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貿易合同要素六篇(模板)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4:36:46
最新貿易合同要素六篇(模板)
時間:2023-06-06 14:36:46     小編:zdfb

隨著法律觀念的日漸普及,我們用到合同的地方越來越多,正常情況下,簽訂合同必須經過規(guī)定的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規(guī)的合同書怎么寫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合同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貿易合同要素篇一

涉外貿易合同范本_貿易合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涉外的貿易合同范本,歡迎各位大家參考!

1.合同貨物:_________

2.數量:_________

3.原產地:_________

4.價格:_________f.o.b_________

5.裝船:第一次裝船應于接到信用證后30天至45天內予以辦理。從第一次裝船,遞增至終了,應在12個月內完成。

6.優(yōu)惠期限:為了履行合同,若最后一次裝船時發(fā)生延遲,售方提出憑證,購方可向售方提供30天的優(yōu)惠期限。

7.保險:由購方辦理。

8.包裝:用新牛皮紙袋裝,每袋為_________公斤;或用木箱裝,每箱為_________公斤。予以免費包裝。

(1)全套售方商業(yè)發(fā)票;

(2)全套清潔、不記名、背書提單;

(3)質量、重量檢驗證明。

10.裝船通知:購方至少在裝貨船到達裝貨港的7天前,將裝貨船到達的時間用電傳通知售方。

11.保證金:

(1)通知銀行收到購方開具的不可撤銷信用證時,售方必須開具信用證_________%金額的`保證金。

(2)合同貨物裝船和交貨后,保證金將原數退回給售方。若出于任何原因,本合同規(guī)定的第12條除外,發(fā)生無法交貨(全部或部分)按數量比例將保證金作為違約予以沒收支付給購方。

(3)若由于購方違約或購方不按照本合同第9條規(guī)定的時間內,(第12條規(guī)定除外)開具以售方為受益人的信用證,必須按保證金相同的金額付給售方。

(4)開具的信用證必須滿足合同所規(guī)定的條款內容。信用證所列條件應準確、公道,售方并能予以承兌。通知銀行收到信用證后,通知銀行應給開證銀行提供保證金。

12.不可抗力:售方或購方均不承擔由于不可抗力的任何原因所造成的無法交貨或違約,不可抗力的任何原因包括戰(zhàn)爭、封鎖、沖突、叛亂、罷工、雇主停工、內亂、騷動、政府對進出口的限制、暴動、嚴重火災或水災或被人們所不能控制的自然因素。

交貨或裝船時間可能出現(xiàn)延遲,購方或售方應提出證明予以說明實情。

13.仲裁:因執(zhí)行本合同所發(fā)生的一切爭執(zhí)和分歧,雙方應通過友好協(xié)商方式解決。若經協(xié)商不能達成協(xié)議時,則提交仲裁解決。仲裁地點在_________由_________仲裁委員會仲裁,按其法規(guī)裁決。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是終局裁決,對雙方均有約束力。仲裁費用應由敗訴方承擔。除進行仲裁的那部分外,在仲裁進行的同時,雙方將繼續(xù)執(zhí)行合同的其余部分。

14.貨幣貶值:若美元貨幣發(fā)生法定貶值,售方保留按貶值比率對合同價格予以調整的核定權力。

15.有效期限:本合同簽字后,在7天內購方不能開出以售方為受益人的信用證,本合同將自動失效。但購方仍然對第11條中第(2)、(3)項規(guī)定的內容負責,支付予以補償。

本合同一式兩份,經雙方認真審閱并遵守其規(guī)定的全部條款,在見證人出席下經雙方簽字。

簽訂地點:_________簽訂地點:_________

貿易合同要素篇二

;

摘 要:筆者把哈里斯-托達羅模型引入h—o模型,分析貿易結構調整、勞動力有限流動、勞動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對收入變動的作用機制。結果發(fā)現(xiàn):要素收入分配與貿易商品要素密集度轉變存在密切聯(lián)系,勞動所有者收入下降是貿易商品結構調整的結果;資本深化和勞動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不利于勞動所有者;作為一個勞動力相對豐裕的國家,貿易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出現(xiàn)和要素密集度背離的現(xiàn)象,原因是要素市場的資源配置扭曲和產品內貿易的發(fā)展。

關鍵詞:貿易結構調整; 要素市場扭曲; 收入分配

引言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加深,勞動收入份額為什么不斷下降呢?筆者的解釋是貿易商品結構調整及要素市場扭曲,有利于資本所有者而不利于勞動所有者。首先,要素收入分配與貿易商品結構存在密切聯(lián)系,勞動所有者收入份額下降可能是貿易商品結構調整的一個階段性特征。隨著出口貿易的迅速增長,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額占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上升,資源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95年以來,中國從主要出口輕紡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轉向出口機械等資本相對密集的產品,出口產品的資本密集度在逐年上升(羅長遠 等,2009a)。2000年工業(yè)品貿易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為56.17%,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出口產品的比重為43%,2010年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比重為31.6%,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出口產品的比重為68.3%(牛蕊,2011)??梢姡袊呀洀囊詡鹘y(tǒng)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結構,調整為以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結構。根據經典的貿易理論,隨著出口產品的資本密集度的提高,資本將從出口中獲得更多的收益:一方面是豐裕的勞動力供給,另一方面是出口產品的資本密集度不斷提高,對勞動力需求的相對減少,使出口收益更多地被資本獲得,不利于勞動者。其次,要素市場的扭曲。利率的管制維持了資本的低價格,由于大多數金融資源為國有銀行所控制,政府通過它們向國有企業(yè)甚至是外資企業(yè)注入資金,使得這些企業(yè)資金使用的成本低廉;再加上政府人為制造的“稀缺”抬高了資本的“談判能力”,降低了勞動力的議價能力,這就促使資本投資比例的上升,從而使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例上升,產品資本密集度不斷提高。

一、文獻綜述

關于貿易的收入分配效應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之一。robertson(2000)針對墨西哥貿易開放的就業(yè)和收入分配效應的分析,揭示了開放過程中行業(yè)間收入不平等加劇的現(xiàn)象;harrison(2002)明確指出,發(fā)達國家勞動收入占比的變化與全球化進程密切相關。在金融一體化的時代,資本的流動更加頻繁,它的“談判地位”得到強化,勞動的弱勢地位日益顯現(xiàn),并導致勞動收入占比的下降。diwan(2000)指出,全球化、特別是放松資本管制,可能通過金融危機對勞動收入占比起負面影響,給勞動者帶來永久的創(chuàng)傷。bertoli 等(2007)將melitz模型的異質性企業(yè)引入到新古典貿易理論,論證了存在企業(yè)異質性的情況下的s-s定理仍然成立。中國經濟學界開始關注要素收入分配問題始于20世紀90年代,從那時起,要素收入分配發(fā)生了不利于勞動分配的變化。隨著經濟發(fā)展和貿易的擴大,中國的收入差距也呈擴大趨勢。面對理論與現(xiàn)實的不一致,一些學者試圖從技術進步、要素稟賦等角度進行解釋。殷德生等(2006)認為,自由貿易通過促使發(fā)展中國家產品種類數增加型的技術進步加劇該國的工資差距;工資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資本對勞動的相對價格下降所導致的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王少瑾(2007)發(fā)現(xiàn)進出口的增加與外商直接投資的大量進入,導致了中國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白重恩等(2008)認為由于壟斷等制度性因素,中國企業(yè)(特別是國有企業(yè))存在著利潤侵蝕工資的現(xiàn)象,由此造成工資性收入比例的降低。羅長遠等(2009b)從產業(yè)的視角考慮產業(yè)結構對于勞動收入占比的影響,即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產業(yè)結構不斷變化、不同產業(yè)的勞動收入占比存在較大的差異。王云飛等(2009)認為中國要素流動的成本尤其是要素在城鄉(xiāng)之間流動的成本非常高,城鄉(xiāng)之間勞動力流動成本的縮減會擴大勞動力和資本所有者之間的收入差距。龔剛等(2010)認為勞動收入份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現(xiàn)階段中國二元經濟結構下的無限勞動力供給。郭慶旺等(2011)從稅收的角度考率勞動收入份額的下降,勞動所得稅導致勞動分配份額的降低,資本所得稅導致勞動分配份額的降低,收入稅使資本和勞動分配份額同時降低。唐東波(2011)通過構建以勞資議價為特征的勞動收入占比的決定方程,發(fā)現(xiàn)貿易擴張顯著地提高了中國勞動收入占比水平,fdi卻不利于當前勞動收入占比的改善。包群等(2011)采用倍差法研究了1998年~2001年間中國制造業(yè)企業(yè)出口對員工收入的動態(tài)影響,認為盡管出口貿易在我國經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從微觀層面發(fā)現(xiàn)出口對勞動力報酬的改善作用不明顯。

研究貿易結構調整、要素市場扭曲對收入分配影響的文獻很少,筆者希望彌補文獻的不足,努力在兩個方面做深入探討:一是把哈里斯-托達羅模型引入h-0模型,將對外貿易納入到二元經濟結構的理論框架下,分析貿易結構調整、勞動力有限流動、勞動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對收入變動的作用機制;二是進一步解釋在中國勞動力豐裕的背景下,貿易商品出口為何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及技術進步為何偏向勞動節(jié)約型,以期對中國貿易結構調整、背離斯托爾帕-薩繆爾森定理的現(xiàn)象進行解釋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二、基本模型

如果貿易品b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則(λlb-λkb)q^b0,當貿易品b轉變?yōu)橘Y本密集型產品時,(λlb-λkb)q^b0。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從式(11)和(12)可知,當貿易品b從勞動密集型產品調整為資本密集型產品時,降低了勞動所有者的工資,增加了資本所有者的工資。

結論1:要素收入分配與貿易商品要素密集度轉變存在密切聯(lián)系,出口產品資本密集度的提高將使出口收益更多地被資本獲得,不利于勞動所有者。這說明勞動所有者收入下降可能是貿易商品結構調整的結果。

根據jones的研究,πk、πl(wèi)分別表示資本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和勞動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從式(11)和(12)可知,資本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會增加勞動所有者的工資,減少資本所有者的工資;而勞動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會降低勞動所有者的工資,增加資本所有者的工資。資本的供給增加及勞動供給的減少,不利于勞動所有者,利于資本所有者。

結論2:勞動所有者收入下降可能是資本深化和勞動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的結果。投資的大規(guī)模增長和資本勞動比的提高,雖然是中國工業(yè)產出迅猛擴張乃至整個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重要原因,但不利于收結論3: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條件下,從式(11)和(12)可知,w^a同城鄉(xiāng)勞動力流動系數ρ、城市失業(yè)率γ成反比;r^同城鄉(xiāng)勞動力流動系數ρ、城市失業(yè)率γ成正比。如果ρ下降,即城鄉(xiāng)之間的流動限制的減少,勞動者的收入就會上升,資本所有者的收入就會減少;同理,如果城市失業(yè)率γ下降,勞動者的收入就會上升,資本所有者的收入就會減少。

三、出口商品資本密集度提高的原因分析

要素收入分配與貿易商品結構存在密切聯(lián)系,勞動所有者收入下降可能是勞動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和出口商品資本密集度提高引起的。與中國出口商品結構類似的國家(地區(qū)),即以資本或技術密集型商品出口為主導的國家(地區(qū)),其人均gdp水平要比中國高很多。xu (2007)認為出口產品的復雜程度已是人均3倍于中國的國家才能夠達到的。根據經典的貿易理論,隨著出口產品資本密集度的提高,資本將從出口中獲得更多的收益:一方面是豐裕的勞動力供給,另一方面是產品資本密集度不斷提高,對勞動力需求的相對減少,使出口收益更多地被資本獲得,不利于勞動者。出口商品資本密集度的提高,主要是由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導致的。

1.外資在中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的上升。1990年以來,外資在中國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從不足20%升至60%以上。外資通常進入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同時會刺激內資企業(yè)增加資本密集度。外資企業(yè)較多的地區(qū),平均的資本密集程度較高。趙玉敏(2006)認為外資在中國初級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和低技術產品出口中的比重約占1/3強,而在資源密集型、中等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品中的出口比重超過了50%,尤其是在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出口中占居80%的高份額,1995年~2004年期間外資在初級產品和5類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都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差異很大,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中只提高了6個百分點,在高技術產品出口中提高了35個百分點。

2.生產要素價格的扭曲。在一個生產要素價格扭曲的社會,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其相對價格并不必然高,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其相對價格也并不必然低。政府對利率的管制維持了資本的低價格,中國大多數金融資源為國有銀行所控制,再加上政府對國有企業(yè)的隱形擔保,國有企業(yè)可以較易從國有銀行取得貸款以維持經營,導致這些企業(yè)資金使用的成本低廉。另外資本和勞動間的議價能力將作用于它們所得到的收入份額。全球化會增強資本所有者的談判能力,降低勞動所有者的議價能力,最終導致勞動收入份額將隨對外開放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在中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上的競爭會增強資本所有者的談判能力。因為資本可以通過“用腳投票”的方式在不同省份轉移,為了追求gdp,地方政府不僅給予資本在稅收、土地使用和環(huán)保上的便利,還把低勞動力成本和低勞動保護作為引進投資者的重要措施。政府人為制造的“稀缺”抬高了國有資本和外資的“談判能力”,降低了勞動力的議價能力,使資本所有者獲取大部分利潤,再加上企業(yè)資金使用的成本低廉,這就促使資本投資比例的上升,從而使資本密集型產品的比例上升,產品資本密集度不斷提高,產生資本替代勞動的現(xiàn)象。

3.勞動節(jié)約型的技術進步。決策者傾向于把競爭力不足歸因于技術落后,把掌握“國外先進技術”作為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國外先進技術主要根據資本豐裕而勞動稀缺的現(xiàn)實開發(fā)的,研發(fā)的是勞動節(jié)約型的技術。政府希望通過產業(yè)政策的調整扶持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培育新的更高層次的比較優(yōu)勢來增強競爭力,普遍偏好于資本密集型技術,忽視勞動密集型技術的運用。為引進更為先進的、資本密集型的技術,在扭曲生產要素價格的同時,國家往往對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提供數額巨大的補貼。國家每年為企業(yè)提供巨額的技術改造資金,為企業(yè)引進國外生產技術提供貸款、關稅以及稅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這些措施降低了企業(yè)的資本使用成本,導致采取勞動節(jié)約型的技術進步,進而使產品資本密集度不斷提高。

反而為以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業(yè)為主的現(xiàn)象提供了有效的解釋。因為垂直專業(yè)化生產反映的是不同國家在同一產品價值增值鏈上的垂直關系,是利用國家間專業(yè)化水平比較優(yōu)勢的差異而不是依靠產業(yè)水平的比較優(yōu)勢來促進貿易的發(fā)展,這種生產過程在不同國家間的分布恰恰反映了各國傳統(tǒng)的比較優(yōu)勢。

四、結論

通過把哈里斯-托達羅模型引入h-0模型,將對外貿易納入到二元經濟結構的理論框架下,筆者發(fā)現(xiàn)要素收入分配與貿易商品要素密集度調整存在密切聯(lián)系,出口產品資本密集度的提高將使出口收益更多地被資本獲得,不利于勞動收入占比的提高。這說明勞動所有者收入下降可能是貿易商品結構調整的結果。資本深化和勞動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不利于勞動所有者;城鄉(xiāng)之間的流動限制的減少,勞動者的收入就會上升。作為一個典型的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國家,出口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密集型,出現(xiàn)和要素密集度背離的現(xiàn)象,其主要原因是要素市場的資源配置扭曲。資本和勞動間的議價能力、地區(qū)之間的招商引資之爭,人為地抬高了國有資本和外資的“要價能力”,弱化了勞動力的談判地位,對勞動者不利。受管制的利率維持了資本的低價格,再加上政府的趕超思維,導致技術進步具有勞動節(jié)省的性質。

參考文獻:

(編校:薛平)

相關熱詞搜索:;

貿易合同要素篇三

委托人: (以下簡稱甲方)

受托人: (以下簡稱乙方)

4.乙方負責協(xié)助甲方取得最終目的港清關所需要的產地證、發(fā)票、裝箱單等相關貿易單據。

5、乙方承諾,盡管由乙方在中轉港的代理委托中轉港工廠為甲方提供相關的貨物增值服務,但中轉港工廠不會以出口方的身份出現(xiàn)在該批貨物再出口至第三國的海關清關文件上。

3.甲方與其客戶之間的買賣合同糾紛或者由轉口貿易引起的任何貿易糾紛均由甲方自行解決,與乙方無關。

貿易合同要素篇四

;

摘要:文章試圖從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雙重作用探討造成中國貧富分化的原因,利用中國的省際面板數據分析了國際貿易、要素收入分配對貧富差距的影響,同時由于國外市場可以影響國內市場,計量模型引入國際貿易與要素收入分配的交互項考察兩者的綜合效應。研究結果表明:國際貿易的深化增加了貧富分化,勞動要素分配份額的提高可以減弱了貧富差距,并且國際貿易與要素收入分配具有替代作用。為防止我國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應該建立起偏向于勞動要素的收入分配體制。

關鍵詞:國際貿易;要素收入分配;貧富差距

一、 引言

作為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從1978年發(fā)起中國采取了對外開放的基本政策。通過37年的實踐,中國的貿易開放程度不斷提高。僅2013年,我國的進出口額已為4.16萬億美元,占同年gdp的7.3%。尤其是以廣東為代表的東部省份,進出口額達到1.09萬億美元,通過計算,貿易依存度高達108.7%。國際貿易已經是成為拉動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開展對外開放政策后的三十幾年,雖然中國的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同期的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大,中國從一個貧富差距較小的國家快速地成為貧富分化比較嚴重的國家,并且貧富分化現(xiàn)象不斷加深。根據2012年9月公布的胡潤富豪排行榜,中國1 000位頂級富豪的平均財富達8.6億美元。統(tǒng)計資料顯示,中國的富豪數量為全球第二,稍少于美國,美國為409人,中國為349人,但10億美元以上富豪,中國為212人,美國為211人,居于世界之首;另一方面,世界銀行把每天的人均消費低于1.25美元的人口歸于貧困人口,按照這個標志中國已經成為超級貧困國家,貧困人口已經高達2.5億。部分學者和研究機構測算的2010年基尼系數為0.61,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2009年~2012年的基尼系數分別為0.490、0.481、0.477、0.474,雖然比0.61低很多,但是仍然超過了國際標準的0.4的警戒線。

我國形成的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出現(xiàn)貧富分化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要素收入分配與貧富分化的關系不可忽視。在全球范圍內,初次收入分配中資本所份額呈現(xiàn)增長趨勢已經受到廣泛關注,大多數文獻對此結論達成共識(白重恩、錢震杰,2009;黃憲海、徐圣,2009;李稻葵等,2009,呂冰洋、郭興旺,2012)。

二、 文獻綜述

很多發(fā)展中國家都通過開展貿易自由化實現(xiàn)了經濟騰飛,但是在現(xiàn)實經濟問題中,對外開放的潛在不良后果也備受爭議,而國際貿易對貧富差距的影響是其中爭論的焦點之一(anderson,2005)。國際貿易對貧富差距的影響機制是多方面的,首先應該明確收入主要從其提供的要素獲得的,要素收入分配必然成為是聯(lián)系國際貿易與貧富差距的重要中介。本文試圖關于貿易開放對國內個體貧富差距的影響作出理論和經驗分析。

在ho理論分析框架下,著名的ss定理得出:關稅的存在,使得國際貿易可以增加受保護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報酬。所以由于關稅的存在,稀缺要素的報酬比正常要素的報酬要高出很多,隨著貿易自由化不斷加深,關稅逐步降低,受保護商品中密集使用的要素報酬也下降。因此,貿易開放將會縮小發(fā)展中國家的貧富差距。

但是后續(xù)的理論和實證對該結論提出了雙重的挑戰(zhàn)。ravallion和chen(2004)通過比較中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前后家庭收入的變化,發(fā)現(xiàn)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提高了家庭收入,總體不平等卻沒有變化。shangjin wei(2003)的研究與chen和ravallion(2004)不同,他發(fā)現(xiàn)貿易與不平等的下降聯(lián)系密切。gourdon等(2006)對收入分配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國際貿易是通過生產要素的相對需求的變化,進而引起要素的預期報酬率影響收入分配的。

收入不平等問題在國內學術界一直是研究熱點,但是大多數文獻從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制度轉型,社會保障、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等為出發(fā)點。徐水安(2003)利用動態(tài)兩要素模型,考察了中國加入wto后個人收入差距的變化,該文發(fā)現(xiàn)入世后中國的收入不平等有所改善。趙瑩(2003)在計量模型中引入了教育、失業(yè)率、轉型戰(zhàn)略等變量,分析結果表明中國的對外開放有擴大中國的個人收入差距的趨勢。萬廣華(2006)和劉力(2005)從全球化視角分析了地區(qū)層面收入差距問題。

張莉等(2012)利用跨國經濟數據,證實了在國際貿易背景下發(fā)展中國家的要素收入向資本傾斜,特別是2000年后,資本收入份額增長的趨勢在發(fā)展中國家愈加明顯,。

陳景華和劉慶林(2013)從貿易影響收入分配的傳導機制上梳理了國內外文獻,主要傳導機制有:要素稟賦差異,要素專有性和流動性的不同,不完全競爭的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等等。

郭興旺和呂冰洋(2012)指出,部分因素在統(tǒng)計上明顯與收入差距相關的變量,也許并不是直接產生影響,而是通過要素收入分配的機制發(fā)揮作用的。比如章奇等(2004)研究認為,金融進步之所以能夠影響收入差距,實際上 是金融受限首先影響到要素收入相對報酬,進而才影響到收入差距。

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低估國際貿易對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單獨用國際貿易和要素收入分配解釋收入差距。國際貿易是影響要素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要素收入分配是導致貧富差距的主要途徑。

綜上所述,由于使用的數據,研究角度以及方法的不同,關于貿易與貧富差距的關系的結論也并不一致,研究機理也紛繁多樣。本文對1997年~2012年中國31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了國際貿易、要素收入分配與貧富差距三者之間關系。此外,本文在一下三個方面做了新的嘗試:(1)本文專注于分析國際貿易通過生產要素報酬的分配影響貧富分化的機制;(2)使用中國省際面板數據作為樣本,大大增加了樣本數量,提高了模型估計的有效性;(3)把中國的實際情況和前人的研究有機結合,對控制變量進一步謹慎篩選,避免控制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三、 影響機理

假設地區(qū)內存在一個2*2的經濟,即使用資本(k)和勞動(l)兩種要素,生產a和b兩種商品,生產函數分別為規(guī)模報酬不變嚴格擬凹且遞增的生產函數:fa(kala)、fb(kblb)。

在長期中,由于國際貿易的存在,資本和勞動是完全自由流動且可以相互替代的。

達到均衡的時:

在此模型里,隨著貿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關稅越來越低,資本密集型商品b的相對價格p隨之下降。p的下降導致a部門中勞動收入上升,資本要素的實際收入小幅下降;在部門b的勞動要素報酬更大幅度的下降。

綜上所述,當勞動不能完全流動時,地區(qū)內進出口部門的勞動要素報酬趨于下降,該模型表明國際貿易對收入不平等的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勞動要素收入下降導致的。

四、 計量模型與數據

根據影響機理分析,我們建立如下計量模型:

rpgit=?琢1trit+?琢2fsit+?琢3tritfsit+?茁xit+?著it(7)

rpgit=?酌rpgi,t-1?琢1trit+?琢2fsit+?琢3tritfsit+?茁xit+?著it(8)

公式(8)增加了貧富差距的一階滯后項,為典型的動態(tài)面板數據模型,所以不能使用ols、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等面板數據估計方法。本文采取系統(tǒng)廣義距估計方法(system-gmm或blundell-bond gmm)對(8)式回歸。system-gmm估計方法的優(yōu)點有:可以控制被解釋變量的前期值和其他解釋變量與殘差項之間的內生性。

各個變量的含義及測算方法:

1. 貧富差距的度量(rpg)。收入不平等的度量方法有很多,萬廣華(2006)把其歸于絕對與相對之分。基尼系數就是使用較多的相對指標,雖然針對基尼系數的算法有許多種類,但是省際基尼系數的算法卻很少,并且這些方法具有不可重復性。參照郭興旺等的通常做法,按照世界銀行指出的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大致可以反映居民收入差距75%的標準,用省際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作為省際居民貧富差距的替代變量,即:rpg=城鎮(zhèn)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家庭人均純收入。

2. 貿易依存度(tr)。本文用貿易依存度來衡量貿易自由化過程,即各省每年的貿易進出口額與各省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一些文獻認為應該采用各國的平均關稅水平來度量,但是本文研究的是省際數據,各省之間的關稅水平并不存在差別,所以以關稅水平作為度量指標是不合適的。由于貿易依存度tr是相對指標,所以不受價格因素的影響。

2004年后各省稅前勞動要素收入=各省勞動者報酬+各省個體業(yè)戶勞動者報酬——各省國有農場的營業(yè)盈余。

稅前勞動要素分配份額(fs)=勞動要素收入/gni

4. 其他控制變量。

(1)教育水平(edu):用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衡,教育水平=(小學文化程度人口*6+初中文化程度人口*9+高中文化程度人口*12+大專以上文化人口*16)/6歲以上人口。

(2)壟斷程度(mon):用工業(yè)部門增加值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所占比重代表。

(3)經濟結構(estr):第三產業(yè)產值/gdp。

(4)金融危機(shock):設定時間虛擬變量。以上數據來源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工業(yè)經濟統(tǒng)計年鑒》和《中國工業(yè)統(tǒng)計年鑒》。表1為變量統(tǒng)計描述,表2為相關性關系。

五、 回歸結果與分析

基于上文構建的計量模型,本部分選取1997年~2012年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面板數據,對國際貿易、要素收入分配與貧富分化的關系進行了是實證檢驗,計量結果如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在逐步加入控制變量的模型下,國際貿易和勞動要素收入份額顯著影響了中國的收入差距拉大,是造成貧富分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入貿易與要素分配的交互項后,交互項顯著減輕了貧富分化,對貧富分化有相當的解釋力。國際貿易加速了中國的貧富分化,對勞動要素收入的傾斜可以減輕貧富分化。國際貿易對貧富差距的作用受到要素收入分配的影響,國際貿易增加了勞動要素收入份額,從而導致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得到的貿易對收入差距影響的結果不同,這也充分說明了,諸多實證研究跟理論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國有化程度越高即壟斷程度越高,貧富分化越嚴重,這與現(xiàn)實情況非常文匯,壟斷的超額利潤大大加劇了貧富分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也能提高貧富分化,這也許是因為教育水平的提高往往是已經掌握極大資本的人群,所以應該注重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受教育程度。經濟結構的變動對貧富分化也有顯著的加劇作用。金融危機減輕了貧富分化。

六、 結論與政策建議

國際貿易的擴大與要素收入分配的不平等造成了貧富分化的逐步擴大。由于勞動要素的短期不完全流動性,致使勞動要素的收入份額小于資本要素,國際貿易的逐步擴大,使得勞動要素收入份額進一步減少,勞動要素收入減少,資本要素收入增加,從而造成“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xiàn)象。在宏觀層面對外開放的總方針不變的情況下,調整要素收入分配,促進產業(yè)升級,提高公平的同時兼顧效率,保證貧富分化不會進一步擴大。國際貿易與要素收入分配具有替代關系,不同省份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國際貿易和要素收入分配之間進行政府干預,加強對勞動要素收入分配的傾斜,從而減輕貧富分化現(xiàn)象。在微觀層面上,地方政府和企業(yè)要切實保證廣大勞動人民的基本權益,加大稅收向勞動工作者的減免力度,財政上對勞動人民的進行補貼。在貿易自由化的大勢所趨下,中國的貧富分化問題隨著各種措施的實施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對待日益增加的對外開放度,鼓勵要素國際化流動,尤其是加大勞動要素的流動力度,減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暫時性失業(yè),積極促進國際勞務輸出,提高勞動收入所得。

參考文獻: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亞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發(fā)展趨勢、影響因素及戰(zhàn)略”(項目號:11azd036)。

作者簡介:馬霞(1987-),女,漢族,山東省聊城市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發(fā)展中國家投資。

相關熱詞搜索:;

貿易合同要素篇五

供貨貿易合同范本_貿易合同,一項最普通的貿易,一般也會涉及到貨物買賣、貨物運輸及信用證等合同。所以小編為大家備好了兩篇供貨貿易合同的范本,歡迎參考閱讀!

乙 方:上海華東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住所地:上海市黃浦區(qū)北京東路668號科技京城東樓23層

協(xié)議簽署地:上海市黃浦區(qū)

一、產品

原廠家的質量和技術標準。

二、包裝和運輸

本協(xié)議書時向乙方以書面形式提出,屆時由雙方另行協(xié)商新包裝事宜。

意,乙方將產品運至下述地址即視為乙方向甲方交付貨物。

交付地點:

交付客戶:

聯(lián)系人:

三、交付和驗收

1、乙方承諾在 年 月 日之前將產品運至甲方指定的交

付地點,甲方或最終用戶應接收產品。如乙方將產品運至交貨地址,但甲方或最終用戶拒收產品,則自乙方將產品運至交貨地址之日即視為產品交付。

甲方或最終用戶(包括甲方或最終用戶的工作人員)填寫收貨確認單,或者在乙方的物流配送單據上予以簽字或蓋章,即視為產品交付的完成。

2、甲方應在貨物交付后 日內對產品進行安裝驗收或委托最終用戶對產品進行安裝驗收。

如甲方或最終用戶在上述時間內未對產品組織安裝驗收,則視為產品驗收合格。

四、產品的保修

產品按原廠家標準保修。

五、貨款及支付

1、本協(xié)議項下產品總價款為 。采用如下方式支付:

(1)本協(xié)議簽署后 日內甲方向乙方付總價款的 %;

(2)交付產品前 日內向乙方支付總價款的 %;

(3)產品交付后 日內,甲方一次性付清余款;

2、若甲方遲延支付,乙方有權在不終止協(xié)議的前提下暫時中止交付貨物,除非甲方向乙方交納與遲延交付款項金額相同的保證金。

六、協(xié)議的生效

本協(xié)議自雙方的授權代表簽字并加蓋公章或合同章之日生效。

本協(xié)議的任何修改或補充須經甲、乙雙方授權代表書面簽署并加蓋公章合同章方可生效。

七、違約責任

若甲方未按約如期付款,則乙方有權向甲方主張違約金,違約金為日計未付款部分的0.1%。

若乙方未按約如期交貨,甲方有權向乙方主張違約金,違約金為日計未交付產品價款的0.1%。

甲方應于乙方通知其提貨之日起1個月內提貨,如提貨逾期,乙方有權單方終止合同,同時,甲方預付款將作為違約金,乙方不再返還給甲方。

八、不可抗力

如因地震、臺風、水災、火災、戰(zhàn)爭、內亂、政府行為、原廠家原因等不可抗力導致協(xié)議遲延履行或不能履行,不構成對本協(xié)議的違約,但遭遇不可抗力的一方應及時通知另一方。雙方應視實際情況討論協(xié)議是否繼續(xù)履行。協(xié)議能夠繼續(xù)履行的,雙方應當繼續(xù)履行協(xié)議義務;不能繼續(xù)履行協(xié)議的,雙方協(xié)商協(xié)議的解除。

原廠家遭遇不可抗力視為乙方遭受不可抗力。

九、適用法律和爭議的解決

國法律。

2、凡因本協(xié)議所發(fā)生的或與本協(xié)議有關的一切爭議,合作各方應通過友好協(xié)商解決;如協(xié)商不能解決,任何一方可向乙方注冊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在協(xié)商或訴訟期間,本協(xié)議不涉及爭議部分的條款仍須執(zhí)行。

十、其他

1、本協(xié)議一式兩份,雙方各執(zhí)一份,兩份具有同等效力。

2、本協(xié)議其他未盡事宜均由甲、乙雙方協(xié)商解決,并簽訂補充協(xié)議、條款,雙方簽訂的補充協(xié)議、條款與本協(xié)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送貨單據、發(fā)運單據、提單、倉單及對帳單作為本協(xié)議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與本協(xié)議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協(xié)議簽署各方:

(蓋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表(簽字):__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乙方:上海華東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蓋章)

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代表(簽字):__________

日期: 年 月 日

貿易合同要素篇六

;

外商投資,是指外國的公司、企業(yè)、其他經濟組織或者個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規(guī)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進行私人直接投資。外商投資的投資主體是外商,又稱為外國投資者,這里強調的是外國國籍,包括在中國境外、依照其他國家相關法律設立的公司、企業(yè)、其他經濟組織,以及具有外國國籍的個人;此外,由于歷史、政治、法律等原因,外商還包括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和臺灣地區(qū)的投資者。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外商在華直接投資逐年增長,我國每年吸引的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從1990年34.87億美元增加到2009年900.37億美元左右,fdi在中國經濟中日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現(xiàn)實是從凈貿易條件來看,我國的貿易條件卻在逐步惡化,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并沒有帶來中國貿易條件的改善。因此有必要對其中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我國fdi的流向情況

從流向結構看,fdi要素密集度特征沒有根本改變。1995年以前,fdi主要投資于服裝、衣著附件、鞋類、玩具、家具等勞動力密集型出口行業(yè),這一時期三資企業(yè)出口的大宗商品也主要集中在這些商品上。1995年的全國三資企業(yè)普查結果表明,三資企業(yè)中具有勞動力密集型特征的行業(yè)所占比重高于資本密集型行業(yè)(2001,王岳平)。根據王岳平(2001)的計算,1995年具有勞動密集特征的行業(yè)(即wpav21①在1以上的行業(yè))的銷售收入占三資企業(yè)的56.78%,具有一般資本密集特征的行業(yè)(即wpav21在0.5到1的行業(yè))的銷售收入占三資企業(yè)的23.29%,具有高度資本密集特征的行業(yè)(即wpav21小于0.5的行業(yè))的銷售收入只占三資企業(yè)的8.77%。520個三資企業(yè)參與的小類制造業(yè)中,三資企業(yè)在全部工業(yè)產出中具有專門化特征的行業(yè)206個,其中屬于高度勞動力密集型的部門51個,占24.76%,屬于一般勞動力密集型部門的93個,占45.15%,二者合計即具有勞動力密集性特征的部門共占69.91%。可見,中國fdi主要流向勞動力密集型行業(yè)。1995年以后,外資流向的行業(yè)結構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流入機電行業(yè)的外資不斷增加,但是行業(yè)結構的這種變化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外資流向勞動力密集型部門的結構特征??梢詮耐馍掏顿Y企業(yè)加工貿易情況中找到原因。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外商投資企業(yè)加工貿易的比重雖然在不斷下降,但是仍然占絕大比重。20多年來,雖然中國fdi流向行業(yè)結構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其要素密集性質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主要還是流向勞動力密集型部門。

二、fdi流向對我國貿易條件的影響

1.形成超額供給

根據《中國統(tǒng)計年鑒》的有關數據,1995~2005年我國主要工業(yè)品出口價格水平呈下降趨勢,這一方面說明價格競爭依然是我國工業(yè)品在國際市場上主要的競爭手段,我國制造業(yè)特別是具有比較優(yōu)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的國際競爭力仍然集中在價格優(yōu)勢上;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出口工業(yè)品總體質量不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較低。在外國直接投資比較集中的行業(yè)中,紡織、洗滌用品、輪胎、機床等產品的出口價格指數有升有降。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外商投資企業(yè)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工業(yè)品出口的競爭手段,而且,外資企業(yè)出口對加工貿易方式的倚重本身就說明外商投資企業(yè)更傾向于利用我國低成本勞動力獲得出口的價格優(yōu)勢。此外,我國長期以來在勞動力密集型部門實行出口導向型的發(fā)展戰(zhàn)略,也造成了中國出口部門的偏向增長,在國際需求結構不變或者在國際市場的需求增長慢于出口增長時,必然形成超額供給,反映在提供曲線上,就是中國的提供曲線向外移動,貿易條件惡化了。

2.形成超額需求

fdi帶動出口增長的同時,推動了進口的更大增長。這就使外資企業(yè)在帶動中國出口迅速增長的同時帶動了中間產品進口的迅速增長,并通過以下兩個作用機制導致中國貿易條件惡化。一是國際市場競爭。出口品的國際競爭加劇的同時,進口品的國際競爭程度近幾年也不斷增加。2000年到2006年,我國進口價格指數由98.98上升為119.32,增長20.5%,可見,fdi使進口競爭日益激烈,推動進口價格的上升,進而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二是外商投資企業(yè)的內部貿易??鐕髽I(yè)進行產業(yè)內貿易主要是為了利用轉移價格獲得高額利潤,跨國企業(yè)在我國往往采取高價進口機器設備和原材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來達到其減少企業(yè)稅負、避開風險與管制、調撥資金和有效分攤費用的目的。由于原材料和零部件來自母國進口或母公司內部采購,外資企業(yè)可以通過抬高進口原材料和設備以及核心技術的價格來達到轉移利潤、減少稅收或獨占利潤的目的。外資在中國以轉移利潤、減少稅收為主要目的轉移價格策略的普遍應用,推動了進口價格的上升,導致了貿易條件的進一步惡化。

三、結論與啟示

中國fdi主要流向勞動力密集型出口部門是造成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貿易條件不斷惡化的重要原因,要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應當進一步加強對外資流向的引導,要從根本上增加外資流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部門和服務業(yè)的比重,降低流向一般制造業(yè)的比重。其中,擴大服務業(yè)利用外資是未來外資經濟成長的另一重要增長點,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也有利于緩解中國經濟增長新階段中的主要矛盾。

相關熱詞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19624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