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端午的記憶 端午的隨筆端午記憶(精選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2-18 07:34:04
最新端午的記憶 端午的隨筆端午記憶(精選10篇)
時間:2023-12-18 07:34:04     小編:琴心月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端午的記憶篇一

阿琛

我對端午節(jié)的美好回憶都還停留在某一個時間點之前。這記憶與屈原和龍舟無關,它是由彩色葫蘆、艾蒿、荷包、五彩線和母親包的餛飩切割成的一個個記憶碎片。

小時候,端午節(jié)是格外被重視的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過端午節(jié),絕不意味著只是端午那一天的事。大概從端午節(jié)前一個月開始,大家就已經開始為這個節(jié)日做準備了。

家家戶戶都要疊葫蘆――各種五顏六色的紙葫蘆。端午那一天要把這些紙葫蘆掛在門和窗戶上,據(jù)說這樣可以消災免難。母親們給孩子制作裝了香草的荷包和五色線繩。翻出那些經年積攢的碎花布,如果是緞面的更好,跟母親一起縫制荷包,是那個年代最自然的親子交流,一點也不刻意。過節(jié)時每人脖子上掛一只香噴噴的荷包,脖子、手腕和腳踝處都系上五彩絲線,那也是那個樸素年代難得的裝飾。

端午節(jié)一大早,母親會把我們從被窩里“拎”出來,然后“趕”我們出門走一走,據(jù)說這樣可以祛百病。不管傳說是真是假,反正小時候每年端午都不曾睡過懶覺。一大早起來盡管還睡意惺忪,但只要站在院子里,猛吸一口混著著晨露和花草的清新氣息的空氣,便頓覺清爽,整個人都精神了許多。

姐妹們結伴到野地里去采艾蒿。在我的記憶中,端午經常下雨,但不大,常常是毛毛細雨。一下雨,母親就會擔心年景不佳,預言會有蟲災。我不知道這兩者是否真的有必然聯(lián)系,但母親的預言幾乎每次都能應驗。不過頂著蒙蒙細雨去采艾蒿,也是蠻有趣的。

相對于水蒿,艾蒿的葉子比較圓,葉面有白色的小絨毛,而且值端午季,艾蒿長得也沒水蒿高。但那時太小,我們經常會錯把水蒿當成艾蒿采回去?;丶业穆飞峡倳龅饺齼蓛刹砂锏娜?,有的剛來,有的則滿載而歸??傊徽撃闫鸲嘣?,總會有比你早起的'人。熟識的見了面相互打個招呼,而后又都各自匆匆上路了。因為采艾蒿的人太多,艾蒿也越來越難采到,有人甚至不惜跑出十里八里去采。

等回到家里,打上一盆清水,把新采摘的艾蒿放到水盆里,用艾蒿泡過的水洗去一臉污垢,清爽極了。采回來的艾蒿要插在門上一束,再分插于各個窗戶上,但凡能放的地方都可以放幾枝。沖洗幾枝葉片飽滿的投到水缸里,據(jù)說喝了艾蒿泡過的水也可以祛病消災。

對于北方人來說,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食物是雞蛋。而且尤其以農歷五月初一到端午這幾天下的蛋為佳。據(jù)說這幾天下的雞蛋對祛病消災更有效。那時母親養(yǎng)了幾十只雞,家里唯一不缺的營養(yǎng)品便是雞蛋。初一到初五下的雞蛋要做好標記,待到端午這天,煮上一鍋雞蛋,鍋里也不忘放上幾片艾葉。盡管那時生活并不富裕,但并不覺得雞蛋是美味,可端午的雞蛋是必吃的。我向來不愛吃蛋黃,因為覺得太膩太噎人。即便如此,在端午那天,我也會連黃帶清把雞蛋全部吃掉。

那時,我家鄉(xiāng)還沒有吃粽子的習慣,每次采完艾蒿回去,早餐已經準備停當。印象最深的端午飯是母親親手包的餛飩。一家五六口人,只有母親一個人包餛飩。洗菜,剁餡兒,和面,包――這些環(huán)節(jié)要全部在一個清晨完成,我從來不知道母親是早上幾點起床的。直到自己做了母親之后,才真正體會到了為人母的辛勞。

都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孩子對母親的感恩,絕不僅僅因為母親給了他/她生命,這種情感的維系要靠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做鋪墊,再由一個個記憶碎片編織起來。味覺的記憶往往更具體而深刻,很多年以后,餛飩的香味兒還飄蕩在我腦海深處,那是母親給我留下的童年記憶之一。

現(xiàn)在城里人極少在端午這天出去采艾蒿了,市場上隨時可以買到粗壯新鮮、賣相極好的艾蒿。也極少有人給孩子們做荷包和五彩線了,這種東西在商場超市甚至地攤兒上都能買到,而且樣式也越來越漂亮。葫蘆也還有賣,但已經極少有人往門窗上掛了。粽子成了端午節(jié)飯桌上的主角,也成了商場超市精心包裝的禮品,唯一不變的還是要吃雞蛋,但再也無法區(qū)分哪些雞蛋是初一到初五下的。

現(xiàn)在的孩子不像我們小時候那么期盼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他們向往的或許是萬圣節(jié)、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之類,年輕人過情人節(jié)要比過春節(jié)興致更高。我們過節(jié)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是一種必要的儀式,而現(xiàn)在過節(jié),往往是在qq或微信上發(fā)條祝福,聚或不聚都只是形式而已。

選擇的單一性,總是讓我們擁有相同或類似的經驗,多年后也容易喚起同代人的共鳴,于是懷舊的感覺會更強烈;而選擇的多樣化,則讓現(xiàn)在的孩子們經歷趨于個性化,卻也容易陷入迷茫。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幸福的閾值很低,但也很容易滿足并感到生活充實。相反的,現(xiàn)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卻再也找不回那種簡單的快樂了?;蛟S這種失落也僅是我一廂情愿的多慮,因為每一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記憶。我只希望每個孩子在如我同樣的年紀時,都還能在內心深處保留那一方純凈的空間,為逝去的童年保留一些純粹的幸福記憶。

出自公眾號:會詩讀詩會

端午的記憶篇二

一位偉大的詩人成就了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讓我們更深刻地品味人生。

記得去年的端午節(jié),我第一次親手包了一個粽子。清新的粽葉,潔白無瑕的糯米再加上笨拙不堪的我,便成了一個賣相不好卻意蘊深長的粽子。當時,我手握著三片粽葉,輕輕地握成一個錐狀,之后便小心翼翼地往里面填著糯米,填滿后,我把粽葉慢慢地扣過去,爾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粽葉繞著粽子握了又握,再拿線艱難地捆上,于是一個粽子便完成了。我把它放入了冒著氤氳之氣的沸水中去,待它熟后,我拿起那帶著沸水余溫而又散發(fā)著清香的粽子靜靜地打開,輕輕地咬了一口,在口中輕輕地咀嚼著……口中是那一如往既的清香,可我仿佛又嘗到了那歷史的味道。那只有棕葉和糯米所包成的粽子,漸漸地俘獲了我的味蕾。留意著口中清香的同時,心底因懷念而泛起苦澀。

說到端午節(jié),誰能不想到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zhàn)國時期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就這樣,帶著悲怨,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投江自盡了。人們帶著無限的哀傷悲怨送走了這位偉大的詩人,并以此而設立了端午節(jié)。那時的端午節(jié)是悲傷的味道吧。

待口中的清香殆盡后,我忽然感覺到了屈原當時悲憤的心情,仿佛那一切,我早已洞悉、明了。手中粽子的寧靜淡泊,清新所致的溫文儒雅、剛正不阿和屈原仿佛也有幾分神似。中國歷史上的文化所凝結成的屈原的愛國精神,我們哪能不去學習、品味、深知、回味呢?屈原因對祖國的悲傷而投河,他也是一個大寫的“人”。他那份愛國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也激起了我的愛國情懷。他,使我再一個熱血澎湃,再一次為之動容。

記憶中的端午節(jié),給了我一次對兩千多年中國文化的深刻體驗,給了我一次對人生的認識,讓我難忘。

端午的記憶篇三

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我最喜歡的就是端午節(jié)了。因為我很喜歡吃粽子。

端午節(jié)這一天,老遠就可以聽到超市里的工作人員清脆響亮的吆喝聲:“賣粽子啦,賣粽子啦,香甜可口的粽子,快來買呀!”所有的顧客都被吸引了過來,挑選自己喜歡吃的各種口味的粽子。超市里結賬的地方也排成了一條長龍,每個人都提著一個大袋子,露出滿意的笑容?;氐郊遥筻徲疑岬膹N房傳來鍋碗瓢盆撞擊的聲音,好像是一首美妙的歌曲,原來他們在家里包粽子呢。

我和媽媽把材料準備齊全,就開始包粽子了。我們先把粽葉洗干凈,煮四五分鐘,煮完后把粽葉放涼,再把糯米搓洗干凈,然后將兩張粽葉折疊成漏斗,放入少量的糯米,當糯米裝至漏斗的一半的時候,再放入我最喜歡的肉餡,最后蓋一層糯米,將糯米按實,用繩子將粽葉裹緊,一個粽子就包好了。我們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蒸二三十分鐘。過了一會兒,我就聞到了一股誘人的香氣,口水直流,真想快點吃啊。

端午節(jié)真是一個難忘的節(jié)日,我期待今年的端午節(jié)快點到來。

端午的記憶篇四

五月初五,淚羅江邊,你——司馬遷,心里充斥著分歧,充斥著無可奈何,你是多么的期待可以報效國家,戰(zhàn)死沙場,但是壯志未酬,不知優(yōu)秀人才得老大不讓你機遇,他昏庸無能,把很好河山毀于一旦,你被眼巴巴地看見土地被一次次腐蝕,直至再無燕國存有。大河彭湃,奔涌著向東流去,你的愛伴隨著這江水那般變化無常,江水消逝了是多少蒼桑,燕國已蕩然無存,但你更覺得前途一望無際。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你緩緩的悲嘆,內眼角間流下來無法掩蓋的眼淚,一滴滴打車那麼晶瑩剔透,傳出多么的軟弱的淚水,慘白的面色中,鉤住往日,眺望藍天白云淡淡地悲嘆一聲,無可奈何的吟誦起一句句詩文,歌唱傳遍乾坤,好像想激發(fā)趾高氣昂的人的“忠義”。可悲的響聲中,表述了你對我國、對老百姓的喜愛之情;表述了你郁郁不得志的無可奈何情緒;表述了你對老百姓處在生靈涂炭中的哀憐之情!但無論你怎樣高聲,可“伯樂相馬”卻不知道在哪里,你的一腔熱血只有轉變成一肚子悲痛。你無可奈何,傳出千嘆萬哀都言不上你那哀痛的情緒!

淚羅江邊,風大狂吹,江水更為奔涌,惱怒地敲打著江岸,一小伙輕輕地一躍,從此殉身。你,便是這一躍。此后,大地面上就少了一個杰出的愛國詩人;此后,中國傳統(tǒng)式節(jié)日中就多了一個。你得知,就在你殉身以后,有幾個給你而淚如雨下,直迄今日,仍有幾個給你感概不己。你那舍生忘死的愛國情懷使我們驚嘆不已,作為華夏兒女的大家一定會承繼和弘揚你的愛國主義精神。從你殉身的那一日,“龍舟比賽”便發(fā)生了,和“吃粽子”一起變成端午的特點,和你一起變成中國的傳說故事。為了更好地什么?為了更好地紀念你——一位杰出的.愛國詩人,和悼念你的愛國主義精神!

一本《離騷》,使中國文化增加了新的魅力;一個端午,使中華文化有著熱血傳奇的一面;一種愛國情懷,更使中國人民的品性更崇高!而這一切,全是源于你——司馬遷。也許在你跳江以前,你給自己沒法救黎民百姓于生靈涂炭當中,而感到失望,可是估計你如今了解你為中華文化的老百姓干了那么多事,一定會覺得很高興。我為你而自豪,又給你而可悲。自豪的是大家有那樣一位杰出的愛國詩人而引以為豪;可悲的是時期的情況使你的才氣沒法使出,正所謂“駿馬”經常出現(xiàn),而“伯樂相馬”卻不經常出現(xiàn),你是何等悲劇地碰到那樣的“主”?。?/p>

今日,大家依然過著這端午,為了紀念一位杰出的愛國詩人——司馬遷!

端午的記憶篇五

今年的端午節(jié)是在所里過的,端午節(jié)這天正好要值班,所以一大清早便從新化坐車趕到所里。

工作這十幾年,似乎我的端午節(jié)都沒在家過過,對于自己都如何過的端午節(jié)也沒有絲毫的記憶了,感覺端午節(jié)對我個人而言也沒有絲毫的意義,奇怪著國家為什么要放這天的假……然而在我的心底,卻珍藏著那么一個端午節(jié)——讓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一天。

也不記得是哪一年的端午,只知道那時候很小,父親還能夠抱著我,讓我騎在他的脖子上看劃龍舟,但那時我應該是讀書上學了的,因為我記得是學校放假,在放假的先天老師還特別的叮囑我們不要去看劃龍舟,以免掉到河里或者出什么意外。后來我才知道老師的叮囑是對的,當父親帶我到資江橋上的時候,橋上的人之多簡直把我嚇傻了,真的是人山人海。我非常的興奮,從來沒看到過這樣的陣勢,也把老師的話拋到了九霄云外,因為我知道,有我父親在呢,他會牽著我,會保護我的。這時候劃龍舟比賽還沒有開始,可是橋上的人都已經擠在橋邊上了,盡量的占據(jù)一個位置,被擠在后面的也盡力把頭往前伸,看看比賽什么時候開始,一聽到下面有異常,就趴著前面人的肩膀,并大聲的問:在哪,在哪,開始了嗎?被趴的人也不懊惱,會心的笑笑,說:還沒有呢,劃船的應該還沒準備好吧??粗麄冞@么好奇的樣子,我也想去看看究竟,就往別人腿縫里擠,父親眼快,一把抓住了我,說:注意安全,你坐到我脖子上來看吧。父親一把把我抱上了他的脖子,我伸著頭往下面瞧,也沒看著什么究竟,看了好久脖子都酸了,就要父親放我下來。父親領著我往前走,說我們去買點東西吃。走了好久,看到一老奶奶挑了一籃子楊梅,父親說:這楊梅好吃,買點你吃吧??吹竭@么誘人的鮮紅的楊梅,我口水直流,連連點頭。

那次吃楊梅應該吃的很爽吧,我記憶中那是我第一次吃楊梅了,那個時代物資是比較缺乏的。

從此我一過端午節(jié),首先想到的就是楊梅。在我的腦海里,端午節(jié)是和楊梅聯(lián)系在一起的,而不是什么粽子,當然還有劃龍舟,因為我總記得騎在父親脖子上看劃龍舟的興奮,以及當時人山人海的宏大陣勢。可惜,直到現(xiàn)在,我都沒再看到過這樣的情景,也沒再過過這樣讓我記憶深刻的端午節(jié)了。

端午的記憶篇六

我對端午節(jié)的美好回憶都還停留在某一個時間點之前。這記憶與屈原和龍舟無關,它是由彩色葫蘆、艾蒿、荷包、五彩線和母親包的餛飩切割成的一個個記憶碎片。

小時候,端午節(jié)是格外被重視的幾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過端午節(jié),絕不意味著只是端午那一天的事。大概從端午節(jié)前一個月開始,大家就已經開始為這個節(jié)日做準備了。

家家戶戶都要疊葫蘆——各種五顏六色的紙葫蘆。端午那一天要把這些紙葫蘆掛在門和窗戶上,據(jù)說這樣可以消災免難。母親們給孩子制作裝了香草的荷包和五色線繩。翻出那些經年積攢的碎花布,如果是緞面的更好,跟母親一起縫制荷包,是那個年代最自然的親子交流,一點也不刻意。過節(jié)時每人脖子上掛一只香噴噴的荷包,脖子、手腕和腳踝處都系上五彩絲線,那也是那個樸素年代難得的裝飾。

端午節(jié)一大早,母親會把我們從被窩里"拎"出來,然后"趕"我們出門走一走,據(jù)說這樣可以祛百病。不管傳說是真是假,反正小時候每年端午都不曾睡過懶覺。一大早起來盡管還睡意惺忪,但只要站在院子里,猛吸一口混著著晨露和花草的清新氣息的空氣,便頓覺清爽,整個人都精神了許多。

姐妹們結伴到野地里去采艾蒿。在我的記憶中,端午經常下雨,但不大,常常是毛毛細雨。一下雨,母親就會擔心年景不佳,預言會有蟲災。我不知道這兩者是否真的有必然聯(lián)系,但母親的預言幾乎每次都能應驗。不過頂著蒙蒙細雨去采艾蒿,也是蠻有趣的。

相對于水蒿,艾蒿的葉子比較圓,葉面有白色的小絨毛,而且值端午季,艾蒿長得也沒水蒿高。但那時太小,我們經常會錯把水蒿當成艾蒿采回去?;丶业穆飞峡倳龅饺齼蓛刹砂锏娜?,有的`剛來,有的則滿載而歸。總之,不論你起多早,總會有比你早起的人。熟識的見了面相互打個招呼,而后又都各自匆匆上路了。因為采艾蒿的人太多,艾蒿也越來越難采到,有人甚至不惜跑出十里八里去采。

等回到家里,打上一盆清水,把新采摘的艾蒿放到水盆里,用艾蒿泡過的水洗去一臉污垢,清爽極了。采回來的艾蒿要插在門上一束,再分插于各個窗戶上,但凡能放的地方都可以放幾枝。沖洗幾枝葉片飽滿的投到水缸里,據(jù)說喝了艾蒿泡過的水也可以祛病消災。

對于北方人來說,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食物是雞蛋。而且尤其以農歷五月初一到端午這幾天下的蛋為佳。據(jù)說這幾天下的雞蛋對祛病消災更有效。那時母親養(yǎng)了幾十只雞,家里唯一不缺的營養(yǎng)品便是雞蛋。初一到初五下的雞蛋要做好標記,待到端午這天,煮上一鍋雞蛋,鍋里也不忘放上幾片艾葉。盡管那時生活并不富裕,但并不覺得雞蛋是美味,可端午的雞蛋是必吃的。我向來不愛吃蛋黃,因為覺得太膩太噎人。即便如此,在端午那天,我也會連黃帶清把雞蛋全部吃掉。

那時,我家鄉(xiāng)還沒有吃粽子的習慣,每次采完艾蒿回去,早餐已經準備停當。印象最深的端午飯是母親親手包的餛飩。一家五六口人,只有母親一個人包餛飩。洗菜,剁餡兒,和面,包——這些環(huán)節(jié)要全部在一個清晨完成,我從來不知道母親是早上幾點起床的。直到自己做了母親之后,才真正體會到了為人母的辛勞。

都說"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孩子對母親的感恩,絕不僅僅因為母親給了他/她生命,這種情感的維系要靠一點一滴的生活瑣事做鋪墊,再由一個個記憶碎片編織起來。味覺的記憶往往更具體而深刻,很多年以后,餛飩的香味兒還飄蕩在我腦海深處,那是母親給我留下的童年記憶之一。

現(xiàn)在城里人極少在端午這天出去采艾蒿了,市場上隨時可以買到粗壯新鮮、賣相極好的艾蒿。也極少有人給孩子們做荷包和五彩線了,這種東西在商場超市甚至地攤兒上都能買到,而且樣式也越來越漂亮。葫蘆也還有賣,但已經極少有人往門窗上掛了。粽子成了端午節(jié)飯桌上的主角,也成了商場超市精心包裝的禮品,唯一不變的還是要吃雞蛋,但再也無法區(qū)分哪些雞蛋是初一到初五下的。

現(xiàn)在的孩子不像我們小時候那么期盼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他們向往的或許是萬圣節(jié)、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之類,年輕人過情人節(jié)要比過春節(jié)興致更高。我們過節(jié)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是一種必要的儀式,而現(xiàn)在過節(jié),往往是在qq或微信上發(fā)條祝福,聚或不聚都只是形式而已。

選擇的單一性,總是讓我們擁有相同或類似的經驗,多年后也容易喚起同代人的共鳴,于是懷舊的感覺會更強烈;而選擇的多樣化,則讓現(xiàn)在的孩子們經歷趨于個性化,卻也容易陷入迷茫。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幸福的閾值很低,但也很容易滿足并感到生活充實。相反的,現(xiàn)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了,卻再也找不回那種簡單的快樂了。或許這種失落也僅是我一廂情愿的多慮,因為每一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記憶。我只希望每個孩子在如我同樣的年紀時,都還能在內心深處保留那一方純凈的空間,為逝去的童年保留一些純粹的幸福記憶。

端午的記憶篇七

小時候的我,眼里的美好似乎只有春節(jié),春節(jié)時的無憂無慮,春節(jié)時的走親訪友,春節(jié)時的那一串小鞭炮。端午對于我而言,似乎只是一個舶來詞,因為我家壓根兒就不把它當一回事,每年它匆匆忙忙地來,悄無聲息地走。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們變得懷舊,也就開始重拾了散落在身邊的傳統(tǒng)文化,端午就這樣被悄悄地激活了。重視端午,在我的記憶中,也就有了這么幾回。

端午記憶之一:那套黃黃的虎皮衣

兒子的降生,我們一家人開始忙碌了許多。尤其到了那年的端午節(jié),那時的我似乎還很不懂事,也不知道那些個玩意兒。記得媽媽回了一趟老家,拿回來許多東西,什么虎皮衣服,什么虎皮褲子。母親瞧見我疑惑的眼神,連忙走到我身邊說:“這些衣服就是給小孩子穿的,這樣那些蛇蟲八腳不會來咬了?!蔽野胄虐胍傻乜粗赣H,一會兒給兒子洗澡,一會兒給兒子更衣。說也奇怪,那套虎皮衣褲穿在兒子的身上是那樣合身,那樣帥氣!那年夏天,許是虎皮衣褲的庇護,許是我們的心里作用,兒子平平安安地度過了第一個炎熱的夏天。從此,端午在我的心中便與黃黃的虎皮衣褲維系在了一起。

端午記憶之二:那片長長的菖蒲葉

搬了新家,底樓的那戶人家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節(jié)日都和他家的祖宗提前見面。我記得那年的端午,他家早早地在大門的門框上方掛上了艾葉和菖蒲。上樓、下樓時分,我總是不自覺地瞄上一眼——哦,端午要來了。也許是耳濡目染的緣故,端午那天上午我趁送兒子笛子班的時間,來到了吉水菜場門口,巧遇了賣菖蒲的老人,于是,那根長長的菖蒲就來到了我家。我央求了老公半天,才同意給我在門框上方訂一個小小的釘子。像得到獎品的孩子似的,我滿心歡喜地拿著菖蒲,小心翼翼地爬上凳子,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奉了起來,心里自然也默默地祈禱:全家老小身體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端午記憶之三:那個暖暖的下午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就是吃粽子。在我的老家,稍微上點年紀的婦女都會包粽子,我的母親自然也不例外。記得去年這個時候,我們全家都去鄉(xiāng)下。聽說我們回去過端午,前一天晚上,母親就開始準備粽葉、糯米和各種食材。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一片葉子,將這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錐體,然后先放一些糯米,再在中間放一個棗,接著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后把多余的粽葉包過來,用線把葉子捆好。一來二去,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結實又漂亮,活像一個個胖娃娃在睡覺。不多時,那香噴噴的粽子就出鍋了。不用說,那個暖暖的下午也就在我的心中駐足。

那身“時尚”的虎皮衣褲,那根長長的菖蒲艾草,那個香甜可口的粽子,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jié),共同描摹了一個甜甜的端午記憶。

公眾號:南湖文學

端午的記憶篇八

今天是端午節(jié),朋友圈里有曬龍舟的,有曬假期生活的,但更多的還是曬吃和曬娃,再不然就是曬娃吃東西。

很多照片里,都是曬的小朋友拿的蛋袋,還有拿小粽子,桃子,還有漂亮的荷包一樣的飾品。

想起了小時侯的蛋袋,那時沒有這么花里胡哨繡著漂亮的圖案,卻是簡單又接地氣的很。

那時候媽媽會用五顏六色的毛線綁成一個蛋袋,然后每個小朋友都能分到一個用艾草煮過的雞蛋,一個桃子放在蛋袋中,袋子是一格格的鏤空的,都能看到里面裝的東西。

于是乎,一群小朋友開始在院中攀比起自己的小蛋袋??纯凑l的顏色好看,誰家的雞蛋大個,誰得毛桃新鮮。有的小朋友蛋袋大個,能鉆下兩三個雞蛋或者毛桃,那得意勁,可真是別提了。

即使是很嘴饞,那也是先得瑟過了再說吃的事了。

以前端午節(jié),都會用艾草水洗澡,現(xiàn)在因為沐浴露的普及,基本上艾草水用來洗手洗臉的居多了。

艾草煮沸的香味也很好聞,人家把曬干的艾草也插在大門的兩旁,有著節(jié)慶的意義。

端午的記憶篇九

兒時的端午節(jié),似遙遠記憶里的一條小河,穿越時空的回憶,歷經歲月的洗禮,醇美的讓人難以忘懷。

又是粽葉飄香時,那曾經兒時最美的記憶依稀就在昨天。端午節(jié)是個令人難忘的日子,記得每年端午節(jié)的前幾天,街上到處都是賣香包、結五彩繩、炸油糕和賣粽子的小販。那琳瑯滿目的香包、金黃酥脆的炸油糕和清香誘人的粽子,看得人是眼花繚亂,食欲大開,所到之處無不洋溢著濃郁的節(jié)日氣氛。人們都在為這歡樂的節(jié)日忙碌著,兒時的端午節(jié)處處彌漫著親友團聚的喜悅,曾經歡度節(jié)日的一幕幕情景時時刻刻浮現(xiàn)在眼前。

五彩繩是由紅、黃、藍、白、黑五種不同顏色的.絲線做成的,做好后于端午節(jié)當天戴于孩子們的手腕、腳腕或脖子上,據(jù)老人們說可以辟邪或防毒。這種五彩繩一直要戴到六月初六才能取下來扔掉,據(jù)說扔掉意味著扔掉疾病,也就是祛災祛難的意思。

端午節(ji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陜西關中的端午節(jié)更是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包粽子、炸油糕,結五彩繩或是送香包頗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端午的記憶篇十

我不反對許多人崇尚洋節(jié)日,我卻極為厭惡有些人忘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族節(jié)日。我們的端午節(jié),據(jù)傳說是紀念屈原投汨羅江而形成的,南方賽龍舟,北方吃粽子,還有許許多多各有特色的文藝活動。

我的家鄉(xiāng)是平原,當時光進入陰歷五月,田野里麥浪滾滾,麥穗金黃。樹林間彌漫著鳥語花香,天地間有一種清新的芬芳,人世間有一種豐收的渴望,池塘邊蘆葦賽過綠色的紅高粱,夾雜于草叢里的艾蒿散發(fā)出特有的清香。大人總是用艾葉編織成辮子,掛在門口熏蚊子。忙于玩耍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時候,大人已經用青綠的蘆葦葉包好了散發(fā)著米香的粽子,里面還有糖汁和紅棗。清晨剛剛睡醒,姥姥和母親用愛撫的目光和慈祥的聲音將我叫起來,母親已經用上林草打好了荷包雞蛋,每個人一碗,誰也不能少了,據(jù)說喝了這種雞蛋湯再累再苦的力氣活也不會累傷。那種湯有一種特別的氣味,仿佛是濃郁的草,似乎是清芬的.藥。聞一聞神清氣爽,喝一口芬芳四溢,喝完后不僅渾身是勁,而且心曠神怡。我還沒有喝完,母親已經去了麥田勞動了——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了。雖然簡單,卻十分莊重;雖然樸實,卻是其樂融融。一顆顆粽子,仿佛一股股母親的愛心;一串串艾葉,又恰如母親的一絲絲深情;一碗碗上林草打雞蛋,飽含了母親對家庭的無限關愛與溫馨。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70573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