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這里我給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學習。
傷仲永教案板書篇一
1、熟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nèi)容。
2、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3、學習本文借事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教學內(nèi)容
《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作者先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化成一個普通人的經(jīng)歷,然后由此引發(fā)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教學本文,除讓學生熟練地翻譯課文外,還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方仲永變化的原因,并從中汲取教訓。
講述一些被人認為笨或不聰明的人經(jīng)過不懈努力而終于取得成就的故事導人新課。
(也可讓學生講述)
1、明確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在昕的過程中:a.劃出生字詞,b.注意句子的停頓,并用鉛筆在課文中作出標記。
第二遍,學生自由誦讀,進一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
第三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注音:扳(pan)、環(huán)渴(ye)、稱(chen)、泯(mtn)。
(2)疏通文意
組討論交流,最后小組代表翻譯課文。(其他成員可進行補充)。
(4)全班同學討論交流,解決四人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己學過的文言文知識解決問題,讓學生領會課文大意。最后強調(diào)本文重點文言詞語。
a.未嘗識書具(曾經(jīng))
b.即書詩四句(寫)
c.自是指物作詩立就(此)(完成)
d其文理皆:(……;…)
f稍稍賓客其父(……當作賓客)
g.父利其然也(認為……有利可圖)
h.不能稱前時之聞(相當)
i.賢于材人遠矣(比)
j.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2、齊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1)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議論講了什么道理?
(4)學完本文,你有何感想?
3、四人小組討論交流后,共同明確:
永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第二階段: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完全變成了一個平庸之人。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渴于邑人,不使學。
(3)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也氣。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學生自由談感想,可以從仲永自身的角度談,也可以從仲永的'父親的角度談,還可以聯(lián)系實際來談。只要觀點是從本文中提煉出來的,中心明確,語言流暢即可。
1、借事說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借事說理的方法,以方仲永為實例,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長的重要性。文章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敘寫了方仲永由天資過人到泯然眾人的變化過程。第二部分由此引發(fā)議論,表明了自己的觀點。
2、語言簡潔生動。
3、口頭說文讀《傷仲永》有感
傷仲永教案板書篇二
1、積累文言詞匯,朗讀、背誦課文。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的寫法。
3、理解文章大意,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掌握文言知識。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學生:查工具書,認記字詞 ,疏通課文大意。組織參辯人員,準備辯辭。
教師: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教學內(nèi)容:掌握字詞,疏通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課文導入
什么是天才?怎樣才能成為天才?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古往今來有許多激勵人們成材的格言,如:天才來自勤奮,聰明來自積累等。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它從另一個角度告潔我們:人才決不是天生的。
板書課題,出示教學目標 。
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學生提問,教師答疑。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毒┛诠现蕖反猴L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學生朗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
[問題組]
a、全文可分為幾部分,標準是什么?
b、仲永的變化可分為幾個階段,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這些變化?
c、最后一段講了什么道理?
d、作者對仲永的態(tài)度和情感是怎樣的?
3、朗讀背誦。(教師指導)
鞏固訓練
1、背誦課文。
2、完成研討與練習二、三。
3、準備課堂辯論。
教學內(nèi)容:
了解借事說理的方法,認識后天教育的意義;課堂辯論。
教學設計:
鞏固舊知
精讀研討
引導學生逐字逐句的深入閱讀,并通過四人小組討論。
[問題組]
1、課文的兩部分有什么聯(lián)系,重點在哪一部分?
2、仲永泯然眾人矣的原因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3、敘事部分有祥有略,為什么對仲永的才干初露寫的'這樣詳細?
4、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找出相關內(nèi)容加以說明。
[明確]
1、本文采用了借事說理的寫法,第一部分是敘事,第二部分是說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重點在第二部分的議論。
2、仲永的父親貪圖小利,不使學造成的,說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使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矣形成反差,而這一結果是他父親不使學造成的,從而更好的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4、本文語言簡練而精當,
體驗反思
課堂辯論:成才的關鍵
1、辯題
a. 正方:天資聰慧是成材的關鍵
b.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材的關鍵
2、同學結合課文內(nèi)容,結合實際,通過辯論明確:
a、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
b、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評價
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同作者一樣都為方仲永感到惋惜,通過課堂辯論大家明白了天賦與后天教育的關系。天資聰慧對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關鍵;天生愚拙,可以從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彌補,同樣也可以成材。我們注意到本文強調(diào)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雖然與個人的主觀努力是兩個問題,但我們也應當從中受到啟發(fā)。我們成長的道路上要接受嚴格的教育,并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使自己早日成材。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四。
2、將敘事部分改編成故事,題目為《仲永才盡》。500字。
課后記:本課的第三段是本文的講授重點,文中的邏輯關系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們進行認真的分析。在講授的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深刻領悟后天教育對于個人成才的關系。
傷仲永教案板書篇三
教學步驟?
一、講故事導入??新課
2、討論,年輕人的行為如何理解?
3、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
二、學生自讀課文
說明:此項設計是為了“課題的書寫。加深了印象。
2、朗讀課文,參考注意釋,然后用自己的話說出故事的內(nèi)容梗概。
三、探究課文內(nèi)容
1、課題中“傷”是什么意思?作者因為什么而“傷”?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變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4、你怎樣評價仲永的父親?
5、假設你有一個這樣的父親或兒子,會怎么樣做?
四、課外延伸
1、引用《論語》中的語句勸勸像仲永一樣的古人或今人。
2、結合課文,說說現(xiàn)實社會中與之類似或相反的現(xiàn)象。
說明:此項練習旨在讓學生深刻靈活今后學習非常重要這個道理。
五、作業(yè)?
說說學習《傷仲永》一文的感受。
六、反思:
傷仲永教案板書篇四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傷仲永》教案。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教學重點、難點:
(二)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揣摩精當?shù)恼Z言。
(三)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教時:兩課時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3、全班齊讀全文。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隨筆。
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教案《《傷仲永》教案》。
1、抄寫課文及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
(一)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1)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
(2)介紹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5)"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6)"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7)"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8)"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親為什么不讓兒子讀書學習?
--原因主要有二:(1)貪財(2)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10);朗讀、嘗試背誦。
(1)請一位學生朗讀。
(2)開頭一句有何作用?
_承上啟下(過渡句)
(3)方仲永后來有何變化?他的結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見",一"聞",一"問"。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為眾人矣",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全班齊讀。
--記敘。
(1)男同學朗讀。
(2)這一段又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議論。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
(4)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人才觀?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5)齊讀第(3)段。
--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zhì)。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曾經(jīng)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案板書篇五
1.熟讀、朗誦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2.理清文章脈絡,了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3.感悟文意,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1.積累文言知識。
2.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學法】合作探究、誦讀品味。
【教法】引導對話、感悟體驗。
學生:查工具書,認記字詞,疏通文意,組織辯手、辯詞。
教師:準備歌曲《愛拼才會贏》,指導學生準備課堂辯論。
引導學生讀句"一個人能否成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后天教育及自身學習有關"讓學生討論:天資與后天教育對成才哪個重要?,而后發(fā)表看法。(根據(jù)學生意見把學生分成兩組)
今天我們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讓我們在品學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體味怎樣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諦吧!
簡介作者:請1~2名學生根據(jù)積累的知識介紹王安石,教師適時補充。
1.投影出示課文原文,找一生讀文,其他學生糾錯、正音。
2.學生自讀全文,指出疑難,投影出示重點詞句,師生釋疑。(生問生答、師生對話)
3.學生分小組合作再讀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話講述方仲永的`故事。(學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2)階段:"......不能稱前時之聞"寫仲永才能衰退;
(3)階段"又七年......泯然眾人矣。"寫仲永變成一個平庸之人。)
6.再讀分析仲永變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體現(xiàn)這個道理?(引導分析最后一段)
8.通過我們上述分析,你認為作者對方仲永的態(tài)度和情感如何?(明確:"傷"。寫可傷之事,說何以可傷之理,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對"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傷之情,態(tài)度鮮明。)
1.朗讀全文,深入感悟。
2.學生交流自己讀文所感。
根據(jù)課始時的分組情況及學生此時意見將學生分成兩組。要求學生明確辯題,確定辯手,搜集材料,準備課堂辯論。
了解借事說理、詳略得當?shù)膶懛?。通過辯論深入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上節(jié)課我們認識到了一個"天資聰穎""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這節(jié)課我們將通過研讀、品味課文,對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請大家細讀課文,分組討論分析:
1.課文可分幾部分?各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重點是哪個部分?
2.敘事有詳有略,哪些詳?哪些略?為什么這樣安排材料?
明確:
(1)可分兩部分,先敘事,后說理,由事入理。兩部分是證明與被證明的關系,重點是議論、說理。
(2)是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詳寫方仲永才能初露是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賦,與后來的"泯然眾人"形成反差,從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活動一:辯論
題目:成才的關鍵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關鍵
反方:天資聰穎是成才的關鍵
(學生通過辯論明確"受于天"與"受于人"的關系,深入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師適機點撥,讓學生學習本文說理的方法,通過列舉名人、身邊人的事例;列舉名人名言、講道理等初步體會議論文的寫作方法。)
活動二:審視自我,超越自我
通過剛才的辯論大家認識到了天資與后天教育各自對成才的作用,請你審視一下自己,你屬于哪類人呢?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你對今后的學習生活有何設想?(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交流己見)
(多媒體播放歌曲《愛拼才會贏》片段,余音中結束本課。)
傷仲永教案板書篇六
1、準確把握句中的停頓
2、正確進行翻譯
同上
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可根據(jù)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請一位朗讀比較好的學生范讀一遍課文,教師隨時指正。
全班齊讀全文。
(學生講述)
[投影]
(教師)講述:本文是一篇隨筆。
[投影]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教師)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明確: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教師)講述: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教師補充課文注釋[幻燈]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從揚州回家。
學生質(zhì)疑,教師點撥。
(三)檢測自讀效果。四個大組口答競賽。(要求學生合上書本)
[幻燈](1)朗讀下列句子,要求讀準句中的停頓
1、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2、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
3、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父異焉5、環(huán)謁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觀者6、泯然眾人矣
3、稍稍賓客其父7、賢于材人遠矣
4、或以錢幣乞之8、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五)初步感知課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們明白了作者為什么要“哀嘆”仲永了嗎?(學生回答)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1、抄寫文下注釋一遍
2、熟讀課文,背誦最后一段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2、揣摩本文精當?shù)恼Z言
3、學習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p>
教學重點
同上
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2、3
預習要求
思考文后練習一
教學過程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4、最后一段作者講了什么道理?
明確:
1、“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2、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3、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資好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變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資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連普通人都趕不上了。
[講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簡潔,本文語言尤為精練。文章前兩段敘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詩立就”的神童到“泯然眾人”的過程及原因,僅用了158個字,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句甚至每個字都有其豐富的表現(xiàn)力。
[例]
1、“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2、“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請同學們嘗試著到文中發(fā)掘發(fā)掘。
(學生討論)自由發(fā)表意見。
明確:
1、“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3、“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4、“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敘事: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投影]
明確:
方仲永才能出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略;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投影]
學生自由發(fā)言。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zhì)。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老師贈送你們一條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傷仲永教案板書篇七
《傷仲永》借仲永為例,告誡人們決不可單純依靠天資而不去學習新知識,必須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強調(diào)了后天教育和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下面是本站小編為你帶來《傷仲永》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傷仲永》教案教學目標: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二)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抓住本文借事說理的特點,弄清材料與觀點的關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觀點。
(四)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ǎ數(shù)恼Z言。
教學重點、難點:
(二)注意本文詳略得當?shù)膶懛ǎ數(shù)恼Z言。
(三)1、幾個句子的停頓。
2、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3、幾個難句的大意。
教時:兩課時
預習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讀音及意思:
隸、扳、謁、邑、稱、泯、矣、焉、耶
2、朗讀課文,畫出文中不清楚停頓的句子。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边@句千古名言,一語道破了“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它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不斷的學習、終生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成為順應時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進行學習,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個神童、一個天才,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銷蝕成一個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傷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證。
二、檢查預習
1、檢查預習一:指名朗讀,師生共同指正。
2、檢查預習二:由學生提出,師生共同指正。學生齊聲朗讀。
可能出現(xiàn)的句子停頓: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5、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 6、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
7、余聞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
3、全班齊讀全文。
三、作者作品簡介
————本文選自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罷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四、題解
本文是一篇隨筆。
隨筆,即隨手筆錄,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種。古代隨筆常借一件事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或闡述某種觀點。短小活潑,意境雋永。
提問:誰能說說題目“傷仲永”的“傷”是什么意思?
————哀傷,嘆息。表達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讀課文,掌握大意
王安石哀嘆方仲永什么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疑問,自由朗讀課文一遍。
(一)學生自由誦讀。
(二)學生自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參考老師補充注釋(可四人小組探討),掌握大意。
(1)理解幾個用法特殊的詞
1、“即書詩四句”書:名詞活用為動詞,寫。
2、“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日:名詞活用為狀語,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對……感到驚奇。
4、“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活用為動詞,把……當賓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詞活用為動詞,認為有利。
(2)理解幾個詞語
1、“養(yǎng)父母”養(yǎng):贍養(yǎng)。 2、“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一鄉(xiāng):全鄉(xiāng)。
3、“或以錢幣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縣的人
5、“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6、“前時之聞”:以前聽到的名聲。
7、“卒之為眾人”卒:最終。眾:普通。
8、“如此之賢也”賢:(有)才能。
9、“且為眾人”且:尚且。 10、“固眾人”固:本來。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學”省略句,省略了賓語,即“不使(之)學”:不讓(仲永)學習。
2、“還自揚州”倒裝句,正確的語序是“自揚州還”: 從揚州回家。
(四)翻譯課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詞義正確
六、全班再一次誦讀課文
七、教師小結
本文記敘了一個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樣的觀點呢?我們又能得到那些啟示呢?下堂課,我們再進一步學習。
八、作業(yè)
1、 抄寫課文及文下注釋一遍
2、 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二、全班齊讀課文。
三、把握課文內(nèi)容:
(一) 方仲永的變化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幼時天資過人,具有作詩才能。
第二階段: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階段:又過七年后變成平庸之人。
四、學習第一階段(1)
(1) 文章首句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籍貫、身份、姓名、家世。
(2)介紹方仲永的家世有什么作用?
-----世隸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
(3)方仲永的天資過人,表現(xiàn)在哪里?在課文中找出原句。
——“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4)“啼”:一個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
(5)“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6)“奇之”“賓客其父”“乞之”:三言兩語就從旁襯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華。
(7)“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愚昧無知的形象。
(8)“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也點明了仲永終未成大器的原因。
(9)方仲永的父親為什么不讓兒子讀書學習?
——原因主要有二:(1)貪財 (2)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10);朗讀、嘗試背誦。
五、學習第二、三階段(2)
(1) 請一位學生朗讀。
(2) 開頭一句有何作用?
_______承上啟下(過渡句)
(3) 方仲永后來有何變化?他的結局又是如何?(原文回答)
————一“見”,一“聞”,一“問”。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局。
(4)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眾人”,原因是什么?
——從方仲永個人情況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說,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議論中所認為的那樣,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為眾人矣”,是因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4) 全班齊讀。
六、默讀(1)(2)段,說說這兩段的表達方式。
——記敘。
七、學習第(3)段。
(1) 男同學朗讀。
(2) 這一段又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議論。
——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后者更為重要,即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
(4) 從這一段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人才觀?
——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是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和培養(yǎng),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5) 齊讀第(3)段。
————方仲永才能初露時的幼時階段詳寫;理由:這樣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圖的;詳寫這一階段,意在說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確實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jīng)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種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學”。以方仲永為反面的例子,來說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fā)展變化的故事,說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
由此看來,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zhì)。像方仲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辦不到。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曾經(jīng)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們珍惜讀書機會,好好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十、即堂完成課后練習四。
十一、作業(yè)
1、完成文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yè)。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yǎng)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nèi)容,傳送給全鄉(xiāng)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大家)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問,我隨先父回到家鄉(xiāng),在舅舅家里見到他,(他已經(jīng))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jīng))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已經(jīng))才能完全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傷仲永》反思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質(zhì)量,這是我們做教師工作的亙古不變的探究話題。在課改教學過程中,我校創(chuàng)建的“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它減負增效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藝術魅力,深受廣大師生的喜愛。下面結合自己在“三高”課堂匯報課的活動中做的《傷仲永》第一課時的教學,談“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的幾大特點。
第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三高”課堂首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要公布教學目標,體現(xiàn)課堂的重難點。我把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朗讀和翻譯。朗讀的重點是讀準字音和掌握句中停頓,其中掌握句中停頓又是難點。翻譯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其中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又是翻譯的難點。這樣做能很好地起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的作用。
第二,實施分步教學,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每節(jié)課教學目標不是單一的,如何有序地完成教學目標,分步教學法是切實可行的好方法。我在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時,設置了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步驟一,檢查預習環(huán)節(jié),首先掃除同學們認讀方面的字詞障礙。步驟二,讓同學們試讀課文,尋找句中停頓的規(guī)律。步驟三,翻譯課文,積累文言詞匯和常見的一些文言現(xiàn)象,總結翻譯文言文的規(guī)律。步驟四,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知識反饋。步驟五,留體驗、創(chuàng)新式作業(yè)。這樣把教學內(nèi)容科學地劃分幾部分,分散了重難點,學生化整為零地學習,即減少了學習的難度,又循序漸進地掌握了知識點。
第三,自學與討論相結合,高效率地梳理知識點?!叭摺闭n堂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重視了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特別是在自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人人參與;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營造了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高效率地梳理了知識點,并在反饋環(huán)節(jié)中,很快地鞏固了知識點,達到了高參與率、高效率和高達標率的教學目的。
第四,教規(guī)律和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語文閱讀海闊天空、漫無邊際。如何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子,達到舉一反三,“老師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教規(guī)律、教方法,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圍繞教學目標,我引領學生總結了教學規(guī)律。朗讀時讀準字音部分,要注意通假字和多音字的讀音。句中停頓部分,要注意保持詞語和短語的完整意思;無實在意義的詞在句首時,常常要停頓;句中表停頓的詞后面也要停頓;三個字的句子不要再劃分停頓。翻譯課文時,一要注意積累文言詞匯,二要掌握常見的文言現(xiàn)象。三要注意會運用“六字法”直譯課文。課堂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只有引領學生掌握了閱讀規(guī)律和閱讀方法,善于為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就能為學生高效學習語文打下了良好的閱讀基礎。
第五,緊扣目標,進行知識反饋。這個環(huán)節(jié)既檢驗了學生掌握知識點的情況,又強化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內(nèi)容。學生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地學習,既鞏固了知識,又加深了記憶,達到了學習地高效率。
第六,留體驗創(chuàng)新式作業(yè),多角度地把握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用逆向思維、現(xiàn)代語言改寫傷仲永的故事,這樣使故事的情節(jié)和結局完全和課文的內(nèi)容相反,從而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也使文本中的人物穿越時空,和現(xiàn)代人交流。重新改寫他的歷史,進行人物的再塑造。學生在完成此作業(yè)的同時,也為自己的人格形成起到了借鑒和指南的作用。這樣既多角度的把握了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也為學生在人生成長的經(jīng)歷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性格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高”課堂分步教學法,猶如十八中學沃土里綻開一株奇葩,盡管還很稚嫩,有待于在教學實踐中完善它,但它綻開的美麗與芳香,已預示它前景無限。它為我們教師減負增效的進行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教學,構建了一個充滿生機、充滿和諧的模式,并引領我們教師闊步踐行,在教育改革的領域里再書壯美的篇章。
傷仲永教案板書篇八
俗話講“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與其盲目復習,高耗低效,不如明確復習目標,有的放矢,少走彎路,做到低耗高效。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秱儆馈烽喿x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c.秀才觀之d.余聞之
c.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d.余聞之也/久
小題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
譯:
(2)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譯:
小題5:請用一句話歸納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小題1:略
小題1:b
小題1:c
小題1:(1)同縣的人對他會作詩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2)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啊。
小題1:通過方仲永由天資過人,淪為常人的經(jīng)歷,說明了后天教育對成才的重要性。
略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464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