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優(yōu)質(zhì)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09-23 07:25:12
最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優(yōu)質(zhì)8篇)
時間:2023-09-23 07:25:12     小編:紙韻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篇一

這是開學第一節(jié)課??紤]到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寒假有所松散,所以首先讓同學們猜讀。猜讀環(huán)節(jié)劉軻宏第一個發(fā)言,著實讓我吃驚。再安排男女輪讀。輪讀讓同學們嗓子有放松的時間,又能夠保證一定的朗讀訓練量。

第二段的品讀同學們還是放不開。

第二課時的感覺不太好。

教訓有:一、教師要注意提問的指向性要明確。

二、考慮到學生還未完全進入狀態(tài),說話的語速有意放慢,但是事實上還可以快些。

三、注意講與練的銜接語。

四、注意合理分配講與練的時間。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篇二

上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和各聽課老師的評論、指導,讓自己感受頗深,對某些問題有了較深的思考。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種活潑、踴躍的課堂氛圍,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學生身上,因為老師才是激發(fā)活力的源頭,教師自身必須有這種意識:讓你的學生想要開口說話,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在這方面,李陽英語給了自己一些啟發(fā),他之所以瘋狂,就是表現(xiàn)在說,充滿活力的說。在這種大聲說的過程中,學生想要表達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較大程度的被激活。聯(lián)想到外教給學生上課,課堂里總能聽到一浪高過一浪的朗讀聲,可以想到此時學生們興奮的神情,語言課就該有這樣的氛圍。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是不僅激發(fā)學生想說,而且得慢慢引導他們會說,怎樣說得有條理,怎樣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明確,怎樣把語言說得再美一點,包括表達自己時的儀態(tài)、表情。自己已經(jīng)有了這方面的意識,相信不斷地堅持,總會有收獲。

課后,曹明老師指出,在學習冬季捕鳥的內(nèi)容上,老師疏忽了一點,錯過了一次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是非觀,和敬畏生命意識的機會。老師如果是個有心人,只要捎帶一句,提醒學生不要濫捕濫殺生靈,這是我們現(xiàn)在最起碼的生態(tài)意識。事后再細讀課文,覺得所言極是。當?shù)诙煲龑W生重學這一內(nèi)容時,學生從“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里叫者撞著的”和“性子很躁,養(yǎng)不過夜的”這些內(nèi)容里讀到了“殘忍”。這又讓我忽然想起了龍應(yīng)臺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寫戰(zhàn)士們與敵人血拼后的場面,其實是極血腥和暴力的。顯然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理解會發(fā)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樣,作為語文教師,應(yīng)該有責任在情感領(lǐng)域更積極的引導學生,這不是對老師的備課的要求,而是對老師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這樣認為。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篇三

我上的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對這樣的傳統(tǒng)教材,要滲透新課程理念,對我是一個挑戰(zhàn),在課改專家的指點下,我有許多收獲,現(xiàn)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設(shè)計問題情景:

我在引導學生精讀“百草園”一段時,先從課文前面的插圖和作者筆下的描寫作對比引入,然后要求學生說說為什么作者寫得如此精彩。這樣的問題設(shè)計得不夠深入,學生只是按照老師的吩咐被動地去尋找,談不上帶著探索的熱情去精讀課文。學生沒有能夠做到主動學習,或者說他們學習的熱情沒有被激發(fā)出來,學習的效果當然不會高。專家指點可以設(shè)計這樣的問題情景,“請同學們認真讀讀這段描寫的文字,劃出你喜歡的句子,談?wù)勀銥槭裁聪矚g它們?”學生有興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備課,考慮怎樣使學生喜歡學比讓學生學什么更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自主地學習:

我在讓學生精讀“百草園”的精彩描寫時,將已備的所有精彩要點都拋給學生,學生不會回答就自己包辦?;叵胱约阂酝险n,總是擔心知識點沒有講透,于是經(jīng)常不厭其煩地講。專家指點,要深入領(lǐng)會〈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zhì),切實轉(zhuǎn)變觀念,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相信學生能解決問題。即便是學生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全班討論,老師要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解放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我想,老師要做“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后自己頭腦中那種“我講你聽”的思想應(yīng)該革除,換成“組織他們探討,自己也能從中獲益”的新的觀念。

3、幾點疑問: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篇四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jīng)典課文,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xiàn)在,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青睞。這就是“經(jīng)典”的魅力。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惆悵。對這篇文章的主題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本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在我的“樂園”里,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里捕鳥的樂趣;即使在三味書屋里,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nèi)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題,我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設(shè)計了“各抒己見”這一環(huán)節(jié)。預設(shè)的問題是:“有人認為,百草園是樂園,三味書屋是苦屋,你贊同這種觀點嗎?為什么?”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依據(jù)。課堂上本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參與人數(shù)最多,積極性最高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有的說三味書屋是苦屋,理由是學習內(nèi)容枯燥無味;有的說三味書屋不是苦屋,因為作者也寫了一些趣事,如尋蟬蛻、折臘梅枝……經(jīng)過學生的探究,再由教師點撥,提煉出這樣一個觀點:三味書屋中既有苦也有樂,應(yīng)該說是一個“苦中有樂”的書屋。再聯(lián)系文章的第一部分,文章的主題自然得以凸現(xiàn),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認識到課堂上問題的提出很關(guān)鍵。老師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有效性,必須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必須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這樣學生才樂于回答,急于回答。問題必須提到點子上,課文的難點才能得以突破。

當然,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如其它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不太合理,導致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學生讀課文的方式有些單一……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摸索,力求達到課堂教學最優(yōu)化。

二:

在講授這篇課文的三味書屋那部分時,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童年魯迅的眼里,百草園充滿了無限的趣味,那么相比較下,三味書屋是不是就是枯燥無味、沒有絲毫的樂趣呢?”學生都很積極,紛紛舉手回答,大家一致認為就算是讀書生活也是有一點樂趣的,主要體現(xiàn)在兩點:一是跑到后園去折桂花,捉螞蟻喂蒼蠅;二是趁老師讀書入神時在下面做戲或者畫畫。

在整篇文章結(jié)束后,我又提示道:“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魯迅通過這篇文章想表達一種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呢?請看課后研討與練習一中的第三小題,請你靜靜的思考一下,看看你同意哪種觀點,并說出你的理由?!蔽宸昼姾螅瑢W生紛紛舉手作答,大部分學生都贊成第三種觀點,即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美好生活的回憶,表現(xiàn)兒童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但也有同學贊成第二種觀點,即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無味的生活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我問他們的依據(jù)是什么,他們說老師拒絕回答怪哉這個問題就是很好的依據(jù)。我再追問還有沒有時,他們都搖頭說沒有了。

這時周睿哲舉起了手,他的依據(jù)是趁老師讀書入神時同窗們在下面做戲或者畫畫。他的話剛一出口,其他同學都紛紛指責他,說他是胡說,明明前面已經(jīng)說了這是讀書生活中的一點樂趣,怎么又變成了枯燥無味的依據(jù)呢?我搖手制止了其他學生,我讓周睿哲說一下他是怎樣理解這個地方的,他說了很多,但一直沒準確的表達出來(他平時的成績不是很出色)??粗侵钡纳袂椋彝蝗幻靼琢怂囊馑?,我說:“請你聽我說,看看你想表達的是不是這個意思?你的意思是如果老師教授的知識很有趣的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的話,學生就會全神貫注的讀書,就不會偷偷的玩游戲了。是不是這個意思?”他面露感激的神色,連連點頭。其他同學聽后也很是贊同。我表揚了周睿哲并鼓勵其他同學以后也要多動腦筋并敢于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課后,我一直在想,如果當時我按照優(yōu)差生的觀念來否定他或者直接忽略他舉起的手,那么我和其他同學不就失去了這么精彩的一個觀點嗎?尊重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平等的空間,在當前的教學模式下是多么的重要啊!

三: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我們用了三個課時學習了這篇文章,雖然總體看,教學效果是好的,但是,教完了之后,發(fā)現(xiàn)許多環(huán)節(jié)還沒有盡善盡美,反思一下,希望對以后的教學有所幫助。

本文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也有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對這篇文章有很多的解讀,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但是在文中作者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中的世界。在我的“樂園”里,有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地里捕鳥的樂趣,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眷戀。即使在三味書屋里,面對嚴厲的老師,我同樣能找到樂趣,新奇的追問,園內(nèi)嬉戲,課下偷玩,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

我的學習目標是這樣設(shè)計的: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luò);

學習對比寫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會文章寫景的方法;

這個目標注重了知識的學習,但是,經(jīng)過反思發(fā)現(xiàn),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能力的提高。在本文的學習中,學生可以學習準確的形容,準確地表述動作,學習如何增添文章語言的生動性;學習寫景的方法;從寫景中領(lǐng)悟作者熱愛留戀百草園的思想感情;以點帶面,以課本為基礎(chǔ),跳出文本之外,深層挖掘,從文章中領(lǐng)悟魯迅成為偉人的原因等。

在我的教學設(shè)計中,我首先是配圖片介紹作者,然后是介紹這組散文,介紹三味書屋的三味,重點放在感知課文,分析課文,分析的過程也是按照由課文順序進行。

反思后,我發(fā)現(xiàn)自己的教學設(shè)計忽略了檢查字詞這個環(huán)節(jié),因為課文較長,所以設(shè)計時就沒有想學習字詞,但是,在讀文章時就發(fā)現(xiàn)了問題,也使我明白了無論多么細小的問題,教師都要重視,學生畢竟是跟著教師的思路走的。而且,介紹作者的圖片也應(yīng)該用上,否則,只是浪費,毫無意義。最主要的是課程的進行未必非要按照作者的寫作順序,可以重新組織,使之成為一個有關(guān)聯(lián)的整體。

總之,這節(jié)課的設(shè)計重視的是知識的灌輸,而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問題上,課前的考慮不夠充分。

四:

提起魯迅,人們常常會想到他的嚴肅、莊重,但是打開他的童年之窗,我們會發(fā)現(xiàn),那里卻是另外一道風景:燦爛的春光中有童真,無味的冬天也是童趣;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嚴肅的學習中也不乏快樂。讓學生走進魯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長的足跡,這是我在這堂課的目標。所以本課中,我力求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限制學生的思維,表現(xiàn)在對文章的思想理解,不再讓學生限制在反封建教育的范圍,讓學生在中心的理解上有一個相對寬裕自由空間。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返樸歸真的藝術(shù)境界里,我讓學生從自己的童年體會開始談起。讓學生在共鳴中領(lǐng)會了魯迅先生對長媽媽、閏土的父親和壽鏡吾老先生的深厚情感,根本用不著刻意經(jīng)營,一切都在娓娓中道來。在分析第二段中結(jié)合小作文的景物描寫,既對景物做了詳細的分析,又教會景物描寫的方法,在課后的作業(yè)中加以鞏固。寫景狀物的描寫是本課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偟膩碚f,課堂的目標都在這兩課時的內(nèi)容中及時得到了落實,在學生自己的暢所欲言中得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不足的,對在三味書屋中生活的分析,對于個別難解的語句沒有及時解決,而且也沒在課堂中留給學生自己提問的時間。這是我在這一課文教學的遺憾。

五:

本文教學是開學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開頭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仍然堅持用“生本”的方法。經(jīng)過一個假期,學生是否在學習中又不適應(yīng)?是否還能夠用生本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來迎接新的學習?為此,我這樣來處理:

第一課時,我將“前置性作業(yè)”放在堂內(nèi)進行,向?qū)W生明確學習內(nèi)容,獨立去完成。我則不斷巡視,及時給予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我重點解決兩個問題:(1)整體感知。(2)交流閱讀體會。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我特別注意訓練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能力,先口頭,后筆頭,糾正學生個在表達上的不足。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尤其關(guān)注學生在“引讀”方面的功夫做到?jīng)]有,同時也引導學生善于從多角度去思考賞讀文章。

總的感覺,學生在賞讀批注方面還可以,使上學期生本語文教學的成果得到鞏固。但在“引讀”上學生還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豐富。因此,我應(yīng)該借此來引導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這樣才能積累到豐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讀”的角度更廣,使學生的思維有深度。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篇五

本文教學是開學的第一篇文章,有好的開頭上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學中我仍然堅持用“生本”的方法。經(jīng)過一個假期,學生是否在學習中又不適應(yīng)?是否還能夠用生本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來迎接新的學習?為此,我這樣來處理:

第一課時,我將“前置性作業(yè)”放在堂內(nèi)進行,向?qū)W生明確學習內(nèi)容,獨立去完成。我則不斷巡視,及時給予個別指導。

第二課時,我重點解決兩個問題:

(1)整體感知。

(2)交流閱讀體會。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我特別注意訓練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概括能力,先口頭,后筆頭,糾正學生個在表達上的不足。在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尤其關(guān)注學生在“引讀”方面的功夫做到?jīng)]有,同時也引導學生善于從多角度去思考賞讀文章。

總的感覺,學生在賞讀批注方面還可以,使上學期生本語文教學的成果得到鞏固。但在“引讀”上學生還是很欠缺的,尤其是材料不豐富。因此,我應(yīng)該借此來引導學生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這樣才能積累到豐富的材料,才可以使得“引讀”的角度更廣,使學生的思維有深度。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篇六

這是一篇經(jīng)典的課文了,從我們上中學時到現(xiàn)在,或者更遠可以到我的父輩的中學時代,無論教材如何變化,這篇文章卻為所有編寫者親睞。這就是經(jīng)典的魅力。

我個人是很喜愛先生的文章的,先生的大多數(shù)文章都一一拜讀過,先生的文章難懂確實不假,和讀現(xiàn)在許多的文化快餐不同,許多的文章你得耐下心來,細細的品味才行,一遍兩遍就想讀出點子丑寅卯的人是萬萬不能體會先生文章的妙處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先生回憶童年時期生活的一篇文字,本身充滿著濃濃的童真童趣,有著淡淡的失落和悵惘。在初中階段先生的文章中,我是經(jīng)常把它和另外一篇《社戲》相提并論的。但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先生一貫的戰(zhàn)斗者的鋒利,思想者的深邃,播火者的勇敢讓人們忽略了他的細膩,他的溫情?或者是那些需要口號,需要狂熱的年代使人們把先生和他的作品一起推上了圣壇,而圣壇之上是容不得這些東西的?總之,一代代對這篇文章的詮釋讓人如梗在喉,先是扣上了一頂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后是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在這些分析中,先生成了一個樣板戲里苦大仇深的老貧農(nóng),在任何一個場合都不忘一把血一把淚的詛咒那萬惡的舊社會,那萬死的老地主。不知先生泉下有知,看到這些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坐起來。

誠然,先生對于黑暗的社會,貧弱的國家,愚昧的民眾是有著痛心疾首的恨,那是基于一個先覺者的敏銳,一個思想者的責任之上的,但這一切并不妨礙先生作為一個有血性,有情感的男人抒寫自己的夢想,回憶,失落與惆悵。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用實在的筆調(diào)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園里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天里捕鳥的樂趣,也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疑惑,三味書屋里新奇的追問,單調(diào)的學習和課余時偷樂的興奮。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而這些才是此文的終極目的,那就是一個年已不惑的男人對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做為一個中年男人,尤其是一個有著深刻思想和犀利筆觸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帶有自己的思想和風格。那些不加修飾而自然天成的描寫,沉穩(wěn)凝重的敘述,深刻詼諧的議論,張弛自如的抒情無不顯示著一代文學大師老道的功力?;蛟S這些就是被許多人認為的檄文,戰(zhàn)斗的特征吧!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篇七

上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和各聽課老師的評論、指導,讓自己感受頗深,對某些問題有了較深的思考。

自己一直在追求一種活潑、踴躍的課堂氛圍,也明白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學生身上,因為老師才是激發(fā)活力的源頭,教師自身必須有這種意識:讓你的學生想要開口說話,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在這方面,李陽英語給了自己一些啟發(fā),他之所以瘋狂,就是表現(xiàn)在說,充滿活力的說。在這種大聲說的過程中,學生想要表達的欲望以及自信,都能較大程度的被激活。聯(lián)想到外教給學生上課,課堂里總能聽到一浪高過一浪的朗讀聲,可以想到此時學生們興奮的神情,語言課就該有這樣的氛圍。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是不僅激發(fā)學生想說,而且得慢慢引導他們會說,怎樣說得有條理,怎樣把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更明確,怎樣把語言說得再美一點,包括表達自己時的儀態(tài)、表情。自己已經(jīng)有了這方面的意識,相信不斷地堅持,總會有收獲。

課后,曹明老師指出,在學習冬季捕鳥的內(nèi)容上,老師疏忽了一點,錯過了一次很好的培養(yǎng)學生是非觀,和敬畏生命意識的機會。老師如果是個有心人,只要捎帶一句,提醒學生不要濫捕濫殺生靈,這是我們現(xiàn)在最起碼的生態(tài)意識。事后再細讀課文,覺得所言極是。當?shù)诙煲龑W生重學這一內(nèi)容時,學生從“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只,裝在叉袋里叫者撞著的”和“性子很躁,養(yǎng)不過夜的”這些內(nèi)容里讀到了“殘忍”。這又讓我忽然想起了龍應(yīng)臺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及的,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那些描寫戰(zhàn)士們與敵人血拼后的場面,其實是極血腥和暴力的。顯然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理解會發(fā)生偏差,但是不管怎樣,作為語文教師,應(yīng)該有責任在情感領(lǐng)域更積極的引導學生,這不是對老師的備課的要求,而是對老師自身情感,性情的要求。我這樣認為。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無論就課文的結(jié)構(gòu)安排,篇幅比例,還是思想立意,“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二者的描寫比重,都有著嚴格均衡的對照作用。而且,作者寫百草園中的自然之美、自在之趣、自由之態(tài),大多是為了襯托三味書屋中毫無生命力的封建啟蒙教育,借以表明作者嚴肅的批判態(tài)度,因此,從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分析,全文的描寫重心在于“三味書屋”。

但是,由于當代中學生和年輕的語文教師對舊式私塾教育方式與內(nèi)容的陌生,也由于魯迅對百草園景象與生活的依戀更容易引發(fā)中學生活潑的興致,因此,通常采用的教學安排都有重前輕后的偏向,即重點閱讀分析百草園一段的描寫,對三味書屋的重頭描寫則一帶而過,這種處理方法表面似乎突出了重點,但卻有避重就輕的偏向。

只要我們略微深入地想一下便不難發(fā)現(xiàn),百草園一段中的景物描寫,表現(xiàn)的是一種直觀的感受,切近孩子的生活與心理,學生一讀便能理解,教師反復講解分析實在不很必要。作家對三味書屋內(nèi)毫無生氣的學習生活描寫,則并非單純的記實,而是作家內(nèi)心的獨特感受和批判態(tài)度的深刻表露。不突破這個教學難點,課文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就無法講透。況且,魯迅先生行文中的批評態(tài)度表現(xiàn)得十分含蓄、深沉,其中也不乏幽默,最具“魯迅風格”,如果不領(lǐng)會三味書屋一段的深刻描寫,抓住全文的對比和照應(yīng)關(guān)系,進而領(lǐng)悟魯迅散文獨特的批判精神和藝術(shù)風格,那么勢必舍本逐末,降低了這篇精典散文在思想與知識兩個方面的教育功能。

要深入領(lǐng)會三味書屋一段描寫中所蘊涵的豐富意味,教師需要了解以下知識,細致把握描寫中隱伏、照應(yīng)的多重細節(jié)聯(lián)系。

何為“三味”,古人有兩種說法:其一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其二是借用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jīng)、領(lǐng)悟經(jīng)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jīng)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lǐng)悟經(jīng)義態(tài)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zhì)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lǐng)悟?qū)W問的精確與深刻。由此可知,私塾的主人壽鏡吾先生將私塾命名為“三味書屋”,本意是要創(chuàng)立一種最佳的教育境界。

但是,正如封建沒落時期的其他精神文化產(chǎn)品一樣,總是有著既相互包容、又互相對立、沖突的特征,書屋講壇的安排正隱含了這一特征:“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魯迅先生為什么要憑空添一句“沒有孔子牌位”呢?從這個簡潔的暗示中,我們可以領(lǐng)悟到更深刻的意味。

“名”與“實”的矛盾。匾上大書“三味”,有鮮明的佛教特色;畫中是“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有一種清空消遙的自然情趣,十足的道家風味;可偏偏“沒有孔子牌位”,這對正統(tǒng)的儒家文化無疑是一種嘲諷,它暗示了晚清時期封建思想無法抗拒的衰落。

的確,在18世紀末期,封建思想的神圣地位不僅被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所動搖,并且也由于自身教育的貧乏與空泛而無力振作。這種神圣與貧乏的強烈對照,表現(xiàn)了魯迅對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與諷刺。

——‘讀書’!”。甚至連先生的教學用語也只記述了三句,一曰“不知道”!二曰“人都到哪里去了”!三曰“讀書”!如此而已,整個三味書屋中的一切,簡直如同一部固定僵化的《三字經(jīng)》!

作家不惜疊床架屋的關(guān)于“三”的排列,絕非無意中的巧合。筆者認為,魯迅如此精心安排,其目的正是要揭示這樣的思想意義:三味書屋中僵化的教學程式、死板的教育方法、毫無用處而又不知所云的教學內(nèi)容,同孩子們來自百草園的自由天然的童趣反差太大,不可調(diào)和;孩子們對毫無生命力的封建教育,只能報之以無味的興趣,無聊的情緒,無盡的懷疑;而只有當先生進入“個中三昧”、得意忘形、忘記了身邊的孩子的時候,孩子們才能重歸于自由,恢復童心、童趣,做點于自己很相宜的事情:講講有趣的話語,畫幾張自己喜愛的畫片,做點自己需要的小交易。大約這才正是孩子們讀書生活中真正屬于自己的“個中三昧”吧!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中,對百草園的景物描寫是外在的,直觀的,是用童心直接感受的;對三味書屋的場面描寫和人物描寫則是內(nèi)在的,隱含的,是童心感悟與思想家的審視相交織的;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對比是鮮明的,均衡的,是相輔相成的,教學中顧此失彼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毫無疑問,只有深入了解后者,才能夠充分挖掘兩組對比描寫中所蘊涵的思想傾向和批判態(tài)度。教學的難點在于,關(guān)于三味書屋的描寫,除卻內(nèi)容、背景與當今少年兒童生活的隔膜之外,還由于作家同時采用了兩個觀察的“視點”,一是孩提時代朦朧的感知,二是作家的批判審視。由于兩個“視點”的觀察互為表里、相互交錯,加之作者采用了朦朧的暗示和照應(yīng),就使得作家關(guān)于三味書屋學習生活的描寫具有含蓄、內(nèi)在、深沉等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不以自己細致入微的解讀作引導,逐步深入地誘導學生去閱讀和領(lǐng)悟,那么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就無法達到。

總之,真正體現(xiàn)魯迅散文創(chuàng)作風格的方面,真正反映魯迅對封建教育的批判精神,都包含在對三味書屋的含蓄、幽默、深刻的描寫之中,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和處理上,不可輕易忽略對“三味書屋”一段的閱讀、剖析和深入理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學反思篇八

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者用實在的筆調(diào)詳盡生動的回憶了自己童年時代的生活,那是一個孩子眼里的世界,有百草園里與自然的親密接觸,有神奇驚險的傳說,有雪天里捕鳥的樂趣,也有離開百草園的失落和疑惑,三味書屋里新奇的追問,單調(diào)的學習和課余時偷樂的興奮。一切都是那樣的天真,那樣的美好,而這些才是此文的終極目的,那就是一個年已不惑的男人對自己童年最甜蜜,最溫暖的回憶。

當然,做為一個中年男人,尤其是一個有著深刻思想和犀利筆觸的作家,他的作品中不可能不帶有自己的`思想和風格。那些不加修飾而自然天成的描寫,沉穩(wěn)凝重的敘述,深刻詼諧的議論,張弛自如的抒情無不顯示著一代文學大師老道的功力?;蛟S這些就是被許多人認為的“檄文,戰(zhàn)斗”的特征吧!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537092.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