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讀看見有感柴靜(匯總8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28 14:38:04
最新讀看見有感柴靜(匯總8篇)
時間:2023-10-28 14:38:04     小編:雨中梧

無論是身處學(xué)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看見有感柴靜篇一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這是《看見》這本書中最觸動我的一句話,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后。整部書沒有花俏的語言,每篇故事都只是娓娓道來,讀起來不感到枯燥,有著行云流水一般的感覺。有時讀到書中作者與同事的調(diào)侃,我也會會心一笑,有時會隨著作者的文筆陷入短暫的思考。我不是個善于思考的人,這部書卻給了我思考的話題,同時也給我打開了一扇窗,從這扇窗里,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在這個國度里有繁榮,也有衰敗;有光明,也有陰暗;有無以言表之美,也有不能承受之痛。這大概與作者的記者身份有關(guān)吧,畢竟常年的實事調(diào)查都是在觸及中國社會最底層的痛,而記者在調(diào)查之中也親眼見證了這些傷痛,這無疑會改變作者看待社會的角度,也正因為如此,她的眼界才比普通人更加高遠。

《看見》這部書可以算是央視記者柴靜對她記者經(jīng)歷的一次總結(jié),也是對往日生活的一次紀念。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話題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屬于冷門,也正因它們冷門,才更加觸動人心。做記者久了,體驗了各種不同的生活,親歷了各種不同的傷痛,才能有厚重而深刻的感悟。這部書恰逢中國正在經(jīng)歷轉(zhuǎn)型之痛,以往擠壓的社會矛盾因為媒體而幾乎在一瞬間爆發(fā)了出來,這些矛盾有的是社會觀念引起的,有的是經(jīng)濟發(fā)展導(dǎo)致的,也有的是突發(fā)意外造成的。所有的悲劇都在直指人心,所有的傷痛都需要社會勇敢面對。有的問題糾纏不清,像一團拆不開的毛線,卻直指時弊;有的問題顯而易見,像黑暗中閃動的燭火,卻無人在意。

讀完這部書之后,我卻一時間想不出準確的語言來點評它,只在筆記本上寫下了一句話:"不浮華,很真實,困苦之中滲出快樂的滋味,每一章都有豐富而全面的思考。"回過頭來再看這句評語的時候,我有些責(zé)怪自己的膚淺了,讀完一本書最大的成就不是讀完了它,而是吃透了它,讀后感《讀《看見》有感:真相背后》。而這句評語刻意地避開了書中那些沉甸甸的現(xiàn)實,還有那些連我也感到悲痛的真相。

書中有很多思考其實普通人也會想到,但這些思考與書中的采訪聯(lián)系起來卻顯得更加深刻。只因為平常人的生活不可能經(jīng)歷如此多的波折,才對人生少了許多深刻的思考。例如,作者作為記者深入非典重癥區(qū)采訪之后,她說:"人們聲稱的最美好的歲月其實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么幸福。"而當調(diào)查農(nóng)村土地改革問題的時候,她說:"追求真相的人,不要被任何東西脅迫,包括民意。我們要站在更高的地方來看我們自己。"而當討論到中國的民主法治進程時,對合格的公民的闡述可謂精辟。書中說道:"能獨立地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一個真正的公民。""今天你的權(quán)利受到損害,你不說話,明天你就會失去更多。"我想,若要普及法治,健全民主制度,最終需要的就是教育國民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而不是讓他們置身事外。而對于山西工業(yè)轉(zhuǎn)型難題的報道也很全面而透徹,書中指出了過去數(shù)十年山西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通病,并反駁了經(jīng)濟增長優(yōu)先的論調(diào)。她說:"我們總說國家要體面,如果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灰頭土臉,我不相信這個國家會體面。"當采訪到矛盾突出的拆遷與土改問題時,作者感概:"不能用道德眼光看待經(jīng)濟問題。"

上述的這些問題由于媒體的報道或者由于自己并不在意,普通人很少去認真思考。面對新聞信息的爆炸性增長,普通人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對?是應(yīng)該被媒體引導(dǎo),去相信媒體需要我們相信的各種"事實",還是擁有主見,理性思考,不致于產(chǎn)生新的偏見?記者的目標是真實呈現(xiàn),真實意味著公正與尊重,點評應(yīng)該交給觀眾。那么觀眾的目標就應(yīng)該是在各種真實之中找到真實背后的真相。我不禁要問,真相背后是什么?是疼痛?是掙扎?是希望?是無奈?真相是殘酷的,也是可貴的。但真相又有許多種呈現(xiàn)的形式,而每一種形式都包含著偏見,卻并不虛假。然而,僅憑一己之力探求全部的真相又談何容易,作者說:"真相常流失于涕淚交加中,真相往往在于毫末之間。"我們只能希望不斷接近真相,不斷接近人性。因為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xiàn)才有多深。

雖然我不是記者,但我依然能感受到記者肩上背負的使命,就是不斷探求真相背后的隱情,正如科學(xué)家不斷探索宇宙,哲學(xué)家不斷探索真理,藝術(shù)家不斷探索美一樣,那都是一次次坎坷而漫長的遠行。

讀看見有感柴靜篇二

一天照舊在微博上瞎逛,忽然看到柴靜即將來深圳簽名售書的消息,心里一動。幾個月以前,我讀過她寫的一篇博客《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寫的是作家野夫,一個孤懷激憤、大山一般的男人。我讀完幾乎不能安靜下來,印象里寫得出這樣文字的女子,似乎只有章詒和,那種滿紙淡墨中的豐厚,有些唐傳奇的味道,令我悠然神往。

我決定去看看她??上?,雖然提前了半小時來到深圳中心書城,還是晚了。全是人,所有能看見講臺的縫隙都沒堵得嚴嚴實實。我買了一本書,在人群外四處游走了一番,恨恨而去——第一次追星就此以失敗告終。

回家馬上看書,感想很多,趁著冷卻之前決定捋一捋。

封面是柴靜采訪中的照片,幾位滿臉皺紋的老農(nóng)笑著圍坐在一起,一個小朋友也毫不怯場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農(nóng)村能讓老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出現(xiàn)在攝像機前,那絕不是容易的事情。翻過來是柴靜的簡介,寥寥幾句寫完了她的工作簡歷,不像許多名人出書,會在簡介一欄寫滿各類獲獎信息或頭銜。

書名《看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但仔細揣摩,其實大不簡單,因為這至少要回答三個問題: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將這本書粗讀了一篇,又細讀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靜整本書都是在回答這幾個問題。她在那么多的采訪手記里,留下了許多片段式的思考,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著痕跡、自然而然地“長”了出來,而實際上它們是有一根線串在一起的。

首先說說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說早期柴靜是出于一個新聞人的職業(yè)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話,那后期則完全是出于一個“人”的內(nèi)心呼喚。在許多作品獲獎之后,她卻說:“我心里清清楚楚,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題,它們不會觸動我”。她評價自己是個不愛扎堆的人,似乎與新聞人的要求背道而馳。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當看到一個老師帶著艾滋病孤兒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會殺夫入獄,她知道,這些都是她想“看見”的;后來報道“兩會”的時候,她也決定告別慣例,從采訪自己家的小區(qū)居民入手。可以說,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柴靜后繼采訪的成功,有內(nèi)心的驅(qū)動力,你才會窮根溯源,不辭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覺得,柴靜對于這些超出她經(jīng)驗和認識范圍之外的事情,從開始的好奇和預(yù)設(shè)答案到后期的僅僅只是去理解和呈現(xiàn),這個認識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早期柴靜的問題,其實是所有未經(jīng)過生活摔打的理想主義者的通病;以理想橫掃一切,以道德審視一切;拒絕對復(fù)雜性的體認,追求捷徑或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決辦法;不講邏輯,不追求精確性。說到底是一種惰性,畢竟追求準確是一件耗時耗神的事情。

所幸,柴靜迅速成長起來了,她越來越精準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現(xiàn),不要預(yù)設(shè)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帶著道德優(yōu)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為這只會帶來冷酷),不要愛惜自己的羽毛而給自己很多“為民請命”的由頭,不要為了感動自己或別人而在涕淚交加中失去真相,這一切都沒必要,觀眾自會做是非對錯的判斷,要做的只是準確地呈現(xiàn),按照事物發(fā)展本身的邏輯去步步為營地呈現(xiàn),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夠了,“你”不必成為“我”的心和“我”的腦。

進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詞”,“真實自有千鈞之力”,“事物自會折射出它本身蘊含的感情”。這一切成長靠的是什么?是經(jīng)驗。就像她尊敬的錢剛說的:清水里嗆嗆,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滾滾。只有在長天大地盡情摔打過,只有對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有了切身體會,你才有足夠的經(jīng)驗以及由經(jīng)驗升華出來的智慧和直覺去做最準確的判斷。也許這么說不夠形象,還是用錢剛的話吧,他說: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來,柴靜寫的是一個新聞人的進階之路,實際上,她寫的是一個人回歸理性、回歸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狀態(tài)的過程,或者更簡單地說,就是回歸“尋?!?,就像她的同事評價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說話”。無論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淚,還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親不要喝酒吸煙以準備再次懷孕,雖然看起來違背新聞人的職業(yè)準則,但它是對一個正常人情感的回歸。正是基于這種回歸,她會擁抱失去妻子的孤獨走在奧運村的德國奧運冠軍,她也會被聽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擁抱。無他,唯誠而已,一種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東西的真誠而已。這種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認識到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惡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惡卻機緣巧合迸發(fā)出來了(這就是我曾經(jīng)為“相似的你我”這個網(wǎng)名深深激賞的原因),所以采訪就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問喪鐘為誰而鳴,“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認為,所有的章節(jié)里,《無能的力量》是核心,讀明白了這一篇,能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我讀完這一章只有兩個感受:第一,為什么我們要歷經(jīng)千辛萬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適的人讀到合適的書才會形成的一些觀念,在一個德國人盧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當然。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樣想,也那樣做了,他們覺得尋常的事情,到了我們這里為何如此之難?看來,我們對于“尋?!钡睦斫猓缇湾e位到一種離譜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聞和教育。既不可為了印證自己想好的主題去采訪,也不要想象孩子應(yīng)該怎么樣就拿這個去“規(guī)范”孩子的發(fā)展;新聞歸根結(jié)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為了讓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潑而不是像我們現(xiàn)在做的那樣“讓心死去”。

現(xiàn)實有些殘酷,中國的事情就像柴靜引用的里爾克的詩:哪有什么勝利可言,挺住意味著一切。能怎么辦?柴靜隱隱約約、斷斷續(xù)續(xù)地給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錢剛說的“讓問題浮出水面,自會一步步解決”;要么像盧安克說的,不帶著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著自己能改變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陳丹青說的那樣從內(nèi)心深處“認了”,覺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勞。柴靜舉出的例子很多,美國民權(quán)之母帕克斯說“我只是討厭屈服”,中國的胡適說“要獨立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戶,不依賴別人”,而眼下她的采訪對象、為一瓶礦泉水要發(fā)票的郝勁松說:我要憲法賦予我的那個世界。

我覺得,柴靜是個決絕的人,人性的柔韌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暫時是。她關(guān)心“弱勢群體”和發(fā)自內(nèi)心地羨慕盧安克都可以說明這一點。她渴望像盧安克一樣思考和看待問題,可那是另一種社會情境和價值體系下發(fā)生滋長出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就像盧安克說的:德國都已經(jīng)完成了,中國才剛剛開始。她還需要繼續(xù)上路,修行,我們更應(yīng)該如此。

最后要說的是,柴靜和她的同事們(也是朋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也直接從側(cè)面說明柴靜能做到這樣的成績絕不是偶然,因為根本上,鏡頭前和鏡頭下的她是同樣一個血肉豐滿的人。陳虻表面精明、尖銳,時常語不驚人死不休,可內(nèi)心卻憨厚、寂寞;崔永元曾經(jīng)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復(fù)燃,讓人心痛也讓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組成的三駕馬車,彼此觀察打量,彼此默默扶持,彼此理解和愛。老范中途出事離開,柴靜第一次感到?jīng)Q定自己悲歡的人就是身邊的幾個人,在難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腦袋堆在一起說:以后哪兒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塊吧??上щx別還是會發(fā)生,柴靜告別了新聞?wù){(diào)查,老郝自此再沒和別的出鏡記者合作,寧愿萬水千山獨自一人。

這似乎也違背了職業(yè)精神,但管它呢,誰讓她們相互之間如此眷戀,誰讓她們有過這樣一段無與倫比的驕傲的旅程。

看見讀后感(六)

讀看見有感柴靜篇三

斷斷續(xù)續(xù),終于看完了《看見》,而我邊看邊不由得思考、贊嘆!

前半部分看得很動情,因為她寫人關(guān)注人,盡管她多次提到記者不應(yīng)帶著情感去看待和報道新聞事件。但如果記者只是負責(zé)準確報道新聞?wù)嫦竦睦浔鶛C器的話,我想我也不會這么喜歡柴靜,喜歡《看見》了。特別是《陳虻不死》一篇,看了好感動。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柴靜是幸運的,遇到很多“好人”.但幸運何嘗不是來自自身的努力?就像機會只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記得書中寫過這么一句,大概是:以前以為客觀就是不在任何一方加入記者自己的個人情感,原來真正的客觀是要站在雙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讀懂了新聞事件的雙方才有可能做到客觀?!峨p城的創(chuàng)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沉默在尖叫》……都給人帶來深深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鳴。我想,有些東西,是只有你用心了,賦予自己的情感了,才能讓別人咂出味道的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斷!

而現(xiàn)實是,我們往往做不到。

由此想到了換位思考,于我而言簡直可以說是一場思想上的博弈!置身其中,都讓思想走得很遠?!稛o能的力量》,直到看完,我都無法理解盧安克。順其自然,無欲無求,如老莊。不過合書一想,卻是感到一陣戰(zhàn)栗!從世俗的眼光,盧安克做的毫無意義,但讀完就是有一種令人內(nèi)心惶恐震撼的力量!他說過,不需要目的,發(fā)自內(nèi)心去做。我從其中看到了丑陋的自己,盡管知道他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廣。然而在現(xiàn)實中,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何嘗不是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事行人?在盧安克面前,我們才是那么的可笑。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中,作者站在弱勢群體的一方去思考。土地問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制度問題!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立個法就能夠解決的。然而,面對這類問題時,我們往往會選擇站在弱勢群體的一方,就像前不久的廣州小販和城管沖突一事。在輿論和社會問題面前,我們更愿意傾向于代表自己利益的一方,因為我們就是弱勢大多數(shù)中的一員。

這就是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斷了。新聞報道需要理性,把思考留給觀眾,觀眾更需要理性地看待一件事情。社會的文明進步,需要其理性的民眾。但過于理性又會失去自己的個人愛憎立場使面對事情時態(tài)度變得模糊,而且很多時候暴力才能解決問題,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莫非如此……如何在矛盾中把握好理性思考的度,則考量著每個人的智慧。

思想的火花四濺。就像書中說到的,思想的本質(zhì)是不安,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

《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是寫藥家鑫一案,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為惡人的死亡歡呼,是的,我也是這樣想的。但為什么堂堂學(xué)藝術(shù)的大學(xué)生會如此喪心病狂地殺人?近來發(fā)生的上海研究生投毒案、南京高校命案等校園刑事案件頻頻發(fā)生,我們的家庭教育學(xué)校教育難道不應(yīng)該該好好反思反思?!我們的社會都應(yīng)該為此思考,而不只是看客般的只會拍手鼓掌。

生活本身矛盾遍布,人又何嘗不是?思想又何嘗不是?

在矛盾中理性地看待大千世界――重要的不是看見什么,而是理性地看到什么。建立那個認識事物、處于世的坐標系,以便我們更好地行走在大千世界和蕓蕓眾生之中。

讀看見有感柴靜篇四

明白柴靜算是比較晚的,那時候在網(wǎng)上看見一個演講視頻—《認識的人,了解的事》,短短幾分鐘,關(guān)于四個人的故事,女教師、律師、官員、總理、獨特的氣質(zhì),真誠的語言,帶給人心靈上長久的震動、從此改變了對記者的看法。開始關(guān)注她的博客,看她的節(jié)目,讀她的書籍,認真了解她是怎樣的成長。

要想“看見”,就要從愚昧中睜開眼來。

因為她的不一樣,很多人喜歡她,但同時也飽受爭議。喜歡她的人欣賞她在鏡頭前的犀利與敏銳,她以往故意在節(jié)目中反復(fù)詢問王錫鋅關(guān)于公款消費的數(shù)字;她以往一人獨面黑社會的威脅。同樣有人覺得她的主持風(fēng)格更像是一種表演:“很多的反打和全景鏡頭把她采訪中標志式的蹲、抱、皺眉充分表現(xiàn)?!蔽覀€人覺得她是我們這時代真正優(yōu)秀的記者,她在用自我的方式探尋新聞工作者應(yīng)當持有的態(tài)度與作風(fēng),看她早期的文字,細膩又帶一分倔強,正如她給人的感覺。

《看見》是柴靜講述央視十年歷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在一個又一個采訪中,她應(yīng)對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社會問題、災(zāi)難、杯具,文章中常??吹剿龑ψ晕业陌没冢粋€錯誤的提問,錯誤的表情,不適宜的態(tài)度,她勇于自省,明白自我的缺點并盡最大的努力去改正。

從一開始的極具攻擊性的提問到不帶道德眼光去看任何問題,她在探索、在修正。她一向強調(diào)要做一個獨立的新聞人,什么是獨立她引用胡適的話說:“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我的事,給你們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贝丝?,她不再期望“改造世界”“讓這個世界更好”,她更在乎“事情本身”,“做對的事情,做應(yīng)當做的事情”。

《看見》所呈現(xiàn)的各個新聞事件、人物讓我有時候?qū)ι鐣苁鞘?,可是柴靜教會了我怎樣去思考,她在演講最終說道: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gòu)成的,她由這些人創(chuàng)造并且決定,僅有一個國家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去捍衛(wèi)自我憲法權(quán)利的人,能夠明白世界并不完美,可是仍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僅有這個國家擁有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yōu)樽鎳湴痢H有一個國家珍重這樣的頭腦和靈魂,我們才能說,我們有信心,讓明天更好!

柴靜教給我的就是這樣:獨立思考、記錄真實。

讀看見有感柴靜篇五

斷斷續(xù)續(xù),終于看完了《看見》,而我邊看邊不由得思考、贊嘆!

前半部分看得很動情,因為她寫人關(guān)注人,盡管她多次提到記者不應(yīng)帶著情感去看待和報道新聞事件。但如果記者只是負責(zé)準確報道新聞?wù)嫦竦睦浔鶛C器的話,我想我也不會這么喜歡柴靜,喜歡《看見》了。特別是《陳虻不死》一篇,看了好感動。很多時候我都在想,柴靜是幸運的,遇到很多“好人”.但幸運何嘗不是來自自身的努力?就像機會只會垂青有準備的人!

記得書中寫過這么一句,大概是:以前以為客觀就是不在任何一方加入記者自己的個人情感,原來真正的客觀是要站在雙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讀懂了新聞事件的雙方才有可能做到客觀?!峨p城的創(chuàng)傷》《我們終將渾然難分》《沉默在尖叫》……都給人帶來深深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鳴。我想,有些東西,是只有你用心了,賦予自己的情感了,才能讓別人咂出味道的吧,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斷!

而現(xiàn)實是,我們往往做不到。

由此想到了換位思考,于我而言簡直可以說是一場思想上的博弈!置身其中,都讓思想走得很遠?!稛o能的力量》,直到看完,我都無法理解盧安克。順其自然,無欲無求,如老莊。不過合書一想,卻是感到一陣戰(zhàn)栗!從世俗的眼光,盧安克做的毫無意義,但讀完就是有一種令人內(nèi)心惶恐震撼的力量!他說過,不需要目的,發(fā)自內(nèi)心去做。我從其中看到了丑陋的自己,盡管知道他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廣。然而在現(xiàn)實中,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何嘗不是帶著功利性的目的去做事行人?在盧安克面前,我們才是那么的可笑。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中,作者站在弱勢群體的一方去思考。土地問題,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制度問題!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不是立個法就能夠解決的。然而,面對這類問題時,我們往往會選擇站在弱勢群體的一方,就像前不久的廣州小販和城管沖突一事。在輿論和社會問題面前,我們更愿意傾向于代表自己利益的一方,因為我們就是弱勢大多數(shù)中的一員。

這就是感情用事,失去理性的判斷了。新聞報道需要理性,把思考留給觀眾,觀眾更需要理性地看待一件事情。社會的文明進步,需要其理性的民眾。但過于理性又會失去自己的個人愛憎立場使面對事情時態(tài)度變得模糊,而且很多時候暴力才能解決問題,辛亥革命、新民主革命莫非如此……如何在矛盾中把握好理性思考的度,則考量著每個人的智慧。

思想的火花四濺。就像書中說到的,思想的本質(zhì)是不安,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

《采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是寫藥家鑫一案,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為惡人的死亡歡呼,是的,我也是這樣想的。但為什么堂堂學(xué)藝術(shù)的大學(xué)生會如此喪心病狂地殺人?近來發(fā)生的上海研究生投毒案、南京高校命案等校園刑事案件頻頻發(fā)生,我們的家庭教育學(xué)校教育難道不應(yīng)該該好好反思反思?!我們的社會都應(yīng)該為此思考,而不只是看客般的只會拍手鼓掌。

生活本身矛盾遍布,人又何嘗不是?思想又何嘗不是?

在矛盾中理性地看待大千世界――重要的不是看見什么,而是理性地看到什么。建立那個認識事物、處于世的坐標系,以便我們更好地行走在大千世界和蕓蕓眾生之中。

讀看見有感柴靜篇六

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這篇文章??催^后,我心中立即蕩漾起一波漣漪。

安德魯·波切利,12歲時,因為踢足球發(fā)生意外,導(dǎo)致自己雙目失明,陷入苦惱與迷茫。他聽了父親的一句教導(dǎo)的話:“這個世界屬于每個人。雖然,你看不見眼前的世界,但是,你至少可以做一件事,那就是讓這個世界看見你!”之后,他重振信心,不再陷入失明的痛苦,奮發(fā)努力起來。經(jīng)過他一番不懈的努力,終于讓他一舉成名:成名曲《告別世界》風(fēng)靡全球;《托斯坎尼的天空》銷量過百萬;著名女演唱家席琳·迪翁曾經(jīng)評價他:“如果上帝也會歌唱,那聽起來一定像他的歌聲?!彼麆?chuàng)造的輝煌不計其數(shù),獲得的好評也數(shù)不勝數(shù),還被評為“第四大男高音”!

從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功上可以看出,他的成功是絕非偶然的,他的成功源自于他面對困難時毫不退縮、堅持不懈的精神。是什么成就了他的成功呢?是不幸。的確,不幸也能使人成功,能使人發(fā)奮圖強,成就輝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正視不幸!有人遇到挫折,把它當成前進的墊腳石,勇往直前;而有人卻把它當成前進的絆腳石,難以跨越,甚至竟把生命輕易交給死神。由此可以看出,不幸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東西,缺了它會驕傲過度;但有了挫折,我們也要正視它,把它化作前進的動力,不要只因一個小小的挫折而喪失信心!

縱觀歷史長河,可以看出許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是經(jīng)歷過挫折才獲取成功的!貝多芬是德國一位出類拔萃的音樂家,被評為“樂圣”。但“樂圣”的一生也是充滿坎坷的,他雙耳失聰,但并未放棄,反而更加熱愛音樂創(chuàng)作,更加喜歡音樂!在耳聾期間,他還創(chuàng)造了《命運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舉世聞名的曲目,可見他是多么地頑強,不向命運低頭。

不要害怕挫折,把挫折當作一扇進屋的門,打開這扇門,你才會看到宜人的風(fēng)景。記?。杭偃缒愠粤艘话偕乳]門羹,那希望就在第一百零一扇門里。

讀看見有感柴靜篇七

《看見》的作者是柴靜,她曾在湖南文藝廣播電臺主持“夜色溫柔”,在湖南衛(wèi)視主持“新青年”。2001年,她被陳紅選進中央電視臺,先后在“時空連線”“新聞?wù){(diào)查”24小時”“面對面”等欄目擔任主持人和記者。

柴靜在序言中寫到,她并沒有選擇標志性的事件,只是選擇了在那些事情中,留給她強烈生命影響的人。柴靜說:“想要看見,就要從蒙昧中睜開眼來?!辈耢o寫《看見》數(shù)年,寫寫停停,但總是會帶給我們反映最激烈、最真實的情感。

我個人非常喜歡柴靜,喜歡她的善良,果敢和真實。我們都在嘗試著去不斷地去推翻,不斷地去疑問,不斷地去重建,但人生并非一帆風(fēng)順,我們要不斷地去實踐,去看見。

走進《看見》,那些一幕幕觸目驚心、令人感觸深刻的事件浮現(xiàn)在眼前,如同往事的云煙,又似昨日的余暉。那真實的筆觸,帶給我們的是最深刻的感觸。

無意識是如此之深,??床灰姼嗟氖菍ψ约旱氖煲暉o睹。從事新聞工作時苦與累的,更是一種責(zé)任與社會性的東西,看見太多,生活的閱歷也會隨之增多,了解的事物也會更多。但,請記住,不要被灰暗蒙住心靈的眼睛。若你想看見,請先睜開朦朧的眼,用其他的角度來看這個美麗的世界。

讀看見有感柴靜篇八

在新華書店掙扎了好久,到底要買那本書呢,是買泰戈爾的詩集,還是買《看見》,一個29塊,一個39塊。幸好,最后還是選擇了買《看見》。

不知道為什么買,因為封面嗎,封面上是作者柴靜和一群老人坐著,她微笑著,姣好的面容,清爽的短發(fā),眉目里透露出淡淡的睿智,穿著休閑的短袖和牛仔褲,吸引我的是那滿是笑意的眼,溫柔親切看著在她前面的小孩,這是怎么樣一個溫暖的人,我不知道,我想知道關(guān)于這個記者的事情,抱著這個念頭我買下了這本書。

應(yīng)該是因為自己也有采訪的經(jīng)歷的吧,也想知道別人的,我想。

我不是學(xué)新聞的,可是因為某些原因,我覺得我和新聞是有聯(lián)系的,但是并不了解新聞。

“十年前,當陳虻問我如果做新聞關(guān)心什么時,我說關(guān)心新聞的人---這一句話,把我推到今天。”這是序言的第一段,看到這里,我居然莫名的感動了。關(guān)心新聞的什么呢,人啊,是啊,是人啊。我想起我在寫新聞稿的時候,不是人而是事件,我恍然大悟。而柴靜的回答讓我也看了這是一個有感性的記者,有感情,是人。而人又是怎么樣一個難以猜透的物體啊,人,可以從生物、精神與文化等各個層面來定義,或是這些層面定義的結(jié)合。

生物學(xué)上,人被分類為人科人屬人種,是一種高級動物。精神層面上,人被描述為能夠使用各種靈魂的概念,在宗教中這些靈魂被認為與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關(guān)。文化人類學(xué)上,人被定義為能夠使用語言、具有復(fù)雜的社會組織與科技發(fā)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夠建立團體與機構(gòu)來達到互相支持與協(xié)助的目的。

中國古代對人的定義是:有歷史典籍,能把歷史典籍當作鏡子以自省的動物。那些沒有歷史典籍的部族,雖有語言,能使用工具勞動,都只能算野蠻動物,其邦族稱號在漢字中都從犬旁。人,是一種我們都會接觸的東西。

看過《活著》,余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zé)任,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在這本書里,我又看到了關(guān)于活著的另一種解釋”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蒙昧理掙脫,這才是活著。

“我們看到的世界也許并不是真實的世界,我們要探索其中的秘密只有探其究竟,也要從一步步的感受中體會感悟。

不要因為走的太遠,忘了我們?yōu)槭裁闯霭l(fā)。在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中,我們是不是會因為外界的因素改變我們自己,我們適應(yīng)這個環(huán)境,我們理解這個前進,但是有時我們會忘記最初的夢想。一個經(jīng)歷了多少的智者才會說出的話呢。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4340090.html】

全文閱讀已結(jié)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