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寫山水的游記字篇一
今年十一,我和爸爸、媽媽去了青海湖。
路邊還有圍繞著青海湖做朝拜的藏民,因為藏民認為青海湖是他們的圣湖。風正低吟著經幡上的經文,時不時的有一輛汽車停在路邊欣賞這美麗的景色。
我們開著車行駛在環(huán)湖公路上,仿佛在畫中暢游。湖水清澈見底,湖邊還有一些圓圓的石頭。我用手蘸了一點湖水嘗了一下,發(fā)現青海湖的水很咸很咸。
天黑了,我和爸爸、媽媽選擇了一家景區(qū)邊藏民開的農家住了下來,那里的夜晚很冷,我們一家三口都穿上了羽絨服,主人也給我們點上了火爐。我發(fā)現藏民用來燒火的燃料不是煤炭,也不是木材,卻是牛馬們在草原上留下來的糞便。牛糞燒起來不但沒有一點臭味,而且非常的暖和。夜晚我站在藏民的農家小院中,仰望著天空中那一閃一閃的小星星,很低很低,覺得伸手就可以摸得到,真像古人們說的:“手可摘星辰”。
青海湖的一草一木都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樣,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
寫山水的游記字篇二
宋·王安石
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
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
王安石的這首絕句,是他的《游鐘山》四首絕句中的第一首。自古以來的批評家在談到王安石的詩歌時,說來說去不過是《泊船瓜洲》、《登飛來峰》、《書湖陰先生壁》之類,其實,王安石的絕句佳作滿眼,美不勝收。這首《游鐘山》就是一首很少有人談到,但確實是非常優(yōu)秀而有特色的作品,拈出來加以賞析,可以達到“奇文共欣賞”的目的。
這首詩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山”字出現了八次,一個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現得如此頻繁,在整個中國古典詩歌中是很罕見的??梢哉f, 王安石正是借助于這個“山”的反復運用,不僅達到了回環(huán)反復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內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蘊。
詩的一到四句構成了一個邏輯關系,即因為“終于看山不厭山”,所以才有“買山終待老山間”的想法與舉動;又因為“買山終待老山間”,可以更認真細致地看 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盡山長在,山水空流山自閑”的結果。盡管無處不寫到山,但在這一邏輯關系中,作者始終是作品所要表現的重點。而在對作者思想感情及 人生境界的表現上,“山”字起著特殊的作用。
詩中的山有兩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華麗的山?!敖K日看山不厭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兩不厭山,唯有敬亭山”的詩意。既然終日看都 不厭煩,那么由此可見鐘山是多么有魅力。第二句是用買山的行為來說明鐘山的魅力,而“終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這種魅力。在這種情況下,山還只是一個具有特 殊魅力的審美客體,詩人所看到的山還只是它的表層,吸引詩人的是山上的花這樣的表面的.東西。第二座是詩的最后兩句所寫的山,那是一座進入了悠閑自在境界的 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還依然還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經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華的山了,豪華落盡見真醇,皮毛落盡,精神獨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 了所有的浮躁與華美,進入了神完氣足,閑靜自在的境界。這就更使詩人留連忘返了。
這首詩表現上看來是在寫山,但實際上卻是在寫人,甚至可能寫的就是詩人自己。早年的詩人,意氣風華,投身政治,銳意改革,在別人看來是多么輝煌榮耀。改革 失敗后,詩人隱居南京,多與鐘山為伴,輝煌不再,榮耀不存,沒有了從前的銳氣,也就沒有了從前的浮躁。這山多像詩人自己!當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詩人自 己,但是,它絕對表現了詩人的某種具有象征性的心路歷程。在表面的寫山過程中,暗含著極為深刻的寓意。這使這首詩品味起來像寓言,又像偈語。
詩中連用了八個“山”字,顯然不是隨意的行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個“山”字在詩中形成了回環(huán)反復之美,而且對稱中有錯落,更有特殊的韻味。八個“山”字 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兩個“山”字。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別出現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沒有一個的位置相同,這就說明這兩句是以錯落為 主,主要想造成一種形式上的變化。而后二句中的“山”字卻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構成了非常明顯的對稱,表現出了一種形式上的對稱之美。這 樣,前后的句子在句法上就的所區(qū)別,有所變化。所以,這首詩不論是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來看,都可以說是極為出色的。
2、鐘山即事
寫山水的游記字篇三
三年級暑假,媽媽帶我到聞名全國的云臺山地質公園游玩,它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屬于太行山脈。它既有南方山脈的清秀俊美,又有北方山脈的雄偉壯麗,是一個奇特壯美,如詩如畫的山水景觀。
第一天,我們來到潭瀑峽,又名小寨溝。谷內風景怡人,宛若江南?!叭揭蝗?,五步一瀑,十步一潭”,令人流連忘返。
我們首先看到“丫”字瀑,一塊三角形的大石頭將水流隔開后又匯成一股,形成“丫”字形的瀑布。我穿著涼鞋踏進水中,那里的水清澈見底,冰涼清爽,將夏日的炎熱一掃而光。又走了一小段路程,就來到了“不老泉”。據說不老泉的水喝一口年輕十歲,喝兩口長生不老,喝三口返老還童。我接了一瓶子泉水,帶回去給爺爺奶奶喝,希望他們健康長壽。繼續(xù)往前走,一陣嘩嘩的水聲吸引了我,我們來到了水簾洞。那水簾像一串串珍珠似的,讓我不禁想起了《西游記》中花果山上的水簾洞。最后,我們來到了蝴蝶石邊,兩塊巖石像巨大的展翅欲飛的蝴蝶翅膀,人站在中間,變成了美麗的蝴蝶仙子。
第二天,我們游覽紅石峽景區(qū)。當地人稱它為“溫盤峪”,有些外地人說它是“濃縮的大自然”、“盆景峽谷”。那里的水碧綠清澈,兩岸紅色的石壁上點綴著星星點點的綠色樹木,仿佛是一個鬼斧神工雕鑿而成的巨大盆景。慕名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將山道擠得水泄不通,有時每走一步都很艱難。
經過這兩天的跋山涉水,我雖然累得筋疲力盡,但是大飽眼福,還知道了一些關于地質方面的知識。這次旅行讓我受益匪淺。
山腳下,就是中國均人之父——朱德總司令的故鄉(xiāng)馬鞍鎮(zhèn)。
從馬鞍鎮(zhèn)向西一公里多,有一座突起的高山,一峰屹立,青松翠柏,林密草茂,四季蔥蘢,這就是國家aaaa級琳瑯山風景名勝區(qū)。走進她,就像走進了一個大花園。邁著輕盈的步履,走上琳瑯山頭,極目遠眺,花團錦簇;菜花黃了,桃花紅了,梨花白了,春天更美了。寬闊的柏油路像一條玉帶環(huán)繞琳瑯山水。附近的村莊,果林繞宅,粉墻碧瓦,好一派田園風光。
海拔600米的琳瑯山,高出周圍群山,從山頂分出五個整齊的小山梁,從各方緩緩向下延伸,成了琳瑯山的楞角,這使琳瑯山成了一個自然生成的五角星。
在山頂上有一小平壩。稍事小憩,見壩中豎著一塊《琳瑯寨記》的石碑,碑文說:“琳瑯,古寨也?!礁叨悖謪⑺{天……”順著小道向前走就是寨門,名曰“琳瑯寨”。寨門石柱上鐫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天外云峰新壁壘”;下聯是“山巔武曲化干戈。”據同行者講:過去山頂南面有一花園是清代秀才丁紹鴻所建,故名“丁家花園”。花園內草木繁多,并修有亭臺、水榭,石橋,假山,顯得十分別致,堪稱寨之勝景。但那時只有富人才能進園觀賞,而窮人只得望園興嘆。欣賞了山寨風光,站在遮天蔽日的.樹木中,遠望周圍眾多的小山,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下山來就到了朱德總司令舊居紀念館和朱德紀念園區(qū)。
1886年12月1日,朱德總司令就誕生在琳瑯山下李家大灣。在這里他度過了14年之久的少年時代。20世紀60年代,郭沫若同志親筆題寫的“朱德總司令舊居”匾額,懸掛在舊居大門上方。舊居左側是丁家花園私塾,右側是藥鋪埡私塾,都是朱德少年讀書的地方。聽老人們講,小時的朱德喜歡同小朋友一道去琳瑯山樹林中玩耍,他喜歡這山的幾個楞角。有時一天他們要把幾個小山梁都跑完,在山上聽鳥聲,學鳥唱,采山花……他澆灌過的土地,游泳過的小河,親手栽植的樹木,都在琳瑯山的環(huán)抱里。朱德從軍后,他也特別喜愛五星??谷諔?zhàn)爭時期,朱總司令在山西武功縣栽植的一棵楊樹,樹干、樹枝橫截面都是一顆五星,當地人稱它為“紅星楊”。在朱德故居紀念園區(qū),你處處感到此地的奇異和靈氣,可以盡情領略到大自然賦予的美景。
馬鞍,地靈人杰,山水形勝。在故居紀念園區(qū)參觀,總司令那“仗劍山河動,揮毫日月明”的氣概;那運籌帷幄,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帥風豪氣,令人浮想聯翩,讓人流連忘返。總司令一生是一首詩,琳瑯山孕育了他特有一些氣質,在朱總故里讓人倍加懷念他那高大光輝的形象。他永遠是人民心中的一座巍巍豐碑。
在暑假里孩子們都要去旅游,我也不例外,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桂林游玩。
我們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來到了桂林。我們先游玩了象鼻山。象鼻山的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汲水,在象腿之間造就一輪臨水皓月,構成"象山水月的奇景"。
第二天,我們乘船游覽了漓江。漓江的水無比清澈,漓江的山千姿百態(tài):有一些像孫悟空過五指山,有一些像九馬畫山,還有得像駱駝奔跑……漓江兩岸的鳳尾竹笑彎了腰,仿佛在招手歡迎我們的到來。
我們下船乘車,來到"世外桃源",這里景色秀麗,空氣清新,宛如來到仙境。我們乘著竹筏來到燕子湖的心愿橋下,大家紛紛許了一些愿望。我們又來到了原始部落的一個小村莊,酋長夫人"黑珍珠"向我們招手示意。我們和苗族姑娘跳踩踏舞,和壯族姑娘拋繡球。"世外桃源"讓我贊嘆不已!
晚上我們在漓江邊觀看了"印象劉三姐"的大型演出。演出以十二座山峰為背景,有六百多個演員表演……演出氣勢浩大,非凡,深深地震撼著每個觀眾的心靈。
后面幾天的游程,我們游覽了伏波山,七星公園,蘆笛巖。我們參觀了不同風格的巖洞,巖洞里有形狀各異,姿態(tài)不同的鐘乳石等。
我們乘飛機返回上海,坐在飛機上,俯視著桂林的城市風貌,讓我依依不舍。桂林之行讓我大開眼界。我愛桂林的山!我愛桂林的水!
寫山水的游記字篇四
山水游記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劇人生的審美情趣的結晶。身世遭遇和環(huán)境的壓迫,造成心理的變異,長歌當哭,強顏為歡,聊為優(yōu)游,樂而復悲。郁憤填膺時,憎山惡水,以山水為“狴牢”(《囚人賦》);一人獨游時,又與之同病相憐,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處休”、“觀妙”(《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由意在渲瀉悲情到藝術地表現自然,將悲情沉潛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記“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記游文字,其中不獨寫景狀物繪聲繪色,生動傳神,而且可以見出作者觀察之細,用筆之妙。開篇未見小潭,先聞水聲,因聞水聲,轉覓小潭,即表現出行文的曲折變化;篇中寫水之清卻于水著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魚之游、日光之影來表現,可謂匠心獨具;至于篇末對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氣氛的渲染,更隱然展示出被貶者凄楚悲苦的心態(tài),令人讀后為之怦然心動。
“如奇峰異嶂,層見疊出”,“柳州記山水……無不形容盡致,其自命為‘牢籠百態(tài)’,固宜?!?《藝概·文概》)
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深邃幽寂的環(huán)境,適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使他在自然美中獲得暫時的忘卻,以虛靜的心神,達到與自然的合一,展現出一種如雪天瓊枝般的清冷晶瑩之美。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070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