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墒亲x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死場讀后感篇一
蕭紅在序里說,這篇文字給“你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而我,在這個寒冷的冬夜里,燈光下,任手指在被窩外面凍得僵冷,也無法堅強著對她的文字無動于衷。
對于那遙遠的農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許東北和南方有著一片不一樣的天空吧。只是同樣的落后,同樣的樸素,同樣的貧窮仿佛一股暖風,直吹進心里,感覺到親切的來自土壤的芬芳,遙遙遠遠的,仿佛記憶,在異鄉(xiāng)的城市里若隱若現(xiàn)。
不知道為什么,今年南方的春天,由于連日的雨,潮濕、陰冷得出乎意料。也許冷洌的不是蕭紅的文字,而是生與死的輕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魯迅)”,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繪著世間的悲歡,力透紙背。
“欲織繁花為錦繡,已傷凍雨過清明”(聶紺弩)。在新年到來之前,我敲下這些拼湊的文字,算是為蕭紅默哀。蕭紅說自己“是《紅樓夢》里的人”,于是,只好“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
關于喜歡蕭紅的文字,也由別人寫去吧!
生死場讀后感篇二
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都認為“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我并不完全贊同這個觀點,但細細想來這句話也不無道理。
這些觀點似乎有些悲觀,但在許多文學作品乃至身邊的例子中我們都能找到原型。
看完《生死場》,有很多感觸,而最讓我吃驚的是里面對愛情悲劇的描寫。金枝和成業(yè)相愛了——熱戀當中,金枝摘柿子心不在焉,把又青又小的柿子摘了一筐;不顧一切地去河沿與心上人見面,并沖動地發(fā)生了關系(這給后面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成業(yè)充滿激情與活力,給這個春意萌動的女子最渴求的溫存,執(zhí)意要提親,不顧重重阻撓。而在他們終于沖破束縛走到了一起之后,悲劇才慢慢醞釀。由于物質上的貧窮,生活上的窘迫,原來如膠似漆的戀人已變得冷淡而麻木——成業(yè)回家經(jīng)常和妻子吵架,抱怨自己還要養(yǎng)著這母子;金枝問丈夫為什么這么晚才回來,他睡而不答,金枝以為說錯了話要挨打;悲劇達到高潮是成業(yè)煩于孩子的哭鬧,一氣之下親手摔死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俗話說“虎毒不食子”,而成業(yè)的這一舉動實在讓人震驚,他與金枝之間已沒有愛情可言,婚姻就這樣走到了盡頭,一時的沖動釀成了悲劇的結尾。
而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就看看我們的身邊,當今的快餐愛情與閃婚現(xiàn)象,離婚率的提高,都反映出現(xiàn)代人愛情觀與婚姻觀的誤區(qū)。愛情走向婚姻本是美好的,為什么總是有不幸的結局?一言以蔽之——“貧賤夫妻百事哀”。
總之從愛情到婚姻像是從仙境回到了人間,從理想回到了現(xiàn)實。如何讓我們不受傷害,至少是少受傷害——我們要三思而后行,用理智的頭腦去去尋覓人生的另一片風景;切忌過于沉溺其中,無法自拔,要知道沖動的抉擇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愛情是不期而至的,不用過分追求,緣分到了自然會水到渠成。
席慕容說:友誼像花香,越淡才越持久。而愛情和婚姻有何嘗不是呢?若即若離的感覺,充滿思念的別離,有可能也會淺吟低唱“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也會乘著月光流照在遠方人的身旁?;橐鍪菒矍榈膲災?,而儈子手正是我們自己!我只想對現(xiàn)在的年輕人說一句——沖動的愛情不會結出幸福的果實,而會受到命運的懲罰。
生死場讀后感篇三
蕭紅在序里說,這篇文字給“你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而我,在這個料峭的春夜里,燈光下,任手指在被窩外面凍得僵冷,也無法堅強著對她的文字無動于衷。
對于那遙遠的農村,是陌生而熟悉的,也許東北和南方有著一片不一樣的天空吧。只是同樣的落后,同樣的樸素,同樣的貧窮仿佛一股暖風,直吹進心里,感覺到親切的來自土壤的芬芳,遙遙遠遠的,仿佛記憶,在異鄉(xiāng)的城市里若隱若現(xiàn)。
“欲織繁花為錦繡,已傷凍雨過清明”(聶紺弩)。在清明節(jié)未到來之前,我敲下這些拼湊的文字,算是為蕭紅默哀。蕭紅說自己“是《紅樓夢》里的人”,于是,只好“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
更多關于喜歡蕭紅的文字,也由別人寫去吧!
生死場讀后感篇四
現(xiàn)在的安逸,讓我們早已忘卻了掙扎。
這是個時代的洪流。我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平凡普通,但是生活是溫馨美好的。父母的陪伴和老師的教育,生活和學校是相連的,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成長的?,F(xiàn)在是和平時代,國家重視科技和教育,沒有戰(zhàn)爭,沒有動亂,我們就這樣活著,渺小平凡。
有陽光的地方,就會有陰影,這是無法避免的。許多富者,揮霍著金錢,不知世上還有許多人需要幫助,找不到讓生命更有意義的方式。太多的父母溺愛孩子,對孩子的關愛和保護就是漂亮昂貴的衣服和大量的零花錢,早已為孩子鋪好了人生之路,然而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人,卻……這不知是幸福還是更深切的悲哀。
其實,我很想活在上個世紀,那個動蕩的社會中。相對于教室里的學習,從5歲到25歲安逸本分的學習,書中那不幸的時代,似乎更能爆發(fā)出一個人的民族之氣。那時的人無疑是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那些受地主壓迫的貧苦農民,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地辛苦干活,還要忍受饑渴和疾病的煎熬,在那種條件下,他們掙扎德活著。我無法想象那樣的環(huán)境中,想要活下來,是要忍受怎樣的艱難與心酸,一顆怎樣的心才能承受,要有怎樣的頑強性格才能適應,那時的他們與現(xiàn)在的我們是怎么也聯(lián)系不到一塊的。想到自己總是因一點不順心就亂發(fā)脾氣,遇到點苦,就受不了要流淚,依賴著父母,不知生活的不易,我感到很慚愧。隔了不過百年,世界徹底變了樣,那人呢?我們血脈傳承中,不知骨子里還有幾分先輩的血性。
那時的中國也是在水深火熱中,科技武器才是那時的王道,而中國無疑成了弱者。連個小小的日本都想吞下中國。當然,有壓迫就有反抗,不當王國奴,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這樣的豪情熱血,無數(shù)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用自己生命保衛(wèi)著國家的尊嚴。不是在沉默中死去,就是在沉默中爆發(fā)。那些不愿做奴隸的中國人都一個個站了起來,扛起了保家衛(wèi)國的重責,那些在茫茫黑夜中的苦難的人,組織著一切,是如此悲壯又義無反顧。甚至連那個膽小怕事的二里半最終也受不了日本人的暴虐,他也要反抗,而加入了義勇軍。
那樣的先輩是值得我們敬重的,記住他們吧。他們在生與死之中掙扎,上演著悲壯的人生。在那時,死并不難,而要在壓迫中亡國后還能勇敢的反抗并要活下去,那是何其艱難不易,他們有著那樣頑強的生命力,我想更重要的,一定是那堅強的心和那火熱的血!
在那時,女子的地位是低下的,那時的女人并沒有像現(xiàn)在一樣獨立自主平等的地位,她們受社會的約束,注定一生要靠丈夫。那個金枝,有著自己的夢想和幸福,可她嫁了個粗暴的男人,于是注定了一生的悲慘。那樣可憐的女人在那時太多了,沒有幸福,沒有陽光,要忍受生活和心靈的雙重折磨與煎熬。那時,夢想與生活完完全全是兩回事,女子的夢想即使是簡單的,也猶如夏日的泡沫,如此短暫且易碎,而且是碎得徹底。如果她能活在現(xiàn)在,那么人生絕不相同。只要努力追求,幸福和夢想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赡鞘敲。钤谀莻€時代,我們只能是無奈的旁觀者。不同的時代,能造就不同的人生,我們該慶幸的,該感激的。
然而,活在當下的我們,在感慨之余,依舊不該忘記歷史,不能忘卻苦難,更不能忘記那生與死之間的掙扎!
生死場讀后感篇五
五一前看的書,現(xiàn)在已是七天過后了,但回憶起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情感內涵,還是不由的讓我的心為之一顫?;煦绲氖澜?,生死不過一場走馬觀花般的形式。
人與動物,生與死,是構筑全文的主脈絡。故事的開始,二里半和羅圈腿在麥場找丟失的羊,故事的最后,“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顛跌著顛跌著,遠了!模糊了!山岡和樹林,漸去漸遠。羊聲在遙遠處伴著老趙三茫然的嘶鳴?!保蛟?,二里半也在,可是從頭到尾是混沌著的。金枝和成業(yè)有著青春狂熱的愛,但也有著面對生活困惑的憤怒,小金枝被成業(yè)慘慘摔死。人性,這一刻是魔鬼;王婆的老馬因窮困,而不得已趕進城送去屠場,王婆為之傷心流淚。人性,這一刻是菩薩;月英是個漂亮的女子,活潑而有個性,可病患來襲,年輕的女子在隆冬中病死,沒有看望沒有喪禮,只有一樽棺材。人性,這一刻是冷漠;平兒和父親進城賣雞籠,收入可觀,家庭生活改善了不少,對于雞的住所,人們倒是慷慨解囊。人性,這一刻是熱情;村里的女人都忙著生產,而王婆卻服毒自殺了,縱使還沒死,但已經(jīng)被人們在棺材里準備入土。
人性,這一刻是冷漠無情。二里半在人們宣誓之后快要殺羊時沖沖回來,不知從何捉一只公雞來!只有他沒曾宣誓,對于國亡,他似乎沒什么傷心,他領著山羊,就回家去。人性,這一刻是深情厚意……人性?到底是什么?人們如同動物一般忙著生忙著死,人與動物似乎區(qū)別不大,甚至文章的大部分,人還不如動物來得貴重。人生就不過生死一場,可是混沌著人性落后的人的一生。從始至終,人間是沒有愛的,沒有人性的,是混沌的,那么這樣的世界,就只有生和死的概念了,不必拖泥帶水,百轉千回,只需呱呱墜地,一命嗚呼。
蕭紅的文字太深刻的,顯然我的只言片語,只能片面的看到一絲我的閱讀理解。但,不得不說,內心是受到巨大沖擊的。
最早讀《生死場》,驚異于蕭紅筆下的東北農村與沈從文湘西的天差地別——兩者的取材時間同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然而,只需以我的奶奶外婆們有關蘇北農村的"口述歷史"來核證,就知道生死場無疑更接近于真實。
曾經(jīng)讀過某文化人的評論說蕭紅一生都在抱怨別人抱怨社會,躲避生活的沉重;可惜了她文學上的天才,囿在了如許庸常的性格中。我想為她辯白的是,她的所謂"庸常的性格"其實與她文學上的天才相輔相成。她才華的本質正在于對人生痛苦的無比敏銳的感受力。擁有這樣的感受力,抱怨與躲避是必然的。我們不能苛求每個人都超凡入圣,像孔子那樣知其不可為而為或者如老杜般遍嘗艱辛后創(chuàng)造出一個宇宙般廣闊的詩歌世界與心靈世界。也許蕭紅無法制造多少"正能量",然而由她敏感脆弱的心靈傳遞給我們的卻是可貴的人生的真實,歷史的真實。而且,敏銳卻又秉筆直寫世間罪惡與苦痛的人,難道不已經(jīng)是少有的勇士?蕭紅,張愛玲,張純如,同屬此列。
生死場讀后感篇六
蕭紅的文字,仿佛像一幅素描的畫,沒有艷麗的色彩,簡簡單單,在深與淺的勾畫下臨摹出一幅幅讓人難以忘記的畫?!渡缊觥肪褪墙o人這樣的感覺,于不動聲色之中而刻骨銘心。
《生死場》以“九·一八”事變前后哈爾濱近郊一個村莊里的生活為背景,主要寫了三個家庭二里半與麻面婆、趙三與王婆以及金枝的生活變遷,從苦難到更加苦難。
同時還有與這些悲苦的農人一起天天忙著生,忙著死的各種動物,王婆的馬,二里半的羊,一樣的凄慘。
蕭紅的友人胡風在讀后記中寫到,《生死場》中的農民“蟻子似地生活著,糊糊涂涂的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種出糧食,養(yǎng)出畜類,勤勤苦苦地蠕動在自然的暴君和兩只腳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是那樣痛苦的生。
“赤身的女人,他一點不能爬動,她不能為生死再掙扎最后的一刻。”
“大肚子的女人,仍脹著肚皮,帶著滿身冷水無言地坐在那里。她幾乎一動不敢動,她仿佛是在父權下的孩子一般怕著她的男人。”
“受罪的女人,身邊若有洞,她將跳進去!身邊若有毒藥,她將吞下去!她仇視著一切。窗臺要被她踢翻。她愿意把自己的腿弄斷,宛如進了蒸籠,全身將被熱力所撕碎一般。”
對女人來說,生孩子如同一場刑罰,一種認命的刑罰,更無從說談何體面。
死,是樣凄涼的死。
“亂墳崗子是地主施舍給貧苦農民們死后的住宅。但活著的農民,常常被地主們驅逐,使他們提著包袱,提著小孩,從破房子走進更破的房子去。”
“亂墳崗子不知灑干多少悲慘的眼淚?永年悲慘地帶,連個烏鴉也不落下?!?/p>
可憐的金枝,孩子出生一個月,就被爹爹摔死了。小小的孩子在亂墳崗子睡在許多死人的中間,金枝三天后去看她,卻什么也看不到,早就被狗扯得什么也沒有了。
“墳場是死的城郭,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那都是唱奏著別離歌,陪伴著說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p>
而活著,又是慘淡、麻木而無情的活。
月英曾經(jīng)是打魚村最美麗的女人,“她是如此溫和,從不聽她高聲笑過,或是高聲吵嚷?!彼吧偷囊粚Χ嗲榈难劬?,每個人接觸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絨中那樣愉快和溫暖。”
后來,月英生了一場病,她身上的一切美好全部消失了。她病怏怏的整天坐在炕上,瘦骨嶙峋。他的丈夫嫌棄她,打罵她,每個晚上她都發(fā)出慘厲的哭聲。
王婆去看她,“借著火盆邊的火光細看,知道那是一些蛆蟲,她知道月英的'臀下是腐了,小蟲在那里活躍。月英的身體將變成小蟲的洞穴?!?/p>
在那樣的世界里,貧苦對人性的侵蝕十分嚴重,人的價值與情感幾乎被抹殺,成為被物化的存在。
當金枝在田間心不在焉而誤摘了青柿子時,一向關心她、愛護她的母親因為心疼柿子而罵她,踢打她。
“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愛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p>
“在鄉(xiāng)村,永久不曉得,永久體驗不到靈魂,只有物質來充實她們?!?/p>
蕭紅的文字讀上去冷冰冰的,一目十行,盡是痛苦,滿是凄涼。
“中秋節(jié)過去,田間變成殘敗的田間?!?/p>
“凄涼的陽光,曬著所有的禿樹?!?/p>
“深秋帶來的黃葉,趕走了夏季的蝴蝶。”
“老馬,老人,配著一片老的葉子,他們走在進城的大道?!?/p>
“深秋禿葉的樹,為了慘厲的風變,脫去了靈魂一般吹嘯著。”
“彎月如同彎刀刺上林端?!?/p>
......
蕭紅一生的經(jīng)歷坎坷,充滿不幸,所以她的文字總是投射著種種不幸。她總是不知不覺間把生命、生活寫得那樣疾苦,那樣透心涼。
不過,她講述的故事,在大面積的悲慘之中也總會有一絲絲讓人感動的希望。
就像趙三,當他年輕時他曾組織“鐮刀會”,反抗惡霸地主的加租。雖然鐮刀會還沒發(fā)揮作用,趙三就鋃鐺入獄,但終究他們也在試圖反抗。
當趙三成了老趙三,家國淪陷,趙三又盡己所能,努力救國。
“救國的日子就要來到。有血氣的人不肯當亡國奴,甘愿做日本刺刀下的屈死鬼?!?/p>
趙三的進步,代表著整個村人在進步。就連膽小懦弱的二里半,當“愛國軍從三家子經(jīng)過,張著黃色旗,旗上有紅字‘愛國軍’。”二里半用流淚的手,最后一刻摸著羊毛,也跟著去了。
比起其她女作家,蕭紅的作品思考性很強,總能不動聲色地將那個時代生與死的問題直白、徹底、清楚的講出來,讓人頓悟。
她的文字,比喻的功夫很厲害,讀起來生動形象,讓人詫異。
蕭紅不愧為民國才女,文學洛神。
生死場讀后感篇七
生了死,死了生。難怪蕭紅以生死場”為之命名。
九一八前的十年,九一八之后的東北農村,忙著生,忙著死——薄薄的一冊子存在之思。書本再現(xiàn)了歷史,一幕幕晃過眼前,我看到的是人處于極端狀況時退化成為原始的野獸,剩下的只是病態(tài)的靈魂,再也談不上高貴。
蒙昧之中生存著——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樣樣去做,完成了也就結束了,沒有一句為什么的疑問。在物質條件極度匱乏的時候,生存尚且來不及,顧著填飽肚子的求生本能完全淹沒了情感的追求,人性的光輝也成為一種遙遠的奢侈。
活著,不為什么,也許是為了繼續(xù)存在,也許只是為了抗拒那死的恐懼。在生與死之間,毫無理由的迷惘著掙扎著,沒有誰想過要自行了斷了那沒有意義的余生,茍且活著。
成業(yè)三番兩次的****了金枝,我看不見美麗的愛情,卻看見金枝像一只無助的羔羊,她是成業(yè)泄欲的生殖工具。在窘迫的生計面前,成業(yè)認為妻子和女兒是自己的累贅和負擔,竟然在怒氣之下把女兒小金枝活生生的摔死了。老王婆服毒自殺后,沒有一個人站出來作最后的挽救,甚至連丈夫趙三也無動于衷,巴巴的盼著老婆快點死掉好上棺材。
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沉重的文字背后藏匿著的是徹底麻木的生命意識。冷漠,殘忍,沒有一絲人情的溫暖。這就是當時的現(xiàn)狀。
想要瘋狂的吶喊嗎?那些珍貴的東西——譬如愛、溫暖,都到哪兒去了!戰(zhàn)爭、貧窮、落后、愚昧,是凡夫俗子命定的原罪和劫難。什么民主、自由、和諧亦或關愛,那是一些太派不上用場的虛無的東西,死守道德良知的人必定遭到人們的嘲笑,死于清高,死于饑餓、病痛或是戰(zhàn)斗之中。
當生存的底線在一步步可怕的倒退,朝不保夕的人們只求自保活命,高尚不頂飯吃,誰還來得及顧著誰?人,一個個的少了,倒是動物血淋淋的本質漸漸暴露了出來——自私、冷漠、先己后人。僧多粥少,不得不展開一場無情的窩里斗。
金枝的母親曾是那樣堅決的勸說女兒潔身自重,可是當女兒真的迫不得已出賣肉體換回票子時,她貪婪的眼睛亮了,連清潔也忘記得一干二凈,甚至慫恿著女兒趕快回城,多賺一點錢。畢竟,維持一個不算壞的骯臟軀體總比死了好。在那兵荒馬亂的年代,活著不容易,不擇手段才算有本事。
十年過去了,老百姓還是那樣生老病死,就這樣過了十年。”在殘無人道的日本鬼子蹂躪了村民的土地后,大家似乎才有點清醒過來。就連滿腦子里只有那只老山羊的二里半,也在猶豫和畏縮中走向反抗。要站起來,要團結,要揭竿而起,不做敵人的奴隸!即使是死,也要日本鬼子陪葬,也要死得光榮!
生是死的延續(xù),死是生的祭奠。這生生死死的宿命仿佛一幕亙古不變的場景,屹立在人們的面前,高遠而不可動搖。在沒有理清生存與毀滅的意義之前,所有的掙扎都像是一個巨大而廉價的玩笑。
戰(zhàn)爭摧毀文明、孕育罪惡、玩弄生死,貧窮則催化人性的扭曲和沉淪,凸顯人類野蠻的本性和動物的欲望。然而在與戰(zhàn)爭和貧窮的斗爭中,人類用生命的屈辱和毀滅提出嚴正的抗議,卻沒有一個勝利者。因為這是一個永恒的生存困境和永在的苦難。
在鄉(xiāng)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在鄉(xiāng)村,永遠也感受不到靈魂,只有物質來充實他們。”如果你問他們,人生是為了什么,他們會不加思索的說,活著是為了穿衣吃飯。再問,人死了呢?他們會說,人死了就完了。
這由生死交織而成的網(wǎng),將所有生命的悲歡苦樂吸收、消泯,網(wǎng)羅其中的生命掙扎或反抗,但最終一切都化為虛無,化為死寂。
蕭紅帶著放大鏡,把對生死輪回的思考放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和特殊的地點,去審視那時候貧農的生存狀況,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再次探討了活著或是離去這一永恒不變的人生命題。
生死場讀后感篇八
無意間翻開《生死場》這篇,目光象征性地掃過兩行。不知不覺中,《生死場》這篇已經(jīng)深深震撼了我。胸膛中漸漸蔓延出一種奇怪的情緒:傷感、震驚,但更多的,是感動。
文中那位名為阿牙的女孩,被菲尼克斯公墓雇傭。第二天,她遇到了一位站在一座新墓旁的跛腳老人,手里拿著一幅畫,畫上有一幅漂亮的白紗裙,畫的背后,寫著一行極其簡單的話:我想念你,女兒。她告訴阿牙:她恨自己的女兒去做抽脂手術,也正是這樣,她死在了手術臺上;老人說,女兒安妮身穿的那條白裙,是她不眠不休地親手趕制的,那是她一直以來都希望得到的。讀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母親也像這位老人一樣的愛我,只要是我想要的,她都盡量滿足我。母親是多么愛我,我悔恨現(xiàn)在才清楚地意識到。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為了我,而我,卻很少為母親著想。常言道,父愛如山,而母愛就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了。母愛,是這個世界最偉大的情,而母親,是這世上最偉大的人。
讓我們敬,這偉大的母親,這偉大的母愛!
生死場讀后感篇九
我一點也不看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便是從這本蕭紅的書中得到肯定。蕭紅何人?我不知,就像錢鐘書先生對于那些因為《圍城》上門拜訪的人說:如果你覺得一個雞蛋好吃,何必認識那只會下蛋的母雞呢?何等慷概之態(tài)度才能說出這番話,如今凡是立人設稍起作用的角色便馬不停蹄得給自己增添著色的分量。
要想了解一個活生生的人不容易,因其懷揣著無知的、不可泄的秘密;想了解一個故去之人亦非容易,曾經(jīng)的秘密誰來驗明正身。照此來說,不存在“不能說的秘密”,活著之時只有對自己有益處的“可說之秘密”,身后有的是些許無增益的“不可說”。這名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文豪魯迅先生器重為“中國最有前途的女作家”,在讀了文章后我才略微體會到其才芒。
實在話,這種文筆乍看得我進不去腦子,因其潛在的跳躍意識,快節(jié)奏的敘事、獨立故事的串聯(lián),都是在我耐著性子下體會到的滋味。那種讀到最后依舊難以理解、卻有種莫名情愫在心間吐露的感覺才讓人知道是自己水平不夠。我連人物關系都不怎么理得清就感在這大放厥詞,不過是在自己的文字土地上,誰管荒蕪或肥沃。
我讀到的是鄉(xiāng)村女性地位的低下。從文中幾位被當作男人性欲發(fā)泄卻不能得到柔情蜜語、被當作生育工具卻在分娩時得不到溫柔相待只有痛罵可鄙、被當作毫無用處的附屬品活活餓著身體潰爛蠕蟲遍布的的女人,被父親吵架發(fā)瘋似的一股腦摔死的嬰孩,一舉一動被當作嘲笑的傻呆跛腳老婦,為避免落入鬼子手中遭踐踏進入城市掙扎卻無可奈何走上變相賣淫的年輕女孩。
女人、小孩、女孩,在那年代里所謂的人權?置于何處。所謂的男女平等?水中泡影。話又說回來,那時的人皆非人,何來人權一說,那時的男女都難自保,哪來平等。在這落伍的、封建的、自私的、充斥荒唐行為的、提不起仁義道德的鄉(xiāng)村里,能讓人體會到的不是簡單的憤怒、恨鐵不成鋼、逃離,而是沉重的叩問,叩問一切發(fā)生的原因和解決之道,然則一切無回應、一切無聲響。底層生活的人之所以是底層,脫離不開柴米油鹽的煙塵氣息,那種斤斤計較的自私性在這種氣息的被引導著到處皆是、到處令人反感。但個體的悲哀絕非個體之痛,更有群體的無視不處理、冷眼看結果的縱容,每個跟不上隊伍的人被那么無情的拋棄在道路上,被唾棄的連自戕的勇氣都自我懷疑。
再來讀到的是民族性壓倒一切后,丑陋人性下被壓榨出的光亮。無論是為反抗日寇侵占一次次茫然組織革命隊伍的男人,生活不再有意義不愿三歲孩子長大被日寇凌辱雙雙上吊自殺的奶孫倆,想要出家當尼姑的女人,舍掉山羊依靠、決心加入革命隊伍的男人。
我為他們這種做法默然,這是種說不上來傾佩、但絕不是平視或俯視的對待。為眾人的無可奈何而吶喊,為眾人的吶喊而無可奈何,站在上帝視角看著書里一切發(fā)生的自己真的能做什么呢?不忍靜看卻無法,想要插手卻不知。
這片土地上的小老百姓們,有著充分的、就快要溢滿出來的自私相貌,做著欠妥的、就快沒人要指摘的市儈行為,咀嚼著他人苦澀的馬尿、眼擦著他人干凈的屁股,是我們這種投身于人情世故規(guī)則里、整日將道德倫理掛在嘴邊、對行布施倍感憐惜的人能訓誡開導的嗎?
我們追求的自由,是思想的枷鎖。
我們給予的平等,是同情的憐憫。
這所有的一切,并非一兩個人能解決,也并非一群人所有人能解決,因為沒有人能對別人百分百的了解,甚至連自己對自己都是那么的陌生,那么我們怎么能奢望陌生的我們去關愛同樣陌生的別人,陌生下的關愛除了虛假,我想不出是什么。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676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