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九篇(精選)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3-31 21:19:22
2023年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九篇(精選)
時間:2023-03-31 21:19:22     小編:zdfb

總結是在一段時間內對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xiàn)加以總結和概括的一種書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們思考,我想我們需要寫一份總結了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總結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目偨Y書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篇一

1.準備

①五四運動時期,來到北平,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閱讀當時所能見到的共產主義書籍。

②回到湖南后,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③1921年,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之一。

2.發(fā)端

①時間: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到國民革命時期。

②著作: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動考察報告》等文章。

③內容: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3.初步形成

①時間: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進入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時期。

②原因:鑒于以城市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一再失敗的教訓。

③內容: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二、思想的形成

1.時間:抗日戰(zhàn)爭時期。

2.著作:先后發(fā)表了《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等文章。

3.內容:在分析中國國情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作了詳盡完整的論述。

①他指出,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

②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及前景。

4.結果:抗日戰(zhàn)爭結束前后,關于中國革命的論述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5.形成標志: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6.特點

①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②是中國革命長期斗爭經驗教訓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③“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被視為思想活的靈魂。

三、思想的發(fā)展

1.發(fā)展

①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革命轉變、工作重心轉移理論:指出:從現(xiàn)在起,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fā)展生產事業(yè)為一切工作的中心;還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規(guī)定了革命勝利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規(guī)定了中國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yōu)樯鐣髁x的總任務。

②國家政權理論:發(fā)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規(guī)定即將建立的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性質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豐富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政治理論準備。

③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理論和實踐上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不懈探索。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方針,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兩類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科學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這就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方面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④還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對軍隊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國際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黨的建設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方面,提出了獨創(chuàng)性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2.歷史作用

①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②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

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

④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篇二

一、偉大的轉折

1.背景

①“_”結束后,中國將向何處發(fā)展,引人關注。

②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的講話:著重闡述實事求是的觀點,號召大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中國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③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fā)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一文,掀起了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

2.轉折

①1978年底,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②會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

③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此揭開序幕,中國人民開始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1.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中共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意見,系統(tǒng)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會議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tǒng)概括。

3.南方談話:1992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標準應是“三個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中共十四大:會議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明確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中共十五大:決定把鄧小平理論作為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6.鄧小平理論除了對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的社主義的論述外,還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闡述了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等思想,內容十分豐富。

7.歷史作用

①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

②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繼承和發(fā)展了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①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國內形勢發(fā)生了許多新變化。

②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怎樣完善自身、與時俱進的新問題。

2.內容: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地位

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②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章程》。

③“三個代表”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的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篇三

一、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目的:打破美、蘇壟斷核武器和空間技術。

2.“兩彈一星”

①1964年,中國第一顆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

②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制近程導彈成功。

③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實驗成功。

④1970年,成功發(fā)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fā)射衛(wèi)星的國家。

3.載人航天技術的發(fā)展:

①決策: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②成就:2003年10月15日,載著楊利偉的“神舟號”飛船成功升空。

③影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背景:

①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產量關乎國計民生。

②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許多科學家付出艱辛的努力。袁隆平是他們中杰出代表。

2.過程:①1964年袁隆平發(fā)現(xiàn)天然雜交水稻水稻。②1973他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yōu)二號”。③2001年,袁隆平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3.影響: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yōu)勢的第一人,多次獲得國際大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②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

③被認為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技術作為一項戰(zhàn)略計劃,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

三、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fā)展

1.計算機的研制和發(fā)展

①背景: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計算機研制工作。

②成就:1983年,研制出“銀河ⅰ號”此后,越來越先進的高性能計算機在十幾年間先后問世。

③地位:中國高性能巨型計算機研制技術已經居于世界前列。

④意義:加速了國家信息化發(fā)展。

2.生物技術

1】成就:

a、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b、到20世紀末,中國在依靠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動植物品種、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究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意義:

①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②為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貢獻。

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篇四

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背景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②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已開始。

2.目的: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3.提出:1956年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4.內容: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5.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6.成效

①科技領域:成功召開了關于遺傳學的座談會。

②文藝領域:a開拓新的題材和主題,采用多樣化的體裁與表現(xiàn)手法,生動描繪人民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風貌,取得了累累碩果。

b涌現(xiàn)出大批優(yōu)秀作家和作品:老舍的話劇《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

c文藝期刊也大量增加。

d優(yōu)秀電影層出不窮:1959年,電影創(chuàng)作步入了一個輝煌時期。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由于政 治 運動的擴大化,特別是“”的到來。

2.表現(xiàn)①一些學術問題被當成政治問題,甚至上升為階級斗爭問題。②一些優(yōu)秀作品受到錯誤批判。③許多作者被劃為“右派”或“反動學術”。

3.影響:①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了傷害,文藝園地百花凋零。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三、文藝的春天

1.背景

①“”結束后,文學藝術和學術領域清算了、的極“左”路線,黨總結社會主義時期文藝工作的經驗教訓,明確文藝必須植根于人民生活。

②鄧小平指出,文藝屬于人民,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③20世紀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五講”“四美”為內容為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起來。

2.成就

①文藝領域再次呈現(xiàn)繁榮景象,出現(xiàn)了以反映“”為主題的“反思文學”“傷痕文學”以及以改革實踐為主題的文學作品,還有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戲劇、電影。

②學術討論空前熱烈。

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篇五

一、浪漫主義文學

1.背景:①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歐洲的革命和戰(zhàn)爭持續(xù)不斷,不已;②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后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并不像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社會各階層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點①深入挖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②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為主要特征.

3.成就:以英國和法國成就。

英國雪萊:《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鼓勵人們?yōu)闋幦∽杂啥窢?。法國雨果:《巴黎圣母院》,歌頌了人世間的美、善和光明,鞭撻了丑、惡與黑暗。德國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抒發(fā)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現(xiàn)實主義文學

1.背景:19世紀30年代以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2.特點:關注社會問題,再現(xiàn)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3.成就:發(fā)源于法國。

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展現(xiàn)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英國狄更斯:《大衛(wèi)?科波菲爾》通過對社會下層生活的描述,真實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享譽世界文壇的名著。丹麥安徒生的作品同情弱者,嘲弄權貴。

挪威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揭露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美國馬克?吐溫的作品揭露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現(xiàn)象,痛斥了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丑惡本質。

三、20世紀的世界文學

1.現(xiàn)實主義文學

①英國:蕭伯納的《蘋果車》。

②法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2.現(xiàn)代主義文學

①背景:兩次世界大戰(zhàn)、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社會問題,深刻的影響了文學的發(fā)展,表現(xiàn)西方社會精神危機的現(xiàn)代主義成為文學主流。

②特點:強調集中表現(xiàn)自我;手法比較怪誕,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沒有明顯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關系不明,語言風格悖離傳統(tǒng)。

③代表:美國作家海明威在繼續(xù)進行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奉獻了大量現(xiàn)代主義作品,代表作是《老人與?!?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現(xiàn)代主義荒誕派的典型。

3.蘇聯(lián)文學:高爾基的小說《母親》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4.亞非拉文學

①特點:反映反帝反殖和愛國主義精神。

②代表:印度的泰戈爾、中國的魯迅、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尼日利亞的索因卡都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篇六

高中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需要不斷的回顧以前所學的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歷史必修三期末復習提綱 ,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一、革命道路的探索

1.準備

①五四運動時期,來到北平,結識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人,閱讀當時所能見到的共產主義書籍。

②回到湖南后,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宣傳馬克思主義,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③1921年,出席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的之一。

2.發(fā)端

①時間: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到國民革命時期。

②著作: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動考察報告》等文章。

③內容:提出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和依靠農民進行革命斗爭的主張。

3.初步形成

①時間: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進入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時期。

②原因:鑒于以城市為中心開展武裝斗爭一再失敗的教訓。

③內容: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論,為中國革命指明方向。

二、思想的形成

1.時間:抗日戰(zhàn)爭時期。

2.著作:先后發(fā)表了《論持久戰(zhàn)》《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等文章。

3.內容:在分析中國國情基礎上,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作了詳盡完整的論述。

①他指出,中國當時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

②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科學概念,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的藍圖及前景。

4.結果:抗日戰(zhàn)爭結束前后,關于中國革命的論述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5.形成標志: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6.特點

①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②是中國革命長期斗爭經驗教訓的結晶,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③“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被視為思想活的靈魂。

三、思想的發(fā)展

1.發(fā)展

①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革命轉變、工作重心轉移理論:指出:從現(xiàn)在起,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fā)展生產事業(yè)為一切工作的中心;還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規(guī)定了革命勝利后,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規(guī)定了中國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由新民主主義轉變?yōu)樯鐣髁x的總任務。

②國家政權理論:發(fā)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規(guī)定即將建立的人民共和國的政權性質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豐富并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即將成立的新中國作了政治理論準備。

③社會主義建設理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從理論和實踐上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不懈探索。在《論十大關系》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等報告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建設方針,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兩類矛盾學說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理論,科學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這就在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方面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④還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時期,對軍隊建設和軍事戰(zhàn)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國際戰(zhàn)略和外交政策、黨的建設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等方面,提出了獨創(chuàng)性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2.歷史作用

①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②是中國共產黨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

③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根源。

④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思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偉大的轉折

1.背景

①“_”結束后,中國將向何處發(fā)展,引人關注。

②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的講話:著重闡述實事求是的觀點,號召大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在中國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兩個凡是”的禁錮,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

③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fā)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一文,掀起了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

2.轉折

①1978年底,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②會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

③我國的改革開放從此揭開序幕,中國人民開始走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二、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1.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中共十三大:根據鄧小平的意見,系統(tǒng)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確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會議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tǒng)概括。

3.南方談話:1992年,鄧小平到南方視察,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標準應是“三個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中共十四大:會議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明確改革的下一步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中共十五大:決定把鄧小平理論作為的指導思想寫入《中國共產黨章程》。

6.鄧小平理論除了對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的社主義的論述外,還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闡述了和平與發(fā)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等思想,內容十分豐富。

7.歷史作用

①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總結建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創(chuàng)立了鄧小平理論。

②鄧小平理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繼承和發(fā)展了思想,是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旗幟。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①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國內形勢發(fā)生了許多新變化。

②在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面臨怎樣完善自身、與時俱進的新問題。

2.內容: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地位

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涵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是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思想體系,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開創(chuàng)新局面的強大思想武器。

②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章程》。

③“三個代表”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chuàng)造性的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

一、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

1.目的:打破美、蘇壟斷核武器和空間技術。

2.“兩彈一星”

①1964年,中國第一顆爆炸成功,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力量。

②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仿制近程導彈成功。

③1964年,中國自行設計制造的中近程導彈實驗成功。

④1970年,成功發(fā)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fā)射衛(wèi)星的國家。

3.載人航天技術的發(fā)展:

①決策:1992年,中國政府作出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戰(zhàn)略決策。

②成就:2003年10月15日,載著楊利偉的“神舟號”飛船成功升空。

③影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二、袁隆平與雜交水稻

1.背景:

①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糧食產量關乎國計民生。

②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許多科學家付出艱辛的努力。袁隆平是他們中杰出代表。

2.過程:①1964年袁隆平發(fā)現(xiàn)天然雜交水稻水稻。②1973他選育出雜交水稻新品種──“南優(yōu)二號”。③2001年,袁隆平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

3.影響:

①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yōu)勢的第一人,多次獲得國際大獎,為祖國贏得了榮譽。

②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

③被認為有助于解決未來世界性饑餓問題,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技術作為一項戰(zhàn)略計劃,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

三、計算機和生物技術的發(fā)展

1.計算機的研制和發(fā)展

①背景:1946年,美國研制出世界第一臺大型電子計算機;20世紀50年代,中國開始計算機研制工作。

②成就:1983年,研制出“銀河ⅰ號”此后,越來越先進的高性能計算機在十幾年間先后問世。

③地位:中國高性能巨型計算機研制技術已經居于世界前列。

④意義:加速了國家信息化發(fā)展。

2.生物技術

1】成就:

a、1965年,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中國首次,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蛋白質的全合成,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b、到20世紀末,中國在依靠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動植物品種、治療人類重大疾病的藥物研究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意義:

①開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質的時代。

②為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貢獻。

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背景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人民的生活方式、社會交往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②1956年初,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已開始。

2.目的:讓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3.提出:1956年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正式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4.內容: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5.是一個基本性的同時也是長期性的方針,不是一個暫時性的方針。

6.成效

①科技領域:成功召開了關于遺傳學的座談會。

②文藝領域:a開拓新的題材和主題,采用多樣化的體裁與表現(xiàn)手法,生動描繪人民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風貌,取得了累累碩果。

b涌現(xiàn)出大批優(yōu)秀作家和作品:老舍的話劇《茶館》,郭沫若的歷史劇《蔡文姬》,楊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等。

c文藝期刊也大量增加。

d優(yōu)秀電影層出不窮:1959年,電影創(chuàng)作步入了一個輝煌時期。

二、曲折的年代

1.原因:由于政 治 運動的擴大化,特別是“”的到來。

2.表現(xiàn)①一些學術問題被當成政治問題,甚至上升為階級斗爭問題。②一些優(yōu)秀作品受到錯誤批判。③許多作者被劃為“右派”或“反動學術”。

3.影響:①許多知識分子受到了傷害,文藝園地百花凋零。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也受到了很大影響。

三、文藝的春天

1.背景

①“”結束后,文學藝術和學術領域清算了、的極“左”路線,黨總結社會主義時期文藝工作的經驗教訓,明確文藝必須植根于人民生活。

②鄧小平指出,文藝屬于人民,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③20世紀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五講”“四美”為內容為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起來。

2.成就

①文藝領域再次呈現(xiàn)繁榮景象,出現(xiàn)了以反映“”為主題的“反思文學”“傷痕文學”以及以改革實踐為主題的文學作品,還有反映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戲劇、電影。

②學術討論空前熱烈。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措施

①接收改造舊教育,建立人民教育: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成功的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yōu)檠刂鐣髁x方向前進的新中國的人民教育。

②確定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放方針: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p>

③推行兩種教育制度:為滿足經濟發(fā)展對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們強烈的求學愿望,在發(fā)展全日制學校教育的同時,建立起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

2.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②培養(yǎng)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zhèn)涞慕ㄔO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現(xiàn)

①師生都卷入“掃四舊”批走資派活動中,各地大中小學一度停課,教育戰(zhàn)線一片混亂。

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廢止。

③70年代初,高等院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2.影響

①使中國教育事業(yè)受到極大破壞,各行各業(yè)專門人才缺乏,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大下降。

②中國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復興

1.措施

①撥亂反正,全面整頓:“”結束后,鄧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國17年的教育工作,整頓教育秩序,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組織編寫新教材,倡導尊師重教。

②確立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地位,提出“科教興國戰(zhàn)略”。

③堅持“三個面向”,加快教育改革步伐。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題提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了《義務教育法》,從法律上規(guī)定了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保證適齡兒童接收義務教育的責任;對中等教育,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并舉;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發(fā)展。

⑤推動高等教育持續(xù)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國家著手實施發(fā)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

⑥改革教育投資體制: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啟動了“希望工程”。

⑦加大西部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力度:國家出資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設,并在西部200個縣建立職業(yè)教育中心。國家還增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教育經費。

2.成效: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一、浪漫主義文學

1.背景:①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歐洲的革命和戰(zhàn)爭持續(xù)不斷,不已;②人們感到法國大革命后確立的資本主義制度并不像啟蒙思想家描繪的那樣美好,社會各階層對啟蒙思想家設想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努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點①深入挖掘人類的感情世界,通過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塑造特點鮮明的人物形象。②在創(chuàng)作風格上,以想象力豐富的構思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為主要特征.

3.成就:以英國和法國成就。

英國雪萊:《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鼓勵人們?yōu)闋幦∽杂啥窢?。法國雨果:《巴黎圣母院》,歌頌了人世間的美、善和光明,鞭撻了丑、惡與黑暗。德國海涅:《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抒發(fā)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二、現(xiàn)實主義文學

1.背景:19世紀30年代以后,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2.特點:關注社會問題,再現(xiàn)社會風貌,深入剖析社會生活的本質,揭露和批判社會的罪惡。

3.成就:發(fā)源于法國。

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展現(xiàn)了19世紀上半期法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稱資本主義的“社會百科全書”。英國狄更斯:《大衛(wèi)?科波菲爾》通過對社會下層生活的描述,真實反映了當時英國的社會狀況。普希金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都是享譽世界文壇的名著。丹麥安徒生的作品同情弱者,嘲弄權貴。

挪威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揭露資產階級的唯利是圖和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美國馬克?吐溫的作品揭露美國社會中的種族歧視現(xiàn)象,痛斥了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丑惡本質。

三、20世紀的世界文學

1.現(xiàn)實主義文學

①英國:蕭伯納的《蘋果車》。

②法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2.現(xiàn)代主義文學

①背景:兩次世界大戰(zhàn)、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和嚴重的社會問題,深刻的影響了文學的發(fā)展,表現(xiàn)西方社會精神危機的現(xiàn)代主義成為文學主流。

②特點:強調集中表現(xiàn)自我;手法比較怪誕,故事的開頭和結尾沒有明顯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關系不明,語言風格悖離傳統(tǒng)。

③代表:美國作家海明威在繼續(xù)進行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作的同時,也奉獻了大量現(xiàn)代主義作品,代表作是《老人與?!?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現(xiàn)代主義荒誕派的典型。

3.蘇聯(lián)文學:高爾基的小說《母親》和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具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4.亞非拉文學

①特點:反映反帝反殖和愛國主義精神。

②代表:印度的泰戈爾、中國的魯迅、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尼日利亞的索因卡都有很大的世界影響。

一、新古典主義美術

1.背景: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處于大革命前后的劇烈動蕩中。在資產階級對古代希臘羅馬英雄主義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義美術應運而生。

2.特點:強調理性,往往以古代歷史和現(xiàn)實重大事件為題材。在表現(xiàn)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

3.代表:法國畫家大衛(wèi)的代表作有《馬拉之死》、《拿破侖加冕》等;法國畫家安格爾的作品《泉》。

二、浪漫主義美術

1.背景:拿破侖統(tǒng)治結束后,人們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點:注重表現(xiàn)人的感情,強調畫面整體的完整和統(tǒng)一,特別強調色彩的作用。

3.代表: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

三、現(xiàn)實主義美術

1.特點:注重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

2.代表:法國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農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種者》、《拾穗者》;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代表作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四、印象畫派

1.背景:19世紀后半期,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2.特點:借助光學領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強調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萬物的“瞬間印象”,表現(xiàn)微妙的色彩變化。

3.代表.莫奈(法國):代表作《日出?印象》.

荷蘭的梵高:被譽為“撲向太陽的畫家”《向日葵》.法國塞尚“現(xiàn)代繪畫之父”。

五、現(xiàn)代主義美術

1.背景

①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創(chuàng)傷;

②工業(yè)化帶來的快節(jié)奏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

③科技的發(fā)展拓寬了藝術家的視野。

2.特點:反傳統(tǒng)和反理性,重視藝術家內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xiàn)”,藝術更趨極端化。

3.代表: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是最有影響的現(xiàn)代主義美術大師之一,他的作品《格爾尼卡》通過一系列變形的圖案組合,控訴了法西斯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的罪行。

4.發(fā)展

①表現(xiàn):二戰(zhàn)后,出現(xiàn)了五花八門的表現(xiàn)形式,反映了當代歐美各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困惑。

②影響:人們面對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形式,會感到一時的新奇和刺激,也對到底什么是藝術產生了長久的迷惘。

一、浪漫主義音樂

1.發(fā)展歷程: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在歐洲興起,19世紀中葉,走向鼎盛時期。

2.特點:注重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突出個人感受。

3.代表

①德意志音樂家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連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橋梁。

②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他被譽為“圓舞曲”以《藍色多瑙河》最為。

③意大利音樂家威爾第創(chuàng)作了歌劇《茶花女》。

④法國歌劇家比才的作品《卡門》。

二、民族樂派

1.特點:弘揚本民族特性。

2.代表: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等是聞名世界的杰作。

三、現(xiàn)代主義音樂

1.興起:20世紀。

2.特點:輕松活潑,通俗易懂。

3.發(fā)展:

①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爵士樂,在一戰(zhàn)后受到空前歡迎。

②二次大戰(zhàn)以后,以搖滾、藍調和爵士等為代表的音樂更加通俗化,吸引了無數(shù)聽眾。新時代大眾心理的變化,特別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長,使搖滾樂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

③20世紀50年代,搖滾樂《圍著時鐘搖吧》對美國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④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了《時代在改變》等作品,英國的披頭士樂隊在西方有很大影響。

4.影響

①隨著傳播技術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榮的流行音樂活動改編者人類的娛樂和生活方式。

②各國間的音樂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強,加深了對不同民族音樂的理解和尊重,推動者世界音樂的繁榮。

四、電影的發(fā)展

1.出現(xiàn)背景

(1)19世紀末,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為電影的出現(xiàn)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

(2)社會的巨大變化和人們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業(yè)利益的驅動,給影視藝術增添了不斷發(fā)展的動力。

2.電影藝術的發(fā)展

(1)默片時代

①1895年底,法國盧米埃爾兄弟首次向公眾放映了自己拍攝的電影短片,這標志著電影的誕生。

②20世紀初,美國人格里菲斯拍攝和導演了集故事性和藝術性于一身的電影作品《一個國家的誕生》等。

③英國的喜劇大師卓別林是默片時代最負盛名的電影藝術家。

④蘇聯(lián)電影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拍攝了《波將金號戰(zhàn)艦》等影片。

(2)有聲黑白時代:1927年,美國首次攝制了第一部有聲電影。

(3)有聲彩色時代:1935年美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浮華世家》的問世,標志著彩色電影的出現(xiàn)。

(4)寬銀幕、立體聲電影:二戰(zhàn)后,電影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

五、電視藝術的發(fā)展

1.20世紀20年代中期,電視出現(xiàn)。

2.1929年,英國倫敦首次播送電視節(jié)目,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30年代末,英國擁有電視機的家庭已達兩萬戶。

3.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開始試播彩色電視節(jié)目。

4.二戰(zhàn)后,在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電視大規(guī)模普及運用,被稱為“第八藝術”。

5.影視的影響:影視藝術既反映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又直接敏銳的回應、影響文明的發(fā)展和社會風尚的變化,滿足人們各式各樣的審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刻和廣泛。

百家爭鳴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記憶2021

關于文學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記憶2021

西學東漸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記憶2021

新文化運動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記憶2021

宋明理學歷史必修三文化史考點

輝煌燦爛的文學歷史必修三文化史考點

西方人文思想的起源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記憶2021

“雙百”方針歷史必修三知識點記憶2021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歷史必修三復習總綱2021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歷史必修三文化史考點

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篇七

一、浪漫主義音樂

1.發(fā)展歷程: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在歐洲興起,19世紀中葉,走向鼎盛時期。

2.特點:注重抒情性,自傳性和個人心理刻畫的形式,突出個人感受。

3.代表

①德意志音樂家貝多芬的晚期作品是連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音樂的橋梁。

②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他被譽為“圓舞曲”以《藍色多瑙河》最為。

③意大利音樂家威爾第創(chuàng)作了歌劇《茶花女》。

④法國歌劇家比才的作品《卡門》。

二、民族樂派

1.特點:弘揚本民族特性。

2.代表: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天鵝湖》等是聞名世界的杰作。

三、現(xiàn)代主義音樂

1.興起:20世紀。

2.特點:輕松活潑,通俗易懂。

3.發(fā)展:

①起源于19世紀末的美國爵士樂,在一戰(zhàn)后受到空前歡迎。

②二次大戰(zhàn)以后,以搖滾、藍調和爵士等為代表的音樂更加通俗化,吸引了無數(shù)聽眾。新時代大眾心理的變化,特別是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增長,使搖滾樂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

③20世紀50年代,搖滾樂《圍著時鐘搖吧》對美國青少年造成巨大震撼。

④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了《時代在改變》等作品,英國的披頭士樂隊在西方有很大影響。

4.影響

①隨著傳播技術的革命和交通的日益便捷,日益繁榮的流行音樂活動改編者人類的娛樂和生活方式。

②各國間的音樂交流和交融日益增強,加深了對不同民族音樂的理解和尊重,推動者世界音樂的繁榮。

四、電影的發(fā)展

1.出現(xiàn)背景

(1)19世紀末,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為電影的出現(xiàn)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

(2)社會的巨大變化和人們新的精神需求,以及商業(yè)利益的驅動,給影視藝術增添了不斷發(fā)展的動力。

2.電影藝術的發(fā)展

(1)默片時代

①1895年底,法國盧米埃爾兄弟首次向公眾放映了自己拍攝的電影短片,這標志著電影的誕生。

②20世紀初,美國人格里菲斯拍攝和導演了集故事性和藝術性于一身的電影作品《一個國家的誕生》等。

③英國的喜劇大師卓別林是默片時代最負盛名的電影藝術家。

④蘇聯(lián)電影事業(yè)迅速發(fā)展,拍攝了《波將金號戰(zhàn)艦》等影片。

(2)有聲黑白時代:1927年,美國首次攝制了第一部有聲電影。

(3)有聲彩色時代:1935年美國拍攝的第一部彩色影片《浮華世家》的問世,標志著彩色電影的出現(xiàn)。

(4)寬銀幕、立體聲電影:二戰(zhàn)后,電影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

五、電視藝術的發(fā)展

1.20世紀20年代中期,電視出現(xiàn)。

2.1929年,英國倫敦首次播送電視節(jié)目,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電視劇,30年代末,英國擁有電視機的家庭已達兩萬戶。

3.20世紀40年代初,美國開始試播彩色電視節(jié)目。

4.二戰(zhàn)后,在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推動下,電視大規(guī)模普及運用,被稱為“第八藝術”。

5.影視的影響:影視藝術既反映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的進步,又直接敏銳的回應、影響文明的發(fā)展和社會風尚的變化,滿足人們各式各樣的審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刻和廣泛。

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篇八

一、新古典主義美術

1.背景: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處于大革命前后的劇烈動蕩中。在資產階級對古代希臘羅馬英雄主義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義美術應運而生。

2.特點:強調理性,往往以古代歷史和現(xiàn)實重大事件為題材。在表現(xiàn)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與和諧。

3.代表:法國畫家大衛(wèi)的代表作有《馬拉之死》、《拿破侖加冕》等;法國畫家安格爾的作品《泉》。

二、浪漫主義美術

1.背景:拿破侖統(tǒng)治結束后,人們對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推崇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尋找新的精神寄托。

2.特點:注重表現(xiàn)人的感情,強調畫面整體的完整和統(tǒng)一,特別強調色彩的作用。

3.代表:法國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

三、現(xiàn)實主義美術

1.特點:注重表現(xiàn)社會現(xiàn)實。

2.代表:法國米勒的作品主要反映農民的生活和情感,代表作有《播種者》、《拾穗者》;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代表作是《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四、印象畫派

1.背景:19世紀后半期,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

2.特點:借助光學領域的新成就,醉心于光和色的研究,強調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萬物的“瞬間印象”,表現(xiàn)微妙的色彩變化。

3.代表.莫奈(法國):代表作《日出?印象》.

荷蘭的梵高:被譽為“撲向太陽的畫家”《向日葵》.法國塞尚“現(xiàn)代繪畫之父”。

五、現(xiàn)代主義美術

1.背景

①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zhàn)給人們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創(chuàng)傷;

②工業(yè)化帶來的快節(jié)奏加劇了人們的緊張感;

③科技的發(fā)展拓寬了藝術家的視野。

2.特點:反傳統(tǒng)和反理性,重視藝術家內心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現(xiàn)”,藝術更趨極端化。

3.代表:西班牙畫家畢加索是最有影響的現(xiàn)代主義美術大師之一,他的作品《格爾尼卡》通過一系列變形的圖案組合,控訴了法西斯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城市格爾尼卡的罪行。

4.發(fā)展

①表現(xiàn):二戰(zhàn)后,出現(xiàn)了五花八門的表現(xiàn)形式,反映了當代歐美各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困惑。

②影響:人們面對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形式,會感到一時的新奇和刺激,也對到底什么是藝術產生了長久的迷惘。

歷史必修三答題總結篇九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1.措施

①接收改造舊教育,建立人民教育: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成功的將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變?yōu)檠刂鐣髁x方向前進的新中國的人民教育。

②確定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放方針: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p>

③推行兩種教育制度:為滿足經濟發(fā)展對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青年們強烈的求學愿望,在發(fā)展全日制學校教育的同時,建立起半工半讀的學校教育制度。

2.成就

①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②培養(yǎng)了大批素質較高的勞動后備軍和德才兼?zhèn)涞慕ㄔO人才。

二、中的教育

1.表現(xiàn)

①師生都卷入“掃四舊”批走資派活動中,各地大中小學一度停課,教育戰(zhàn)線一片混亂。

②1966年,高考制度被廢止。

③70年代初,高等院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

2.影響

①使中國教育事業(yè)受到極大破壞,各行各業(yè)專門人才缺乏,整個民族文化素質大大下降。

②中國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拉大了。

三、教育的復興

1.措施

①撥亂反正,全面整頓:“”結束后,鄧小平充分肯定新中國17年的教育工作,整頓教育秩序,恢復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組織編寫新教材,倡導尊師重教。

②確立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地位,提出“科教興國戰(zhàn)略”。

③堅持“三個面向”,加快教育改革步伐。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題提出“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大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制定了《義務教育法》,從法律上規(guī)定了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保證適齡兒童接收義務教育的責任;對中等教育,實行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并舉;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發(fā)展。

⑤推動高等教育持續(xù)發(fā)展:20世紀90年代,國家著手實施發(fā)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計劃。

⑥改革教育投資體制:實行國家撥款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為輔的體制,啟動了“希望工程”。

⑦加大西部地區(qū)教育發(fā)展的力度:國家出資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設,并在西部200個縣建立職業(yè)教育中心。國家還增加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教育經費。

2.成效:到20世紀末,我國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0608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