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通用(十五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3 22:06:43
最新《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通用(十五篇)
時間:2023-04-03 22:06:43     小編:zdfb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一

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以及對祖國河山無限的熱愛。

一、設(shè)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設(shè)計,力求體現(xiàn)新課標精神,以讀為突破口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賞讀、美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精妙,感受桂林山水景色的優(yōu)美。在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進一步鉆研文本,在讀中積累,讀中運用,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注意把這些方法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在聽說讀寫中,落實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努力做到“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fā)展”。

二、教學目標

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六年級學生的認知及思維發(fā)展特點,從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著手,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①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感受其獨特的美。②領(lǐng)悟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點、運用對比描寫景物的方法。③在進行語言實踐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感悟、積累和運用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以讀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在讀中積累,讀中運用。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美,感受祖國山河的美,陶冶愛美的情趣,使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xiāng)。

三、教學程序

1.創(chuàng)設(shè)情景,激發(fā)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一個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桂林去游玩。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異、園美?!肮鹆稚剿滋煜隆钡莱隽斯鹆稚剿毺氐拿篮腿藗儗鹆稚剿芍缘馁潎@。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霧,那里的綠樹紅花,會使你以為走進了迷人的畫卷。同學們,想不想去領(lǐng)略那神奇秀麗的桂林風光呢?

課件出示:桂林風光的畫面,伴隨著悠揚舒緩的音樂,激發(fā)起學生心中的美感,使學生獲得了審美的愉悅,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想學,是學生獲得能力的內(nèi)在動力,這樣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就是為了讓學生對《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既然我們對桂林山水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那就請你們自由朗讀全文,讀后思考:

①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nèi)容?②從課文中找出一個總寫桂林山水的句子。“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閱讀是一項個性化的活動,語文教學中要提倡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因此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先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由朗讀全文。這樣的安排能讓學生在整體感知全文的基礎(chǔ)上抓住主干,從中心句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

3.抓住重點,深入領(lǐng)悟

(1)我們已經(jīng)初步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那么桂林山水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地方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一,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桂林水的美)思考二,作者是按怎樣的層次向我們介紹漓江水的?齊讀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先用大海和西湖的水與漓江水作比較,然后描述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

(2)畫出描述漓江水的句子,讀一讀,想一想:①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靜清綠)②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漓江的水真靜呀,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感覺)

漓江的水真清呀,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視覺)

漓江的水真綠呀,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聯(lián)想)

(三組句子,每組的后半句,從感覺、視覺、聯(lián)想三個方面,分別補充說明了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程度,給人的印象深刻、鮮明。)

(3)這一段,既然是對漓江水的靜、清、綠的描述,那么,作者為什么在本段開頭先寫大海和西湖的水呢?

[引導學生把這一段與有無第一句做對比朗讀,體會用大海的波瀾壯闊和西湖的水平如鏡來襯托漓江的水,更能突出漓江水具有獨特的關(guān)。]

(4)這樣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能讀出這種感情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后再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真”對增強贊美感情的作用,體會排比句式的氣勢和所表達的情感。)

4.品讀課文,感悟?qū)懛?/p>

(1)讀了這段一定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同學們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二段的?

(2)小結(jié)第二段的學習方法。

一讀課文知整體(這段話寫的內(nèi)容);二讀課文分層次(先寫什么,再寫什么);三讀課文抓特點(水的靜、清、綠);四讀課文學方法(比喻、排比,襯托與補充描述)。

5.合作學習,交流品讀

(1)根據(jù)總結(jié)出來的學習方法,我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自學第三自然段。小組學習后匯報:①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②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特點的?③這樣的描寫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當學生自學完第三自然段后,我適時地展示“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桂林的山”的畫面。通過這樣的畫面展示來引導學生感受桂林的山那種獨特的美。在此段的教學中,我則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這充分體現(xiàn)了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過程,學習者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2)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chǔ)上,指名讀、齊讀。注意讀出層次間的停頓,突出“真”的重音,體會排比句式的貫通氣勢,表達欣賞、贊美的感情。]

(3)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我采取了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展開想象的翅膀,調(diào)動他們的生活體驗,使之進人“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之中。

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先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范讀課文,讀后鼓勵學生說出他們最想說的一句話,說出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在此基礎(chǔ)上。

讓學生再次閱讀課文,由學生自主、探究地分析出文章的結(jié)構(gòu):總、分、總。從總的概括“桂林山水甲天下”,到分別說出這山、這水怎樣完美地形成天下奇美之畫,自然引出文章最后一段,讓學生用語言描繪這幅美麗的畫卷。

6.積累語言,嘗試運用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學完這篇課文后,我設(shè)計了幾道拓展練習:

(1)關(guān)于讀的:閱讀有關(guān)描寫“大?!?、“西湖”、“泰山”、“香山”和其他有關(guān)“桂林山水”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歡的一段摘抄下來。

(2)關(guān)于寫的:沙澧河是全市人民的母親河、生命河,保護好、開發(fā)好沙澧河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全市人民要把它建設(shè)成獨具濱河特色的風景長廊、生態(tài)長廊、文化長廊、休閑長廊。仿照二、三段的寫法,來具體地描寫一下我們家鄉(xiāng)的沙澧河。可以寫現(xiàn)在的景色,也可以想象開發(fā)好以后的美景。

[學而能動,懂而會用。此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置就是要在加深學生對所學課文的印象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從“懂”走向“用”,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二

《桂林山水》第二課時課堂教學實錄

師:上節(jié)課我們結(jié)合書中的插圖,熟悉了課文的內(nèi)容,下面我們一邊看錄像,一邊把已經(jīng)記下的課文內(nèi)容試著背下來,如果記得不太熟我們可以看一下書。(放錄象師生共同背誦,師生結(jié)合錄像內(nèi)容的順序,進行背誦。)

師:看來,許多同學已經(jīng)記下了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有的同學背誦得很有感情,不過我們所有人要想把課文內(nèi)容融在自己的心里,有感情地讀背下來,我們還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課文內(nèi)容,還得下一番功夫。課前,我們同學都去搜集了關(guān)于桂林山水的資料,看看哪位同學收集了,說給大家聽一聽,你從哪搜集到了什么資料?

生:我從“桂林觀光網(wǎng)”上找到了“桂林山水的由來”和一些關(guān)于景點的神話傳說故事。

生:我從《偉大的祖國》一書中找到了一篇名為《桂林山水》的文章,不過比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內(nèi)容介紹得要詳細。

生:我是從“桂林旅游”這一網(wǎng)站上下載了一些材料,我最感興趣的是關(guān)于象鼻山的介紹。

生:“桂林旅游網(wǎng)”上還有關(guān)于桂林歷史、人文方面的介紹。

生:我的爸爸去過桂林,我聽他給講了許多桂林的事,有些內(nèi)容我都記下來了。

生:我從《中國當代朗誦詩選》一書中找到了賀敬之寫的《桂林山水歌》

生:我從85年出版的一本名叫《祖國》的書中,找到了介紹桂林風景區(qū)的一段話。

師:看來,大家收集到了許多材料,養(yǎng)成這樣一個習慣非常好,這是學習語文的一個好方法,希望大家堅持下去。這些材料對于我們今天的學習會有極大的幫助。

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互相交流一下你們各自搜集的資料。同時看一下我給大家提出的“學習建議”,在你們交流的基礎(chǔ)上試著完成一下里面的一項內(nèi)容?.

(課件出示小組學習建議:a.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練習感情朗讀。b.結(jié)合課文和搜集的資料,寫一篇簡短的讀后體會。c.如果你是桂林人,你怎樣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d.文中哪部分內(nèi)容給你的印象最深,試著說明……學生可以根據(jù)能力和喜好自由選擇其一,或自行設(shè)計題目。)

大家可以從中自由選擇,也可以綜合組內(nèi)的意見,自己擬定研究的題目,可以共享計算機中的資料或相關(guān)圖片,要求小組中的每名成員,都要認真投入,主持人要精心安排,匯報員要細致整理大家的意見,努力爭取人人有收獲,如果需要我的加入請向我示意。

(小組結(jié)合自己選擇或設(shè)計的學習題目,交流合作學習。教師巡視參與指導,吸收反饋意見信息。記錄下相關(guān)的問題。)大約十分鐘。

師:剛才,同學們結(jié)合手中的資料進行了深入地學習。下面讓我們來交流一下各組學習的收獲。看看哪組先來匯報?

生:我們小組研究的是第一題: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感情朗讀。)在讀的時候,我們因想了課前觀看的錄像片,同時我們一起閱讀了介紹漓江水和桂林山的材料,努力把自己想象成游客,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去練習的。

師:想象當時的情景,進行角色換位,他向大家介紹了一種讀書的好方法,你們組給大家示范了下好嗎?

生:讀第二段

師:大家感覺怎么樣?(引導學生進行評價)

生:評價(略)

師:在讀中我發(fā)現(xiàn)句子中有些詞語被你們有意地強調(diào)了,能說說理由嗎?

生:我們突出了“卻從沒”和“真”這兩個詞。因為我們認為,這兩個詞可以表現(xiàn)出作者初見漓江時的驚訝和贊美之情。

師:真正體會了作者之情,誰再來讀一下好嗎?作者寫水清時說“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我認為這沒有什么值得驚訝的,清可見底的小河水,并不少見!

生:漓江的水并不是小河水,因為在江中可以可以行駛竹筏小舟,而且我們手中的資料上介紹,漓江白水深達七八米,而且連它的支流都是清澈見底,這樣的水就是不多見的了。

師:好,結(jié)合材料,抓住桂林山水的獨特之處,才能真正體會出“甲天下”的原因所在。寫水的部分大家讀得不錯,其他的內(nèi)容,我們能讀好嗎?(生練習,練好就舉手,指優(yōu)生讀文。)

師:剛才通過這一小組的匯報,我們更加深入地領(lǐng)悟了課文的內(nèi)容,他們給我們開了個好頭,哪一組接著來匯報?

生:我們小組選擇了第四題(文中哪部分的內(nèi)容是課文的最后一段。(讀)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結(jié),寫出了作者游覽時的真實感受。把山水聯(lián)系起來,還寫了空中的云霧,山間的綠樹紅花,江上的竹筏小舟,這些組合起來,給人的感覺真像一幅色彩艷麗的畫,而且這幅畫又不是靜止的。所以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深。

生:另外,“連綿不斷”一詞寫出了從船上欣賞桂林山水時所見到的不斷變化,通過前面水和山的描寫,我們就會想到:船劃過時,水動起來,水中的倒影也會動起來,而船要是過去后,水又會平靜下來,水中的倒影也會重新復原,隨著兩岸景色的不斷變化,水中的倒影也一定是層出不窮,我們手中的資料里寫到:從桂林到陽朔,有83公里的路程,所以這幅應是長卷,而且是有動感的,千變?nèi)f化的。

師:理解得好,的確,有山無水少一分靈氣,有水無山則少一分剛毅,山水相融,相互映襯,

演繹著離奇的變化,這也正是桂林山水名冠天下的原因所在,還有其他看法嗎?

生:我認為,第二、三段排比句用得好,每一句都抓住了桂林山水的一個特點,句中還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十分具體,形象。

生:排比句我們背起來也很容易。

生:我認為,這兩個自然節(jié)的“啊”字用得也非常好,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如果去掉了“啊”讀起來,就不好聽了。

師:試一下好嗎?(生試)很有道理。哪一組接著來匯報。

生:我們組選擇了第三題進行了練習。(如果你是桂林人,你將如何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

師:好,今天就讓我們認識一下,哪位是桂林人?

生: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如果一提到,桂林,你一定會想到“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確實桂林山水非常美,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關(guān)于桂林的情況,那就聽我這個桂林人來向各位介紹吧。我們桂林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東北部,是個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名城,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旅游勝地。早在1982年就被國務院審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整個風景區(qū)以桂林為中凡,北起興安,南到陽朔,由漓江一水相連,如果讓我來說說這愛百里的路程里,究竟有多少個景點,我也說不表,不過我可以告訴大家,我們桂林風景的四大特點是:山奇、水秀、石美、洞異。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江(漓江)、兩洞(蘆笛巖、七星巖)、三山(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如果你真到了桂林,這幾個地方,你可千萬不能錯過。我們這里,可以說是“山中有水,水中有山”,這是其他風景區(qū)所不具備的,而且這些景色在不同季節(jié),甚至是一天中的不同時刻都會有所變化,要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乘著木筏在雨絲中游覽,一定會讓你有在仙境中的感覺。

另外,我們廣西是少數(shù)民族集中的地區(qū),據(jù)說一共有28個少數(shù)民族,如:壯、侗、苗等,到這里你會了解到許多民俗風情。

我們這里還是亞洲第一座超千米高的水電站-----全州天湖水電站。

著名的體操名將莫慧蘭也是我們桂林人。

對了,我們桂林的交通十分便利,公路、鐵路、航空、水運,可以說是四通八達,不僅通向國內(nèi)的主要城市,而且可以直接通往香港、澳門和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qū)。

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我今天只能給大家介紹這么多,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說得再好,也不如你親自去看一看。歡迎你們到我的家鄉(xiāng)來,到時我會親自去接你們,并給你們當導游,讓你們在桂林游個痛快!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們小組的表現(xiàn)。

生:我認為他們小組說得非常好,不僅抓住了自己身份的特征,還把搜集的各種資料都用上了,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學習。

師:如果誰到桂林去,就到他家去做客,讓他繼續(xù)給你作介紹。哪個組再來匯報?

生:我們組的同學寫了幾篇體會,大家一致推薦我,讓我把自己寫得讀給大家聽!

師:好,讓我們來認真傾聽。

生:(朗讀寫的文章,詳細內(nèi)容略)

師: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他們小組的每名同學都寫了一篇小文章,有的是詩歌,有的是景物描寫,都非常不錯,課下我們要分享一下他們的成果。

生:老師,我們小組的同學準備把自己扮演成導游,向大家一個景點的景色。

師:好,這是個很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讓我們歡迎他們來展示一下。

生:歡迎大家來到桂林風景區(qū)來做客,我是桂林旅游公司的導游員,我的服務編號是6725,今天我將和大家一起瀏覽桂林最著名的景點:象鼻山。

象鼻山,簡稱象山,位于桂林城南,在桃花江和漓江的交會處,形似巨象,人們所他看成是桂林山水的代表,桂林城的象征,桂林市的市徽上就有象鼻山的圖案。

觀賞象山,有兩個最好的位置,一是在濱江南路的江岸上,這里看到的象山,象鼻垂直水中,如巨象飲水,看到的是象鼻山的特寫鏡頭;另一處是在河對岸的訾洲上,隔河相望,看到的是象鼻山的整體,猶如大象的立體浮雕,最好是兩處都看一下,這樣就可以對象山有更深刻的印象,看象山以雨中薄霧,云霧環(huán)繞時最為奇。在那個時候,象山在云霧中,若陷若現(xiàn),猶如神象在霧中走動,可惜這種天氣較難遇到。

關(guān)于象山有許多種傳說,其中有一種是這樣的:傳說這頭大象是玉皇大帝身邊的一位大將,一天,它悄悄地來到了人間,看到了美麗的桂林,樂不思蜀,玩得忘掉了吃飯、睡覺,后來,它病倒了,當?shù)厝藗兗毿恼疹櫵?,給它喂飯喂藥,大象病好后知恩圖報,幫助桂林人們疏通水利,灌溉良田,不并愿永遠留在了人間。玉皇大帝得知后非常生氣,派李天王去捉,當大象正在漓江喝水時,不幸被李天王用箭射死,就化為了象鼻山。

好了,我先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象山上還有水月洞、象眼巖、太平軍象山陣地等許多好的景點等著我們呢,讓我們快坐上小船去看一看吧!]

師:這個小導游表現(xiàn)得怎么樣?]

生:他態(tài)度和藹,自然大方,語言也很流暢,是個合格的小導游。

師:剛才,各小組都匯報了本小組學習成果,大家表現(xiàn)得都非常出色,那么除了剛才提到的這些,你還知道關(guān)于桂林的其他信息嗎?

生:我知道桂林三寶是:三花酒、豆腐乳、辣椒醬,它們都桂林著名的特產(chǎn)。

生:我知道桂林的地貌,在地理上稱為“喀斯特”地形。

生:桂林市這個稱呼是從1940年開始的。

生:我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后一句是“陽朔山水甲桂林”,說那里的山水是桂林風景中最美的。

生:我知道唐代韓愈有兩句詩是描寫桂林的: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

師:好,我們就說到這里,看來桂林山水的美是真正感染了大家,同學們今天學習非常成功,最后看看誰愿意通過讀課文把桂林山水的美展示給大家呢?

師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三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認識本課的生字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4、滲透導游式教學,讓學生體驗當一回小導游。

全文是按照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來組織安排材料的。開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贊語,作為全文的總起句,既點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說明了“我們”來觀賞的原因。

接著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運用了“總──分”的寫法。寫水,用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與漓江對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襯托出漓江的獨特與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靜、清、綠”的三個特點。寫山,用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與桂林的山對比;風景名勝泰山、香山的襯托突出桂林群山的與眾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險”的三個特點。

最后,總起來描寫桂林山水:

山繞水,水映山,云霧、綠樹紅花、竹筏小舟點綴其間,構(gòu)成一卷看不完的畫卷。篇末的兩句詩──“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是全文的總結(jié)句??偨Y(jié)句與總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即總結(jié)了全文的主要內(nèi)容,點明了中心思想,又照應了前文“我們乘著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結(jié)構(gòu)嚴謹,渾然一體。考慮到桂林山和水這兩個自然段的結(jié)構(gòu)相同,所以在教學完漓江水的特點時,讓學生自己學會學桂林山的內(nèi)容。

課文第二自然段。

今天,老師先帶領(lǐng)大家欣賞祖國的名山大川。出示圖片。感受祖國山水美。接下來,咱們要去的就是被譽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1、聽錄音范讀。

2、自由讀文,要求讀通課文。

3、指名讀文,從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寫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寫到桂林山的美?

1、自由讀第2自然段,說說漓江水的特點,并圈出表示漓江水特點的詞。(靜、清、綠)

2、作者是怎么樣來寫漓江水靜、清、綠的?找出有關(guān)句子。

3、指導朗讀。范讀,指名讀,引讀,齊讀。

4、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排比。使文章結(jié)構(gòu)非常嚴謹。

5、練習:

校園的花________;校園的花_________;校園的花____________。

6、再讀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話寫了什么?對于漓江的水來說有什么用?

7、小結(jié)學法:

在這一個自然段里,我們學習了漓江水,接下來,讓你們自己動手動腦來學習桂林山的美。不過在學習之前,我們要先明確一下學習方法及步驟:

⑴ 找出表示桂林山的特點的詞。

⑵ 想想作者是怎么樣來寫桂林山美的。找出有關(guān)句子,并試著有感情朗讀。

⑶ 作者運用了哪些寫作上的方法?

⑷ 寫大海與西湖,對漓江水來說有什么作用?

1、出示: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圈出概括特點的詞。

⑵ 找出句子,說明桂林山的特點。

⑶ 想想作者在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有什么作用?

⑷ 寫泰山與香山,又是為了什么?

2、檢查學習結(jié)果。

1、你認為漓江的水美,還是桂林的山美?

2、出示:

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3、讀這段話,作者是怎么概括桂林山水的?

4、“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作者用怎么樣的語句構(gòu)成了這連綿不斷的畫卷?在這里作者在寫法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寫作有順序,空中──山間──江上。句子對稱。)

6、試背誦課文。

1、今天,我們已經(jīng)游覽了桂林山水,現(xiàn)在有一批老師要去桂林,你可是現(xiàn)成的導游啊。

說一說作為一名導游應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2、出示資料:

桂林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東北部,是中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

桂林地區(qū)屬巖溶地貌。特殊的地貌與景象萬千的漓江及其周圍美麗迷人的田園風光融為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馳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它發(fā)源于桂林東北興安縣的貓兒山,流經(jīng)桂林、陽朔,至平樂縣恭城河口,全長170公里。由桂林至陽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條青綢綠帶,盤繞在萬點峰巒之間,猶如一幅百里畫卷。

這一景區(qū)的主要景點有象鼻山、斗雞山、凈瓶臥江、奇峰林立、父子巖、龍門古榕、大圩古鎮(zhèn)、磨盤山等。

3、想一想該怎么樣來導游桂林山水?自由試說。

4、指名導游。

桂林山水:

漓江水: 靜、清、綠

山繞水, 水映山。

桂林山: 奇、秀、險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四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離不開與課文情境一致的充滿人文情懷的語文實踐活動,唯此方能真正實現(xiàn)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正是實現(xiàn)這種統(tǒng)一的中介和載體。

模擬旅游,還原生活,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同構(gòu)共建。

如果有人來到南通,問我們這里有哪些風景優(yōu)美的地方,你準備怎么介紹?

(愛國主義教育可從愛家鄉(xiāng)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開始)

美麗的家鄉(xiāng)僅是我們祖國秀麗河山的一角,在祖國的大地上有許多名山大川。

(板書:名山大川)

你們?nèi)ミ^哪些名山大川?沒去過聽說過的也行。

你們聽說過桂林嗎?(指地圖)桂林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你們中有人去過嗎?桂林山水比你們剛才說的這些名山大川更有一番獨特的美。

所以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薄凹住笔鞘裁匆馑??(板書:甲)是第一位的,超過其他的。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1、桂林山水這么美,你們想去游覽一番嗎?那現(xiàn)在就讓我們作一次假想旅行。我們坐上飛機,很快就到了桂林,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美麗的圖畫,你們看──

2、出示圖畫(插圖或放大插圖)。

3、現(xiàn)在老師給你們作導游,來介紹桂林山水。

概括出每一小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

學生討論后板書:

山水山  水山水

總————→ 分———→總

講讀課文第二小節(jié)。

1、理解“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那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啟發(fā)想象:

漓江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著我們,老師和你們一起乘著小船,輕輕地搖蕩在漓江上,這就叫“蕩舟漓江”。我們瞇著眼,看著這圖畫想象一下,漓江的水怎么靜;體會一下“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是什么情景。

一起輕輕地哼唱《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曲子,看哪些同學仿佛真的到了漓江。

聽著音樂觀察、想象片刻。

(音樂、圖畫加上教師的語言描述,促使學生多種感官興奮,音樂的旋律豐富了視覺的感受,教師的語言又支配著學生想象的所在,從而把學生帶入漓江畔的情境中,充分體驗到漓江的寧靜 )

你們還記得表示水流的聲音的詞嗎?

(潺潺、淙淙、嘩嘩、叮咚叮咚)

聽一聽,你們聽見了漓江水流動的嘩嘩的聲音嗎?聽到叮咚叮咚的流水聲嗎?潺潺的泥?淙淙的呢?

看一看,你們看見了漓江水在流動嗎?

聽不到,看不到,好靜??!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你只覺得船在向前移。

2、你們往下看,仿佛看到了什么?

3、現(xiàn)在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漓江的水該多綠?。。ㄒ龑Э磮D)書上打了個什么比方?“翡翠”就是綠色的玉石,這塊玉石上有斑點嗎?從哪個詞可以看出?

“無瑕”,指點:“瑕”是玉上的斑點。

4、老師、學生輪讀這三句話,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

5、讀了以后更覺漓江美,文章也寫得美,所以我們愛讀。如果還是這些內(nèi)容,老師把它重新排列一下,效果會怎么樣呢?你們體會一下。

(引導學生比較,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老師讀另外組成的句式不整齊的一段話: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也很清,連江底的沙石也看得見。漓江的水綠得非??蓯?,簡直像一塊無瑕的翡翠?!?/p>

我們再一齊把課文上的句子讀一讀,大家比一比,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這三個分句都是寫漓江的美,課文就是把這些意思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句子排成結(jié)構(gòu)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強語勢,給人的印象鮮明、深刻。這樣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結(jié)合教給知識)

齊讀。

(女生讀第一分句;男生讀第二分句;男女生齊讀第三分句,逐漸加強語氣,體會排比句的作用)

6、講分號:

這三個分句是并列的,所以中間用分號,停頓和句號差不多。

7、指點烘托的手法:

第二小節(jié)一開始,如果就說“漓江的水真靜啊”,不是和第一小節(jié)聯(lián)系得很緊密嗎,為什么要說“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

“波瀾壯闊”──是雄偉壯麗的美。

“水平如鏡”──是寧靜柔和的美。

兩者都很美。然后說“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起什么作用?想一想和中心有什么關(guān)系?

(突出了桂林的水甲天下)

突出了哪一個字?

(“甲”)

指導讀。

重點在哪兒?

(“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

提示層次:先說沒有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再說漓江的水怎么美,寫出漓江水的特點。

8、齊讀第一、二兩小節(jié)。

9、板書:

桂林山水:甲(下加點)天下

水清得

出示:”我愛長江、西湖和家鄉(xiāng)的小河?!罢l能把這個句子改成排比句。

第一步(不加附加成份)如:

我愛長江,我愛西湖,我更愛家鄉(xiāng)的小河。

第二步(加修飾語)如:

我愛浩蕩的長江,我愛明鏡般的西湖,我更愛家鄉(xiāng)彎彎曲曲的小河。

1、桂林的山怎么美呢?同學們自己看看圖,讀讀文:

要求邊讀邊做下列符號:表示疑問的?,分層次‖,重要詞語……,好詞佳句△。

(指名一學生在抄好這一段課文的黑板上做記號)

布置學生找排比句。

1、提示疑問,釋疑:

這一小節(jié),生詞語較多,需集中解決,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p>

2、用簡筆畫創(chuàng)設(shè)情境,通過形象引導學生理解詞語:

教師邊說邊畫。

⑴ 我們來到桂林會看到這樣的山(圖①略),你們說這座山像什么?你猜老人可能在做什么?

⑵ 在桂林,我們也會看到這樣的山(圖②略),你們看這山有點像什么?駱駝可能在做什么?

⑶ 在桂林,我們還會看到這樣的山(圖③略),你們看,這山像什么?大象站到漓江邊想做什么?

(以上三個圖形逐一畫出,組成一幅畫)

⑷ 你們看這些山,姿態(tài)各不相同,變化很多,可以用什么詞來形容?(“形象萬千”)“萬千”表示變化很多。

① 觀察圖畫。我們先看看漓江的水。漓江的水怎么美?

② 教學“觀賞”:

剛才我們愉快地觀看,享受著大自然的美??梢杂檬裁丛~?(欣賞)還有呢?(觀賞)“觀賞”的“賞”就是“欣賞”。我們常常說“欣賞美景”、“欣賞音樂”,可以是“看”,也可以是不用眼睛看。而“觀賞”一定要“看”,這個詞中,哪個字包含了看的意思?(觀)我們就不能說“觀賞音樂”。

③ 自學。

④ 指導:

小朋友自學課文,一定要學會抓住最主要的。漓江的水怎么美?把主要特點抓住。

(根據(jù)學生回答,板書:靜 清 綠)

⑤ 為了讓學生體會句式的整齊、排比的作用,組織安排一系列訓練:

“漓江的水,靜、清、綠”,同學們想一想,在靜、清、綠之間用上什么聯(lián)接的詞兒,就可組成句子?例句:

漓江的水既靜又清還很綠。

漓江的水不但靜而清還很綠。

漓江的水不但靜而且清還很綠。

漓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

設(shè)計意圖:其實這一句就是這一個小節(jié)的概括。這樣概括地寫一句,能使讀者感受到漓江的美嗎?如果把“靜、清、綠”這三個形容詞重疊一下,句子該怎么說?

漓江的水靜靜的。

漓江的水清清的。

漓江的水綠綠的。

設(shè)計意圖:詞語一重疊,程度加深了一些,但還不具體。

我們看著漓江的水不禁贊嘆起來,如果使它變成感嘆句,句子應該怎樣組織排列?例句:

漓江的水真靜??!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綠??!

書上就是用感嘆句。這樣寫,語氣是加強了一些,但是漓江的水靜得怎么樣,清得怎么樣,綠得怎么樣,讀者能感受到嗎?課文是怎么寫的呢?

(通過一系列語文訓練的鋪墊,來體會課文的語感,體會漓江之美)

設(shè)計意圖:漓江的三個特點,都在感嘆句后面補充說明了。補充說明都是用“得”。

⑥ 指名讀,指導朗讀:

“真靜──啊”,輕輕地拖長聲音,給人靜的感覺。

“真清──啊”,聲音稍稍提高些,但又讀得很輕,好像看到“江底的沙石”。

“真綠──啊”,聲音響些,飽滿些,給人明快的感覺。

指點:這樣寫就很具體了,而且給我們美的感覺。

⑸ 這一座座形態(tài)萬千、奇特的山峰分開排列叫什么?(奇峰羅列)“奇峰羅列”中哪個字眼表示“分開”?

(“羅”)

⑹ 一座座分開排列,又可以用什么詞形容?(各不相連)一座座的山高高的各不相連,好像從地上拔起來,就叫──“拔地而起”

⑺ 在桂林也有很高的山,陡峭的山峰非常險峻,書上說“危峰兀立”,這個“?!笔鞘裁匆馑迹渴恰拔kU”的“?!眴幔孔值渖嫌腥N解釋取哪一種恰切?

出示小黑板,引導學生根據(jù)整個詞語的意思,選擇恰切的詞義:

危:①不安全;②損害;③高的、陡的。

(隨手畫圖,圖④略)

⑻ 在這些形態(tài)萬千的奇峰中,有許多怪石疊在一起(圖⑤),這就叫──“怪石嶙峋”,如果是一塊兩塊怪石能叫“嶙峋”嗎,一定要怪石重疊才叫“怪石嶙峋”。

3、再自學課文:

提出要求,詞語的意思懂了,再讀課文,要求能用上一課學習第二節(jié)的方法來自學第三節(jié)。然后要你們自己講書。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⑵ 桂林山的特點,課文是怎么寫的:

學生自學,準備講書,也可同座商量。

4、學生講書:

講書要點:

⑴ 桂林的山用排比句寫出,有三個特點:

奇、秀、險。

⑵ 先說桂林的山“奇”,課文中用一串比喻,“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寫出桂林山的奇特。

⑶ 再說桂林山的“秀”“險”,(指名上來指著圖講)分別說明“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鮮麗”,“倒映水中”,“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⑷ 最后,指出課文上用“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烘托出桂林的山甲天下。

指名講后,啟發(fā)其他學生糾正補充。

5、齊讀課文第三小節(jié)。

6、欣賞最后一小節(jié):

描述:

我們游了漓江的水,又觀賞了桂林的山,課文最后一小節(jié),寫出了我們游覽的感受,寫得很美,讓我們來欣賞閱讀,說這一小節(jié)文字,哪兒寫得好。

學生自學,學習鑒賞。討論。

欣賞要點:

⑴ 從山──水;從水──山,相互映襯。

⑵ 從空中──山間──江上,寫得很有層次。

⑶ 從云霧迷蒙──綠樹紅花──竹筏小船,由靜──動,而且寫了色彩,更覺桂林山水的美。

⑷ 把桂林山水比成“連綿不斷的畫卷”,更覺桂林山水美不勝收。

⑸ 最后引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結(jié)束全文,增添了文章的詩情畫意,并給讀者留下了許多余味。

指名讀,齊讀。

7、朗讀全文。

8、總結(jié)性訓練:

(憑借情境進行語言訓練)

⑴ 桂林山水如此秀麗,當我們游覽結(jié)束的時候,如果我們登上桂林市郊的疊彩山,那么桂林的山山水水就在我們的腳下,這時你想說什么?

⑵ 桂林的山水,就是祖國山河的一部分,你由此又想到什么?

⑶ “山水”的同義詞有哪些?(河山、山河、山川、江山)可以加上哪些詞兒組成詞組。(并引導多種組合)

結(jié)合學生回答板書:

大好──河山秀麗

錦繡山河──錦繡

江山──如畫

秀麗──山川多嬌

⑷ 你能從這些詞組選出一組,用來贊美祖國的錦繡河山嗎?為了強調(diào)也可用反問句。例句:

我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祖國的錦繡山河美如畫。

江山如此多嬌,叫我怎能不愛!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水

總靜

∣ 水清得

分綠

∣奇

總 山秀

空中──山間──江上

山水

靜──動

情境教育的理念在本案中被生動地演化為語文本體和人文情懷的有機整合。注重語文的實踐活動是本案一大特色,更為可貴的是這些語文實踐活動被完全溶化在對祖國壯麗河山的情境欣賞之中,達到了水乳交融、渾若天成之妙,給我們展示了一堂真正的語文課的情韻。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五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老師布置大家課前收集、閱讀了有關(guān)描寫祖國自然景觀的文章,想一想:哪處景色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說出來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們來欣賞桂林山水。播放配樂多媒體課件或出示掛圖,然后讓學生談感受。

3.導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提問:“甲天下”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下面,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讀交流,感悟語言

1.自由讀課文,一邊讀一邊在頭腦中浮現(xiàn)畫面,讀完后,同座交流,談談各自的感受。

2.組織交流,各自談體會。

3.結(jié)合學生的感受,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觀察圖畫、投影或錄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體課件,先后配樂展示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和漓江的水。問: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呢?

(2)自由練習朗讀,然后指名讀,教師相機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漓江水的靜、清、綠。

(3)齊讀課文,提問:漓江的水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點呢?

(1)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或錄像,同時配樂教師范讀;或用多媒體課件,先后播放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山,并同步配樂朗讀課文。

(2)自由練習朗讀,然后組織朗讀比賽,結(jié)合賽前提建議、賽后評議,教師指導朗讀,引導學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險。

(3)指名配樂朗讀。

5.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同時出現(xiàn)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師由“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導讀課文?;蛘叨嗝襟w課件展示游客乘竹筏暢游桂林山水的動畫,同時出現(xiàn)文字。

(1)引導學生質(zhì)疑。

(2)引導朗讀、感悟、解疑。重點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3)再讀第四自然段,引導讀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質(zhì)疑,拓展延伸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記下來。

2.分小組交流,然后小組代表匯報小組內(nèi)還沒有解決的問題。

3.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種處理方法,一是利用集體交流,即時解決;二是存疑,第二課時相機解決;三是引導學生閱讀有關(guān)課外書籍 (如為什么桂林的山會如此奇特)。

4.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你喜歡的詞語在書上畫下來,抄在本子上;

(2)閱讀有關(guān)描寫“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歡的一段摘抄下來;

(3)閱讀其他有關(guān)“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整體導入

1.為什么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2.讓我們也走進這連綿不斷的畫卷,暢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選擇,品讀課文

1?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個自然段,反復誦讀,邊讀邊思考:課文是怎樣描寫桂林山水的特點的?

2?教師組織集體讀議交流,結(jié)合學生的朗讀,相機品賞,抓住重點指導品讀二、三兩個自然段。

品讀第二自然段。

(1)朗讀這段的第二句話,然后根據(jù)學生收集的資料,引進其他有關(guān)描寫漓江的片斷。

(2)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會以下三點: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靜”;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清”;用 “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綠的純凈可愛。

(3)出示掛圖,放映投影片或錄像,以“漓江真美啊!”作為總起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說段寫段。

(4)自由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想怎么背下來,然后指導背誦。

品讀第三自然段。

(1)朗讀課文的第二句話,然后引進有關(guān)描寫桂林的山的資料。

(2)比較閱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想象的豐富,用詞之精妙。

(3)出示掛圖或放映投影片,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并選一座山峰,發(fā)揮想象說話。

(4)比較二、三兩段,找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感悟比較襯托的寫法并注意分號的用法,然后指導背誦第三自然段。

三、朗讀全文,整體背誦

1.自由讀課文,思考課文是怎樣描寫桂林山水的。

(第一段總的說人們贊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兩段分別描寫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靜、清、綠的特點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最后將桂林的山水聯(lián)系起來,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畫。)

2.練習背誦。

3.提示線索,全班背誦課文。

四、轉(zhuǎn)換角色,運用語言

1.同學們,桂林山水如此美麗,大家都很喜歡吧,游完了桂林山水,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贊美桂林山水。

喜愛書法的同學可以把贊美的話寫在書里的插圖上,也就是題詞,別忘了簽名;喜歡說說的同學可以選擇圖上象鼻山這一景點,練練怎么做導游;喜歡創(chuàng)造的同學可以給桂林設(shè)計旅游廣告詞。

2.組織交流,選派代表匯報,師生共同評點。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六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和新詞,會用“觀賞”、“形態(tài)萬千”造句。

2、理解課文內(nèi)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培養(yǎng)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感情,陶冶愛美的情趣。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形象具體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4、理清課文的條理,了解本課先總起后分述最后總結(jié)的敘述方式和前后照應的寫作特點。

5、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形象具體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三、教學準備:放大課文、課文圖片。

教學時間:四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看圖揭題。

一、學習課文。

1、范讀課文。

二、檢查自學情況。

甲天下:天下第一。

觀賞:觀看和欣賞。

無瑕的翡翠:沒有一點斑點的綠色的玉。

拔地而起:指從地面突然高出。

奇峰羅列:指千奇百怪。

屏障:像屏風起遮擋作用的東西。

危峰兀立:指高峰聳立。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疊的樣子。

三、初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由讀課文,思考:想想人們?yōu)槭裁凑f“桂林山水甲天下”。

2、指導分段。

課文分為四段:

第一段:寫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寫桂林的水。

第三段:寫桂林的山。

第四段:總寫桂林山水。

3、再讀課文,體會為什么這樣分段。

四、布置作業(yè)。

1、抄寫字詞。

2、讀重點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詞語。

攀登觀賞欣賞游覽漓江屏障明麗形態(tài)萬千波瀾壯闊連綿不斷怪石

嶙峋云霧迷蒙

二、學習課文第一段。

1、“甲天下”是天下第一的意思,這就引起了“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于是來觀賞。“觀賞”是觀看和欣賞的意思。

2、指名讀課文第一段。

三、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課文第二段。

思考:這段有幾句話?

2、第一句話將漓江與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進行比較,強調(diào)了漓江的水有它的獨特之處。

3、第二句話講了什么?(漓江的水的特點)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邊討論邊板書:

靜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水清可看見江底的沙

綠仿佛一塊無暇的翡翠

①指導朗讀。

②讀第三句話,讀后思考:這句話講了什么?(講人們蕩舟漓江的感覺,“船槳激起……岸在后移”這句話說明了漓江水的靜,正是由于靜,所以人在船上幾乎感覺不到船在前進。)

③指導朗讀,試背課文第二段。

四、作業(yè)。

1、讀一讀,注意加點的部分,再說說這個句子有什么特點。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2、造句。

觀賞——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桂林的水有什么特點?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三段。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

2、課文第一句話講了什么?

第一句用桂林的山與峰巒雄偉的泰山、紅葉似火的香山作比較,突出桂林的與眾不同。

3、指導朗讀。

4、課文第二句講了什么?

板書:

奇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

山秀像……像……色彩明麗,倒映水中。

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象……

說說下面一組句子有什么不同。

(1)我攀登過泰山,游覽過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

(2)我攀登過峰巒雄偉的泰山,游覽過紅葉似火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

“形態(tài)萬千”是什么意思?用“形態(tài)萬千”造句。

指導朗讀。

三、講讀課文第四段。

1、“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

①桂林有山有水,水是那樣的靜、清、綠,山是那樣的奇、秀、險,而且山繞著水,水倒映著山,山清水秀,一片詩情畫意。再加上“空中云霧迷蒙,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觀賞桂林山水,沿途所見都是這樣的美景,所以說“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

②說說“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的意思。

(游人乘船在漓江觀賞桂林山水,就好象在風景優(yōu)美的畫中游覽,景色太美了,使人忘了自己在江上游覽。)

四、作業(yè)。

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第四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講講桂林山水的特點。

二、學習寫作特點。

學生讀課文,思考后討論:課文第二、三、四段的內(nèi)容和課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話有什么聯(lián)系?

(總起——分述——總結(jié))前后照應

三、齊讀全文。

五、作業(yè)。

1、填空。

我看見過的大海,欣賞過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漓江的水真啊,靜得;漓江的水真啊,清得;漓江的水真啊,綠得。船槳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

我攀登過的泰山,游覽過的香山,卻從沒看見過桂林這一帶的山。桂林的山真啊,一座座,,像,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像,像,,;桂林的山真啊,,,好象。

這樣的山這樣的水,這樣的水著這樣的山,再加上空中,山間,江上,讓你感到,真是(“”)。

板書設(shè)計(略)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七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

2.學習課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總的特點和漓江水的特點。

3.對照課文觀察圖,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手法。

教學準備:相關(guān)的資料及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桂林是世界聞名的游覽勝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異,園美。"桂林山水甲天下"道出了她獨特的美和人們對她的由衷贊嘆。

1.出示書中插圖;

2.播放《桂林山水》錄像;

3.教師范讀課文;

4.學生談談感受。

(二)學生自由讀課文,掃讀生字詞。 開火車認讀。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詞語引起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呢?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個什么作用?

2.重點體會"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們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贊美呢?還要我們在親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結(jié)論。"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總的特點,在文中起了總起的作用。)

(三)學習第二自然段

1.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2.默讀課文,用筆畫出漓江水的特點,想一想課文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

3.交流討論

靜: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感覺)

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視覺)

綠: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想象)

板書:

3.體會詞語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是什么句?說說"無瑕、翡翠"的意思。

(這是比喻句,從色彩和質(zhì)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無瑕:沒有一點斑點,非常純凈;翡翠:一種綠色的硬玉,有光澤。)

4.練習朗讀,讀出漓江水的美來,讀出對漓江水喜愛贊美之情。

5.檢查朗讀,注意指導"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中"啊"的正確讀法。

(四)作業(yè):

1.背誦第一、二自然段。

2.朗讀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點。

2.背誦全文。

3.檢查生字、新詞。

4.總結(jié)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自然段

1.讀文,看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點畫下來。

特點:奇(拔地而起,形態(tài)萬千)

秀(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

險:(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結(jié)合課文解釋: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漸高上去,而是仿佛從地面上突然高出來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連: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連綿起伏,接連不斷。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連。

奇峰羅列:羅列:排列。奇形怪狀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態(tài)萬千:各有各的樣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擋著這一帶。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聳立著。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狀的石頭,重重疊疊的樣子。

3.練習朗讀(可小組中互相讀)讀出桂林山的特點和喜愛之情。

板書

4.小結(jié):作者在觀察桂林山時用了什么方法?描寫時又用了什么方法?

觀察:抓特點。觀察時注意了山的形與色并進行了豐富的想象。

描寫:運用比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點,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讀起朗朗上口,富有詩韻。

(二)學習第四自然段

朗讀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這樣的山圍繞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覺,然后說一說。

(三)檢查生字預習。

(四)指導背誦

1.朗讀練習。

2.熟讀后再練習背誦。背誦時先求熟練,后求有感情。

(五)指導課后思考·練習第三題。

(六)作業(yè)

1.抄寫字、詞。

2.背誦全文。

3、預習《記金華的雙龍洞》

附:板書◆

[反思]

《桂林山水》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桂林山水的特點,敘述了桂林山水的秀麗多姿。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一片深情。我設(shè)計的這堂課,旨在通過學生多種形式的讀和感悟,讓學生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體會大自然的美麗和神奇。在讀和賞析中,讓學生達成共識:山水相依,自然是和諧的。我們置身于這樣的美景中,心曠神怡,人與自然也是和諧共存的。

創(chuàng)設(shè)情境,提升感悟。這節(jié)課的伊始,我組織學生交流了大量桂林的山和水的資料。初讀了課文,我就請學生談談對桂林山水的感受,學生停留在一個“美”字上。因為絕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去過桂林,所以我介紹桂林風光的圖片,學生欣賞后請他們用上“贊嘆—描述”的方法,夸一夸桂林的山和水。有了直觀的感受,學生的感悟自然更深。

入情入境,感情朗讀。 桂林的水獨一無二,桂林的山與眾不同,都很美。但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請學生在兩者之間選擇其一,自己去讀去感悟,說說喜歡的理由。當學生感悟得很不錯,能用聲情并茂的朗讀來表現(xiàn)他感受到的美時,就追問學生:你是怎么讀好的?朗讀時,你感悟到些什么?或是問其他的學生:聽了他的朗讀,你覺得他是怎么處理的,才讀得這般好?經(jīng)過學生的討論,談自己的感悟后,學生逐漸入情入境,對文本的感悟更深,朗讀起來也十分投入,深深地陶醉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

直抒胸臆,激發(fā)創(chuàng)作。一起贊賞了桂林山水后,出示賀敬之熱情洋溢的《桂林山水歌》,請想讀的學生自由站起來,和老師一起朗讀,抒發(fā)積蓄在心頭的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課堂上,絕大多數(shù)同學站起來和我一起讀了這首詩,我們聲情并茂的朗讀將課堂推入了一個高潮。而后,我請學生試著吟一首小詩或?qū)憥拙湓挘磉_自己的感受。有了圖片的觀賞,課文的描繪,《桂林山水歌》的燃情,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贊嘆便自然地噴發(fā)了出來。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八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理解漓江水的特點和桂林山的特點,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3、能背誦描寫桂林山水的句子,并仿寫一句或一段話。

1、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桂林的山,平地拔起,千姿百態(tài);漓江的水,蜿蜒曲折,明潔如鏡;山多有洞,洞幽景奇;洞中怪石,鬼斧神工,琳瑯滿目,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絕”,因而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贊譽。今天我們就走進桂林山水,來欣賞一下桂林的美景。

2、學習第二段:

⑴ 自由讀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較?

出示句子和畫面:大海的水波瀾壯闊,是動的。西湖的水水平如鏡,是靜的,而漓江的水動而不覺動。通過比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朗讀句子: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欣賞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

⑵ 漓江的水美,它的美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呢?找出相關(guān)的句子好好讀一讀: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欣賞漓江圖片,理解漓江的水的特點是“靜”、“清”、“綠”。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zhì)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凈。

⑶ 說話練習:

教室里真靜啊,靜得__________。

公園里的花真香啊,香得_____________ 。

師小結(jié):作者描寫漓江水的三個特點時,用了三個結(jié)構(gòu)特點相似的分句,我們把這樣的句子叫做──排比句。它和比喻、擬人、夸張等一樣,也是一種修辭手法。這個句子寫得多美啊,讓我們再邊讀邊美美地體會一下吧。

⑷ 引讀排比句,老師讀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學生讀后半句。

⑸ 學習這一段最后一句話。

⑹ 齊讀第二自然段。

4、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 游過了漓江的水,再讓我們來欣賞一下桂林的山吧?。ㄐ蕾p圖片)

⑵ 桂林的山如此之美,讓大家都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那作者又是如何描寫它的呢?趕快找到描寫桂林的山的第三自然段。

⑶ 自學第三自然段,分小組討論,完成以下要求:

① 作者把桂林的山與什么作了比較?

(理解“峰巒雄偉”、“紅葉似火”)

② 再讀課文,想一想作者是如何把桂林的山寫好的?

(用了排比、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還用了很多好詞,好句)

③ 思考:

桂林的山與別處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顯著的特點?

a “奇”:

課文從兩個方面描寫: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連”。一般的山脈逐漸高上去,且連綿不斷,桂林的山卻是從平地崛起,互不相連。二是“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羅列,排列?!靶螒B(tài)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桂林的山還可能像什么呢?有的像背著娃娃的婦女,有像好斗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使學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tài)萬千,目不暇接。

b “秀”:

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表現(xiàn)出郁郁蔥蔥,色彩明麗的特點。“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c “險”:

課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下來”的夸張感覺,突出了桂林山的“險”。“危峰兀立”,即高峰聳立?!肮质揍尽敝钙嫘喂譅畹氖^重重疊疊。

④ 再次欣賞圖片,練習朗讀:

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

(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讀。

⑤ 齊讀整個自然段。

5、學習第四自然段:

⑴ 如此美的水,如此美的山,難怪作者發(fā)出了如此感嘆: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請大家讀讀第4自然段,也找找這種感覺。

⑵ 讀讀第四自然段,欣賞桂林山水視頻:

“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卷起來收藏?!斑B綿不斷”,接連不斷?!斑B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說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⑶ 齊讀第4自然段。

1、背誦描寫漓江的水或桂林的山的句子,體會祖國山河的美。

2、仿照“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的句式寫一句話。

3、仿照作者寫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句式,寫一處景物。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九

1、運用自制cai課件展示畫面,讓學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學們的觀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靜”、“清”、“綠”、“奇”、“秀”、“險”,理解桂林山水的獨特美,學習“總──分──總”的寫作方法。

1、圖文結(jié)合,理解“波瀾壯闊、水平如靜、峰巒雄偉、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詞語的意思。

2、通過畫面展示和朗讀,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這樣的山圍繞著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著這樣的山”是怎樣的景象。

1、圖文結(jié)合,理解“波瀾壯闊、水平如靜、峰巒雄偉、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詞語的意思。

2、對觀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暢地表達出來。

自制多媒體計算機課件(高亮度投影設(shè)備或大屏幕彩電一臺和視頻展示臺)。

出示課件:放一些風景勝地的圖片(紅葉似火的香山,峰巒雄偉的泰山,神奇峻秀的黃山。水平如鏡的西湖,波瀾壯闊的大海,幽深壯美的三峽) ,讓學生初步感知祖國河山是如此多嬌。

師談話:同學們看了錄像,有很多同學又喜歡去旅游,到過很多地方,知道了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景色優(yōu)美壯觀。有無數(shù)名山大川像一顆顆珍珠撒落在祖國大地上。這節(jié)課老師帶你們到以山水秀麗聞名的廣西桂林去旅游,欣賞那里的秀麗風光。好不好?(好)請同學們邊聽朗讀看畫面,邊想:課文主要描寫了什么?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出示課件,配畫配樂的課文范讀,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了解桂林山水之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采取變序法教學)

的確,桂林山水非常美,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美景的?

1、學習第二自然段:

⑴ 初讀,整體感知:

自讀課文,學生質(zhì)疑。你讀懂了什么?把不懂的提出來與同學交流。

⑵ 觀察,以說代讀:

運用cai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漓江水的獨特美。

出示:靜、清、綠畫面各一幅,指導學生具體觀察漓江水的特點。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把水的特點說具體。

⑶ 精讀,理解重點:

勾畫書上具體描寫漓江水特點的句子。反復讀,找出重點詞語體會漓江水的美。理解句子:“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弊髡甙咽裁幢扔鞒墒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師小結(jié):作者把水比喻成無暇的翡翠,寫出了水的顏色,是閃光的綠、透明的綠、迷人的綠、醉人的綠,貼切而精妙,這不僅僅只是比喻漓江水的綠,也是對漓江水“靜、清、綠”三大特點的綜合描繪,使我們對它的愛幕之心油然而生。

⑷ 深讀,相互交流:

討論:如果我們把這句話改一改,好不好?為什么?

出示課件:比較句子具體描寫的好處:

①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② 漓江的水真靜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綠啊。)自讀句子,交流所得。

⑸ 品讀,充分感悟:

漓江水的美,我們真的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讓我們用朗讀來表達對它的喜愛之情吧!

(輕聲讀、個別讀、集體讀、閉上眼睛試背)

真美呀!別說作者連我們在座的人都被陶醉了,當作者從美景中醒過來,才發(fā)覺自己的船在前進,作者是從什么地方感覺到船在前進的?

本段小結(jié):

這一段作者通過仔細觀察,抓住了水的特點,具體寫出了漓江水的奇特美。

2、總結(jié)學法,學習第三自然段:

剛才我們學第二自然段時是怎么學的?師生一起總結(jié)學習方法,課件出示學習方法。并用這種方法自學第三自然段。

思考:第三自然段描寫的是什么?抓住了哪些特點怎樣寫具體的?

(分組討論)

出示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山的奇異、秀麗、險峻。根據(jù)課文結(jié)合畫面,匯報討論結(jié)果。學到這里你想對桂林的山說點什么?

小結(jié): 這一段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山的特點。桂林的山奇異到山山不同,峰峰各異,秀麗得像蒼翠壯美的屏風,像新生的竹筍;危險得叫人簡直不敢站在它的下面,兀立的怪石好像時刻會栽倒下來。

(指導學生入情朗讀)

3、學習第四自然段:

桂林的山、漓江的水都那么奇特,那么美,如果把它們合二為一,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學習第四自然段。

師范讀,生思考:

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齊讀一二兩個分句,想想“這樣的山”,“這樣的水”指什么樣的山,什么樣的水?這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出示課件:山圍繞水,水倒映山的畫面,讓學生理解山水交融的景象。

那么桂林山水的迷人之處就只表現(xiàn)在這些地方嗎?出示課件:讓學生具體形象地感知桂林山水之美所表現(xiàn)的地方。

作者游覽了桂林山水,他最深的感受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受?

4、學習第一自然段:

正因為這里山美、水美,山水交融,加上綠樹紅花,竹筏小舟,更是優(yōu)美奇絕,無與倫比,天下第一,所以,人們都贊美地說“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什么意思?“甲天下”呢?人們?yōu)槭裁磿f“桂林山水甲天下”?

學生看著課件上的板書總結(jié):因為作者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才乘船去游覽,然后,具體寫出了漓江水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最后寫出作者的感受,這里確實美,美如畫,不愧為甲天下的美稱,前后照應,結(jié)構(gòu)十分完整,作者是采用什么結(jié)構(gòu)來描寫的?

這篇課文,作者通過仔細觀察,抓住了桂林山水與眾不同的特點,運用比喻聯(lián)想等手法,運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把桂林的秀麗風光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游覽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老師根據(jù)它的特點寫了一首詩,我們一起來讀讀。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看法?我們的祖國山川秀麗,風景名勝數(shù)不勝數(shù),現(xiàn)在你們都是小詩人,請把你知道的風景勝地根據(jù)它的特點也寫一首小詩。

(交流學習)

桂林山水非常美,我最喜歡( ),因為(?。?。我真想(?。?。

結(jié)束語: 同學們,桂林這里之所以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是因為桂林的人民保護好了桂林的山水,中外游客珍愛桂林山水,我們家鄉(xiāng)的巴岳山也非常美麗。我們要熱愛她,保護她,讓我們的家鄉(xiāng)更美麗,讓我們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秀,水更清。

桂林山水

林 間 奇 靜

觀 綠 秀 清

光 樹 險 綠

畫 映 槳 繞

中 紅 聲 山

游 花 柔 流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十

一、導游式的入題

上課伊始,我便問學生:“誰知道廣西什么地方最美?”學生們紛紛回答:“桂林?!蔽覇枺骸澳銈?nèi)ミ^桂林嗎?”學生搖頭。我緊接著問:“想去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想!”我笑著說:“老師也沒有去過,也很想去。聽說那兒的山水格外美呢!”這節(jié)課,就讓咱們一起從課文中去游覽桂林的山水,好嗎?”我隨即板書課題。這種際導游式的入題,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學生。

二、多方誘導,引入情境

1、出示圖畫,初入情境

當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有了全面了解時,我出示了秀麗的桂林出水畫。在學生一陣陣“嘖嘖”贊嘆聲中,我不失時機鼓勵學生:“誰能用一句話把畫面的內(nèi)容說出來?”學生興致勃勃,紛紛說出一串串妙語佳句:“桂林山水美如畫”;“美啊,漓江水;秀啊,桂林山”;“桂林是人間的仙境”……此時,學生的心海已掀起了微波。

2、啟發(fā)鑒賞,漸入意境

這篇課文描繪了如詩如畫的桂林山水,語言文字也十分優(yōu)美。教學時,我特別注意抓住文中蘊藉深含、情感濃郁的精言妙句,引導學生細細咀嚼、潛心品味。如教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段話時,我先極富感情地朗讀了一遍,然后對學生說:“這段話描繪了漓江水靜、清、綠的特點。如果老師把它改動一下,你覺得怎么樣?”

接著出示改動句子:

①漓江的水很靜很靜,漓江的水很清很清,漓江的水很綠很綠。

學生反復思考咀嚼,認為改后的句子不生動,沒有把漓江的水靜、清、綠的程度寫具體。我又出示了改動句子:

②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又很清,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這里的水也很綠,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學生在經(jīng)過咀嚼品味后,認為此句雖寫出了漓江水的特點,但它不如原句優(yōu)美有氣勢,不如原句讀赤瑯瑯上口。這樣,在領(lǐng)略桂林山水美麗的同時,還讓學生領(lǐng)略到了祖國的語言文字美。

3、指導朗讀,進入情境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痹诮虒W中,我分別采用了聽讀、引讀、齊讀、個人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在反復吟詠中邊讀邊思,既讀出了內(nèi)涵,又讀出了外蘊;既陶冶了情感,又啟迪了心智。當學生感情即將進入高潮時,我播放了一段悠揚的鋼琴曲,學生們開始三分鐘“遐想旅游”,同時我作“導游”:“各位游客,我們已經(jīng)到達目的地廣西桂林。展現(xiàn)在你面前的是絢麗如畫的桂林風光。來吧,讓我們蕩舟漓江,盡情地去欣賞吧!”學生仿佛完全沉醉在如詩如畫的風光中。聽聽他們的感受吧:“我如同看見魚兒在江底快活地游來游去”;“我已經(jīng)置身在美麗的畫卷中”;“我聽見游人不絕的贊嘆”……至此,學生已掀起了感情的狂瀾,完全進入了仙山瑤池般的美妙境界。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十一

吉春亞?

學習目標?

1、?品讀桂林之“山”的段落,背誦課文三、四自然段。?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用課文新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贊美桂林的其他美麗的景象。?

3、?拓展積累課外自然風光圖片的詞句說明。?

設(shè)計理念:語文教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gòu)。學生的語言(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語言實踐,即“言語學習”,在聽說讀寫的實踐中,通過“感受——領(lǐng)悟——積累——運用”的正確途徑,不斷吸收和積累語言,習得和積淀語感,從而形成理解和運用祖過語言文字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學習語言引入?

上節(jié)課,我們留下了一個如何使語言表達更流暢的懸念,王澈同學敢于向書本的語言挑戰(zhàn),認為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應該搬到漓江的水“靜”的內(nèi)容后面,語言才連貫,是不是呢?咱們讀一讀,出示:?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船漿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

姜波同學認為:這樣一改,意思到連貫了,但是不如書中的原句有情趣,不如書上的句子整齊,讀起來朗朗上口。?

高鵬飛同學則結(jié)合他們兩人的意見,對課文作了這樣的變動:我們來讀讀感受感受。出示:?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船漿激起的微波,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船在前進,岸在后移;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水中的魚兒在歡快的游泳,才讓你感覺到你置身水邊,真令人心曠神怡;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巨大的寶石,熠熠閃光好一幅清幽恬靜的畫面。?

這三位同學的創(chuàng)造性讀書的精神實在令人欽佩。咱們學語文,就是學他人的語言,形成自己的語言。?

(語文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言語學習和實踐活動。語文課的根本宗旨是要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言語能力的發(fā)展。利用學生中出現(xiàn)的對課文原有言語的評價這一契機,組織欣賞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的言語,可有助于提高言語感受能力)?

二、桂林之山語句的品讀?

1、讓我們繼續(xù)走進課文描述“桂林之山”的這部分語言。?

出示:選擇學習1、練習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細細品味哪些語言寫得特別有魅力;。?

3、可以是其他的學習方式(如導游介紹等)?

(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論選擇哪種學習內(nèi)容,均圍繞語文的學習目標——學習言語來進行。)?

2、反饋學習情況。?

(1)?哪些語言寫的特別有味道呢?在學生的品味詞語中教師版圖。?

出示:桂林的山真險啊,一座座把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像,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奇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到下來。?

(2)?在學生展示朗讀情況時結(jié)合具體的指導。?

朗讀的形式可以是想象情景讀、找個對手比賽讀、配上音樂美美的讀、無論是何種形式強調(diào)的是讀書的質(zhì)量有沒有提高。?

(3)學生展示除朗讀、品詞品句外的學習情況。?

3、學生背誦課文的“山”之內(nèi)容。?

(一個優(yōu)美生動的排比句,通過一次又一次饒有趣味的品讀,讓學生品出味兒來,讀出情來,并熟讀成誦。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深入體悟,不斷吸收,體現(xiàn)“讀”中有教,寓教于讀的語文教學思路)?

三、?讀最后一段?

師:從課文的語言中我們感受到桂林的水以他的“靜”、“清”、“綠”聞名于世?!肮鹆值摹吧健庇忠运捌妗薄ⅰ靶恪?、“險”聞名遐邇。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獨,“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情誼綿綿。正如課文最后一段所說的——?

1、齊讀課文最后一段。?

2、指導讀。用讀的好的同學介紹經(jīng)驗等方法進行讀的指導。?

1、?背誦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話。?

四、拓展延伸?

1、這么美的“山”,這么美的“水”,另多少文人,心馳神往。怪不得偉大的詩人賀敬之看到這奇妙的景象由衷的發(fā)出感嘆:?

云中的神啊,霧中的仙,神姿仙態(tài)桂林的山!?

情一樣深啊,夢一樣美,如情似夢漓江的水!?

水幾重啊,山幾重?水繞山環(huán)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都在青山綠水中…….?

…….黃河的浪濤塞外的風,此來關(guān)山千萬重。?

馬鞍上夢見沙盤上畫:“桂林山水甲天下…….”?

2、?最近,我也去了趟桂林,我記下了這樣的話語?

音樂響起時展示圖文并茂的桂林山水圖。?

畫1——一水遙伸萬山間;?畫2——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zan);?

畫3——千峰環(huán)野立,一水抱城流;?畫4——無數(shù)青山浮水出;?

畫5——山在虛無飄渺間;?畫6——青山聳翠白云飛;?

畫7——神秘風彩誘人醉;?畫8——興坪晚霞瑰麗景;?

畫8——濃淡相間景有致;?畫9——江峰回轉(zhuǎn)玉水帶,悠悠閑處有奇峰?

畫10——青峰倒影山浮水,漓江漁火唱晚歸。?

3、?學生寫話。你們想到桂林看一看迷人的山水嗎??

放一小段錄象,用你們的筆抒你們的情。可以用課文中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也可以像賀敬之一樣寫一首小詩,當然也可以和老師一樣寫一句詩。?

4、學生展示自己的語言內(nèi)容)?

(一個個典型的畫面,融言語的意義蘊涵、形象內(nèi)涵,情感內(nèi)涵于一體,是教師在言語作用下調(diào)用自己庫存的表象進行心靈重構(gòu)的結(jié)果。除了能把學生帶進一個美好的山水世界,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悟言語的豐富性,體會同一種景象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現(xiàn),學生在吸收課文語言、賀敬之語言、教師的語言的基礎(chǔ)上不斷的生成新的言語。)?

四、?課外學習?

收集有關(guān)祖國自然風光的圖片,給圖片寫幾句說明,參加班里舉辦的圖片展覽。?

作者郵箱:?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十二

本課教學,要處理好教與學的關(guān)系,樹立“教是為了學”的觀念。在重視改進教法的同時,更要重視學法的指導;在讓學生“學會”的同時,更要指導學生“會學”。本課教學,要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習。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做到因道學文,以文悟道,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語言文字課。

一、教學要求

1.學習課文中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激發(fā)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習“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

3.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理解并積累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二、教法特點

1.本課的教學思路是:先整體后部分再整體,也就是先“整體感知,直奔中心”,接著“部分深究,逐層滲透”,最后“再現(xiàn)整體,深化中心”。

2.教給學生“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的方法以及抓關(guān)鍵詞學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結(jié)合的方法。第二節(jié)的教學由教師“扶”,第三節(jié)“放”手讓學生自學,教師進行點撥引導。在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要充分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同學們都喜歡旅游,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國廣西的一座美麗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覽勝地。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游客前往參觀旅游。為什么呢?因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稱。(有條件的可讓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錄像片斷,邊看邊思:桂林山水給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直接揭示學習課文的方法:“從中心句入手”學課文。

怎么學呢?逐一揭示操作步驟。

1.第一步,找出中心句,理解意思,說說作用。(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并劃出中心句)。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中心句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2)用抓關(guān)鍵詞的方法理解句意:先學懂“甲”的意思,再理解全句的意思:“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3)這句話點明了全文的中心,寫出桂林山水的秀麗,也抒發(fā)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感情。

2.第二步,圍繞中心句,了解內(nèi)容,理清思路。

先指名讀課文,思考:文章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nèi)容?是怎樣一步一步寫的?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2)先總的介紹“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具體描寫漓江的水是怎樣的水,桂林的山又是怎樣的山,最后寫游覽桂林山水總的印象和感受。(據(jù)此給課文分段,理清思路,按“總起—分述—總結(jié)”的方法分段。)

3.第三步:圍繞中心句,學習詞句,領(lǐng)悟感情。

默讀思考:從哪些詞句能看出漓江的水“甲天下”?課文寫了漓江水的哪些特點?用什么方法寫的?

讀后討論交流,明確:

(1)大海的水“波瀾壯闊”,很美;西湖“水平如鏡”,也很美??勺髡哒f“從沒見過漓江這樣的水”,說明漓江的水勝過大海和西湖,比大海、西湖更獨特,更美麗。是用“比較”的方法寫出漓江的水“甲天下”。

(2)漓江的水有“靜、清、綠”三個特點。寫“靜”,是通過人的“感覺”來寫的——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寫“清”是從“視覺”的角度寫的——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寫“綠”是用“比喻”把內(nèi)容寫具體的——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結(jié)合教學比喻句,知道句中把漓江的水比作綠色的翡翠。)

(3)個別讀,引讀,要讀出感情。(特別注意三個“啊”的讀音:真靜啊nga.真清啊nga,真綠啊ya)

(4)書面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的第一張表格。

三、指導學生用學習第二節(jié)的方法自學第三節(jié)課文。

思考題是:從哪些詞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課文寫了桂林山的哪些特點?用什么方法寫的?

自學后討論,教師引導,結(jié)合進行朗讀指導,明確:

(1)作者先用“比較”的方法寫出桂林的山勝過泰山和香山,說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再用生動的比喻描寫出桂林的山“奇”。(結(jié)合看圖,理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并理解“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的詞意。)

(3)同樣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描寫桂林的山“秀”。(結(jié)合看圖解釋:翠綠的屏障。)

(4)桂林的山很“險”,抓“危峰兀立”,“怪石嶙峋”等詞語,領(lǐng)會山勢之險。

(5)結(jié)合學習比喻句,分別說出在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反復誦讀課文,特別注意三個“啊”的讀音:真奇?。▂a),真秀?。╳a),真險?。╪a)。讀后完成課后第一題的第二張表格。

四、學習課文第四節(jié),重點領(lǐng)會句子的意思和作用。

1.學習重點句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先學懂詞意:舟,指小船;碧波,碧綠的波浪;畫,畫卷;游,游覽。再學懂句意:小船行駛在碧綠的江面上,人好像在美麗的畫卷中游覽。句子形象地寫出桂林山水的無比秀美。也抒發(fā)了作者贊美桂林山水的情感。

2.句子的作用

與開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照應,并有總括全文的作用。

五、聽全文錄音。

再次領(lǐng)略桂林山水的奇麗體會課文中所描繪的意境,領(lǐng)會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

附:板書

(李紅妹、孫富)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十三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的是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一課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五課,課文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贊美了祖國的錦繡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課文按照“總___分一總”的順序分為5個自然段。第1自段寫作者蕩舟漓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4自然段分別寫了桂林的山、水、洞的特點,先寫漓江水的靜、清、綠,接著寫桂林山的奇、秀、險。最后洞的剔透、幽深。第5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的印象。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語言優(yōu)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和排比手法的運用,是學生學習習作的典范。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發(fā)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2)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15個重點詞語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2、3自然段。

(4)能仿照排比等句式描寫景物。

重點是學習課文2、3、4自然段,運用舉一反三法,通過反復練習,培養(yǎng)學生自學的能力。難點是學習抓住景物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

第一課時: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會生字,理解部分詞語和課文的意思。學習課文第一殷。

第二課時:

學習課文第二、三、四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抓住桂林山、水、洞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盼寫作方法。

第三課時:

學習課文第五段,總結(jié)全文,進行小練筆。

多媒體課件《桂林山水》

1.直觀教學法:教學2、3、4自然段時,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shè)情境,讓學生親眼看一看桂林的山、水、洞,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便于學生的理解。

2.舉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結(jié)構(gòu)相似、教學要求相同,運用舉一反三法,通過反復訓練,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

3.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障并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yōu)美,感受作者對桂林山水的贊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培養(yǎng)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教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課文。

(一)創(chuàng)設(shè)意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一個舉世聞名的旅游勝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洞,那里的迷蒙云霧,那里的綠樹紅花,一定會使你以為走進了迷人的畫卷。同學們,想不想去領(lǐng)略那神奇秀麗的桂林風光呢?

(上課一開始,教師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創(chuàng)設(shè)優(yōu)美的情境,把學生引入課文,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i.請同學們看《桂林山水》的錄像,配有課文錄音。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麗風光和課文語言的優(yōu)美。

2.提出自學要求:

(1)讀通課文,自學生字、詞。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桂林的洞有什么特點?

(3)課文可分為幾部分?依據(jù)是什么?

3.檢查自學情況,開火車讀課文,大家評賞。

4.學生質(zhì)疑問難(教師根據(jù)疑難歸納有價值的問題)。

(三)舉一反三學課文,品詞賞句悟感情。

1,學習第一自然段。

齊讀第一自然段,提問:“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關(guān)系?在一定的語境中辨析近義詞“觀賞”與“欣賞”。

2.精讀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①用“…”圈點標出寫漓江水的特點的詞語。②用“…”劃出具體描寫這個特點的句子。

(2)討論、交流以上問題,教師隨機板書:水:靜、清、綠

(3)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學生自由朗讀這組句子。

小黑板再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靜,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

讀一讀比一比,它們在表達上,有什么不同。

通過教師范讀、學生試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體會漓江水的奇異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4)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把漓江的水寫得這般奇麗?(總結(jié)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

設(shè)計一組句子進行舉一反三的訓練,投影出示句子:

a.公園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b.教室里真安靜啊,安靜得。

學生討論補充。

(5)課文第一句還寫了大海、西湖,它們美在哪兒?這一段寫漓江的水,為什么還要寫大海、西湖?

小結(jié):作者運用了對比手法,為了把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描繪更加生動、形象。

(6)小結(jié)學法。剛才我們感受了漓江的秀麗風光,是通過什么方法學習的?討論后板書:讀——找——品——誦。讓學生自悟?qū)W法,使學法得到真正遷移,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3.運用“讀、找、品、誦”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三、四自然段。

教師隨機課件出示老人山、駱駝山、巨象山和剔透、幽深的洞,讓學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和洞的奇的特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學生對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熱愛。

4.學習第5自然段。

以讀代講,讓學生劃出描繪整幅畫卷的詞語,想象整幅畫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意境。

5.再次指導朗讀,激發(fā)情感。

這篇課文語言優(yōu)美,描述生動、形象,有利于朗讀訓練。再看錄像欣賞桂林的山水美景,并隨屏幕上的文字朗讀全文。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十四

一、激趣導入

1、師:今天老師將帶著大家乘著木船蕩漾于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

板書課題:齊讀。

2、先讓我們一起來領(lǐng)略一下桂林山水的神韻:

(媒體出示)欣賞桂林山水的圖片。

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呢?

(板書:甲天下)理解“甲天下”。

3、能把這句話讀出“天下第一的”的味道來?

生讀,后齊讀。

二、初讀感知

1、請生大聲朗讀全文:

要求:

⑴ 注意生字詞,把課文讀通讀順。

⑵ 找一找,作者在游賞完桂林的山水后,發(fā)出了怎樣的感嘆。請你把這句句子找出來。

2、交流句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板書)

說說對此句的理解。

3、師小結(jié)過渡:

人坐在小船上游玩,就感覺在畫中一樣,那感覺真是太美了。接下來,就請大家隨著老師用你們美的心靈,美的眼睛去感覺桂林山水美的神韻。先來感受漓江的美。

三、感受漓江的美

1、師配樂朗讀第二小節(jié):

要求學生邊聽邊體會漓江水的特點。

2、師:聽出來了嗎,漓江的水有什么特點?

3、交流,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出示相關(guān)句子。

(抓靜、清、綠)

4、指導朗讀:

讀出“靜、清、綠”的感覺來。

(練讀、指名讀、齊讀)

5、遷移句式,完成填空:

⑴ 萬里長城真長啊,長得()。

⑵ 尚湖的水真(),()。

6、有感情地朗讀:

師:讓我們隨著音樂,再來感受一下漓江的美。

四、領(lǐng)略桂林的山

過渡:感受完漓江的美,再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桂林的山。

1、明確學習要求:

小組學習第三小節(jié),說說桂林的山有什么特點,可用小組內(nèi)喜歡的方式讀,如可以讀讀畫畫,可以邊讀邊想象桂林山的樣子,也可開展朗讀比賽等。

2、交流:(媒體出示該段內(nèi)容)

抓(奇、秀、險)用相關(guān)圖片幫助理解。

3、在感情地朗讀:

桂林的山的確有它吸引人的獨特魅力,師引讀第一句。誰能把它的這種魅力感染給大家。

推薦讀,齊讀。

五、小結(jié)升華

1、師引讀4小節(jié)。后接著引讀:怪不得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p>

2、問:這幅畫是誰畫的?

3、小結(jié):

大自然用它那絕妙的彩筆為我們描繪了這么美妙的一幅畫卷,有多少人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寫下了許多優(yōu)美的詩篇。

4、出示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

老師和同學一起隨著音樂朗讀這首詩。

六、布置作業(yè)

1、你出可以試著吟一首詩或?qū)憥拙湓?,表達自己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

2、搜集桂林山水的圖片,辦成小報,張貼在班級的黑板報上。

【教后感】

讓“美”在課堂上大放異彩。

《桂林山水》已成為了經(jīng)久不衰的精典文章,其一原因是在于它的文質(zhì)兼美。教學此文時,我努力為學生營造成出美的意境。

一、結(jié)構(gòu)美

這篇文章的教學結(jié)構(gòu)我是這樣安排的,上課一開始,就欣賞桂林山水的圖片。然后就請學生交流此時,你最想說些什么呢?接著整體感知,抓文章最后一小節(jié)的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再由這句話,去感受漓江水的神韻,領(lǐng)略桂林山的風姿。最后在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中,讓學生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得以升華。

二、音樂美

教學此文時,在朗讀的設(shè)計上我出很下功夫,力求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最得意的一手是配樂朗讀。有教師的配樂朗讀,要求學生邊聽邊體會漓江水的特點。又有學生的配樂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進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最后,老師和同學一起隨著音樂朗讀賀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讓美融入學生的心靈。

三、板書美

此文的教學板書,我采用了對聯(lián)的形式,讓學生在直觀上感受到美。

《桂林山水》教學設(shè)計篇十五

這篇課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點,以優(yōu)美、簡練的語言,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桂林風景的喜愛之情。

文中的插圖基本反映了課文中描寫的桂林山水的特點。

作者以詩一般的語言,帶著讀者觀賞了風景秀麗的桂林山水。

課文從“桂林山水甲天下”講起,既概括說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國名勝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的緣由。同時引起了我們對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對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點。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聯(lián)系起來,作為一個完美的整體,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qing的贊嘆引出了漓江水的特點:靜、清、綠。在點出特點之后,又具體描寫了漓江的水怎樣靜,怎樣清、怎樣綠。這種以贊嘆的語氣寫實,讓讀者和作者一樣,猶如親臨漓江,蕩舟觀賞這一美景。接著,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樣的筆法,描寫了桂林山的特點:奇、險、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語言寫實,并運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讓讀者切實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語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綜合觀賞印象。山水相映,云霧迷蒙,綠樹紅花、竹筏小舟點綴其間,構(gòu)成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是全文的總結(jié),和開頭“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應。

本課較難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一句。這句話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綠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麗的畫卷中游覽。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220511.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