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美的歷程讀后感(優(yōu)質10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6:40:32
最新美的歷程讀后感(優(yōu)質10篇)
時間:2023-06-06 16:40:32     小編:zdfb

“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一

雖然是對中國歷史上對美的感覺的匆匆巡禮,但是我的腦子里現(xiàn)在滿是饕餮青銅、爛漫楚辭、魏晉風雅、佛陀悲憫、唐詩宋詞、有我無我境界的微妙還有小說的世俗世界。它們已經可以成為一張多姿多彩的歷史膠卷,作者梳理出了一條令人感動和自豪的美學線索:

魏晉風度——人的覺醒在文藝和審美心理上的反映——哲學美感——階級審美理想和趣味——美學原則“以形寫神”“氣韻生動”“言不盡意”,為藝術而藝術文的自覺——文學繪畫書法講究研討和自身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審美形式——“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佛陀世容——北魏宗教的救贖——隋唐雕塑——宋代走向世俗

盛唐之音——青春李白——書法舞蹈中的音樂美——杜詩韓文顏字

明清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思潮(感傷主義)——市民文藝——繪畫與工藝

最讓我敬佩的是作者對語言的運用,這是建立在遣詞造句和對美發(fā)乎真心的融入結合的基礎上醞釀出的文字,可以讓門外漢窺得一些美學的形成奧秘。原來美是這樣讓人感受到的,原來美是這樣表達的,這是我在閱讀這本書自始至終的氛圍。印象深刻的是他說商周青銅器的獰厲之美,因為“怪異形象的雄健線條,深沉凸出的鑄造刻飾”,因為“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秘觀念的結合,使青銅藝術散發(fā)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以及在評論山水畫發(fā)展到無我之境時的表達“人生的意義和目標是什么?一切都是沒有答案的飄渺,也不可能找到答案。于是最后歸結于隱逸漁樵,寄托于山水花鳥”。就是這么寥寥幾筆好像信手拈來卻展現(xiàn)了精華。我在想,作者是在體會美感時把自己完全融入了青銅器和山水畫時,結合歷史與人生的感悟所獲得的美感。美應該從來都不單純只是審美意義上的吧。

作者是按照歷史的順序表現(xiàn)不同時代的人的口味和對美的要求。而且會介紹審美變化的社會背景。這就讓我感覺到美與現(xiàn)實與社會的關系。作者其實也討論了這種美的藝術規(guī)律,試圖去追尋一種普遍性的文藝發(fā)展的總體描述。和這種描述與社會條件之間的關系。作者總結過:“秦漢時期的藝術,表現(xiàn)的是人對世界的鋪陳和征服;魏晉六朝的藝術突出的是人的風神和思辨;盛唐是人的意氣和功業(yè);之后則表現(xiàn)為人的心境和思緒。”這些變化的確可以從現(xiàn)實中找到蛛絲馬跡乃至于顯而易見的線索。作者的解釋也令人信服。在社會政治黑暗時,藝術家們可以寄情美的和理論的世界,所以在藝術和哲學思辨方面會有突破;而面臨盛世,不少藝術品也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等等。

讀過朱光潛先生對美的論述,我覺得美的載體或者說表達美的事物應該是與現(xiàn)實有距離的,美就產生在這段距離中。這也從這本書中得到更多的印證。就以壁畫為例吧,漢代的壁畫較為古拙,這原本是因為時代的局限,但某種程度上也成就了它。遼闊的現(xiàn)實圖景,邈遠的神話加之以強有力的線條,不那么準確的描繪,讓漢代藝術呈現(xiàn)出了人對物質世界征服的主題和一往無前的美學風格。()北魏壁畫前期的不食人間煙火和后期的高超飄逸以及隋唐時期人們對歡樂和幸福的幻想。但是中唐之后,壁畫開始走向世俗和真實,美感開始缺失。宋代敦煌的壁畫,盡管壁畫石窟很大,但精神全無。

但是同時我也感受到了,美的另一個角度。來自于不同于時代的勇氣的反叛。這個的最佳代表我覺得是蘇軾。以前看林語堂先生寫蘇東坡,只覺得這是個完美的人。本書的作者雖然對他沒有過多溢美之詞,卻肯定了蘇軾帶來的一種美感淵源。蘇軾其實是文人士大夫出世與入世矛盾表現(xiàn)最為典型的代表。他一直是在入仕的渴望和最求解脫的豁達當中,有意無意地顯示了對社會秩序潛在的破壞性,詩詞的超脫好像要否定封建社會一樣。雖然當時不明顯,“但是他的這種美學理想和審美趣味卻對元代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到了極為重要的先驅作用”。

作者在講述過程中也多次有過值得咀嚼的語言:暴力是文明社會的產婆;只有對世間生活懷有熱情和肯定,并希望這種生活繼續(xù)延續(xù)和保存,才可能使得藝術對現(xiàn)實的一切懷有極大興趣去描繪,去欣賞,去表現(xiàn),使他們一漏無疑地全面地豐滿地展現(xiàn)出來。等等。

慶幸有《美的歷程》吧!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二

如果你想讀一本能整體感知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髓的書,或者你有一個想宏觀了解中國各個時代精神特質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歷程》可以一讀,又不得不讀。

大約一本好書,你都能或是朦朧隱約,或是直接強烈,或者兩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這股力量不是別的,它只能是著者個體特有而迸發(fā)的天賦才華、“修為”的人生境界,“積淀”的生命質量,它在當時感動著你,而后給你無窮無盡的“意味”。同樣,《美的歷程》也會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讓你“一唱三嘆,流連忘返”: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恢弘博大的氣勢。似乎并不是優(yōu)美語言的一時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氣勢的首先折服?!睹赖臍v程》一書洋洋灑灑十幾萬字,從史前文化一路輾轉明清近代,從圖騰歌舞、青銅陶器一路延展經史辭章、詩詞書畫,通過對中國各個歷史時代的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風貌、時代精神的俯觀鳥瞰、整體把握,以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chuàng)概念闡釋之、鋪陳之、思辨之,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也正是這些,賦予了薄薄一冊《美的歷程》以恢弘博大的氣勢,他讓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已經欲罷不能,便只好開始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庭院深深深幾許”--敏銳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氣勢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勝之處,但是理論的空中樓閣、概念的空殼游戲,恰也可以在此發(fā)生,因此氣勢也必須要有實際內容的強大支撐,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睹赖臍v程》通過對浩若煙海的有關藝術、文學、歷史的材料的點檢篩選、整理匯合,準確深邃地提煉出各個時代特有的美學主題、精神特質,如“楚漢浪漫主義”,即是對楚地區(qū)、漢時代(楚漢文化)文學藝術特質的敏銳把握、獨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過時代紛繁蕪雜的表象、琳瑯滿目的呈現(xiàn),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獨特的精神實質、美學實題,讓你不知不覺中走到了過往時代的“庭院深處”。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珠玉圓潤的語言。如果說氣勢激發(fā)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鳴,那么語言則常常調動人的感官行動。讀《美的歷程》,大約你是禁不住要讀,要寫,要背的,你無法阻擋住那一股從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隨而不肯離去的念頭,而這足以說明他的語言魅力。不是詩而勝似詩的語言,在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對仗、前后呼應、鋪排列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圓潤,似流水般勾連,沒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沒有辭不達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書袋似的酸腐不堪,語言在這里達到了它能發(fā)揮的絕佳作用。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讀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對書中內容的理論研究、學術感受在此無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對此已有相當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復、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歷程》作為中國美學史的完美斷想,本身已成為一件不朽的藝術品,一座極難超越的頂峰,一種“李氏美學”特有的“美”。然而,其意義遠遠不止于此,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論上建設一種飽含美學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審美性道德”:如何重新發(fā)掘已為本書所發(fā)現(xiàn)和尚在傳統(tǒng)中所深藏的美學精神、心理結構,創(chuàng)造性轉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積極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轉化,與當下時代“輕淺浮躁”的現(xiàn)實精神相照顧、相調節(jié),注入到“審美性道德”的建構事業(yè)中去,以期能夠對焦慮不安、荒誕無聊的“后現(xiàn)代生活”以解毒、救贖,建立起閃耀著生命感性光輝、積淀著歷史理性價值的“情本體”,賦予“時代個體和人類整體”的道德以活潑有力、“初晴”般的美學性格。這是《美的歷程》也即“李氏美學”其后的待完成的意義,也是我以及后來的我們或許能夠去做的事情。

寥寥幾句,遠不足觀。后時努力,誠堪期待。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三

近日,有幸拜讀了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真是一部開闊志趣的好書。

哲學家馮友蘭夸贊它是部大書(應該說是幾部大書),是一部中國美學和美術史,是一部中國文學史,一部中國哲學史,一部中國文化史。

本書從原古時代史前文化開始,縱橫中華民族發(fā)展的各個歷史時期,直至明清,作者帶領我們對中國古典文藝開展了一次鳥瞰式的美的巡禮。其中內容深厚而簡約,充滿哲思之光,語言精煉優(yōu)美,使人一唱三嘆,流連忘返。

讀《美的歷程》,仿佛在登臨一座風景奇秀的高山,滿眼的絕勝風景,氣喘吁吁并吸收升華著,令人心曠神怡,大獲裨益。常常是讀著畫著,不知不覺就把一頁書畫滿了。

感嘆作者的宏大構圖,哲理辯思,艷羨作者的深厚積淀,高屋建瓴。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四

美的巡禮《美的歷程》是一本關于藝術的書,作者李澤厚原來我并沒有聽說過,但這本書確實很經典,無論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是像我這種普通人難以想象的。

文字平實易懂,只是信息量太大,很多內容還是無法深入理解?!翱v觀前面,如可說漢代文藝反映了事功、行動,魏晉風度、北朝雕塑表現(xiàn)了精神、思辨,唐詩宋詞、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懷、意緒,那么,以小說為代表的明清文藝所描繪的卻是世俗人情?!边@是作者的總結,很精煉、很到位,但是書中的內容還不止此。本書是從遠古圖騰開始說起的,很難說剛開始的圖案美學意義有多少。按照我自己的看法,任何東西一開始人們總會先考慮它的實用價值,然后才有美學價值,飽暖才能思淫欲,話糙理不糙。那么,當器物能滿足日常生活需求后,有了一些裝飾圖案、線條之類的紋飾就可以理解了,但說實話,我還真看不出來這些圖案、線條的美。商周的青銅器就不一樣了。

剛好深圳博物館最近在舉行青銅器展,看了兩次,確實挺震撼的。最近流行說生活要有儀式感,但我看現(xiàn)代生活的儀式感遠不及商周時期。當時的食器、酒器、水器等等都多種多樣,每一樣都有不同的用途,雖說大多是祭祀用途,但看得出來真是儀式感十足。而且,每件器物的精致程度真是讓我嘆為觀止,實在難以想象以當時的手工業(yè)水平是如何把這些青銅器制作出來的。先秦及漢以后,藝術追求上確實上了一個臺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人兩千多年的人生哲學基礎,漢賦雖說是為帝皇將相歌功頌德而誕生的,但它卻也是能與唐詩宋詞相媲美的文學形式。

至于建筑,自漢到唐臻于頂峰,之后的時期再無法超越,只可惜中國人沒有珍惜建筑的傳統(tǒng),當年的阿旁宮、長樂宮如果能留到現(xiàn)在,該是怎樣一種難以逾越的建筑奇跡呢!魏晉時期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確實不是一個生活的理想年代,戰(zhàn)亂連年,民不聊生,但往往政治不穩(wěn)定的年代,藝術的發(fā)展卻非常迅猛。佛學自東漢傳入后,在這個時期雖然幾經波折,但總體是得到了重大發(fā)展,而且與中國古典的人生哲學相互影響,漸漸變成了中國人最重要的信仰。雕塑藝術也是在這個時期蓬勃發(fā)展,魏晉至唐是中國雕塑藝術的頂峰時期,只可惜沒有加以保護,也沒有加以繼承,就此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當然,這一時期人生哲學上的發(fā)展,更加著重的影響了文學和書法的發(fā)展,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賢,這些都是光耀千秋的人物,更不要提二王在書法上難以企及的成就了。

唐朝是中國人最向往的朝代,國力強盛,萬國來朝,絲綢之路光耀千載。在繪畫上,繼承了魏晉的人物畫,突出表現(xiàn)牛馬仕女的題材,能與詩仙比肩的畫圣吳道子就是生活在這個時期,可惜的是如今已經無法看到他的真跡。這個時期成就最高當然是唐詩,從邊塞詩的豪邁,盛唐李白詩的浪漫性,杜甫詩作為標桿的規(guī)范性,到了晚唐的世俗主義,反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當然,這個時期還有作為規(guī)范的顏真卿的字,這個沒有那么容易欣賞得了,至于音樂和舞蹈,就更難以理解了。宋代最著名的文學形式當然是詞,但其實藝術上的成就在其他方面更高。哲學上自周敦頤以下,到了二程張載,到朱陸,完成了中國人的哲學觀。

宋詩與唐詩相比少了自由浪漫,多了理性思考。宋徽宗的極致審美成就了宋瓷,成就了五大官窯,為現(xiàn)在的我們留下了美的標桿。宋元的山水畫則是能與漢唐建筑、魏晉雕塑相提并論的藝術形式,由喧囂回歸沉靜,表現(xiàn)了極致的文人審美。明代的家具藝術流傳至今,以舒適而論當然不及歐洲家具,但中國的傳統(tǒng)都是重內心多于重外表,明式家具就是為了表現(xiàn)人的內心狀態(tài),體現(xiàn)人的精神。文學形式上,明清的小說繼承了宋代的平話,更加貼近于世俗社會,當然明代的浪漫主義和清代的無可奈何也是有明顯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也體現(xiàn)在了繪畫的領域。

匆匆看完這本書,相當于對中國美學的歷史進行了巡禮,只可惜基礎太差,很多內容無法理解,但不能像很多現(xiàn)代人事實上無法理解古詩詞,不懂平仄,硬要作點詩詞充文人,我真心建議把下面這三種文學形式看明白再說。“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薄靶标柾猓f數點,流水繞孤村。”“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五

“澄之不清,擾之不濁”——恢弘博大的氣勢。似乎并不是優(yōu)美語言的一時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氣勢的首先折服。《美的歷程》一書洋洋灑灑十幾萬字,從史前文化一路輾轉明清近代,從圖騰歌舞、青銅陶器一路延展經史辭章、詩詞書畫,通過對中國各個歷史時代的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風貌、時代精神的俯觀鳥瞰、整體把握,以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漢浪漫主義”、“魏晉風度”、“佛陀世容”……一些異常簡潔明快而又高度凝練的原創(chuàng)概念闡釋之、鋪陳之、思辨之,彰顯出作者寬闊的視野、深厚的積累,也正是這些,賦予了薄薄一冊《美的歷程》以恢弘博大的氣勢,他讓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況之下,已經欲罷不能,便只好開始這場匆匆的美學旅程。

“庭院深深深幾許”——敏銳深邃的思想。固然恢弘博大的氣勢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勝之處,但是理論的空中樓閣、概念的空殼游戲,恰也可以在此發(fā)生,因此氣勢也必須要有實際內容的強大支撐,方才牢靠而不漂浮?!睹赖臍v程》通過對浩若煙海的有關藝術、文學、歷史的材料的點檢篩選、整理匯合,準確深邃地提煉出各個時代特有的美學主題、精神特質,如“楚漢浪漫主義”,即是對楚地區(qū)、漢時代(楚漢文化)文學藝術特質的敏銳把握、獨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它透過時代紛繁蕪雜的表象、琳瑯滿目的呈現(xiàn),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獨特的精神實質、美學實題,讓你不知不覺中走到了過往時代的“庭院深處”。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珠玉圓潤的語言。如果說氣勢激發(fā)人的思考愿望,思想引起人的精神共鳴,那么語言則常常調動人的感官行動。讀《美的歷程》,大約你是禁不住要讀,要寫,要背的,你無法阻擋住那一股從心中汩汩而出的要跟隨而不肯離去的念頭,而這足以說明他的語言魅力。不是詩而勝似詩的語言,在這里你可以清晰看到,上下對仗、前后呼應、鋪排列錦、博引旁征……如珠玉般圓潤,似流水般勾連,沒有刻意追求的刻板生硬,也沒有辭不達意的佶屈聱牙,更不感掉書袋似的酸腐不堪,語言在這里達到了它能發(fā)揮的絕佳作用。

當然,以上只是我的讀后感受及真切推介,至于對書中內容的理論研究、學術感受在此無法一一言明,也各家各派對此已有相當的成果,我并不想重復、摘抄,重做“她人嫁衣”。

《美的歷程》作為中國美學史的完美斷想,本身已成為一件不朽的藝術品,一座極難超越的頂峰,一種“李氏美學”特有的“美”。然而,其意義遠遠不止于此,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首先在理論上建設一種飽含美學精神、性格的新道德——“審美性道德”:如何重新發(fā)掘已為本書所發(fā)現(xiàn)和尚在傳統(tǒng)中所深藏的美學精神、心理結構,創(chuàng)造性轉化西方、印度文明的正面、積極因素,并其中最主要是道德吸收、轉化,與當下時代“輕淺浮躁”的現(xiàn)實精神相照顧、相調節(jié),注入到“審美性道德”的建構事業(yè)中去,以期能夠對焦慮不安、荒誕無聊的“后現(xiàn)代生活”以解毒、救贖,建立起閃耀著生命感性光輝、積淀著歷史理性價值的“情本體”,賦予“時代個體和人類整體”的道德以活潑有力、“初晴”般的美學性格。這是《美的歷程》也即“李氏美學”其后的待完成的意義,也是我以及后來的我們或許能夠去做的事情。

寥寥幾句,遠不足觀。后時努力,誠堪期待。

得魚忘簽,得免忘蹄,過河拆橋,卸磨殺驢。我們現(xiàn)在已經過了河,李澤厚老師可以下課。我們會記住他這座橋的。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六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美的歷程》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鳥瞰著美伴隨著時間流淌千年的痕跡,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有生命的,她打開了每個時代的靈魂,她給予人們感性自覺與理性思考。漸漸發(fā)現(xiàn),她擁有深厚的生命厚度與長度,她播灑智慧的光芒讓人性在天地間閃耀。漸漸發(fā)現(xiàn),美是莊周夢蝶那剎那的微笑,是孔子憂天下那沉重的腳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絕唱,是敦煌的飛天,是魏晉的風度,是盛唐的青蓮,是夢斷紅樓后的蒼涼與寂寞。真正的美是讓人的靈魂顫動的。她帶給人心靈的不僅僅只是那短暫的快樂與幸福,還有那記憶深處彌漫飄逸的一縷芬芳。

陡然發(fā)現(xiàn)自己對美的認識的淺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卻忽略了美的本質,忽略了美帶給人心靈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動。美一直在我們的身邊,她來自于生活,卻高于生活。溫暖而愜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聽與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間去容納,需要用整個時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誠透明的靈魂去感知。生活給予美以生命,美給予生活以感動。 《美的歷程》終于讓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與自然的交流與相互和解,是需要從生活的點滴中去仔細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鏡的心中才能看見,同時看見自己的內心感動。從《美的歷程》中,我讀懂了生活,讀懂了美那澎湃無限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生活,而這種生命力需要我們用對生命的熱情去感知,只有這樣,美才能在眼前升華,真正富有一種動態(tài)的美感與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靜止虛無、沉默寂寥。

千百萬年智慧與生命的積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沒有歸宿與認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總是有規(guī)則地出發(fā)與回歸,無論世事滄桑卻依然生生不息,綿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個人最初清澈的記憶,一夢斑斕,夢醒之后依舊浪漫,感動,絢爛,美的尊嚴傲然于天地之間?!吧钣肋h都不會拋棄如此深刻的感動,從古至今?!薄睹赖臍v程》低語著。

從先秦百家對自我精神來去的溯源到魏晉名士對于人的價值、文的覺醒的求索到南宋有無之境的深刻探討,先人對內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為外在物質追求的另一面,承載了太多沉重而偉大的思考與記憶。從自然走向人類本身,從對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對自我意識的發(fā)掘,神秘的圖騰,古拙的漢塑,靈動的書法,哀婉的紅樓,虛實相間的山水人情,都是歷史在尋找美的最初的載體?!睹赖臍v程》引領我從感性的思考,從親歷式的閱讀體驗中去觸摸生命之美的溫度,追尋美的足跡,獲得美的感悟與啟迪。

我仿佛觸到了這個文明古國心靈的歷史,仿佛經歷了千年以來懸于靈魂深處的感動。在美的感召下,生命變得敞亮而豁達,平靜而深邃。

作為人感性認識中自覺觸發(fā)的一種意識知覺,作為一個時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個人內心的深處。當外在的美使生命與感動合拍的那瞬間,我們需要做的,是聆聽生命之大美,是讓自己的心靈與美水乳交融,并成為內在美的自覺載體。

一如莊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拋棄,甚至把肉體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與意識相剝離,最后還剩下什么是一種永恒靜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續(xù),是一種面對自我世界的偉大思考和假設。生命成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識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動。莊子把如此抽象的內在的美的感動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價值的提升與意識的超越是美的終極意義與價值。這樣的灑脫與超然,這樣的大徹大悟是怎樣的一種美的境界她如扶風而來的笛聲,直抵我們的心靈深處。

一剎那的感動,在千年風霜間永恒……我浮躁的心終于安靜下來,窗外露臺的一角有紫藤蘿在柔風中輕歌曼舞,那隨風飄搖的律動如生命的呼吸與吐納于這林立的樓宇間,澄澈,絢爛,沉靜,驚奇,原來美可以在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時間的流里潛滋暗長,只因愛美的心,生命的力,溫暖的情。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七

《美的歷程》這本書雖然不過十幾萬字,卻記錄了千年華夏民族的藝術發(fā)展,來看小編為大家?guī)淼拿赖臍v程讀后感:

今天,我剛在網上看了一本這樣的書,名字叫《美的歷程》。

書的題目就讓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內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經常使人一唱三嘆,流連不已。

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

那么,從哪里起頭呢?

書的一開頭就用:美是關乎心靈的事情,不可復制,幾近于偶爾雪上留痕,一線佛里梵音。

所以記錄美的歷程,實在是吃力不討好,承載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來者審視的心靈敏銳度。

這樣一段話為開頭,同時也讓我看到美的心靈是會怎樣面對生活。

前不久,我通讀了李澤厚先生的著作《美的歷程》。

美學和哲學是我今年頗感興趣的兩門學科,雖然這與我的專業(yè)學科沒有太大的必然聯(lián)系,但它們卻深深吸引著我。

《美的歷程》全書共分十章,每一章評述一個重要時期的藝術風神或某一藝術門類的發(fā)展。

點面結合,揭示出各種社會因素對于審美和藝術的作用和影響,對中國古典文藝的發(fā)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與說明。

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卻是寧靜、高超、飄逸的,正是這與人世間的強烈反差,使得人們把絕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

此時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理想美的高峰。

化而為壯志滿懷求建功立業(yè)的具體歌唱;終于,陳子昂喊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

此后,邊塞詩、田園詩各擅勝場,前者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后者優(yōu)美寧靜,明朗健康。

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氣魄,天縱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藝術的最強音。

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詩,有李白。

它們的出現(xiàn)離不開人的覺醒這個主題,是這個“人的主題”的具體審美表現(xiàn)。

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看來是如此客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通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在本書中,作者以細密的考察論述了繪畫、雕塑、建筑、文學、書法等藝術門類在各個時代的興起與演變。

并在充足的個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指出了各個重要對代的藝術精神:

盡管我們后來在知識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險歷程,但李澤厚先生的存在是永遠的,正如對于我們,青春的回憶是永遠的一樣.......

借用書背的一段話來說明這本書,本書是中國美學的經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澤厚先生多年研究。

他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玲瓏剔透地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親切。

在說到此書的時候,主持人、另一位嘉賓不管說到書里的哪段內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驚嘆,從此處可看出此書對此人的影響有多大。

此書名為《美的歷程》講的是從美學的角度對中國,從遠古至清末的各個時期,各種藝術門類的分析。

這是我讀的第一本關于美學的書籍,算是幫我掃了關于美學的盲了,好像打開了一扇從未打開過的窗,看見了一個以前從未看見過的五彩繽紛、美麗豐富的一個花園,歷史中的每一件藝術品,都是這個花園里面的一朵花、一樹木。

作者就像守園人,當我們打開書籍,走進花園之時,這個守園人,會為我們做一個認真的向導,一一給我們介紹花園里的'花鳥蟲獸,如數家珍。

只是里面的東西太多、太豐富了,而且我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沒有細細品味里面的美麗,但是當我走過這個花園之后,身旁卻依然留著我從花園里面帶出來的一點點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懷。

接下來我就采出幾朵以諸君一起分享。

這可能意味著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部落不斷戰(zhàn)勝、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圖騰不斷合并其他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

2、 關于美,作者這樣說,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動物的感官愉悅,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觀念、想象的成分在內。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

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離開形式(自然形體)固然沒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體)也不成其為美。

3、 關于歷史,歷史從來不是在溫情脈脈的人道牧歌聲中進展,相反,它經常要無情地踐踏著千萬具尸體而前進。

才成為美---崇高的人在這里確乎毫無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這種神秘化的動物變形,它威嚇,吞食,壓制,踐踏著人的身心,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這種種血與火的兇殘野蠻、恐怖、威力來開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進。

用感傷態(tài)度便無法理解青銅時代的藝術。

超人的歷史力量與原始宗教神秘觀念的結合,也使青銅藝術散發(fā)著一種嚴重的命運氣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獰厲風格。

5、 關于漢字,如同 中的結繩記事一樣,從一開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擬對象的符號意義。

一個字表現(xiàn)的不只是一個或一種對象,而且也經常是一類事實或過程,也包括主觀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這即是說,“象形”中也已蘊涵“指事”、“會意”的內容,正是這個方面使?jié)h字的象形在本質上有別于繪畫,具有符號所特有的抽象意義,價值和功能。

6、 關于漢代藝術,也正是因為是靠行動,動作、情節(jié)而不是靠細微的精神面容,聲音笑容來表現(xiàn)對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輪闊的寫實,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細部的忠實描繪,便構成漢代藝術的“古拙”外貌。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八

初讀《美的歷程》還是我剛剛上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政治老師推薦給我們的一本書,當時的體會是這本書寫的很有意思,并不像我以前讀過的枯燥的美學書。而且讓我汲取了一些中國藝術的歷史知識,當我再去博物館時也不會對那些歷史積淀物一無所知了,也會被他們的偉大而感染。

這本書里面將中國美的藝術歷史和中國的社會結合聯(lián)系起來,并且舉了很多典型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作者的語言優(yōu)美流暢,蘊含著生動激烈的情感。讀著這本書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在家讀余秋雨《山居筆記》的情景。作者不僅被那些個時代產生的藝術品所驚嘆,還有再那個時代生活著的人們。被歷史積淀下來的美。它也一直激勵感染著我們,在當今社會生活著的我們。也許從某一件藝術品中,你就可以瞥見整個文明古國的歷程和心靈。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卻鮮有專門的藝術博物館。也許是中國的藝術品和政治社會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十月份的時候,有幸去了一趟中國國家博物館。當我看到美術書歷史書上的真跡的時候,心靈產生的震撼是很奇妙的一件事。那些數不清的古董、藝術品,展示的也是時代精神的火花,在凝練,積淀。它們傳留感染著人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讓人們一唱三嘆,驚嘆不已。

《美的歷程》按照時間的順序,介紹了最能代表那個時代美的藝術品和創(chuàng)造它們的作者們。但是一本書讀完之后,最能給我震撼,讓我記憶深刻的還是原始社會先人們創(chuàng)造的那些古樸、美麗的紋飾。

原始社會是一個緩慢而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它經歷了或交叉著不同階段,其中又相對和平和激烈戰(zhàn)爭的不同時代。新石器時代的母系氏族社會大概相對說來比較和平安定,其巫術禮儀、原始圖騰及其圖像化的符號形象也如此。從一些彩陶紋樣就可以看出。那些魚紋、蛙紋、水波紋飾都和生活生殖息息相關。這些陶器上的紋樣都是由動物形象的寫實而逐漸變?yōu)槌橄蠡?、符號化的。也正是美作?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的過程。書上說的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謂"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 這些旋轉、重復的美麗的彩陶紋飾也給青銅時代獰厲的美奠定了基礎。當時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那些青銅饕餮,所有人看到都被它們的繁文復雜以及當時技藝的精湛所折服,器型之大,裝飾之華麗。不能不讓我贊嘆古人的智慧。

之后又讀了歷代的關于美的代表作品,有些我還是讀不懂的。還要我以后慢慢體會。而且我也發(fā)現(xiàn)中國的藝術文化成就和政治社會是不平衡的。在民生凋敝、社會苦難之際,反而可以出現(xiàn)文藝的高峰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涌現(xiàn)的一大批藝術家們。如此久遠、早已陳跡的古典文藝,為什么仍然能感染著、激動著今天和后世呢。但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新作。盡管是莎士比亞也不能代替今天的作品。正是這樣,藝術才能變成多彩的巨川。

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九

中國最早期的遠古文化也許可以以女媧、伏羲為代表,他們的形象均是“人面蛇身”,人面蛇身是眾多遠古氏族的圖騰,據推測,以蛇圖騰為主的遠古華夏氏族以征戰(zhàn)的方式不斷溶合其他氏族部落,蛇圖騰亦不斷合并其它圖騰逐漸演變而為“龍”,龍代表炎黃,鳳代表夷人,龍飛鳳舞圖騰也許就代表了中國的史前文明,它與狂熱的巫術禮儀活動合二為一,與氏族、部落的興衰命運直接相關,這是一種有別于物質生產的.精神活動,后世的歌、舞、劇、畫、神話、咒語等可以說是從這一鍋混沌統(tǒng)一體中演化而來:身體的跳動成為“舞”、口中念念有詞或狂呼高喊成為“歌”、“詩”、“咒語”,各種敲打齊鳴則成為“樂”。

從考古學上看,新石器時代彩陶盆紋飾中的舞蹈圖案不是單純的唱歌跳舞,而是當日嚴肅重要的巫術禮儀,隨著時代變遷,圖騰形象逐漸簡化和抽象為幾何圖案,并且因時代背景不同而不同:仰韶時期,動物紋樣多,展現(xiàn)出天真活潑的純樸氣息,到了黃帝和堯舜時代,在戰(zhàn)爭和殺戮的歷史背景下,陶器紋飾開始呈現(xiàn)出恐怖和神秘,在后期演化為青銅饕餮。

美的歷程讀后感篇十

不久前經人推薦拜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先生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做了概括描述和美學把握。

李先生的開場白是這樣的:

“中國還很少專門的藝術博物館。你去過天安門前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嗎?如果你對那些史實并不十分熟悉,那么,做一次美的巡禮又如何呢?……我們在這里所要匆匆邁步走過的,便是這樣一個美的歷程。那么,從哪里起頭呢?得從遙遠得記不清歲月的開始?!?/p>

于是,我被李先生引領著走進了中國近8000年的“美的歷程”。

我們每個人不管身份如何,貧富貴賤,地位高下,追求美卻是每個人的本性。因為人類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便逐漸追求和發(fā)展精神生產和創(chuàng)造意識形態(tài)的產物———“美”,這個追求是人類的高級屬性發(fā)展的結果。但是什么是美?美是如何產生的?美的本質是什么?我們中國美學的著眼點在哪里?這些問題至少對我是模糊的。

李澤厚先生用他哲學家的思維,美學家的理論,文學家優(yōu)美的散文般的文字表現(xiàn)形式,為我們清晰而深刻的闡述了以上這些問題。讓我深深沉醉在“美的歷程”里,久久不肯離去。

本書里,李先生從粗狂的遠古圖騰——“人首蛇身”,“人首鳥身”那原始藝術的“龍飛鳳舞”,從殷周青銅藝術的“獰厲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魏晉“人的覺醒”的風度,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繪畫及詩詞曲的審美品類,直到明清小說戲曲的浪漫感傷……有時一瀉千里,有時涓涓細流;有時一氣呵成,有時娓娓道來。讓讀者欲罷不能。

我在讀李先生的《美的歷程》的過程中,有些章節(jié)泛讀,有些是精讀的。比如,第三部分“先秦理性精神———儒道互補”,我是精讀的。因為我要搞懂,中國美學的著眼點在哪里?這是我很迷糊的問題。

李先生在這一章節(jié)里有這樣一段話:藝術和審美“因為重視的不是認識的模擬,而是情感感受,于是,與中國哲學思想相一致,中國美學的著眼點更多不是對象、實體,而是功能、關系、韻律……中國古典美學的范疇,規(guī)律和原則大都是功能性的。”他對這個功能性有以下四方面的闡述:

其一,“它們作為矛盾結構,強調得更多的是對立面之間的滲透與協(xié)調,而不是對立面的排斥與沖突”。

我的理解是,在藝術領域,諸子百家,各顯神通,但他們會有許多的矛盾和沖突,表現(xiàn)最為明顯的是儒道兩家的對立思想。儒家思想對藝術“強調的是官能、情感滿足和抒發(fā),是藝術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道家強調的是人與外界對象的超功利的無為關系亦即審美關系。是內在的精神的、實質的美,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非認識性的規(guī)律?!?/p>

就此看來,儒家思想對政權的鞏固,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乃至家庭的穩(wěn)定都是有利的,所以儒家思想的功利性是有必要的。但它對人性的自然發(fā)揮是有約束的,它“以其狹隘的實用的功利框架,經常造成對藝術和審美的束縛、損害和破壞”。然而,人性的自然發(fā)揮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道家則崇尚自然,突出自然和人性的光輝,它恰恰給予儒家“這種框架和束縛以強有力的沖擊、解脫和否定。

浪漫不羈的形象想象,熱烈奔放的情感抒發(fā),獨特個性的追求表達給中國藝術發(fā)展提供新鮮的動力”。但道家的思想有些是不被統(tǒng)領者接受的,倘若太崇尚自然,太無序散漫,對政權的鞏固,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也是不利的。面對儒道的矛盾,采取互補的方式是最佳的途徑。

這就說明我們的美學和藝術要強調藝術領域這些矛盾的對立面之間的滲透和協(xié)調,而不是強調其對立面的排斥于沖突,于是,儒道互補就成了這種對立面之間滲透和協(xié)調的最好方法。

其二,李先生說:這個功能性“作為反映,強調得更多的是內在生命意興的表達,而不在模擬的忠實,再現(xiàn)的可信?!?/p>

比如,李白的詩里形容的瀑布為“飛流直下三千尺”,他把普通人眼里的瀑布,不是忠實于原型的普通表述,而是進行藝術了的彰顯,但他還嫌不夠,他繼續(xù)說:“疑是銀河落九天”,把瀑布這個特征用比喻的方法更加藝術化的凸顯出來,把瀑布的美和壯觀藝術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是作家強烈的情感流露,他也讓讀者產生了同樣強烈的共鳴,于是作者和讀者的情感交融在了一起。所以就像李先生說的:美學重視的不是認識的模擬,而是情感感受。

其三,這種功能性“作為效果,強調得更多的是情理結合,情感中潛藏著智慧已得到現(xiàn)實人生的和諧和滿足,而不是非理性的迷狂或超世間的信念?!?/p>

我的理解是,雖然美學和藝術不是人對物質世界的認識的模擬,但藝術也應該尊重客觀世界,要表達人的潛藏在情感中的智慧,而不是脫離現(xiàn)實的不著邊際的胡編亂造或閉門造車。而人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生活環(huán)境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源泉,唯有走入自然唯有與社會相結合,藝術家和藝術領域才有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可能。所以,藝術家的作品的情理結合也是中國美學所要強調的。

其四,這種功能性“作為形象,強調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優(yōu)美(”陰柔”)和壯美(“陽剛”),而不是宿命的恐懼或悲劇性的崇高。”

對于這一點,在許多看似感傷的詩句里都可以看到“美”的流露。

比如,唐朝的陳子昂的詩“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p>

李先生說:他的詩句雖“滿腹牢騷,一腔憤慨的,但他所表達的卻是開創(chuàng)者的高蹈胸懷,一種積極進取、得風氣先的偉大孤獨感。它豪壯而并不悲痛。同樣,像孟浩然的《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盡管傷春惜花,但所展現(xiàn)的,仍然是一幅愉快美麗的春晨圖畫,它清新活潑而并不低沉哀婉。”

我們從中看到了,真正流芳百世的藝術,即使在表現(xiàn)悲傷的事物和憤慨的情感時,卻仍能讓人更多的感受到美麗、清新,甚至還可以不失活潑。

讀到這里,我對中國美學所強調的內容有了自己的理解了。

李先生在他的結語里說,“對中國古典文藝的匆匆巡禮,到這里就告一段落,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難欣賞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

我覺得,這本書,雖沒能讓我們看到中國藝術的“任何細部的豐富價值”,但我覺得,李先生卻能把我們真正引領進8000年中國的“美的歷程”,倘若讓我自己去“中國古典藝術博物館”參觀十遍,都可能感受不到“美”之所在。因為沒有他的引領,我即使到故宮,即使看到所有的細部的豐富的古典藝術品,我也沒有能力看到她們的“美”的豐富的價值所在。所以,雖“匆匆走過”,卻讓我對中國“美的歷程”產生強烈的興趣,讓我這個“審美”的門外漢在“美的歷程”里受益匪淺。

我這次只是泛讀,我想以后還會對一些章節(jié)好好精讀。因為,我還想享受閱讀《美的歷程》的過程。李先生的寫作形式,本身很好地詮釋了藝術不是簡單的認識模擬,而是情感感受,李先生的這本書就是他對中國“美的歷程”的豐富的情感流露,這本《美的歷程》就是一件藝術品。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31837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