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荷塘月色內(nèi)容提綱荷塘月色導課篇一
一、 教學目標?
2、 能理解文章的外圓形結構和內(nèi)圓形結構;
3、 能理解“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二、 教學內(nèi)容
1、疊字、博喻、通感
1) 疊字
定義:相同的詞、詞素或音節(jié)重疊使用,又叫疊音。
格式:?abab、aabb、abb、aab、aa
2) 博喻
3) 通感
作用:啟迪人們的聯(lián)想,達到感同身受的審美效果。?
2、 圓形結構
1) 圓形外結構:文章敘述的時空順序的圓;
2) 圓形內(nèi)結構:表現(xiàn)作者情感變化的圓。
3、 情景交融
三、教學材料?
1、疊字、博喻、通感
1)疊字
2)博喻
3)通感
b強化材料:心理學“聯(lián)覺”。
2、圓形結構
b延伸材料:“憶江南”刪掉的原因和不刪的理由:
c強化材料:圓形內(nèi)結構與情感變化曲線結構不矛盾的原因
3、情景交融
a典型材料:馬致遠《天凈沙?秋思》和杜牧的《山行》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 引入內(nèi)容1,指向目標1
從題目導入??,直接進入重點段(4段)的講解。
1) 提問:題目是并列短語還是偏正短語?怎樣理解好?
2)請同學找出重寫荷塘月色的部分。
*4、5、6段。
2、1)分析內(nèi)容1a,基本實現(xiàn)目標1a。
重點分析第4段,學生分析5、6段。
①揭示內(nèi)容1a,接近目標1a
提問:修飾荷葉為什么要用“田田”一詞?
②強化內(nèi)容1a,逼近目標1a?
提問:本段還有幾處疊字,各是什么詞性??
③延伸內(nèi)容1a,逼近目標1a
分析《聲聲慢》中的疊字。?
2)分析內(nèi)容1b,基本實現(xiàn)目標1b。
①揭示內(nèi)容1b,接近目標1b
a提問:描寫荷花用了一個比喻,這個比喻有什么特殊處?
*一本多喻。
*博者,多也;二夕(月)為多;喻體有兩個就行;
復,二次為復(復);?????????喻體有兩個就行。
②強化內(nèi)容1b,逼近目標1b
a提問:新疆民歌《掀起你的蓋頭來》的一句歌詞是不是博喻?
*不是;這叫“連喻”,是多本多喻。
b為什么描寫荷花要用3個喻體?(博喻作用)
3)分析內(nèi)容1c,基本實現(xiàn)目標1c
①揭示內(nèi)容1c,接近目標1c
a提問:描寫荷香的“比喻”修辭有什么特殊處?(通感特點)
b口述“通感”定義
②強化內(nèi)容1c,逼近目標1c
③延伸內(nèi)容1c,拓展目標1c
分析《圍城》中通感句
4)回歸內(nèi)容1,檢測目標1達成度
第二課時
1、引入內(nèi)容2,指向目標2
2、揭示內(nèi)容2,接近目標2
分析文章圓形外結構,指出“憶江南”與該結構的矛盾。
3、強化內(nèi)容2,逼近目標2
提問:現(xiàn)在教材中為什么還原了作品原貌?
1)引入內(nèi)容3,指向目標3
指出本文非單純寫景散文,而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揭示內(nèi)容3,接近目標3
①多媒體展示情景交融的分析內(nèi)容;
②從兩幅“秋日夕照圖”的對比分析,解釋情景交融的內(nèi)涵。
3)強化內(nèi)容3,逼近目標3
分析文章的情感變化,畫出情感變化曲線圖,強化情景的交融。
4、延伸內(nèi)容2、3,拓展目標2、3
1)從情感變化曲線圖分析指出,“憶江南”不該刪的理由;
5、回歸內(nèi)容2,檢測目標2達成度
五、板書設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解題——并列
二.重點段分析
蟬鳴蛙叫
三.圓形結構與情感分析
(序曲……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尾聲)
荷塘月色內(nèi)容提綱荷塘月色導課篇二
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荷塘月色》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清淡素雅、超凡脫俗的月下荷塘圖。教材中要求的是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因此我在設計教學時,使注意從意境這方面進行切入來學習欣賞這篇文章?!耙饩场鳖櫭剂x,即“意”與“境”的組合,意為作者的情感,而“境”則為外在事物,所謂“意境”即為作者內(nèi)在情感與外在景物的有機結合,情景交融。
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首先注意讓學生體會荷塘之美,月色之美,以及在描寫荷塘月色時所用的語言之美,并探究語言刻畫的手法,其次是讓學生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探索朱自清先生在本篇文章中蘊藏的情感,緊扣開頭的第一句(文眼)“這幾天心里頗不平靜”對全文進行思想感情上的分析,因此我安排了兩課時,第一課時重點鑒賞文章的語言,欣賞美麗的荷塘月色之景,第二課時從景入情,對其情感和所表達的思想進行分析,感受文章的意境美(散文就是美文,是文質相稱,形神俱美的藝術品),古人說“文因質立,質資文宣”。散文的美表現(xiàn)咱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完整結合。《荷塘月色》就是這樣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
讓學生在評點課文時,學生對于文章的點評非常到位,甚至于有些學生的點評替代教師的講析,例如:有一位學生說:文中的第四段中曲曲折折的荷塘,“曲曲折折”寫出了荷塘形狀的不規(guī)則也寫出了荷塘回環(huán)曲折的美感,而田田則寫出了荷葉之多,亭亭寫出了荷葉之高,荷葉的動感,荷葉的美,疊加了裊娜,節(jié)奏羞澀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荷葉嬌羞之態(tài),像少女一般的美,而寫流水則脈脈一詞來描述,把水寫活了,寫出了人的感情。
得意之二便把文中使用疊詞的句子讓學生改寫,對比改寫之后與之前對照,有什么不同,領會疊詞在文中使用的作用,并讓學生舉出使用疊詞較多的詩詞,進行對比教學,讓學生學會從語音,語言節(jié)奏的角度來鑒賞詩詞、散文,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好處,此處教師的預設在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去自主探究,自發(fā)生成,避免了出現(xiàn)老師預想不到的事情并且學生在對比中也學習到了方法。
首先第一處便在引導學生本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只注重了自己的預設,而忽略了在此中的引導,以至于教師一味的把學生往自己設定好的路子上引,卻引不過來,學生不明白教師在想的什么,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因此,讓我感覺到在預設與生成中,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可忽略。
另一個是上課時的語速太快,提問時沒有注意語言輕重緩急,讓學生不能抓住問題的要點,使得課堂上學生的反應較慢,無法達到預設的理想狀態(tài),讓學生無法從老師的語言中體味到文章舒緩朦朧的意境美。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
荷塘月色內(nèi)容提綱荷塘月色導課篇三
(1): 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第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第三段(7~11):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xiāng)思。(偏重抒情) 綜觀《荷塘月色》,作者用細膩而真實的筆觸,勇敢而真誠地坦露了一個正直而文弱的知識分子面對暴行時的憤怒而又無奈的心路歷程,強烈地鞭撻了國某黨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和對人民的殘酷鎮(zhèn)壓,從而激勵人們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奮起抗爭,推翻黑暗統(tǒng)治,建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國。只有這樣解讀,才更切合朱自清的寫作本意。
具體段意: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jīng)聽不見了;妻在屋里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本文的文眼。]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瞌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
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音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荷塘月色內(nèi)容提綱荷塘月色導課篇四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xiàn)代抒情散文的名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碇熳郧濉逗商猎律返闹饕獌?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荷塘月色》是現(xiàn)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fā)了作者不滿現(xiàn)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xiàn)實 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作者以秀麗、雋永、細膩的筆法,著意描寫了光影交映、濃淡相宜、疏密相間、和諧無比的月下荷塘的美麗圖畫,抒發(fā)了對黑暗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對寧靜優(yōu)美的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美好生活偶的向往。表達了大革命失敗后,作者既不愿群居,又難于獨處,既不滿于現(xiàn)實,又不能從個人小天地里突破的彷徨、苦悶心情。在如此復雜的心情下,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寫下此篇名著。
《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描寫清華荷塘月色之美,抒發(fā)沉郁的心情。此文文筆優(yōu)美、想象豐富,因收入中國大陸地區(qū)及香港的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但也有人質疑此文的價值。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事件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xiàn)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xiàn)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內(nèi)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其實十分司空見慣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經(jīng)朱自清先生的大筆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們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憂傷風景。
荷塘月色內(nèi)容提綱荷塘月色導課篇五
《荷塘月色》是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學習的重點是鑒賞散文的意境美,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教學中通過“讀”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領悟作者所蘊含的情感,在“讀”中品味語言之妙,從而主動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一)、教學目標
1、學生情況分析
這篇文章的教學對象是高一的學生,初中的學習已經(jīng)使學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識的積累,也有了一定的鑒賞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審美的技巧和能力上,還有待加強。
2、教學目標制定的理論依據(jù)
本單元是現(xiàn)當代散文單元,學習重點是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體會作者所描繪的美景,賞析散文的表現(xiàn)手法。
3、制定教學目標
依據(jù)以上分析,我確定的教學目標為:
①、知識與能力: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培養(yǎng)學生鑒賞散文的能力
(二)、確定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jù)以上三個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
散文的本質是審美的,因此散文教學很適合鑒賞活動的展開。尤其是,優(yōu)美的寫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靈的絮語,很適合于朗讀。根據(jù)本文的特點和《大綱》要求,在教學時要加強誦讀指導,通過誦讀讓學生感受作者心靈的律動,從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朗讀法 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 通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
3、質疑法 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膾炙人口的美文,讀是解讀文本的最佳途徑。授課中我始終貫穿了“朗讀”。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通過聽讀和學生自己的朗讀來走近文本。初讀感受畫面美;;二讀領略語言美;三讀體會情感美;四讀投入學生生命體驗。遵循學生學習的規(guī)律,依靠“文本”本身來說話,讓學生自己來與文本對話,得出自己的結論。
作者本來就是因為心緒不寧,才出來排解內(nèi)心苦悶的,作者到底為什么心緒不寧,我們無法知曉,但他把他筆下的景描寫的那么美,那么細??梢娮髡咴诳酥谱约?,努力讓自己專注于眼前的景色,無論是看荷葉還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細描。作者本來是在看景,但美麗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開始賞景了,隨風飄來的荷香,使作者好像聽到了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此時的作者已經(jīng)和景物合二為一了,達到了一種無我之境。
由看景到賞景,引導學生達到無我之境,和學生一起陶醉在這美景之中,永遠留在美麗的荷塘,不再回到紛繁雜亂的現(xiàn)實。這就足夠了。
一課時。
(一)、導入
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
播放《荷塘月色》flash影片片頭: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高懸,靜靜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著輕柔的音樂,從一片荷葉中探出頭來,慢慢綻放。從盛開的荷花花蕊中現(xiàn)出《荷塘月色》的文題及作者。
提問:看到我設計的篇頭了嗎?看到花兒盛開,心情怎么樣?
有一個成語是形容人很高興的,與花開有關,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兒開放是寫什么?寫景。
你們看到花兒開放,很開心是寫什么?寫情。
寫景是為了什么?抒情。
(導出本課主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 皆 情語”。(板書)
(三)、誦讀四五段,感知畫面美。
引導學生誦讀第四五段。
(1)學生自由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本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chuàng)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2)第二步,抽學生起來朗讀。教師予以適當?shù)脑u點、指導
(3)教師適時的范讀一部分?!懊雷x吟誦”是“回歸語文教育的誦讀之本”,誦讀的關鍵“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師的誦讀,很容易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容易和文本達成共鳴”,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來,使聽課的學生在情緒上達到一個高潮。
(四)、仔細品讀,體驗感情美
經(jīng)過幾次誦讀之后,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請學生起來朗讀四五段,這次是請學生挑出自己最有體會的語句段,帶著感情來讀。
(五)、誦讀品味,領悟動靜結合的寫景方法。
1、第四段有哪些演員上場?第五段是給演員制造氣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導學生找出四五段描寫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寫荷塘是動態(tài)的還是靜態(tài)的?(理解作者動靜結合的寫法)
3、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領會通感手法的運用)
4、作者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動態(tài)呢?是為了表現(xiàn)什么?(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確:毛澤東在他的《沁園春·長沙》中有一句詞“萬類霜天競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葉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機勃勃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寫月光突出了動態(tài)還是靜態(tài)?(引導學生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分析)
6、心里不寧靜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暫時獲得了寧靜。作者對眼前美景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呢?(把握感情,體會借景抒情)
7、荷塘的一動一靜與作者的情感有何關系?
(師板書) 荷塘——動態(tài)美——追求自由
月色——靜態(tài)美——暫獲平靜,陶醉其中
↓ ↓
一切景語 皆 情語
(六)、走近作者,體會作者淡淡的喜悅夾雜淡淡的憂愁
同樣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魯迅會說:“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彼恼Z言象投槍,象匕首,時時體現(xiàn)他的疾惡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對來說較平淡,平和。他從荷塘月色中獲得喜悅,他的喜悅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悅中還摻雜著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學以致用,活用鑒賞方法
品讀賞析第四五自然段的基礎之后,引導學生用剛才所學的賞析方法分析兩個寫景片段。
(多媒體展示材料)
再看下一個材料(多媒體展示)
兩人身世相似,都是自小沒了雙親,為什么她們筆下會有如此不同的景物?兩人性格不同。
無論什么性格的人,都可以寫出感人至深的景。
景中必須有情,才會感人。
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希望語文教學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小結本課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導學生充分探討的基礎上,教師做一個小結,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體會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并告訴學生作者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
任選校園中一景,寫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題目自擬。
我是這么看待《荷塘月色》的,作者本來就是因為心緒不寧,才出來排解內(nèi)心苦悶的,作者到底為什么心緒不寧,我們無法知曉,但他把他筆下的景描寫的那么美,那么細??梢娮髡咴诳酥谱约?,努力讓自己專注于眼前的景色,無論是看荷葉還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細描。作者本來是在看景,但美麗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開始賞景了,隨風飄來的荷香,使作者好像聽到了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此時的作者已經(jīng)和景物合二為一了,達到了一種無我之境。
由看景到賞景,引導學生達到無我之境,和學生一起陶醉在這美景之中,永遠留在美麗的荷塘,不再回到紛繁雜亂的現(xiàn)實。這就足夠了。
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二冊《荷塘月色》說課稿
荷塘月色內(nèi)容提綱荷塘月色導課篇六
時間:2000年9月 地點:成都石室中學
第一節(jié)課
這是我給新生講的第一篇課文。
上課開始,我叫學生把書都關上:“我得考你們兩個問題。”
“非常正確!”我忍不住表揚道,隨即又問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頁上,編輯是有單元學習重點說明的。”
“同學們,他讀得怎么樣?”我問。
大家搖頭。我問胡迪:“你具體說說。”
胡迪說:“他讀得太快了。而且還讀錯了一些地方?!?
我又問:“請凡是在自讀時查過生難字的同學舉個手?!?
有同學開始舉手了:“朱自清,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
無人回答。
學生忍不住一齊說:“浙江紹興!”
我有意停頓了一下,學生正焦急地望著,期盼著我回答這個問題。
我笑了:“請同學們下一節(jié)語文課再聽李老師的答案。好,下課!”
吳桐同學說:“我最喜歡寫《采蓮賦》的那一段。”
“因為我覺得這一段寫得特別快樂?!眳峭┩瑢W答道。
“不應該刪!”幾乎全班同學都異口同聲地說。
“為什么不該刪呢?”我問。
教室里卻一下沉默了,沒人回答這個問題。
接著,我“斬釘截鐵”地說:“我卻認為,原來的教材刪得對!”
“為什么?”有幾個學生在下面小聲地問我。
“何以見得?”我問。
“對,對!”許多同學都點頭表示同意。
有學生問:“李老師,作者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寧靜’呢?”
我把這個問題扔給大家:“誰能幫王馳解答這個問題?”
我沒有多做評論,只說了一句:“我基本同意你的觀點。”
“對了,”我說,“我們昨天不是說了嗎?揣摩語言要怎么樣?。俊?
大家紛紛說:“聯(lián)系上下文。”
“這個問題問得好。誰能談談自己的理解?”我仍然不急于解答。
沒有人舉手。我提示道:“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
多數(shù)學生回答:“沒有?!?
“為什么?找出依據(jù)。”
同學們紛紛點頭稱。
“但是,”我故意設疑,“荷香與歌聲有什么可比的共同點嗎?”
有學生下面接嘴說:“而且朦朦朧朧的?!?
我提醒大家:“請在文中找到依據(jù)?!?
唐懋陽說:“‘縷縷’’渺茫’。”
大家笑得更厲害了。
“因為,這是——”我故意等同學們接嘴。
“通——感!”大家果然心領神會。
“好,還有什么問題?”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這’是指什么?”有人問。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我問學生。
“怎么又想到‘流水’的呢?”我繼續(xù)追問。
同學們回答:“由《西洲曲》里的‘蓮子清如水’而來?!?
“對?!蔽覜Q定這里稍微擴展一下,“知道嗎?這是一首情歌??!”
“哦,原來是這樣。”學生們恍然大悟。
學生情不自禁地接了上來:“道是無晴卻有情?!?/p>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219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