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送董判官古詩 送董判官表達感情篇一
新郎高情商致辭
推薦度:
境界高精辟句子
推薦度:
高學生自我評價
推薦度:
送煙等于送危害宣傳活動總結
推薦度:
高情商的暖心句子
推薦度:
相關推薦
唐代:高適
逢君說行邁,倚劍別交親。
幕府為才子,將軍作主人。
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
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譯文】
聽說你要出門遠行,仗劍辭別朋友親人。
幕府之中堪為才子,將軍作主任用賢能。
邊關一帶常多雨雪,出塞途中風沙陣陣。
安邊良策應當貢獻,男兒報國莫惜生命。
【注釋】
董(dǒng)判官:名字事跡不詳。
行邁:遠行。
倚(yǐ)劍:仗劍。
交親:交結很深的親友。
幕(mù)府:軍隊出征施用帳幕,故將軍的府署稱為幕府。
將軍:指董判官的上級將領。
長策:好計策。
莫顧身:不顧惜自身。
【鑒賞】
送友人赴邊,這是高適邊塞詩中常見題材。這篇作品以極樸素的語言、極深厚的情誼,慰勉友人莫辭旅途艱辛,施展才略,立功邊關。
詩的首聯(lián)點出友人即將遠行。“倚劍”二字是關鍵字眼,它不僅使“行邁”、“別交情”既悲且壯,而且暗示了友人的.身分是從戎,交待了友人行邁辭親的原因是御邊?!靶羞~”,已可見旅途遙遠;辭親,更不免心中眷戀,然而用“倚劍”二字,不僅點出此行為投身戎旅,而且使辭親遠行帶上慷慨之氣。
次聯(lián)寫友人赴邊作判官,供職幕府,將軍以主人身份盛待才子。這兩句承接首聯(lián),預言友人此次赴邊,可充分發(fā)揮出自己的文才,必受主將的賞識,而得真誠接待。如詩人在《別馮判官》一詩中所寫道的:“才子方為客,將軍正渴賢,遙知幕府下,書記日翩翩。”董判官以才子之能,投奔渴賢之將軍,必以其翩翩之姿,得意于將軍幕府。詩人在預祝之中,流露出一股羨慕之情。這是詩人對友人赴邊后的設想,也是對董判官的贊譽和慰勉。
頸聯(lián)仍承上兩句設想友人赴邊途中的情景。先“近關”,再“出塞”,緊扣“行邁”,具體寫出路途遙遠;“多雨雪”,“有風塵”,遙領末句,如實描繪邊塞苦寒??梢娐猛局嘈?。詩人多次出塞,對邊地苦寒有切身體驗,曾不止一次在詩中提到。如“關山道,雨雪近三邊”(《別馮判官》),如“莫言關塞極,云雪尚漫漫”(《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如“北使徑大寒,關山饒苦辛”(《答侯少府》)等等。因而“近關多雨雪,出塞有風塵”兩句并非夸張之筆,不過是實寫關塞景物,從而逼出詩的結尾兩句:“長策須當用,男兒莫顧身”。
尾聯(lián)勉勵友人莫畏艱辛,要經(jīng)得住雨雪風塵之苦,為保衛(wèi)邊防貢獻良策,為祖國立功奮不顧身。莫顧一身,施展長策,立功邊陲,是一種先抑后揚的筆法,使詩歌頓生波瀾?!澳袃耗櫳怼笔菍τ讶说奈棵?,但也反映了詩人自己立功邊塞的愿望和為國事獻身的精神,以高昂的情調回答開頭“行邁”的問題,結束全詩,使作品顯得氣勢流暢,格調雄健,毫無一般送別詩的兒女離別之態(tài)。
首聯(lián)實寫眼前,稍露惆張;次聯(lián)預言今后,情調陡轉;三聯(lián)寫旅途情況,凄苦不堪;尾聯(lián)勸友人立功,文勢高揚。全詩先揚后抑,跌宕有致,胸襟抱負,令人欽佩。
s("content_relate");【高適《送董判官》詩詞】相關文章:
送董判官原文及賞析
08-30
高適《別董大》賞析
05-10
高適《別董大》原文賞析
04-18
高適《別董大》的賞析與譯文
08-31
高適《別董大》全詩及賞析
08-22
高適別董大二首原文及賞析
08-26
《送董判官》 和《送陳七赴西軍》閱讀及對比賞析
02-27
高適詩詞《贈別王十七管記》
11-05
高適《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譯文及賞析
04-15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765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