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yōu)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模板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8 14:23:14
最優(yōu)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模板16篇)
時間:2023-10-28 14:23:14     小編:文軒

讀后的感悟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的價值觀和生活態(tài)度。在寫讀后感時,可以結合書中的具體細節(jié)和情節(jié)進行描述和分析。記得閱讀完一本書后,不妨來看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范文,或許能夠幫助你更好地寫作。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一

最近一直在很認真的讀書,因為覺得生活的很虛無,毫無意義,希望在書里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看到推薦里有寫到這本書可以幫助那些迷茫的人,于是就買了一本,用了三天總算把它讀完啦。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不會讀書,總之是沒有從這本書里得到我想要的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它是一本好書,它一語中的的指出了現(xiàn)在人感覺生活毫無意義的緣由——存在之虛無。

由于傳統(tǒng)的改變,現(xiàn)在沒有可以指導人們行為的準則,于是就沒有了方向, 不知道要干什么,也不知道要怎樣做,工作了一周之后,周末的無所事事,開始變得煩躁不安就是最好的證明,而要擺脫這種虛無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找到生命的意義。

而找到生命的意義的方式是給自己一個目標,然后努力達成嗎?弗蘭克爾認為顯然不是,那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生命的動力,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是負責任。生命的意義沒辦法用一句話概括,也沒有所謂的葵花寶典,它因為不同的人,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環(huán)境而不同,就像下棋,你沒辦法說那一步是好的,在沒開始之前可以說沒有一步是好的,又像作者那樣,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里,在毫無人性的條件下,下一刻都不知道自己將身在何處,是否還會活著,沒有計劃,沒有方向和目標,可是弗蘭克爾還是努力的活了下來,支撐他的就是他的責任:自己的家人和未竟的事業(yè)。

弗蘭克爾說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可以用三種方式: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就是成就或者成功。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要愛莫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對于第一種應該很好理解,因為這是普遍所認同的生命的意義:取得的成功,不管是從財富上還是從名譽地位上。對于第二種完全是從個體角度來看,也許就因為有某個人的愛或者是愛著莫個人而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第三種并不是鼓吹大家要找苦難去承受,那樣叫自虐,相反而應該自動的創(chuàng)造條件遠離苦難,只是很多時候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在面對困難時應該采取的為積極的態(tài)度,即悲劇的樂觀主義,在苦難面前升華自己。

現(xiàn)在有太多人將自己生命的意義全然歸結為第一種,而取得自己預期效果的寥寥無幾,即使有人取得了在外人眼里的成功,還是會有莫名的空虛與煩躁不安。

1、人不是眾多事物中的一種,事物相互決定對方,但人最終是自我決定的。他成為什么——在天賦和環(huán)境的限定內(nèi)——是他自己決定的結果。

2、自由是人的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的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

3、人最終決定自己的命運,人不是簡單的活著,而是時時需要對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斷,決定下一刻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4、快樂是(而且一直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

5、我們期望生活給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么期望。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二

也許我們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活著是為了什么?"我同樣也問過自己。我有時覺得自己的存在沒有多大的意義,尤其在最痛苦的時候,感覺一切都似乎和我沒多大關系?,F(xiàn)實的殘酷,理想的美好,反差之大讓人難以承受。

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曾經(jīng)看過的一部影片映入眼前《穿著條紋睡覺的男孩》。德國對猶太人的殘害,讓自己為他們這樣的行為而感到憤恨。

然而,其中也不乏有意志堅定的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就是其中一個。他寫的這本書激勵了很多人,也可以說救了很多人。

生命的意義在于自己不斷地賦予,人只有活著才能擁有更多更多,否則一切都是空談。我們應該對生活進行一次又一次地加法運算,而不是總在做減法算式。

這本書也讓我明白成功的并不是最聰明的人。因為決定成功的更多是非智力因素:明確的目標,積極的心態(tài),努力和堅持,承受挫折和壓力的能力。做一個始終樂觀的、積極向上的人,并不是件輕松容易的事情。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仍能堅持自己的價值理念走下去的人,是了不起的。任何人做一份積極的工作,可能他感覺不到自己的意義所在,但他的意義確實存在,社會的美好是由各個層面的勞動者共同建立的。自己的工作無足輕重,那只是一種感覺,你做了再普通的工作也為社會貢獻了一點力量。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三

“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活下去”,無論身處和平年代,戰(zhàn)亂年代,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才能活下去。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有獨特的使命。

壓垮年輕人的,不是無法承受的生活壓力和磨難,是無意義。找不到磨難和痛苦的意義,磨難只是磨難,痛苦只是痛苦,人間如此不值得,何不選擇結束?醫(yī)院的老人,要么承受著病痛的折磨,要么承受著年邁無法自理的屈辱,支撐他們堅韌活著的東西,一定是他的信念,對生命意義的追尋。

然而,在深度痛苦中游蕩時,設想最糟糕結果時,我依舊找到了樂觀的理由,我相信不管是我還是孩子,我們失去的,都會獲得其他的饋贈,比如更堅強的性格,更睿智的大腦,更靈性的靈魂,或者其他。我相信我們所經(jīng)歷得磨難會有意義。我原諒了我的過去,我原諒了曾憎恨的人,我感受到了寬容、平靜的力量。

厄運和磨難,本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們尋找生命意義的機會。有人在磨難中升華,也有人在磨難中沉淪。偉大的精神,才配得上經(jīng)歷的苦難。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四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就感覺是這是一本話題沉重的書,我就猜想作者肯定經(jīng)歷過生與死的折磨,肯定有著非同尋常的經(jīng)歷,否則寫不出這么沉重的書,伴隨著書的序言,我對全書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

書中描述的一戰(zhàn)期間集中營內(nèi)黑暗恐怖的生活和作者對于生命的態(tài)度,強烈震撼了我的內(nèi)心。弗蘭克爾是猶太人,是著名的心理學家,1942年,他被納粹關押到曾被稱作“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哥哥、妻子,不是死于牢獄,就是被送進了毒氣室,而他自己也在漫長的囚獄生涯中,遭受了我們難以想象的身心折磨,重獲自由后,僅用了9天就完成了這本書,真的震撼到了我。書中描寫的場景光是今天想想,內(nèi)心就久久不能平靜。

集中營內(nèi)的非人生活,將囚犯從活生生的人,變?yōu)橐粋€個號碼,除了自身赤裸的軀殼以外,喪失了所有一切。在這種極端扭曲的現(xiàn)實中,集中營曾有退行到禽獸一樣的行為,但依舊有人走過一個個屋子安慰別人、把自己最后一塊面包給別人,閃耀人性的光輝。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責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作者在一無所有的狀況下,發(fā)現(xiàn)人擁有選擇人生態(tài)度的自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剝奪的,他自己本來可以安全地逃亡美國,但為了照顧父母他選擇留了下來,在集中營里,他懷著強烈的求生欲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活著與妻子重逢,并完成自己的心理學著作,他從這強烈愿望中汲取力量,支撐他活了下來,當一個人領悟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就有意想不到的無窮無盡力量,能夠毫不畏俱地經(jīng)歷任何艱辛困苦。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取得了飛行員駕駛執(zhí)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弗蘭克爾以其親身經(jīng)歷告訴我們: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即便是在最為惡劣的情形下。如果蘑難不可避免,那就把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競事業(yè)的責任,生命的充實和豐滿,需要我們?yōu)榱艘粋€有意義的目標而快樂地努力與奮斗。

再想到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所謂的困難和失敗,跟作者相比,真的的是不值得一提。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在生活態(tài)度上來個根本的轉(zhuǎn)變。我們不應該再問生活的意義是什么,而應該像那些每時每刻都被生活質(zhì)問的人那樣思考自身。就像尼采說的“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找尋和體驗生命的意義,過有意義的人生,才能不枉在世上走一回。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五

《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是維克多.弗蘭克爾。

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是20世紀的一個奇跡。納粹時期,作為猶太人,他的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氣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蘭克爾不但超越了這煉獄般的痛苦,更將自己的經(jīng)驗與學術結合,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替人們找到絕處再生的意義,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見證。弗蘭克爾一生對生命充滿了極大的熱情,67歲仍開始學習駕駛飛機,并在幾個月后領到駕照。一直到80歲還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并不是當年集中營里被編號為119104的待決囚徒,而是讓人的可能性得以擴大的圣者。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共分二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在集中營三年期間艱苦卓絕地與命運抗爭,尋找生命意義的心路歷程。第二部分是作者向大家介紹根據(jù)自己的感悟創(chuàng)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意義療法。

學習過程中,讓我感悟最深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使命,哪怕是經(jīng)受磨難,也是獨特。沒人幫助自己解除磨難,我們之所以獨特,也是獨特的磨難機會塑造的。再有就是,不管我們面對什么樣的困境或說是環(huán)境,我們還有選擇的自由。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選擇一種積極的好心情,去勇敢生活。這樣想以后,內(nèi)驅(qū)力就驅(qū)動了,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自己啊。

聯(lián)系自己生活實際不難發(fā)現(xiàn),鄉(xiāng)村教育有它的弊端也有它的優(yōu)點,關鍵在于我們?nèi)绾螒獙ΑC鎸虒W長時間跟不上縣城,我們又如何“翻盤”?我們?nèi)绾我龑Ш⒆用靼?--人是自己做出了屈服于環(huán)境和條件還是勇敢挑戰(zhàn)那些環(huán)境和條件的決定,換句話說人最終決定自己的命運。人不是簡單地活著,而是時時需要對自己的前途做出判斷,決定下一刻自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雖然我們?nèi)谓痰膶ο笊硖庌r(nóng)村,天賦有限,可人自我奮斗潛力是無限的,只有學生找到了自己奮斗努力的意義,我相信孩子們終會有成就。

反觀自我,學會滋養(yǎng)內(nèi)心的自由,擁抱自然,藝術詩歌和文學之美,感受家庭和朋友的愛,更是十分重要的。閱讀,為我們打開了更廣闊的世界,它帶領著我們走向更明朗未來。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六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我早有耳聞,卻一直沒有機會閱讀,直到加入了愛的讀書會,有幸獲得豆豆老師的贈予,才得以一讀。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集中營的經(jīng)歷”,即作者在集中營中自傳式的記錄;第二部分“意義療法概觀”是理論性文字。

本書的第一部分,讓我很受震撼,不是因為對集中營生活的描述得有多么不堪,恰恰相反的是作者以一種科學家的冷靜來觀察和總結,在那樣極端惡劣的環(huán)境下,能以如此平和的心態(tài)思考生命的意義,而不是輕易放棄生命或形同朽木,著實令人由衷的敬佩。

從作者的字里行間,我看到一位性格堅韌,頭腦冷靜的偉人。用毛主席的話來說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活生命的意義》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并入選香港大學必讀50本圖書。如果你正虛無度日,熱情漸消,茫然于生命的意義,那么,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在荒涼的環(huán)境中,人們不能暢所欲言,唯一正確的做法就是忍受痛苦,以一種令人尊敬的方式去忍受,在這種處境中的人們也可以通過回憶愛人的形象獲得滿足。我生平第一次理解這句話“天使”存在于無比美麗的永恒思念中“。

作者在這里給出了一種忍受痛苦的方式:回憶愛人的形象。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另一半,處于絕境時只有思念才能熬得過去。因為懷有對另一半的思念和希望,才有了動力,所受的苦難才有意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去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即使被關在臭名昭著的奧斯維辛,環(huán)境是壓抑的,身體是不自由的,絕大多數(shù)人的精神和肉體都是痛苦的,但是作者卻悟出了心靈的自由是誰也無法奪走的自由。他告訴我們,雖然不能避免痛苦,但是我們依然能夠選擇面對痛苦的態(tài)度。

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作者提出將苦難、厄運和死亡看成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以一種平靜的心態(tài)面對它們。

也許當下我們并不能明白這些苦難對我們有什么意義,甚至到死都不能。但是當你知道這些都是生命的一部分,那它就有意義了。

三種方式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1)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2)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作者在這里總結了三種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的方式。

第一種是比較普通的,我們所從事的工作,能給自己帶來成就感,能給他人帶去所需。我們可以說我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

第二種不是通過工作,可能壓根兒就不喜歡這個工作。那么通過體驗某種事,比如去愛某個人,也可以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第三種就比較難了,這也是作者所經(jīng)歷過的——忍受苦難。在苦難中選擇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面對,也能體現(xiàn)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七

讀《活出生命的意義》,結合最近讀的其它文章,拼湊出如下感悟:

1.人生意義在于承擔生活的挑戰(zhàn)

身處集中營這樣的極端惡劣條件下,囚犯卑微如螻蟻,每日戰(zhàn)戰(zhàn)兢兢,命不由己。

他們中有百萬富豪,有聲名顯赫的教授,醫(yī)生,音樂家……,在踏入集中營的那一刻,所有這些世俗的成功都瞬間化為泡影,他們唯一真正擁有的只有赤條條的身體而已。

這樣戲劇性的變化讓我想到如今阿富汗的局勢:阿富汗政府瓦解后,許多家庭流離失所;就連國家信息部部長也逃亡異國,暫時以送外賣為生。所以啊,我們所處的世界從來就不是和平年代。

跟他們相比,我平日里所遭遇的挫敗感與不如意,真是顯得那么蒼白和無病呻吟!

有一句話說:“凡所有相皆為虛妄?!?/p>

我們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會有消失的一天;不確定,變化都是正常的。所以,不要過于執(zhí)著于某個事物或感情,不要覺得它們就是人生意義的全部。

很多場景下,我覺得采用游戲的態(tài)度也不錯:把自己當做一個player,打怪升級;如果輸了,也沒關系,只是game over而已,重新再玩下一盤游戲嘛!

我以前習慣把人生意義想象成鮮亮,聳入云霄的形象。其實,人生意義就在我們的腳下。

人生意義不是抽象的,而是我們漫漫人生旅途中,遇到的一個個具體化的挑戰(zhàn);階段不同出現(xiàn)的挑戰(zhàn)也會不一樣。

腳踏實地,用心生活,敢于承擔生活提出的挑戰(zhàn),采取行動,生活便有了意義。

所以啊,遇到困難,我就不要抱怨了,這就是我生命的意義??!

我特別喜歡書中的一個比方:

“悲觀主義者好比一個恐懼而悲傷地看著墻上的掛歷每天都被撕掉一張,掛歷越來越薄的人;而積極地應對生活問題的人好比一個每撕掉一張就把它整整齊齊地摞在一起,還要在背面記幾行日記的人。他可以自豪而快樂地回憶日記中所記下的所有充實的日子。那些他曾經(jīng)有過的全部生活?!?/p>

生活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我希望我能擁有一種生存韌性:淡定地解決生活拋出的問題;可以低入塵埃,也可以高聳云端。

如果真的到了很痛苦的階段,那提醒自己:眼前的也只是暫時的,但絕對不是絕境。問自己:“我能接受的最差的結果是什么?”能扛得住最差的后果;就會覺得,現(xiàn)在也不是那么糟糕嘛!

2.無論處于何種境地,我們都有做決定的自由。

人生就是由無數(shù)的決定組成的。

很多時候,我們實際已經(jīng)做了選擇,然而自己并沒有意識到,只是出于慣性做出的決定;很可能這個決定是錯誤的。

即使結果已成定局,我們?nèi)杂羞x擇的自由;至少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態(tài)度: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困難,還是以消極的態(tài)度面對。

選擇成為一位正直坦蕩的人,還是選擇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不惜顛倒黑白?不要借口環(huán)境的惡劣,不要依托于別人怎么怎么樣。我們始終擁有堅持自己原則的自由,“我們有太多的苦難要經(jīng)受,因此必須直面所有的苦難,不能軟弱,眼淚是無用的,但也不必諱言流淚。因為眼淚見證了人們承受痛苦的巨大勇氣。”

讀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瞬間感動。

以前一直認為:在別人面前流淚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但是后來漸漸覺得不是這樣:每次流淚都會帶動我反思;自己是因為什么流淚?是因為恐懼,生氣,還是委屈?如果是恐懼,恐懼什么?這么深究下去,是能夠比較深入地觀看自己的內(nèi)心的。所以說啊,眼淚是我們的朋友;當我們的內(nèi)心受到觸動時,才來找我們,提示我們信息。它見證了我們在生活中所做出的種種努力。我們流淚之時,正是我們在勇敢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八

生命本身是無意義的,我們賦予他什么意義,我們就會有什么樣的意義。由于個體的不同,我們無法定義某一種價值觀就是最優(yōu)化的,相反,正是由于人的不同的`,所以會有不同奇妙的人生,構成了我們五彩斑斕的世界。

苦難我們無法選擇,但如何面對苦難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就像我們面對疫情一樣,疫情是我們無法選擇,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面對疫情,是抱怨還是積極面對?選擇權在我們手中,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尼采曾說過,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創(chuàng)立了意義療法,他認為,負責任就是人類存在之本質(zhì)。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一、通過創(chuàng)立某項工作或從事某種事業(yè)。

二、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追求真善美或愛上某個人)。

三、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采取某種態(tài)度。

希望你我都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九

最近我閱讀了《活出生命的意義》,給我的感觸是很深刻的!光看題目,很容易以為這本書是一本心靈雞湯。這本書并不厚,講述了作者在納粹集中營中的生活。作者維克多.弗蘭克兒醫(yī)師。一個20世紀的奇跡。精神分析第三維也納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以意義療法為核心。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使命。弗蘭克兒醫(yī)師從奧斯威辛集中營人間煉獄歸來。寫下了這本書,成為暢銷書。

弗蘭克兒醫(yī)師以平淡的語氣描述他在納粹集中營的生活。描述死亡與毒氣。描述人在極限環(huán)境下的苦難,以及從苦難里如何借著意義地尋找,將自己超拔岀來,去重新愛人。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nèi)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zhì)。弗蘭克兒醫(yī)師能夠撐過這幾年的地獄生活。除了他超強的意志力。是愛讓他活了下來。

本書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評選為最具影響力的十本著作之一,金球有20多種譯本,是一部暢銷名著!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

英文名man’s search for meaning,字面意思我認為是人類對意義的找尋,作者翻譯成“活出生命的意義”,也許更合適。號稱美國最有影響力十大圖書之一,硬著頭皮讀完,卻有點失落,也許是期待的太多,或者自己沒有真正學深悟透。

全書10萬字,204頁,分成2個部分。第1部分描述作者在集中營的經(jīng)歷,第2部分介紹意義療法。

從第1部分作者的經(jīng)歷中感受到,作者能夠存活下來,多種因素的結合,主要還是自己從不放棄和積極的態(tài)度。那些無論如何鞭打都不出操,吸煙解悶追尋一時半會快活的人,大都活不過24個小時。

第2部分的意義療法中提出找到生命的意義有3種方法:第1種,做事情,具體的事情或事業(yè),農(nóng)民種地,工人板磚都是做事情;第2種,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主要指體驗自然和文化或者體驗另一個人的獨特性——去愛某個人;第3種,忍受不可避免苦難時采取的某種態(tài)度。

簡言之就是,做具體事情,愛,樂觀忍受苦難。 愛不是性欲和本能的副現(xiàn)象,愛與性一樣,都是主現(xiàn)象。性是愛的表達方式。

快樂是一種附加品,如果這種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會受到減損。

對失眠的恐懼、對入睡的過度關注反而讓患者難以入睡。試著想相反的事情——盡可能晚點上床睡覺。

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積極的一面是責任。

個人一旦找到了意義,他不但會感覺幸福,還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

意義的導向弱了,結果是對即時快樂的追求占據(jù)上風。 抑郁、侵犯和成癮依賴——是意義缺乏導致的。

老年人擁有財富——這是他們過去的成就,任何事情、任何人都不能從過去中奪走這些財富。

那些沒能殺死我的,會讓我更強壯。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一

弗蘭克爾說,是追求生命的意義。

人能夠自由嗎?

弗蘭克爾說,人能夠達到內(nèi)心的自由。

苦難痛苦對人意味什么?

弗蘭克爾說,讓人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所以,弗蘭克爾的心理療法叫意義療法。他相信人之存在,需要有一個意義。我以為,因為人無法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命,會終其一生去尋找生命的意義,也就是活著的理由,以求能給自己安全感——有了活著的理由,我就能好好活。弗蘭克爾認為,不同的時期,生命的意義是不同的。是的,活著是一個過程,變化多端。我們會追求很多意義,也得到很多意義。

對于那些,我們不愿不想不要的人生呢?那些讓我們痛苦的部分呢?那些我們覺得不好,覺得虛度了的部分呢?那些讓我們眼里心里流淚的部分呢?弗蘭克爾引用圣經(jīng)的話:上帝會保留你的眼淚。不要軟弱,但要允許自己流淚。這是那個創(chuàng)造人類生命的人所給予我們的禮物。我們痛苦、不快、膽怯、乃至犯錯,是我們在追求人生意義的旅程中一定會遇到的風景,接受它們,寬恕自己。這樣,才能有力量面對以后的路,好好地走以后的路。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二

所謂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不要去想生命到底有什么意義,而是活好當下的每一分每一秒,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fā)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與行動。

永遠記?。骸爸灰覀儞碛凶灾鬟x擇如何應對處境的`自由,我們就不會一無所有。”或“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自己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

本書的前半部分主要講述作者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面對侮辱、被剝奪,時刻可能會到來的死亡等感受時,弗蘭克爾不斷地從人類特有的能力,如天生的樂觀主義、幽默、心理審視、短暫的獨處、內(nèi)心的自由和決不放棄也決不自殺的意志力中獲得力量。

后半部分主要講意義療法:

對于面對不利的局面:

如果它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的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另一方面,如果你不能改變造成你痛苦的處境,那你仍然可以選擇采取何種態(tài)度。

我們無法選擇遇不遇到厄運,但我們可以選擇不讓厄運摧垮我們!

如果恐懼死亡,那么生命的短暫就是盡量過好此生最好的提示,那就盡情享受你現(xiàn)在的生活,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樣,錯誤地行事與生活。

積極的態(tài)度既可使人備感歡樂與滿足,也能使人經(jīng)受苦難和挫折。消極的態(tài)度則會加劇痛苦,削弱快樂、幸福和滿足感,甚至導致抑郁或疾病。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三

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作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維多克·弗蘭克爾,以他在集中營的親身經(jīng)歷,講述了苦難與死亡對于生命的意義,提出了心理學上的“著眼于未來”的意義療法。

“生命在任何條件下都有意義”“不要只想著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敗。成功就像幸福一樣,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產(chǎn)物,是一個人無意識地投身于某一偉大事業(yè)時育產(chǎn)生的衍生品,或者是為他人奉獻時的副產(chǎn)品?!?/p>

面對困境,你可以抱怨可以消極,決定權在你手中,決定的不同,也決定了你最終的結果與中不同,就像作者最后不但活著逃出了魔掌,變不利為有利。“有一樣東西你是不能從人的手中奪取的,那就是最寶貴的自由,人們一直擁有在任何環(huán)境中選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極的一面,而其積極的一面就是責任。實際上。如果人不能負責任地生活,那自由會墮落為放任?!熬窠】涤匈囉谝欢ǔ潭鹊木o張——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務之間的緊張,或者是當下狀態(tài)與理想狀態(tài)之間的差距?!薄叭藢嶋H需要的不是沒有緊張的狀態(tài),而是為追求某個自由選擇的、有價值的目標而付出的努力和奮斗。它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地消除緊張,二是某個有待他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

尼采說“知道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突然失去勇氣,會導致死亡”。環(huán)境對人有影響,但最終都是自主決策的結果。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一是創(chuàng)造或從事某種工作;二是經(jīng)歷某種事情或面對某個人,就是不僅能從工作中也能從愛中找到意義;最重要的是:即使出于絕境的無助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變自己,把個人悲劇轉(zhuǎn)化為勝利。痛苦如果是能夠避免的,那么消除它的原因才是有意義的事,因為遭受不必要地痛苦與其說是英雄行為,不如說是自虐。這就是說,要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痛苦不是不可或缺的。

“把人定義為可以習慣任何事物的種群”,比如,失業(yè)不等于沒用,沒用不等于生活沒有意義。冷漠、遲鈍、對任何事物都不關心,囚徒的狀況,失去了感受快樂的能力,只能慢慢培養(yǎng)?!薄按嬖谥撝饕憩F(xiàn)的是厭倦,這比焦慮帶來的問題要來的多,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更加努力的去改變這種焦慮感,而厭倦就不同了,表現(xiàn)出來的是消極的情緒?!?/p>

珍惜并享受生活提供給你的各種際遇吧,let it go free.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四

我也是抱著讀一讀的態(tài)度來閱讀《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

這本書是一個被關入納粹集中營的猶太人,心理學專家寫的書籍。書中從兩個部分告訴我們?nèi)绾位畛錾囊饬x,這本書也是香港中文大學50本必讀書籍,當然在各個知名書籍排行榜上,《活出生命的意義》都榜上有名。

我從書中了解到自己活著的意義了嗎?當然沒有,作者是通過自身的集中營親身體驗,去述說關于活出生命的意義這個事情,開創(chuàng)了意義療法,去幫助成千上萬的人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關于這個意義療法,我覺得本質(zhì)上是給迷茫的人找到心靈的寄托和安慰,真正賦予生命的意義。畢竟每個人對生命的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我曾經(jīng)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閱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第二個習慣以終為始,對我影響最為深遠。

我自己就在不斷的幻想自己80歲躺在棺材里的樣子,那無盡的黑暗讓我感到恐懼,不敢去設想。也為不知道應該怎么樣書寫墓志銘而感到恐懼。

由于閱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讓我對高效能有了全新的理解,對于人生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也知道了精英們是如何成為精英的。但是由于理解不深,反而有點走火入魔了。就有點像金庸的武俠小說里面強行修習六脈神劍走火入魔的鳩摩智,經(jīng)脈逆轉(zhuǎn),違背了史蒂芬科維的初衷了。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讓我有了很多全新的啟發(fā),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和新的邏輯。人生每個階段的使命和意義是步一樣的!就像作者本人經(jīng)歷了集中營,但是沒有描寫集中營的`至暗時刻,而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審視自己經(jīng)歷的這一切和人們心理上的變化。

也讓我知道了人們剛從一個巨大的心理壓力上解放出來的時候,是有特別大的反彈作用力的,會做出暴飲暴食,大喜大悲,甚至犯罪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

里面講了一個例子,就是他和朋友在鄉(xiāng)間小路上行走,后來看到一片綠幽幽的稻田,朋友就硬拉著他,踩著稻田行走。

還一邊走一邊告訴他,我們在集中營里經(jīng)受到了那么大的苦難,踩死幾根稻田又怎么樣呢?

還有人剛被從集中營里解救出來以后,說道:如果出去了手上不沾點血,那就自己砍斷自己的胳膊。因為人從非常巨大的壓力中出來時候,壓力消失了,但是為了抵抗巨大壓力的心理抗壓性被反彈,就像壓在皮球上的重物消失了,皮球就會高高彈起一樣。很多人因此要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

有的人自我救贖成功,會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成為更強大更優(yōu)秀的人,有的人無法完成自我救贖,就通過傷害別人,犯罪,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

所以作者從一開始在集中營當中,給自己設立的目標,要完成自己才能寫的書稿,那時候,出獄完成書稿,成了他生命的意義。而出獄以后不到6天就完成了書稿,但是他看到許許多多的人在自我救贖上沒有成功,這才使他依然留在了那個城市,繼續(xù)為了那些痛苦的人們?nèi)ミM行自我救贖而工作。這時候,作者生命的意義變成了幫助人們解除心靈上的痛苦,完成自我救贖。

這個經(jīng)歷和故事給了我極深的震撼,我一直以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每天都很痛苦,去尋找一生只做的那一件事,苦苦尋覓,不過等待我的就是沒有,因為根本就不符合科學邏輯。

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時期每個階段都是不一樣的。第二個部分作者帶我們分析了怎么樣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五

弗蘭克爾醫(yī)生是從“追求意義”、“存在之挫折”、“意源性神經(jīng)官能癥”等概念,層層銜接,漸次引申介紹“意義療法”。我想直接從“生命之意義”篇章中向大家展示弗蘭克爾的魅力。

這本書名為《活出生命的意義》,從一開始,我就帶著這個問題閱讀,我想大家也會和我有一樣的感受。但是,直到132頁,大約讀到這本書的60%的樣子時,他才正面解讀這個問題。

原文是這樣翻譯的:我覺得沒有哪個醫(yī)生能夠用概括性的語言來回答這個問題。因為生命的意義在每個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義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時刻每個人特殊的生命意義。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一個棋手:“告訴我,大師,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離開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對手,壓根兒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連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這樣。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任務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由于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zhàn),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之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人不應該問他的生命之意義是什么,而必須承認是生命向他提出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同。

這個看是“玄虛”的說詞,第一遍看時因沒有明確的回答有些失望,第二遍看時因為客觀的表述感到作者的真實,第三遍看時才朦朧的感受到人生哲學的力量——問題的答案就是問者的回答。弗蘭克爾正是通過“讓人自己回答生命的提問而給自己的生命賦以意義”,并發(fā)展形成最后的“意義療法”。當然,他自己也是這么回答自己的。特別是在集中營的歲月中,二十八分之一的生存機會面前,他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并最終熬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所以,當你覺得人生昏暗、前途迷茫、處境艱難時,沒有必要從各味“雞湯”中找自己的方向,更應該清醒的思考如何回答“生命對你的提問”,你的回答就是你的“生命之意義”。

順便說一句,弗蘭克爾16歲時就提出這個影響他一生的信念,也是他個人生活和專業(yè)研究的基石。

活出生命的意義教師讀后感篇十六

《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是二戰(zhàn)納粹集中營的待決囚徒維克多·弗蘭克爾先生。他通過那段非人的經(jīng)歷,找出生命絕處逢生的意義,把煉獄般的痛苦譜寫成愛與希望的樂章。不過200余頁的小開本,是弗蘭克爾生命的奉獻,字字閃爍著人類大師的智慧,句句能夠觸動人類的靈魂。

一口氣讀完此書后便開始摘抄,抄寫了近40頁讀書筆記仍不舍得擱筆,恨不得抄完整本書。真心覺得每個人都值得讀讀此書,可能你我的收獲并不相同,但是,相信看完此書你一定會有收獲,收獲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力量。

在集中營里生存下來的人是二十八分之一,不足4%!而存活下來的人中,很多是那些掌握一定權力和資源的囚頭,就是同為囚徒卻被挑選負責看管囚徒的人,這些人的生活甚至比入獄前更好,而這些人的殘忍甚至超過了看守。作為一般囚徒,很多人被焚燒爐吞噬,很多人身染惡疾喪命,但也有很多人是因為失去了生命的意義,無力支撐自己活下去,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能夠生存下來,確實有太多僥幸。作者在回顧集中營生活時,也細數(shù)了哪些命懸一線的事情,讀來印象特別深的有四次僥幸。

僥幸之一:挺直腰板救了他的命。在到達集中營后從火車上下來,囚犯們便被分成左右兩路,在囚犯并不知情的情況下,黨衛(wèi)軍憑感覺挑選相對年輕力壯的人,右側一路去勞動,而左側一路直接去了焚燒爐。因為怕黨衛(wèi)軍查出自己身上藏匿的背包,作者使勁挺直了腰板,恰恰是這個動作救了他一命,之前正在猶豫的黨衛(wèi)軍軍官最終確定讓他進入了右側的隊伍。

僥幸之二:傾聽博得了囚頭的好感。在去往工地干活的路途中,作者認真地傾聽了大囚頭的愛情故事和婚姻煩惱。作者以專業(yè)的視角對他的性格進行了診斷,并給與他基于精神療法的建議,以此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甚至博得了他的感激。在生活中得到了大囚頭的不少關照,比如可以睡在前五排,可以逃過恐怖任務,甚至能夠得到一碗有豌豆的湯,這都有助于作者保全自己的生命??梢娪幸患贾L關鍵的時候能救命。

僥幸之三:順其自然讓其逃脫了死神。運送病號去休息營往往是去了焚尸爐,當作者被安排執(zhí)行這樣的任務后,擔任主任醫(yī)生的獄友要幫他換下來,這樣做意味著有人替他送命。作者不希望這樣做,希望一切都順其自然,哪怕是赴死。他跟朋友們認真做了告別,給家人留下了遺言。但幸運的是,這次運送真的是去了休息營,而留在原集中營的獄友們卻因為饑荒幾乎全部喪生。

僥幸之四:解放的前一晚被死神遺忘。被解放的前一天,國際紅十字會趕到集中營,囚犯們終于盼到了解放。黨衛(wèi)軍一下子變得那么友好,還安排卡車要把他們送往瑞士交換戰(zhàn)俘,犯人們開心地坐上了卡車,奔向自由。而作者和其他幾個人卻被遺忘,沒能擠上離開的卡車,絕望的幾個人在集中營度過了最后一夜。過后才知道,命運跟犯人們又開了個玩笑,坐上卡車的獄友全部被納粹焚燒,作者再次僥幸與死神擦肩而過。

作者遭遇的僥幸是能夠生存的必要和前提條件,但要想活下來,最重要的自身有愛、保持幽默和生命的意義。

對妻子的愛是生命最重要的支撐。不管經(jīng)受身體的疼痛還是看守的折磨,不管是在清晨的霞光中,還是在漆黑的冬夜,作者始終在思念著自己的妻子,思想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想象中妻子會回應他的話,讓他真切感悟到: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

藝術和幽默給生命注入了活力。在作者妻子24歲生日那天深夜,一曲小提琴奏出的舞曲,將昏睡中的作者喚醒,喚醒的不僅僅是身體,還有他的靈魂。除此之外,幽默是靈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武器。幽默能夠減輕了磨難帶來的傷害,使人漠視困苦,超脫于悲慘境遇??赡苡腥擞X得在集中營還能有幽默?作者通過他的經(jīng)歷和視角,給我們呈現(xiàn)了有價值的幽默。作者與獄友約定,每天都要給對方編至少一個好笑的故事。比如,預測人們離開集中營后的一次聚餐中,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在女主人分湯的時候央求女主人能否“從鍋底給舀一勺”。作者通過這些自編的幽默故事讓自己保持了快樂起來的能力。

感恩沖淡了痛苦的濃度。在充滿磨難的集中營有何恩可感?正因為生活中充滿痛苦,所以一件很瑣屑的小事也會給囚犯們帶來快樂,甚至是人生極大的快樂。作者記錄了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轉(zhuǎn)往另一個集中營的經(jīng)歷:在轉(zhuǎn)往其它集中營的火車上,有人發(fā)現(xiàn)火車正在去往毛特豪斯集中營的橋上,這是個死亡集中營,但是火車并未停靠而是直奔達豪集中營,一個沒有“爐子”的集中營,囚犯們因此在車廂里跳起歡樂的舞蹈。還有一個場面是人們在掛著冰柱的棚屋里捉虱子,因為燈還亮著,人們就感激不盡。

生命的意義給了他挑戰(zhàn)的力量。作者在被關押期間,一直在思考如何從磨難中獲得的意義,經(jīng)常想象給學生們介紹囚犯心理學,也利用自己的所思所想救助過獄友。當他的《醫(yī)生與靈魂:意義療法導論》手稿被沒收后,重寫這本書的渴望幫其戰(zhàn)勝了各種極限磨難。作者確信,在巴伐利亞集中營那漆黑的獄中重寫那部被沒收的書,幫他避免了傷寒熱可能帶來的心血管衰竭的危險。

作者并未過多著墨于磨難,但我們透過作者的片段回憶,依然能感受到磨難的觸目驚心,而作者居然能夠在這樣的磨難中保留自己選擇的權力,這是多么強大的生命力啊!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4334879.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