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xù)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一
紅顏琵琶,當年在教坊曾屬首部;詩人才情,也曾贏得一時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淪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靈怎能不生出絲絲縷縷的悵惘和感傷。
開頭軍“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一段,描寫與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彈奏琵琶的精湛技藝。
詩人送客江頭,秋風蕭瑟,一片凄涼。賓主話別,醉不成歡,實是借酒澆愁愁更愁。此時此刻,忽聞有琵琶彈奏聲隱約傳來,賓主不約而同地被吸引過去。作品由描寫朋友話別到引出琵琶聲及彈奏琵琶的倡女,轉接之間極其自然巧妙。同時也從側面渲染出彈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來描寫藝人的出場,先是“琵琶聲停欲語遲”,“遲”字顯示出琵琶藝人猶疑不決,似有隱衷,復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后一句描寫女子羞答答的樣子極傳神巧妙,藝人的性別也不言自明。同時又預示著這是個飽經(jīng)風霜,深受磨難的不幸藝人。
果然,在調弦定音后,“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弦聲低沉,似乎彈者有意掩藏、壓抑內心的情感。每根弦都發(fā)出低沉憂郁的聲音,每一聲都寄寓著無限的哀思。這就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鋪墊。
作品從寫琵琶女的試彈動作開始,一步步將讀者引入樂曲傳達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詩人用“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描繪其嫻熟精到。因為訓練有素,雖是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jié)拍,彈技可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
作品接下來運用復雜而又連貫、貼切而又優(yōu)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節(jié)奏快慢轉換的變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這一連串精妙絕倫的比喻仿佛使讀者親耳聽到了琵琶的聲音。這是多么出色的描寫!至于樂聲低緩停歇如冰泉冷澀,進入高潮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及曲終收撥時的聲如裂帛,無不是新穎貼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使人想見其聲之清脆,進而還會產生樂聲如珠玉般圓潤的感覺。
最后作品用?!皷|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描寫了樂曲的動人效果,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彈奏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氛圍中。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至“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是第二段,寫琵琶女自訴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從她的訴說來看,她本是個色藝俱佳的`藝人。當其年輕時節(jié),五陵年少,富貴公于爭相饋贈纏頭之費。那個時候,頭戴鈿頭銀篦,歌舞時用手擊節(jié),上身相應顫動,首飾或竟墮地而碎;或穿紅艷如血之羅裙,日日與少年宴飲笑謔,不覺酒翻而裙污,這些都從未感到過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然而榮失,容顏易衰,一個年老色衰的藝人再也沒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壞的玩具一樣被那些富貴子弟們所拋棄。“門前冷落鞍馬稀”正是封建時代包括琵琶女在內的許多歌舞藝人晚年的形象寫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婦”,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個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藝人豈能拴住重利輕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輕別離”,男人離家經(jīng)商,婦人獨守空閨,又成了她們這類人必然的結局。她原想嫁人找個歸宿,借以慰藉自己心靈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詩人以“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結束了琵琶女的傾訴。
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所謂“忽夢”實非偶然,“夢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現(xiàn),回憶辛酸的往事和面對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淚縱橫,脂粉合流,成了一個淚人兒。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二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說盡心中無限事?!?/p>
曲有終而情無盡。當人生失意的白樂天遇到淪落天涯的琵琶女時,其心中之失意如同排山倒海一般滔滔不絕。記得晚唐落第秀才羅隱在《贈妓云英》中寫到:“我未出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可是,白樂天二十幾歲便揚名于朝野,琵琶女也曾“名屬教坊第一部”。當初的春風得意紅極一時成為今天的辛酸歷史;當初的錦衣玉食、榮華富貴成為今天的痛苦回憶,曾經(jīng)的一切都已煙消云散,如同這如怨如訴的琵琶聲隨風飄逝。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當人生得意之時,每天渾渾噩噩地度過。而當失意之時,方能感受到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感受到度日如年。然而失意也未必都是一件壞事,經(jīng)歷失意的人會成熟起來,會領悟到以前不能了解的東西,沒有失意,就不會有《琵琶行》這首流傳千古的佳作。如果白居易始終平步青云,高高在上,又怎能理解琵琶女的不幸,又怎會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嘆。
古往今來,文人騷客與妓女之間似乎有著一種說不清的默契。有人說:“才子輕薄,文人無行。”又哪知他們之間的不解之緣。白居易與琵琶女是失意知己,柳永與歌妓們是精神之交——太多太多的文人騷客都在紅塵的最底層找到了自己的紅顏知己。蘇小小的墓前留下多少詩文,柳如是和錢謙益的一段佳話,候方域與李香君的愛恨情緣——文人騷客為她們的命運感嘆、哭泣,同時也抒發(fā)著自己的失意、傷感。
也許相同的遭遇讓他們有相逢恨晚的感嘆,也許對人生的無可奈何讓他們走到一起,相互慰勉。
當初,鐘子期去世,俞伯牙斷琴以慰知音,現(xiàn)在,琵琶女遇到一個真心愛她的琴聲,同情她的白居易,是否也產生了那種得遇知音的心情?“感我此言良久立”,也許真的感到了。當她年輕貌美時,那些達官貴人愛的不是她的才藝,而是她的容貌,而在年老色衰之時,能遇到一個真正懂她的人,也可以得到安慰了。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復何求!
曲終情未了,言盡意無窮。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三
詩歌與音樂,自古以來就已結下不解之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便是一部關于古代音樂的匯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啟蒙,其中的詩歌是脫胎于音樂而來的;漢代的樂府詩是專門為了配合音樂進行演唱的歌詞,如《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代表著漢樂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詩歌的“花季”,我們看到了詩歌生命整個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盛放開來……除了能用于吟誦和演唱之外,還有很多的作品直接與音樂相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妙聲絕響的千古名篇;宋詞又叫曲子詞,其詞牌名本來就是樂曲的名稱,其產生、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作、流傳都與音樂相關,是一種典型的音樂文學,而且是最為流行的音樂,所以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樣的說法;元曲不管是散曲還是劇曲,都是曲牌體,可以說是元代的歌??;之后的明清傳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種便于歌唱的文學體裁。所以廣義上的詩歌,都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種混合的藝術,這在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是一個奇觀。
今天,這門混合藝術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而記錄音樂的曲譜卻大抵遺失。我們只能憑借文字去想象詩歌有可能的音樂形象,或者依靠當代音樂家重新譜曲、演奏和演唱來領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華而來的全新審美感受。
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在接觸此類“新曲”,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上海昆劇團的作曲家周雪華創(chuàng)作的《華章雪韻·古詩詞昆曲演唱》專輯和上海音樂學院連波教授創(chuàng)作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詩詞歌曲選》專輯。特別是后一張專輯中的《琵琶行》,可謂作曲家的'傾情大作。
這首重新譜曲的《琵琶行》,是連波教授在1975年為晚年的毛澤東主席譜寫的作品,以古曲《夕陽簫鼓》為音樂素材,取其主題音調加以變奏發(fā)展,以琵琶和簫作為主要伴奏,并由昆曲表演藝術家蔡瑤銑演唱灌錄成片??蛇z憾的是,此曲的原聲帶一直保留著湖南韶山的“毛澤東紀念館”,近四十年來一直沒有在大眾中得以流行傳播。直到2009年出版cd才得以首次公開。而此時,蔡瑤銑女士已經(jīng)作古,而這段錄音所呈現(xiàn)出來的音樂形象,也因為受到特定歷史氛圍的影響而沾染著一股不夠純粹本真的“文革氣息”。這是時代的遺憾,也是藝術的遺憾。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四
一千一百九十八年前,即公元(816)年,唐玄宗元和十一年,深秋的一個夜晚。一位失落的詩人,一個淪落的商婦,在潯陽江上神奇的相遇了。而正是這千年難得的相遇,才演繹出了一段動人心弦的凄美故事,一篇穿越千年的優(yōu)美詩篇《琵琶行》。
因“越職言事”而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送客至潯陽江邊時,忽從江上停泊的船里,傳出了嘈嘈切切的琵琶聲。那樂聲悲切凄涼,牽動了詩人的情思。于是,“移船相近邀相見”。聽著琵琶女技藝精絕的演奏,聞著琵琶女幽怨悲切的身世訴說。詩人聯(lián)想到自己的悲慘遭遇。深感自己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保娙瞬唤麥I濕青衫,感慨萬千。熾烈的激情在詩人心中翻涌。于是,他提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絕唱《琵琶行》詩。
當年那個凄情的夜晚,已離我們遠去。商女和詩人也早已化為塵土,化為云煙,不知飄落何方。但這一曲幽幽的琵琶聲,那憾人心魄,催人淚下的琵琶詩魂,卻依依不散地縈繞在我們的心頭,回響在歷史的天空。
是啊,那一個凄情的秋夜,永遠成了人們心中依依流連的千古情結。歲月正如那潯陽江水,在匆匆地流逝著,不知多少個如此相同的秋夜過去了。也不知有多少個春秋更替了。一切的一切,早已成了過往。但人們仍在尋找,尋找一個能使自己的心靈溫暖的家,尋找一個能使自己的心靈得以安慰的歸宿。來潯陽江邊的人走了,走了又來了,來了又走了。江邊的一切終歸于寂靜。但那些白居易的追隨著在潯陽江畔的失落與同感。卻依然不斷的在秋風里輕輕的嗚咽。久久的不肯散去,使人聽之,不禁淚灑江天啊。
后人為紀念白居易與琵琶女的奇遇和美詩《琵琶行》,在她們相遇的潯陽江頭(今九江市北長江一段),修建了琵琶亭。琵琶亭,歷經(jīng)歲月滄桑,幾經(jīng)毀壞,幾經(jīng)修建。一千多年來,上至帝王將相,宮廷王候,才子雅士,下至貧民百姓,潦倒書生,一提到白居易,就會提到《琵琶行》;一提到《琵琶行》就會想到琵琶女。白居易和琵琶女那“燈影幢幢,凄絕暗風吹雨夜”里,不知有多少人灑著同情之淚。,琵琶曲和《琵琶行》在這“荻花瑟瑟,魂消明月繞船時。”不知有多少人嘆息失眠。
琵琶女“一彈流水一彈月,半入江風半入云。”琵琶曲,還在琵琶亭邊的潯陽江上凄清地響著,可我卻要走了,因為我不愿在悲情中再過一天,不用說千年了。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五
詩歌與音樂,自古以來就已結下不解之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便是一部關于古代音樂的匯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啟蒙,其中的詩歌是脫胎于音樂而來的;漢代的樂府詩是專門為了配合音樂進行演唱的歌詞,如《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代表著漢樂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詩歌的“花季”,我們看到了詩歌生命整個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盛放開來……除了能用于吟誦和演唱之外,還有很多的作品直接與音樂相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妙聲絕響的千古名篇;宋詞又叫曲子詞,其詞牌名本來就是樂曲的名稱,其產生、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作、流傳都與音樂相關,是一種典型的音樂文學,而且是最為流行的音樂,所以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樣的說法;元曲不管是散曲還是劇曲,都是曲牌體,可以說是元代的歌?。恢蟮拿髑鍌髌妫彩侨绱?,都是一種便于歌唱的文學體裁。所以廣義上的詩歌,都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種混合的藝術,這在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是一個奇觀。
今天,這門混合藝術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而記錄音樂的曲譜卻大抵遺失。我們只能憑借文字去想象詩歌有可能的音樂形象,或者依靠當代音樂家重新譜曲、演奏和演唱來領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華而來的全新審美感受。
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在接觸此類“新曲”,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上海昆劇團的作曲家周雪華創(chuàng)作的《華章雪韻·古詩詞昆曲演唱》專輯和上海音樂學院連波教授創(chuàng)作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詩詞歌曲選》專輯。特別是后一張專輯中的《琵琶行》,可謂作曲家的傾情大作。
這首重新譜曲的《琵琶行》,是連波教授在1975年為晚年的毛澤東主席譜寫的作品,以古曲《夕陽簫鼓》為音樂素材,取其主題音調加以變奏發(fā)展,以琵琶和簫作為主要伴奏,并由昆曲表演藝術家蔡瑤銑演唱灌錄成片??蛇z憾的是,此曲的原聲帶一直保留著湖南韶山的“毛澤東紀念館”,近四十年來一直沒有在大眾中得以流行傳播。直到20xx年出版cd才得以首次公開。而此時,蔡瑤銑女士已經(jīng)作古,而這段錄音所呈現(xiàn)出來的音樂形象,也因為受到特定歷史氛圍的影響而沾染著一股不夠純粹本真的“文革氣息”。這是時代的遺憾,也是藝術的遺憾。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六
湓浦口聞琵琶,后江中聽琵琶女訴世之苦,同是天涯淪落人,江州司馬作此篇,以歌贈之。
看,轉軸撥弦已有情;聽,大弦小弦錯雜彈;知,琵琶女身世之苦。她以高超演技彈奏琵琶,琴聲是那樣的低沉抑郁,是那樣的輕細急促,是那樣的清脆圓滑。詩人為她再次演奏而流淚,從琴聲中呈現(xiàn)出她凄苦哀怨的形象,使人為之哀,為之傷。
回想少時歡樂,常于夢中落淚;晚年沉淪,商人重利輕離別;如今她漂泊淪落。她年少是那么的快樂,輕松隨意打發(fā)時光,是一位嬌美的琵琶女,使人誠服與嫉妒。晚年,弟弟當兵,家人逝去,都棄她而去,隨后那個負心郎又棄她而去。無依靠,守空船,心中凄涼悲傷之情時常涌現(xiàn)心頭,夜中難寐,使人為之哀鳴。恰如《竇娥冤》中,“滿腹閑愁,數(shù)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于夢中哭醒,心中滿腹閑愁,難以揮去。吾讀之,欲落淚,雙眼浸濕,好似身臨其境,親耳聞之訴說。吾同情于她,卻束手無策。
哎,一位衷心于國,卻未被重用,反而被貶,真叫人心痛。缺少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
追溯上千年歷史,別說當日有,今日無。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農村青年,苦苦奮斗十幾年,本來看到前方的.道路那么的明亮寬敞,憋了十幾年是該松口氣了??刹饺肷鐣?,那么有才的一位年輕人,被眼前一幕驚呆,有才還不行,有條件有背景能“優(yōu)先”,真讓人心痛。還有,頭條新聞中,本來兩口子帶著生重病的兒子到醫(yī)院治療,誰會知道他丈夫棄妻而去,那個負心郎后從醫(yī)院消失,再也沒回來??上攵涣粝乱晃?9后的女子照顧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擊?。≌媪钊送?,令人傷感,令人憤怒。
哎,其實上社會并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社會,適應這樣的環(huán)境,也就好像適者生存一般,那樣的殘酷,那樣的令人心寒。有些人有些事,也許每天都在上演,眾人的同情、憤怒也不在少數(shù),關注人數(shù)慢慢增多,我相信社會也會變得更美好更和諧。席慕容《野生百合》有一言“生命也許就是這樣的吧,無論是歡喜或是悲傷,總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地來走上一趟?!睙o論生命怎樣的悲歡離合,我們都要認真地走。說不定哪一天會有機會在眾人面前光彩奪目呢。
感之情,也感之寫作特色。
不得不驚嘆,落筆的巧妙,就在“送客”,續(xù)而通過“尋聲”“邀彈”“詢問”等一系列相關聯(lián),一層層地推進情節(jié)。每個情節(jié)都是一個場面,驚心動魄,這樣的結構讓人身臨其境。不僅僅是結構美,形象類比及音樂描寫也美,它們散發(fā)出一種強大的感染力。詩人的懷才不遇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進行了類比,最后融為一體,還能突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你看,那精彩的音樂描寫,用了許多比喻句,也用了形象感很強的擬聲詞,反襯了音樂效果的渲染。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七
《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中的雙璧。即使沒有其他作品,只憑這兩首詩,白居易就足以不朽。與早年的《長恨歌》寫歷史題材有所不同,《琵琶行》轉到了現(xiàn)實題材。詩人通過親身見聞,敘寫了琵琶女的淪落命運,并由此關合到自己的被貶遭際,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慨。因為有切身體驗,所以感情特別真誠深摯;因為是在貶所深秋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詩情特別哀婉蒼涼。《琵琶行》一出,不僅當即風靡宮廷里巷,而且千百年來一直傳頌不衰,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唐宣宗有“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吊樂天》)之贊,清代張維屏有“一曲琵琶說到今”(《琵琶亭》)之嘆。
這首長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可分為四部分。從開頭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為第一部分,通過秋夜?jié)£柦^景色與送客場面的描寫,烘托出凄涼冷落的氛圍。第二部分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正面描述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感人至深的音樂效果,并為她自敘身世作了有力的鋪墊。這一部分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序奏,飽含深情,低緩哀婉;第二層是彈奏的第一個高潮;第三層是轉折,琴音由疾速強勁轉入舒緩。第三部分從“沉吟放撥插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介紹琵琶女由少年歡樂到老年傷悲的不同尋常的經(jīng)歷。第四部分從“我聞琵琶已嘆息”到結束,把琵琶女和詩人自身的命運聯(lián)系起來,抒發(fā)了詩人政治失意的抑郁之情。
全詩語言平易簡潔,卻又極有表現(xiàn)力,不求其工而自工;而且畫意鮮明,詩情濃郁,清詞妙喻,絡繹不絕。尤其是對琵琶女彈奏樂曲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傅雷家書》所說:“白居易對音節(jié)與情緒的關系悟得很深。凡是轉到傷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聲韻?!杜眯小分小笙亦朽小∠仪星小欢?,好比staccato(斷續(xù)),像琵琶的聲音極切;而‘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幾句,等于一個長的pause(中止),‘銀瓶……水漿迸’兩句,又是突然的attack(起奏),聲勢雄壯?!?/p>
為表現(xiàn)動人的樂曲,詩人運用了一連串新鮮生動的比喻:“大弦嘈嘈如急雨”——深沉繁密,撼人心魄;“小弦切切如私語”——輕柔幽細,纏綿悱惻;“大珠小珠落玉盤”——清脆悅耳,圓潤動聽;“間關鶯語花底滑”——宛轉流滑,生機盎然;“幽咽泉流冰下難”——低沉緩慢,悲抑哽咽;“凝絕不通聲暫歇”——暫時休止,余韻無窮;“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樂聲驟起,高亢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強烈干脆,戛然而止。這些比喻,形象地再現(xiàn)了豐富的音樂情節(jié),使讀者真切地感受到樂曲中激揚幽抑、喜樂哀怨的變化。這種變化復雜卻不混亂,是經(jīng)過詩人匠心安排的。音色音調也是銜接的,其變化又起著對比的'作用,從而構成優(yōu)美而豐富的音樂情節(jié),產生了蕩氣回腸、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八
紅顏琵琶,當年在教坊曾屬首部;詩人才情,也曾贏得一時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淪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靈怎能不生出絲絲縷縷的悵惘和感傷。
開頭軍“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一段,描寫與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彈奏琵琶的精湛技藝。
詩人送客江頭,秋風蕭瑟,一片凄涼。賓主話別,醉不成歡,實是借酒澆愁愁更愁。此時此刻,忽聞有琵琶彈奏聲隱約傳來,賓主不約而同地被吸引過去。作品由描寫朋友話別到引出琵琶聲及彈奏琵琶的倡女,轉接之間極其自然巧妙。同時也從側面渲染出彈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來描寫藝人的出場,先是“琵琶聲停欲語遲”,“遲”字顯示出琵琶藝人猶疑不決,似有隱衷,復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后一句描寫女子羞答答的樣子極傳神巧妙,藝人的性別也不言自明。同時又預示著這是個飽經(jīng)風霜,深受磨難的不幸藝人。
果然,在調弦定音后,“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弦聲低沉,似乎彈者有意掩藏、壓抑內心的情感。每根弦都發(fā)出低沉憂郁的聲音,每一聲都寄寓著無限的哀思。這就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鋪墊。
作品從寫琵琶女的試彈動作開始,一步步將讀者引入樂曲傳達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詩人用“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描繪其嫻熟精到。因為訓練有素,雖是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jié)拍,彈技可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
作品接下來運用復雜而又連貫、貼切而又優(yōu)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節(jié)奏快慢轉換的變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這一連串精妙絕倫的比喻仿佛使讀者親耳聽到了琵琶的聲音。這是多么出色的描寫!至于樂聲低緩停歇如冰泉冷澀,進入高潮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及曲終收撥時的聲如裂帛,無不是新穎貼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使人想見其聲之清脆,進而還會產生樂聲如珠玉般圓潤的感覺。
最后作品用?!皷|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描寫了樂曲的動人效果,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彈奏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氛圍中。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至“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是第二段,寫琵琶女自訴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從她的訴說來看,她本是個色藝俱佳的藝人。當其年輕時節(jié),五陵年少,富貴公于爭相饋贈纏頭之費。那個時候,頭戴鈿頭銀篦,歌舞時用手擊節(jié),上身相應顫動,首飾或竟墮地而碎;或穿紅艷如血之羅裙,日日與少年宴飲笑謔,不覺酒翻而裙污,這些都從未感到過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然而榮失,容顏易衰,一個年老色衰的藝人再也沒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壞的玩具一樣被那些富貴子弟們所拋棄?!伴T前冷落鞍馬稀”正是封建時代包括琵琶女在內的許多歌舞藝人晚年的形象寫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婦”,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個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藝人豈能拴住重利輕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輕別離”,男人離家經(jīng)商,婦人獨守空閨,又成了她們這類人必然的結局。她原想嫁人找個歸宿,借以慰藉自己心靈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詩人以“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結束了琵琶女的傾訴。
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所謂“忽夢”實非偶然,“夢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現(xiàn),回憶辛酸的往事和面對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淚縱橫,脂粉合流,成了一個淚人兒。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九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人在潯陽江上孑然一身,忽然一陣琵琶聲過,秋花殘葉瑟瑟作響。詩人雖字樂天,此時卻遭貶潯陽,苦于仕途。此時忽聽琵琶聲,便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琵琶行》。
琵琶聲時而急切,時而舒緩?!暗兔夹攀掷m(xù)續(xù)彈”似在回味京城繁華煙云的生活;而“冰泉冷澀凝絕”則訴出了人生低谷的凄涼。詩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而心中早已是波濤洶涌。弦聲起落之間喚起了他無限的心事:我,樂天,也曾年少得意,風生水起;而今卻淪落到如此地步,可悲!可嘆!
琵琶行本是一場寂寞之行,是道出詩人憤懣之行,卻更影射了當時社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所語的是奸佞當?shù)?,正義無處伸張的黑暗現(xiàn)實。詩人就如在這黑暗中前進,身處黑暗卻心向光明??伤K歸一人,無法戰(zhàn)勝黑暗,卻遇到了他的同道之人?!敖菟抉R青衫濕”,所哭的是自己的悲慘境遇,是琵琶女的人生不幸,更是為朝政的黑暗。
六年之后,白居易身任杭州刺史,寫下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西子湖畔,政通人和,朝氣蓬勃。
樂天還是那個樂天,詩人其實還是曾經(jīng)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軌跡。
正是如此,與其在沒有光明的宮殿中去斗爭,不如在平凡中力展宏圖——讓希望之花不是在寒冬中死去,而是在潛滋暗長中結出果實。
《琵琶行》,是一場對過往的追憶之行,是悔念嘆息之行,更是化悲痛為動力的行動,是在人生路上尋求新的道路,帶上理想、信念踏上新的征途。
樂天如此,我,更是如此!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十
這首詩可分為三段。開頭軍“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一段,描寫與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彈奏琵琶的精湛技藝。詩人送客江頭,秋風蕭瑟,一片凄涼。賓主話別,醉不成歡,實是借酒澆愁愁更愁。此時此刻,忽聞有琵琶彈奏聲隱約傳來,賓主不約而同地被吸引過去。作品由描寫朋友話別到引出琵琶聲及彈奏琵琶的倡女,轉接之間極其自然巧妙。同時也從側面渲染出彈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來描寫藝人的出場,先是“琵琶聲停欲語遲”,“遲”字顯示出琵琶藝人猶疑不決,似有隱衷,復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后一句描寫女子羞答答的樣子極傳神巧妙,藝人的性別也不言自明。同時又預示著這是個飽經(jīng)風霜,深受磨難的不幸藝人。
果然,在調弦定音后,“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弦聲低沉,似乎彈者有意掩藏、壓抑內心的情感。每根弦都發(fā)出低沉憂郁的聲音,每一聲都寄寓著無限的哀思。這就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鋪墊。作品從寫琵琶女的試彈動作開始,一步步將讀者引入樂曲傳達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詩人用“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描繪其嫻熟精到。因為訓練有素,雖是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jié)拍,彈技可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作品接下來運用復雜而又連貫、貼切而又優(yōu)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節(jié)奏快慢轉換的變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這一連串精妙絕倫的比喻仿佛使讀者親耳聽到了琵琶的聲音。
這是多么出色的描寫!至于樂聲低緩停歇如冰泉冷澀,進入高潮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及曲終收撥時的聲如裂帛,無不是新穎貼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使人想見其聲之清脆,進而還會產生樂聲如珠玉般圓潤的感覺。最后作品用?!皷|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描寫了樂曲的動人效果,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彈奏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氛圍中。
琵琶行讀后感高中篇十一
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歡迎大家閱讀古文琵琶行讀后感哦。
這首詩可分為三段。
開頭軍“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一段,描寫與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彈奏琵琶的精湛技藝。
詩人送客江頭,秋風蕭瑟,一片凄涼。
賓主話別,醉不成歡,實是借酒澆愁愁更愁。
此時此刻,忽聞有琵琶彈奏聲隱約傳來,賓主不約而同地被吸引過去。
作品由描寫朋友話別到引出琵琶聲及彈奏琵琶的倡女,轉接之間極其自然巧妙。
同時也從側面渲染出彈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來描寫藝人的出場,先是“琵琶聲停欲語遲”,“遲”字顯示出琵琶藝人猶疑不決,似有隱衷,復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后一句描寫女子羞答答的樣子極傳神巧妙,藝人的性別也不言自明。
同時又預示著這是個飽經(jīng)風霜,深受磨難的不幸藝人。
果然,在調弦定音后,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弦聲低沉,似乎彈者有意掩藏、壓抑內心的情感。
每根弦都發(fā)出低沉憂郁的聲音,每一聲都寄寓著無限的哀思。
這就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鋪墊。
作品從寫琵琶女的試彈動作開始,一步步將讀者引入樂曲傳達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詩人用“低眉信手續(xù)續(xù)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描繪其嫻熟精到。
因為訓練有素,雖是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jié)拍,彈技可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
作品接下來運用復雜而又連貫、貼切而又優(yōu)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節(jié)奏快慢轉換的變化。
嘈嘈急雨,切切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這一連串精妙絕倫的比喻仿佛使讀者親耳聽到了琵琶的聲音。
這是多么出色的描寫!至于樂聲低緩停歇如冰泉冷澀,進入高潮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及曲終收撥時的聲如裂帛,無不是新穎貼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使人想見其聲之清脆,進而還會產生樂聲如珠玉般圓潤的感覺。
最后作品用。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描寫了樂曲的動人效果,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彈奏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氛圍中。
江州深秋,浸沒在濃濃的暮色中,潯陽江嘩嘩地彈奏著哀愁。
江邊孤獨地飄著一葉遍舟,蒼涼的琵琶音從舟中徐徐擴散開去,玲瓏的琵琶聲如泣如訴,悠悠地將心事道來。
漸漸地,琵琶斷續(xù)艱澀不成曲調,終于消失在舟中喑啞的哭泣聲里了。
江水推舟去,歲月催人老。
傾國傾城的云鬢花顏早已遺忘在紙醉金迷的往事里。
風景依舊人不再,潯陽水清云鬢白。
當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盡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訴說憂愁,人啊,難免落下淚來。
琵琶聲如刀劍光影切割著大弦小弦,她恨啊,當年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如今繞船月明守空渡。
可又能怪得了誰呢,秋月春風在她撥弦的指間玩過,玉容花顏都溶在年復一年的歡笑之中,她早該想到,光陰并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也不因你的棄世厭俗而改跑為走。
她早該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婦!唐玄宗早該想到的,去依舊不見玉顏空死處,為什么沒有人愿意在快樂的時候,在血色羅裙翻酒污的時候,在芙蓉帳難度春宵的時候想不想后果呢?琵琶女若是早知道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結局,恐怕早就找個好人嫁了吧;玄宗若是早知道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結局,恐怕早就分清了事業(yè)與愛情了吧!
可是,為什么,要等青絲成雪才肯明白,卻已是后悔莫及。
詩歌與音樂,自古以來就已結下不解之緣。
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便是一部關于古代音樂的匯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啟蒙,其中的詩歌是脫胎于音樂而來的;漢代的樂府詩是專門為了配合音樂進行演唱的歌詞,如《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代表著漢樂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詩歌的“花季”,我們看到了詩歌生命整個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盛放開來……除了能用于吟誦和演唱之外,還有很多的作品直接與音樂相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妙聲絕響的千古名篇;宋詞又叫曲子詞,其詞牌名本來就是樂曲的名稱,其產生、發(fā)展以及創(chuàng)作、流傳都與音樂相關,是一種典型的`音樂文學,而且是最為流行的音樂,所以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樣的說法;元曲不管是散曲還是劇曲,都是曲牌體,可以說是元代的歌劇;之后的明清傳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種便于歌唱的文學體裁。
所以廣義上的詩歌,都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種混合的藝術,這在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是一個奇觀。
今天,這門混合藝術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而記錄音樂的曲譜卻大抵遺失。
我們只能憑借文字去想象詩歌有可能的音樂形象,或者依靠當代音樂家重新譜曲、演奏和演唱來領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華而來的全新審美感受。
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在接觸此類“新曲”,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上海昆劇團的作曲家周雪華創(chuàng)作的《華章雪韻·古詩詞昆曲演唱》專輯和上海音樂學院連波教授創(chuàng)作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詩詞歌曲選》專輯。
特別是后一張專輯中的《琵琶行》,可謂作曲家的傾情大作。
這首重新譜曲的《琵琶行》,是連波教授在1975年為晚年的毛澤東主席譜寫的作品,以古曲《夕陽簫鼓》為音樂素材,取其主題音調加以變奏發(fā)展,以琵琶和簫作為主要伴奏,并由昆曲表演藝術家蔡瑤銑演唱灌錄成片。
可遺憾的是,此曲的原聲帶一直保留著湖南韶山的“毛澤東紀念館”,近四十年來一直沒有在大眾中得以流行傳播。
直到2009年出版cd才得以首次公開。
而此時,蔡瑤銑女士已經(jīng)作古,而這段錄音所呈現(xiàn)出來的音樂形象,也因為受到特定歷史氛圍的影響而沾染著一股不夠純粹本真的“文革氣息”。
這是時代的遺憾,也是藝術的遺憾。
撥開歷史的塵煙,往事已遠,旋律依然。
今天,何英樂海拾遺,選擇了這首《琵琶行》作為個人專輯的主打曲,并由作曲家陳國良先生重新進行配器。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738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