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 杜甫列傳讀后感(優(yōu)質(zhì)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4-01-05 16:33:05
最新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 杜甫列傳讀后感(優(yōu)質(zhì)8篇)
時間:2024-01-05 16:33:05     小編:紫薇兒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篇一

很誠實地先說一句,實際上這篇文章我并沒有認真地聽講,但我能很清晰地感受語文老師在談論《伯夷列傳》這篇課文時的慷慨激昂的心情,我對此印象很深,特別是對于"好人不長命"、"惡人富貴延年"的社會現(xiàn)象的不公,伯夷列傳讀后感。下課之后,我有重新瀏覽過這篇著作,暫且不談文章與司馬遷本人的聯(lián)系,我以下的看法全部圍繞文章的內(nèi)容本身,而不深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就文章中所提出的幾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佳當?shù)拇鸢?,因而我不牽強附會,但我認為作者司馬遷提出的這幾個問題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的升華,而我就其中幾點談談自己的微薄看法。

就我看來,這個社會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機遇,于是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公正的待遇,作為一個圣人,他應該不必在乎自己的聲名是否能夠流芳百世,而這對于許由、務光等人來說,或許能不能美名外揚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理解作者司馬遷自己想要揚名立萬的心情,同時他也確實如此,但我絕不贊同他對于成名的看法。這個世界上總是存在著許多有道德的人,他們并不說辭,也沒有像以前的圣人一樣游學講法,道德和圣人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種:一些人退隱田園是為了自身心情的寧靜,為了獲得一種靈魂上的解脫,很難講他們的品德究竟高尚到什么程度,但又是否有人像司馬遷一樣撰寫類似《伯夷列傳》這樣的文章來歌頌他們呢?事實可能是沒有的,即便有也并非這些隱士的意愿,更有一句話叫做"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賴周圍的環(huán)境忘卻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指中隱。

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于朝野之中,他們雖處于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隱者。而我認為,歷史本身就有不完全真實的特性,加上人為的篡改和時間的淡化,許多歷史真相已經(jīng)湮沒在了浩瀚無邊的時間長流里,就像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許多閃他們閃發(fā)光的人,他們智慧、優(yōu)雅、從容或者淡泊名利,但他們并未被記載光輝榮耀的史冊上面,這是為什么呢?是那些拿了俸祿的史官不沒有辦實事么?亦或者是因為歷史的記錄并不真實?都不是,是因為有一些特殊的因素,歷史不能讓他們過于矚目地出現(xiàn)在后人的眼里,這樣可能會毀了他們,因為"某些人"不允許,因為他們與這個庸俗的時代不太協(xié)調(diào),就像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一樣,他們的品行即便高尚,但只能是"可念不可說"的向往。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子難道公平么?","公平",我人為這跟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如果你本身并不想為了某些方面的"公平"而去努力地抗爭些什么,那么你就沒必要為了不抗爭所帶來的后果(即便是不好的),這就像隱退者本身已不在乎世俗人的看法一樣,什么流言蜚語什么是不是能夠流芳百世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況且——歷史雖然沒有讓他們聲名鵲起,但也沒有無情地拋棄他們,或者我們可以這么說:他們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時代;他們被包含于歷史的一角,又超脫于歷史之外永遠活在他們應有的光輝里。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是不是真理呢?我想也許這只是一種人類自我安慰的措辭而已。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在對人的善念的塑造和維持以及惡念的扼殺和遏制,還有在維護社會和平這一方面,確實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五段的言論呼應了前兩段的論述。賢人在后世之人中的聲名取決于什么呢?什么樣的人才算是賢人呢?作者認為,賢人這個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凡那些道德操守合乎自己的意念和追求時,在這些人眼中他們就被稱之為賢人。一般情況下,這些人占據(jù)所有人的大多數(shù)時,此賢人才能被認可,或者他們是被當時在思想上很有影響力的人所推崇。關于他們聲譽是否會在后世傳揚以及影響力度的大小,則首先取決于他們的不害他的行為和一定的學識或地位。其次,就主要取決于他們被何人認可了,以及那個人的號召力。司馬遷在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所發(fā)的感概:"可悲啊!普通人想要磨練自己的品行,立下功名,不依附于德高望重的人,怎么能把自己的名聲傳播到后世呢?"真實得讓人難受。

古人語:"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保持自己的本心,不為他人的只言片語所動,也不被執(zhí)權(quán)者的威嚴所撼,堅定智慧的理性,這樣一個人的思想才有實際上的價值。

至于那些亦真亦假可真可假的所謂正史稗史,所謂正統(tǒng)思想,所謂詭辯,一切皆不要陷入空想的泥潭——"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黑格爾如是說。

注:《伯夷列傳》出自《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作者司馬遷。該篇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藝,折衷于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于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高節(jié)的崇高品格,抒發(fā)了作者的諸多感慨?!恫牧袀鳌穼嶉_史家之先河,亦為本紀、世家、列傳之僅有。

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篇二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贈花卿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漫成一首杜甫。

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燈照夜欲三更。

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

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杜甫。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zhuǎn)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絕句杜甫。

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風起春城暮,高樓鼓角悲。

王錄事許修草堂資不到聊小詰杜甫。

為嗔王錄事,不寄草堂貲。昨?qū)俪畲河?,能忘欲漏時。

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篇三

這首詩寫于公元757年3月,當時正是安史之亂,詩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軍屠殺、搶劫的各種悲慘的場面,由此感慨萬千。于是作者就寫出了這首著名的詩篇。

詩歌《春望》開始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出了當時山河依舊,物事人非,雖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詩人眼中的卻是滿目凄涼。因此,詩人不禁發(fā)出了:“祖國的大好山河一片凄涼的嘆息?!?/p>

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出了詩人在極度傷感的情況下,看到花都想流淚,聽見了鳥的叫聲都會心驚。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鄙鷦拥孛枥L出了戰(zhàn)火紛飛連綿,已經(jīng)打了三個月還不停,在這時想要得到一封家書比得到萬金還難,頭發(fā)變白了還很稀疏,就是白發(fā)也所剩無幾了,連簪子也插不上去。這幾句詩把國事和家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寫出了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災難和詩人憎惡戰(zhàn)爭、關心國家安危的愛國精神。

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和痛苦。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條件,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如果我生在戰(zhàn)爭年代,沒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條件,我會變得怎樣?所以我應該珍惜這個學習的機會,努力學習。

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篇四

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是我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巔峰。這些偉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顆偉大的心靈,一種博大的情懷。

憂國憂民是杜甫詩作的一大特征。這種風格不僅是亂世的產(chǎn)物,更是詩人偉大人格的體現(xiàn),自覺不自覺地站在國家與人民的立場,心憂國家,\\心系民眾,同情百姓的苦難遭遇,一顆挽救社會的心在劇烈跳動,一種幫助人民擺脫沉重枷鎖的激情在涌動。長安十年,歷盡坎坷,杜甫仍舊不愿徹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顆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誠心。這些因憂國憂民而興起的滿腔熱忱,形成現(xiàn)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力量源泉,這種從政的熱情,在屢遭冰霜之后,代作“詩史”創(chuàng)作的雛形。

把詩人從政的愿望轉(zhuǎn)化為批判揭露黑暗現(xiàn)實正是當時的腐朽社會。這種沉悶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從政救國救民的理想,但同時,它一次又一次戲弄著一位詩人。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將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毀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將催生了它所摧毀不了的一代詩人。長安十年,個人的凄涼際遇,與黎民的苦難交際交融,孕育出了現(xiàn)實主義的巔峰之作,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源泉。

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篇五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時期中國詩壇的雙子星座,韓愈盛贊:“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壁w翼評說:“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p>

李白和杜甫的求官信各有什么不同。

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時期中國詩壇的雙子星座。近日,細讀李杜二人的`“求官信”,始覺二人求官的急迫與酸楚,感嘆中國文人對仕途的癡迷與艱辛。杜甫以哀求語氣求官而一蹴而就,李白以自負口氣求官而折戟沉沙。可見,文人要想求官,就得先低下頭顱,低聲下氣地乞討。

兩位大詩人之所以求官,一則是都有政治抱負,二則也是為肚子計。假如他們生在今日,不需炒作,靠稿酬就可達到小康,靠名聲就可進入仕途,也就無需再寫求官信了。

開元十四年(726),26歲的李白離川求仕。李白抱負很大,要“濟蒼生”、“安社稷”,既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卻又自視甚高,不愿走通常的科舉考試之路,而選擇了另一條“終南捷徑”,即通過求仙訪道的隱居生活,來擴大影響,引起朝廷重視,被召去做官。為此,李白在江陵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并寫了一篇《大鵬賦》,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自寓。他先隱居在安陸境內(nèi)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巖,接著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之后又和孔巢父、韓準等人隱居祖徐山的竹溪。

遺憾的是,李白求仙訪道,并未引起朝廷重視,更沒被召去做官。于是,急于“匡扶社稷”的李白覺得時間耽擱不起,便“屈身”接觸裴長史李長史之類地方官吏,忙不迭地掏錢請客,結(jié)果錢花了不少,官卻沒做成。開元二十二年(734),34歲的李白專程趕到荊州治所襄陽城,拜見了據(jù)說凡經(jīng)他推薦、提拔的人、無不官運亨通的韓荊州(即韓朝宗,時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處置使),并遞交了求官信《與韓荊州書》,用白話文譯如下:

我聽說天下談士聚在一起議論道:人生不用封為萬戶侯,只愿結(jié)識一下韓荊州。怎么使人敬仰愛慕,竟到如此程度!豈不是因為您有周公那樣的作風,躬行吐哺握發(fā)之事,故而使海內(nèi)的豪杰俊士都奔走而歸于您的門下。士人一經(jīng)您的接待延譽,便聲名大增,所以屈而未伸的賢士,都想在您這兒獲得美名,奠定聲望。希望您不因自己富貴而對他們傲慢,不因他們微賤而輕視他們,那么您眾多的賓客中便會出現(xiàn)毛遂那樣的奇才。假使我能有機會顯露才干,我就是那樣的人啊。

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篇六

杜甫字子美,與李白同為唐代詩壇上的兩個巨人。唐代是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發(fā)展的頂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頂。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因而也是中華農(nóng)業(yè)文明由盛轉(zhuǎn)衰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把這兩個巨人分隔在山頂?shù)膬蓚?cè):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側(cè),頭是仰著的,看到的是無窮盡的藍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鷹,因而心胸開闊,歌聲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側(cè),頭是低著的,看到的是小徑的崎嶇,深溝得陰暗,因而憂心忡忡,割聲凄苦。

李白是盛唐氣象的標志,盛唐過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無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轉(zhuǎn)入中唐的代表,他從忠君愛國的立場出發(fā),痛斥禍亂,關心人民,因而隨著封建秩序的日益強化,他成了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成了我國古代影響最大的詩人。由于影響大,保存下來的有關他的古跡也就特別多。

他出生在河南鞏縣,在這里度過青少年時期,于是這里有杜甫的故里紀念館。三十五歲左右他到過長安謀求官職,曾“朝叩富兒門,幕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出潛杯心”(《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而一無所獲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幾年,陜西長安縣于是有紀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亂中,他逃往四川避難,路過甘肅成縣時,曾停留一段時間,于是這里也有一座紀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將進四年,這里紀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規(guī)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歲時他離開四川,經(jīng)湖北轉(zhuǎn)入湖南,兩年后死在這里,于是湖南平江縣這里有紀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詩名并不大,跟無法和李白相比。五代時韋編選的《才調(diào)集》,選唐詩一千首,里面連杜甫的名字都沒有。可見在當時,杜甫還談不上什么知名度。到封建秩序開始強化的宋代他才變的詩名赫赫,到明、清時期,他才被尊為是圣。

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篇七

詩篇前四句描寫登高聞見之景。首聯(lián)連借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飛等詞修飾,指明了節(jié)序和環(huán)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風物具有鮮明的夔州地區(qū)特征。

這兩句不僅是工對的聯(lián)語,而且句中自對,如“天高”對“風急”,“沙白”對“渚清”。句法嚴謹,語言錘煉,素來被視為佳句。頷聯(lián)前句寫山,上承首句;后句寫水,上承次句。寫山為遠望,寫水為俯瞰。落木而說“蕭蕭”,并以“無邊”修飾,如聞秋風蕭瑟,如見敗葉紛揚;長江而說“滾滾”,并用“不盡”一詞領起,如聞滾滾濤聲,如見湍湍水勢。兩句詩,無論是描摹形態(tài),還是形容氣勢,都極為生動傳神。從蕭瑟的景物和深遠的意境中,可以體察出詩人壯志難酬的感慨之情和悲涼心境。

詩篇后四句抒發(fā)登高所生之慨。頸聯(lián)上句寫羈旅之愁?!俺W骺汀?,表明詩人多年漂泊不定的處境;“萬里”,說明夔州距離家鄉(xiāng)非常遙遠,是從距離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從時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兩聯(lián)寫足秋意后,順勢帶出,并應合著“登高”的節(jié)候。下句寫孤病之態(tài)?!鞍倌辍保q言一生;“百年多病”,遲暮之年百病纏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獨”字,寫出舉目無親的孤獨感;“登臺”二字是明點題面,情才因景而生。這兩句詞意精煉,含意極為豐富,敘述自己遠離故鄉(xiāng),長期漂泊,而暮年多病,舉目無親,秋季獨自登高,不禁滿懷愁緒。尾聯(lián)進一步寫國勢艱危,仕途坎坷,年邁和憂愁引得須發(fā)皆白;而因疾病纏身,新來戒酒,所以雖有萬般愁緒,也無以排遣。古人重陽節(jié)登高照例是要飲酒的,而詩人連這點歡樂也失去了。這一聯(lián)分承五、六句:“艱難”備嘗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結(jié)果。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lián)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tài),一一得到表現(xiàn)。次聯(lián)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

三聯(lián)表現(xiàn)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lián)又從白發(fā)日多,護病斷飲,歸結(jié)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杜甫傳讀后感初中生篇八

杜甫,唐朝偉大詩人,一生經(jīng)歷坎坷。青年時代在盛唐中度過,游歷了中國許多地方。參加科舉,落榜。和許多盛唐時期詩人一樣,杜甫懷有巨大抱負,入仕治國。但一次次世事的經(jīng)歷,使他真正看清了這個社會。

當唐朝由盛走向衰落時,杜甫深刻的感受到了社會的變遷,人生的辛酸,同時也看到了社會底層人民生活的疾苦。

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忠君、仁愛、入仕思想深深影響著杜甫。但當安史之亂爆發(fā)的八年間,唐朝社會的急轉(zhuǎn)直下,百姓深受磨難,杜甫深刻的認識到了世事的變遷,他用詩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記錄了這場戰(zhàn)亂給社會給百姓帶來的巨大影響。

杜甫的詩被后人稱為“詩史”,深刻的記錄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狀況。底層百姓生活艱辛,戰(zhàn)亂給整個國家?guī)黼y以想象的災難?!洞和肪褪嵌鸥懹谶@個時期,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后,作者回到長安所見所聞。

在叛軍的劫掠后,長安已是滿目荒涼,往日繁華的長安,現(xiàn)在已是不堪目睹。詩人杜甫看到這樣的場景,心情是可想而知的。對于一個忠君愛國、對貧困百姓有仁愛之心的人,內(nèi)心的`傷感是可以理解的。

詩歌的首聯(lián)“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人用平實的語言描繪了戰(zhàn)亂后再次回到長安的所見,叛軍攻陷長安,雖然山河依舊,但已滿目瘡痍。春天草木茂盛,但人煙稀少,與往日的繁華喧囂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借景抒情,抒發(fā)了對故國的深深懷念之情。

頷聯(lián)“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借助花、鳥美好的事物表達一種感傷悲涼之情。感慨世事的變遷,對花而傷感流淚,因為恨別而聽到鳥兒的鳴叫也感到驚心難過。頷聯(lián)運用對偶的手法,加強了詩人對長安淪陷的傷感之情。景隨詩人的情感而變化,花鳥美好的事物也因為詩人內(nèi)心的感傷而變得凄涼。

頸聯(lián)“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描繪了當時戰(zhàn)亂持續(xù)時間長,同時也表明了戰(zhàn)亂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長期的戰(zhàn)亂,在外打仗的士兵,故鄉(xiāng)家人對他們多么牽掛,一封家書抵萬金,思念親人。在戰(zhàn)亂的年代,年輕人都被抓去打仗,家里只剩下老弱,百姓在戰(zhàn)亂中承受苦難,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詩人想到這里更是感到痛苦,也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尾聯(lián)“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詩人對國家社會、底層百姓的憂愁,白發(fā)脫落的更加稀疏短少,發(fā)簪幾乎不能夾住。最后一句表達了詩人杜甫的憂國憂民之情,以及對國家破落,百姓處在苦難之中的憂傷之情。詩人把個人之情寄予到國家百姓,關心國家安危,關心百姓疾苦。

在那個動亂的時代,詩人把個人的坎坷遭遇與社會世事緊密聯(lián)系,在細微之處見真實,寄予感情與詩中,客觀敘述描寫與主觀的抒情相結(jié)合。全詩語言樸實無華,卻給人一種悲傷之感。《春望》把作者內(nèi)心的傷感憂傷之情與現(xiàn)實景物恰到好處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疾病纏身,國家的衰落,百姓的苦難,詩人杜甫深深感受到了世間的桑海。沉郁頓挫的風格表現(xiàn)了杜甫一種倔強的性格,感情的深厚表達的真摯。

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重要的品質(zhì),憂國憂民、仁愛之心等等。樸實無華的語言,世事的描寫,對底層百姓生活的感觸,對國家安危的關心被歷代仁人志士所敬仰。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77520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