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以寫“體會”為主。這時候最關(guān)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一
有話叫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看之前了解過本書的大輪轂,被譽為“中國式孤獨的百科全書”;
書里把人與人間的關(guān)系,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簡單的分類法,卻非常有效。無論家人,朋友還是夫妻,一旦說上話了,人就親了。反過來,一旦說不上,就沒有親味兒了。
人人都有溝通的欲望,不愛說話的人不是不說話,是沒有遇到能說著話的人。正如序言所說“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孤獨不是只有圣賢才有的體會,而是人人都有,書中老楊是所有的老楊,老胡也是所有的老胡,殺豬的當官的唱戲的賣包子的,都在尋找的路上。
就算我們沒有共同的生活觀,但我們有相同的偏見與愛好也可以成為朋友,但這種關(guān)系就因為沒有說得來而容易產(chǎn)生誤會,不理解,關(guān)系就會破裂。
這本書書中送給我們的一個金句,“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被蛟S這可以緩解我們幾千年來的孤獨、尋覓與痛苦。
第一次看劉震云先生的書,在此之前對他0認知,一本書看下來,頓覺有趣,讀完了也理解了前文中提到介紹是明清時期野稗式小說,絮絮叨叨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不是人覺得煩悶,詞藻不及其他作家那樣華麗但字里行間蹦出來的金句使人產(chǎn)生共鳴,唏噓不已。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二
偶讀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最震撼我的就是對人性中孤獨的刻畫,讓人震驚,令人深思。
這部獲得茅盾文學獎的小說,寫了不同時代賤如草芥的普通人的命運,主人公常常走投無路而又一直向前。上部《出延津記》,楊百順為了尋求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為了找個能夠說句知心話的人,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即楊百順)在失去唯一能夠“說的上話”的養(yǎng)女后毅然走出延津,尋找養(yǎng)女;下部《回延津記》,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尋找“說的上話”的朋友,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地方,不遠千里走向延津。
對這部大手筆的優(yōu)秀作品,我不敢姑妄論之,在這里只說說對于孤獨的理解和感受。
一個人孤獨地來到這個世界,最終都會孤獨地離開?;钪苍S就是為了尋找一個能與自己“說的上話”的人,也就是現(xiàn)在說的朋友或者知己,活著本來就是件不易的事、孤獨的事,但只要有人能懂自己,遇到事情有人可以商量,開心時有人可以分享,悲傷時有人能夠安慰,那么這份孤獨便可以排解,和相知相惜的人在一起,話不在多,也許真的可以一句頂一萬句。
外國人有信仰,可以向主傾訴心曲,人神交流;而國人缺少信仰,當需要傾訴的時候,往往不知該向誰傾訴,誰會愿意聽你傾訴,身處人海,茫然四顧,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說話的人,這種心理需求壓抑得太久,便成了難以排遣的孤獨。孤獨的人希望有人懂,卻不喜歡別人把他看透,往往為了面子或者那點可憐的自尊,不得不忍受內(nèi)心的煎熬。
這個知己,無關(guān)貧富,無關(guān)年齡,無關(guān)性別,投緣就好。也許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尋覓覓,尋找那個投緣的、“說得著的”人。大部分人身邊不缺朋友,聚在一起大多談?wù)搰隆挝坏氖?、他人的事,但談自己的少,敞開心扉的更少。我們?nèi)鄙倌欠N心有靈犀、一個手勢一個眼神就能達成默契的朋友,當然這個要求甚高,即使在一起生活了若干年的夫妻也難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這樣的知己是可遇不可求的,既然如此,孤獨就在所難免了。
有時被現(xiàn)實的利益羈絆著,想說卻不敢暢所欲言,怕別人抓住把柄,給自己日后的生活帶來麻煩;有時被傳統(tǒng)的禮儀道德約束著,一些敏感的話題想說卻不好說不便說;有時由于各自的認識水平不同,說了產(chǎn)生不了共鳴,說了也白說,干脆就不想說懶得說。
常說解鈴還需系鈴人,自己有了心結(jié),僅靠外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自己有正確的認識,朋友再多再好,也代替不了自己,即便是自己最親的家人,也難以做到感同身受。外因雖不可小視,但內(nèi)因才是關(guān)鍵。自己想通了,陰霾就會消散,孤獨就成為你審時度勢、拷問靈魂的利器,成為你人生之路上一筆寶貴的財富。
孤獨是無人能走進靈魂深處產(chǎn)生共鳴,是眾人皆醉我獨醒,是高處不勝寒,是永不服輸,是不向某個人或者某種勢力屈服妥協(xié)。孤獨的人,能品出人生的真諦,能看透世事的冷暖;孤獨的人,得意時一般不忘我,失意時不自賤;孤獨的人,可以獨享心靈的寧靜,體悟生活中的一份精致與淡雅。
偶爾的孤獨是一種別樣的人生體驗,就像經(jīng)常喝茶的人,偶爾喝一次咖啡,感受一下不同的滋味,也是一種享受。人們常說,情到深處人孤獨,情深無人懂得、珍惜,又不可言說,那種無法排解的孤獨只能獨享,也許這就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既想體會又想逃離的事實。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三
這本書最初讀時就有一種濃濃的苦澀味道。語言很樸實簡單,就像鄰居的大爺和你閑扯,叨叨幾句家長里短,講講村里其他人的.事情似的,格局也不大,三言兩語盡是“口頭話”??梢豁擁摲氯?,故事又不簡單,劉震云說到的這些人:賣豆腐的、販驢的、殺豬的、剃頭的……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人的命運,卻莫名其妙地交織在一起。無論是幾十年前的爺爺輩兒,還是80年代的新中國,人們的生活變了,可人的內(nèi)心卻沒有變。有的僅是為了維護那一份能“說得上話”的友誼,與一個在背后語人是非的人交心,乃至受傷。寫到最后,這些人之間的關(guān)系,無非是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書里的每一個人,都為了和別人“說不上話”苦了一輩子。試想,當年老時身邊無一人可述說心事,那該是多么可嘆可憐呀,不是指單純的跟人講話交流,而是講得上話,說得出心事!
作者啰啰嗦嗦反反復復絮絮叨叨,是很詳盡的敘述。如果不是這樣,真記不住理不清如此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的。有幾處讓我印象很深。最開始的一句話,“不拿你當朋友的人,你趕著巴結(jié)了一輩子,拿你當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誒,交心會傷心吶!有沒有這樣一個人,你屁顛顛去巴結(jié),結(jié)果人家根本不把你當回事。外界的紛繞太多,誘惑、陷阱、虛榮、攀比、虛情假意、逢場作戲會迷了本該清澈的雙眼,麻木、冷漠、提防不應過多占據(jù)淳樸善良的心。你不得不去想每一句背后的意思,你不得不想每個人的動機,你不得不學會保護自己。
其次是小說里面反復提到的“和誰說的上話”的問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交朋友的標尺,作者的標尺應該是“說的上話”,很低的要求。這么低的要求放在現(xiàn)實中仿佛高不可攀的峭壁,有多少是能說的上話的,懂你的朋友呢。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年的小伙伴各自成家,上班養(yǎng)娃,還不忘自我投資,自己轉(zhuǎn)得跟陀螺一樣,哪有那么多心思去關(guān)心別人,有,可是很少。許久不聯(lián)系的朋友,可能不聯(lián)系就是一輩子,是啊,朋友總是一波來一波去,不是不想聯(lián)系,是怕聯(lián)系后只有“最近好嗎,忙不忙?”回答“還行”或“挺好”,隨后就是尷尬的“呵呵”,便無話可說。人是會孤單,與此書為友,他能和你說得上話。
《一句頂一萬句》的源頭,是劉震云故鄉(xiāng)的一個故事:祖母有一個叔叔,一輩子單身,未娶親,無朋友,獨來獨往,只與一頭老牛,成了至交。有一天,這頭牛死了。叔叔三天沒有說話。第四天凌晨,他離家出走了。后來,四鄉(xiāng)八鎮(zhèn)都找了,所有的井也打撈了,河沿也瞧了,仍不見叔叔的身影。他就這樣消失。從熟悉的故土離開。從能掌控、能安心、能溫暖身心的民間煙火中離開。他要去找一句話,一句能和他“說得著”的話。這句話在哪兒,他不知道,但是,他得去。人生就是百年孤獨。越是辛苦謀生,越接近孤獨的實質(zhì)。放牛的、賣豆腐的、剃頭的、殺豬的、販驢的、喊喪的、染布的……其生活的深處,都是真實的、不摻水的孤獨。對于他們而言,這是與生俱來的負重,是踽踽前行的長嘆息,淚滿襟,是油鹽醬醋的底味——除了孤,還有苦,世間諸事,件件藏著心酸。
讀這本書之前,本來以為這種苦只有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才有。在家里做著各自的事情,一晚上可以互相之間一句話不說,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曾經(jīng)一起吃飯聊天吹牛逼的高中同學,進了大學就沒怎么再說過話;也同樣因為說不上話,身邊的一對對分分合合……看了小說才知道,原來從兩千年前中國人就都因為這個原因心里苦著。這種苦不是別的,就是孤獨。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沒有辦法拯救的,無法改變的人生常態(tài)。喧囂熱鬧背后本質(zhì)全是孤獨。中國人喜歡熱鬧,是因為一大幫人鬧哄哄的時候可以暫時忘了孤獨,當曲終人散不得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又要覺得孤獨了。書里面牛愛國陷入困境的時候曾經(jīng)琢磨過:這世上的人有千千萬,可能去投奔的卻只有兩三個。平日里和老婆說不上話,已經(jīng)覺得孤獨了,遇到走投無路的情況,就更加覺得孤苦無依,只好去千里之外找曾經(jīng)“說的上話”的戰(zhàn)友??捎械臅r候,離家已經(jīng)千里之外,卻還是“心里亂”,只好走得更遠??鬃觾汕昵熬驮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都以為是老朋友從大老遠的地方趕來,心里很開心??蓵锢贤粽f得好:你們都不明白孔老夫子的心思。從遠方來的這個人,是不是朋友還兩說著呢,反倒是因為和自己沒什么關(guān)系,才能放心地把心里話說給他聽。心里話說了,就舒坦了。
“世上的事情都經(jīng)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著委屈”書中反映的說話情況是某種程度上的中國現(xiàn)實,大家噼里啪啦說很多話,總想講明白理清楚,結(jié)果越來越亂越來越亂。這世上的許多事,等到理清,就不可能明白了。曾經(jīng)很羨慕那種一兩句話輕描淡寫卻互相講到心坎上的狀態(tài),想在生活中找,卻很難找到。為了多點了解或者僅僅是消除誤解,總免不了嘰里呱啦說一大堆話,最后越說誤解越多了解越少。但又能怎樣呢,話總不說實在憋得難受,說了又只會越說越孤單,一輩子也說不出個朋友,這就是全部的現(xiàn)實了。
劉震云先生用很樸實的大白話講出了許多一針見血戳人心眼的道理。
“挨打不算受欺負,被人蒙了,就算受欺負了。”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
“順著你說的人,心里就是憋著壞。”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
其實大道理講再多都沒用,自己心里都很清楚,只有當自己真正經(jīng)歷了事,才能深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能說句話就能解決的事何必說一萬句呢,能講一句就能點明的肯定要比講一萬句都扯不清楚來的好啊。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四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個理還沒碼完,有些個人要跳出來蹦跶顯形,有些個事要對照明鑒。“這日子過的是以后,不是過的以前。”這樣想來,還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顯然是要說給自個的。
這里面多出來一個時間模式。
這后面我們分兩條線走,一個是瘸腿,一個人;一個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歡離合。
事兒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兒就是那么個理兒,瘸腿一個人,原本不必理,自認門清,無法無天,自得其樂。瘸子不行,在親情、愛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見自個,又找不到說的上話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終。整個下半部人生就是這樣:事碼不好,話說不上,人找不對,即便陰差陽錯找對了也是失了魂丟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過不好當下。為何?因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個是誰,總是活在別人的認為里,根,弄差了;因為瘸子把現(xiàn)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沒了以后。因為瘸子總是一個事掰扯到另一個事,其實碼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惡魔纏身后的私語,我不殺人,也要放火。如此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環(huán)往復里得了一個可怕的?。涸谶^往的世界里沉淪、尋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繼續(xù)犯錯、丟失,及無從談起的未來。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來,沒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許。雖也下眉嘆息,武斷有余,然知書達理,勇氣可嘉。奈何老劉回回繞繞,濃墨重彩,獨獨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無從談起以后,當真是無一安好,好不孤獨。
家人不能選,我且珍惜。
過往不必選,唯有珍惜。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五
有幾句話,沒有說清楚。吳摩西要跟后輩說的那句,章楚紅要跟牛愛國說的那句。我大膽猜測,都是這句“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因為一句頂一萬句。
作者很貼心??偘堰^去翻來覆去的回憶。而上下兩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故而,未來牛愛國怎么了,我不知道,牛愛國的過去追溯到楊百順身上,我倒是門兒清。過去的事情,太曲折太彎彎繞繞了,根本就說不清。
好吧簡單說,就是祖孫三代人,未了一個“說得著”的人,從延津走出去又走回來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蕩氣回腸。同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命運的無奈和在世為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來是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的兒子,最開始喜歡喊喪的羅長禮。七十年過去,他在咸陽死去,死時他的子孫輩都姓羅,因為他說他叫羅長禮。書外的人,永遠記得他還叫過楊摩西,吳摩西,他跟過老曾學殺豬,跟過老詹信天主,他有過一個說的著的繼女叫巧玲,后來巧玲丟了,巧玲也就是該心也就是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回到了鹽津。沒看過書的,必是聽不懂這一層層人物關(guān)系。
楊百順孤獨,牛愛國也孤獨,他們的孤獨有不一樣有一樣。跟能說得著話的人談對象當朋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須知人總會變,就像主人公頻繁的改名換姓,過去說的著,現(xiàn)在說不著了,過去要好,現(xiàn)在也淡了,或許這就是人生。過日子不能總想著過去也是這個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是死了,再回不來了,只有往前走,交新的朋友,找到陪伴下一程路的那個說的著的人,才能過好一輩子。
讓我們致敬偉大的孤獨。致敬義無反顧向前走的時間。致敬這機緣巧合彎彎繞繞的奇妙人生。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六
《一句頂一萬句》,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書中男主,這不是男主一開始的名字,因為好些事,改了好多次的名字)失去了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小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家鄉(xiāng)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xiàn)在,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
剛看到小說名字的時候,我就想一句什么話呀,怎么有這魔力,頂一萬句?當然了,一翻開,我就被書中所描繪的我所熟悉的那種濃濃人間煙火氣給吸引了,已無暇尋寶,特意去找這一句話??赐辏瑫鴱念^到尾都沒直接寫有這么一句話,可以頂一萬句,但是智慧的作家已經(jīng)默默告訴我們生活在世間,確實一句是可以頂一萬句的。
這樣的句子,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就我而言,是下面的感受。
第一個是“說得上話”
小說寫的是中國最底層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生活本身透著孤獨的哲思在里面,我們生活在千年孤獨中,無邊無際的茫然和如影隨形的疲憊,生活中能夠說貼心話,慰藉靈魂的朋友和親人并不多,因為說不上話。真正說得上話的人,可以溫暖疲憊的心靈,振作生命的頹廢,化解彼此的沖突、激發(fā)情欲等等。
與一般人說話,高興的事說得高興,不高興的事說得敗興,但是說得上話的人,不高興的事,也能說得高興。
有些人說得著,有些人說不得著;有些人現(xiàn)在說不得著,將來或許能說得著;有些人現(xiàn)在說得著,將來未必能說得著;有些人這一輩子也說不得著。找一個能說得著的人過一輩子是福分,不管是愛人、朋友還是親人。當然了,說得著說不著也不是永恒不變。
小說從頭到尾都是寫著市井中如你我在街角所看到的一切人,人間煙火氣的聲響和熱鬧一直在你耳邊和眼前,作家是不是想說最是這樣的人間煙火氣,最慰凡人心呢。
第二個是“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小說就是寫的一些家長里短,充滿了瑣碎,街角發(fā)生的事一件是一件,家里發(fā)生的事一件牽扯到八件,就看你怎么選擇過日子了。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七
初讀此書,覺得此書非常生澀難讀,人物關(guān)系復雜,墨跡無趣。內(nèi)心浮躁是很難讀這樣的書籍。當我靜下心來讀完整本書之后卻舍不得就這樣結(jié)束,心情很復雜,很難去解釋那種沉重,失落與孤單,壓抑的心情。我個人覺得好的書籍大抵如此會給我們的思想帶來沖擊,像明鏡讓我們可以照看自己的模樣,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明鏡,它能照亮我們的心靈,給我們一些啟示。
小說的敘事風格類似明清野稗日記,語句洗練、情節(jié)簡單、敘事直接、樸實無華。正如書名“一句頂一萬句”,一字一句都構(gòu)成言說的藝術(shù),無一句廢話。
小說的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小說的后半部寫的是現(xiàn)在。吳摩西的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俺鲅咏蛴洝焙汀盎匮咏蛴洝北砻嫔现v的是吳摩西和牛愛國兩個人的歷史,但只要對之細細咀嚼和回味,便會明白實際上講的是孤獨的歷史。“孤獨”世代相傳,祖輩的故事在后輩的身上重演,祖輩的“孤獨”也在后輩身上延續(xù)。小說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結(jié)構(gòu),所有的社群組織和家庭和諧,乃至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上話,然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沖突、激發(fā)情欲。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命的頹廢,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隨形地產(chǎn)生了。
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想找個說得上話的人,但是越長大越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乎孤獨才是人生常態(tài)。書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中國最底層的老百姓,很真實的反應了底層百姓的人性和人心,讀此書時我總是情不自禁的會想起我的外公,我自幼跟隨外公外婆長大,印象中外公一直是個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有一個“說得上話”的姐夫,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會走上幾天的路,風餐露宿,就為了能和這個“說得上話”的姐夫說說話,和這個能給自己出主意的人聊聊天、喝點小酒。像極了書中主人翁,為了一個建議,千里迢迢的去找自己認為能幫自己出主意的朋友,幫自己說道說道。
為了擺脫孤獨和累,書中的人們努力制造聲響和熱鬧,但這無法改變本書人物的命運,就像今天,我們很多人還像書中的人們一樣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價。
當然,閱讀此書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執(zhí)著和頑強。為了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和慰藉,人們義無反顧地追逐“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很像祖輩彎曲的脊背和那一大片脊背組成的蒼穹。
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八
都說這本書像是中國的百年孤獨,讀完發(fā)現(xiàn)這樣的評價還是比較中肯。
書中各色各樣的人物,雖然多是普通的中國底層老百姓,但卻幾乎又都有自己生活所追求的目標。書里將這些目標大多寄于“找個能聊的人”,以小見大,自然而樸素。
小說中描繪的生活百態(tài),雖然算不上多彩,卻也足夠豐富,讓人透過文字仿佛看見自己正身處其中,為自己的一個小目標而活著。
楊百順走出延津,因為故鄉(xiāng)已無可流戀之處與可流戀之人。他唯一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巧玲也被人拐賣,便更無回鄉(xiāng)的意愿。
巧玲想走回延津,因為對命運和生活種種疑惑。但是現(xiàn)實的各種羈絆又讓她邁不出去那一步,只能在內(nèi)心走回那個自己命運的起點。
牛愛國當真回了延津,但是回延津并非他最初的目標,對于延津也并沒有像母親那樣的情感。所以即使回了,也無法找到自己追尋的東西。于是斷然離開,再次踏上漂泊之路。
百年孤獨中的那個小鎮(zhèn)馬貢多,經(jīng)歷平靜、熱鬧、繁榮、衰落,在對生活進行了完善演繹之后,最終隨著命運的風暴,徹底消失于世間,仿佛從未存在過。小鎮(zhèn)的假興真衰實際只是人心孤獨的匯聚。
延津,更像多年以來中國社會的一個縮影,人們樂此不疲地忙忙碌碌,看似在平凡中演繹了偉大,卻終究發(fā)現(xiàn)內(nèi)心的想法早已無處傾訴,只得隨著洪流,一路跌跌撞撞。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九
剛開始讀書的時候,其實有點亂,感覺看不太懂書在講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覺得精彩,越覺得作者厲害,然后就開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書分兩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記;下部分是入延津記。小說的前半寫的是過去,主角是楊百順,楊百順上有個哥哥,下有個弟弟,與賣豆腐的老楊為父子關(guān)系,楊百順一生改了三十二次名字。從楊百順改成楊摩西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楊摩西改成吳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他的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被分成33個部分。楊百順與剃頭的老 互為朋友;與殺豬的老曾互為師徒;與外國人老詹夜互為師徒……他與太多太多人有關(guān)系,而他的一生,似乎夜在為了一個“說得順心”而徒勞有波。
楊百順,百順。他的父親給他取個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業(yè),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樣,她總在尋找些什么,看完了書,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人“說得順心”的人。話,一旦沉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所以楊百順在尋找,為了心里過的舒坦舒心,為了孤獨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他的一生都過的堅苦。于是喊喪,便成了書中楊百順崇拜的職業(yè)。
龍應臺曾說過;“有一種寂寞,身邊添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楊百順何嘗不是想這樣,所以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為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而吳摩西楊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他們一出一進,延 百年。就是為了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他們 然決然的追逐“一句頂萬句”的身影,由此我忽然發(fā)現(xiàn),為什么常有人說活得很累。他們在生活不如意,事業(yè)不順,愛情不美好時,頹廢,茫然。他們找不到說話的對象,所以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著我們的神經(jīng),祖祖輩輩??惺持覀兊男撵`。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和諧,其實都和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有關(guān)。而楊白順,也就是吳摩西沒有找到她的養(yǎng)女,牛愛國也沒有找到龐麗娜和和尚。但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一個個錯過,一個個無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話過千句”是我認為這本書的主旨,書中所有故事因此展開也因此結(jié)束。我想劉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吧。
有一種寂寞,有一種孤獨,以話語開始,也以話語結(jié)束。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篇十
最近非常辛苦地讀完了劉震云的小說《一句頂一萬句》,讀完之后心情五味雜陳,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難過,覺得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窩囊啊,距離自己一直理解的現(xiàn)實生活好遙遠。
無論是楊百順還是牛愛國,他們都是孤獨的,窩囊的,沒有復雜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隨波逐流地被命運無情和被動地安排,隨遇而安,太沒有生活的樂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我忽然覺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運的,我和老公說得著,有的話可說,這應該就已經(jīng)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兒子關(guān)系不錯,沒有太多矛盾和糾結(jié),陪著孩子一點點的成長,多幸福。
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勵志小說看多了,不適應這種沒有生活朝氣的命運,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些積極的小說對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勵,所以,一句頂一萬句,帶給我的負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別像他們那樣憋屈啊。
小說要表達的可能更多地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說得上話,非常重要,我覺得這有點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許只想突出一點來說透吧。
看完了小說,為轉(zhuǎn)換心情,我上網(wǎng)挑了個喜劇愛情電影《一夜驚喜》來沖洗我心中的堵,讓我快速回到快樂幸福的好生活中。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258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