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50優(yōu)秀(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1 19:16:03
2023年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50優(yōu)秀(5篇)
時間:2023-04-01 19:16:03     小編:admin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50篇一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guī)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guī)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墻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筑。堡墻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墻。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qū),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shù),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shù)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tài)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zhèn)靜升村,為晉中地區(qū)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xiàn)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zhèn)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yè)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yè)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xiàn)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xx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20xx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jiān)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 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jié)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xù)以商發(fā)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yè)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zhí)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xx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fā)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靈石:在靈石縣舊城北門外呂祖廟內,有一石塊,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舊時附近鄉(xiāng)民視為“神石”,前來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據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靈石縣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50篇二

王家大院在靈石縣靜升村。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于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guī)則形城堡式串聯(lián)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鳥瞰東大院,是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中部是兩座主院和北圍院;東北部是俗稱"柏樹院"的小偏院;西南部是大偏院。城堡的四面各開一個堡門。東堡門位于主院前大通道的東端,西堡門開在大偏院的西南角,南堡門開在主院前大通道的中間,北堡門開在小偏院的東北角。南堡門外是一條長50米、寬3米的石板坡路,直通村中的五里后街。主院前的大通道長 127米,寬11米,全部用青石鋪成。大通道的南面是高高的磚砌花墻,墻內建有60多米長的風雨長廊。東大院主體建筑是兩座三進四合院,院門前都有高大的照壁、上馬石、旗桿石、石獅、石臺階等。從布局看,每座主院都有寬敞的正院、偏院、套院、穿心院、跨院等;按用途分,有堂屋、客廳、廂房、繡樓、過廳、書院、廚房之別。院內因地而異,修有甬道、幽徑、低欄、高墻等。院中有院,門內有門,窯頂建窯,房上座房。主院西南角的大偏院是由兩座花園式庭院組成的,可供主人小憩。主院正北的后院是由一排13孔窯洞組成而又分隔為四個小院的護堡院。整個東大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結構嚴謹。

出東大院的西堡門,走過一條馬蹄形的溝澗小道,就是西大院。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guī)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面向與背靠同東大院完全相同。俯視西大院,其平面呈十分規(guī)則的矩形,東西寬105米,南北長180米。只有一個堡門,開在南堡墻稍偏東的位置,正對著城堡的主街。雄偉的堡門為兩進兩層,一方刻有"恒禎堡"的青石牌匾鑲嵌在堡門正中央,因堡門為紅色,所以人們都叫西大院為"紅門堡"。堡墻外高八米,內高四米,厚二米多,用青磚砌筑。堡墻上有垛口。堡門外正對堡門的地方,有一座磚雕照壁。堡門左右及堡墻東北、西北角各有一條踏道可上堡墻。堡內南北向有一條用大塊河卵石鋪成的主街,人稱"龍鱗街",街長133米,寬3.6米。主街將西大院劃為東、西兩大區(qū),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從下往上數(shù),各排院落依次叫底甲、二甲、三甲、頂甲。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很大的"王"字。堡墻東北角和西北角各有更樓一座。堡內東南角、西北角各有水井一口。堡內共有院落27座,除頂甲為6座外,其余三甲均為七座。各院的布局大同小異,多數(shù)為一正兩廂二進院,正面以窯洞加穿廊為主,頂層有建窯洞或建閣房的。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也有一部分院落為偏正套院,院門偏在東南方向,院門內是一條較長的通道,通道西側南端是通往前院的門,北端是通往后院的門。

王家大院位于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筑規(guī)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于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筑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筑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里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筑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于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于一體,姿態(tài)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王家大院史話

靜升鎮(zhèn)靜升村,為晉中地區(qū)最大的村莊,村內自古除“九漢八堡十八道巷”外,尚有五里長街一條,現(xiàn)實際人口達萬。靈石歷史上四大家庭之一的靜升王氏家族為太原王氏后裔,其先祖這一支早年從太原移居靈石縣汾河峽谷間的溝營村(今富家灘鎮(zhèn)屬溝峪灘村),元仁宗皇慶年間(1320xx年-1320xx年),宗祖王實又從溝營村遷至靜升村,至今歷680多年,傳27世。靜升王氏從耕作與兼營豆腐業(yè)開始,由農及商,由商到官,家業(yè)漸大,家資漸厚,聲名漸高,在此前提下,其后大興土木,營造宅第,自是常事。王家最早筑屋舍于村西張家槐樹附近,之后,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展,修建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筑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據現(xiàn)可考文字表明,擁翠巷(通稱王家巷)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鎖瑞巷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拱秀巷內之義安院建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崇寧堡(通稱西堡子)建于雍正三年(1720xx年),拱極堡(通稱下南堡)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恒貞堡(通稱紅門堡)建于乾隆四年(1762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間。視履堡(通稱高家崖)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十六年(1820xx年)間。5座祠堂中僅存的孝義祠建于嘉慶元年(1796年)。主祠堂建于嘉慶九年(1820xx年),耗銀3200兩的戲樓臺至今幸存。

康乾嘉期間,王家人通過正途科考,異途捐保和祖德蔭襲三條途徑,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贈在內的各種大夫達42人。躋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至少50余人,另有貢生、監(jiān)生、生員125人。官職中有廣西柳州知府、湖南寶慶知府、刑部陜西司郎中、山東司郎中、戶部浙江司郎中、陜西按察使司副使道、貴州提刑按察司等。王家大院中的3座府第宅,司馬第宅和1座旗桿院,便是修建時期主人已具有一定名位的標志 康乾嘉期間,王家先后奉旨修建15座牌坊,其中除11座節(jié)孝坊外,其余為功德坊、恤典坊、忠義坊等。

王氏家庭從道光后逐漸衰落,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有的不持續(xù)以商發(fā)展,有的滿足于一官半職,有的安樂于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yè)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以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莠民”.于是紅門堡內便有一家先將祖院出賣。出賣后,異姓新主人不滿于堡門樓上“合堡同宗”之匾,執(zhí)意要取,王家不得已改一字為“合堡同德”暫存。到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筑豪華,包括院落26座,房屋218間、面積達11728平方米的高家崖堡,僅以964兩紋銀,又易主他姓。再后來,當年合族引以為榮、奉旨為王夢鵬修建的大型石雕孝義坊和面積為428平方米的孝義祠,也只以20xx吊銅錢賣出。1937年,蘆溝橋事變前后,王氏家族中當時資財還比較雄厚的二十一世王飲讓,匆匆地將其在靜升本土和晉南、晉中、石家莊、保定及京津一帶的商號全部變賣處理,爾后舉家南遷。自此,作為一方望族的王家,歷經600多年的奮發(fā)與輝煌,終于銷聲匿跡,僅僅成為一方土地上的歷史話題了。1950年土地改革后,王家大院已屬于貧下中農所有。貧下中農居住期間,許多主體建筑,非但未遭破壞,且大部分還保持了原有風貌。

1996年1月12日,王家大院被列為山西省重點保護文物。

靈石:在靈石縣舊城北門外呂祖廟內,有一石塊,滿身孔洞,似鐵非鐵,似石非石,其色蒼蒼,其聲錚錚。舊時附近鄉(xiāng)民視為“神石”,前來焚香朝拜,祈求平安。據考察系古代降落的一塊隕石。靈石縣名即因此物而得名。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50篇三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筑,規(guī)模可觀,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筑,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筑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qū)東大街,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guī)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tǒng)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F(xiàn)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山門為清建,其余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于金皇統(tǒng)年間(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于2米多高的臺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國現(xiàn)存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后與觀音殿月臺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梁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筑不同。彌陀殿欞窗也很精致,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yōu)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筑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圣”。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tài)。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布于東西山墻和后墻。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tài)龍鐘,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后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坂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筑、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欞窗、匾額等于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于彌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chuàng)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后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保護文物古跡,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再現(xiàn)于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著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布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tài)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嘆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于崇福寺內,塔身則被臺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愿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布,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jiān)視下,冒著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后,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

塔剎高57厘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過無數(shù)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兩地的這種狀況,多年來備受仁人志士的熱切關注。1979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弗蘭茨先應我國文化部邀請來華訪問,將其所著的《中國塔及堵波》一書贈予中國歷史博物館,著名考古學家史樹青先生發(fā)現(xiàn)該書中收錄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紹和考證。1995年臺北國立博物館典藏組主任黃永川先生給崇福寺來函稱:“貴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層塔’一件,該件石塔為日本抗戰(zhàn)期間擄掠,勝利后歸還我國。該件石塔之塔頂據悉尚存貴寺,可謂大幸?,F(xiàn)階段雖未能璧合,但該塔之價值不會因頂身分離而遜色?!睔v史為我們制造了冬天的殘酷,也給我們講述著春天的故事。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50篇四

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陽縣,解放前,這里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huán)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

解放后,當?shù)厝嗣癞敿易隽酥魅耍谒枷氲闹敢?,以陳永貴、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敢于戰(zhàn)天斗地,艱苦奮斗,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建設了層層梯田,并通過艱巨勞動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1964年毛主席發(fā)出了“農業(yè)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yè)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yè)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fā)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

現(xiàn)在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yōu)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yè)旅游區(qū)。

大寨相繼建成了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六個紀念觀景亭, 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改革開放以來,大寨人把大寨精神發(fā)揚光大,利用優(yōu)勢,發(fā)揚長處,創(chuàng)造條件,開始建立基礎工業(yè),建成水泥廠、襯衫廠、羊毛衫廠、地方特產制品廠等,還通過生產原煤等,打開了致富門路,大寨人正用雙手建設富裕美麗的新農村。

現(xiàn)在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yōu)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yè)旅游區(qū)。

山西景點的導游詞150篇五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筑,規(guī)??捎^,氣魄宏大,是國務院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正殿用減柱法建筑,乃國內孤例,堪稱一絕,彌陀殿為全國金代最大建筑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區(qū)東大街,門前有石獅一對,自山門由南向北有金剛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彌陀殿和觀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院落,布列適當、主次分明,是一座規(guī)模完整、宏偉壯麗的古代建筑。崇福寺乃鄯陽古剎,藏經閣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為千佛閣),契丹時,其地為林太師府署。遼統(tǒng)和間復為增會,這可能是隋、唐“舍宅為寺”的遺風,因名林衙寺,金天德年間(公元1149——1153年)賜額崇福禪寺?,F(xiàn)寺內彌陀殿、觀音殿為金建,山門為清建,其余為明建。彌陀殿為寺內主殿,建于金皇統(tǒng)年間(公元1141——1149年),由開國侯翟昭度負責施工,殿宇正檐下懸掛的“彌陀殿”豎匾,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彌陀殿建于2米多高的臺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國現(xiàn)存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寬7間,進深4間入椽。殿前有寬敞的月臺,后與觀音殿月臺相連。單檐九脊歇山式。殿內梁架結構具有獨到之處,隨著殿內金柱的減少,主體結構與其他建筑不同。彌陀殿欞窗也很精致,鏤刻透心圖案紋樣達15種之多,有三角紋、古錢紋、桃白球紋等,這些圖案不僅是優(yōu)秀的藝術佳作,而且對研究金代建筑裝飾具有很高的價值。殿內中央磚砌佛壇上置三尊主像,中為彌陀佛,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稱“西方三圣”。主像兩側脅侍菩薩表情恭謙。別具神態(tài)。兩大天王怒目猙獰,似在護法守職。主像背光為編條泥壁,圖案呈草葉紋,邊沿是焰光。中間背光浮壁13尊伎樂天,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滿繪壁畫,10軀高大佛像結趺而坐,端莊慈祥,分布于東西山墻和后墻。壁畫上方為飛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間。西盡間繪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姿,變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繪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龍樓寶盤,刀戈劍戟,琴棋書畫等應有盡有,千變萬化。下左為婆藪仙,神情自若,老態(tài)龍鐘,下右方為吉祥天,神情安詳,持重彬彬。東盡間分上下兩層,繪三佛三菩薩,后壁門榻上繪16寶觀。整個壁畫莊重宏偉,氣勢奪人,畫工精細,設色以朱紅、石綠為主,色彩絢麗,壁畫與佛像交相輝映,大殿更加金碧輝煌。殿外九脊全為瓦條砌壘,殿頂上筒坂布瓦覆蓋,綠色琉璃和脊飾剪邊。兩個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間置有瓦樓一座,將軍居中,神志昂揚。戧獸、垂獸巨口獠牙,氣勢威武。整個彌陀殿集建筑、壁畫、塑像、背光、琉璃、欞窗、匾額等于一體,雖經歷代風雨寒暑,至今仍光澤燦爛。

觀音殿是僅次于彌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chuàng)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后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師的才能技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保護文物古跡,1953年對觀音殿進行了整修,1986年又撥款對彌陀殿進行落架大修。崇福寺,以其古樸巍峨的雄姿,再現(xiàn)于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著一座展示我國北朝佛教藝術成就的珍貴文物棗北魏石塔。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剎、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稱為千佛石塔。石塔的塔身是九層樓閣,樓閣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圍空間則布滿小佛坐像,最下層每面中間都雕有一龕,龕內雕有一尊較大的主佛和左右脅侍佛兩尊,龕的外部是五排坐佛。佛像大小不等,神態(tài)各異。整座佛像塔設計巧妙,工藝精湛,把中國古建藝術和印度佛塔藝術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樓閣式佛塔,令人驚嘆叫絕。

但讓人痛惜的是,這件備受世人矚目的藝術珍品,因世事變遷,飽受風霜,在半個多世紀前身首分離,不能合璧。目前,塔殺只能以一級藏品保存于崇福寺內,塔身則被臺北國立博物館收藏。

這座千佛石塔塔剎和塔身的分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獻文帝拓跋弘宮中的小官曹天度為了祈求國家太平,耗盡全家資產,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的命運卻與這個愿望大相徑庭。1937年,中華大地陰去密布,血雨腥風,日寇入侵,國土淪喪。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難。當時,日本出版的《藝術美術全集》中收錄了千佛塔的全部資料。資料證實,當石塔在劫運日本裝箱時,朔縣城內一位愛國者,在敵人的嚴密監(jiān)視下,冒著生命危險將塔剎暗自藏回家中。全國解放后,這位愛國志士把塔剎獻給國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歸初被陳列在日本東京博物館。

塔剎高57厘米,中間是兩層樓閣,在每層的四化個轉角處都刻有一個負重交腳菩薩。樓閣上部雕有九道相輪及摩尼寶珠。經過無數(shù)的風雨滄桑,寶剎雖已殘痕累累,然而其細膩精巧、匠心獨具的藝術風采仍然熠熠生輝。每當人們在崇福寺欣賞千佛石塔塔剎的時候,總有一種遺憾,總要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兩地的這種狀況,多年來備受仁人志士的熱切關注。1979年,奧地利格拉茨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弗蘭茨先應我國文化部邀請來華訪問,將其所著的《中國塔及堵波》一書贈予中國歷史博物館,著名考古學家史樹青先生發(fā)現(xiàn)該書中收錄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紹和考證。1995年臺北國立博物館典藏組主任黃永川先生給崇福寺來函稱:“貴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層塔’一件,該件石塔為日本抗戰(zhàn)期間擄掠,勝利后歸還我國。該件石塔之塔頂據悉尚存貴寺,可謂大幸?,F(xiàn)階段雖未能璧合,但該塔之價值不會因頂身分離而遜色?!睔v史為我們制造了冬天的殘酷,也給我們講述著春天的故事。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11463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