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 十三陵導(dǎo)游詞(實用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09 15:30:13
最新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 十三陵導(dǎo)游詞(實用13篇)
時間:2023-10-09 15:30:13     小編:LZ文人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一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壽山麓,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陵區(qū)周圍群山環(huán)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十三陵建于1420xx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歷史。陵區(qū)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明長陵,位于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大,營建時間*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很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qū)內(nèi)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進院落,前設(shè)陵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shù)膶m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gòu)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已拆除并封塞)。

十三陵院內(nèi),北面正中位置建有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這座大殿在明清兩代,是用于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它是十三陵中*一座被發(fā)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游人參觀。新中國成立后,為進行歷史科學(xué)研究,試掘了定陵。墓中有各種珍貴物品三千余件。明定陵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xué)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

定陵是十三陵中三座大陵園之一。地面建筑共占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后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

地下玄宮由前、中、后、左、右五座高大寬敞的殿室聯(lián)結(jié)而成,總面積1195平方米。其中前殿和左、右配殿內(nèi)沒有任何陳 設(shè),中殿后部放有三個漢白玉石雕刻的寶座,每個寶座前設(shè)有一套黃色琉璃五供和一口青花云龍大瓷缸,后殿內(nèi)棺床上放置皇 帝、皇后的棺槨,在其周圍還放有26支紅漆木箱,儀仗、銘旌及玉石等。地下玄宮出土了3000余件珍貴文物。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個景點,由石牌坊,大紅門,碑樓,石像生,龍鳳門等組成。石牌坊為陵區(qū)前的*座建筑物,建于1540年(嘉靖十九年)。牌坊結(jié)構(gòu)為五楹、六柱、十一樓,全部用漢白玉雕砌,在額枋和柱石的上下,刻有龍、云圖紋及麒麟、獅子等浮雕。

十三陵神道,即長陵神道,是長陵陵寢建筑的前導(dǎo)部分??傞L約7.3公里。明朝時由南而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空橋、大紅門、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欞星門、南五空橋、七空橋、北五空橋等系列神道墓儀設(shè)施及橋涵建筑。

從大紅門左右兩側(cè)延伸至龍山、虎山兩山之巔,然后再向東西兩側(cè)蜿蜒而去。大紅門處于高崗之上,中門正對天壽山主峰,左右又襯以龍山和虎山,氣勢非凡。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莊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座大規(guī)模復(fù)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qū)正式開放的旅游景點之一。昭陵陵園建筑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xiàn)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shù)?。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銀山塔林引位于昌平區(qū)城北30公里處,是國務(wù)院公布的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十三陵特區(qū)辦事處主要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銀山,因秋去冬來,瑞雪紛飛,山巖銀裝素裹,冰雪層積而得名,又因山巖陡峭,巖壁色黑如鐵,稱為“鐵壁”,合稱“銀山鐵壁”。為明清時期“燕京八景”之一。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二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qū)境內(nèi)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偯娣e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北京約五十公里。這里自永樂七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jiān)墓。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體系完整、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明代術(shù)士認為,這里是“風(fēng)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

十三位皇帝陵墓分別為: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景區(qū)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全年適宜,但是春秋天氣最佳,北京的春秋不冷不熱,氣候適中,是理想的旅游季節(jié),尤其是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

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長眠于此,依山而筑,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筑群,逝者去,陵猶在。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三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明十三陵

導(dǎo)游詞

,僅供大家參考。

各位朋友:

大家好!隨著車子的啟動呢,我們今天的旅游活動也就正式地開始了。非常高興今天能有機會陪同大家一道參觀十三陵。

舉世聞名的十三陵,坐落在北京昌平區(qū)境內(nèi)的燕山山麓。在周圍4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nèi),埋葬著明代的13位皇帝,23位皇后以及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以及從葬宮女等。說到這里,有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心里面也許會產(chǎn)生疑問了:明朝一共有16位皇帝,為什么這里只埋葬了13位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追述一下明朝的歷史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將都城建在了今日的南京,死后就葬在了南京鐘山的“明孝陵”。因為太子朱標早死,所以就傳位給了長孫朱允炆。而永樂皇帝朱棣就是從他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奪得帝位的。朱棣以入京除奸臣為名,發(fā)兵南下。建文皇帝朱允炆就在這次浩劫中下落不明了。有人說當時宮中起火被燒死了,也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這在明朝的歷史上還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明朝的第七位皇帝朱祁鈺,是因他的哥哥英宗朱祁鎮(zhèn)在“土木堡之變”中當了俘虜,宮中不能一日無主的情況下才做了皇帝的。后來英宗被放回來,在他的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fù)辟又做了皇帝。朱祁鈺死了以后,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把朱祁鈺在十三陵區(qū)域內(nèi)修建的陵墓搗毀了,并把他以“親王”的身份葬在了北京西郊的金山口。這樣,明朝的16位皇帝,有兩位葬在別處,一位下落不明,其余的13位都葬在這里,所以統(tǒng)稱“明十三陵”。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

十三陵建在一個天造地設(shè)的優(yōu)美的山區(qū)里,距離京城大約50公里,整個陵區(qū)的面積約為40平方公里。十三陵的陵區(qū)是依照風(fēng)水的原理進行選址和營建的,因為我國古代的人們不論是在興建房屋或是修筑陵墓等,都十分地講究“風(fēng)水”。而皇帝更是自命不凡,不僅生前要過豪華的生活,死后還想繼續(xù)享受,因此就把對陵地的選擇看得至關(guān)重要。在選擇陵址的時候,必須要選擇有山有水、自然環(huán)境良好和能夠“聚氣藏風(fēng)”的好地方。而十三陵正是這樣一處好地方:整個陵區(qū)的東、西、北三面群山環(huán)繞,南面還有龍山和虎山分列左右,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門戶,正符合風(fēng)水中的“左青龍、右白虎”之說。中間就像一座巨大的庭院,陵區(qū)內(nèi)還有溫榆河水自西北向東南蜿蜒流過,形成了陵區(qū)內(nèi)的抱水。整個陵區(qū)以長陵為關(guān)鍵,以大宮門——長陵一線為中軸,北面則以天壽山為鎮(zhèn)山。背山面水,聚氣藏風(fēng),確實是一塊理想的陵地。

永樂皇帝之所以選中現(xiàn)在的天壽山,也是經(jīng)過不少周折的。“靖難之役”以后,朱棣在南京稱帝,當時他為了政權(quán)的鞏固,已經(jīng)決定遷都北京了。在永樂五年的時候也就是1420xx年,朱棣的徐皇后去世,當時朱棣為了表示自己遷都北京的決心,就派禮部尚書和風(fēng)水術(shù)士廖均卿等人前往北京選擇“吉壤”。據(jù)說曾選了好幾個地方。首先選中的是口外的屠家營,但因為皇帝姓朱,與“豬”同音,而“屠”是宰殺的意思,豬進了屠家肯定必死無疑,所以犯忌諱不能用。另一處選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豬和羊本能和睦相處,可是偏偏山后有個村子叫“狼兒峪”,豬旁有狼更危險,也不能用。后來又選過京西的燕家臺,可“燕家”與“晏駕”諧音,也不吉利。因為古代的皇帝死亡,除了叫“駕崩”以外,也叫“晏駕”。潭柘寺的景觀雖好,但山間幽深狹窄,不利于子孫萬代的發(fā)展,也不宜采用。后來才來到了現(xiàn)在的天壽山。天壽山那時候叫做黃土山,永樂皇帝親自視察以后,覺得非常滿意,當時就下旨,定黃土山為他的“萬年吉壤”。這一年也正是他五十大壽之年,所以封黃土山為“天壽山”。從永樂七年【1420xx年】開始建長陵,一直到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禎葬入思陵為止,明十三陵的營造工程,歷經(jīng)230余年都不曾間斷。

十三陵從建成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300~500多年的歷史了,地面上的建筑也曾遭到過多次嚴重的破壞,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在清兵入關(guān)時期。那么清兵為什么要大規(guī)模的破壞十三陵呢?因為在明朝末年的時候,清太祖努爾哈赤在東北崛起,直接威脅著明朝的安全。結(jié)果有人就說什么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們祖墳的風(fēng)水有關(guān)系,如果將他們的祖墳搗毀就可以消滅清兵。而滿族的祖先是金人,金代的祖墳就在北京的房山。明朝的天啟皇帝朱由校竟然信以為真,果然就派人前往房山搗毀了金陵,并建了一座關(guān)帝廟在那鎮(zhèn)著。當然這種方法是不能把清兵鎮(zhèn)壓下去的。結(jié)果清兵入關(guān)以后,采取了同樣的報復(fù)手段,對明十三陵大加破壞。到了清朝乾隆年間,為了籠絡(luò)漢人,乾隆曾經(jīng)下令修繕過明陵。可是到了民國時期【1920xx年左右】,當?shù)氐耐梁懒蛹潪榱藸帄Z產(chǎn)權(quán),又對十三陵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破壞。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經(jīng)過不斷地修整以及綠化美化,我們才得以在今天去一睹它的廬山真面目。現(xiàn)在十三陵已經(jīng)成為我國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各位朋友,以上我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十三陵的概況,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對十三陵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景區(qū)里面的情況我會在到達景點以后,再詳細地向大家介紹。

明十三陵是中國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區(qū)境內(nèi)的燕山山麓的天壽山。這里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jiān)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一位太監(jiān)。

明代術(shù)士認為,這里是"風(fēng)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明末清初著名學(xué)者顧炎武曾寫詩描述這里的優(yōu)勝形勢:“群山自南來,勢,若蛟龍翔;東趾踞盧龍,西脊馳太行;后尻坐黃花(指黃花鎮(zhèn)),前面臨神京;中有萬年宅,名曰康家莊;可容百萬人,豁然開明堂?!边@一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被封建統(tǒng)治者視為風(fēng)水寶地。該陵園建于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歷史。陵區(qū)占地面積達40平方公里,是中國乃至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帝后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筑群。20xx年明十三陵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目錄》。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fēng)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shù)量眾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建筑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xù)五千余年的世界觀與權(quán)力觀。

本文來自織夢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十三陵是明朝十三個皇帝的陵墓。明朝歷經(jīng)十六帝,為什么叫十三陵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鐘山之陽稱“明孝陵”。第二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難”(為皇帝解除危難之意)為名發(fā)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有人說出家當了和尚,總之是下落不明(這在明朝歷史上是一個懸案),所以沒有陵墓。第七帝朱祁鈺,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黨羽的策劃下,搞了一場“奪門之變”,英宗復(fù)辟,又坐了皇帝。明十三陵(14張)朱祁鈺被害死,英宗不承認他是皇帝,將其在天壽山區(qū)域內(nèi)修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以“王”的身份將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織夢內(nèi)容管理系統(tǒng)

去十三陵的路上,必要經(jīng)過昌平西關(guān),自然會看到李自成銅像。據(jù)說,這座銅像始建于1994年,作者是著名的雕塑家張照旭。原放置在北京德勝門外十公里的小營口,也就是當年李自成向北京城進軍的地方,后來為了修高速公路,就把李自成塑像移到了昌平西關(guān),放在了十三陵門口。李自成是一個典型的悲劇人物。他造反20xx年,執(zhí)政僅僅42天。真正登上大順王朝的寶座,也就是一兩天。在他身上最明顯地體現(xiàn)了“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率。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qū),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qū)。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fēng)水術(shù)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xiàn)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qū),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jīng)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fēng)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jīng)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xù)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墒沁@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guān)以后,為了報復(fù)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

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luò)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qū)。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jīng)被發(fā)掘了?,F(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F(xiàn)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jīng)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jié)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現(xiàn)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qū)的標志,是嘉靖年間制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xiàn)在國內(nèi)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云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qū)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qū)。在門兩側(cè)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guī)定這些人進入陵區(qū)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qū),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镞呌汹P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cè)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xù)沿著神道行走,會發(fā)現(xiàn)在神路兩側(cè),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后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后立的順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xiàn)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后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征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xiàn)在我們就要已經(jīng)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20xx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guān)系。而他的賢內(nèi)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nèi)訓(xùn)》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殿?nèi)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shè)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設(shè)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筑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nèi)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尸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么科學(xué)根據(jù)。在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guī)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槨用的,那為什么兩個皇后的棺槨也出現(xiàn)在這里呢?這個現(xiàn)象在史料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可是根據(jù)專家推測:在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著七月就是萬歷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紅丸案,在這短短百日之內(nèi),死了兩位皇帝,一位皇后,還有孝靖皇后還要遷葬,這么巨大的任務(wù)都壓在了剛剛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開,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墒堑搅说貙m發(fā)現(xiàn)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并放入了后殿當中。現(xiàn)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宮中棺槨的擺設(shè)呈這樣是怎樣一回事兒了吧。那好,現(xiàn)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出地宮。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對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四

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境內(nèi),距北京故宮五十公里。陵區(qū)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壽山主峰。四面環(huán)山,綠樹叢叢。南面又有龍虎兩山左右對峙,勢如門戶。當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東而去,好似天然的護陵河。南北貫通的高速路似一條巨龍連接著長陵至故宮。

明長陵為十三陵之首,永樂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樂皇帝建北京皇宮(故宮)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壽宮”。陵園規(guī)模宏大,用料嚴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明長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樂帝后的場所,建筑在漢白玉雕刻成的三層臺基上,金磚鋪地。所有木件全用金絲楠木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徑,十幾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殿中端坐于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佳作。此外陳列著明陵地宮出土文物數(shù)百件,播放1956年發(fā)掘地宮的實況錄像,幫助游人解開地宮之謎。

明長陵,建筑最早、面積最大、規(guī)模最宏偉、工藝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護最完整。歷經(jīng)六百年滄桑,仍完好無損,金碧輝煌。它早已被公布為全國第一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不權(quán)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輝煌的藝術(shù)成就,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每年數(shù)以百萬計的中外游人和各界專家學(xué)者,而且永樂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為的皇帝,所以長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勝地之一。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五

各位親愛的朋友,我是旅行社導(dǎo)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大家!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十三陵,它是著名的一個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所以請大家仔細聆聽導(dǎo)游詞介紹。

各位現(xiàn)在往這邊看——這是十三陵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F(xiàn)在往前看,這是十三陵的正門——大宮門,皇帝每次祭陵就要在大宮門前下馬進入。

好了,我們面前的就是長陵了。長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也是最大、年代最久的陵墓。接著看到的是定陵,我們進定陵地宮看一看。這地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大殿?,F(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地宮的精華部分了,這些全部都是皇帝生前的用品,珍貴奢侈,大家都嘆為觀止了吧!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guān)系。而他的賢內(nèi)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nèi)訓(xùn)》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顑?nèi)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下午5點前集合回去。有誰還想更仔細看看導(dǎo)游詞的嗎?好了,感謝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六

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產(chǎn),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天壽山麓,總面積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離天安門約五十公里。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監(jiān)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嬪、兩位太監(jiān)。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京十三陵

導(dǎo)游詞

范文,歡迎借鑒參考。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qū),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qū)。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fēng)水術(shù)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xiàn)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qū),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jīng)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fēng)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jīng)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xù)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墒沁@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guān)以后,為了報復(fù)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luò)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qū)。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jīng)被發(fā)掘了?,F(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現(xiàn)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jīng)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jié)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現(xiàn)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qū)的標志,是嘉靖年間制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xiàn)在國內(nèi)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云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qū)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qū)。在門兩側(cè)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guī)定這些人進入陵區(qū)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qū),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里邊有赑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cè)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xiàn)在我們就要已經(jīng)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20xx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guān)系。而他的賢內(nèi)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nèi)訓(xùn)》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殿?nèi)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咱們從殿后的門一出來,就到達了第三進院落,每座陵墓的標志——明樓就在這里。大家可以看到這里也有一個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紅色。

由于長陵的地宮沒有發(fā)掘,所以我們在長陵的游覽就先告一段落。不過大家不用著急,接下來我們將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讓大家參觀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宮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萬歷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為人和永樂皇帝朱棣可以說成為了鮮明的對比。他非常貪婪懶惰,在他九歲即位的時候,由于有大臣張居正的輔佐,國家發(fā)展的還算比較穩(wěn)定,可是后來張居正病逝,他便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選擇了陵地,花費了800萬兩白銀,用了六年時間,建了工程質(zhì)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為陵寢修建的非常滿意,而在地宮當中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真實一位讓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當中,竟然有20xx年不理朝政,導(dǎo)致國家處于癱瘓狀態(tài)。后人評論,其實明朝滅亡的命運,在萬歷皇帝朱翊鈞時就已經(jīng)成為定局了。他有兩位皇后,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與他有了一個男孩,就是后來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貴,她就被封為貴妃。但是她比朱翊鈞早死了九年,并沒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來追封她為太皇太后的時候,才與萬歷皇帝朱翊鈞,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寢。朱翊鈞的另一個皇后孝端與他沒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鈞也去世了,所以他們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過了碑亭,我們所看到的兩座高石臺基就是定陵陵恩門和陵恩殿的遺址。這里原來也叫享殿,它是舉行祭祀典禮的地方,當時面闊七間,清兵入關(guān)的時候曾經(jīng)遭到破壞,到了乾隆年間,對這里進行了修復(fù),但是后來又遭到了破壞。

在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陳列室,這里陳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宮挖掘之后興建的。展室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側(cè)主要陳列地宮出土的萬歷皇帝的隨葬品,北側(cè)則是兩位太后的隨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盡可以一飽眼福。

現(xiàn)在來到了明樓,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標志。明樓為石結(jié)構(gòu)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終沒有遭到破壞。在明樓黃色琉璃瓦頂上,鑲有一塊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樓內(nèi)的碑額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則刻有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個大字。它與寶城相連。寶城是一道用城磚壘起的圓形大墻,墻上有垛口,城墻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長800米,在它圍繞的中間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實就是皇陵的墳頭,叫做寶頂。

咱們現(xiàn)在正從左側(cè)的通道走入地宮。定陵地宮的挖掘工作是從1956年5月開始的,在1958年結(jié)束。最開始,工作人員是發(fā)現(xiàn)了寶城西南側(cè)墻上露出了一處券門,于是就正對著券門開了第一條探溝,到了底部發(fā)現(xiàn)了用城磚砌成的隧道。在三個月以后,沿著隧道的方向在明樓西面開了第二條探溝,在這條探溝的挖掘過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時至今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從而得到了關(guān)于打開地宮的正確方向。工作人員沿著這個方向,又開了第三條探溝,最終找到了石隧道,并且發(fā)現(xiàn)了金剛墻,打開金剛墻,里邊有一個方形的石券室,在西側(cè)正中有兩扇漢白玉的石門,從里邊頂著“自來石”,而工作人員只用了鐵絲和木板,不到五分鐘,就將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宮打開了。

地宮深度是27米,總面積達到了1195平方米,整個建筑的用料都是磚石,可以說是地下的無梁殿,禮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宮制”,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殿堂由七扇漢白玉門連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寬1.7米,重達4噸,看上去很笨重,其實設(shè)計非常的合理。石門的重心偏向門軸,所以開關(guān)自如;門扇上橫著設(shè)有防止倒塌的青銅扇管,重量大約是10噸;在門正面雕刻有乳狀門釘和銜環(huán)鋪首,背面與之相對應(yīng)的地方有一個凸起的部分,關(guān)門以后,自來石就承托在這里。

在地宮前殿和左右兩個配殿中沒有任何的陳設(shè)。而現(xiàn)在到達的中殿高7.2米,寬6米,地面是金磚鋪地,據(jù)記載,這種磚會越擦越亮的。殿中陳設(shè)有漢白玉石寶座,它的樣式和皇帝生前寶座是一樣的,在前邊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寶座雕有鳳頭,而萬歷皇帝的寶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龍頭。原來寶座的陳列是呈品字形的,后來為了方便游人參觀,才改變了陳設(shè)。在三個寶座之前,設(shè)有祭祀用具黃琉璃五供,包括一個香爐,兩個燭臺,和兩個香瓶,和嘉靖年間的青花云龍大瓷缸,這個缸中原來是盛有香油,里邊放有燈芯的,叫做長明燈,但是由于關(guān)門后地宮缺氧,所以這盞燈并沒有長明。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shè)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設(shè)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筑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nèi)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尸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么科學(xué)根據(jù)。在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對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各位親愛的朋友,我是旅行社導(dǎo)游小王,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歡迎大家!今天我們將要參觀的景點是十三陵,它是著名的一個皇帝陵墓群,里面涉及到豐富的歷史知識,所以請大家仔細聆聽導(dǎo)游詞介紹。

各位現(xiàn)在往這邊看——這是十三陵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了?,F(xiàn)在往前看,這是十三陵的正門——大宮門,皇帝每次祭陵就要在大宮門前下馬進入。

好了,我們面前的就是長陵了。長陵是朱棣和徐皇后的陵墓,也是最大、年代最久的陵墓。接著看到的是定陵,我們進定陵地宮看一看。這地宮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大殿。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地宮的精華部分了,這些全部都是皇帝生前的用品,珍貴奢侈,大家都嘆為觀止了吧!

接下來大家自由活動,下午5點前集合回去。有誰還想更仔細看看導(dǎo)游詞的嗎?好了,感謝大家,祝大家有愉快的一天!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qū),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qū)。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fēng)水術(shù)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xiàn)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qū),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jīng)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fēng)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jīng)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xù)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墒沁@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guān)以后,為了報復(fù)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luò)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qū)。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jīng)被發(fā)掘了?,F(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F(xiàn)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jīng)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jié)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七

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我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分享的明十三陵

導(dǎo)游詞

,僅供參考!

各位朋友,我們現(xiàn)在來到了明十三陵中最大,年代最久的眾陵之首——長陵。長陵位于天壽山下,始建于公元1420xx年,先后歷時四年建成,陵內(nèi)葬有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及徐皇后。

永樂皇帝初為燕王,后從侄子朱允文手中奪得皇位,因他在北京起家,又考慮到北京地勢的重要性,于是在1420xx年自南京遷都北京。除長陵外,北京的紫禁城、天壇等建筑都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為后人留下了不少著名的建筑。他厚文重武,安內(nèi)攘外,不但在軍事上修筑長城,而且又派人編著了舉世名著——《永樂大典》。不但發(fā)展農(nóng)業(yè),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又派鄭和下西洋,開拓了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與東南亞各國的友好往來。但他也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最殘酷的是采用活人殉葬制度,他死后,有不少宮妃被賜死殉葬。

長陵的主要建筑有陵門、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寶頂?shù)?,分為三進院落。自陵門到陵恩門為第一進院落,東南角有碑亭一座,原來無字,立于明嘉靖年間,清順治皇帝看過長陵后在碑的正面有滿漢兩種文字寫了謁陵感受,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明陵八韻。第二進院落自陵恩門到內(nèi)紅門,院內(nèi)在漢白玉臺階之上威然矗立著我國最好的楠木大殿——長陵的陵恩殿,殿內(nèi)有楠木巨柱60根,當中4根直徑為1米以上,大殿現(xiàn)在展出定陵出土文物。第三進院落是自內(nèi)紅門至明樓,明樓前有二柱牌坊、石五供,明樓額上寫“長陵”二字,內(nèi)設(shè)“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

明樓兩側(cè)連寶城,寶城中央的高大土丘為寶頂,寶頂下面即是地宮。長陵的地宮尚未發(fā)掘,在十三個陵中只有定陵的地宮被打開。

現(xiàn)在,各位一定很想知道,那神秘的地宮是什么樣子的吧?參觀完長陵后我們就去參觀定陵的地下宮殿。

各位朋友,請往右側(cè)的窗外看,這是十三陵陵區(qū)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門六柱十一樓,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歷史了。

現(xiàn)在請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個大門,門開三洞,這便是明十三陵陵區(qū)的正門——大宮門。因其顏色為紅色,故又稱之為大紅門。在大宮門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馬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皇帝到這來祭陵,至此也必須下馬。原來在大宮門的兩側(cè)連有40公里長的圍墻,設(shè)為禁區(qū),重兵把守。其實就是一座為*皇帝而設(shè)的“紫禁城”。明朝規(guī)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实勖看渭懒瓯阍诖髮m門前下馬進入陵區(qū)。

在大宮門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欞星門,這條路被稱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簡介。大家請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長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樂皇帝的功績,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cè)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cè)是清朝嘉慶皇帝論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齊地排列于神路兩側(cè)的石像生,何為石像生呢?其實就是些石人、石獸等,即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們將為*的帝王們在另一個世界提供服務(wù)。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獸24只,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和大象,每種獸4只,兩立兩臥。此外還有石人12個,即文臣、武將、勛臣各4人。

在神路的盡頭是欞星門,俗稱龍鳳門,當?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此處意為“天門”,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過此門后,靈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們馬上就到了,請大家收拾一下隨身物品,帶好照像機,我們準備參觀十三陵之首——長陵。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要參觀十三陵景區(qū)。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區(qū)內(nèi)葬有明朝的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xx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區(qū)境內(nèi),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qū)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戶,是理想的“風(fēng)水寶地”。在這個小盆地內(nèi),扇形分布著十三個帝王陵。那么是誰相中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呢?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那此處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別著急,請聽我細細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臨死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這使得當時被封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滿。為什么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當時他的三個哥哥都以*,論資排輩,他才是理所應(yīng)當?shù)幕饰焕^承人。于是為了爭奪皇位,叔侄子倆打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后,朱棣奪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卻不知所終,既不知所終,當然無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兩位皇帝的陵一個在南京,一個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但人豈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繼位后不久,便一直籌劃著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qū)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jīng)過多次篩選,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后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后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統(tǒng)及第七個皇帝景泰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于正統(tǒng)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他的弟弟被推上了臺,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為新皇帝。并改年號為景泰。新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希望從此好景常在,國泰民安,但是這年號未能應(yīng)驗,而是好景不長。正統(tǒng)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爭暗斗,后來正統(tǒng)皇帝復(fù)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場,先被降為王,連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禮制葬在了頤和園西側(cè)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統(tǒng)皇帝改年號為天順,前后做了20xx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國皇帝崇禎,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區(qū)內(nèi)?,F(xiàn)在各位都明白為什么明朝有16個皇帝區(qū)卻只有13個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區(qū)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八

舉世聞名的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境內(nèi)天壽山南麓,自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藏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這里先后修建了13座金壁輝煌的帝王陵墓、7座妃子墓、1座太監(jiān)墓。共埋葬了13位皇帝、23位皇后、2位太子、30余名妃嬪、2位太監(jiān),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明十三陵建筑雄偉,體系完整,歷史悠久,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明定陵是萬歷皇帝的陵寢,地面建筑的總布局呈前方后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xué)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征意義。定陵早在萬歷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

看過“十三陵定陵導(dǎo)游詞“的還看了: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九

北京十三陵它用一條總神道、一座石牌坊、一組石像生,把整個陵區(qū)聯(lián)系在了一起,形成了一個整體,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較多的帝王陵墓群。下面小編整理了有關(guān)導(dǎo)游詞,供大家參考!

北京昌平縣境內(nèi),有一處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聞名的十三陵。

在周圍40公里的范圍內(nèi),埋葬著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從葬宮女等。

(一)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

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shù)士風(fēng)鑒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qū)尋找"吉壤"。

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

后來江西術(shù)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

朱棣視察后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黃土山為天壽山。

永樂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長陵。

明代歷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陸續(xù)在此建陵。

明制規(guī)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

每次謁陵耗費巨大。

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幾度遭到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是清兵入關(guān)。

明末清太祖崛起于東北,威脅明朝安全。

有人說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的祖墳風(fēng)水有關(guān)。

他們(金人)的祖墳在房山,如搗毀,清兵即滅。

天啟皇帝于天啟二年(1622)派人毀房山金陵,并建關(guān)帝廟鎮(zhèn)之。

清兵入關(guān)后,采取同樣的報復(fù)手段,破壞了明陵。

清乾隆五十年,為了攏絡(luò)漢人,曾下令修繕明陵。

民國時期,1914年左右,當?shù)睾兰潬帄Z產(chǎn)權(quán),明陵又遭破壞。

1?陵墓區(qū)范圍

墓區(qū)原有一道40公里長的圍墻。

紅色圍墻自南邊的大宮門起,依山而筑,設(shè)有中山口、東山口、老君堂口、賢莊口、灰?guī)X口、錐子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個關(guān)口,各口駐兵把守。

現(xiàn)在紅墻已無,但從地名上看還能了解到當年的墓區(qū)范圍。

2?陵墓中軸線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區(qū)最南端的建筑。

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

夾桿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十六條生龍,造型生動。

(2)大宮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qū)的正門。

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墻。

門前豎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

門內(nèi)有數(shù)千軍士守護,任何人不得闖入。

當時規(guī)定"謀毀山陵者,以謀大逆論,不分首從,俱凌遲處死"。

山陵內(nèi)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fā)往邊疆充軍。

(3)碑樓

該樓為重檐頂四出陛、樓內(nèi)??馱巨碑,即長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該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

正面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長子仁宗朱高熾撰。

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地記錄了長、永、定、思幾座陵墓的殘破情況。

碑東側(cè)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cè)是嘉慶九年(1804)清仁宗論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兩側(cè)有一組石雕群,24獸,12人,共18對,36個。

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臥二立。

武臣、文臣、勛臣各4人。

(5)欞星門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此處有"天門"之意,門三道之間有短垣相隔。

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當?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

欞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二)埋葬帝后簡表

(三)長陵

長陵是十三陵中第一陵,占地10公頃。

墓主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

1?陵園平面布局

陵墓有三進院落。

第一進院落從陵門到?恩門。

陵門內(nèi)東西側(cè)原有神廚、神庫各5間。

東南角有碑亭一座,無碑文,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

清順治皇帝見過陵墓后,于順治十六年(1659),在石碑正面用漢、滿兩種文字鐫刻其謁陵感受。

碑陰是乾隆皇帝于1785年謁陵后鐫刻的謁明陵八韻。

第二進院落從?恩門至內(nèi)紅門。

院內(nèi)?恩殿寬9間,深5間,重檐廡殿頂。

殿內(nèi)60根楠木柱,當中4根柱直徑都在1米以上。

該殿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

殿中原有大佛龕,供成祖和徐皇后。

殿兩側(cè)原有廊廡15間,現(xiàn)已無存。

第三進院落從內(nèi)紅門至明樓。

院內(nèi)前部是二柱牌坊,依次為石五供、明樓和寶城。

明樓是每座陵墓的標幟,也是每座陵墓中軸線上的最高建筑。

樓頂為重檐歇山式,建于方城之上,四出陛,額曰"長陵"。

刻碑為萬歷三十二年重立。

原碑刻"太宗"(朱棣原來的廟號),后來世宗嘉靖皇帝于嘉靖七年改太宗為成祖,未換石碑,只用木雕成祖之碑鑲之。

萬歷三十二年(1604)雷擊起火,木雕被毀。

大學(xué)士沈一貫奏請改新碑。

明樓兩側(cè)連寶城,城內(nèi)園丘即寶頂,周一百丈,下面即地宮。

2?東西井

長陵的陵園還轄屬東西井。

東井在德陵饅頭山之南,西井在定陵西北。

"井"內(nèi)葬著被"賜死"的殉葬宮妃。

她們是皇帝的地下隨侍,雖賜死但無資格入地宮。

埋葬她們的墳(豎葬)叫"井"。

(四)定陵

定陵在昭陵東北大峪山(原名小峪山)下,埋葬著明代第十三代帝王萬歷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二位皇后。

萬歷十一年(1583)朱翊鈞借祭陵的機會勘察了陵區(qū),最后決定在小峪山為己建陵,改小峪山為大峪山。

因陵地有巨石,工程量級大,有人諫阻其不聽,決定次年開工。

朱翊鈞時年才22歲。

從萬歷十二年開工,至萬歷十八年竣工,歷時6年之久。

墓穴工程質(zhì)量極佳。

竣工后,28歲的萬歷皇帝,曾在自己的地宮中飲酒歡賀,然后將墓口封閉。

朱翊鈞是個殘暴荒淫之君,在位48年不問朝政,縱飲歡樂,還巧立名目廣納民女,如選"九嬪"、"十俊"等。

1?景觀介紹

(1)神功圣德碑

該碑是無字碑,碑身為精美的青白石石雕,碑首云龍交盤,游水戲珠,碑座是一個昂首遠眺石??,下面有海水波紋。

碑身背面有一碗口大白痕,似滿月,潔白晶瑩,故該碑俗稱月亮碑。

傳說幾百年前月亮碑能發(fā)光,還能隨朔望而圓缺,后來因陵園遭火,失去了靈氣。

(2)?恩門、?恩殿遺址

陵恩殿也叫享殿,原來建筑面闊為7間。

清兵入關(guān)后,曾遭破壞。

乾隆五十年整修過一次,將陵恩殿由大改小,改為五間。

到1914年左右,又一次被燒毀,現(xiàn)在可以看到陵恩門、陵恩殿殿基遺址。

(3)陳列室

明樓前庭院兩側(cè)辟有定陵出土文物陳列室。

南側(cè)為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萬歷皇帝的出土文物(包括復(fù)制品),如謚寶、謚冊、金冠、玉帶、盔甲、刀劍、金銀器皿、絲織品等。

北側(cè)為第二陳列室,主要陳列孝端、孝靖兩皇后的隨葬品,其中一頂鳳冠為十二龍九鳳,一頂為六龍三鳳。

冠上金龍口銜寶珠、飾滿朵朵翠云,中心是以寶石綴成的珠花……定陵中出土文物共有3000多件。

(4)明樓

這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好的建筑,因其通體皆石,斗拱梁枋全由石料雕成,再漆飾彩繪,美觀大方不怕火燒。

十三陵中,只永、定二陵明樓為石質(zhì)。

明樓內(nèi)的石碑、碑額篆書"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字。

神宗是廟號。

歷史上皇帝死去之后,按照習(xí)慣要由他的子孫和臣子擬定一個比較好聽的文字給予追加封號,稱為"謚法"。

朱翊鈞的謚號是"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顯"字是他謚號的簡稱。

(5)寶城

明樓兩側(cè),連接著寶城。

寶城是一道圓形的大墻,用城磚壘起,周長約750米,寶城的垛口,是仿照永陵的做法,全部用花斑石壘砌,清朝破壞明陵時,把這些花斑石毀掉,現(xiàn)在陵院中還可見到零星的花斑石。

寶城內(nèi)、土丘,即是寶頂,寶頂下面為地宮。

(6)關(guān)于兩位附葬皇后

孝端皇后死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四月,未過百日,同年七月朱翊鈞駕崩,故二人梓宮同時葬入地宮。

孝靖王氏位份低下,因其生之子朱常洛于萬歷二十九年冊立為太子,母以子貴,于萬歷三十四年晉封為皇貴妃。

萬歷三十九年,王氏皇貴妃病故。

按制,貴妃不能入地宮,故埋在天壽山東井附近的平岡地。

萬歷帝死后,太子繼位,本應(yīng)為其母遷墳安葬,但朱常洛只做了29天皇帝就一命嗚呼了。

熹宗朱由校繼位,年號天啟,追封孝靖為皇太后,于萬歷四十八年十月遷祖母墳附葬定陵地宮。

(7)地宮(玄宮)

發(fā)掘經(jīng)過:1955年10月由吳晗、郭沫若、范文瀾、鄧拓、沈雁冰等人聯(lián)名上書國務(wù)院,建議發(fā)掘明陵墓。

批準后,成立了長陵發(fā)掘委員會,由29歲的趙其昌任發(fā)掘隊長,鄭振鐸指導(dǎo)工作,1956年5月開始先試掘定陵。

從定陵寶城內(nèi)側(cè)開了寬3?5米,長20米的第一條探溝。

3個月后,發(fā)現(xiàn)了隧道的一端。

這是由兩道大墻夾著的露天大道,梓宮過后又用黃土回填。

在明樓西面又開了寬10米、長30米的第二條探溝。

1956年9月3日,當挖到7?5米深時發(fā)現(xiàn)了一塊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字樣。

對此碑的看法意見不一,但根據(jù)石碑所指,在1957年5月于隧道盡頭,發(fā)現(xiàn)了一堵大墻,當是金剛墻。

墻上有凹痕,顯然是門的痕跡。

拆開缺口,順繩下去,除地面上散落的料珠及鋪地的木料外,無他物,此處肯定不是地宮。

發(fā)掘者稱其為隧道券。

隧道券為磚頂拱券,一端有兩扇大石門,九排門釘,獸首銜環(huán),潔白光潤,里面頂著"自來石"。

工人僅用鐵絲和木條,不到5分鐘就巧妙地把沉睡了337年的地宮打開了。

定陵玄宮透視圖 地宮內(nèi)狀況:地宮是陵墓中最主要的部分,由前、中、后和左、右五個廳組成。

總深度27米,構(gòu)筑面積1195平方米。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十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qū),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qū)。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派了一些風(fēng)水術(shù)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xiàn)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qū),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jīng)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fēng)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jīng)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xù)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墒沁@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guān)以后,為了報復(fù)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luò)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qū)。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jīng)被發(fā)掘了。現(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F(xiàn)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jīng)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jié)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現(xiàn)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qū)的標志,是嘉靖年間制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xiàn)在國內(nèi)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云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qū)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qū)。在門兩側(cè)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guī)定這些人進入陵區(qū)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qū),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里邊有赑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cè)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xiàn)在我們就要已經(jīng)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在14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guān)系。而他的賢內(nèi)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nèi)訓(xùn)》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殿?nèi)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印6闹軇t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咱們從殿后的門一出來,就到達了第三進院落,每座陵墓的標志——明樓就在這里。大家可以看到這里也有一個碑亭,石碑上刻有成祖文皇帝之陵,因為皇帝姓朱,所以碑身也都是用的朱砂紅色。

由于長陵的地宮沒有發(fā)掘,所以我們在長陵的游覽就先告一段落。不過大家不用著急,接下來我們將要去的定陵,就可以讓大家參觀到古代皇帝的地下宮殿了。

定陵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萬歷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位皇后的合葬墓。朱翊鈞是明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為人和永樂皇帝朱棣可以說成為了鮮明的對比。他非常貪婪懶惰,在他九歲即位的時候,由于有大臣張居正的輔佐,國家發(fā)展的還算比較穩(wěn)定,可是后來張居正病逝,他便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選擇了陵地,花費了800萬兩白銀,用了六年時間,建了工程質(zhì)量最好的定陵,而他居然因為陵寢修建的非常滿意,而在地宮當中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真實一位讓人苦笑不得的皇帝。而他不僅如此,在他在位的48年當中,竟然有28年不理朝政,導(dǎo)致國家處于癱瘓狀態(tài)。后人評論,其實明朝滅亡的命運,在萬歷皇帝朱翊鈞時就已經(jīng)成為定局了。他有兩位皇后,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孝靖皇后身份低下,可是與他有了一個男孩,就是后來的“一月天子”朱常洛,母以子貴,她就被封為貴妃。但是她比朱翊鈞早死了九年,并沒有葬在定陵里,直到后來追封她為太皇太后的時候,才與萬歷皇帝朱翊鈞,孝端皇后共同葬入陵寢。朱翊鈞的另一個皇后孝端與他沒有孩子,在她去世后不到百日,朱翊鈞也去世了,所以他們是同日葬入定陵的。

過了碑亭,我們所看到的兩座高石臺基就是定陵陵恩門和陵恩殿的遺址。這里原來也叫享殿,它是舉行祭祀典禮的地方,當時面闊七間,清兵入關(guān)的時候曾經(jīng)遭到破壞,到了乾隆年間,對這里進行了修復(fù),但是后來又遭到了破壞。

在往前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陳列室,這里陳列展出的都是定陵的出土文物,是在地宮挖掘之后興建的。展室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南側(cè)主要陳列地宮出土的萬歷皇帝的隨葬品,北側(cè)則是兩位太后的隨葬品,都非常精美,各位盡可以一飽眼福。

現(xiàn)在來到了明樓,它也是定陵陵墓的標志。明樓為石結(jié)構(gòu)建筑,是定陵地面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終沒有遭到破壞。在明樓黃色琉璃瓦頂上,鑲有一塊高大的石榜,刻有定陵二字,在明樓內(nèi)的碑額上篆有大名二字,而碑身上則刻有神宗顯皇帝之陵七個大字。它與寶城相連。寶城是一道用城磚壘起的圓形大墻,墻上有垛口,城墻高7.5米,上厚下薄,周長800米,在它圍繞的中間有一個人工堆成的大土丘,其實就是皇陵的墳頭,叫做寶頂。

咱們現(xiàn)在正從左側(cè)的通道走入地宮。定陵地宮的挖掘工作是從1956年5月開始的,在1958年結(jié)束。最開始,工作人員是發(fā)現(xiàn)了寶城西南側(cè)墻上露出了一處券門,于是就正對著券門開了第一條探溝,到了底部發(fā)現(xiàn)了用城磚砌成的隧道。在三個月以后,沿著隧道的方向在明樓西面開了第二條探溝,在這條探溝的挖掘過程中,碰到了刻有“此時至今剛墻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的石碑,從而得到了關(guān)于打開地宮的正確方向。工作人員沿著這個方向,又開了第三條探溝,最終找到了石隧道,并且發(fā)現(xiàn)了金剛墻,打開金剛墻,里邊有一個方形的石券室,在西側(cè)正中有兩扇漢白玉的石門,從里邊頂著“自來石”,而工作人員只用了鐵絲和木板,不到五分鐘,就將沉睡了337年的定陵地宮打開了。

地宮深度是27米,總面積達到了1195平方米,整個建筑的用料都是磚石,可以說是地下的無梁殿,禮制上是仿明堂的“九重法宮制”,分為前中后左右五個殿堂由七扇漢白玉門連接,最大的一扇高3.3米,寬1.7米,重達4噸,看上去很笨重,其實設(shè)計非常的合理。石門的重心偏向門軸,所以開關(guān)自如;門扇上橫著設(shè)有防止倒塌的青銅扇管,重量大約是10噸;在門正面雕刻有乳狀門釘和銜環(huán)鋪首,背面與之相對應(yīng)的地方有一個凸起的部分,關(guān)門以后,自來石就承托在這里。

在地宮前殿和左右兩個配殿中沒有任何的陳設(shè)。而現(xiàn)在到達的中殿高7.2米,寬6米,地面是金磚鋪地,據(jù)記載,這種磚會越擦越亮的。殿中陳設(shè)有漢白玉石寶座,它的樣式和皇帝生前寶座是一樣的,在前邊也就是孝靖和孝端皇后的寶座雕有鳳頭,而萬歷皇帝的寶座靠背和扶手都雕有龍頭。原來寶座的陳列是呈品字形的,后來為了方便游人參觀,才改變了陳設(shè)。在三個寶座之前,設(shè)有祭祀用具黃琉璃五供,包括一個香爐,兩個燭臺,和兩個香瓶,和嘉靖年間的青花云龍大瓷缸,這個缸中原來是盛有香油,里邊放有燈芯的,叫做長明燈,但是由于關(guān)門后地宮缺氧,所以這盞燈并沒有長明。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shè)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設(shè)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筑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nèi)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尸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么科學(xué)根據(jù)。在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對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十一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是明朝皇帝們選定的陵墓。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guī)肀本┟魇?p>導(dǎo)游詞

。

各位朋友,請往右側(cè)的窗外看,這是十三陵陵區(qū)的標志性建筑物——石牌坊,它是我國保存至今的最大的石牌坊,共有五門六柱十一樓,建于公元1540年,至今已有四百六十多年歷史了。

現(xiàn)在請大家往前看,前方有一個大門,門開三洞,這便是明十三陵陵區(qū)的正門——大宮門。因其顏色為紅色,故又稱之為大紅門。在大宮門的左右各立有一座皇帝下馬碑,上書“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在古代皇帝到這來祭陵,至此也必須下馬。原來在大宮門的兩側(cè)連有40公里長的圍墻,設(shè)為禁區(qū),重兵把守。其實就是一座為*皇帝而設(shè)的“紫禁城”。明朝規(guī)定,每年大祭三次,小祭四次?;实勖看渭懒瓯阍诖髮m門前下馬進入陵區(qū)。

在大宮門之后依次是碑亭、石象生、欞星門,這條路被稱為神路,下面我把神路上的建筑向各位做一簡介。大家請看前面的碑亭,里面是長陵的神功圣德碑。正面是碑文,列述永樂皇帝的功績,碑的背面是清乾隆皇帝寫的《哀明陵三十韻》,碑東側(cè)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cè)是清朝嘉慶皇帝論述明亡的原因。

在碑亭之后便是整齊地排列于神路兩側(cè)的石像生,何為石像生呢?其實就是些石人、石獸等,即為象征生命的石雕,它們將為*的帝王們在另一個世界提供服務(wù)。十三陵的神路上有石獸24只,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和大象,每種獸4只,兩立兩臥。此外還有石人12個,即文臣、武將、勛臣各4人。

在神路的盡頭是欞星門,俗稱龍鳳門,當?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此處意為“天門”,即皇帝皇后等人的棺樽通過此門后,靈魂便升入了天堂。

我們馬上就到了,請大家收拾一下隨身物品,帶好照像機,我們準備參觀十三陵之首——長陵。

各位朋友,過一會兒,我們將要參觀十三陵景區(qū)。首先,我為大家介紹一下。明十三陵是世界上埋葬皇帝最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皇帝陵墓群,陵區(qū)內(nèi)葬有明朝的十三個皇帝,二十三個皇后及諸多嬪妃、太子及公主等。

明十三陵始建于公元1420xx年,位于北京北部的昌平區(qū)境內(nèi),距市中心50公里,整個陵區(qū)是個小盆地,以天壽山做為天然屏障,左右有龍山、虎山,守住門戶,是理想的“風(fēng)水寶地”。在這個小盆地內(nèi),扇形分布著十三個帝王陵。那么是誰相中了這塊風(fēng)水寶地呢?明朝有十六個皇帝,那此處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呢?別著急,請聽我細細道來。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死后葬在了南京的明孝陵。他臨死傳位給皇太孫朱允文,這使得當時被封為燕王的朱棣非常不滿。為什么呢?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當時他的三個哥哥都以*,論資排輩,他才是理所應(yīng)當?shù)幕饰焕^承人。于是為了爭奪皇位,叔侄子倆打了起來。這就是歷史上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最后,朱棣奪了皇位,而他的侄子朱允文卻不知所終,既不知所終,當然無法建陵,于是明朝的前兩位皇帝的陵一個在南京,一個未建皇陵。

朱棣做皇帝以后,改年號為永樂,希望天下太平,永遠快樂,但人豈有不死之理?于是在他繼位后不久,便一直籌劃著兩件大事:一是遷都北京;二是在北京周邊地區(qū)為自己及子孫們找一塊萬年壽域。經(jīng)過多次篩選,最后才相中了昌平北部的黃土山,后改為天壽山。永樂皇帝死后與他的徐皇后葬入了十三陵最早且最大的皇陵——明長陵。

到了明代第六位皇帝正統(tǒng)及第七個皇帝景泰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于正統(tǒng)皇帝御駕親征被俘虜,他的弟弟被推上了臺,做在了哥哥的位置上,成為新皇帝。并改年號為景泰。新皇帝改年號為景泰,希望從此好景常在,國泰民安,但是這年號未能應(yīng)驗,而是好景不長。正統(tǒng)皇帝被放回后,兄弟二人明爭暗斗,后來正統(tǒng)皇帝復(fù)辟成功,重新登上了座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想而知景泰皇帝的下場,先被降為王,連死后也未能葬在十三陵,而是以親王禮制葬在了頤和園西側(cè)的金山口。重新登上王位的正統(tǒng)皇帝改年號為天順,前后做了20xx年皇帝,死后葬在了十三陵的裕陵,自此以后,直至亡國皇帝崇禎,死后都葬在了十三陵陵區(qū)內(nèi)?,F(xiàn)在各位都明白為什么明朝有16個皇帝區(qū)卻只有13個陵了吧!今天十三陵景區(qū)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每天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前來參觀。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qū),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qū)。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20xx年派了一些風(fēng)水術(shù)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xiàn)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qū),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jīng)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fēng)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jīng)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xù)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墒沁@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guān)以后,為了報復(fù)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luò)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qū)。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jīng)被發(fā)掘了?,F(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F(xiàn)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jīng)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jié)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現(xiàn)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qū)的標志,是嘉靖年間制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xiàn)在國內(nèi)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云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qū)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qū)。在門兩側(cè)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guī)定這些人進入陵區(qū)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qū),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镞呌汹P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cè)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xù)沿著神道行走,會發(fā)現(xiàn)在神路兩側(cè),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后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后立的順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xiàn)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后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征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xiàn)在我們就要已經(jīng)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20xx年,在1420xx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20xx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guān)系。而他的賢內(nèi)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nèi)訓(xùn)》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殿?nèi)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而四周則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在中殿后面的就是后殿,它是地宮中最大的一個殿,高大9.5米,長31米,寬9.1米,地面上鋪設(shè)的是磨光的花斑石。在后殿中設(shè)有白石鑲邊的棺床一座,中央有一個長型方孔,中間填的是黃土,也就是選擇墓穴時的第一鏟黃土,叫做金井,它是整座陵寢建筑格局的基本點。在棺槨四周和棺槨內(nèi)放有玉石,或者在死者口中含有玉石,稱為玉葬。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古人認為金井可以溝通陰陽,交流生氣,而玉葬能夠保持尸體不腐爛。金井玉葬在明清兩代是最高等級的葬禮。當然這些都是古人的理想而已,沒有什么科學(xué)根據(jù)。在棺床的上安放有萬歷皇帝和兩位皇后的棺槨,還有裝隨葬品的26個木箱。

按照皇帝陵寢的規(guī)置,后殿只是安放皇帝棺槨用的,那為什么兩個皇后的棺槨也出現(xiàn)在這里呢?這個現(xiàn)象在史料中是沒有明確記載的,可是根據(jù)專家推測:在萬歷四十八年的時候,先是孝端皇后病逝,接著七月就是萬歷皇帝去世,而他的兒子朱常洛也在即位29天死于紅丸案,在這短短百日之內(nèi),死了兩位皇帝,一位皇后,還有孝靖皇后還要遷葬,這么巨大的任務(wù)都壓在了剛剛即位的皇帝朱由校身上,所以準備工作十分的倉促。而且當時正好是雨季,安放皇后的配殿不方便打開,于是皇帝皇后的棺槨就都從正門進去了。可是到了地宮發(fā)現(xiàn)配殿的甬道太窄了,皇后的棺槨進不去,所以只好將它們一并放入了后殿當中?,F(xiàn)在大家可以明白地宮中棺槨的擺設(shè)呈這樣是怎樣一回事兒了吧。那好,現(xiàn)在就請大家跟隨我走出地宮。

隨著參觀定陵的活動結(jié)束,我們今天的明十三陵之行也將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開展,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修繕明十三陵,這座規(guī)模宏大的帝王陵寢也將被永久的保存下去。同時,我也希望各位游客能對這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歡迎各位下次再來參觀。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十二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境內(nèi)天壽山南麓,距京城約50公里,總面積120多平方公里。接下來小編為大家編輯整理了北京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想了解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請關(guān)注應(yīng)屆畢業(yè)生考試網(wǎng)!

現(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來到了北京的遠郊昌平區(qū),那即將進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區(qū)。利用這段時間,我來給大家講解一下十三陵的歷史背景和說明。

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風(fēng)水術(shù)士到北京選擇“吉壤”,其實就是吉祥的土地,準備修建陵寢。當時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開始他們選在了口外的屠家營,可是皇帝姓朱,與豬同音,犯了地諱。然后又選在了昌平西南的羊山腳下,可是后面有個村子叫“狼口峪”,這樣豈不是更危險!后來選過京西的“燕家臺”,有與“宴駕”同音,太不吉利了。最后直到明永樂七年,才選定了現(xiàn)在的這片天壽山陵區(qū),在周圍有蟒山,虎峪,龍山和天壽山。這里正符合了陰陽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還有溫榆河經(jīng)過這里,真可以說是風(fēng)水寶地。從此可見當時皇帝要為自己修建一個陵寢要耗費多少精力啊。隨后,就開始修建了長陵,經(jīng)過四年終于竣工了。那明朝歷代的皇帝,也陸續(xù)在這里修建了陵寢。而且從1409修建長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滅亡,這200多年間,明十三陵的營建工程從來沒有間斷過。在這方圓40平方公里的范圍,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還有許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墒沁@里也沒能夠完整的保留下來,在清兵入關(guān)以后,為了報復(fù)金人將清太祖的祖墳毀掉,所以就將這里燒了。后來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為了籠絡(luò)漢人,就下令修繕陵區(qū)。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對這里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并且開放了的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宮已經(jīng)被發(fā)掘了?,F(xiàn)在這里已經(jīng)成為了全國重點風(fēng)景名勝區(qū),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F(xiàn)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個皇帝么?怎么在這里只有十三個皇帝的陵寢?其實原因很簡單,明太祖朱元璋因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當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因為被朱棣奪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這里就沒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時候,他曾經(jīng)被宦官王振慫恿,率軍親征,后來在河北懷來的土木堡被瓦刺軍俘虜,這個事件稱為“土木之變”,一國不能無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冊封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奪取皇位的“奪門之變”,所以在十三陵中沒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親王的禮節(jié)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這樣一來,大家一定都明白了為什么這里叫做十三陵了。

現(xiàn)在大家沿途看到的這一個石牌坊,就是陵區(qū)的標志,是嘉靖年間制造的。這個牌坊是5間6柱11樓,高有14米,寬達到了28.86米,是現(xiàn)在國內(nèi)保存下來最大、最精美的石牌坊,上邊的圖案裝飾也都是云龍圖案,反映了皇家建筑的特點。

大宮門就是陵墓區(qū)的正門兒,也叫大紅門。門是南向的,分三洞,在這個門里邊就是陵墓區(qū)。在門兩側(cè)都有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的下馬碑,因為當時規(guī)定這些人進入陵區(qū)都是要步行,否則可是要治罪的。而且這里也是禁區(qū),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隨便進入的地方,嚴重的是要被斬首的。而進了這個門兒,也就走進了貫穿陵園南北,能夠直接通到長陵陵門的神道,明朝的神道,也是我國歷代修建的帝王陵中神道最長的,其實他的主要作用就是讓皇帝靈魂通過的地方,全長有7公里。

我們一邊走著,就可以看到前邊有一個碑亭。這個碑亭是重檐歇山頂?shù)慕ㄖ?,里邊有赑屃馱著巨碑,這個就是長陵的神功頌德碑,正式建立于1435年,正面就是永樂皇帝的長子朱高熾寫的頌德碑文,有3000多字,而背面則是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哀明陵三十韻》,里邊詳細記錄了陵墓的破損情況。碑身的東面是清政府修繕陵墓的花費,西側(cè)則是在嘉慶九年論述明王朝滅亡的原因。

過了碑亭,我們繼續(xù)沿著神道行走,會發(fā)現(xiàn)在神路兩側(cè),都有很多石雕。其實這里一共有36座石雕,叫做石像生。緊挨著碑亭后邊的是兩根石望柱,接下來就是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馬,各有四匹,按照先臥后立的順序排列。然后是武臣、文臣和勛臣各有四人。修建這些,都是為了體現(xiàn)帝王生前的儀仗和死后的尊嚴。所以體積都非常大,雕刻的都非常精細。而且這些也都象征著皇帝在生前可以得到尊崇,到了死后也是同樣得到尊崇。,各方神圣和文武百官還是要為我獨尊。

再往前走,就可以看到一座欞星門,也叫龍鳳門,取天門之意。在這個三門六柱的門中央位置上,有三個火焰寶珠,所以這里也被叫做火焰牌坊。

我們其實一直都是沿著神道來前進的,來回顧一下,先是石牌坊,然后到了大宮門,現(xiàn)在我們就要已經(jīng)進入了長陵了。碑亭,石象生,過了龍鳳門,還有一段路程就可以到達長陵的陵門了。而我們所說的整個陵墓群的中軸線其實也就是這條貫穿陵園南北,全長共7公里的神道。

說到長陵,它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始建于1409年,在1416年全部建成,是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和徐皇后的合葬墓。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當朱元璋死后,朱棣就以靖難為名,從北平發(fā)兵攻下南京,并且從當時的皇帝朱允文手中奪得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這件事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朱棣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當了皇帝以后仍然為了鞏固明朝的統(tǒng)治而連年征戰(zhàn),并且在1420年做出了遷都北京的重大決定。在他所統(tǒng)治的明朝年間,國庫充實,政局穩(wěn)定,而且還命人寫作了《永樂大典》這部我國歷史上最大的類書,派鄭和七下西洋,發(fā)展了各國之間友好關(guān)系。而他的賢內(nèi)助徐皇后,也就是明朝開國元勛徐達的女兒也是一位有中國古典美的女性,她曾經(jīng)編寫了《內(nèi)訓(xùn)》和《勸善》用以化育人心,在用了五年的時候病逝了。值得一提的是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并不是朱棣,而是徐皇后。長陵共占地10公頃,中軸線由陵恩門,陵恩殿,明樓,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陵墓共有三進院,第一進院是從陵門道陵恩門,可以看到左右兩側(cè)各有一個小碑亭,但當時上面都沒有文字,現(xiàn)在的文字是清順治皇帝寫上的。陵恩殿坐落在陵墓的第二進院落中,在1412,明永樂十四年建成,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地方。它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廡殿頂?shù)慕ㄖ?,殿?nèi)有60根楠木柱,中間的四根直徑都達到了一米以上,是國內(nèi)最好的楠木殿。原來陵恩殿中陳列有大佛龕,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后人制作的永樂皇帝坐像,大家可以繞道坐像的后邊來看一下,可以看到椅背上刻有一條龍,而龍頭則正對著萬歷皇帝的頭部,這象征著皇帝是真龍?zhí)熳印6闹軇t是出土文物的展覽。

明十三陵導(dǎo)游詞篇十三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北京昌平縣境內(nèi),有一處明代帝王陵墓群,即中外聞名的十三陵。在周圍40公里的范圍內(nèi),埋葬著明代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眾多的嬪妃、太子、公主、從葬宮女等。

(一)概況

明永樂五年(1407)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朱棣命禮部、工部及術(shù)士風(fēng)鑒先生等人,在北京郊區(qū)尋找"吉壤"。先后曾指定潭柘寺、燕家臺、屠家營等處,朱棣均不滿意。后來江西術(shù)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可做萬年壽域,名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一個小平原。朱棣視察后很滿意,決定在此建造皇陵,改黃土山為天壽山。永樂七年(1409)正式建陵,到永樂十一年竣工,即長陵。明代歷朝(除景泰帝外)皇帝陸續(xù)在此建陵。明制規(guī)定,陵墓每年大祭三次(清明、中元、冬至),小祭四次(正旦、孟冬、生辰、逝日)。每次謁陵耗費巨大。十三陵地面上建筑曾幾度遭到破壞,最嚴重的一次是清兵入關(guān)。明末清太祖崛起于東北,威脅明朝安全。有人說清兵之所以強盛與他的祖墳風(fēng)水有關(guān)。他們(金人)的祖墳在房山,如搗毀,清兵即滅。天啟皇帝于天啟二年(1622)派人毀房山金陵,并建關(guān)帝廟鎮(zhèn)之。清兵入關(guān)后,采取同樣的報復(fù)手段,破壞了明陵。清乾隆五十年,為了攏絡(luò)漢人,曾下令修繕明陵。民國時期,1920年左右,當?shù)睾兰潬帄Z產(chǎn)權(quán),明陵又遭破壞。

1陵墓區(qū)范圍

墓區(qū)原有一道40公里長的圍墻。紅色圍墻自南邊的大宮門起,依山而筑,設(shè)有中山口、東山口、老君堂口、賢莊口、灰?guī)X口、錐子口、雁子口、德勝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個關(guān)口,各口駐兵把守。現(xiàn)在紅墻已無,但從地名上看還能了解到當年的墓區(qū)范圍。

2繃昴怪兄嵯

(1)石牌坊

石牌坊是陵區(qū)最南端的建筑。該坊五門六柱十一樓,高14米,寬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夾桿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十六條生龍,造型生動。

(2)大宮門

大宮門是陵墓區(qū)的正門。門分三洞,旁連40公里圍墻。門前豎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門內(nèi)有數(shù)千軍士守護,任何人不得闖入。當時規(guī)定"謀毀山陵者,以謀大逆論,不分首從,俱凌遲處死"。山陵內(nèi)盜砍樹木者斬,家屬發(fā)往邊疆充軍。

(3)碑樓

該樓為重檐頂四出陛、樓內(nèi)馱巨碑,即長陵的神功圣德碑,高三丈(該碑正式建立于宣德十年,即公元1435年)。正面為神功圣德碑文,3000余字,明成祖長子仁宗朱高熾撰。碑陰是乾隆五十年(1785),清高宗的《哀明陵三十韻》,詳細地記錄了長、永、定、思幾座陵墓的殘破情況。碑東側(cè)是清政府修明陵的花費記錄,西側(cè)是嘉慶九年(1804)清仁宗論述明亡的原因。

(4)石象生

神路兩側(cè)有一組石雕群,24獸,12人,共18對,36個。包括獅子、獬豸、駱駝、麒麟、馬、象各4匹,二臥二立。武臣、文臣、勛臣各4人。

(5)欞星門

欞星門俗稱龍鳳門,在此處有"天門"之意,門三道之間有短垣相隔。6根門柱形似華表,三門額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故當?shù)厝擞址Q其為火焰牌坊。欞星門北有7孔漢白玉神橋一座,通往長陵陵門。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68041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