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理智與情感》讀后感500字六篇(匯總)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04 22:49:18
最新《理智與情感》讀后感500字六篇(匯總)
時間:2023-04-04 22:49:18     小編:zdfb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理智與情感》讀后感500字篇一

再來說說這部小說,它將愛情,親情,友情,人心丟棄在那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雖然是喜劇的結局,卻也給了人不少的壓力。小說圍繞埃莉諾與瑪麗安兩姐妹各自的“三角”愛情展開,埃莉諾愛慕愛德華,卻受到嫂子的阻撓,認為他的弟弟要娶一個有財產的貴族小姐,在聽到愛德華與地位甚至不及埃莉諾的露西訂婚時,氣的暈倒。這就是那個社會,人的價值就是用金錢衡量,愛情什么也不是。

約翰夫人,明顯就是一個理智有余,感情不足的典型代表。而約翰悟,更是親情寡淡,答應亡父照顧寡母和兩個妹妹,最后卻為了省下金錢,將他們趕出去。張口閉口就是“錢”。愛德華明明已經與露西訂婚,卻又與埃莉諾曖昧,在后來給埃莉諾帶來極大痛苦。而露西卻又是一個狡詐的女人,在聽到埃莉諾愛慕愛德華的消息時,故意與她交好,又裝作對她的信任,告訴其與愛德華訂婚的事實,這無疑是在埃莉諾的傷口上撒鹽。

露西打著友情的幌子,在埃莉諾的面前極度炫耀。而同時她也將自己的無知,勢力,巧言令色展露無遺。埃莉諾固然是一個理智凌駕于感情之上的的人,她將自己的情緒控制的很好,沒讓家里擔心,但是自己無疑是痛苦的。所以說太過理智的女孩子是很難讓人心愛的,因為她令人心疼。

相反,妹妹瑪麗安,一個對愛情充滿著浪漫的幻想,認為人生如果沒有一場浪漫的愛情是不圓滿的。在她與威洛比的愛情中,她把自己所有的感情都給了他,在得知自己被拋棄后,她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境地中,整日避開人群,躲在角落里。對于一個浪漫的女孩來說,現(xiàn)實無疑能使她快速成長,只有經歷過痛苦,才能意識到這個世界不是她心中的象牙塔。威洛比這個人一直游手好閑,大手揮霍,最后迫于破產的壓力,娶了一個有財產的姑娘。他也只不過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內心卻是空乏的。

故事里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己選擇的,而他們的價值觀卻是在這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熏陶中漸漸形成的,我們是該譴責他們的無情與虛偽還是該同情他們呢?理智與情感,到底該如何選擇的?

英國學者沃爾波爾有句名言,“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悲劇。”單就這部小說而言,它無疑是切合主題的,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卻是無法茍同的。如果生活只能靠理智的約束,缺乏一時沖動的激情,那么生活會失去很多樂趣。人的生命不在于長短,在于是否痛快活過。三毛也說過,“等我長大了,我要做個拾破爛的。拾荒人眼底下的垃圾場是世界上最撫媚的花園。因為這種職業(yè),不但可以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可以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戲,自由快樂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的將許多還可以利用的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時刻就是將這些蒙塵的好東西再度發(fā)掘出來,這。” 這樣灑脫的人生與心態(tài),是一個理智在先的人永遠無法體會的。

《理智與情感》讀后感500字篇二

同《傲慢與偏見》一樣,簡奧斯丁以一貫的風格,用細膩純熟的描述在兩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經歷中表現(xiàn)出“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沖突。

瑪麗安是一位極富才情的女子,她聰慧善感,在情感方面正像書里講的“悲痛也罷,高興也罷,都沒有個節(jié)制”;而他的姐姐埃莉諾則善于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她的“克制”也正是我所最為贊賞的。而這一切也決定了她們應對感情時的態(tài)度。

埃莉諾從來都是頭腦冷靜且溫柔的,當她們因無法忍受嫂子對于她們母女四人的奚落以及寄人籬下的痛苦,無奈搬到遠離故鄉(xiāng)的巴頓鄉(xiāng)舍時。埃莉諾非但從未流露過一絲一毫與戀人愛德華離別的痛楚,還試圖用她的細心與溫柔撫平著家人的痛苦。甚至之后,當她從露西那里得知她與愛德華已私下訂婚的消息時,她所做的卻是強忍淚水,細心照料安慰同樣遭受著失戀折磨的瑪麗安。但她的那內心深處熱烈的情感也因她的理智,常常無法得到宣泄,從而使她不得不一人獨自承受著痛苦。也所以使她身上那無私的善解人意的完美品質更加令人欽佩。

相對于姐姐的瑪麗安,她那常常會失控的崇尚完美浪漫感情卻亦脆弱的心靈,卻使她散發(fā)出一種別樣的迷人魅力。她對于嫂子一家的毫無掩飾的反感;對于布蘭登上校的敬重卻不失距離;對威洛比無比熱烈的愛戀;以及在得知姐姐在失戀時所為她作出巨大犧牲的愧疚……都生動詮釋著她的率性與善良,讓人不禁愛憐。

但同時不幸的是,瑪麗安對威洛比盲目的愛,使她在應對他的背叛時,幾欲崩潰,甚至病危。情感與理智的沖突在此凸顯出來,有時我想,如果當初她對于威洛比的感情沒有那么盲目而多幾分理智,也許此時的她就不用那么痛苦,也許她就能坦然應對這一切。可是,也許不會。當一向克制著自我情感的埃莉諾聽到自我深愛的愛德華沒有結婚,竟然也失去了自我一貫的從容理智,哭著跑出房間時,于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感情面前,情感永遠是超越理智的。即使成熟如布蘭登上校,在二十年后看到“與自我初戀情人容貌和性情都很相似”的瑪麗安時,任會有無法掩飾的掛念擔心與愛慕。

與所有簡奧斯汀的小說一樣,這位有著無比細膩情感的女作家還是給予了它一個完美的結局,也許在她心中,如她的小說一樣,對感情始終懷抱著期望,憧憬著完美。

此外書中優(yōu)美的描述也為小說增色不少,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展現(xiàn)了英國鄉(xiāng)紳的悠閑的生活和鄉(xiāng)村美麗的田園風光。為小說鋪置了閑適、恬靜的故事背景。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述恰到好處,個性鮮明。

掩卷而思,理智與情感這兩個詞,一向就如小說中一樣,深深的影響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稍有偏差就會可能使我們痛苦、迷茫。但生活不是小說,上帝不會總仁慈地帶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們僅有走在這窄小的獨木橋上,搖搖晃晃,不讓自我受傷,想讓自我和埃莉諾一樣用理智控制著自我的情感。可是,有時想,像瑪麗安又何妨呢?大膽的付出真心的不顧一切的去愛人,也許會受傷,但施比受有福,當某天回首往事時,我們還能夠欣慰的告訴自我我們以往如此熱烈的愛過。相比另一些自私虛偽的威洛比日后的懊惱愧疚,如此的坦蕩不是幸福多了嗎?

《理智與情感》讀后感500字篇三

《理智與情感》這本書是英國文學史上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簡奧斯丁的成名作之一, 也是她的處女作。英國文壇現(xiàn)實主義作品在經過 40多年的青黃不接之后,終于由這部作品打破了沉悶的局面?!独碇桥c情感》的發(fā)表無疑為以后現(xiàn)實主義的重新崛起和發(fā)揚光大奠定了基礎。

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了埃麗諾與瑪麗安兩姐妹曲折復雜的婚事風波,并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幽默對比。小說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它對理智與情感、道德與規(guī)范的討論對于今天依然有指導意義。

姐姐埃莉諾善于用理智來控制情感, 妹妹瑪麗安的感情卻毫無節(jié)制, 因此面對愛情時,她們做出了不同的反映——奧斯丁以其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力,展現(xiàn)了英國鄉(xiāng)紳的日常生活和英國鄉(xiāng)村的田園風光。品讀她的作品,會使人有一種在放松狀態(tài)下的閑適,恬靜的感覺。

埃莉諾——為人和善,性格堅強,能妥善處理理智與情感的關系。即使在得知自己心愛的愛德華已經有婚約,而且不得不履行婚約時,依舊表現(xiàn)的樂觀,讓別人,甚至是自己的妹妹都看不出她內心隱藏的痛苦。這樣豁達,大度,舉止得體的女性。

瑪麗安——聰明靈巧,性格爽直,有火一樣的熱情,并且天生麗質。使眾人追捧的對象。在遭到威洛比拒絕后,痛苦得天天以淚洗面,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后來又得了一場大病,差點死掉。

范妮達希伍德——一個重財輕義,神經衰弱的只會狂叫的女人,在這個世界上,又到哪里去找呢?

簡奧斯丁讓世人看到了一個個呼之欲出的形象。

盡管小說對理智與情感的對比的描寫有時過于夸張,但這種描寫能夠帶給讀者深刻的啟迪,那就是:我們要理智地對待情感。其實不僅是情感,我們還可以把它推廣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去。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里,我們難免會遇到各種不公平、不順心的事,有時還會很惱火。這時候我們如果想瑪麗安那樣不顧一切地去宣泄,那么不僅不會得到同情,還會更加不利于煩惱的消除。雖然后來聽說他已經訂婚,但埃麗諾能夠克制自己的情感,理智地接受這一事實。在被母親和未婚妻拋棄后,她仍對他一往情深,最終她和德華有情人終成眷屬。而妹妹瑪麗安代表情感,她一心想找一個“人品出眾,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威洛比,而對 35歲的布蘭登上校不屑一顧。當她被威洛比拋棄后,又自暴自棄,整日以淚洗面,宣泄情感,差點因此而喪命。最終,她聽從了姐姐的勸導,以理智克制情感,嫁給了布蘭登上校。

另一方面像埃麗諾那樣理智地克制自己,冷靜地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案那么即使這樣不會使事情變得很好,最起碼不會使事情變得更糟。在對待友情、宿舍關系,等各種復雜多變的關系時,我們可以多想想怎樣理智地處理這些關系,才能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選擇理智,我們會變得更加成熟。

《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丁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它開創(chuàng)了作者獨特的幽默風格——模仿加反諷的諷刺手法,屬于簡奧斯丁最富有幽默情趣的作品之一。

簡奧斯丁是世界上為數(shù)極少的著名女作家之一,介于新古典主義和浪漫運動的抒情主義之間的“小幅畫家”和“家庭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眼里堪與莎士比亞在不朽性方面相提并論的英國作家。

《理智與情感》讀后感500字篇四

情感與理智在人的生活中到底哪個更重要一些?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有整整兩年的時間了。就我個人本身而言,我認為自己是個感性的人,有時候也用重感情或者多愁善感等字眼來在自己的世界里形容自己??晌以谶@二十幾年中卻傷心的發(fā)現(xiàn),我在這方面卻幾乎從未遇到過知己,特別是在男性朋友當中,幾乎從未發(fā)現(xiàn),所以有時候我便常常想,是不是自己在天性中被無形的注入了女兒家的一種東西。還是說“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根本就是一句空話,沒有現(xiàn)實的基礎。如果我想安慰自己一下那我想我就只能說男的一半是女的了。凡此總總吧,致使自己在心靈上陷入長久的孤獨無依。而且是那么的孤獨、敏感、脆弱。

大學生活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在無意當中順著自己的天性和意志去生活,雖然這個過程中也有不自我和責任形影相隨。其實那時的我也并不太快了。在這兩年多的大學生活中我漸漸發(fā)現(xiàn)如果僅僅憑著情感去生活,往往和學部領導甚至是班級同學不能融為一體,如果任憑下去,我會孤孤單單的勝下一個人,到最后。所以這時我想,我想問題或做事情要盡量理智一點,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之于我很難、很難······所以直到現(xiàn)在我還在努力的做。

現(xiàn)在我常想,我如果變得很冷靜、理智、深沉。我會突然照著鏡子或捫心自問。我是誰,這個人是我嗎?我會失去自己,找到或變成另一個人的。所以理智與情感的沖突是我現(xiàn)在解決不了的問題,更不知今后會如何······

下面說說《理智與情感》這部書吧。

在《理智與情感》這部書中,作者用人物性格的塑造表現(xiàn)了自己對這一個問題的思考。

以瑪麗安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不足而情感有余;以約翰·達什伍德夫婦為代表的人物是理智有余而情感不足;而以威洛比為代表的人物在情感上又是十分虛偽的,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實際背后卻深埋著冷漠無情,自私透頂。我們可以看出盡管故事里對重視情感的人給予了最終贊揚,卻也不時對理智的欠缺加以諷刺、無疑這些全得由主人公瑪麗安來承擔。

然而對于情感不足而理智有余的約翰·達什伍德夫婦作者卻顯示出了鄙夷的態(tài)度。不時的用主人公埃莉諾口吻對他們加以諷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最終贊揚的是主人公埃莉諾,因為她既重情感又有理智。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考是這樣的:人不能沒有感情,但感情應受理智的制約。

在我看來世間的很多人不是屬于情感型的就是屬于理智型的。而有一些人正處于兩者的中間,時而屬于前者,時而屬于后者。還有一些人正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作者所說的人。即努力做到時時刻刻二者兼而有之。

寫到這里讓我想起了其他作品中對情與理問題的觸及和思考。如曹禺先生的《雷雨》中的周樸園以及蘩漪的形象,周樸園是理的代表,而蘩漪是情的代言人。以及希臘大悲劇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捏》。

我膚淺地認為《雷雨》和《安提戈捏》的不朽以及長期的膾炙人口一個主要原因是那種人性、人生中的情與理的張力。所以中國文學出現(xiàn)了蘩漪這個經典的女性形象。而安提戈捏的沖突是血親與國法的對立。在這兩部作品中,在我看來都彰顯了情的這一面??隙酥魅斯那楦校@似乎能抓住每個人的心弦,逐漸的使作品趨于永恒。形象趨于永恒。當然我不否認情與理的張力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我強調的只是作者似乎都肯定了主人公的情的一面。即在情與理的對立中主人公都選擇了情感。

《理智與情感》讀后感500字篇五

這天最后把《理智與情感》看完了,怎樣說呢,有一種空蕩蕩的感覺,有點失落。就像一個人一向在追趕某樣東西,而突然之間那件東西又不見了,此時的我就是這樣的感覺。

再來說說這部小說,它將感情,親情,友情,人心丟棄在那個社會的大背景下。雖然是喜劇的結局,卻也給了人不少的壓力。小說圍繞埃莉諾與瑪麗安兩姐妹各自的“三角”感情展開,埃莉諾愛慕愛德華,卻受到嫂子的阻撓,認為他的弟弟要娶一個有財產的貴族小姐,在聽到愛德華與地位甚至不及埃莉諾的露西訂婚時,氣的暈倒。這就是那個社會,人的價值就是用金錢衡量,感情什么也不是。約翰夫人,明顯就是一個理智有余,感情不足的典型代表。而約翰先生,更是親情寡淡,答應亡父照顧寡母和兩個妹妹,最后卻為了省下金錢,將他們趕出去。張口閉口就是“錢”。

愛德華明明已經與露西訂婚,卻又與埃莉諾曖昧,在之后給埃莉諾帶來極大痛苦。而露西卻又是一個狡詐的女生,在聽到埃莉諾愛慕愛德華的消息時,故意與她交好,又裝作對她的信任,告訴其與愛德華訂婚的事實,這無疑是在埃莉諾的傷口上撒鹽。露西打著友情的幌子,在埃莉諾的面前極度炫耀。而同時她也將自我的無知,勢力,巧言令色展露無遺。埃莉諾固然是一個理智凌駕于感情之上的的人,她將自我的情緒控制的很好,沒讓家里擔心,但是自我無疑是痛苦的。因此說太過理智的女孩子是很難讓人心愛的,正因她令人心疼。

相反,妹妹瑪麗安,一個對感情充滿著浪漫的幻想,認為人生如果沒有一場浪漫的感情是不圓滿的。在她與威洛比的感情中,她把自我所有的感情都給了他,在得知自我被拋棄后,她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境地中,整日避開人群,躲在角落里。對于一個浪漫的女孩來說,現(xiàn)實無疑能使她快速成長,只有經歷過痛苦,才能意識到這個世界不是她心中的`象牙塔。威洛比這個人一向游手好閑,大手揮霍,最后迫于破產的壓力,娶了一個有財產的姑娘。他也只但是是有一副漂亮的外表,內心卻是空乏的。

故事里的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自我選取的,而他們的價值觀卻是在這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熏陶中漸漸構成的,咱們是該譴責他們的無情與虛偽還是該同情他們呢?理智與情感,到底該如何選取的?

英國學者沃爾波爾有句名言,“這個世界,憑理智來領會是個喜劇,憑感情來領會是個杯具。”單就這部小說而言,它無疑是切合主題的,但是現(xiàn)實生活中我卻是無法茍同的。如果生活只能靠理智的約束,缺乏一時沖動的激情,那么生活會失去很多樂趣。人的性命不在于長短,在于是否痛快活過。三毛也說過,“等我長大了,我要做個拾破爛的……拾荒人眼底下的垃圾場是世界上最撫媚的花園。正因這種職業(yè),不但能夠呼吸新鮮的空氣,同時又能夠大街小巷的游走玩耍,一面工作一面游戲,自由愉悅得如同天上的飛鳥。更重要的是,人們常常不知不覺的將許多還能夠利用的好東西當作垃圾丟掉,拾破爛的人最愉快的時刻就是將這些蒙塵的好東西再度發(fā)掘出來,這……”這樣灑脫的人生與心態(tài),是一個理智在先的人永遠無法體會的。

《理智與情感》讀后感500字篇六

同<傲慢與偏見>一樣,簡·奧斯丁以一貫的風格,用細膩純熟的描述在兩位女主人曲折的感情經歷中表現(xiàn)出“理智”與“情感”的矛盾沖突。

瑪麗安是一位極富才情的女子,她聰慧善感,在情感方面正像書里講的“悲哀也罷,高興也罷,都沒有個節(jié)制”;而他的姐姐埃莉諾則善于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她的“克制”也正是我所最為贊賞的。而這一切也決定了她們應對感情時的態(tài)度。

埃莉諾從來都是頭腦冷靜且溫柔的,當她們因無法忍受嫂子對于她們母女四人的奚落以及寄人籬下的痛苦,無奈搬到遠離故鄉(xiāng)的巴頓鄉(xiāng)舍時。埃莉諾非但從未流露過一絲一毫與戀人愛德華離別的痛楚,還試圖用她的細心與溫柔撫平著家人的痛苦。甚至之后,當她從露西那里得知她與愛德華已私下訂婚的消息時,她所做的卻是強忍淚水,細心照料安慰同樣遭受著失戀折磨的瑪麗安。但她的那內心深處熱烈的情感也因她的理智,常常無法得到宣泄,從而使她不得不一人獨自承受著痛苦。也因此使她身上那無私的善解人意的完美品質更加令人欽佩。

相對于姐姐的瑪麗安,她那常常會失控的崇尚完美浪漫感情卻亦脆弱的心靈,卻使她散發(fā)出一種別樣的迷人魅力。她對于嫂子一家的毫無掩飾的反感;對于布蘭登上校的敬重卻不失距離;對威洛比無比熱烈的愛戀;以及在得知姐姐在失戀時所為她作出巨大犧牲的愧疚……都生動詮釋著她的率性與善良,讓人不禁愛憐。

但同時不幸的是,瑪麗安對威洛比盲目的愛,使她在應對他的背叛時,幾欲崩潰,甚至病危。情感與理智的沖突在此凸顯出來,有時我想,如果當初她對于威洛比的感情沒有那么盲目而多幾分理智,也許此時的她就不用那么痛苦,也許她就能坦然應對這一切。但是,也許不會。當一向克制著自我情感的埃莉諾聽到自我深愛的愛德華沒有結婚,竟然也失去了自我一貫的從容理智,哭著跑出房間時,于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感情面前,情感永遠是超越理智的。即使成熟如布蘭登上校,在二十年后看到“與自我初戀情人容貌和性情都很相似”的瑪麗安時,任會有無法掩飾的掛念擔心與愛慕。

與所有簡·奧斯汀的小說一樣,這位有著無比細膩情感的女作家還是給予了它一個完美的結局,也許在她心中,如她的小說一樣,對感情始終懷抱著期望,憧憬著完美。

此外書中優(yōu)美的描述也為小說增色不少,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細致入微的觀察,展現(xiàn)了英國鄉(xiāng)紳的悠閑的生活和鄉(xiāng)村美麗的田園風光。為小說鋪置了閑適、恬靜的故事背景。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述恰到好處,個性鮮明。

掩卷而思,理智與情感這兩個詞,一向就如小說中一樣,深深的影響著我們,左右著我們,稍有偏差就會可能使我們痛苦、迷茫。但生活不是小說,上帝不會總仁慈地帶給我們一個完美的結局。我們只有走在這窄小的獨木橋上,搖搖晃晃,不讓自我受傷,想讓自我和埃莉諾一樣用理智控制著自我的情感。但是,有時想,像瑪麗安又何妨呢?大膽的付出真心的不顧一切的去愛人,也許會受傷,但施比受有福,當某天回首往事時,我們還能夠欣慰的告訴自我我們以前如此熱烈的愛過。相比另一些自私虛偽的威洛比日后的懊惱愧疚,如此的坦蕩不是幸福多了嗎?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285692.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