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zhì)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一
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觀點看道家之“道”
摘要:隨著現(xiàn)代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自然本源的認識越加困惑,卻找不到合適的哲學思想加以詮釋。然而,道家思想?yún)s是個特例,它不但沒有隨科學的發(fā)展而變得蒼白,反而因科學的發(fā)展而愈發(fā)生動。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之本,而現(xiàn)代自然科學正可予“道”一個很好的注解。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觀點來看“道”的本質(zhì)、“道”的性質(zhì)、“道”的運動和發(fā)展,以及人所持之道,既是新的視角,又是新的發(fā)展。
關鍵詞:道家;道;自然科學
很多自然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十分關注道家思想。他們往往把自己的研究領域或科學發(fā)現(xiàn)同老子的“道”相聯(lián)系,并稱從道家思想處獲益匪淺。例如,著名英國科學技術史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中對道家思想不吝筆墨,僅《道家與道家思想》這一章就約15萬字。并在其引言中說:“道家思想中屬于科學和‘原始’科學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94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也曾聲言,“他正在對三十多種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質(zhì)到底是什么而為難”時,由于想到《莊子應帝王》中關于“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的寓言時才想到這基本的物質(zhì)可能就類似于混沌。“它可以分化為一切基本粒子,但事實上還沒有分化”。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則指出:“中國古代對物質(zhì)結構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種看法認為最基本的結構是粒子,粒子是可以數(shù)得出來的;另外一種看法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結構是連續(xù)性的。粒子的觀念起源就是陽和陰。連續(xù)觀念的起源是公元前6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他認為最基本的東西是永遠摸不清的。”
那么,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多的自然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鐘情于道家思想呢?以筆者之見,正如英國當代大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所言:“哲學已經(jīng)跟不上科學的發(fā)展?!盵3]現(xiàn)代科學,尤其是現(xiàn)代物理學的突飛猛進,一方面向人類揭示出更多令人瞠目結舌的自然奇觀,另一方面也讓大多數(shù)原有的哲學思想變得蒼白無力。特別是現(xiàn)代物理學,過去100年間將原有的理論大廈推倒又重蓋,對“萬物之理”的研究越深入,對自然本源的困惑也越多,然而卻找不到可將其加以詮釋的思想武器。但是,道家思想?yún)s是個特例,它對“道”的闡述不但神奇地可以與科學前沿相掛搭,而且“道”的影子也隨著科學的發(fā)展而愈發(fā)清晰。這不得不令我們驚嘆于古人對自然哲學的偉大成就。以下筆者試著以自然科學的觀點,對道家的“道”進行闡述。
一、什么是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莊子曰:“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很明顯,道家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和基礎。然而,縱有一萬個人讀《道德經(jīng)》,恐怕也會有一萬種對“道”的理解。有的學者認為“道”就是老子抽象出來表示產(chǎn)生萬物的精神力;還有的學者認為“道”就是“道理”,類似于朱熹的“理在事先”,即產(chǎn)生物質(zhì)的是唯心的“理”?!拔ㄐ恼摗被蛟S有一定道理,但若以現(xiàn)代科學的邏輯,“唯心論”卻是說不通的。為什么呢?我們先從科學之“理”來說起。
首先講什么是科學?!冬F(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指發(fā)現(xiàn)、積累并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tǒng)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币曰艚鸬慕忉專茖W其實就是人企圖通過一系列規(guī)律及定律來解釋世界。這與宗教有本質(zhì)區(qū)別,因為科學之理超脫于神而存在。說上帝創(chuàng)世“只是增加了上帝由誰創(chuàng)造的問題而已”。在西方,一般認為最早企圖為自然立法的是愛奧尼亞人(屬古希臘文明)[3]。而中國則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陰陽八卦等樸素唯物主義學說。愛因斯坦曾經(jīng)說過:“相信有一個離開知覺主體而獨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盵5]而對于道家,至少有兩個論點是貫穿始終的:第一,對于“道”這一世界規(guī)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堅信,否定宇宙由神權支配;第二,天地萬物和人類雖然紛繁萬端,但皆以“道”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和一致性、統(tǒng)一性[9]。也就是說,道家與科學的觀點一樣,都主張自然之本是通過客觀規(guī)律對世界進行支配的。
那么,“道”是不是“理”呢?筆者認為不是。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弊⒁?,老子認為道是“物”,而且“先天地生”。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薄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既然生萬物的是道,有生于無,而不管“一”、“二”、還是“三”,都是“有”,那么“道”只能是“無”。
在一些人看來,“無”就是什么都沒有,這似乎與道是“物”的觀點相矛盾。但是,若以現(xiàn)代物理學觀點來看,則不難找到解答。第一,“無”本來就是個相對的概念。就算我們能抽走一個密閉容器內(nèi)的所有分子,那么容器中依然會有各式各樣的輻射和能量,還有無孔不入的中微子;就算我們能抽走這個容器內(nèi)的所有物質(zhì),那么這個容器內(nèi)的空間依然會不斷地出現(xiàn)不?;ハ噤螠绲恼摿W樱础罢婵諠q落”。另一個例子,我們在地球上能用天文望遠鏡望見色彩斑斕的獵戶座星云,但如果你真能實地探查一番的話,必定會發(fā)現(xiàn)那里什么也沒有,因為那里物質(zhì)的密度比我們能在地球上制造的最空的“真空”還要低。第二,現(xiàn)代科學,尤其是現(xiàn)代物理學認為“無中生有”并非不可能?;艚鹫J為,宇宙很可能就是起源于一個膨脹超過臨界點的混沌粒子[4]。以m理論為例,宇宙的可能性不止一個,事實上有無限多種可能性“合成”了現(xiàn)在的宇宙,宇宙起源于更高維“膜”上,“膜”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了物質(zhì)[3]。多重的宇宙本來應該是無限,然而它們卻并不為實體所見,正是有無相生關系的最好注解。由上,“道”雖然是“無”,但它依然是物質(zhì),好比數(shù)字零表示“沒有”,但作為一個字符,它依然是“有”,不可忽略。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這個“道”字,在老子生活的時代,道已經(jīng)有了“路”的意思。筆者認為,老子的“道”正是取的“路”的意思。那么,“無”也會有“路”嗎?以現(xiàn)代物理觀點,答案是肯定的。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很難解的效應,即兩個分出自同一粒子的粒子,對其中一個粒子施加作用會影響到另一個粒子,而不論兩者的距離dd即使是相距上百億光年也一樣。這種“不可理喻”的效應被愛因斯坦稱為“幽靈”?,F(xiàn)在來看,這種“幽靈”不正是一種無形的“路”嗎?而這種“路”存在于不確定性主導的量子領域,正如老子所言:“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何況現(xiàn)代物理還認為萬物的信息都儲存在超維“全息圖”中,即使物體落入黑洞信息也不會丟失[3](霍金為此打賭還輸了一本百科全書)。如此,這樣的“全息圖”還真是通往萬物奧秘之“路”,正所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道的性質(zhì)與運動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令筆者想起了《易經(jīng)》中的數(shù)理變化(二的零次方是一……二的.三次方是八,即八卦),如果沒有“道生一”這句,確實頗有畢達哥拉斯“數(shù)即萬物”的意味。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道家認為道是萬物本源,然而要形成萬物,還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數(shù)理變化,也就是“道”通過“理”來實現(xiàn)自己的作用。所以我們現(xiàn)在說的“道理”,應該是“道之理”,而不是“道即是理”(事實上,《道德經(jīng)》中將道的功能稱為“德”)?!兜赖陆?jīng)》開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們將外在世界看作是“道”,也即“常道”,將科學看作“可道”,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公式:道=客觀世界;可道=科學。這個公式表明:一方面,科學是人對客觀世界的“可道”,并不是客觀世界本身;另一方面,這種同時包含了客觀與主觀屬性的“可道”又是人對客觀世界進行認識的必然方式,除此以外別無他途[10]。
道既“可道”,而又非“常道”。聯(lián)系上文提到的公式,也就是說科學可以認識世界卻又不能訂立普適穩(wěn)恒的道理。老子似乎認為人的認識有一個限度,科學也一樣,它不是全能的。相對于愛因斯坦畢生都致力于尋找可以解釋萬物的“大統(tǒng)一理論”,量子力學領域則接受了微觀世界的不確定原理。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指出:“一個微觀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動量,或方位角與動量矩,還有時間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的數(shù)值,其中一個量越確定,另一個量的不確定程度就越大?!绷孔恿W的哥本哈根解釋告訴我們還不曾被測量的量子系統(tǒng)處于一個真正不確定的狀態(tài),說它處于一個特殊的未知狀態(tài)是沒有意義的。也就是說,在量子力學領域,沒有什么是確定的,粒子的行為只能以概率描述。不確定性原理正符合了道家“道法無?!崩砟睢ky怪曾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李政道博士說:“從哲學上講,‘測不準定律’和中國老子所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頗有符合之處。”
量子力學另一個顛覆性的理論是其主觀性,也就是說,觀測者可以影響到客觀實驗的結果。用海森堡的話來概括就是:“在我們與自然的科學關系中,當我們必須處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進去的那部分自然時,我們本身的活動就變得很重要了?!睂Υ?,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覺得無所適從,甚至陷入到主觀唯心的怪圈當中。事實上,中國傳統(tǒng)哲學自始至終都沒有陷入物我兩分的僵化境地,這點在道家體現(xiàn)的尤為明顯。因而在人與外在世界的關系這一問題上,道家往往可以給今人以深刻啟示。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比祟愂澜缋锎嬖诿琅c不美、善與不善、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等相對事物,對此我們都習以為常,但老子卻認識到這些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假設有一座十層樓房與一座平房,無論是否有人看到過它們,它們?nèi)匀粫崒嵲谠诘卮A⒃诘孛嫔?,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從這種意義上說,人的認識不會對外在世界或稱作實在的客觀性產(chǎn)生影響,然而當我們用高和矮去認識它們時情況就發(fā)生了變化。盡管“高樓房”與“矮平房”仍然客觀地存在于原來的處所,與它們被認識之前相比沒有發(fā)生任何變化,但“高”與“矮”卻是認識主體在認識過程中附加其上的主觀因素[10]。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本來就在“道”之內(nèi),而且人本來就是一種“測量工具”,何況我們觀測時往往要借助各式各樣的精密儀器,這就注定我們不可能純粹客觀地反映客觀事物。這大概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真諦吧。
老子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即是,道不隨任何主客觀事物而改變,它不斷運動而永不停息。然而后面幾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看起來晦澀難懂,而且隨各人理解不同譯法不一。那么,這個“大”、“逝”、“遠”、“反”又分別代表什么意義呢?筆者認為,既然有“字之曰道”一句,那么后一句必然是老子給“道”下的定義,也就是“強為之名曰大”。上文說過,道雖是“無”卻無所不包,獨立于天地而延展至無限,所以說“大”,一點都不為過。但是,道“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用形容詞來命名“物”,不太恰當,實非不得已,故稱:“強為之”。后面好幾個“曰”字,應該可以理解為邏輯遞進,但不是時間上的先后關系。考慮到道是“天地母”“先天地生”,所以這句應該說的是道的本質(zhì),道的邏輯衍生關系。“大”這個詞,本來形容的是物質(zhì)與空間,從現(xiàn)代自然科學角度來理解,宇宙的本初基質(zhì)就是空間,上文提到空間貌似無物而實際上卻也是一種無所不包的物質(zhì),是無限的“大”。不過,光有空間卻是無意義的。自愛因斯坦發(fā)現(xiàn)廣義相對論以來,人們知道時空是不可分割的一體。試想,如果沒有空間事物的變化,時間又有什么意義呢?子曰:“逝者如斯夫?!薄笆拧弊置黠@指的是時間,有了空間的變化,才會有時間的意義。時空一體,永恒發(fā)展,延伸至無窮,故曰“遠”(“遠”字既可以形容空間也可形容時間)。時空無限發(fā)展,于是我們遇到了“反”。
什么是“反”?老子曰:“反者,道之動?!币簿褪钦f,“反”是道的動力。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而這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卻滋生了事物演化的動力。根據(jù)熱力學第二定律,任何物質(zhì)都會向從有序到無序、由低熵向高熵發(fā)展。現(xiàn)代宇宙學也認為,宇宙初始階段是低熵有序,而終結于高熵無序,兩者互為反面。這正是任何事物都會向其反面發(fā)展的例證之一。同時,“反”在古文中有“返”的意思,也就是說,道的運動是周而復始,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正反“箭頭”,道便成了螺旋狀行進的力量。縱觀整部《道德經(jīng)》,處處都體現(xiàn)著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
三、人之道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崩献涌隙ㄈ嗽谧匀唤绲牡匚?,也就是“四大”之一,但是這“四大”卻并非平級。其中,“四大”最高一級的是“道”,上文說過,道是萬物本源,所以萬物必須循道而行,人自然也不例外。老子曰:“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薄耙暂o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尊道”而“不敢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強作妄為,以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效果[9]。而尊重客觀規(guī)律,順應客觀規(guī)律,正是科學的精神?;剡^頭來,我們或許會問:為什么先要法地、法天,然后才能法道呢?古人不比現(xiàn)在能掌握非常豐富的科學知識,他們不知道地球外還有什么。但是,身處農(nóng)耕社會的古人會更深刻地意識到人對于土地的依賴,而且在低污染的環(huán)境下會體會到其它生物對大地的依賴。筆者認為,老子的“地”,可以看成現(xiàn)代名詞“生物圈”,可以看成古人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意像?,F(xiàn)代生態(tài)學研究的是生物及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它主張生物與環(huán)境是協(xié)同進化的關系;生物與生物間,生物與環(huán)境間通過能量流動與物質(zhì)循環(huán)保持動態(tài)平衡;破環(huán)生態(tài)系統(tǒng)其中一環(huán),就會引起整個系統(tǒng)的響應。同樣,身為生物圈一員的人類,如果不尊重這些規(guī)律,隨意破壞,則必然會遭到自然界的強烈反彈。人改變不了自己的生物屬性,那么人就必須依存于生物圈,人就必須遵守生態(tài)學規(guī)律。所以“人法地”,人必須先順應自己所處的大地,然后才是“天”(氣象、天文等),因為“天”的影響,是通過“地”(生物圈)引起的。近代出現(xiàn)的全球變化問題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人類未來應該怎樣做,才是“順天應道”呢?道家主張人應當“返璞歸真”。莊子曰:“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庇终f:“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币簿褪钦f,人應該擺正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真,不強求妄為。那么,人究竟應該怎樣守衛(wèi)“本真”呢?美國著名人類學家莫里斯認為:“科技進步的速度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人類進化的速度,以至于人類根本來不及去適應它?!盵8]莫里斯指出,人類的行為已經(jīng)隨現(xiàn)代環(huán)境而改變,但這種改變并不適應于我們經(jīng)過千百萬年進化的機體。于是,無怪乎現(xiàn)代人多半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因為我們的本性并不適合坐辦公室看電腦,并不適合坐在鐵皮里開車……我們的身體更適合山野間奔跑,叢林間采果……總之,我希望人類未來的發(fā)展能更多照顧我們的自然屬性,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作為個人,我們應該無論如何都不能脫離自然母親,因為那里有我們的“本真”。
綜上,以現(xiàn)代科學思想的角度來重新審視道家思想,道家這個古老的思想體系就會以嶄新的面貌展示出來。以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觀點來看道家之“道”,會讓我們以全新的方式來理解“道”之精髓,體味“道”之奧妙,并在當今科學大發(fā)展的時代發(fā)揚“道”之精神。因為“道可道”正是科學的真諦。
參考文獻:
〔1〕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m].科學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董光壁.當代新道家[m].華夏出版社,1991.
〔3〕史蒂芬霍金,列納德.蒙洛迪諾.大設計[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4〕史蒂芬霍金.果殼中的宇宙[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5〕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c].商務印書館,1977.
〔6〕周德豐,陸信禮.中國傳統(tǒng)哲學歷史觀的理論成就及其當代價值[j].國內(nèi)哲學動態(tài).1985,(11).
〔7〕海森堡.物理學與哲學:現(xiàn)代科學中的革命[m].科學出版社,1974.
〔8〕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4.
〔9〕呂錫琛.論道家思想中的科學精神[j].哲學研究,,(4).
〔10〕韓吉紹,張魯君.愛因斯坦、量子力學與道家[j].青海社會科學,,(3).
〔11〕丁原明.道家對于科學的價值[j].人文雜志,,(4).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二
花只能喝水嗎?
世界上的所有花都是靠著喝水長大的,那么,花只能喝水嗎?花能像我們?nèi)祟愐粯映噪u皮、喝牛奶、喝飲料嗎?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那天,我來到我家花園,看見每一朵花都精神抖數(shù)的樣貌,真是狠不下心去做實驗,我繞著花園走了一圈后,發(fā)現(xiàn)了一朵花好象無精打采的樣貌,也正好能夠給我做實驗。我想到這些,連忙回家拿材料,材料有:雞皮,牛奶,和飲料。怎樣才能讓花把這些材料“消化”掉呢?我想到了以下幾點方法:先“喂”一些雞皮給花吃,然后再放半杯牛奶和放半杯飲料下去,過了一天后,我又下來了,我一下來就跑去看那朵被我做過實驗的花,我睜大眼睛一看,那朵花還是生著病,我就明白必須是失敗了,但是我沒有因為一次小小的實驗失敗而放下,而是更激發(fā)了我繼續(xù)做實驗的情緒,所以我有一次地做了實驗,可我還是失敗了,之后我連著幾次都做了這個實驗,但是都失敗了,最后,我都做得不耐煩了,可在這個時候,我想起老師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只要你能夠堅持不懈地做一件事情,就必須能夠成功的。我想到這些后,又做了幾次實驗,功不負有心人,結果成功了,這一次實驗我是了兩塊雞皮,然后再在里面放入一半都沒有的牛奶和飲料才成功的。
花!一個美麗的神圣的花仙子,無論什么東西種植給你,你都會長得多姿多彩美麗致極,多觀察你,我們的科學成果將會更加豐富。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三
社會高度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下,風險伴隨發(fā)展,因此,風險社會理論逐漸成為國內(nèi)外學者的研究熱點。
一、有關風險和風險范式研究
在眾多對風險的研究中,德伯拉·勒普頓(deborahlupton)歸類出三種風險范式,由瑪麗·道格拉斯(marydouglas)等人為代表的利用文化人類學方法研究風險的“文化/象征”理論,吉登斯和貝克為代表的“風險社會”理論以及艾瓦爾德(ewald)等人借助??碌睦碚撎岢龅摹爸卫硇浴?governmentality)理論。國內(nèi)以馬克思思想為視角研究風險社會范式的,如:莊友剛的《風險范式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出場》、《從馬克思主義視野對風險社會的二重審視》。
國內(nèi)郭強《高度現(xiàn)代性條件下知識缺失與風險疊加》也從風險文化角度分析,認為知識是飽和又缺失的,社會知識會提高人類戰(zhàn)勝災害的同時也增強制造風險能力;知識缺失使我們進入風險社會時代。陳忠、黃承愈在《風險社會:知識與實在--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知識問題”與“歷史超越”》中認為揭示、剖析貝克風險社會理論的“知識問題”,全面認識風險社會的實在本質(zhì),歷史性的超越當代西方風險社會理論,具有重要方法論意義。
二、有關風險社會特征的研究
國內(nèi)學者劉巖在《風險社會理論新探》中總結了風險社會理論研究并且得出風險社會的獨特性表現(xiàn),第一,全球性風險;第二,人為性;第三,現(xiàn)代性變異的產(chǎn)物;第四,社會風險是當代社會的一個結構性特征。莊友剛在《風險社會理論研究述評》指出風險也強調(diào)風險不確定性,風險有破壞性的同時也具有挑戰(zhàn)性與創(chuàng)新性,風險與機會同在,即風險二重性。
對于國外學者的研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風險具有現(xiàn)實性與非現(xiàn)實性。在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tǒng)與美學》中描述可能性也就是一種未來性、不確定性。發(fā)生概率不定,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回歸到社會中”,不確定性掌控生活和行動。而且這樣的不確定性本身就預示了風險的二重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中風險指的是與將來可能性關系中被評價的`危險程度,是一種看作將來被征服的范圍。
風險關涉領域具有廣泛性。貝克在《風險社會》寫到風險不僅關涉到社會還涉及到個體,不僅涉及經(jīng)濟還涉及政治、文化等。吉登斯《現(xiàn)代性的后果》中指出由于財富分配邏輯向風險分配邏輯轉(zhuǎn)換,風險一開始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領域,隨后逐漸蔓延到政治領域、經(jīng)濟領域、生態(tài)領域、文化領域。
社會風險具有人為性與非先在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指出人現(xiàn)在面對危險更多地來自于自己而不是來源于外界。在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社會秩序中的政治、傳統(tǒng)與美學》中總結指出人們被動的卷入由人們自己進行的實驗,并且這場實驗早已不受人們的控制。
道格拉斯和威爾德韋斯強調(diào)制造風險,而拉什則強調(diào)規(guī)避風險。
三、自反現(xiàn)代性分析的研究
國內(nèi)學者中楊亮才在《現(xiàn)代性視域中的風險》認為社會可能面臨“危險”和“災難”人類社會處于由簡單現(xiàn)代性向反思現(xiàn)代性的轉(zhuǎn)變過程中,并且特別指出中國轉(zhuǎn)型下雖沒有進入風險社會,但是風險具有潛性且大量交織,提出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實現(xiàn)全球合作下的風險治理。莊友剛在《風險社會理論研究述評》從馬克思主義批判理論的角度對西方風險社會理論進行反思,而且反思的基本理論應指向?qū)θ蛸Y本主義關系的批判的前提下的改良實質(zhì)。郝建梅在《風險社會:一種新的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不僅將風險問題與自反性現(xiàn)代化聯(lián)系并且視為風險社會的兩大主題,將貝克的社會理論定位于現(xiàn)代理論與后現(xiàn)代理論之外的“第三條道路”,對自反性現(xiàn)代化的重視。
吉登斯、拉什、貝克在各自著作中分別詳細對自反現(xiàn)代性的概念進行重構和批判。尼格爾·多德《社會理論與現(xiàn)代性》現(xiàn)代社會已達到了極限的情況下現(xiàn)代工程沒有陷落,并沒有面臨現(xiàn)代性枯竭,是第二波,只是變得激進的情況下重建。
四、風險對策的研究
溫志強在《風險社會中突發(fā)事件的再認識--以公共危機管理為視角》一文中指出政府主要要從風險突發(fā)情況下轉(zhuǎn)變處置突發(fā)事件的理念入手,以人為本,做到取信于民,調(diào)和各方利益的情況建立危機預警系統(tǒng);齊立廣在《風險社會中政府責任擔當?shù)膯栴}》提出政府不僅應該從責任倫理、在行為導向上對風險文化、意識等邏輯轉(zhuǎn)換,還要重視預警、決策、問責機制構建;吳英姿在《風險時代的秩序重建與法治信念--以“能動司法”為對象的討論》中從司法角度指出要法治信念裁判制,社會共享價值體系重建,還要通過始終如一的適用法律,實現(xiàn)民眾參與的社會治理模式向規(guī)則之治轉(zhuǎn)型司法機制;武術杰、李昭昊在《風險社會中政府的媒體管理和形象管理》中指出政府在現(xiàn)代社會必須學會危機管理,尤其要注意媒體管理與形象管理,否則處理不當會削弱政府合法性基礎,而使政府的合法性得到鞏固和加強又要從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改善政府形象激勵和引導公眾共同克服危機入手。
縱觀以上資料,對于風險社會理論的研究國內(nèi)很多學者多討論其現(xiàn)代性,從各學者的研究資料看出,大多學者只是對風險社會中的表象問題分析研究,少有能探究到其背后的本質(zhì)問題,特別是對其風險制度、實踐觀問題研究及反思,即沒有很好的將貝克的社會理論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也對其背后本質(zhì)單獨分析不夠。
參考文獻:
[1]王南湜.社會哲學--現(xiàn)代實踐哲學視野中的社會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郭強.高度現(xiàn)代性條件下知識缺失與風險疊加[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1)。
[3]莊友剛.風險范式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出場[j].山東社會科學,2009(5)。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四
1題名題名又叫題目、文題、標題,是科技論文的中心和總綱。要求準確恰當、簡明扼要、醒目規(guī)范、便于檢索。忌諱皮大餡小、盲目拔高、詞語重復、語序錯亂。
1.1準確恰當要求論文題目能準確表達論文內(nèi)容,恰當反映所研究的范圍和深度。常見毛病是:過于籠統(tǒng),題不扣文。關鍵問題在于題目要緊扣論文內(nèi)容,或論文內(nèi)容與論文題目要互相匹配、緊扣,即題要扣文,文也要扣題。這是撰寫論文的基本準則。
1.2簡明扼要力求題目的字數(shù)要少,用詞需要精選。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無統(tǒng)一的“硬性”規(guī)定,一般希望一篇論文題目不要超出20個字,不過,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數(shù)少而影響題目對內(nèi)容的恰當反映,在遇到兩者確有矛盾時,寧可多用幾個字也要力求表達明確。常見的繁瑣題名如:“關于飲用水中所含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這類題目中,像“關于”、“研究”等詞匯如若舍之,并不影響表達。凡是論文,總包含有研究及關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題目便可精煉為:“飲用水化學成分的快速分析法”。這樣一改,字數(shù)便從原22個安減少為13個字,讀起來覺得干凈利落、簡短明了。若簡短題名不足以顯示論文內(nèi)容或反映出屬于系列研究的性質(zhì),則可利用正、副標題的方法解決,以加副標題來補充說明特定的實驗材料,方法及內(nèi)容等信息,使標題成為既充實準確又不流于籠統(tǒng)和一般化。
1.3醒目規(guī)范便于檢索論文題目雖然居于首先映入讀者眼簾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題目是否醒目的問題,因為題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是否醒目,其產(chǎn)生的效果是相距甚遠的。題目中使用的詞語要盡可能地使用關鍵詞表中的規(guī)范詞語,以便于論文傳播中的摘引和檢索。
科技論文除總題目以外,一般還有層次標題。層次標題是指除題名之外的各個級別的標題。通常將其分為章、節(jié)、條、款幾個層次。層次標題在結構形式上可使整篇內(nèi)容層次分明;從內(nèi)容上是對每章、每節(jié)中心內(nèi)容的概括,其實就是所謂的“提綱”。靈感之后,起草之前,必然有一個構思階段。構思是從整體上對文章的.抽象把握和設計,以抽象思維為主。構思簡單地說就是整體思索,“想”文章。提綱是構思的外化和成果,實際上相當于用序號和文字符號所組成的一種圖表。提綱的作用在于指導起草,使構思視覺化,以便作者從總體上更為準確概括地把握、修改和提高。論文寫作都要編寫提綱。編寫提綱本身就是在研究,在起草。只要不斷充實,提綱就成為一篇文章的初稿。
2署名署名表示論文作者聲明對論文擁有著作權、愿意文責自負,同時便于讀者與作者聯(lián)系。署名包括工作單位及聯(lián)系方式。工作單位應寫全稱并包括所在城市名稱及郵政編碼,有時為進行文獻分析,要求作者提供性別、出生年月、職務職稱、電話號碼、e-mail等信息。
3摘要摘要是對論文的內(nèi)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是文章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內(nèi)容包括:1)該項研究工作的內(nèi)容、目的及其重要性。2)所使用的實驗方法。3)總結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見解。4)研究結論及其意義。注意:摘要中不列舉例證,不描述研究過程,不做自我評價。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五
學習到生活中,我們都離不開紙,而造紙的原材料主要是樹皮等植物的纖維,但由于人們盲目的砍伐。此刻樹木也越來越少了,所以我們要節(jié)約用紙,人人有責,要從我們身邊的小事做起。
“節(jié)約用紙”對我們來說,比起節(jié)約水電來似乎遙遠了一點。很少清楚節(jié)約用紙和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有什么直接關系。我們每個人每一天都在用紙,用各種各樣的不一樣類型的紙。那么你統(tǒng)計過嗎?你每一天要用多少張紙?你一星期要用多少紙?你一個月至一年要用多少張紙?結果是驚人的。一張紙從何而來?紙是由樹“變”來的。一棵樹往往需要長幾十年才能被人類利用。人類是無情的,電鋸聲中,幾十年長成的大樹轟然倒地。那些木材,運往造紙廠,變成了一張張紙。紙給人類帶來了方便,但同時給森林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樹木不僅僅能夠用來造紙,還能夠帶給木材。大面積的森林能夠涵養(yǎng)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凈化空氣。如果沒有樹木,就沒有氧氣,那我們也就無處安身。森林的消失危害巨大:黃土高原上原本覆蓋著成片的森林,郁郁蔥蔥,一望無際的林海,泛著綠色的波濤。但是,由于人們的破壞,此刻黃土高原已真正成為只有黃土的高原,大地脫去了外衣,裸露出了黃色的皮膚,是那樣令人痛心。
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樹節(jié)”。這一天,我們都拎著工具去植樹。我國此刻的森林覆蓋率已上升。這是人類改過自省的結果,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雖然森林覆蓋率上升,但仍然很低。所以,植樹造林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人類永遠的任務。此刻已步入冬季,雖然已經(jīng)過了植樹的最好時節(jié),但我們能夠在心中播散“節(jié)約用紙”的種子,種植“植樹造林”的樹木,等到來年春天,這些樹木已發(fā)了芽,長高了。我們能夠拿著工具到戶外去,將樹木的種子播散到土地上,精心呵護它們,讓祖國大地充滿綠色!為我們遮風擋雨。節(jié)約紙張,從我做起。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六
剛回到家,我就看見沙發(fā)旁邊擺了一個花盆,花盆里裝了半盆石子,石子下面是清水,在石子中央,有一顆“蒜頭”。我驚訝地說:“客廳里還能養(yǎng)大蒜???”媽媽笑著說:“這是水仙花,你別看它現(xiàn)在不起眼,等它長出葉子開出花時,你就會覺得它好看了。”
我心里充滿了疑惑,想:“就這么個‘大蒜’會變好看嗎?難道這就是‘裝蒜’?”
我開始每天觀察它,很長時間過去了,都沒有開出花來。一天早上我醒來,迷迷糊糊地來到客廳,發(fā)現(xiàn)水仙花已經(jīng)開花啦!花瓣是白色的,花蕊是黃色的,靠近聞一聞,還有一股迷人的清香。那長長的葉子像花仙子的綢帶,微微抖動著。
冬天時的水仙花十分好養(yǎng)活,每天給它澆足夠的水就行了。它在秋冬生長,早春開花,花開了,春天就來了。媽媽說水仙花又叫凌波仙子,詩人說它“只比寒梅無好枝”呢!媽媽還得意洋洋地說:“怎么樣?這下相信我了吧!”
夏天時水仙花枝枯葉落了,我很傷心,媽媽安慰我說:“別傷心,生老病死這是大自然的規(guī)律,植物也是一樣的?!眿寢屨f其實它只是沉睡了,當冬天到來時,水仙花又會長出來的。
時光如水,轉(zhuǎn)眼間冬天到來了,在我的照顧下,水仙花又開了,我高興極了,她還是像以前一樣漂亮。
“借水開花自一奇,水沉為骨玉為肌?!边@樣的水仙花,誰不喜歡呀!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七
有一天看到電視里的潛水員正從海里出來,看到他很累。我問爸爸是為什么?爸爸說:是因為水壓的問題,讓我們做一個實驗吧!”
爸爸讓我找來的材料是:1個2l的汽水罐、1卷膠帶、1個釘子、1個平盤。
我放好汽水罐,用釘子在離瓶底2cm、4cm、8cm和10cm的小孔。然后用膠帶把三個孔封住,將汽水罐中加灌水水,再將平盤放在有孔的側面的下方,將膠布撕開。你知道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了嗎?三個孔的噴水有什么不同嗎?當然不同。離底部2cm流出的水噴射得最遠,其次是離底部4cm的水,噴得最近的是離底部10cm噴出的水。
爸爸說:“這證實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壓力不同。水越深,壓力就越大;水越淺,壓力就越小。所以離瓶底2cm的小孔射的最遠,離瓶底10cm的小孔射得最近?!?/p>
為了知道壓力還和什么因素相關。我又做了個小試驗:我用一根吸管插入一個小紙盒的口,插得緊緊的。然后我通過吸管往紙盒里加水。當水快到吸管口時,小紙盒的底部裂開了。多次試驗,結果都是這樣。原來,水壓還和重量有關。因為紙盒底部須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壓也就最大,所以紙盒在底部裂開。
水壓無處不在,不管是水龍頭流出來的水還是小河里的水都有水壓。如果沒了水壓我們現(xiàn)在就沒自來水喝了。所以說水壓無處不在!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八
我具有一顆好奇的心,什么事物總能吸引我的眼球,總能牽動我那好奇心。
記得那是我上三年級時候的一個中午,我自己下樓玩兒,發(fā)現(xiàn)工人們正在搬運東西。看到工人們努力地搬運重重的石頭:“嘿呦,嘿呦!”我也不由自主的也走了過去?;秀遍g,聽見一個工人說:“我們這樣搬石頭又累又慢,我們還是換種方法吧!”“好,那……怎么辦?”“我們可以利用杠桿原理來搬起重物。”“嗯,我看行?!敝灰娔莻€工人把一根木棍插到一塊兒巨大的石頭底下,幾個工人齊心協(xié)力很輕松的就把那塊兒大石頭翹起來了,我覺得很神奇,連眼眨都不眨的盯著這些工人把一塊兒塊兒大石頭搬起來。
回到家后,我立刻查閱了相關書籍,了解到:一個重物的作用可以用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的作用來代替,只要重心的位置保持不變。相反,幾個均勻分布的重物可以用一個懸掛在它們的重心處的重物來代替。“哦,我明白了,原來我們的生活中玩兒的蹺蹺板,就是利用這個原理呀!”.
當然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奧秘,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就會有很大發(fā)現(xiàn)。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九
我們學習了《鐵罐與陶罐》,知道了鐵罐放在泥土里容易腐爛,我的腦袋里冒出了一個小問號:那么鐵放在哪里生銹最快呢?為此,我反復思考研究做了一個小實驗。
我事先準備了三個小鐵片。一個放在溫度低的地方——冰箱;一個埋進泥土里;最后一個放在鹽水中。看看哪一種會更快使鐵片生銹。一天下來。我來到冰箱,小心翼翼地拿出鐵片,仔細觀察起來,可鐵片卻一點兒變化都沒有。我接著來到花盆前,挖出藏在土壤里的`鐵片,可結果仍是如此。最后我來到水杯前,拿出浸在水里的鐵片,可也是一點都沒變。這可讓我納了悶:“難道得時間長一點才能出效果?”我將信將疑地離開了實驗地。幾天之后,我又來到那兒,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泥土里的鐵片有一點點生銹,而在鹽水里的鐵片早已銹跡斑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帶著這個疑問,我打開了電腦,才知道原來是原電池反應,離子導電。因為兩種金屬通常是活動性不同的兩種。以鐵與銅為例。因為空氣中有水分,水中通常容有酸性氣體,如二氧化碳,鐵片遇到酸失去電子成為鐵離子,電子則通過金屬移動到銅,再還原成氫氣,形成一個原電子。這種反應成為析氫氣反應。鐵的這種腐蝕內(nèi)稱為電化學腐蝕,電化學腐蝕比一般的氧氣還原性腐蝕速率更快。
從實驗與資料中證明,鹽水會讓鐵片更快生銹!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十
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呵護和培養(yǎng)兒童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是科學教師的崇高使命。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引導學生積極開展力所能及的科學探究活動。
1.圍繞生活中的科學問題,通過自己的探究所獲得的發(fā)現(xiàn)、解釋。
2.對自然事物、現(xiàn)象的觀察分析報告,
3.小發(fā)明、小制作,自己設計的小實驗.
4.小學生的奇思妙想。
學生自愿參加競賽。由老師集中組織進行電子投稿,清老師將所有參賽作品按中年級和高年級兩個組分類,將學生姓名、作品名稱、初評結果制作成小論文競賽初評表(在表后注明指導教師姓名、詳細通訊地址、郵政編碼、手機號碼和電子信箱),和小論文一起發(fā)到小關于舉辦競賽的通知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呵護和培養(yǎng)兒童的探索精神、探究能力是科學教師的崇高使命。
小學生科學小論文篇十一
我常常在想:生命是什么呢?隨著我一天天的長大,我漸漸懂得了生命看似渺小,但同樣偉大。后來,從小動物身上,我明白了生命是一種堅持,只有堅持,才會有美好的明天!
一天晚上,我來到花店,里面有玫瑰、風信子……店員看我猶豫不決,就給我推薦了水仙花,他說水仙只要放一點水就能活很久,生命力很強。我就拿起一個像蒜頭一樣的東西,帶回家了。
到了家里,我就把水放在了一個瓶子里,再把水仙花放在瓶子上。前幾天,我對它細心照顧,過了幾天我發(fā)現(xiàn)它的樣子一點也沒有變,有些沒有耐心了……因為上學,課外班把這件事給忘了。
我差不多一個月沒有澆水,我一覺醒來看見了水仙冒出了一丟丟綠色的小尖,一天,兩天,三天,四天……過去了,水仙花長出了很高的小綠葉,又過去了幾天,綠色的小尖上長了一朵朵美麗的白色小花朵,還有一點點淡淡的清香,我為這朵倔強而堅強的水仙花而感到震撼。
這朵水仙花早已經(jīng)謝了,但它的模樣永遠留在我的心中。一朵花面對困難都能如此堅強、樂觀面對,我覺得我們應該像它學習。生命中的任何困難我們都應該有花一般的堅強,花一般的樂觀,那么我們的人生會更加精彩。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701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