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我們個人和團隊工作的一種總結和概括,通過總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亮點和問題,從而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如何在困境中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勇敢面對挑戰(zhàn)?以下是社會學者總結的實現(xiàn)社會公平的建議,請大家關注社會問題。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一
再次翻開已經(jīng)泛黃的《共產(chǎn)黨宣言》,看著空白處記得密密麻麻的批注,當年在大學時挑燈夜讀的情形又浮現(xiàn)在眼前。原本以為,書中的內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早已不復記憶,但再讀之下,卻發(fā)現(xiàn)“消滅私有制”、“資產(chǎn)階級的滅亡和無產(chǎn)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全世界無產(chǎn)者,聯(lián)合起來!”這些句子已經(jīng)滲透進自己的血脈,指引著自己的人生。在它的指引下,我在大學就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在它的指引下,我在團委書記的崗位上帶領廣大青年團員做黨的后備軍;在它的指導下,我成長為了一名基層的黨務干部,為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
在全面從嚴治黨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今天,再讀《宣言》讓我進一步認識到只有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準確地運用發(fā)展的、辯證的、全面的、非教條化的方法處理問題,才能推動各項工作。再讀《宣言》使我密切關注世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并與馬克思主義提出的理論、觀點相對比,從而提高我們思想上的堅定性、理論上的鑒別性,減少政治上的模糊性、實踐上的盲目性。再讀《宣言》,我們必須做到:不僵化、不教條,從經(jīng)典原著中傳承精髓、靈活運用,尋找新靈感、開創(chuàng)新思路。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二
《論語》是我國的經(jīng)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笨梢娬撜Z在歷代的統(tǒng)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
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近20xx年?!墩撜Z》當然也就穩(wěn)坐了20xx年的寶座。直至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論語》的地位才開始動搖。文化大革命時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進一步瓦解了儒家思想對人們的束縛,《論語》從此埋沒人間。
《論語》究竟是什么內容?為什么他被古人視為經(jīng)典,而后又成為所謂“封建統(tǒng)治者的工具”呢?懷著這些疑問,我漫步于《論語》的花園,嘗試著去感受其中的奧秘。
粗看《論語》,不過是一本語錄,和《毛主席語錄》沒什么差別??杉毤毱穪恚鬃蛹捌涞茏拥恼嗡枷?、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墩撜Z》里最常見的詞匯,無非是中庸、君子、禮仁云云。
中庸卻是《論語》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難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對人處事采取不偏不倚、調和折衷的態(tài)度”。這種思想體現(xiàn)了當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對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終保持中立。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爭端,但過度的“忍”卻能使一個民族沉睡,古代中國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有力的證據(jù)。中庸是儒家的為人之道,體現(xiàn)了儒家學派的軟弱性。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xiàn)了君子的優(yōu)良品質。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墩撜Z》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shù)年U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毛澤東說過:“小人累君子,君子當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笨梢娋拥奈镔|生活是那么的悲慘!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三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蹦芨嬖V我一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并且永久受益嗎?如果有這么個字,那就是“恕”字吧。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干。人一輩子做到這點就夠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因為別人欺騙了你,你也就用同樣的方法去騙取別人,這種處世方法實在是不可取的。我曾經(jīng)與財務經(jīng)理說過,不能因為有客戶不講信譽,不按合同支付車款,一拖再拖,心中產(chǎn)生怨氣,就對我們的供應商也采取同樣的付款方法,也不講信譽,將來公司如何生存呢?無論何時,都要誠信為本,這樣企業(yè)才能做得長久??!
所謂“恕”字,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傷害,你也應盡量寬容?,F(xiàn)實生活中的我,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中曾被兩個所謂的小人傷害過,盡管他們兩個人目前的處境不是太好,只是不知他們是否還象以前一樣天天算計別人,曾經(jīng)我在內心暗暗發(fā)誓,將來有一天我要報復,但隨著銳意進取的學習和工作,心境不斷地調整,時至今日,心境變遷,以往那種過激的想法已淡忘,甚至想不起來,但內心深處當時的痛楚還隱約記憶。
現(xiàn)如今擁有一份寬容,奉獻一份真誠,執(zhí)著一份情節(jié),把持一份矜持,回頭再想想過去的思潮是十分的不成熟,但當時的'處境所崩發(fā)出來的想法卻是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所以現(xiàn)在想想,毛澤東主席的講話是很有哲理的:“人是在不斷總結經(jīng)驗基礎上日漸成長成熟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善于總結得失而一意孤行,必將走回頭路,弄不好還會犯同樣的錯誤的!
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四
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guī)状慰荚嚊]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jīng)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么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里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后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jīng)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五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教師讀《論語》的
心得體會
怎么寫呢?下面小編給大家?guī)斫處煛墩撜Z》讀書心得范文,歡迎大家來參閱。要快樂地生活,便要心懷一份無私的“博愛”
許多讀過《論語》的人都認為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像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等等,所有禮節(jié)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并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在孔子意識里“禮”是在“愛”的根基之上的。其實,不論古今中外,對于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最大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如何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愛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失,存在這種缺失,不僅會讓孩子在今后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最高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心懷博愛,還應在人際交往中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孔子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本褪歉嬖V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不管與人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享受一份內心的簡單
何為簡單?我對簡單的理解不是碌碌無為,而是喧囂浮躁的世事中那份少有的寧靜,真正的簡單是寧心靜氣、無悔奉獻后的那份收獲與快樂。
生命的真諦,就在于微笑著面對生活,讓自己快樂,讓別人快樂,是一個人精彩人生的展示。因為,有緣相聚不容易,相聚相守更不容易。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有一份美好的憧憬。不管競爭壓力有多大、不管生活節(jié)奏有多快、不管學習過程有多苦,我們心中的美好憧憬不能丟。因為有了憧憬,才會有實現(xiàn)憧憬的愿望,有了實現(xiàn)憧憬的愿望,才會有實現(xiàn)愿望的行動,有了行動就一定會有結果,因為你努力了。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做到“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淡泊自己的名利,想著大家的利益。這樣,我們就會心胸開闊、豁然開朗。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還要有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一個人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當我們遭遇挫折,感到壓力,產(chǎn)生痛苦、面對無奈時,我們要做的不是頹廢沮喪,而是要反省自己,總結經(jīng)驗,改變航向,因為這一切都是暫時的,會轉瞬即逝。因為天塌不下來,當感覺天快塌下來的時候,實際上是自己站歪了!孔子認為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歸根取決于自己的心境。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當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時,可以改變自己看待結果的心情;當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時,可以改變自已的想法;當我們無法改變風向時,可以調整風帆的角度。
總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戰(zhàn)勝自己,才能戰(zhàn)勝困難;只有改變自己,才可改變世界;只有不忘初心,才會找到生活的真諦與快樂!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鬃幼鳛橐晃唤艹龅慕逃?,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鬃舆M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笨鬃优囵B(yǎng)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jié)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fā)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jīng)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fā)展。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yōu)點融化學生的缺點?,F(xiàn)在學生厭學輟學現(xiàn)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fā),觸類旁通??鬃犹貏e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fā)式教育,實際上“啟發(fā)”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欲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鬃拥倪@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fā)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jīng)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xiàn)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鬃釉诮虒W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墩撜Z·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鬃拥慕虒W是民主的。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币庵割伝貜膩聿幌蛩岢霾煌囊庖?,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梢?,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lián)系實際,評人評事??鬃釉u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chǎn)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yǎng)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宣傳自己的主張??鬃釉谧约旱囊簧性u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
評語
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并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lián)系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xiàn)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xiàn)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干糧,還要給學生獵槍。”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讀后受益無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追蜃诱且赃@種樸素的、溫和的生活態(tài)度來影響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更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的理解與感悟。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chǎn)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與思的結合,做一個學習型的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說過“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梢娙祟愒谥R的認知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的原則往往是一致的。學習要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聽信別人。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學習,大腦卻一片空白,學習只為了追求數(shù)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思考,也在于吸收。 也有不少人,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學習。只是一味地思考,沒有一定的學習指導,結果思考鉆進了死胡同,就難免是非不分。 因學習而思考,而感到充實。因思考而學習,而感到明智??梢?,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好的讀過《論語》,之前對《論語》的了解,僅僅限于中學課本上學到的“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保私獾闹皇区P毛麟角。寒假里通過拜讀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對《論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雖不能說大徹大悟,但也觸動了心靈。
于丹《論語》心得中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她的解說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xiàn)在的個別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yè)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自己的成就??础墩撜Z》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tài)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wǎng)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有些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告訴我們,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怎樣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子貢曾經(jīng)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xiàn)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讀《論語》心得,使我心曠神怡,讓我感受到了《論語》是一碗心靈雞湯,可以加強氣質修養(yǎng)、凈化思想心靈;是一壇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論語》的真正含義是告訴我們如何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會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的坐標。
《論語》傳達了一種簡單而熱情的生活態(tài)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賢人??鬃右赃@種樸素而溫和的生活態(tài)度影響著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種子,傳播著對生命的態(tài)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進一步加深了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理解。
這句話,可以說是孔子倡導的學習方法。一味地讀書,而不去思考,只能被書牽著鼻子走,會被書本所累,從而被書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但只是一味地埋頭苦思,不進行必要的書本知識積累,那么對知識進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種幻想,問題得不到解決,會產(chǎn)生更多的疑問和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你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做到學習與思考的結合,做一名學習型教師,反思性的教師,才能不斷進步。
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p>
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學家康德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與孔子的這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能夠說是驚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認識和獲取知識的過程中,無論地域和種族多么不同,其基本原則總是相似的。學會聽別人講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聽別人的。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邊想邊學,邊感受智慧??梢?,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缺一不可。這些都強調了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六
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保@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边@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情!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七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心懷一份無私的“博愛”
許多讀過《論語》的人都認為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像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等等,所有禮節(jié)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并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所以在孔子意識里“禮”是在“愛”的根基之上的。其實,不論古今中外,對于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最大所能給了孩子一切,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如何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愛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失,存在這種缺失,不僅會讓孩子在今后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最高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心懷博愛,還應在人際交往中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鬃訌娬{:“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本褪歉嬖V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不管與人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
要快樂地生活,便要享受一份內心的簡單
何為簡單?我對簡單的理解不是碌碌無為,而是喧囂浮躁的世事中那份少有的寧靜,真正的簡單是寧心靜氣、無悔奉獻后的那份收獲與快樂。
生命的真諦,就在于微笑著面對生活,讓自己快樂,讓別人快樂,是一個人精彩人生的展示。因為,有緣相聚不容易,相聚相守更不容易。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有一份美好的憧憬。不管競爭壓力有多大、不管生活節(jié)奏有多快、不管學習過程有多苦,我們心中的美好憧憬不能丟。因為有了憧憬,才會有實現(xiàn)憧憬的愿望,有了實現(xiàn)憧憬的愿望,才會有實現(xiàn)愿望的行動,有了行動就一定會有結果,因為你努力了。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要做到“以責任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淡泊自己的名利,想著大家的利益。這樣,我們就會心胸開闊、豁然開朗。做一個快樂簡單的人,還要有戰(zhàn)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一個人一生中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失敗。當我們遭遇挫折,感到壓力,產(chǎn)生痛苦、面對無奈時,我們要做的不是頹廢沮喪,而是要反省自己,總結經(jīng)驗,改變航向,因為這一切都是暫時的,會轉瞬即逝。因為天塌不下來,當感覺天快塌下來的時候,實際上是自己站歪了!孔子認為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歸根取決于自己的心境。當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時,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當我們無法改變事情的結果時,可以改變自己看待結果的心情;當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時,可以改變自已的想法;當我們無法改變風向時,可以調整風帆的角度。
總之,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只有戰(zhàn)勝自己,才能戰(zhàn)勝困難;只有改變自己,才可改變世界;只有不忘初心,才會找到生活的真諦與快樂!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八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來都沒有很好的讀過《論語》,之前對《論語》的了解,僅僅限于中學課本上學到的“溫故而知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了解的只是鳳毛麟角。寒假里通過拜讀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我對《論語》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雖不能說大徹大悟,但也觸動了心靈。
于丹《論語中的道理是樸素的,溫暖的。她的解說沒有我想象中的.高談闊論,也不像現(xiàn)在的個別學者那樣咬文嚼字,弄一些專業(yè)術語、新名詞來嚇唬人以顯示自己的成就??础墩撜Z》,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來,那樣一種從容謙仰的態(tài)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論語》這本書中穿插了很多簡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觸頗深。老和尚背姑娘過河的故事讓我理解了“仁者不憂”的境界;國王尋找哲學問題答案的故事讓我明白如何做一個仁愛之人;網(wǎng)球明星和女孩買頭花的故事告訴我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去面對生命中的缺憾;茶師為了最有尊嚴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讓我看到了心靈勇敢的力量……這樣的小故事于丹還給我們講了很多很多,有些會讓我們受益終身。
于丹在《論語》中告訴我們,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在《論語》中,孔子告訴他的學生應該怎樣去尋找生活中的快樂。這種思想傳承下來,對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文人詩人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子貢曾經(jīng)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假如一個人很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這怎么樣?老師說,這很不錯。但還不夠。還有一個更高的境界,叫做“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個人不僅安于貧賤,不僅不諂媚求人,而且他的內心有一種清亮的歡樂。這種歡樂,不會被貧困的生活所剝奪,他也不會因為富貴而驕奢,他依然是內心快樂富足,彬彬有禮的君子。這是多高的驕傲啊!一個人能夠不被富足的生活蠱惑,又能在貧賤中保持著做人的尊嚴和內心的快樂。這樣一種儒家思想傳承下來,使我們歷史上又出現(xiàn)了很多內心富足的君子。
讀《論語》,使我心曠神怡,讓我感受到了《論語》是一碗心靈雞湯,可以加強氣質修養(yǎng)、凈化思想心靈;是一壇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無味,卻是越品味越濃。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九
“經(jīng)典”雖然看上去年紀一大把,其實火力旺盛的很,他流傳了千百年,從“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遠方來,不亦說乎?”,由“道,可道,非常道”至“天將降大任與斯也”,從《歸去來兮辭》到《蘭亭集序》,都熠熠的展示著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論語》這本書,主要集中孔子及其弟子所教授給我們的道德。禮儀,做人等方面的知識,是儒家經(jīng)典,一直深受我的喜愛。
其中,“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句話天天掛在我口中,那就是許多人行走,他們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出自于儒家的圣賢孔子之口。這句話之所以能讓我受益匪淺,是因為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p>
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的壯力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啊!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快樂的嗎?告訴我們,對待朋友要真誠,萬不可以虛情假意。
真的,人的一生猶如一條長路,有許多岔路,我們有時會走錯路,但有人會來提醒你,它就是國學,就是經(jīng)典詩文,因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經(jīng)驗,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價值歷久彌新,我們沒有理由不繼承和發(fā)揚這一民族的瑰寶。
假如說,我們的心田是一塊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陽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經(jīng)典詩文,論語就是那陽光、惠風和細雨。只要你愿意時時刻刻去允吸去領悟去誦詠,那我們的理想之花一定會開得艷,持得很久。
《論語》,一本儒家經(jīng)典,所傳授的知識更是讓我大大地受到啟示,讓我先學會了做人,在學會了學習。我要感謝《論語》,是你,讓我重新獲得生命之源,讓我再為之奮斗!
那我們就繼續(xù)誦讀《論語》吧!好好的擁有它、記住它,讓它在凈化我們的心靈,讓它來耕耘我們心中的土地,提升我們的品味,弘揚中華民族之精髓,更讓它引領我們克服種種困難,向成功邁進吧!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
想到這里,我回想自己的教學方法,確實有要改進的地方,在末來的日子里,我會努力做到以學生為本,讓他成為自己的朋友,在快樂的氛圍中吸取知識?!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書中還解析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yōu)槿颂幨碌姆椒ê偷览?,也使我深受啟發(fā)。其中在交友之道中提道:“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個人的社會活動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書,通過他可以打開整個世界,但是朋友有好壞之分。良朋益友可以給你帶來很多幫助,惡朋友卻會給你帶來許多麻煩,甚至引你走上邪路。因此,選擇朋友就顯得非常重要。而世界上對自己有幫助的有三種朋友,就是所謂:”益者三友“,即友直,友諒友多聞。
友直:這種朋友為人真誠,坦蕩,剛正不阿。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時候給你勇氣,也可以在你猶豫不前的時候給你果決。
友諒:這種朋友為人誠懇,不作為。與這種朋友交往,我們內心妥貼,安穩(wěn)的,我們的精神能得到一種凈化升華。
友多聞:這種朋友見聞廣博,即知識面寬。當你在一些問題上感到猶豫彷徨,難以決斷時,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許他廣博的見聞可以幫助你作出選擇。結交一個多聞的朋友,就像擁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辭典,我們總能從他的經(jīng)驗里面,得到對自己有益的借鑒。而要交上這三種朋友,必須做到:第一要有仁愛之心,愿意與人親近,有結交朋友的意愿,第三,要有辨別能力。
也就是說,自己修身養(yǎng)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給自己打開了一個最友善的世界,能夠讓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在我的心目中,《論語》是由許多“之、乎、者、也”組成的文言文,其中的枯燥乏味不在話下,要一字一句地把它讀完都覺得辛苦更別說要讀懂里面所隱含的意義。通過閱讀于丹老師寫的《論語》心得,發(fā)現(xiàn)原來論語不僅博大精深還有血有肉,充滿了感情。她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圣人引領到了我們眼前與今人對話??鬃記]有圣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里。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浩瀚的書海中,輕輕翻開一本油墨暈香的文化典籍,仿佛就能與先賢進行深刻的交流,而與此同時他們的.智慧光芒也會讓我們深受啟發(fā)。因此,傳承文化經(jīng)典,鑄造文化新輝煌刻不容緩!
近日,我讀了《論語》一書,書中充滿哲理的句子讓我無時不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感受到那跨越幾千年仍充滿生命力的文字,它們于古時被創(chuàng)作,卻仍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現(xiàn)在的現(xiàn)實生活。
正如書中《論語·述爾》有言,“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不安”。這句話是要求我們要行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即要求我們處理事情要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態(tài)度,要把握好分寸,拿捏好力度,使事情處在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tài)。這句話深刻地體現(xiàn)了古人的處事哲學,他們懂得度的把握,懂得在一定限度內調節(jié)分寸。而這種思想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更是一種補益。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變得浮躁起來,人們難以保持一種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去處事,更有甚者,個別人會采取極端手段去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傳承這種處事風格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種處事之道,使人們能夠用和諧的態(tài)度去解決問題。而像《論語》這樣的文化經(jīng)典,更是可以在我們現(xiàn)代生活的文化建設中起到強基固本的作用。
文化經(jīng)典,浸潤著古人的思想光芒,以其特有的文化內涵涵養(yǎng)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靈,慰藉著我們的靈魂。一個國家若是漠視對文化經(jīng)典的批判繼承,就會失去對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基,而無繼承創(chuàng)新又何來新輝煌?又怎樣堅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強對文化經(jīng)典的繼承,有助于充分挖掘古人的豐富思想內涵,用其蘊含深刻價值的思想指導我們的生活,而同時在對文化經(jīng)典的繼承中,我們能夠筑牢現(xiàn)有文化體系,豐富現(xiàn)有文化內涵,鑄造我們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經(jīng)典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們應當珍惜的寶貴精神財富。以黨的十九大思想為指導,傳承文化經(jīng)典,鑄造文化新輝煌,讓我們的民族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輝煌!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二
《論語》讀書心得
《論語》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言行記錄,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在以前《論語》是修身養(yǎng)性的非常重要的書,幾乎人人都會說幾句,現(xiàn)在雖然時代變了,但里面的內容對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仍然具有很好的指導性。有鑒于此,我閱讀了《論語》里面的部分內容,對其中5條印象較為深刻,并結合宿舍管理工作進行了一點思考,現(xiàn)總結如下: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姓名,而是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這句話啟示我們了解別人的重要性,尤其是對順利開展工作而言。作為8幢第一負責人,我需要對樓棟基礎數(shù)據(jù)、格局、住宿情況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對員工也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根據(jù)她們每個人的性格特點以及日常工作狀況來合理安排和分配任務,以此來協(xié)調好這個團隊,使團隊每一個成員發(fā)揮應有的能力和水平。這樣,就可以保障樓棟一切工作順利進行。
2。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說: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讓工具鋒利。我作為宿舍綜合管理員,其實也是一名“工匠”,只不過我的對象不是具體的物品,而是南大的同學們,而我的工作還要進一步管理好樓棟員工團隊。我要做的是讓同學們住的安全、放心、舒心,讓團隊和諧穩(wěn)定,讓這就是我的“事”。而這些都離不開好的管理方法和工作方式,這就是我的“器”。要開展好工作,必須要學會有效的管理方法。
3。子曰: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孔子說:如果教給他一個方面,他卻不能以此來說明另外三個方面,就不再教他了。后勤工作不只是看看門而已,還涉及到安全、衛(wèi)生、管理方方面面,內容較多,涉及較為廣泛而且繁瑣,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不總結經(jīng)驗,就會疲于應對,不僅使自己疲憊,工作效果還不一定好。只有在工作中及時總結經(jīng)驗,才能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才能真正做到舉一反三。
4。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孔子說: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別人,那就可以避免別人的怨恨了。一個樓棟很大,我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要管理好樓棟,還必須和同事們團結互助。人難免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我自己也不能例外。要嚴格地要求和責備自己,而對別人則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盡量能夠做到和緩寬厚,這樣將會實現(xiàn)同事之間的和諧相處,促進工作更好開展。
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孔子說:別人的言行舉止,必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選擇別人好的學習,看到別人缺點,反省自身有沒有同樣的缺點,如果有,加以改正。
現(xiàn)在的社會常常有人抱怨沒時間學習,但是孔子告訴我們,學習不一定非得到學校才能實現(xiàn),我們身邊就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應該看到這點,并主動學習,具體到宿舍管理工作,那就是向身邊的領導和同事學習,也可以向樓棟里的同學們學習,這樣我們在日積月累中就會實現(xiàn)進步,不僅對工作有好處,對生活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通過閱讀《論語》,我有了不小的收獲,我將繼續(xù)加強學習,加強自身的管理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爭取將宿舍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三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傳承了五千年,為中華第一大家。《論語》這本書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結晶,里面蘊含了許多道理,讓人受益終生啊!讀了《論語》,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對于學習的態(tài)度。
孔子認為,要學習,首先應當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边@句話的意思是:年輕的人,在父母身邊要孝順父母,離開家要敬重兄長,言語謹慎守信,博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養(yǎng)提高了,在學文化知識,這樣才是對社會有用的人。
其次,我們應該常常復習學過的知識。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來遠方,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了知識能反復的溫習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人遠道而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個有修養(yǎng)的人嗎?學了知識,要反復的溫習、鞏固,這樣才能”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再次,應當善于思考。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斑@句話的意思是:”只學而不思考,就會受蒙蔽而無收獲;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只有學習和思考一起結合,才能體現(xiàn)出學習的效果。
最后,應當真誠坦白。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這句話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給你的你懂了嗎?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四
時光飄啊飄啊,它把我?guī)У搅?0xx年9月1日,那是一個陽光明媚,萬里無云,碧空如洗的早晨,我來到坦坦教育國學課堂,每一位同學的書桌上都放著一本書—《論語》。
通過近一年的學習,我明白了《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傳承下來的儒家思想智慧,《論語》也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輯錄了孔子及其弟子、再傳弟子的言行錄。儒家把《論語》《中庸》《孟子》和《大學》合稱為四書,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論語》的世界,聽聽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故事吧!
《論語》的主人公孔子,外貌略丑,一頭烏黑的頭發(fā)披在肩上,兩只如同鈴鐺一樣大的眼睛看著每個人,鼻子嘴巴大的不得了,都能和蘋果相比了,但最有特點的是它那尖尖的耳朵,一般人還認為他在扮演小丑。
雖然孔子的外貌一點也不帥氣,但他的知識可淵博了。他的經(jīng)典語錄都被他的弟子們整理并流傳了下來,但有一些話卻被人們誤解了。比如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边@句話被一直誤解成了父母在,兒女不能出去,必須要待在家里,不可以去其他地方。而正確的意思是:父母健在,不要遠離家門,如果非遠行不可,也一定要告訴父母自己所去的方向位置,以便聽候父母的隨時招呼。
讀《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像君子一樣,堂堂正正的“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還有區(qū)別君子和小人為人處世不同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它的意思是:君子講求遵循道的基礎上的和諧,而不是盲目地隨從,小人講求無原則的盲目隨從附和而不是和諧。君子可以廣交朋友,但絕不會交讓自己去干壞事的那種朋友。比如有一次,有一位陌生人想和我交朋友,我問了問他為什么想要和我做朋友,他說想和我一起玩“藍鯨”,我想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于是我溫和地對他說:“謝謝你,我不能和你玩,再見。”
又比如說期中考試時,我考了全班第一,正當我沾沾自喜時,突然想起了孔子的話: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鬃拥脑捀嬖V我,君子要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我們也需要保持謙遜。當別人夸我考得好時,我謙虛地對他說:“英語還考得不夠好,語文也是,請讓我冷靜一會兒。”
《論語》教會了我要像君子那樣坦蕩蕩,讓我明白了一個人一定要誠實,要懷著道德之心做人。
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名軍人,首先一定要做到愛國有道。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我要堅持誦讀《論語》,每天練習《論語》中的智慧,更加勤奮努力。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五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這一依據(jù)年齡段劃分的人生境界,成為后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典范。大家將自己與孔子對照,看自己已經(jīng)達到了哪一層,越往上,越是欣喜??鬃拥膫ゴ?,大概主要也在他的人生境界。
十有五而志于學,并不簡單,難在這個"志"字。中國古語總說立志當早,但年幼時哪里能夠明白自己要追求什么?這時候立下的長志,又怎能保證不是旁門左道?古人從小讀圣賢書,倘若稟賦不適合子曰書云,那便要么讀成呆子,要么半途而廢。讀進去的,還有可能最終成為假道學先生一類,真正從中體會到圣賢胸懷而立志于學問的人,當真如鳳毛麟角??闪⒅緦ι倌甑拇_極為重要。人生本來短暫,倘若尋找自己的方向已經(jīng)耗費了二十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就太過可惜了。王國維人生三境,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找準了自己的方向,路便在腳下。
三十而立,立的是事業(yè),更是人格。倘若三十歲還在飄移不定,不能構建起由外到里足以自立的自己,恐怕孔子便要說"不知其可"了。由十五到三十,學問之道漫長而艱難。據(jù)錢穆《新解》所附孔子年表,三十歲時,孔子開始授徒設教,已經(jīng)有弟子從游??鬃尤烁竦幕炯軜嬕呀?jīng)形成,事業(yè)也已經(jīng)起步,這是孔子人生的第二階段。
人生極為復雜,許多事情都不像自己以為的那樣簡單,因而即便已經(jīng)建構起自我,依然難免在種種乖謬吊詭面前心生困惑。倘若我們機械一點來看的話,圣賢如孔子,也花了十年的時間來消解種種困惑。四十不惑,不論在學問、道德還是政治主張上,他都已經(jīng)屹立不倒,不再有任何的遲疑不決,不再有絲毫的躊躇不定。他已經(jīng)成熟了,這也是一個人步入中年的理想狀態(tài)。
五十而知天命,孔子的天命是什么?《孟子·萬章上》曰:"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沒有人叫他做,而他竟做了的,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竟來了的,就是命運??鬃右簧居诓バ腥收踉诒緡灰娪?,五十五歲高齡開始周游列國,各國國君對他敬重有加,卻不肯實行他的仁政主張。周游途中時有困頓,甚至被圍攻,絕糧食,師徒失散,累累若喪家之犬??鬃記]有退懼,因為他相信由他恢復周禮乃是天意。"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但他的政治主張屢屢碰壁,他大概也知道這一生最大的理想無法實現(xiàn)了??伤琅f執(zhí)著,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命運。錢穆《新解》說:"何以當然者而竟不可通,何以不可通而仍屬當然,其義難知。"分明施行仁政是順天之意,卻走不通,分明走不通卻還是要走,最后只能嘆一句"知我者其天乎"。這,大概是命運最大的吊詭吧。
耳順,意思是說聽到別人的言語,都能辨明其所以,不再因為別人的言語而或喜或怒。因言語而心有所動的人,多半只想到這言語對自己意味著什么。倘若像孔子這般一聽別人言語就知道對方為什么說這些話,那么不論批評贊揚,都變得再尋常不過了。在孔子那兒,天命已經(jīng)明了,徑直走下去就是,因而于旁人的議論批評,就只當耳旁風一般。耳順一境,年輕人最難登臨,就像我,常常因別人的贊揚而沾沾自喜,又因別人的批評而垂頭喪氣。無奈,這只能訴諸年歲的增長,慢慢參悟了。
若說前面各個境界凡人尚且能夠達到,那么這最后一境,就似乎只能屬于"神"的境界了。"從心所欲,不逾矩",多難啊,人類性善性惡尚不可知,原本保有動物性的一面卻無疑義,倘若沒有一整套由倫理規(guī)范搭建起來的秩序體系,這個世界可能便到處是率獸食人了。由今日世界的井然有序,足見人類理性的偉大。無可否認,這是道德、規(guī)范、法律的功勞。但孔子此時的"從心所欲",所從者,乃是"心",以一己之心而無論做什么都不會有所逾越。這就像天,"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無所為,卻好像無所不為,萬物暢行不悖??鬃佑兴?,卻好像毫無所欲,從不逾矩。這里以天比孔子,當然不是孔子本意,儒家即便從"儒教"這個層面考慮,也絕沒有人格神的概念,因而這只是孔門弟子及后人表達崇仰孔子的方式,就如子貢所言,"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
孔子的人生至高境界,我輩常人恐怕只能望洋興嘆了。也好,正如太史公所言,"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有個偉大的人格在前,我們的人生坐標便清晰了許多,這大概已經(jīng)很重要了吧。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六
于丹的《論語心得》這本書用許多淺顯的故事教給我們很多為人處事的方法和做人的原則。她在《論語心得》中闡明:《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我們,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這是于丹教授給我們講述《論語》的精華之一,她就是要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我們的生活中的那些缺憾和不完美。人首先要正確面對那些缺憾和不完美,要在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里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苦痛。生活不完美而有缺憾,工作不如意而有心酸,這似乎是每個人都曾遇到過的。但是面對同樣的問題不同的人處理的辦法不同,與其在那里苦苦的怨天尤人,還不如坦然的正確面對。敢于正視和承認那些不完美的現(xiàn)實,敢于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去彌補那些不足之處,才是我們應該去做的,而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抱怨。一個人有了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他的內心會變的仁厚,寬和,所以便會忽略很多的小事和細節(jié),不再患得患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夠真正做到內心安靜,釋然。
“千金難買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蹦敲词裁礃拥呐笥巡艜r真正的好朋友呢?于丹教授告訴我們《論語》中對交友有非常明確的標準,謂之,益者三友損者三友。也就是說,好朋友有三種,壞朋友也有三種。那么論語中倡導我們交什么樣的朋友呢?很簡單,孔子說:在這個世界上,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損矣。友直是第一種好朋友,就是說我們交朋友為人要正直,要坦蕩、要剛正不阿,不能有諂媚之色,要有一種人格魅力?!熬犹故幨帲∪碎L戚戚”,在這個世界上能夠有自己的思想,頂天立地,才是一種好朋友。因為他的人格魅力可以影響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猶豫的時候給你做出抉擇,可以在你失落的時候給你勇氣,他是能夠減少你的痛苦而延長你的快樂的人。友諒是第二種好朋友,也就是寬容的朋友。寬容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能夠衡量一個人氣度的標準。
生活中,能夠感動別人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眼淚,寬容也同樣能夠讓人釋懷。懂得寬容的人是懂得生活的人,懂得寬容的人是懂得珍惜的人。所以說有一個寬容的朋友不僅相互之間能夠融洽相處,他還能夠感化和改變我們處事方式和不良習氣。友多聞是第三種好朋友,就是說這種朋友能夠旁征博引,見多識廣。選擇一種朋友意味著選擇一種生活,選擇一種朋友意味著選擇一種人生,而選擇一種朋友首先要看我們站在怎樣的一個人生坐標和天平上。
見多識廣的朋友能夠賦予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常識,能夠告訴我們許多不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感悟。一起探討人生,一起切磋技藝,一起品味生活。當你在生活中彷徨失落的時候,朋友能夠幫助你做出最終的抉擇;當你在工作中遇到疑惑與不懂得時候,朋友能夠給你最終參考的答案。所以說結交一個見多識廣的朋友就像打開百度搜索一樣,我們總能從他的人生字典里面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這即是孔子所說的三種好朋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修己以敬”,好好修煉自己,保持嚴肅恭敬的態(tài)度?!靶藜阂园踩恕保谛逕捄米约旱那疤嵯?,再想法讓別人安樂?!靶奚怼笔菍?,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而在這個修煉的過程中,不是苦悶的心態(tài),而是一種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好好的珍惜生活的點點滴滴,讓自己成為一個充滿陽光與快樂的人,擁有一顆感恩與快樂的心,像一縷陽光一樣去溫暖和照亮別人??鞓返拿鎸ι?,面對家人,面對社會,讓別人能夠在自己的感召下獲得生活的生機與慰藉?!跋忍煜聭n而憂,后天下樂而樂”,這是一種信仰,一種情懷,一種社會責任,但是前提是樸素的,是始自腳下的。這大概是《論語》給我們最大的經(jīng)驗和借鑒。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用淺顯的文字和簡約的語言點出了人生之道,讓我們每一個人真正建立起有意義,有價值的人生坐標,學會在生活中一一的去踐行。學習《論語心得》最大的收獲還在于凈化了心靈,調整了心態(tài),使我們懂得用最樸素的情懷去感受快樂,感受生活。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七
論語是我國經(jīng)典,大家閱讀過論語嗎?以下是:論語讀書心得范文,一起學習吧!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
孔子首創(chuàng)平民教育,繼承、發(fā)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
孔子在一生的教學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
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tài)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
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
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guī)律。
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fā)展為本”。
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
作為學生,要發(fā)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
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孔子進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孔子培養(yǎng)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jié)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fā)奮圖強。
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jīng)確立了新的教育觀。
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fā)展。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fā)展。
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
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yōu)點融化學生的缺點。
現(xiàn)在學生厭學輟學現(xiàn)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tài),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
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
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fā),觸類旁通。
孔子特別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fā)式教育,實際上“啟發(fā)”一詞就來自《論語》。
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只有對求知欲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孔子的這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
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fā)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
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jīng)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fā)學生的各種潛能。
所以說,現(xiàn)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
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
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
孔子在教學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
《論語·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
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
孔子的教學是民主的。
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
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
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
可見,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
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
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
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fā)展成長負責。
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
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fā)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lián)系實際,評人評事。
孔子評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chǎn)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過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yǎng)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孔子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宣傳自己的主張。
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評論過很多人和事。
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并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
今天,聯(lián)系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
貫徹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xiàn)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xiàn)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干糧,還要給學生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
讀后受益無窮。
讀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其一:學,然后知不足。
學,然后知不足,由此,我要進一步端正態(tài)度,持之以恒,在通讀的基礎上再加以精讀,并學會結合實際進行研讀,提升自我。
其二:思,然后明目標。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
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
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
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一部《論語》,清晰地表明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人,應當成為君子。
“君子”,作為理想人格,孔子把它界定為“內圣外王”,如:“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等等,強調了作為君子既要有學問學識,還要有氣魄修養(yǎng),學問加修養(yǎng)——所謂“內圣”才是君子。
用今天的語言來表達,我把它理解為德才兼?zhèn)洹?/p>
思,然后明目標,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今天我們重溫《論語》,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
“內圣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論語》是根據(j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
《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
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論語》的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孔子對政治的見解、對社會的設想、對教育的主張,也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事方法。
《論語》語句言簡意賅,哲理深蘊,發(fā)人深省。
不少語句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
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頗具抒情意味。
《論語》教了我們許多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是則罔,死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等。
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
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
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
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一、天地人之道
孔子說:“天人合一”。
這種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這就是我們學習這本書后,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
孔子教育學生時態(tài)度是平和的,心中是有信念的。
談到“怒”指得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強迫給別人干。
而“仁”解釋是“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
”當看到這里我不敢問自己我對別人做到“仁”了嗎?我只問自己對自己學習、交友做到“仁”了嗎?我真的從心里關愛我的身邊的人嗎?真的做到了解每一個身邊人嗎?我認真的審視并認真反省了自己。
二、心靈之道
于丹在“心靈之道”中這樣說道:“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而且要用內心的淡定與坦然彌補遺憾。
”因此我們在與人接觸的時候要先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
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傳染給別人。
平靜自己煩躁的心情,于丹是這寫到的“當不幸降臨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它盡快的過去,這樣你才會騰出更多的時間去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你才會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
不僅我們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還要把這種好的心態(tài)傳播出去。
在今天這么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加重要。
要明白在這個時代無論做什么都要有一個坦蕩蕩的胸懷。
三、處世之道
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環(huán)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
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呢?如何適應這樣的社會?于丹在“論語”心得中是這樣說的:“無論對朋友還是對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最美的境界。
”
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
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
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
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
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說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后果。
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tài)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
并貫穿到教學中去,使學生能從自己的觀念中提前適應社會。
無論以后在社會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政。
四、君子之道
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談了自己的三點認識,她認為作為君子要具備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
第二種境界是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
第三種境界是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首先是第一種境界,我認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應具有的境界。
而且還是我們?yōu)槿说母?,做人的標準?/p>
可能我們無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
但是于丹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讓我們的有限生命在苛責外在的世界中度過。
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環(huán)境,我們自己的身上也需要這種“苛責”。
五、敬孝之道
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贓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
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六、求學之道
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
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
”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ⅰ懊舳脤W,不恥下問。
”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
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薄?/p>
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八
《論語》作為儒家思想最重要的奠基,其語言質樸,含光藏暉,內涵豐富,博大精深,堪稱是一部不朽之經(jīng)典之作,它確立以人為核心的道德思想體系,提出孝、悌、忠、信、恭、寬、敏、勇、直等一系列完整道德規(guī)范。在《論語》中,有關修身養(yǎng)性的道德學說之義最為殊勝,核心就是以德潤身,特別強調為仁由己、身體力行,以啟發(fā)每個人的自覺道德精神。
其一:《論語》中提出了“修己以敬”。倡導世人積善修德、提高道德修養(yǎng),建立和平美好的世界,促使整個社會風氣的淳化,這是儒家倡導的“修身為本”的精義所在。目的是通過道德修養(yǎng),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鑄就君子人格或理性人格。修身一方面在于驅邪扶正,保持和發(fā)揮善心與德性;另一方面在于涵養(yǎng)正氣,比如君子坦蕩蕩的浩然之氣;“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大公無私之氣等。只有這樣,一個人才能處處以大局為重,以國家為重,才能公正廉明,大公無私,使社會正氣上揚。
其二:《論語》中倡導了道德修養(yǎng)理論與方法: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識、情感態(tài)度、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jù)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使自我修養(yǎng)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yǎng)方式;中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系。
讀《論語》使自己深刻地體會到:《論語》的精要在與道德的踐行,知行合一,肯定了行的重要性。《論語》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因此我們在實踐中要堅持做到躬行踐履,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遠乎?!钡赖滦摒B(yǎng)的實現(xiàn)在于行動,而不是華麗的言辭。在現(xiàn)實中,我們要強調道德修養(yǎng)實踐的個人主體性,重實踐,重力行,輕空談。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聽其言論,而應看其實際行動,故有“君子欲訥于言而敏與行”。
“行義以達其道”,只有堅持理性才能使“道”變成現(xiàn)實,我們要形成崇尚力行的風氣。同時在《論語》中不僅強調身體力行,躬行踐履,而且力主通過實踐在嚴酷的環(huán)境中去鍛煉成長,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只有自覺地接受各種嚴酷環(huán)境的磨練和艱難挫折的考驗,才能獲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達到崇高的道德境界。近代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為民請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边@正是《論語》中積極進取,“知其不能為而為止”的精神。
我個人以為,今天讀《論語》要做到繼承吸取其精華,并賦予它新的時代內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識、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才是學習、研究《論語》的現(xiàn)代價值所在。“富潤屋,德潤身”,是古人一向倡導的思想。我們每個人都要嚴于自律,注重修身養(yǎng)性,用高尚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并以實際行動來影響、感染社會和他人,共同創(chuàng)建一個“人神胥悅,草木皆春”的社會,做到明是非,講道德,懂禮儀,知上進,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十九
車鳴聲漸漸的消失了,在一片黑暗中有一處亮點。拿起望遠鏡,只見是一位女孩在燈下津津有味地看著書——那就是我。今年,我在家中閱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使我收益非淺。以前,我知道孔子的思想的主體為儒家思想,而論語正是他和他的學生在日常用語及行為當中所表現(xiàn)儒家思想。由于論語的古文體我不怎么了解,所以我始終無法了解什么是儒家思想。
現(xiàn)在,當我看了于丹的《論語》心得之后,我漸漸的明白了什么是儒家思想,也從中有了些感悟。
所謂“儒家思想”指的就是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的人際關系。但這種思想沒有在需要的時候出現(xiàn)。
在現(xiàn)實社會中,當提到“愛人之心”時,有誰能保證自己面對各種人都以同樣的心來面對。在富裕者的眼中,對于貧困者存在鄙視;在強者的眼中,對于比自己弱的弱者存在嘲笑;在擁有美麗外殼者的眼中,對于丑陋者存在厭惡;在健全者的眼中,對于殘疾者、缺陷者存在恥笑;在………像這樣的還有很多,人類連對任何人都用同樣的心來面對都做不到,又怎么再提創(chuàng)造那“和諧的社會“呢?有怎么會因上述的那些人出現(xiàn)一些與和諧不相稱的人。偷竊者可能曾只是貧窮者,但因富裕者的恥笑、看低。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逼跳入深淵;弱者可能曾只是努力成為強者中的一員,但因強者的嘲笑。在自卑中,漸漸喪失了斗志,墮落下去………人類是否想過,多少與和諧不相稱的人是可以不產(chǎn)生的,有多少是被逼出來的。
古代若帝王沒有好好治理國家,導致民不聊生,民也會起來反抗,大倒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是千古的定理,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們可以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社會。但“一顆老鼠屎,就會壞了一鍋粥”呀,只要有一人不擁有“愛人之心”,那么就很有可能回禍及千千萬萬的人。當有千千萬萬的人不擁有“愛人之心”的時候,就無法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社會了。
也許你會問為什么一定要創(chuàng)造和諧的社會?因為和諧的社會是由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創(chuàng)造的。只要是擁有“愛人之心”的人就不會是為非作歹的壞蛋,不會是……….只有這樣人們才可以在安定、無紛擾的,這樣的和諧社會中開心、安定的生活。只有擁有孔子的思想,才能幫助人類創(chuàng)造出理想中的和諧社會?!疤一ㄔ础币话愕男腋I鐣?。
為我們以后的和諧社會努力吧。直到出現(xiàn)和諧社會,向現(xiàn)實中的“桃花源”進發(fā)??!
教師論語讀書心得篇二十
《論語》是本大書,可謂是中華文化之濫觴,影響深邃,寓意宏遠。對于塑造中國社會風尚和中國人人格可以說是影響很大。
《論語》講“仁人”,講“君子”,講“忠君愛民”,講“父慈子孝”,講“為學為政為人”的道理,絕對夠得上是中國式的百科全書。
說到底《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筆記,按理這是沒什么可推崇的,誰不會記筆記,哪個人一生還感悟不出幾條人生哲理或者信條?值得這樣大書特書,細加研究嗎?答案是肯定的。這本書高妙就高妙在雖然是往圣先哲的只言片語,但是它卻自成一個體系,有一套價值觀,有其普世價值。因而為讀書人所推崇,最后發(fā)展成了一門道統(tǒng),成為了孔子以后特別是漢朝以后的主流思想。可以說它幾乎統(tǒng)治了中國社會20xx年,因而即便是今天的中國,如果你與人交流,特別是進入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時,你也會發(fā)現(xiàn)處處流露著儒家的思想,也就是《論語》中所宣揚的那些東西。
從《論語》上看,我以為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這么幾個。一個是“仁”的思想,這里頭包括“仁政”和“仁人”的思想。另一個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還有“禮”和“孝”的思想。
就今天看來,孔子的守禮和盡孝似乎達到了近于迂腐的程度,不知道變通,死教條。但是因為現(xiàn)今社會大家常常失“禮”和不“孝”。所以也沒有單拿出來批判的必要。
況且,孔子的禮和孝的思想就意義而言,積極意義遠遠大于消極意義。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4876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