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優(yōu)質(zhì)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9-18 09:14:09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優(yōu)質(zhì)9篇)
時間:2023-09-18 09:14:09     小編:翰墨

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淖x后感優(yōu)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一

一開始就被圖書的書名給喜吸引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輕》!

文中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籃子里順水漂流送他身邊的”,到底是托馬斯救了特蕾莎還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馬斯。

《輕》中還談到了對愛情、人的心理、政治,腦子不夠用。無法理解,看不懂。但是這個書呢,就會讓你繼續(xù)看下去,直到看完還要繼續(xù)看一遍的魔力。還有一段文字有點印象,記得不清。所以從網(wǎng)上摘錄了下來,分享一下。

這完全是一種無我的愛:特麗莎不想從卡列寧那里獲取什么,從未要求他給予愛的回報

無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個問題就像一把刀,會劃破舞臺上的景幕,讓我們看到藏在后面的東西。事實上,這就是薩賓娜向特麗莎解釋的自己畫作的準確意義:表面上是明白無誤的謊言,底下卻透出神秘莫測的真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初看書名就油然而生一種肅穆的感覺,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來翻閱。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以醫(yī)生托馬斯、攝影愛好者特麗莎、畫家薩賓娜、大學教師弗蘭茨等人的生活為線索,通過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散文化地展現(xiàn)了蘇軍入侵后,捷克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和情緒,富于哲理地探討了人類天性中的“媚俗”本質(zhì),從而具備了從一個民族走向全人類的深廣內(nèi)涵。

作者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這是一部哲理小說,與傳統(tǒng)的小說不同,它不再通過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讀者,而是用將讀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過生活中具體的事件引起讀者形而上的深層思考。

生命的存在與價值的問題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逃避的問題,生命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在米蘭·昆德拉看來,人生是一種痛苦,這種痛苦來自于我們對生活目標的錯誤選擇,對生命價值的錯誤判斷,世人都在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標本身就是一種空虛。生命因“追求”而變得庸俗,人類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隸,在“追求”的名義下,我們不論是放浪形骸,還是循規(guī)蹈矩,最終只是無休止地重復前人。因此,人類的歷史最終將只剩下兩個字——“媚俗”。

讀它時心情很壓抑,米蘭昆德拉就像張愛玲,筆鋒直指人類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們卻不得不承認,這些欲望的真實和無德。我想米蘭要說的是:無德為“輕”,“輕”讓人們無法負載在生命的軌道上。

書里的一個情節(jié)特別讓我感觸良多:特雷莎的媽媽年輕時很漂亮,她有九個追求者。第一個最英俊,第二個最機智,第三個最富有,第四個最健康,第五個最高貴,第六個最會背詩,第七個曾周游世界,第八個會拉小提琴,第九個最有男子氣概。特雷莎的媽媽最終嫁給了第九個,不是因為她愛他,而是因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

她不愛特雷莎,她覺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個男人的身邊——她一直在想另外八個都比第九個好。她在想她還沒有追求過別人,于是,她離開了最有男子氣概的男人,追求一個沒有男子氣概,犯過幾次罪,有過兩次離婚的男人。后來,她嫁給了他,從此,她開始淪落,漸漸失去美貌,變成潑婦。

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會讓某一個人擁有一切旁人所羨慕的東西,作者把九種特質(zhì)分配到九個人身上,特雷莎的媽媽只能從中選一個。然而她誰都想要,同時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貪婪讓她來到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身邊。她開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質(zhì),失去靈魂。

當特雷莎把門鎖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權利的時候,作為媽媽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識到一切在離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親的身份,幾乎是要挾她女兒留下??蛇@些都是徒勞的,因為她從沒有承擔過生命中的責任,無論是對社會、對家庭、還是對親人。她死掉也只是輕輕地一閉眼,不會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靈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慮作者要傳達的愛情觀。然而,我不懂愛情。我以為,愛情是純感性的東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維去思維它,那么愛情將不純正?,F(xiàn)在這種觀點幾乎完全被顛覆。愛情需要條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夠擁有你所喜歡的一切特質(zhì)。

你必須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個可以滿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點,履行自己對對方的責任,這才是愛情。作者說“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實存在?!贝蟾虐樨熑巫哌^的愛情才是真實存在的愛情。寫到這里,我才發(fā)現(xiàn)執(zhí)著地追尋一個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愛情是在特別的時段遇到特別的人。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但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很難讀,每一句話都意味深長,讀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幾年工夫,可它已經(jīng)使我開始受益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三

”在一個永恒輪回的世界里,每個行動都背負著無法承受的責任”托馬斯一直相信,即使他和特麗莎在一起,他也不會成為家庭責任的奴隸,他更喜歡享受”輕盈”而不是承受”沉重”。然而,當特麗莎離開他的時候,他確實感到了一時的自由,但是很快他失去親人的輕松感就難以承受了。

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輕,從地球上幾乎賣身契,其飄忽不定的生活運動已經(jīng)變得太自由不加節(jié)制,慢慢地,生活就失去了意義。生活永遠是最復雜的東西,輕,重的轉換,圍繞身體和靈魂的扭曲,生命和死亡的`周期,當反對各種交叉重合的,也許這就是生活的面貌,現(xiàn)在包裹。溫暖的陽光明媚的日子和冷暗處陰沉的夜晚,白天和夜晚的生活繼續(xù)......然而,即使生命之源是矛盾的,即使生命是一個謎,對我們來說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

“那么,到底需要選擇自己什么?是重還是輕?”

輕與重,書中的每一個角落閃過幽靈般的生存,理想的,媚俗的,背叛在相互接觸這種網(wǎng)絡生活的嚴重程度相互交織,但不能永遠逃脫,生命之重,讓人感覺沉重壓力。正如托馬斯在寫嫉妒特蕾莎的重量的文本。正如托馬斯譴責特蕾莎夢想帶來。生命之光,讓人感到無聊空虛。正如托馬斯·特蕾莎離開鐵球下滑的腳踝,但他被離奇的自我抑郁感到內(nèi)疚著迷。展望本身回來了,我們也可以看到他們的生活交織在一起,打印的嚴重性。

“沉重是真的非常悲慘,輕松便真的沒有輝煌嗎?”

每天我們走在這個復雜的世界,已經(jīng)習慣了匆忙的步伐,已經(jīng)習慣了平淡無奇的色彩。無論是輕是重,生活中度過的日子都很重,很難權衡。當我們害怕承受生命的重量時,讓自己享受生命的光明,我們必須比以前留下更多的重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我們都經(jīng)歷過的事情。所以,不要去稱重,不要去品嘗,只要不減肥,那么我們就可以下到地球,去輕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四

米蘭·昆德拉的巨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輕》很多人看不下去,于我一樣。已經(jīng)許久沒看書沒寫字的懶人,今日倒是很想寫一篇文字。這本書含義深遠,我就寫寫一點點小小的啟發(fā)。

生命之輕,何為輕?在金庸的武俠小說里,常有鐵漢柔情。溫柔似一把利刃,可以讓鐵漢乖乖臣服。歷史上有太多類似的例子,如商紂的妲己,如明皇的楊妃,這就是輕。人生總不是一帆風順,總會跌宕,總會彷徨。而那些挫折,失敗和低谷也是輕。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輕帶來的都是不堪之重。特雷莎用自己的陰柔懦弱將名醫(yī)托馬斯緊緊捆在自己身邊。然而正是他們的田園牧歌成就了兩人最后的幸福。托馬斯放棄了斗爭,放棄了名利,放棄了責任之重,而選擇了生命之輕。在年邁那幾年過得安穩(wěn)自在。輕與重之間,輕,便屬于退一步海闊天空的睿智。近些年來,太多太多的勵志人物給這個浮夸的社會注入了大股正能量。斷臂鋼琴師劉偉,在最低迷的時刻,最輕的生命階段,尋找到另一條出路。創(chuàng)造了腳彈鋼琴的奇跡,收獲生命之重。生命之輕,輕的是肉體,重的是靈魂。正是輕,讓我們多了一次成就的機會。有人說當你處在人生最低谷時,其實你是最大的贏家,因為無論你怎么走都是在向上。輕時,才擁有無窮的力量。輕是蓄積,是醞釀。輕到一定程度會爆發(fā)出生命至重!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五

最近看了一部小說《不能承受生命之輕》。這部小說的作者與小說一樣出名,當然也可以認為作者正是因為這部小說而出名,昆德拉,這個名字放在文壇,已經(jīng)成為一個獨特的符號。

這部小說,早就聽聞其大名,也依稀記得在讀大學時在圖書館翻閱過,不過似乎并沒有留下很深的印象,留下的也只是認為這部小說也太黃了的印象。但是,這次讀完之后,卻是大受震撼。讀完之后,我直呼,這絕對是諾獎級別的作品。

書中確實有大量的那個方面的描寫,但仔細讀完之后才驚覺這不過是這部小說的冰山一角而已,而這部小說牽扯到政治,也不過是冰山的另一角而已。

這部小說事關人生,事關生死,事關歷史,事關人性,也事關愛情、事關人生的輕重,事關人性的'善惡,事關人生的由來與去往。

這部小說的主角是一位叫托馬斯的醫(yī)生,他與多個女人糾纏,但最主要的是與一位叫薩比娜的畫家,而這位畫家背后的另一位情人叫弗蘭茨,是一位學者;他與畫家搞婚外情,在其向其妻子坦白之后,迎來的卻是薩比娜的遠離。薩比娜的一生幾乎都在逃離,這構成了這部小說隱秘的暗線。

小說的明線顯然是托馬斯與特蕾莎的愛情,而最終托馬斯的命運也跟隨著特蕾莎而改變,托馬斯從一個主治醫(yī)生變成了門診醫(yī)生,又從門診醫(yī)生變成了擦玻璃的工人,最后與特蕾莎歸隱鄉(xiāng)村,真正過上了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也真正遠離了政治、遠離了喧囂,遠離了熟悉的環(huán)境與人群,但是最終其實并沒有得以善終,死于車禍而尸骨無存。托馬斯的傳奇人生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小說處處借人物之口說出了眾多經(jīng)典的語句,可以說是金句頻頻,這些句子背后有著極其深刻的含義。這雖然有點影響閱讀,但是因為人物的命運也受到這些觀念的影響,所以倒也不覺得突兀,作者正是這樣將主人公的命運嵌套其中。

全篇小說對于輕與重、靈與肉各寫了兩章,而輕與重正是小說的主題所在,不過隱藏在背后的如卡列寧之死以及向偉大進軍的荒唐,這一切都突現(xiàn)著人類的瘋狂以及厚重的歷史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

真是一部偉大的小說!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六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chuàng)作的長篇小說,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討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這本書的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1

終于又有時間讀點書了,感覺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過,似乎曾經(jīng)也這樣提到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度過了第一部分第16節(jié),終于讀到了輕重的啟示!細加掂量的決斷與命運之聲聯(lián)系在一起;重、必然和價值是三個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概念:必然者為重,重者才有價值。對于我們所有人來說,人的偉大在于他扛起命運,就像用肩膀頂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樣。人只有一次生命,絕無可能用試驗來證明假設,因此他就永遠不可能知道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對還是錯。

我們都覺得,我們生命中的愛情若沒有分量、無足輕重,那簡直不可思議;我們總是想象我們的愛情是它應該存在的那種,沒有了愛情,我們生命將不再是我們應有的生命。我們都堅信,滿腹憂郁、留著嚇人的長發(fā)的貝多芬本人,是在為我們偉大的愛情演奏“esmuein!”

“如此必然的決定依賴的卻是這樣偶然的愛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卻沒有一次讓這些偶然成為必然,或許生活已經(jīng)告訴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無法接受,我不想承認這必然的結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從必然開始,那么過程中能否出現(xiàn)偶然的驚喜嗎?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2

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中描述了男主人公托馬斯因為婚姻失敗,既渴望女人又畏懼女人,因此發(fā)展出一套外遇守則來應付他眾多的情婦。可當他愛上一個餐廳的女侍-特蕾莎時,他對她的愛違反了他制定的原則,甚至娶她為妻,但是托馬斯靈肉分離的想法卻絲毫沒有改變,依然游移在情婦之間,這促使特蕾莎極度痛苦與不安,最后決定離開托馬斯。分離后經(jīng)歷了磨難,命運與抉擇讓托馬斯回去找特蕾莎,此后兩人沒有再分離。他們意識到在一起是快樂的,是折磨與悲涼里的快樂,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負擔。而托馬斯的情婦之一,薩比娜則不但逃避家庭,逃避婚姻,逃避情人,也逃避祖國,逃避革命,是個典型的背叛者。

米蘭·昆德拉在這部小說中,圍繞著托馬斯,特蕾莎等幾個人物的不同經(jīng)歷,經(jīng)他們對生命的選擇將小說引入哲學層面,對諸如回歸、媚俗、遺忘、時間偶然性與必然性等多個范疇進行了思考。

整本小說主要寫“輕與重”,“靈與肉”,對托馬斯來說,輕是“偶然一次不算數(shù)”,是“別樣亦可”,而重則是“非如此不可”。在遇到特蕾莎之前的托馬斯,會更偏重于選擇“輕”,因此屢次外遇,在他的字典里沒有背叛這個名詞,但當他遇到心愛的女人時,托馬斯在靈魂和肉體間劃分著明顯的界限,他內(nèi)心確實是深深的愛著特蕾莎,但卻不停的一次次的傷害她,而特雷莎潛意識里認定靈魂離不開肉體,因而最終選擇離開。到最后托馬斯回去找到了特雷莎,并選擇了“重”,做到了“非如此不可”。

重,是有序,是必然,是非如此不可,它意味著責任,很少有人愿意主動承擔責任。輕,是無序,是自由,是偶然,是別樣亦可。對于何者為“輕”?何者為“重”?什么時候該選擇“輕”?什么時候該選擇“重”?“靈與肉”能否分開?這些問題,我們往往難以認清且正確地做出選擇。

就我自己來說,我難以認同男主人公托馬斯“靈與肉”分離,選“輕”棄“重”的做法,我認為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愛一個人就應該一心一意,就應該盡力甚至犧牲自己去保護她,不讓她受傷害。而至于薩比娜,因怕責任,選擇逃避與背叛,這也使她難以快樂地生活。我覺得選擇“重”,并在“沉重的負擔”下生活,“靈與肉”相合,跟著心中的感覺走有時也是一種幸福,因為這才是自己心里真正想要的,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勇敢地肩負起應負的責任,在艱難和壓力下不斷前進,人生才能過得更快樂,更有意義,更精彩。隨著心靈生活在“重”中,有時那種踏實與幸福也會使自己忘卻沉重的負擔下的艱辛,從而感覺到“重”中的“輕”,感覺一切負擔都是“輕”的,沒有負荷的。

在最沉重的負擔下,我們要勇于承擔負擔,讓靈魂與肉體結合,真實地面對自己的內(nèi)心,不畏困難,不向命運低頭。因為只有這樣的非如此不可,我們才能不斷前進,才能感受到“重”中有“輕”,“輕”中有“重”,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3

我讀小說向來品位不高,只圖好玩、痛快,不愿費腦筋。所以昆德拉的這部小說我反反復復拿起過多次,都只能翻到開頭幾頁。然而在那個寂靜的午夜,我獨自坐在客廳再次捧起它時,居然像讀《知音》和《故事會》一樣毫無滯礙地讀了下去。書中的內(nèi)容吸引并打動了我,因為我在書中看到了身邊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從我過去從未意識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藝作品總會揭示現(xiàn)實與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驚天動地的現(xiàn)實描摹,不用什么千錘百煉的人物對白,看似隨意揮舞兩下,就已經(jīng)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以至天資愚鈍不學無術的我痛恨自己閱讀的快感與沉靜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處沒能細細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評價和分析,只能從幾個容易下手的角度說說自己的感受。

與某些小說家不同,昆德拉不強調(diào)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訴你,這是我虛構出來的人物。然而這些人物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經(jīng)歷、性格特點和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著自己獨特的困惑與障礙、選擇與行動,能讓讀者產(chǎn)生極強的同理心。或許昆德拉對講故事本就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如何將人物的經(jīng)歷、內(nèi)心活動和夢境作為隱喻,來表達對現(xiàn)實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魯迅先生經(jīng)常在小說和散文中不經(jīng)意地隨口罵人一樣,在主題之外,昆德拉也能隨時寫出大量類似“人是不能和比喻開玩笑的,一個比喻,就可以產(chǎn)生愛情”這種文青們最喜歡的金句。

他寫了大背景,卻寫了小人物;他寫的小人物,卻用了大手筆。人物在困境下的反應、特殊時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愛情和性,這些都是小說中常用的素材,用來歌頌、批判、反思或者諷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會讓主題顯得比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這些就膚淺了。他寫人物不會只寫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們學習,某某真小氣大家一起鄙視他的層面;他寫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個政府真無恥,某段歷史真黑暗的層面;他寫愛情和性,也不滿足于只讓你感動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東西要表達。他寫到“存在之輕”的沉重,寫到“非如此不可”的決心,寫到“靈與肉”的沖突,寫到反對政治的“媚俗”以及無所不在的“媚俗”。這些都是大部分小說家未能觸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寫到了,還寫得那么有道理,還寫得那么巧妙,這就是他的厲害之處。

這部小說的敘事結構從整體看來是完整的,可在讀的過程中視角不斷變換,各個章節(jié)互相打斷,甚至在中間就已經(jīng)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來兩人的經(jīng)歷又重新成為敘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評論這是昆德拉在小說寫作中借用了音樂手法,他們稱之為“復調(diào)小說”,而四位主要人物則對應著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個樂器,小說像樂曲一樣富有節(jié)奏和速度的變化,形成了回旋與變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這句諺語,他認為“小說藝術就是上帝笑聲的回響”,所有杰出的小說作品都是由此而來。無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就是其中之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七

開篇昆德拉就引述尼采觀點,和我們談“永恒輪回”。

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可能會經(jīng)歷相似的事情,但你絕不會過著反復的生活,盡管生活大方向一成不變,但每一次從睡夢中醒來,你過得每一天都是變化的。

當你將個體聚攏,回看群體的歷史,便能發(fā)現(xiàn)“史書上談及的是一樁樁不會重現(xiàn)的往事”,縱使這樁往事牽涉到上萬人,傷害了上百萬個家庭,當它成為了歷史,便很難激起你強烈的情緒共鳴,而是“化成了文字、理論和研討”,如果你不翻看那些記錄的書籍,這段過往,便將隨風而逝,輕如鴻毛。

特蕾莎和托馬斯的愛戀,就是“六個偶然”的結果。科主任的偶然犯病,引著托馬斯來到了這家外省醫(yī)院,旅館五選一的偶然下榻,旅館酒吧的偶然進入,特蕾莎的偶然當班,服務對象是托馬斯的偶然,引著兩人相遇。也正因為六個偶然導致的絕對,也使得托馬斯的靈魂徹底淪陷。

在愛的王國里,愛情因為“偶然”變得沒有分量,無足輕重,兩個人的“非你不可”在“偶然”的詮釋下,就變成了“如果我沒有遇到你,我肯定會愛上他”的“別人亦可”。

我覺得這正是昆德拉文字的魅力,他用兩個人的命中注定,為我們消解了愛情的獨樹一幟。既然相愛不是“非你不可”,那么分手也不必“痛不欲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八

看似重大的、命中注定的、必然的事情,往往緣于不可思議的偶然。這些微不足道的偶然構成的結局有時會讓人感覺很不靠譜。按佛教解釋,這些偶然其實都是前世因果的必然,這么解釋似乎又很靠譜。

但人生卻是一條直線,不可能彩排不可能回頭不可能試驗,一種選擇面臨一種結局,《羅拉快跑》的電影不過是一種假設。

佛家說,這一切偶然其實是冥冥中的注定。

尼采說“相信輪回會使人備感沉重”。的'確,因為它假設生命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循環(huán)往復的回環(huán),每一個決定你都將要為之負責。

正因為要為每一個決定每一件事的后果負責,人因此才在六道中輪回不止。

俄狄浦斯最終刺瞎了自己的雙眼,因為他無知所范下的罪孽,自己處罰自己。輪回是一個回環(huán),而此生則是一條直線,在這條直線中,因為自己無知所范下的罪孽,有多少人自愿受罰,改過自新。大伙做的無非用這樣那樣的理由為自己辯護,或者說不知者無罪。不知者真的無罪嗎?嚴厲懲罰因為無知范罪的人是不是太殘酷呢?從這點來說,俄狄浦斯讓我深深欽佩。

人類將自己定義為高級動物,具有剝奪任何動物生命、自由的權利,多么的自以為是?。‘斈岵杀е槐薮虻鸟R痛哭的那一刻,他便選擇與人類決裂,與媚俗決裂,從此他成為人類眼中的精神病人?!懊娉蠛#号ㄩ_”多么美好的海子選擇了臥軌。他們是多么壯烈決絕的決裂。

如果不想媚俗,不想變成瘋子或自殺,那么就只有一條路,便是隱退,與世隔絕?!半[居”,多么憂傷無奈的愜意生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讀后感篇九

有很多書,我們在讀的時候不屑一顧,原因是它們沒有一波三折的情節(jié)和波濤洶涌的情感,但是在閱讀結束再回頭思考的時候,又會覺得溫婉深沉,回味無窮。讀這類書純屬精神層面的享受,可以獲得對人生和生命價值的思考和追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于我就是很好的例證。

一頁頁將《生命》讀完,我從心底里服了米蘭·昆德拉。他用高超的技巧將哲理小說提高了夢態(tài)抒情和感情濃烈的一個新水平。其對于靈與肉、輕與重的思考顛覆了我原本既有的生命價值觀念,甚至開始使我產(chǎn)生惶恐。

生命中確有輕重之分。人類奔波勞碌傾其一生無非就是為了追求幸??鞓罚匆恢币灾氐淖藨B(tài)在追逐"輕",而人類幸福的標準無非是家庭、名利、愛情等媚俗的東西。西方悲觀哲學家叔本華以為,人生即意欲之表現(xiàn)。意欲是無法滿足的淵藪,人生卻總是去追逐這種無法滿足的淵藪,所以追逐本身就是一大痛苦。對此,很多人呼吁何不放棄追逐,重新審視身邊的人,考慮一下如何真正的活著,拋掉負擔,回歸自然,養(yǎng)精蓄銳以應對一切。

可是生命除了有輕有重,還有"沉重之輕"。叔本華說,存在既是痛苦。若要不痛苦,須是不存在。生命之重通常都會使我們理智地提醒自己應該遵循的生命法則。有重就會有對于輕的渴望。然而當輕真正降臨,我們卻很難承受。沉重之輕與重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讓生活更加糟糕。人們習慣了在一次次成功和贊美中肯定自我,當真正放下追逐,卸下所謂生命之重時,便陷入了失重后的生活。這時候一切的滿足感蕩然無存,"上進心"被當做垃圾處理了,自我意識就再也無法支撐,社會上只剩一群人感嘆家庭親人的可貴,蕓蕓眾生將慢慢喪失掉個性。說的遠一點,社會發(fā)展文明進步就更沒指望了。

詩人蘭波說:人生要一邊趕路,一邊賞花。"一邊…一邊…"這個關聯(lián)詞往往強調(diào)并列性。蘭波想表達的不是要有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而是要用這心態(tài)來"趕路"。人生如果僅僅用來"賞花",便只??仗?、恐慌和無聊的安逸了。這即是我所理解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書中對于我們所忠于的生命之重有種特定稱謂,叫做"媚俗"。媚俗要求人們擁有一份堅信和簡單化的真理來得到最大多數(shù)人的理解,并同化他們整個集體。在媚俗的世界里實施的是心靈的專制,是對個人定義美的意志的剝奪,它來自對生命的絕對認同。我認為書中四個主人公中,弗蘭茨是最媚俗的。他可以代表我們每一個人,他至死都沒有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美只是別人眼中偶然的錯誤。

所有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媚俗也不例外。任何人只要不脫離公眾就難免媚俗。當個人有意扭曲自己的價值觀去應和群體的價值取向時,就已經(jīng)陷入了媚俗的境遇。所以,即使最瀟灑的薩比娜也不能免俗。

書中有兩對互做對比的人物:托馬斯和特蕾莎用來表現(xiàn)"靈"與"肉",薩比娜和弗蘭茨用來表現(xiàn)"輕"與"重"。靈與肉的糾葛占了本書大部分篇幅,但是淺薄如我卻并沒有參透什么,而薩比娜和弗蘭茨的對立沖突,讓我印象深刻。

薩比娜是帶有叛逆色彩的特立獨行的女畫家,她的人生充滿了背叛。她是昆德拉媚俗哲理思想的主要載體。被特蕾莎發(fā)現(xiàn)和托馬斯的情人關系時她選擇離開,弗蘭茨準備和她真正攜手時她又再度選擇離開。她的背叛不止在私人生活中存在,更延伸到國家社會中。在祖國遭遇困境時,她對游行隊伍毫不理睬,共同的故土、歷史和文化不會使她與那些捷克移民有任何共同的思想親近。這樣,她又構成成了對"同胞"這個概念的背叛。她寧愿自我地生活在陰暗的光里,也不愿媚俗的活在陽光下。我覺得她和書中兩個男人之間都不存在愛情。她不愿承擔什么,始終處于背叛的進行時,所以他們只是她享受生命之輕的道具。和托馬斯在一起,是類似知己的存在。和弗蘭茨在一起,她則扮演起長者的角色。放下奔波的角度組織家庭安頓下來,對別人來講是種輕,對她則是不能承受的媚俗之重??墒且粋€時時刻刻將自己視為局外人的人,一個總是不停背叛生命之重的人,生活中會剩下什么呢?薩比娜給了我們答案,只剩下空虛和寂寞。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49098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