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犯罪心理相關論文(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0 08:55:08
實用犯罪心理相關論文(通用16篇)
時間:2023-10-30 08:55:08     小編:XY字客

學會自律和自我管理,才能更好地規(guī)劃自己的未來。總結要具備一定的前瞻性,給出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下面是一些總結寫作的技巧和要點,請大家參考。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一

摘要:為了進一步提高犯罪心理學的發(fā)展水平,就必須審視犯罪心理學的學科自身。通過對犯罪心理學的學科性質、相關學科、學科聯(lián)系等的理論分析,提出單學科視野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而犯罪心理學應確立跨學科視野。心理學理論與刑事法學理論是犯罪心理學跨學科視野的兩大主干。心理學理論是犯罪心理學的依托和基礎,是犯罪心理學發(fā)展的理論源頭,目前如何處理好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樹立整體的心理觀和發(fā)展的心理觀明顯存在著不足;同時,應加強社會心理學的元素。具體的應用領域的性質,決定了刑事法學對的重要性,這種跨學科視野要遵循法律的規(guī)范性,從應用領域的發(fā)展獲得學科發(fā)展的動力??鐚W科視野要求廣闊的知識背景,包括來自生活和實踐的經驗或啟迪。犯罪心理學的理論發(fā)展在跨學科視野下,不應該是劃一的模式,可能會是多元的模式,具有多重選擇和多重未來。

關鍵詞:犯罪心理學;交叉學科;跨學科視野;知識背景

我國犯罪心理學從重新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30年了。為了犯罪心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有必要反思學科自身的一些理論問題。本文主要論述,這是一個有價值的研究課題。

一、從學科性質談起

皮亞杰早在1979年的《心理學和其他科學的關系》中寫道:“心理學在科學體系中占有一個關鍵性的位置,它在不同程度上依賴于其中的每一門科學,反過來又以不同方式闡明著每一門科學?!爆F(xiàn)在,對心理問題進行跨學科的探討漸漸成為一種共識。例如,2007年12月在圖賓根大學的學術會議上,來自各個學科的專家們嘗試針對人類情感諸多現(xiàn)象(愛情和畏懼、渴望和節(jié)制、同情和憎恨等)的原因作出了不同學科的研究結論。我國犯罪心理學的許多著作通常都主張犯罪心理學是綜合性學科、交叉學科和跨學科,它不僅屬于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同時也屬于刑事科學的一個分支。因此,犯罪心理學的學科性質,決定了研究視野的跨學科性質。

犯罪心理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心理,較之于一般心理更有其特殊的復雜性,主要表現(xiàn)為客觀環(huán)境因素的復雜性、主體因素的復雜性和主客觀互動關系的復雜性。要揭示犯罪心理的復雜性,就需要跨學科視野。包括心理學在內的單學科視野是有其必然局限性的。“走出心理學,我們才會意識到我們的有關解釋如何受學科性質的局限?!边@是《國際心理學手冊》的一句至理名言??梢哉f,面對犯罪心理這一研究對象,任何學科的單獨研究都是力不從心的,單學科的研究可能揭示犯罪心理的一個側面,甚至是本質特征的一個方面,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種局限性。跨學科視野就有可能減少這種局限性、片面性,它能從不同學科的視角(諸如心理學、刑事科學、社會學、經濟學等)來進行綜合性的研究,從而對犯罪心理的闡釋顯得更加完善。

是全景式的、整體性的,符合現(xiàn)代系統(tǒng)論的思想,是以心理學、刑事科學為兩大學科主干,同時與其他學科協(xié)調一致,融會貫通的一種大視野。它的作用是:第一,加深對犯罪心理復雜性的進一步認識,盡可能減少研究的局限性、片面性;第二,促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整合性;第三,推動學科創(chuàng)新,犯罪心理學的創(chuàng)新需要廣闊、深厚的知識背景,即諸學科的廣泛參與和協(xié)作;同時。學科的交叉點,很可能是產生創(chuàng)新之處。

二、心理學功能難在何處

說到底,犯罪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的基礎理論來自心理學。離開母體學科的理論滋養(yǎng),犯罪心理學就不能成為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應當看到,我國犯罪心理學從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新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是比較重視學科的心理學理論基礎的。然而,面對現(xiàn)實,進一步反省心理學理論基礎的加強難在何處,是擺在學界面前的一個問題。

在筆者看來,至少有三個難點需要重視。

(一)如何把握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

通常,犯罪心理學屬于應用心理學范疇。但是,眾多的心理學原理和知識怎樣比較好地應用到犯罪心理學這個具體學科領域中去呢?普遍性與特殊性如何處理妥帖?這不是簡單的搬運或是機械地貼上一個標簽。比如,犯罪心理學十分重視犯罪心理的具體內容,正是具體的內容關系到反社會性以及是否觸犯刑事法律,但是進一步追問,犯罪心理的具體的內容與心理過程、機制是如何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至今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而且也難以從心理學理論中找到現(xiàn)成的答案。再如,對認知、情感情緒、意志等心理學的常用概念,應用到犯罪心理學領域,是否可以徑直演變成“犯罪認知”、“犯罪情感情緒”、“犯罪意志”等等呢?如果可以這樣做,會有什么不妥呢?如果不能這樣做,道理又何在呢?看似簡單的問題,恐怕還需我們去費神深思的。而且,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不少,尚有待于進一步解釋。

這里有一個要點,就是如何吸取心理學基本理論的營養(yǎng)化作犯罪心理學理論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是一種消化、融合、貫通的過程,要做得好是有相當難度的。筆者認為,這樣的應用在某種程度上是再造,需要二度創(chuàng)新。

(二)需要整體的心理觀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如果把人看做一個整體或系統(tǒng),那么心理只是人的一個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的心理也是一個整體或系統(tǒng)。那么,如何看待犯罪心理呢?筆者認為,應該把犯罪心理看做是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心理,犯罪行為是由犯罪心理導致的,犯罪人、犯罪行為和犯罪心理三者是統(tǒng)一的、密切聯(lián)系著的。離開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就根本談不上什么犯罪心理。同時,犯罪人還是常人,除了實施犯罪行為之外,他同樣有除了犯罪心理之外的其他的行為和心理活動。犯罪人的心理不僅僅是犯罪心理,但研究犯罪心理又不得不涉及犯罪人及其心理。犯罪心理是不能憑空產生與存在著的。

目前的心理學理論,在科學主義的長期影響下有不可忽視的消極面。缺乏系統(tǒng)的、整體的心理觀就是一個突出的表現(xiàn)。人的認知、情感情緒、意志、興趣、動機、性格、習慣等,被研究時是解剖式的,而實際生活中,人的心理是以整體的完整面貌呈現(xiàn)出來的。這是心理學基本理論層面存在的問題,會給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帶來局限性。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需要系統(tǒng)的、整體的心理觀作指導,雖然不是馬上能做到的,但畢竟應該朝這個方向去努力。

(三)在分歧、異議中的判斷和選擇

現(xiàn)代心理學在發(fā)展中是充滿著分歧、異議的。科學主義的主流心理學內部學派紛爭,在外部主流心理學與非主流心理學(如人本主義心理學等)的 沖突明顯,而且非主流心理學已取得一席之地并還在發(fā)展。國內外不少明智的心理學者都曾談到過現(xiàn)代心理學的困境。人類上天人地的壯舉甚多,但至今對自身心理的奧秘尚未完全揭開。

鑒于上述情形,犯罪心理學領域運用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不可能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的。心理學基本理論的運用是在分歧、異議中進行的,特別需要犯罪心理學界的判斷和選擇。有時,這種判斷和選擇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著犯罪心理學研究的質量。

三、增加社會心理學的元素

犯罪心理支配下的犯罪行為是社會背景中的行為,社會心理學與犯罪心理學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我國犯罪心理學的重新創(chuàng)建來說,當時對社會心理學理論的關注不夠。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眾所周知,我國心理學的發(fā)展有過時代性的曲折,而其中社會心理學的發(fā)展,更是晚了一步。審視一下目前我國的許多犯罪心理學著作,可能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社會心理學元素還不夠,對諸如交往、角色、群體、規(guī)范、制度、風俗、習慣、壓力、輿論等研究較少。換言之,加強社會心理學與犯罪心理學之間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尚有明顯差距。如有可能,應該有較好的犯罪社會心理學著作問世。

筆者過去一直主張要區(qū)分狹義的犯罪心理學與廣義的犯罪心理學,如今卻有一個大膽的設想,犯罪心理學研究不僅要針對個體層面的犯罪心理,而且還可以擴大到研究社會層面的犯罪心理。筆者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提出用普列漢諾夫的社會結構論來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犯罪現(xiàn)象,把社會心理看做社會結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屬于社會意識的低層次因素,實際上是主張研究產生社會犯罪現(xiàn)象社會心理,這主要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反社會心理因素,諸如反社會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和習慣等,還可以包括社會腐敗心理、封建意識,整體上是指社會消極心理的總和。

研究社會層面的犯罪心理,似乎在心理學發(fā)展史是不乏先例的。弗洛伊德早就用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論去探討人類早期社會及后來文明社會的犯罪,他把個體心理學看做同時也就是社會心理學,他在《圖騰與禁忌》、《文明及不滿》等著作中主張精神分析理論的原罪說,表明他對社會犯罪現(xiàn)象的看法與對個體犯罪的觀點是一致的。以后,弗洛姆和馬斯洛都闡釋了社會犯罪的心理,弗洛姆用異化、病態(tài)社會心理來詮釋現(xiàn)代社會的犯罪現(xiàn)象,而馬斯洛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性觀和社會觀來論述犯罪,使用了似本能、心理維生素、低協(xié)同等新穎概念。

緒應予關注,并積極參與化解這種 社會對立情緒。來自實際的聲音,同樣表明了增加社會 心理學元素的意義。

四、與刑事 法學的融會貫通

吸取營養(yǎng),存在“一頭重,另一頭輕”的偏向。

刑事法學(刑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等)是規(guī)范性

學科,講究的是法律規(guī)范。犯罪心理學作為跨學科、交叉學科,一頭扎在心理學領域,另一頭跨入了刑事法學領域。學科的性質表明,犯罪心理學必須與刑事法學融會貫通,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要注重刑事法律的規(guī)范性。筆者是一直主張“犯罪心理法定性”的觀點:所謂犯罪心理是針對犯罪行為的,就意味著犯罪心理離不開犯罪行為??梢哉f,沒有犯罪心理的犯罪行為是不存在的;同樣,沒有犯罪行為的犯罪心理也是不存在的。對前一句不會有什么異議,因為犯罪行為總是在犯罪心理支配下發(fā)生的。至于后一句,有人可能不同意:犯罪心理在先,犯罪行為在后,有時候某人有了犯罪心理,但結果并未實施犯罪行為,那不是只有犯罪心理而沒有犯罪行為嗎?在筆者看來,這是一種誤解。

另一方面,犯罪心理學的觸角涉及刑法學、刑事訴訟法等領域還明顯不夠,如犯罪構成理論、刑罰理論、被害人研究等方面都需要心理學的協(xié)作。犯罪心理學與刑事法學的融會貫通,既有利于刑事法學的發(fā)展,又能深化犯罪心理學的理論,這是學科之間加強聯(lián)系的一種必然趨勢。近幾年來,刑事領域出現(xiàn)的社區(qū)矯正、刑事和解、恢復性司法及少年司法制度改革等,使犯罪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更加拓寬了。因此,犯罪心理學的發(fā)展,必須借助心理學與刑事法學的互動,只有這樣才能壯大學科,不斷形成新的學術亮點。

五、廣闊的知識背景

強調,就意味著不斷開拓和加深犯罪心理學廣闊的知識背景,把犯罪心理置于諸多學科的知識背景中予以考察。除了心理學和刑事法學是犯罪心理學的兩大主干外,其實也很難斷定哪一方面的學科知識與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是絕然無關的。單學科的研究模式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跨學科視野通過不同學科視角的轉換、交叉、融合,是一種綜合性的高層次的研究模式,它為犯罪心理學的進一步發(fā)展,包括解決一些疑難問題和爭論問題,提供了可能性。

國內外不少知名學者都談到過學科的交叉點往往可能是創(chuàng)新的突破口。2002年諾貝爾 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的丹尼爾·卡納曼,把心理學分析方法與經濟學研究融合在一起,為創(chuàng)立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由此筆者聯(lián)想到跨學科視野倡導的廣闊知識背景,醞釀著犯罪心理學未來創(chuàng)新的生長點。

心理學的發(fā)展史表明,不管今天的理論多么盛行并獲得贊同,但明天新的研究肯定會改寫原有的闡釋或推翻舊的觀點。犯罪心理學的發(fā)展也應該如此。在廣闊的知識背景下,我國犯罪心理學的研究是否應該有多種模式呢?有些爭論的尖銳問題,是否可以有新的解讀呢?是否一定是非此即彼?難道不能亦彼亦此嗎?筆者贊同這樣的觀點:強調多重未來、多重交叉和多重選擇,強調歷史依賴性,強調內在的和固有的不確定性。在筆者看來,可能是亦彼亦此,可以有多種模式,犯罪心理學的發(fā)展需要多元化。

2007年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聯(lián)名 發(fā)表了《關于科學理念的宣言》,該歷史文獻指出:“避免把科學知識凌駕于其他知識之上”。筆者的 體會是,廣闊的知識背景還包括科學之外的來自生活和 經驗的特殊知識。2008年12月21日《新民晚報》報道了王蒙用生活經驗與老子對話,這位大作家說:讀老子不可能找出定解,我要做的是尋找各種解釋的可能性;用生活經驗和他對話,互證互文。無獨有偶,汶川地震一周年時,心理學家討論心理治療,發(fā)現(xiàn)“沉默是金”挑戰(zhàn)著“傾訴觀點”,這是來自災區(qū)生活的實證。筆者對這些是頗有感觸的,認為犯罪心理學也要重視來自生活和經驗中的知識。

在筆者看來,馬斯洛和波蘭尼倡導的“默會知識”,重視生活、 實踐和經驗中的知識,是很有價值的。馬斯洛在《科學心理學》中說過,有膽識和創(chuàng)造力的科學家必須安于較低的或然性,必然認真對待每一種或然性,把它們看做一種線索,引導他怎樣做,告訴他行進的方向。比如案例分析法對于犯罪心理學來說,是一種最常用、最典型的有效方法,有時候某案例中的一個情節(jié)或一句話,會深深觸動研究者的思維。又比如,專家以外的智慧同樣是值得借鑒的。雖然不能說人人都是犯罪心理學家,但媒體的觀點、公眾的想法,也會時而閃射出知識的火花。因此,犯罪心理學還需要吸取來自學科之外的知識。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二

摘要: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現(xiàn)代美術教育也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也具有更高的要求,不僅對學生主干課程的學習具有較高的要求,也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較高的鑒賞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力爭培養(yǎng)具有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美術心理學的教學方法在美術教育中逐步得到了美術教育者的重視,如何通過作品理解作者的心理,感受作品的社會心理,并且升華自身欣賞水平,已經成為現(xiàn)代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美術教育;現(xiàn)代教育;美術心理學;鑒賞能力

一、現(xiàn)代美術教育現(xiàn)狀研究

當前,高校美術教育不斷取得新的發(fā)展,正在向著市場、世界化進程邁進,其發(fā)展進程也逐步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

由于不同國家以及不同地區(qū)之間存在著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狀況,這就使得高校在現(xiàn)代美術教育方向方面有不同的側重點。

在這種多元化的市場環(huán)境下,現(xiàn)代美術教育也在不斷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調整教學目標,為滿足不同的社會需求培養(yǎng)更多的人才。

傳統(tǒng)的美術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注重專業(yè)知識的教學,使得專業(yè)劃分較細,導致人才知識相對單一,知識結構不夠全面。

另一方面,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當前部分高校學生在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等方面發(fā)生了不少改變,受到的沖擊和影響比較大。

有些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得到較高的回報,卻不重視專業(yè)基礎知識的學習,片面追求實惠化和實際化的目標,學習觀念也帶有了明顯的功利性和傾向性,對于專業(yè)知識和基礎知識的學習卻有所忽略。

如何正確引導學生改變這種學習觀念和學習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念,是現(xiàn)代美術教育所要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也是美術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美術心理學與美術教育的概念

美術心理學就是對美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的心理活動,對美術作品欣賞者的心理活動以及美術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心理等活動進行研究的一門學科。

這一研究過程主要是對情緒、認知以及意志等相關情緒的活動規(guī)律進行探討。

美術教育是通過教師對美術作品的講解,讓學生能夠與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進行無聲地對話和間接地溝通交流。

這種溝通交流不需要學生與美術作品創(chuàng)造者面對面進行,但是卻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美術學理論知識和美術學基礎,能夠領悟到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隱含在作品之中的內在心理活動,能夠欣賞美術創(chuàng)造者的心路歷程。

三、美術心理學與美術教育的關系

(一)美術作品作者的創(chuàng)作心理與美術教育

任何一個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都是美術家用自己的筆來表現(xiàn)自己心理活動以抒發(fā)某種情感的過程,或者通過某種藝術形象來表現(xiàn)自己思想的過程。

每一幅美術作品,作者在當時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肯定是一個構思過程與一個心理激蕩過程的交匯與升華。

可見,每一幅美術作品中都飽含著美術創(chuàng)作者心中的想法和千言萬語,飽含著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情感。

但是,美術創(chuàng)造者將作品完成之后,還要通過美術欣賞讓學生們了解其中的內涵,讓學生們能夠去挖掘其中的藝術魅力,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藝術效果和社會效用。

也只有通過美術教育,才能使學生能夠認識并且掌握發(fā)掘美術作品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工具,構建起美術創(chuàng)造者同美術欣賞者之間溝通的橋梁,與社會聯(lián)系之間溝通的紐帶。

美術作品都有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想要表達的內在含義,學習者想要深入了解,就一定要了解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過程、心路軌跡,進而從精神上與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產生共鳴。

但是經過美術作品欣賞者或者學生的慢慢領悟和感受,總是能夠理解其中的含意,通過視覺美和韻律美以及作品的藝術美去領悟美術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動因。

同時,高校學生在對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軌跡進行探索和追尋的過程,也是對自身欣賞能力和領悟作品內涵能力的提高,可以幫助學生深入到作者的內心深處,與作者在精神上產生共鳴。

斷劍、張臂倒地的士兵,這些畫面,我們從中感受到畫家對戰(zhàn)爭的殘酷,法西斯野蠻獸行的譴責以及強烈的抗議,以及對正義戰(zhàn)勝邪惡的必勝信心。

(二)美術作品的社會心理與美術教育

任何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都是美術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并且結合當時歷史情境和社會情境進而升華而產生的。

也就是說,每一個美術作品都是人類社會對當前世界認識的物化形態(tài)。

社會的真善美需要美術作品來宣揚,社會的假惡丑需要通過美術作品來鞭撻。

英國著名哲學家科林伍德曾經說過,“沒有一個社會完全了解自己的內心,它就會在這一點上欺騙自己,但對于這一點的無知意味著死亡。

”所以社會需要藝術家去挖掘,去體會。

學生如何去正確理解美術作品想要表達的社會內涵,如何去把握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心理和審美意識等,這些對于高校學生提高自身美術欣賞能力和提高自身理解美術作品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從本質上理解作品創(chuàng)造的目的,讓學生通過作品表面進而看到其背后本質,從而提高自身理解能力和欣賞水平。

正如美術心理學上所認為的“美術(欣賞)活動還會把觀者推向一種類似在海妖的美聲中陶醉的動人體驗。

從美術家的創(chuàng)造到意趣無窮的觀看,這些都不僅僅是讀解式的認知,也是情感的沐浴。

例如,學生在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進行學習時,首先看到的是花卷中的各種生活場景,通過這些生活場景了解北宋時期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以及北宋時期工商業(yè)的繁榮與興盛。

同時,還可以從構圖手法、線條勾勒以及虛實結合的韻律感等方面了解到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者張擇端的高超手法和嫻熟的技法。

每一幅美術作品產生的當時的社會因素都有很多,不可能都包含其中。

但是,作為高校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還是要學會從作品中感受到其深刻的社會因素和歷史因素。

這也是高校學生提高自身美術欣賞能力的原因,也是美術作品所具有的內在藝術魅力。

心理學家艾倫?溫諾說道:“畫家在描繪滿頭密發(fā)時,只是非常逼真地畫出幾縷而把其余的部分畫得很模糊,但是觀賞者設想出模糊的部分并且竟然想象自己看到了細微的發(fā)絲。

實際上觀賞者并不對實際不存在的頭發(fā)產生幻覺,他們細心就能清楚地看到,畫家僅僅描繪了幾縷發(fā)絲。

然而,人們對畫的知覺不是一般的反應,因此往往不在意所描繪的景物比真實的景物少了多少。

”這種欣賞者在欣賞作品時所具有的心理因素與人們常說的“舉一反三”、“見微得著”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學生自身心理感受與美術教育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學習也是對美術作品的一次細致的欣賞,而從其本質上來講是一種精神活動,是學生運用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和對美術作品的感知能力去進行體驗和感悟,進而對美術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一個過程。

這一個過程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因此,學生首先要從自身心理感受上進行提升,進而提高自身藝術欣賞水平。

就像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的“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每一幅美術作品的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審美活動,都充滿著突發(fā)性與不確定性,而學生對作品進行欣賞時的審美活動同樣也充滿著即時性,二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不同。

從這一點來說,就要求欣賞者不能忽略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要以之去印證和對比創(chuàng)作者當時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心境。

這也是美術心理學上認為的“對每一幅美術作品的探究,都隱藏著內容以及情感復雜而豐富的主體評價。

由于這種評價與情感經驗相互交織在一起,所以就特別真實自然,因此很強的頡抗性在心靈的提高或塑造肯定一般不會碰到。

”然而,美術學習和藝術欣賞畢竟是學生單獨個體的精神活動,在學習美術作品和欣賞時需要靜觀默察、揣摩品味作品的主題思想,體味作品的藝術內涵,并與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心理狀態(tài)發(fā)生共鳴。

如清代朱耷的《荷花水鳥圖》以高度概括、刪繁就簡、以白當黑、虛實互襯的表現(xiàn)手法,刻畫了一支殘荷,一只孤立在危石上,縮著身體、翻著白眼的水鳥。

欣賞者可以從中深刻體味到畫家冷漠、孤傲、白眼向人的性格特征。

再了解其生平以后,又能使人等同身受地體會到他身為亡明皇室后裔對清統(tǒng)治者的抗議以及其在精神上的極大痛苦,那種“橫涂豎抹千千幅,墨點無多淚點多”的心境就躍然而現(xiàn)了。

參考文獻: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三

摘要:美術欣賞從本質來講是對于美術作品的一種審美活動,即從接觸美術作品而產生的體驗、感知以及想象等多種心理活動,也是通過美術形象認識和了解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

通過應用美術心理學來進行美術欣賞,可以使得美術的欣賞者掌握一定的藝術審美理論,提升藝術作品的審美特征和欣賞方法,提升藝術欣賞的水平。

關鍵詞:美術心理學;美術欣賞;作用研究;美術研究;美術作品

美術心理學是心理學在藝術領域中一種具體應用形式,在實踐中欣賞美術作品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美術心理學,這樣才可以獲得比較好的效果。

通過應用美術心理學來進行開展欣賞,可以使得美術的欣賞者掌握一定的藝術審美理論,提升藝術作品的審美特征和欣賞方法,促進美術欣賞者自身藝術欣賞水平的不斷提升,促進欣賞者對于美術作品的體會和理解。

一幅好的美術作品可以很好地反應出藝術家對于生活和社會的感悟與理解,同時也可以很好的反應出藝術家所處的特殊的歷史時代,因此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就是對于藝術家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的感悟和理解。

欣賞者要想深刻的領悟美術作品的內涵,就必須從美術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作品的分析,讀懂美術作用中繪畫形式的語言,帶著情感追尋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心靈軌跡,從而達到充分理解和把握藝術家創(chuàng)作情緒的作用,增強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

以下主要結合對于美術心理學和美術欣賞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分析探討了美術心理學在美術欣賞過程中的作用,以期能夠更好地提升欣賞者對于美術作品的認知和理解。

1通過應用美術心理學可以很好地探究美術家自身的創(chuàng)作心理

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欣賞者首先需要通過感官來感知各種美術作品,如感知美術作品的色彩、線條等,感觸美術作品所營造的各種視覺效果等等。

這個過程也是欣賞者通過美術作品作為媒介,帶著情感揣摩美術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的過程,了解美術家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

從一定的層面來講美術家也是心理學家,他們將自身的情感創(chuàng)作心理和情感以美術作品的形式表達出來,并傳遞給美術作品的欣賞者。

一件美術作品如果沒有注入藝術家自身的情感,就不可能是一件優(yōu)秀的美術作品,欣賞者也就不可能感受到美術作品的內涵,美術欣賞也就喪失了本來的意義,這樣的美術作品也不會被大眾所喜歡和接受。

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欣賞者通過分析和研究美術作品的情感表達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會和美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之間產生精神共鳴,增強欣賞者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美術家也將自身的創(chuàng)作心靈以繪畫的方式傳遞給了欣賞者,實現(xiàn)美術作品創(chuàng)作的目標。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四

“生前寂寞,死后留名”的梵高、曹雪芹、卡夫卡等人,作為美的創(chuàng)造者,終其一生不得志,卻因其作品流芳百世。

美、審美、美術之務

既然美是客觀存在,那么什么是審美呢?在朱光潛先生看來,審美作為一種心知物的活動,不帶實用的目的性。審美是審美者純粹的去觀賞事物,孤立絕緣,遺世而獨立。先生說:審美是一種極端聚精會神的心理狀態(tài)。美會使審美者超然于物的厲害之外,而忘記物與我的關系,逐漸達到物我合一,最終進入物我交往的境界。有的人常常會因為美而進入忘乎所以的境界。有很多人會嘲笑他的迷狂,卻理解不來其中的奧秘。藝術家常為美達到“手之,舞之,蹈之”,忘記了自己。這是許多人無法理解的。梵高到死都沒能得到他人的理解。但是,對于他來說,別人的看法并不那么重要。正如唐寅所說的,“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最高的需要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而自我實現(xiàn)包括認知,審美和創(chuàng)造。我們被稱為“凡夫俗子”,其本質的原因是我們都是王國維先生所說的“飲食男女”。 先生把生活的本質歸結為“欲”,所以“銜玉而生”的賈寶玉是“銜欲而生”是這個世俗世界里飲食男女的代表。但是,賈寶玉最終尋求到了真正的解脫。多少人終其一身,都只能停留在生理上的追求,未能達到自我實現(xiàn)。

從古至今,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而藝術?古代人認為“為道德而藝術”;近代人認為“為藝術而藝術”;勞倫斯則認為“為自己而藝術”。王國維先生在《紅樓夢》 評論中寫道:“美術之務,在描寫人生之苦痛與其解脫之道,而使吾儕馮生之徒,與此桎梏之世界中,離此生活之欲之爭斗,而得其暫時之平和。此一切美術之目的?!保?“故美術之為物,欲者不觀,觀者不欲”。但是在我看來,美之為美,美在其本身。我們搞不懂美,就對美有越來越多的界定。我們何不給予美足夠的自由,讓美在自己的花園里創(chuàng)造自己。

一幅美的畫會令我醉心于它營造的意境。但是,若這幅畫讓我看到了瑕疵,美的意境便會被破壞。凝神的境界瞬間化為烏有,徒留下一聲嘆息。評判一個作品是否具有藝術價值,只有時間才能證明。時間能沖刷掉時代的氣息,深化其真正的價值。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先生提出了“八事說”要求文學改良應: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文學創(chuàng)作不應該是急功近利的文字拼湊,而應該是“我以我手寫我心”。被李澤厚先生稱為“詩、文、書、畫無所不能、異常聰明敏銳的文藝全才”的蘇軾在杯盤狼藉之際,靈感隨之而來。思緒似行云流水般傾瀉而出,洋洋灑灑,作前后《赤壁賦》,千古傳唱。

反之,似郭沫若后來的歌功頌德的作品體現(xiàn)不出美的價值。在這個文學家領導化的當代,創(chuàng)作顯得并不那么嚴肅。我曾讀過一本近期出版的書,在講到蘇格拉底的妻子是,述其喜穿高跟鞋。我不禁想反問作者,高跟鞋的歷史才多少年?蘇格拉底又是什么年代的人?當時我倍感悲涼?,F(xiàn)在的作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帶有太多的功利性。文學成了他們謀財謀利的工具?,F(xiàn)代人崇尚科技,網絡文學也是一個很大的沖擊。網絡上的寫手們玩弄文學,寫出的作品太浮淺,卻以文人自居。孰不知,他們的這種行為是在傷害文學,與美背道而馳且漸行漸遠。文化沙漠席卷了中國大陸。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五

本文以文藝心理學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內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作為基礎,首先簡明扼要的概括了文藝和社會心理之間的關系,然后又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法,以馬克思、恩格斯以及普列漢諾夫獲得的研究成果為切入點,針對“文藝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確立”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希望可以在某些方面為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和學者提供幫助。

社會心理分析法;文藝心理學;基本原則;方法

隨著社會的進步,沉睡在人類內心深處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這一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現(xiàn)階段所開展的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逐漸開始對人類的心靈空間進行探索,文藝心理學也由此而成為了構成文藝學的重要部分。對我國而言,針對文藝心理所開展的研究,大部分是以西方國家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作為基礎,西方心理學又往往過于簡化人類的心理,這一現(xiàn)象的存在制約了文藝心理學的發(fā)展,因此,基于社會心理分析法對文藝心理學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如果文學藝術開始通過不同形式對人類的心理現(xiàn)象加以反映,那么人們關注的重點就應當放在審美主體所具有的社會心理方面,當然,這里說的審美主體包括群體和個體,所以研究的主體心理也包括群體心理和個體心理兩個方向。對文藝心理學來說,屬于宏觀角度的群體心理和屬于微觀角度的個體心理均在研究過程中占據著一定的位置,并且呈現(xiàn)出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對上文所提及內容具有獨特見解的人主要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但是對群體和個體而言,能夠產生心理現(xiàn)象的前提都是實踐活動,作為在社會環(huán)境中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實踐活動的社會性決定了心理的社會性。以藝術創(chuàng)作為代表對其進行分析,藝術家能夠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的前提在于其自身固有的生理特性,但并不代表只要具有生理特性,就可以進行相關的藝術創(chuàng)造活動,想要完成由“可能”向“現(xiàn)實”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則是藝術家的社會生活條件??梢哉f藝術家身處于所生活社會的關系和生活條件,決定了其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潛能能否轉變成為現(xiàn)實,以及能夠轉變成為怎樣的現(xiàn)實。當然,對主要用于刻畫人物心理的文學作品而言,作家在對其進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應當借由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對自己想要揭示的社會關系、人物性格、心理和種種行為加以呈現(xiàn),因此,作者如果無法對不同人物所對應的社會關系和心理變化歷程進行準確的了解,也就無法對存在于現(xiàn)實社會中的人物的心理加以掌握,那么自然無法創(chuàng)作出直擊人心、富有獨特魅力的藝術作品。

在恩格斯晚年的時光里,曾經就自己與馬克思論戰(zhàn)一事多次指出,他與馬克思在對唯物史觀進行闡發(fā)的過程中,往往出于反駁論敵的目的,而重復強調已經被他們明確否認的多項原則,從而將論述的重點向經濟作用方向進行轉移,用恩格斯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過于關注“以經濟事實為基礎,對法權、政治和其他所涉及的思想觀念進行探討,并延伸至由于上述觀念的存在而被制約的種種行動”,卻由此而忽略了“對這些觀念的產生方式進行探究”。恩格斯始終為自己與馬克思二人“并沒有將關注的重點始終放在對參預到交互作用過程中的其他因素進行探究的方面”而感覺到遺憾,也正是因為如此,恩格斯才在認識到這一點后,時刻提醒人們在開展研究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將唯物史觀作為參考指南,就是說不僅需要對經濟因素和社會中存在的各種思想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引起足夠的重視,同時還需要將關注的側重點放在對“參預到交互過程中的其他因素”所對應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方面。雖然上文所敘述的內容到目前為止仍舊沒有得到清晰、具體的研究成果,但是恩格斯還是認為“仍舊有大量與理論相關的工作需要去完成,尤其是經濟史,以及經濟史和文學史、法律史、文化史和宗教史之間存在的關系,只有對這部分內容具有清晰、科學的理論分析,才能保證在極其復雜的事件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和道路”。

上文提出了一個理論,即“中間環(huán)節(jié)”的理論,該理論的問世可以被看做對唯物史觀的重要補充,普列漢諾夫則在此基礎上將“中間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具象化,并形成了“社會心理中介”理論,這一理論主要說明的內容是:社會心理存在的主要作用在于為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以及思想體系的溝通搭建橋梁,也就是說對社會信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經濟基礎,而對社會心理具有間接影響的因素是政治制度,除此之外,社會心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對思想體系產生影響。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心理中介”主要講的是能夠對歷史發(fā)展產生影響的社會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具有的相互作用。

通過對普列漢諾夫的生平進行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普列漢諾夫始終將研究的重心放在馬克思、恩格斯所開展研究工作尚未涉足的領域,因此,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對“中間環(huán)節(jié)”的內容進行了延伸,并隨之形成了“社會心理中介”理論,普列漢諾夫指出,“中間環(huán)節(jié)”作為存在于經濟基礎與意識形態(tài)互相適應過程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從本質上來說是對處于某種特定政治制度以及經濟環(huán)境中的人類心理所呈現(xiàn)出的一種狀態(tài),也正是因為如此,對文藝和社會心理之間具有的關系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普列漢諾夫所進行的研究中,曾就“文藝和經濟基礎的關系”進行了反復的論證,并得出“在討論文藝的過程中,人們需要對中間環(huán)節(jié)加以考慮,保證對通過文藝作品所反映出的社會生活進行準確揭示”的最終結論。可以說,作為第一位對文藝和社會心理學具有的關系加以明確的人,普列漢諾夫通過對文藝問題考察過程中適時參考社會心理因素具有的實際意義進行闡述的方式,真正實現(xiàn)了文藝領域和社會心理學的結合,并且為社會心理分析法的提出和確立提供了便利,從“社會心理中介”理論提出至今,人們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對社會心理分析法進行了完善,針對文藝心理學展開的研究工作也實現(xiàn)了質的飛躍。

綜上所述,上文所論述的重點始終落在“文藝心理學”方面,通過對文藝和社會心理之間存在的關系可以看出,文藝的產生和發(fā)展均無法離開社會心理而獨自存在,因此,在對文藝心理學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應當對社會心理分析法的應用引起足夠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研究工作取得應有的進展,也才能為文藝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2]張娟娟. 創(chuàng)作與接受:文藝心理學視角下的英語電影片名漢譯[d].蘭州大學,2012.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六

出版與一九三六年的《文藝心理學》是朱光潛先生早期的一部美學著作,是以心理以及生理學為背景來闡釋美感經驗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美學上的貢獻之大,是很值得我們推敲與學習的。文章從審美欣賞與人生的關系,是否帶有名理思考,且從美感經驗的特征著手,我們想闡釋它對藝術創(chuàng)作與欣賞的一些賦予遠見性的指導。

朱光潛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1897-1986),著名的美學家。被譽為“中國美學史上橫跨古今,溝通中外的‘橋梁’”式的人物,融會中西的美學開拓者。生于安徽桐城縣陽和鄉(xiāng)吳莊。名光潛,字孟實。他是我國把西方美學系統(tǒng)地引進到中國來的人,其間,先生用中國的視角來將西方的學說融會貫通?!段乃囆睦韺W》洋洋灑灑前后20余萬言,涉及到許多美學的重要命題,核心上說是對“美感經驗”的分析。所謂美感經驗就是在欣賞或創(chuàng)造藝術的時候人們內心的心理活動,即克羅齊美學中的形象直覺,這一觀點也是早期的先生美學的切入點與立足點。之后,由于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的引入,朱光潛先生對他早前的形式美學的思想做出過批判,在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美學之后,先生打通了舊的唯心主義美學與馬克思主義美學之間的橋梁。關于朱光潛先生的美學,如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給《談美》的序中所說的:“他散布希望在每一個心里,讓你相信你所能做的比你想你所能做的多。他告訴你美并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一半在物,一半在你,在你手里?!?/p>

朱光潛先生在《文藝心理學》的序言,就開章明義地說道:“從前,我受到康德到克羅齊一線相穿的形式派美學的束縛,以為美感經驗單純的是形象的直覺,在聚精會神中我們觀賞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不旁遷他涉,所以抽象思考、聯(lián)想、道德觀念等都是感覺范圍以外的事?,F(xiàn)在,我察覺到人生是有機體,科學的、倫理的和美感的種種活動在理論上雖可分辨,在事實上卻不可分割開來,使彼此相互絕緣?!敝旃鉂撓壬髞硎艿礁璧屡c黑格爾學說的影響,因為他們的學說都是非常注重人的.整體性的。繼而,看到了克羅齊學派的是在機械地把直覺與人生割裂開來,朱先生認為“他的毛病在太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并沒有完全推倒形式美學,而是在批判地繼承形式派美學思想。具體的來說,朱先生是認為,在藝術活動之中,存在一個前因后果活動,這其中所謂的“前因”即聯(lián)想的階段和“后果”即名理的思考的階段是分列在審美經驗的前后的,也就是人們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與欣賞的時候,那一霎時的心理是不摻雜任何在那個孤立絕緣意象以外的意識活動的,即“美感經驗和名理思考不能同時并存”,但是在直覺的前后是帶有抽象思考的。亦及朱先生在《“慢慢走,欣賞啊!”》里面提到的,“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并非肯定藝術與整體人生的隔閡?!?/p>

這也是和馬克思主義觀點有相通之處的,部分之和并不等于整體,因為整體也有它自己特有的屬性。而一味的直覺思維觀就是割裂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把周圍看成是單一的平面,即便存在整體,這個整體也只是平面上與把雜多硬生生地放入整一中的整體罷了,這種觀點是根本無法體會到整體里蘊含的那層有機聯(lián)系的深層屬性的。我們要知道,美學是人的美學,人是審美里重要的主體。所以,如果在論說美的命題的時候,把人的因素給丟棄了或沒有放到主導的因素上去,這些學說都是偏頗的。這也是我們研究朱光潛先生美學一個基本的邏輯起點。由此我們才能將后來的書朱先生的卷慢慢展開,細細品讀。

我們說朱光潛先生是把西方美學帶入中國的先鋒人物。他的書籍是集合各家之言之所長,出去糟粕,淘洗出精華,并把它們融匯在一個體系里面的之后再為我所用,這是朱先生在美學史上具有卓越貢獻的地方?!段乃囆睦韺W》中,他成功引用克羅齊的“直覺說”,布洛的“距離說”,立普斯的“移情說”,加以批判繼承,繼而升華對美的看法,尤其是表現(xiàn)在對美感經驗的看法。就此,朱先生對于欣賞中的心理事實作出了五個方面的精當?shù)母爬ǎ旱谝?,美感經驗是一種凝神的境界。在這一時刻,我們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局面。那個所欣賞的藝術對象就立馬成為了一個孤立絕緣的意象,這種無所為而為之的境界就是所謂形象的直覺,純粹不受打擾的直覺活動。第二,如之前說到的,這種美感經驗與名理的思考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的,這種距離是若即若離的才好。第三,從物我兩忘的境界上升到我們同一的境界,產生了移情。物與我的之間形成了往復回流的,相互澆注的回蕩。第四,美感經驗不光與心理有關,其實與生理的關系也很大。在移情作用之中,不光我們的心跟隨物在搖擺,我們的筋肉與呼吸等會隨之發(fā)生變化,這是這種變化看不出來,是隱在內的模仿運動,即“內模仿”。第五,美感經驗中的形象往往是不固定的,是隨每個人的個性而異的,直覺就是每個人憑著自己的情趣性格在事物中突然顯現(xiàn)出的形象,所謂的創(chuàng)造。

其實,先生把西方幾百年的美學思想進行分類與解析,也對西方的文本做中國式的解讀。先生曾說,他是無意于建立一個以思辨哲學為基礎的美學體系,只是想用通俗的方式介紹西方的理論,能對中國美學界有一些啟蒙與借鑒就好。這也是日后我們要帶著這一問題去閱讀的原因,找到文化與文化的切合點,無疑會加強我們對文本與語境的閱讀和審視的能力。(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1]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2] 《朱光潛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七

——《七宗罪》與《殺人的回憶》的個人見解

正如老師所說,這是一部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片子,兩節(jié)課還沒看完,就馬上回宿舍接著看完了這部影片,但是對于《圣經》不太了解,有些場景生澀難懂,也就只能看情節(jié)和畫面,看到結局時深深的震驚。參考了很多資料,才略微看懂了劇情和故事本身的內涵,《七宗罪》展示的就是如果丟掉信仰,世界將會怎樣。與我們不遠的韓國,想離比較近,文化方面有想通之處,相對來說更能讓我理解其中的社會背景,一部找不到缺點的電影是可怕的,《殺人的回憶》正是這樣優(yōu)秀作品。2003年在韓國票房冠軍的寶座上停留了三個月之久的暴力動作大片。

影片《殺人的日子》開始20分鐘,秉承經典韓片風格,節(jié)奏緩慢,用悠揚的音樂把人們帶回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故事背景中。與《七宗罪》中的紐約,灰暗、潮濕、骯臟、混亂,接連不斷的命案,簡直與人間地獄大相徑庭?!镀咦谧铩分锌床坏疥柟猓教幊涑庵^望,而《殺人的回憶》中的金黃麥田,讓我們看到希望。

閑適的田間風光,大片金黃的稻田,細膩的不厭其煩的場景描寫,甚至包括胖探員的家庭生活細節(jié),來往農田的拖拉機,樸實的小鎮(zhèn)人民,時有時無的游行示威,軍政時期頻繁的防空演習,像極了一部反映八十年代南韓軍政統(tǒng)治時期的民眾生活畫卷,讓初看的人很難聯(lián)想到驚悚的連環(huán)殺人案。象征著豐收與希望的金黃色稻田竟然掩藏著驚人的罪惡,甚至驚訝于如此溫暖的開場竟然直接過渡到了觸目驚心的兇殺現(xiàn)場,突然得令人反胃。

一連串的殺人案,雨夜被害的紅衣女子、女子學校的神秘傳說、電臺播放的悲傷情歌、匿名的點歌人??,此案的真相似乎已呼之欲出。這時,案情急轉直下,高明的導演掌握了觀眾此時緊張、壓抑的情緒,使出一招讓情節(jié)跌宕起伏,使所有人從守得云開見月明的希望中,又重重地跌入到沉寂的絕望之谷里。

十七年后,成功轉型為民主社會的韓國,田間寧靜祥和,仿佛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

昔日的警官已經成為商人,養(yǎng)兒育女,但當他路過當年的稻田時,又經不住走到當年發(fā)現(xiàn)第一具尸體的田墾排水管前。

從一個天真的女童口中得知,兇手不久前來過此地。

再繼續(xù)追問,答案讓所有人都為之絕望——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影片以中年樸探員閃著淚光、透著驚愕與茫然的復雜眼神結尾,留給觀眾的是一個沒有答案的結局。

很多人還是會追問誰是兇手,然而導演此片的重點不在于揭露真相,而給予一個開放式的結局:

兇手就在每天與我們擦肩而過的普通人之中,人人都有可能——

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而繼續(xù)行走;而有一些真相注定無法大白于天下,被黑暗吞沒。

這部影片的結局是對人性社會的深深諷刺。

如同那個片中經常出現(xiàn)的火車隧道,黑暗冗長,誰也看不到盡頭是什么。在這點,與《七宗罪》有異曲同工之妙。

開頭是老少兩代警官追查殺人兇手,感覺好像一部偵探片。被殺者的慘象和陰森的作案現(xiàn)場在影片開頭就讓人心理緊張。在案子進行到第三個時,他們突然領悟到兇手是以殺戮的方式進行傳道,在以上帝之名懲罰被天主教認為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暴食、貪婪、懶惰、憤怒、驕傲、淫欲、嫉妒。片子的宗教意義也就從這里開始顯現(xiàn),并在劇情行進中愈加強調,特別是將近影片最后,兇手極力控訴的一段話,他說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來懲罰那些有罪的人。

在西方,啟蒙運動發(fā)現(xiàn)了理性,自此,理性被逐漸推上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的自我意識不斷膨脹,充分肯定了人類的理智,開始蔑視上帝。到了近代,以科學技術為核心的理性摧毀了宗教信仰精神,認為科學技術萬能的人類覺得理性可以實現(xiàn)一切。不錯,以科學為代表的理性的確推動了西方社會的飛速進步,促其完成了現(xiàn)代化的過程??墒?,理性也越來越成為人們束縛自身的枷鎖。

影片中,對現(xiàn)代城市的冷漠現(xiàn)實不斷被展示。比如威廉提到遇到強奸犯的女士不要喊救命要喊救火才會有人關注;受到房東欺騙的大衛(wèi)和崔西住著一棟不斷受地鐵震顫的房子;房東把被折磨成活鬼的房客當做最好的房客,因為他會定期收到放在郵箱的房租。

老威廉的態(tài)度其實就是現(xiàn)代城市人的代表,他對這個世界很是厭惡,在目睹一場街邊的搶劫案后鉆進出租車,司機問他去哪里,他說:“far far away?i don't know this place any more???!?/p>

他選擇的態(tài)度是逃避。逃避這暗無天日,一直下雨,看不到希望的城市,或是這個黑暗的社會,這是部絕望的片子,它向人們展示了世界的罪惡和冷漠,但是沒有告訴人們怎樣避免這種境況的惡化。是保持人性的善和對上帝的皈依嗎?可是片子塑造的擁有美好人性的崔西最后也被兇手殘忍殺害。

灰灰的天空,灰灰的色調,似乎是這個毫無希望的世界的縮影,一連串的謀殺案籠罩在一團密云之中,兇手不知去向,暴食、貪婪、懶惰、淫欲、驕傲一項項罪名加在五名死者身上,剩下的兩個目標到底是誰?罪惡的城市每天滋生新的罪孽,兇殺、迷幻、偷竊,就在隔壁轉角的街口,坐擁整座知識寶庫的警衛(wèi)日以繼夜地賭博,人類在追尋刺激的過程中似乎失去了什么。

年輕干探的妻子約快將退休的年老警探希望得到指導,如何在罪惡之城去生活,年老警探回憶從前女友懷上自己的孩子,他堅持要打掉,他到現(xiàn)在仍然自覺沒有錯,怎么能讓自己的孩子在罪惡之中成長,他似乎看透人心,“如果你打算不要孩子,就千萬別告訴他;如果你堅持要撫養(yǎng)孩子,就要用心去愛他?!弊詈竽贻p勃勃的干探家破人亡,年老的警探似乎深閱世情,名哲保身,導演暗示的是否要我們看破?美好的世界是沒有的,但會是我們一直奮斗的方向。

太灰暗的結局,pit peter的演繹近乎完美,最后的絕望與憤怒成就了整個計劃,七宗罪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正如“傳道者”所說,他的所作所為必將令到以后世人苦苦思索。不過苦苦思索的可能只會是像我一樣的閑人,太多人融入現(xiàn)代的洪流,邁入都市的脈搏,被紛繁的信息弄至昏潰,“七宗罪”只可能是兩個星期的頭條,記憶總會衰退,或許有一天總會消失不見,我們的所作所為遲早會成過眼云煙,那么他那么努力地去“傳道”,是否到最后仍然是白費。

米蘭·昆德拉借助書籍去幫助記憶,為的是有過的罪行要永遠被記清,對抗日益衰老的時間,對抗我們習之為常的遺忘,然而誰人會學他那么辛苦要永遠記憶那些痛苦的經歷,太多人會選擇遺忘,有過的憤怒、真情、喜歡、相戀或者憎恨,到最后可能剩下的只是云煙。怎么辦?害怕自己努力過的終將變成白費,消磨怠盡吧??赡苁沁^程中的一步,那么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如何流傳到明天,再明天,再到明年,明年,明年,甚至死后的每個世紀?一切都扯得太遠,而一切我都尚未明白。

片中展示的是世界最為陰暗的一面,對于美好光明溫暖的一面完全遮蔽,大衛(wèi)與崔西的愛情尚且算作這個黑暗底色的一束光線,最后也由于崔西的被殺而消逝。人的出路在哪里?影片最后老警官威廉援引了海明威的一句話:the world is a fine place,and worth fighting for。i agree with the second part。(世界是美好的,并值得我們?yōu)榇藠^斗下去,我只同意后半句。)很喜歡雨果的一句話:痛苦能夠孕育靈魂和精神的力量,災難是傲骨的乳娘,禍難則是人杰的乳汁。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有的是絕望的思維。只要心靈不曾干涸,再荒涼的土地,也會變成升級勃勃的綠洲。

就像《七》中,最后老警官被問退休后將去哪里,他說“around,i’ll be around”。我想他不會退休。他會繼續(xù)呆在這個城市,與惡勢力繼續(xù)斗爭,經??纯刺欤钡娇吹疥柟?。

就像《殺》中,最后胖警官從小女孩口中知道,17年前的強奸犯前幾天剛來過。面部復雜的表情,我想他會在此布控,等待他的再次落網。就像金黃色的麥田,象征希望。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八

1、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如果不能抓緊時機促使他們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歸納起來,少年時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1.1渴望獨立的心理

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希望擺脫家庭和學校的束縛,獨立自主,這種心理如果引導得當,孩子就會積極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則有可能與社會對立,與他人對立,最終走向犯罪。

1.2喜歡獨立思考卻又經驗不足

少年人思維活躍,愛獨立思考,由于經驗有限,他們很容易顛倒是非、從而走上違法之路。

1.3情感強烈又不穩(wěn)定

易激動、情感強烈是少年時期的又一心理特點。引導得當,他們就會見義勇為,公而忘私。引導不好,則可能輕舉妄動,違法亂紀,還自以為是“英雄壯舉”。

1.4逐漸成熟的性意識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關注異性、愛慕異性,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強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穢書畫的不良影響,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性犯罪行為。

2、青少年犯罪心理產生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觀現(xiàn)實在青少年大腦中的反映,這種反映是通過人的意識、認識、思維、琢磨、判斷等過程來形成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歸根到底也是客觀存在的各種不良因素在犯罪主體的頭腦中的反映,因此,探討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分析與犯罪心理形成有關的存在于主體外的客觀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基本單位,是社會構成的基礎。一個人的氣質、性別、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從童年開始的,都與他從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有關,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學會掌握社會的基本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家庭的穩(wěn)定和家庭的教育對青少年正常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起著主導作用。家庭暴力等因素極易使青少年產生反叛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學校環(huán)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fā)展,也需要通過學校的教育來塑造?,F(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依賴學校的教育功能。因為學校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陣地,也是培養(yǎng)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場所,而且中學階段還是生理、心理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具有正義感;而另一方面認識能力還不全面,評價事物、看待問題好走極端,情緒不穩(wěn)定,不能正確對待、處理挫折等。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學校教育必須解決的課題。

2.3居住及工作環(huán)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學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圍鄰居、工作場所中結交了壞朋友后才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環(huán)境的好壞,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很大,尤其危險是,鄰里中有教唆犯、慣犯、品行不良的人,他們常引誘鄰里間道德觀念不穩(wěn)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表現(xiàn)

(1)逆反心理:抗拒社會道德和法律,偏要與成人們的規(guī)定、紀律對著干。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自主的心理日漸強烈,但其并不能達到獨立自主,對老師家長的歸勸根本聽不進去,逐漸產生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常常驅使少年自暴自棄甚至離家出走、流落街頭、自殺、犯罪。

(2)從眾心理:模仿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學習過程。在群體壓力大,個人心理承受力小時,采取從眾行為而獲得安全感,青少年從眾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齡群體內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義氣心理:“為朋友赴湯蹈火,為哥們兩肋插刀”的心態(tài)在少年犯罪中尤為多見。14到18周歲這一時期被犯罪心理學家稱為“危險年齡”段,其危險性源于他們的情感具有極端不穩(wěn)定性和強烈好勝,輕易偏激,沖動起來不計后果。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較多的原因。

(4)報復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觀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發(fā)展的最要害的階段,也是最輕易產生逆反心理。對社會,對人生的熟悉易表面化、直觀化。青少年中思想不穩(wěn)定、抵制力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為違法犯罪的后備軍,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嚴的,而故意去犯罪。

4、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如何更好地預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4.1保護性預防

保護性預防是指國家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以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的而采取的各種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應加強有關青少年保護的立法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習慣,禁止侵蝕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傳播;打擊教唆、引誘、脅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動,這也是保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4.2堵塞性預防

堵塞性預防是指通過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減少和消除實施犯罪的條件,達到犯罪預防的措施。給學生普法,加強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4.3控制性預防

控制性預防是指各種針對有明顯犯罪傾向或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人采取的幫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幫教小組;送工讀學校教育;加強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訪考察。

4.4改造性預防

改造性預防指政法機關以生產勞動為主要手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術教育,使有違法犯罪的人改邪歸正,成為遵紀守法的勞動者。在勞動改造時,應結合青少年犯罪的特點與原因,要重點進行思想教育,以徹底從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為自食其力遵紀守法的勞動者。

4.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為之關鍵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從家庭抓起。有關部門可與青少年家庭簽訂防止犯罪的責任狀,明確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責任,鞏固家庭這個堡壘。

【參考文獻】

[1]犯罪心理學(修訂本)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8.

[2]吳志剛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5.

[3]博客中國網青少年犯罪高發(fā)。中央高層急謀對策,2004,8,27.

[4]康樹華著。當代世界犯罪熱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九

如何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教育是我黨思想工作中長期研究和探索的話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國際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思想意識逐漸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加強思想教育,積極開創(chuàng)符合時代要求的思想工作方法勢在必行。人們社會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必然使傳統(tǒng)的理論說教、思想灌輸?shù)人枷牍ぷ鞣椒ú荒苓m應人和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思想工作的直接對象是社會化的人,而社會心理學正是研究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思想現(xiàn)象和心理現(xiàn)象的學問,將其有效地應用到思想工作中才能正確認識和把握人們復雜多變的思維活動,從而走進人的心理。以人們的心理為基礎和導向開展思想工作,思想工作必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十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的增長,社會逐漸老齡化。老年高干科室,是一個特殊的患者群體。護理任務重,護士普遍感到心理負擔過重。現(xiàn)將老年高干病區(qū)護士心理壓力的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老年高干;心理壓力;對策

1原因分析

1.1護理對象

患者均為退休老干部,對社會貢獻大,領導重視,加上緊張的工作環(huán)境及高干病房對護士素質的高標準,使護士長期承受身心兩方面的壓力。

1.2人際關系

醫(yī)療和護理是一項合作性很強的工作,各方面都需要配合,要處理好護護、護患、醫(yī)護及患者家屬的關系。在原則上,即使遇到歪曲現(xiàn)實、情緒激動、甚至痛罵護士的患者,護士也必須保持平和、冷靜、理解的心情并幫助解決問題。

1.3老年人生理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自身抗病能力相對減弱和適應性下降,并發(fā)癥增多,病程長,遷延不愈。而收治的患者又以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肺心病、晚期癌癥等慢性疾病為主。患者多罹患兩種以上疾病,病情變化快且是猝死的高危人群。

1.4職業(yè)發(fā)展

醫(yī)學的不斷發(fā)展使護士面臨著職業(yè)競爭,許多護士下班后還參加自學考試、函授考試等在職學歷教育。其普遍存在身心疲勞、缺乏被理解和尊重,認為事業(yè)無發(fā)展前途、職業(yè)滿意度低、再擇業(yè)傾向大等職業(yè)心理問題[1],護士所承受的壓力已經成為一種職業(yè)性危險。

2.應對策略

2.1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加強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牢固掌握本專業(yè)知識與技能,提高應變能力,對所患疾病不同出現(xiàn)的護理安全危險因素給予正確的評估,制定個體化護理法案。

2.2注重鍛練陪養(yǎng)敏銳的觀察力和敏捷的操作技能,要注重使自己的心理素質更好地適應患者的需要,在工作中護理人員要進一步培養(yǎng)自己的觀察力,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等[2]。并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有效溝通,增加其對護理工作的尊重、理解和認同。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2.3樹立差錯防范意識,加強法律意識,加強急救器械、藥品及搶救操作技能的陪訓[3]。特別在搶救病人生命時,應具有嫻熟的業(yè)務技能。

2.4重視護士心理健康教育,及時矯正其消極應對方式,對負面情緒進行心理干預,促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陪養(yǎng)對待壓力事件的積極態(tài)度,提高自我價值的認同感,激發(fā)專業(yè)熱情。

2.5護理管理者應合理配置人力資源,科學的排班,適當調整工作強度,以減輕護士的工作緊張度。

參考文獻

[2]梁燕儀,阮洪,蔡文瑋,等.淺談護理人員實施心理護理的基本技能[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13(2):219.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十一

【摘 要】青少年犯罪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當今中國社會發(fā)展處于前所未有的轉型期,對身心發(fā)育不成熟的青少年的心理狀況、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不良資訊的傳播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文章從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特點出發(fā),運用犯罪心理學知識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特點以及如何有效預防和矯治進行了討論分析。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問題;預防和矯治

我國的法律制度對青少年的犯罪問題歷來持寬容的態(tài)度,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處遇原則。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卻呈現(xiàn)出了明顯的增長趨勢,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受到國家、社會的關注。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作為青少年成長的監(jiān)護群體都希望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遵紀守法,對青少年的輕微違反犯罪行為也是“寬容多于嚴厲”。但是,這種“博愛”不僅未達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效果,反而還成為青少年犯罪狀況的惡化的誘因。有效解決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關鍵是重視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預防和矯治,因此,以青少年犯罪的特點為材料基礎,進而了解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狀況并據此予以矯治,才能夠實現(xiàn)有效防止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目標。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一)青少年的界定

對青少年界定的年齡標準各個國家是不同的,例如,《日本少年法》規(guī)定青少年是指14歲以上20歲以下的少年;《德國青少年刑法》規(guī)定是指從“14歲到18歲”,《德國青少年法庭法》規(guī)定“18歲到21歲”的群體也可適用《青少年刑法》。青少年的范圍應該界定為13歲到25歲比較合適。

(二)我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

1、 暴力犯罪突出。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不斷上升的趨勢(江西等省份由于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犯罪情節(jié)愈發(fā)惡劣,犯罪類型趨于復雜。暴力文化的傳播對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充滿了刺激性和吸引力,搶劫、盜竊、強奸、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暴力型犯罪極為突出,造成的社會危害性日益嚴重,青少年暴力犯罪成為影響社會治安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智能化的犯罪手段。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日趨成人化、智能化,利用手機、電腦、網絡等現(xiàn)代化的通訊工具作案的情形也日益增多。青少年的年齡雖然小,但具有較強的認識能力、模仿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為突出,其犯罪手段的智能化比較明顯。

3、 團伙犯罪突出。人具有集群的意識,青少年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青少年一般喜歡拉幫結派、組成小團伙,在這樣的小群體中,具有各種不良行為和心理傾向的人混跡一起,便會誘使成員之間互相模仿、交叉感染,強化共同犯罪案件的不斷發(fā)生。近幾年各地發(fā)現(xiàn)了不少在校生和社會不良青年組成的帶有封建行幫和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新動向。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內部成因:心理發(fā)育與生理發(fā)育、外界環(huán)境的矛盾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發(fā)育和心理發(fā)育是不均衡的,生理發(fā)育迅速,而心理發(fā)育緩慢,由此產生了如下的矛盾:一是生理發(fā)育和心理水平發(fā)展不均衡。心理的發(fā)展要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礎,青少年的生理發(fā)育迅速,而緩慢的心理發(fā)育不能與之相適應,使他們缺乏調節(jié)和支配自己的能力,常表現(xiàn)為無法正確處理過于旺盛的精力,甚至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二是青少年心理發(fā)育狀況與外界環(huán)境不相適應。容易誘發(fā)犯罪的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的自我心理不成熟,心理調節(jié)能力差,往往不能很好的承受外部環(huán)境帶來的壓力。特別在中學階段,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不能依靠自身進行心理調節(jié),也無法通過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來宣泄,青少年往往會選擇尋找刺激、欺負他人等外部行為來緩解,在不知不覺中去犯罪。

(二)外部成因:成長環(huán)境

1、 家庭環(huán)境。家庭是社會教化的起始場所,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的縮影。各種社會影響可以通過家庭這個中介反射到孩子身上而發(fā)生作用。從我國現(xiàn)階段來看,不良家庭環(huán)境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結構存在缺陷。不完整的家庭結構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劑”。夫妻關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礎,當夫妻雙方感情破裂,或者因為離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時,致使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極易導致青少年放任自流,誤入歧途。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家庭教育方式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成敗,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態(tài)度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要么過分寵溺、驕縱,要么過于嚴厲的管教、動輒打罵。在這兩種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極易產生逃避和叛逆的心理,當壓力超過他們心理的承受能力時,就很可能受偏激心理的影響而誤入歧途。三是父母行為不良。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性格態(tài)度等對青少年產生著較大的影響,父母的不良行為會給子女的心理以某種消極的“暗示”。

2、 學校環(huán)境。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不當教育的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青少年抵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的社會化的方面,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是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觀念上片面強調智育的重要性,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yǎng),即使有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簡單、陳舊,并且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這樣很容易使成長中的青少年排斥主流文化,而對不良亞文化產生認同。二是法制教育效果不好。學校法制教育效果不好,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的價值觀與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不相適應,不能使法律規(guī)范的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和行為進而形成守法的行為習慣,達不到預防犯罪的效果。三是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滯后。目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青少年的青春期基本都是在學校度過的,青少年對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由于未獲得正確性知識和性教育,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指導,使得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網站、書籍等,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xiàn)越軌行為。

3、 人際交往環(huán)境。差異交往理論認為,一個人參與系統(tǒng)的犯罪行為的幾率,大致上是由他與犯罪行為模式進行接觸的頻率和持續(xù)性決定的。同齡人的相互交往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并惡性發(fā)展,與其同同齡群體的不良交往息息相關。團伙犯罪一直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青少年走上團伙犯罪道路的起點。一些被家庭和學校排斥和拋棄的“不良青少年”,在不良文化的“感召”下,基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來,使錯誤的社會意識、不良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得到強化,而且還可能形成地域性的不良群體或犯罪團伙。

(三)個體成因:個性的偏傾

個性是個體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傾向的比較穩(wěn)定而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的形成主要受社會生活條件、教育以及個體的社會實踐和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不成熟,身心發(fā)展矛盾的復雜性以及外界的影響,使青少年容易形成錯誤的思想意識、造成心理畸形發(fā)展,甚至形成頹廢、腐敗的思想觀念。

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認知特征

青少年常表現(xiàn)出認知能力低下、認知結構畸形、認知標準模糊的特點,缺乏應有的社會生活經驗。犯罪青少年當中的大多數(shù)人具有顛倒的、錯誤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觀念;缺乏正確的法制觀念,甚至藐視法律,缺乏對法律的敬畏和恐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極低的認知水平和消極的生活體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與犯罪行為有因果關系的腐朽沒落的人生觀:封建主義的“哥們義氣”、剝削階級吃喝玩樂的“享樂主義”、“亡命稱霸”的英雄觀和“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觀是引發(fā)犯罪的錯誤認知內容。

(二)動機特征

動機產生于需要。青少年的犯罪動機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1)情境性,青少年本身具有喜愛模仿、好奇心強等特點,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再加上自身意志的薄弱,易形成犯罪動機;(2)情緒性,犯罪青少年的動機與其情感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犯罪動機的產生、變化和轉移易受情緒的影響;(3)隱蔽性,青少年對犯罪動機本身很模糊或者不清楚,開始是屬于未被意識到的動機,后來才發(fā)展成為意識到的動機。

四、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和矯治

(一)犯罪心理預防

犯罪心理預防是運用犯罪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誘發(fā)犯罪心理的相關因素,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與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對于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的基本途徑有:

1、 依靠外界力量。犯罪行為是犯罪心理形成之后在一定犯罪情境中產生的,所以需要改善外界環(huán)境以排除和減少外在環(huán)境中的消極因素:(1)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學校作為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應當完善教育內容,注重素質教育,加強學校管理,切實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發(fā)展起著極大的影響,父母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可以迅速而廣泛地反映社會的風氣和文化,所以應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控制,消除不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長的各種不良資訊。(2)重視開展心理衛(wèi)生工作。開展心理衛(wèi)生工作,是維護心理健康、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如果能有效地消除犯罪心理,或者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就可以減少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2、 依靠自身力量。個體心理包括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如果消極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就有可能演變?yōu)榉缸镄睦?。因此,加強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地進行自我完善,增強自我控制能力:(1)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自我認識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自我意識完善的程度,因此,培養(yǎng)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首先應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增強其自我認識的主動性。(2)促進自我意向的發(fā)展。自我意向,即自我對待意向,它表現(xiàn)在對自己的期待、要求與控制的水平以及對自我意向的內容方面。促進青少年自我意向的進一步發(fā)展,引導其形成比較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根據實現(xiàn)自我理想的需要,合理安排社會生活。(3)發(fā)展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自覺性上,要促使青少年形成合理的需要和遠大的理想以及對自己選定的奮斗目標堅持不懈的精神,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二)犯罪心理矯治

1、 社區(qū)矯正。社區(qū)矯正在美國最先適用,采用非監(jiān)禁刑(社區(qū)矯正)為主的模式,基于民主自由的理念和塑造守法公民的目標,把非監(jiān)禁刑作為改造罪犯的主要形式。對青少年實行社區(qū)矯正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矯治,與成年人罪犯隔離改造避免了交叉感染,讓其充分的意識到自己罪過的同時還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調整心理狀態(tài),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避免誤入歧途。

2、 再犯心理評估預測。再犯心理評估預測在香港得以廣泛適用,方便了法定機關作出多項以資料為依據的決定,有助于降低再犯風險和實現(xiàn)暴力行為的矯治目標,對暴力罪犯的更生工作至為重要。對青少年采用再犯心理評估預測的方法,可以及時地掌握其犯罪心理意向,在其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之前予以有效預防。

參考文獻

[1] 梅傳強。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2] 曾赟,孔一,張崇脈。犯罪原因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李訓偉(1979- ),男,江蘇沛縣人,法學碩士,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法律系,講師,研究方向:刑法。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十二

管理心理學是通過研究個體心理活動及行為反應模式、探索合理的管理策略,從而調動個體的工作積極性、最大限度提高個體工作效率,最終完成團隊共同目標。在現(xiàn)今醫(yī)患矛盾突出、醫(yī)生工作環(huán)境不佳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如何穩(wěn)定住院醫(yī)師隊伍、如何較好地完成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等都是我們急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就管理心理學在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中的應用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看法,使其在實踐運用方面發(fā)揮出更現(xiàn)實的意義。

管理心理學;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

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是醫(yī)學院畢業(yè)學生畢業(yè)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我國衛(wèi)生系統(tǒng)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工作的不斷推進,在當前醫(yī)患矛盾突出、醫(yī)生工作環(huán)境不佳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不論基層醫(yī)院還是大醫(yī)院的一些住院醫(yī)師都面臨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因此存在一些急待解決的心理問題。目前,“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學員”因其與培訓醫(yī)院之間形成的新型培訓關系,而使其成為各培訓醫(yī)院中的特殊群體。“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學員”面對已有政策的調整和新政策的推出能否具有積極態(tài)度,直接關系到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養(yǎng)這項醫(yī)改措施的成敗,也直接關系到所在醫(yī)院的現(xiàn)實效益和長遠發(fā)展。本文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出發(fā),闡述了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現(xiàn)狀及解決對策。

管理心理學是一門綜合人文、社科、心理等多種學科理論為基礎,通過研究與團隊有關的個體的心理活動及行為反應模式、團隊整個群體的群體結構與特征以及整個團隊的行為規(guī)律,探討運用這些規(guī)律進行預測和控制一些不利于團隊整體目標的行為,以提高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在一定可控成本的范圍內,最大程度地調動團隊內個體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學科。是研究團隊系統(tǒng)內個體與群體、團隊結構、團隊內個體行為對于團隊整體的影響,從而預測和管理團隊內個體行為,提高整個團隊績效的學科。

古往今來,個體作為團隊最基礎的組成成分一直是管理心理學的研究重點。中國古代的先哲亦充分認識到個體對于整個團隊的重要性,例如:先秦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荀子認為“兵事以民為本”;戰(zhàn)國末期韓國法家韓非所著《韓非子》中“凡治天下必因人情”……由此可見,個體是團隊的基本成分也是最重要的組成成分,而以人為本的管理策略將有助于調動個體的工作積極性、改善團隊的工作軟環(huán)境、消除懈怠的思想和行為,從而提升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維護團隊穩(wěn)定發(fā)展,實現(xiàn)團隊共同目標。

目標:培養(yǎng)臨床醫(yī)學人才、提高我國臨床醫(yī)療工作水平。1992年衛(wèi)生部發(fā)文建立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制度,在全國范圍內選擇一批醫(yī)院試點建立有規(guī)模的臨床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基地,并且與國際接軌引入競爭和分流機制,讓畢業(yè)醫(yī)學生以住院醫(yī)師的身份在認定的培訓基地接受以提高臨床實際能力為主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范化培訓,完成由醫(yī)學生向臨床醫(yī)生的轉變,從而向全國各級醫(yī)院培養(yǎng)、輸送優(yōu)秀的臨床住院醫(yī)師,促使住院醫(yī)師由“醫(yī)院人”向“社會人”的身份轉變,造就高水平臨床醫(yī)生。

職責:各試點醫(yī)院在專家委員會指導下,制定醫(yī)院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相關政策,組織住院醫(yī)師的招聘工作,負責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日常管理及培訓工作,組織對二級學科住院醫(yī)師培訓的質量評估,辦理住院醫(yī)師培訓合格證書。

經過近二十年的摸索,我們發(fā)現(xiàn)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還存在一些問題,尚待解決與完善。

1、在負責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醫(yī)院及部門乃至帶教老師對于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重視程度方面。帶教師資參與意識不強、水平和責任心參差不齊、教學意識不高,導致培訓流于形式,存在重使用、輕培養(yǎng)的傾向,更有甚者任其在臨床實踐中自行摸索,從而嚴重影響了培訓質量[2]。

2、在學員個人方面。由于醫(yī)學生的學制長達5—8年,導致學員到而立之年卻沒有立的資本。成家、養(yǎng)家成為時刻懸在學員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目前住院醫(yī)師的收入,是單位給點,培訓基地給點,一個畢業(yè)五年的醫(yī)學生,獎金只有幾百塊,嚴重影響了積極性。丁香園的一份調查亦顯示:93。4%受訪者認為“規(guī)培醫(yī)生待遇不高”。這就導致了規(guī)培醫(yī)師隊伍的不穩(wěn)定。

西方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出管理的三大任務:實現(xiàn)團隊的特定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成效,員工具有成就感;處理對社會的影響與承擔社會責任。圍繞這三大任務,我們可以看到對于管理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這一終極目標,從國家到個人我們有三個層面的工作可以做。

在國家層面上,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工作的圓滿落實與國家政策的支持指導是密不可分的,需要國家在政策上對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予以認定、支持和傾斜。除了為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提供國家政策性指導、建立國家認證的培訓基地、為培訓基地提供物質上必備的培訓條件和技術、方法上的指導以外,解決規(guī)培醫(yī)師的執(zhí)業(yè)注冊、職稱評審、社會保障、崗位聘用等問題,以解住院醫(yī)師的后顧之憂;對結束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醫(yī)師建立人才的流動機制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財政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對作為培訓基地的醫(yī)院在設備及人員薪資方面的資金投入。國家各級政府如能提供相應的經費給培訓基地,做到??顚S?,解決醫(yī)院的后顧之憂。

在醫(yī)院層面上,作為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基地在硬件方面落實教學場地、完善教學場所的配套設施和服務體系,為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提供有力的支撐;在軟件方面保障規(guī)培醫(yī)師的福利待遇包括在培訓過程中的工資、夜班費、節(jié)假日的值班費以及工會的福利等。只有將規(guī)培醫(yī)師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同于醫(yī)院在職職工,才能相對減輕規(guī)培醫(yī)師的經濟負擔,同時增加規(guī)培醫(yī)師的歸屬感和被認同感。

在個人層面上,我們還需要完成的任務包括如何使帶教老師和規(guī)培醫(yī)師具有神圣的使命感、促使帶教老師和規(guī)培醫(yī)師覺得自己的工作富有成效并具有成就感。

由于個體的生長環(huán)境、成長過程各不相同,致使個體的修養(yǎng)與品性不同。不同的個體對于各自的要求也是千差萬別的:出人頭地,衣錦還鄉(xiāng),讓看不起自己的人佩服自己等等都可以成為個體的終極目標。而這些目標既可以是崇高偉大的,也可以是世俗簡單的,但其共同點都是積極向上的,是想要做點事情的欲望。先賢孔子云:“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6]。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庇纱丝梢?,作為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管理者如何去發(fā)現(xiàn)帶教老師的需求,如何去挖掘規(guī)培醫(yī)師的個人目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管理內容。春秋末年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一書中就寫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笨梢娨粋€非常重要的管理原則,即個體的終極目標與團隊的終極目標的協(xié)調一致。那么,如何將帶教老師以及規(guī)培醫(yī)師的個體目標與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終極目標———培養(yǎng)臨床醫(yī)學人才、提高我國臨床醫(yī)療工作水平有效地整合起來,這將是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管理者的重大課題。

歸根結底,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的管理所需面對的還是一個對于個體的管理問題,一個如何激發(fā)個體工作欲望的問題,一個有效整合個體目標與團體目標的問題。只有通過從國家到個人三方面的人員的共同努力,才能切實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培養(yǎng)臨床醫(yī)學人才、提高我國臨床醫(yī)療工作水平這一最終目標。

[1]衛(wèi)生部。關于實施《臨床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試行辦法》的通知[z].衛(wèi)教發(fā)(1993)第1號。

[3]國家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教司副司長王辰?!?014清華長庚醫(yī)療改革發(fā)展論壇”講話[z].

[4]何珂。淺談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中的醫(yī)學倫理教育[j].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1,(z1).

[5]伍敏誼。試探如何提升住院醫(yī)師規(guī)范化培訓參培人員的歸屬感和幸福感[j].人力資源管理,2016,(04).

[6]艾一玖,李智慧,林艷茹?;谧≡横t(yī)師網絡管理平臺對規(guī)范化培訓的促動作用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20).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十三

摘要:管理心理學在企業(yè)文化建設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其具體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管理心理學企業(yè)文化建設

企業(yè)文化建設相當于企業(yè)的精神文明建設,對企業(yè)管理起到很強的輔助作用。企業(yè)文化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企業(yè)統(tǒng)籌考慮,從多個方面努力,其建設過程是長期的;企業(yè)不同,甚至行業(yè)不同,企業(yè)文化建設的途徑和方法也必然不同,每一企業(yè)都有其獨特做法。但是企業(yè)文化作為一種員工和企業(yè)之間的心理認同和約定,必然不能忽視和員工之間在感情和心理上的溝通。管理心理學如今是一門顯學,它以管理活動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目的是用科學的心理方法改善管理工作。本文將就管理心理學在企業(yè)文化建設中的應用進行探討。

1、重視心理激勵在企業(yè)管理中的作用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的觀點,人在生理、安全需要和社會交往需要之外,還有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相對于前三種需要,更偏重于心理和感受方面。薪酬福利制度是企業(yè)的一項重要管理制度,薪酬不再簡單的是員工勞動的對價,更體現(xiàn)了員工在企業(yè)中的地位、存在價值和受重視的程度。新型的寬帶薪酬制度把薪酬劃分為多個組成部分,突出員工績效、技術和崗位對薪資水平的決定作用,可以更好的激勵員工刻苦工作,努力提升知識和技術,更好的提升其在企業(yè)中的職位,以實現(xiàn)自身價值。這對于企業(yè)形成良好的工作和學習氛圍,建設良好的企業(yè)文化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2、重視心理強化

強化是使某種心理品質變得更加牢固的手段。所謂強化是指通過對一種行為的肯定或否定(獎勵或懲罰),從而使該行為得到重復或抑制的過程。使人的行為重復發(fā)生,稱為正強化;反之,則為負強化。這種心理機制運用到企業(yè)文化建設上,就是要及時表揚或獎勵健康和有利于企業(yè)思想和行為,批評不利于企業(yè)的思想和行為,使獎懲盡量成為企業(yè)文化的載體,使企業(yè)文化可見、可感。

3、利用員工的從眾心理,共同樹立企業(yè)文化

從眾是在群體影響下放棄個人意愿而與大家保持一致的心理行為,一般來講,重視社會評價和輿論的人,企業(yè)中文化程度相對不高的員工,從眾心理比較強。在企業(yè)文化建設中,企業(yè)領導者應利用人的從眾心理,采用一切輿論工具,促使員工在行為上符合規(guī)程要求和道德規(guī)范,一旦這種行為一致的局面初步形成,對個別人就構成一種心理壓力,進而與大多數(shù)員要一致起來;對于消極因素,則應采取抑制措施,嚴防消極從眾行為的發(fā)生。

4、利用模仿心理對員工進行引導

模仿指個人受到社會刺激后,按照與別人行為相似的方式行動的一種傾向,它是社會生活中一種常見的人際互動現(xiàn)象。不言而喻,利用模仿的心理機制有利于企業(yè)文化建設,而樹立好的榜樣可為模仿提供條件。企業(yè)的模范人物,特別是企業(yè)的主要負責人,理應該成為企業(yè)文化的人格化代表。企業(yè)成員對他們由欽佩、愛戴到模仿的過程,也就是對企業(yè)文化的認同和實踐的過程。企業(yè)的主要管理人員應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倡導優(yōu)秀的企業(yè)文化,同時應該大力表彰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安全標兵,使他們的先進事跡及其所體現(xiàn)的團結、友善、奉獻的精神深入人心,在企業(yè)內掀起學習和趕超的熱潮。這是企業(yè)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

5、注重化解員工的挫折心理和重視員工的心理壓力釋放

企業(yè)成員之間的摩擦,上下級之間、同事之間總會出現(xiàn)的矛盾和沖突,員工個人碰到的困難,都會對員工產生挫折感。這種消極心理,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協(xié)作,不利于優(yōu)良企業(yè)文化的形成。如何化解員工的挫折心理,也是應該注意的事。企業(yè)應營造寬松的環(huán)境,使員工能夠暢所欲言,既可提出批評和建議,又有“出氣孔”隨時減壓,這是化解員工挫折心理的主要辦法。平時,企業(yè)可以通過拓展等多種方式為員工舒解壓力,提升其心理素質。

6、進行心理互換,鼓勵換位思考

多數(shù)企業(yè)通過短暫的工作崗位互換,使員工有多個崗位的工作體會,學會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體諒別人。例如,管理人員和生產一線工人通過崗位互換,管理人員體會到一線工人的辛苦,一線工人體會到管理人員的壓力,雙方就更容易的理解和體諒對方,比較容易化解矛盾,消除對立,增進交流和團結。事實上,現(xiàn)在很多企業(yè)推行的股權激勵機制,實質就是通過向職業(yè)經理人讓渡企業(yè)部分所有權來改變企業(yè)所以者和職業(yè)經理人之間的單純“信托”關系,賦予職業(yè)經理人以企業(yè)所有者的身份和地位,鼓勵其轉變心理定位,促使其站在主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激發(fā)其責任心和管理的主動精神。如在企業(yè)管理中妥善運用這種思路,就會使企業(yè)形成利益一致、團結和諧的良好企業(yè)文化氛圍。

隨著現(xiàn)代的競爭的加劇,人們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多,各種心理問題隨之而來,嚴重地影響到組織的正常發(fā)展。因此,管理者必須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管理。首先,管理者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應對和抵御各種風險的能力,能夠盡快適應變化著的環(huán)境,與周圍保持著和諧的關系,尊重員工的自由,與員工保持著積極有效的溝通。其次,運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理念,激勵每一位員工,使他們能夠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tài),主動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實現(xiàn)共同的組織目標而奮斗。再次,加強對員工的心理健康的培訓并建立相應的心理咨詢機構。針對員工的不同特點實行不同的培訓方式和咨詢模式,使員工具備基本的心理知識,能夠自覺抵制不良行為的發(fā)生,并能自覺約束自己認識自己,使自己的生活有目標、有方向,重視自我又不斷追求更高生活,從而加快了組織目標前進的速度。組織成員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使大家對自己的工作團體產生一種歸屬的感覺。由有效的工作員到快樂的工作員這一質的轉變對任何一個組織來說都應該是努力去做到的。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十四

犯罪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來研究與犯罪有關的心理現(xiàn)象和心理規(guī)律的學科,具體而言,它是研究犯罪心理與心理對策的學科。犯罪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雖然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在我國大陸地區(qū)將之作為一門大學課程卻只有30多年的時間。當前,我國的犯罪心理學已經普遍成為高等院校法學、公安、應用心理學等專業(yè)的專業(yè)課或者專業(yè)基礎課。

但是,隨著國內外犯罪心理學學科的進步與培養(yǎng)人才要求的提高,犯罪心理學的本科教學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政法、公安、應用心理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實用型、復合型要求:教師辛勤的講授并沒有充分實現(xiàn)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原理與掌握實用的心理分析能力、技術之教學目標;教學者與學習者在付出自己的努力之后都不甚滿意。

具體體現(xiàn)為:

其一,犯罪心理學作為以理論為基礎的應用學科,但是學生們在學習了這門學科之后,雖然了解到了許多諸如精神分析、行為主義或認知學派關于犯罪行為、犯罪者的理論觀點,卻并不能很好地將這些理論與觀點應用于真實的案件分析,更不能有效地應用于辦案實踐或罪犯改造活動中。反而,學習者普遍認為,其理論觀點與司法實踐運用的距離較遠,其操作性技能更顯得模糊不清。

其二,犯罪心理學是一門偏向社會科學的邊緣性學科,但是多數(shù)學習者在學習課程之后并沒有體會到犯罪心理學的知識與技能對于從心理學的微觀層面深刻解釋、預測與控制犯罪人、犯罪行為的獨特性,反而產生與犯罪現(xiàn)象學內容有類似或雷同的感覺。

其三,犯罪心理學是一門或然性的學科,學生在課程學習后沒有得到系統(tǒng)的、實際的犯罪心理分析的能力訓練,不能準確地進行犯罪人的思維觀念、情緒情感、行為模式與個性特質的把握。導致犯罪心理學本科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的原因,除了學生不具有扎實的基礎心理學(如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知識之外,更主要是由于教學者沒有將教學內容與刑事司法實踐相結合,沒有采用以形象直觀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法。因此,為提高高校犯罪心理學課程教學質量,有必要在學科體系內容發(fā)展的同時,對教學法進行新時代特征的思考與創(chuàng)新探索。

教學法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原則、策略與具體方法,它對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與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力。由于犯罪心理學學科的交叉性、應用性與或然性,其教學活動的基本原則除了必須遵循一般的教學原則,如系統(tǒng)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因材施教原則、漸進性原則等,還需要努力做到:

(1)以司法應用為教學導向。以學生在今后的司法實踐中能夠運用犯罪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為教學的操作性目標,加強學生應用性的學習與思考。

(2)以分析能力培養(yǎng)為教學核心。即“學會思考”。犯罪心理學應用實現(xiàn)必須以學生犯罪心理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為根本;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深度的心理分析的模式與角度必然激發(fā)學生持續(xù)不斷的學習興趣、熱情,以克服當前學科教學中普通存在的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的局面,同時也可以克服多數(shù)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課程初期學習興趣熱烈而中后期學習熱情大減的情況。

(3)以學生積極參與為教學路徑。即“積極地學”。這不僅是學生積極性的表現(xiàn),也是保證學生主動性知識積累與能力發(fā)展的前提。對此,教學活動中靈活多樣的激勵、鼓勵措施具有很好的強化作用。

(4)以具體的分析研究維度為教學手段。即“在做中學”。學生學習的核心就是習得教師分析犯罪者與犯罪行為的維度與具體方法,此為培養(yǎng)其分析研究能力的具體表現(xiàn)。(5)以真實的刑事案件為教學素材。即“真實地學”。真實的案件素材是促成學生日后將所學知識技能應用于真實司法活動的必要條件,這樣既可以讓學習者時刻感到本學科與社會真實現(xiàn)實及犯罪現(xiàn)象的緊密聯(lián)系,又能激發(fā)他們努力掌握準確描述與預測犯罪人的心理動力。

(6)以直觀形象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教學媒介。以直觀形象、靈活多樣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教學媒介,不僅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便捷地提供大量的信息量,而且還能有效地進行多方式的師生交流溝通以及教學課堂外的有益補充。

為此,新時代條件下犯罪心理學的教學需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述為主導、學生相對被動的教學/方法,采用靈活多樣的、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

(一)案例教學法

此教學法的探索實踐在刑事學科類的課程教學中歷來已久。它在犯罪心理學的教學中同樣非常適用。它不僅可以讓學習者真切了解真實的犯罪者與犯罪過程,而且激發(fā)學習者試圖以專業(yè)的視角看待、分析犯罪者的心態(tài)與犯罪行為。對于社會上剛剛發(fā)生的或者正在審理的熱點刑事案件,它還可以激發(fā)學習者嘗試以所學習的理論與方法去預測、分析真正犯罪人的技能。在犯罪心理學課程的案例教學法的運用中,典型的、代表性案件的選擇非常重要,因為只有有代表的案件分析才能引導學習者加以模仿與深入地了解犯罪者。在選擇典型案件時,需要注意區(qū)別典型案件與極端案件的差異,尤其是不能將典型案件與極端的、變態(tài)型的犯罪案件等同(因為變態(tài)型犯罪只是整個犯罪現(xiàn)象中的極少數(shù)),雖然極端的、變態(tài)案件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但它并不能代表其它類型的犯罪案件。

同時,深度地分析案例中犯罪人的犯罪心理特征與犯罪行為特點更具有專業(yè)的價值,而不是一般的了解案情和犯罪人情況表面描述。所謂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分析就是分析導致其犯罪行為發(fā)生的態(tài)度(如犯罪思維模式、犯罪合理化)、情緒情感特質、行為習慣與獨特的犯罪人格特征,而犯罪行為特點主要是指犯罪行為的模式(如動力定型)、犯罪手段、犯罪習慣、犯罪慣技等。在具體的犯罪心理分析中,還要經常性地聯(lián)系犯罪人的成長經歷及心理創(chuàng)傷、挫折事件。

將其過去經歷與現(xiàn)時的事件綜合考慮。在教學實踐中,典型化的、各類型犯罪案件往往具有較好的分析示范作用,例如馬加爵殺人案、張君系列持槍搶劫殺人案、劉涌和沈陽特大黑勢力團伙案、“楊新海案”、“黃勇案”、靳如超石家莊爆炸案、徐力殺母案、劉海洋傷熊案、周一超報復殺人案、陳正平投毒案、“九·一八”開封文物盜竊案、劉拴霞殺夫案、杜培武冤案、“張子強案”、“邱興華案”、“羅剛案”、趙氏弗吉尼亞校園槍擊案等,以及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社會與法》、《法制在線》等相關欄目報道的案件,都是近年來媒體廣泛報道的案例,它們典型地代表了財產犯罪、暴力犯罪、性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女性犯罪、有組織犯罪、變態(tài)人格犯罪的犯罪者心理與犯罪行為特征。教學實踐證明,它們能較好地幫助學習者理解犯罪心理動力與犯罪行為模式。

(二)文獻資料分析法

此教學法是將特定犯罪心理學專題的研究資料或學術論文引入到教學活動中以加強學習者對相應理論觀點理解掌握的方法。這些文獻資料(包括犯罪心理的專題調查報告與論著)多數(shù)是專題研究學術報告或學術綜述資料,對于擴展與深化學習者的分析視野具有重要的激發(fā)作用。如《fbi校園槍擊案件調查報告》、《西方刑事經典論著系列》(犯罪動機剖析系列)、《犯罪心理綱要》、《在證人席上》、《被暗示性》、《審訊心理手冊》、《犯罪心理畫像技術》、《罪犯矯正手冊》、《犯罪心理測試技術》等等,都是適宜教學運用的較好研究文獻資料。文獻資料分析法可以采用課堂討論式與報告式開展。課堂討論式讓學生課堂前對文獻資料進行全面的了解與思考,在課堂上進行提問、回答(教師回應與學生之間回應、對質交流),以大大地深化基本理論觀點。而報告式則是布置學習者在擴展學習相關文獻資料后進行核心的書面報告、小組代表報告、課堂交流。此教學法對教師而言,關鍵在于選擇好針對性強的研究文獻資料(在后期也可以嘗試提供專題或方向讓學生自己搜索文獻),而對于學生而言,關鍵在于認真閱讀思考這些研究文獻或論文,方能在課堂交流討論中有大的收獲。

(三)作品分析法

所謂犯罪心理學課程中的作品分析法,就是將具有犯罪心理及行為分析特征的文藝作品作為素材的教學方法。文藝作品雖然是藝術形式地表現(xiàn)了某些類型犯罪案件,有的還明顯具有夸張、典型化或過分藝術化的痕跡,但其案件往往具有司法事件的原型,并在真實生活中有所體現(xiàn),它對犯罪者、事件參與者以及犯罪事件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描寫,這對于犯罪心理學的學習者是一種很好的了解不同類型犯罪人的機會。而且,好的犯罪心理體裁的作品,往往以犯罪心理學及人格心理學、病理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應用技術為基礎,藝術化地展開犯罪情節(jié)與犯罪者的心理歷程,對于故事化、形象化地揭示犯罪心理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因而,特定的作品可以成為犯罪心理學課程教學的有益補充與延續(xù)。

此類作品一般包括電影、電視作品、專題研究作品及探索紀錄作品,傳統(tǒng)而經典的犯罪心理電影《七宗罪》、《人骨拼圖》、《愛德華大夫》、《沉默的羔羊》、《黃道十二宮》、《精神病患者》、《陌生人》、《少年命案十三宗》、《紅蜘蛛》、《浪潮》、《死亡實驗》,以及近年來歐美電視系列劇《犯罪心理》、《疑犯行為分析》等,具有較好的觀賞性,又具有相當?shù)姆缸镄睦韺W的專業(yè)視角。專題研究及紀錄作品,如以精神病理研究成果(“邪惡的等級”mostevil一22)而制作的專題片《邪惡的犯罪》,以美國聯(lián)邦調查局犯罪實戰(zhàn)為背境的《全球重大案件偵破實錄》、《邪教組織的力量》、《世界十大懸案》,英國廣播公司以真實案件為背景而制作的系列紀錄片《重大罪犯》、《少年監(jiān)獄》等等,由于其專業(yè)性突出、針對性強,在教學活動中具有良好的促進效果。

在采用作品分析法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有:有意識將作品特定內容與課程中相關理論或觀點相聯(lián)系(避免作品成為了單純一般消遣或欣賞的對象);強調作品中進行專業(yè)分析的維度與視角;提醒作品中所呈現(xiàn)案件的類型特征與特異性(避免學生將案件特征過分地泛化而無意識地混淆了各特定類型案件的基本特點與差異性)。為配合課程教學運用,有條件的應該將作品進行相應的編輯,刪節(jié)某些純粹的故事情節(jié),以呈現(xiàn)與課堂內容緊密相關的作品部分。對于篇幅較長的作品,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外的時間進行欣賞與分析,也可以采用集體組織形式或個體賞析形式進行。

(四)研究型教學法

結合教學內容,邀請本學科的專家,對相應的專題進行理論或實踐的講座與報告,以大大地擴展學生的視野,開拓其思考,領悟到所學理論與技術在司法實踐中的運用價值。如以真實案件偵破與我國犯罪現(xiàn)象為基礎的《刑事偵察中犯罪心理測試技術》、《中國犯罪心理畫像技術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西方審訊技術中的問題與對策》、《心理專家證人》、《文化差異與犯罪心理分析》、《實戰(zhàn)中危機干預的策略》、《行為矯正技術在我國監(jiān)獄改造中的運用》、《我國罪犯心理咨詢技術與發(fā)展》、《警察的工作壓力與應對》等等討論專題報告,由于其內容的現(xiàn)實性與專題性,學習者往往具有極大的熱情,有些學生正是在專家報告的激發(fā)下決意進一步深造學習的。

(六)參觀實習法

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是從學校到學校的生活經歷,他們對犯罪現(xiàn)象及犯罪人的經驗印象往往來自影視作品等間接經驗。為了讓學生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與技能,可以讓學生進入監(jiān)獄、看守所、勞教所等實踐部門,讓學生接觸不同的真實犯罪人,了解影響犯罪心理、犯罪行為的不同因素,了解不同類型犯罪人的心理與行為特征;對具體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動機通過諸如結構性訪談或心理量表的測評等技術深入探討和分析以深化課本上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及操作應用。對于社會需要強烈而應用性明顯的犯罪心理學學科來說,學習者到實踐部門的參觀實習應該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必要補充。

(七)網絡輔導法

現(xiàn)代學科具有快速激增的信息量,犯罪心理學觀點與技術的發(fā)展同樣具有日新月異的特點,而課堂教學僅僅是為學生提供基本的知識與技術傳授,其有限的時間與容量有必要通過當今日益成熟的信息技術來擴充。網絡輔導法可以通過學校現(xiàn)有的教學網絡平臺進行,如提供文獻資料、教學答疑、教學安排、作業(yè)傳送與批改等教學信息,也可以實現(xiàn)及時快捷的教學問題及學術交流,并把問題教學與學術研究、學生品格培養(yǎng)有機結合起來。此教學法還可以通過教師專門設定的網絡途徑(如討論平臺、公共電子信箱等)實現(xiàn)高效率的個別化教學輔導與專題化交流。

犯罪心理學課程面對當前人才培養(yǎng)實用性、復合型的目標,教學法的創(chuàng)新成為了必然的要求。而教學法的探索需要教師求實態(tài)度與具體的科學方法的結合,也需要學習者主動積極地配合與潛心思考。犯罪心理學具有廣泛發(fā)展的理論觀點與學科本身具有的應用性,它對于學習者的吸引力與學習激發(fā)力只有在靈活多樣、聯(lián)系司法實踐而又直觀形象、富有啟發(fā)性教學方法的引導下才能轉化為實際的學習成果,也才能充分發(fā)揮出該學科應有的知識力量與司法實踐的實用價值。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十五

【摘 要】青少年時期是我們成長必須經歷的一段時期,是我們人生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特殊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趨勢一直呈居高不下態(tài)勢,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呈現(xiàn)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類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員團伙的特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的年齡特點及其與違法犯罪的關系,研究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及行為特征,對預防和懲治青少年違法犯罪,教育改造違法犯罪青少年,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違法犯罪;客觀因素;心理特點;預防

1、青少年的心理特征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如果不能抓緊時機促使他們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歸納起來,少年時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征:

1.1渴望獨立的心理

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希望擺脫家庭和學校的束縛,獨立自主,這種心理如果引導得當,孩子就會積極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則有可能與社會對立,與他人對立,最終走向犯罪。

1.2喜歡獨立思考卻又經驗不足

少年人思維活躍,愛獨立思考,由于經驗有限,他們很容易顛倒是非、從而走上違法之路。

1.3情感強烈又不穩(wěn)定

易激動、情感強烈是少年時期的又一心理特點。引導得當,他們就會見義勇為,公而忘私。引導不好,則可能輕舉妄動,違法亂紀,還自以為是“英雄壯舉”。

1.4逐漸成熟的性意識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關注異性、愛慕異性,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強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穢書畫的不良影響,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性犯罪行為。

2、青少年犯罪心理產生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觀現(xiàn)實在青少年大腦中的反映,這種反映是通過人的意識、認識、思維、琢磨、判斷等過程來形成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歸根到底也是客觀存在的各種不良因素在犯罪主體的頭腦中的反映,因此,探討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分析與犯罪心理形成有關的存在于主體外的客觀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基本單位,是社會構成的基礎。一個人的氣質、性別、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從童年開始的,都與他從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有關,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學會掌握社會的基本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家庭的穩(wěn)定和家庭的教育對青少年正常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起著主導作用。家庭暴力等因素極易使青少年產生反叛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學校環(huán)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fā)展,也需要通過學校的教育來塑造?,F(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越來越依賴學校的教育功能。因為學校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陣地,也是培養(yǎng)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場所,而且中學階段還是生理、心理快速發(fā)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求知欲強,具有正義感;而另一方面認識能力還不全面,評價事物、看待問題好走極端,情緒不穩(wěn)定,不能正確對待、處理挫折等。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學校教育必須解決的課題。

2.3居住及工作環(huán)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學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圍鄰居、工作場所中結交了壞朋友后才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環(huán)境的好壞,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很大,尤其危險是,鄰里中有教唆犯、慣犯、品行不良的人,他們常引誘鄰里間道德觀念不穩(wěn)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表現(xiàn)

(1)逆反心理:抗拒社會道德和法律,偏要與成人們的規(guī)定、紀律對著干。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自主的心理日漸強烈,但其并不能達到獨立自主,對老師家長的歸勸根本聽不進去,逐漸產生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常常驅使少年自暴自棄甚至離家出走、流落街頭、自殺、犯罪。

(2)從眾心理:模仿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學習過程。在群體壓力大,個人心理承受力小時,采取從眾行為而獲得安全感,青少年從眾心理就是基于青少年同齡群體內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義氣心理:“為朋友赴湯蹈火,為哥們兩肋插刀”的心態(tài)在少年犯罪中尤為多見。14到18周歲這一時期被犯罪心理學家稱為“危險年齡”段,其危險性源于他們的情感具有極端不穩(wěn)定性和強烈好勝,輕易偏激,沖動起來不計后果。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較多的原因。

(4)報復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觀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發(fā)展的最要害的階段,也是最輕易產生逆反心理。對社會,對人生的熟悉易表面化、直觀化。青少年中思想不穩(wěn)定、抵制力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為違法犯罪的后備軍,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嚴的,而故意去犯罪。

4、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如何更好地預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4.1保護性預防

保護性預防是指國家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以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的而采取的各種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應加強有關青少年保護的立法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習慣,禁止侵蝕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傳播;打擊教唆、引誘、脅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動,這也是保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4.2堵塞性預防

堵塞性預防是指通過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減少和消除實施犯罪的條件,達到犯罪預防的措施。給學生普法,加強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4.3控制性預防

控制性預防是指各種針對有明顯犯罪傾向或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人采取的幫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幫教小組;送工讀學校教育;加強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訪考察。

4.4改造性預防

改造性預防指政法機關以生產勞動為主要手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術教育,使有違法犯罪的人改邪歸正,成為遵紀守法的勞動者。在勞動改造時,應結合青少年犯罪的特點與原因,要重點進行思想教育,以徹底從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為自食其力遵紀守法的勞動者。

4.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為之關鍵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從家庭抓起。有關部門可與青少年家庭簽訂防止犯罪的責任狀,明確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責任,鞏固家庭這個堡壘。

【參考文獻】

[1]犯罪心理學(修訂本)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8.

[2]吳志剛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5.

[3]博客中國網青少年犯罪高發(fā)。中央高層急謀對策,2004,8,27.

[4]康樹華著。當代世界犯罪熱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

犯罪心理相關論文篇十六

摘要:本文闡述了在人格心理學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案例教學的作用,系統(tǒng)地分析了人格心理學課程中自我剖析案例的操作過程,并指出在案例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自我剖析;案例教學;人格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是研究個體內心世界領域的心理科學,學習人格心理學首先要讓學生分析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格特點,作為心理專業(yè)的學生只有全面透徹剖析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別人,了解每個人的人格特異性。這樣一門探討人的各種心理活動的學科,如果單純進行理論講解,沒有學會實際分析人的性格特點,那么,學習本門課程就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運用自我剖析、案例教學,可以讓學生先學會分析自己的人格特征,推演分析別人的心理特點,把不同流派和不同理論家的觀點都可以運用在個體分析中。

一、案例教學的意義

(一)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大部分學生對待專業(yè)課比較認真,人格心理學作為心理學專業(yè)的基礎主干課程,學生對待這門課有較多期待,能投入更多的熱情,教師如果能在學生較高熱情基礎上,在教學中適當采用案例教學,就能強化學生投入學習的熱情。討論分析是個案教學的主要手段,案例是學生自身相關經歷以及自我剖析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的案例促使學生參與熱情高漲。

(二)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質疑能力,是教學的目標,案例教學可以作為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實踐活動,較好地挖掘學生的潛力和主觀能動性。案例教學把書本知識和學生自身特點融為一體,能讓學生運用專業(yè)知識去分析自己的人格特點及成長經歷,案例教學以課堂分析討論、小組學習、解決問題作為主要途徑,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在學習過程中較好地體現(xiàn)主動性。

(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能力

目前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教師講授為主要形式,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卻沒有提高。因此,可以在課堂中嘗試使用案例教學,實現(xiàn)把心理學知識應用在具體現(xiàn)象和人格特征的分析中。分析討論的過程是可以極大地鍛煉學生應變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過程,可以提高學生專業(yè)水平,從而,為專業(yè)學習提供保障。新課程倡導以教師為主導,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學生主動參與、勇于探索的學習方式,案例教學體現(xiàn)了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加強教學相長的體驗。

二、人格心理學案例教學的實施過程

教學過程中為包頭醫(yī)學院醫(yī)學心理學專業(yè)學生選用鄭雪主編的《人格心理學》,該教材系統(tǒng)性強,各個理論流派知識連貫,為了讓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筆者基于發(fā)揮學生主動性的教學理念,把教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專業(yè)知識的講解,第二部分為案例教學。案例教學的作用是服務于專業(yè)知識的講授,使專業(yè)知識更加形象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一)選取案例

人格心理學的案例可以選取學生個人成長經歷的生活事件,也可以是個體特點的自我剖析,還可以是對學生影響較大的創(chuàng)傷性事件。同時,我們在課堂上要強調,心理學專業(yè)的學生都應該遵守“保密原則”,對每一位學生提供的案例,只供課堂學習,不能私下議論,更不能傳播,同時對每一個案例,在課堂前需經學生同意作為教學個案,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共同學習討論,在討論中使用的案例不是隨意列舉的例子,而應在教學目標的要求下,在尊重個案學生本意的前提下,可以進一步設計研討的事例。案例運用得當,可以幫助學生應用知識,提高技能,還能幫助學生分析自身的人格特點。

(二)呈現(xiàn)案例

選好合適的案例后,就要把它呈現(xiàn)在課堂上。人格心理學案例大多采用自我剖析的.方式,通過學生自己描述具體事件發(fā)生時間、過程、當時的心理感受,以及對自己生活的影響,再次提及此事件時的感受。通過學生自己描述,可以觀察學生的聲音、表情、語言和動作,甚至一部分學生在陳述案例時痛哭流涕或欲言又止,通過這樣一系列微表情和語言都能讓學生們更準確地體會這個案例,更好地分析個體的心理過程。同時,這樣的釋放和傾訴也能讓案例本人得到一定的心理疏導,許多壓抑在心里的問題隨著傾訴逐漸釋懷,反而能讓案例本人在這件事件中的陰影消失。這類案例分析安排的時間應該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之后,這樣在鞏固課本的理論知識基礎之上進行知識的應用具體化,能讓學生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

(三)指導分析

對于學生提出來的個人案例,同學們未必把握個案的核心內容,也不能快速分析個人的個性特點,這也是個體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它通過教師啟發(fā)性指導,利用開放性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分析個案描述的事件與個人人格特點的相關性,進而引發(fā)學生主動地思考自己的心理特點。

(四)課堂討論

討論是案例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是檢驗學生掌握專業(yè)知識情況、鍛煉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參照對比,進行自我分析的有效手段。課堂討論一般按人數(shù)劃分為若干小組并讓每名小組成員把自己的思考、觀點、疑惑都表達出來,然后小組成員共同討論。這樣就能激發(fā)學生們主動性和參與性。課堂討論的過程是合作學習的過程,學生個案討論中了解別人的觀點,學會理解個體的心理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和思考方式。在討論過程中,需要教師管理課堂,根據學生討論情況及時指導,使學生始終圍繞個案進行討論分析,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完全表達自己的觀點,可以縱深分析,拓展廣度,盡量避免表露教師的觀點,以免給學生過多的心理暗示。

(五)課堂總結

個案討論后,教師要及時給予總結,對學生表達的觀點、思考的方向進行分析,同時分析專業(yè)知識在個案中的運用,分析個案中顯示的個體的人格特點,并對相關人格特征及問題進行分析與辨別。教師在總結的過程中要及時肯定并回應學生,同時也要指出問題所在,這樣能使學生在參與案例的討論中,既有動力又有壓力,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三、案例教學在人格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案例選材不恰當

在教學過程中,選擇合適的案例需要教師和學生花費較多的時間,這樣才能保證案例教學緊緊圍繞課堂知識點進行。如果案例選取不得當,那么在學生討論分析的過程中不能把個案和個人特點及專業(yè)知識聯(lián)系起來,不能正確地分析各種人格障礙,那么案例教學就失去了分析的意義。所以在對人格心理學進行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學案例的恰當性需要認真把握。

(二)教師和學生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管理課堂的能力在個案剖析中十分重要,在個案教學中,需要教師有耐心認真地引導學生開拓思維方式,而在具體的操作中,教師往往因為授課時間有限,學時數(shù)有限、學生知識有限等缺少必要的引導。同時,人格心理學作為分析人的一門學科,在分析個體人格特點的時候,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難以預料的痛哭、崩潰、發(fā)狂等心理焦躁的狀態(tài),給教師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需要教師應對這些特殊情況,對一部分特殊案例和情緒失控的學生及時做出安排。同時學生也要改變只接受講授的方式,要調動自己參與到課堂的討論中,使自己成為課堂的一分子,而不是旁觀者,所以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課堂能力上有待提高。

四、結束語

在以探討人的個性形成的特點以及人格障礙為主線的人格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中,案例教學法是一種較好的方法,能讓學生體會不同的人格特點,在這些差異中,積累不同的案例素材,可以豐富他們的背景知識,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為以后心理學專業(yè)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麗娟.案例教學法在心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丹東師專學報,,(4).

[2]張建育.案例教學在教育心理學教學中的運用[j].現(xiàn)代教育科學,,(5).

[3]范蔚.我國人格心理學的發(fā)展與人格教育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3).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5201205.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