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整理筆記(實用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9-12 18:18:27
2023年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整理筆記(實用6篇)
時間:2023-09-12 18:18:27     小編:MJ筆神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整理筆記篇一

1、禹死后,把王位傳給他的兒子啟,使世襲制度代替禪讓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zhàn)勝桀,夏滅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戰(zhàn)。商滅,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又稱鎬京,歷史上叫西周。

1、目的: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

2、內容: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yōu)橹T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zhèn)守疆土,戰(zhàn)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zhàn)。

3、作用:開發(fā)了邊遠地區(qū),加強了統治,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整理筆記篇二

25、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

26、夏、商、西周是以農業(yè)為主的社會,農牧業(yè)已相當發(fā)達,后代稱為"五谷"(稻、黍、粟、麥、豆)的農作物,商周時已經齊備。

27、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我們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最早的是齊桓公。

成語典故"不計前嫌"有關的是齊桓公,"退避三舍"有關的是晉文公,""一鳴驚人"有關的是楚莊王,"臥薪嘗膽"有關的是越王勾踐。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時期。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zhàn)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zhàn)而得名。戰(zhàn)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zhàn)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31、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2、晉文公整頓內政,發(fā)展生產,訓練軍隊,城濮大戰(zhàn)中,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3、戰(zhàn)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公晉國,稍后齊國大夫四氏,取代原來的國君,并建立田氏齊國,這樣就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后中間)七雄并立的局面。

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基礎的是長平之戰(zhàn)

34、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牛耕開始開始使用。

35、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整理筆記篇三

1、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欺壓山東人民。

2、義和團運動的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愛國的性質,它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已經成為主要矛盾,義和團打擊的對象是外國侵略勢力。但是,這個口號帶有很大的局限性。“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讓群眾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能夠動員廣大群眾參加反帝斗爭,卻帶有籠統排外的色彩。

3、《辛丑條約》的影響:

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打大規(guī)模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清政府加緊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凋敝。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qū),使清政府完全處于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按照條約規(guī)定,清朝官吏嚴厲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的幫兇。

改設外務部的規(guī)定,便于清政府能夠按照外國侵略者的意旨實行賣國的外交政策。

《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國家強加給中國的一個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列強除了窮兇極惡地對中國敲詐勒索外,還重新確立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政府繼續(xù)充當它們的在華代理人。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的工具。《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了。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整理筆記篇四

25、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瓷器的國家。

26、夏、商、西周是以農業(yè)為主的社會,農牧業(yè)已相當發(fā)達,后代稱為"五谷"(稻、黍、粟、麥、豆)的農作物,商周時已經齊備。

27、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繁榮,形成了我們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8、春秋五霸的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其中最早的是齊桓公。

成語典故"不計前嫌"有關的是齊桓公,"退避三舍"有關的是晉文公,""一鳴驚人"有關的是楚莊王,"臥薪嘗膽"有關的是越王勾踐。

29、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zhàn)國兩時期。春秋,因魯國編年史《春秋》而得名;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戰(zhàn)國,因各諸侯國連年相互爭戰(zhàn)而得名。戰(zhàn)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30、春秋是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zhàn)國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31、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32、晉文公整頓內政,發(fā)展生產,訓練軍隊,城濮大戰(zhàn)中,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

33、戰(zhàn)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公晉國,稍后齊國大夫四氏,取代原來的國君,并建立田氏齊國,這樣就形成了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后中間)七雄并立的局面。

為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基礎的是長平之戰(zhàn)

34、春秋時期,我國開始出現鐵農具,牛耕開始開始使用。

35、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整理筆記篇五

1、西域的地理位置:漢朝時,指玉門關(今甘肅敦煌西北)和陽關(今甘肅敦煌西南)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qū)。廣義的西域也包括蔥嶺以西更廣闊的地區(qū)。

2、張騫出使西域的時間:第一次是前138年從長安出發(fā),前126年回到長安;第二次是前119年從長安出發(fā),前115年回到長安。

4、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5、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的原因:西漢前期,匈奴控制著西域。威脅西漢都城長安的安全。

6、張騫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失敗的原因:大月氏安于現狀。

7、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聯絡烏孫,給匈奴以更沉重的打擊。

8、張騫出使西域的積極作用、貢獻:了解西域各國情況,勾通了西漢與西域的聯系,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為漢朝經營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了巨大貢獻。打通了一條當時世界上最長的交通路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整理筆記篇六

1、西晉統一南北,三國鼎立局面的結束

(1)公元263年,魏國滅蜀。

(2)西晉建立: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廢魏帝,自稱皇帝,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司馬炎就是晉武帝。

(3)西晉統一南北:公元280年,西晉進攻吳國,吳國投降,西晉統一南北。

(4)西晉滅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長安,西晉滅亡。

(5)西晉滅亡的原因:西晉政府不斷向內遷各族征收重稅,強迫他們當兵、服徭役,甚至掠賣為奴婢。這激起了內遷各族的反抗。

2、北方少數民族內遷

(1)時間:西晉時,北方少數民族大量內遷。

(2)內遷的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

(3)內遷的意義(影響):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有利于民族融合,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3、東晉和十六國

(1)東晉建立:公元317年,西晉皇族司馬睿建立政權,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東晉。

(2)十六國的形成:西晉末年以來的130多年中,各族統治者先后在黃河流域建立政權。歷史上把北方15個主要政權,加上西南地區(qū)的成漢總稱十六國。十六國中期,氐族貴族建立的前秦曾統一北方。

4、淝水之戰(zhàn):

(1)過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堅南下進攻東晉,在淝水進行決戰(zhàn),東晉以少勝多,前秦失敗。

(2)前秦失敗的原因:

第一,前秦雖統一了黃河流域,但基礎不穩(wěn);

第二,苻堅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戰(zhàn)時又臨陣驚恐;

第三,東晉內部團結,計劃周密,戰(zhàn)術運用得當。

(3)影響: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此后形成南北長期對峙的局面。

(4)淝水之戰(zhàn)中有的關成語,并反映了什么?

“草木皆兵”、“風聲鶴唳”、“投鞭斷流”都源于淝水之戰(zhàn)。這些成語反映了前秦皇帝苻堅在淝水之戰(zhàn)中由狂妄自大到臨陣驚恐的心態(tài),是前秦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43910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