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及反思(優(yōu)質(zhì)5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3 10:20:56
最新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及反思(優(yōu)質(zhì)5篇)
時間:2023-04-03 10:20:56     小編:zdfb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及反思篇一

第三節(jié) 森林資源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huán)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qū);了解森林資源開發(fā)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chǎn)生的嚴重生態(tài)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fā)學生思考,調(diào)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fā)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fā)”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jīng)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jīng)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huán)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shù)據(jù),以及森林對環(huán)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shù)據(jù)

森林的環(huán)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diào)節(jié)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diào)節(jié)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huán)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yōu)槲L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nóng)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diào)節(jié)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huán)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diào)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qū);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diào)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fā)”,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xiàn)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diào)度室將失去調(diào)節(jié)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huán)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fā)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jiān)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xiàn)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shù)亟?jīng)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diào)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qū)的環(huán)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xiàn)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jīng)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jīng)濟效益,也要注重環(huán)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海洋與陸地分布的基本概況以及大陸、島嶼、半島、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學生了解海陸形成的基本理論——板塊構造學說并記住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

2.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初步掌握讀圖和用圖的方法,掌握畫大陸輪廓略圖的技能。

3.在學習“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理論知識中,使學生認識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運動的,從而進一步理解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課型 講授新課,

教學方法 講授與問答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是有關海洋、陸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難點是板塊構造學說。

教學用具 自制投影片:1.南北半球的海陸分布。2.大陸漂移的三個階段.3.大陸、半島、島嶼示意圖,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帶

教學掛圖:①《世界地形圖》。②六大板塊示意圖。

小地球儀,每個學生一個;立體地表地球儀一個。

教學提綱

第一節(jié) 大洲和大洋

一、海洋與陸地

1.海陸的分布

2.大陸與大洲

3.洋與海

二、海陸的形成

1.大陸漂移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

教學過程

[出示地球儀]將立體地表地球儀置于講臺上,并演示地球自轉(zhuǎn)。

引入新課 這是演示地球在自轉(zhuǎn),請同學們觀察地球的表面。這些廣大的地區(qū)被水覆蓋著,我們稱其為海洋,這些未被海水淹沒的部分,我們稱為陸地。我們?nèi)祟惥褪蔷幼≡陉懙厣?。那么,地球上的海洋與陸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哪些特點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陸地。

第一節(jié) 大洲和大洋(板書)

[提問] 觀察自己桌子上的地球儀,看一看海洋與陸地誰的面積大?(海洋)一、海洋與陸地(板書)

[教師總結] 1.海陸的分布(板書)

[提問] 請看教材封底的地球衛(wèi)星照片,說一說從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樣?(請學生描述教師總結時強調(diào)從太空中看地球,蔚藍色,大部分為海洋水覆蓋。)

[提問] 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為“水球”?(因為人類居住在陸地上。)

[展示投影片] 南北半球的海陸分布。

[提問] 北極和南極分別是陸地還是海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北極為海洋、南極為陸地。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們具體地學習陸地知識。

2.大陸與大洲(板書)

[展示投影片] 大陸、半島和島嶼示意圖。

[教師講述] 講解大陸、半島和島嶼的概念。

[提問] 大陸、半島和島嶼有什么區(qū)別?(面積大小和臨海情況不同。)

[展示教學掛圖] 《世界地形圖》。

[練習] 請學生在圖上指出面積的大陸——亞歐大陸和面積最小的大陸——澳大利亞大陸。指出世界的島嶼——格陵蘭島及我國的臺灣島和海南島。

[教師講述] 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合起來叫大洲。

[提問] 請同學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①地球上共劃分哪幾個大洲?(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極洲,共七個大洲。)

②哪幾個大洲主體分布在東半球?哪幾個大洲主體分布在西半球?(亞洲、歐洲、非洲主體分布在東半球,北美洲與南美洲主體分布在西半球。)

③赤道穿過哪幾個大洲的大陸?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哪幾個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橫穿南美洲、非洲大陸。北美洲和歐洲全部在北半球,亞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極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④山脈、河流、海峽等常常成為大洲的分界,請在圖上指出主要大洲的分界各是什么?(歐、亞兩洲的分界是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和高加索山脈。亞洲與非洲的分界是蘇伊士運河。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分界是巴拿馬運河。)

[提問] 觀察地球儀,注意七大洲的輪廓,按面積請說出七大洲的順序是什么?(教師最后歸納:亞洲——4400萬平方千米,非洲——3000萬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萬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萬平方千米,南極洲——1400萬平方千米,歐洲——1000萬平方千米,大洋洲——900萬平方千米)。

學完陸地基礎知識,下面我們來學習洋和海。

3.洋與海(板書)

[教師指圖講述] 地球表面廣大的海洋被大陸分割成彼此相連的四個大洋。按面積順序,它們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問] 觀察地球儀,說出各大洋分別在哪些大洲之間?(學生回答時,教師在黑板上配合畫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圖)

[教師講述] 大洋的邊緣部分是海。海的面積較小,且靠近大陸,一般由半島或島嶼把它與大洋隔開。有的海與大洋之間僅是海峽相連。海峽是溝通兩個大洋或海與海、海與洋之間狹窄水道,它往往成為交通要道。

[練習] 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我國附近的海和海峽并在圖上指出英吉利海峽、馬六甲海峽與直布羅陀海峽、霍爾木茲海峽。

[練習] 完成第27—28頁“做一做”。

過渡 前面我們學習了海陸的分布,那么今天的海洋與陸地的分布是怎樣形成的呢?許多科學家都曾經(jīng)或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他們提出了不少的學說。其中的是板塊構造學說。

二、海陸的形成——板塊構造學說(板書)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其他學說的基礎上,于本世紀60年代提出的。

1.大陸漂移學說

[展示投影片] 大陸漂移的三個階段

[指導閱讀] 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第28—29頁的“讀一讀”及29頁最后一段,思考回答下列幾個問題:

①魏格納是怎樣提出大陸漂移學說的?

②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③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證據(jù)是什么?

④在大陸漂移過程中,面積縮小的大洋和面積擴大的大洋是什么大洋?

[教師總結] 魏格納為了研究大陸的漂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正是一種科學獻身精神。今天人們已經(jīng)接受了魏格納所提出的“今天的海陸分布是因為大陸漂移的結果”觀點。到了本世紀60年代,人們通過進一步研究,認為大陸的漂移是因板塊運動造成的,從而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板書)

[展示教學掛圖] 六大板塊示意圖

[教師講述]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①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被分成六大板塊。(請同學指出六大板塊名稱)

②六大板塊是不斷運動的。當板塊運動時,地球表面分屬不同板塊的大陸,便出現(xiàn)漂移現(xiàn)象。(請同學注意板塊的邊界和板塊的運動方向。)

③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帶。(配合展示投影片:世界主要火山和地震分布帶。)

[練習] 課文第30頁“想一想”。

[提問] 看六大板塊示意圖,解釋為什么地中海在縮小,而紅海在不斷擴張?(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相互靠攏,而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之間在相互離開。)

布置作業(yè) 繪制海陸輪廓簡圖,并注意掌握繪制技能,在繪圖中復習本節(jié)知識。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及反思篇三

緯線和經(jīng)線

第三課時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jīng)線和緯線、緯度和經(jīng)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nèi)容】利用經(jīng)緯線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了經(jīng)緯線的特征和經(jīng)緯度的劃分,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完成下列表格。

緯線(圈)

經(jīng)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分布

標度的范圍

度數(shù)的變化規(guī)律

經(jīng)緯度的表示方法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數(shù)量特征

五、利用經(jīng)緯網(wǎng)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怎樣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確切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圖“經(jīng)緯網(wǎng)”,在圖上選出經(jīng)緯網(wǎng)的交點a、b、c點。

(讓學生讀出a、b、c 點的經(jīng)緯度。教師及時糾正,輔導。)

引入:通過上面的練習,你認為用經(jīng)緯網(wǎng)確定某一點的位置,有什么規(guī)律?

(啟發(fā)學生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樣。)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難,你怎樣能準確的報出遇難輪船的位置,而及時的救援?

(學生運用經(jīng)緯網(wǎng)知識,不難回答)

展示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倫敦、莫斯科的經(jīng)緯線度數(shù)。

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下列事件的發(fā)生地。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墜落在44.40s、1500w 。

臺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經(jīng)移至2800n、125.30e。

強化訓練:

1.組織學生討論,填出下表:最后讓學生互相對答案。

經(jīng)緯度數(shù)

判斷東西半球

判斷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紐約、倫敦的位置,并說出它們的經(jīng)緯度數(shù)。

(搶答、及時表揚、鼓勵,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全課)概括本節(jié)主要內(nèi)容。

(布置作業(yè))教材提供的“活動”3——“城市經(jīng)緯度的確定”。

【板書設計】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及反思篇四

【課程標準】

1.以褶皺山為例,分析內(nèi)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2.了解褶皺的概念,認識褶皺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態(tài)特征。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了解褶皺和褶皺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態(tài),掌握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并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過程與方法:

閱讀褶皺示意圖,分析褶皺成因及地貌表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生能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山地的形成原因,認識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斷發(fā)展變化,但是有規(guī)律可循,可以被認識的。

【教學重難點】

巖層分布不完整情況下:背斜,向斜的判別

【教學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動畫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引入】播放ppt褶皺山脈巖層的圖片和世界名山,看圖引導學生,提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地理現(xiàn)象。

【設問】當你們看到這些自然景觀是有沒有產(chǎn)生疑惑呢?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巖層為什么是這個樣子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一下,剛才看到的其中一種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皺山”

【進入重點】

1.引導學生觀看圖片

2.播放ppt里的動畫:沉積巖形成 提問:問題1

提問:問題2

追問;

3.播放ppt中的動畫

講解;

播放ppt引導學生認圖;

4.這部分是重點也是難點:

播放ppt 中的動畫 進行探究,引入巖層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況,及地貌的變化;

講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結:對一節(jié)課進行總結

學生讀圖

學生思考完后回答問題

學生看動畫,從動畫中獲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問題,思考后回答

學生讀圖

學生認圖,引起思維沖突,讀圖,分析巖層和巖層的變化的原因。

判斷內(nèi)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態(tài)

學生學以致用運用到實際生活

【板書設計】

內(nèi)力作用——褶皺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斷——新老關系

向斜成山

意義——找礦,找水,工程——找礦

初一人教版地理教案及反思篇五

東南亞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地形分布情況,能歸納其地形特征

2、了解東南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3、了解東南亞的氣候分布及特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作物和礦產(chǎn)

4、了解東南亞的國家

教學重點:

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知道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1、通過讀圖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海陸位置: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西南與大洋洲相臨。經(jīng)緯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間半球位置:主要位于東半球、北半球

通過讀圖強調(diào)東南亞的組成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2、通過地形圖分析:

⑴、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南部地勢低平

⑵、馬來群島地勢崎嶇,山嶺多、平原少。

3.河流

⑴、在圖中找出中南半島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圖中用筆描出,判斷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斷其水力資源的豐富程度分析河流與地形的相互聯(lián)系,以手做比喻加強學生對“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征的記憶。

⑵、根據(jù)地形分析馬來群島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查看相關地圖。

4.以緯度位置突出東南亞地處熱帶的特點,

閱讀課文,嘗試獨立分析影響東南亞氣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斷

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別形成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

⑴、在中南半島上11月~次年5月盛行東北風、降水偏少,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風、降水很多為雨季。農(nóng)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⑵、在馬來群島上,終年高溫多雨,農(nóng)作物可以隨時播種,一年到頭都有收獲

馬來群島火山活動和地震頻繁,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

總結馬來群島地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

5、指導學生完成課文34頁的活動題②

中南半島:地形特征:山河相間分布,地勢北高南低。氣候特征:主要為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干濕季明顯。河流特征:自北向南流,山區(qū)水流湍急,平原水流平緩。

馬來群島:地形特征:地形崎嶇,山嶺眾多。氣候特征:主要為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河流特征:短小湍急。

㈡、馬六甲海峽

通過指圖提問總結馬六甲海峽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強調(diào)其在交通運輸中的咽喉位置。東南亞地區(qū)位于亞洲與歐洲之間。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因而可說是“十字路口”的位置

1.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三個國家之間

2.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3.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港口和歐洲的重要航道

馬六甲海峽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4、學生閱讀課文“花園城市——新加坡”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yè)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地形分布情況,能歸納其地形特征

2、了解東南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知道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

3、了解東南亞的氣候分布及特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作物和礦產(chǎn)

4、了解東南亞的國家

教學重點:了解東南亞的氣候分布及特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作物和礦產(chǎn)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了解課文重點和疑點

三、師生探究、共同理解課文

㈠、富饒的物產(chǎn)

在教師的指導下讀圖,分析書36頁圖7-6東南亞的物產(chǎn)分布。通過名稱引起學生興趣。

1、礦產(chǎn)資源:石油、錫

石油: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

錫:馬來西亞是世界上錫產(chǎn)量最多的國家

2、糧食作物:水稻

泰國、越南、緬甸是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出口國

3、熱帶經(jīng)濟作物:

天然橡膠: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分居世界前三位。

油棕(棕櫚油):泰國的棕櫚油產(chǎn)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

椰子(椰油):菲律賓是世界上出產(chǎn)椰子,出口椰油最多的國家

4、指導學生完成課文37頁活動題

活動題①中南半島水稻主要分布在泰國、越南、緬甸的平原地區(qū),氣候是熱帶季風氣候。

活動題②河流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有利于水稻的生長。

㈡、我國的近鄰

1、讀圖7——8找出東南亞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越南——河內(nèi) 老撾——萬象 柬埔寨——金邊

泰國——曼谷 緬甸——仰光 馬來西亞——吉隆坡

新加坡——新加坡 菲律賓——馬尼拉 印度尼西亞——雅加達

文萊——斯里巴加灣市 東帝汶(最新獨立)

2、其中與我國陸地接壤的國家為緬甸、老撾、越南

3、湄公河在我國境內(nèi)叫做瀾滄江,流經(jīng)了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是亞洲流經(jīng)國家最多的國際性河流。

4、居民

⑴、東南亞是世界上海外華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區(qū)

⑵、從課文中找出華人和華僑的區(qū)別。

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qū)之一

四、總結課文、完成作業(yè)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17526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