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語文跨學科論文(模板7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9-12 19:10:20
2023年語文跨學科論文(模板7篇)
時間:2023-09-12 19:10:20     小編:紫衣夢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語文跨學科論文篇一

教學片段:

探究聲音是如何產(chǎn)生的?

聯(lián)系學科:

心理學(探索過大的聲音會讓人產(chǎn)生焦慮、抑郁的情緒,在制造聲音的過程中要注意適度)

(一)通過讓塑料袋發(fā)出聲音,初步認識聲音的.產(chǎn)生與物體運動有關

2.全班活動:試著玩一玩,看誰的發(fā)現(xiàn)最多。

0-2 0分貝很靜、幾乎感覺不到

2 0-4 0分貝安靜、猶如輕聲語

4 0-6 0分貝一般普通室內談話

6 0-7 0分貝吵鬧、有損神經(jīng)。

7 0-9 0分貝很吵、神經(jīng)細胞受到破壞。

9 0-1 0 0分貝吵鬧加劇、聽力受損。

1 0 0-1 2 0分貝難以忍受、呆一分鐘即暫時致聾。)

根據(jù)國家《城市區(qū)域環(huán)境噪音標準》規(guī)定,在居民區(qū)內,戶外允許噪音級晝間為55分貝,夜間為45分貝,居住、文教機關為主的區(qū)域,只要晝間超過55分貝,夜間超過45分貝就可投訴了。

3.師喊:開始——停

5.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動詞”。(抖吹拍打甩摩擦等)

6.一個普通的塑料袋被你玩出了不同的花樣,你真了不起!

7.交流:看來,我們通過敲、打、彈、搓、拍、吹、摩擦等動作方式,對塑料袋用力時,它就可以動起來,并且發(fā)出聲音。(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用力地過程中要適度)那么物體在發(fā)聲時,它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呢?聲音到底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下面我們通過其他的材料繼續(xù)進行探究。

設計意圖:

“讓塑料袋發(fā)出聲音”這個活動圍繞“用了哪些動作方式使塑料袋發(fā)出聲音”,組織學生通過實踐去制造聲音,使學生能夠在參與中去主動發(fā)現(xiàn),并形成探究問題。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有利于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分析和學習,認識到聲音的產(chǎn)生離不開力。讓學生初步將“發(fā)聲”與“動”聯(lián)系起來。

語文跨學科論文篇二

英美文學,是指英國的文學和美國的文學代表作品,長期以來,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意義,也給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指引和引導了重要的方向。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英美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四段論”的英美文學教學方式

南京師范大學英美文學學者程愛民教授曾對目前我國英美文學課的教學方法做出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絕大多數(shù)英美文學課教師仍然沿用較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即只注重教師的講解,對學生參與的要求不高。在講一個作家或一部作品時,先從時代背景、作家生平講起,接著是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這種“時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點”式的四段論程序化教學方法基本是“以本為綱”,即以課本為主要教學素材,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根據(jù)英美文學史的發(fā)展過程,按照教學計劃安排教學進度;教學方法基本上是按照英美文學史的發(fā)展過程,將英國文學史和美國文學史劃分為幾個主要階段,上課時教師首先介紹某一歷史階段的文學時代背景、總體文學特征,然后逐個介紹、講解作家的生平、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和主要文學作品。并對課本中作家代表作的摘選部分進行講解。在課堂上,教師也會對學生提問,但是提問次數(shù)不多,主要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在座位上聽講。這種“填鴨式”而非“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極易使課堂氣氛變得較為沉悶,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老師一個人在講臺上唱獨角戲,而講臺下的學生卻不能真正融入到老師的講解當中。用這種方式進行英美文學教學,很難對學生形成較大的影響。這種單一的“四段論”程序化教學有其形成的背景。在多媒體教學尚未在中國大學大面積鋪開的時刻,英美文學教學也依賴傳統(tǒng)的教室黑板教學,英美文學教師很難依賴教學硬件設備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相關信息。而鑒于英美文學課時較短,無法抽出太多的時間來進行課上的討論,所以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所難免。

二、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

(一)構建“互動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模式

(三)構建立體化的教學內容

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法也必將帶來教學內容上的一場革命。目前,許多學校的英美文學課采用“文學史”+“選段”模式,教師除了在課上依據(jù)“四段論”來講述文學史實外,還會增加一些文學選讀來作為一種補充,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其他內容。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認為:如果能對同時期的文學及藝術發(fā)展有相互對照的了解,就會對該時期的文化精神從整體上掌握;如果能掌握不同時期的精神與不同藝術所呈現(xiàn)的符碼,便能進入作品形成的思辨過程,對人文精神的了解會更寬廣,就會不再拘于文字的層面。從這個意義上講,在文學教學中引入跨領域的內容對于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在英美文學課上,教師若能根據(jù)教學內容,不拘泥于純文學的領域,而將社會、藝術、文化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與文學的相關內容結合起來,就能引起學生更多的學習意愿,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例如,閱讀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文學作品,就必須了解宗教領域內的清教主義;如果不了解教義中的“原罪說”,就很難理解霍桑的小說《紅字》的主題;不了解西方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就不會對西方文學作品如荒誕派文學等產(chǎn)生深入的理解;不了解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就很難深入理解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另外,為了構建立體化的教學內容,一定要注意將文學與歷史及其哲學結合起來。按當今的學科分類,文學和史學,共同構成了人文學科的主體,而哲學則是超乎一切學科之上的通學,故又有文史哲三位一體之說。雖然文史哲各有其特質,簡言之,哲學最為關注生與死,史學最當記述哀與榮,文學最宜抒發(fā)愛與恨,但三者又同根同源,因此,在學習文學作品時,完全可以將相關的歷史與哲學常識聯(lián)系起來,利用同學們對歷史和哲學已有的基礎知識激發(fā)學生對文學的學習興趣。

三、多元復合式英美文學教學方法的意義

通過對英美文學課的學習,實際上是使學生獲得對世界和人生的感悟與體驗,培養(yǎng)學生對任何生命主體的親近和敬畏。它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種對世界的態(tài)度。通過教師使用多元復合式的教學方法,可以給學生提供廣闊的自由發(fā)展空間,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英美文學課的教學,養(yǎng)成積極思考與表達的習慣,通過積極閱讀英美文學作品原著,理解英美文學與文化,提高文學批評鑒賞能力和英語水平,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就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學習英美文學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認知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道德觀和審美觀,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因為文學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和教化作用,通過學習和分析作品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的世界、人生和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有助于大學生陶冶情操、開拓心智、提升他們的思想境界。從這個意思上說,多元復合式的英美文學教學方式的確為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由于受到當前社會上“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想的影響,許多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對文學課程的設置懷有排斥態(tài)度,認為文學課程毫無實用價值,對自己將來找工作并無幫助,因而否定文學課程的意義。的確,文學教育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它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它是一種長期的潛移默化式的滋養(yǎng)。正如虞建華教授所言:“文學是一門‘致知’的學科。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通過語言的藝術反饋 經(jīng)驗 ,提供認識社會和人本身的觀察窗口,它的影響力不是直接的,而是深遠的;不是物質層面的,而是精神的;不是可以明顯感知的,而是潛移默化、無所不在的”。學校如果過分強調英語學習的實用性就會導致學生思想貧乏,心靈閉鎖,缺乏 想象力 和創(chuàng)造力,學生的綜合素質必然滑坡。

一、文學教育及其重要意義

文學教育不同于語言教育,但又跟語言教育互為依托。語言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具有很強的工具性特征。英美文學教育是在英語語言能力的基礎之上,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文學品味與健全的人格。文學具有撫慰心靈、陶冶情操、塑造偉大人格、開拓人類精神空間的內在價值。文學教育為學生提供有“意義”和有“韻味”的語言輸入,使學生耳濡目染于優(yōu)美的英美文學語篇,從而幫助學生塑造獨特個性,培養(yǎng)文化寬容精神,提高鑒賞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為,“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礎地位,關系到民族的存亡,關系到國家的強弱,關系到社會的進退,關系到人格的高低,關系到涵養(yǎng)的深淺,關系到思維的智弱,關系到事業(yè)的成敗。”我們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就是要將人類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huán)境熏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成為人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在品格。在文化與文明的傳承過程中,文學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文學涉獵廣泛的題材,在表達悟識、 反思 生活方面的價值是任何其他方面的學習難以取代的。就個人的長遠發(fā)展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來說,文學教育雖然費時、費力,不容易見成效,卻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旨在提高民族整體素質的人文工程。

二、英美文學教學改革途徑

現(xiàn)在的英美文學課程課時偏少,教學內容不夠豐富系統(tǒng),教學方法單一,要想通過文學教育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就必須探索英美文學教學改革的途徑。

1、調整授課學時

語文跨學科論文篇三

語文教研組教師共五人,教師素質優(yōu)良,教學工作負責,年輕教師充滿活力,在教育教學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整體水平較高。在上學期的教研活動中,各位老師都能支持工作,積極參加教學研討活動,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競賽。相信在新的學期里全體語文教師一定能夠團結協(xié)作,取得更優(yōu)異成績。

1.積極支持和配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開展“寫規(guī)范字”和“經(jīng)典閱讀”的校本實驗,各班營造讀書氛圍,養(yǎng)成學生愛讀書的習慣;開展以“小學生經(jīng)典美文誦讀訓練”為主題的教學研討活動和學科競賽,打造書香校園,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全方位協(xié)調發(fā)展。

2.穩(wěn)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深入開展課堂教學研究,努力打造高效課堂,向課堂要質量,把課堂作為主陣地。執(zhí)行學校制定的教育教學常規(guī),把教導處關于備課、上課以及作業(yè)的常規(guī)要求落實到位,爭取在期末上級調研考試中語文平均分、及格率、優(yōu)良率名列前茅。

3.“小學生經(jīng)典美文誦讀訓練”課題研究繼續(xù)進行,各備課組確定好誦讀內容,堅持利用語文課進行訓練。

5.發(fā)揮集體備課的優(yōu)勢,備課組長督促引導,溝通交流教學方法,發(fā)揮有經(jīng)驗老師的傳幫帶作用,集中群體智慧。教師要在分析理解教材、鉆研教學方法、準備教案教具上多花心思,保證實效。

6.抓實常規(guī)教學管理,備課和作業(yè)布置都要講究質量和效果。教定期相互交流聽課,每學期至少聽課20節(jié)以上,多反饋交流,共同提高。研組每月檢查一次教案和作業(yè),重點落實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把握,教具的準備,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師堅持寫教后記或教學反思。作業(yè)布置科學合理,精而巧,有利于知識點的落實和鞏固。

總結起來就是:注重過程,提高質量;作業(yè)規(guī)范,活動創(chuàng)新;考試嚴格。

1.各備課組每月互查作業(yè)一次,備課組集體備課一次;教研組每月檢查一次教案和教后記。每次檢查如實填寫《教案評估表》和《作業(yè)評估表》交教導處。每周三下午進行研討活動。

2.六一期間,我校各級將開展普通話朗讀比賽、演講比賽、講故事比賽、演課本劇比賽等活動,開展語言文字知識有獎答題活動,同學們將在多姿多彩、充滿趣味。

形式活潑的語文活動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從而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語文跨學科論文篇四

1.讓學生掌握讀報的方法,提高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2.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組織語言能力。

3.學會寫簡單的讀后感。

4.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閱讀,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

1.將全班學生分為十二個學習小組,(開學初已分好),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小組長帶領組員開展活動找資料、討論等。

2.教師擔任主持人。

3.活動結束后,獎勵活躍的小組,計入期末評選優(yōu)秀小組的總分。

1.訂閱報紙(《廣州日報》、《增城日報》等)

2.學生搜集資料。

語文跨學科論文篇五

節(jié)日離學生的生活是這樣的近,學生仿佛每天都在過節(jié)。但是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節(jié)日的理解僅僅停留在知道有這樣一個節(jié)日上。其實節(jié)日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涉及自然界的發(fā)展變更、民族風俗、歷史文化等內容。這次的活動借助于學生對節(jié)日的向往和對過節(jié)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和分析,初步培養(yǎng)學生探索社會文化現(xiàn)象及其根源的能力和善于質疑的能力。同時也繼續(xù)鞏固學生對資料的收集能力、動手能力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1、通過活動讓學生知道春天里有哪些節(jié)日,能初步了解這些節(jié)日并分類。

2、選擇自己喜歡的節(jié)日,初步學會制定研究的計劃書。

3、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中現(xiàn)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愿望。

5、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分工合作,積極參與、樂于表現(xiàn)的意識和樂于與他人分享的態(tài)度。

重點:

1、通過活動讓學生初步了解春天的節(jié)日,并自主選擇了解春天的一個節(jié)日。

2、初步學會制定研究計劃書。

難點:

1、制定節(jié)日的研究計劃書。

2、根據(jù)制定的計劃書行動,順利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學生課前準備:

1、分組學習,小組中成員進行分工。每組有正副組長、發(fā)言人、書記員、聯(lián)絡員和資料保管員。

2、準備活動用具(水彩筆、膠水、剪刀等)。

3、收集跟節(jié)日有關的資料。

教師課前準備:

1、春天的節(jié)日卡片。

2、實物投影。

3、春節(jié)的研究計劃書和空白的研究計劃書。

4、課件:春節(jié)的小報。

5、收集有關春天節(jié)日的資料。

語文跨學科論文篇六

課堂活動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活動,是將客觀的學習內容轉化為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的中介與載體。師生雙方通過一系列有計劃、有組織的教學活動,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目的。課堂活動如設計得精巧,能夠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其中。學生通過主動的活動與探究能獲得鍛煉、獲取經(jīng)驗,進而逐步提高語文素養(yǎng)。

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讀、辯論、即興演講、欣賞影音片段……隨著教學媒體的發(fā)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活動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青睞。課堂活動能根據(jù)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不斷創(chuàng)新,在帶給學生新鮮感的同時也激發(fā)了他們的參與意識,有利于營造熱烈的課堂氣氛,優(yōu)勢顯著。但我們在活動中往往只注意觀察學生的外在表現(xiàn)而忽視深層次的學習結構,這樣很容易使課堂活動流于形式,活躍就可能成為一種假象一一活躍是單純的行為活躍,熱鬧的背后是教與學的浮躁,效果并不好。

怎樣才能設計出精巧的課堂活動,讓課堂活躍更真實,收效更實在?明確的設計原則和開闊的設計思路至關重要。

生:這里有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師:他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很形象。

生:這里有五彩繽紛的童話。

這個活動為教學營造了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為陳述觀點而產(chǎn)生表達需要,發(fā)言是主動的,有真實的信息輸出,這種真實促使學生能動地關注語言內容和語言形式。余老師從修辭知識和標點使用的角度加以點撥,讓學生獲得一種理性的認識,促進學生優(yōu)化語言能力,提升語言品位。師生交流的過程就是老師引導學生把握語言規(guī)律,發(fā)展和完善語言能力的過程。余老師的點撥像一個柔軟的觸角,觸動了學生對語言的體驗和感悟。整個活動關注的是語文問題,守住了語文學習的陣地。

具體說來,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語文跨學科論文篇七

有了根的支撐,大樹才會枝繁葉茂;有了細流的支撐,大海才會廣闊無垠;有了意志的支撐,我們才會活得堅強與無畏。

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支撐自己??克酥蔚娜酥皇且粫r的聰明者和幸運者,就像是風化的基石支撐的高樓大廈,隨時都有可能坍塌。任何人都支撐不起我們的肩膀,除了自己的脊梁!

一個農(nóng)場主在麥草堆里丟失了他心愛的金表,找了老半天卻一直找不到,于是他找來許多小孩,并對他們許諾:誰找到那塊金表就獎給他一匹強健的騾子。孩子們高興極了,馬上去找。他們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眼見天色漸黑,孩子們一個個也都失去了信心和耐心,漸漸離去??墒沁€有一個小男孩,依然在認認真真地找,不放過每一個地方。他是多么想得到一匹騾子呀!于是他一直找到了深夜,身邊的朋友們早已回家去了,周圍也變得靜悄悄的,驀地,他的耳朵里傳來了“滴答滴答”豹聲音,他向傳來聲音的那個地方慢慢走去,終于找到了那塊金表,最終得到了那匹他夢想中的騾子。

一匹騾子能讓一個小孩一直堅持到深夜,這似乎不可思議。其實這正是一種意志的支撐!正是他對那匹騾子的渴望,支撐著他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目標。這個世界上,有些人說下了許多豪言壯語,訂下過令人心馳神往的目標,可最終卻一事無成,不正是缺少一樣支撐自己的東西嗎?而那種東西又只能從自己身上開掘。

天人之際,成一家之言”這種夙愿的支撐,司馬遷能夠和著淚水著成《史記》嗎?如果不是“心憂社稷蒼生”,半生漂泊孤苦無依的杜甫能留下那么多華章而成為一代詩圣嗎?而天才詩人海子風華正茂之時卻魂斷山海關,不正是失去“支撐”所致嗎?再想想變法屢次受抵觸的王安石、輪:奇上的科學巨人霍金,我們就更不難明白“支撐”對一個人的意義了。

從溫室里長大的同胞們,請鑄煉好自己的脊梁,明天的太陽還得靠我們托起!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439706.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