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高中生歷史小論文范文(19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2 17:23:07
實用高中生歷史小論文范文(19篇)
時間:2023-11-02 17:23:07     小編:念青松

生活是充滿了各種經(jīng)歷和感悟,總結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活的真諦??偨Y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性和條理性,確保內容的連貫性和易讀性。大家一起來看看以下這些總結范文,相信會有一些收獲。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一

(1)順序記憶法:按照事件本身的發(fā)展的順序依次記憶。

(2)特征記憶法:對于內容相似的知識,通過細致地觀察和全面地比較后,找出所要記憶內容中特別容易記住的特征。

(3)規(guī)律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尋找具有規(guī)律性的東西加以記憶。

(4)隔年記憶法:將發(fā)生時間具有某種特定規(guī)律的歷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記憶。

(5)重復記憶法:通過反復閱讀來鞏固記憶。

(6)回憶記憶法:將學過的內容,經(jīng)常地、及時地嘗試回憶,在回憶過程中加強記憶。

(7)諧音記憶法:將要記的東西,變成讀音相同或相近的詞、詞組、短語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記憶。

(8)形象記憶法:對于較抽象的內容,可用圖、表等形象地描繪出來。

(9)討論記憶法:在學習過程中有不夠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見與同學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正確的東西就比較容易記住。

(10)口訣記憶法:將記憶內容編寫成口訣或歌謠,是一種變枯燥為趣味的記憶方法。

(11)詞頭記憶法:將要記憶材料的詞頭連成句子。

(12)練習記憶法:一些可以通過動手來記憶的內容可以自己親自練習、檢測、實驗,增強記憶效果。

(13)聯(lián)想記憶法:利用聯(lián)想是促進記憶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種感官參與記憶法: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記憶活動,可大大提高記憶的水平。

(15)信息壓縮記憶法:先記住大體輪廓,然后逐漸記住每一細節(jié),由粗到細進行記憶。

(16)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類似的事物時,可將兩種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

(17)歸類記憶法:把要記憶的內容列出提綱,分門別類整理歸納,然后進行記憶。

(18)重點記憶法:記住整個內容中的公式、定理、結論、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點,作為記憶的“鏈條”來聯(lián)系全部內容。

(19)理解記憶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識才能牢固地記住它。

(20)推理記憶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關系的事物來記憶。

(21)網(wǎng)絡記憶法:如能把所學的各知識點連成線,組成面,編成網(wǎng)的話,那么各部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也就清晰可見了。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二

摘要:隨著中國教育體系的發(fā)展,學生的基礎教育尤為重要。新課標以教學中師生的“雙邊”理論為核心,指出了教師是“教”而學生是“學”的角色關系。這表明了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和學生之間互相溝通是很關鍵的,這對加強教師和學生教學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師生互動;策略

應新課標的要求,教學過程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動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所以說在新課標形勢下形成一套創(chuàng)新型的師生互動模式對教學質量來說尤為關鍵。初中歷史教師同樣要深刻地認識到這點的重要性,加強課堂的教學模式的能動性,全方位豐富教學內涵,挖掘出學生的學習潛質,將互動教學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一、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一)教師沒有肩負起引導者的責任

歷史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做好詳細的課程計劃,尤其是針對課上的互動活動,都要提前做好籌備工作。部分教師在上課的時候也許能掌握好互動的規(guī)律,但是大多時候只有學生自己在行動,而教師缺乏指導能力的話,很容易讓學生偏離課程中心。所以說教師的主導性還是有一定作用的,給學生討論空間的同時更要具有一定的約束力,保證課程的正常開展,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躍的氛圍

有些教師雖然知道課堂互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但是卻忽略了學生間的交流和互鑒。對于傳統(tǒng)的分組式學習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參與其中,就減少了交流探討的機會。教師可能覺得學生之間的探討過于淺顯達不到效果,無法抓住課程的重點,會延誤課程的進展。但是這樣會讓學生提不起興趣,沒有學習的動力,沒有共享的.學習過程著實讓人覺得無趣。

(三)課堂互動內容學習價值不夠高

這么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可以看出,一些教師單純地認為互動就是給學生提問題,太多的問題設置可能會使學生感到厭倦。教師過多地關注課程進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學方式來給不同的學生講解,忽略了學生間的差異性,這樣會給學生拘束感。目前我們需要的還是更加深入的教學。

二、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策略

(一)創(chuàng)造融洽的師生關系

課堂對教師和學生來說是共同學習的平臺,師生之間相互了解才是關鍵,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各自的角色作用。教師要明白,與學生創(chuàng)造出融洽的關系對教學質量有很大的改良作用。師生關系處于比較和睦的狀態(tài)下學生會感覺更加輕松,學習起來沒有太大的壓力,和教師互動就像是一個交朋友的過程。學生會逐漸適應這樣的教學模式和氛圍,對歷史的學習更加有信心和樂趣。融洽的師生關系不僅可以給學生營造和諧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活躍學生的思維,讓教與學變得更加簡單和容易,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二)教師要做好課前的預備工作

好教師不但要好好上課,更重要的是對于每節(jié)課都要提前做好課程計劃安排,提前想好互動的形式和方案,對于互動環(huán)節(jié)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要提前想好應對政策,以免正常上課時節(jié)奏被打亂。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問互答的環(huán)節(jié)之外增添多一點和歷史有關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分步分組地引導,讓學生盡快融入歷史學習的主題,教師監(jiān)督學生把握好學習節(jié)奏,以最好的學習狀態(tài)上完這節(jié)課。比如教師在上課前可以提示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提前預習一下,對里面的精彩內容先進行一定的了解,然后在上課時可以讓有意向的學生現(xiàn)場表演,根據(jù)課本情節(jié)內容來進行自己的表演,增強大家對歷史情節(jié)的印象,有助于歷史課程的學習。

(三)抓住學生的學習特點

現(xiàn)在的初中生可能處于比較桀驁的時期,對于這個時期的學生教師要用更溫和的教學方式指引他們。相對來說他們的思維形式比較獨特,教師要抓住這個特點做出有效地應對方案。注意多帶學生進行一些實踐性活動,體會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樂趣。對于一些浮躁的學生來說,教師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一味地責問學生,這樣會使學生更加敏感,走上叛逆的道路。教師要多和學生進行學習和生活上的溝通,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學生的優(yōu)點和進步的地方,多進行鼓勵,多發(fā)現(xiàn)學生的講課時要有歷史情節(jié)感,將學生帶入歷史的發(fā)展中。

(四)利用歷史故事激發(fā)學生興趣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對歷史人物情節(jié)的好奇心,針對課本里的故事情節(jié)加以擴展,將學生帶入情節(jié)發(fā)展之中,抓住學生的心理,讓學生自己掌控學習過程。比如說在學習《春秋》這門課時,教師課前收集好相關的典故,然后向學生提問,以講故事的形式將歷史知識滲入其中,不僅可以讓學生全神貫注的進行學習活動,還可以降低知識的難度,便于學生學習。對于學生的學習反饋,教師要及時地進行改正和擴充,學生有哪里不清楚不了解的要及時做出解釋。

(五)通過多媒體形式教學

現(xiàn)在的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被應用到歷史課堂學習中,并成為一種比較流行的學習模式。這樣最大形式上優(yōu)化了歷史教學。初中生相對來說比較活潑好動,比較注重形象問題,歷史原始的教材還是不夠有吸引力,書本上的文字很難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偉大,教師需要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更真實生動的歷史故事情節(jié),以動畫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自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歷史情感隨著教學視頻慢慢地發(fā)散出來,整個課堂充滿愉悅的氣氛。教師給學生播放《虎門銷煙》的視頻,學生通過幻燈片觀察硝煙的壯闊前景,同時思考當時的政治格局,了解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在此過程中歷史的情感也得到了升華。

三、結語

根據(jù)以上論述,在初中歷史互動教學不僅加強了教師和學生的溝通還對學生本身的學習互鑒有莫大的益處。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傳送同學互相探討,得到更豐富深刻的知識,同時全方位加強了學生整體素質,對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也有很大作用。教師要提供更多良好的學習渠道給學生,以互動的形式交流自己的興趣點,活躍課堂氣氛。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三

(一)八王共治國政制中的汗位推選制

在16世紀下半葉,女真的所有部落被清太祖努爾哈赤統(tǒng)一,在這個過程中,八旗也被逐漸的建立,每個旗的旗主都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眾子侄,也就是八和碩貝勒。在八旗的建立當中,互相之間的利益是平均分配的,沒有統(tǒng)一的隸屬,只對清太祖努爾哈赤服從。在這個時期,軍事民主制對其的影響依然是巨大的。

在相關的文獻中有記載,在1622年,也就是天命七年三月,清太祖努爾哈赤明確表示,在他之后要實行八王共治國政制度[1]。

(二)汗位(皇位)推選制的實施與皇太極繼位

清太祖努爾哈赤還在世的時候,四大貝勒在后金政權中實力非常的高,大貝勒為代善,二貝勒為阿敏,三貝勒為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在四個貝勒當中,四貝勒皇太極本人行事較為穩(wěn)重,人很機敏,而且對漢語比較了解,所以,清太祖努爾哈赤更青睞于四貝勒皇太極。于1626年,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極繼承汗位,在皇太極繼位期間,他通過各種對策將三大貝勒的權勢逐漸的削弱,1636年,天聰十年四月,皇太極被尊號稱帝,定國號大清,并且改為元崇德。這也標志著清朝皇權的誕生。

(三)順治帝福臨繼位

1643年,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月,皇太極突然病逝,在生前皇太極未立儲嗣,更對新的建儲制度未進行設立,這給汗位推選制的再度實施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在一定程度上給最高權力傳承制度進行了新內容的加入,其性質發(fā)生了變化。

皇太極死后,其弟睿親王多爾袞與皇長子肅親王豪格爭奪皇位特別的激烈,使得繼統(tǒng)危機一度的發(fā)生。后由五宮后妃所生子嗣中,以福臨居長,成為了皇位的繼承人,其中母孝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汗位(皇位)推選制向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的過渡與康熙帝玄燁繼位

順治帝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在這個時期,逐漸削弱了八旗王公的權勢,汗位推選制也就此而終。1661年,順治十八年,順治帝因發(fā)生天花去世,八歲的皇三子玄燁為皇位繼承人,此次皇位的繼承,是以個人的意志選擇的繼承人,也是第一次成功的案例。

(一)兩廢太子

嫡長子皇位繼承是在康熙朝實施的制度,于1675年,康熙十四年末,止于1712年,五十一年十月,有三十七年的歷史。在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允礽。五十一年十月,允礽在第二次被廢黜,雖然其在紫禁城內被軟禁,但是生活待遇尚可。

(二)雍正帝繼位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病逝,胤禛利用康熙帝未宣布皇位繼承人的事實,傳出假圣旨,告訴所有皇子康熙帝已死,借機上位,而康熙帝秘密實施的建儲計劃也成為了秘密。

(一)秘密建儲制度的建立是一個歷史過程

秘密建儲制度的建立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政策的創(chuàng)新,一個是制度的創(chuàng)新,由三個皇帝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創(chuàng)新、對其進行不斷的完善,這三個皇位為康熙、雍正、乾隆,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最終完成了改革和創(chuàng)新。乾隆帝完成了制度的創(chuàng)新,于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對秘密建儲制度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從而完成了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渡。

(二)秘密建儲制度是對中國古代皇位繼承制度的創(chuàng)新

這里所說的建儲制度創(chuàng)新,其實就是對皇位傳承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在延續(xù)王朝統(tǒng)治的基礎上,將常規(guī)打破,建儲使用的是新的方式和規(guī)則,在實際當中被成功的落實??梢哉f,秘密建儲制度的出現(xiàn),對我國古代建儲制度而言,是一大改革和創(chuàng)新。

(三)秘密建儲制度的缺陷

秘密建儲制度它是在封建社會晚期而誕生,以本質的角度來講,它依然是沿襲王朝最高權力子孫后代皇位的傳承,更是統(tǒng)治國家的工具,和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秘密建儲制度有著自身的不足:在實施過程中,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皇儲身份不是公開性的,和其他皇子相比,在教育、參政等方面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使得皇儲培養(yǎng)等方面造成一定的限制等[2]。

1840年后,中國逐漸的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作為清朝最高統(tǒng)治者,所擁有的決策權也只是部分,在這樣的情況下,秘密建儲制度也畫上了句號。1862年—1908年,自同治元年至光緒三十四年,慈禧掌握清朝大權,歷經(jīng)四十七年,在此期間,慈禧懿旨確立嗣君,使得傳承皇位和傳承皇權長期的分離。

清朝皇位繼承制度是中國古代皇位繼承獨有的一種制度,它對中國社會近代化的轉型帶來一定的阻礙性,更是中國落后于西方國家的一大原因。

[1]施莉琳。清初汗位推選制度的發(fā)展路徑及其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7(07):9—18。

[2]湯玉梅。清乾隆帝的秘密建儲與訓政[j]。蘭臺世界,2016(19):120—147。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四

史實即歷史事實,指已經(jīng)發(fā)生過的客觀進程,包括了歷史上各種人物和各種事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

解釋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合理地說明事物變化的原因,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或者是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歷史解釋就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也就是說,先有理解才有解釋,有正確的歷史理解才能對歷史事實進行合理的解釋。

理解意即順著脈理或條理進行剖析。歷史理解就是歷史地理解和認識過去,即要求把歷史放到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去考察。

二、歷史理解的主要途徑。

史學大家陳寅恪認為,“對于古人之學說,應具了解之同情,方可下筆。蓋古人著書立說,皆有所為而發(fā)。故其所處之環(huán)境,所受之背景,非完全明了,則其學說不易評論。”

在歷史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首先要求的是復原歷史語境,再現(xiàn)過去之情境,這是形成正確的歷史理解的基礎。

復原歷史語境,就是把歷史人物的行為和歷史現(xiàn)象重新置于其所產(chǎn)生的社會條件中,即將歷史放到特定的歷史時空,用歷史的語言來敘述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從而獲得相對準確的歷史理解。

案例:《蘇格拉底之死》(名畫鑒賞)名畫《蘇格拉底之死》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加強歷史理解,可以采用美術欣賞方式來復原語境?!短K格拉底之死》是法國著名畫家雅克·路易·大衛(wèi)在1787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作品。這幅作品描繪了哲學家蘇格拉底死時的'情景。

(思考)當時的法國有什么事情即將發(fā)生?(1789年法國大革命。)大衛(wèi)的這幅畫跟大革命有關系嗎?大衛(wèi)為什么會在法國大革命之前畫蘇格拉底呢?(1787年大衛(wèi)為鼓舞革命者為信仰和真理而獻身,創(chuàng)作了《蘇格拉底之死》)。

蘇格拉底選擇慷慨赴死,他的理由:我是被國家判決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會失去它應有的效力和權威。當法律失去權威,正義也就不復存在。從這里不難理解蘇格拉底之死對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義:只有具備一個人人必須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個人都服從法律的基礎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

從這個意義上說,蘇格拉底必須死,因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蘇格拉底選擇了赴死。這種追求理性,捍衛(wèi)法律尊嚴的精神,正是當時資產(chǎn)階級所追求的。畫家以此來鼓舞人們起來進行反封建斗爭。

再現(xiàn)歷史情境,就是用歷史語言、歷史材料(文本、實物)、信息技術手段等再現(xiàn)歷史場景,通過生動形象的歷史再現(xiàn),幫助讀史者(歷史學習者)理解歷史,進而獲得相對準確的歷史理解。

三、歷史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方法。

歷史理解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方法包括以客觀的態(tài)度理解史事含義及其聯(lián)系、進而建構自我的歷史敘述,形成歷史地看待問題、客觀的處理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的意識。

1.理解史事含義及其聯(lián)系。即理解史事的內涵特征及史事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如高三一輪復習階段的主要目標是,整理教材,理解教材,形成能力。即在教師引導下閱讀整理歷史教材、理解基本歷史概念、階段特征和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握整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揭示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各種特殊規(guī)律,形成以歷史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基本學科能力。

以辛亥革命為例: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意義上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意義上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師生可以根據(jù)課標和教材要求,把“辛亥革命”梳理為背景(準備)、經(jīng)過、評價(性質、特點、功績或意義、結果)、鞏固(繼續(xù))等知識問題,從而形成完整的“辛亥革命”問題知識結構:辛亥革命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興起的?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為推翻清朝腐朽統(tǒng)治,進行了哪些準備?三民主義是怎樣形成的?應如何評價?辛亥革命有何突出特點?你怎樣評價辛亥革命?從中得出怎樣的結論?孫中山為首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做出了哪些努力?結果如何?進而把“辛亥革命”與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從領導階級、革命綱領、革命目的、革命成果等方面進行比較,得出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完整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結論。

2.建構自我的歷史敘述。即在理解史事含義及其內在聯(lián)系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歷史理解,并用歷史的語言進行歷史表達,也就是用歷史語言敘述歷史。這是思維能力層次比較高的一種能力,是歷史學習的一種追求。

3.形成歷史地看待問題的意識。即將歷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時空下進行考察和思考,客觀的處理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

以岳飛評價為例:岳飛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沒有異議。但是,關于岳飛是不是民族英雄,現(xiàn)在成為一個十分敏感甚至有爭議的歷史問題。傳統(tǒng)歷史書一直把岳飛作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看待。那么,岳飛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民族英雄的評價標準是什么?民族英雄有狹義與廣義之分。一般認為民族英雄是領導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人物,如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清朝時期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甲午海戰(zhàn)犧牲的鄧世昌,民國時期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王銘章、張自忠等等。狹義的民族英雄,是指各民族的英雄,按照這一標準,南宋抗金將領岳飛、抗元將領文天祥、明朝清初抗清將領史可法等就是漢民族英雄,成吉思汗就是蒙古族民族英雄。岳飛抗金,抵御了女真貴族的侵擾,保護了漢族地區(qū)人民的生產(chǎn)生活,是正義的行動,因而受到漢族人民的愛戴。因此,統(tǒng)編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在第8課“金與南宋的對峙”中專門介紹了岳飛的英雄事跡,并指出“岳飛的抗金事跡,數(shù)百年來一直被民眾傳頌,人們將他視為民族英雄?!币簿褪钦f,岳飛是漢民族民眾眼中的民族英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五

第一,吃透考試的要求,對考試的內容,范圍,能力要求有一個清楚的認識。

第二,仔細看課本,在考試前,特別是高考前要仔細地看課本。很多優(yōu)秀考生,他們不僅看一遍課本,有的還要看三、四遍,每遍有每遍的感受??吹帽閿?shù)多了,吃透了課本,就能更牢靠地把握基礎知識,運用起來就會更加熟練。

第三,融會貫通,在復習的過程中要把課本知識貫通起來。為了融會貫通,使繁雜的知識變成簡化的知識,最好能用圖表來表示,使這些知識看起來一目了然,便于記憶,運用。這樣就能在頭腦中形成歷史知識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

第四,培養(yǎng)分析、綜合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歷史是古為今用,因此,要善于用歷史的觀點來看待社會中的重大事件、國內外發(fā)生的重要熱點及焦點問題。通過運用,就會把知識學活、學通,在考試時就回得心應手。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六

1、培養(yǎng)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3、采用多種方法,增強自身記憶。

4、考生學會自己整理知識。

(1)制作歷史簡表。例如,我國古代朝代簡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列強發(fā)動的五次侵華簡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四次統(tǒng)一戰(zhàn)線簡表;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簡表等。

(2)編寫歷史提綱。例如美國獨立戰(zhàn)爭過程,可以列為:爆發(fā)——1775年來克星屯槍聲;建軍——第二屆大陸會議建立大陸軍,華盛頓為總司令;建國——1776年7月4日發(fā)表《獨立宣言》;失利——紐約、費城失陷;轉折——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勝利——約克鎮(zhèn)戰(zhàn)役英軍投降;和約——英承認美國獨立。

(3)制作中外大事年表。例如1898,戊戌變法、美西戰(zhàn)爭。19,中國同盟成立;俄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七

復習總結:

所謂復習,就是重復學習以前學過的知識。《論語》開篇第一句:“學而時習之”道盡學宗,不斷的重復顯然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這種重復不能是機械的重復,也不只是簡單的重復記憶,我們主張每次重復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不同的目的,這樣每次重復才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一次比一次獲得更深的認識,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重復中得到升華,所謂溫故而知新也。

據(jù)說我國橋梁專家茅以升年過八旬仍能準確地背誦出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面一百位數(shù)字,有人問他是怎么記住的,他回答說:“說起來也簡單、重復!重復!再重復!”著名漫畫定豐子愷先生學習外語時,堅持對每篇課文讀二十二遍,第一天讀十遍,第二天讀五遍,第三天又讀五遍,第四天再讀二遍。這樣,四天時間讀完二十二遍,寫完一個二十二畫的“讀”(繁體字筆畫數(shù))字作為記號。這就是他的“二十二遍讀書法”。經(jīng)過不斷重復閱讀,他幾個月就掌握了一門外語,并能看長篇小說和從事翻譯工作。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才說:“復習是學習之母?!?/p>

每章每節(jié)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必須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難點,對比易混淆的概念,每學完一章節(jié),要把多章節(jié)的知識點連成線,結成網(wǎng),使學到的知識系統(tǒng)化、規(guī)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暢通,思維活躍。復習總結分以下幾類:

第一,做好每一天的及時復習。上完課的當天,必須做好當天的復習。復習的有效方法不是一遍遍地看書或筆記,而是采取回憶式的復習:先把書和筆記合起來回憶上課老師講的內容,對于例題要分析問題的思路、方法等,盡量想得完整些。然后打開筆記與書本,對照一下還有哪些沒記清的,把它補起來,就使得當天上課內容鞏固下來,同時也就檢查了當天課堂聽課的效果如何,也為改進聽課方法及提高聽課效果提出必要的改進措施。我們可以簡記為“過電影式的復習法”。

第二、做好每一周的復習。一周結束后,務必要利用星期天對上周所學內容進行復習與總結。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不愛做此工作,致使你們知識遺忘的速度快得驚人。做過的同類問題,不到二十天時間渾然不知,這怎么得行。要知道,忘了就等于沒有學,通過復習把自己遺忘了的知識重新找回來,這本身就是一個,復習的遍數(shù)越多,知識就越熟,就越不容易忘記。同學們學習知識可別象猴子辦包谷那樣,辦一個掉一個。

第三、做好單元復習。學習一個單元后應及時進行階段復習,復習方法也同及時復習一樣,采取回憶式復習,再與書、筆記相對照,使其內容完善。

第四、做好單元小結。單元小結內容應包括以下部分:

一是本單元(章)的知識網(wǎng)絡;。

二是本章的基本思想與方法(應以典型例題形式將其表達出來);。

三是自我體會:對本章內,自己做錯的典型問題應有記載,分析其原因及正確答案,應記錄下來本章你覺得最有價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題,以及你還存在的未解決的問題,以便今后將其補上。

我們經(jīng)常說“題?!保馑际钦f題是做不完的,即使做了最后也會忘的,但如果我們的知識與方法沒有忘,就可運用它們去解決問題。過去我們常聽到有人說:“三年下來,我不知道這門學科學到了些什么?!睘楹斡写苏J為,就是因為沒有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總結,使之形成網(wǎng)絡,是散亂的。學了什么,學了多少,心中無數(shù),這也是導致考試以前緊張的原因之一。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八

當然,歷史之所以輝煌是要有黑暗來襯托的,人民并非一帆風順的。封建統(tǒng)治的無能,國家的落后,外國的侵略。中國也曾遭受了百年的滄桑,一個個不平等的條約,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一個世紀的蹂躪也差點讓中國成為斷垣殘壁。我們中國人也因此被冠上“東亞病夫”的稱號。然而,中國人民也不斷的尋求著光明,梁啟超等人的的戊戌變法,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等,欲從黑暗中拉起這民族,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了。但幸運的是,中國人民“鋼刀一樣,越磨越亮'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堪稱絕響的奇跡,所以歷史是不會讓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隕落的。因此,它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人民也選擇了它。

如今,中國用一無既往的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chuàng)造實踐,譜寫著當代的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這片曾被帝國主義的打火燒灼過的土地,如今正給世界噴涌著生機和綠意。被帝國主義洗劫的圓明園早已印在中國人民的心里。當紫荊花,百合花喜迎者春風回家,只是歷史選擇了一國兩制,當人們收入不斷提高,過著殷實的小康生活,只是歷史選擇了鄧小平,選擇了改革開放,當奧運的圣火點燃在鳥巢的上空,向全世界展現(xiàn)了中國,這是歷史選擇了實現(xiàn)中國偉大復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歷史選擇了中國,這是必然的結果。我們共同流著黃河的血液,有黃土高原一般厚重的歷史的黃種人,依然是當年的泰山。廣袤的文明還在褶褶閃爍,威武的雄獅依然舞動著神州的雄風。搏動了五千年的心跳還在顫動。只是黑眼睛露出了謙遜的笑窩。歲月蹉跎,我們終于能將自己的命運掌握,用速度,用實力。用勤勞,用智慧,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燈塔的照耀下把握了新世紀的航舵,進行了又一次的更加輝煌的開拓。

我的中國,歷史選擇了你,但肯定的是,它的選擇沒有錯。

巨龍,飛吧!去搏擊長空!迎著那燃燒的曙光,奔向輝煌的未來。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九

1.讀歷史教材?!白x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jié)目錄及內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jié)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jù)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lián)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歷史知識。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jù)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干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總結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

遙望煙雨中的二十四橋,靜觀薄霧中的蓮花墩,細賞朧月中的東城門。悄然回首,欣喜迎來建城2500周年。

經(jīng)歷千百年風雨洗禮的古城更能散發(fā)她獨特的魅麗。李白曾道出‘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向往。汪沆更是一首‘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沟檬菸骱麚P天下。由杜牧的‘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妹亩臉虻囊咕坝纸o揚州增添了‘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神秘與意趣?!壕捌G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景慘淡而如睡?!乃募炯偕接纸o人一份別樣的風味。

揚城曾為運河邊的富饒地帶,我想,不僅因為她優(yōu)美潔凈的環(huán)境,或許也因為她獨特的文化吧!精巧的剪紙留下歷史的繁榮,古樸的'漆器具精美與壯美為一體,讓人嘆為觀止;絕美的玉器更顯揚城的典雅秀麗。

時光荏苒,再回首往事,眼前三景引起無限感慨。那些泥濘的土地全被澆筑成了堅硬的水泥路,汽車越來越多,經(jīng)??匆姷牡墓卉囈廊辉诖笥曛斜捡Y,商鋪、作坊、娛樂場的店主一年年都在更換,店面卻裝修得越來越新,田野之上高大的建筑群春筍般矗立起來,花朵凋謝之后依然會在相同的位置開出來的花。抬頭仰望天空,藍天依舊常在。邗江,揚城的一處美麗地方,正以她積極的姿態(tài)迎接一切新的變化,相比于市中心的喧囂繁華與西區(qū)的寧靜清幽,她可以說是兼容并包。作為一個長久居住于此的人來說,交通便捷,設施完備,環(huán)境優(yōu)美……是一件何等愜意的事情!

每每清晨,當朗朗的讀書聲縈繞在城市上空時,感受到的事她獨特的文化魅力與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之于我,一個從小就生長在邗江的人,見證她的成長、發(fā)展,享受她的發(fā)展帶來的碩果時,心里頓時充滿了自豪感!

野有蔓草,零露薄兮,有美一人,清揚晚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揚城,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一

“通讀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jié)目錄及內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jié)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jù)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擺正心態(tài)、上課要專心聽。

做一件事之前,如果你在心里已經(jīng)認為自己做不成的話,那么你將舉步維艱,學習歷史的首要工作就是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把歷史當做一本故事書,而你是讀書的人;在課堂上需要養(yǎng)成隨手做筆記的習慣,因為歷史學科的特點就是時間線長,事件多,而做筆記有助于學生對事件的記錄,以及后期復習的整理。

3.課后多復習,溫故而知新。

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lián)系,把知識弄清楚。

4.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1).時間有先后,你只要把大事年表里的重要事件多看幾遍,自然記牢了。除了重要事件要確知其發(fā)生年分(如維也納會議是1814-,辛亥革命是l9),其它只須明白其大概年代,或不同事件的先后次序(如維也納會議先於凡爾賽會議),便可以了。

(2).地點有東西南北,你只須認識各地的大概位置或相對位置便行了。最佳的方法是和地理科結合,確認各國今天的政治地圖,特別是歐洲和中日的國界.主要城市。此外,若干條約規(guī)定的領土轉變也應緊記。

(3).人物是構成歷史事件的主角。不過,會考要求并不太高,我們祗要熟記重要的歷史人物便可以應付考試了。如自強運動的曾、左、李.恭親王、慈禧太后是必須熟記的,次要的人物如魏源、馮桂芬則略知一二,再其次的,則一律不記。不同歷史人物的生存時代和事跡也應知其大概,才不會張冠李戴。

(4).事件由時地人三項元素構成。明白了上述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自能對重要史事了如指掌。歷史事件的相關年代要清析:先念念課題的次序;次念某課題的重要事情,如1860至19中國的大事包括自強運動、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瓜分運動、戊戌維新、義和團事件.晚清改革、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然后記誦某事件的其它重大情節(jié),如自強運動分為三階段,辛亥革命分為興中會和同盟會兩個時期。至於枝節(jié)瑣事,似非會考的重點。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學習歷史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難事,只要掌握好方法,并且多與老師、同學交流,你也能學好歷史,希望以上方法能幫助到各位同學,謝謝。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二

要提高完成作業(yè)的質量,既要充分認識作業(yè)的重要意義,明確高質量作業(yè)的一般要求,還應掌握完成作業(yè)的科學方法和程序。完成作業(yè)一般分下面四個程序:

1、復習。

就是指學生做作業(yè)前先要復習書本或筆記上有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定義、公理、定理、法則等),主要內容、教師講述的內容、思路、方法等。在弄懂所學知識的前提下再動筆做作業(yè)。知識只有充分理解后,才能深刻記憶和正確運用。著名數(shù)學家華羅庚年輕時非常重視復習,他復習的時間比別人多,但他做作業(yè)卻比別人快得多?!跋葟土暫笞鳂I(yè)”是學習上“事半功倍”的成功經(jīng)驗。我們有的同學恰恰不注意這一點,做題之前不看書、不看筆記、知識點都搞不清楚,作業(yè)的準確性可想而知。

2、審題。

就是認真看題,弄懂題意,分清題型,明確題目的要求等,然后抓住題目的實質和核心。聯(lián)想自己弄懂了的知識,把題目中出現(xiàn)的“新情境”與有關知識掛鉤,思考解題途徑、依據(jù),確定解題的方向、步驟。只有審題準、才能定向對。有時在定向的過程中還需要回頭再審題,仔細推敲題意,以確定“定向”無誤。定向中要防止出現(xiàn)走(走題)、漏(漏題)、偏(只及一點,丟掉全面)、亂(亂套、亂碰)的情況。要想作業(yè)好又快,審題,定向是關鍵。陜西師大有位數(shù)學解題專家說:“解題長度與審題成反比”,意思是說,在審題上花的時間越多,下的功夫越深,則審題就越透徹,解題方法就越簡單。

3、解題。

解題就是學生在深思熟慮后、獨立地把做題思路用書面表達出來。這種表達應盡量遵循高質量作業(yè)的要求,先求準、再求規(guī)范、快速和有創(chuàng)見。要準而快是最基本的要求。這就要靠學生對知識鉆得深,掌握得牢,從而思考能力強、解題技巧高,也靠平時練好“寫”和“算”的基本功。所以我們提倡“勤學苦練”、“精選精練”。此外,解題最好一次寫成,切忌寫了改,改了又寫,使作業(yè)涂改太多。

4、檢查。

作業(yè)寫成并不等于完成,必須要檢查,這是保證作業(yè)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做作業(yè)中的錯誤通常有兩類;一是知識性的錯誤,如誤用概念、公式、法則,誤用詞匯、句型,誤寫格式,思路錯誤、推理不當?shù)?二是過失性錯誤,如精心大意造成看錯題目,寫錯數(shù)據(jù),寫錯符號,寫錯別字,漏答題目等。因此,要針對自己易犯的錯誤,根據(jù)不同情況加以檢查更正。檢查的辦法很多,各科的檢查方法也有所不同,以數(shù)學作業(yè)為例,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檢查。

(1)逐步檢查。從審題開始順次看完表達的各步驟,有無寫錯、寫漏、亂用公式、思路不對等情況。

(2)觀察分析。對解答的結果應進行判斷。如求出某人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時100公里,這顯然是不合符實際的。

(3)代入驗證法。把計算的結果代入式子,看是否合理。

(4)重做。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重做一遍,或用另一種方法做一遍,看前后兩次的結果是不一樣,再進一步核實,判明正誤。

5、改錯。

做作業(yè)再認真也難免有錯,關鍵是要認真改錯。無論是自己發(fā)現(xiàn)的錯處或者是老師、同學指出的錯誤,都要分析出錯的原因。找出自己知識上、能力上、習慣上的弱點,不斷加以糾正。對錯題重做一遍或者改其中錯誤的部分,最好備用一個改錯本或者用彩色筆改在錯題旁,保存起來作以后復習時用,可以避免重犯類似的錯誤。改錯要及時,因為知識是有聯(lián)系的,若錯誤累積,就將造成知識的缺漏越來越多,以后補起來也就更難了。

6、總結。

每做一道題,都應盡可能發(fā)揮其最大的作用,力爭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數(shù)學家波利亞曾說過:“一個大的發(fā)現(xiàn)可以解決一個大的問題,但在解決任何一個問題里都有一點點發(fā)現(xiàn)?!蔽覀內裟茉谧鲱}中積累一點點發(fā)現(xiàn),就可以培養(yǎng)起一種善于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解題速度,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例如,某次作業(yè)完成得又快又好,某道題的解法新穎而簡捷,某次作文獲得了高分。這些成功是怎樣取得的,今后該如何保持和發(fā)揚自己的優(yōu)勢。又如,為什么寫作文的錯別字多,為什么做數(shù)學題總要計算出錯,應該怎樣去訓練才會杜絕這些失誤等。對于一道題,可以從題型特點、應用知識、解題方法等方面去總結。如思考這道題是基礎或是綜合題?用了哪些概念和原理(公理、定理)?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是什么?除了這種解法外,還有沒有別的解法?這些解法中,哪一種最恰當、簡捷?此外,還可以對一組題進行歸類、比較。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三

歷史教學是關于歷史學的教育,而社會科與歷史學有密切的關系,由此,便可知歷史教學與社會科可以發(fā)生聯(lián)系。全美社會科協(xié)會對社會科課程的解釋為:“社會科是一門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領域進行整合研究的課程,旨在促進公民能力的發(fā)展。在學校課程中,社會科運用人類學、考古學、經(jīng)濟學、地理學、歷史學、法學、哲學、政治學、心理學、宗教和社會學等學科材料,以及人文科學,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中的恰當內容,為學生提供了相互聯(lián)系的,而且又是非常系統(tǒng)的社會研究機會。”[2]從社會科定義的角度可知,歷史學可以作為材料為社會科所用,進行綜合的研究。在韋斯里的社會科課程“六型說”(包括各科目獨立型、非系統(tǒng)相關型、系統(tǒng)相關型、統(tǒng)合型、中心統(tǒng)合型和融合型)中,“中心統(tǒng)合型”便是以歷史學為中心的。反之,社會科作為一門綜合性質的課程,當然也可以為歷史學所用。這體現(xiàn)在如果運用社會科的研究視野,當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時,思路就會更加寬廣些,研究的角度會更加靈活多變,同時更能夠較容易地去理解歷史、感悟歷史。

二、社會科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四

論文關鍵詞:

至誠仁慈倫理成吉思汗

論文摘要:

成吉思汗是我國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他善于治軍,同時在他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也非常注重倫理道德,把“至誠”“仁慈”作為道德原則,提倡團結統(tǒng)一,贊美勇敢,斌于婦女很大的權力與自由。同時按照“君懷巨忠,父慈子考”的封建圖式及其觀念,建立“天下太平”的統(tǒng)治,其豐富的倫理思想對后世具有極大的教育意義。

成吉思汗作為一位空前的草原霸主,他以政治家獨有的視野與魅力,在軍事征戰(zhàn)與鞏固王位的斗爭中,把自我的聰明才智和非凡才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位草原霸主的輝煌命運。他改寫了草原的歷史,也改變了世界的歷史。

成吉思汗戎馬生涯近50年,依靠一批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和謀士,利用蒙古騎兵優(yōu)勢,創(chuàng)造了震撼世界的業(yè)績,不僅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在外交、軍事、政治、倫理方面等所體現(xiàn)出來的一些東西,也無不包含著樸素的哲學思想。探討成吉思汗的倫理思想對現(xiàn)代社會具有很強的指導與教育意義。

一、成吉思汗倫理思想概要

(一)在政治上成吉思汗把“至誠”作為最高道德標準和根本的政治原則。他不但要求自己的臣民對他自己絕對的忠誠,并且也不允許他的敵手的臣民欺壓他們的領主。他經(jīng)常講,對自己的主人不忠的人是不能信任的,甚至還說應該讓他們斷子絕孫!他曾不止一次殺過這樣的人。比如一次戰(zhàn)斗中有個叫桑昆的人跟成吉思汗打仗,被打敗后逃跑途中被他的馬夫遺棄于荒原,馬夫前來投降時,成吉思汗認為他是乘人之危棄而不顧的不道德的小人,是無情無義之徒。還有個叫扎木合的部落首領雖然與成吉思汗是兄弟,但扎木合多次在蒙古部落內部和蒙古部落與其他部落首領之間挑撥離間。當他的陰謀被暴露,戰(zhàn)爭中遭到失敗,對他不利的時候,他表面上承認錯誤說好話,保證不會再犯,并請求寬恕,而成吉思汗一方面述說他過去的安答之情,另一方面又揭露其兩面派的行為,指出他的不忠誠,以事實教育別人。

成吉思汗以“至誠”作為最高道德原則,是他所處的環(huán)境和地位決定的。只要分析一下“至誠”應天的思想就可以一目了然。當時的蒙古,不但是處在金、宋等強國包圍下的弱小民族,并且本民族也是極不統(tǒng)一,互相傾軋的被壓迫民族。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的蒙古族當中,一方面滋長著依強凌弱隨風倒的“風派”思想,另一方面在嘗夠了“風派”之苦的人們當中又滋長著鄙視“隨風倒”,而崇尚忠誠的道德思想。這個忠誠在民族、斗爭殘酷的環(huán)境下,最高標準則是忠誠于人民翻身事業(yè)。成吉思汗這種重義守信、知恩圖報的品德,在蒙古民族中很有代表性。在戰(zhàn)爭年代,重義守信更顯重要。特別是在聯(lián)合作戰(zhàn)時,信守誓約就成了戰(zhàn)爭勝敗的關鍵。

成吉思汗作為這種被壓迫民族的統(tǒng)治階級的代表,尤其是在以“至誠”爭得了部眾的擁護,從而也較為順利地打敗那些昏庸的人物軋木合之后,把“民意”看成“天意”,“應天命唯以至誠”的思想觀念便牢固地樹立起來了。由此可知,成吉思汗的邏輯是:“應天命唯以至誠”。我即“至誠”必承“天命”。我即已承天命,則以“至誠”,順我者昌,不以“至誠”順我者必亡。這些觀點雖然帶有個人很強的英雄觀,但是他以“至誠”爭得部眾的擁護無疑在當時的形勢下是極為正確的。

(二)在隊伍內部,成吉思汗提倡團結統(tǒng)一,贊美勇敢、忠誠、仁慈,強調個人修養(yǎng),同時告誡部下要戒驕戒躁。有次部將哲別把白嘴馬一千匹送給他時,成吉思汗說:王汗塔陽汗與金國皇帝的失敗,都是因為驕傲所致,你可不要忘掉呀。他還經(jīng)常教導自己的臣民,對敵斗爭要像猛虎撲食,而在部落內部則應像溫順的花牛犢。所以成吉思汗的臣民們對外則向敵人拼命進攻,在部落內部則團結和氣。這是成吉思汗辯證法思想在道德上的表現(xiàn)。成吉思汗還非常愛護部下,他成了大汗以后,他把戰(zhàn)友之情法規(guī)化了,在他的法典中規(guī)定由九名戰(zhàn)士和一名班長組成一個生死與共的團體,他們之中如果有拋棄戰(zhàn)友者,會毫不容情的處以死刑。有一次當他在和王汗的戰(zhàn)爭中處于極其危險的情況下,他排除眾議不撤退,一直等到最后一個戰(zhàn)士歸隊,才下令撤退。他也常常認為自己之所以能當國君,不是依靠他的強壯而是靠偉大的上天的仁愛,他之所以能當合罕,不是靠他的勇敢,而是靠偉大上天的仁愛。由于上天的仁慈,他才能夠殲滅了外敵。同時他要求人們要絕對地忠順其主。強調個人修養(yǎng),要求人們善于自制,做事有度,慎于言行。成吉思汗本人是這方面的榜樣,他本人被人評價是個英勇果斷,有度量,善于容眾,敬天地重信義的人。

(三)在家庭建設方面,成吉思汗是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建設者,成吉思汗賦于婦女很大的權力與自由,這在當時亞洲任何地方都沒有。婦女們可以自由地監(jiān)視家產(chǎn),有權隨意出售和交換。他既要妻子相信自己的男人,也要求男人相信妻子,要求妻子努力提高丈夫威望,丈夫有威望,被認為是好妻子的象征。

成吉思汗按照“君懷臣忠,父慈子孝”的封建圖式及其觀念,建立“天下太平”的統(tǒng)治秩序。他宜稱:“人假如有點孝順之心,天必知曉”,認為天有思想、有意志,并試圖把敬天作為他整個倫理思想的基礎。他強調指出:“凡一個民族,子不遵從父敬,弟不聆聽兄言,夫不信妻貞,妻不順夫意,公公不贊許兒媳,兒媳不尊敬公公。那么這個民族的倫理綱常就會亂套,從而必定要滅亡。因此,他“嚴切告誠”臣民們:凡子不敬父敬,弟不率兄教,夫疑其妻,妻件其夫,男虐待其已聘之女,女慢視其已字之男,長者不約束,富貴之家不急公而吝財,若是之人,必致流為匪類,變?yōu)榕奄\,家則喪,國則亡。這些話在很大程度上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強調處理好各種人倫關系的重要性,因為若不能協(xié)調并處理好這些關系,就會導致家喪、國亡。他堅信“能治家者即能治國”。

另外他十分重視家庭和睦,特別認為與他人妻子通奸等行為是最不道德之惡行,對這樣的人他制裁很嚴厲。成吉思汗大扎撒》規(guī)定:“通奸者,不論有無妻室,都應處死刑?!蓖瑫r規(guī)定如果男方結婚后負義出逃,須向女家償付一定數(shù)量的牲畜。如果女方悔約改嫁,則罰以牲畜和其他財富,并將聘禮如數(shù)退還。這些都反映了成吉思汗重視家庭和睦,保護婦女貞操等家庭倫理觀。

(四)在人生道路上,成吉思汗還常常教導人們在遇到困難時,決不能畏縮不前,要敢于排除千難萬險。成吉思汗始終堅信,依靠天力和自己的力量,能夠改變現(xiàn)實。同時成吉思汗指出,人雖長得聰明,不學沒有智慧,強調人的道德和智慧要通過后天學習才能得來,否則,即使夭資再聰明,也會一無所有。在幸福觀的向題上,成吉思汗希望鞏固其國家疆土,維護其統(tǒng)治秩序和利益,以保持“天下太平”長治久安的政治道德要求。實際上這種幸福觀,乃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表現(xiàn),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五)在道德標準上,他把“仁慈“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必須具備的政治美德。成吉思汗晚年為誰繼承大汗曾大傷腦筋。他認為長子粗劣,不宜繼承王位;次子性烈如火、魯莽,由他繼位也不合適;四子幼弱,唯有三子被大家公認為是具有最高統(tǒng)治者必須具備的“仁慈”,因而成吉思汗讓他繼承汗位。

在成吉思汗的言談中,還有“上天阻止我吧”,“上天的仁慈”,“長生天知道”,“不符天意”等說法。這就是成吉思汗的哲學及倫理、政治、宗教、法律的思想基礎,也是他具有仁慈的一面。

成吉思汗的“天力論”是以“至誠”為基礎的,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的客觀唯心主義??v觀成吉思汗戎馬生涯近50年,他通過自己的審慎籌劃和果敢行動,再加上深沉的理性思考,以小勝多,戰(zhàn)勝了那些強國和部落,建立了新型的國家。在倫理道德方面,他講“至誠”與“仁慈”等作為道德原則教育臣民,他本人也具有極強的人格魅力,從這方面來看成吉思汗不愧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二、成吉思汗倫理思想對現(xiàn)代杜會的啟示

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人際關系淡漠,見死不救、見義不為的事屢見不鮮;為了金錢、地位置親情、友情、良心于不顧的不道德現(xiàn)象比比皆是。人們?yōu)榇藦娏业睾魡救蕫鬯枷氲幕貧w,社會迫切需要提倡和獎勵熱心公益、扶危濟困、多向他人奉獻愛心的人道行為。再如一些企業(yè)做假賬、提供虛假信息已成為一個公開的“游戲規(guī)則”,但作假的企業(yè)極少受到懲處,反而還會從不誠信、做假帳中得到實際的利益和好處。一些擅長做假帳、精于做假帳的人,在企業(yè)里則被當作“人才”爭相聘請。再如,一些地方官員虛報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擴大政績,弄虛作假,欺上瞞下,熱心于“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往往會受到重用,致使“官出數(shù)字”,“數(shù)字出官”的現(xiàn)象一再發(fā)生。由于制度方面的缺失,為失信者和弄虛作假行為提供了機會,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另外家庭倫理方面也出現(xiàn)了或多或少的問題。

成吉思汗倫理思想分析啟示我們,應該在現(xiàn)代社會對公民進行三大公德教育,即加大對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和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另外還得建立誠信道德教育體系,加大對失信者的懲罰和制裁。只有這樣社會風氣才能好轉,人們活著才有安全感。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五

1.讀歷史教材?!白x歷史教材”需要“讀”目錄、引言、課文、插圖、材料、地圖、引文、注釋、思考題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節(jié)目錄及內在聯(lián)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jié)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第二,根據(jù)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哪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加強記憶。

2.上課要專心聽,下課后多記、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學到某個歷史事件時,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清晰的了解,然后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影響等,做到理解記憶。多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除了能增長見識外,還幫助你理解歷史課文。

3.“溫故知新”和善于思考。歷史的學習是以記憶為基礎的,所以不斷地回顧以前所學知識和對新的歷史知識進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這樣不僅能增強記憶,還能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閑暇之余,突然想到一個歷史名詞或者某個故事中涉及歷史,應該馬上回憶教材上的知識,如果有可能的話追本溯源,思考通過其他渠道得到的歷史知識和教材所述知識的聯(lián)系,把知識弄清楚,這樣也算是時間的充分利用。

4.整理、整合歷史知識。針對歷史知識比較瑣碎的問題,我們就需要自己動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學知識,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實根據(jù)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加以整理,簡化成歷史線索,以建立主干知識的結構和知識間的相互聯(lián)系。當然,在整合的時候可以參考一下試題調研,把上面的精彩內容摘抄或剪下來,反復消化,變成自己的知識。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六

《新唐書·百官志三》“國子監(jiān)”條云:“祭酒一人,從三品;司業(yè)二人,從四品下。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丞一人,從六品下,掌判監(jiān)事。每歲,七學生業(yè)成,與司業(yè)、祭酒蒞試,登第者上于禮部。主簿一人,從七品下。掌印,句督監(jiān)事。七學生不率教者,舉而免之?!睆倪@里,我們可以看出唐代廣文館的學生與其他六學的學生一樣,是被國子監(jiān)統(tǒng)一管理的,而且唐代廣文館的地位排在國子學和太學之后,在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之上。唐代廣文館創(chuàng)立之初,雖然經(jīng)歷過“雨壞廡舍,有司不復修完”,“寓治國子館”,但是并未“自是遂廢”,而是一直存在至唐末或許直至唐亡。

一、唐代廣文館創(chuàng)立的時間

《大唐六典》是“初唐以迄中唐的一部社會制度史”,成書于開元二十六年(738),書中在講到國子監(jiān)的機構組成時,提到了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等六學,并未提及“廣文”二字。經(jīng)學者考證,并非《大唐六典》遺漏不記“廣文館”,而是在開元二十六年以前廣文館還沒有創(chuàng)立。

在《舊唐書》卷九《玄宗紀下》、《舊唐書》卷二十四《禮儀志四》、《唐會要》卷六十六《廣文館》、《唐摭言》卷一《廣文》、《舊唐書》卷四十四《職官志三》、《新唐書》卷四十四《選舉志》等史籍記載中,廣文館是于唐玄宗天寶九年(750)秋,在國子監(jiān)創(chuàng)立的。據(jù)《唐語林》卷二《補遺》中所知,初建之時,“國學增置廣文館,在國學西北隅,與安上門相對”。

二、唐代廣文館存在的時間

唐代廣文館的創(chuàng)立時間已是確定無疑了。接下來,要澄清的是唐代廣文館的存廢時間問題。據(jù)《新唐書》卷二〇二《文苑傳中·鄭虔傳》記載:鄭虔在廣文館中就職,“久之,雨壞廡舍,有司不復修完,寓治國子館,自是遂廢”。又據(jù)《唐語林》卷二《補遺》中記載:“廊宇粗建,會(天寶)十三年,秋霖一百余日,多有倒塌。主司稍稍毀撤,將充他用,而廣文寄在國子館中”。廣文館創(chuàng)立之初使用的房屋,在第四年(754)就因天災倒塌或損害嚴重而無法維持正常的教學了。面對沒有教學地點的事實,廣文館的命運是“自是遂廢”呢,還是繼續(xù)存在下去呢?正確答案是后者。且看:

《唐會要》卷九十一《內外官料錢》記載著唐代宗大歷十二年(777)的一條史實:“四月二十八日,度支奏:加給京百司文武官及京兆府縣官每月料錢等,具體如后……國子太學、四門、廣文等博士……各十二貫文,國子主簿十貫文;大學廣文助教各四貫一百一十六文……”這說明,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23年,時任廣文博士和廣文助教的官員都在繼續(xù)工作,并由上級部門發(fā)放每月的“料錢”。廣文館并未被廢除。

《唐會要》卷九十一《內外官料錢》記載著唐德宗貞元四年(788)的一條史料:“中書門下奏:京文武及京兆府縣官,總三千七十七員,據(jù)元給及新加,每月當錢五萬一千四百四貫六百十七文,……國子祭酒八十貫文……司業(yè)六十五貫文……國子博士四十貫文……大學、廣文、四門博士各二十五貫文……國子助教、廣文助教各二十貫文……”這說明,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34年,時任廣文博士和廣文助教的官員仍在工作,并由上級部門發(fā)放每月的“料錢”。廣文館并未被廢除。

《全唐文》卷548韓愈《請上尊號表》中曰:“臣某言,臣得所管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及書、算、律等七館學生沈周封等六百人狀稱,身雖微賤,然皆以選擇得備學生,讀六藝之文,修先王之道,粗有知識,皆由上恩……”文章中有“臣得所管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及書、算、律等七館學生”言,可知,當時廣文館存在于國子監(jiān)中。此文為韓愈任職國子監(jiān)領導即國子祭酒時所作。韓愈任國子祭酒之職的時間段為唐憲宗元和十五年至唐穆宗長慶元年,即公元820~8。換言之,至唐憲宗末年或唐穆宗初年,廣文館依然存在于國子監(jiān)中,那是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66~67年。

《唐故朝請大夫尚書刑部郎中上柱國范陽盧(就)府君墓志銘》(大中六年二月廿三日),“開成末,李公任宰相,以盧氏甥有嫌,不得為御史拾遺,旬月除廣文館博士”。此墓志銘中記載,盧氏甥在開成末年被任命為“廣文館博士”?!皬V文館博士”一職既然在開成末年存在,那廣文館亦存在于開成末年無疑?!伴_成”為唐文宗的年號,時值公元836年正月至840年十二月。所以,到公元840年左右,唐代廣文館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廣文館廡舍損毀之后的第86年左右。

另外,據(jù)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之《乾符013》記載:李推賢在唐宣宗時任過廣文博士一職;據(jù)《新唐書》(卷70上)記載:李彬在唐宣宗時任過廣文博士一職。唐宣宗李忱于公元846~859年在位??芍辽俚焦?46年,唐代廣文館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92年。

還有,據(jù)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之《咸通105》記載:賈洮在唐懿宗時任過廣文助教之職;據(jù)《新唐書》(卷75上)記載:鄭頊在唐懿宗時任過廣文助教之職。唐懿宗李漼于公元859~873年在位??芍?,至少到公元859年,唐代廣文館仍然存在于世。那是在唐代廣文館的廡舍損毀之后的第1。

另據(jù)“張策,字少逸,敦煌人?!钔ㄒ蚬?,酷奉空教,未弱冠,落發(fā)為僧,居雍之慈恩精廬,頗有高致。唐廣明末,大盜犯闕,策遂初返初服,奉父母逃難,君子多之。既丁家難,以孝聞。服滿,自屏郊藪,一無干進意,若是者十余載,方出為廣文博士,改秘書郎”。文中“大盜犯闕”是指黃巢起義軍進入長安城,時間為唐僖宗廣明元年(880)。此后,張策奉養(yǎng)父母,避亂田里十多年。大概在公元890年以后即唐昭宗在位時“召拜廣文博士”。那是在唐代廣文館廡舍被損毀的136年之后。僅僅再過即公元9,唐朝滅亡。

由此可見,唐代廣文館自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創(chuàng)立以來,一直存在至唐末。

我們進一步討論。按照現(xiàn)有的研究結論,廣文館之所以在盛唐之時才創(chuàng)立,根本原因還在于當時中央政府采取的“重詩文輕經(jīng)學”的政策。這種取士傾向,導致唐代國子監(jiān)的學生入朝為官的幾率下降。為提高國子監(jiān)生徒在科舉考試中的競爭力,換言之,也是為了挽救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公卿子弟們的仕途危機,“亦救生徒之離散”,廣文館應運而生。于是,天寶九年“秋七月乙亥置廣文館于國子監(jiān)以教諸生習進士者”。唐代廣文館的主要存在價值就在于,它為國子監(jiān)生徒努力登進士第提供一臂之力。從唐玄宗欽點的第一任廣文博士即為詩、書、畫皆精妙的鄭虔,也可以看出廣文館要教學生的是如何作好詩文而不是如何解析經(jīng)學中的義理。

《唐才子傳》:“裴說,天佑三年禮部侍郎薛廷珪下狀元及第?!薄短圃娂o事》:“(裴)說與(裴)諧,俱有詩名,諧唐天佑三年登第,終于桂嶺,假官宰字而已?!薄断上尽份d陳光義唐天佑三年登第(參《莆陽志》)。唐天佑三年即公元9,也是唐代在歷史上將終結的倒數(shù)第二年。公元906年二月,裴說、裴諧、陳光義等二十五人擢進士第。這說明,唐代科舉制度一直被執(zhí)行至本朝滅亡。那么,在唐代最后的這17年里,與科舉制度命運息息相關的唐代廣文館沒有理由被廢除。

所以,我們也有理由說,唐代廣文館自唐玄宗天寶九載(750)創(chuàng)立以來,一直存在至唐亡。

參考文獻:

[1]孫培青.論唐代廣文館的興廢[j].教育評論,1987,(5).

[2]徐暉.唐代國子監(jiān)學官與文學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3]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歐陽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劉加夫,熊禮匯,閔澤平,霍有明.中國文學編年史·隋唐五代卷(下)[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七

歷史滾滾,如長江東逝水。時光歷歷,際會風云,星河璀璨。

這是中國,我是歷史。

歷史是一部人類進化史,從茹毛飲血到人工取火;從采集野果到吃上熟食;從石器到青銅器、到鐵器;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社會。經(jīng)歷了多少腥風血雨、艱難困苦,用篳路藍縷創(chuàng)造、鑄就了永恒。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在歷史的長河中,數(shù)不清令人嘆為觀止的文明創(chuàng)造陸續(xù)被記住。從最早的元謀人、藍天人,到名震世界的北京人,再到后來的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他們的秘密正在被我們慢慢地揭開。

文明中外,到現(xiàn)在還讓外國人羨慕,吃驚不已的三星堆遺址,是我國西南地區(qū)迄今發(fā)現(xiàn)的范圍最大、延續(xù)時間最長、內涵最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

歷史也是一部吃瓜史,各種滑稽人物輪番上場。周厲王在位時,覺得什么都是他的,于是直接控制了山林湖泊,還下令國人“不許說我!”最后,周厲王慘死在異鄉(xiāng)。

周幽王為了博取寵妃褒姒一笑,點燃烽火,諸侯們到后卻發(fā)現(xiàn)沒有敵人,褒姒看到這場面,哈哈大笑。此后,周幽王多次點火,諸侯們漸漸都不再相信他。最終被犬戎殺死。這就是著名的“烽火戲諸侯”。

夏桀日夜與寵妃妹嬉飲酒作樂,殘殺百姓,還說人民和他是月亮和太陽的關系,月亮不能滅亡,太陽當然也不會滅亡。后來,商國國王湯戰(zhàn)勝了桀,滅掉了夏朝。

歷史詮釋了什么叫“忠”,介子推為了讓重耳活命,割下了自己的肉煮給重耳吃。即便后來他沒有被封賞,但當重耳火燒綿山時,為了讓重耳好好治國,帶著自己的母親被大火活活燒死。

秦國的.改革家商鞅,在生前一心為秦國主持變法,可死后卻遭到車裂,但秦始皇還是征用了變法。

吳起率軍攻打秦國時,作戰(zhàn)期間他與士兵們同甘共苦,但吳起的改革觸動了許多人的利益,最后被貴族們亂箭射死。

歷史也詮釋了什么叫“貪”與“奸”。西周初年,齊國大夫田和將齊康公流放到海島上,自立為國君,史稱“田齊太公”。此后齊國在歷史上被稱為“田齊”。

時光匆匆,唯有歷史永恒。這是中國,我在這里,我是歷史。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八

首先,同學們一定要樹立自己是學習的主體的學習觀念。一其次,同學們應該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預習是首要環(huán)節(jié)。預習的目的在于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個總體了解,以便上課時有目的地聽講,集中精力解決好新課的重點和難點。所以,學習新課前必須預習。預習時要認真仔細地閱讀新課內容,對照注釋或例題,參考課后練習題。預習時要讀懂詞句,聯(lián)系有關知識,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難點,劃出生字新詞或概念。預習時要邊讀邊記,把疑難問題注在書上或筆記本里,為上課作好準備。課前預習中如果發(fā)現(xiàn)有與新知識相關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舊知識時,應先回頭來重溫舊課,并弄懂舊知識。良好的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堅持每天預習。在預習的時候,應做到看、做、思結合,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預習僅當作任務完成,而要將它作為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來看待。正所謂不動筆墨不讀書。邊看書,邊用筆在書上進行“圈、點、勾、畫、批”。圈點的過程,就是提煉重點的過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上課的時候,課前準備好需用的課本、筆記本、作業(yè)本、工具書及學習用具等。上課時要認真專注地聽老師講解和同學發(fā)言,要積極思考,課堂上回答問題和討論問題,都要積極踴躍,敢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要記課堂筆記,記學習要點,要記得正確、完整。把自己自學的心得和老師對新教材的闡述加以對照比較,加深或更正自己的認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若有疑問,可以及時提出或課后探討。

課后要進行及時的復習。復習分為三種:平時復習、階段復習和總復習。不同的復習有不同的目的與要求。

平時復習,其目的主要是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因此平時復習必須做到及時,整理、修改、補充課堂筆記,深化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對重要的知識,要經(jīng)常復習,牢固掌握。

階段復習的主要目的是使知識條理化、結構化。對單元、章節(jié)知識的復習鞏固,復習時要進行知識歸類,把握重點,新舊聯(lián)系,融會貫通,在階段復習時注意養(yǎng)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復習的目的是對一個學期、一個學年所學的知識全面復習鞏固,因此復習時要對照大綱教材的要求,根據(jù)復習時間制定好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對已學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梳理,查漏補缺,解決疑難,達到全面掌握。此外,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復習不僅僅是知識的復習,還應包括學習方法的回顧和總結。通過學習方法的不斷總結和完善,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習能力。

高中生歷史小論文篇十九

一、無文字社會的歷史書寫。

不過,馬林諾斯基仍然把所研究的對象看成是一個均質、結構不變的社會,個人的生命史也就是群體的發(fā)展史,對個人生命史的把握也就足以理解一個群體的大致歷史。在《伊隆戈人的獵頭》這本書中,羅薩爾多宣稱要對伊隆戈人的社會與歷史進行研究。伊隆戈社會沒有文字,同樣是一個人口很少的邊緣性群體,羅薩爾多會如何走出前輩學者的困境,書寫伊隆戈人的歷史?1565年,西班牙在菲律賓建立殖民統(tǒng)治,直到1898年菲律賓因美西戰(zhàn)爭易手,成為美國的殖民地。至少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伊隆戈人的生活就和外界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了一起,西班牙人、美國人、日本人輪番登場,伊隆戈人的生活世界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遷。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羅薩爾多引入了代際分析的研究方法書寫伊隆戈人的歷史。伊隆戈社會并沒有文字記錄其歷史,也就缺乏社會制度發(fā)展的相關文獻資料,即使有也是他者帶有偏見的記錄。故羅薩爾多認為以往人類學中的歷史研究多半出自臆測,形成所謂“偽歷史的推測”。

羅薩爾多認為:“馬林諾斯基的傳記方法強調個人能力、個體能動性,克服了人類學田野工作時間較短的問題;從而展現(xiàn)個人生命周期與其他社會機制的互動,并且增加了社會系統(tǒng)研究的時間長度和維度。不過馬林諾斯基的生命史研究方法還算不上民族志寫作的終極指南,要將歷史過程進一步加入民族志當中……將使用包括生命周期、年齡與性別角色、代際交往,以及家庭周期在內的一系列核心概念,作為個人史研究中社會結構方面的參數(shù)。”[1]103通過代際分析能把對整個時代的撰述變?yōu)橐幌盗袀€人傳記的集合,并將其與這些個人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背景結合起來分析。羅薩爾多在書中寫道:首先,這群人通過某一歷史運動,獲得了集體認同;其次,他們作為一個有著自我意識的群體,在社會中長期存在。這群一同成長的人們,隨后也一同慢慢變老。通過代際分析,使我們可以了解群體繁衍、延續(xù)、變動以及完全改變社會結構的各種發(fā)展過程。借助這一分析方法,我們可以看到上一代人正逐漸離開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而下一代人正逐漸上升取代他們的全部過程,通過這一過程我們可以注意到產(chǎn)生世代延續(xù),以及每代人獨特特征的社會機制。[1]104—106代際分析把當?shù)匚幕J可的生命周期過程、個體生活的生命史、歷史事件對某一歷史時段的巨大影響,以及一代又一代的社會更替過程,整合在一個復雜的敘事框架當中。

樣本量的大小及其樣本的`代表性仍然是個問題,個體—群體—整體之間的關系不僅表現(xiàn)在“量”的方面,還表現(xiàn)在如何通過“量”的累積提高“質”的方面。以研究一個群體的歷史來洞察整體的歷史的邏輯基礎在于“用代表性樣本方法來代替全面調查”。[10]對“代表性樣本”的選取過程永遠只是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客位分類,也就無法做到所謂的“洞察”整體的歷史。當民族志文本形成之后,讀者所看到的僅是作者對“代表性樣本”的表述,沒有進入樣本的其他個體因研究者的“文字暴力”被排擠出對整體的歷史呈現(xiàn)過程當中,他們從此銷聲匿跡。[11]在全書中,讀者看不到羅薩爾多任何關于伊隆戈婦女生命史的完整記錄。即使出現(xiàn)對婦女的描述,也只是穿插在對男人的描述之中,成為一種注腳。已經(jīng)形成的民族志文本中缺失了婦女的聲音,僅此一點就能成為女性主義人類學者攻擊的口實。

二、田野工作時間的“長”與“短”。

羅薩爾多認為,人類學者常常錯誤地假設他們研究對象的文化是永恒、靜止的,這種錯誤假設的根源在于短時期的田野工作。人類學者過分局限于自己在短暫田野中所獲的觀察,對他們來說,見到的就可以相信。[1]埃德蒙·利奇也認為:“這種愛好‘均衡’詮釋的偏見,源于人類學家所獲資料的性質和從事田野工作的條件。”[3]20經(jīng)過30個月的共時民族志田野工作之后,羅薩爾多摒棄了依靠一段事件的觀察構建復雜社會發(fā)現(xiàn)模型的做法,而是通過對個案的研究揭示更為久遠的歷史、探尋社會過程發(fā)展的軌跡?;诖?,羅薩爾多認為:“實際田野工作的短暫對民族志研究造成限制這一點并不屬實,只是一種幻覺;或者說,這種局限的確存在于某種類型的民族志調查之中?!盵1]通過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就可以克服田野工作短暫的不足。

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田野工作,并非與人類學同時誕生,而是在人類學學科發(fā)展過程中才成為一種不可缺失的研究方法,并逐漸被其他學科所借用,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中一種十分重要的研究方法。在人類學的發(fā)展史中,直到19世紀末,大多數(shù)人類學家的研究都是出自于“安樂椅”上的玄想,所采用研究資料依靠探險家、傳教士、旅行者或是殖民者的記錄。20世紀以來,人類學家對“安樂椅”上的人類學家所作所為加以批判,認為人類學家依靠二手甚至轉手多次的文獻與文字所作的研究不過是對歷史的臆測。于是,越來越多的人類學家走進研究對象的現(xiàn)實生活中,在與研究對象的接觸中目睹其生活方式、聆聽其故事。在田野工作成為一種研究方法的過程中,馬林諾斯基無疑起了關鍵的作用。馬林諾斯基的田野工作使人們理解了田野工作之于人類學者的重要意義。像馬林諾斯基這樣卓越的田野工作者,他所做田野工作的時間累計約兩年半長,超過了他之前所有的人類學家。[12]馬林諾斯基的田野工作時間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如果調查的時間少于一年,就不可能對研究對象有深入的了解。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6825344.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