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明節(jié)的神話故事簡介(三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31 09:11:29
2023年清明節(jié)的神話故事簡介(三篇)
時間:2023-03-31 09:11:29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清明節(jié)的神話故事簡介篇一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就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清明節(jié)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jié)在公歷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shù)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就是這個情況。

文化:

對于清明節(jié),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也同樣情有獨鐘。“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碧拼娙硕拍恋倪@首《清明》可謂家喻戶曉。小小詩中描繪出一幅充滿淡淡哀愁的雨中春景,自然流暢,余味無窮。同樣著名的還有唐代詩人韓罖的《寒食》,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既反映了春天風光,又諷刺了當時權貴的泛濫,賦上了不少政治色彩。一同回味這些與清明有關的詩詞,在濃濃春意中享受一道別有風味的文化大餐。

提起清明,還不得不提一下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品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傆嬑迕锥嚅L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xiàn)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習俗:

清明節(jié)的習俗就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吃青團外,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就是因為清明節(jié)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jié)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就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jié)日。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就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就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辈⑾鄠髦两?。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就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植樹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文獻中早有記載。清明本就是農歷的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現(xiàn)了“清明”這個詞。到了漢代,《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靜而明潔,故謂之清明?!鼻迕餍纬晒?jié)日與寒食節(jié)有很大的關系,漢代規(guī)定清明在寒食節(jié)后兩天,具體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時改為寒食節(jié)后一天。清明節(jié)因寒食節(jié)演變成二十四節(jié)氣中唯一的節(jié)日,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的故事有關。

4、插柳

據(jù)說插柳的風俗,就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绷鴹l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5、蹴鞠

鞠就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就是用足去踢球。這就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就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就是用來訓練武士。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

6、蕩秋千

這就是中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就是兒童所喜愛。

7、放風箏

放風箏也就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jù)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jié)的神話故事簡介篇二

在傳統(tǒng)習俗中,每到三、四月,最重視的就是清明節(jié)。清明節(jié)為農歷三月上旬, 陽歷四月五日之后, 是一個屬于追遠懷思的華人傳統(tǒng)節(jié)日。從中國歷法上來看,清明本來指的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是氣候轉變的一個標志。二十四節(jié)氣是農歷中季節(jié)更替、氣候變化的計算法。 二十四節(jié)氣分別指的是: 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清明與古代的農業(yè)生產有密切的關系。清明時節(jié),天氣清爽、雨水增多, 正是中國古代農耕社會耕種的好時節(jié)?!稓q時百問》中便寫到: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币虼?,清明最初其實就是一個農耕節(jié),也沒有掃墓的習慣,后來才逐漸成為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 每到清明,就有許多風俗活動,包括了祭掃墳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最初屬于農耕節(jié),沒有掃墓的習慣。這個習俗形成,與寒食節(jié)有關。寒食節(ji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宮廷發(fā)生內亂。晉國太子重耳的同父異母兄弟和后母驪姬想除掉他,奪其王位。為了逃避他們的迫害,晉國太子重耳流亡在外, 還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們在大山中迷路,糧斷援絕。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湯,解重耳之饑,重耳十分感動。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晉國,成為一國之君,史稱晉文公。當時,他為褒揚群臣輔佐之功,對他們論功行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請賞,而是悄悄回到家鄉(xiāng),帶著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執(zhí)意不出。后來,晉文公欲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結果卻意外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 晉文公十分悲痛,為表悼念之情,下令將二人埋在大柳樹下,并把綿山改稱為“介山”。 同時規(guī)定每年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紀念介子推。這就是“寒食節(jié)”。 當時,人們紛紛攜帶食品往介子推墳墓上掃墓祭祀,紀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節(jié)掃墓。 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本來屬于兩個節(jié)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這兩個節(jié)日就合二為一了。于是,就出現(xiàn)清明掃墓的習俗。據(jù)古籍記載,秦漢時代已經出現(xiàn)掃墓的禮俗活動。當時,掃墓儀式非常鄭重,擺放供品、整修墳頭、焚香火、燒冥紙, 甚至在墓上載種松柏,表達悼念之情。掃墓那天,除了年長的長者以外, 家家都是舉家出城掃墓。就連牧童也把牛驅趕下山,唯恐妨礙他人掃墓。 身處異鄉(xiāng)的人們,也會望鄉(xiāng)遙拜,對祖先進行追思。 插柳是清明節(jié)另外一項重要的習俗。據(jù)說屋外插柳,便于祖先靈魂歸來;也有人認為,柳枝有神性, 能避邪,因此在清明這一天,許多人都會在屋檐插柳。演變到后來,人們還佩帶上柳冠、柳葉環(huán)。

清明時節(jié),草木發(fā)芽、花紅柳綠, 春光明媚的景色讓人倍覺清爽。 這正是到郊外游玩的好時光。于是每到清明時,人們紛紛到郊外領略美好的春光。 古人稱此為“踏青”、“游春”。

由于人人外出,頓時車水馬龍,游人如織。 清明成為春游最盛的節(jié)日。

清明節(jié)的神話故事簡介篇三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在很久很久以前,農民為了方便安排自己的農事活動,將一年分為24個節(jié)氣,而清明是24個節(jié)氣之一。在這24個節(jié)氣中,每個節(jié)氣的氣溫、降雨等各方面都不一樣的。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

其實,清明在很早前就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

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

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李,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

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睘榧o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

第二年,重耳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重耳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02203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