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fù)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fā)揮,應(yīng)以寫“體會”為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杜甫傳讀后感篇一
人生于他,竟只如一場秋涼。他伴著開元盛世誕生,正是因為經(jīng)歷過繁華,才會在落寞時嘆息。在人們心中,他一直都是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
杜甫的夙愿,從來不是獨善其身,他想要的,他向往的,第一蓋世才華,輔弼天下,賑濟蒼生。為此,他苦苦尋覓,卻無奈落得蕭索。只是,長大后才發(fā)現(xiàn),原來大唐的故事,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平穩(wěn)。
如果說,李白的詩是以夢為馬,那杜甫就必定是以筆為刀。越是到后來,他看得越清晰,社會的動蕩,時局的動蕩,朝廷的昏暗,百姓的疾苦,都曾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只可惜,他一介布衣,自是人微言輕,下筆再用力,也挽救不了一個時代的暗淡。
就像,孤燈一盞,照不亮萬張乾坤。報國無門,濟世無路,詩中之詞再犀利,也阻擋不了奸佞小人在廟堂之中翻云覆日。那份赤誠之心,終究沒能被那個王朝真誠安放。為了走入廟堂,他投詩干謁,卻只落得個“野無遺賢”。奸佞之詞,還真是諷刺。
長安,繁華是別人的,喧嚷是別人的,歡顏是別人的,他像個局外人,望著宮闕樓臺,默然嘆息。那段日子,杜甫在命運的輪盤上,彷徨無措。長安月冷,一紙涼薄。后來,安史之亂爆發(fā),杜甫在逃亡過程中不幸與家人走散,可即使是這樣,他也不忘為國效力。只可惜,統(tǒng)治者從盛世的夢中驚醒時,卻至萬千蒼生于不顧。車轅亂撞,那是他們逃跑時的不堪。
至德二年,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正是那年,杜甫走進了宦海,可是,身為官員的他,做不到左右逢源,學(xué)不會虛與委蛇。他沒有敏銳的政治嗅覺,這是杜甫很難在這個刀光劍影,尸橫遍野的地方立足。等待他的,是不久后的貶官。正是應(yīng)了那句話——亂世之中,人如秋草。杜甫歷盡了蕭瑟飄零,卻依舊不知何處落腳。
生活這盤棋,并非我們落子。五十九年的歲月,杜甫過得足夠厚重,雖不艷麗,卻足以驚艷世人。他是杜甫,記掛蒼生,已被蒼生記掛。他是杜甫,千年歲月,他的名字與故事不曾被磨滅。大唐盛世,那個跳出來冷眼旁觀的人,叫做杜甫。
杜甫傳讀后感篇二
在我的記憶里,您似乎每天都是愁眉苦臉、老淚縱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對年輕的我來說,這樣的您太過沉重。在那些年輕氣盛的日子里,我有意躲避著您。
在我的記憶里,您又是那么孤獨、那么潦倒,“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怯懦的我來說,您的痛苦我無法承受。有些歲月只是太過浮躁,我的靈魂無處盛放。
在我讀了馬昭先生的《草堂春秋》、馮至先生的《杜甫傳》后,我為我的無知而羞愧。我想對您說的太多太多。
我為您受過的貧挨過的苦而落淚。自經(jīng)喪亂,奉先喪子,棄官華州;秦州賣藥,身患瘧疾;同谷境內(nèi),衣食無著;艱難蜀道,風(fēng)雨草堂。流亡梓州,奔走閬州;成都幕府,受盡苦楚;流落夔州,老病一身;流浪荊州,苦苦掙扎;暫居公安,乘船岳州;潭州衡州,漂泊不定;病死湘江,巨星隕落。
梭羅說,一個人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房琯罷相,您上書營救,言辭激烈,觸怒素宗,被放還。您放棄了安危,放棄了官職,卻寫成了著名的《北征》;棄官華州之后,“不爨井晨凍,無衣窗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雖然生活窘迫,但您的詩歌卻獲得了大量的藝術(shù)源泉,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梢哉f,一顆純潔的心靈賦予杜詩不朽的靈魂;一個悲劇的時代造就了一代“詩圣”杜子美。
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國家、人民、故鄉(xiāng),您始終惦念著、牽掛著。
公元760年,您離開了兵戈擾攘的北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那浣花溪畔淙淙的流水,孩子們悅耳的笑聲,老妻楊氏幸福的眼淚,水木清華,天上人間。正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但,您的心仍然是屬于國家和人民的?!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分明聽見您對人民的憐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分明是您對故鄉(xiāng)的思戀;“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分明是一顆泣血的老臣心。
其實,這么多年來,很多讀者對您的了解也就止于此而已。實際上,對于國事,您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安祿山叛變,朝廷向回紇求救,您認(rèn)為借用外族兵力評定叛變會帶來無窮的后患;在鳳翔任左拾遺時,您認(rèn)識到隴右防地空虛,情勢嚴(yán)重。您說:西極柱亦傾,如何正穹昊?后來,吐蕃果然占領(lǐng)了一些要塞。另外,您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就能認(rèn)識到“盜賊本王臣”、“喪亂死多門”、“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的社會現(xiàn)實,這樣的認(rèn)識足夠深刻!
“心以當(dāng)竹實,血以當(dāng)醴泉”。面對權(quán)貴,您直言不懼;面對戰(zhàn)爭,您理性對待;面對邪惡,您痛心疾首;面對饑餓,您活下來;面對失去,您樂觀豁達。這一切都源于一顆偉大的心靈,那里有堅定的虔誠的信念!
杜甫傳讀后感篇三
以前讀人物傳記,總覺得書寫得單調(diào),不能引發(fā)讀者深刻的興趣。但我得否認(rèn)讀完《杜甫傳》有這樣的感受,他是一個詩人,出生于大唐開元盛世,而自中晚唐開始,唐由安史之亂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實地記錄了安史之亂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
讀杜甫的一生,是讀一個偉人的傳記,是讀一段令人心痛的歷史,亦是一場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開元時,他幾乎游遍祖國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巔發(fā)出了“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年壯時也同盛唐文人一般應(yīng)試求取功名。后來,他困守長安達十年之久,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堪回首的歲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長安淪陷。
不幸的是,憂國憂民的杜甫被叛軍所俘,因他不肯為叛軍賣命,受盡了非人的折磨。一個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從牢中逃了出來,他幾乎是歷盡艱辛, 才逃到鳳翔。然而“福不雙至,禍不單行”,五月拜左拾遺,因上書營救好朋友房琯,而觸怒了肅宗,被貶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節(jié)度使嚴(yán)武,寄 居在成都西郊的一個破舊的草堂里,曾經(jīng)一度在嚴(yán)武的幕下任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等職,所以后來人們稱他為杜工部。
他長期沉淪于下層,有普通 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為己任的遠(yuǎn)大抱負(fù)。他親身體驗了安史之亂之時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兇殘,以及親人的悲歡離合,他把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詩中,杜 甫最為著名描寫民間疾苦的作品,人們耳熟能詳?shù)氖恰叭簟?、“三別”,他對自己貧困潦倒的哀嘆和對國家的深刻思考結(jié)合在一起。
杜甫并不完全是嚴(yán)肅的,他也有風(fēng)趣的一面。絕句漫興九首中對于惜春之情,反用惱春、怨春的口氣道來,別有特色。更難的可貴的是,杜甫善于發(fā)現(xiàn)賢才,我想其若是知曉自己仍能為國效力,也當(dāng)是會“白發(fā)生黑絲”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無愧于獨立天地之間的詩圣之稱。
杜甫傳讀后感篇四
這篇傳記展現(xiàn)的杜甫生命中的一個片段,如同一首苦難而又壯美的歌。
這篇傳記是詩人寫詩人,作者馮至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詩人。這本書創(chuàng)作追求忠于史實,所有描寫都有史實作為根據(jù)。但又不作煩瑣考據(jù)。作品所展現(xiàn)的杜甫形象生動,性格心理發(fā)掘很深入,作品達到了藝術(shù)性與文學(xué)性的完美結(jié)合,是一部傳記文學(xué)的佳作。長安十年杜甫35歲時(746)也到了長安,但他的眼光并沒有局限在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這些事物外看到統(tǒng)治集團腐朽和人民的疾苦。在長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顯耀的官職,而是對現(xiàn)實的認(rèn)識,由此他給唐代的詩歌開辟了一片新的國土。
他的眼光是那樣的特殊。他對國家和人民倍加關(guān)心,統(tǒng)治集團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職的一個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詩的思想源頭之一。最后達到憂國憂民的上一層次。李隆基將政權(quán)交給里李林甫,使得賢才,有能力的人,幾乎沒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與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楊國忠那樣的貪,就是像陳希烈那樣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為改變,不得不放棄那種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膽的述說出他幾年來心中的悲憤,對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寫更體現(xiàn)其受迫害之深。他生活貧苦,曾做過別人的賓客,但目的還是為了謀取一個官職。他被貧窮所壓迫,一方面被事業(yè)心驅(qū)使,達到為了得到一個官職不擇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樣的抑郁,無奈?!胞惾诵小笔敲枥L了楊氏姊妹丑惡的行為,在這政風(fēng)糜爛,邊疆失利,民生漸趨凋敝的時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卻有加無減。這是杜甫在長安的真實收獲?他步履從貧乏的街巷到貴族的園林,從重樓名閣,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發(fā)畢經(jīng)的咸陽橋,他由于進士要求的失敗,認(rèn)識了這個政治集團的糜爛,由于自身的饑寒觸到了人民的疾苦。若是沒有進士的失敗,想必他也不會體會到這種社會的現(xiàn)實。
流亡在安史之亂,及以后的戰(zhàn)亂中他困居長安,從秋到冬再從冬到春,除去為國家憂愁外,自然他也時常思念他的家人;遠(yuǎn)在鐘離的韋氏妹,滯留平陽的弟弟,鹿州的妻子,在長久的不到家中的消息,并聽說胡人到處殘殺,一直東到雞犬。后來恢復(fù)了,他才得一令他稱心的官職。短短三個多月,杜甫念及兩京淪陷,人民疾苦,他忠于他的職責(zé)。似乎沒有這些經(jīng)歷杜甫也不會堅守他的崗位,他也有一些野心。侍奉皇帝與走向人民杜甫仍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遺。是風(fēng)翔的一段經(jīng)歷給他的教訓(xùn)太大了呢,還是這平靜的官僚生活把他的視野僅限制在皇帝周圍,而看不見廣大的人民呢。這為杜甫再一次回到群眾中作了一個鋪墊。
杜甫經(jīng)歷了有關(guān)征兵役等事件,在那段日子里他寫了“三吏”“三別”等佳作。這風(fēng)云多變,憂患重重的現(xiàn)實社會,導(dǎo)致了杜甫一生無窮的苦難杜甫詩感人的力量由此產(chǎn)生:詩人無論“慨世”還是“慨身”,他的感情總是和國家危機,人民疾苦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大部分詩篇都充滿著個人的與時代的血淚?!岸鸥鳌弊屓藗兏惺艿搅爽F(xiàn)實的殘酷,而杜甫又是這個現(xiàn)實的受害者與申述者。
杜甫傳讀后感篇五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zhǔn)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rèn)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xué)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shù)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
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guān)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yīng)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guān)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妒纠簟氛沁@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xué)的學(xué)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yán)謹(jǐn)。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p>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杜甫傳讀后感篇六
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天高風(fēng)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lián)兩句,對舉之中仍復(fù)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shè)。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gòu)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diào)。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fēng)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帮L(fēng)急”,夔州位于長江之濱,三峽之首的瞿塘峽之口,素以水急、風(fēng)大著稱。“猿嘯哀”,巫峽多猿,鳴聲凄厲。當(dāng)?shù)孛裰{說:“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薄颁尽保械男K陸地。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頷聯(lián)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盁o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xiāng),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lián)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lián)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xué)者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析此聯(lián)云:“萬里,地之遠(yuǎn)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薄鞍艘狻?,即八可悲:他鄉(xiāng)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dāng)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lián)轉(zhuǎn)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翱嗪蕖?,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巴!笔潜硎灸撤N動作狀態(tài)延續(xù)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現(xiàn)?!皾峋啤笔窍鄬τ凇扒寰啤倍?,是一種帶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時稱之為“醪”。
杜甫傳讀后感篇七
馮至的《杜甫傳》一書,是在準(zhǔn)備開課時偶然尋得。開課的課題是杜甫的《石壕吏》,詩中的杜甫猶豫、徘徊,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下了石壕村中發(fā)生的抓壯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讀懂“三吏”中的這一首,又何以走進杜甫的情感深處呢?于是,這本《杜甫傳》便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
講到杜甫,總要同時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詩人之間的區(qū)別,《滄浪詩話》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從我的主觀角度看來:于人,更認(rèn)同青蓮的飄逸豪放,于詩,則更欣賞少陵的沉郁頓挫。
“沉郁頓挫”這四字評語,正是杜甫一生的艱難苦恨在詩句上的投影。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杜甫生不逢時,中國正從歷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國家不幸詩人幸,亂世中的顛沛流離,讓杜甫吃盡了苦頭,卻給中國文學(xué)史獻出一位詩圣。
然而從更深層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劇和藝術(shù)成就來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與詩人思想的獨立性之間的互相擠壓。這不僅是杜甫,也是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文人苦苦掙扎的根源。長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羨慕自由,又渴望官職。在唐代政治日漸走下坡路,人民不斷被剝削的時候,杜甫開始關(guān)注民生。安史之亂讓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讓他擁有了接觸民眾的機會。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邊時,他的詩變得“充滿了初唐以來應(yīng)制詩、奉和詩一向慣用的詞藻,缺乏充實的'內(nèi)容”,但事實上,杜甫并不喜歡這樣的生活。后來杜甫被派到華州,他才“從一個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詩人的崗位上”。從此,他開始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過,杜甫終究是“封建社會里一個愛人民、愛祖國的詩人”,人民因為國家連綿不斷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為了保衛(wèi)國家卻不得不這樣,杜甫此時的矛盾已經(jīng)不是關(guān)于個人,而是對于國家對于人民的無限憂慮。《石壕吏》正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杜甫傳》的作者馮至既是一位詩人,同時又是一位研究德語文學(xué)的學(xué)者。因此,從《杜甫傳》中,不難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的深情和嚴(yán)謹(jǐn)。全書篇幅不長,就十幾萬字,卻是高度濃縮,決不摻水。據(jù)說《杜甫傳》在《新觀察》上連載時,毛澤東是每期必看,連載完畢后,毛澤東說:“《新觀察》現(xiàn)在將《杜甫傳》登完了,我《新觀察》也不要看了。”
杜甫傳讀后感篇八
閑坐巖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繞清風(fēng),一個逍遙的詩人。觀杜甫。
嘆抉擇。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羨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長安謀得一個官職,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繼續(xù)著那種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卻不得不跟這種生活告別。人的一生最難戰(zhàn)勝的就是自己,一顆心,兩個方向,雙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無奈。轉(zhuǎn)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許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卻牽著握筆的雙手遨游在書海,無奈,惟獨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嘆仕途。上帝以胃口為誘餌將一顆顆飄蕩的心領(lǐng)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蕩蕩,起起浮浮,忠的呈現(xiàn)似乎注定要以奸來陪襯,陰謀籠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這種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擊,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憤!憤奸臣,這不是一個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當(dāng)時社會的悲哀,甚至是一個時代的悲哀。
嘆詩才?!霸娛ァ倍鸥τ闷湟簧炀汀霸娛贰?,他寫“絕”了
唐詩
,也寫“完”了唐詩。他之后的詩韻格律,最終都以他的詩篇為金科玉律,“三吏”、“三別”、《兵車行》、《麗人行》、《北征》,他的律詩千秋無匹。當(dāng)杜甫二字成為教科書上的???,當(dāng)稚嫩的童音將杜甫的詩讀入空際,心中的那份贊嘆無法壓抑。嘆人格。一首首堅硬的詩源于一個偉大的人格,一雙腳觸摸這片曾經(jīng)流血的土地,一雙眼看盡戰(zhàn)亂的殘酷,人生的悲涼,一對耳聽盡人間的哀哭,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將這份內(nèi)心的震撼揚于詩中,搖動了封建這座堡壘,將民憤、民怨、民饑、民寒訴說。
杜甫傳讀后感篇九
南懷瑾先生年輕的時候,曾反復(fù)讀了一百遍伯夷列傳,才覺得真正看懂。我沒有看到那么多遍,何況要看懂,也不僅僅是在一時之間看一百遍的事??墒亲x書筆記還是要交的,那就且以我這樣二十遍的狀況寫吧,寫到哪里算哪里,或者以后再看這篇又覺得不通了呢。
伯夷列傳是《史記》里的第一篇列傳,篇幅非常短,大約是列傳里最短的了。它非常特別,不僅因為它的短,而且其中描寫傳主生平事跡的內(nèi)容只有一個段落,其余的部分是各式各樣看似與傳主不直接相干的感慨。若說列傳中有哪一篇最能直接地看到司馬遷,聽到司馬遷,有哪一篇是司馬遷自己站出來明明白白地加以論說的,那便是這一篇了,讀后感《伯夷列傳讀后感》。寫史的人大多把自己隱匿在行文之間,隱匿在對形形色色歷史人物的記敘和評點中,然而到了伯夷列傳,司馬遷卻是要用自己的筆書寫自己說的話了。
伯夷列傳里中討論了兩個主要的關(guān)系,人與現(xiàn)世的關(guān)系,和人與后世的關(guān)系。作為一個史學(xué)家,無怪乎司馬遷談到這兩點時如此情緒激昂以至于要跳出來說點什么了。因為再將這兩重關(guān)系聯(lián)系到一起,就要談到關(guān)于真正的歷史和被記敘的歷史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了,這正是司馬遷要表達他著書的志向的地方,又像是《史記》的另一個自序。司馬遷在前面的行文中分別討論了這兩重關(guān)系,又在"太史公曰"的部分把它們聯(lián)系到一起來說。
人與現(xiàn)世的部分,司馬遷說,"舉世混濁,清士乃現(xiàn)".他盛贊了許由、卞隨、務(wù)光、伯夷、叔齊這些濁世中的清士,他認(rèn)同了這些人在舉世混濁中的價值選擇和道德操守,他肯定了孔子伯夷叔齊提到二人時評價他們所說的"求仁得仁".但是他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他們真的不怨嗎?而他提出這個問題的依據(jù),正是伯夷叔齊臨死時所做的詩歌。
詩歌的原文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這其實是覺察到自處于末世者的絕望嘆息。他們是秉承著上一個時代禪讓的政治傳統(tǒng)和上古政治倫理的最后的人,他們自認(rèn)應(yīng)處在神農(nóng)、虞、夏之朝,而不是這混濁的西周。他們不愿走下首陽山去看這名為周的朝代,他們寧愿不食屬于這個朝代的一粒粟米,好似這樣就可以至死都留在上一個時代。所以他們說,"我安適歸矣".
但不僅于此。司馬遷用司馬遷的雙眼,看到了他看到的特別的東西??鬃俞槍Σ氖妪R,所判斷的"不怨",判斷依據(jù)是他們的求仁得仁,因為他們的現(xiàn)世追求得到了滿足——他們從生到死都是在他們那個干凈的仁世,未沾染新的大周朝的一?;覊m——或者說粟米。然而司馬遷質(zhì)疑了他們徹底不怨這個觀點,認(rèn)為在其間還有別的怨——非關(guān)現(xiàn)世,而是關(guān)于后世,關(guān)于自己的沒世。司馬遷在引述上面這段詩歌時,特意地提到這是他們"及餓且死"時所作,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對于現(xiàn)世已經(jīng)坦然和無怨,所以他們的怨,是針對身后而發(fā)的,而不是針對當(dāng)下所發(fā)的。這便引出了第二重關(guān)系,人與后世的關(guān)系。
這怨是什么呢?從詩中看,關(guān)鍵在于"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一句,而它的解釋,在于本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的第一句:"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這就要提到伯夷列傳的另一個線索——許由務(wù)光二人同伯夷叔齊二人在死后的被區(qū)別對待。這個問題在本傳的開頭第一段被提出,而在"太史公曰"中被解答。許由務(wù)光雖亦是節(jié)義高蹈之士,卻因為"非附青云之士"而不見稱于后世,伯夷叔齊因為得到孔子的頌揚而廣為人知。那么,被后世發(fā)掘和頌揚的條件是什么呢?司馬遷引說,是"同明相照,同類相求",是"云從龍,風(fēng)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只有擁有相同志向和操守的人,才會彼此欣賞,即便相隔幾百幾千年也如逢知音。他們"同明相照",其中晚生的那一個擔(dān)當(dāng)"圣人作"的職責(zé),使萬物得到歸位,使已逝的那位圣人得到傳揚,使這種精神在世間繼續(xù)流傳。
君子在意的,正是能否有這樣一位身后的知己,或者更廣地說,是能否還有那么一個時代,自己的操守能得到認(rèn)同和理解。倘若沒有,那么千百年而下,他們經(jīng)歷的將是真真正正、徹徹底底的孤獨。
而伯夷叔齊憂慮的,正是能否還會有這么一個時代。面對著舉世混濁和大醉不醒的眾人,他們開始懷疑是否剛剛過去的的正是最后一個堅持著自己所堅持的這些東西的時代,所以他們哀嘆"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他們追憶前朝,他們哀憐后世。這是他們怨的所在。
這個時候,第一重關(guān)系與第二重關(guān)系得到了結(jié)合,歷史和被書寫的歷史之間的矛盾被提出,于是司馬遷站了出來,他作為一個寫歷史的人,作出了自己的承諾。他要使這些人被看見,他要作為一個后生,用自己的光照亮這些歷史的光源。
于是他書寫了中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他將正史的關(guān)注點從一年復(fù)一年的祭祀征伐轉(zhuǎn)移到一個一個活生生的構(gòu)成了歷史的"人"身上。于是他寫荊軻,寫郭解,他也寫寧成、東方朔,他著書立傳的目的和基礎(chǔ)是一個一個的"人",而這是前人所沒有做過的嘗試。于是他在這篇伯夷列傳——在七十篇列傳之首的位置寫下他的志向。自此為始,他提起他所手握的那一支史筆——他所擁有的最有力量的東西,為那些從沒有人為他們立過傳的人立傳,稱為"列傳",他用一個一個血肉之軀筑成他司馬遷的史書,他用衣袖逐一擦去那些隱沒了千百年的明珠上的灰塵。司馬遷使這些人的光照亮了歷史的一片天空,然而他不能完全料想的是,他的光也照亮了自己身后的一片天空。
所以我覺得伯夷列傳像是《史記》的另一個太史公自序。它是司馬遷的態(tài)度和承諾,它也將這種信仰傳遞給了當(dāng)下的我。然而我知道在我面前還有八十遍要看,但這篇讀書筆記就到此為止了。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
唐朝都處于一種上升的時期,遼闊的國土,繁榮的經(jīng)濟,強盛的國力,使人們都有強烈的自豪感與自信心。這個時候唐朝出現(xiàn)了一位著名而又逍遙的詩人――杜甫。
杜甫出生的這個年代,又是一個群星燦爛,詩人輩出的一個時代。他從小就開始學(xué)習(xí)了讀書寫字,并在他七歲的時候?qū)懴铝艘皇住对侙P凰》。當(dāng)現(xiàn)在的人們朗誦起這句“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時,心中總會泛起遮不住的自豪!“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看!多么氣派的一句詩,表達了作者無畏不懼,敢于挑戰(zhàn),攀登泰山頂峰的決心、自信自勵的意志和堅定豪邁的氣概,杜甫在這里化用了《孟子》里的”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思,表現(xiàn)了奮發(fā)向上的心胸氣魄。再看看他的代表作飲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是李白的知己,他這四句詩將李白思想性格都淋漓盡致的表現(xiàn)了出來,簡簡單單的四句詩將李白就塑造成一個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封建王侯的藝術(shù)形象。這李白,神采奕奕,形神兼?zhèn)?,煥發(fā)著美的理想光輝,令人難忘!
唐代文學(xué)史上兩個最偉大的詩人,也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偉大詩人――李白與杜甫,他們的友誼成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在我們四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里,沒有比這兩個的會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值得紀(jì)念的人了。李白與杜甫的見面,就像”青天里的太陽與月亮走碰了頭“!
通過這本書,杜甫杜子美的形象已經(jīng)深深地的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我也向大家真摯的推薦這本書――《杜甫》,這本書里講述了杜甫華麗的一生,值得每個人擁有。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一
在我的記憶里,您似乎每天都是愁眉苦臉、老淚縱橫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對年輕的我來說,這樣的您太過沉重。在那些年輕氣盛的日子里,我有意躲避著您。
在我的記憶里,您又是那么孤獨、那么潦倒,“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怯懦的我來說,您的痛苦我無法承受。有些歲月只是太過浮躁,我的靈魂無處盛放。
在我讀了馬昭先生的《草堂春秋》、馮至先生的《杜甫傳》后,我為我的無知而羞愧。我想對您說的太多太多。
我為您受過的貧挨過的苦而落淚。自經(jīng)喪亂,奉先喪子,棄官華州;秦州賣藥,身患瘧疾;同谷境內(nèi),衣食無著;艱難蜀道,風(fēng)雨草堂。流亡梓州,奔走閬州;成都幕府,受盡苦楚;流落夔州,老病一身;流浪荊州,苦苦掙扎;暫居公安,乘船岳州;潭州衡州,漂泊不定;病死湘江,巨星隕落。
梭羅說,一個人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富有。房g罷相,您上書營救,言辭激烈,觸怒素宗,被放還。您放棄了安危,放棄了官職,卻寫成了著名的《北征》;棄官華州之后,“不爨井晨凍,無衣窗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雖然生活窘迫,但您的詩歌卻獲得了大量的藝術(shù)源泉,寫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別”。可以說,一顆純潔的心靈賦予杜詩不朽的靈魂;一個悲劇的時代造就了一代“詩圣”杜子美。
但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國家、人民、故鄉(xiāng),您始終惦念著、牽掛著。
公元760年,您離開了兵戈擾攘的北方,在成都有了自己的棲身之所。那浣花溪畔淙淙的流水,孩子們悅耳的笑聲,老妻楊氏幸福的眼淚,水木清華,天上人間。正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來自去梁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但,您的`心仍然是屬于國家和人民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分明聽見您對人民的憐憫,“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分明是您對故鄉(xiāng)的思戀;“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分明是一顆泣血的老臣心。
其實,這么多年來,很多讀者對您的了解也就止于此而已。實際上,對于國事,您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安祿山叛變,朝廷向回紇求救,您認(rèn)為借用外族兵力評定叛變會帶來無窮的后患;在鳳翔任左拾遺時,您認(rèn)識到隴右防地空虛,情勢嚴(yán)重。您說:西極柱亦傾,如何正穹昊?后來,吐蕃果然占領(lǐng)了一些要塞。另外,您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就能認(rèn)識到“盜賊本王臣”、“喪亂死多門”、“無貴賤不悲,無富貧亦足”的社會現(xiàn)實,這樣的認(rèn)識足夠深刻!
“心以當(dāng)竹實,血以當(dāng)醴泉”。面對權(quán)貴,您直言不懼;面對戰(zhàn)爭,您理性對待;面對邪惡,您痛心疾首;面對饑餓,您活下來;面對失去,您樂觀豁達。這一切都源于一顆偉大的心靈,那里有堅定的虔誠的信念!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二
很誠實地先說一句,實際上這篇文章我并沒有認(rèn)真地聽講,但我能很清晰地感受語文老師在談?wù)摗恫牧袀鳌愤@篇課文時的慷慨激昂的心情,我對此印象很深,特別是對于"好人不長命"、"惡人富貴延年"的社會現(xiàn)象的不公,伯夷列傳讀后感。下課之后,我有重新瀏覽過這篇著作,暫且不談文章與司馬遷本人的聯(lián)系,我以下的看法全部圍繞文章的內(nèi)容本身,而不深究作者的寫作意圖:
就文章中所提出的幾個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最佳當(dāng)?shù)拇鸢?,因而我不牽強附會,但我認(rèn)為作者司馬遷提出的這幾個問題是相輔相成的,甚至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的升華,而我就其中幾點談?wù)勛约旱奈⒈】捶ā?/p>
就我看來,這個社會上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機遇,于是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公正的待遇,作為一個圣人,他應(yīng)該不必在乎自己的聲名是否能夠流芳百世,而這對于許由、務(wù)光等人來說,或許能不能美名外揚不是最重要的,我可以理解作者司馬遷自己想要揚名立萬的心情,同時他也確實如此,但我絕不贊同他對于成名的看法。這個世界上總是存在著許多有道德的人,他們并不說辭,也沒有像以前的圣人一樣游學(xué)講法,道德和圣人的存在方式有很多種:一些人退隱田園是為了自身心情的寧靜,為了獲得一種靈魂上的解脫,很難講他們的品德究竟高尚到什么程度,但又是否有人像司馬遷一樣撰寫類似《伯夷列傳》這樣的文章來歌頌他們呢?事實可能是沒有的,即便有也并非這些隱士的意愿,更有一句話叫做"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意思是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賴周圍的環(huán)境忘卻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這是指小隱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龍臥虎之地,這是指中隱。
只有頂尖的人才會隱身于朝野之中,他們雖處于喧囂的時政,卻能大智若愚、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隱者。而我認(rèn)為,歷史本身就有不完全真實的特性,加上人為的篡改和時間的淡化,許多歷史真相已經(jīng)湮沒在了浩瀚無邊的時間長流里,就像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許多閃他們閃發(fā)光的人,他們智慧、優(yōu)雅、從容或者淡泊名利,但他們并未被記載光輝榮耀的史冊上面,這是為什么呢?是那些拿了俸祿的史官不沒有辦實事么?亦或者是因為歷史的記錄并不真實?都不是,是因為有一些特殊的因素,歷史不能讓他們過于矚目地出現(xiàn)在后人的眼里,這樣可能會毀了他們,因為"某些人"不允許,因為他們與這個庸俗的時代不太協(xié)調(diào),就像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一樣,他們的品行即便高尚,但只能是"可念不可說"的向往。也許有人會說,"這樣子難道公平么?","公平",我人為這跟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是需要自己去爭取的,如果你本身并不想為了某些方面的"公平"而去努力地抗?fàn)幮┦裁矗敲茨憔蜎]必要為了不抗?fàn)幩鶐淼暮蠊幢闶遣缓玫模?,這就像隱退者本身已不在乎世俗人的看法一樣,什么流言蜚語什么是不是能夠流芳百世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況且——歷史雖然沒有讓他們聲名鵲起,但也沒有無情地拋棄他們,或者我們可以這么說:他們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的時代;他們被包含于歷史的一角,又超脫于歷史之外永遠(yuǎn)活在他們應(yīng)有的光輝里。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是不是真理呢?我想也許這只是一種人類自我安慰的措辭而已。但不可否認(rèn)的是這句話在對人的善念的塑造和維持以及惡念的扼殺和遏制,還有在維護社會和平這一方面,確實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五段的言論呼應(yīng)了前兩段的論述。賢人在后世之人中的聲名取決于什么呢?什么樣的人才算是賢人呢?作者認(rèn)為,賢人這個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凡那些道德操守合乎自己的意念和追求時,在這些人眼中他們就被稱之為賢人。一般情況下,這些人占據(jù)所有人的大多數(shù)時,此賢人才能被認(rèn)可,或者他們是被當(dāng)時在思想上很有影響力的人所推崇。關(guān)于他們聲譽是否會在后世傳揚以及影響力度的大小,則首先取決于他們的不害他的行為和一定的學(xué)識或地位。其次,就主要取決于他們被何人認(rèn)可了,以及那個人的號召力。司馬遷在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所發(fā)的感概:"可悲??!普通人想要磨練自己的品行,立下功名,不依附于德高望重的人,怎么能把自己的名聲傳播到后世呢?"真實得讓人難受。
古人語:"信道篤而自知明也".
保持自己的本心,不為他人的只言片語所動,也不被執(zhí)權(quán)者的威嚴(yán)所撼,堅定智慧的理性,這樣一個人的思想才有實際上的價值。
至于那些亦真亦假可真可假的所謂正史稗史,所謂正統(tǒng)思想,所謂詭辯,一切皆不要陷入空想的泥潭——"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黑格爾如是說。
注:《伯夷列傳》 出自《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作者司馬遷。該篇是伯夷和叔齊的合傳,冠《史記》列傳之首。在這篇列傳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藝,折衷于孔子"的史料處理原則,于大量論贊之中,夾敘了伯夷、叔齊的簡短事跡。他們先是拒絕接受王位,讓國出逃;武王伐紂的時候,又以仁義叩馬而諫;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恥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餓死在首陽山上。作者極力頌揚他們積仁潔行、清風(fēng)高節(jié)的崇高品格,抒發(fā)了作者的諸多感慨。《伯夷列傳》實開史家之先河,亦為本紀(jì)、世家、列傳之僅有。
杜甫傳讀后感篇十三
杜甫,詩圣,英名千古流轉(zhuǎn),卻是一生顛沛流離,縱使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也不忘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的詩句離我們很近,可詩人的經(jīng)歷與內(nèi)心,卻從沒真正展現(xiàn)于世人。洪業(yè),著立此書,蓬門今始為君開。
洪業(yè)本人鐘情于杜甫其人其詩,故于杜甫的相關(guān)研究用力頗深。在哈佛大學(xué)二十年間,于1952年的“tufu:china’sgreatestpoet”(《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迄今為止仍被公認(rèn)是英語世界中關(guān)于杜甫的最重要著述。
這本書是由英文再翻譯回中文,而且中國古籍出版社的原版已無法買到,入手了一冊影印本,也算顯得我心誠意篤了。
杜甫一生官運不暢,又遇安史之亂,算不得什么成功人士。但他上不忘愛國情深,下不忘愛民意切,對朋友敦厚良善,對家人關(guān)愛赤誠,不彎不折,不氣不餒,臨風(fēng)瀟瀟如翠竹蒼松。
你讀他“復(fù)何時會于王鎬之京,載飲我濁酒,載呼我為兄?”,你讀他“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這樣的好友是暖心的。你讀他““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饑渴。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你讀他“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樣的夫父兄長是體貼可靠的。
書中說,“終其一生,杜甫始終在兩個相互矛盾的愿望中徘徊:退隱山林間,或是置身廟堂上。貧窮和家庭責(zé)任感始終是妨礙第一個愿望的主要因素。不良的健康狀況和忠誠直諫的責(zé)任感則是第二個愿望的阻礙因素?!边@大概也是千古文人宿命的真實寫照,也是杜甫偉大之處。
洪業(yè)對杜甫的評價是“溫柔敦厚,旭日春風(fēng)”,所謂至情至深,我們喜愛杜甫千年,喜愛杜甫詩文千年,也正是因為了這一份真與情。
結(jié)語引用作者原文:
“我不敢輕言自己完全懂得了作為詩人的杜甫。我相信我對于作為個人的杜甫已經(jīng)有了相當(dāng)準(zhǔn)確的了解。他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長,是忠誠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職的官員,是心系家邦的國民。他不但秉性善良,而且心存智慧。他對文學(xué)和歷史有著深入的研習(xí),得以理解人類本性的力量和脆弱,領(lǐng)會政治的正大光明與骯臟齷齪。他所觀察到的八世紀(jì)大唐帝國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現(xiàn)代中國;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國度?!?/p>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3750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