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朱光潛談美讀后感(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0-30 16:01:09
精選朱光潛談美讀后感(模板13篇)
時間:2023-10-30 16:01:09     小編:靈魂曲

讀后感是對作品中情節(jié)、人物、語言風格等要素進行評述和分析。寫讀后感可以從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以豐富讀后感的內容和表達的深度。通過閱讀別人的讀后感,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思路,獲得新的思考視角和領悟。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一

《談美》這又是一本被定義為欣賞藝術的必讀書目,作者朱光潛先生是真正德高望重、才學八斗的大師。

每當讀這類頂級大師的著作,都會有一種體會――和藹親切。當一個人真正到了一定境界,就會有種云淡風輕、舉重若輕的豁然隨性,字里行間中,不僅是博大的知識與眼界,更讓人感到一種高潔、從容。這種不驕不躁、氣定神閑的韻魄,本就是一種藝術、一種美,令人心向往之。

這幾年,常愿意學習欣賞藝術之美,從絕妙名畫到經典名曲、從攝影名作到不朽影視、從灑逸唐詩到凄婉宋詞,精神上所得甚多,但也自知尚談不上入門。朱光潛先生說“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情趣”,個人深以為意,人生在世,很難真正做到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完全超然世外,也就免不了世俗紛擾,但我們卻可以通過欣賞藝術,輕輕的撫去心靈塵埃、暢享精神的食糧,從而修身養(yǎng)性、陶冶情操,給自己留一片純美的凈土。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二

生活中美的風景,美的事物有很多,所以我們要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而每個人關于美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朱光潛的書,前面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不知道再說些什么。只是覺得,生活藝術化是朱先生的人生訴求,而培養(yǎng)欣賞美的能力,學會欣賞美,是生活藝術化的開始。我們每一個人不一定可以去從事嚴格意義上的藝術行業(yè),去發(fā)現(xiàn)生活的情趣,同樣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史,打造成一件藝術品。

另外,讀書過程中比較意外的收獲是對于道德的理解。最開始我以為道德神圣,是生活必需的準則,內心有嚴格的道德要求,并且看不起違背道德的人。后來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道德的變化如此之大,根本沒有恒定的標準,而道德中也有很多違背人性,狹隘的一面,便輕視道德,而提倡追隨本性。讀完《談美》,但是覺得挑選自己認可的道德,并且在生活中遵循,卻是可以給人帶來平靜而持久的美感。這或許是人生更好地一種選擇。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三

看完《談美》以后仍然疑惑“美”究竟為何?究竟如何判斷,又該如何體驗。

美是個人的標準、一群人的標準、一個時代的標準、還是純粹而客觀的標準?嘗以為,“美”類似玻璃制的容器(亦可是其材料、其碎片),它本身即是剔透而光華流轉的,它呈現(xiàn)、它承載、它放大。美既是其本體,又在于它加入了主觀元素后所呈現(xiàn)的變體;雖局限于它本身的形式,又不限于僅僅在這形式內所能傳達的內容。美的表象喚起快感;美的隱喻喚起聯(lián)想;美的形式脫胎于美的沖動,在既成的形式中,某種美的原則被建立,它促使這種美的變體更容易被學習、被復制、被創(chuàng)造。美的形式是不斷演變而常新的,新的美的規(guī)則及標準被不斷創(chuàng)造、傳播,這不僅來源于美本身,還來源于文化、經濟等社會各方面;美的聯(lián)想卻往往有其共通之處,美的聯(lián)想指向個人的情感、與個人過往的經歷、體驗、回憶。美的形式可以趨于客觀;美的聯(lián)想往往落于主觀。

“審美”落于個人,往往受特定時代內形成的各類“美的形式”的影響,繼而深入“美的聯(lián)想”,則又轉為個人獨有的體驗了。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四

「談美」乃一有關文藝理論的著作,作者朱光潛先生以一舊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引領讀者,如何在擾攘紛的新時代e。突破迷障,向文學藝術之路放膽邁進。他堅信社會風氣之衰敗,來自人心之墮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淪,釜底抽薪之計,即須從「怡情養(yǎng)性」做起,亦即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之外,別有更高層次的企求。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關s而獨立的,它與實際人生有距離,但與「整個人生」卻無隔閡,倘若我們於看待人生世相時,皆抽離了「美」的成分,實不知情何以堪,因為,在面對實際生活層面時,我們必須受制於環(huán)境,使心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靈活動中,我們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將自己的人生藝術化,則生命亦當是妙趣無窮的,在個人有限的時空領域當中,盡情揮灑、馳騁,直達創(chuàng)造力的極致,藝術化的人生當是不斷地自我創(chuàng)造及自我欣賞,驚心動魄是美,細@婉轉是美,圓滿是美,缺憾何嘗不是美?至此虔誠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謝上蒼賜與這難得的,生而為人的福分,讓自己有幸領受這天地無私的深情撫慰!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觀的,美是言論不一的。每個人的人生經驗不同所以對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就如城市人長久呆在鋼鐵叢林中,覺得壓抑郁悶,之所以田園風光的美麗誘-惑成為了新興的消遣和時尚追求;而農村人常年和綠地青山為伴覺得平淡無聊,對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現(xiàn)了農民進城的風潮。事實上這兩個環(huán)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變的,在變換的是我們的心態(tài)。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五

“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頭向前,也當時不時停下來,慢慢走,欣賞路兩邊的風景”,因橋梁而入美學,朱光潛老先生的《談美》,當為小玄子的美學第一課。

01、緣起

最先知道朱光潛作為美學家是在高中教室的圖書角,教語文的班主任是美學碩士,在教室的窗臺上開辟了圖書角,放置了中外文學(美學)書籍,其中就有朱的著作(具體是哪一本記不清了)。最先注意到《談美》這本書,也是因了朱光潛先生的名號,這本書是先生于1932年(時年35歲,算是人生早期階段)著作的一部談論美學的書籍,書不算厚,197頁,其中講述了中國的古典美,又引用西方美學家的觀點談鑒賞美,讀來不像一般哲學書那般苦澀難懂,也不像一般美學書張口閉口引經據典,非要有厚實的文學基礎才能讀得順心遂意,《談美》這本書就像作者在序言中所說,以一種跟小輩人談話的方式進行,作者說在著書前不需動輒讀十幾本參考書,就以最平常的語言和聊天的方式來聽談論生活中的美,文學中的美,讓從未接觸過理論美學的工科生深深沉浸其中,驚喜于先生的文筆和當中所蘊含的思想。

02、轉合

拿到這本書,打開目錄便被序列一到十五的標題驚艷到了,其中有談論對審美三種不同態(tài)度篇樸實如“我們對于一顆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也有談論美感和聯(lián)想且自帶意境的詩句“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也有談論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關系篇目的“依樣畫葫蘆”。不同于理科課本中純屬解釋概念的標題,用樸實命題、古詩、經典名句、俗語做標題,參差不齊的表述形式,視覺上本身就形成了一種美感,借他語以言己意,又是一美!首先要想用他人之語表己之思想,你得理解到他人之語的深刻含義,他人通過這段語言想表達出自己什么樣的思想,之后你要用自己的情感去理解他人的思想,再將其融為一體并以一種大眾認可為美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這不就是最簡單的一種美的形成過程嗎?(對標題美的初步看法)

對于書中的觀點我不是都認可,只針對其中感興趣的幾點,談論一下我的看法,簡單做一下筆記。第一篇談論對美三種態(tài)度的末尾的一句話,讓我很受觸動,寫的很有文采,朱自清作的序中也曾提到這句,下面我們簡單來看看這句話。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步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步幾點星光去照耀和那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

這里看起來很有意思,漆黑的天空代指世間一切未知的混沌狀態(tài),把思想家對于世界的看法和藝術家基于世界現(xiàn)實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看做幾點星光,比喻很是貼切,也說明了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是那一點點,后面又說珍惜這些星光,自己也要去散布星光,這種發(fā)掘未知的貢獻精神是我們應當去學習的。但這結論未免又有些絕對,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概念是否有些縮小化,有以偏概全的嫌疑,或許一切可欣賞可表達者皆可稱為思想家和藝術家。

我們對美的追求古已有之。原始先民用于做飯的炊具,其上面的花紋令今人都嘆為觀止。炊具滿足了為人的基本生存需求提供了輔助,但花紋卻不是必須的,沒有花紋也并不影響人的生存,是否從這一表現(xiàn)中看到原始人對美的追求?按照書中的觀點,這種美是最基礎的物質美,是不需要系列復雜的情感和方法。如果從另一個角度想,先民們看到了美麗的花紋并將其內化使心情愉悅,產生了對這些飾有花紋陶罐的喜歡,由物之美上升到內心情感的愉悅喜愛,或許這已經不是最基礎的物質美了吧。

接著先生在第一章談論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其實是人對美的三種態(tài)度,古松是美的載體,單純的談美未免讓人覺得空泛,古松給了美以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美又是古松的表觀顯現(xiàn),就像我們的這門課,我們要學結構美學,而橋梁就是載體,我們要在不同的橋梁中去欣賞結構美學?;氐轿闹校髡咭阅旧?、植物學家和畫家三種人來表述人在不同狀況下對這棵古松的三種態(tài)度,用以表現(xiàn)美的實用性、科學性和藝術性,而不能單純理解為這三種人只能按照自己的職業(yè)思維去看這顆古松,如果非要這般解釋也未免太過于武斷。三種人劃分只是以他們的職業(yè)為依據,但除去職業(yè)外,他們都是一個個體,可以欣賞美的個體,木商在思考這顆古松的價值時未必不會考慮到古松的蒼勁挺拔,未必不知道樹的根枝丫等結構,只是每個人由于自己的生活經驗,在看到一個事物發(fā)表意見時最容易從自己生活中得到的先驗知識出發(fā)。如果給定美的話題,讓上述的三種人談論這顆古松,三人的看法未必可見高低。這里我想說,每個人都有欣賞美的眼睛,只是生活的經驗讓人容易從接近當前生活狀態(tài)的角度出發(fā),而藝術家恰好是從事藝術審美的工作,他的出發(fā)點較之于他人距離美便近了很多。

第一章篇末,先生提到“許多轟轟烈烈的英雄和每人都過去了,許多轟轟烈烈的成功和失敗也都過去了,只有藝術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有列舉曹孟德和秦始皇的例子加以說明,其實我是不大認同他的觀點的。曹明德和秦始皇是歷史上真人真事,是人便會有生死,是事便會有始末,歷史的流轉和朝代的更迭使之然。而先生所說的藝術作品則是他們形象和精神的載體,他們肉體早已化為碳水盡歸自然,而他們的事跡流傳千古給無數(shù)人以激勵和警醒,當朝子民的記載讓他們的事跡得以讓千百年后的我們知曉,感受曹孟德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的豪邁氣勢,感受秦始皇一統(tǒng)六國、始制文字、統(tǒng)一度量衡時的雄心與壯志。此般情景因被人記錄而成為“藝術”,我們今人看到再根據自己的經驗想象那年那人那景,借彼之言抒自己的情感,我們便感到了美。所以我們能單純把此段要描述的藝術和歷史割裂開來看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論述了“藝術是主觀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經過幾分客觀化”,以此說明藝術和實際人生是有距離的。對于前面的觀點我從未涉足,但對后面藝術和人生的距離有幾點簡單的看法。拿生活中的例子來看,人們經常會喜歡影視作品中扮演“好人”的演員,而討厭其中扮演壞人的演員,這個現(xiàn)象帶有一點移情作用,演員刻畫人物形象很到位,因此我們便將對角色的情感帶入到演員本身,像是藝術對生活的外延。但也有新聞報道觀眾因對扮演壞人角色深惡痛疾而上升到對演員的人身攻擊,這種行為本身已經超出了藝術的范疇,藝術的美已經被生活的帶入所破壞。演員刻畫壞人的形象深入骨髓,說明演員的表演功力深厚,我們欣賞“壞人”的表現(xiàn)來感受表演的魅力,這是一種美的體驗,但當我們把藝術現(xiàn)實生活化后,藝術與現(xiàn)實不再有距離,藝術便被現(xiàn)實生活的基本生存需求和不受控的情感趕出了美的世界。

03、終

讀朱先生的《談美》,給我最大的感受是驚奇。在枯燥的理工科學習中偶爾體驗一下文人墨客的情懷,感受詩詞歌賦中的風花雪月,以第三視覺去看哲人的爭辯,豈不妙哉?記得有一章中寫藝術的移情于景,寫到王昌齡的《長信怨》,寫到“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寫班婕妤團扇之用意,寫王昌齡又用團扇之意,讀完這一章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初中語文老師費九牛二虎之力給你講象征講抽象,撐著腦袋聽到頭暈暈也沒能明白什么是象征什么是抽象,讀完這段文字,便有“原來是這個樣子啊”的感嘆!不求一本書能讀懂美學,看透美的哲理,但希望能以這本書為起點,拓展自己的閱讀范圍和眼界,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體驗書中所寫美學的魅力,讓生活變得不再僅僅是柴米油鹽那么簡單,即使是僅僅有柴米油鹽也可以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深度,應書中最后一章先生的提議,人生莫要大汗淋漓埋頭向前,也當時不時停下來,慢慢走,欣賞路兩邊的風景!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六

《談美》一書凡十三封信,既有關于美學理論的論述,比如馬列主義美學體系、美與美感、形象思維等;也有就具體的美學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典型環(huán)境與典型性格問題、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問題、悲劇性與戲劇性等;同時還總結自己切身的體會,對某些錯誤思想和觀點進行批判,比如號召大家沖破人性論、人道主義和人情味等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中的禁區(qū),等等。

說是清理過去的美學言論,其實最首要的是表明一種新的認識,強調自己新的思維的突破。朱光潛在文中說:“解放后,特別是五十年代全國范圍的美學批判和討論中,我才開始認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而逐漸認識到自己過去的一些美學觀點的錯誤?!边@本《談美》的產生由來,也就是他在這些年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對美學上一些關鍵問題提出自己新的認識。朱光潛深刻地認識到,學習和研究美學,一定要把學習馬列主義經典著作放在首位,反復強調說“研究美學如果不弄懂馬克思主義,那就會走入死胡同”。在他看來,馬列主義不但給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且其本身也有一套完整的美學體系;因為以往的美學大師,每一個人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美學體系的`,只不過是唯心的還是唯物的,形而上學的還是辯證的問題。就馬克思來說,其美學體系作為哲學這個大體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樣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以及這里生發(fā)出來的認識來自于實踐的基本觀點。

朱光潛在認真研讀馬列主義經典原著的基礎上,理解和吸收馬列主義美學思想和理論體系,提出自己的“物甲物乙”說,也即是“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tǒng)一”的觀點。這個觀點體現(xiàn)在,在以后關于美學的論述中,朱光潛一直恪守馬列主義,并以此來規(guī)范自己的美學體系。

在《談美》中,還有的是關于美學具體問題的論述,以及提出沖破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研究中的禁區(qū),這對于我們初學美學、開始接近美學的青年更具有解決實際問題、排除疑惑的重要作用。比如朱光潛認為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區(qū)分,作為文藝流派和作為創(chuàng)作方法,是應該分別清楚的;但是同時,注意到我們在欣賞文藝作品的時候,是沒有必要機械地給某個作家或具體作品貼上現(xiàn)實主義或是浪漫主義的標簽,他非常贊同前蘇聯(lián)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大師高爾基這樣一句話:“在偉大的藝術家們身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時常好像是結合在一起的。”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再比如,朱光潛結合自己的切身的經歷,特別是我們的美學研究在“文革”中收到極大的破壞和干擾,在文中發(fā)出振聾發(fā)聵的號召:“讓我們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器,一起來沖破禁區(qū)吧。”具體說來,要沖破的禁區(qū)包括哪些呢?就是“人性論”、“人道主義”、“人情味”以及“共同美感”等等這些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劃定為禁區(qū),被認為是作品中不能表現(xiàn)、研究中給予否定的。我們突破禁區(qū),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要表現(xiàn)它,研究中要有足夠的重視,充分討論。

朱光潛的《談美》就是這樣一本書,在同我們聊天的過程中給予我們美的啟示,逐步的認識美,理解美的問題,掌握美的體系。正如他幾十年前創(chuàng)作《談美——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一樣,不是掉書袋的,而信手所致,拿來談談;在親身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美學、理解美學,而不是空洞的來談論美學大理論。

《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創(chuàng)造與格律》借用寫詩詞必須受格律約束的道理,說明藝術的前規(guī)大半是先由自然律變而為規(guī)范律,再由規(guī)范律變而為死板的形式。第一流藝術家大半都是從格律中做出來的,后來都做到脫化規(guī)律的境界。

《十三“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創(chuàng)造與模仿》因襲格律的技巧可以分為兩項說,一項是關于傳達的方法,一項是關于媒介的知識。傳達的方法在于練習和模仿,繪畫和作文均是如此。關于媒介的知識的學習就是利用過去的經驗,就是吸收已有文化,也就是模仿的一端。凡是藝術家都必須有一半是詩人,一般是匠人。他要有詩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妙悟來自性靈,手腕則可得于模仿。

《十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天才與靈感》遺傳和環(huán)境對于天才的影響非常重大,但是這只是一種本錢,個人還有努力的余地。靈感是突如其來,突然而去,不由自主的,它是在潛意識中醞釀成的情思猛然涌現(xiàn)于意識,是潛意識中的工作在意識中的收獲。

《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為廣義的藝術。所謂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就廣義說,善就是一種美,惡就是一種丑。不但善與美是一體的,真與美也并沒有隔閡。

縱觀全書,先生博學多才的本事已經領教過了,無論是古典詩詞、傳說典故,還是藝術流派都信手拈來。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十、十一、十二章,因為先生系統(tǒng)地闡述創(chuàng)造與想象、情感、格律的關系時竟然把王昌齡的小詩《長信怨》:“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優(yōu)帶昭陽日影來?!狈治龅昧钊藝@為觀止:王昌齡使用接近聯(lián)想寫到“團扇”,“寒鴉”是擬人的手法隱喻趙飛燕,“昭陽日影”象征皇帝的恩寵,長信宮四周的許多事物之中只有帶昭陽日影的寒鴉可以和棄婦的情懷相照映,只有它才可以顯出一種“怨”的情境?!堕L信怨》前兩句拆開來看本很平凡,精彩全在后兩句,但是如果沒有前兩句所描寫的榮華冷落的情境,便顯不出后兩句的精彩。《長信怨》的意象是王昌齡的獨創(chuàng),但是“七絕”這種格律卻不是他的特創(chuàng),他以前和以后也有許多詩人用它。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七

這本書是朱光潛先生解放前出版的《談美》的修訂版,重新編排,也加入了一些章節(jié)。原版的《談美》我從圖書館借回來,已經讀過兩次了,也都相應做了筆記。這次,我是自己買了一本回來,因為我覺得它值得收藏,值得常讀。

內容提要:

卷一,無言之美。主要論述了美的“來源”。

卷二,美學妙語。從多角度對比分析美的本質。其中提到很多美學大師的一些理論,并對其進行了批判。

卷三,美的境界。這一卷主要著重于詩歌的欣賞。這是《談美》里所沒有的。

卷四,美學散步。這一卷的內容很散,應該是朱光潛先生的一些短文的集合。

我的感悟:

“人生的藝術化”是朱光潛先生的目標。在第一次閱讀時我就想到,藝術化的人生是一個高層次的精神層面的人生了,與神很近。我讀這本書,主要是想陶冶一下情操,也開拓一下視野。我覺得,人生除了熱血、奮斗、親情愛情友情、成就等的這些目的性比較強的活動,應該還有另外一些。例如消遣。當下社會,人們都吃飽穿暖了,所以娛樂行業(yè)很發(fā)達。那是一種消遣。藝術欣賞也算是一種吧,可能這么說有點不太負責任。起碼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消遣,它要有深意得多。

anyway,我們都是想自己的生活過得更好。所以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一種愉悅的體驗,也教會了我怎樣在平常生活中體驗更多的愉悅。就這樣。藝術化的人生,還是算了吧,對我來說太遙遠。

讀書筆記:

a、藝術美不就是自然美,研究美不能像研究紅色一樣,專門在物本身著眼,同時還要著重觀賞者在所觀賞物中所見到的價值。

c、我們的學說否認創(chuàng)造和欣賞有根本上的差異。創(chuàng)造之中都寓有欣賞,欣賞之中都寓有創(chuàng)造。

d、有審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

e、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shù)木嚯x之外去看。

f、“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

g、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于實際要求的滿足。

h、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它是心物婚媾后所產生的嬰兒。

i、美的欣賞極似“柏拉圖式的戀愛”,所謂“柏拉圖式的戀愛”對于所愛者也只是無所為而為的欣賞,不帶占有欲。

j、文化漸進,三種藝術分立,音樂專取聲音為媒介,趨重和諧;舞蹈專取肢體形式為媒介,趨重姿態(tài);詩歌專取語言為媒介,趨重意義。三者雖分立,節(jié)奏仍然是共同的要素,所以它們的關系常在藕斷絲連。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八

本書作者朱光潛,字孟實,《談美》讀后感。他90歲生涯的大部分都貢獻給了中國的美學事業(yè),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稱為“美學老人”。

朱光潛的《談美》寫于1932年,由著名的開明書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寫過一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用書信的形式,漫談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問題,發(fā)人思考,指點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成為重印了30多次的暢銷書。但這本書主要談的是人生修養(yǎng),還沒有充分展示朱光潛的美學思想。于是,作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潛以“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寫作了這本《談美》。

作者是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寫這本不厚的小冊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讀了這本書后同樣受益匪淺。

美是聯(lián)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并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tài)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lián)想到綠羅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聯(lián)想到金錢,并不是所有的聯(lián)想,都是美的。純粹的美,永遠是一種“專注”,離開了專注,就已經離開了美了。

講解了基本的美學觀念之后,作者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象、創(chuàng)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告訴我們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

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指出:“詩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xié),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耙庀蟆笔侵旃鉂撁缹W理論的重要概念,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情感的統(tǒng)帥,想象也許會雜亂紛紜,有了情感的主導,則綱舉目張,“意”與“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說:“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蔽艺J為確實如此,通過他的講解,我真正認識了美,欣賞了美,發(fā)現(xiàn)了美。他的見解也的確“人性化”。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p>

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guī)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xiàn)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一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二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三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美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造美和發(fā)現(xiàn)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四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的性質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于美的錯誤意識。五美與生理狀態(tài)的內在聯(lián)系,并認為美的文藝作品中應有思想性的滲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從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六現(xiàn)實主義從客觀出發(fā),而浪漫主義從主觀出發(fā),并據此認為我們不能容忍一個人因一點小過錯而失敗,從而產生出悲劇感,驚恐和哀憐是悲劇的情感基礎,悲劇更為本質,好的喜劇作品中一定有悲劇性。七崇高是我們由壓抑而產生的,它是由恐懼轉為振奮的,并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自尊或愉悅。崇高側重于對立和沖突,而秀美側重于平衡和和諧。13封信,行云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tài)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九

朱光潛早年學過中文,讀過教育學、心理學,當過中學教員,然后在多所大學任教。在《談美書簡》的第一篇中寫道:解放前幾十年中我一直在東奔西竄,學了一些對美學用處不大的學科?!瓕W過英、意、德、法幾個流派的符號邏輯,……費過不少精力研究過變態(tài)心理學和精神病治療,……讀過不少佛典,認真研讀過“成唯識論”,還看了一些醫(yī)學和談碑帖的書,可謂夠“雜”了?!J真地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陸游說:“功夫在詩外”,我想朱光潛的美學成就與他學得“雜”,學貫中西是分不開的.,應該對我們做其他的學問有所啟發(fā)。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

作為一個美學家,作為一部談美的書,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一書專心談了美感態(tài)度,對美感態(tài)度作了深入淺出的闡發(fā)。

朱光潛在書中,把人生態(tài)度分為三種: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實用態(tài)度求的是善,科學態(tài)度求的是真,美感態(tài)度求的是美。于是,真、善、美構成一個完整的人生。文章層層遞進,從人們看待事物的三種不同態(tài)度到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讓我們知道美從哪里來,究竟什么是美感,明白了什么是美感之后進而討論美本身,在“美究竟是什么”的討論中讓我們明白美和自然的關系,讓我們明白了欣賞的道理,朱先生于是換一個方向從討論創(chuàng)造入手,讓我們明白創(chuàng)造本身以及與情感、格律、模仿的關系,進而明白美的特點。該書滲透了朱先生對藝術與人生關系的深刻體悟。正如書中文字:“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也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愈豐富,生活也愈美滿,所謂人生的藝術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在當今義務教育階段,一切學習都應該自美的體會開始,美育的有效途徑是培養(yǎng)美感的敏銳度,真正的任務在于激發(fā)學生審美能力,形成一種判斷力。正如朱光潛的人生觀:人生的藝術化。人生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廣義的藝術。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下面我們來欣賞一幅西方的美術作品——《向日葵》。

這是荷蘭畫家凡高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飽滿而純凈的黃色調,展示了畫家內心似乎永遠沸騰著的熱情與活力,那一團團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僅散發(fā)著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現(xiàn)出畫家對生活的熱烈渴望與頑強追求,那一塊塊灼熱的黃色,不僅融集著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著畫家對生命的盡情體驗與永久激動。畫中的向日葵不是自然的真實寫照,而是畫家生命和精神的自我流露,是他以火一般的熱情為生活高唱的贊歌。

我們在觀看此畫時,無不為那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而感應,心靈為之震顫,激情也噴薄而出,無不躍躍欲試,共同融入到凡高豐富的主觀感情中去??傊?凡高筆下的向日葵不僅僅是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一

朱光潛(1897—1986),安徽銅城人,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我國現(xiàn)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悲劇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給青年的二十封信》、《談修養(yǎng)》、《談美》、《詩論》、《談文學》等。

作者在此段中談及人對事物的不同態(tài)度,或者說每個人的出發(fā)點不同,其觀察事物的立足點就不同,同樣的事物在不同心態(tài)的人的心理或視覺上都會有其獨特的反應。一棵古松,木材商是商業(yè)的心態(tài)去看,科學家是研究的心態(tài)去看,而畫家用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里映襯了三種效果,只有畫家不是從“用”的角度去看,而是如朱先生講的:“無為而為”的欣賞眼光去看,欣賞的同時也賦予了其畫家內心世界對古松的完美概念。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tài)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么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凈化人們的思想。

再次引用朱先生的話:“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

俗語講:“距離產生美”。其實朱先生在此明確的指出了藝術和生活的距離。真實世界籠罩了霧、雪或雨就容易給人們另外一種聯(lián)想,其狀態(tài)使真實世界同你我之間產生了距離,因而有了古往今來的詩情畫意等及賦美感的意境。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應該也是其中道理。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

不同藝術各有其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如同京劇有唱、念、坐、打。相聲有說、學、逗、唱。等其有規(guī)矩的表演方式,是經過人們多年在舞臺上磨礪總結出的表演形式,而這些形式是經過人們運用藝術規(guī)律如夸張、變形等方式,拉開同實際生活的距離,而其內容又不脫離生活。

人們對于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感和神秘感,容易從實際生活中的利害關系出發(fā)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鮮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離感就容易產生美感,這也如同《圍城》般的效果,我看你的好,你看我的好,無非是因為有距離,有神秘感而迸發(fā)出美感,使人向往。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個段落里朱先生引用《莊子。秋水》里的一個小故事說明了人的美感經驗的道理,即:美感經驗即是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態(tài)的往復回流。人的認知有時是伴隨人的主觀情趣來判斷事物的。那么這種主觀的情趣對事物進行判斷就是“移情作用”,把自己的喜怒哀樂等情緒映射到身邊的事物中去。這種移情作用是同美感經驗息息相關的。如同朱先生講到在欣賞古松時,除卻古松的外形引起的造型美感還有個人對古松的內心欣賞情趣也會使古松的美感里含有欣賞者的個人認知經驗在里面,這也是人們看到某某事物時會說:我認為如何如何,等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其實人們在對事物賦予個人的某種情趣的定義同時人們也在不經意中模仿著事物本身的一些屬性。也就是說人的美感經驗不是單獨的由事物本身或人的主觀情趣獨立產生,因為事物的物理屬性,因為人的移情作用,兩種屬性的結合造就了人的美感經驗。這就是宇宙的'人情化所在吧。

其實美感和快感無時無刻都沖斥于我們的生活當中,但究其出發(fā)點就又產生了前面朱先生講的不同態(tài)度的問題。美感不是實用主義,是不帶有功利心態(tài)的心理活動,而快感是處于實際應用的目的。如同口渴了喝了水就會產生快感,要解手排泄了也會產生快感,但這些都不會有美感。雕像和英國姑娘一個是雕塑藝術品一個是活生生的人,如果單從實用角度出發(fā)那還是英國姑娘比雕塑似乎更有用。在這里朱先生告訴我們明確美感和快感的不同,對于美的欣賞要不帶功利和實用的心態(tài)去看去理解。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二

很多人忙于追求文學,追求繪畫,追求創(chuàng)作,但無論是哪方面的藝術創(chuàng)作, 最不該忘卻的就是對于美學的研究了。朱光潛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的美學研究者,他的書對于美學的研究可讀性是很大的。

他所談及的無言之美,正是脫俗的心境,是一種沉默之美。很多事物,當你用語言抑或是聲音打破了這沉寂,就會破壞了這份兒美感,國人講究的意也就是此意吧。與其流露,不如稍有含蓄,與其吐肚子把一切都說出來, 不如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換句話說,說出來的越少,留著不說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在影視作品中,就莫過于談及影視作品的留白。開放式的結局,留給觀眾無盡的心里蒙太奇,讓他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自己去彌補影像的空白。我喜歡留白。

美感又在于殘缺,現(xiàn)實變得盡善盡美了,我們的奮斗從何而來?我們的驕傲又從何而來?人生最可樂的莫過于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的快慰。

藝術與實際人生的關系是怎樣的?朱光潛說,藝術本來是彌補人生和自然缺陷的。但藝術又與實際人生有著距離。物與人關系也是非常美妙的。

朱光潛從快感與美感,創(chuàng)造與感情,天才與靈感,創(chuàng)造與格律以及人生的藝術化等多方面來論述美的所在。語言通俗,也在無形中以談話的形式向讀者表述自己的美學觀點。

讀美學類的書,給人注入了新的鑒賞能力,起碼不至于在這商品泛濫,各種文化泛濫的年代迷失了自己尋找藝術的方向。

朱光潛談美讀后感篇十三

本書作者朱光潛,字孟實,《談美》讀書筆記。他90歲生涯的大部分都貢獻給了中國的美學事業(yè),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稱為“美學老人”。

朱光潛的《談美》寫于1932年,由著名的開明書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寫過一本《給青年的十二封信》, 用書信的形式,漫談文藝、美學、哲學、道德、政治等問題,發(fā)人思考,指點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響,成為重印了30多次的暢銷書。但這本書主要談的是人生修養(yǎng),還沒有充分展示朱光潛的美學思想。于是,作為《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潛以“給青年的第十三封信”為副標題,寫作了這本《談美》。

作者是懷著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來寫這本不厚的小冊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話的語言把高深的美學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引人入勝,從而起到了凈化讀者心靈、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讀了這本書后同樣受益匪淺。

美是聯(lián)想所產生的嗎?作者借用牛希濟的兩句詞“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指出“許多通常被認為美感的經驗其實并非美感”,而是“實際人的態(tài)度,在藝術本身以外求它的價值”。由萋萋芳草,聯(lián)想到綠羅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聯(lián)想到金錢,并不是所有的聯(lián)想,都是美的。純粹的美,永遠是一種“專注”,離開了專注,就已經離開了美了。

講解了基本的美學觀念之后,作者又進一步跟我們談了藝術與游戲、藝術與想象、創(chuàng)造、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告訴我們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

藝術創(chuàng)造除了想象之外,還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圖《詩品》中的一句話“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指出:“詩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綜合的要素,許多本來不相關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調協(xié),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機體”。“意象”是朱光潛美學理論的重要概念,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沒有情感的統(tǒng)帥,想象也許會雜亂紛紜,有了情感的主導,則綱舉目張,“意”與“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說:“孟實先生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這種‘宏觀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值得學者深思。文藝理論當有以觀其會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會有真知灼見的?!蔽艺J為確實如此,通過他的講解,我真正認識了美,欣賞了美,發(fā)現(xiàn)了美。他的見解也的確“人性化”。

學術界有人指出:“朱光潛對美學的理解可以說是非常之深,他對西方美學的介紹,在《談美》中已經達到了一代大師的化境?!?/p>

生在83歲高齡寫給青年的美學入門讀物《談美書簡》。朱光潛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代表人物,是開拓者和創(chuàng)新者,在美學領域是全國的權威,他主張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tǒng)一。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闡明了美和美感的規(guī)律、美范疇等一系列問題。在前言中,朱光潛告訴我們怎樣學美學,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在于,他對我們人生觀的引導,如在前言中朱光潛寫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入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驗更有益”……這些都呈現(xiàn)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通篇讀來,其中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觀點比比皆是,現(xiàn)在簡要歸納輯錄如下:一人是審美的主體,人在改造客觀世界時也改造了人本身,人在審美中具有最高的意義,美離不開人。二學習美學的方法應是:在應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的同時,應多結合其他流派的觀點考察美學。三藝術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在審美中,人有意識的依據美的規(guī)律來創(chuàng)造美和發(fā)現(xiàn)美,所以,美也是一種生產勞動。四美是有階級性的,但同時,美更本質的性質是人性,階級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這及時的更正了人們關于美的錯誤意識。五美與生理狀態(tài)的內在聯(lián)系,并認為美的文藝作品中應有思想性的滲透,但不是直接,而是間接從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六現(xiàn)實主義從客觀出發(fā),而浪漫主義從主觀出發(fā),并據此認為我們不能容忍一個人因一點小過錯而失敗,從而產生出悲劇感,驚恐和哀憐是悲劇的情感基礎,悲劇更為本質,好的喜劇作品中一定有悲劇性。 七崇高是我們由壓抑而產生的,它是由恐懼轉為振奮的,并在其中體會到一種自尊或愉悅。崇高側重于對立和沖突,而秀美側重于平衡和和諧。 13封信,行云流水,讀來渾然天成,卻使我對美學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認識。每一封信都是那么親切自然,知識在這種脈脈溫情的態(tài)度中傳達出來,其間沒有美學中那種概念的堆砌,卻使人們對美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美麗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每個人多應讀一讀這13封信。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5344748.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