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一
1、知人論世,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反復吟詠,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賞詩歌結構美、畫面美。
3、理解作者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解題,明確層次思路,把握結構美;欣賞田園風光,品味畫面美。
理解情感,把握形象,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習《歸園田居(其一)》,考慮到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才半個學期,剛剛學完的必修一僅涉及一單元的現(xiàn)代新詩,結合必修二第二單元教學目標,故確立學習本文目標定位——繼續(xù)激發(fā)興趣,初步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擬打算通過反復吟詠——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來達到教學目標。結合新課標理念:討論交流、合作探究。
多媒體課件、誦讀錄音、背景音樂。
1課時。
一、導入:(幻燈1)
師:有這樣一位詩人,他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有這樣一位隱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有這樣一位耕者,他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千年已過,我們還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讀那高潔的靈魂。同學們,我剛才說的是誰呢?(——學生答:陶淵明。)初中時咱們學過了他的《桃花源記》。
(幻燈2)今天,咱們要學習的是他的一首五言詩《歸園田居(其一)》,請同學們打開課本。
二、簡介作者、背景:
1、學生自己介紹,教師相機補充。那個同學主動來回答?
相關資料: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最杰出的詩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馬,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陶少年時代大有“大濟蒼生”之壯志。但是反動門閥制度卻對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當時之人譏罵為“小人”、“溪狗”。到了陶淵明時,父親早逝,家世沒落,家境貧寒。自然更得不到社會的重視。陶29歲時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后又時隱時仕。到39歲時他曾親自參加勞動,后來又出任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郵來縣,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見,他嘆道:“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他便解職而歸,這時他41歲。從此,他結束了仕隱不定的生活,堅決走了歸田的道路。陶淵明死后,顏延之給他寫誄文時,經(jīng)與眾友商議,因謚法中“寬樂令終”為“靖”,“好廉克已”為“節(jié)”,故私謚為“靖節(jié)”。世稱“靖節(jié)先生”“五柳先生”。陶淵明把自己參加勞動后的感受和對農(nóng)事豐歉的喜憂,都反映在他的.詩中。在人們面前呈現(xiàn)出一幅恬靜幽美的村居圖,揭開了中國詩歌史上新的一頁,因而被后人尊稱為我國田園詩的始祖。他的詩歌對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和唐代田園詩人王維、孟浩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幻燈3)又名:潛字:元亮
籍貫:潯陽柴桑人
東晉最杰出的詩人
“田園詩人”
“隱逸詩人”
“靖節(jié)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稱譽:“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幻燈4)教師補充“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義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擔任彭澤縣令的陶淵明聽說郡里派了督郵(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員)來縣巡視??h吏勸他穿戴整齊的官服去迎見督郵。陶淵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郵為名敲詐勒索的官員,氣憤地說:“我決不能為五斗米(指俸祿)折腰,去迎奉伺候這種鄉(xiāng)里小人。”當天,他就推說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喪;就這樣,只當了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就掛冠解綬,辭官歸田了。后終老田園,不再出仕。
師:那么陶淵明為什么棄官歸田,這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沒有關系呢?
2、(幻燈5)補充東晉時代背景。
東晉朝廷:政治腐敗、爭權奪利、門閥森嚴、結黨營私
官場現(xiàn)實:勾心斗角、爾虞我詐、鉆營取巧、阿諛逢迎
陶淵明早年:“大濟蒼生”
中年:“誤入歧途”
晚年:“歸隱田園”
師:了解了陶淵明的經(jīng)歷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歸園田居(其一)》,感受那靜謐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領略詩人閑適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請一同學來朗讀。
三、整體感知:(幻燈6)
1、請一生朗讀。(師生評點,注意字音,提醒學生五言詩的節(jié)奏二/三拍)
2、學生聽配樂朗誦,注意字音和節(jié)奏。
3、學生再聽老師配樂朗誦,小聲跟讀。覺得還行就給點掌聲。老師也需要鼓勵嗎。
4、請同學自主學習詩文句意,互相質(zhì)疑,師釋疑。強調(diào)學生注意注釋。
補充注釋:(幻燈6)(1)適:適應,迎合。(2)塵網(wǎng):塵世的羅網(wǎng),指仕途。意謂仕途有如羅網(wǎng)一樣,使人不得自由。(3)故淵:魚兒原來生活的深水潭。(4)拙:愚拙。(5)方:旁之意。(6)蔭:遮蓋。(7)羅:排列。(8)塵雜:塵俗雜事,主要指過去官場的案牘和應酬一類的瑣事。(9)虛室:虛空閑靜的居室,比喻沒有人事滋擾明凈洞澈的心境。(10)自然:既可理解為自然界,又可理解為田園生活。
四、解題,明確層次思路,把握結構美:
學生明確:“歸”字
師:也就是說“歸”字是文章的題眼。那么我們就圍繞“歸”字來解讀這首詩歌。
2、提問:請問詩人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請大家仔細看課文,回答我的問題,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用原文回答:
討論交流后明確:
(1)、(幻燈8)從何而歸?
明確: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思考:塵網(wǎng)、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
思考: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鄙棄和厭惡。
思考:還有哪一個字表達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明確:“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誤”字,既寫出了自己對官場的厭惡,又寫出自己久居官場的悔恨之情。
(2)、(幻燈9)為何歸來?
明確: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思考:“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說明陶淵明的本性怎樣?
明確:熱愛田園生活,對于世俗官場的周旋逢迎、爾虞我詐難以適應。
思考:“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辭?寫出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比喻和擬人,實際上詩人是以“羈鳥”和“池魚”來自比,自己就像關在籠子中的鳥一樣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園,像養(yǎng)在池塘里的魚一樣渴望閑適恬淡的生活。特別是“戀和思,舊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現(xiàn)出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眷戀和向往。
(3)、(幻燈10)歸向何處?
明確: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4)、(幻燈11)歸去如何?
3、(幻燈12)明確結構美。詩的開頭四句和結尾四句,互相呼應,中間有“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承上啟下,關聯(lián)過渡。首尾記敘抒情,中間寫景抒情。整首詩結構完整,層次清晰自然。
五、欣賞田園風光,品味畫面美:
1、(幻燈13)請大家邊聯(lián)想、想像,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歸去后”是一幅怎樣的田園風光?(用原文的詩句回答)
學生分成8個小組討論、交流后代表發(fā)言。
(幻燈14)師小結:這八句話,詩人用白描、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捕捉住農(nóng)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yōu)美畫面,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在這里,不僅流露出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由衷喜愛,而且這純樸、幽靜的田園景色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2、(幻燈15)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用一些詞語來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祥和安謐閑適恬淡寧靜幽美
六、理解情感,把握形象:
先請全班同學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并思考:
1、(幻燈16)整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擺脫官場羈絆的欣喜愉悅。
2、(幻燈17)我們常常說文如其人,那么你從詩中感受到陶淵明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清高孤傲、與世不合潔身自好、甘于清貧向往田園、淡泊名利
七、課堂小結:
(幻燈18)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清高孤傲、與世不合,潔身自好、甘于清貧,向往田園、淡泊名利。他以琴書為樂,以菊花為友,為我們樹起了一塊人格的豐碑,讓后人永世傳誦。
前些天,去參觀學習尚卿鄉(xiāng)“尤俊農(nóng)耕文化園”,我又更深刻地體會了陶淵明的高潔情操,讓我們把敬意送給這樣的一個人:
一個披星戴月的詩人,一個荷鋤自娛的士人,一個安貧樂道的文人,一個崇尚自然的農(nóng)夫……因為他留給我們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詩意的人生。
八、布置作業(yè):(幻燈19)
1、背誦《歸園田居(其一)》,下一堂課檢查。
2、課外合作探究: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400字左右。
要結合歸園田居組詩,聯(lián)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寫在周記本上。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二
同學們,我們初中的時候,學習過一篇優(yōu)美的古代散文《桃花源記》,那么,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呢?(陶淵明)在這篇文章中,他為人們虛構了一個景色優(yōu)美、風俗淳樸、雞犬之聲相聞、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和諧安寧的“世外桃源”,描繪了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理想的生活場景。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他所寫的《歸園田居》這首詩,去詩人所生活的田園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種和諧安寧、閑適自在的田園生活。(板書題目)
二、了解作者
在研讀這首詩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了解一下作者陶淵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學能說說你對他的了解。
明確:陶淵明,又叫陶潛,東晉末年偉大詩人。曾幾次做官,又幾次辭官,最后一任官職是彭澤縣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辭官,直到63歲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徹底歸隱田園。
他有這樣一句名言:“不為五斗米折腰”。他這種不愿在污濁官場混跡,想要保持高潔、獨善其身的文人情懷對后世文人影響很深,譬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與此一脈相承。也正是因為他生前的這種氣節(jié),后人稱他為“靖節(jié)先生”(板書)。同時,還有人叫他“五柳先生”,這是因為他寫了《五柳先生傳》一文。
三、學習朗誦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三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描繪了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愉悅的心情。
【學習目標】
1、了解“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生活經(jīng)歷,全面理解陶淵明其人。
2、反復吟詠,運用鑒賞詩歌的方法,把握意象,體會意境,感悟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3、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田園風光,用心靈之筆描繪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學習重難點】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體會情感。
2、反復誦讀,感受五言詩的魅力,了解其對后世的影響。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時安排】
1學時
【學案內(nèi)容】
一、知人論世
1、認知作者
陶淵明,又名--------,字--------,---------(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又自稱作“------------”。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yè)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xiàn)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xiàn)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縣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nóng)村,死后世人稱他為“--------------”。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xiàn)農(nóng)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2、感受時代
迷惘的年代
三國和兩晉是一個統(tǒng)一王朝消失的時代。漢末到魏晉,階級矛盾、社會矛盾不斷惡化,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相互傾軋,致使社會動蕩不安,政局變幻不定。東漢末年的政治敗壞引發(fā)了黃巾起義,隨后軍閥割據(jù),出現(xiàn)三國鼎立的局面。到了西晉,雖然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但不久爆發(fā)了“八王之亂”,北方游牧民族趁機入侵,西晉的統(tǒng)治也隨之結束,中原成了諸族爭斗的戰(zhàn)場。晉室南渡后,建立了東晉王朝,偏安半壁,但由于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爭斗不斷,農(nóng)民起義的高漲,最后劉裕取代了司馬氏政權,建立了劉宋王朝。
這些混亂而痛苦的歷史事實,讓當時的名士們思治而不得,茍全性命于亂世,對文化、思想和社會風氣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那些循規(guī)蹈矩,那些道貌岸然,似乎都成了一個個玩笑,傳統(tǒng)的力量在無形里消失,越來越多的名士在無望的明天面前選擇了叛逆。有些人,佯狂而避世,在清醒與沉醉里優(yōu)游,在痛苦和癲狂里迷失。于是就有了所謂的“魏晉風流”。
3、文人風貌
魏晉風流
“魏晉風流”也稱作“魏晉風度”,為文化史上的專有名詞,“風度”原是魏晉時用來品評人物的詞語。魏晉時期,人們對人物的品評由道德風范轉向人物外貌,進而發(fā)展到人物的精神氣質(zhì)。魏晉名士有一種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的言談舉止。風度不僅僅是個人文化素質(zhì)與精神狀態(tài)在言談與儀表上的反應,對於一定的社會階層來說,風度集中體現(xiàn)了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集中塑造了他們的社會形象。它不僅是一種政治和文化現(xiàn)象,而且深深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從而構成了這一時代所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晉名士的時代精神。
“魏晉風流”是魏晉士人所追求的一種具有魅力和影響力的人格美,或者說是他們所追切的藝術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詩文、藝術使自己的人生藝術化。這是在魏晉玄學的大背景下出現(xiàn)的,魏晉玄學的形成改變著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時尚、價值觀念。構成魏晉風流的條件是:玄心、洞見、妙賞、深情,其外在特點是:穎悟、曠達、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淵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賢等。
二、析詞辨義
三、自主探究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
2、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2、為何而歸?3、歸向何處?4、歸去如何?
四、吟詠品味
反復誦讀詩歌,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從何而歸?
明確:---------------------------------
追問:塵網(wǎng)、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四
(1)“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經(jīng)歷生疑、釋惑學習樂趣。
(2)朗讀法。讓學生反復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使難以理解的文字變?yōu)橐锥?,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能力。
五、教學過程
(1)畫中有詩
課前導入:給同學們展示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的《陶淵明詩意圖》冊中的一幅畫,讓學生調(diào)動積累,說一說透過圖畫能夠聯(lián)想到的詩句。學生的答案一般都會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些詩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著豐富的田園風光,可以說這幅畫把我們帶入了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田園。田園是生長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今天讓我們穿過陶淵明詩人田壟般整齊的詩行,去尋找在都市中久違了的田園風光。那么什么叫田園詩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
田園詩:中國的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等。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nóng)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下一位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陶淵明。
(2)識詩者、明背景。
此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課前預習,老師檢查,課堂學生自主發(fā)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老師再補充陶淵明的生平事跡以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今九江市人),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杰出的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寫作背景:陶淵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青年時期,他曾有“大濟于蒼生”的雄心壯志。但是,他所生活的東晉時代,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門閥制度極其嚴酷,使他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與抱負。陶淵明二十九歲,為謀出路,開始走上仕途。曾三次辭職。四十一歲時,在親友的勸說下,出任彭澤令。任職八十余天,傳來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這時,又正逢郡派督郵來縣巡視,縣吏告訴他“應束帶見之”,淵明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小兒!”當天便解綬辭官回鄉(xiāng)。他終于同黑暗官場徹底決裂,拋棄功名利祿,歸隱田園。退隱之后,他曾躬耕隴畝,和父老鄉(xiāng)親共話桑麻,詩人一直過著隱居田園的清苦生活。這段時期,是他創(chuàng)作的豐收期,寫出了大量的田園詩,藝術上也日臻成熟,終至爐火純青。晚年,他寫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記并詩》,闡明社會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會,是沒有君主,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自食其力的社會。這雖然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但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nóng)民的要求,也反襯了現(xiàn)實社會的黑暗。這首詩跟《桃花源記》一樣,寫于他辭官歸隱之后,反映他清閑的田園生活,表現(xiàn)了他超俗不羈的品質(zhì)和閑適愉悅的心境。
(3)詩中有畫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五
詩的開篇說,年輕時就沒有適應世俗的性格,生來就喜愛大自然的風物?!罢`落塵網(wǎng)中”,很有些自責追悔的意味。以“塵網(wǎng)”比官場,見出詩人對污濁官場的鄙夷和厭惡。
“羈鳥”、“池魚”都是失去自由的動物,陶淵明用來自喻,表明他正像鳥戀歸林、魚思故淵一樣地思戀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獲自由。那么生計如何維持呢?“開荒南野際”就可以彌補以前的過失,得以“守拙歸園田”了。
接下來描述恬淡自然、清靜安謐的田園風光。雖然陶淵明從小生活在廬山腳下,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這次是掙脫官場羈絆,從樊籠塵網(wǎng)中永遠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種特殊的喜悅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顧前瞻,遠眺近觀,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煙,以至深巷狗吠、桑顛雞鳴、無不是田園實景,又無一不構成詩人胸中的真趣。
“曖曖”,遠景模糊;“依依”,輕煙裊裊。在這沖淡靜謐之中,加幾聲雞鳴狗吠,越發(fā)點染出鄉(xiāng)居生活的寧靜幽閑。
結尾四句由寫景而寫心,“虛室”與“戶庭”對應,既指空閑寂靜的居室,又指詩人悠然常閑的心境。結尾兩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回應了詩的開頭。這里顯示的人格,即非別墅隱士,又非田野農(nóng)夫。罷官歸隱的士大夫有優(yōu)越的物質(zhì)生活,鋤禾田間的農(nóng)夫缺乏陶淵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淵明是真正能領略自然之趣、真正能從躬耕勞作中獲得心靈安適的詩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這首詩的中心題旨。它是詩人的人生理想,也是這組田園詩的主旋律。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六
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2)朗讀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詩語言質(zhì)樸,感情真摯,要認真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體驗詩人的情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讀過程中質(zhì)疑、思考、品析、鑒賞。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設計中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zhì)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七
高中語文課程目標有五個方面,就是“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同時還強調(diào)“學好語文必須在讀書上下功夫”。本課的設計理念主要基于以上兩點。以“讀書”為基本,讀懂詩歌要表達的意思,讀懂作者的感情,進而去整合作者以及文本的相關內(nèi)容,最終達到懂得鑒賞詩歌,去發(fā)現(xiàn)新問題,用創(chuàng)新的眼光和手法去學習語文。這樣,學生的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
經(jīng)過初中以及必修一的學習,學生對詩歌特別是陶淵明及其詩歌已經(jīng)是比較熟悉的,對詩歌的意象也有所感知,但還不是很熟悉,平時考試在詩歌鑒賞題中就比較明顯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鑒于這一點,本節(jié)課還將在意象上引導學生做一定的探究,但更重要的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手法來感悟詩人的感情。學生的認知障礙也正在這一點上,對于詩人這種隱居生活不能很好地理解。
《歸園田居》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單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歌詠田園生活之樂。寫于辭官歸隱的次年。此詩為第一首,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敘述了詩人歸隱田園后輕松喜悅之情,表達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1、培養(yǎng)學生運用樸素平淡的語言表達情懷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能夠穿透詩文把握文章的內(nèi)涵的能力。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學習他那種淡泊名利、潔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4、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1、教學重點
通過詩中意象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培養(yǎng)學生分析詩歌的能力。
2、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陶淵明的隱居生活。
一課時
1、讀寫結合法:引導學生運用“以讀促寫、已寫促讀,讀寫結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能讀書,自能寫作”的能力。
2、問題教學法:通過“提問題——解問題”,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積極思考問題從而解決問題。
3、探究教學法: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最終達到讓學生能自主學習的目的。
(一)情境導入
從“逃離北上廣”到“逃回北上廣”,人民對城市的渴望從未減弱過,城市里有大空間,大世界、大機會、能給人大發(fā)展(展示圖片),但有些人卻反其道而行,回歸到田園生活中,那里自由自在。展示城市人的生活百態(tài)的圖片(擁擠、繁雜、麻木、匆忙、灰蒙蒙的天),再展示田園生活的圖片。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感受詩人的田園生活。
(二)解題
1、根據(jù)初中的積累以及同學之間的討論,先了解作者陶淵明:陶淵明;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xiàn)農(nóng)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fā)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shù)了。
2、把握詩歌的題目蘊含的內(nèi)容:
題目的關鍵詞是哪個——歸
“歸往”何處——田園
為什么要歸?田園的生活境況如何?
學生討論找出關鍵詞,教師引導出幾個關鍵問題,引領全課。
(三)整體把握文意
1、檢查課前預習情況。學生自讀課文后,要求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用50字左右寫一篇“歸田園居”的讀后感,并推選學習小組代表在班上朗讀。
2、點評讀后感。(包括對景的感悟、情的感悟)。尋找意象,描繪田園生活得畫面,并概括其特點。展示主要內(nèi)容及行文思路。
方宅草屋
近
榆柳桃李靜
景
歸田園村煙
遠
雞鳴狗吠動
愛、戀、思、復得返自然情
(四)深入研讀文本
1、這首詩歌哪些地方有可能會涉及到煉字,請指出并作分析。
明確:“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里的“曖曖、依依”,猶如淡淡的幾筆水墨,給人以平靜安詳?shù)母杏X。用字生動形象,卻又很平常,正體現(xiàn)了詩人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也體現(xiàn)了詩人平淡的詩風。
2、詩人在抒發(fā)感情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抒情委婉、含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同時加以比喻等修辭來表達感情。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就很含蓄地體現(xiàn)了詩人厭惡官場,向往田園生活的情感。
(五)質(zhì)疑解疑
陶淵明的辭官歸隱行為在今天“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奔著公務員去”的時代里比較難以理解,在準確介紹背景的同時,允許學生發(fā)表不同看法,也可以對今天的現(xiàn)象予以評價。
(六)拓展延伸
1、整理中學以來能搜集到的陶淵明的資料,以“我心中的陶淵明”寫一篇不少于600的文章。
2、你對陶淵明歸隱田園是怎么看的,在今天是否可行?請用300字來闡釋觀點。
板書設計:
方宅草屋
近
榆柳桃李靜
景
歸田園村煙
遠
雞鳴狗吠動
愛、戀、思、復得返自然情
欣賞一首詩,外行眼中只是詞語與詞語的連接,內(nèi)行眼中卻是意象與意象的組合,這些組合擔負著表達詩人思想感情的任務。古典詩歌的鑒賞教學應該以意象、意境為突破口,準確把握詩歌中的意象是怎樣形成意境的。也就是說,作者在具體的物象中融注了怎樣的情感。了解了這些,便能達到對詩歌內(nèi)容的把握。詩歌的意境,是真景物與真感情的結晶體,體悟出詩歌的'意境,對其進行深入的品味是詩歌鑒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課教學設計,有兩個教學重點:
一是以引導學生體會欣賞詩歌的意境為重點,力圖培養(yǎng)學生對古典詩歌的欣賞能力;
二是通過《歸園田居》組詩的拓展探究學習,從更深入的層面了解陶淵明其人其詩的意義。陶淵明的詩在樸素的語言中蘊涵著深情,它所反映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它所表現(xiàn)的精湛圓熟的藝術技巧,實在值得我們后人深入咀嚼鑒賞。為此,我設計了以“朗讀、品讀、比較、探究”為主要學習方法,引領學生逐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欣賞能力。最后,對陶詩藝術風格的探究,是為了讓學生拓寬視野,在更高的層面上理解詩歌,走近詩人,領悟詩人作品的美感。布置課外作業(yè),有兩方面設想:
一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像,揣摩陶詩語言的妙處;
二是引導學生溫故知新,聯(lián)系所學過的陶淵明的作品,進一步探究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及其詩作的藝術魅力。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八
【教學目標】
1.誦讀詩歌,感受作者筆下的田園風光,分析本詩中作者蘊藏的'情感
2.通過本詩,初步了解陶淵明田園詩歌的語言特點
【教學重難點】
初步了解陶淵明田園詩歌的語言特點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題探究法、對比例證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表現(xiàn)田園風光的音樂,將學生帶入課堂情境
二、誦讀詩歌
1.讀對字音2.讀準節(jié)奏3.讀出韻味
三、初識特點
1.學生找出詩中描寫田園生活場景的句子
2.總體感知這些詩句所體現(xiàn)出來的語言特點:平淡
3.古人評價
——(宋)蘇軾《與蘇轍書》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
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
——朱熹
四、細品平淡
(一)平淡中見美
1.先看一組王維的山水田園詩中的詩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輞川別業(yè)》)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積雨輞川莊作》)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田園樂》)
小結:詩中有畫
2.改寫《歸園田居》(其一)中描寫田園生活場景的詩句:
南山方宅十余畝,東籬草屋八九間榆青柳碧蔭后檐,桃紅李白羅堂前
暮垂曖曖遠人村,日落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3.鑒賞詩句
4.列舉作者其他詩歌
歸園田居(其三)歸園田居(其二)(節(jié)錄)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炙敝?,零落同草莽
(二)平淡中見情
2.平淡中如何體現(xiàn)上述情感
(三)平淡中見人
1.“文如其人”,具有平淡特點的陶淵明詩歌如何體現(xiàn)他的為人
2.古人評價
——蘇軾《書李簡夫詩集后》
每觀其文,想其人德,世嘆其質(zhì)直
——鐘嶸《詩品·宋征士陶潛》
陶詩合下自然,不可及處,在真在厚
——沈德潛《說詩睟語》
和陶歸園田居(其一)
環(huán)州多白水,際海皆蒼山以彼無盡景,寓我有限年
東家著孔丘,西家著顏淵市為不二價,農(nóng)為不爭田
周公與管蔡,恨不茅三間我飽一飯足,薇蕨補食前
門生饋薪米,救我廚無煙斗酒與只雞,酣歌餞華顛
禽魚豈知道,我適物自閑悠悠未必爾,聊樂我所然
(四)平淡中見理
1.理趣:“熟悉的地方也有美”
2.如何發(fā)掘我們周圍的美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yè)
2.閱讀:推薦閱讀《風流去》(鮑鵬山著)中寫陶淵明的文章《種豆南山》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九
生:想……
生;陶淵明。
生:《歸園田居》(其三)、《吟酒》等。
生:陶淵明回到了農(nóng)村,過起了田園生活。
師:那作者之前干什么去了呢?
生:當官。
師:那他又為什么回來呢?歸來后他的生活又怎樣呢?他的心情又如何呢?
生:(默然后一陣私語)
師:同學們,這或許就是我們今天要追尋的問題,那么要知道此事的原由,我們還得從原詩說起,我們今天分四個環(huán)節(jié):仔細地聽,投入地讀,認真地品,好好地說(多媒體顯示)下面我們進入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仔細地聽,我們先請兩位同學來讀,其它同學來評價。
生1:讀(個別字音不準確,語速過快,沒有把握住節(jié)奏。)
生2:讀(對作者的感情把握較好,普通話標準。)
生1:評:第一位同學聲音洪亮,但對詩預習不夠扎實,對個別字讀的不到位。第二位同學有較強的朗讀基礎,而且感情充沛。
生2:評:第一位同學的語氣我認為不符合本詩的感情基調(diào),第二位同學的詩的整體內(nèi)容掌握的較好。)
師:看來這兩位同學各有千秋啊,而且點評的這兩位同學也是頭頭是道,下來我們就來聽,第一遍聽老師讀,看和這兩位同學讀的有和不同?請同學們整體感受詩的意境,特別是詩的讀音、節(jié)奏、語氣、強弱、快慢等。
(師讀第一遍。)
(生一邊聽一邊用筆在書上劃分節(jié)奏,而且低聲跟讀。)
師;下面我們聽第二遍,這次是錄音,看又和老師及前兩位同學讀的有什么異同?這次聽要求同學們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及詩中那濃濃的田園氣息。
生:聽錄音,繼續(xù)跟讀。
師:好了,聽完后我們進入我們今天的地二個環(huán)節(jié):投入地讀。第一遍我們一起讀,而且要富有感情的讀,讀出詩的情感,讀出詩的原味。
(生放聲大聲地朗讀。有部分學生閉起雙眼,搖頭晃腦地讀。)
師;第二遍我們帶有欣賞性地去讀,要讀出詩里所滲透的情景,讀出詩人的心理,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個性。
(生自由去讀。神情多樣,煞有介事。)
師:看來這一次是同學讀的最有感覺的一次,但老師覺的最后一句要讀的更深情一點,這樣才能體現(xiàn)詩的深意,才能把作者那種回到田園后的悠閑、自得感受的更真切。
(我把“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狈蹲x了一遍。)
生:又自己感覺似的讀了最后一句:“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p>
(多媒體顯示。)
生:我覺的這首詩的個別詞語用的很好。如:“誤”字,把作者不得已混進官場后的后悔很形象的寫了出來。
生:對,這個字還應有幾分感慨,似乎有一言難盡,又有幾多眷戀的意思。
生:如果說是作者“誤”落官場,我認為“塵網(wǎng)”更能體現(xiàn)作者的意悔。
師:那你能不能具體跟我們談談你的的見解?
生:好的,這里作者把“官場”用了一個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喻為“塵網(wǎng)”更形象地說明了官場生活的污濁,庸俗。
師:很好,那老師如果把“塵網(wǎng)”改為“官場”,你認為怎么樣?
生:不好,‘官場“體現(xiàn)不出那種宦官生活的庸俗,而且也使詩失去了謀種含蓄性。
生:其實我覺的還有一個詞就是“樊籠”,也是來比喻“官場”的把官場那種使人失去自由的約束很形象的表達出來。
師:那同學們再看看,除了以上比喻之外,本詩中再有沒有比喻啊?
生:有。
(全班同學鼓掌。)
師;看來同學們看書很仔細,而且善于品詩,那么同學們能不能告訴老師這些詞語體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態(tài)啊。
生:老師;我認為體現(xiàn)了詩人對官場的厭煩。
生;我覺的是詩人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向往。
生:老師:我認為把他們的意見合起來就是答案。
(全班同學大笑。)
師:對,就是這位同學說的,通過我們學習就能體會出詩人對官場的厭煩,對鄉(xiāng)村田園生活的向往。
生;我認為這首詩給我們描繪了一幅非常有趣,很和諧,而且有動有靜的的田園風光。如詩句“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薄肮贩蜕钕镏校u鳴桑樹顛?!钡染洹?/p>
師:很好,,那你能不能具體說一下?
生:好的。如“狗吠”“雞鳴”都是動的,而“深巷”“桑樹”“方宅”“草屋”等都是靜的,這就是動靜結合。
生:讀《吟酒》(多媒體顯示原詩)
生:我最喜歡《吟酒》,特別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蔽矣X的他給我們刻畫了一個非常悠閑自得的詩人形象。
生;是的,我也是,這兩句詩把詩人回到田園的那種隱居生活很好的予以表達,我特喜歡,我奶奶也喜歡。
(全班同學大笑。)
生;不好?!翱础被颉巴睕]有“見”形象,也體現(xiàn)不出詩人的悠閑。
生:對,“見”是在“采菊”時不注意看到的,而“望”或“看”則是有意行為,不符合作者的當時的情形。
(全班同學鼓掌。)
師:是的,老師改的字很顯然沒有原詩中的好,同學們很聰明。其實在詩里用哪個字好,不在于字是什么字,關鍵是那個字更能符合作者當時的心態(tài),更能符合原詩的意境。通過這兩首詩,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在遠離官場后,回到田園生活的那種自得與悠閑,其實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美好的是篇,更重要的是留給我們深深的人生思考。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十
1、了解“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生活經(jīng)歷,全面理解陶淵明其人。
2、反復吟詠,運用鑒賞詩歌的方法,把握意象,體會意境,感悟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情感。
3、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感受詩歌所描繪的田園風光,用心靈之筆描繪出心中的“世外桃源”。
4、感受作者的隱士情懷,領悟作者返璞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
【學習重難點】
1、把握意象,感受意境,體會情感。
2、反復誦讀,感受五言詩的魅力,了解其對后世的影響。
3、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的精神。
4、學習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學時安排】
1學時
【學案內(nèi)容】
一、知人論世
1、認知作者
陶淵明,又名--------,字--------,---------(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又自稱作“------------”。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yè)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xiàn)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xiàn)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縣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nóng)村,死后世人稱他為“--------------”。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xiàn)農(nóng)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nóng)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fā)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2、感受時代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十一
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2)朗讀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詩語言質(zhì)樸,感情真摯,要認真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體驗詩人的情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讀過程中質(zhì)疑、思考、品析、鑒賞。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設計中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zhì)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十二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其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一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他的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的體系,使中國古典詩歌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淡泊邈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同時對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原因以及他的隱居生活情況進行研究分析。本詩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過本詩的鑒賞即可領略陶淵明田園詩的風采一二。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南山”在中國古籍中是一個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詞,泛指在南邊的山,特指秦嶺山,具體來說指的是秦嶺山的終南段。歷史上因為秦嶺山脈位于唐代長安都城以南,故稱為南山?!澳仙健痹诒姸嘣娫~中的,多指宏大、久遠,如“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又如“壽比南山”等。而在此詩中又有暗喻朝廷的意思。“草盛豆苗稀”,“盛”與“稀”的對比實則是朝廷的奸臣當?shù)琅c忠良難存。這兩句平淡至極,像似閑談,卻親切入題。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草盛豆苗稀就得理,所以一早就下地了,又是一句平淡的紀實。細品“理荒穢”三字,喻“草”為“荒穢”,作者心中的厭惡之情溢于言表。在陶淵明看來,這些荒草像極了社會中的黑暗、不公、爾虞我詐。許多人脫離了自然的'生活方式,玩弄智巧,爭奪利益,不能自拔。于是天下戰(zhàn)亂紛起,流血無盡。不是每個人都能“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堅守著自己的寧靜,表明陶淵明把自耕自食看做是每個人都應遵循的根本道理。所以,“理荒穢”,亦包含了以自耕自食的生活方式糾治整個社會的“蕪穢”之深意?!皫г潞射z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上枝頭,干完了一天的活,帶著充實的成就感,涼風習習,肩扛鋤頭,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胺N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優(yōu)美之句;前句實,后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峽”“長”“沾”一連串的形容詞,表現(xiàn)了詩人深陷田園生活,忘情世外,悠然自樂。詩人既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政治的看法,又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在污濁混亂的社會中,潔身自好,躬耕田園,才是一種可取的選擇,勞作生活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樂趣。忙時種植收獲,閑來杯酒自娛,縱身大化,忘情世外,這就是真正的“人生行樂”。
全詩的語言樸素、平淡,自然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但又清新怡然、富于情趣,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tǒng)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詩的情趣來自于寫意。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受時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愛丘山”的兩種不同的志趣。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大志,然而為官的十三年,卻是他為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tǒng)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陶淵明辭官歸故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臨死時,他在給自己寫的《擬挽歌辭三首》中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陶淵明性格的本質(zhì)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tài)的閑適優(yōu)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
陶淵明處于一個崇尚自由、玄風扇熾的時代,政治上的篡奪和殺伐使一意尋求避禍全身的士人極易形成隱逸的品格。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應當說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不無關系。就是這種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使他不堪“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兒折腰”,而最終掛官歸田。陶淵明的詩中蘊藉著詩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詩人也曾為是否歸田有過痛苦的徘徊和猶豫,但終究“愛丘山”的夙愿壓倒了“逸四?!钡拿椭荆K于找到了他最終的路――歸隱田園。所以說,他的歸隱是社會現(xiàn)實使然,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xiàn)實無法調(diào)和的結果。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并非完全出世,他隱居的本身就是對于黑暗現(xiàn)實不同流合污的一種反抗,這和逃避現(xiàn)實不一樣。詩人在農(nóng)村長期參與田間勞作,感情上越來越貼近勞動人民,更了解人民疾苦,因此,在他的詩中對勞動人民的貧寒生活以及仕途的黑暗虛偽多有反映。
雖然歸隱田園,但詩人心中并不平靜,他不愿也不可能完全拋卻社會現(xiàn)實,他將自己未盡的政治理想寄寓詩中。在《桃花源記》里,詩人描述了一個心中的理想社會:“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重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人人都“怡然自得”。這里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勞動,大家過著富庶和平的生活。這個“世外桃源”反映了詩人美好的愿望,它和當時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詩人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一種否定。它是詩人歸田后對農(nóng)村生活實踐的結晶,是詩人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的結果。這也足以證明,歸隱后的陶淵明并未完全脫離現(xiàn)實。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愛上古詩篇十三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達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藝術境界,使讀者通過想象覺得如同身臨其境,感受到一種意境美,從而受到感染。
一、教材分析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詩三首》中的一首詩,這三首古詩分別為漢末古詩和魏晉古詩,在我國詩歌史上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本單元學習目標是通過反復吟誦,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本詩是陶淵明辭去彭澤縣令,歸隱田園后寫的一首詩??烧f是詩人辭舊我的別辭,迎新我的頌歌。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初中階段,學生已經(jīng)接觸過部分的詩歌,當時的學習要求只是讀一讀,背一背,了解大意,體會情感而已。進入高中階段,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把他們放在整個詩歌的發(fā)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鑒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另外,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nèi),受益于課外?!比绻谡n堂能幫助每一位學生習得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就是他們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根據(jù)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分析,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了解陶淵明生平及作品。通過學習陶淵明的田園詩代表作,感受田園詩的取材及陶詩的風格。
(2)能力目標
通過反復閱讀,解讀意象,品味意境,培養(yǎng)學生提高鑒賞詩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了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深刻體會詩人鄙棄官場,對田園生活無限熱愛欣賞之情。
(1)教學重點:品賞田園情趣之美,挖掘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意境。
(2)教學難點: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深厚的情思。
三、教學方法
(1)情境法
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借助圖片音樂等教學手段,營造一種情境,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
(2)朗讀法
詩詞教學貴在多讀,本詩語言質(zhì)樸,感情真摯,要認真引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體驗詩人的情感,在朗讀中感受詩歌的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朗讀過程中質(zhì)疑、思考、品析、鑒賞。
(3)“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設計中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膽質(zhì)疑,在探究中解決問題。
四、學習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法。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經(jīng)歷生疑、釋惑學習樂趣。
(2)朗讀法。讓學生反復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可以使難以理解的文字變?yōu)橐锥?,同時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能力。
五、教學過程
(1)畫中有詩
課前導入:給同學們展示清代著名畫家石濤的《陶淵明詩意圖》冊中的一幅畫,讓學生調(diào)動積累,說一說透過圖畫能夠聯(lián)想到的詩句。學生的答案一般都會有:“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同學們說的都很好,從同學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些詩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有著豐富的田園風光,可以說這幅畫把我們帶入了具有鄉(xiāng)土氣息的田園。田園是生長糧食也是生長詩意的地方,今天讓我們穿過陶淵明詩人田壟般整齊的詩行,去尋找在都市中久違了的田園風光。那么什么叫田園詩呢?接下來我們一起了解。
田園詩:中國的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等。這類詩以描寫自然風光、農(nóng)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見長,這類詩歌的主要特點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亦即作者筆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觀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下一位田園詩的集大成者——陶淵明。
(2)識詩者、明背景。
此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課前預習,老師檢查,課堂學生自主發(fā)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老師再補充陶淵明的生平事跡以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760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