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一
1982年秋天,我從保定府回高密東北鄉(xiāng)探親。因為火車晚點,車抵高密站時,已是晚上九點多鐘。通鄉(xiāng)鎮(zhèn)的汽車每天只開一班,要到早晨六點。舉頭看天,見半塊月亮高懸,天清氣爽,我便決定不在縣城住宿,乘著明月早還家,一可早見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鮮空氣。
這次探家我只提一個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過鐵路橋洞后,我沒走柏油路。因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遠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條廢棄數(shù)年的斜插到高密東北鄉(xiāng)去的土路。土路因為近年來有些地方被挖斷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雜草叢生,只是在路中心還有一線被人踩過痕跡。路兩邊全是莊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紅薯地等,月光照在莊稼的枝葉上,閃爍著微弱的銀光。幾乎沒有風,所有的葉子都紋絲不動,草蟈蟈的叫聲從莊稼地里傳來,非常響亮,好像這叫聲滲進了我的肉里、骨頭里,蟈蟈的叫聲使月夜顯得特別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莊稼越茂密,縣城的燈光早就看不見了。縣城離高密東北鄉(xiāng)有40多里路呢。除了蟈蟈的叫聲之外,莊稼地里偶爾也有鳥或什么小動物的叫聲。我忽然感覺到脖頸后有些涼森森的,聽到自己的腳步聲特別響亮與沉重起來。我有些后悔不該單身走夜路,與此同時,我感覺到路兩邊的莊稼地里有無數(shù)秘密,有無數(shù)只眼睛在監(jiān)視著我,并且感覺到背后有什么東西尾隨著我,月光也突然朦朧起來。我的腳步不知不覺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終于,我下意識地回過頭去。
我的身后當然什么也沒有。
我后來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著,把衣服都溻濕了。
我高聲唱起歌來:“向前向前向前——殺——”
自然是一路無事。臨近村頭時,天已黎明,紅日將出未出時,東邊天上一片紅暈,村里的雄雞喔喔地叫著,一派安寧景象?;仡^望來路,莊稼是莊稼道路是道路,想起這一路的驚懼,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進村,見樹影里閃出一個老人來,定睛一看,是我的鄰居趙三大爺。他穿得齊齊整整,離我三五步處站住了。
我忙問:“三大爺,起這么早!”
他說:“早起進城,知道你回來了,在這里等你?!?/p>
我跟他說了幾句家常話,遞給他一支帶過濾嘴的香煙。
點著了煙,他說:“老三,我還欠你爹五元錢,我的錢不能用,你把這個煙袋嘴捎給他吧,就算我還了他錢?!?/p>
我說:“三大爺,何必呢?”
他說:“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著你呢!”
我接過三大爺遞過來的冰冷的瑪瑙煙袋嘴,匆匆跟他道別,便急忙進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著我問長問短,說我不該—人走夜路,萬一出點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著哈哈說:“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來見我!”
母親說:“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親抽煙時,我從兜里摸出那瑪瑙煙袋嘴,說:“爹,剛才在村口我碰到趙三大爺,他說欠你五元錢,讓我把這個煙袋嘴捎給你抵債。”
父親驚訝地問:“你說誰?”
我說:“趙家三大爺呀!”
父親說:“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說:“絕對沒有,我跟他說了一會兒話,還敬他一支煙,還有這個煙袋嘴呢!”
我把煙袋嘴遞給父親,父親竟猶豫著不敢接。
母親說:“趙家三大爺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這么說來,我在無意中見了鬼,見了鬼還不知道,原來鬼并不如傳說中那般可怕,他和藹可親,他死不賴賬,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還是人,人比鬼要厲害得多啦!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二
12月26日,在旅日作家毛丹青和北海道首府札幌市駐北京經(jīng)濟交流室室長高田英基先生的精心策劃下,我隨中國作家、記者采風團一行,踏上了神往已久的北海道土地。旅途十二天,行程三千里。其間見過無數(shù)奇景,吃過許多美食。體驗過“露天風呂”之類的獨特感受,見識過“庫里奧乃”之類的神奇生物。這些,都在輯錄于本書中的同行記者們的美文和照片中得到了展示,自知筆拙,不敢重復。但關(guān)系此書體例,必須有我一篇文章。只好就諸位先生女士沒寫到的,敷衍成文,濫竽充數(shù)。
竊以為世間旅游觀光圣地,吸引游客的,除了美景美食之外,還有美人。這里的美人,并不僅指美麗的女人,也并不僅指人的美好外貌,能夠久遠地慰藉旅人之心的,還是當?shù)厝嗣癖憩F(xiàn)出來的淳樸、善良、敬業(yè)等諸多美德。
整理思緒,猶如翻看數(shù)碼相機里儲存的照片。最先浮現(xiàn)出來的,是札幌市大通公園的石川啄木。這是個死去的詩人,與我合影的,是他的青銅塑像。因為他的俳句“秋天的夜晚,街上洋溢著烤玉米的香氣”,我感到他與我心心相印。那寧靜幽暗的秋夜,那街角的烤玉米的爐子,那明亮的燈光,那繚繞的煙霧,那清香的氣味,那孤獨的夜行人和寂寞的烤玉米的人,都凝固在簡單的詩句里,在想象中,馬上就可以還原,就像那神奇的綠球藻,哪怕干燥一百年,泡到水中,即可復活。因為詩歌,他事實上獲得了永生。
然后是大蒼山滑雪場的那個芳名小淺星子的女大學生,身穿著紅色的滑雪服,涂了睫毛油的長睫毛上結(jié)著白色的霜花,紅彤彤的'臉,宛如雪中的紅梅,洋溢著健康向上的精神。我與她談話,攝影機在后邊拍攝,記者們繞著圈拍照。她有些羞澀,真是個好姑娘。她說自己是北海道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專業(yè)是物理,來這里滑雪,不為功名,是因為興趣,是希望冒險,是為了鍛煉自己的勇氣。我們在山下和山上都看到了她凌空飛下的矯健身影。我問她,在凌空飛躍的瞬間,有沒有像鷹一樣展翅翱翔的感覺,她笑而不答,笑容純真而稚拙。
接著出現(xiàn)的,是笑容可掬的綠球藻茶屋的老板娘高田郁子,一個羸弱的中年女子。她的茶屋,場面狹窄,一圈桌子,包圍著工作臺。房頂因多年的煙熏火燎,像涂了釉彩一樣漆黑發(fā)亮。這樣小的地方竟然擠下了我們十八個食客。圍著她,看著她操作,等著她把美食分給我們吃。她既是老板娘,又是主廚,又是招待。當時的場景讓我想起了一個母親和他的圍桌而坐的孩子,也想起了一個鳥巢,巢中有抻著脖子的小鳥,等待著母鳥前來喂食。這聯(lián)想與我們的身份和年齡都不相符,似乎有些矯情,但這聯(lián)想,直至今日,依然讓我感動。日本女人的勤勞和謙恭,日本買賣人對客人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熱情和感激,都讓我難以忘懷。那天晚上,我們品嘗了許多可以拍案叫絕的美味,美味終會遺忘,但老板娘那張籠罩在煙霧中的疲憊的笑臉,會讓我們銘記終生。
日高地區(qū)肯塔基牧場的養(yǎng)馬人石田勇先生,此時仿佛站在了我的面前。高大魁梧的身體,能夠馴服烈馬的人那種特有的豪邁神情。寒風凜冽,雪原茫茫,純種英國馬在馬場上奔馳。這是一個懂馬語的人,也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企業(yè)家。他在北京通州區(qū),也有一個馬場,并且計劃在中國的西北地區(qū),再建幾個馬場。他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大陸地區(qū),也將會有許多場所,需要像天鵝一樣優(yōu)雅的駿馬。在他的溫暖如春的海邊別墅里,我們喝著滾燙的咖啡,與他談馬。他對世界上的各種名馬如數(shù)家珍,對中國各地的馬場了如指掌。這是一個真正懂馬的人,愛馬的人,連他的許多表情,都跟馬相似。他為我們提供了一份馬的食譜:燕麥、苜蓿、葵花子、蜂蜜、大蒜、大醬……吃得真好啊,這些幸福的馬。從他家出來,我們登上了牧場的?望臺,看到幾個騎手,正在為幾匹剛剛運動過的馬淋浴。在他家房后,太平洋的灰色浪花沖擊著礁石,發(fā)出懶洋洋的轟鳴。
與養(yǎng)馬人接踵而至的,是阿寒町草笛牧場的養(yǎng)牛人佐久間貫一。他穿著高?防滑膠鞋,單薄的工作服,紫紅的臉膛和脖子,粗大的手指,開裂的皮膚,身上散發(fā)著飼草與牛糞混合的氣味。我們穿著厚重的衣服,還感到瑟瑟發(fā)抖,但他神情坦然,似乎感覺不到寒冷。他帶著我們,看了奶牛,看了飼料場,看了擠奶車間與牛奶儲藏罐。這是一個質(zhì)樸的人,讓我聯(lián)想到家鄉(xiāng)的那些大哥大叔。這是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他為人民提供牛奶。據(jù)說,因為政府提倡孩子喝牛奶,三十年來,日本的兒童平均身高提高了兩厘米。其實,這個人的年齡未必有我大;其實,如果我不是當兵離開故鄉(xiāng)并干上文學創(chuàng)作這一行,也許就是我故鄉(xiāng)的一個養(yǎng)牛專業(yè)戶。人民群眾更需要能向他們提供牛奶的人,至于小說家,多一個少一個都無關(guān)緊要。養(yǎng)牛人佐久間貫一和他的牛,喚起了我對土地對牛的深厚感情。其實,我骨子里還是一個農(nóng)民。
在冒著咝咝作響、散發(fā)著濃烈氣味的灼熱氣體的硫磺山下,有一對賣硫磺蛋的老夫婦。風口里,燃著一堆篝火,支起一個小小的帳篷。穿著破舊骯臟的衣服,滿手滿臉的灰土,在那里,平靜地等待著游客,來購買他們放在硫磺蒸氣孔邊烤熟的雞蛋。艱苦的環(huán)境,沉重孤寂的工作,微薄的利潤,他們干了幾十年。這一對相依為命的老夫婦,已經(jīng)構(gòu)成了硫磺山風景的一部分。許多人買他們的蛋,未必是真想吃,倒像是履行一個儀式。這樣的人,是真正的下層百姓。生活艱辛,但他們臉上沒有多少凄苦之色,而是一種樂天知命的平靜。這平靜,使我深深感動。如果每個人,都想出人頭地,都想轟轟烈烈,都不想做平凡的工作,那這個世界,也就不得安寧了。
比賣硫磺蛋的老夫婦更老的人,是當別町的老獵戶、八十八歲的侉田清治先生。他已經(jīng)纏綿病床多日,聽說我要來訪,特意坐了起來。其實他不是為我坐了起來,而是為我那位在北海道過了十三年野人生活的非凡老鄉(xiāng)劉連仁坐了起來。據(jù)他的家人說,他的記憶力已經(jīng)嚴重衰退,但提起四十多年前發(fā)現(xiàn)并參加救助劉連仁的事情,他黯淡的目光突然放出了光彩,記憶被激活,含混的口齒,也變得清晰起來。這是一個相貌平常的小個子男人,如果不是偶然發(fā)現(xiàn)劉連仁棲身的山洞,中國人大概很難知道他的名字。但現(xiàn)在,他的名字和劉連仁的名字緊緊地捆綁在一起,在我的故鄉(xiāng),他差不多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戰(zhàn)爭就像巨浪撥弄兩粒沙子一樣,讓這兩個互不相干的人,碰撞在一起,成為傳奇。當別町為劉連仁建立了紀念碑和雕塑,并成立了一個宣講劉連仁事跡委員會,許多熱心人,在義務地干著這些工作。紀念碑和雕塑都用黑色的石頭制成,雖不高大,但在皚皚白雪的映襯下,顯得莊嚴而沉重。車要出發(fā)時,老人的臉貼在窗玻璃上看著我們。我下車過去,隔著玻璃喊:撒腰納拉,撒腰納拉……話是這么說,但我知道,我再也看不到這個老人了。
只要一上車,札幌市觀光文化局的職員引地志保小姐,就要不厭其煩地對我們講話,講行程安排,講飲食起居,講地方掌故。有幾次,因為過分疲勞,我們對她的講解,感到了厭煩。我甚至說她是“話癆”,但很快我就后悔了。引地小姐全程陪同我們十二天,事事操心,每天早起晚睡,十分辛苦。我們?nèi)セ﹫瞿翘欤谷辉缙鹕仙?,為我們踏雪探路。一個小女子,如此地敬業(yè),如此地能吃苦,真是可敬可佩。登別晚宴,引地小姐任務即將完成,終于放松了,多喝了一杯啤酒,小臉通紅,歡聲笑語,方現(xiàn)出女兒本色。
紛至沓來的人物,還有用瀟灑嚇退嚴寒的札幌市觀光文化局課長荒井功先生、系長淺村晉彥先生,還有為我們開車的兩個師傅,還有美沙小姐,還有神情很像貍貓、能歌善舞的東海林早穗理小姐,還有當年救助過劉連仁的木屋路喜一郎先生,還有為劉連仁生還紀念碑題寫碑文的泉亭俊彥町長和當別町的鄉(xiāng)親們,還有許許多多為我們服務過的北海道的人們,他們的笑臉,他們的熱情,與北海道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存入我們的腦海。我們與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是萍水相逢,今生多半難得再見,但他們留給我們的印象和我們對他們的感激,將會伴隨我們一生。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三
我家后面有一條彎彎曲曲的膠河、沿著高高的河堤向東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圓數(shù)千畝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爺爺都擊那兒割草,我爺爺?shù)溺牭赌サ每?,割草技術(shù)高,割下來的草干凈,不拖泥帶水。
最早跟爺爺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剛過了七歲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頂是一條灰白的小路,路的兩邊長滿野草,行人的腳壓適迫得它們很瑟縮,但依然是生氣勃勃的。爺爺?shù)牟阶虞p悄悄的,走得不緊不慢,聽不到腳步聲。田野里絲線流蘇般的玉米纓兒,刀劍般的玉米葉兒,剛秀出的高粱穗兒,很結(jié)實的谷子尾巴,都在霧中時隱時現(xiàn)。河堤上的綠草葉兒上掛著亮晶晶的露水珠兒,微微顫抖著,對我打著招呼。
田野里根寂靜,爺爺漫不經(jīng)心地哼起歌子來:
一匹馬踏破了鐵甲連環(huán),
一桿槍殺敗了天下好漢,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錢難住了蓋世的英雄……。
坦蕩蕩的曠野上緩慢地爬行著爺爺悲壯蒼涼的歌聲。聽著歌聲,我感到陡然間長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這條灰白的鑲著野草的河堤上。
他帶著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愛吃。爺爺提著一把大鐮刀,我捉著一柄小鐮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來。“看我怎么割。”爺爺示范給我看。他并不認真教我,比畫了幾下干就低頭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勢很美,動作富有節(jié)奏。我試著割了幾下,很累,厭煩了,扔下鐮刀,追鳥捉螞蚱去了。
不知何時,無上布滿了大塊的黑云。
我?guī)椭鵂敔敯巡菅b上車,小車像座小山包一樣。大堤彎彎曲曲,剛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陽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間沒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種莫名的恐懼?;仡^看爺爺,爺爺?shù)哪樐灸镜模稽c表情也沒有。
河堤下的莊稼葉子忽然動了起來,但沒有聲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樣沒有聲音。很高很遠的地方似乎傳來了世上沒有的聲音,天地之間變成紫色,還有撲鼻的干草氣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氣。
在我們的前方,出現(xiàn)了一個黑色的,頂天立地的圓柱,圓柱飛速旋轉(zhuǎn)著,向我們逼過來,緊接著傳來沉悶如雷鳴的呼嚕聲。
“爺爺,那是什幺?”
“風?!?/p>
爺爺?shù)ǖ卣f,“使勁拉車吧,孩子?!闭f著,他彎下了腰。
我們鉆進了風里,聽不到什么聲音,只感到有兩個大巴掌在使勁扇著耳門子,鼓膜嗡嗡地響。堤下的莊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齊倒伏下去。
爺爺雙手攥著車把,脊背繃得像一張弓。他的雙腿像釘子一樣釘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樹根一樣條條棱棱地凸起來。風把車上半干不濕的茅草揪出來,揚起來,小車城哆嗦。爺爺?shù)碾p腿開始顫抖了,汗水從他背上流下來。
夕陽不動聲色地露出來,河里通紅通紅,像流動著冷冷的鐵水。莊稼慢慢地直起腰。爺侏一尊青銅塑像一樣保持著用力的姿勢。
我高呼著:“爺爺,風過去了?!?/p>
他慢慢地放下車子,費勁地直趕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著不能伸直了。
風把我們車上的草全卷走了,不、還有一棵草夾在車粱的榫縫里.我把那棵草舉著給爺爺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紅色還是綠色。
“爺爺,就剩下一棵草了?!蔽矣悬c懊喪地說.
“天黑了,走吧。”爺爺說著,彎腰推起了小車。
我舉著那棵草,跟著爺爺走了一會兒,就把它隨手扔在堤下淡黃色的暮色中了。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四
1967年冬天,我十二歲那年,臨近春節(jié)的一個早晨,母親苦著臉,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來走去,時而揭開炕席的一角,掀動幾下鋪炕的麥草,時而拉開那張老桌子的抽屜,扒拉幾下破布頭爛線團。母親嘆息著,并不時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墻上的白菜。最后,母親的目光鎖定在白菜上,端詳著,終于下了決心似的,叫著我的乳名,說:
“社斗,去找個簍子來吧……”
“娘,”我悲傷地問,“您要把它們……”
“今天是大集?!蹦赣H沉重地說。
“可是,您答應過的,這是我們留著過年的……”話沒說完,我的眼淚就涌了出來。
母親的眼睛濕漉漉的,但她沒有哭,她有些惱怒地說:“這么大的漢子了,動不動就抹眼淚,像什么樣子?!”
“我們種了一百零四棵白菜,賣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這三棵了……說好了留著過年的,說好了留著過年包餃子的……”我哽咽著說。
母親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臉上的淚水。我把臉伏在母親的胸前,委屈地抽噎著。我感到母親用粗糙的大手撫摸著我的頭,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爛了的白菜葉子的氣味。從夏到秋、從秋到冬,在一年的三個季節(jié)里,我和母親把這一百零四棵白菜從嬌嫩的芽苗,侍弄成飽滿的'大白菜,我們?nèi)龇N、間苗、除草、捉蟲、施肥、澆水、收獲、晾曬……每一片葉子上都留下了我們的手印……但母親卻把它們一棵棵地賣掉了……我不由得大哭起來,一邊哭著,還一邊表示著對母親的不滿。母親猛地把我從她胸前推開,聲音昂揚起來,眼睛里閃爍著惱怒的光芒,說:“我還沒死呢,哭什么?”然后她掀起衣襟,擦擦自己的眼睛,大聲地說:“還不快去!”
看到母親動了怒,我心中的委屈頓時消失,急忙跑到院子里,將那個結(jié)滿了霜花的蠟條簍子拿進來,賭氣地扔在母親面前。母親高了嗓門,聲音凜冽地說:“你這是扔誰?!”
我感到一陣更大的委屈涌上心頭,但我咬緊了嘴唇,沒讓哭聲沖出喉嚨。
透過矇眬的淚眼,我看到母親把那棵最大的白菜從墻上釘著的木橛子上摘了下來。母親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來。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狀圓圓像個和尚頭的也脫離了木橛子,擠進了簍子里。我熟悉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為它生長在最靠近路邊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時被牛犢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腳,所以它一直長得不旺,當別的白菜長到臉盆大時,它才有碗口大。發(fā)現(xiàn)了它的小和可憐,我們在澆水施肥時就對它格外照顧。我曾經(jīng)背著母親將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圍,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親知道了真相后,趕緊地將它周圍的土換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來,它盡管還是小,但卷得十分飽滿,收獲時母親拍打著它感慨地對我說:“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間,母親的臉上洋溢著珍貴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著一個歷經(jīng)磨難終于長大成人的孩子。
集市在鄰村,距離我們家有三里遠。母親讓我?guī)退寻撞怂腿?。我心中不快,嘟噥著,說:“我還要去上學呢?!蹦赣H抬頭看看太陽,說:“晚不了。”我還想啰嗦,看到母親臉色不好,便閉了嘴,不情愿地背起那只盛了三棵白菜、上邊蓋了一張破羊皮的簍子,沿著河堤南邊那條小路,向著集市,踽踽而行。寒風凜冽,有太陽,很弱,仿佛隨時都要熄滅的樣子。不時有趕集的人從我們身邊超過去。我的手很快就凍麻了,以至于當簍子跌落在地時我竟然不知道。簍子落地時發(fā)出了清脆的響聲,簍底有幾根蠟條跌斷了,那棵最小的白菜從簍子里跳出來,滾到路邊結(jié)著白冰的水溝里。母親在我頭上打了一巴掌,罵道:“窮種啊!”然后她就顛著小腳,扎煞著兩只胳膊,小心翼翼但又十分匆忙地下到溝底,將那棵白菜抱了上來。我看到那棵白菜的根折斷了,但還沒有斷利索,有幾綹筋皮聯(lián)絡著。我知道闖了大禍,站在簍邊,哭著說:“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親將那棵白菜放進簍子,原本是十分生氣的樣子,但也許是看到我哭得真誠,也許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經(jīng)潰爛的凍瘡,母親的臉色緩和了,沒有打我也沒有再罵我,只是用一種讓我感到溫暖的腔調(diào)說:“不中用,把飯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親就蹲下身,將背簍的木棍搭上肩頭,我在后邊幫扶著,讓她站直了身體。但母親的身體是永遠也不能再站直了,過度的勞動和艱難的生活早早地就壓彎了她的腰。我跟隨在母親身后,聽著她的喘息聲,一步步向前挪。在臨近集市時,我想幫母親背一會兒,但母親說:“算了吧,就要到了。”
終于挨到了集上。我們穿越了草鞋市。草鞋市兩邊站著幾十個賣草鞋的人,每個人面前都擺著一堆草鞋。他們都用冷漠的目光看著我們。我們穿越了年貨市,兩邊地上擺著寫好的對聯(lián),還有五顏六色的過門錢。在年貨市的邊角上有兩個賣鞭炮的,各自在吹噓著自己的貨,在看熱鬧的人們的攛掇下,戇起來,你一串我一串地賽著放,乒乒乓乓的爆炸聲此起彼伏,空氣里彌漫著硝煙氣味,這氣味讓我們感到,年已經(jīng)近在眼前了。我們穿越了糧食市,到達了菜市。市上只有十幾個賣菜的,有幾個賣青蘿卜的,有幾個賣紅蘿卜的,還有一個賣菠菜的,一個賣芹菜的,因為經(jīng)常跟著母親來賣白菜,這些人多半都認識。母親將簍子放在那個賣青蘿卜的高個子老頭菜簍子旁邊,直起腰與老頭打招呼。聽母親說老頭子是我的姥姥家那村里的人,同族同姓,母親讓我稱呼他為七姥爺。七姥爺臉色赤紅,頭上戴一頂破舊的單帽,耳朵上掛著兩個兔皮縫成的護耳,支棱著兩圈白毛,看上去很是有趣。他將兩只手交叉著插在袖筒里,看樣子有點高傲。母親讓我走,去上學,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個老太太朝著我們的白菜走了過來。風迎著她吹,使她的身體搖擺,仿佛那風略微大一些就會把她刮起來,讓她像一片枯葉,飄到天上去。她也是像母親一樣的小腳,甚至比母親的腳還要小。她用肥大的棉襖袖子捂著嘴巴,為了遮擋寒冷的風。她走到我們的簍子前,看起來是想站住,但風使她動搖不定。她將襖袖子從嘴巴上移開,顯出了那張癟癟的嘴巴。我認識這個老太太,知道她是個孤寡老人,經(jīng)常能在集市上看到她。她用細而沙啞的嗓音問白菜的價錢。母親回答了她。她搖搖頭,看樣子是嫌貴。但是她沒有走,而是蹲下,揭開那張破羊皮,翻動著我們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斷未斷的根拽了下來。然后她又逐棵地戳著我們的白菜,用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她撇著嘴,說我們的白菜卷得不緊。母親用憂傷的聲音說:“大嬸子啊,這樣的白菜您還嫌卷得不緊,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還能找到卷得更緊的吧。”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五
枕邊放著一本書,一本莫言著的書,只要有空了,我就要翻一翻。當我翻看完那篇《虛偽的教育》,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氣,然后無聲地啜泣起來。
記得有一年,我去大同,在火車上揀到了一張紙,上面寫著一些東西,于是在無聊中看過了。上面寫著一些孩子在放暑假之后把學校的玻璃窗敲了個干凈,說是“釋放怨氣”,作者最后用相當嚴厲的口吻問這些孩子:“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你們有了這樣的怨氣,對學校這么一個美好的地方如此釋放?”而網(wǎng)上也有這樣類似的信息:每當高考或中考結(jié)束,孩子們總會將用了幾年的書本付之一炬,仿佛跟這些東西有深仇大恨似的。
我以前不甚明了個中原因,也常常琢磨這些孩子的異常行為,以為不妥。讀過了《虛偽的教育》,我漸漸地明白,學校究竟是個什么地方,教師究竟是些什么樣的人,孩子們的需求與學校所給予他們的是否一樣……有了這樣的思索,我也就理解了孩子們的過激行為。聽說美國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們時,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孩子的快樂(有人一聽這話,就可能罵我是崇洋媚外了),而我們的家長則是為了孩子考大學,上名牌,將來“揚名聲,顯父母”,繼而“上致君,下澤民”。作為一個家長,我就不知不覺這樣施行了,每每為了孩子的不能好好學習而大動肝火,跟孩子犟著勁兒地去斗。結(jié)果,世界上最親孩子的兩個人成了孩子最為痛恨的敵對分子。
而作為老師,我在學生面前又做了些什么呢?毫不掩飾地說,一個字“分”。沒有分還有什么呢?一個老師,畢生中活在分數(shù)里,因為社會對老師的評價很單一,那就是是否教出了好學生,而所謂的好學生,就是那些考入名牌大學的孩子。一位家教先生貼的廣告上就寫著這樣的內(nèi)容,本人什么什么學校畢業(yè),從事教育多少年,誰誰誰就是我的學生……他舉這樣的例子有那么三五個,都是在當?shù)赜杏绊懙囊恍┤耸?,而除此之外的那些鮮為人知的孩子卻再也不被他提起。
即使孔老夫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據(jù)說孔老夫子收弟子很講究,不是誰都可以到他門下就學的,如此說來,那三千弟子本來就是很優(yōu)秀的人了,但是,遺憾得很,不過出了可憐兮兮的七十二人,“高考率”也高不到哪里去,但后人卻把那僅有的七十二人作為也老夫子的廣告招牌。
我哭了,哭得很傷感。莫言先生的真言快語無遺是他作為一個作家的責任所為,但是,這樣的真言又有哪些有關(guān)部門去領會呢?——不封殺就算謝天謝地了。
有人說,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仰望星空的人,那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而中華民族,仰望星空的人比比皆是,可是我們卻沒有去認真地仰望他們,這才是這個民族真正的悲哀。
仰望那些仰望星空的人吧,他們永遠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明燈,只有他們才能在暗夜里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六
19日,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接受團結(jié)香港基金邀請出席中華大講堂,在香港舉行主題為“莫言的黃土地幻覺世界與中國文學契機”的講座。莫言與現(xiàn)場聽眾分享自己與文學結(jié)緣的故事,以及他心中文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對人生的意義。
演講當晚,莫言先生被團結(jié)香港基金顧問、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咨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先生隆重邀請上臺。莫言首先進行自我介紹,其語言的反常修飾和反思精神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xiàn),接著他對自己筆名“莫言”進行幽默生動和富有哲理的解釋,更是博得了現(xiàn)場來賓陣陣掌聲。他說:“我叫‘莫言’,本來不應該說話,但是有時候也不得不說話,所以我想這是我人生的一大‘悲劇’。我原名中間是一個‘謨’字,一拆兩半,按照中國古代的書寫方法,從右往左,恰好是莫言。一個作家的筆名跟他的創(chuàng)作會存在一些微妙的關(guān)系,一個人為什么起筆名,這里有很深刻的心理原因。當然莫言也包含了一些別的意思,按照字面的理解就是不要說話。我獲得諾貝爾獎之后圍繞我的筆名也有各種各樣的玩笑和解釋,實際上起的時候也沒想那么多,主要是提醒自己少說話多寫作、少說話多干事。我想這是我們中國人一種非常寶貴的人生態(tài)度,少說多干?!?/p>
19日,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接受團結(jié)香港基金邀請,出席中華大講堂,在香港舉行主題為“莫言的黃土地幻覺世界與中國文學契機”的講座。圖為香港基金顧問、香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咨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先生與莫言先生的對話環(huán)節(jié)。
在現(xiàn)代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莫言在演講中強調(diào),他從不認為文學會在這個時代消失,讀者的閱讀熱情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有時是并駕齊驅(qū),而文學的發(fā)展道路,是一條波浪型的軌跡,有高潮也有低谷。莫言說:“我從來就是一個‘文學的樂觀主義者’,我不認為文學會在現(xiàn)代科技快速發(fā)展的時代里會消失掉,我也不認為小說會嗚呼哀哉,關(guān)于小說死了的討論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大陸就已經(jīng)有過,后來事實證明小說不但沒有死掉,而且小說經(jīng)常會回光返照,而且返照地很燦爛。文學的熱情有一段時間看起來是消沉了,但過一陣又會借著某種由頭忽然煥發(fā)出非常高漲的熱情。讀者的閱讀熱情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熱情有時是并駕齊驅(qū)。所以我想文學的發(fā)展可能就像任何事物的發(fā)展一樣,它不會是一條直線,它也不是一條一直上升的路線,它應該像一條波浪一樣在前進,有高潮也有低谷。”
對于自己的創(chuàng)造,莫言表示,支撐其文學寫作的根基是童年、故鄉(xiāng)和生活經(jīng)歷,在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古典文學和民間口頭文學的精髓的同時,也受到西方文學思想與拉美寫作風格的影響。莫言指出,作家的寫作應立根于自我,將生活積累當作最重要的寫作資源庫,從最熟悉的人和事物寫起,慢慢擴大書寫范圍,并通過不斷學習,再加上想象力,便能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講座的尾聲,莫言先生也向在座觀眾詮釋了他心中文學的意義:“總之我想文學還是一個非實用的東西,它對人類最大的作用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一種精神的熏陶,一種心靈的保健操,也是人類認識自我、認識他人的一種方式,沒有文學可以生活,有了文學可以生活得更豐富,我想這是我對文學的理解?!?/p>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七
莫言只是小學畢業(yè),沒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學生的課堂里宣讀,作為一種學習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記得第一次引起老師注意的作文,寫的是一場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的學?;@球比賽。每逢“五一”,小學里就舉行體育盛會,有乒乓球、標槍、跳高、賽跑。寫作文的時候,同學大部分都是走馬觀花,流水賬一樣把各種運動項目都寫一遍。他另辟蹊徑,別的比賽一筆帶過,把絕大部分筆墨專門寫籃球比賽,寫怎樣搶球,怎樣運球,怎樣投籃,受到了老師贊揚,當作范文全班宣讀。
莫言受了表揚,一下子興趣就上來了,天天盼著上語文課,因為那是他出風頭的時候。后來,他經(jīng)常在作文中虛構(gòu)故事,而他的小學作文還被拿到中學里宣讀,給中學生當范文。他回憶說,自己文學的開竅比別人多了一份覺悟,那就是對“虛構(gòu)”的重視。
莫言嗜好讀書,小時候冒著家長懲罰的風險讀書,甚至出力推磨換書看,推10圈磨才能獲準看1頁書。在訪談時,中央電視臺主持人董倩問:“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頁書嗎?”莫言大聲說:“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記得讀《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準他借書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須還書。怎么辦,他跑到一個草垛上躲了起來,放羊這個“本職”工作被放到了一邊,羊兒餓的咩咩叫,他讀得忘乎一切,氣得母親要打他。
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中,莫言讀遍了周邊10多個村莊的書籍。一天之內(nèi)讀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記憶清晰,還記得書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經(jīng)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憶都變成了我寶貴的資源?!?/p>
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授獎詞的關(guān)鍵詞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其實,這種熏陶從莫言的幼年就開始了。拿他的話說是:恐怖故事聽多了,經(jīng)常感到恐懼,嚇得割草都割不著??墒牵娇植涝较肼牐较肼犜娇植?。
漫長冬天,無以為樂,他就在村子里、炕頭上聽恐怖故事,聽多了自己都亂尋思??植拦适路矫?,比如,一個漆黑的夜晚,一個人在橋頭走路,聽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頭又沒有人。自己亂尋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門口,仿佛看到遠處田野里有一個橘黃色的球,被兩只狐貍拋來拋去。
當然,還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這些民間故事、傳說,最后都成了莫言創(chuàng)作的素材。一位幼時伙伴說:“咱小時候聽到的那點兒事兒,都上你的書里去了!”在與同行交流時,莫言曾驕傲地說:“你們在用眼睛看書時,我是在用耳朵閱讀!”
在接受專訪的時候,莫言透露了自己的一個愛好:喜歡到田野里,河灘上,把枯草燒成灰,一來讓它們變成灰肥,二來也滿足一下自己“想做點兒壞事的沖動”。莫言說:“在田野里燒草,既很快樂,又不犯法!”
這種獨特的快樂,其來有自,絕非偶然。莫言從饑荒年代走來,“記憶最深的就是餓”,沒糧食的時候,村民都挖野菜吃,有人因此得病、死亡。不僅糧食匱乏,連燒火的野草都是一個大問題,都弄不到。所以,今天的莫言回到鄉(xiāng)村,看到田野里的秸稈,河灘上的野草,都枯萎在那,沒人收撿,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種感慨:“哎呀,這些東西怎么都堆在哪里沒人要?”
所以,當莫言走近這些昔日的柴草,他就喜歡點火。他說:“我看到野草燃起來,心里就高興?!?/p>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八
好久沒有寫了,這人,閑著閑著就懶了,什么也不想做了,大腦可能要生銹了吧,或許,真的是這樣子了。
您離開我們已經(jīng)好多年了,家人都很想你們,回家過年,大家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談天說地,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家里的條件比起以前是好的得多了,可是你們卻已經(jīng)不在了。出生在艱苦的歲月,受盡舊社會的折磨,好不容易社會好了么,你們又都不在了。
奶奶在的時候吧,我們總嫌您嘮叨,一天大事小事都要說,那時的我們很不能理解您怎么會有那么多的話要說,等到我們兄妹長大,能夠理解其中包含的意思的時候,您卻已經(jīng)不在了。再也聽不過不到您嘮叨的聲音了。
爺爺奶奶要是在的話該多好,家里多了好幾口人,要是你們還在,都可以和重孫們一起玩了。無論在哪里,看到老人,我都會想起你們來,太多的回憶,太多的思念。
還記得小學的時候,每天放學回家,奶奶都已經(jīng)給我們煮好了可口的飯菜,別家的小孩都在找爸媽拿鑰匙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吃飽了。初中的時候,一星期回家一次,每次,我和哥哥回家,奶奶都特別的高興,拉著我們問這問那的,生怕我們餓著,晚上睡覺冷著,姑媽她們給她買的好吃的,她都留給我們回來吃,要去學校的'時候,吃的用的都往我們包里塞,那時候,真的很幸福。
放假回家,奶奶還給我們兄妹講她們那幾年的奮斗史,怎樣度過那些艱苦的歲月,土匪怎么來搶人,搶東西的,怎么集體勞動的,村里的小孩被老虎叼去,修護城河的艱苦。。。奶奶的經(jīng)歷,就是一本很厚的書,所有的苦難,所有的辛酸,用血和汗寫成的一本書。
生在那樣的年代,熬過那么些艱苦的歲月,一步步走向新社會,卻已經(jīng)疾病纏身,沒福享受好的生活。
我們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懂事,等要好好孝順她們的時候,老人一個個相繼離開。那是一種怎樣的痛苦。家里有個七八十歲老人多好,日子苦寫也罷,只要和家人在一起,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你們門前栽了好多的樹,可惜氣候干燥,雨下得太少,長得不是很好,活著的那幾棵,也應該可以乘涼了吧,有時間,我一定會來看你們,希望你們在另一個世界過得很好。
靜靜的想念你們,想念和奶奶在一起的時光,想念奶奶講的故事,想念奶奶的嘮叨,想念爺爺在我腦海中慈祥的模糊地樣子,還有爺爺那頂很老式的帽子,想念外公外婆。
在另外一個世界,你們一定又在一起了吧。
想念你們,靜靜的想念。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九
作家的一生除了追求文藝的創(chuàng)作,更多的是希望讀者認可,也希望文學獎的加持,只有這樣才能給他們痛苦、漫長的創(chuàng)作帶來希望。不僅是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我國文學的驕傲,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的文人都渴望榮獲這一殊榮。文學的存在盡管與現(xiàn)實世界的發(fā)展格格不入,但熟人不是在文學里變得靈秀,儒雅,端莊又聰穎。
魯迅先生說過,文學的價值就是啟迪民智,而泛泛的世界里,那些真正的智慧或許就來自平凡的民間。讓文學接地氣,富有人間煙火味、與柴米油鹽醬醋茶融為一道,想必是歷史的難題,文化的弊病。然而中國農(nóng)民出身的莫言卻巧妙地做成了這件事。也作為一個淳樸又晚熟的人,莫言十分樂意將樸素的故事文學化,帶給全世界的讀者。
回望艱難困苦的童年時光,和四年瘋狂的閱讀千冊書籍。這些過往,它既是苦澀的,同樣也是無價的。正是因為有了貧困和苦難的纏繞,才有了莫言堅強的韌勁和毅力,通過不間斷的付出和常人無法想象的努力,最終走出了屬于他自己的文學之路,也是當代文學的奇跡,更是世界文學的財富。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十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當代著名作家莫言,他著的《神聊》中一節(jié)《糧食》發(fā)表在的《讀者》上。《糧食》敘述一個村婦為了養(yǎng)活三個兒女和家婆,用吞食豌豆,再吐出豌豆養(yǎng)活一家人。有一次,因偷豌豆被責問,后上吊繩斷不死,再后,她在磨坊用嘴吞食一些豌豆,逃避檢查,回到家中用筷子一個個的挑剔吐出豌豆,洗后讓兒女和家婆吃。莫言大膽真實地把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期,農(nóng)村勞動人民苦難的生活描述出來,用樸素的語言,刻畫出村婦堅強不屈的母親形象,同時給人的啟示是:糧食是多么珍貴。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給出莫言獲獎理由:“他以魔幻現(xiàn)實主義手法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xiàn)實融合在一起?!薄都Z食》體現(xiàn)出莫言創(chuàng)作的高水平?!都Z食》主題突出鮮明,敢于實話實說,反映當時中國大地農(nóng)民缺糧鬧饑荒痛苦的生活。
現(xiàn)在跟20世紀60年代初期相比,大不相同。那時想吃沒有吃,而今和以前恰恰相反,人們在浪費糧食。據(jù)媒體爆料:在餐飲業(yè)里,我國每年就倒掉約兩億人一年的糧食。有一位教授對全國大專學院剩菜剩飯作調(diào)查,每年大學生倒掉的食物可以養(yǎng)活一千萬人。多么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筆者也親眼目睹一個小學校兩千人早餐,一桶桶的粥、粉、面條、饅頭、包子,倒進潲水桶。管理早餐的老師說:“這是常事?!?/p>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币w會到農(nóng)民的艱辛和糧食的來之不易,看來是不能忘本呀!小學生浪費糧食是教育問題,大學生浪費糧食那是令人費解呀!
如果把吃剩的食物兜著走,反而被人瞧不起,扔了反而顯得特闊氣。
節(jié)約糧食是我們公民應盡的義務,浪費是一種可恥的行為。只要存有節(jié)約的意識,吃飯時,吃多少盛多少;在餐館用餐時點餐要適量,不擺闊氣,珍惜所擁有的財富。讓節(jié)約糧食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習慣。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十一
《莫言。
散文。
》表現(xiàn)了富有感性化的風格,采用一種不受控制的、重視感覺的敘述態(tài)度。那么,來看看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莫言散文》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像我這樣的平民百姓,若對莫言那樣的大作家評頭論足,似乎有點不自量力。又想,莫言是位大作家,眾多作品是要人讀的,我就是讀者之一,發(fā)點“讀后感”似不為過。當然,假若莫言先生從此剝奪我作為他的讀者的權(quán)利,我也無所謂——又不自量力了,人家對咱哪屑一顧。
因了張藝謀一部電影,才返回頭去看莫言的小說,感覺平平。那天去書店,看到他的散文集《北京秋天下午的我》,封面設計、紙張、字體都是我喜歡的那種,便買了來。
名作家的書似不需要序的,誰有資格為其作序呢?文人相輕么,要序也是自己序。這本散文集就沒有序。全書共108篇文章,其中48篇是序或跋,多是為別人所寫——以次也或證明莫言名人的身份。
莫言先后幾次去過日本,對日本“朋友”不乏溢美之詞,對日本似有特別感情,其實也正常。但作為一個遭到日本屠殺過的民族的后人,心里除了不舒服,還是不舒服——但愿是我狹隘的民族自尊心作祟。對胡蘭成的漢奸行為,我是深惡痛絕的,即便他是風流才子,即便連張愛玲都甘愿為他“低到塵埃里去”。
昨天,到日本開始“暖春之旅”?!芭骸笔俏覀兊某踔?,至于日本方面怎么想,有待觀察。日本這個民族,自有其可恨之處,比如,一旦強大起來,就有可能伺機向外擴張。對此,希望國人,包括莫言,千萬不要盲目樂觀。
一部優(yōu)秀的文字作品必然是作家經(jīng)過內(nèi)心焦灼、痛徹、反思而來。所以我通常把文字比作為最本質(zhì)的東西,因其追求本性抒發(fā)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文字源于心聲追求本性,文字是用來抒發(fā)內(nèi)心感受的,具有排毒養(yǎng)顏作用,若改了就無法順應本心對身體也無益。
《透明的紅蘿卜》《蛙》都是以莫言少時歷經(jīng)饑餓的真實狀況寫在饑餓之下人們吃煤塊透明薄如蟬翼的肚皮為特寫。正如此,使其讀者的視覺效應與之相結(jié)合,達到文章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最佳效果。
初讀莫言的《莫言散文》只一味地注重作家寫實的白話文字,比如作家“莫言”二字原是因作家自小愛胡亂說話,母親讓其少說點話,后取名為——莫言,再比如作家自幼相貌丑陋、食欲驚人,吃飯的時候老是遭遇桌前人士的嘲笑,這些都是來自于此書的籠統(tǒng)感官情節(jié),后再讀此書,則注意到作家文峰的幽默之處,比如:將其自己的文字比作烏鴉的嚎叫,愿者便聽,不喜莫怪,當然在《莫言散文》中的一處描寫是尤其深刻的,他說自己在地鐵站看到一位枯黃嬌小的中年婦女用乳汁喂養(yǎng)懷里的嬰兒時,使其淚水奪眶而出,他想到自己苦命的母親,后來由這靈感寫了長達5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在母親過世之后的陣子把自己關(guān)在狹小的房間里晝夜不分的開始寫這篇小說,寫完之后,心情格外之好,體重竟然漲了5斤。
細讀此段便能切身體會到作家當時那種酣暢淋漓的快感,也有了自己之前在黑夜里亂寫一系列雜文的指引,如:會寫冗長不修邊幅的文字,會寫沒有邏輯條理的文字,會寫不少人感同身受的快言快語的文字,而這些都是充當被積攢了多時的內(nèi)心情愫在寫字的一瞬間一股腦兒被投擲下來,有點像十月懷胎的少婦,遭遇孕育期間的陣痛繼而在分娩之后的欣慰感,不敢狂妄在一些胡話的文字之后美其名曰:散文,只是用嘮嗑一詞兒詮釋其言所感。
之前把散文的抒寫歸類在文采的范疇內(nèi),以為深度的散文寫手必然是囊括在文采的內(nèi)核。也是因莫言散文的文字,后知后覺那種快言快語的凜冽感早就脫逃文采的范圍,散文與文采無關(guān)。用作家喬葉形容風騷與性感的區(qū)別應用于言語和文字的區(qū)別,則可以略加改之為:如果說言語是咄咄逼人的,文字則是清茶慢泡的。言語是張牙舞爪的,文字則是素手殺人的。言語是招搖吶喊的,文字則是落地生根的。言語是燒人眼的,文字則是潤人眼的。言語是氣球,炫得高,文字則是磁鐵,引力大。言語是淺層之技,是技則會技窮,文字則是魅力之果,果成則芳香無限。
覺得文字的張力不在于字數(shù)的長短,而在于語境的透明度,正如前面結(jié)合《莫言散文》的有關(guān)論述,不管是散文還是何種面世的文字都是講求“真誠”,在當今科技已逐步發(fā)展起來的社會而言,各種電子高科技產(chǎn)品接踵而至,音樂、電影、更是以一種商業(yè)一體化的模式出爐,當然文字作為這種廉價商業(yè)的形式而論,講究的是寫者的操守以及讀者的認同。
莫言散文你若懂我該多好篇十二
宗璞描述媽媽的話質(zhì)樸無華,但卻令人感動。
莫言演說的主題風格是《一個講故事的人》。讓我感受深刻的是莫言描繪母親得話。母親是位質(zhì)樸的人,當她被別人打多年以后,被打的人變成了行走蹣跚的老人當我不理智地想要去打這名仇敵,被母親勸阻了;當我賣菜時多收一位老人一毛錢讓母親遭受了斥責,本以為母親要火冒三丈可是我覺得不對母親僅僅語重心長地講過句話;當難能可貴品嘗到的水餃母親分到了一位素不相識的乞丐老人;當母親中老年生病活著沒快樂,只求家人安心。
這四件細微的事,讓我覺得裹小腳、沒文化的母親提升變成了一名哲學家,這種字里行間中間充滿了我母親的`善解人意、質(zhì)樸。
我媽媽如同莫言的母親一樣溫柔可親、通情達理。當我開啟汽車車門一不小心撞傷了騎車人,弄得他手里血水直流,媽媽不斷致歉,她這類低聲下氣的語調(diào)讓我內(nèi)心長出一種說不出口的覺得,我的眼睛會潮濕淚水立刻就需要奪眶而出了;當媽媽賣票時,一些沒禮貌的消費者對媽媽明目張膽地說臟話,媽媽不容易還嘴,總是委屈求全的說一句抱歉,由于她了解顧客是上帝;當天橋旁坐滿了乞丐老人,媽媽會投出憐憫的眼光,隨后從包里取下錢一一給這些乞丐老人。
莫言的母親溫柔大氣、通情達理,是母親中的榜樣。我的母親也是如此令人覺得溫暖。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78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