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陂杏花的主旨 北陂杏花閱讀理解(通用四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5:23:28
最新北陂杏花的主旨 北陂杏花閱讀理解(通用四篇)
時間:2023-06-06 15:23:28     小編:zd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陂杏花的主旨北陂杏花閱讀理解篇一

《北陂杏花》作者為宋朝詩人、文學家王安石。其古詩全文如下:

一陂春水繞花身,身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北陂杏花》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辭淺而味永。吳之振《宋詩鈔·臨川集鈔》評價說:“安石遣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閑淡中。”作者曾在《詠月》詩中說:“江有蛟龍山虎豹,清光雖在不堪行?!彼[退江寧之后,當初創(chuàng)立的善政美法屢遭保守派反對、阻撓,已日漸式微,常常郁憤慨嘆。此詩表面上顯得沖曠蕭散,實則健朗豪逸,表現(xiàn)出“豐肌健骨”,抒發(fā)了作者的立場和操守。

⑴陂:池塘。

⑵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⑶縱:即使。

⑷絕勝:遠遠勝過。南陌:指道路邊上。

池塘中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花,花與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即使被春風像雪一樣吹落,也勝過落在南邊集市上被碾作塵土。

這首絕句寫于王安石貶居江寧(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摆椤保颂幨侵赋靥?。一池碧綠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樹,預示著勃發(fā)的生機?!袄@”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在《書湖陰先生壁》(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庇衷凇剁娚郊词隆分姓f“澗水無聲繞竹流”,無一不給人以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把龐啤倍直居糜趯懭?,這里移用于杏花,展現(xiàn)了杏花爭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艷、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蓖醢彩瘜懟ㄉ朴趶谋倔w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鐘。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边@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皷|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lián)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于言表。

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欲橫陳的名利之場?!澳夏啊狈比A,“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后退居江寧,寄情于半山。罷相之后,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北陂杏花的主旨北陂杏花閱讀理解篇二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譯文

圍繞著杏花的是滿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鮮艷動人。

即使被無情的東風吹落,飄飄似雪,也應飛入清澈的水中,勝過那路旁的花,落了,還被車馬碾作灰塵。

陂(bēi):池塘。

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縱:即使。

絕勝:遠遠勝過。南陌:指道路邊上。

這首絕句寫于王安石貶居江寧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陂”,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樹,預示著勃發(fā)的生機?!袄@”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在《書湖陰先生壁》(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庇衷凇剁娚郊词隆分姓f“澗水無聲繞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把龐啤倍直居糜趯懭?,這里移用于杏花,展現(xiàn)了杏花爭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艷、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王安石寫花善于從本體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鐘。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边@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lián)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于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欲橫陳的名利之場?!澳夏啊狈比A,“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后退居江寧,寄情于半山。罷相之后,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絕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氣直下,沒有波折。這首詩句句寫臨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卻宕開一層,以“縱被”領句,用“絕勝”作呼應,便使全詩跌宕有致,富于曲折變化。這樣布局,有直寫,有側寫,有描繪,有議論,詩人自己愛好高潔的品格也就貫注其中了。

北陂杏花的主旨北陂杏花閱讀理解篇三

《北陂杏花》這首絕句是王安石貶居江寧(今南京)之后所作,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原文翻譯賞析以及相關的練習題,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注]:①此詩系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詩人親手創(chuàng)立的新法被一一廢止。陂(bēi):池塘,這里指池邊或池中小洲。②占春:占領春光,指包含濃郁春意。③碾作塵:意即備受踐踏。

1、陂(bēi):池塘。

2、身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身指岸上杏花,影指水中倒影。

3、絕勝:遠遠勝過。

池塘中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花,

花與水中的倒影各有千秋。

即使被春風像雪一樣吹落,

也勝過落在南邊集市上被碾作塵土。

這首絕句寫于王安石貶居江寧(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摆椤?,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樹,預示著勃發(fā)的生機。“繞”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痹凇稌幭壬凇?其一)中寫到:“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庇衷凇剁娚郊词隆分姓f“澗水無聲繞竹流”,無一不給人以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把龐啤倍直居糜趯懭耍@里移用于杏花,展現(xiàn)了杏花爭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艷、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王安石寫花善于從本體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鐘。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這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lián)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于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欲橫陳的名利之場?!澳夏啊狈比A,“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后退居江寧,寄情于半山。罷相之后,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1)你認為“一陂春水繞花身”中的“繞”字用得好不好?為什么?(4分)

(2)前人評價這首詩時說:“安石遺情世外,其悲壯即寓閑淡之中。”這種悲壯之情在詩中是如何表現(xiàn)的?請簡要分析。(4分)

(3)詩歌前兩句描寫出一幅什么景象?“各占春”具體指什么?(3分)

(4)前人說這首詩“恰是自己身份?!蹦阃膺@種觀點嗎?請從思想內容方面說明自己的看法。(4分)

(1)(4分)好。一個“繞”字,使春水富有動感、充滿生機,表現(xiàn)了(或賦予)春水愛花惜花的情致。(認為好,其回答與之語意相近即可;如果認為不好,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

(2)(4分)在詩中詩人用“作雪”和“成塵”作喻,形成對比,(2分)再以“縱被”和“絕勝”強調了寧愿為理想獻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壯感情。(2分)(回答與之語意相近即可)

(3)正當春季,杏花臨水盛放。(1分)。池邊樹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樣妖嬈。(必須指明花和花影。2分)

(4)杏花妖嬈純潔,飄落了也仍保持其純潔,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強得多;表達了詩人雖被排擠,仍一無所玷,不失高遠之志。(說明意境,2分;說明表達的思想感情,2分。)(如考生不同意,只要自圓其說,可以酌情評分。)

(1)結合詩歌前兩句簡析“杏花”的形象特點。(3分)

(2)詩歌后兩句主要運用什么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5分)

(3)“各占春”描寫的是什么景象?(2分)

(4)前人說這是詩“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從藝術方法和思想內容兩方面說明自己的觀點。(4分)

(1)詩歌前兩句描繪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鮮艷絢麗的形象。(1分)傍水而開的杏花,妖嬈美麗,水中倒影蕩漾,樹上水下,相映生輝,飽含著濃郁的春意。(2分)

(2)后兩句主要運用對比的手法,(1分)寫杏花寧愿被春風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車輪碾作塵土。(2分)作者借此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與高尚的情操,寧愿為理想獻身也不愿陷身污濁。(2分)

(3)答:池邊樹上的花和池中花影一樣妖嬈。(必須指明花和花影)(2分)

(4)答:同意。藝術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詩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2分)思想內容方面:杏花妖嬈純潔,飄落了也仍保持其純潔,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強得多;表達了詩人雖被排擠,仍一無所玷,不失高遠之志。(2分)(如不同意,只要自圓其說也可)

(1)這首詩所寫的 是一個很關鍵的字眼,正因為環(huán)境如此,它才可以即使也能夠逃過的 、 厄運。

(2)“身影妖嬈各占春”中的“妖嬈”的意思是指杏花的 。詩歌的三、四句運用了對比的寫法,在詩中是通過 、 這一詞語來體現(xiàn)的。

(4)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

a.首句點出北陂杏花不同于他處杏花的環(huán)境特點,“春水繞”三字是全詩的關鍵,后邊的詩句便從這三字來生出。

b.第二句描繪臨水杏花的姿態(tài):花傍水生,朵朵妖嬈:影投水面,搖曳多姿。岸中花,水中影,相互映襯,都占有明媚的春光,美艷動人。

c.第三句中的“雪”字,形象精妙,不僅寫出杏花的顏色,而且給人以明亮、高潔的感受。杏花志潔行芳,品格不俗,花格就是詩人的人格。在這里,情與物化,花我為一。

d.第四句中“碾成塵”與“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有異曲同工之妙,表現(xiàn)了詩人寧愿被“碾成塵”也要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品格。

5.這首詩的最后兩句運用了對比手法,表現(xiàn)了北陂杏花的品格。下列詩句的寫法和所詠花的品格與此相似的一項是( )

a.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b.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c.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d.過無柳絮因風起,惟有葵花向日傾。

答:

(1)陂 吹作雪 碾作塵

(2)婀娜多姿 縱被、 絕勝

(3)甘于靜默、淡泊自賞(意思對即可,或答“保持純潔,不被玷污”也可。)

(4)d(末句“縱被”與“絕勝”照應,“吹作雪”與“碾成塵”對比,表達詩人要保持高潔的品德,不愿“碾作塵”的思想感情。)

(5)c(a出自葉紹翁《游園不值》;b出自元好問《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雖有對比,但表現(xiàn)的是海棠矜持、自重和謙讓的.品格;c出自鄭思肖《寒菊》;d出自司馬光《客中初夏》,雖有對比,但“向日葵”比喻新主。)

北陂杏花的主旨北陂杏花閱讀理解篇四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圍繞著杏花的是滿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鮮艷動人。

即使被無情的東風吹落,飄飄似雪,也應飛入清澈的水中,勝過那路旁的花,落了,還被車馬碾作灰塵。

陂(bēi):池塘。

花影: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縱:即使。

絕勝:遠遠勝過。南陌:指道路邊上。

這首絕句寫于王安石貶居江寧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摆椤?,此處是指池塘。一池碧綠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樹,預示著勃發(fā)的生機?!袄@”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痹凇稌幭壬凇罚ㄆ湟唬┲袑懙剑骸耙凰o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庇衷凇剁娚郊词隆分姓f“澗水無聲繞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把龐啤倍直居糜趯懭?,這里移用于杏花,展現(xiàn)了杏花爭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艷、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蓖醢彩瘜懟ㄉ朴趶谋倔w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鐘。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边@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東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lián)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于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欲橫陳的名利之場?!澳夏啊狈比A,“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后退居江寧,寄情于半山。罷相之后,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絕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氣直下,沒有波折。這首詩句句寫臨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卻宕開一層,以“縱被”領句,用“絕勝”作呼應,便使全詩跌宕有致,富于曲折變化。這樣布局,有直寫,有側寫,有描繪,有議論,詩人自己愛好高潔的品格也就貫注其中了。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42778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