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書籍匯總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6-06 15:58:05
徜徉書籍匯總
時間:2023-06-06 15:58:05     小編:zdfb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徜徉書籍篇一

其實,人們不必為期待而焦慮,因為,每一個事物都有自身綿延的路徑。比如,我們期待的晶瑩的雪花,它與我們相伴一冬后悄然而去,在遙遠的上空雪之為水。比如,新春的步履,沒有半點的匆忙,日復一日地向著季節(jié)的深處。在這個節(jié)點,春色,也就渲染于心田了。

春天,是最讓人心動的。因為,春播已經(jīng)拉開了序幕,一粒粒種子就要植入泥土,開始了各自的希望之旅。因為,萬物始于勃發(fā),人類的朋友,終穿越了漫漫冬夜,迎來了期待已久的驛站。山野終脫下了深灰色的外罩,在新的時光里成就了一抹新綠。

我,卻沒有那么靈動。一半思維依舊蜷縮在冬日的靜謐里,回味著門前的老榆,山野的空曠,舊事的暖意。另一半思維慵懶地臆想著淺淺春色,以及淺淺春色里的一抹旖旎。

北方的冬,總是寒徹的??山衲甑亩?,似乎有些溫暖。北風兒很少來臨,來了,也不曾凜冽。今年的冬,因為不曾寒冷,霧霾總是盤踞在不高的上空,灰蒙蒙的,讓人壓抑。霧霾的出現(xiàn),不得不讓人們?nèi)フJ真地應(yīng)對。車輛限號出行,企業(yè)限產(chǎn)停產(chǎn),公園閑置率增多。我堅持了三十年長跑的習慣,今冬也中斷,體重悄然增加。

再多的紛擾,也會被歲月驅(qū)趕。再厚重的霧霾,也會在春日里消散。如約而至的春色,不僅帶來了歲月的鮮活,也賦予了歲月的能量。土地確權(quán)的改革,鄉(xiāng)親們種田的積極性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高漲。綿延的山川,巍峨的丘陵,雖略有薄寒,還是應(yīng)了那句“人勤春來早”的老話,再現(xiàn)了一幅幅春耕圖。遠近的山野,不時傳來清脆的牛鞭聲,機耕聲,打破了早春的一片沉寂。信步犁鏵過后的沃土,熱氣騰騰,一股泥土的清香撲鼻而來,會讓你不禁想起泥土對人類的養(yǎng)育之恩。我抓起一把新土,竟是如此的濕潤,沒有一點涼意,濕濕的,暖暖的。俯身細看,一些被犁鏵驚醒的昆蟲們,格外欣喜,因為,已經(jīng)邂逅了殷殷期待的春色。

沿路的堤壩,遠遠望去,依然是一種冬日的素色,光禿禿的,堅守著一種素面朝天的美。堤壩下游的那一片楊柳,卻耐不住性子了,借著陽面的暖陽,急切的邂逅別了一季的春色。走近楊柳,卻發(fā)現(xiàn)它們已吐出了一抹新綠。新綠,與其說淺淺綠色,不如說是淺淺鵝黃。我深知,這就是一種新生命的矜持,新生命的矜持之美。

春色漸濃,已成為季節(jié)的主格調(diào)。一場春風一片暖,一場春雨一片綠。我們都是春的使者,無論輪回的旅程怎樣的遙遠,怎樣的艱辛,都不會忘記播散希望。因為不停地把希望播撒,人生才會得以日漸豐厚。

徜徉書籍篇二

;

2017年7月,鼓浪嶼成為中國第52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

作為歷史國際社區(qū),鼓浪嶼又被稱為萬國建筑博物館。自1844年英國在鼓浪嶼建第一座領(lǐng)事館樓,至中日甲午戰(zhàn)爭前夕,在鼓浪嶼設(shè)領(lǐng)事館的國家多達12個,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日本、西班牙、荷蘭、丹麥、葡萄牙、奧地利、瑞典、挪威等國的商人紛紛到鼓浪嶼建造樓房別墅。他們把西方各國的建筑形式帶到鼓浪嶼。20世紀初,華僑在鼓浪嶼興建大批風格各異的建筑,奠定了鼓浪嶼異彩紛呈的建筑格局。

當你站在鷺江之濱遠望鼓浪嶼,鼓浪嶼標志性建筑——八卦樓便會映進眼簾。八卦樓由美國設(shè)計師設(shè)計,拱券結(jié)構(gòu)造就它巨大的穹頂,半圓形穹頂涂暗紅色,十分顯眼,隔著鷺江,其正立面羅馬式巨柱仍依稀可見。八卦樓前拾級而上,你會發(fā)現(xiàn),柱廊中央凸起一個小半圓,很像美國白宮面對南端草坪的柱廊。這座歐洲古典復興風格建筑的立柱,除了古羅馬塔什干柱式,還有巴洛克的雙柱與壁柱,整座建筑結(jié)構(gòu)對稱,美輪美奐。這是典型的折中主義的建筑。佇立鷺江畔看鼓浪嶼,八卦樓西側(cè),筆架山頂,有一座美麗的樓房,那是被稱為“懸崖上公館”的原匯豐銀行辦公樓兼金庫。此樓平面構(gòu)圖以西洋式為主,立面裝飾風格混雜,大面積的玻璃窗使它具有很強的通透性,被鼓浪嶼人稱為“玻璃厝”。

漫步鼓浪嶼,你將體會到什么是“建筑博物館”。一幢幢新穎別致、中西合璧的樓房依次排列,它們有獨立的庭院,大多還有紅瓦屋頂,千姿百態(tài),令人嘆為觀止。單說平面模式,就有柱廊式、角樓式、陽臺式,還有綜合式;而立面模式,有拱券式柱廊立面、直梁式柱廊立面、大陽臺式立面、角樓式立面、學院派希臘三角形山頭立面和其他個性靈動的立面;屋頂有雙坡、四坡、多坡和異形屋頂。建筑局部設(shè)計,其柱式有單層柱、雙層柱、半柱、雙柱、組合柱、扶壁,有柱廊柱、陽臺柱、角柱、裝飾柱、包角,有圓柱、方柱、正多邊形柱、異形柱;其窗式多為古典歐風,外為百葉窗,內(nèi)為雕花玻璃,窗周圍裝飾以各式各樣的窗套,窗套上常有窗花;建筑入口處、院門和圍墻亦各有特色,美不勝收。這些建筑群,黃家花園、番婆樓、林鶴年舊居、春草堂、黃賜敏別墅(金瓜樓)、廖家別墅、楊家園、林爾嘉舊居等都十分有名。

電視連續(xù)劇《滄海百年》中,霧峰林氏在臺灣有座“宮保第”,在鼓浪嶼也有座“宮保第”,那是林祖密舊居。林祖密早年跟隨孫中山革命,1918年與蔣介石同時被孫中山任命為陸軍少將,任閩南軍司令。他功勛卓著,卻于1925年被軍閥李厚基殺害,年僅48歲。菽莊花園系臺灣板橋林家所建,臺灣的板橋花園與鼓浪嶼的菽莊花園是海峽兩岸光彩熠熠的園林雙璧。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曾著文專門評述。菽莊花園主人林爾嘉,字菽莊。他本是清代福建水師中軍參將陳勝元的孫子,后過繼給姑父林維源為子。林維源在《馬關(guān)條約》簽訂后舉家內(nèi)遷,定居鼓浪嶼?!傲质细敝两癃q存。林爾嘉繼承父業(yè),為廈門城市建設(shè)做出貢獻。

日光巖大門的正對面,有一座樓房是著名婦產(chǎn)科大夫林巧稚的故居。她20歲從廈門考入北京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直到82歲去世,始終無暇回鄉(xiāng),但一本《閩南語辭典》不離身邊。林大夫終身未婚,卻接生了千千萬萬的嬰兒,是廣受愛戴的“林媽媽”“林奶奶”。根據(jù)她的遺囑,其骨灰從北京運回鼓浪嶼安葬,廈門人民特地為她建了一座“毓園”。

鼓浪嶼上最豪華漂亮的別墅是黃家花園,建造者是黃奕住。黃奕住的一生頗有傳奇色彩。他早年到南洋謀生,從剃頭匠做起,后當小販,30年奮斗后成為華商巨富。他帶著2000多萬美元回國,定居鼓浪嶼,創(chuàng)立日興銀號,開辦自來水公司,接辦電話公司,投資房地產(chǎn),在廈門和鼓浪嶼興建與購買的房屋達160多幢,他以自家銀號為名建了鼓浪嶼的日興街。他還在鼓浪嶼創(chuàng)辦了“慈勤女子中學”。

鼓浪嶼上還有廈門大學實際意義上的第一任校長林文慶的舊居,有被毛澤東主席稱為“新中國最健康的人”的馬約翰教授的故居,有林語堂的新娘房。林語堂在鼓浪嶼讀小學、中學,結(jié)婚也在鼓浪嶼。語文現(xiàn)代化運動的先驅(qū)、漢語拼音的倡導者盧戇章住在鼓浪嶼,死于鼓浪嶼,他的故居和音樂家許斐平、許斐星、許斐尼三兄弟的故居以及鋼琴家殷承宗故居至今保存完好。

五個口岸中只有廈門和上海設(shè)有“公共租界”。鼓浪嶼上,有《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簽訂后的產(chǎn)物——工部局、會審公堂,有專供外國人玩樂的“萬國俱樂部”、大和俱樂部,有日本人經(jīng)營的煙花之地“鹽田旅社”“萬里軒旅館”,至于洋行就更多了。當然,外國人還在鼓浪嶼辦醫(yī)院和學校。英華學校就是由外國人創(chuàng)辦的。從鼓浪嶼走出新中國8位院士,他們是盧嘉錫、林巧稚、張乾二、王應(yīng)睞、顧懋祥、卓仁禧、洪伯潛、黃禎祥。盧嘉錫舊居就在金瓜樓對面?,F(xiàn)在的鼓浪嶼音樂廳,原先是洋人的墓地。在雞山路18號安獻堂外南、北兩側(cè),有基督教徒墓地。

那些留有歷史記憶的地方,還可以舉出許多。和記洋行倉庫遺址,清道光二十五年至咸豐三年(1845—1853)建,這兒曾有6間棧房,用于關(guān)押華工和堆放貨物。當時英商在香港創(chuàng)辦和記洋行,在廈門開設(shè)分行,使廈門成為西方殖民者掠賣華工最大的中心。在田尾路8號萬國俱樂部大樓南側(cè)山坡,有西班牙船長墓。安海路6號是英華書院舊址。龍頭路102號是鼓浪嶼電話公司舊址。鼓新路59號系匯豐銀行職員公寓舊址。龍頭路100號系中南銀行舊址。被譽為最美別墅花園的黃家花園,則是著名華僑富商黃奕住舊居。海壇路15號的延平戲院舊址,是緬甸華僑王氏兄弟于1927年興建的菜市場,翌年在菜市場上加建一座電影院,名“延平戲院”,它是鼓浪嶼第一個現(xiàn)代電影院。中華路21號系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鼓新路44、46號系宏寧醫(yī)院舊址,是20世紀20年代興建的私立醫(yī)院。晃巖路30號對面是洋人球埔舊址,始建于1898年,是我國最早的足球場之一。旗山路升旗山,系廈門海關(guān)信號臺舊址。

配合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廈門市政府公布了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除上面提到的基督教墓地、西班牙船長墓、和記洋行倉庫遺址、英國亞細亞火油公司舊址、廈門海關(guān)信號臺舊址、三丘田碼頭舊址和洋人球埔舊址外,還有以下保護單位。

德國領(lǐng)事館遺址:同治三年(1864),德國派領(lǐng)事到廈門,首任領(lǐng)事巴仕楠。作為德國領(lǐng)事館代辦處,代行德國領(lǐng)事職務(wù)的德國人就住在這里。

英華書院舊址:系文藝復興風格的外廊英式建筑,建于19世紀末。坐西北朝東南,前有庭院,二樓廊道外墻正中有灰塑“吳添丁閣”三字。紅磚墻體,白灰墻面,兩面坡屋頂,裝飾古樸素雅,個性鮮明,是鼓浪嶼保留的極少數(shù)同類別墅之一。1898年,基督教倫敦差會傳教士山雅谷與長老會及美國歸正教會在此創(chuàng)辦“英華書院”,初名“中西學”。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中西學”改由英長老會接辦,遷入筆山東麓今廈門第二中學所在地,1924年改名英華中學。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占領(lǐng)鼓浪嶼,英華學院停辦。1945年9月學校復辦,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辦,后與廈大校友中學、廈門女子中學合并,改為廈門第二中學。

中南銀行舊址:中南銀行成立于1921年,總行在中國上海漢口路110號。創(chuàng)辦人是1919年回國的爪哇華僑黃奕住和胡筆江、徐靜仁及上海火柴大王史量才等。1922年8月廈門分行成立,1934年增設(shè)鼓浪嶼辦事處。1938年5月,日本侵略軍占領(lǐng)廈門后,廈門分行遷往鼓浪嶼同辦事處合署辦公,1939年3月1日改為支行。中南銀行曾經(jīng)是當時中國的發(fā)鈔銀行。建筑為磚混結(jié)構(gòu)的三層樓加陽臺頂樓的西式風格建筑。

英國大英長老會牧師宅:大英長老會傳教士山雅谷1850年抵達廈門,曾居住于此,與賓為霖共同創(chuàng)立英國長老會,1898年創(chuàng)辦了鼓浪嶼英華書院。該建筑為兩層的外廊式建筑,外廊拱券采用三圓心拱形式,建筑外立面涂以紅色,是鼓浪嶼早期建筑中具有標志性的一座。

工部局遺址:1902年英、美等13國領(lǐng)事和清政府的廈門地方官簽訂《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規(guī)定在鼓浪嶼公共租界設(shè)立“工部局”,翌年1月工部局設(shè)立。原建筑為一幢普通的單層英式建筑,坐西南朝東北(大約建于1880年前后),有走廊,走廊外墻為連續(xù)券拱式結(jié)構(gòu),進出為簡單雙向花崗巖石階,系一幢崖頂別墅。今已毀,其遺址只可見一段殘墻,通長80米,寬50米。

這些建筑突出了一個普遍價值——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鼓浪嶼形成由多國參與共管、具有突出文化與生活品質(zhì)的國際社區(qū)。第41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會議審議認為,“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qū)”符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及其實施指南的第二條、第四條標準。鼓浪嶼因此入選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為保護鼓浪嶼近現(xiàn)代代表性建筑,廈門做了很多努力。廈門市人大常委會于2000年1月通過并公布《廈門市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日光巖下的鄭成功紀念館所在的西林·瞰青別墅,是重點歷史風貌建筑,亦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使用了最新的現(xiàn)代建筑科技手段和材料進行加固。

鼓浪嶼,萬國建筑博物館,有悠久綿長的人文記憶。

責任編輯陳美者

相關(guān)熱詞搜索:;

徜徉書籍篇三

幸福如光,點亮布滿不幸的陰霾;幸福如水,滋潤久旱的山田;幸福也可以如花,在那一刻綻放,絢麗奪目。

毫無任何征兆的,突然從云層中冒出了幾縷溫陽。這仿佛就要溢出來了,馬上涌出來了,隨著我眼底的歡欣傾瀉下來就如鍍了金的河面,灑到了我的書桌上,灑到驚喜不已的我的筆尖上。刺眼的光芒,讓我眼前一亮。那輕亮的活潑的小精靈,歡愉地繞著貼滿花朵的墻,調(diào)皮地點亮了我房間里的每一處黑暗,讓我的心情明亮起來。

陽光愈加強烈,就如長笛吹出了最強音,讓地球上的每一個地方、每一個城市、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陽光所帶來的魅力,世界被染上了色彩,人們的臉上重新綻開了笑容,植物界也重展生機。

開花了。幸福綻開了花朵!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一朵朵一串串的幸福開花了!在心中,在臉上,在陽光遍及的每個角落里,綻開了點點花朵!僅僅只是一瞬間、一剎那,但卻讓所有生命能夠注視那一秒!陰霾連著慵懶一同縮進了黑暗,陽光卻仍然繼續(xù)隨著我的目光前行,飛翔在了云朵之上。

當自己回過神來,世界已經(jīng)變了模樣,所有生命連同大地一起微笑面對藍天,而我的筆尖也情不自禁地動了起來,好像要迫不及待地將周圍所有美好的事物補在這張空缺的白紙。

有人問:“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兒?”幸福其實是花蕾,它可以在每時每刻綻開,幸福其實很簡單,就像陰霾,只需要你用陽光驅(qū)散包裹著它的黑暗。

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平凡溫暖;幸福就在我們身邊,絢爛奪目;幸福就在我們身邊,開花結(jié)果,是它譜寫了那美好的章節(jié)……讓我們張開懷抱,擁抱它所帶來的一切快感和幸福吧。

徜徉書籍篇四

;

炎炎夏日,酷暑難當,手捧唐詩,徜徉于古人納涼消暑的詩詞中,一股清涼悠然在心間暗長,j愜意而安詳。

那時的文人雅士紛紛選擇前往高山古寺避暑,“古松凌巨塔,修竹映空廊。竟日聞虛籟,深山只此涼。僧真生我靜,水淡發(fā)茶香。坐久東樓望,鐘聲振夕陽?!贝嗽娚鷦拥卦佻F(xiàn)了當年避暑的勝況。山間古松高聳入云,塔寺掩映在松木細竹之間,一片蒼翠,一處回廊,一杯香茗,一片殘陽,聽老僧講經(jīng),望歸雁遠飛,鐘聲送殘陽,山間好清涼。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在酷熱的夏季,耳旁傳來蟬嘶鳥鳴的聲音,多少有些讓人心生煩意。但在山高林密的古道,聽到這樣的樂音,反而給寂靜增添了清幽。獨坐林間聽那婉轉(zhuǎn)的蟬鳴鳥唱,頭頂茂密的枝葉打散了烈陽,投下郁郁的涼影,幾許涼風拂過,滿林蟬鳴伴奏,更妙的是有一彎清流繞林而過,手持一柄吊桿,悠然獨釣溪邊,暑氣在蟬鳴中漸漸流逝,所謂“避暑臨溪坐,何妨直釣魚?!薄氨苁铋L林下,寒蟬又有聲。”如若是夜晚,能有“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暑氣已去了一半。明月高懸,樹枝間忽有鳥兒撲棱棱飛起,清風徐來,送來陣陣稻花的香氣,耳畔那池塘里一片蛙聲似乎在慶祝著豐收的喜悅,“君聽月明人靜夜,肯饒?zhí)旎[與松風”,誠然,靜聽天籟之音總是消暑的一大法寶。

心靜自然涼。優(yōu)美的唐詩能讓我們一顆浮躁的心變得寧靜,縷縷的詩香能消褪心頭的暑氣,讓我們的心靈平靜悠涼,最終滌去我們身上的浮華之氣!

編輯/徐展

相關(guān)熱詞搜索:;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68156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