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3 14:10:11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通用17篇)
時間:2023-12-13 14:10:11     小編:文鋒

編寫教案需要教師對相關教材和教學資源進行研究和分析。如何編寫一份教學案例是每位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一

教學目的:

1.領略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充滿生命力、洋溢著勃勃生機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摯充沛的情感。

2.學習作者是如何選用恰當?shù)膭釉~來點染感情的波瀾,從而達到情隨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綠色之美。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珍惜綠色,珍惜環(huán)境的美好情懷進一步增強環(huán)保意識。

教學重點:

1.學會以段落閱讀訓練帶動全文的閱讀鑒賞的閱讀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欣賞自然美的情趣,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預習情況:

1.掌握下列生字詞。

踞()薄()陰幾綹()倏()地皺纈()塵滓()。

挹()掬()什()剎()蘊()蓄棱()角。

明眸()善睞()。

2.本文的段意是什么?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二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jié),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tài),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于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里,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后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并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diào),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托的。但是,詩人為什么有這樣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于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nèi)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莊子·列御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fā)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說有興寄,誠然不錯,但歸結為譏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也失于死板;說偶然賦景,毫無寄托,則割裂詩、人,流于膚淺,都與詩人本意未洽。因此,賞奇析疑,以知人為好。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三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文學常識。

三、語音。

甚蕃()淤()泥濯()清漣()而不妖褻玩()。

四、通假字。

五、古今異義詞。

六、詞類活用。

七、一詞多義。

八、重點詞語解釋。

1、可愛者甚蕃蕃:多,“蕃”在中文的近義詞是眾,反義詞是鮮(獨)。

2、香遠益清益:副詞,更。

3、亭亭凈植植:樹立。

4、陶后鮮有聞鮮:少。

5、濯清漣而不妖濯:洗滌。妖:妖媚。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而:卻褻:親近而不莊重。

7、宜乎眾矣宜:應當。

8、晉陶淵明獨愛菊獨:只,僅。

九、特殊句式。

1、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

十、朗讀節(jié)奏。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2、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zhì)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5、表現(xiàn)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xiàn)蓮高潔品質(zhì),現(xiàn)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zhì)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_(對于)蓮花的愛好,同我一樣的還有誰呢?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_我只愛蓮花,(因為它)出于污泥卻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凈后卻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_(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jié)節(jié),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高高地潔凈地直立在那里。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_(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輕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_唉!愛菊花(的人),(從)陶淵明以后很少聽到過。

6、蓮,花之君子者也。_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_愛牡丹的人,當然是很多了。

十三、課文內(nèi)容理解。

1、文中的蓮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寫“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氣節(jié)。

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世人甚愛牡丹”。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對追求逐利(追求富貴、貪慕富貴)、趨炎附勢的世風的鄙棄。

(1)牡丹---“花之富貴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貴的人。

(2)菊---“花之隱逸者”象征:不趨炎附勢的隱士。

(3)蓮---“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賢能之士。

(思想感情)_不慕名利、潔身自好,要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潔的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

4、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蓮“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凈植”“不可褻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貴品質(zhì)。

_蓮花代表的可品質(zhì)是:質(zhì)樸、高潔,胸懷豁達,品行無邪;不拘繁文茍禮,美德廣布四方,獨立自主,威嚴不可褻瀆。

本文運用了襯托的手法,用菊正襯蓮,用牡丹反襯蓮。文章的最后一段運用了多種句式:分別有感嘆句(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設問句(蓮之愛,同予者何人?)陳述句(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6、作者將蓮與壯丹作對比,表達了作者對潔身自好(或正直、高潔)品行的追求,對追名逐利世風的厭惡。

7、陶淵明獨愛菊,表明他追求隱逸的生活態(tài)度;世人甚愛牡丹,表明世人貪慕富貴的生活態(tài)度;周敦頤獨愛蓮,表明他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8、.下面這段話蘊含了君子哪些品質(zh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_既不與惡濁的世風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許;通達事理,行為方正,美名遠揚;志潔行廉,儀態(tài)端莊,令人敬重而不敢輕侮。(意思對即可)。

9、下面對選文內(nèi)容和寫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d)(3分)。

a、選文以愛蓮之情來表達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

b、在文中作者從蓮的生長環(huán)境、形態(tài)香氣、風度氣質(zhì)等方面描寫了蓮花的超凡脫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來比喻君子通達事理,行為端正,因而美名遠揚。

d、“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表達了作者對雍容華貴的牡丹的贊美之情。

十四、開放性試題。

1、短文贊揚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zhì),實則是作者思想情懷的抒發(fā),可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卻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這兩種觀點,你是怎樣看待的?請簡述理由。

_略(提示:針對某一種觀點或?qū)烧呓Y合起來談均可,但必須扣住“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

2、你喜歡哪種花?請簡要說明喜歡的原因。_略。

3、作者認為,菊是“花之隱逸者”,你是否同意這種看法?為什么?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四

1、知識與能力:學習詩歌,培養(yǎng)學生欣賞古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把握朗讀時的節(jié)奏、韻律、聲調(diào)和重音。在讀時用心揣摩每一首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初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學習難點】通過詩歌的語言和詩中的形象體會詩人在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學習方法】誦讀、分析、點撥.

【學習流程】。

(一)預習檢測。

1、給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注音。

滁州()西澗()黃鸝()。

2、朗讀詩歌。

(二)課內(nèi)探究。

1、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2、仔細揣摩作者對“鸝”的態(tài)度?

4、“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這樣寫的作用是什么?

5、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操守品行?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五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認識泰山雄偉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學習詩人蓬勃的朝氣和遠大的抱負。

3、探究文學作品風格與作家個人遭遇之間的關系。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詞、短語或語句來描繪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簡單點評后轉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學新課。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二)朗讀詩歌。

1、老師范讀《望岳》。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五言古詩的誦讀節(jié)奏。

2、全體學生齊讀。

3、學生推薦朗讀,其他學生點評。

(三)了解詩的內(nèi)容。

1、學生參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2、全班交流問題及解答。

3、學生說說詩句的含義。

(四)再次朗誦,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和意境,想象詩人當時望岳的情景。

出示問題,小組研討: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點?從哪些地方看出來?

——研討后,師生共同賞析:

“岱宗”兩句:“遠望”(補充背景常識:此句說的是泰山山脈,它在山東中部,從東平湖東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長約200公里。)。

問(1):“夫”是個虛詞,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樣)上,試比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語氣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則驚奇、贊嘆之情更明朗,也更強烈。)。

問(2):此句寫出了泰山的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寫的?對你有何啟發(fā)?(沒有抽象地說,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會,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兩句:“近望”問:能否通過對這兩句品度,各用一個字分別概括詩人眼中泰山的特點?(“神”或“秀”,“高”。這兩句詩突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蕩胸”兩句:“細望”問:展開合理的聯(lián)系和想象,用你的語言再現(xiàn)當時的畫面。

“會當”兩句:由“望岳”想到了將來的“登岳”。

(五)進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問: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詩,在詩中你能看出任何科舉敗后消極頹廢情緒嗎?那整首詩給你的感受是什么?(詩人熱情贊美了泰山的神奇秀麗,流露出了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尤其是最后兩句,直抒胸臆,表現(xiàn)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魄,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你還能聯(lián)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詩句?(王之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矣谶M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

2、再次齊讀詩歌,讀出感情來。

(六)感受詩人高超的寫作藝術,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

問:這首詩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絕唱,談談這首詩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來并說明理由。

(示例:1、煉字。鐘——將大自然人格化、擬人化,把大自然寫的有情有義。割——從山的北面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像被一把碩大無比的刀切割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虛實相生......)。

(七)背誦古詩。(齊背)。

(八)練習。

1、《望岳》的頸聯(lián)是:

2、總括泰山的全貌,突出它的雄偉高大的山勢的句子是:

3、描寫近望泰山神奇秀麗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地句子是:

4、表現(xiàn)詩人欣賞泰山而入神的句子是:

5、充分表現(xiàn)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成為千古名句的句子是:

6、包含一切有所作為的人都應具有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哲理的詩句是:

7、明全詩主旨并表達作者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有人生哲理)的詩句是:

8、詩人細望泰山而時間之久,表現(xiàn)對祖國河山的熱愛的詩句是: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六

品味語言,了解詩歌點染的寫法。體味詩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意境。

背誦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詩歌中寄予的感情。

教具準備。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前面我們已經(jīng)接觸過許多唐代大詩人的作品,他們都各具風格。

比如:李白的詩——豪放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以“高雅閑淡”著稱的詩人韋應物的傳世佳作《滁州西澗》,一起來品味他的高雅閑淡!

二、欣賞請學生朗讀,再齊讀。

三、這是一首山水詩,那我們可以用欣賞山水國畫的方法來欣賞它。國畫中有一種技法稱為:點染法,和我們文學中講的“文眼”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首詩歌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

比如說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點染“草”。幽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沉靜、安閑)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

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鳥鳴、潮急、舟橫)。

高高在上的深樹林中的黃鸝傳來清脆的鳴叫,作者對它是什么態(tài)度呢?這就要從第一句詩中去尋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為他“獨憐”幽草)至于他為什么不在意呢我們呆會兒再來分析。

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xiàn)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往往會出現(xiàn)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里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還有別的含義嗎?作者來這里享受清幽的環(huán)境,到晚上了,沒想到春雨不斷竟?jié)q起了春潮。此時,作者應該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急于歸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樣的呢?(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四、我們請一位同學來總結一下這首詩的內(nèi)容,概括出來就是——春澗尋幽。

五、進入詩歌的意境。

請同學們根據(jù)前面的賞析和flash中的圖景來想象一下這是一幅什么樣的畫卷呢?請發(fā)言。

六、體會作者的情感。

1、憐——喜愛,憐惜。開篇將幽草、黃鸝并提,用“獨憐”的字眼,很明顯地表露了詩人。

安貧守節(jié),不高居媚時的胸襟。

2、舟自橫——這里需要聯(lián)系著作者的身世來理解它的深意了!

韋應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著世襲特權,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衛(wèi)隊中的一員,過著驕奢腐化的生活。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后,他深受震撼,發(fā)奮讀書,27歲中進士,走上了仕途。做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的刺史。他深為中唐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

七、請同學們評論此詩,談談自己的收獲。

八、背誦詩歌。

江雪。

柳宗元。

教學目標:

讀懂古詩《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說說這首古詩的意思。

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詩中所描繪的景色。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認識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學生補充作者的簡介。

二、解釋詞語,說說詩意。

1、千山:周圍的群山。絕:斷絕。

詩意:許多山嶺看不到一只飛鳥。

2、萬徑:數(shù)量很多的道路。蹤:腳印。滅:消滅,消失(沒有了)。

詩意:條條道路上都不見人走動留下的腳印。

3、孤舟:孤單單的一條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

詩意:孤單單的小船上,有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詩意:獨自一人冒著滿天飛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四、說古詩,讀古詩,背古詩。

五、聯(lián)系實際,發(fā)揮想象。

六、整首古詩給人一種什么感覺?

學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學生質(zhì)疑:解決問題。

八、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九、作業(yè)。

一、環(huán)境——寒冷凄涼。

1、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咱們學習一首古詩,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柳宗元寫的,題目是“江雪”——顧名思義,也就是江上雪景。(出示古詩)這一首詩,是古詩中的精品!

寫字有哪些要求呢?十個字:美觀,大方,有一定的速度(兩分鐘之內(nèi)寫好)。

寫好之后請你自由地讀一讀這首詩。指名試讀,糾正字音。

同學們,這首詩只有短短的20個字,但內(nèi)涵卻非常豐富,咱們還要通過三次不同的讀,來理解這一首詩。

剛才大家讀了這一首詩,你能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這一幅江上雪景嗎?(出示:寒江釣雪圖1)。

“絕”和“滅”,凄涼的程度——所有的山,所有的路都被白雪覆蓋了,沒有飛鳥,沒有行人,沒有聲音,除了漁翁,再也沒有別的生命!

如果沒有“絕”和“滅”這兩個字,會是一幅怎樣的景象?——熱鬧、繁華,生機勃勃,可是詩人筆鋒一轉,“絕”、“滅”兩個字,使這一切剎那間無影無蹤,變得如此荒涼。

“寒”,是造成凄涼的根本原因——這么寒冷的天氣,鳥兒無處覓食,只好躲在巢中避寒;這么寒冷的天氣,人們無法勞作,只好呆在家中取暖。

誰能把“千山萬徑”的寒冷凄涼讀出來。(朗讀指導)。

二、心情——孤獨寂寞。

同學們,千山萬徑,一片雪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在這樣空曠而又凄涼的背景之下,卻有一位漁翁,獨自一人,默默垂釣。(出示:寒江釣雪圖2)。

此時,你能感受到漁翁的心情嗎?(孤獨、寂寞)你是從哪體會到的?

“孤”、“獨”——孤獨。

把四句詩當中的第一個字連起來讀讀看,你們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千萬孤獨,漁翁可不是一般的孤獨,是“千萬孤獨”啊!

誰能把漁翁的孤獨寂寞讀出來。(朗讀指導)。

三、精神——頑強不屈。

同學們,學到這,大家對漁翁有什么想法,有什么問題要提嗎?(鼓勵學生提問,古人說得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由學生提問引出問題:在這樣一個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日子里,沒有飛鳥,不見行人,漁翁為什么不呆在家中取暖,偏要出來釣魚呢?(學生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同學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位漁翁生活貧困,為了生存,不得不出來釣魚)。

同學們,盡管漁翁的心情孤獨寂寞,但是他有沒有被貧困嚇倒?有沒有被寒冷征服?從漁翁身上你看到了一種什么精神?(堅強、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堅韌不拔、毫無畏懼、不怕困難、迎難而上)。

誰再來讀一讀這首詩,讀出漁翁頑強不屈的精神。(朗讀指導)。

同學們,古詩往往都有這么一個特點,那就是“借景抒情”,借景物來抒發(fā)詩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這首詩中,漁翁與大自然抗爭的形象正是詩人柳宗元自己的精神寫照,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出示)。

柳宗元21歲中進士,當時國家政治腐敗黑暗,柳宗元和幾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立志改革腐敗的政治,救國救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卻遭到皇帝和權臣的反對迫害,被貶到永州,當時的永州非常偏遠,極度貧窮,柳宗元無職無權,無能為力。他想到自己報國的崇高理想不能實現(xiàn)而又無人理解,心里非常難過,非常悲憤?!督愤@首詩,就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情況下寫的。這首詩是他當時所處的寒冷凄涼的環(huán)境的真實寫照,是他孤獨寂寞的心情的自然流露,是他身處逆境而頑強不屈的精神的再現(xiàn)。

全體起立,咱們齊讀古詩,再次感受詩人柳宗元面對重重困難而頑強不屈的精神。

同學們,《江雪》這一首詩,不僅意境深遠,而且語言絕妙!是古詩中的精品!千百年來,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交口稱贊。(出示)。

你能從這首詩中找出幾對近義詞?幾個“數(shù)字”?幾幅“對聯(lián)”?

同學們,這首詩中還包含著一道有趣的“數(shù)學題”:(出示。

江雪-()-()=()。

每一個括號里填四個字,每一個字都來自這首詩中。最后一個括號中的四個字可作為圖中奇石的名稱。

答案:

江雪-(千山鳥飛)-(萬徑人蹤)=(孤舟獨釣)。

江雪-(千山萬徑)-(飛鳥人蹤)=(孤舟獨釣)。

題李凝幽居。

賈島。

正確、流利,并能講出這個故事。

了解事情的.經(jīng)過,理解“推敲”的含義。學習賈島認真嚴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

教學過程。

這詩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一聯(lián)著稱。全詩只是抒寫了作者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

首聯(lián)“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詩人用很經(jīng)濟的手法,描寫了這一幽居的周圍環(huán)境:一條雜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蕪不治的小園;近旁,亦無人家居住。淡淡兩筆,十分概括地寫了一個“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隱士身分。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是歷來傳誦的名句。“推敲”兩字還有這樣的故事:一天,賈島騎在驢上,忽然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初擬用“推”字,又思改為“敲”字,在驢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勢,不覺一頭撞到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押至韓愈面前。賈島便將做詩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說了,韓愈不但沒有責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作‘敲’字佳矣?!边@樣,兩人竟做起朋友來。這兩句詩,粗看有些費解。難道詩人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能看到嗎?其實,這正見出詩人構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了宿鳥,或是引起鳥兒一陣不安的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這一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用“推”字,當然沒有這樣的藝術效果了。頸聯(lián)“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是寫回歸路上所見。過橋是色彩斑斕的原野;晚風輕拂,云腳飄移,仿佛山石在移動?!笆笔遣粫耙啤钡?,詩人用反說,別具神韻。這一切,又都籠罩著一層潔白如銀的月色,更顯出環(huán)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最后兩句是說,我暫時離去,不久當重來,不負共同歸隱的約期。前三聯(lián)都是敘事與寫景,最后一聯(lián)點出詩人心中幽情,托出詩的主旨。正是這種幽雅的處所,悠閑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詩中的草徑、荒園、宿鳥、池樹、野色、云根,無一不是尋常所見景物;閑居、敲門、過橋、暫去等等,無一不是尋常的行事。然而詩人偏于尋常處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語言質(zhì)樸,冥契自然,而又韻味醇厚。

辛棄疾。

賞析。

教學過程。

朗讀全首詞體會。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動要來扶,以手推松曰去!

這首詞題目是“遣興”。從詞的字面看,好象是抒寫悠閑的心情。但骨子里卻透露出他那不滿現(xiàn)實的思想感情和倔強的生活態(tài)度。

這首詞上片前兩句寫飲酒,后兩句寫讀書。酒可消愁,他生動地說是“要愁那得工夫”。書可識理,他說對于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這是什么意思呢?“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出自《孟子》?!睹献印愤@句話的意思,是說《尚書·武成》一篇的紀事不可盡信。辛詞中“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兩句,含意極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書,而是對當時現(xiàn)實不滿的憤激之詞。我們知道,辛棄疾二十三歲自山東淪陷區(qū)起義南來,一貫堅持恢復中原的正確主張。南宋統(tǒng)治集團不能任用辛棄疾,迫使他長期在上饒鄉(xiāng)間過著退隱的生活。壯志難酬,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這首詞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這樣的心境中寫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對國家大事和個人遭遇的感慨。“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就是曲折地說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書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書》說:“任賢勿貳?!睂Ρ饶纤谓y(tǒng)治集團的所作所為,那距離是有多遠呵!由于辛棄疾洞察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不合理,所以發(fā)為“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的浩嘆。這兩句話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書中的一些話,現(xiàn)在是不可能實行的。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是一首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詩寫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詩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間。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縣,西澗在滁州城西郊野。這詩寫春游西澗賞景和晚雨野渡所見。詩人以情寫景,借景述意,寫自己喜愛與不喜愛的景物,說自己合意與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懷憂傷,便自然流露出來。但是詩中有無寄托,寄托何意,歷來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它通首比興,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認為“此偶賦西澗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實則各有偏頗。

詩的前二句,在春天繁榮景物中,詩人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而對深樹上鳴聲誘人的黃鶯兒卻表示無意,置之陪襯,以相比照。幽草安貧守節(jié),黃鸝居高媚時,其喻仕宦世態(tài),寓意顯然,清楚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后二句,晚潮加上春雨,水勢更急。而郊野渡口,本來行人無多,此刻更其無人。因此,連船夫也不在了,只見空空的渡船自在浮泊,悠然漠然。水急舟橫,由于渡口在郊野,無人問津。倘使在要津,則傍晚雨中潮漲,正是渡船大用之時,不能悠然空泊了。因此,在這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里,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在前、后二句中,詩人都用了對比手法,并用“獨憐”、“急”、“橫”這樣醒目的字眼加以強調(diào),應當說是有引人思索的用意的。

由此看來,這詩是有寄托的。但是,詩人為什么有這樣的寄托呢?

在中唐前期,韋應物是個潔身自好的詩人,也是個關心民生疾苦的好官。在仕宦生涯中,他“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寄李儋元錫》),常處于進仕退隱的矛盾。他為中唐政治弊敗而憂慮,為百姓生活貧困而內(nèi)疚,有志改革而無力,思欲歸隱而不能,進退兩為難,只好不進不退,任其自然。莊子說:“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游者也?!?《莊子·列御寇》)韋應物對此深有體會,曾明確說自己是“扁舟不系與心同”(《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表示自己雖懷知者之憂,但自愧無能,因而仕宦如同遨游,悠然無所作為。其實,《滁州西澗》就是抒發(fā)這樣的矛盾無奈的處境和心情。思欲歸隱,故獨憐幽草;無所作為,恰同水急舟橫。所以詩中表露著恬淡的胸襟和憂傷的情懷。

高年級的古詩教學,讓學生在充分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準確和完整地理解詩詞意思,感受詩人的情感?!冻菸鳚尽肥巧剿姷拿?,詩人應用了借景抒情的寫法。因此教學設計圍繞著“誦詩中句、賞詩中景、悟詩中情、用詩中語、寫詩中意”五個環(huán)節(jié)展開。

品詩句,悟詩情。

在這首詩中,每一句都有一個文眼。咱們來找找看,看能讀出什么?

1、比如說第一句詩,講的是?(草)那么這個草是什么樣的草呢?(幽草)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來形容“草”。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草的茵綠、繁茂、厚密等形態(tài),草的深邃、靜謐、未經(jīng)踐踏等意態(tài)——傳達出環(huán)境的幽靜),那么,這個“幽”字在這里就賦予了“草”獨特色彩和意味!詩人站在澗邊,腳下的幽草給他以靜的感受。作者就——獨憐(愛)這幽草。(指名讀)。

2、那么請同學們自己來找其余三句詩中的文眼。(黃鸝鳴、潮急、舟橫)。

分別對各個文眼進行分析。

黃鸝鳴——想到哪句寫黃鸝的詩句,黃鸝的啼叫多么富有生機!這聲音從哪里傳來?“樹林深處”“上——頭頂上”這婉轉動聽、清脆悅耳的鳴聲傳到詩人的耳朵里,詩人會覺得這聲音破壞西澗清幽寧靜的環(huán)境嗎?為什么?(生機、板書:以動襯靜)。

上下兩句一靜一動,以動襯靜,倍顯其靜。讓咱們再次感受西澗清幽。請男女生配合讀(男生讀1句,女生讀2句)。

上下兩句就詩人的感官而言,既有視覺沖擊,又有聽覺享受,就畫中景物而言,既有上下之分,又有遠近之別。讓咱們一起來讀這兩句。

處于這樣的充滿生機的清幽境地,詩人會是怎樣的心境呢?(悠然自得、閑適)。

接著來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這里首先要提到一個自然現(xiàn)象,在春天桃花盛開的時節(jié),往往會出現(xiàn)多雨的天氣,稱之為桃花汛。這時候山澗里河水暴漲,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讀第4句。誰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當時作者看到的情景:

文眼:(舟自橫)為什么會橫著呢?(水的力度很大)進一步突出了當時這春潮的急!

分組讀3、4句。

你還能感受到詩人悠閑的心境嗎?

齊讀3、4句,

我們說詩人寫詩,往往借景抒情。在前面我們已經(jīng)了解到詩人韋應物他深為當時政治腐敗而憂慮,也十分關心民生疾苦,但他無能為力。這首詩就委婉地表達了他的心情。

詩中的“舟自橫”蘊含著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以及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且驗槠渲刑N涵的深遠意境,千百年來,這兩句,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以上片段是高年段教學常見的教法,學生的理解也僅限于淺顯層面,聽了兩位老師的教學,對古詩的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

誦詩中句讀古詩分初讀古詩、精讀古詩和研讀古詩三種情形。通過誦讀把自己能體會的情感、認識都流露出來。兩位老師都注重了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學生、作者和教者之間情感相同、心靈相融、協(xié)調(diào)互補的積極氛圍。學生初讀,能初步了解兩首古詩的內(nèi)容和作者情感,但當深沉的含義卻無法領略得到時,就引導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通過精讀古詩,進一步研讀、了解作者當時的心情,感受作者情感變化。

賞詩中景夏老師以初讀后問:詩中哪些景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抓“幽草、鳥鳴、潮急、舟橫”四個景深入研討。周老師以初讀后問:詩中為我們描繪了幾幅圖?引導學生從整體到部分,再到部分。抓關鍵詞“幽”,把“幽草”與“青草”對比,把“深樹”與“綠樹”對比,抓“鳴”學以聲襯靜,然后抓“獨”,一步步體會詩人獨特的景,比注意了賞詩的學法指導??傊p景是為了更好地體會詩人的心境。

悟詩中情本詩的“情”學生很難把握,這就需要巧妙地引導。古詩講究”用詞精妙“,在教學中要帶領學生揣摩、品味關鍵詞,從而體會詩人的情懷。夏老師的課上抓“舟自橫”滲入。學生賞景中認為“舟自橫是無人擺渡,詩人無法回家而心急。教師點出要理解詩人此刻的心情,必須了解詩人當時的寫詩背景,于是出示了資料,學生讀后,教師引導學生與詩景對應,從而幫助學生很好的體會了是人的感情。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七

1、了解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

2、理解課文內(nèi)容。

3、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正側結合的寫景方法。

【學習重點】。

掌握字詞,將課文譯為現(xiàn)代漢語。

【學習難點】。

品析課文,學習作者運用比喻寫景的方法,學習從不同角度描繪景物特點的方法。

說明:

《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記。課文對于白洋潮來潮時不同角度的景致進行了細膩的描寫,向我們展現(xiàn)了白洋潮的壯麗風光。文章寫景生動,用詞精準,有著一種特殊的藝術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運用了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和多角度的寫景手法,更是令人贊嘆。通過對它的學習,讓學生逐步接觸、了解我國古代的優(yōu)秀文化,引起學生學習古代詩文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古代文學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國古代散文取得的輝煌成就。針對初一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特點,特將學習目標定位于:了解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將課文譯為現(xiàn)代漢語,學習本文寫景的方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見過海水漲潮嗎?

好,我們一起來欣賞海水漲潮的畫面。(多媒體顯示)。

同學們,看過這些美好的畫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壯麗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也寫不盡它的俊美。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八

1、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讀書的名言或名人讀書的趣事:

2、你知道議論文的論證方法有哪些嗎?

學習目標:

1、梳理并概括本文的論述層次。。

2、談談你對本文的讀書觀的理解。

3、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精辟的句子,體會比喻、對比論證在議論文中的作用建立良好的讀書習慣。

學法指導:

這是培根的著名隨筆,見解深刻。對于僅接觸過兩篇小議論文的初一學生來說比較困難,需要認真復習有關議論文的知識。同時學生間應自主探究,團結合作,在合作中深入理解文章較難句子的含義。

教學流程。

一、建議你積累這些生字詞:

消遣()馳惰()狡詐()挑剔()。

吞咽()咀嚼()狡黠()煩瑣()。

運籌()辯駁()蒸餾()辯證()。

二、建議你查閱并積累關于作者培根的生平簡介。

培根:

三、初讀課文,自主探究:

理解文章內(nèi)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俊?/p>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九

1、知識與能力:

了解樂府;讀懂詩句,能夠想象詩中所描繪的風光。

2、過程與方法: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價值觀:

激發(fā)熱愛自然、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朗讀詩歌;。

2、對詩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學難點】。

“天似穹廬”的比喻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預習作業(yè):

1、解決生字,熟讀課文。

2、根據(jù)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畫出你心目中的草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播放騰格爾的《天堂》,讓學生初步感知草原人對草原的熱愛。

二、背景資料:(投影)。

《敕勒歌》是南北朝時北朝敕勒族的民歌,收錄在《樂府詩集》中。樂府,是漢代設立的一個音樂機構,它的任務是制禮作樂、搜集歌辭和訓練樂員。所搜集的配樂的詩歌,就叫樂府詩,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族,古代少數(shù)民族,今維吾爾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時期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與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南部)一帶。這個民族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住隨時可以搬動的“穹廬”(今俗稱“蒙古包”)。

三、詩歌朗讀:

1、聽范讀錄音。

2、學生自己讀,注意體會感情,把握語氣語調(diào)。

3、指名學生朗讀,師生簡單評議。

四、問題探究:(投影)。

2、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五、小結:

1、齊讀詩歌。

2、這是一首草原的贊歌,它歌詠了北國草原的富饒、壯麗,抒發(fā)了敕勒人對養(yǎng)育他們的草原的無限熱愛之情。

3、展示學生作品。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

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過程與方法:

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感情讀,悟詩情。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美景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

了解詩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學習難點:

想象古詩的意境,體會作者的心境。

學習時數(shù):

1課時。

學習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出示風景圖: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配上黃鸝鳴叫的音樂背景。

師:同學們,這幅美景被我們的一位詩人看到,用十四個字收藏在詩句里,大家同我一起去看看吧!

二、賞析古詩,品讀古詩。

(一)知詩人,解詩題。

1、師介紹詩人韋應物。

2、明白古詩的時空背靜。

(二)明詩意,感情讀。

1、整體感知,自由讀詩。

2、學習古詩前兩行。

詩的前兩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和人物,將讀者引入一個碧草從生、澗水奔流、鳥鳴深材的清幽境界。

師指導學生理解關鍵詞“獨憐”,再指名說前兩行詩句的意思。

師小結:

寥寥十四個字,詩人便茂密的綠樹,鳴轉的黃鸝,岸邊的幽草,奔流的澗水,這些分散的景物聚攏筆端,合成一幅布局和諧、色彩鮮明的圖畫,給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3、學習古詩后兩行:

請學生談談讀后的感受,試著將詩意說出來。

師小結:

當夕陽西沉,暮色降臨時分,西澗的潮水拍擊著兩岸,一場春雨被風裹挾著,急驟地落在水面上;這時,連渡口的船家也回去了,只間一葉小舟在渡口邊,隨著澗水的涌動,橫浮在那里。千百年來,這一直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4、感情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悟詩情,師總結。

詩人描繪的景物,動靜自然,歷歷在目,無怪其具有如此長久的藝術生命力,讓我們把滁州西澗的美景長留在我們的腦海中吧!

三、課后拓展:

將古詩的意境用筆描繪出來!

《滁州西澗》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詩人春游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

詩的前二句: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意思是說:詩人獨獨喜愛澗邊生長的幽草,上有黃鶯在樹陰深處啼鳴。這是清麗的色彩與動聽的音樂交織成的幽雅景致。獨憐是偏愛的意思,偏愛幽草,流露著詩人恬淡的胸懷。后二句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說:傍晚下雨潮水漲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沒有行人,一只渡船橫泊河里。這雨中渡口扁舟閑橫的畫面,蘊含著詩人對自己無所作為的憂傷,引人思索。

所以我覺得像這種古詩,大致理解意思,主要讓學生背會,默會即可。完全沒有必要講解的過多過深。

今后再有這樣的內(nèi)容,我就簡單講解,爭取在課堂上讓學生背會并默寫會。節(jié)約時間,減少不必要的講解!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一

生1:我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作詩的不容易。兩句話要花費三年得時間才得到。

生2:我從這首詩中讀到了詩人特別渴望有人能夠賞識自己的詩歌。

師: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里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歷經(jīng)歲月的滄桑,我們遠離了那個“詩的國度”,我們對那些曾經(jīng)感動了無數(shù)人詩作有了“陌生”,但是那些遺留下來的詩作不應該被我們遺忘,我們應該做一個“知音”,這樣那個嘔心瀝血的詩人才不會遺恨千古。今天我們就來試著做一次“知音”。

二、學習目標展示。

1、回顧總結所掌握的古詩賞析方法。

2、小組合作賞析《夜雨寄北》,培養(yǎng)學生初步賞析詩歌的能力。

3、梳理并積累初中階段所學的“思鄉(xiāng)懷人”詩。

三、古詩賞析方法回顧總結。

生1:修辭手法?!栋籽└杷臀渑泄贇w京》中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運用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想象奇特。

生2:修辭手法。李煜《相見歡》中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也是運用比喻,把愁比作麻絲,抽象感情具體化,生動形象。

生3:煉字?!妒怪寥稀分小按竽聼熤?,長河落日圓”中,“直”和“圓”歷來被人稱道。

生4:表達技巧。杜牧的《赤壁》中“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边\用了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形象的表達了杜牧對赤壁之戰(zhàn)的看法。

生5:還是杜牧的,是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句采用曲筆的手法,表面批評歌女,實際上批評那些貪歡取樂的大官貴人。

生5:表達的情感。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這句話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是因為很多送別詩都是傷感的,但是王勃這首送別詩卻顯得非常積極樂觀與豁達。

師:非常好??鬃诱f:“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任何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蘊含著作者的情感。要想成為“知音”,首先要能夠讀懂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創(chuàng)達的情感。

師(小結):大家總結非常好,這不但說明我們以前的知識掌握的牢固,而且說明我們懂得了賞析詩歌的技巧。掌握了方法與門路,這就意味著我們離“知音”已不遠。其實,出了大家說的以上四種方法之外,還有一個方面大家沒有提高,那就是詩中對景物的描繪。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中對初春景色的描繪。

四、實際操練——小組合作賞析《夜雨寄北》。

師:詩歌賞析的方法與技巧我們已經(jīng)總結過了,下面讓我們把其運用到實踐中,看看大家是否真正的了解了這些方法與技巧。

小組1:首先這首詩的情感是表達了詩人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其次,煉字上我覺得“巴山夜雨漲秋池”中的“漲”字用的好。

師:“漲”字好在了哪里呢?

小組1:“漲”字好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下的大。

師:“漲”字除了寫出了雨下的大之外,還寫出了其它的含義沒有?

小組1:作者的愁思像雨一樣大。

師:非常好。詩歌當中的任何景象其實都是有一定的含義,作者在寫景的同時其實也暗含了情感在里面。

師:其它小組有沒有補充的?

小組2:詩歌的第一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其實是一問一答。在這一問一答中寫出了作者盼望回家的情感。

小組2:第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是通過對未來的想象,想象未來相聚的時候訴說此時的思念之情來寫情感的。

師:是未來想象與現(xiàn)實的交融。這種情況在我們生活中也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可是詩人卻把這一細節(jié)巧妙的運用到了詩歌之中,用簡練含蓄的語言勾畫了這一情景。

五、梳理積累“思想懷人”詩。

生1:《天凈沙秋思》“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生2:《次北固山下》“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生3:《水調(diào)歌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生4:《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生5:《漁家傲秋思》“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六、鞏固練習:賞析《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溫庭筠。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二

一只螞蟻畏畏縮縮地爬上了我的書桌,如同一個成功的偷渡者。

一縷陽光穿過窗簾的縫隙投射到桌面上。這只螞蟻越過陽光地帶,微小的身軀透徹晶瑩,沒有一點雜質(zhì)。

書桌是一塊陌生的大陸。這只孤獨的螞蟻有一點膽怯。它謹慎地左顧右盼,慢慢地朝一個方向邁出了幾步,隨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來,往另一個方向試探。它的小腦袋不停地搖晃,仿佛在認真地嗅著什么,作出某種重大的判斷。終于,它下定了決心,義無反顧地對準一個方向前進。此刻,這只螞蟻從我面前的稿紙上面爬過,信念堅定。

我在稿紙上寫下兩個字:“螞蟻”。

這只螞蟻在桌面上發(fā)現(xiàn)了我丟下的一粒餅干屑,它驚奇地停了下來,快樂得就要暈過去了。螞蟻圍繞著這粒餅干屑不停地打圈子,沖上去嘗了嘗,隨即又退回原處,遠遠地打量這個意外的戰(zhàn)利品。它在瞬息之間明白了運氣的涵義。

我在心里想,可憐的小東西,多么渺小的幸福。它的世界僅僅是這一張桌面。它無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憐憫的眼光居高臨下地觀察它,更不知道莫一根手指頃刻之間就能將它捻成碎末。

我并沒有感到自己比螞蟻優(yōu)越。也許,另一個高度上面,同樣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視著我,主宰我的命運——一切如同我之于螞蟻一樣。

這只螞蟻竭盡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餅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蹣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貨真價實的,我實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樂。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三

1、了解作家作品,積累生字新詞,整體把握文意。

2、體味作者對天氣悶熱的妥帖表達,理解象征手法的運用。

3、正確把握本文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4、體會作者渴望革命風暴滌蕩一切舊勢力的火熱激情和英勇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二、資料鏈接。

(一)作者簡介。

茅盾(1846—1981),我國現(xiàn)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學運動先驅(qū)之一。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發(fā)表第一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他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如小說《蝕》、《三人行》、《子夜》、《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腐蝕》、《霜葉紅于二月花》等,劇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楊禮贊》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guī)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學寶庫創(chuàng)造了珍貴財富。

(二)文章主旨。

30年代的中國,社會極其黑暗,1934年,國民黨政府加緊在軍事上、政治上、文化上對革命力量大舉圍剿的一年,而此時蕩滌一切污濁的風暴卻正在醞釀,即將來臨,黑夜即將過去。本文帶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人們常把它和高爾基的《海燕》相媲美。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四

課前預習:

1、熟讀課文,積累詞語及優(yōu)美的描寫日出的句子。

2、積累古代詩人留下的描寫“日”的詩句。

相關課程標準:

“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掌握重點字詞。

2、了解作者及寫作意圖,把握本文主旨:積累優(yōu)美句子:掌握文中所用到的修辭方法及其作用。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義。

3、揣摩語句,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感悟人生抒發(fā)自我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

評價任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2、閱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板書課題)。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五

第四單元選的課文都是關于“讀書妙悟”的,而《論讀書》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的傳世佳作,是一篇精美的思辨文,對讀書的目的、方法、作用作了精辟的論述,提出了理論與時踐相結合的讀書方法。語言洗練,善于修辭,條理清楚,節(jié)奏分明,讀之朗朗上口。

新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yǎng)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激發(fā)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感受讀書的樂趣,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的的設定。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還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據(jù)此,結合本單元的教學和課文自身的特點,設定如下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提煉概括、梳理知識的能力。

2、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讀書觀。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讀書的習慣。

重點:

1體會文中出現(xiàn)的名言警句。

2體會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作用。

難點: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

三、教學方法設計。

新課標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思考”。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品味這篇思辨文的精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充分調(diào)動他們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為此,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批注式閱讀法、朗讀法、討論探究法、卡片法等。

四、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對于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應貫穿自主探究,引導學生自學,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設計的學習活動有:。

1、借助工具書,掌握生字詞。

2、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yǎng)語感,激發(fā)學生讀書的興趣;。

3、利用合作、討論、探究的方法,與培根大師對話。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工具:卡片小黑板。

七、教學過程。

1、談話式導入,其目的是調(diào)動學生閱讀的激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用時大約2分鐘。

2、掌握培根的有關文學常識,讓同學們自主交流搜集的資料,調(diào)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用時約3分鐘。

3、整體感知,先是讓學身在閱讀中借助工具書,積累字詞,體會誦讀中的語氣、情感,再是分小組討論、分析、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分析思考能力,語言組織和表達的能力。用時約15分鐘。

4、品味欣賞,讓學生邊讀邊體會經(jīng)典格言,感受哲學家敏銳、精辟、深刻的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用時約10分鐘。

5、拓展閱讀,通過讓學生試著寫一段讀書的感悟或體會,來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理性思維來駕馭語言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用時約8分鐘。

6、結束語,其目的是為了再次激勵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讀書習慣,用時約2分鐘。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六

二、學習新課《雷雨前》了解作者茅盾(184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茅盾”是1926年發(fā)表第一部小說《幻滅》時用的筆名。他寫出了許多著名的文學作品,如小說《子夜》、《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腐蝕》等,劇本《清明前后》、散文《白楊禮贊》等。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國民主革命的艱苦歷程,繪制了規(guī)模宏大的歷史畫卷,為我國文學寶庫創(chuàng)造了珍貴財富。我國現(xiàn)代杰出的作家,“五四”新文學運動先驅(qū)之一,革命文學奠基人之一。

三、識記本課重點字詞。

字音字形:帳??顾T汀嘔吐齷齪踱步模樣剝落噤聲乘隙。

字義詞義:水門汀猛可乘隙齷齪不折不扣泛淘淘咆哮晚快邊。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劃分文章結構。

按時間變化順序可分為三部分。

清早(1——10段)。

上午(11——12段)。

下午(13——20段)。

五、賞析文章中描寫悶熱的語句,分析其妙處。

(分別從環(huán)境描寫與人物感受兩方面進行賞析)。

六、本文僅僅是一片寫景散文嗎,聯(lián)系本課寫作背景。

灰色的幔:國民黨統(tǒng)治和一切反革命力量;蒼蠅、蚊子、蟬兒:反動官僚、幫閑文人。

七、拓展訓練。

比較閱讀《雷雨前》與《海燕》有無相似處,談談你的看法。

滁州西澗北師大版八年級語文教案篇十七

學習目標:

1、背誦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

2、理解領會作者表達的高潔傲岸的情操和潔身自好的生活態(tài)度。

3、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寫法。

學習過程:

一、朗讀課文,注意下列加點字讀音。

蕃淤泥濯清漣褻玩鮮有聞。

二、重點詞語解釋。

1、可愛者甚蕃。

2、香遠益清。

3、亭亭凈植。

4、陶后鮮有聞。

5、濯清漣而不妖。

6、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7、宜乎眾矣。

8、晉陶淵明獨愛菊。

9、出淤泥而不染。

三、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zhì)樸的句子是,。

2、全文的中心句是:。

3、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用來比喻君子不與惡濁世風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許句子是,。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

5、表現(xiàn)主人不受世俗羈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xiàn)蓮高潔品質(zhì),現(xiàn)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

9、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

10、“牡丹之愛,宜乎眾矣”一句照應了上文的“”。

結尾這一句感嘆表達了作者思想感情。

四、重點語句翻譯。

1、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5、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6、蓮,花之君子者也。

7、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五、課文內(nèi)容理解。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1918760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