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電視新聞稿篇一
(導語)從昨晚開始,玉樹地震災區(qū)遭遇震后最大一次雨雪天氣,救援部隊官兵與當地各方力量緊急行動起來,采取措施確保災區(qū)群眾生產生活正常。
(現場)本臺記者王衛(wèi)國:這里是玉樹賽馬場受災群眾安置點,因為降雨時間比較長,現在山上已經形成了一層積雪,安置區(qū)的'河水也上漲了。
(解說)在結古鎮(zhèn)一些路段,積水無法排出,低洼地帶帳篷被淹,消防官兵帶著抽水機前來救援。在很多安置點,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挨家挨戶排查,加固帳篷,安裝防雨設施,挖掘排水溝。第二炮兵醫(yī)療隊還為村民們送來了熬制好的驅寒姜湯和感冒藥。
(同期聲)玉樹州結古鎮(zhèn)紅衛(wèi)村村民尼瑪卓瑪:今天天氣特別冷,解放軍送來了姜湯,我們心里特別暖和。
(現場)本臺記者王明生:這里是玉樹民政賓館,也是這次抗震救災物資的存放點。為了避免雨水對物資的損壞,蘭州區(qū)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隊通信連的官兵們正在對物資進行轉運,以及防雨處理。
(解說)青海省軍區(qū)獨立團組成地質勘測小分隊,與當地村民配合,沿山腳和河流低洼地段展開全面排查,避免降雨可能帶來的次生地質災害。
電視新聞稿篇二
發(fā)布新聞之前要先寫一下新聞稿,那么電視新聞稿范文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的電視新聞稿范文,歡迎閱讀。
吳邦國會見加拿大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
(導語)當天下午,吳邦國在溫哥華會見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坎貝爾。
(解說)吳邦國說,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是加拿大距離中國最近、同中國交往歷史最久的省份。
近年來,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同中國的聯系更加緊密,雙方經貿合作發(fā)展迅速,地方交往蓬勃展開,人文交流十分活躍,在中加關系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資源豐富,科技發(fā)達,在林業(yè)、漁業(yè)、礦業(yè)等傳統產業(yè)和信息、生物、醫(yī)藥、環(huán)保等高新技術產業(yè)具有優(yōu)勢。
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希望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進一步加強與中方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為推動中加關系深入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
(解說)坎貝爾對吳邦國委員長在訪問途中經停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表示熱烈歡迎,認為這對加強加中關系意義重大。
他說,作為通向亞太地區(qū)的門戶,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愿在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從而成為連接加中兩國乃至北美同中國友好合作的橋梁。
(解說)吳邦國委員長是在前往古巴等國訪問途中在溫哥華做短暫停留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李建國等主要陪同人員同機抵達。
抵達溫哥華時,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戴伊等加方高級官員到機場迎接.中國駐加拿大大使蘭立俊和中國駐加使領館工作人員、中資機構、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代表也到機場迎接。
《中國之路》解說詞(摘登) 人們也許記得:過去我們曾害怕市場經濟發(fā)展,也曾苦于市場經濟不能發(fā)展。
因為怕,不敢發(fā)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經濟發(fā)展因此緩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環(huán),是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小生產方式和小農經濟思想的必然產物。
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為什么要怕?為什么不能從苦和怕的惡性循環(huán)中沖殺出來?首要的問題,還是在于有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氣!怕市場經濟,說穿,無非是怕所謂“資本主義”!其實,市場經濟是沒有國界的,既不姓“資”,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發(fā)展中開拓世界,也在世界競爭中選擇強者。
資本主義之所以是資本主義,不是因為有了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也不是因為沒有市場經濟。
兩者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是社會基本制度問題。
一個曾經在歷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場經濟,難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開除“球籍”? 這不能不使人沉思。
這不能不使人奮起。
歷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從哪里開拓。
鄧小平同志莊嚴宣告:“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這就是東方的宣言,中華民族面對世界與未來的一個偉大宣言。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航船,終于揚起風帆,駛出那個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無前的雄姿出現了!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牢牢地把握著舵輪,在社會的海圖上,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劃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國之路。
行進在這條航道上,我們是新世紀的開拓者!開拓,要有旗幟。
我們的旗幟,就是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政策。
這面旗幟,是我們黨的基本路線,一條從起點到目標的時代航線! 偉大的宣言必然產生偉大的行動。
偉大的行動必然開拓偉大的事業(yè)。
經濟發(fā)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時間解決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國,創(chuàng)造過古代輝煌。
萬里長城,就是中華民族鐫刻在大地上永不磨滅的形象。
中國,也必定再度輝煌。
東方宣言,從此揭開一個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冊的偉大事業(yè)的新的序幕! 這是共和國的第30個冬天。
“三十而立”,預示著共和國的又一個春天,正挾著漫天風雪,從地平線上朝著自己的人民走來。
在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里,共和國的最高層會議和最基層會議都在進行著同一個內容——改革。
在同一內容的不同會議上,共和國的最高領導者和普通勞動者都在關注著同一個問題——未來。
面對關于國運興衰的抉擇,黨心和民心又交匯一起。
一場偉大變革的序幕就這樣被拉開了!人們從這里隱隱聽到的,是那滾動的春雷和澎湃的潮聲。
這一方土,是令人矚目的。
這一方人,也是永駐史冊的。
這里,是第一位農民出身的皇帝的故鄉(xiāng)。
這里,又是第一個發(fā)起聯產承包的地方。
歷史性的兩個“第一”,從這塊過去貧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長出來,延伸著一個歷史追求,一種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力量! 來到這里,雖然悲愴的歲月已經遠去,但從那一曲曲鳳陽花鼓聲里,你仍然會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歷史回聲!用不著再去敘述那悲壯的一幕了!中國的農民無疑是現實而勇敢的。
他們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飯的問題,從來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過去曾經把他們同革命聯系起來,舉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幟,現在又把他們同改革聯系起來,點燃了“聯產承包”的星火。
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歷史巧合嗎? 當然,他們當時不會知進,這樣“冒”,這樣“闖”,就是改革!但是,他們終歸看到了:“冒”和“闖”的結果,是滿囤的糧食,好大的豐收。
革命,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改革,也同樣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
突破,首先從農村開始。
這就是結論。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座談《紀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責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這是中國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
《會議紀要》的措詞是審慎的,但隨之而來的行動卻是大膽的。
聯產承包這一農村經濟改革形式,終于被歷史肯定下來。
中國大地上的股股熱流,便從此匯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實行聯產承包的生產隊僅占全國總數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時間只1年,而1年,只是歷史的一瞬。
就在這一瞬之間,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國農村,開始徹底地變了!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
5000多公里長度,百萬年歷史,這就是黃河的時空。
在這個時空里,有一個叫府谷的地方。
這里以貧窮聞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稱于世。
傳說,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滾過一道驚雷。
這驚雷便來自府谷。
揭桿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義,如同烽煙不絕的歷史舞臺上的歷次農民大起義一樣,那淚的奮爭,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駐民族心中生生不滅的夢,一個爭生存、求溫飽的夢……然而,350年過去了——從明朝到清代,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府谷幾多滄桑變化,仍未掙脫貧困的陰影。
當聯產承包的潮汛循著黃河而上,府谷的門再一次敞開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這塊貧瘠的土地便開始生長出亙古未有的人間奇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面前石畔確確實實變了。
前村長說:“現在我們有固定資產2100萬元,18個企業(yè),總產值750多萬元,人均產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達3100元”。
那支悲愴的歌,終于被滾過田野的那一聲春雷淹沒了!新的時代旋律,開始回蕩在古老的黃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國家才好;國家好了,百姓才好”。
從這里,我們聽到的是心的搏動,感到的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力量!位于燕山腳下的遵化縣,多山少地。
貧瘠的水土造就了這一方人敢為人先的氣魄,也造就了這一方人改天換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掙脫“一大二公”的束縛才會生長出豐收的希望;艱苦奮斗也只有同改革開放的政策緊密聯系起來,才能迸發(fā)出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光輝! 過去,這里沒有水;現在有了,是自來水。
過去,這里沒有工業(yè);現在有了,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過去,這里有山,是光禿禿的。
現在還有山,卻是郁郁蔥蔥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們還依稀記得,在一個時期,一張即使簡約到不標縣名的中國地圖,也總有一個紅點標定著大寨——當年那個農業(yè)樣板村落的位置。
或許是因為沉積的歷史太沉重了吧。
從小崗刮起的改革之風,直到1982年才刮進這個紅火過一個時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歲月的煙塵,大寨變了,大寨的人也隨著改革整個地變了。
他們,正在追逐著產品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的時代潮流。
風風雨雨。
虎頭山下的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滄桑變化的歷史見證。
過去,大寨人戰(zhàn)天斗地,治溝治坡,幾十年沒有挖掉窮根;而今天,他們也同全國一樣,在開始高揚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時代風采。
花了幾十年,懂得一個真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值得! 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勞動與土地的結合,是財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聯產承包,即使農民獲得經營自主權,又沒有讓土地私有化,在勞動土地的結合上,解決了一個大的體制問題。
所以,財富之源也就被不斷開拓出來。
面對群眾的創(chuàng)舉和帶來大發(fā)展的事實,黨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和思考: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人民公社的生產關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鋤的生產力水平。
生產關系落后于生產力水平是一種束縛,超越生產力水平又何嘗不也是一種束縛呢?變革人民公社體制是必然的! 當年,我們以無比熱切的心情選擇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們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來。
因為除了真理,我們別無選擇。
樸素的語言,述說的是一個歷史的結論:只要我們選擇真理,真理的陽光就一定會無私地照亮我們生活的田園。
1981年,全國有800萬農戶蓋起新房,建筑面積達6億平方米。
198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4億噸,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
長生茅屋的田野,長出了林立的樓群;靠母雞下蛋換回油鹽的雙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氣的東西。
變化,仿佛在一夜之間!面對這瞬間的變化,昔日那布滿菜色的臉,而今怎能不容光煥發(fā)?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蕩,涌起對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實現溫飽。
這在今天聽起來是如此尋常。
但只要我們把它放在人類命運的歷史天平上,我們就會感到它那海一樣的豐富和山一樣的重量! ——讓我們的思緒上溯歲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訴你:自從土地上生存著人類,饑餓就幾乎像影子一樣伴隨著歲月跋涉的腳步。
——讓我們用雙手去翻開尚未塵封的歷史冊頁。
飽經滄桑的長者會告訴你:當年,司徒雷登斷定,沒有哪一個中國政府能夠填飽這個饑餓民族的肚子,這個預言曾經用濃墨記載在美國政府的白皮書上。
——讓我們再把目光投向此時此刻的另一世界。
聯合國的報告還會告訴你:糧食短缺的陰影籠罩著全球5億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營養(yǎng)不良而死亡…… “但求溫飽,這是幾千年來人類用血與淚寫下的夙愿”。
“但求溫飽”,這也是幾千年來農民用火與劍追求的目標。
但幾千年的追求,卻仿佛是一個破碎的夢。
而今天,經過一場大改革的風雨,這場夢終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實現了! 這是一次神話般的跨越!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世界為之驚嘆!共和國為之激動!多少農民又為之流下了歡喜欲狂的熱淚!中國有用節(jié)日表達心愿的傳統。
而這一年的春節(jié),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河南宜陽一位中年婦女,拿著一個紅紙包,步行50多里,找到縣委,說要給黨拜個豐收年。
——預東黃泛區(qū)的一位老農,用老繭重疊的手點上香案,眼噙熱淚,遙望北京,真誠地祝愿:“共產黨,萬年長?!?——川西高原的農家擺上豐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壺。
8億農民最虔誠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樸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這古老的禮儀上。
馬克思曾經指出,商品經濟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然結果,是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把發(fā)展農村商品經濟的帷幕拉開了。
一幕又一幕充滿勃勃生機的商品生產的活劇,就從這里導演出來。
商品經濟把農民推向市場,市場又不斷刺激著農民增加商品數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產的熱情。
一大批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專業(yè)戶”,如雨后春筍,頂開板結的土地“咔咔”拔節(jié)。
商品經濟促進農業(yè)內部的結構調整,要求生產的專業(yè)化,也要求生產的社會化。
而它們一旦被改革催生出來,就隨即踩著改革的腳印,步入每一處山寨,跨進每一家門檻,改變著人,改變著村莊,也改革著那個延續(xù)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織”的時代。
綻開花蕾的農村商品經濟之樹,呼喚著科學技術——那個催動春華向秋實轉化的使者!一項改革政策,就像一陣春風,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時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數百萬科技人員,也就像蜜蜂傳授花粉那樣,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時代的沃土上。
綠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學技術的投入上。
這是一個事實,農民承認了;這也是一個真理,農民接受了。
農民耕作觀念的變化,預示著小農經濟在中國的消失,現代農業(yè)在中國的崛起。
6年來,國家已組織20萬科技大軍對664個縣進行科技扶貧。
90%以上的貧困農民已經解決溫飽問題。
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趨勢,孕育著農業(yè)發(fā)展的科技化趨勢。
雖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較晚,但只要把潛力挖掘出來,在本世紀末農業(yè)產量再實現一個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無疑問,科技的投入越多,勞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這一“多”一“少”,將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迫使農民同土地的關系發(fā)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空間。
改革把農民與土地緊緊扭在一起,似乎相對縮小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但改革的不斷深化,又使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限擴大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這就是歷史前進的辯證法。
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因為國家的工業(yè)化需要農村提供剩余勞動力。
但對一個農業(yè)人口占絕對多數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工業(yè)化的道路,決不能以犧牲農村去換取城市繁榮,重走資本主義國家已經走過的那條帶來社會振蕩的歷史老路。
怎么辦?農村的改革又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1984年,黨中央作出了調整農村產業(yè)結構,依托農村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戰(zhàn)略性決策。
離土不離鄉(xiāng)——中央的決策是深諳中國國情的。
結果,猶如春筍拔節(jié),仿佛在一夜之間,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幼芽拱出溫潤的五色土地。
毫無疑問,農村的改革和建設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黨的十四大精神,努力開發(fā)高產優(yōu)質高效農業(yè);堅持依靠科技和教育興農;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而要這樣,關鍵的一環(huán)是要深化農村改革。
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一項基本制度不斷完善和長期穩(wěn)定下來。
未來,已經孕育在今天的現實之中。
不是嗎?短短幾年,在聯產承包的推動下,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前后出現的農業(yè)經濟商品化、科技化和工業(yè)化趨勢,開始繪織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前景: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yè)的雛形,正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動。
現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續(xù)數千年的中國農民形象,終于在這一代開始改變含義,改變模樣,也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習慣看法。
在這些時而下田,時而進廠,時而出現在游樂場的農民身上,正高揚起中國農村的未來和希望。
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專利——文化夜生活。
從這里人們感覺到的,難道不正是城鄉(xiāng)差別的逐步消失,和農民的生存空間與生活方式的歷史變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程度。
農民從這里走向城市,也從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他們是這樣自信,這樣豪邁,這樣挺拔! 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他們心中裝的是東方的一片熱土,眼里看的是歷史的奔涌潮頭!這就是中國農民的現代風姿!這樣的風姿又何嘗不可以傾倒世界?幾乎與中國歷史一樣古老的中國農業(yè),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對生活乃至對整個社會的推動力量。
農村在向城市進逼。
農村在向城市挑戰(zhàn)! 城市沸騰了!經過改革洗禮的農民,走出土地,開始用那布滿繭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墻。
滾過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擊都市的大門,期待著城市改革的回應,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絕響!
電視新聞稿篇三
(導語)當天下午,吳邦國在溫哥華會見了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省長坎貝爾。
(解說)吳邦國說,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是加拿大距離中國最近、同中國交往歷史最久的省份。
近年來,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同中國的聯系更加緊密,雙方經貿合作發(fā)展迅速,地方交往蓬勃展開,人文交流十分活躍,在中加關系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他指出,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資源豐富,科技發(fā)達,在林業(yè)、漁業(yè)、礦業(yè)等傳統產業(yè)和信息、生物、醫(yī)藥、環(huán)保等高新技術產業(yè)具有優(yōu)勢。
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合作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希望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進一步加強與中方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為推動中加關系深入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
(解說)坎貝爾對吳邦國委員長在訪問途中經停不列顛哥倫比亞省表示熱烈歡迎,認為這對加強加中關系意義重大。
他說,作為通向亞太地區(qū)的門戶,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愿在經貿、文化、科技等領域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從而成為連接加中兩國乃至北美同中國友好合作的橋梁。
(解說)吳邦國委員長是在前往古巴等國訪問途中在溫哥華做短暫停留的。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秘書長李建國等主要陪同人員同機抵達。
抵達溫哥華時,加拿大國際貿易部長戴伊等加方高級官員到機場迎接.中國駐加拿大大使蘭立俊和中國駐加使領館工作人員、中資機構、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代表也到機場迎接。
電視新聞稿篇四
1月1—2日,全國新課程有效教學經驗交流暨現場觀摩會在我區(qū)召開。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田慧生研究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科研處長陳如平研究員,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書記楚江亭教授,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辦公室副主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特聘專家萬福教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研究部、“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課題主持人韓立福博士,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吉林,市教育局副局長于衛(wèi)東,區(qū)委書記杜永光,區(qū)委宣傳部部長高志勇,區(qū)政府副區(qū)長方玉美,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宗華等領導出席了會議。區(qū)政府副區(qū)長方玉美在會上致了歡迎詞。
此次會議在我區(qū)召開,是對我區(qū)多年來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積極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區(qū)教育對外展示的一次絕佳的機會,也是我區(qū)教育走向全國的一次非常難得機遇,對于我區(qū)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課堂教學效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隊伍專業(yè)化的成長與發(fā)展等都將會起到積極地推動和促進作用,標志著我區(qū)在鞏固發(fā)展區(qū)域性教育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與會專家做了五場專題報告,區(qū)教育局和我區(qū)6所學校在會上做了經驗介紹,與會人員還參觀了棗莊十六中、棗莊四十一中、棗莊十三中、實驗小學、文化路小學、紅旗小學的成果現場展示,現場觀摩了有效教學課堂。與會人員還觀看了我區(qū)新課程成果展示文藝演出。
近年來,區(qū)委、區(qū)政府高度重視發(fā)展教育,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認真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鞏固發(fā)展區(qū)域性教育中心,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教育發(fā)展水平逐年提高。自20xx年我區(qū)被確立為“全國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實驗區(qū)”以來,我區(qū)從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入手,成立了專門的領導組織機構,制定了實施方案和工作推進計劃,累計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用于培訓教師和增添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各學校按照統一部署安排,積極推進各項實驗工作,有效推動了實驗區(qū)整體工作的開展。抓實了教學常規(guī)管理,積極推行教學常規(guī)“精細化”管理,扎實穩(wěn)妥地推進新課程改革。找準結合點,認真落實了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積極探尋評價方式改革的新路子。積極致力于教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目前,全區(qū)共有國家級教科研基地5處,省級14處,市級30處,共有全國和省市級實驗課題236項,教科研工作已經延伸到教學管理、課堂教學的各個層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全區(qū)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電視新聞稿篇五
《中國之路》解說詞(摘登)人們也許記得:過去我們曾害怕市場經濟發(fā)展,也曾苦于市場經濟不能發(fā)展。
因為怕,不敢發(fā)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經濟發(fā)展因此緩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環(huán),是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小生產方式和小農經濟思想的必然產物。
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為什么要怕?為什么不能從苦和怕的惡性循環(huán)中沖殺出來?首要的問題,還是在于有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氣!怕市場經濟,說穿,無非是怕所謂“資本主義”!其實,市場經濟是沒有國界的,既不姓“資”,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發(fā)展中開拓世界,也在世界競爭中選擇強者。
資本主義之所以是資本主義,不是因為有了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也不是因為沒有市場經濟。
兩者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是社會基本制度問題。
一個曾經在歷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場經濟,難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開除“球籍”?這不能不使人沉思。
這不能不使人奮起。
歷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從哪里開拓。
鄧小平同志莊嚴宣告:“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這就是東方的宣言,中華民族面對世界與未來的一個偉大宣言。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航船,終于揚起風帆,駛出那個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無前的雄姿出現了!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牢牢地把握著舵輪,在社會的海圖上,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劃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國之路。
行進在這條航道上,我們是新世紀的開拓者!開拓,要有旗幟。
我們的旗幟,就是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政策。
這面旗幟,是我們黨的基本路線,一條從起點到目標的時代航線!偉大的宣言必然產生偉大的行動。
偉大的行動必然開拓偉大的事業(yè)。
經濟發(fā)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
第一步,用左右時間解決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國,創(chuàng)造過古代輝煌。
萬里長城,就是中華民族鐫刻在大地上永不磨滅的形象。
中國,也必定再度輝煌。
東方宣言,從此揭開一個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冊的偉大事業(yè)的新的序幕!這是共和國的第30個冬天。
“三十而立”,預示著共和國的又一個春天,正挾著漫天風雪,從地平線上朝著自己的人民走來。
在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里,共和國的最高層會議和最基層會議都在進行著同一個內容——改革。
在同一內容的不同會議上,共和國的最高領導者和普通勞動者都在關注著同一個問題——未來。
面對關于國運興衰的抉擇,黨心和民心又交匯一起。
一場偉大變革的序幕就這樣被拉開了!人們從這里隱隱聽到的,是那滾動的春雷和澎湃的潮聲。
這一方土,是令人矚目的。
這一方人,也是永駐史冊的。
這里,是第一位農民出身的皇帝的故鄉(xiāng)。
這里,又是第一個發(fā)起聯產承包的地方。
歷史性的兩個“第一”,從這塊過去貧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長出來,延伸著一個歷史追求,一種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力量!來到這里,雖然悲愴的歲月已經遠去,但從那一曲曲鳳陽花鼓聲里,你仍然會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歷史回聲!用不著再去敘述那悲壯的一幕了!中國的農民無疑是現實而勇敢的。
他們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飯的問題,從來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過去曾經把他們同革命聯系起來,舉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幟,現在又把他們同改革聯系起來,點燃了“聯產承包”的星火。
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歷史巧合嗎?當然,他們當時不會知進,這樣“冒”,這樣“闖”,就是改革!但是,他們終歸看到了:“冒”和“闖”的結果,是滿囤的糧食,好大的豐收。
革命,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改革,也同樣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
突破,首先從農村開始。
這就是結論。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座談《紀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責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這是中國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
《會議紀要》的措詞是審慎的,但隨之而來的行動卻是大膽的。
聯產承包這一農村經濟改革形式,終于被歷史肯定下來。
中國大地上的股股熱流,便從此匯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實行聯產承包的生產隊僅占全國總數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時間只1年,而1年,只是歷史的一瞬。
就在這一瞬之間,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國農村,開始徹底地變了!黃河,中國的母親河。
5000多公里長度,百萬年歷史,這就是黃河的時空。
在這個時空里,有一個叫府谷的地方。
這里以貧窮聞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稱于世。
傳說,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滾過一道驚雷。
這驚雷便來自府谷。
揭桿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義,如同烽煙不絕的歷史舞臺上的歷次農民大起義一樣,那淚的奮爭,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駐民族心中生生不滅的夢,一個爭生存、求溫飽的夢……然而,350年過去了——從明朝到清代,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府谷幾多滄桑變化,仍未掙脫貧困的陰影。
當聯產承包的潮汛循著黃河而上,府谷的'門再一次敞開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這塊貧瘠的土地便開始生長出亙古未有的人間奇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面前石畔確確實實變了。
前村長說:“現在我們有固定資產2100萬元,18個企業(yè),總產值750多萬元,人均產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達3100元”。
那支悲愴的歌,終于被滾過田野的那一聲春雷淹沒了!新的時代旋律,開始回蕩在古老的黃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國家才好;國家好了,百姓才好”。
從這里,我們聽到的是心的搏動,感到的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力量!位于燕山腳下的遵化縣,多山少地。
貧瘠的水土造就了這一方人敢為人先的氣魄,也造就了這一方人改天換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掙脫“一大二公”的束縛才會生長出豐收的希望;艱苦奮斗也只有同改革開放的政策緊密聯系起來,才能迸發(fā)出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光輝!過去,這里沒有水;現在有了,是自來水。
過去,這里沒有工業(yè);現在有了,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過去,這里有山,是光禿禿的。
現在還有山,卻是郁郁蔥蔥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們還依稀記得,在一個時期,一張即使簡約到不標縣名的中國地圖,也總有一個紅點標定著大寨——當年那個農業(yè)樣板村落的位置。
或許是因為沉積的歷史太沉重了吧。
從小崗刮起的改革之風,直到1982年才刮進這個紅火過一個時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歲月的煙塵,大寨變了,大寨的人也隨著改革整個地變了。
他們,正在追逐著產品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的時代潮流。
風風雨雨。
虎頭山下的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滄桑變化的歷史見證。
過去,大寨人戰(zhàn)天斗地,治溝治坡,幾十年沒有挖掉窮根;而今天,他們也同全國一樣,在開始高揚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時代風采。
花了幾十年,懂得一個真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值得!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勞動與土地的結合,是財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聯產承包,即使農民獲得經營自主權,又沒有讓土地私有化,在勞動土地的結合上,解決了一個大的體制問題。
所以,財富之源也就被不斷開拓出來。
面對群眾的創(chuàng)舉和帶來大發(fā)展的事實,黨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和思考: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人民公社的生產關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鋤的生產力水平。
生產關系落后于生產力水平是一種束縛,超越生產力水平又何嘗不也是一種束縛呢?變革人民公社體制是必然的!當年,我們以無比熱切的心情選擇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們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來。
因為除了真理,我們別無選擇。
樸素的語言,述說的是一個歷史的結論:只要我們選擇真理,真理的陽光就一定會無私地照亮我們生活的田園。
1981年,全國有800萬農戶蓋起新房,建筑面積達6億平方米。
198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4億噸,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
長生茅屋的田野,長出了林立的樓群;靠母雞下蛋換回油鹽的雙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氣的東西。
變化,仿佛在一夜之間!面對這瞬間的變化,昔日那布滿菜色的臉,而今怎能不容光煥發(fā)?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蕩,涌起對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改革5年,實現溫飽。
這在今天聽起來是如此尋常。
但只要我們把它放在人類命運的歷史天平上,我們就會感到它那海一樣的豐富和山一樣的重量!——讓我們的思緒上溯歲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訴你:自從土地上生存著人類,饑餓就幾乎像影子一樣伴隨著歲月跋涉的腳步。
——讓我們用雙手去翻開尚未塵封的歷史冊頁。
飽經滄桑的長者會告訴你:當年,司徒雷登斷定,沒有哪一個中國政府能夠填飽這個饑餓民族的肚子,這個預言曾經用濃墨記載在美國政府的白皮書上。
——讓我們再把目光投向此時此刻的另一世界。
聯合國的報告還會告訴你:糧食短缺的陰影籠罩著全球5億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營養(yǎng)不良而死亡……“但求溫飽,這是幾千年來人類用血與淚寫下的夙愿”。
“但求溫飽”,這也是幾千年來農民用火與劍追求的目標。
但幾千年的追求,卻仿佛是一個破碎的夢。
而今天,經過一場大改革的風雨,這場夢終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實現了!這是一次神話般的跨越!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世界為之驚嘆!共和國為之激動!多少農民又為之流下了歡喜欲狂的熱淚!中國有用節(jié)日表達心愿的傳統。
而這一年的春節(jié),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河南宜陽一位中年婦女,拿著一個紅紙包,步行50多里,找到縣委,說要給黨拜個豐收年。
——預東黃泛區(qū)的一位老農,用老繭重疊的手點上香案,眼噙熱淚,遙望北京,真誠地祝愿:“共產黨,萬年長。”——川西高原的農家擺上豐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壺。
8億農民最虔誠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樸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這古老的禮儀上。
馬克思曾經指出,商品經濟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然結果,是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把發(fā)展農村商品經濟的帷幕拉開了。
一幕又一幕充滿勃勃生機的商品生產的活劇,就從這里導演出來。
商品經濟把農民推向市場,市場又不斷刺激著農民增加商品數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產的熱情。
一大批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專業(yè)戶”,如雨后春筍,頂開板結的土地“咔咔”拔節(jié)。
商品經濟促進農業(yè)內部的結構調整,要求生產的專業(yè)化,也要求生產的社會化。
而它們一旦被改革催生出來,就隨即踩著改革的腳印,步入每一處山寨,跨進每一家門檻,改變著人,改變著村莊,也改革著那個延續(xù)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織”的時代。
綻開花蕾的農村商品經濟之樹,呼喚著科學技術——那個催動春華向秋實轉化的使者!一項改革政策,就像一陣春風,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時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數百萬科技人員,也就像蜜蜂傳授花粉那樣,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時代的沃土上。
綠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學技術的投入上。
這是一個事實,農民承認了;這也是一個真理,農民接受了。
農民耕作觀念的變化,預示著小農經濟在中國的消失,現代農業(yè)在中國的崛起。
6年來,國家已組織20萬科技大軍對664個縣進行科技扶貧。
90%以上的貧困農民已經解決溫飽問題。
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趨勢,孕育著農業(yè)發(fā)展的科技化趨勢。
雖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較晚,但只要把潛力挖掘出來,在本世紀末農業(yè)產量再實現一個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無疑問,科技的投入越多,勞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這一“多”一“少”,將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迫使農民同土地的關系發(fā)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空間。
改革把農民與土地緊緊扭在一起,似乎相對縮小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但改革的不斷深化,又使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限擴大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這就是歷史前進的辯證法。
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因為國家的工業(yè)化需要農村提供剩余勞動力。
但對一個農業(yè)人口占絕對多數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工業(yè)化的道路,決不能以犧牲農村去換取城市繁榮,重走資本主義國家已經走過的那條帶來社會振蕩的歷史老路。
怎么辦?農村的改革又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1984年,黨中央作出了調整農村產業(yè)結構,依托農村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戰(zhàn)略性決策。
離土不離鄉(xiāng)——中央的決策是深諳中國國情的。
結果,猶如春筍拔節(jié),仿佛在一夜之間,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幼芽拱出溫潤的五色土地。
毫無疑問,農村的改革和建設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黨的十四大精神,努力開發(fā)高產優(yōu)質高效農業(yè);堅持依靠科技和教育興農;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而要這樣,關鍵的一環(huán)是要深化農村改革。
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一項基本制度不斷完善和長期穩(wěn)定下來。
未來,已經孕育在今天的現實之中。
不是嗎?短短幾年,在聯產承包的推動下,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前后出現的農業(yè)經濟商品化、科技化和工業(yè)化趨勢,開始繪織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前景: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yè)的雛形,正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動。
現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續(xù)數千年的中國農民形象,終于在這一代開始改變含義,改變模樣,也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習慣看法。
在這些時而下田,時而進廠,時而出現在游樂場的農民身上,正高揚起中國農村的未來和希望。
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專利——文化夜生活。
從這里人們感覺到的,難道不正是城鄉(xiāng)差別的逐步消失,和農民的生存空間與生活方式的歷史變化?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程度。
農民從這里走向城市,也從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他們是這樣自信,這樣豪邁,這樣挺拔!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他們心中裝的是東方的一片熱土,眼里看的是歷史的奔涌潮頭!這就是中國農民的現代風姿!這樣的風姿又何嘗不可以傾倒世界?幾乎與中國歷史一樣古老的中國農業(yè),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對生活乃至對整個社會的推動力量。
農村在向城市進逼。
農村在向城市挑戰(zhàn)!城市沸騰了!經過改革洗禮的農民,走出土地,開始用那布滿繭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墻。
滾過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擊都市的大門,期待著城市改革的回應,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絕響!
電視新聞稿篇六
電視新聞稿件模板應該怎么寫?我們看了那么多新聞聯播,是否學會怎么書寫新聞稿呢?以下是小編整理好的電視新聞稿件模板,歡迎參考!
新聞稿的格式有很多,而且都是在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摸索出來的,不同時期格式也不一樣。
以下有幾種新聞的格式:
寫作要律:具有新聞價值、正確的格式、動人的標題。
簡潔切要的內容、平易友善的敘述、高度可讀性、篇幅以1至2頁為宜(一頁尤佳)。
寫作技巧:清晰簡潔、段落分明、使用短句、排版清爽。
切忌偏離事實、交代不清、內容空洞。
一篇好的新聞稿除了必須具有新聞價值、把握主訴求與正確的格式外,行文應力求簡潔切要,敘述應有事實基礎,文稿標題則以簡要、突出、吸引人為原則,用字要避免冷僻艱深,以提高文稿的可讀性。
倒金字塔
一種是源于美國新聞界的“倒金字塔”式,這種格式由于迎合了受眾的接受心理,于是得到了普遍的模仿,現今中國的很多都市報所使用的都是這種格式。
基本格式(除了標題)是:先在導語中寫一個新聞事件中最有新聞價值的部分(新聞價值通俗來講就是新聞中那些最突出,最新奇,最能吸引受眾的部分),比如一場球賽剛剛結束,觀眾/讀者/聽眾們最想知道的是結果,或者是某個球員的發(fā)揮情況,就先從這里寫起。
其次,在報道主體中按照事件各個要素的重要程度,依次遞減寫下來,最后面的是最不重要的。
同時注意,一個段落只寫一個事件要素,不能一段到底。
因為這種格式不是符合事件發(fā)展的基本時間順序,所以在寫作時要盡量從受眾的角度出發(fā)來構思,按受眾對事件重要程度的認識來安排事件要素。
因而需要長期的實踐經驗和宏觀的對于受眾的認識。
新華體
另一種是一個中外結合體——新華體。
我們國家的新聞報道一般是遵循時間順序,但是這種“講故事”的寫法已經不適合受眾的閱讀習慣(一般人沒有時間聽你講長篇大論),所以“新華體”在吸收中外新聞報道之長的情況下誕生了。
基本格式(除了標題)是:先把事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導語中簡明地體現出來。
其次,在第二段進一步具體闡述導語中的這個重要部分,形成支持,不至于使受眾在接受時形成心理落差。
因而,第二段實際上是一個過渡性段落。
再次,按照事件發(fā)展的時間順序把“故事”講下來。
以上是比較常見的消息報道的格式。
標題對于新聞報道很重要,甚至都出現了一個標題就是一條報道的情況。
因而,標題要提煉新聞事件的“精華”,把最吸引人的地方體現出來,同時要簡潔。
如果需要可以在主標題前加上引題,在其后加上副題。
如果要寫作比較長篇的調查性報道、深度報道,就要注意在文中按照事件敘述明晰的需要,適當加一些小的標題,以概括一個部分的內容,便于受眾閱讀(針對印刷媒體而言)。
華爾街日報體
補充一點,很流行一種叫做“華爾街日報體”(dee)的格式,這個格式的主要特點就是在文首特寫新聞事件中的'一個“鏡頭”,一般是以一個人的言行為主,從而引出整個的新聞報道,比如央行關于房貸要加息的消息,新聞報道就可以從一個普通市民的住房貸款行為寫起,比較能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1月1-2日,全國新課程有效教學經驗交流暨現場觀摩會在我區(qū)召開。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田慧生研究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科研處長陳如平研究員,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副書記楚江亭教授,教育部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辦公室副主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特聘專家萬福教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理論研究部、“新課程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課題主持人韓立福博士,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劉吉林, 市教育局副局長于衛(wèi)東,區(qū)委書記杜永光,區(qū)委宣傳部部長高志勇,區(qū)政府副區(qū)長方玉美,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許宗華等領導出席了會議。
區(qū)政府副區(qū)長方玉美在會上致了歡迎詞。
此次會議在我區(qū)召開,是對我區(qū)多年來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積極開展有效教學研究工作的充分肯定,是我區(qū)教育對外展示的一次絕佳的機會,也是我區(qū)教育走向全國的一次非常難得機遇,對于我區(qū)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課堂教學效益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隊伍專業(yè)化的成長與發(fā)展等都將會起到積極地推動和促進作用,標志著我區(qū)在鞏固發(fā)展區(qū)域性教育中心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上,與會專家做了五場專題報告,區(qū)教育局和我區(qū)6所學校在會上做了經驗介紹,與會人員還參觀了棗莊十六中、棗莊四十一中、棗莊十三中、實驗小學、文化路小學、紅旗小學的成果現場展示,現場觀摩了有效教學課堂。
與會人員還觀看了我區(qū)新課程成果展示文藝演出。
近年來,區(qū)委、區(qū)政府高度重視發(fā)展教育,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認真落實科學發(fā)展觀,鞏固發(fā)展區(qū)域性教育中心,努力加大教育投入,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教育發(fā)展水平逐年提高。
自2003年我區(qū)被確立為“全國新課程有效教學行動策略研究實驗區(qū)”以來,我區(qū)從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扎實推進新課程改革入手,成立了專門的領導組織機構,制定了實施方案和工作推進計劃,累計投入資金8000多萬元,用于培訓教師和增添現代化教育教學設施。
各學校按照統一部署安排,積極推進各項實驗工作,有效推動了實驗區(qū)整體工作的開展。
抓實了教學常規(guī)管理,積極推行教學常規(guī)“精細化”管理,扎實穩(wěn)妥地推進新課程改革。
找準結合點 ,認真落實了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研究。
積極探尋評價方式改革的新路子。
積極致力于教科研成果的轉化工作。
目前,全區(qū)共有國家級教科研基地5處,省級14處,市級30處,共有全國和省市級實驗課題236項,教科研工作已經延伸到教學管理、課堂教學的各個層面和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全區(qū)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0月14日,《市中區(qū)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評審會議在區(qū)招待所二樓會議室召開。
來自國家旅游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旅游報社、浙江省旅游科學研究院、山東大學等部門的七位旅游專家擔任《規(guī)劃》評審委員會委員。
區(qū)委副書記、區(qū)長朱國偉,區(qū)長助理胡安玉參加了評審會議。
會議由市旅游局副局長張玉涵主持,區(qū)委副書記、區(qū)長朱國偉致歡迎辭。
評審委員會專家在認真聽取了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規(guī)劃設計院課題組的《規(guī)劃》文本和圖件展示和匯報后,逐一進行了會議評審發(fā)言。
專家評審意見認為:該《規(guī)劃》內容豐富,重點突出,結構清晰,體例科學,圖件完備,符合國家旅游局《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管理辦法》和《旅游規(guī)劃通則》(國家標準)的技術要求。
旅游主題與產業(yè)目標定位準確,功能分區(qū)合理,產品設計科學,項目規(guī)劃富有創(chuàng)意且十分詳細,規(guī)劃具有很好的前瞻性和很強的可操作性。
采取的“4162”的技術路線、swot-p分析、旅游形象系統設計、線路營銷,旅游項目黑帝城、齊魯武當山,旅游產業(yè)中的旅游餐飲、特色旅游商品的設計以及規(guī)劃體例結構富有創(chuàng)新性。
同時,《規(guī)劃》能夠依據區(qū)位特色,以休閑度假旅游產品為核心競爭力,為我區(qū)旅游產業(yè)的發(fā)展找到了一條可行之路。
評審專家還對《規(guī)劃》中諸如法規(guī)依據、與周圍城市銜接、非優(yōu)勢旅游地區(qū)如何打造度假目的地和大企業(yè)參與旅游事業(yè)等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見。
最后,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本規(guī)劃是一部國內同類規(guī)劃中具有領先水平的區(qū)域旅游規(guī)劃成果,同意通過評審。
會議結束后,區(qū)委書記杜永光會見了評審專家。
電視新聞稿篇七
人們也許記得:過去我們曾害怕市場經濟發(fā)展,也曾苦于市場經濟不能發(fā)展。
因為怕,不敢發(fā)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經濟發(fā)展因此緩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
苦和怕的循環(huán),是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小生產方式和小農經濟思想的必然產物。
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為什么要怕?為什么不能從苦和怕的惡性循環(huán)中沖殺出來?首要的問題,還是在于有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氣!怕市場經濟,說穿,無非是怕所謂“資本主義”!其實,市場經濟是沒有國界的,既不姓“資”,也不姓“社”。
它在自身發(fā)展中開拓世界,也在世界競爭中選擇強者。
資本主義之所以是資本主義,不是因為有了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也不是因為沒有市場經濟。
兩者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是社會基本制度問題。
一個曾經在歷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場經濟,難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開除“球籍”? 這不能不使人沉思。
這不能不使人奮起。
歷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從哪里開拓。
鄧小平同志莊嚴宣告:“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這就是東方的宣言,中華民族面對世界與未來的一個偉大宣言。
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航船,終于揚起風帆,駛出那個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無前的雄姿出現了!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牢牢地把握著舵輪,在社會的海圖上,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劃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國之路。
行進在這條航道上,我們是新世紀的開拓者!開拓,要有旗幟。
我們的旗幟,就是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政策。
這面旗幟,是我們黨的基本路線,一條從起點到目標的時代航線! 偉大的宣言必然產生偉大的行動。
偉大的行動必然開拓偉大的事業(yè)。
經濟發(fā)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
第一步,用10年左右時間解決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中國,創(chuàng)造過古代輝煌。
萬里長城,就是中華民族鐫刻在大地上永不磨滅的形象。
中國,也必定再度輝煌。
東方宣言,從此揭開一個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冊的偉大事業(yè)的新的序幕! 這是共和國的第30個冬天。
“三十而立”,預示著共和國的又一個春天,正挾著漫天風雪,從地平線上朝著自己的人民走來。
在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里,共和國的最高層會議和最基層會議都在進行著同一個內容——改革。
在同一內容的不同會議上,共和國的最高領導者和普通勞動者都在關注著同一個問題——未來。
面對關于國運興衰的抉擇,黨心和民心又交匯一起。
一場偉大變革的序幕就這樣被拉開了!人們從這里隱隱聽到的,是那滾動的春雷和澎湃的潮聲。
這一方土,是令人矚目的。
這一方人,也是永駐史冊的。
這里,是第一位農民出身的皇帝的故鄉(xiāng)。
這里,又是第一個發(fā)起聯產承包的地方。
歷史性的兩個“第一”,從這塊過去貧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長出來,延伸著一個歷史追求,一種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力量! 來到這里,雖然悲愴的歲月已經遠去,但從那一曲曲鳳陽花鼓聲里,你仍然會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歷史回聲!用不著再去敘述那悲壯的一幕了!中國的農民無疑是現實而勇敢的。
他們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
吃飯的問題,從來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
這個問題,過去曾經把他們同革命聯系起來,舉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幟,現在又把他們同改革聯系起來,點燃了“聯產承包”的星火。
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歷史巧合嗎? 當然,他們當時不會知進,這樣“冒”,這樣“闖”,就是改革!但是,他們終歸看到了:“冒”和“闖”的結果,是滿囤的糧食,好大的豐收。
革命,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改革,也同樣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
突破,首先從農村開始。
這就是結論。
1980年9月,省、市、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座談《紀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責任制形式都是好的。
這是中國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
《會議紀要》的措詞是審慎的,但隨之而來的行動卻是大膽的。
聯產承包這一農村經濟改革形式,終于被歷史肯定下來。
中國大地上的股股熱流,便從此匯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
1980年3月,實行聯產承包的生產隊僅占全國總數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
時間只1年,而1年,只是歷史的一瞬。
就在這一瞬之間,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國農村,開始徹底地變了!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
5000多公里長度,百萬年歷史,這就是黃河的時空。
在這個時空里,有一個叫府谷的地方。
這里以貧窮聞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稱于世。
傳說,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滾過一道驚雷。
這驚雷便來自府谷。
揭桿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義,如同烽煙不絕的歷史舞臺上的歷次農民大起義一樣,那淚的奮爭,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駐民族心中生生不滅的夢,一個爭生存、求溫飽的夢……然而,350年過去了——從明朝到清代,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府谷幾多滄桑變化,仍未掙脫貧困的陰影。
當聯產承包的潮汛循著黃河而上,府谷的門再一次敞開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這塊貧瘠的土地便開始生長出亙古未有的人間奇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面前石畔確確實實變了。
前村長說:“現在我們有固定資產2100萬元,18個企業(yè),總產值750多萬元,人均產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達3100元”。
那支悲愴的歌,終于被滾過田野的那一聲春雷淹沒了!新的時代旋律,開始回蕩在古老的黃土高坡。
是啊!“只有政策好了,國家才好;國家好了,百姓才好”。
從這里,我們聽到的是心的搏動,感到的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力量!位于燕山腳下的遵化縣,多山少地。
貧瘠的水土造就了這一方人敢為人先的氣魄,也造就了這一方人改天換地的智慧和毅力。
然而,土地只有掙脫“一大二公”的束縛才會生長出豐收的希望;艱苦奮斗也只有同改革開放的政策緊密聯系起來,才能迸發(fā)出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光輝! 過去,這里沒有水;現在有了,是自來水。
過去,這里沒有工業(yè);現在有了,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過去,這里有山,是光禿禿的。
現在還有山,卻是郁郁蔥蔥的。
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
人們還依稀記得,在一個時期,一張即使簡約到不標縣名的中國地圖,也總有一個紅點標定著大寨——當年那個農業(yè)樣板村落的位置。
或許是因為沉積的歷史太沉重了吧。
從小崗刮起的改革之風,直到1982年才刮進這個紅火過一個時期的偏僻山村。
拂去歲月的煙塵,大寨變了,大寨的人也隨著改革整個地變了。
他們,正在追逐著產品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的時代潮流。
風風雨雨。
虎頭山下的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滄桑變化的歷史見證。
過去,大寨人戰(zhàn)天斗地,治溝治坡,幾十年沒有挖掉窮根;而今天,他們也同全國一樣,在開始高揚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時代風采。
花了幾十年,懂得一個真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值得! 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
勞動與土地的結合,是財富涌流的第一源泉。
聯產承包,即使農民獲得經營自主權,又沒有讓土地私有化,在勞動土地的結合上,解決了一個大的體制問題。
所以,財富之源也就被不斷開拓出來。
面對群眾的創(chuàng)舉和帶來大發(fā)展的事實,黨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和思考: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人民公社的生產關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鋤的生產力水平。
生產關系落后于生產力水平是一種束縛,超越生產力水平又何嘗不也是一種束縛呢?變革人民公社體制是必然的! 當年,我們以無比熱切的心情選擇了人民公社。
今天,我們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來。
因為除了真理,我們別無選擇。
樸素的語言,述說的是一個歷史的結論:只要我們選擇真理,真理的陽光就一定會無私地照亮我們生活的田園。
1981年,全國有800萬農戶蓋起新房,建筑面積達6億平方米。
198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4億噸,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
長生茅屋的田野,長出了林立的樓群;靠母雞下蛋換回油鹽的雙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氣的東西。
變化,仿佛在一夜之間!面對這瞬間的變化,昔日那布滿菜色的'臉,而今怎能不容光煥發(fā)?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蕩,涌起對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 改革5年,實現溫飽。
這在今天聽起來是如此尋常。
但只要我們把它放在人類命運的歷史天平上,我們就會感到它那海一樣的豐富和山一樣的重量! ——讓我們的思緒上溯歲月之河。
周口店的石斧告訴你:自從土地上生存著人類,饑餓就幾乎像影子一樣伴隨著歲月跋涉的腳步。
——讓我們用雙手去翻開尚未塵封的歷史冊頁。
飽經滄桑的長者會告訴你:當年,司徒雷登斷定,沒有哪一個中國政府能夠填飽這個饑餓民族的肚子,這個預言曾經用濃墨記載在美國政府的白皮書上。
——讓我們再把目光投向此時此刻的另一世界。
聯合國的報告還會告訴你:糧食短缺的陰影籠罩著全球5億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營養(yǎng)不良而死亡…… “但求溫飽,這是幾千年來人類用血與淚寫下的夙愿”。
“但求溫飽”,這也是幾千年來農民用火與劍追求的目標。
但幾千年的追求,卻仿佛是一個破碎的夢。
而今天,經過一場大改革的風雨,這場夢終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實現了! 這是一次神話般的跨越!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世界為之驚嘆!共和國為之激動!多少農民又為之流下了歡喜欲狂的熱淚!中國有用節(jié)日表達心愿的傳統。
而這一年的春節(jié),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河南宜陽一位中年婦女,拿著一個紅紙包,步行50多里,找到縣委,說要給黨拜個豐收年。
——預東黃泛區(qū)的一位老農,用老繭重疊的手點上香案,眼噙熱淚,遙望北京,真誠地祝愿:“共產黨,萬年長。
” ——川西高原的農家擺上豐收喜酒。
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壺。
8億農民最虔誠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樸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這古老的禮儀上。
馬克思曾經指出,商品經濟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然結果,是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把發(fā)展農村商品經濟的帷幕拉開了。
一幕又一幕充滿勃勃生機的商品生產的活劇,就從這里導演出來。
商品經濟把農民推向市場,市場又不斷刺激著農民增加商品數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產的熱情。
一大批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專業(yè)戶”,如雨后春筍,頂開板結的土地“咔咔”拔節(jié)。
商品經濟促進農業(yè)內部的結構調整,要求生產的專業(yè)化,也要求生產的社會化。
而它們一旦被改革催生出來,就隨即踩著改革的腳印,步入每一處山寨,跨進每一家門檻,改變著人,改變著村莊,也改革著那個延續(xù)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織”的時代。
綻開花蕾的農村商品經濟之樹,呼喚著科學技術——那個催動春華向秋實轉化的使者!一項改革政策,就像一陣春風,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時代的花蕾。
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數百萬科技人員,也就像蜜蜂傳授花粉那樣,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時代的沃土上。
綠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學技術的投入上。
這是一個事實,農民承認了;這也是一個真理,農民接受了。
農民耕作觀念的變化,預示著小農經濟在中國的消失,現代農業(yè)在中國的崛起。
6年來,國家已組織20萬科技大軍對664個縣進行科技扶貧。
90%以上的貧困農民已經解決溫飽問題。
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趨勢,孕育著農業(yè)發(fā)展的科技化趨勢。
雖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較晚,但只要把潛力挖掘出來,在本世紀末農業(yè)產量再實現一個翻番是大有希望的。
毫無疑問,科技的投入越多,勞力的投入必然越少。
這一“多”一“少”,將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迫使農民同土地的關系發(fā)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土地是農民的生存空間。
改革把農民與土地緊緊扭在一起,似乎相對縮小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但改革的不斷深化,又使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限擴大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這就是歷史前進的辯證法。
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因為國家的工業(yè)化需要農村提供剩余勞動力。
但對一個農業(yè)人口占絕對多數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工業(yè)化的道路,決不能以犧牲農村去換取城市繁榮,重走資本主義國家已經走過的那條帶來社會振蕩的歷史老路。
怎么辦?農村的改革又面臨一次新的抉擇。
1984年,黨中央作出了調整農村產業(yè)結構,依托農村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戰(zhàn)略性決策。
離土不離鄉(xiāng)——中央的決策是深諳中國國情的。
結果,猶如春筍拔節(jié),仿佛在一夜之間,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幼芽拱出溫潤的五色土地。
毫無疑問,農村的改革和建設還有許多事情要做。
要遵循黨的十四大精神,努力開發(fā)高產優(yōu)質高效農業(yè);堅持依靠科技和教育興農;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
而要這樣,關鍵的一環(huán)是要深化農村改革。
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一項基本制度不斷完善和長期穩(wěn)定下來。
未來,已經孕育在今天的現實之中。
不是嗎?短短幾年,在聯產承包的推動下,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前后出現的農業(yè)經濟商品化、科技化和工業(yè)化趨勢,開始繪織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前景: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yè)的雛形,正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動。
現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續(xù)數千年的中國農民形象,終于在這一代開始改變含義,改變模樣,也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習慣看法。
在這些時而下田,時而進廠,時而出現在游樂場的農民身上,正高揚起中國農村的未來和希望。
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專利——文化夜生活。
從這里人們感覺到的,難道不正是城鄉(xiāng)差別的逐步消失,和農民的生存空間與生活方式的歷史變化? 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程度。
農民從這里走向城市,也從這里走向世界。
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他們是這樣自信,這樣豪邁,這樣挺拔! 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他們心中裝的是東方的一片熱土,眼里看的是歷史的奔涌潮頭!這就是中國農民的現代風姿!這樣的風姿又何嘗不可以傾倒世界?幾乎與中國歷史一樣古老的中國農業(yè),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對生活乃至對整個社會的推動力量。
農村在向城市進逼。
農村在向城市挑戰(zhàn)! 城市沸騰了!經過改革洗禮的農民,走出土地,開始用那布滿繭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墻。
滾過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擊都市的大門,期待著城市改革的回應,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絕響!
電視新聞稿篇八
電視系列片????《中國之路》
解說詞
(摘登)????人們也許記得:過去我們曾害怕市場經濟發(fā)展,也曾苦于市場經濟不能發(fā)展。因為怕,不敢發(fā)展,商品就自然少了;商品少,經濟發(fā)展因此緩慢,生活也就必然要苦。苦和怕的循環(huán),是中國延續(xù)幾千年的小生產方式和小農經濟思想的必然產物。????但是,我們?yōu)槭裁匆啵繛槭裁匆拢繛槭裁床荒軓目嗪团碌膼盒匝h(huán)中沖殺出來?首要的問題,還是在于有沒有思想的解放和解放的勇氣!怕市場經濟,說穿,無非是怕所謂“資本主義”!其實,市場經濟是沒有國界的,既不姓“資”,也不姓“社”。它在自身發(fā)展中開拓世界,也在世界競爭中選擇強者。資本主義之所以是資本主義,不是因為有了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之所以是社會主義,也不是因為沒有市場經濟。兩者之間的根本區(qū)別,是社會基本制度問題。一個曾經在歷史上走在世界前列的民族,怕市場經濟,難道就不怕落后?不怕挨打?不怕被開除“球籍”?????這不能不使人沉思。這不能不使人奮起。????歷史在哪里沉思,道路就從哪里開拓。????鄧小平同志莊嚴宣告:“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東方的宣言,中華民族面對世界與未來的一個偉大宣言。????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航船,終于揚起風帆,駛出那個停泊已久的港口,又以一往無前的雄姿出現了!鄧小平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牢牢地把握著舵輪,在社會的海圖上,也在歷史的長河中,劃出一條富有特色的航道——中國之路。????行進在這條航道上,我們是新世紀的開拓者!開拓,要有旗幟。我們的旗幟,就是一個中心——經濟建設,兩個基本點——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政策。這面旗幟,是我們黨的基本路線,一條從起點到目標的時代航線!????偉大的宣言必然產生偉大的行動。????偉大的行動必然開拓偉大的事業(yè)。????經濟發(fā)展,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第一步,用10年左右時間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中國,創(chuàng)造過古代輝煌。萬里長城,就是中華民族鐫刻在大地上永不磨滅的形象。????中國,也必定再度輝煌。東方宣言,從此揭開一個彪炳于世界文明史冊的偉大事業(yè)的新的序幕!????這是共和國的第30個冬天?!叭ⅰ保A示著共和國的又一個春天,正挾著漫天風雪,從地平線上朝著自己的人民走來。????在同一時間的不同空間里,共和國的最高層會議和最基層會議都在進行著同一個內容——改革。在同一內容的不同會議上,共和國的最高領導者和普通勞動者都在關注著同一個問題——未來。面對關于國運興衰的抉擇,黨心和民心又交匯一起。一場偉大變革的序幕就這樣被拉開了!人們從這里隱隱聽到的,是那滾動的春雷和澎湃的潮聲。????這一方土,是令人矚目的。這一方人,也是永駐史冊的。這里,是第一位農民出身的皇帝的故鄉(xiāng)。這里,又是第一個發(fā)起聯產承包的地方。????歷史性的兩個“第一”,從這塊過去貧瘠的土地上先后生長出來,延伸著一個歷史追求,一種與命運抗爭的精神和力量!????來到這里,雖然悲愴的歲月已經遠去,但從那一曲曲鳳陽花鼓聲里,你仍然會感受到那撼人肺腑的歷史回聲!用不著再去敘述那悲壯的一幕了!中國的農民無疑是現實而勇敢的。????他們知道,人有嘴,有嘴就要吃。吃飯的問題,從來就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這個問題,過去曾經把他們同革命聯系起來,舉起了“打倒土豪”的旗幟,現在又把他們同改革聯系起來,點燃了“聯產承包”的星火。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歷史巧合嗎?????當然,他們當時不會知進,這樣“冒”,這樣“闖”,就是改革!但是,他們終歸看到了:“冒”和“闖”的結果,是滿囤的糧食,好大的豐收。革命,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改革,也同樣要有一個農村的大變動。突破,首先從農村開始。這就是結論。????1980年9月,省、市、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座談《紀要》指出:凡有利于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責任制形式都是好的。????這是中國改革史上的一次重要會議?!稌h紀要》的措詞是審慎的,但隨之而來的行動卻是大膽的。聯產承包這一農村經濟改革形式,終于被歷史肯定下來。中國大地上的股股熱流,便從此匯合成不可遏止的改革大潮。1980年3月,實行聯產承包的生產隊僅占全國總數的28%;同年10月上升到83%;到1981年增至92%。????時間只1年,而1年,只是歷史的一瞬。就在這一瞬之間,五色土被激活了!古老的中國農村,開始徹底地變了!????黃河,中國的母親河。5000多公里長度,百萬年歷史,這就是黃河的時空。在這個時空里,有一個叫府谷的地方。這里以貧窮聞名,也以多英雄豪杰著稱于世。傳說,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檢登基,紫禁城的上空突然滾過一道驚雷。這驚雷便來自府谷。????揭桿于府谷的李自成大起義,如同烽煙不絕的歷史舞臺上的歷次農民大起義一樣,那淚的奮爭,血的拼搏,追求的是永駐民族心中生生不滅的夢,一個爭生存、求溫飽的夢……然而,350年過去了——從明朝到清代,從袁世凱到蔣介石,府谷幾多滄桑變化,仍未掙脫貧困的陰影。????當聯產承包的潮汛循著黃河而上,府谷的門再一次敞開了,府谷的人又一次醒悟了,府谷這塊貧瘠的土地便開始生長出亙古未有的人間奇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面前石畔確確實實變了。前村長說:“現在我們有固定資產2100萬元,18個企業(yè),總產值750多萬元,人均產值15000元,人均收入已達3100元”。那支悲愴的歌,終于被滾過田野的那一聲春雷淹沒了!新的時代旋律,開始回蕩在古老的黃土高坡。是?。 爸挥姓吆昧?,國家才好;國家好了,百姓才好”。從這里,我們聽到的是心的搏動,感到的是創(chuàng)造奇跡的力量!位于燕山腳下的遵化縣,多山少地。貧瘠的水土造就了這一方人敢為人先的氣魄,也造就了這一方人改天換地的智慧和毅力。然而,土地只有掙脫“一大二公”的束縛才會生長出豐收的希望;艱苦奮斗也只有同改革開放的政策緊密聯系起來,才能迸發(fā)出勞動創(chuàng)造世界的光輝!????過去,這里沒有水;現在有了,是自來水。過去,這里沒有工業(yè);現在有了,是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過去,這里有山,是光禿禿的?,F在還有山,卻是郁郁蔥蔥的。一片果林,透出一片迷人的花香。????人們還依稀記得,在一個時期,一張即使簡約到不標縣名的中國地圖,也總有一個紅點標定著大寨——當年那個農業(yè)樣板村落的位置?;蛟S是因為沉積的歷史太沉重了吧。從小崗刮起的改革之風,直到1982年才刮進這個紅火過一個時期的偏僻山村。????拂去歲月的煙塵,大寨變了,大寨的人也隨著改革整個地變了。他們,正在追逐著產品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的時代潮流。風風雨雨?;㈩^山下的這棵百年老柳,是大寨滄桑變化的歷史見證。過去,大寨人戰(zhàn)天斗地,治溝治坡,幾十年沒有挖掉窮根;而今天,他們也同全國一樣,在開始高揚起奔向富裕和文明的時代風采?;藥资?,懂得一個真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值得!????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與土地的結合,是財富涌流的第一源泉。聯產承包,即使農民獲得經營自主權,又沒有讓土地私有化,在勞動土地的結合上,解決了一個大的體制問題。所以,財富之源也就被不斷開拓出來。面對群眾的創(chuàng)舉和帶來大發(fā)展的事實,黨進行了深刻的,總結和思考: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人民公社的生產關系大大超越了牛耕人鋤的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落后于生產力水平是一種束縛,超越生產力水平又何嘗不也是一種束縛呢?變革人民公社體制是必然的!????當年,我們以無比熱切的心情選擇了人民公社。今天,我們又勇敢地把那超越真理的一步退了回來。因為除了真理,我們別無選擇。樸素的語言,述說的是一個歷史的結論:只要我們選擇真理,真理的陽光就一定會無私地照亮我們生活的田園。????1981年,全國有800萬農戶蓋起新房,建筑面積達6億平方米。198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超過4億噸,人均占有糧食400公斤。長生茅屋的田野,長出了林立的樓群;靠母雞下蛋換回油鹽的雙手,也扛回了一件件洋里洋氣的東西。變化,仿佛在一夜之間!面對這瞬間的變化,昔日那布滿菜色的臉,而今怎能不容光煥發(fā)?昔日那干涸的心,而今又怎能不春潮激蕩,涌起對明天更加美好的憧憬?????改革5年,實現溫飽。這在今天聽起來是如此尋常。但只要我們把它放在人類命運的歷史天平上,我們就會感到它那海一樣的豐富和山一樣的重量!????——讓我們的思緒上溯歲月之河。周口店的石斧告訴你:自從土地上生存著人類,饑餓就幾乎像影子一樣伴隨著歲月跋涉的腳步。????——讓我們用雙手去翻開尚未塵封的歷史冊頁。飽經滄桑的長者會告訴你:當年,司徒雷登斷定,沒有哪一個中國政府能夠填飽這個饑餓民族的肚子,這個預言曾經用濃墨記載在美國政府的白皮書上。????——讓我們再把目光投向此時此刻的另一世界。聯合國的報告還會告訴你:糧食短缺的陰影籠罩著全球5億人口,每天有55000多人因營養(yǎng)不良而死亡……????“但求溫飽,這是幾千年來人類用血與淚寫下的夙愿”。“但求溫飽”,這也是幾千年來農民用火與劍追求的目標。但幾千年的追求,卻仿佛是一個破碎的夢。而今天,經過一場大改革的風雨,這場夢終于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實現了!????這是一次神話般的跨越!這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世界為之驚嘆!共和國為之激動!多少農民又為之流下了歡喜欲狂的熱淚!中國有用節(jié)日表達心愿的傳統。而這一年的春節(jié),又似乎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河南宜陽一位中年婦女,拿著一個紅紙包,步行50多里,找到縣委,說要給黨拜個豐收年。????——預東黃泛區(qū)的一位老農,用老繭重疊的手點上香案,眼噙熱淚,遙望北京,真誠地祝愿:“共產黨,萬年長。”????——川西高原的農家擺上豐收喜酒。托人捎信,要和小平好好喝上一壺。8億農民最虔誠的祝愿,最憨厚的情意,最淳樸的希望,都一起凝聚在這古老的禮儀上。????馬克思曾經指出,商品經濟是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必然結果,是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把發(fā)展農村商品經濟的帷幕拉開了。一幕又一幕充滿勃勃生機的商品生產的活劇,就從這里導演出來。????商品經濟把農民推向市場,市場又不斷刺激著農民增加商品數量的欲望和投入商品生產的熱情。一大批散發(fā)著泥土氣息的“專業(yè)戶”,如雨后春筍,頂開板結的土地“咔咔”拔節(jié)。????商品經濟促進農業(yè)內部的結構調整,要求生產的專業(yè)化,也要求生產的社會化。而它們一旦被改革催生出來,就隨即踩著改革的腳印,步入每一處山寨,跨進每一家門檻,改變著人,改變著村莊,也改革著那個延續(xù)得很久很久的“男耕女織”的時代。????綻開花蕾的農村商品經濟之樹,呼喚著科學技術——那個催動春華向秋實轉化的使者!一項改革政策,就像一陣春風,催的是一朵又一朵時代的花蕾。耕耘在五色土上的數百萬科技人員,也就像蜜蜂傳授花粉那樣,把致富的希望播撒在時代的沃土上。綠色田野的希望,在科學技術的投入上。這是一個事實,農民承認了;這也是一個真理,農民接受了。農民耕作觀念的變化,預示著小農經濟在中國的消失,現代農業(yè)在中國的崛起。????6年來,國家已組織20萬科技大軍對664個縣進行科技扶貧。90%以上的貧困農民已經解決溫飽問題。農業(yè)經濟的商品化趨勢,孕育著農業(yè)發(fā)展的科技化趨勢。雖然,科技的投入起步較晚,但只要把潛力挖掘出來,在本世紀末農業(yè)產量再實現一個翻番是大有希望的。????毫無疑問,科技的投入越多,勞力的投入必然越少。這一“多”一“少”,將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迫使農民同土地的關系發(fā)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土地是農民的生存空間。改革把農民與土地緊緊扭在一起,似乎相對縮小了他們的生存空間。但改革的不斷深化,又使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限擴大了他們的生存空間。這就是歷史前進的辯證法。更多的農民走出土地,無疑是社會的一大進步,因為國家的工業(yè)化需要農村提供剩余勞動力。但對一個農業(yè)人口占絕對多數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工業(yè)化的道路,決不能以犧牲農村去換取城市繁榮,重走資本主義國家已經走過的那條帶來社會振蕩的歷史老路。怎么辦?農村的改革又面臨一次新的抉擇。????1984年,黨中央作出了調整農村產業(yè)結構,依托農村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戰(zhàn)略性決策。離土不離鄉(xiāng)——中央的決策是深諳中國國情的。結果,猶如春筍拔節(jié),仿佛在一夜之間,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幼芽拱出溫潤的五色土地。毫無疑問,農村的改革和建設還有許多事情要做。要遵循黨的十四大精神,努力開發(fā)高產優(yōu)質高效農業(yè);堅持依靠科技和教育興農;逐步壯大集體經濟實力。而要這樣,關鍵的一環(huán)是要深化農村改革。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作為一項基本制度不斷完善和長期穩(wěn)定下來。????未來,已經孕育在今天的現實之中。不是嗎?短短幾年,在聯產承包的推動下,在解決溫飽的基礎上,前后出現的農業(yè)經濟商品化、科技化和工業(yè)化趨勢,開始繪織出一幅新農村的美好前景:社會主義現代化大農業(yè)的雛形,正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的母腹中躁動。????現在,可以告慰于先人的是:延續(xù)數千年的中國農民形象,終于在這一代開始改變含義,改變模樣,也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習慣看法。在這些時而下田,時而進廠,時而出現在游樂場的農民身上,正高揚起中國農村的未來和希望。????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只知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也享受到了原是城市人的專利——文化夜生活。從這里人們感覺到的,難道不正是城鄉(xiāng)差別的逐步消失,和農民的生存空間與生活方式的歷史變化?????城市化的程度,也是人類文明的程度。農民從這里走向城市,也從這里走向世界。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他們是這樣自信,這樣豪邁,這樣挺拔!????站在世界的領獎臺上,他們心中裝的是東方的一片熱土,眼里看的是歷史的奔涌潮頭!這就是中國農民的現代風姿!這樣的風姿又何嘗不可以傾倒世界?幾乎與中國歷史一樣古老的中國農業(yè),在改革中涅,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聚起一股又一股對生活乃至對整個社會的推動力量。????農村在向城市進逼。????農村在向城市挑戰(zhàn)!????城市沸騰了!經過改革洗禮的農民,走出土地,開始用那布滿繭花的大手拍打厚重的城墻。滾過田野上空的春雷,又在撞擊都市的大門,期待著城市改革的回應,那一曲震撼人心的絕響!電視新聞稿篇九
電視新聞稿是配合電視新聞圖像的播出,敘述新聞事實,供播音員誦讀的文字稿。
它與新聞圖像互相配合,構成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條條音畫兼?zhèn)涞碾娨曅侣劇?/p>
所以,電視新聞稿既是一門為聽而寫的藝術,也是一門為看而寫的藝術。
然而,近幾年電視新聞稿卻出現諸多值得大家深思的些問題。
詞藻華麗實功虛做
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傳遞信息,使受眾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信息量應該是電視新聞人不懈的追求。
但有的稿件卻刻意堆砌華麗詞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但和畫面結合起來卻如畫蛇添足。
如某電視臺播出新聞《新年第一天:××山雪淞醉游人》,文稿如下:
“雪后的××山處處銀光閃爍,山峰林海變成了雪淞世界,萬仞白峰,蒼穹更顯高遠。串串雪掛沿樹枝或樹梢蜿蜒伸展,有的像銀龍飛舞,有的似珍珠翡翠,晶瑩剔透。簇簇松針宛如玉菊綻放,蓮花盛開。”
這樣的描述看似華麗誘人,但配在豐富多彩的電視畫面上就顯得多余。
而且,比喻和描述性語句并不是電視新聞的語言,頗有賣弄文采之嫌。
形似報告缺乏活力
電視新聞稿本應采用與畫面匹配互補的語言來說明和闡釋新聞事實,語言應追求新鮮靈活,盡量減少抽象、籠統、概括。
而有些報道卻形似報告,毫無鮮活靈氣。
如某電視臺播出一篇關于農村新型實用人才建設的新聞,文字表述如下:
“……為使新型農村實用人才脫穎而出,××市將農村實用人才開發(fā)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僅2006年就投入800多萬元,先后組織實施農村優(yōu)秀實用人才‘百千萬’工程,選拔市級優(yōu)秀農村實用人才100名、鄉(xiāng)鎮(zhèn)級1086名,培訓農村黨員干部8000多人次,4560名農民技術員獲得農民技術職稱或綠色證書?!?/p>
這簡直就是一篇工作匯報。
這些枯燥無味的數字指標完全湮滅了觀眾解讀新聞的樂趣。
思維混亂漫無邊際
電視新聞稿在結構上應該具備三個特點,即主題明確,構思新穎,層次分明。
但《××市30萬群眾告別吃水難》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現場主持:觀眾朋友,這里是××市飲用安全水工程的奠基現場,……年底工程完工后,這個市又將有30多萬氟區(qū)群眾用上安全水?!比绱岁U述,將一件進行狀態(tài)中的事件改寫成完成狀態(tài),如果記者不是有意混淆事實,那就說明該記者的思維混亂,說理不清。
表里不一聲東擊西
有些稿子聲畫兩張皮,而有些則是表里不一,甚至連題目和內容都難作到一致。
如《××成為第一個用電量過100億千瓦時的革命老區(qū)》,從題目看,稿件要反映的是老區(qū)由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用電量的增加,但文稿子卻是另一回事:
“今年以來,××供電公司堅持活躍經營機制,加大投資力度,全年電網建設總投資14億元,增加主變容量105萬千伏安,輸電線路100公里,全面開展標準用電村建設,完成145個標準用電村改造,從根本上解決了××市電網結構薄弱、供電能力不足的問題,為××市經濟發(fā)展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動力保障?!?/p>
稿子全沒說到點子上,像是供電公司的一個年終總結。
夸大事實信口開河
對新聞事件的報道不切實際,既是工作態(tài)度的問題,又是一個職業(yè)道德的問題。
而在一些電視新聞記者的稿件中,對事實不負責任的夸張,缺乏依據的夸大等并不少見。
另外,在一些稿件中記者不加調查,不動腦筋,隨意對某一個工程、某一項成果冠之以“亞洲最大”、“中國第一”、“全省之首”等頭銜,沒有把精力放在新聞事實本身的特征上,而是在表象上做文章,而且消息來源道聽途說、捕風捉影,這些都是要不得的。
不明就里采訪膚淺
有一篇反映小學生義賣獻愛心的稿子: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小朋友又成交了一筆對她來說不小的買賣。
記者:你都賣了些什么東西?
×××:我賣了一些吃麥當勞贈的玩具,還有家長幫我畫的畫,還有日歷,還有一些小玩具等,然后,我想把它賣了錢捐助那些貧困的人。
……小學生們的推銷能力還真不錯,不到三個小時,攤上琳瑯滿目的小人書、玩具、文具已所剩無幾。
他們把義賣所得的錢全放進了“愛心箱”。
經合計,此次活動義賣得款共3000多元。
這篇稿子從立意上來講沒任何問題,由于采用了現場聲整體上也比較鮮活生動,但有一個關鍵因素記者沒有交代,這些舊玩具被誰買走了?稿件里面沒有交代,這樣處理稿件難免會讓受眾對此新聞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在記者發(fā)現這一問題時,活動已經結束,稿件留下很大的遺憾。
由于前期采訪的不用心造成的缺陷靠后期是無法彌補的。
缺乏關愛追求噱頭
有一篇報道一起連環(huán)車禍造成人員傷亡的稿子:
“……您瞧這個主還沒爬出來,后面又來了一輛,只聽‘咣’的一聲,兩輛車親一塊了,這邊還沒反應過來呢,緊跟后面的又一個伙計一頭撞了上來……真是一場驚險刺激的汽車大沖撞啊!”
由于采用了調侃的語言風格,把一場人命關天的悲劇事件,變成了冷眼旁觀、幸災樂禍、缺乏關愛的笑料,明顯反映出對生命的不尊重。
照抄術語愚弄觀眾
有一篇題目為《山東信息公共平臺》的稿子開頭就是:
“氧化鉻催化劑制備是××集團綠色環(huán)保制冷劑 134a的核心技術,從氯化鉻制備的氧化鉻系列催化劑,結晶度很低,催化性能有一定波動,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搞清楚影響催化劑性能的關鍵因素,一度影響了綠色環(huán)保制冷劑134a的生產能力……”一系列專有名詞陳述下來,觀眾對電視臺所報道的內容依舊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因而,作為記者和編輯人員應該認真領悟電視新聞稿件要傳達的.新聞事實的內涵,更準確、更通俗地加以表述,使電視新聞稿更好地服務于畫面。
電視新聞文字稿件與電視畫面就像人的兩只手。
同等重要。
要做出一件好的新聞作品,除了注重電視畫面的拍攝,更要注重文字稿件的處理。
電視新聞文字稿應具備以下特點:1、明確實在.聽覺鮮明。
要提供鮮明的視聽形象。
使新聞事物實在化、具體化、形象化、立體化。
這就要求電視新聞記者和編輯在采攝編寫工作時。
盡量減少抽象、籠統、概括性的語言文字。
多采用形象鮮明與畫面匹配或邏輯性強的語言。
表達、說明、闡釋新聞事實.力求多用新聞事實說話.多用寫實性文字。
2、注重細節(jié)描寫。
要盡量采用具體生動活潑的細節(jié)來說明新聞事實,加深觀眾的視聽印象。
3、取材精練,篇幅短小。
首先要多搞一些“小口子”新聞。
一條新聞只集中寫一個問題或一個側面,突破口。
就容易寫得集中.寫得深刻,并且能夠縮短報道篇幅。
再者,要精選事實,用最能反映主題思想本質的事實即。
新聞核心來說明觀點。
具體到電視新聞寫作。
無論是倒金宇塔結構、螺旋式結構、金字塔結構還是散文式結構,在語言安排和文稿寫作上,都必須注重導語、主體、背景和結尾等幾個方面協調劃一。
整體操作。
(一)一條電視新聞能否引起觀眾的興趣,能否以新鮮的,強烈的,集中的內涵刺激觀眾渙散的注意心態(tài),變無意注意為有意關注。
飽含信息要旨的導語,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寫導語最重要的原則是把觀眾最感興趣的東西和記者最需要告訴觀眾的東西寫在導語中。
這樣的導語就像“吸鐵石”一樣吸引著觀眾不得不看下去。
具有吸引力的導語。
就是一個好的導語。
如何把導語寫好,國內外新聞學專家教授和新聞工作者已經歸納出了規(guī)律性的準則o l.開門見山烘托出最新鮮、最重要的新聞事實。
2.簡明扼要。
中心突出。
導語要寫得言簡意賅,要選擇最精彩、最重要的細節(jié).突出一、二個新聞事實,不要羅列過多新聞事實,不能面面俱到。
3.講求新意。
寫出特點。
導語最忌老套,要力求新穎獨到有特色。
4.具體形象,生動活潑。
要體現電視新聞導語聲畫并茂、視聽兼?zhèn)涞膬?yōu)勢,包括作為播音員、主持人出圖像、念文稿、出鏡導播和現場采訪。
總之,導語不管怎樣寫作,最終目的是吸引觀眾往下看或聽。
應不拘一格.變化多樣。
(二)電視新聞的主體是導語之后的承接部分,圍繞導語提出的問題全面展開,用有說服力的材料,闡述和說明全篇的中心意思。
要求緊承導語,講清導語中提到的觀點和問題。
語言文字以及其它材料安排要層次清晰、邏輯嚴密、表述簡練。
這就要認真消化新聞材料,提出觀點。
并根據表達新聞主題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新聞規(guī)律和邏輯順序有條不紊、錯落有致地寫作出來。
(三)新聞背景資料的運用。
電視新聞背景是對新聞事件發(fā)生的歷史、環(huán)境和原因的說明.對新聞事件發(fā)生或人物成長的主客觀條件及其實際意義的解釋,在寫作上占有重要比例和地位,需要花大力氣去研究突破。
電視新聞報道在于把新聞事件的不凡之點、獨特之處揭示出來,這得依靠背景材料的交待。
電視新聞背景材料可以按直接帶進、穿插交叉等方式交待出來。
(四)用簡潔精煉的語言做好同期聲。
同期聲作為電視新聞再現社會生活的重要表現符號之一。
增加了電視新聞的可信度和現場感。
增添了電視新聞的獨特魅力。
因此,電視新聞要注重同期聲的運用,進一步解決目前大量電視新聞存在的有影無聲、聲畫錯位、音效粗糙等問題。
對于增強電視新聞的真實感和可視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做好同期聲應注意以下三點:一要言之有物。
避免空泛表態(tài)。
要盡量圍繞主題,有實質性的內容,回答觀眾急需知道的問題。
二是被采訪對象的談話要符合其身份。
要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通過他們的談話反映新聞事件的本質。
三要抓住重點。
簡明扼要。
把最能表現主題.最能說明問題的內容讓被采訪對象說出來。
這樣的同期聲就有權威性,更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一條好的電視新聞,不僅應該有一個好的導語,而且應該有一個俏皮的結尾。
這樣。
才能使電視新聞在形式上更加突出全面,使電視新聞主題得到進一步提示和深化,增強感染力。
引起觀眾共鳴與思索。
電視新聞的結尾部分應該有實實在在的內容。
杜絕空泛議論;要緊扣主題,深化新聞事實,升華新聞核心;應當自然貼切。
水到渠成,切忌倉促唐突、生硬跑題、公式化、概念化。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3765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