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通感篇一
;摘要:以1980—2017年為時間跨度,以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里檢索到的篇名含“通感”的期刊文獻為研究樣本,運用內容分析法,進行非接觸性研究。統(tǒng)計分析樣本數據的發(fā)表時間、數量、版面、類別和基金分布情況,對國內通感研究狀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并對研究中存在的局限性進行了說明。
關鍵詞:通感 統(tǒng)計分析 研究文獻
自1962年錢鐘書先生在《文學評論》上發(fā)表“通感”一文以來,研究通感的學術成果日益增多。從研究內容上看,學術界對通感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積累,但尚未從信息層面對通感研究本身進行全景式的分析和回顧。然而,這種分析和回顧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夠幫助我們認識通感研究的現(xiàn)狀,找出研究中尚存的問題,總結研究的發(fā)展階段,從而為以后的通感研究提供參考與展望。
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內收錄文獻作為數據來源,檢索條件設定與步驟如下:根據通感研究領域的人文科學特點,將文獻分類目錄設定為“哲學與人文科學”;為確保本研究的直接相關性,以“篇名”為檢索項,輸入關鍵詞“通感”進行檢索;檢索后發(fā)現(xiàn),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最早收錄的一篇通感文獻發(fā)表于1962年,作者是將通感介紹于國內學界的文學大師錢鐘書先生。其后直至1980年,國內的通感研究一直處于空窗期。因此,將檢索時間確定為1980年到2017年;文獻檢索范圍設置為“全部期刊”,未使用“邏輯”“詞頻”和“擴展”功能。按照以上條件,于2018年4月3日進行了文本研究樣本的選取,最后共檢索到604篇文獻。
一、文獻的數量特點
1.文獻數量的總體趨勢
從全局來看,通感文獻的發(fā)表數量整體是在波動中增加。隨著時代的前行,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更多的研究者加入了對通感問題的研究,發(fā)表的文獻數量也明顯增加。經分析后發(fā)現(xiàn),發(fā)表于1980年到2017年期間的604篇文獻中的588篇為“有效文獻”,剩余16篇為“無效文獻”。因此,對通感研究文獻的統(tǒng)計分析全部基于“有效文獻”數據?!霸谇壑星斑M”的特點較為突出。根據通感研究數量的發(fā)展特點將37年來的文獻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指1980年到1999年這20年間;第二個階段是指2000年及以后。這一發(fā)展特點從文獻數量并結合折線圖來分析,1980—1999年研究通感文獻數量不到總數量的1/5,而2000—2017年這18年的文獻數量超過總量的4/5。這兩個時間段可以依次確定為國內通感研究的起步期和摸索期。由折線統(tǒng)計圖可以看出,1980—1999年是通感研究的緩慢起步階段,曲線起伏不明顯,每年發(fā)文量保持在10篇上下;2000年后,通感研究進入摸索期??v觀此階段,通感研究文獻的數量主要是以波浪形態(tài)重復出現(xiàn)。具體來說,經過2001年的低谷期后,自2002年反彈回升,可以看出從2002年到2013年期間,發(fā)文數量在波動變化中增長,并分別在2010年與2013年達到最高,這10年間對通感研究文獻數量發(fā)展較為穩(wěn)定;2014年再次迎來低谷,此后文獻數量反彈回升,但2016年再次下降。總體而言,通過數據的這種螺旋式上升形態(tài)可以看出,通感研究總體發(fā)展方向是保持前進的,但是發(fā)展路程又是迂回曲折的,通感研究尚未迎來自身發(fā)展的高潮期。
2.文獻的期刊類別和基金分布
依據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cssci來源期刊目錄(2017—2018年)以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5年版),將刊登有關通感研究文獻的期刊分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在有效文獻范圍內,僅有133篇文獻刊登于核心期刊,比例為22.6%;有455篇刊登在非核心期刊,比例為77.4%。因此,從期刊類別來看,一方面,通感方向的研究文獻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這個研究領域還未得到國內高水平學術期刊的關注。屬于基金項目的文獻有27篇,而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就有16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國內依然有學者一直致力于通感領域的研究,力爭為通感研究翻開新篇章。
二、文獻的信息特點
1.文獻的研究視角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視角選取的主要意義在于認識和解答問題。將通感的“研究視角”定義為從不同目標出發(fā),在不同領域層面進行通感研究,旨在發(fā)現(xiàn)通感背后的深層本質和規(guī)律性,采用的是宏觀意義上的“研究視角”。從通感的本源來看,它是古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廣泛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因此,研究通感的第一個視角是修辭學的視角。隨著通感研究的深入和學者關注度的提高,通感又被賦予了藝術審美的重任,從美學的角度研究通感的文獻越來越多。這主要表現(xiàn)為人類的一種審美認識活動,我們或通過賞析文學作品、或通過鑒賞畫作、音樂、舞蹈等藝術活動引起情感上的共鳴,從而獲得審美的享受。有學者認為,這兩個視角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隨后,有學者嘗試著從修辭和審美的雙重角度來探討通感。而以於寧為代表的一些學者則從語義學角度來研究中外通感詞,試圖探尋詞義引申和擴展的規(guī)律。此后,伴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通感研究從單純的語言層面的研究升華到思維層面,于是又有學者開始將通感視為一種人類普遍的認知方式進行研究。通感作為人們認識世界、抒發(fā)生活感悟的一種形式,自進入21世紀以來被廣泛應用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如包裝設計、攝影藝術、新媒體、課堂教學等。因此,通感研究也逐步從八九十年代的基礎理論研究邁向新世紀的多領域應用實踐研究。除上述研究視覺以外,將非研究文獻中的學術會議和書評等視為研究視覺缺失。
2.文獻的研究內容
作為描述性研究,以直觀反映統(tǒng)計文獻研究的主要內容為目標,因此當文獻涉及不同方面的研究內容時,未將不同的研究內容進行兼并和選擇,而是將其分別計入不同的內容類別。例如,學者王牧群在2012年第一期《東北師大學報》上發(fā)表的“跨學科視域下詩學通感隱喻的哲學基礎及審美特征”一文中,同時分析了通感隱喻的生成機制、哲學基礎和審美特點。將此文獻分別在“通感生成機制”“通感哲學基礎”和“通感審美”中分別計入一次。通過對588篇有效文獻進行統(tǒng)計分析,大致劃分為21個內容類別,在“其他”類別中,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通感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2篇、通感與標點1篇、通感與邏輯2篇、通感與詞典編纂1篇。
國內通感研究的研究內容較為寬泛,涉及通感的哲學基礎、通感生成機制等方面。其中,以研究通感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賞析、通感隱喻、通感修辭格、通感現(xiàn)象、藝術通感及通感與藝術作品賞析為主,這六個研究類別的文獻所占比重達到60.5%。但就數量而言,很多研究并不充分,過于單一化,研究內容大多集中于對文學作品中通感手法的解讀和鑒賞,局限于傳統(tǒng)研究套路:先列舉文學作品中的通感,再進行通感功能分析,最后總結使用通感達到的效果。因此,如何走出這樣的研究路數,拓寬和深入研究內容是我們今后的主要方向。
責任編輯:楊國棟
相關熱詞搜索:;通感篇二
“一花一世界”板塊的重點是——感受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荷塘月色》是一篇經典的寫景美文。圍繞“荷塘”“月色”創(chuàng)造意境,抒發(fā)情感。
此文上過多遍了,在新課程引導下,還用老辦法來教?我比較贊同從詩歌鑒賞中學到的“意境美”出發(fā),重點在學生的個體感受與體驗上,在朗讀的基礎上梳理由哪些“意(情)”構成了哪些“境(景)”。在閱讀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由此體會,寫景散文的意境美,“一切景語皆情語”。
關于主題。我不主張老教材上對“頗不寧靜”的統(tǒng)一解讀,把“憎惡黑暗現(xiàn)實”當作唯一答案,作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朱自清有自己內心煩悶與家庭情況,在主題探討活動中可讓學生進行個性解讀、多元解讀,理解這哀愁背后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教學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通過美讀,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韻味。
2.把握情景交融的特點。通過具體的鑒賞活動,領略作品的意境美。
3.通過主題的多元解讀,理解作者矛盾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第四專題有哪幾篇課文? 歸類后明確學習的重點
《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鑒賞寫景散文的意境美
《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鑒賞寫人散文的細節(jié)美
《祝福》《邊城》——鑒賞小說的情節(jié)美與環(huán)境美
《林黛玉進賈府》——鑒賞小說的人物形象美
2、同學介紹對朱自清的了解,老師總結
4、抽查學生朗讀《導、析、練》上的字詞與解釋。
提示:這篇文章的話語方式是自言自語。因此,同學們在讀的時候,要把這種語氣讀出來。怎么才能讀出這種語氣呢?關鍵是把自己當作朱自清,進入他的內心,把文章的語言變成自己的心聲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二、品味鑒賞:
1、交流能打動自己的文字,嘗試著說說讀到什么意境?
提示學生注意:意——情境——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風景是人物的內心觀照。
估計學生會提到
意(情):孤寂淡淡的愁微涼的心境
境(景):前一段小煤屑路,幽僻、寂寞、陰森森有些怕人 月光淡淡的
l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l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沐的美人。
l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l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的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青紗的夢。
意(情)——靜謐 涼 淡淡的喜悅
葉 : 田田的葉子如亭亭舞女的裙 (比喻)
花: (白色)零星、裊娜、羞澀, 月下荷塘
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 (博喻)
香: 如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通感)
水:脈脈的看不見(溫婉如女子)
柔美恬靜
境(景) 月光:靜靜的 瀉
霧: 薄薄青色 浮起塘上月色
葉子與花: 在牛乳中洗過
籠著青紗的夢
光與影:名曲(通感)
l 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哇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意(情)—— 孤寂淡淡的哀愁(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境(景)——陰陰的樹色隱約的遠山沒精打采的燈光熱鬧的蛙聲
l 《采蓮賦》一段場景……
意(情)——向往自由、快樂,不滿意目前的現(xiàn)狀又有些無奈
境(景)——熱鬧、歡快 風流的季節(jié) (可惜我們現(xiàn)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三、主題探討:
1、作者的心境到底是怎樣的?散文都有文眼,找找這篇文章的文眼!
2、作者為什么不寧靜呢?探討寫作背景,引導對主題的多元解讀
(1) 文章寫于1927年,大革命失敗了。作者心里惶惶然。
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掙扎著,要明白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沒明白。
--朱自清《一封信》
在舊時代正在崩壞,新局面尚未到來的時候,衰頹與騷動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參加這種實際行動時,便只有暫時逃避的方法……在這三條路里,我將選擇那一條呢?我既然不能參加革命或反革命,總得找一個依據,才可以故作安心地過日子……我終于在國學里找著了一個題目。
--朱自清《那里走》
(2)對政局和個人前途的憂慮;
朱自清畢竟是個有著獨立人格的自由知識分子,他雖然選擇了暫時的逃避,但至少他是愛國的,關注現(xiàn)實的,正直的!體現(xiàn)了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行!
(3)選擇“荷塘”來作抒情的主體
你能聯(lián)想到“荷花”在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意象特征嗎?
作者的名字
中國二三十年代文人的審美傾向
小結:因以上的原因,散文的主題我們可以多元解讀,總的說來,它反映的應是一個知識分子的迷茫彷徨和愛國良知。
開篇一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的確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調。這“頗不寧靜”,正是作者對嚴酷現(xiàn)實的不滿和苦悶心情的寫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边@說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頗不寧靜”的心情寧靜下來。而置身于“無邊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確感到了某種超脫:“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這淡淡的喜悅之中,那彌望的荷塘,那田田的葉子,那裊娜的花朵,那縷縷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脈脈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霧,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與影和諧的旋律……都讓他的心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然而,這安寧的確只是暫時的,因為,作者心靈深處的惆悵是難以排遣的,所以,當耳邊傳來“樹上的蟬聲和水里的蛙聲”時,他便發(fā)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感嘆。一直到“這到底令我惦著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便從夢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悶的現(xiàn)實。
如果說,“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作者面對黑暗現(xiàn)實對時代苦悶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則表達了作者對高潔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動追求。
“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當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運。但是,我們從這篇文章所體現(xiàn)出的高潔品格,卻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選擇。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他有過苦悶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的時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時代的潮流,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zhàn)士。1946年10月,西南聯(lián)大遷回北平后的兩年是中國黎明前最為黑暗的時期,卻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輝煌的時期。面對一個行將滅亡的腐朽政權,貧病交加的他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zhàn),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通感篇三
;摘 要:通過對《現(xiàn)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bccwj)這一語料庫的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中心理詞的特點:能用于通感的心理名詞從大類上按照使用率由高到低排名為“心+精神”“悲喜”“意志”“愛憎”,其中「気持ち」、「気分」、「心」、「感情」、「悲しみ」、「喜び」這六個詞相對頻繁地用于通感。這些結果可以應用于中階的寫作教學。
關鍵詞:心理概念 通感 語料庫統(tǒng)計 日語教育
一、引言
通感作為一種修辭手法,《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日常生活中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覺往往可以有彼此交錯相通的心理經驗,于是,在表現(xiàn)屬于甲感覺范圍的事物印象時,就超越它的范圍而描寫領會到乙感覺范圍的印象,以造成新奇﹑精警的表達效果”。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在通感修辭的使用過程中心理感受不可或缺,它是修辭手法使用成功的關鍵所在。比如,在“尖銳的聲音”這一表達中,用觸覺詞匯“尖銳”來形容聽覺,以表現(xiàn)聲音的高亢刺耳。從心理感受上來看,手碰尖銳之物的感覺和聲音刺耳有著相似的不適感,所以才形成彼此之間的通感表達。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不乏用通感來表達抽象的心理概念。例如,“甜蜜的喜悅”中使用味覺詞匯生動地表達出內心的喜悅如同吃了蜜一樣甜??梢娡ǜ锌梢詭椭覀兿鄬蚀_地說明內心抽象的心理感受,提高了溝通效率。諸如此類的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不僅存在于漢語中,日語中亦有許多類似用法,比如「熱い感情」「黒い野望」。雖然這種通感用法能表述難以名狀的心理感受,可是仍需要遵循一定的表達規(guī)則,否則在交流中容易引起對方的誤解。尤其是對于日語習得者而言,適當掌握這種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的規(guī)則才能說出較地道的日語。
圍繞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目前已有的研究結果比較分散。楠見孝(1988)根據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發(fā)表的『分類語彙表』篩選出五感形容詞,將其分別與「におい」「味」「感觸」「色」「音」「気分」「性格」「記憶」「思考」這九個名詞組合成“五感形容詞+名詞”的通感表達,面向60名大學生就這些通感表達的接受度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気分」「性格」「記憶」「思考」這四詞的通感表達被廣泛接受。味覺方面,田皓(2006)以小說中出現(xiàn)的通感表達為語料,解析了中、日、英三語中味覺形容詞在通感修辭使用時的語義擴展情況,發(fā)現(xiàn)味覺形容詞可以與表示感情(如產生了酸意)、心理(如酸っぱい思いをする)的詞匯發(fā)生語義轉換,它們往往是以個人的味覺體驗為起點,先是擴展到味覺以外的感官,隨后再向感情、心理的抽象領域范疇發(fā)展。聽覺方面,周霞(2009)分別考察了聽覺詞匯與其他感覺詞、心理詞之間的語義擴展并進行定量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可用于通感的聽覺詞為數不少,其中聽覺詞向心理感覺的語義擴展為最多。觸覺方面,張蓓(2010)考察了“溫感觸覺詞+心理名詞”這一表達類型,并從隱喻的角度解釋其合理性。雖然這些研究涉及到了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但缺少對心理詞匯的宏觀觀察。本文將著眼于日語中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中心理詞的特點。
二、研究方法及心理名詞的確定
本文圍繞“五感詞匯+心理名詞”這一通感表達模式,從『類語辭典』中收集心理名詞319個,著重考察哪些心理名詞能被哪類感覺詞匯來修飾。利用日本國立國語研究所開發(fā)的「現(xiàn)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語料庫(http:///shonagon/),收集了1971年至2008年期間出現(xiàn)在書籍、報紙、雜志、白皮書、教科書、宣傳頁、網站yahoo、知恵袋、雅虎博客、法律條文、詩歌、日本國會會議記錄11種類別里的“五感+心理名詞”通感表達,發(fā)現(xiàn)可用于通感表達的心理詞匯共54個、例句139個。本文將這54個心理名詞視為研究對象并按照『使い方のわかる類語例解辭典』的分類標準對它們進行了義項的劃分,共分為十組。
三、日語中心理名詞的通感語義擴展
由語料庫的例句檢索結果可知,不同類別的心理名詞在通感表達中的修飾成分具有不同特點,可以按照感覺修飾詞的相近性將心理名詞劃分為四類:①被四種感覺修飾的心理詞——“心·精神”“悲喜”;②被三種感覺修飾的心理詞——“意志”“思考”“希望·愿望·欲望”“操勞”;③被兩種感覺修飾的心理詞——“愛憎”“擔心·后悔”“概念·觀念”;④被一種感覺修飾的心理詞——“應對·處理”。接下來依此順序進行詳細分析。
(一)“心·精神”“悲喜”類別下心理名詞的通感
表示“心·精神”“悲喜”的心理名詞最常用于通感修辭,且兩類詞匯可被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四種感覺修飾,比其他心理名詞具備較強的搭配能力。其中“心·精神”類別下的心理名詞在語料庫中的例句數為「気持ち(18例)」「気分(12例)」「心(11例)」「感情(10例)」「良心(4例)」「心持ち(3例)」「心地(3例)」「血潮(2例)」「郷愁(2例)」「自尊心(1例)」「情熱(1例)」「志操(1例)」「神経(1例)」「情念(1例)」「情操(1例)」「本心(1例)」「本音(1例)」「邪念(1例)」「意欲(1例)」「戀心(1例)」;“悲喜”類別下的心理名詞例句情況為「悲しみ(6例)」「喜び(4例)」「感傷(4例)」「感慨(3例)」「高鳴り(1例)」「悲哀(1例)」「嬉しさ(1例)」。
(1)すなわち「個々の人」の心にあるくるいや亂れや不安を正すには、自分自身が靜かな気持ちにならなければダメなんですね。(タオにつながる 2003年)
(2)中に入りましたが、マンサク·ミツマタ等等咲いていましたが鉛色の空で暗い気分でした。天気予報では晝から雨と言っていましたが午前11時ころから降ってきました。(yahoo!ブログ/蕓術と人文/蕓術、アート 2008年)
(3)だが、凍りついていた感情が動き出すときというのは、われわれ精神分析醫(yī)にとっていちばん神経を集中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在日日本人 1993年)
「気持ち」和「気分」作為使用率最高的兩個心理名詞,可以與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分別構成通感表達,如例(1)「気持ち」被原本屬于聽覺層面的“安靜”(「靜か」)所修飾,表達出排除一切雜念、不受任何噪音干擾的安定心情。例(2)中的「気分」是因為仰望鉛灰色天空(「鉛色の空」),心情亦受天氣影響變得灰暗起來(「暗い」)。像此類天氣影響心情的情況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用眼前的景色來描述內心感受易于用通感來表達?!父星椤箍梢员挥|覺的形容詞和動詞修飾,例(3)中は「凍りつく」所表示的凍結之意用于修飾「感情」來傳達內心的冷淡,如此便能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冰凍之感形象地描繪感情的動態(tài)變化。
(4)その後に二度ともmy son, my sonと二度くり返す。が、突然、絶望的に鋭い悲しみに陥った父親の痛みを十分に表現(xiàn)している。(ウィリアム·ティンダル·ある聖書翻訳者の生涯 2001年)
(5)ふっと、淡い感傷に似た感情が、胸の底に湧いたが、入沢は、即座に、その感情を追い払った。(首のない女優(yōu) ミステリー傑作選 1989年)
(6)快い恍惚と麻痺のうちに、冷たい花びらの渦の中に眩暈し、やがて底もなく靜まりかえる喜びにいつしか置き替えられる不思議さがあろうとは、あの夜まで誰が思いもうけたろうか。(yahoo!ブログ 2008年)
表示“悲喜”的心理名詞作為人類常見的情感,在描述時所借助的五感詞匯范圍較廣,并包含動詞形式。例(4)中正因為「絶望」所以悲傷(「悲しみ」)猶如針穿心般的尖銳(「鋭い」);例(5)中「感傷」被味覺形容詞「淡い」所修飾,將內心中淡淡的感傷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例(6)中「喜び」被聽覺動詞「靜まりかえる」所修飾,原本令人興奮的喜悅卻蒙上了一層萬籟寂靜的安寧之感。可以看出人類的“悲喜”之情容易受五感修飾詞含義的影響,使情感表達具有多樣性。
這四種類別的心理名詞都可以被三種感覺所修飾。具體來說,表示“意志”和“操勞”的兩類心理名詞可被觸覺、聽覺的詞匯修飾,另外“意志”類別下的心理詞還可以被視覺詞匯修飾。按照使用率排序為「意志(3例)」「信念(3例)」「覚悟(2例)」「志向(1例)」「好奇心(1例)」。表示“操勞”的心理詞也可以被味覺詞修飾,其例句情況為「苦痛(2例)」「煩悩(1例)」。而表示“思考”(「意見(2例)」「アイディア(2例)」「考え(1例)」「著想(1例)」)“希望·愿望·欲望”(「希望(3例)」「欲望(2例)」「野望(1例)」)均可被味覺、觸覺、視覺詞所修飾。
(7)道を歩んでいきさえすれば西方浄土に到達できる。白道とは浄土への往生を願う清らかな信念のことで、宗安という行者名だったのをお上人が木喰戒を授けたときに改名させたのだ。(木喰 2002年)
(8)日本の青年は親の面倒をみることにきわめて冷たい意見を持っているというよりは、この回答パターンは最も現(xiàn)実的な意識を反映しておる。(日本の論點 1997年)
(9)デザインに驚かされることが増えてきましたけど、こういうガジェット製品でも、光るアイディアがありますね。(yahoo!ブログ 2008年)
(10)けれど柚木のそんな一縷の甘い希望は、次の瞬間にはあっさりと消え去ってしまった。(今宵、天使と杯を 2005年)
(11)命を助けた挙句、マリアローズに拒絶されて、アジアンは甘美な苦痛に一人身悶えた。そうだ。あの野生の山貓は誇り高い。施しを嫌う。(薔薇のマリア·2 2005年)
“意志”類別下的「信念」在例(7)中被視覺詞匯「清らか」所修飾,表達出心中信念的純粹性)——“清澈”到不含一絲雜質。例(8)中的「意見」原本是說話人大腦思考的一種表達,此處被觸覺形容詞「冷たい」所修飾,意見抒發(fā)者通過言辭傳達出冰冷的態(tài)度令人感到如同手觸堅冰。表示“思考”的心理名詞還能被視覺動詞修飾,如例(9)中「アイディア」被視覺動詞「光る」所修飾,仿佛通過對作品的觀賞看到了創(chuàng)作主意的發(fā)光發(fā)亮?!赶M乖诶?0)中假借令人心情愉悅的味覺「甘い」來表達未來一片光明、希望清晰可見,二者都具有積極的感情傾向,組合在一起的通感表達更加增強了這份積極的情感色彩?!安賱凇鳖悇e下的「苦痛」也被味覺形容詞「甘美」所修飾,雖然二者有著相反的感情傾向,但例(11)的「苦痛」并不是單純的負面痛苦之意,而是在這份苦痛仍讓人感到絲絲甜意,「苦痛」的含義也在通感表達中變得更豐富??梢娦睦砻~在通感表達中成立機制建立在日常生活中對五感的印象,基于五感和心理感受的相似性使得表達更容易被人理解。
“愛憎”“擔心·后悔”“概念·觀念”屬于被兩種感覺修飾的心理詞;“應對·處理”則是被一種感覺修飾的心理詞。表示“愛憎”和“概念·觀念”的心理名詞均可被視覺與觸覺詞所修飾,其中“愛憎”類的心理名詞使用情況為「悪意(3例)」「愛著(1例)」「善意(1例)」「戀情(1例)」「愛情(1例)」「恨み(1例)」「嫉妬(1例)」;“概念·觀念”類的心理名詞例句數為「建前(2例)」「道理(1例)」。另一方面,表示“擔心·后悔”的心理名詞可被觸覺、味覺所修飾,使用情況為「悔い(2例)」「未練(1例)」「心配(1例)」;而表示“應對·處理”的心理名詞只有「配慮(2例)」,可被觸覺詞修飾。
(12)「割り切れてます、ほんとに」と言いながらも、まだ完全には苦い未練を振り切れていないのか、口調が少しばかり投げやりなものになる。(瞬間移動死體 2001年)
(13)美しい建前を立てる。しかし、そういう能力が日本の人にはどうもないらしい。(男性的日本へ 2005年)
(14)確かに,相続人への柔軟な配慮が可能な家庭裁判所での遺産分割手続を経ることに対する相続人の利益を守るべきだ。(民法·4 2004年)
“擔心·后悔”類別下的心理名詞「未練」在例(12)中被味覺形容詞「苦い」所修飾,用味道的苦澀來表現(xiàn)出心中的那份難以割舍。例(13)中“概念·觀念”類的心理名詞「建前」被視覺形容詞「美しい」所修飾,恰如其分地表達出「建前」不過是為了掩飾內心真實想法的一種推辭的性質))——盡說好話自然聽起來都是很美的。表示“應對·處理”的心理名詞「配慮」只被觸覺詞匯修飾,這份為別人著想的心意通過不同的觸覺詞匯來表達程度的變化。如例(14)中「柔軟な配慮」盡可能地為對方考慮,這份善意如同棉花的溫柔舒適觸感撫慰心靈。
(四)十類別心理名詞的通感使用情況
本文圍繞“五感詞匯+心理名詞”的通感表達模式,利用語料庫檢索的使用情況匯總如下表。
由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從心理名詞的分類來看,“心·精神”類的心理名詞通感使用率最高,占比超過總數的1/3。其次是“悲喜”類的心理名詞,“意志”“愛憎”兩類心理名詞使用率分列第三、第四。也就是說,這四類心理名詞更常用于通感表達。與之相比,“思考”“希望·愿望·欲望”“擔心·后悔”“概念·觀念”“操勞”“應對·處理”心理名詞的使用率都比較低,只有少數例句,說明這些詞并不常用于通感修辭。另一方面,從各個心理名詞的例句數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使用率排名前六的心理名詞為気持ち、気分、心、感情、悲しみ、喜び。其中感情色彩中性的心理名詞(気持ち、気分、心、感情)和具有感情傾向的心理名詞(積極色彩:喜び、消極色彩:悲しみ)數量相同,所以在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中很難找到心理名詞的感情傾向規(guī)律,但是能根據使用率的高低確定較常用的六個心理名詞。
四、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對日語教育的啟發(fā)
通過考察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中心理名詞的使用情況,其統(tǒng)計結果可以為日語教育的中階寫作教學帶來一定的啟發(fā)。
在中階的寫作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教給學生哪些名詞可以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這些詞的習得需要參考日常使用頻率和習慣,其中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匯應“常用先學”,使學生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可以盡快地接觸地道的日語表達。如上所述,気持ち、気分、心、感情、悲しみ、喜び這六個心理名詞在語料庫中的使用率排名靠前,也就意味著這些詞應該先教給學生。與課堂教學實踐相配合的教材也應該在單詞表中將這些詞放在心理詞匯的前列,課后練習題亦可考慮適當增加這些詞的相關訓練,而且無論是教材中的配圖還是解釋都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詞本身的感情色彩,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建立對單詞的感性認識。
無論是五感詞匯還是心理名詞其實都是學生早已熟知的內容,教學中重要的應該是引進“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這一修辭方式。可以先引出學生較為熟悉的表示心理感受的形容詞,例如「うれしい」「悲しい」,隨后教給學生在表達心理感受時除了使用這些形容詞外還能使用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而這種表達模式很簡單,就是用大家熟悉的詞匯套用“五感詞匯+心理名詞”公式,如此便能讓學生看到日語修辭的使用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以減輕學習的心理負擔。根據本文發(fā)現(xiàn)的能用于通感的心理名詞從大類上按照使用率由高到低排名為“心·精神”“悲喜”“意志”“愛憎”,教學時可以告訴學生這四類心理名詞更常用于通感,鼓勵大家多查字典掌握這四大類下的近義詞,并努力將之套用于公式中嘗試使用通感的修辭。同時還應提醒學生要辨別自己的心理概念的通感句是否通順,可以將所造詞組在雅虎日本上檢索,看是否會出現(xiàn)相似的表達;也可以請教日本朋友和日語老師。
然而這種自主擴展訓練并不意味著所有心理名詞均可用于通感修辭,教師需要提醒學生避開使用率較低的心理名詞,即本文中發(fā)現(xiàn)的“思考”“希望·愿望·欲望”“擔心·后悔”“概念·觀念”“操勞”“應對·處理”這六種類別。每個類別下的心理名詞在龐大的語料庫中不過只有一兩句,足以證明其不常用,若學生選擇了這六類心理名詞用于通感,就會無法收到較好的修辭表達效果,也容易造成誤解。由于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主要基于五感和心理之間的相似性,可以教給學生在使用通感時如果感覺到五感詞和心理詞之間相似性較小、難以將二者聯(lián)想在一起的話,最好選擇放棄這種模棱兩可的表達。這樣便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通感修辭的感性認識,減少詞匯類別記憶的枯燥單調,做到教之以理。
學生到了中階會迎來日語專業(yè)四級考試,需要進行寫作訓練,而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對大家的寫作也是錦上添花,教學時讓大家了解并掌握這一修辭的用法就顯得比較重要。為此,從初階學習單詞時就可以做好相應的鋪墊,到了中階的通感修辭學習便水到渠成。
本文利用「現(xiàn)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這一語料庫,考察了心理概念的通感表達中心理詞的特點,發(fā)現(xiàn)能用于通感的心理名詞從大類上按照使用率由高到低排名為:“心·精神”“悲喜”“意志”“愛憎”,其中気持ち、気分、心、感情、悲しみ、喜び這六個詞相對頻繁地用于通感。這些結果可以應用于中階的寫作教學,具體的教學設計還需要教師參考學生的實際情況。
本文只是考察了日語的心理概念通感表達,中文的情況如何還需進一步考證,從中日對比中找到這一修辭對于中國學生而言哪里會存在母語的負遷移,這又能為教學設計提供新的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盛書琪.日本留學生漢日同形詞學習的偏誤分析[j].現(xiàn)代語文.2018(4)
[2]劉犇.鐘勇.李瑩.非熟練中日雙語者語義通達方式的影響因素——基于跨語言長時重復啟動范式實驗[j].現(xiàn)代語文.2018(5)
[3]張蓓.關于“溫覺形容詞+名詞”類隱喻的考察——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0(5)
[4]李秀明.生命度等級的提升和降低——修辭新創(chuàng)結構的構成規(guī)則之一[j].修辭學習.2009(5)
[6]使い方のわかる類語例解辭典(電子辭典).小學館.2003.
[7]國立國語研究所.分類語彙表[m].東京:秀英出版.1964.
[12]瀬戸賢一.味言葉の世界[m].東京:海鳴社.2005.
相關熱詞搜索:;
通感篇四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題。
所謂通感,是由一種感覺引發(fā),并超越了這種感覺的局限,從而讓人領會到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xiàn)象。這種感覺的相互挪移,感官的交相為用,是人類擁有的一種高級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心理學認為,某一客觀刺激物作用于某一分析器從而觸動某一興奮點,由于興奮強度和興奮區(qū)域的關系,也可以引起其他相關聯(lián)的興奮點的興奮,形成一種感覺引起其他感覺的聯(lián)覺現(xiàn)象,即所謂的通感。
產生通感的生理機制和主客觀條件,對一切正常人來說都是存在的,但這種普遍出現(xiàn)在人的生活經驗中的通感,大都是自發(fā)的,還不能成為藝術審美創(chuàng)造的手段。被應用于詩歌審美創(chuàng)造中的通感,應是一種超越自發(fā)而成為高度自覺的心理活動,體現(xiàn)著藝術的心理思維規(guī)律。例如在嚴遂成的“風隨柳轉聲皆綠”一句中,詩人必須自覺地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先把屬于聽覺的無形的風聲想象成為有形體,才能獲得被柳染“綠”的視覺感受,從而組合成綠色的“聲”這一新奇的審美意象。由此可見,如果不是以詩人自覺發(fā)揮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為中介,就不能產生不同感官之間的相互轉換與融合,當然也就難以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審美意象。
詩人心理上的移情作用,也是產生通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李瑛在《誦托馬斯·蔓墓》中寫下的詩句:“細雨剛停,細雨剛停/雨水打濕了墓地的鐘聲…… ”“鐘聲”被“打濕”,對此如以理智去審視顯然是不通的,但卻符合詩人情感邏輯的發(fā)展。詩句中聽覺與觸覺的聯(lián)通,是因詩人哀情的滲透而產生的一種想象性的串連,站在托馬斯·曼的墓前,詩人胸中彌漫著沉痛的悲哀之情,所以感到那連綿的雨水就如心中的河水,那低鳴的鐘聲也像浸濕在淚水之中訴說著哀情,“打濕了”的“鐘聲”這一觸覺與聽覺相互交融的意象的創(chuàng)造,實是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感情投射到外物上的結果。
在詩的.通感反應中,當一種感覺轉化為另一種感覺時,二者總是在美感或情緒色彩上具有相通之處。所以詩人在運用通感藝術時,總要考慮幾種不同感覺中的某種相似,使一種感覺轉化為美學上與之相通的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另一種感覺。覃子豪在《追求》中曾寫下這樣的通感詩句:“大海中的落日/悲壯得像英雄的感嘆?!痹谶@里,視中之物的“落日”發(fā)出了“感嘆”這種聽中之音。視覺與聽覺在此能夠進行挪移的基礎,是“落日”’與“感嘆”都具有“感傷”這一共同性的因素,使視聽的轉換具備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如果忽略了幾種不同感覺中的相似之處,便會使通感走向隨意主觀的形式主義,這顯然是不足取的。
1 .下列對于通感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通感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它由某種感覺引發(fā)而超越這種感覺的局限,讓人領會到另一種感覺,如由視覺引發(fā)而讓人產生聽覺感受。
b .人類的感覺可以相互挪移,感官也可以交相為用,這種高級的感受事物的能力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讓人們產生通感。
c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通感是興奮強度和興奮區(qū)域的關系引起了其他相關聯(lián)的興奮點的興奮而形成的聯(lián)覺現(xiàn)象。
d.詩歌審美創(chuàng)造中的通感,是一種高度自覺的心理活動,體現(xiàn)了藝術的心理思維規(guī)律,與生活經驗中的通感有所不同。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所有正常人都具有產生通感的生理機制和主客觀條件,在人的生活經驗中,自發(fā)地產生通感是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
b .嚴遂成以自覺發(fā)揮的創(chuàng)造性想象為中介,把屬于聽覺的無形的風聲想象成為有形體,進而獲得了風被柳染“綠”的視覺感受。
c .詩人感情的滲透會產生一種想象性的串連,形成詩句中不同感覺的聯(lián)通。這符合詩人的情感邏輯發(fā)展,也禁得起理智的審視。
d .詩人運用通感手法時,不同感覺在美學角度上具有某種共同的特征,是使感覺的轉化具備了有情可循的合理性的基礎。
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對于詩人來說,必須自覺地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才有可能形成具有通感特征的審美意象,否則通感難以成為藝術審美創(chuàng)造的手段。
b .詩人李瑛把自己的主觀感情“悲哀”直接投射到外物“鐘聲”就產生“打濕了”的“鐘聲”這一觸覺與聽覺交融的意象。
c .如果詩人覃子豪沒有意識到“落日”與“感嘆”具有“感傷”這一共同性的因素,那么他筆下的“落日”就無法發(fā)出“感嘆”之音。
d .在運用通感藝術時,詩人能夠關注到不同感覺的某種相似之處,就有可能避免通感走向隨意主觀的形式主義。
參考答案:
通感篇五
1. 那聲音仿佛是朦朧的月光那樣溫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語那樣芳醇。
2. 冬天像一個冬姑娘,在雪上飄來飄去,是多們的美麗,是多么的美麗!
3.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4. 香氣似乎是淺紫色的
5.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6. 在你的緩緩描述中,我在心中寫意著徜徉在海邊的場景。
7. 描寫通感的句子
8. 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
9. 種子發(fā)芽時是不聲不響的,勇士奮力攀登時是不會大叫大嚷的。
10. 秋風瑟瑟,夢斷繁華赴桃紅。
11. 春雨如絲絲,晨練總推遲。
12. 存在就是機會,思考才能提高。
13. 歲月勾掛出鬢發(fā)顏色濃轉淡,眉角描繪的菊花不再如您初妝。
14.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15. 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16. (五十七)每到春天,紅得如火的木棉花,粉得如霞的芍藥花,白得如玉的月季花競相開放。
17. 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
19. 走不開您的關懷,敘不完的是親情。
20. 既應該在工作中挽起袖口,懂得自我奮斗的價值,又能夠在某一時段,懂得適當的轉換身份,輕盈的走入家庭。
21. 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
22. 她們身著統(tǒng)一的服裝,深藍色的衣襟,白色的衣袖,腰間系幾根布條子,下身圍著淺藍色的裙子,白邊,裙子過膝長,露出半截黑褲,頭戴深藍或者淺藍的鴨舌帽。
23.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
24.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25. 一個個全神貫注、腳步敏捷、身輕如燕,輕輕地跳了過去。
26. 三個供之以學月色,雙關都一直聽著家人的話。
27. 在她周圍,許多調皮的小星星向我眨眼。
28. 天空廣闊,比不上母親的博愛廣闊。
29. 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
30. 其次是事緣,就是你們總會在冥冥之中,因為各種事情,再次或多次不期而遇,并且有深度合作的必要。
31. 雖不是溫情下的纏綿悱惻,卻依然能超脫出怦動的激情,人因五月的傳奇故事而風情淺淡恬靜。
32. ①張開時,它是金色的,草地野是金色的。
33. 父親節(jié),一聲祝福送父親,只愿收到展笑顏!顛沛流離,會有父愛伴隨左右;世道坎坷,會有父愛激勵鼓舞。
34. 不因忙碌而疏遠,更不因時間的沖刷而淡忘你,秋花冬雪,夏去又立秋,季節(jié)雖變,我的關心未曾改變,祝福你擁有一個碩果累累的秋天。
35. 擁有一顆陽光般的心態(tài),得失了無憂,來去都隨緣。
36. 月夜,清冷的月光鋪滿一地,淡淡的光輝似乎帶有一種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覺到那質地還是相當的光滑。
37. 含羞的春陽只輕輕的,從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線,地上的人影,樹影都顯得很微淡的。
38. 天上的星星越聚越多,閃閃亮亮的,特別鬧。
39. 遠處隱約飄來陣陣香味,似有似無,如有悠揚的樂聲,時斷時續(xù)。
40. 雙關心臟跳得極快舉例,修辭享受那份獨有的甜蜜。
41. 修辭晚聽暮蟬聲又叫,荷塘餐桌上的我雖然嘻嘻哈哈。
42. 立志揚起才思帆,暢游書海長才干。
43. 我的憂郁也明亮起來、輝煌起來,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綠葉,和不再枯黃凋謝的*的花朵。
44. 春天是美麗的,是五顏六色的,又是五彩斑斕的,你們也喜歡春天嗎?田里開滿了黃澄澄的油菜花,微風吹過,像一片黃色的海洋。
45. 你總是問:還會記得我嗎?沒有把我忘記吧?我只能說:對不起,給不了你要的答案,就這樣吧。
46. 當你把他人的聰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輕輕說出的時候,你的紅唇就比任何美麗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艷奪目。
47. 他說的話聽起來象蜜糖一樣甜!
48. 心理學微語錄年齡就像是驗金石。
49. 一旦下大雪,雪花紛飛,人們好象來到了一個幽雅恬靜的境界,來到了一個晶瑩透剔的童話般的世界。
50. 嘰嘰喳喳的小鳥穿梭于樹枝之間,喚呼同伴一齊亮響它們的嗓子在高歌。
51. 愛是一盞燈,黑暗中照亮前行的遠方。
52. 清明節(jié),不過是向先回去的人說說思念,給沒回去的自己存點積蓄,讓自己神清目明好好走下去哦。
53.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54. 夜晚的彩燈亮,這邊紅、那邊綠,這邊明、那邊暗,整個城市奏響了一曲歡騰的樂曲。
55. (唐.白居易.與元九書)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56. 秋浦多白猿,超騰若飛雪。
57. 我聽見了她那閃閃爍爍的笑聲
58. ——樂婉《卜算子·答施》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59. 瑤臺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遠處隱約飄通感優(yōu)美句子來陣陣香味,似有似無,如有悠揚的樂聲,時斷時續(xù)。
60. 紫藤蘿的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61. 來時萬縷弄輕黃,去時飛球滿路旁。
62. 月色冬天來了手法,舉例與誰斟?朗夜風吹沙。
63. 例子什么情況荷塘,三個永遠不要讓眼淚倒在臉頰上。
64. 這雖是一種巧合,但算得上奇跡,而你對這種奇跡的發(fā)生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65. 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
66. 微風吹拂,桃花羞紅了小臉蛋兒,在空中一躲一閃地,好像一只只蝴蝶在飛舞,小雨點落在“粉蝶”的“翅膀”上,粉蝶又成了一只只小船,裝滿了晶瑩剔透的珍珠。
67. 那些蘆葦高高低低地晃動著,如同鼓點有節(jié)奏的擊打。
68. 別人怠慢了我,你來安慰我。
69. 正能量句子朋友圈勵志所謂成功,就是要使自己的人生充滿快樂而減少痛苦,要盡可能使自己周圍的人是快樂而非痛苦的人。
70. 父親節(jié)到了,愿天下父親節(jié)日快樂。
71. 雪花飄到同學們的頭上,變成了閃閃發(fā)亮的小銀帽。
72. 真誠成了虛偽,聰明成了狡猾,認真成了刻板。
73. 發(fā)乎兩軔而存乎一心。
74. 那聲音里有著蜜甜的溫柔——沙揚娜拉。
75. 人生也是一條看不到盡頭的長路,我們每個人則是人生道路的遠足者。
76. 工作要像紅色那樣熱烈,鄰里需要藍色那樣溫馨,愛情要像粉色那樣迷人,做人要像白色那樣純潔,環(huán)境要像綠色那樣環(huán)保,生活要像彩云那樣多姿,生命要像花朵那樣絢爛。
77. 她的臉唰地白了。
78. 雨洗涓涓靜,風吹細細香。
79. 又叫玩了一會兒春天,比喻而當夢與想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80.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81. 歌聲像極了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聽覺寫視覺)
82. 那妖艷欲滴的牡丹,在春雨的滋潤下,越發(fā)顯出國色天香,傾國傾城的美貌。
83. (唐.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84. 她的聲音猶如棉花糖一樣甘甜,猶如嬰兒的棉肚兜一樣柔軟.
85. 選擇一個人,選擇獨自承擔,就怕你們一句有我在,打破我所有的努力,哭過,累過,依舊笑著說,我很好。
86. 秋天是沖刺的運動員,跨過無盡的障礙物,領著我們向前進。
87. 關于通感的句子有哪些
88. 自己一個人漫步在校園里,一陣涼風拂過臉頰,夾帶著花草的香氣,是甜的?抬起頭,樹上的葉子也有些許枯黃,風卷著幾片葉兒在空中飛舞,仿佛與秋風跳著回旋舞.秋姑娘快樂地跳著優(yōu)美的華爾茲來了。
89. 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別人才會看得起你。
90. 它們很是馴良,主人往往只用幾個簡單的口令,就讓明白自己該干什么。
91. (史記.淮陰侯列傳)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92. 用“落花飄零在水上”來比喻海浪聲漸聞漸遠,直至杳然無聲的情態(tài)。
93. 這哪里是一口井?它是一口清泉,因為她讓人們感受到如蜜般的幸福。
94. 明月掛在天上,思鄉(xiāng)人淚漣漣,因為它浸透著漂泊的苦難。
95. 突然有鐘聲緩緩飄上來,很重,很古老,很悠久,很輕柔。
96. 荷塘邊,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97. 歌聲,象煞黑天上的星星,越聽越燦爛.
98. 在細雨紛飛的清明節(jié),讓我們駐足在墓碑前,共同聆聽歷史的聲音,我們感受著烈士們英勇無畏的精神,讓我們堅定信念為明天打拼,讓祖國更加繁榮。
99. 自戀有點像生命里的甜品。
100. 在此之前我們還不知道是它的頭受傷了,只是覺得沒比別的鳥精神飽滿,總是一動也不動。
101. 向上開著,向下開著,向左開著,向右開著,它們開成了一柱,它們開成了一樹。
102.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楊柳已成了抒發(fā)感情的依托,后世更有數不清的詠柳詩篇燦若明珠,膾炙人口。
103. 春風仿佛是一種生命的動力,它可以喚醒萬物,也可以成為人的力量。
104. 更不要排斥與任何人合作,要懂得珍惜機會。
105. 紫藤蘿瀑布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
106. 四月的黃昏里,流曳著一組綠色的旋律。
107. 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
108. 山巔上,密匝匝的樹林好像扣在絕壁上的一頂巨大的黑毯帽,黑綠從中,巖壁里蹦躥出一簇簇不知名的野花。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647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