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不僅僅是簡單地敘述和概括,更需要對所學所得進行深入的思考與分析。鑒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思考一個更完善的解決方案??偨Y的重要性不容忽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寫總結。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標:
1、能認真聽錄音,了解錄音中那位同學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家的。
2、能根據(jù)要點,清楚、明確地介紹自己的家,做到語句完整,意思連貫。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要認真聽別人的介紹(包括錄音介紹)在介紹自己時著重介紹自己家的可愛之處。
難點:選擇哪些具體事例說明我們家的可愛之處,如何突出“家可愛在哪里”這個重點。
教具:
投影片。
課文錄音。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回顧第七冊學過的“自我介紹”及第八冊學習的“介紹我們的學?!?。
2、出示題目。這次聽說訓練是學習怎樣介紹自己的'家。
二、明確訓練要求和內容。
1、自學課文第一、二部分。思考:這次訓練的要求是什么?
2、討論歸納。要求:
(1)在介紹自己家時,要體現(xiàn)“聽說內容”中提出的3個要點;
(2)在語言表達上,要把事情說清楚,語句要完整,前后意思要連貫,家庭地址說明確。
三、聽錄音學方法。
1、聽錄音,聽清這位同學是怎樣介紹自己的家的。
2、討論:那些地方介紹得好?
3、學習介紹方法。指導學習“聽說提示”。明確“你的家可愛在哪里”是介紹的重點。
四、指導訓練。
1、準備介紹提綱。
(1)家庭住址;
(2)家庭成員及工作單位;
(3)家庭的可愛之處(舉幾個例子,其中一個重點介紹)。
2、根據(jù)提綱,自由練說。
3、指名介紹,討論評議。
評議標準:
(1)三方面內容是否介紹完整;
(2)家的可愛是否作為重點介紹;
(3)條理是否清楚,語句是否完整通順,前后句的意思是否連貫。
4、四人小組介紹,互相評議。
5、各組代表上講臺介紹,集體評議。
五、總結。
再次明確要求,提示方法。
六、課外作業(yè):
1、回家把聽到的同學介紹選幾件介紹給家長聽。
2、學有余力的同學可以把介紹的一段話寫下來。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二
本文是七年級上冊的一篇文章,也是學生進入初中以來的第一篇說明文,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說明文是一個新的文體,并且本文又是一片科普性的說明文,對于廣袤神秘的宇宙,學生知之甚少,于是針對這樣的一個情況,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目標。一是了解說明文的相關知識,重點掌握列數(shù)字、舉例子、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二是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興趣。
之所以設計第一板塊,是因為要讓學生對本文的內容有一個總體上的把握,尤其是讓學生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征。因為只有把握了事物的特征,才能較好的展開下面的教學。為了避免說明文枯燥無味的特點,我將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星體,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上網(wǎng)收集相關的圖片,并且做成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上對宇宙有所了解。在學生對所說明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以后,開始正式走進文本,讓學生來從更深層面認識宇宙,于是我設計了第二個板塊,并且圍繞目標,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對于復雜的宇宙,作者是怎樣把它說的淺顯易懂的呢?”接下來很自然的過渡到今天的重點即說明方法。在處理這個重點時,考慮到我校的學生基礎較為薄弱,再加上是第一次接觸到這種文體。于是,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花了一些心思。首先我用幻燈片投影一些簡單的說明方法,讓學生了解認識;然后,根據(jù)此題的要求,我給出了一個比較有典型性的示例,并且做了相應的講解。緊接著,我把課文中運用說明方法的句子摘錄下來,用幻燈片放出來,讓學生根據(jù)老師的示范以及自己的理解來說說使用這些說明方法的作用。由于方法指導到位,學生反應很積極,雖然語言表達上還是有點欠缺,但是總體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當然,說明文的說明順序也是一個重點,但是考慮到本文的說明對象比較抽象,對我們來說還是比較陌生,于是我就遵循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干脆不講,給這一問題留有空白。所以,本堂課下來,我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其實到底怎樣來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總結自己借鑒別人,不外乎有以下幾點:一是目標明確,但不能求全,一課一得最好;二是能夠圍繞目標設計問題,問題指向一定要明確。三是點評一定要到位。當然,點評需要技巧更需要藝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長期的磨煉與積累。所以,怎樣來為自己充電,怎樣有效地汲取別人的優(yōu)點和長處,怎樣處理教材,怎樣有效地進行點評就成為必需研究的話題。
《圯上敬履》教學反思。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三
《水調歌頭》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5課,要求學生在大致讀懂古詩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這首詞描繪了詞人中秋之夜望月懷人的心路歷程,渲染了空有一輪明月,家人卻難團圓的凄清氛圍,表達了對詞人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構思精巧,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情感真摯,融入了帶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教學過程】。
一、教師激趣導入。
花好月圓人團圓,月亮的圓缺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審美體驗。在漫漫的文學長廊中,眾多文人墨客對月抒懷,寫下了許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真無邪,又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溫婉浪漫。那么在這么一個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水調歌頭》,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二、初讀課文,體驗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介紹方法:自由誦讀,在誦讀中體驗詞的情感美;讀完后能用一句話說說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自由誦讀后,每人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說說。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接著深入學習,以對詩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體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文載道,詞緣情,詩言志。好的詩詞能表現(xiàn)作者的獨特情感。詞中作者的情感是復雜多樣的,既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惆悵與憂傷,既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又有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傳達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币徽环矗@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本詞多了一份曠達的氣息。
在此處順勢介紹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弟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詞寫于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詞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蘇軾仕途失意被貶,心情抑郁。其弟蘇轍(字子由)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兩人已有七年未見。中秋賞月,詞人歡飲達旦,在醉意中寫下這首詞,抒發(fā)了人生感慨和懷念親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體驗地讀。帶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齊讀,在齊讀中一起體驗作者的情感。讀前讓學生討論:這次應該讀出怎樣的情感體驗?上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的矛盾心理,下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對天下所有人的祝愿,情感的基調是從消極、惆悵轉向豁達、樂觀。
三、再讀課文,體驗內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現(xiàn)在用讀來體驗詞的內容美,邊讀邊體驗;讀完后能說說作者先后用哪些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內容有怎樣的美感或特點。
每人先獨立學習,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基本共識;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小組長向全班介紹本組的學習體會。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
這首詩先后寫了以下內容:
上闋望月,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碧K軾把青天當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問,展現(xiàn)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碌馁澝琅c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币徽环幢砺冻鲈~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此處的描寫,既寫出詞人留戀人間,又寫出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是與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戲。
下闋懷人,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嘆人生的離合無常?!稗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鞭D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亮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暗溉碎L久”,突破了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打通了空間的阻隔。讓空中的一輪圓月將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借景抒情。
下闋懷人(抒情)情景交融。
四、三讀課文,體驗語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請各位邊讀邊體驗和欣賞表達內容的語言;讀完后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兩個詞句,寫下自己的“一句話欣賞”,說說作者在語言形式(包括音韻)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表達效果。每人獨立進行,然后在小組內書面交流。
最后教師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這首詞有個小序,咋看無足輕重,其實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寫作的緣由,通過這個小序,可以讀出背后的很多信息,詞中所表達的曠達的胸襟與小序中的“歡飲”合拍,“兼懷子由”一個兼字,引出了下闋對兄弟的思念之情,顯現(xiàn)了詞人的情感歷程,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細微處的信息。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五、四讀課文,換位體驗情感。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人們運用語言的目的,是為了表情達意,或者說,是想用特定的語言來表達特定的情感。有人說,詩和詞在表達上的區(qū)別是:詩言志,詞言情。詩表達的是“大我”,詞表達的是“小我”,是個人真切細膩的情感?,F(xiàn)在讓我們在前面第一環(huán)節(jié)體驗情感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換位體驗。就是說,要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F(xiàn)在的你,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文豪蘇軾,當時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難團圓,現(xiàn)在,請你用生命去體驗,去朗讀。
朗讀之后繼續(xù)提出學習要求:請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shù)南胂蠛吐?lián)想,依次對詞句進行情景描述。
然后抽點兩人左右現(xiàn)場表達,以渲染課堂氣氛。教師接著介紹自己的描述,繼續(xù)渲染課堂氣氛: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我高興地飲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我端起酒杯問青天: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的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陪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是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雖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然后讓每人說說此時的感受。先在紙上寫下來,然后自主發(fā)言。
第二回,深入體驗的讀。合上書本,帶上深入一步的體驗,全班一起背誦著讀,要讀出自己的生命體驗,外聲內情,聲情合一。
六、五讀課文,美讀成誦。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個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情感美、內容美、語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誦讀中整體體驗,讀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讀出感受,讀出享受,最后能夠美讀成誦。
七、總結學習收獲或感受。
每人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感受,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之后每個小組長代表本組向全班綜合介紹。
八、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經(jīng)典的古典詩詞可以為同學們打開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過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學們推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再次感受蘇軾的曠達的胸襟和博大胸懷。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四
1、知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2、能力:誦讀能力;聯(lián)想,想象能力。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遍_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褒R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扒辔戳恕?,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比木湟阅媳狈指睢盎钑浴钡木跋髮懱┥礁呗栐贫?、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霸旎?,指天地自然?!扮娚裥恪?,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扮姟?,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边@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笆幮亍?,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笆幮亍?,句的意思是,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皼Q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氨{”,眼框?!叭搿?,收入眼里,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
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皶敗?,應當,一定要?!傲琛?,登臨,登上?!敖^頂”,最高峰?!坝[”,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背誦這首詩。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五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之一,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以質樸的語言,以一種獨特的角度——背影抒寫了父子之間在那種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情感。寫得真摯而動人。但《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況且在學生這個年齡段因缺乏生活體驗,很難感悟到親情的可貴,甚至視而不見。因而文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學生真正體味到的。針對這些,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影音功能營造一種低調的氛圍,同時提高視聽效果再現(xiàn)場景,緊緊把握住學生的情感脈搏,以“情”為切入口,且使其貫串始終。通過對《買桔子的背影》這一段的重點分析和父親送行中語言的體味,讓學生領悟到文章中“父愛子、子懂父”的情感真諦。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理解父愛,感悟親情。
[教學目標]。
1、領會本文所表現(xiàn)的父子之間的親情,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2、學習本文攝取人物閃光瞬間的選材構思法。
3、通過理解關鍵詞語的含義,體會語句所表達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對父親背影的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策略]。
自主、互助、合作。
[教學過程]。
課前三分鐘多媒體播放黃磊的《背影》(幻燈片展示歌詞,營造氣氛)。
一、導入。
大家剛剛聽到的這首歌是詮釋的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你讀過文章了嗎?感動嗎?(生答)其實父愛是深沉的,需要你用心去體味。今天,就讓我們用心去體味朱自清的父親那厚重而又深沉的愛吧?。ɑ脽羝故菊n題)。
二、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師生合作),要求:
1、畫出不會讀的、不理解的字詞。
2、把文中出現(xiàn)的“背影”圈出來。
明確:1、正音。(幻燈片展示,生讀)。
用心愛心專心1。
2、回憶的背影、買桔的背影、離別的背影、懷念的背影。
三、重點研讀。
教師:作者重點刻畫了哪次背影?
明確:買桔子的背影。
明確:顏色和質地。祖母死了,父親為奔喪而來,黑色給人一種沉重的感覺。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家里沒有了經(jīng)濟來源,且所有值錢的東西都拿到了當鋪,父親已到了窮困潦倒的地步,因而突出衣著的布料質地。
四、品味語言。
教師:父親除了通過動作來表現(xiàn)自己的愛之外還通過哪種方式來表達?(語言)拿起筆畫下送子過程中直接引用的父親的話,你認為哪一句最能體現(xiàn)父愛?為什么?(幻燈片展示,讓學生互相交流回答)。
明確:(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心里還惦念著許多事情要做,如看行李、講價錢、揀座位等,什么勞累、什么災禍都置之度外,這是一個多么細膩而又偉大的父親?。≌l說父愛不細膩呢!)。
用心愛心專心2。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保〒膬鹤勇飞峡诳剩瑩膬鹤幼邅G了,“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這句話經(jīng)常會在我們兒時從父母嘴里聽到,看來孩子再大在父母眼里也都是孩子?。。?。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保ㄔ撟龅氖虑槎家呀?jīng)做完了,父親依然擔心兒子是否順利地到達,還要囑托兒子報平安。古人云:“悲莫悲兮生別離”更何況此種境況下與自己最親近的人分別呢!此時的擔憂依戀都可以從這句樸素的話中表達出來。)。
(4)“進去吧,里頭沒人?!保ㄟ@句話的言外之意是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害怕不諳世事的兒子會發(fā)生什么意外,同學們看,這真是“兒行千里父擔憂啊??!”)。
五、總結。
《背影》是一篇平中見奇的小文章,它通過父親為自己買桔子這件小事,以一種獨特的角度及質樸的語言把至親至愛的父子深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六、拓展。
(生答,同時小聲播放滿文軍的《懂你》)看來,大家通過學習這篇課文的確已感受到了父親的愛,朱自清說“父愛是一條細細地無聲流淌的河流。”這句話需要我們用一生去解讀!把你剛才寫下的話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告訴你的父親好嗎?讓他知道你真的懂他!
[教學反思]。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六
3. 品味描寫音樂手法
4. 理解詩歌主旨意蘊
教學重難點:
1. 詩歌敘事特點
2. 音樂描寫特色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語
長安米貴典故,說明未顯明的`白居易才情逼人,以次引入本課學習
二、介紹寫作背景
參見教學參考課文研討
三、誦讀詩篇
教師范讀、釋詞、
千呼萬喚始出來(始:才)
商人重利輕別離(重輕是動詞)
四、研讀詩篇
一)序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七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這是北宋大詩人蘇東坡詠贊錢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來,錢塘江以其奇特卓絕的江潮,不知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本文記敘的就是一次觀潮的盛況,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又恢復平靜的動態(tài)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作者不但運用比喻、夸張、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涌澎湃、雷霆萬鈞的聲威,還從觀潮的人數(shù)之多、熱情之高間接地表現(xiàn)了大潮的奇特,使人讀后不禁發(fā)出由衷地贊嘆: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
感受大自然的壯觀,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閱讀感受與他們交流是本課的重難點。
本文作為一篇寫景的文章,說不上有什么特別的感情成分,似乎不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感情。一線的課堂也不可能篇篇課文有課件、錄音的準備,僅憑著兩幅掛圖以及課本我們就開始上課了。
可是在兩個班同樣的教案同樣的教師卻出現(xiàn)了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過反思,通過檢討,我們看到了教者不同的教學狀態(tài)所造成的教學效果真的完全是不一樣的。
[教學過程]。
一、導入:題目觀潮是什么意思?釋題導入。
二、自由讀課文。
三、課文中描寫的主要是錢塘江潮來的情景,你最喜歡潮來前、潮來時還是潮來后?
四、學習新課文。
1、你最喜歡課文哪部分描寫的潮?為什么喜歡?
2、按學生的匯報順序,可以先____來前的部分,也可以先____來時的部分,或是潮過后的部分。
3、各部分要點:
a、潮來前:潮的位置,觀潮的人多嗎?他們有什么反應?
b、潮來時:江面上出現(xiàn)了哪些驚心動魄的景象?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到驚奇?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課文中適當批注。請生說說大潮來時的聲音和形態(tài)。注重朗讀語句訓練。
c、潮過后:江面又是什么樣的情景?
五、小結。
(課上心情平淡,按教案按部就班地講著,教案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可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不要說孩子們都不愿意讀,有幾個讀的也讀不出潮來的氣勢。)。
師: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你們看到了哪些奇特的景象?
生1:我喜歡:“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我們踮起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p>
師:你喜歡從遠處看潮的情景,是嗎?
生1:是的。
師:還有沒有同學喜歡其他的?
生2:我喜歡:“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p>
師:你為什么喜歡呢?
生2:這一段寫得非常美。
生3:這段寫潮來的樣子寫得很有氣勢。
師:從哪里看出潮很有氣勢?
生1: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
生2: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兩丈有多高?
生3:一丈是3米多,兩丈就是6米多。
師:那有將近三層樓高呢!
生齊:哦!
師:這么高的浪潮是不是很少見?那誰來把潮來的氣勢讀出來呢?
生4:我來讀。午后一點左右……。
師:剛才那位同學讀得怎么樣?
生5:不好!他沒有感情!
師:那誰來讀?
生6:我來讀。午后一點左右……。
師:這位同學讀出氣勢來了嗎?
大家默然。
師:還有同學愿意試下嗎?
(孩子們很安靜,但是也表現(xiàn)出了另外一種漠然,很顯然,他們沒有進入到課文里面去,問了三次以后,班上陷入冷場。)。
(我想問題是不是出在老師本身自己的狀態(tài)上,所以在另一個班重講時,決定在細節(jié)部分稍作改動,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
師(親切地):大家最喜歡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潮?
孩子們嘰嘰喳喳。
大部分生表示:喜歡3、4自然段。
師:為什么喜歡這一部分呢?
生1:這部分寫的潮特別有氣勢!
生2:這部分寫的潮特別具體、生動、形象。
生3:這部分的語言也很優(yōu)美!
……。
(孩子們找出了許多亂七八糟的理由!)。
師(高興地):既然大家這么喜歡這兩個自然段,咱們就先來學習這兩個自然段吧。
(孩子們一聽,眼睛都亮了,他們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見得到了老師的尊重。)。
(學生們立即進入狀態(tài),放聲朗讀,個個讀得主動、投入。他們都鉚足了勁準備展示自己的風采呢。)。
(開始交流了。)。
生1: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他讀得很努力,但氣勢還不夠。我不動聲色,沒有直接點評他朗讀的優(yōu)劣,而是引領學生都來用手做做翻滾的動作,邊做還邊配上音——“嗚——嘩——!嗚——嘩——!”)。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八
2、能力目標:切合文章聯(lián)系實際感悟真情。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悟父輩的堅韌,體悟父輩的艱辛與責任。
誦讀課文把握父親人物形象。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朗讀、討論、點撥。
多媒體。
一、導入,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閱讀課文。
1、檢查預習,認清字詞。
2、講述故事情節(jié)(簡要概括主要情節(jié),理清思路)。
三、理解閱讀。
問題探究一:
1、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筆墨。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為什么。
4、父親回來時,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tài)怎么理解(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小結)。
問題探究二:說說父親。
1、說說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2、說說為了臺階,父親付出了什么你從哪里讀出來的(跳讀、思考、討論、交流)。
四、感悟閱讀。
1、思考文章的標題能否用“父親”或者“新屋”等來替換,原因何在。
2、你從文中讀出了我對父親怎樣的情感反復咀嚼文末句話,體味一下。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九
1、知識:背誦這首詩;理解詩的意境。
2、能力:誦讀能力;聯(lián)想,想象能力。
3、德育: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4、重點目標:背誦此詩。
5、目標難點:理解詩的意境。
【教學過程】。
一、查上首詩的默寫。
二、背景和作者簡介(略)。
三、齊讀本詩二遍。
四、理解此詩的意境。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遍_篇以設問起句,寫意中遙想,久慕其名,而未得親歷其境?!搬纷凇?,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稱為岱宗?!胺蛉绾巍?,到底怎么樣呢?“夫”,在這里無實在意義。接句自問自答,以夸張手法,極寫“齊魯青未了”的氣勢,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蒼都,綿延不絕。“齊魯”,春秋時兩諸侯國,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泰山北為齊,泰山南為魯。“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青翠蒼都,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這一句是遠望,摹寫泰山臥齊魯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比木湟阅媳狈指睢盎钑浴钡木跋髮懱┥礁呗栐贫?、萬仞摩天的高偉雄俊。這里是近望,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陽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這奇?zhèn)延^的景象真是鬼設神施,造化所鐘?!霸旎?,指天地自然?!扮娚裥恪保斓亻g神奇秀美皆聚泰山?!扮姟?,聚集的意思。
“蕩胸生層云,決眥人歸鳥。”這兩句是想像之辭。詩人由遠望、近望進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云氣層生,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使之豁然開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會更加敏銳,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這兩句寫主觀感受,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笆幮亍?,心頭滌蕩,胸襟為之開豁?!笆幮亍保涞囊馑际?,山上層云疊起,沖擊滌蕩著心胸,胸襟為之開豁?!皼Q眥”,眼睛睜大,眼角欲裂,形容極力張大眼睛?!氨{”,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結尾兩句寫有望岳而引起的決心。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抒發(fā)了詩人昂揚向上,積極進取的博大胸懷?!皶敗?,應當,一定要?!傲琛?,登臨,登上?!敖^頂”,最高峰?!坝[”,俯視的意思。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也表達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
小結:這首詩層次清晰,形象鮮明,寫景抒情,交相輝映,通篇寫望而不著一個望字,含蓄蘊藉又自然開朗。始終在研詞煉句方面頗見功夫。
五、背誦這首詩。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
課程概述《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是高等師范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理論應用型課程,是所有從事語文教育者的必修課程。該課程以中學語文教育為研究對象,圍繞語文教材進行教學設計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文體的特點,分類對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從而學習語文教學設計的相關技能。
本課程沒有停留在純理論的視野,亦不是簡單的技能模仿訓練,而是基于對語文學科的認知,以理論指導案例分析,以案例作為實踐范例,以實踐展示應用創(chuàng)新,最終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具有很強應用指導意義的課程。
其次,能就具體的語文教學實錄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研究。
成績要求1、按時保質保量完成所有課程的學習;。
2、積極參加論壇設置的討論環(huán)節(jié);。
論壇討論,其中隨堂測驗占20%,平時作業(yè)占20%,論壇討論占10%;。
4、60分以上為合格,85分以上為優(yōu)秀。
1.1闡釋講解能力。
1.2語言品味能力。
1.3概括提煉能力。
1.4感受評價能力。
第三講語文文本解讀技能訓練。
1.1文本解讀理論依據(jù)。
1.2文本解讀基本思路。
1.3文本解讀筆記撰寫。
1.2散文教學的特性。
1.3散文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
1.1小說設計原理。
1.2小說教學的特性。
1.3小說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
1.2文言文教學的特性。
1.3文言文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
1.2實用文教學的特性。
1.3實用文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
1.2寫作教學的特性。
1.3寫作教學常見問題及對策。
1.1說課的常式與變式。
1.2說課的誤區(qū)與矯正。
1.3說課實例評析。
預備知識學習過《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并熟悉《語文課程標準》和中學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具有一定的語文教材研讀能力。
參考資料(1)《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王榮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學語文教學心理學》,林崇德主編,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語文教學的反思與構建》,鄭桂華著,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4)《語文教學設計技法80講》,余映潮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5)《作文心理學》,劉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教育心理學》,邵瑞珍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學與教的心理學》,皮連生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8)《語文學習與教學設計(中學卷)》,何更生等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二十世紀后期中國語文教育論集》,顧黃初,李杏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語文教育研究大系》(中學卷),鄭桂華,王榮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11)《中學現(xiàn)代文學作品教學設計研究》,何更生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12)《語文教學設計》,時金芳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3)語文特級教師的教學實錄以及案例選編等。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文學院07級2班楊甜200702340944?教學設計可以說是老師智慧的結晶,有了教學設計之后,老師的教學思路,教學過程才會更加的明晰,也只有有了教學設計之后,老師的教學才會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所以,教學設計對一位老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設計不但對老師來說是很重要的,對學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師的教學設計非常的優(yōu)秀,學生才可能從中學到許多的知識,如果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不清不楚,教學重點難點也沒有很好的把握,這無疑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深重的災難。所以教學設計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教學設計。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文學院07級2班楊甜200702340944?教學設計可以說是老師智慧的結晶,有了教學設計之后,老師的教學思路,教學過程才會更加的明晰,也只有有了教學設計之后,老師的教學才會有一個很明確的方向。所以,教學設計對一位老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設計不但對老師來說是很重要的,對學生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老師的教學設計非常的優(yōu)秀,學生才可能從中學到許多的知識,如果老師的教學設計思路不清不楚,教學重點難點也沒有很好的把握,這無疑對于學生而言是一個深重的災難。所以教學設計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教學設計。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一
1.反復朗讀,能讀出壺口瀑布雄偉、壯闊的氣勢。
2.抓住關鍵語段,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景散文的賞析方法。
3.領會黃河精神的象征意義,理解黃河精神在職場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1.結合朗讀,品味文章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體會壺口瀑布的特點。
2.理解壺口瀑布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聯(lián)系。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璀璨的華夏文明。因此,黃河是中華民族名副其實的母親河。如果要去瞻仰這位母親,你知道黃河的哪一處景觀是不可不看的`嗎?今天我們通過-的游記散文《壺口瀑布》一同領略“天下黃河一壺收”的奇特景觀。
1.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查檢并記憶生詞的讀音及解釋。
2.課堂交流補充,當堂提問檢測。
3.齊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
1.如果為壺口瀑布選擇一個詞作為宣傳語,你覺得哪一個詞最為貼切?結合文中相關語句,說說你的理由。
3.朗讀課文,想象、感受壺口瀑布的景觀。
2.討論: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壺口瀑布之水的陽剛之美的?怎樣表現(xiàn)壺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3.朗讀課文第四、五段,讀出力度感,讀出陽剛之美。
4.朗讀互評,再讀。(重點強調重要字詞的重音,果斷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語氣變化)。
1.作者寫這篇游記散文是否僅僅停留在了所見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壯觀的層次上?作者僅僅是為了表現(xiàn)壺口瀑布之水的陽剛之美嗎?由水想到個人——由個人想到民族(有層級的過渡,少說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壺口瀑布之水與作者所思所想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lián)?相似、聯(lián)系——觸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國古人關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剛,水滴石穿——辯證思維。
4.在思考的基礎上朗讀文章最后一段,并說說你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xiàn)出來被我們看見”(思考:這篇文章結尾標注了寫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且將這種情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運用排比句式,進行一段景物描寫,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二
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春》被選入了語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課本中,作者以詩的筆調描繪了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fā)、草木花卉爭榮的景象,贊美了春的創(chuàng)造力,激勵人們珍惜大好時光、奮發(fā)向上,抒發(fā)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和對未來的憧憬。本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在誦讀的基礎上欣賞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體味語言的準確生動性,感受景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感情并培養(yǎng)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這節(jié)課,我面臨著如下需要解決的難題:。
[描述]:。
星期五,我在上課之前進入了教室,學生們臉上流露出放假回家的期盼與興奮,有的同學甚至開始收拾將要帶回家的練習本,一副“鈴聲響起就往外沖”的架勢,教室里的氣氛比平常下課時要熱烈得多,走過一群學生旁邊,聽見他們正在商量出校門后到商店去買卡片的事(學生們最近正熱衷于收集一些動漫人物的小卡片),語文課本被歪放在一邊,絲毫沒有為上課做準備的打算。我明白我既不可以直接對學生說“不要急著回家”,也不可以批評他們收集卡片,“玩物喪志”。回家心切,是我也會有的狀況,人之常情;而玩具更是孩子們的天使,童心未泯的初中生其實也很可愛。但這樣的一個狀況,肯定會影響到我的授課效果,必須想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上課鈴響了,看著學生們心不在焉的表情,我覺得自己應該直面問題,我首先問了學生一個問題:同學們現(xiàn)在最盼望的事情是什么呢?如我所料的,學生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了“回家”!在回答的同時,有同學調皮地笑了,接著他們的回答,我很理解的祝賀他們終于可以回家了,接著,我提出了第二個問題:同學們盼望回家只要盼兩個星期就可以了,有一個人也有盼望,他盼望春天,而他盼望了整整一個冬天甚至是更長的時間,他是誰呢?這次,依然是異口同聲地回答:“朱自清”!這次的回答讓我很高興,因為大家終于開始把注意力放到課堂上了。然后,我提出了第三個問題:朱自清他是怎么盼望春天的呢?學生很整齊的說除了《春》這篇文章中的第一句,也是第一段:“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我知道,這個時候的同學們已經(jīng)進入課堂了。
在畫完之后,我讓學生們合上課本,看著黑板上的“春草圖”,邊回憶我畫畫的步驟,邊試著背誦課文內容,讓人驚喜的是,不少學生已經(jīng)能夠背誦出來了,看來這個方法確實有效。接下來的春花圖,順序性更強,雖然畫出來的畫很抽象,但學生卻是牢牢的記住了寫作順序及主要內容,有很多學生還能將所許學的內容背下來。剩下的內容我準備在下次課完成,在下課之前,我將全班學生分成了四個小組,讓他們去收集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圖片或文字資料,相信他們一定會完成的很好。
[思考]:。
很慶幸當初沒有放棄美術這一愛好,今天用到了。這節(jié)課我面對的最大難題是:在學生狀態(tài)松散的情況下如何將學生帶入課堂并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地了解課本內容。從授課結束之前學生的反應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背誦課文,這一點基本上實現(xiàn)了我的期望,對于假期過后的第二節(jié)課,相信學生們也能像這節(jié)課一樣地參與進課堂,因為他們是帶著感興趣的問題回家的。
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開發(fā)與保護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認真?zhèn)湔n,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改變教學策略,把語文教“活”,讓學生有能力上的提高,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完這節(jié)可課,我有很深的感想:教師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用小的成功誘發(fā)學生的興趣,用學生的興趣堅定成功的信念,用成功的信念贏得學業(yè)成就。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三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問題設計研究》課題開題以來,我們進行了深入的理論學習與實踐探索,已順利完成了第一階段的研究工作,結合第一階段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對課題研究的工作計劃如下:
xx年2月——xx年12月
在學校課題組老師的指導下,我們全體課題研究人員發(fā)揚“求真務實”精神,堅持以教科研服務教育教學,以教科研促進教育教學,以教科研優(yōu)化教育教學的工作原則,踏實開展教育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科研質量,因此本階段我們本著課題為教學服務的原則,主要的是教學實踐研究為核心,把前期的研究的成果付諸于教學案例的研究中,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的質量。挖掘和探討出符合學生實際的語文教學方法和手段。
(1)把課題研究與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相結合
每個教師根據(jù)自己的個人教科研計劃,建立個人課題研究檔案,圍繞課題撰寫教案、上探究課,讓課題研究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
(2)注重調查,讓教科研深入學生,深入課堂
科研的最終目標是學生的發(fā)展。在課題的研究的過程中注重把研究的成果應用到平時的日常教學中,運用有效的問題來進行課堂教學,同時要關注運用的效果,為此我們結合課題的內容,定期做好問卷調查,取得第一手資料,使我們的課題研究有實效和推廣價值。
1、把第一階段所得出的理論應用到教學中去,放開傳統(tǒng)教學的束縛,打破以往陳規(guī)的教學模式,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2、積極組織課題組活動。每月一次,組內的研究人員分享和總結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和后期的研究措施。
4、研究策略:理論指導——實際試驗——階段分析——反思改進——總結推廣
xx年1—2月
1、召開課題組研討會,討論第二階段工作重點;
2、參加課題組一些活動。
xx年3—6月
1、對第一階段的初步成果進行進一步的檢測與再實踐,與日常教學相結合。本月組織組內的岳麗麗老師、崔迎春老師和我上一節(jié)“同課異構”課《社戲》,三位老師分別從人物、情節(jié)和環(huán)境這小說的三個不同要素入手設置不同的問題,進行教學實踐。
本階段主要是學習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設計有效的問題讓學生來理解抒情類記敘文如何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讓學生掌握文章能容,理解作者情感。
根據(jù)最新中考說明的信息我們設計教學問題,讓學生進行非文本閱讀,從宏觀上把握理解每篇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掌握說明內的內容。
2、召開課題研討會,交流階段性研究成果,對教學實踐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并且請教資深教師指導課題的研究。
xx年7月--xx年12月
按之前的總方案制定本階段工作計劃,結合課本進行研究探討。
定期開會
整理充實內容調整方案,繼續(xù)開展研究。
具體分工:
xx老師
xx老師
xxx老師
負責八年級下冊《回延安》《核舟記》《時間的腳印》《詩經(jīng)》《禮記》二則《唐詩二首》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四
工作了十幾年,每次在聽同事的課時,會發(fā)現(xiàn)有些老師一堂課下來,會啰哩啰唆的提了好多問題,有些問題提的讓學生無從下手,摸不著頭腦。我也常常在反思自己的課堂設計: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是不是也犯了這樣的毛病。課堂設計到底要注意哪些問題呢?對這個問題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參加了鄉(xiāng)村骨干教師培訓,聽了經(jīng)志芹校長的《簡約設計,高品質課堂的追求》的講座,讀了魏本亞老師的《中學語文教學設計》一書,我才恍然大悟。
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無論采取什么方法,一定要重視教學內容,要刪繁就簡。不僅教學內容要精當,教學方式要精當,所提的問題更要精當。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其實我們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可以采取“一線串珠”策略,即指用一個核心要素將其他諸要素貫穿起來,形成一個有核心的整體。也就是說目標是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和收束點,一切問題都圍繞目標“串珠”。
我們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可以采用“主問題”化,就是圍繞本堂課要完成的目標,結合課文的內容,設計一兩個話題或問題,讓教學順著“主問題”展開,在問題的探討和解決過程中,逐步實現(xiàn)預設的教學目標。
比如我在聽了余映潮老師的《夸父追日》一文時,余老師在指導學生在精細的認讀,精妙的朗讀基礎上,品讀的環(huán)節(jié)中提出了兩個問題:
1、從“渴”字中,我們能夠品味出什么?
2、“棄其杖,化為鄧林”這句話為什么好?學生經(jīng)過反復的閱讀品味,得出了精彩的結論。
于是在平時的教學設計中,我也嘗試了進行了簡約設計和課堂上“主問題”化,力爭獲得別樣的精彩。結果也有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舉例如下:
在進行《囚綠記》一文的設計時,我采取了如下的設計:
1、導入新課。
2、檢查預習。
3、合作探究,走進文本。
4、仿寫,歸納課文:
這是一首贊歌!
愛綠——細膩多情囚綠——孤寂抑郁釋綠——愛國情懷。
又如在教學鄒韜奮的《我的母親》一文時,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1、導入新課,了解作者。
2、預習檢測。
3、了解母親的往事。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思考:本文回憶了關于母親的哪件事?母親給你的初步印象是怎樣的?合作交流。
4、品讀母親的眼淚。
截取典型事件,表現(xiàn)人物,其中兩件事寫了母親的眼淚,品讀思考:找出描寫母親流淚的語句,并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5、認識母親的時代。
作者寫這篇文章緊緊是為了懷念、贊美自己的母親嗎?補充刪節(jié)。
再如,在教學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文時,我進行了如下的設計:
1、導入新課。
2、解釋重點詞語。
3、翻譯句子。
4、再讀課文,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水清,環(huán)雅,凄清)探究活動一尋小石潭之“清”
找一找小石潭“清”在哪里?以“這是的小石潭(含“清”的詞語),具體表現(xiàn)在(文中的語句)”來回答。探究活動二繪小石潭之“清”
你喜歡小石潭中的哪些景?說說你喜歡的理由并試著加以描繪。探究活動三悟小石潭之“清”
柳宗元游小石潭時心情如何?文中哪些詞句流露了這種感情?聯(lián)系寫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5、總結歸納:本文運用了寫法,描繪了小石潭的,渲染了的氣氛,抒發(fā)了情感。
通過這些主問題的設計,用主線串起了人物、情節(jié)、內容、形式、語言等課文內容的“珠”,串起了課文閱讀探究與欣賞的過程。從而簡化了教學頭緒。
當然了我們要善于根據(jù)文本的特點挖掘整合其最有價值的教學點,設計需要探究的主問題,引領學生對文本進行屬于自己的閱讀。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五
先練后講、先學后教,先試后導這是嘗試教學法的核心。我在講授《春》一課時,以這一思想為指導,從學生的口頭訓練入手,分層設置思考題,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抒發(fā)的感情,學習寫景狀物的一般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各個學習環(huán)節(jié)中,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讓學生主動的想、主動的說、主動的學,把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教師的精講點撥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使他們在不斷嘗試中享受到成功的樂趣。同時根據(jù)大綱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把重點放在了整體感知課文、語感的培養(yǎng)和讀寫結合上,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訓練,突出重點,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使學生牢固的掌握所學知識,并把它們靈活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寫作中去,做到學為所用。
它是傳統(tǒng)名篇,這是朱自清在解放前寫的,各套課本都會選的;它在情調、布局謀篇、修辭方法、遣詞造句方面都堪稱典范,學生盡可模仿學習。
提示幾個主要問題:
(1)寫出了春天哪些景象?
(2)寫出了春的什么特點?
(3)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
(4)熟讀、背誦。
本課遇到比喻和擬人兩種修辭方法的學習任務,這里作兩點提示:一、學習這課,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方法是一重點,課本里的知識嫌少,僅在練習里附了一點,教師應該找參考書,作一點補充;二、應該多結合課文語句消化知識,將修辭學習與揣摩語言結合起來,而不要單純地講知識。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六
1、撇開思維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與曲折。
2、各種形式的閱讀,感覺文章語言的詩意美。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題.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的重點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閱讀課文,了解為什么以“梨花”為標題。
一、課堂導入:
(課前播放輕音樂,播放梨花圖片)
我們身邊有很多美好,例如我們今天走進的課文,不僅有美麗的文章還有梨花林、美麗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貴的中國品質。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的《驛路梨花》。
二、正課:
(一)曲折的情節(jié)
1、快速閱讀課文,并用“我”第一人稱來概括整個故事。
結合課前預習快速進行。
2、把握敘事角度,試圖總結整個故事。
例如:
(2)教師點撥:敘述順序的特點和差異。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誰?
(1)學生思考;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構思巧妙的寫作方法。
(二)賞析品味
1、圈點勾畫好詞和好句,這些詞和好句子最能觸動心弦,標記它們或寫出你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師的提示:它可以從用詞、寫作和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得到欣賞。
(1)同桌交流
(2)小組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組的代表進行點評
教師適當點撥:這篇文章里的語言具有詩的意境,處處如詩如畫
2、升值而讀,讀,讀,讀出詩歌的美麗感受。
(1)指名學生讀;
(2)教師配音范讀;
(3)生配音讀。
(三)寫作背景
1、簡要介紹學生對作者的理解。
學生在課前結合課文并聯(lián)系作者的共同知識。
2、教師補充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背景理解彭荊風的作品。
彭荊風由于家境貧寒,只讀了兩年初中,成為學徒、校對員、記者、副編、文學團體“木葉文藝俱樂部”。他經(jīng)歷了很多苦難,但他堅信自己已經(jīng)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x”中入獄7年?!袄婊ā笔撬霆z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艱難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沒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與美。正如他自己所寫的:在經(jīng)歷了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折磨之后,當我真誠地面對云南邊疆的純樸的少數(shù)民族,呼喚美好的未來時,我不禁表達了我對過去的想法!我只想發(fā)現(xiàn)和傳播生命的美,這就是為什么我寫的梨花。
3、學生聯(lián)系課文再談對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顯的傳統(tǒng)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義,體會梨花精神。
2、明確“驛路梨花”做題目的妙處。
3、讀寫結合,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一種花,它有著怎樣的象征含義。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七
《水調歌頭》選自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5課,要求學生在大致讀懂古詩詞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體驗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了解古人寫景、敘事、議論的藝術,體會語言運用的妙處。這首詞描繪了詞人中秋之夜望月懷人的心路歷程,渲染了空有一輪明月,家人卻難團圓的凄清氛圍,表達了對詞人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這首詞最大的特點是構思精巧,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情感真摯,融入了帶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悟。
花好月圓人團圓,月亮的圓缺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審美體驗。在漫漫的文學長廊中,眾多文人墨客對月抒懷,寫下了許多不朽的佳作,既有“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的童真無邪,又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溫婉浪漫。那么在這么一個美好的夜晚中秋之夜,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又作何感想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作品《水調歌頭》,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介紹方法:自由誦讀,在誦讀中體驗詞的情感美;讀完后能用一句話說說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自由誦讀后,每人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說說。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作者在詞中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詞人雖遭貶謫卻依然樂觀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接著深入學習,以對詩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體會。然后在小組內交流。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文載道,詞緣情,詩言志。好的詩詞能表現(xiàn)作者的獨特情感。詞中作者的情感是復雜多樣的,既有作者懷才不遇的惆悵與憂傷,既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之情,又有對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之情,但貫穿始終的卻是詞中所傳達出的那種熱愛生活與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币徽环?,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因此本詞多了一份曠達的氣息。
在此處順勢介紹作者及其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與父、弟合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詞寫于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詞人在密州知州任上。蘇軾仕途失意被貶,心情抑郁。其弟蘇轍(字子由)正在濟南任職,兄弟兩人已有七年未見。中秋賞月,詞人歡飲達旦,在醉意中寫下這首詞,抒發(fā)了人生感慨和懷念親人的深情。
第二回,深入體驗地讀。帶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齊讀,在齊讀中一起體驗作者的情感。讀前讓學生討論:這次應該讀出怎樣的情感體驗?上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的矛盾心理,下闋在朗讀中要讀出詞人對天下所有人的祝愿,情感的基調是從消極、惆悵轉向豁達、樂觀。
三、再讀課文,體驗內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現(xiàn)在用讀來體驗詞的內容美,邊讀邊體驗;讀完后能說說作者先后用哪些內容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些內容有怎樣的美感或特點。
每人先獨立學習,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形成基本共識;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小組長向全班介紹本組的學習體會。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
這首詩先后寫了以下內容:
上闋望月,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碧K軾把青天當作是知心朋友,把酒相問,展現(xiàn)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卑褜τ诿髟碌馁澝琅c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币徽环幢砺冻鲈~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此處的描寫,既寫出詞人留戀人間,又寫出其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這種矛盾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捌鹞枧逵啊?,是與自己的清影相伴,一起舞蹈嬉戲。
下闋懷人,由中秋的圓月聯(lián)想到人間的離別,同時感嘆人生的離合無常?!稗D朱閣,低綺戶,照無眠?!鞭D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月亮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但愿人長久”,突破了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打通了空間的阻隔。讓空中的一輪圓月將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
(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借景抒情。
下闋懷人(抒情)情景交融。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請各位邊讀邊體驗和欣賞表達內容的語言;讀完后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兩個詞句,寫下自己的“一句話欣賞”,說說作者在語言形式(包括音韻)上有什么特點,有什么表達效果。每人獨立進行,然后在小組內書面交流。
最后教師談談自己的學習體會,以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認識:這首詞有個小序,咋看無足輕重,其實不可或缺。其交代了寫作的緣由,通過這個小序,可以讀出背后的很多信息,詞中所表達的曠達的胸襟與小序中的“歡飲”合拍,“兼懷子由”一個兼字,引出了下闋對兄弟的思念之情,顯現(xiàn)了詞人的情感歷程,引導學生關注文中細微處的信息。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為著名的一首,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第一回,初始體驗的讀。每人自由誦讀,積極體驗。讀前教師先說明:人們運用語言的目的,是為了表情達意,或者說,是想用特定的語言來表達特定的情感。有人說,詩和詞在表達上的區(qū)別是:詩言志,詞言情。詩表達的是“大我”,詞表達的是“小我”,是個人真切細膩的情感?,F(xiàn)在讓我們在前面第一環(huán)節(jié)體驗情感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換位體驗。就是說,要化身為作者,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F(xiàn)在的你,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文豪蘇軾,當時已是近不惑之年,并且身處遠離京都的密州,政治上不得意,中秋之夜家人難團圓,現(xiàn)在,請你用生命去體驗,去朗讀。
朗讀之后繼續(xù)提出學習要求:請用散文化的語言,加入適當?shù)南胂蠛吐?lián)想,依次對詞句進行情景描述。
然后抽點兩人左右現(xiàn)場表達,以渲染課堂氣氛。教師接著介紹自己的描述,繼續(xù)渲染課堂氣氛:
丙辰年的中秋節(jié),我高興地飲酒直至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弟弟蘇轍。
我端起酒杯問青天:明月從什么時候才開始出現(xiàn)的?不知道在天上的宮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風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美玉砌成的樓宇,受不住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賞著月下的清影,歸返月宮怎比得上在人間。
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陪著沒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該是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離別時才圓呢?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但愿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雖然相隔千里之外,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然后讓每人說說此時的感受。先在紙上寫下來,然后自主發(fā)言。
第二回,深入體驗的讀。合上書本,帶上深入一步的體驗,全班一起背誦著讀,要讀出自己的生命體驗,外聲內情,聲情合一。
在前面“三美”依次理解、逐個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情感美、內容美、語言美融合在一起,在誦讀中整體體驗,讀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讀出感受,讀出享受,最后能夠美讀成誦。
每人用一句話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感受,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之后每個小組長代表本組向全班綜合介紹。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經(jīng)典的古典詩詞可以為同學們打開一扇扇敞亮的“天窗”,透過這些天窗,大家可以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向同學們推薦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再次感受蘇軾的曠達的胸襟和博大胸懷。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八
本文是一篇介紹我國宋代畫家張擇端創(chuàng)作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說明文。作者在用文字介紹這幅畫作的時候并沒有從繪畫技巧的角度作過多的介紹,而是扣住這幅畫作所描繪的現(xiàn)實內容,將畫作所表現(xiàn)的北宋時期汴梁都城的“繁華”盡量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寫作構思,可以幫助非美術專業(yè)的一般讀者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圖》的主要內容及畫作的深層意義。
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引出本文要說明的對象。第二段介紹了畫作的作者張擇端及其創(chuàng)作動機,強調了這幅畫作所要表現(xiàn)的是“夢回繁華”的主題,從而確定了本文介紹畫作內容的重點:“繁華”。第三到五段,是對《清明上河圖》的具體介紹。第三段介紹畫作材質、著色和尺幅,并概括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第四段分三層介紹了畫作的主體內容,三層均扣住“繁華”來介紹,語言典雅,富有文氣;第五段總結了《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全文使用了邏輯順序,對《清明上河圖》的介紹按照“內涵―內容―價值”的思路來展開,著重體現(xiàn)了畫作的主題“夢回繁華”。
通過第五單元前面兩篇教讀課文的學習,學生對“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說明順序”這些學習重點已經(jīng)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自讀課文《蟬》屬于文藝筆調的說明文,又使學生對說明文的多樣性有了一些了解,同時學習該類自讀課文課時已經(jīng)指導了學生借助旁批和閱讀提示的助讀系統(tǒng),運用快速閱讀法的自讀策略。不同的是,本課沒有設置旁批,學生正好根據(jù)老師提出的任務,將自己的閱讀感受和看法寫成旁批,養(yǎng)成隨手寫批注的習慣。
1.學習使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養(yǎng)成圈點勾畫批注的習慣。
2.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3.通過學習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4.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指導學生采用瀏覽和細讀相結合的方法,理清課文思路,弄清說明順序。
2. 指導學生細讀課文,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體會準確而典雅的語言特點。
體會恰當使用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以及說明方法對于語言特色的影響。
1.學生自己討論學習目標和方法,確定學習方案。
2.反復使用瀏覽加細讀的方法,隨時進行勾畫批注。
3.通過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會說明語言的特色。
一、欣賞圖畫,選擇畫作局部,口頭說明內容
(一)教師展示圖畫,介紹經(jīng)歷。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是我國繪畫的無價之寶。在它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shù)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也是后世帝王權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飄零,歷經(jīng)劫難,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演繹出了許多傳奇故事。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宋代社會,體會一下《清明上河圖》展現(xiàn)的宋代生活。
(二)學生選擇局部,口頭說明。
現(xiàn)在讓我們來仔細看一下這幅圖上有什么?選擇一個局部,用自己的話對你看到的景象做出說明。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用圖片將學生引入情境,讓學生試圖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作內容,可以和后面學習本文語言特點的時候作比較,讓學生體會這篇文章語言的特點:準確典雅,條理清楚。)
二、閱讀“提示”,討論學習目標,確定學習方法
(一)學生瀏覽課文,明確說明對象特征,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用跳讀法在文中篩選出主要信息。
(二)結合“閱讀提示”和前面三課的學習經(jīng)驗,分組討論,確定本課學習目標和方法。
明確:1.學習目標:弄清本文說明順序,注意到說明方法的使用,注意作者的遣詞造句即說明語言的特點;2.學習方法:瀏覽全文和細讀課文;抓關鍵語句。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快速瀏覽和勾畫關鍵詞句的方法,對說明對象有了整體把握,隨后教師不必急著進入學習,建議首先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提示”,回憶過去三篇課文的學習,自己來確定學習目標和方法,這樣有利于形成說明文成熟的閱讀策略。)
三、瀏覽課文,明確文章內容,理清說明順序
(一)學生用瀏覽的方法,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各段主要意思,進而理清說明順序。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2:作者介紹了這幅畫哪些方面的信息?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主要意思。
學生勾畫各段中心句及主要意思后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段介紹這幅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引出本文說明對象。第二段介紹了作者張擇端及其創(chuàng)作動機,強調了畫作“夢回繁華”的`主題。第三到五段,具體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基本情況和主要內容、藝術特點和社會價值。
(二)學生判定全文說明順序,并細讀第四段,判斷局部說明順序。
學生明確:全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各方面的情況,第四段采用空間順序介紹畫作的主要內容。條理清楚,結構嚴謹。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學生用瀏覽全文和勾畫中心句的方法,對課文內容有了全局印象就能夠理清說明順序。由于第四段說明順序的特殊性,學生對課文重點也有了關注意識,為下面提出細讀任務作鋪墊。)
四、細讀課文,學習說明方法,品味說明語言
(一)瀏覽全文,勾連文題,理解本文中心,確定閱讀重點。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3:哪些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作者是根據(jù)什么確定說明的重點的?讀題,在文中勾畫批注,找出與題目相呼應的句子。
學生明確:畫面的內容是作者介紹的重點,即第四段?!皦艋胤比A”的意思是指這幅畫表現(xiàn)了作者夢回故土,懷念繁華生活的心情,“繁華”即是這幅畫的內容所表現(xiàn)的主題,也是本文說明畫作的重點和靈魂。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教師繼續(xù)提出任務,學生采用瀏覽課文和勾畫關鍵句的方法,理解題目含義,明確課文重點,為下面的細讀課文做準備。)
(二)細讀課文第四段,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4:在書上批注第四段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學生明確:第四段主要用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著力描摹畫面的整體和細節(jié),再現(xiàn)了它所描繪的社會生活,使說明更形象更清楚。
學生明確:1.在說明盧溝橋的時候,也用到了摹狀貌的說明方法。通過描摹盧溝橋欄桿上千態(tài)萬狀的獅子,說明中國石拱橋“造型優(yōu)美”的特點。2.恰當使用說明方法才會使說明更準確更清楚。無論是中國石拱橋造型的優(yōu)美,還是《清明上河圖》畫面的繁華,用摹狀貌才能使說明更形象清楚,所以說明方法的選擇是由說明對象的特點決定的。3.摹狀貌的方法給說明語言增添了生動性。
(三)瀏覽全文,辨別說明方法,體會其作用。
學生明確:課文還用到了多種說明方法,如列數(shù)字使說明穩(wěn)妥準確,給讀者以明確的印象;引用使說明更有性更可信;打比方使說明更通俗更形象。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判斷說明方法及作用是本單元學習的重點,同時為體味說明語言的生動性作鋪墊。前面幾課的學習中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方法,讓學生結合具體句子進行練習不是難事。)
(四)瀏覽全文,細讀第四段,體會本文語言風格的不同,總結語言特色。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6:查看自己在書上關于說明方法的勾畫批注,思考不同
的說明方法使語言呈現(xiàn)出怎樣不同的特色。
學生明確:本文語言既平實準確又生動典雅。例如列數(shù)據(jù)使說明更準確穩(wěn)妥,使語言顯得更準確、平實;打比方、引用和摹狀貌增添了語言的生動性,引用更使文章語言有底蘊有文氣。
教師提出自讀要求7:重點品讀第四段,勾畫:哪些詞句讓你體會到了內容的“繁華”和語言的典雅?對照學習課文之前同學們介紹畫面內容的語言體會。
學生明確:1.本文語言具有一般說明文的特點,即準確平實。例如用列數(shù)據(jù)舉等說明方法使說明更準確具體;2、本文語言也體現(xiàn)了說明語言的多樣性,如生動典雅。這主要體現(xiàn)在摹狀貌和引用、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用上。打比方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引用古典文獻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特別是第四段為了說明畫作內容表現(xiàn)的“繁華”,大量使用四字詞語描摹畫面內容,再現(xiàn)北宋時代的繁榮生活景象,更使得文章的語言生動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而我們自己的語言一是缺乏條理,二是缺乏文氣。
教師點撥:對于一幅中外聞名的古名畫,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用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語言不僅增強了文章生動性,更是與說明對象相契合。
(設計意圖和教學建議:對學生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結合說明方法的學習來體味語言的不同特點,學生學習語言就是由表及里,既直觀又深刻的。既從表面上結合具體句子看到語言特色的不同,也從內在體會到為什么語言會呈現(xiàn)出這種不同,避免學生機械地記憶語言特點,不能學以致用。)
五、課堂小結,布置閱讀任務,進行課外拓展
最后和學生一起總結本課所得:
1.本文扣住“繁華”,采用邏輯順序介紹《清明上河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內涵、整體情況和畫面內容、藝術手法及文化價值。重點在于運用生動形象的摹狀貌的說明方法,以典雅、富有古典文化氣息的說明語言為我們再現(xiàn)這幅畫所表現(xiàn)的北宋時期空前繁榮的城市生活。
3.隨時勾畫批注,養(yǎng)成習慣。特別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批注在書上相應位置,以供日后檢索,常讀常新。
《清明上河圖》還有很多值得探究之處。建議學生課外閱讀關于《清明上河圖》的更多其它作品,如《清明上河圖的故事》《解讀清明上河圖》《謎一樣的清明上河圖》等書,進一步了解這幅名畫。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通過小結反復強化說明文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說明文閱讀策略。課外閱讀拓展既是對課的內容進行拓展,也可以對課的方法進行檢驗。)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篇十九
教學目的:
1、培養(yǎng)學生欣賞詞的能力。
2、感知蘇東坡豪放的詞風,復雜的性格。
教學時數(shù):
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首《水調歌頭》牽動了多少人的情思,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更是表達了天下多少離人的美好祝愿。這位北宋的蘇軾又引起了多少后人的關注。我們中學語文課本中就接觸到幾篇與蘇軾相關的文章。請作回憶。
《水調歌頭》《渙溪紗》《核舟記》《記承天寺夜游》《荷》。
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
詩歌與黃庭堅并稱“蘇黃”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四大家”
詞風豪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是否問過自己何謂豪放,何謂婉約?(學生思考)。
婉約派:語言暢達流利奔放,高亢激昂,直抒胸臆;內容多以雄奇闊大意境抒發(fā)強烈的政治熱情,豪爽的英雄本色。
豪放派:語言清新、含蓄、委婉,情思曲折而真切;內容以情感為題材。
(一)初讀感知判斷風格。
1、輕聲自讀課文,圈出生字及有理解障礙的詞句。
2、組合作,交流疑難,理解詞的大意。
3、小組推選代表概述詞意,可以合作完善。
4、在了解詞意的基礎上初步判定風格——豪放。
5、以怎樣的語氣腔調讀這種風格的作品?——豪邁奔放,高亢激昂。
6、個別試讀——聽錄音——齊讀(注意讀出高亢激昂,豪邁奔放)。
(二)二讀品析感受豪放。
2、狂在何處,采用什么手法寫出這種狂?——狂在“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豪情。
狂在“左舉黃,右擎蒼”,“錦帽貂裘”的英姿。
狂在,“干騎卷平岡”的陣容。
狂在,“為報傾城隨太守”的場面。
狂在“親射虎,看孫狼”的氣概。
狂在“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的信心。
狂在“會挽雕弓如滿月”的忠心。
狂在“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
典故:(補充背景,出示地圖,幫助理解詞人情感)。
親射虎,看孫郎自喻孫權,雖年近四十,仍有少年狂氣,意氣奮發(fā)。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馮唐赦魏尚那樣重用自己。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自己要報效國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業(yè)的決心。
小結:以“狂”字統(tǒng)攝全詞,豪放在其出獵場景的壯闊,在其報國之心的濃烈。上片的敘事為下片的抒情鋪墊。全詞巧用典故,借出獵的表達報國之心。這也確實是一首風格豪放的詞篇。(中心主題)。
(三)三讀吟誦再現(xiàn)豪放。
以高亢的音調、充沛的激情,再現(xiàn)詞人不可抑制的豪情!(對照板書,嘗試背誦)。
1、這首詞不僅我們讀來感受到萬丈豪情,就連蘇軾自己也較為得意,他自己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其實這是他的第一首豪放風格的詞,在豪放派詞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蘇軾也成為豪放派詞風的開創(chuàng)者。再欣賞他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豪放風格的詞篇。(讀出豪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思考:如果說《密州出獵》豪放在其場面的壯闊,報國心的濃烈,那這首詞有表現(xiàn)在何處?——雄奇壯麗的景色、如畫的江山、深邃無比的歷史沉思,一切都雄渾蒼涼,大氣磅礴,昂揚郁勃,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2、詞人在豪放詞篇中表現(xiàn)出其昂揚的風姿,豪邁的氣概,是一名響當當?shù)臐h子??墒?,無情未必真豪杰,殊不知蘇軾同樣擅長婉約風格。
就在創(chuàng)作本文的同一年正月二十日這天夜里,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被陳師道夸贊為“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的悼亡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起欣賞,并結合對蘇軾的了解用一句話來概括蘇軾的形象。
3、一句話概括蘇軾形象。
(我心目中的蘇軾)例如:
他是一位有著錚錚鐵骨而又綿綿情意的詞人;
他是一位內柔外剛的人;
他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漢;
他是一個兒女私情與家國在計兼顧的矛盾體;
他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平常人。……。
背誦本文。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6954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