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篇一
在工作室的引導下,我讀完一本關于介紹學習心理學規(guī)律的書一一《認知天性》。這本書是我布滿文藝色彩的書柜中為數不多的一抹別樣亮色。記得有個人說過一句話:“不要總讀自己讀得懂的書”。咋一聽這句話平淡無奇,仔細琢磨非常有道理,如果總看自己熟悉的類型的書,毫無難度,閱讀肯定非常順暢。然而,總保持在自己讀書的舒適區(qū)內,難免無法接觸其他領域的訊息,無法獲得其他領域的知識。讀《認知天性》就是這樣的體會,感覺就像是在品茶,一品苦澀,二品甘甜,三品回味無窮。
這本書匯集了11位認知心理學家經過10年的科研心血,提出人類認知規(guī)律和學習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透徹解讀人類普遍的學習規(guī)律,根據腦神經科學研究成果,推導出了有利于大腦的簡單學習法則。介紹了關于人如何學習的心理學研究,對于我們如何改進自己的學習,有著很好的啟示和實際指導意義。全書內容分為以下8個部分。
書中揭示了如下幾個學習領域的終極規(guī)律:
(1)為什么說天性懶惰孕育了認知規(guī)律和心智模型。
(2)只需一次自測,一周后回憶率從208%月簽為39%。
(3)知識是平面的,復合型知識是立體的。
(4)哪些良性干擾能提升學習效果。
(5)別在無法克服的學習困難上浪費時間。
(6)如何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7)掌握幾個適合自己的記憶技巧會事倍功半。
書中介紹這樣的科學實驗是不是能夠很好的解釋了死記硬背、反復操練學習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那么什么方法才能夠讓大家學得更好,記得更牢呢?諸多研究成果發(fā)現:主動檢索一一考試一一可以強化記憶,而且檢索花費的是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書中也介紹了一些簡單實用的策略,比如:各種形式的檢索練習。包括低權重的小測驗和自測、間隔練習、穿插不同但相關的科目或技能的練習,在別人教給你解決方案前先試著解決問題,從不同類型的問題中提取基本原理或規(guī)則等等。
在“寫給大家的學習策略”當中,有寫給學生的學習策略,有給職場人士的學習策略,給教師的學習策略和給培訓者的學習策略。
給教師的學習策略中提到了,老師應向學生解釋學習的過程,要教學生如何學習,并且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合意困難。這些方法都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最后,分享本書閱讀中記錄下的金句:
你要讓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腦子里隨時待命,這樣你才能在以后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并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
談到學習人們有一些共識,首先要想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其次,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并記憶終生不怠。再次學習本身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靠直覺。
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
如果感到學習非常吃力,那是說明你正在學習非常重要的東西。
犯錯誤并改正錯誤,其實是在搭建通往高層次學習的橋梁。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篇二
《認知天性》這本書讓我對學習有了新的認知,以往覺得正確的學習方式都是書里所說的“看起來很努力的”方法。重復閱讀與集中練習會讓人越做越熟練,會逐漸產生“已經記住了”的錯覺。但實際上這種方法達不到真正的精通,也無法產生持久記憶,這樣會無法正確認識到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識水平。
個人讀書摘抄歸結以下幾點:
1、認清學習的本來面目
本書的理念就是要讓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在腦子里隨時待命,這樣你才能在以后遇到問題時,思路清晰,并抓住解決問題的機會,讓知識成為條件反射。首先,要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其次,我們要堅持不懈的學習并記憶,終生不??;再次,學習本身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學習的成果好壞不能靠自己感覺,而是要用考試的方法檢驗。每次測試都是給記憶和學習加一個節(jié)點,給知識鏈打上記憶結。
學習分三步:編碼、鞏固和檢索。編碼就是我們常說的了解一個知識,鞏固就是當了解一個知識后要及時練習,檢索就是在過了一段時間后,努力把這個知識回憶起來。當花費了很大力氣,才想起一個知識的時候,效果最好。
2、“后刻意練習”時代
“后刻意練習”所講的就是間隔練習、穿插練習、多樣化練習。間隔學習使知識存儲的更牢固,穿插練習有助于長期記憶,多樣化練習促進知識的活學活用。在這基礎之上,間隔學習比連續(xù)學習效果要好。比如,一個八小時的課程,一天學習四小時分兩次(在兩周里)學完,要比一次學完好。這樣可以給大腦一個緩沖時間和回憶的刺激。穿插學習不同的內容,比學習單一內容好。道理和上面的類似,不停的折騰就是為了刺激大腦,這樣可以加強記憶。
3、學習的心理學規(guī)律
欲求新知,先忘舊事。養(yǎng)成一個新的習慣很難,但比這更難的是改掉一個舊的習慣。更確切的說,不是改掉舊習慣,而是先把舊習慣放在一邊不去用它。一個人普通話不好,通過努力學好普通話,他不會忘記原來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的在方言和普通話之間切換。所謂的習慣也是如此。越容易被想起的,就越容易被忘記。檢索練習是強化所學的一種方法,某件事物你所耗費的努力越多,你學的就越扎實。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知識。學了一個新知識,如何才能記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語言重新敘述一遍,這樣可以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遇到了相似的應用場景,就要試著去使用,進行知識的遷移。
制造良性干擾。很多人學習的時候,總是要找一個安靜良好的環(huán)境,其實這往往更不利于學習。適當的噪音能夠讓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字跡略為模糊,反而能夠讓人更加印象深刻。因為這些不完美的外界環(huán)境,都能刺激大腦提高注意力。
適度困難更有助于學習。人們都喜歡做沒有挑戰(zhàn)性的東西,但這樣會使自己的能力越來越弱。只有不斷的.去做那些略為困難的事,跳出舒適區(qū),才能使自己進步。
4、打造適合自己的心智模式
學習時避免錯誤和記憶扭曲。對一件事情,我們只會記住其中對自己情感影響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細節(jié),則由自己填補,暗示及其他事件的干擾都會歪曲我們的記憶。
用時間和測驗評估自己,測驗對于學習的重要性非常之大,我們稱之為節(jié)點反饋,一個公司在做培訓的時候,學校在做課程考試等等其實都是需要做一個節(jié)點反饋,不僅可以幫助自己查漏補缺,還可以自己的學習進度。
5、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風格,做一個終身學習者
為什么要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我的理解是,即便你的學習方法很對,學習東西也很快,但是如果不持續(xù)學習,最終也會全部忘記,所以最好的記憶方法是堅持長期學習,不斷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很好的把之前學到的東西進行串聯(lián)。
給職場人的學習策略:多做檢索和反思,思考自己工作中的問題會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給學生的策略:要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多用回憶來挑戰(zhàn)自己,要有間隔的安排檢索聯(lián)系,最后穿插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篇三
之前看了《認知突圍》,我做了一下的一些感受筆記。
每個人都不能用自己的喜歡來判斷別人花錢的標準,因為你沒法體驗別人能獲得的樂趣,所有判斷“浪費”很主觀。
當你向某個特定的人尋求幫助時,得先確定在這個人內層的人脈用完了,你才能說自己在他這個點以內,搞不定了。確認內層搞不定了,才有資格向外層擴展。資源優(yōu)先級最高的,肯定是你的“自身資源”,比如你的體力、腦力、錢。大部分的事情,都能在這一層面被解決。比如你花10塊錢可以在隔壁的停車場停上兩個小時,就別打電話給你的朋友,問他的店面正門前能不能讓你“堵”一會兒。
這樣做的好處是,長久相處下來,大部分人在收到你的求助時,大概率都會遇到非他幫忙不可搞定,或連他也不能搞定的事情,這樣,要么他坦然拒絕,要么他也不會覺得大材小用。這是一種尊重他人能力的行為,也是一種尊重他人時間的行為。
如果說努力可以使某件事情加深,那么選擇就是往哪個方向去的問題。
正確的社交方式是極少量的長期社交加大量的短期社交。
其實情商是效果導向的,它需要有敏感的自我感知和感知他人的能力,通過靈活應對來調控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最終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沒有達到你預想的目標為依據的,而不是你有沒有做某些特定的事為判定準則的。
真正高效的交往來源于兩個擁有獨立型人格的人之間的交往。他們從不以愛或關心的名義踩到對方的界內,而是只在公共區(qū)域進行交流和合作。他們會詢問對方的建議,但從不對對方的決定進行干預。他們可能會請求或接受對方的幫助,但從不會為幫助對方而過度犧牲自己。
這里最終可能只有社會吸引力是可以通過自我提升而逐漸增加的,其余都是游離于我們的可控范圍之外的。所以現實非常殘酷,要持久地保持戀愛吸引力,只能不停地提升自己在社會屬性上的吸引力,同時將性行為和日常相處的頻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與反向減少的速率相等,那么所謂的“戀愛保鮮”才能實現。
我們在對等社交中不僅要主動付出,而且要狠狠付出,讓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那么很多時候就會有意想不到的好運降臨。
人生的最大意義在于體驗,總是體驗重復和相似的風景,其實在人生的時間利用率上是吃虧的。
我們該努力體驗一下山頂上的風景,卻不該把爬上山頂當成自己的目的。
每一個獨立人都無法做另一個獨立的人的主,這是由我們不具備替別人承擔責任的能力這個天然屬性決定的。我們最多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一些幫助和補償,但這是兩碼事,所有對結果的感知、情緒和反饋只能由當事人自己承擔。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體驗,才是人生唯一的意義。既然是自己體驗,“努力”這件事是不是失去了意義了呢?怎么會呢?努力本身就是體驗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結果也是體驗的一部分。只不過,這個努力一定是為了你自己而努力,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體驗而努力。
對于會總結,會思考的年輕人來說,就是應該多踩坑,多嘗試不同的環(huán)境,多跟不同的人打交道,這樣成長起來才是最快的。
學習也好,職場也罷,人生這場修行,就是不斷提升自我格局的過程。至于社會上普遍認同的體現人生成功的東西,如金錢等,只是隨之而來的副產品而已。當你對世間萬物的本質認知達到了一定的層次,很多東西都只剩下想不想的問題,并不存在能不能的問題。
提升格局首先要做的是:雖然看不到上層格局的世界,至少能看到不同格局的層次。實現的方式是關閉“抵觸”開關,樹立推到積木就是更快建造正確的大廈的正確觀念。
擴展空間跨度的方式就是擴展自己的思維樹,用白話來講,就是將盡量多的相關對象和影響方式歸納到自己的思考范圍之內,理清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如果這個過程在頭腦中完成有困難,可先盡可能多列到白紙上,然后借助工具慢慢梳理。
當你對事物的認知較之以前更為接近本質和核心時,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將隨之改變。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篇四
通過閱讀學習《認知天性》一書,我系統(tǒng)地了解了我們的認知規(guī)律,知道了僅僅在腦海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就是讓它能夠自動組合、自動地使用,然后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我們真的學會了一件事。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一個技能的過程。
在了解了一些基礎的認知規(guī)律以后再反思我自己的學習方法,發(fā)現了許多不足之處。從初中以來,我在學習時就特別喜歡用各種顏色的筆在書上做標記,以及認為認真記筆記,多背幾遍就可以記住,但這其實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我以為的我以為其實不是我以為,要想真正地解決記不住的問題,更有用的方法其實是掌握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
書中曾舉過一個例子,科學家做過測試:閱讀同樣的內容,一口氣連讀10遍和一次只讀一遍,但是一周以后再復習一遍的人,哪個學習效果更顯著?答案是后者。原因是在我們的大腦中的元認知(即對于自己認知水平的判斷)經常會出現偏差。這種偏差常常造成兩種誤區(qū):一種是讓學習者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薄弱之處,不能對癥下藥,不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正確的地方從而提高自己;另一種是造成錯誤地認為自己掌握了正確、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拼命做筆記。
事實上,在學習的過程中檢索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檢索的過程常常比較繁瑣,痛苦的檢索過程使得許多學習者非常反感這種方式。書中經過大量實例的論證,得出結論: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其中關于檢索的有這樣一個例子:研究人員將測試者分成兩組,一組在平時加入知識點的小測驗,而另一組則僅僅只是要求自行復習,并沒有知識點的測驗,一段時間以后一起進行大考。結果是,平時有小測的一組平均成績在a-,而另一組的平均成績只有c+。兩者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平時的小測其實就是檢索的一種,通過這樣的方式,被測可以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和鞏固,在大測中也自然表現得更出色了,通過測試,其實就是減少了元認知所產生的偏差。所以,有時候很多看起來很勤奮,不停地在背書、做筆記的人,常??荚嚱Y果不太盡人意。原因就在于他們浪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習過程還是輕松的,可能只是看起來勤奮。
書中指出,學習有三套工具:編碼、鞏固、檢索,并繼續(xù)給學習者提供建議:
1.學會鞏固記憶,通過檢索、考試、以及不斷的挑戰(zhàn)來鞏固;
2.打造心智模型;
3.學會舉一反三;
4.學會建構概念,能夠深刻理解學的是什么東西;
5.學習遷移。同時,書中還給廣大教師以建議,如何幫助、知道孩子學習?
解釋學習的過程;
2.教會孩子如何學習;
3.創(chuàng)造合理困難;
4.保證透明度,每次考完試要給大家反饋,要告訴大家學習的目的是什么。
我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對于這樣的建議還不能完全照搬,我覺得我可以采納的是第2、3兩條,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也需要學會如何學習,不過他們的學習都是以游戲、自主探索進行的,我需要做的就是創(chuàng)設游戲條件,鼓勵自主探索。同時還需要分析孩子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床和合理困難,讓孩子有探索的空間。
《認知天性》是一部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書,它用大量的實例,化晦澀難懂的認知理論為感性可知的學習經驗,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對于書中的一些理論我還有很多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還將繼續(xù)反復研讀。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篇五
參加讀書寫作群剛好半個月了,我也差不多把《認知突圍》看完了。在這半個月中,我有時間就會翻開看看,有的段落和章節(jié)還會拿來反復看,這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書,對此我也簡單做了筆記。
金錢是人性的放大器。我們周圍很多人會被生活的煩惱、痛苦蹂躪,他們疲于奔命,似乎一起都是為了金錢,是金錢奴役了他們,似乎金錢就是他們不快樂的源頭。但事實上,金錢卻并沒有改變任何事,它僅僅是放大了人性,讓每個人的人性在金錢面前都得到了展現。
吳曉波說:金錢讓人喪失的,無非是他原本就沒有真正擁有的。而金錢讓人擁有的,卻是人并非與生俱來的從容和沉重。金錢會讓深刻的人更深刻,讓淺薄的人更淺薄。金錢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同樣,人也可以改變金錢的顏色。
金錢本身并無道德屬性,但是在當下的自由市場中,掙錢真的是一件很有道德的事情。毫不夸張地說,在我們所處的大環(huán)境下,誰掙的錢多,誰對社會產生的價值就越大,于是你幫助的人就越多。
所以作者也告誡年輕人要建立起掙錢就是幫人的價值觀,不要羞于談錢,也不要恥于談錢。
作者建議我們不能無節(jié)制地省錢,當然也不能走向另外一個極端。總體而言,除非你是非常進取又聰明的強能力者,否則適度積累永遠是有必要的。
時間用在哪里,決定了你是誰。所謂的管理時間,其實是根據客觀的時間刻度來管理自己,因為時間就在那里,不會受到任何人的影響。
而注意力就是我們管理自己的關鍵,我們將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將時間用在哪里。注意力也可以理解為我們使用時間的方式,注意力的價值源于其稀缺性,而注意力的稀缺又源于整個時間框架的稀缺本質,所以注意力就是稀缺中的稀缺,那么隨意使用注意力的成本就是非常昂貴的。
正確賺時間的重要法則。賺時間可以從兩個維度:一是單位時間有更多的產出,二是同樣的時間和產出下讓自己的時間經歷更豐富。
先說第一條,怎么提升單位時間的產出呢?作者給出了八大行之有效的黃金守則:列出條目任務、尋找高效時段、遠離噪聲干擾、合理利用碎片時間、減少后臺運行、降低切換頻率、明確任務目的、擠擠,再擠擠。
豐富自己的時間經歷。本書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二八定律,說一個人如果肯認真學習,花上20%的精力就能在某一領域做到80%的成績。因為大多數的領域并沒有太高的學習壁壘,基本一段時間后,游戲規(guī)則和小技巧都已經摸得很透了。如果這個人要繼續(xù)接近100%,就非得把剩余80%的精力花上去才行。
這同我們日常的認識基本吻合,多數領域都是易學難精,從0分到20分,肯定比從80分到100分容易得多,所以越到后面,每精進一點就要加倍地花力氣。
所以,當我們耗費同等的時間和精力在某一領域,進步卻開始明顯趨緩,這就是時候考慮去別的地方賺時間了。
這并非對匠人精神的不敬,只是從時間的性價比來看,如果花費四個20%的精力,可以在四個領域做到80%,通常來說,不管在成就上,還是時間經歷上,都會比在一個領域花上80%的精力,最后做到90%的程度要更加出色,也更加劃算,前者都還沒算上各個領域之間的跨界融合所產生的差異化競爭力和創(chuàng)造力。
父母偉大,但沒有那么偉大。人和人最好的界限就是相互獨立,父母在長期撫養(yǎng)中形成了撫養(yǎng)孩子天經地義、我的一切都是孩子的、孩子是我的延續(xù),跟我是一體的等,這也導致一旦子女反應與他們的期待不符,很多父母會憤怒。
比如父母在子女身上付出過多,以至于沒有了自己的生活,形成了巨大的沉沒成本。此時所謂的愛,已經轉變成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于是一旦跟孩子的關系斷開,等于一二十年的時間都白白浪費了。此時戒斷反應會非常強烈,滋生了潛在的道德綁架可能。
戀愛和婚姻,是基于利益的模糊博弈。世間任何情感的產生,都源于利益,愛是其中的一種情感,當然也一樣。無論是偏好顏值也好,喜愛性格也罷,產生愛意的前提肯定是對方有吸引你的地方,這種吸引你之處必然是在未來于你有利的。
文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模糊計算系統(tǒng),它會實時對外界與我們自身的交互進行權重加分。當你在為另一半擰瓶蓋、開車門之時,可能并未有意識地精確計算價值和回報,但你的模糊計算系統(tǒng)已經幫你做好了計算,那就是做這些事可能會引起對方的好感。對方保不齊就會給你回報,也許是一句贊賞,也許是一個擁抱,也許只是對方心里的加分,但這種加分可能會在未來轉化為更為實際的回報。這一系列的模糊計算都在一瞬間完成,引導我們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愛也是模糊計算后的結果,是我們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對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種選擇。而走入婚姻則是眾多相關利益互相博弈后的決定,若是兩個人之間沒有了企圖,沒有了利益,情感自然就不復存在。
少走彎路,可能死的更慘。在我們的成長道路上,難免會遇到很多坑,從小到大,我們經常聽到一種叫為你好的教育說辭,他人會把自己的經驗介紹給我們。很多時候這種避坑的行為本身就是一個坑,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是通過別人的經驗避過的,還是那個你認為有坑的地方本來就沒有坑。
一個人只有真真正正地踩進坑里,才會知道坑有多深,內部構造是怎樣的。踩的多了,才能煉就火眼金睛,能分辨長成什么樣的大約就是坑,這樣的人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就會相對較強。
幸福人人都能擁有。幸福并非由即時刺激反饋產生,而完全是通過比較的方式由大腦營造出來的。當然,不幸也是如此。如果一個人不幸殘障了,難道也能把不幸變成幸福嗎?那是當然。
文中提到幸福的唯一來源就是比較。關于幸福的比較,通常來說有兩個維度:跟他人比較、跟自己比較。前者則是我們最常見的幸福和不幸福的來源,當我們比周圍人混的好的時候,我們就會感覺到幸福,而當我們又遇到比自己混的更好的人時,我們通常就會變得不幸福了。
我們大多數人通常會忽視幸福感與跟自己比較也有很大的關聯(lián)。每個人對于狀態(tài)都有惰性,換言之,任何保持了一定時長的既有狀態(tài),都無法激發(fā)出我們的幸福感。
所以與自己比較,比較的就是一個狀態(tài)之間的切換。研究表明,中彩票帶來的幸福感平均只能維持三個月。三個月之后,中獎者就會習慣現有的生活狀態(tài),只剩下偶爾對比時才會產生的感慨。
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一個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人,他在一生之中累積的幸福感,遠遠沒有一個從底層一無所有到最后功成名就的人累積的幸福感多。
當你的現有狀態(tài)變得更好,擺脫了狀態(tài)惰性時,就會產生幸福感。當這個幸福感被新的狀態(tài)惰性消磨得差不多時,如果我們再繼續(xù)上一個新的臺階,就會產生新的幸福感。這種上了一個臺階的狀態(tài)需要我們進行細微感受,這不是客觀現象能決定的,而是大腦要干的活。在狀態(tài)不斷向前切換的過程中,我們才能在與自己比較中真正積累起最多的幸福感,而不是像某些人說的“我要是現在有1個億,每天吃喝玩樂就足夠幸福了”。
人生的最大意義在于體驗,總是體驗重復和相似的風景,其實在人生的時間利用率上是吃虧的。人生路上的很多坑是達到一定高度前不可避免的,那么踩坑其實是越早越好,越早損失越少。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篇六
這是一本關于學習的書,本書闡明了學習與記憶的過程,提出了一些提高學習效率的方式方法和一些重要卻被忽視的教育理念。對于教育和培訓行業(yè)的老師與講師的教學培訓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對學生和職場人士的學習成長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摘抄與感悟:
1,感到學習吃力,說明正在學習重要的東西。根據過往閱讀經驗,那些枯燥的讓人讀了犯困的書,反而給我?guī)砀嗍斋@,如邏輯、哲學(原理在于學習困難的知識會刺激大腦不停思考)。
2,在學習某一課程和技能時,不要忙于在書上記筆記劃重點做記號,這種輕松且不費腦的活動并不能真正使知識留存在大腦。
a有間隔的、內容穿插的自我測驗(考試),查漏補缺,有助于對知識的掌握。
b注重對重要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話復述。
3,遇到復雜問題(難題)先嘗試自己解決,不能解決時再去找答案或尋求幫助,這樣得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案對我們的影響將更加深刻持久。
5,學習的新技能新知識如果不應用,很快就會遺忘。
6,關于犯錯的教育理念:現在社會人們凡事太關注結果,不允許失敗,容錯空間小。對失敗的恐懼導致我們不敢不愿嘗試新事物,不愿意冒險,這極大抑制了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事實上,犯錯卻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經歷多次失敗,才能發(fā)現什么適合什么不適合,才能找到可行的通往成功的路徑。要敢于嘗試,錯了也沒關系,多數人會因為沒做而后悔,而不會因為失敗而后悔。
7,列出自己的目標,想要做到的事,想要取得的成就,然后列出達到目標需要的能力和需要學習的東西,以及怎么訓練這些能力(找到相關學習路徑)。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篇七
互聯(lián)網時代,各種知識鋪天蓋地,隨手一搜,就是大把的“成功秘笈、職場寶典”。
面對新知識,大部分人的反應有兩種,要么熱血沸騰,連連點頭,但是事后還是按照老方法,從不改進。
要么搖頭懷疑:這些道理我都懂,但還是不行。
以上種種,都讓人感慨:知道這些道理,有什么用?
但《認知突圍》一書告訴我們,判斷道理是否有用,有一個標準:知行合一。就是說,你沒有按照“道理”所述去踐行。
如果你真認為有用,那你為什么不去做呢?不做的原因,要么是你沒有真懂,沒有想明白道理給你帶來的實際好處,要么是好處不足以吸引你。
《認知突圍》的作者蔡壘磊指出:懶惰、放縱、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認知力受限。
在書中,蔡壘磊給出四個建議:學會分解任務,衍生任務未完成的間接后果,養(yǎng)成說斷就斷的習慣,給自己唯一性的階段獎賞。
下面我從心理學和個人實踐心得這兩個角度,說說這四個建議:
這個方法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把復雜任務分解成小任務,逐個擊破。
從心理學角度說,它利用了“門檻效應”,又叫“得寸進尺”效應。就像登門檻,從低到高,一步一步上升,直到達到目標。
舉個例子,打游戲最初開始通關時,都比較容易。隨著不斷深入,難度層層遞進,獎勵又來得剛剛好,而最難對付的大boss,總是在最后一關。
同理,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方法,用在拖延癥上。
比如說,你有一份材料要寫,但是,你就是磨磨蹭蹭,不想開始。
小松建議,你先從新建一個空白的文檔開始,然后,開始寫標題,寫大綱,接著,搜集大綱所需要的數據,就這樣,一步一步,你自然會進入工作狀態(tài)。
這個方法是說,任務延期的后果是客觀的,但對于由此產生的影響認知,是主觀的。所以可以人為把影響現實化、嚴重化。
根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說服信息,如果能夠喚起消極情緒反應,例如恐懼,也能增加說服效果。
實驗結果顯示,人們的恐懼程度越高,感覺越脆弱,說服效果越好。
但是,根據小松的經驗,我們也要防止另一種情況的出現:“瓦倫達心態(tài)”,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瓦倫達心態(tài),帶來的是不良壓力。這種壓力的根源,是患得患失。抱著這種心態(tài)的人,注意力不是集中在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在反復擔心,失敗以后會怎么辦,這會導致一個人胡思亂想、精力分散。
小松自己在做電臺,有次比較幸運,節(jié)目被推至首頁展示。巨大的興奮感過后,在做下一期節(jié)目時,沉重的壓力,也隨之而來。
以往做節(jié)目,小松是以一種輕松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感覺是“我新發(fā)現的好玩實用的干貨,想和聽友分享”??山涍^一次推首后,小松的注意力放在了“我這期節(jié)目怎么出彩呢?這次內容聽眾會不會喜歡呢?如果沒人聽怎么辦?”
錄節(jié)目時,一開口,小松就知道,這次感覺不對,發(fā)出的聲音干澀怯懦、猶豫遲疑,完全沒有往日的自信洪亮,收聽率也大大下降。
所以,小松的經驗是,適當的壓力是動力,可如果太過患得患失,考慮太多,反而會失敗。
簡單來說就是:培養(yǎng)界限感,要玩就使勁玩,要工作就專心工作。
小松看來,很多人做不到這一點,不是自我約束不夠,恰恰相反,而是過分控制,而導致全盤失控。
我們要知道,自控力,是一種可以耗盡的資源。我們大腦的“中樞執(zhí)行系統(tǒng)”在進行自我控制時,會消耗血糖。
以減肥為例,很多人的減肥方式是,在初期,完全忽視身體基本的能量需要,不吃晚飯或者主食,到達意志力的極限后,開始狂吃海喝,悔恨不已,如此往復。
科學的方式是,遵循客觀規(guī)律,合理安排,循序漸進。人都有吃東西和放松休息的欲望,堵不如疏,在適當范圍內,合理滿足自己,而不是一味壓制,這樣,才能更好培養(yǎng)界限感和意志力。
唯一性獎賞是說:1.能激發(fā)欲望,對你真正產生激勵的事物。2.在你完成任務后才能得到,平時不可以享受到。
蔡壘磊在《認知突圍》中舉了個海豹表演的例子,每當海豹完成一項任務時,飼養(yǎng)員都會給它食物以獎勵。
人也是一樣,正向激勵會不斷刺激我們向前。
還是以打游戲為例,為什么人會為了通關不眠不休,而從來沒有因為學習而這樣呢?
現在我明白了,游戲是即時反饋的,我們隨時能夠知道,上一次的決策,帶來的是什么樣的結果。同時,各種獎勵不斷強化我們的動機。在可期待的獎勵下,即使遭遇了挫折,我們也會樂此不疲。
所以,當我們完成一項任務時,要提前給自己設定,達到什么標準,自己可以獲得什么獎勵。
總結一下,自制力不足,根源在于認知力受限。古希臘德爾斐神廟門楣上鐫刻著這樣一個神諭——“認識你自己”,認識自己,是我們畢其一生的任務,雖然過程很艱難,但是回報很豐厚。
就像《認知突圍》封面的一句話:認知優(yōu)勢,才是你先人一步的競爭力。
認知天性讀書筆記篇八
這是一本解決學習問題的書,能夠解決記不住的問題,能讓學習變的更加輕松、科學并很快掌握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大幅度提高成績,所以這本書很重要。
這本書里講,心理學家經過測試發(fā)現,反復的閱讀,對我們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因為持續(xù)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似乎記住了的錯覺,尤其是你在本子上畫,畫各種彩色的線條,畫完后你就覺得自己似乎已經記住了。
教育學家配合心理學家做了反復的測試,第一組人就是不停的讀不停的讀,第二組人是讀一遍,讀完一遍以后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最后把這兩組人放在一起測試他們的結果就發(fā)現,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的人,比那個連續(xù)讀10遍的人記憶效果好得多。那么比這個過了兩個星期再讀一次,記憶效果更好的是什么呢?是考一次試,只要你給他一個檢索的機會,讓他拿大腦使勁地回憶一次,一個小小的考試,就能大幅地提高記憶效果。
為什么會這樣呢?是因為我們大腦中有個東西叫元認知,就是你對于自己認知水平的判斷,叫做元認知。我們的元認知非常容易出現偏差,即使最努力的學生,也會陷入兩個誤區(qū),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的薄弱之處,不知道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二是愛使用那些會讓自己錯誤地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也就是拼命地記筆記,拼命地畫下劃線,拼命地反復閱讀。
心理學家講,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歡這樣的重復呢?就是因為這種東西不會帶來挑戰(zhàn)。什么東西會帶來挑戰(zhàn)呢?就比如你讀完一本書,拿一張白紙把這本書重新寫出來,這很挑戰(zhàn)。就在寫的過程當中,你的大腦要經歷痛苦,要經歷那些想不起來的部分。想不起來怎么辦呢?想不起來使勁想想,使勁想想的過程當中,可能想出來了,可能沒想出來,這都有助于理解這個問題,前提是先不看書在那仔細地檢索,這個過程在這本書里有一個名詞叫作檢索,為什么大量的老師和學生都反感檢索,就是因為檢索會帶來痛苦。
書中舉了個學習跳傘的例子,因為這個學不好就會死,這件事情不能出錯。你不能一上來就讓你去跳,所以必須得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又是科學的方法,讓你學會跳傘。學跳傘的是個女孩,叫米婭,跳傘學習過程中,第一個原則就是,學生不允計帶筆記本,讀后感也不允計做筆記,只只需要傾聽,觀察,在心里演練以及執(zhí)行,在跳傘學樣這個地方,測驗是最主要的授課工具,而且測驗時刻都在進行,通不過,就會離開。翻滾式跳傘著陸,在軍事術語里叫plf,就是你只要一觸地,你可以朝六個方向翻滾,你這取決你你飄落的方位,地形,風向,以及你在觸地的時候是否擺動等等瞬間的條件,一開始的時候,教官會讓你站在一個沙坑里,有人給你解釋并且演示這個plf的動作,然后輪到你嘗試的時候,你就不停地翻滾,然后一周以后難度加大,你要從離地兩英尺高的平臺上,往下跳,這時候你就算學不好,也不會出現生命危險,再往后,測驗會變得更加困難,你要攀到離地數英尺高的滑索上,抓住頭頂的t型把手,滑到降落地點,然后在那個時候松手,落地,完成翻滾。
再往后,你要爬到十二英尺高的平臺上,在那兒你要練習穿戴背帶,和戰(zhàn)友相互檢查裝備,并且從一扇模型機艙門中跳出來,和真正的跳傘一樣,身上還有提拉的帶子等等,然后沿著滑索懸空下滑,最后是教官,而不是你本人,拉開滑源,讓你從兩三英尺的高度落下來,這時候你就可以隨機練習翻滾,涉及各個方位,再接下來,你要爬到34英尺高的跳傘塔上,然后練習從飛機上跳出來的所有動作,體會從高空滑降是什么感覺,如何處理設備失靈,如何攜帶沉重的作戰(zhàn)裝備傘降,這時候你會以一名傘兵的身份登記,加入一個30人的隊伍,在空投區(qū)上空進行大規(guī)模傘降。從這個案例里我們可以看到人學習一個新東西時的三道功序,一、編碼;二、鞏固;三、檢索。
最后總結一下有效學習方法: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有間隔地安排檢索練習,穿差安排不同類型的問題。如果你有時間,建議你可以買來這本書讀一下哦,相信會受益匪淺。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474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