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學習中一定要善始善終,只有總結才標志工作階段性完成或者徹底的終止。通過總結對工作學習進行回顧和分析,從中找出經驗和教訓,引出規(guī)律性認識,以指導今后工作和實踐活動。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總結嗎?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總結書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總結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隨筆篇一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給出一些數量關系讓學生判斷成什么比例,依據什么判斷。利用課本主題情境圖引入例5后,提出:你們學過解答這樣的問題嗎?能不能解答?讓學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進一步說明:這樣的問題可以應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用比例的知識進行解答。同時出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和討論:
1、問題中有哪兩種量?
2、它們成什么比例關系?你是根據什么判斷的?
3、根據這樣的比例關系,你能列出等式嗎?
讓學生先獨立自學課本的內容,后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使學生明確:因為水費和用水的噸數成正比例。也就是說,兩家的水費和用水的噸數的比值是相等的.,從而理解正比例應用的主要內容。而后例6的教學則依照例5讓學生完全自學,但最后注意了啟發(fā)學生根據反比例的意義來列等式,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種量成反比例的特點和解決含反比例的關系的問題的方法。
練習時,運用“做一做”直接讓學生運用比例的知識解答,解答后對照兩題說一說這兩量題數量關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樣列式解答的。從而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
回顧本次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有很多方面有待改進和提高。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實際生活與應用中學數學,不僅是理念,更應該是我們在實踐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課教學中,課前的畫面情境的引入,溝通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中,我注重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將比例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理解比例的意義和作用,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貫穿本單元學習目標之一。實踐教學后,我在思考:“學生的實踐能力應該如何在各個課時教學中有序地逐步地滲透,它的度應該怎么掌握?我想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不斷去摸索、去總結。
“比例的應用”關鍵是確定題中不變量,特別是變量的比例關系,如果不充分讓學生用數學語言表達,弄清題目的真正題意,雖照本宣科會做題,對于基本思路還是模糊的,其義還是不明,達不到較高的教學目標。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總結 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隨筆篇二
在教學比例尺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學很容易混淆。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于同學不知道如何區(qū)分,什么時候該怎么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其實在這一塊知識上,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系,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同學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同學的課堂和課后情況來看,很多同學其實并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樣的畫葫蘆罷了。
根據同學的這一情況,今天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于同學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tǒng)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干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和怎么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于第二個問題,倍比關系的理解,實際還是對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000倍,圖上的1厘米實際是5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同學出現問題之后,針對同學的情況,和時地給同學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的理解,協(xié)助同學更好的掌握!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294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