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 游上海城隍廟(模板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16 16:19:15
最新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 游上海城隍廟(模板9篇)
時間:2023-10-16 16:19:15     小編:GZ才子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篇一

去年7日11日,是我暑假最快樂的'一天。因為,那一天,我的媽媽帶我去上海游覽了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東方明珠”電視演。

我和媽媽坐上了旅游車,我的心里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在想:東方明珠,它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很快,我們的旅游車就到東方明珠的腳下,導游叔叔帶領(lǐng)我們買了票。我抬頭一看,啊!它在我的想象中完全不一樣,東方明珠在我的想象中只是一座很普通,又簡略的塔,真沒想到,它既然那么美麗,那么雄偉,那么壯觀!我聽導游叔叔說;“大家一直向往的東方明珠全長468米。”468,多么驚人的一個數(shù)字呀!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

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它和東方明珠都是位于上海外灘,所以,晚上來看黃浦江和東方明珠會更加美麗。南浦大橋可以說是上海也是中國的一座很有名的橋梁,它架在黃浦江的中間,而南浦大橋旁邊的一座橋也非常有名。老上海是70、80年代。建的房子,所以,那個地方,人們就把它叫作老上海。東方明珠的旁邊還有許多外國人開的銀行,非常壯觀。

站在東方明珠的上面,簡直可以看見整個上海,真想住在上面,不過,一個小時很快的就過去了,此時此刻,我最想對東方明珠說的是:“再見了雄偉壯光的東方明珠,我雖然對你戀戀不舍,但是,我只和你分開一年,一年之后,我還是會在7月11日來看你的!”

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篇二

上海立縣之前,在鎮(zhèn)西約 6 里處的淡井里,有一座華亭城隍行殿,俗稱淡井廟。建縣后經(jīng)過一百五十余年,明永樂年間 (1403—1424) 才將方洪北岸原金山神廟加以擴充,改為上??h城隍廟。相傳,城隍是道家保護城池的神,同時也庇佑著市民,城隍廟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則多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歿后也能為民“御大災、捍大患”。上海城隍廟其前身原為金山神主、西漢大司馬霍光神祠,故今廟內(nèi)前殿仍由霍光坐鎮(zhèn),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民間俗稱“一廟二城隍”,國內(nèi)罕見。

沉香閣

位于城隍廟西北面的沉香閣,原由豫園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 年)督辦漕運疏?;春哟驌瞥链瑫r覓得一尊精美觀音佛像,甚為喜歡,又于當夜夢見其母囑托,即派人護送佛像回上海建閣供奉。因佛像由名貴海瓊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濃郁,故名“沉香閣”(據(jù)考,該佛像系隋代大業(yè)年間南洋赤土國回贈隋煬帝之禮,在淮河中遇風浪沉沒,已臥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閣遷址重建,曾改名為“慈云禪寺”,擁有叢林寺院規(guī)模,與龍華、靜安、玉佛三大名剎齊名今沉香觀音雖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儀態(tài)萬方,為佛中珍品,香火終日興盛。閣內(nèi)現(xiàn)還開設(shè)尼眾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豫園花園

明代豫園為滬上重要的傳統(tǒng)旅游勝地,享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該園由明代進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 1559年(明嘉靖 38年)始建,有“愉悅雙親”之意。初占地 70余畝,曾盛極一時,后幾經(jīng)戰(zhàn)亂,現(xiàn)尚存 30余畝。園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臺樓閣參差錯落,曲經(jīng)回廊交相掩映,池水縈繞與假山懷抱,名貴花木與奇石爭輝,盡顯“江南名園”之風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會”起義的遺址。

大假山是豫園景色的精華所在,也是江南園林中黃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權(quán)威的疊山名家張南陽精心設(shè)計,并親自參與建造,用數(shù)千噸浙江武康的黃石堆砌而成。

玉華堂前的“玉玲瓏”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園中的瑰寶。古人品評石之高下,有“皺、漏、透、瘦”四個標準,玉玲瓏則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論之,更是冠蓋全國,稱譽海內(nèi)外。豫園中有許多磚雕、泥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園中的名樹古木也為數(shù)眾多,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三十余棵。園中最古老的樹是萬花樓前的銀杏樹,高壽已四百余年。

當代大詩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參觀豫園時,寫下了“玲瓏玉壘千鈞重,曲折樓臺萬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園有史足千秋”的詩句。

{$上海外灘導游詞 ·上海南京路導游詞 ·世紀大道導游詞$}

湖心亭、九曲橋

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篇三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座古老的神圣之地城隍廟。它保留了千年一看就令人肅然起敬,令人敬佩!

走進那扇古老的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兩個威風凜凜的石像: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旁邊分別站著四個石像,還有兩個房間分別站著兩個石像看上去令人毛孔都會豎起來,因為他們在盯著你。

還有兩個地方,就是懲惡堂,聽媽媽說,人死后身體留在世間,而靈魂會讓一個人帶領(lǐng)去見孟婆,媽媽說,孟婆手中有一碗湯,叫孟婆湯,喝下它后,如果你今生做了許多好事,就會生命輪回,如果做了壞事就會進十八層地獄,媽媽早知道割舌頭,挖心肝,用劍搓心……一切可怕的,你覺得最可怕的事情都會發(fā)生。

外婆家的城隍廟真神圣,多拜拜可能有福氣呢。

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篇四

上海城隍廟位于上海市黃浦區(qū)方浜中路,為“長江三大廟”之一 。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上海城隍廟傳說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前殿祭祀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寢宮?,F(xiàn)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臺為1865年建。上海城隍廟殿堂建筑屬南方大式建筑,紅墻泥瓦,現(xiàn)在廟內(nèi)主體建筑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組成。上海城隍廟坐落于上海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豫園景區(qū),是上海地區(qū)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風雨倉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廟也歷經(jīng)興衰。

上海市老城隍廟坐落于上海市最為繁華的城隍廟旅游區(qū),是上海地區(qū)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從明代永樂(14031424)到清代道光(18211850)上海城隍廟的廟基不斷擴大,宮觀建筑不斷增加,最為繁盛時期,總面積達到畝土地,約三萬三千多平方米。1994年,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逐步落實,上海城隍廟得到恢復,重新成為由正一派道士管理的道教宮觀。2005年,上海城隍廟大殿前廂房的使用權(quán)得以歸還,隨即開始了二期修復工程[2]?,F(xiàn)在的上海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父母殿、關(guān)圣殿、文昌殿九個殿堂,總面積約二千余平方米。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最早的城隍廟見于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建的蕪湖城隍廟。歷史上有唐人張說、李德裕、李陽冰、杜牧等祭祀城隍神的文獻記載。宋代以后,城隍開始人格化、多以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蘇州祀戰(zhàn)國時春申君黃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后唐末帝清泰元年(934)封城隍為王爵。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則下旨封開封、臨濠、束和、平滁四城的城隍為王,職位正一品,與人間的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和左、右丞相平級,又封各府、州、縣城隍為公、侯、伯,即府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氏城隍威靈公,職位正二品;州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氏城隍顯佑侯,職位正三品;縣城隍為監(jiān)察司氏城隍顯佑伯,職位正四品,并且重建各地城隍廟,規(guī)模高廣與當?shù)毓偈鹧瞄T完全一樣,還按級別配制冕旒哀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正祀典,詔去封號,只稱“某府或某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地城隍廟不得雜祀其他之神。據(jù)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廟里,所以他對土地廟以及土地的“上司”城隍極為崇敬。明孝宗年間(1488—1506),莆田抗元英雄陳文龍(1232—1277)被封為福州城隍爺,其從叔抗元英雄陳瓚(1232—1277)被封為興化府城隍爺。

城隍廟,九里三;各種買賣在里面;上至綾羅和綢緞,下至牛籠和馬鞭……這是每個老西安人對城隍廟的印象,然而,對于城隍廟的全部歷史,它所歷經(jīng)的風雨滄桑,卻沒有幾人完整知曉。城隍信仰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流行廣布,西安都城隍廟位于西大街中段,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原址在東門內(nèi)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年)移建現(xiàn)址,是當時天下三大城隍廟之一,統(tǒng)轄西北數(shù)省城隍,故稱“都城隍廟”。

沉香閣

位于城隍廟西北面的沉香閣,原由豫園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 年)督辦漕運疏?;春哟驌瞥链瑫r覓得一尊精美觀音佛像,甚為喜歡,又于當夜夢見其母囑托,即派人護送佛像回上海建閣供奉。因佛像由名貴海瓊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濃郁,故名“沉香閣”(據(jù)考,該佛像系隋代大業(yè)年間南洋赤土國回贈隋煬帝之禮,在淮河中遇風浪沉沒,已臥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閣遷址重建,曾改名為“慈云禪寺”,擁有叢林寺院規(guī)模,與龍華、靜安、玉佛三大名剎齊名今沉香觀音雖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儀態(tài)萬方,為佛中珍品,香火終日興盛。閣內(nèi)現(xiàn)還開設(shè)尼眾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豫園花園

明代豫園為滬上重要的傳統(tǒng)旅游勝地,享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該園由明代進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 1559年(明嘉靖 38年)始建,有“愉悅雙親”之意。初占地 70余畝,曾盛極一時,后幾經(jīng)戰(zhàn)亂,現(xiàn)尚存 30余畝。園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臺樓閣參差錯落,曲經(jīng)回廊交相掩映,池水縈繞與假山懷抱,名貴花木與奇石爭輝,盡顯“江南名園”之風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會”起義的遺址。

大假山是豫園景色的精華所在,也是江南園林中黃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權(quán)威的疊山名家張南陽精心設(shè)計,并親自參與建造,用數(shù)千噸浙江武康的黃石堆砌而成。

玉華堂前的“玉玲瓏”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園中的瑰寶。古人品評石之高下,有“皺、漏、透、瘦”四個標準,玉玲瓏則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論之,更是冠蓋全國,稱譽海內(nèi)外。豫園中有許多磚雕、泥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園中的名樹古木也為數(shù)眾多,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三十余棵。園中最古老的樹是萬花樓前的銀杏樹,高壽已四百余年。

當代大詩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參觀豫園時,寫下了“玲瓏玉壘千鈞重,曲折樓臺萬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園有史足千秋”的詩句。

湖心亭、九曲橋

典雅、別致的九曲橋,與湖心亭相依相伴成為上海的標志之一。人們行走在橋上彎來拐去、斗折蛇行、移步換景。而曲橋為什么以“九”為數(shù)呢?按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九是陽數(shù)最高的數(shù),具有吉利之意,故取名“九曲橋”,實有取其吉祥如意之意。民間更是流傳著“兒童走九曲,幸運久久久;學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侶走九曲,天長而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的民謠。

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篇五

各位旅客們:

大家好!我是你們今天的導游,我姓王,你們可以叫我王導!

上海市城隍廟,道教廟宇,位于黃浦區(qū)方浜中路。

城隍,又稱城隍神、城隍爺。是漢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上海城隍廟傳說系三國時吳主孫皓所建,明永樂年間,改建為城隍廟。

前殿祭祀金山神漢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誥封四品顯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寢宮?,F(xiàn)門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戲臺為1865年建。

上海城隍廟殿堂建筑屬南方大式建筑,紅墻泥瓦,現(xiàn)在廟內(nèi)主體建筑由廟前廣場、大殿、元辰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組成。

上海城隍廟坐落于上海市最為繁華最負盛名的豫園旅游景區(qū),是上海地區(qū)重要的道教宮觀,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1424),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歷史。

風雨倉桑,朝代更迭,上海城隍廟也歷經(jīng)興衰。

現(xiàn)在自由活動,下午兩點半請準時到這里集合。

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篇六

上海城隍廟,是中國上海著名景點,道教正一道在上海的最主要的道觀。

老城隍廟位于上海老城廂中部,現(xiàn)屬黃浦區(qū)東南部,臨近豫園。明朝永樂年間由原金山神廟改建而成。城隍廟內(nèi)供奉有三位城隍,分別是霍光、秦裕伯和陳化成。清朝道光年間,老城隍廟達到全盛,占地面積達到約50畝。民國時期,廟宇屢遭火災,民國15年(1926年)重建了大殿。文革期間,老城隍廟受到?jīng)_擊,廟宇被挪作他用。1994年,老城隍廟被修復,重新成為道觀。目前,老城隍廟包括霍光殿、甲子殿、財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等殿堂,總面積約一千余平方米。

老城隍廟周邊廟會逐漸發(fā)展成為上海年代最為久遠的商業(yè)區(qū)域,各種小吃餐廳、古玩商鋪和小商品市場鱗次櫛比,有綠波廊、寧波湯團店、松月樓等著名食府,尤以小籠包、梨膏糖、五香豆等食品最為出名。

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篇七

上海城隍廟(citygodtempleofshanghai),追溯歷史已有600多年,從明代開始始建到當代歷經(jīng)滄桑,上海的城隍廟已成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點,作為道教宮觀,上海城隍廟可謂歷史悠久,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名,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上海小旅游圈,城隍廟道觀、城隍廟小吃、豫園環(huán)在周圍。

呈現(xiàn)出上海城隍廟文化底蘊。

城隍又稱城隍爺,是古代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發(fā)展

秦裕伯(1296~1373),漢族,字惟鏡、景容,號蓉卿,別號葵齋。上??h人,原籍淮揚(今江蘇揚州),人稱秦景容。

元代(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出身海陵秦氏,為北宋著名文學家、詞人,婉約派一代詞宗,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宋龍圖閣直大學士淮海公秦觀(少游)八世孫,江浙行省中書省儤使、中書省肅政廉訪使秦知柔之孫,國子監(jiān)學錄、下沙鹽運使司監(jiān)稅官、浙西道榷鹺使秦良顥之子,與其弟秦亨伯合稱“二秦”。

元至正四年(1344)中進士,明洪武六年追封顯佑伯,后又追贈護海公,后人稱他秦顯佑、顯佑公。

朱元璋多次稱秦裕伯為:“裕伯博辯善論說,占奏悉當?shù)垡?,帝?shù)稱之?!按碜髌罚骸渡街坜o》、《九賢祠頌》、《上中書相國卻聘書》、《再上丞相卻聘書》、《上海知縣祝大夫碑》。

曾任湖廣行省照磨(即湖廣省的掌管磨勘和審計工作官)、山東高密縣尹、福建行省郎中、行臺侍御史、延平路總管兼管內(nèi)勸農(nóng)事。明太祖主政期間任侍讀學士、待制、治書侍御史。

秦裕伯去世后,朱元璋一直心神不安,他以“生不為我臣,死當衛(wèi)我土”,親自敕封秦裕伯為“顯佑伯”,稱“上海邑城隍正堂”。后被敕封為城隍神四品顯佑伯(正四品監(jiān)察司氏城隍顯佑伯),受百世香火供奉。

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篇八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來到上海城隍廟參觀,我是這里的x導游,希望能在后面的講解中給大家的游覽帶來很好的幫助。

城隍廟

上海立縣之前,在鎮(zhèn)西約 6 里處的淡井里,有一座華亭城隍行殿,俗稱淡井廟。建縣后經(jīng)過一百五十余年,明永樂年間 (1403—1424) 才將方洪北岸原金山神廟加以擴充,改為上??h城隍廟。相傳,城隍是道家保護城池的神,同時也庇佑著市民,城隍廟是地方神的祭祀之地,城隍神則多為生前有惠于民的清官良吏,以期其歿后也能為民“御大災、捍大患”。上海城隍廟其前身原為金山神主、西漢大司馬霍光神祠,故今廟內(nèi)前殿仍由霍光坐鎮(zhèn),后殿供奉上海城隍神秦裕伯,民間俗稱“一廟二城隍”,國內(nèi)罕見。

沉香閣

位于城隍廟西北面的沉香閣,原由豫園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 年)督辦漕運疏?;春哟驌瞥链瑫r覓得一尊精美觀音佛像,甚為喜歡,又于當夜夢見其母囑托,即派人護送佛像回上海建閣供奉。因佛像由名貴海瓊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濃郁,故名“沉香閣”(據(jù)考,該佛像系隋代大業(yè)年間南洋赤土國回贈隋煬帝之禮,在淮河中遇風浪沉沒,已臥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閣遷址重建,曾改名為“慈云禪寺”,擁有叢林寺院規(guī)模,與龍華、靜安、玉佛三大名剎齊名今沉香觀音雖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儀態(tài)萬方,為佛中珍品,香火終日興盛。閣內(nèi)現(xiàn)還開設(shè)尼眾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豫園花園

明代豫園為滬上重要的傳統(tǒng)旅游勝地,享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該園由明代進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 1559年(明嘉靖 38年)始建,有“愉悅雙親”之意。初占地 70余畝,曾盛極一時,后幾經(jīng)戰(zhàn)亂,現(xiàn)尚存 30余畝。園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臺樓閣參差錯落,曲經(jīng)回廊交相掩映,池水縈繞與假山懷抱,名貴花木與奇石爭輝,盡顯“江南名園”之風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會”起義的遺址。

大假山是豫園景色的精華所在,也是江南園林中黃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權(quán)威的疊山名家張南陽精心設(shè)計,并親自參與建造,用數(shù)千噸浙江武康的黃石堆砌而成。

玉華堂前的“玉玲瓏”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園中的瑰寶。古人品評石之高下,有“皺、漏、透、瘦”四個標準,玉玲瓏則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論之,更是冠蓋全國,稱譽海內(nèi)外。豫園中有許多磚雕、泥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園中的名樹古木也為數(shù)眾多,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三十余棵。園中最古老的樹是萬花樓前的銀杏樹,高壽已四百余年。

當代大詩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參觀豫園時,寫下了“玲瓏玉壘千鈞重,曲折樓臺萬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園有史足千秋”的詩句。

湖心亭、九曲橋

逛上海城隍廟的說說篇九

位于城隍廟西北面的沉香閣,原由豫園主人潘允端所建。潘允端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督辦漕運疏?;春哟驌瞥链瑫r覓得一尊精美觀音佛像,甚為喜歡,又于當夜夢見其母囑托,即派人護送佛像回上海建閣供奉。因佛像由名貴海瓊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濃郁,故名“沉香閣”(據(jù)考,該佛像系隋代大業(yè)年間南洋赤土國回贈隋煬帝之禮,在淮河中遇風浪沉沒,已臥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后,沉香閣遷址重建,曾改名為“慈云禪寺”,擁有叢林寺院規(guī)模,與龍華、靜安、玉佛三大名剎齊名今沉香觀音雖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儀態(tài)萬方,為佛中珍品,香火終日興盛。閣內(nèi)現(xiàn)還開設(shè)尼眾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

明代豫園為滬上重要的傳統(tǒng)旅游勝地,享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該園由明代進士、曾任四川布政史的上海籍人士潘允端于1559年(明嘉靖38年)始建,有“愉悅雙親”之意。初占地70余畝,曾盛極一時,后幾經(jīng)戰(zhàn)亂,現(xiàn)尚存30余畝。園中布局精致、景色宜人。亭臺樓閣參差錯落,曲經(jīng)回廊交相掩映,池水縈繞與假山懷抱,名貴花木與奇石爭輝,盡顯“江南名園”之風范,并留有清代上海著名“小刀會”起義的遺址。

大假山是豫園景色的精華所在,也是江南園林中黃石假山的典范之作,由明代最具權(quán)威的疊山名家張南陽精心設(shè)計,并親自參與建造,用數(shù)千噸浙江武康的黃石堆砌而成。

玉華堂前的“玉玲瓏”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也是豫園中的瑰寶。古人品評石之高下,有“皺、漏、透、瘦”四個標準,玉玲瓏則四者俱佳,而以“透、漏”論之,更是冠蓋全國,稱譽海內(nèi)外。豫園中有許多磚雕、泥塑、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精美。

豫園中的名樹古木也為數(shù)眾多,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三十余棵。園中最古老的樹是萬花樓前的銀杏樹,高壽已四百余年。

當代大詩人郭沫若一九六一年參觀豫園時,寫下了“玲瓏玉壘千鈞重,曲折樓臺萬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園有史足千秋”的詩句。

典雅、別致的九曲橋,與湖心亭相依相伴成為上海的標志之一。人們行走在橋上彎來拐去、斗折蛇行、移步換景。而曲橋為什么以“九”為數(shù)呢?按中國人民的傳統(tǒng)習俗,九是陽數(shù)最高的數(shù),具有吉利之意,故取名“九曲橋”,實有取其吉祥如意之意。民間更是流傳著“兒童走九曲,幸運久久久;學子走九曲、考分九十九;情侶走九曲,天長而地久;老翁走九曲,活到九十九”的民謠。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749424.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