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后一課教學案例 最后一課的教學實錄三篇(優(yōu)秀)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4-10 16:11:07
2023年最后一課教學案例 最后一課的教學實錄三篇(優(yōu)秀)
時間:2023-04-10 16:11:07     小編:zdfb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后一課教學案例 最后一課的教學實錄篇一

針對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只習慣于平鋪直敘地敘事,不會描寫人物,因此,我在備課時將重點放在:一,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二,理解和感受法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第一節(jié)課由情景導入后,我詳盡的介紹了時代背景。我講到了普法戰(zhàn)爭前歐洲的政治格局,講了西班牙革命,講了俾斯麥蓄意挑起戰(zhàn)爭,還講了……我大約花了五分鐘左右。我講完背景時,心中便有一種感受:學生并沒有聽進去什么,不過是我一個人在講臺上夸夸其談罷了。

這一部分該不該講了,完全應該,如果學生不了解小說的時代北背景,學生又怎么能體驗主人公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呢?但不是我這種講法。事后想想應該事先讓學生查找資料,新課程的理念就是倡導學生自主合作地學習。因此后續(xù)的第二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決定減少對學生的控制,讓學生進行一次自由度極大的閱讀訓練。按往常,在布置學生閱讀時,無論如何要提出一、二條閱讀要求或一、二個思考問題。這種閱讀方式目標明確,但其弊端也是極其明顯的,那就是這種閱讀方式多少會讓學生產生壓力,致使部分學生失去閱讀興趣。

在閱讀的基礎上,我讓學生自由發(fā)言,談閱讀的體會、感受及困惑。

我想,在這一階段,我沒有干預學生的閱讀,學生應該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和體會的空間。但令我難堪的是,教室里沉默了1~2分鐘,竟沒有一個舉手。面對這一尷尬的場面,我不得不對學生進行啟發(fā)。

我說:你能說說課文的目的含義嗎?有何不同?作者為何要寫這些不同呢?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是韓麥爾先生還是小弗郎士?……我一口氣提出七、八個諸如此類的問題。

又過了1~2分鐘,陸續(xù)有幾個同學舉手,舉手的就是平時愛舉手的那么幾個同學,其他大部分同學難道永遠就是課堂的看客而已,我很是不滿意。如果照往常,由這幾個學生說說,就可進入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但我決心要讓大多數同學融入課堂。我對同學們說:有一個成語叫教學相長,意思是說,教和學兩個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課堂是老師教學的主戰(zhàn)場,是同學們學習的主陣地。在老師的心目中,好的課堂應該具有“等閑識得東風起,萬紫千紅總是春”的勃勃生機,而不是老師在臺上講得津津有味,同學們在臺下“水波不興”。老師面對這樣的課堂,既感到無奈,更感到心煩。

講完這一席話后,我有布置同學們重新進行閱讀,并要求前后四人一組討論。如果你口頭表達有障礙,可以把自己的閱讀感受整理成文字。這節(jié)課的后十幾分鐘,同學們有小聲朗讀的,有討論問題的。我走下講臺在同學的課桌間穿行。我很想知道他們在討論什么。偶爾有同學問我問題,我盡量作一些簡短的回答。

這一節(jié)課就這樣結束了。有位同學問我:“老師,這節(jié)課就這么完了?”我說:“嗯,完了!”他說:“這節(jié)課我們讀了一節(jié)課的書!”我問:“你到底什么意思啊?”他說:“這節(jié)課老師你什么也沒有講啊!”是的,這節(jié)課我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而閱讀的效果又不知道如何?

第二節(jié)課上課,我先要求每個小組至少派一名代表講述自己閱讀課文的感受,其他同學還可補充。與上節(jié)課相比,出現(xiàn)的變化是,除了每個小組的代表發(fā)言外,還有幾個同學作了補充,同學們主動參與的意識加強,課堂氣氛較活躍。更讓我頗感意外的是,有兩個同學說出了他們閱讀課文的獨特感受。有一個同學說,讀了這篇小說后,留在他腦海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是郝叟老頭。你看他那么大年齡,在課堂上那股認真勁兒,雖然一句話沒說,但他留給讀者極其深刻的印象。

另一位同學說,他并不喜歡這篇小說,主要是覺得它的情節(jié)不是很精彩。我他怎樣才算精彩。他說,他喜歡有離奇曲折情節(jié)的故事。我充分肯定了同學們發(fā)表的意見。我覺得,課文要讓學生讀透,許多問題無須老師多講,他們就能自己感悟。

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學生領會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我問學生,我們以前學過的人物描寫方法都有那些?有學生說“肖像描寫”,有學生說“動作描寫”、“細節(jié)描寫”,還有學生說“心理描寫”、“神態(tài)描寫”。學生回答的這些“人物描寫方法”與我備課時所設計的內容是吻合的。考慮到學生老是將人物描寫的方法和寫作手法、修辭方法等混淆,我特別強調同學們做筆記,并要求背記。事后回想這個環(huán)節(jié),覺得十分值得讓人回味。

接著我重點品讀了寫有關韓麥爾先生的語段,分析了這一人物形象。

上完這一節(jié)課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究竟應該放在什么地方?雖然當初設計這節(jié)課時,我擬寫了兩條,一是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二是理解主人公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我回憶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實際,引導學生對這種愛國主義的認識更重要。

最后一課教學案例 最后一課的教學實錄篇二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

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五六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

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的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xiàn)?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4、在最后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小弗朗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是什么使他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和社會調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一共是七個問題,外加兩個作業(yè),我安排了7個課時來完成,第8題的寫作放到課后,寫完后用半節(jié)課時間講評,第九題的綜合實踐活動查找資料放在雙修日進行,周一回來進行小組辯論,時間富裕了,學生的思考也充足了。

最后一課教學案例 最后一課的教學實錄篇三

《最后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于其主題表現(xiàn)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了解法國文學的教材。

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初中課文。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遍,但是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壇新秀評選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里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xiàn)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后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么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huán)境、情節(jié)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于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導入課文。

2、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學習生字。

4、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構,并概括大意。

5、找出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并說說有什么作用。

6、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并說說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并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是什么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9、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jiān)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后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huán)節(jié),從語言到句子,從環(huán)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guī)規(guī)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xiàn)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考慮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jié)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么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jié)課的完整性,我采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云里霧里,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后學生的腦子里已經什么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fā)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復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

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么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于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么進行教學設計和創(chuàng)新了。

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后,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后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的什么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xiàn)?

2、聽完課文錄音后,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么(吸取到什么教訓)?

4、在最后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后,小弗朗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是什么使他發(fā)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么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xiàn)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jié)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后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xiàn)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yè)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么看待現(xiàn)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和社會調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57234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