時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認識理解“木蘭”這個具有鮮明個性特色的女性英雄形象。因此特將分析木蘭形象作為教學重點。
學情分析:
本文文體屬于詩歌。關于詩歌的相關概念和朗讀方法,從六年級已作了適度的朗讀訓練,學生已初步了解了朗誦詩歌的技巧:停頓、重音、讀出感情。但由于此詩是學生接觸的唯一一首古體詩,又是以五言為主。詩作為突出創(chuàng)作主旨,大量使用排比句,以風趣的鋪敘渲染出或緊張或熱烈的場面氣氛,還特別注意長句短句的交替使用和疊詞的運用,使得詩句流麗,音韻鏗鏘,詩風明朗生動,讀來瑯瑯上口。所以掌握五言詩的停頓技巧還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朗讀時語氣的把握是和人物的情感、形象特點密不可分的,朗讀時反映在語速的快慢和語調的高低、輕重上。而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又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心理活動的變化,排比等手法的運用,語言的藝術特色的表現,體現出來的,而這些方面是學生認知上的障礙,還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需要學生沉浸在詩句中去體驗、感受、領悟。初中生對樂府民歌的藝術特色的分析歸納難度較大,因此特將“感受中國古代民歌樸實自然、瑯瑯上口的語言特點。”作為教學的難點。
教學反思: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積極主動展示學習成果。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預設中以朗讀貫穿以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誦、以讀促寫”的教學設想。
教學的藝術就是一門不完美的藝術,讓我們不斷的攀登和追尋。在以下幾個方面并未讓我感到十分滿意。首先是朗讀的把握方面,盡管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給予了大量的指導,但學生朗讀的感情基調尤其是對快慢輕重的把握還是不能達到令人十分滿意的程度。我感覺學生還是放不開,沒有大膽嘗試,不好意思融進自己的感情。如果學生能在有感情的熟讀中融入情感,效果會更好一些。
其次,在分析木蘭形象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雖然個別學生回答十分精彩,但對于整體學生照顧頗有不足,個人英雄主義濃一些,集體發(fā)光淡一些。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在關注個體的同時更要兼顧整體。
最后,正是教學的不完美,才令我們每個教育者不斷地去追尋完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本凑埜魑焕蠋煹呐u指正!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十
一、教材簡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一單元以祖國為主題,《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敘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的`人物形象。本詩為樂府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是初中語文課本中優(yōu)秀的篇章。
二、教學目標
1.單元目標:反復朗讀,整天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jié)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誦讀古詩,感受花木蘭的兒女情,英雄氣。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點,疏通文意。
三、教學重點: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
四、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
②討論探究法、
五、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蛇形背誦課外古詩(每人一句)。課前三分鐘是總校一直以來傳統(tǒng)保留的課堂必需品,學生或背誦古詩,或講述一個哲理性小故事,蛇形背誦和默寫課外古詩,有助于加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扎實性。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
豫劇 常香玉的《誰說女子不如男》導入,激發(fā)學生興趣,把學生注意力拉回課堂。師借助多媒體簡單介紹《木蘭詩》,文章選自何處,樂府雙壁具體指哪兩部作品。
第二環(huán)節(jié):詩歌誦讀,整體感知
首先學生自讀課文,只需把課文讀通讀順。接著多媒體范讀課文(配樂朗誦),學生注意字音,標注節(jié)奏。然后組內賽讀,選出一名最好的參加全班比賽,評出優(yōu)勝組。最后組間連讀(每組一句,最后一段齊讀)。
班級從升入七年級以來就開始實行小組學習,全班共分為9組,每組有自己的名字及口號,并設有組長,副組長。新課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授課過程中我時刻體現組內合作,組間競爭。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從個人到小組再到班級,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每一個學生都是課堂的主人,我盡量讓每個孩子動起手做,動起嘴說。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一環(huán)節(jié),我設計了自讀、范讀、組讀、賽讀、連讀、齊讀六種讀書方式,應該能喚起學生讀書的熱情!
第三環(huán)節(jié):疏通文意,理清情節(jié)
在課前充分預習的前提下,小組內互相幫助疏通文意,不能解決的舉手,然后班級共同解決。
文章較長,又加之文言詩歌生澀難懂,學生很有可能剛讀起來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完全搞不清楚詩意,因此上述環(huán)節(jié)必須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前提下完成,否則課堂將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在自讀自譯過程中,由于學習水平、能力差異,會出現一些疑難問題。這一過程,能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通過組內幫助,釋疑訂正補救提高。部分互文句子,教師需點出翻譯的要領。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理清每一自然段大概意思,有助于學生背誦。(板書)
第四環(huán)節(jié):探究人物形象
小組內以“我覺得木蘭是-----女子,我從課文------感受到。(板書)
此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在文本中找尋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通過對文本的深入解讀,學生可以從某句話,某個字感受到木蘭的人物形象。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學生對木蘭人物形象的分析定會有很多不同的見解,但師應總結出文章在刻畫兒女之情時筆墨多,描繪英雄之氣時著墨少,突出木蘭女性的特點,豐富她的英雄性格,使之真實感人,這就是詳略得當的寫作妙處。
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堂小結及布置作業(yè): 背誦詩歌
板書設計:
女嘆息
替父征
辭爺娘
赴戎機
見天子
還故鄉(xiāng)
兔隱喻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十一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一單元以祖國為主題,選編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角度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fā)憤圖強的美好情操。
《木蘭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敘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賞,辭官還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
本詩為樂府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是初中語文課本中優(yōu)秀的篇章,是我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典型。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學過一些文言詩詞,但畢竟很少,對《木蘭詩》中一些特殊的字詞、詩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經歷短暫,所以對《木蘭詩》的思想內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難。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計教學過程,精心指導學習內容,力求做到凸顯個性,兼顧全。
三、教學目標
1、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句知識。通過誦讀、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確定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文中的字詞。
2、了解《樂府詩集》、《木蘭詩》的文學常識。
3、學習“互文”等修辭手法。
4、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從木蘭的形象中感悟學習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學重點:
1、誦讀、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與學法
依據“三有利”原則,主要采用:
①誦讀法。
②復述法。
③鑒賞法。
④討論探究法。
⑤競賽法等方法學習課文。
2、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然后導入新課。
第二環(huán)節(jié):朗讀詩歌,感受音韻美。
首先師示范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后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可汗燕山鞍韉鳴濺濺撲朔迷離金柝
接著,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jié)奏明快的語言特點,并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余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jié)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jié)奏讀出歸家喜悅。
第三環(huán)節(jié):掃清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yǎng)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huán)節(jié):復述詩歌,整體情節(jié)。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首詩情節(jié)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復述本詩的故事情節(jié)。其余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環(huán)節(jié):合作探究,賞析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中看出木蘭是一個﹍﹍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并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后舉手發(fā)言。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深入文本、感悟文本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例:
木蘭
勤勞
善良
勇敢
淡泊名利
熱愛生活
可以在學生說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范。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zhàn)場上的兇險環(huán)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后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huán)節(jié):布置作業(yè),
1、以木蘭的口吻給父母寫家書
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感受文本后木蘭細膩的女兒情感。
2、默寫《木蘭詩》
總之,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情,采取誦讀、討論、品析、寫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走入文本,走入木蘭的內心世界,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想象、賞析、寫作等多種能力。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十二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木蘭詩》安排在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它是一首南北朝時北方的樂府民歌。這個單元共的五篇課文都通過與祖國息息相關的事物來表現愛國主義主題。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表達,都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學習《木蘭詩》,要反復朗讀,體會民歌明朗剛健的情味,質樸生動的語言,在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理解木蘭的人物形象,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本課語言文字通俗,我計劃把朗讀課文、分析人物、感悟語言特點作為重點
(2)學生情況分析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自學為主體,課堂上主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赌咎m詩》面對的學習群體是一群13歲左右的少男少女,他們成長在豐衣足食的20世紀90年代,受經歷和知識水平所限,對本詩中作者要表達的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群體中能力區(qū)分又有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置教學過程,精心安排問題,做到兼顧全體———“優(yōu)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飽,次等生吃了”。另一方面,教師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活動。
二、教學目標設計
1、依據
階段目標: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有所了解。
單元目標:反復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2、確定教學目標
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以及學生分析,本課通過教學主要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內容:(多媒體展示)
知識目標:①、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識。②、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點。③、感受花木蘭的巾幗英雄形象
能力目標:①、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③、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和英雄氣概。
三、課堂結構設計
1、課堂結構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鑒于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采用這樣的課堂結構:
通過誦讀法,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通過復述法,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
通過鑒賞法,理解本文繁簡相宜、形象豐滿的寫作特色。
通過討論探究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生活動
這篇文章是詩歌,教學大綱要求此文背誦,而且還要求學習它的藝術特點,并運用到寫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課時要求學生用以下方法學習。
(1)誦讀法,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體現詩歌的聲韻美,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2)復述法,提示學生復述時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3)合作探究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和繁簡相宜的結構安排。
四、教學媒體設計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五、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為反復朗讀課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并當堂背誦課文)
(一)導入新課我設計動畫片《花木蘭》片斷激情導入,讓學生對花木蘭這個巾幗英雄有個整體的感知,對下文的講解打下鋪墊,同時也營造了一個寬松、愉快的教學氛圍。
(二)朗讀背誦
1、檢查預習
(1)請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當場訂正誤音,掃清字詞障礙。
(2)解釋詞語用多媒體展示機杼鞍韉轡頭戎機朔氣金柝鐵衣策勛可汗著云鬢撲朔迷離傍地
(3)了解本文的出處和體裁等文學常識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意識地積累文言知識,理解課文內容,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多媒體展示)
2、學生復述課文內容,了解文意。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并讓學生了解復述的特點。
3、概括要點:提問:請同學們各用一個四字短語來概括各段內容,同學們可相互小聲討論。(多媒體展示:停機嘆息替父從軍出征準備行軍途中十年征戰(zhàn)天子封賞辭官回家喜迎英雄恢復女裝引喻贊頌)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鍛煉學生的歸納能力,也幫助學生背誦課文。
4、背誦課文請學生在了解各段大意的基礎上,反復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背誦課文時可先分段背誦,然后整篇背誦,這可加快背誦的速度。
5、檢查背誦大部分同學盡量當堂背誦,個別學生課后完成。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完成詩歌背誦任務和幫助理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主要教學程序如下(重點為分析人物形象和了解藝術特點)
(一)檢查上節(jié)課學的文學常識內容和文言知識情況
(二)朗讀課文
(三)賞析人物形象請同學用一句話“我覺得木蘭是一個﹍﹍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只要言之成理,教師都應該給予表揚。這一環(huán)節(jié)采用集體討論的方法,共同形成對木蘭的深刻認識。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多媒體展示:忠孝兩全勇敢善戰(zhàn)重視親情不慕富貴美麗動人謹慎機警,又可歸納為:女兒情懷英雄氣概)。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木蘭這個巾幗英雄形象,,既達到學習本文的重點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情操,做到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
(四)藝術特點
提問:請同學們領會本文的藝術特點是什么?(引導學生從結構上,語言上,修辭手法上進行欣賞,學生可以找出詩句,討論后發(fā)言,教師總結)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本文為一首樂府民歌,有其明朗剛健的情味,質樸生動的語言,栩栩如生的人物,這就要求學生從語言、結構、修辭手法上進行品析,通過聯想和想象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
(五)拓展與遷移
⑴說說你心中的英雄形象,目的是擴展知識面
⑵練習題,目的是鞏固課文知識
(六)反思活動
通過學生歸納總結本課的知識,進行反思,目的是更加系統(tǒng)的理清課文思路,查找亮點和不足。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十三
木蘭詩優(yōu)質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知識,包括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了解古詩修辭用語的特點;從整體上把握詩歌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結合語境理解詩中意象,體會詩中心理描寫結人物塑造的作用;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木蘭這一形象的審美趣味,理解詩中所表現出來的北方人民勇敢樂觀的愛國精神和追求和平勞動生活的美好愿望與高尚情操。
【重點難點】
1.針對單元重點和教材內容,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重點是: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針對學生的現有水平和心理層次,我認為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培養(yǎng)主動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問題的樂趣。
【教學方法】
教法:情境教學法、誦讀法、對話教學法
【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素材。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導入新課
ppt展示“巾幗不讓須眉”,讓學生解釋。
回首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史,出現了許多巾幗英雄,你們知道有誰嗎?(穆桂英、劉胡蘭、楊門女將等)看來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還真不少。
學生欣賞豫劇《誰說女子不如男》。
這段音韻優(yōu)美、膾炙人口的豫劇唱腔演繹的是流傳在我國民間的一個動人的故事,你知道嗎?
師:這就是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認識這位巾幗英雄——花木蘭。
二,背景解題
《木蘭詩》又叫《木蘭辭》,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北朝的一首樂府民歌。它產生的時代眾說紛紜,但從歷史、地理的條件可以判定出詩可能產生在后魏,這首詩形成于民間,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經后代文人的加工潤色,被歷代傳誦,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yōu)秀詩篇,它和《孔雀東南飛》一起被稱為我國詩歌史上的樂府“雙璧”。
三.檢查字詞
1.出示生詞(先指名讀,再齊讀)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木蘭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你能用一句話概括嗎?(詩中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
四.感情誦讀——走進人物心靈
(一)【欣賞范讀】:《木蘭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敘事詩中的一朵奇葩,咱們先欣賞一下名家朗讀。聽范讀是如何處理每段的語速、語調、語氣的。
(二)生齊讀課文。
(三)生結合課下注釋自讀課文,給每一自然段擬定一個四字小標題。
四、指導誦讀(以讀帶譯,在朗誦的感情中體會木蘭的形象,體會木蘭的心理感情。同時,在串講的時候注意用一些現代的表達,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① 首段是故事開端,讀得平緩、輕些,營造深夜嘆息的氣氛。
② 二段問答句,可深沉些;“昨夜見軍帖”后四句加快,以突出軍情緊急;末兩句“愿為市鞍馬”轉為堅定,以突出木蘭的深明大義及下定決心。
③ 三段寫出發(fā)前的準備,節(jié)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蘭到處奔忙,緊張準備的情態(tài);奔赴戰(zhàn)場要節(jié)奏變慢,用抒情的語句讀;末句“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要表現出木蘭的戰(zhàn)斗豪情。
④ 四段每兩句一氣讀,速度更慢,基調應是悲壯的,十年艱苦作戰(zhàn),處處刀光劍影,死中求生全系于此。
⑤ 五段勝利歸來,節(jié)奏可稍稍加快,語調由莊嚴轉為熱烈;辭官還家要讀得親切、樸實,放慢節(jié)奏,形成前后鮮明的對比。
⑥ 六段親人團聚、恢復女兒妝時,節(jié)奏要快,基調是歡快而熱烈的,極力渲染喜慶的氣氛及喜悅的心情;“出門看火伴”句仍快,表現木蘭換裝后,急于讓同伴一睹的喜悅又急切的心態(tài);“火伴皆驚忙”這后三句要著力表現戰(zhàn)友們的驚奇感,應突然放慢。
⑦ 七段是歌者的贊辭,也可理解為木蘭對戰(zhàn)友們“不知木蘭是女郎”的設喻回答,語速漸慢,語帶自豪.
五【個性朗讀】
1.節(jié)選自己喜歡的某個段落讀或背,做到口齒清楚、聲音洪亮,表情豐富
2.自我點評語速、語氣及所把握的木蘭的情感世界∕心理活動
六.走進文本,品讀探究(四人小組,合作探究)
(一)人物賞析:
你覺得花木蘭是一個怎樣的女子,你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英雄形象是學生們比較容易把握的,提示學生多發(fā)現木蘭的女性特質,從而更全面的感受有血有肉的花木蘭。如決定前的焦慮、征途上的思親、毅然辭官、回家就迫不及待的打扮等,可啟發(fā)學生充分發(fā)掘。)
例:(1)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勤勞孝順。
(2)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霸浮报D―勇敢堅毅,忠孝兩全。
(3)“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报D―勇敢堅強的英雄氣慨。
(4)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不慕榮華富貴,甘過普通百姓生活。
(5)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機智、謹慎。
總結:1、她很孝順。當自己的老父親被征,就要上戰(zhàn)場的時候,木蘭挺身而出,代父出征。歷來女子只能坐在閨房里面繡花,可是木蘭卻憐憫自己的老父,不顧傳統(tǒng) 的約束,喬裝打扮,奔赴前線。這些都說明了木蘭做到了忠孝兩全。自古以來人們就認為忠孝不能兩全,可是木蘭一個柔弱女子卻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敬佩。
2、木蘭聰明機智。試想,一個女子要去沙場廝殺,又要不被同行的戰(zhàn)友發(fā)現,需要克服多少生活上的難題,然而,木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蹦咎m榮立戰(zhàn)功,驕傲地凱旋了!
3、木蘭功成身退,視功名為糞土,毫不夸耀自己的功勞?!翱珊箚査?,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倍嗝创緲愕呐?,她一點也不看重做官,她掛念的是多年未見的親人。詩歌至此寫活了一個至情至性的奇女子。
4、木蘭美麗非凡。在木蘭的眼里,女孩子的天性并沒有泯滅。她并不是潑婦形象,也不是梁山好漢的形象,她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女孩子。木蘭一回家,就馬上迫不及待地“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看,好一個俊俏的女孩子。
本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有傳奇的色彩,又真切動人。一千多年來,木蘭的形象一直深受人們喜愛。
(二)師出示圖片,學生找出對應的課文情節(jié)。(指名聲情并茂地感情朗讀,以達到背誦)
七、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木蘭這個名字已經深深地印在了我們的腦海中,她那獨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更是深深打動了我們,讓我們深受啟發(fā)和教育,而此時此刻,你最想對木蘭說什么?(多媒體投影:“木蘭,我想對你說——”)
2.每一年,中央電視臺都會評選“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我們今天讀到的木蘭的事跡,絕對有資格入選“感動中國”的人物之一?,F在,“感動中國”欄目組要為古代的女英雄木蘭頒“巾幗英雄獎”,
假如你是評委會委員,請你參考下面的頒獎辭,也給我們的木蘭寫一段頒獎辭吧:
陳家順
為鄉(xiāng)親臥底,你吃遍所有的苦,為百姓打工,你換來群眾最多的甜。你喬裝改扮,卻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隱姓埋名,可我們都知道你是誰,為了誰
八.師總結:
《木蘭詩》這首敘事詩塑造了花木蘭這個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個云鬢花黃的少女,又是一個金戈鐵馬的戰(zhàn)士。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她挺身而出,馳騁沙場,立下汗馬功勞。得勝歸來之后,她又謝絕官位,返回家園,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她愛親人也愛國家,把對國家對親人的責任融合在一起。木蘭的形象,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勤勞、善良、機智、勇敢、剛毅、敦樸的優(yōu)秀品質。
九.板書設計:
停機嘆息 深明大義
毅然從軍 勇敢堅強
匆忙購置 準備出征
思親情切 征途艱苦
長期征戰(zhàn) 勝利歸來
功成身退 不慕榮華
回到家鄉(xiāng) 換回女裝
雙兔為喻 謹慎機警
——巾幗英雄形象:深明大義、果敢堅強、英勇善戰(zhàn)、
不慕名利、謹慎機敏
實際教學操作:在分析木蘭形象的時候,讓學生多多用成語歸納,并在后半部分提示再歸納幾個女性氣質的成語。并找出依據。結果學生找出了五六十個成語,其中有十個是體現女性氣質的(蕙質蘭心,秀外慧中,巾幗英雄,剛柔并濟等等)。課堂氣氛很熱烈,只是不知道能否做好有效性。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十四
一、教材分析
《木蘭詩》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本單元五篇課文以多樣的體裁,通過與祖國息息相關的事物來表現愛國主義主題。一樣的感情,不一樣的表達,都富有動人心弦的力量?!赌咎m詩》是一首南北朝時北方的樂府民歌,這首長篇敘事詩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全詩明朗剛健、質樸生動,具有濃郁的民歌情味,同《孔雀東南飛》一起被譽為中國古代民歌的“雙璧”。學習《木蘭詩》,可以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興趣,幫助學生習得古詩文鑒賞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操。
二、學情分析
盡管學生已經進行了上冊以及本冊一單元中古詩文的學習,但閱讀理解古詩文能力畢竟有限,因此,學習本課時要加強文言詞語的積累,以豐富詞匯;加強文章的誦讀,以培養(yǎng)語感。同時,作為一個鮮活生動的案例,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尤其是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學生責任感缺失的現象,通過木蘭為家分憂、為國擔責的事跡,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基于對教材和學情的.認識,依照新課標要求,確定本課三維目標如下:
1.教學目標
①熟讀并背誦全詩,能結合注釋、工具書了解故事的大意。
②學習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互文、排比、頂真、復沓、對偶等修辭手法的表達作用。
③把握木蘭這一人物形象,學習她的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愛家愛國的情感,增強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四、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文學習擬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中,依照詩歌的特點,以誦讀為主線來設計教學流程,在反復的誦讀中將詩歌讀準,讀熟,讀懂,讀透,直至成誦。教學中,貫徹先學后導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主動性,放手讓他們自學,有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加以解決,教師適時做好啟發(fā)、引導與評價。
五、教學過程
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十五
一、說教材簡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一單元以祖國為主題,選編了五篇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各個角度表現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人民熱愛祖國、發(fā)憤圖強的美好情操?!赌咎m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敘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賞,辭官還家的故事,塑造了一個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詩為樂府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歌特色。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是初中語文課本中優(yōu)秀的 篇章。
二、說教學目標的確定
1、依據
新課標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養(yǎng)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初中古詩文的教學,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體并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詞句知識。通過誦讀、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2、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在以前的語文學習中,學過一些文言詩詞,但畢竟很少,對《木蘭詩》中一些特殊的字詞、詩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經歷短暫,所以對《木蘭詩》的思想內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難。所以教師必須靈活設計教學過程,精心指導學習內容,力求做到凸顯個性,兼顧全體,。比如簡單的問題,由學生獨立完成;稍難的,學生間討論,教師點撥;難點,則在教師的啟發(fā)下進行探討。另一方面,教師也要回應學生當堂提出的各種問題,就此展開新討論,或安排課后的活動。
3、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兩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識記文中的字詞,
2、了解《樂府詩集》、《木蘭詩》的文學常識。
3、學習“互文”等修辭手法
4、背誦詩歌。
能力目標:
1、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準確、完整地復述課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了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2、從木蘭的形象中感悟學習熱愛祖國、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學重點:
1、誦讀、背誦古詩。
2、研讀刻畫木蘭這一人物形象的重點段落,理解繁簡相宜的寫作妙處。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辭手法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三、說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法與學法
依據“三有利”原則,主要采用:
①誦讀法
②復述法
③鑒賞法
④討論探究法
⑤競賽法等方法學習課文
2、教學手段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結合多媒體電教設備輔助教學。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分兩課時進行。
課前準備:新課標主張語文課程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要求拓展語文學習的領域和空間?;咎m這位女英雄,歷代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寒假作業(yè)“小知識”欄目中,也了解了歷史上有關木蘭的情況;另外是現在學校都有微機室,學生都在學習電腦,可以上網查閱資料。然后把自己了解的知識、上網查閱的資料整理好,制成知識卡或幻燈片,供上課交流。
第一課時教學要點:了解北朝樂府民歌;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疏通文意,整體把握詩歌;復述詩歌的故事情節(jié),理清情節(jié)發(fā)展脈絡,強化背誦。
第二課時教學要點:檢查背誦,研討賞析,對詩歌進行美點追蹤,合作探究,就最想解決而自己又沒有能力解決的問題展開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求新知的能力。
第一課時教學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
由學生交流木蘭資料,《樂府詩集》知識引入,師生共同總結。從而掌握文學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朗讀詩歌,初步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首先由學生利用字詞典,課文注釋,自由試讀,初步感知詩歌內容。
接著播放課文朗讀課件(《木蘭詩》flash課件),學生看書聽讀,作上批注。聽完后學生自由發(fā)言,互相提醒。教師課件展示注意“音”、注意“形”的字和通假字。學生根據展示的內容拼讀、比較、識記,從而掌握基礎知識。
然后由學生觀看木蘭故事過程圖片練讀。由圖引入故事情景,初步體驗朗讀感受。
最后感情朗讀展示:師生同讀,表演讀,自選文段讀,上下句輪流讀,從而感受詩歌的聲韻美。
第三環(huán)節(jié):默讀詩歌,理解詩意。
首先以學生個體為單位,自讀詩歌,借助注釋、工具書,試譯全詩,把不懂的語句作上記號。
接著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互動合作,討論交流,理解難懂詞句,通講詩意。
然后以全班為單位,小組互動,師生互動。
先全班釋疑,解決小組也無法解決的問題。
再聯系生活實際,探討特殊字詞、詩句的正確意思。
a數詞的理解??梢杂帽容^的方法加以識別。例如把“壯士十年歸”和“同行十二年”進行比較,學生很容易看出木蘭從軍的年數矛盾,從矛盾中也輕易地掌握了數詞虛指的用法。
b句子的理解。一是如“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钡扰疟染?。二是如“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等互文句。都可以用“聯系實際,對照反思”的方法理解。
最后是文言基礎知識的鞏固,可采取競賽的方法。具體作法是將全班按座位(或學號、男女生)分成兩組,展開競賽,勇闖三關。一是對手關,此環(huán)節(jié)由對手組出題問答。二是抽答關,由老師出題,兩組抽簽解答。三是搶答關,老師念題,兩組搶答。小組競賽完畢,師生共同總結。
第四環(huán)節(jié):復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jié),強化背誦
先讓同學按照寫作順序或不同內容概括故事情節(jié),其余同學評點,教師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總結,板書課文結構。接著指導學生依據板書、過程圖片復述課文。然后設計形式多樣的練習,強化背誦(如:教師背上句,學生背下句、男女同學競賽或組與組之間競賽)。最后全體學生集體背誦。
第五環(huán)節(jié):課外拓展
1、你還知道哪些女英雄?向全班同學作簡要介紹。
2、把“我心目中的花木蘭”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長記錄袋中。
3、制作名人小檔案——我心目中的花木蘭。
五、說板書設計:
說明:學生按“家中——征途——戰(zhàn)場——朝堂——家中”地點轉換來分是可以的;按“戰(zhàn)前——戰(zhàn)時——戰(zhàn)后”事情發(fā)展順序來分也是可以的;不把末尾一段看成木蘭對“驚忙”的伙伴的回答,而理解為作者“隱喻贊美”另外劃開也是可以的。我們應該放開學生的思維,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我將板書設計成這樣,是選取了其中一種,主要是理清課文思路,便于學生復述復述課文,背誦課文。
停機嘆息
愿替父征代父出征
備戰(zhàn)出征
十年征戰(zhàn)十年征戰(zhàn)
受賞辭官
得勝歸來
回家歡聚
雙兔隱喻 比喻贊美
《木蘭詩》優(yōu)質教學說課稿及反思篇十六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古詩,學生在初一年級上冊已接觸過古詩詞,對古詩詞的格式、語感和朗讀方法有一定的認識?!赌咎m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方的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zhàn)沙場,凱旋回朝,建功受封,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本詩為民歌,結構分明,語言樸素,感情濃郁,適于吟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語感。
二、說教學目標
為了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yǎng),我們要引導學生對古詩文形成一定的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據此,本文的教學目標為:
學習目標:了解“樂府”的有關知識,了解北朝民歌和木蘭詩產生的背景;學習生字詞;朗讀課文,熟讀全詩并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方法:在誦讀中體會木蘭的光輝形象。
情感目標:體會花木蘭替父母分憂,愛家愛國的責任感。 學習重難點:熟讀全詩,并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三、說教法學法
1、教法
①誦讀法:
古詩教學應著重體現朗讀,注意語氣、語調、節(jié)拍,力求聲情并茂,體現詩歌的聲韻美,在反復的誦讀中,深入體會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所以我采用自由朗讀、兩人小組朗讀、四人小組朗讀、展示朗讀、指導節(jié)奏朗讀、聽錄音朗讀、全班齊讀等多種形式朗讀,以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②復述法:
教師提示學生復述時要掌握詩中敘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且要注意抓重點,做到詳略得當,引導學生清晰、流暢、有條理地表達課文主要內容。
③鑒賞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集中鑒賞本文詩歌朗讀的特色。 ④討論探究法:培養(yǎng)學生利用二人小組討論、四人小組討論,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各種渠道解決問題的能力。
⑤競賽法:
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開展競賽法,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法
這篇文章是詩歌,語言生動,句式,教學大綱要求此文要背誦,而且還要求學習它的藝術特點,并運用到寫作中,于是我在上此課時要求學生用以下方法學習。
(1)、朗讀法:
教會學生朗讀,要求、流暢、傳神、齊讀要,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并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歸納法:
學生可按段或層次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按歸納的文字來串通課文并朗讀課文,這種方法能使學生背誦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練習法:
這種方法最實用于寫作,我們教材中所選的文章都有其獨特的寫作方法,當我們讀了課文后,了解了這首詩塑造了木蘭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所以我設計:假設前不久,花木蘭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央視欄目組特邀你為木蘭寫一段頒獎詞。課后請你日記本上動手寫一寫,力爭妙筆生花??梢宰寣W生拓展思維,培養(yǎng)想象力,語言運用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通過“說說你心中的巾幗英雄”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引起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花木蘭的興趣。
2、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通過自由朗讀課文、兩人小組朗讀、四人小組內讀、展示朗讀、課件出示“朗讀節(jié)奏”,指導朗讀節(jié)奏、輕松聽一聽:聽錄音朗讀課文、全班齊讀課文等多種形式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3、自主預習,根據“知識鏈接”,設計了“搶答題”,加深對“樂府”的了解和識記。還設計對重難點字詞的注音,書寫,以便熟讀成誦、理解課文打基礎。通過自由做、同桌互檢、四人小組展示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細心觀察的能力。
4、通過四人小組仔細讀課文,討論并全班展示交流課文主要內容,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為第二課時分析花木蘭做鋪墊。
5、勇敢試一試:四人一小組,邊讀邊說說課文大意,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弄懂字詞句的含義。哪兒有疑問,做上標記。為第二課時分析課文內容做準備。
6、拓展延伸:讀了《木蘭詩》后,概括詩歌情節(jié),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進一步突破重難點。
7、達標檢測,總結和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強化訓練,提高運用能力。
8、作業(yè):通過為木蘭寫一段頒獎詞,鍛煉學生動手寫作和概括運用能力;背誦課文是對熟讀成誦的檢測,對識記程度的檢測。
五、說板書設計:
木蘭詩
代父從軍
木蘭(女扮男妝) 征戰(zhàn)沙場
建功受封
辭官還鄉(xiāng)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871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