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項目或任務而言,總結是對完成情況和經驗教訓的一種歸納總結。在總結過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建議。以下是一些優(yōu)秀的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能給大家?guī)硪恍﹩⑹尽?/p>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一
心理咨詢師考試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基礎理論知識;一部分是專業(yè)技能考核。基礎理論知識占比在50%左右,難度一般,熟悉課本,多做試題即可。專業(yè)技能考試難度較大,分為《案例不定項》考試和案例問答題兩部分。
1.整體瀏覽。試卷一發(fā)下來,先整體瀏覽一遍,看清楚分值分布情況,初步判定重難點題。
2.難題先略過,警惕易錯題。試卷有40%是基礎題,首先把基礎題的分先拿到,對于易錯題和辨析題,需要多思考、多推敲的要警惕。至于難題先略過,不能把時間都浪費在難題上了。
3.選擇題注意審題。看清題目,哪些是多選,哪些是單選,多選題題干上寫的是選錯不得分,還是少選得一分,這些都是審題過程中需要注意的。
4.論述題要分析題干。解答論述題的時候一定要先分析題干,題干問什么,我們答什么,題干的主要信息是什么我們要給他提取出來。最主要要圈出時間、事件、地點、人物等關鍵點,做題才能有方向,有思路。
1.考試前三天絕對不能熬夜。在考試前我們要將身體狀態(tài)調整到正常的作息上,早睡早起,情緒波動不要太大,最主要的是絕對別熬夜,萬一在考試前生病了,身體狀態(tài)不對,前面的努力將功虧一簣。
2.身份證、準考證,2b鉛筆這些提前準備好,考試用筆確認還有足夠的筆水,有必要的話再多帶一支新筆,而且要在紙上寫一寫,確認有用。
3.注意時間,別遲到??荚嚽耙惶於ê敏[鐘,起床困難的多定幾個鬧鐘。確定好路線,提前查詢天氣情況,以免出現(xiàn)堵車和下雨等突發(fā)情況。
最后祝所有考生考試順利,還有就是考前別喝太多的水,記得吃早餐。以上就是小編總結的2020年二級心理咨詢師考試技巧,各位考生一定要提前準備,買好資料,選擇合適的教學視頻進行學習,不要急躁,沉著應對,相信大家一定能考出滿意的成績。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二
導語:在心理咨詢師的考試中,關于名詞解釋你知道哪些內容嗎?下面是百分網小編整理的內容知識,需要了解的朋友們一起來看看吧。更多知識請上應屆畢業(yè)生考試網查詢。
產生于19世紀末,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爾、桑代克、卡爾等。機能主義也主張研究意識,但他們不把意識看成個別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xù)的和有選擇性的。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機體適應環(huán)境。如果說構造注意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那么機能主義則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機能主義的這一特點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過程。20世紀以來,美國心理學一直比較重視心理學在教育及其他領域中的應用,與機能主義思潮有密切的關系。
這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一個學派。與傳統(tǒng)心理學派別不同,精神分析學派不關心對意識經驗和正常行為的研究,它強調心理學應研究無意識現(xiàn)象和異常行為。該學派的理論根據(jù)是來自對精神病患者診斷治療的臨床經驗。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的或社會的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欲的沖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現(xiàn)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欲望或動機受到壓抑是導致神經病的重要原因。所謂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lián)想等手段,發(fā)現(xiàn)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泄,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系統(tǒng)。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人格的這三種力量相互矛盾沖突的結果。并且認為,意識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很小的一部分,處于心理的表層。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主體,處于心理的深層,它是被壓抑的或未變成意識的本能沖動。性欲則是人的所有本能沖動中持續(xù)時間最長、沖動力最強,對人的精神活動影響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學派對心理學的重要貢獻在于,他把心理區(qū)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并關注需要、動機等心理的動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為都看成是被壓抑的性欲的表現(xiàn),認為無意識決定意識甚至決定社會發(fā)展則是錯誤的。
行為主義產生的標志是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fā)表了《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眼光中所看得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學派的誕生。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反對心理學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主張研究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二是反對內省,主張用客觀研究的方法,即實驗的方法。在華生看來,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而無法對他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的對象不應該是意識,而應該是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
同時,行為主義把刺激—反應(s—r)作為解釋行為的基本原則。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曾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引進認知、期望、目的等作為中間變量。但斯金納反對任何形式的內因論,拒絕中間變量,認為強化和改變行為的主要動力是有機體“操作”環(huán)境的效果。赫爾則力圖從方法著手,拋棄“觀察—歸納”法,采用“假設—演繹”法,以便把心理學建成近似于幾何學的演繹科學。
行為主義產生后,在世界各國心理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行為主義極力主張客觀研究方法,使心理學的研究更嚴謹、更加自然科學化了,這對心理學走上客觀研究的道路有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完全否定了對人的心理意識的研究,以行為和生理反應代替心理現(xiàn)象,把人與動物等同起來,以及分析行為的機械主義觀點,因而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fā)展。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三
后來,心理的地形模型(意識、前意識、無意識)被結構模型所取代。在結構模型中,心理由三個成分組成:先天的、非理性的和追求滿足的本我(無意識系統(tǒng));習得的、理性的和指向現(xiàn)實的自我(意識加前意識);道德的、價值的超我(有意識的審查者)。弗洛伊德認為,以往關于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的地形概念,隨著結構觀點的采納“開始失去了意義”。
心理發(fā)展的驅力。弗洛伊德從生物學角度把心理發(fā)展的驅力還原為性,使之成為心理發(fā)展的核心驅力。在弗洛伊德看來,性是一種生物驅力,它既有可能使一個人從事社會能夠接受的建設性的活動,也有可能使一個人蒙患神經癥。例如,就真性神經癥而言,性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真性神經癥的“神經病毒”是由錯誤的性經驗(諸如****和禁欲)所引起的。然而,心理神經癥的情況則有所不同,性在其中扮演了更多的心理學上的角色:就歇斯底里癥狀而言,這種神經病的起因是患者的童年期由于性誘奸而引發(fā)的心理創(chuàng)傷所致。此外,孩提時代的性幻想也有可能是成年期神經癥的關鍵起因。弗洛伊德曾先后寫過三篇文章:《性心理失常》、《幼兒期的性欲》和《青春期變化》。嗣后,他把這三篇文章集成一書,題為《性學三論》。心理發(fā)展的驅力理論便源自于此。
在第一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兩個重要的觀點:(1)在性反常的反面,確實存在一些先天的東西。社會所謂的“性反?!?,僅指性本能的一個部分的發(fā)展,它的活動集中在性感區(qū)而非生殖器。(2)所有的神經癥都具有性的基礎,起因于患者在對付自身性欲某一方面上的無能為力;神經癥患者以癥狀代替了反常的性欲。
在第二篇文章中,弗洛伊德指出,神經癥患者的主要問題在于生命最初5年兒童對性感覺的對抗。弗洛伊德的基本論點是兒童具有性感覺。然而,兒童期的性感覺與成人期的性感覺完全不同,他們是自我中心的,或者說是自戀的。兒童最初是從一些分布于身體的性感區(qū)受到刺激而獲得快感的,這些性感區(qū)有嘴唇、肛門、生殖器,甚至周身皮膚。從自我擺弄獲得的快感是自戀性的,但這種強烈的感覺以后會作為成人指向性欲對象的部分性欲。兒童和父母處理早期性感覺的方式對成年后的人格有很大的影響。
在第三篇文章中,弗洛伊德轉向了成人性欲。成人的性欲始于青春期。兒童期的性欲由于父母和社會的力量使之壓抑下來,進入潛伏期。到了青春期,成熟的變化重新喚起潛伏著的性本能。在健康的人群中,性欲導向其他異性。在性行為反常的個體中,與某些童年期本能相聯(lián)系的快感強烈到足以替代生殖器活動。神經癥患者被異常的性要求所征服,并且將其性要求轉變成了癥狀。
在《性學三論》的結論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在他以后的歲月中居于文化分析中心地位的概念,即“升華”。它是性欲變化的最重要形式。我們既可以直接表達我們的性欲望,也可以壓抑它們,還可以利用性能量促使其轉向高級的文化活動,諸如藝術、科學和哲學。這最后一個過程就是升華,它把本能的驅力轉向了對文明的貢獻。
臨近效應。
增強親近感。
鄰近性一般都會增強親近感。住得近的人自然碰面的機會也相對頻繁,重復的接觸就會引發(fā)、增強相互間的好感。
強烈的相似性。
人們大多選擇社會地位、經濟實力與自己相近的人為鄰,而地理位置上的鄰近性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相似性。
越是鄰近的人,其可利用度也越高。
鄰居之間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費用便可成為好朋友,而且有很多事可以相互囑托,有快樂可以共同分享。比如可以請鄰居照看孩子或房子,家里不管發(fā)生什么大事小事都可以相互照應。
認知的一貫性。
與討厭的人比鄰而居,在心理上是難以忍受的。人們在交往多愿意接近與自己合得來、住所比較近的人。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四
1、從個人心理發(fā)育史資料入手,查看認知能力和成長中有無錯誤觀念產生。
2、查看求助者對現(xiàn)實問題有無誤解或錯誤評價。
3、分析求助者內在世界中有無新、舊觀念沖突或對人、對事的持久偏見。
4、尋找求助者的記憶中有無持久的負性情緒記憶。
5、分析求助者的思維傾向和習慣,有無反邏輯性思維和不良的歸因傾向。
6、分析經驗系統(tǒng)中存在的不利因素(老眼光)。
7、分析有無深層主觀因素——價值觀(人生價值觀)方面的問題。
8、分析是否有心理發(fā)育停滯(鐘友斌認識-領悟療法)。
相關知識。
認知因素致病是指由于對事物的理解、概念的使用、推理的邏輯和包括自我認知在內的偏差與失誤所造成的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
認知因素致病分類:
1)知識性認知偏差。
2)個性認知偏差(多表現(xiàn)為邏輯使用失誤或固執(zhí)的思維方式)。
應用舉例——(認知層面和人格層面示意圖)。
注意事項——影響認知評價的某些因素:
1、來自童年的固定信念(凡事要完美無缺)。
2、來自以往生活中的挫折和痛苦經驗(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3、負性自動性想法對認知評價的影響:(1)“自動想法”的概念:是在生活事件刺激下快速進入一個人頭腦中的似乎有效或真實的想法。
(2)幫助來訪者識別自動想法。
專欄1-3: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
貝克認為,人們從童年期開始通過生活經驗建立起來的認知結構或圖式,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形成了人們對自己和世界的假設,用于對信息過濾、區(qū)分、評估編碼,指導對新信息的知覺、對舊信息的回憶及借助圖式進行判斷與推理,支配和評佑行為。圖式形成之后相當穩(wěn)固,通常不予表達,在其后的生活中繼續(xù)得到修改和補充。問題在于,人們的有些假設是僵硬的、極端的、消極的,因而就表現(xiàn)為功能失調性態(tài)度。功能失調性態(tài)度主要有以下幾類:
(1)脆弱性,如:“一個人請求幫助是軟弱的表現(xiàn)?!?/p>
(2)吸引/排斥,知:“得不到另一個人的愛,我就不會幸福?!?/p>
(3)完美主義,如:“一個人必須聰明、漂亮、富有、有創(chuàng)造性,否則很難高興起來?!?/p>
(4)強制性,如常用“必須”、“應該”等言語要求自己。
(5)尋求贊許,如認為:“為了幸福,我需要別人贊美?!?/p>
(6)依賴性,如:“假如你沒有人可以依靠,一定會感到悲哀。”
(7)自主性,知:“我的心情是由一些我無法駕馭的因素左右的?!?/p>
(8)認知哲學,如:“你在追求目標過程中遇到了障礙,肯定會感到厭煩?!?/p>
a.t.beck把功能失調性假設進一步歸成3類,即: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標準)、接納(被人喜歡、被人愛)和控制(要左右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要成為強者等)。這種潛在的功能失調性假設或圖式是人們評價生活事件、賦予經驗事實以特殊意義,以及主宰人們處理事情方式的基礎,是支配人們行為的規(guī)則。
潛在功能失調性假設可為日后某種嚴峻的生活事件所啟動。假設一旦啟動,便有大量“負性自動想法”產生。這些負性自動想法就是beck情緒障礙兩層次模型的表層認知,能為患者所察知,成為患者意識界的事件。負性自動想法具有一些特點:
(1)它是自動的,不經邏輯推理突現(xiàn)于腦內;。
(2)它的內容消極,常和不良情緒相聯(lián)系;。
(4)它貌似真實,因為它由潛在功能失調性假設或圖式派生而來;。
(5)它存在于意識邊緣,稍縱即逝;。
(6)它存在時間短暫,但力童很大,并且不能由自己意愿選擇或排除;。
(7)它蘊涵認知曲解,而患者卻信以為真,不認識它正是情緒痛苦的原因。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五
心理沖突理論。精神動力理論認為,那些在特定情景下引起人們矛盾情感的事件,會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布洛伊爾曾用催眠法治療過一個癔病女患者安娜。這位當事人有—個特殊的癥狀,就是有長達六個星期的時間在干渴得無法忍受時,也不能喝水。在催眠狀態(tài)中,她敘述自己童年時,如何走進她不喜歡的女家庭教師的房間,看見她的狗從玻璃杯內喝水,引起了她的厭惡,但由于受尊敬師長道德觀的影響,只好將這種厭惡壓抑。在催眠狀態(tài),恢復了她對這個往事的回憶,盡量發(fā)泄了她的憤怒情緒,此后她不能喝水的怪病才消失。面對自己厭惡的女家庭教師所激起的憤怒情感和尊敬師長的道德觀之間無法協(xié)調,心理的防御機制為了減少現(xiàn)實的不適和意識上的痛苦,只有將這種沖突壓抑到無意識中去。因而,沖突是精神分析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所謂沖突,是指兩種同時存在的力量之間的矛盾對立。這種內心矛盾可能引起心理功能的失調,并發(fā)展成為精神癥狀。這一發(fā)展過程主要包含三個階段:首先是無法解決的沖突的出現(xiàn),如安娜對女教師厭惡與需要尊重的矛盾,這被稱為心理沖突的常形;接著這些沖突被強行壓抑,最后這些被壓抑的沖突以變化了的方式表達出來,如安娜潛意識地用長達六個星期不飲水的精神癥狀,來表達她對女教師的厭惡和憤怒,這被稱為心理沖突的變形。
客體關系理論??腕w關系理論認為,所有的驅力都來自于母嬰關系。因此,尋求客體的動力相當于甚至比尋求內驅力的釋放更重要。自我心理學認為內驅力是第一位的,客體關系是繼發(fā)的??腕w關系理論強調的是潛意識的內在客體關系,是指人際關系轉換為內化的精神結構。因而,需要對其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1)基本概念:內化、自體印象、客體印象。當孩子成長時,他們不是簡單地內化第一個客體或個人,他們更多的是內化整個的關系。喂養(yǎng)的體驗或許可算是內化過程中最好的原型。當一個饑餓的嬰兒哭喊著尋找母親時,一種不愉快的體驗模式進入他的大腦。在這種模式內,嬰兒將自體體驗為憤怒、貪婪等負性印象,將客體(母親)也體驗為匱乏和忽視等負性印象。而當母親最終喂飽了嬰兒時,喂飽帶來的愉快和滿足感讓嬰兒體驗自己為正性印象,同時也體驗母親是個正性客體印象。這個時期,強大的情緒反應構造r這種自體客體結構。
當孩子的認知和感覺功能得到足夠的發(fā)展時(大約16個月),這兩種體驗就被內化為兩種完全相反的、由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組成的客體關系(好的客體關系包含好的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壞的則相反),以及與好壞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客體關系總是包含著自體和客體之間卷入有情感的互動。
2)對內化的潛意識理解。客體關系理論認為,內化的自體印象和客體印象不會出現(xiàn)疏離。內化積極的、愛的母親印象,主要是因為嬰兒恐懼失去母親。嬰兒內化壞客體的原因則是:第一,幻想借此來控制壞客體;第二,有一個壞客體比沒有好;第三,與內化的壞客體關系激烈的親附是由于渴望將這種壞客體關系變成好的客體關系??腕w關系理論同時強調,被內化的客體不一定與真實的外在客體相關,內化的客體有嬰兒幻想加工過的成分。
4)沖突模式??腕w關系理論認為潛意識沖突不只是沖動和防御之間的掙扎,也是兩種相反的內在客體關系(好與壞)之間的沖突。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六
3、人不能犯錯誤,否則就得受到嚴厲的譴責和懲罰。
4、人不能遭受挫折,事情要按自己意愿發(fā)展。
5、人對自身的痛苦和困擾無法控制和改變。
6、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難和所承擔的責任采取逃避行為。
7、過分憂慮、擔心危險和可怕的事。
8、人必須依賴別人,缺乏獨立性。
9、過去的經歷和事件對現(xiàn)在生活的影響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10、過分關心他人的問題。
11、堅持尋求一個完美、正確的答案。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七
導語:在二級心理咨詢師的考試中,專業(yè)的名詞解釋有哪些你知道嗎?下面是百分網小編整理的相關考試知識解析,需要考試的小伙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產生于19世紀末,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爾、桑代克、卡爾等。機能主義也主張研究意識,但他們不把意識看成個別元素的集合,而是看成川流不息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xù)的和有選擇性的。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機體適應環(huán)境。如果說構造注意強調意識的構成成分,那么機能主義則強調意識的作用和功能。機能主義的這一特點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過程。20世紀以來,美國心理學一直比較重視心理學在教育及其他領域中的應用,與機能主義思潮有密切的關系。
這是由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弗洛伊德創(chuàng)立的一個學派。與傳統(tǒng)心理學派別不同,精神分析學派不關心對意識經驗和正常行為的研究,它強調心理學應研究無意識現(xiàn)象和異常行為。該學派的理論根據(jù)是來自對精神病患者診斷治療的臨床經驗。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人類的一切個體的或社會的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欲的沖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現(xiàn)在人的正常和異常的行為中。欲望或動機受到壓抑是導致神經病的重要原因。所謂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lián)想等手段,發(fā)現(xiàn)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泄,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的系統(tǒng)。一個人的精神狀態(tài)是人格的這三種力量相互矛盾沖突的結果。并且認為,意識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很小的一部分,處于心理的表層。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活動的'主體,處于心理的深層,它是被壓抑的或未變成意識的本能沖動。性欲則是人的所有本能沖動中持續(xù)時間最長、沖動力最強,對人的精神活動影響最大的本能。
精神分析學派對心理學的重要貢獻在于,他把心理區(qū)分為意識和無意識,并關注需要、動機等心理的動力因素。但他把人的一切行為都看成是被壓抑的性欲的表現(xiàn),認為無意識決定意識甚至決定社會發(fā)展則是錯誤的。
行為主義產生的標志是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fā)表了《從一個行為主義者眼光中所看得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學派的誕生。行為主義有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反對心理學研究看不見、摸不著的意識,主張研究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二是反對內省,主張用客觀研究的方法,即實驗的方法。在華生看來,意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而無法對他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的對象不應該是意識,而應該是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
同時,行為主義把刺激—反應(s—r)作為解釋行為的基本原則。新行為主義者托爾曼曾試圖在刺激與反應之間引進認知、期望、目的等作為中間變量。但斯金納反對任何形式的內因論,拒絕中間變量,認為強化和改變行為的主要動力是有機體“操作”環(huán)境的效果。赫爾則力圖從方法著手,拋棄“觀察—歸納”法,采用“假設—演繹”法,以便把心理學建成近似于幾何學的演繹科學。
行為主義產生后,在世界各國心理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行為主義極力主張客觀研究方法,使心理學的研究更嚴謹、更加自然科學化了,這對心理學走上客觀研究的道路有積極的作用。然而,由于完全否定了對人的心理意識的研究,以行為和生理反應代替心理現(xiàn)象,把人與動物等同起來,以及分析行為的機械主義觀點,因而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fā)展。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八
合理情緒療法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首創(chuàng)的。該理論認為使人們難過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省,而事對事情的不正確解釋和評價。因此只有通過理性分析和邏輯思辨,改變造成求助者情緒困擾的不合理觀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確的理性觀念,才能幫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情緒問題,以合理的人生觀來創(chuàng)造生活,并以此來維護心理健康,促使人格的全面發(fā)展。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九
12對腦神經有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面神經、位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其中有感覺的,如主管嗅覺、視覺的嗅神經、視神經;主管聽覺與身體平衡感覺的位聽神經。有運動的,如主管眼球運動的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和外展神經;主管咽部和肩部運動的副神經;主管舌肌運動的舌下神經。也有兼有感覺、運動機能的混合神經,如主管面部、牙齒、鼻腔、角膜、頭皮、口唇和咀嚼肌感覺和運動的三叉神經;主管面部肌肉運動和部分味覺,并支配眼淚和唾液分泌的面神經;主管味覺、咽頭肌肉運動和唾液腺分泌的舌咽神經,以及調節(jié)內臟、血管及腺體等機能的迷走神經等。
31對脊神經均由脊椎兩側的椎間孔發(fā)出,分為前、后兩支,分管頸部以下身體相關部位的感覺和運動。包括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和尾神經1對。脊神經從脊髓發(fā)出后總是向下行的,所以任何一節(jié)脊髓受到損傷,這節(jié)以下的神經所引起的感覺和所支配的運動將受到損傷。
在腦神經和脊神經中,都有支配內臟器官運動的纖維,分布于心臟、血管、呼吸器官、胃腸平滑肌和腺體等內臟器官,稱為自主神經,或叫植物神經。根據(jù)植物神經的中樞部位和形態(tài)特點,可將其分為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它們兩者的活動具有拮抗作用。
交感神經的功能在于喚醒有機體,調動有機體的能量;副交感神經的功能則在于使有機體恢復或維持安靜狀態(tài),使有機體儲備能量,維持有機體的機能平衡。
自主神經一般不受意識支配,經特殊訓練,意識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自主神經的活動。人在情緒狀態(tài)下會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因此,自主神經的活動與情緒有密切的關系。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
(1)造成依賴。
(2)責任轉移。
(3)減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4)產生不準確的信息。
(5)產生防衛(wèi)心理和行為。
(6)提問過多可影響交談中必要的概括與說明。
錯誤提問的性質種類。
(1)“為什么……”的問題。
(2)多重選擇性問題。
(3)多重問題。
(4)修飾性反問。
(5)責備性問題。
(6)解釋性問題。
常模的構成要素。
常模的構成要素。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一
(2)嬰兒期的心理發(fā)展(重點掌握)。
(3)幼兒期的心理發(fā)展(掌握)。
(4)童年期的心理發(fā)展(重點掌握)。
(5)發(fā)展心理學概述(識記)。
(6)青年期的心理發(fā)展(掌握)。
(8)青春期的心理發(fā)展(重點掌握)。
【教學目標】。
發(fā)展心理學是從生命全程的角度闡述個體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及畢生心理發(fā)展的年齡特征的學科。學習目的是讓我們在心理咨詢活動中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關于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遺傳與環(huán)境、普遍性與特殊性等基本理論問題,使我們了解個體畢生各種心理能力均不同程度地呈現(xiàn)適應性發(fā)展的趨勢,從而樹立起關于生命全程的畢生發(fā)展觀,全面了解個體發(fā)展的縱向圖景。
本章教學目標為:
(1)掌握“專欄”內容。
(2)掌握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
(3)掌握發(fā)展心理學各基本概念及各流派觀點。
【教學方法】。
(1)分階段完成練習,對題目答案進行分析。
(2)講解為主,結合日常生活適當舉例,結合不同年齡求助者咨詢常見問題進行舉例。
(3)注意事項:注意引導學員在基礎心理學基礎上掌握發(fā)展心理學內容,注意不同年齡段心理發(fā)展特點在心理咨詢上的應用。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二
主試者的知識結構是指開展心理測驗工作所必須具備的(心理學基礎知識、心理學專業(yè)理論知識、本行業(yè)的專業(yè)知識、心理測驗專業(yè)技能)。
主試者的心理測驗專業(yè)理論知識,具體言之,包括(對理心理測驗的特點、性質和作用的認識;對心理測驗局限性的認識;了解測驗的基本特征;熟悉保證心理測驗標準化的必要性)。
主試者必須具有實際操作心理測驗的專業(yè)技能和經驗,接受嚴格、系統(tǒng)的心理測驗專業(yè)訓練,熟悉有關測驗的(內容、適用范圍、測驗程度、記分方法)等。
主試者的職業(yè)道德包括(測驗的保密、測驗的控制使用、測驗中個人隱私的保護)。
出處 www.aiweibaby.com
選擇題要編好題干,也要編好選項,必須注意(題干問題明確,避免與選項用詞一致;選項簡明扼要,長度相等;每題只給一個正確答案;選項最好用同一形式)。
編制是非題應注意:(內容以有意義的概念、事實或基本原則為基礎;每道題只能包含一個概念;盡量避免否定的敘述,尤其是雙重否定;“是”、“非”題目的數(shù)目應基本相等,隨機排列)。
編制操作測驗的原則有(明確所要測量的目標,并將其操作化;盡量選擇真實性程度較高的項目;指導語要簡明扼要;制訂評分標準,確定計分方法)。
在選擇題目形式時,需要考慮(測驗的目的、材料的性質、接受測驗的團體的特點、各種實際因素)。
審定試題要注意題目的(范圍應與測驗計劃的雙向細目表相一致、數(shù)量要比最后所需的數(shù)目多一倍至幾倍;難度必須符合測驗目的的需要、說明必須清楚明白)。
測驗指導語的組成。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三
(1)分階段完成練習,對題目答案進行分析。
(2)概念準確,注意相近概念的區(qū)分,結合日常生活適當舉例。
(3)注意事項:注意學科的體系化和基礎心理學在心理學學習中的基礎地位。
【教學內容】。
(1)人格(重點掌握)。
(2)記憶(掌握)。
(3)感覺和知覺(重點掌握)。
(4)基礎心理學緒論(識記)。
(5)思維、言語及想象(重點掌握)。
(6)意識和注意(掌握)。
(7)動機與需要(掌握)。
(8)情緒、情感和意志(重點掌握)。
(9)活動的生理基礎(識記)。
【教學目標】。
基礎心理學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現(xiàn)象產生和發(fā)展的最一般的規(guī)律、心理學歷史、發(fā)展趨勢、理論體系、派別和研究方法等,既是心理咨詢師培訓的“入門課”,也是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
本章教學目標為:
(1)掌握心理學的基本體系。
(2)掌握心理過程及人格各概念的內涵及外延。
(3)掌握“專欄”內容,能夠識別心理現(xiàn)象。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四
(1)以基本概念教學為主,強調各指標的表示方法及之間關系。
(2)本章節(jié)對心理測驗技能有較強的指導意義,講課時應著重加強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
【教學內容】。
(1)心理測量學概述。
(2)測驗的常模(重點掌握)。
(3)測驗的信度(掌握)。
(4)測驗的效度(理解)。
(5)測驗的難度(識記)。
(6)測驗的區(qū)分度(識記)。
(7)測驗編制的一般程序(識記)。
(8)心理測驗的使用(重點掌握)。
【教學目標】。
心理測驗是依據(jù)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過觀察人的少數(shù)有代表性的行為,對于貫穿在人的全部行為活動中的心理特點做出推論和數(shù)量化分析的一種科學手段。心理測驗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在臨床診斷、判定療效及咨詢與治療中都有廣泛應用。本章內容講述的是心理測驗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使用原則。
本章教學目標為:
(1)掌握心理測量學的基本概念。
(2)掌握心理測驗使用的注意事項。
心理咨詢師二級考試重點解析及模擬試題篇十五
(1)結合心理診斷技能課程進行學習。
(2)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部分以講解為主,涉及癥狀及精神疾病可使用教學錄像或安排精神??漆t(yī)院見習,使學員有直觀認識。
【教學內容】。
(1)壓力與健康(掌握)。
(2)健康心理基礎輔導(識記)。
(3)常見異常心理癥狀(重點掌握)。
(4)常見精神障礙(掌握)。
(5)變態(tài)心理學(識記)。
(6)心理不健康狀態(tài)分類(重點掌握)。
(7)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重點掌握)。
(8)正常心理與異常心理及其區(qū)分(重點掌握)。
【教學目標】。
變態(tài)心理學與健康心理學涉足兩大學科領域及其分支學科,一個是心理學的分支學科:臨床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另一個是醫(yī)學的分支學科:臨床精神病學。本章不是一門完整系統(tǒng)的獨立學科,是集多學科于一體的心理咨詢師必須掌握的綜合專業(yè)知識,為下一步學習掌握心理診斷技能奠定必備基礎。
本章教學目標為:
(1)明確本教材中,神經癥屬于心理不正常的范圍,不是心理咨詢的范疇。
(2)掌握不同流派對心理問題的解釋,掌握人性主義心理學中生物-精神-社會的思維方式。
(3)要求重點掌握區(qū)分病與非病的三原則,掌握區(qū)分神經癥與重性精神病的依據(jù),掌握神經癥與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的鑒別。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19836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