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實用12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3 20:28:08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實用12篇)
時間:2023-11-03 20:28:08     小編:JQ文豪

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的人,都會經常進行總結和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面對挫折和困難,我們應該如何調整心態(tài),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總結范文,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建議和啟發(fā)。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一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聯(lián)系上下文并結合插圖理解“不知處”的意思及詩句的含義。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及隱者的高潔品格以及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鮮活形象,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重點:聯(lián)系上下文并結合插圖理解“不知處”的意思及詩句的含義。難點: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及隱者的高潔品格以及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鮮活形象,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一)揭示課題 導入新課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這首詩的題目,推敲推敲,理解它的意思?!矊ぃ瑢ぴL?!半[者”是什么樣的人?(古代隱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學問的賢士。)遇,遇到,碰到?!痴l能說說課題的意思?(詩人賈島尋訪隱者沒有遇到)

過渡: 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一起去讀讀、品品、推敲。

(二)初讀感知 把握韻律

1、課件出示全詩

尋/隱者/不遇 松 下 /問/童 子,言 師 /采藥 去。只 在 /此山 中,云 深 /不知/處。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邊讀邊劃出詩歌的停頓、重音,讀準節(jié)奏。

2、分組讀,齊讀。

3、師:初讀了古詩,你知道詩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讀詩歌 體味意境

1、師:(出示插圖)那么,圖上畫的這兩個人是誰?(詩人和童子)

2、詩人是在哪里碰到這個童子的?從詩中的哪個詞可以看出來?

“松下”指出了事情發(fā)生的地點,也是隱者的隱居之地。為什么作者要寫“松下”而不寫樹下或其他的地方呢?我們一起來推敲。出示“青松”一詩,你一定能找到答案。我們知道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古人寫松樹大多是為了表現什么?(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詩中是為了突出誰呢?(隱者遠離塵俗的風骨)

3、這個童子與隱者是什么關系?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

4、隱者采藥的地點你找能到嗎?這是怎樣的一座山呢?理解“云深”(山深云霧濃),因為云深所以——“不知處”。

5、請同學們認真默讀古詩,讀著讀著,你仿佛聽到了什么?(詩中的人在說話,也就是對話)他們在問什么?說什么?請你試著填一填。

松下問童子

(你師傅到哪去了?)

言 師 采 藥 去 賈島(你知道他在哪里采藥嗎?)

童子

只 在 此 山 中

(具體是在山的什么地方呢?)

云 深 不 知 處

6、你怎么知道賈島這樣問? 小結:通過童子的回答,這首詩中哪些是童子的回答呢?我們來對讀一次,師是詩人,你們就是——童子。同學們,你們真會揣摩,通過童子的回答能推測出賈島在問什么。明明三番問答,賈島采用了以答含問的手法,把詩精簡為二十字,可見他在謀篇布局上的“推敲”,真了不起。

7、來,我們同桌對敘,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禮貌。

(四)拓展升華 體悟詩情

1、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還貴在善于抒情。讓我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詩,從中你還能讀出詩人在問答中的情感變化。

(1)首先,我們看這個“問”字,當賈島去拜訪隱者時,是怎么的 心情?一個問字,就透露出詩人飽含仰慕之情,他滿懷希望而來。(板書:問 滿懷希望)(2)古時候交通不便,詩人千里迢迢前來尋訪隱者卻聽童子“言師 采藥去”,詩人心情如何?答非所想,不遇隱者,滿懷的希望一下子墜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從沸點降至冰點。(板書: 不遇 失望)(3)當得知隱者在山中采藥,“只在此山中”,這時如果進山尋找,有沒有可能遇上?這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了什么?一絲希望:隱者沒有遠去,或許還有見面的可能。(板書:可遇 一線希望)

(4)可是,當聽童子說“云深不知處”,他一陣茫然:看,云海漫

漫,深遠飄渺,隱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此時,他又是怎樣的心情?(板書:難遇 徹底失望)

2、我們再來演一演這首詩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變化。評價。

3、詩人以答代問,六句話簡化成三句,而且一波三折,很了不起,同學們的表演也像這首詩一波三折,這是很難做到的,真不簡單!

我們體會了《尋隱者不遇》一詩所描繪的情景,現在,讓我們動筆把它寫下來吧。(把古詩改寫成一篇短文)

四、板書: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能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媒體運用: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

默讀第九課課文《推敲》,了解賈島“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

板書:唐?賈島。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嚴肅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二、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討論:尋?隱者?遇?

3、想想題目的意思。

4、引導質疑。

三、精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反復朗讀,讀準音,讀通句。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3、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處?

4、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大意。提問,看誰對詩句的理解更正確。

5、背一背。

四、觀看投影,練習對話,體會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想問句,同桌練習。

3、觀看投影圖片,練習對話。

4、體會作者感情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五、總結全詩,背誦感悟。

1、總結:這首詩采用問答體,一問一答,寓問于答。是通過尋訪者(賈島)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應的回答寫的,這三次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語言樸實自然,讀來卻令人尋味。

2、有感情的背誦《尋隱者不遇》,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三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尋隱者不遇》,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體會詩人的感情變化,感受故事的意境。

能正確、流利、富有節(jié)奏地誦讀古詩。

體會平白如話、寓問于答的寫法,感受古詩的深遠意境。

一、導入新課。

今天,老師想為大家介紹一首古詩,詩的名字就叫《尋隱者不遇》我們一起來寫出這首古詩。這是唐代詩人賈島寫的一首五言絕句。(教師提醒有些字的寫法:尋、遇、松、)。

二、讀。(讀通古詩)。

1、以往拿到一首古詩,你們會怎么去學習?

學生交流方法,教師肯定:的確,拿到一首古詩,首先要讀,把詩讀通順了。(板書:讀)。

2、先自己讀一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讀時別把題目丟了,開始。生自讀。

3、指名檢查讀詩。

4、齊讀古詩。

三、解。(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

1、過渡:讀這關過了,那接下來如何理解這首詩呢?你們有好方法嗎?(板書:解)。

2、教師引導學法:使用工具書,同座互相探討,借助插圖。

3、交流:

重點解決:

(1)“隱者”,層層遞進理解。(這里的“者”就是指??的人。那隱者僅僅指隱居山中的人嗎?這種人還??像諸葛亮那樣很有??對,所以隱者是隱居山中的學者;而且這種人不想為官,想過清凈悠閑的'生活。)。

(2)“童子”指兒童,在這首詩中,童子的身份其實就是隱者的:徒弟。

(3)“云深”:云會有深淺嗎?看看書中的插圖,巍峨的高山直插云霄,半山腰處地云霧怎樣?這里的云深指什么?對呀,還可以用哪些四字詞語來形容這云霧嗎?生交流,老師也搜集了一些,我們一起來讀讀。(云霧繚繞。云霧飄渺,云霧深重,云海茫茫,云遮霧罩,云霧彌漫)出示,學生讀。

(4)“只”:教師提出:“只”字你們理解嗎?我們來看看工具書中的注釋:

第一聲:量詞;單獨的、極少的;

第三聲:表示限于某個范圍;唯一,僅有;。

這首詩中讀第幾聲,是什么意思呢?在詩中可以說成是“就在這座山中”。

出示:這些詩句中的“只”又是什么意思?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5)尋:僅僅指尋找嗎?尋訪更好。

5、師:現在請同座位互相說說古詩的意思。

6、學生練說古詩的意思。

7、指名說古詩的意思。

四、悟。

1、教師引導:古詩會讀、理解了,是否就學完了呢?(板書:悟)。

其實,我們還要學會感悟詩歌背后做隱含的東西,這是最難的,也是最有意思的。

(1)仿佛看到了什么?生交流,師引導。

師引導:看到的還真多,有景有人。

再走進些,能將看到的情景描述地更生動清晰些嗎?你們看,這是老師來到林間看到的松:走進山間,郁郁蔥蔥,充滿生機。我抬頭遠眺,是一棵棵古樸蒼勁的松樹,枝干遒勁,松針密集,滿眼蒼綠。(課件出示)老師看到的松怎么樣?(顏色、形態(tài)描寫具體了,仿佛眼前就是一棵棵蒼松。)試著寫寫你眼前看到的某個情景,可以是高山,可以是云深,也可以是人,可以采用老師的這種短句,用上學過的四字詞。

生寫,交流。師評價:圍繞松蒼、山高、云深來評價。

總結:

同學們,此詩雖平白如話,但詩中包含的情境卻如畫般美妙,真是“詩中有畫”?。。ㄎ蛟娋常?。

(2)你們又仿佛聽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多有情趣啊,真是生機勃勃,別忘了還有詩人和童子兩人的??)。

教師引導:

同學們說聽到說話聲,誰和誰再說話?他們說了些什么呢?對照古詩,同座位試著說一說,再現一下當時的場景。

指名交流。

說得不錯,那我想問問了,詩中只有童子的回答,詩人的話在哪啊?詩中找啊!

聰明,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悟出了詩人的問話,無問只答,這叫“寓問于答”,這就是老師喜歡這首古詩的第二個理由。

3、老師課前也做了功課,將問答全呈現在詩中,自己放聲讀一讀,再與賈島的這首詩比較,你有何感覺。

山中訪故友,松下問童子,

汝師在何處,言師采藥去。(汝:你)何處采藥去,只在此山中,山中何處尋,云深不知外。

此詩寓問于答,凝練簡潔啊。來,為這“寓問于答”我們再次誦讀這首詩。

4、師導:

其實,這首詩不僅“寓問于答”,伴隨著這三問三答,還有詩人的心情變化呢?把自己當作詩人,再次走進那個情景,相信你肯定能感悟到詩人的內心世界。請同學們用心完成作業(yè)紙中的第二題。(把詩人內心想的和他的心情寫出來)。

5、完成填空: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詩人。

指名交流,師隨機板書。(失望、一線希望、無可奈何)。

還有一處詩句詩人的心情又是如何,你悟出來了嗎?師讀:松下問童子。(板書:希望)。

不知不覺當中,大家又體悟到了詩人的感情變化。(板書:悟詩情)。

了不起!來,讓我們一起讀出這情感的變化,感情誦讀。師:讀得更有韻味了。

6、小結:

你們看,平白如話的詩詞卻有著豐富的內涵,有美妙如畫的情境,有有聲有色的對話,有深遠悠長的情感,這就是老師喜歡的第三個理由。

7、小結:

詩人尋訪隱者,結果沒有遇到,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墒牵蜻@一件憾事,作者卻有感而發(fā),寫下了這平白如話、寓問于答、詞約旨豐的千古名詩,雖不遇,但也無憾。

8、最后,讓我們將這千古名詩一起背誦于心。(板書:誦)也希望大家記住這學習古詩的四個步驟。

五、布置作業(yè)。

1、將古詩改寫成一篇小練筆。

2、搜集賈島的一兩首古詩。

松下問童子,(希望)言師采藥去。(失望)只在此山中,(一線希望)云深不知處。(無奈)。

唐賈島。

讀解悟誦。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四

1、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尋、隱、者、遇、藥”5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掌握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一、釋題質疑。

1、直接揭題。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了唐代四位大詩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渙。今天,我們隨著第五首古詩的學習,再認識一位唐代大詩人,他的名字叫賈島。

2、釋題。

尋:尋找、尋訪。

隱者:隱居山林的人。

不遇:沒有遇到。

題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尋訪一位隱居山林中的人卻沒有遇到。

3、質疑。

怎么找的?為什么沒有找到?

二、初讀課文。

1、自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隨機出示生字卡片,指導生字讀音。

三、借助畫面,理解詩意。

1、仔細看圖。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些什么?

(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隱者的弟子詢問隱者的去向;童子在擺手說不知道在哪里;隱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結合圖談一談詩句中詞語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師:老師。此山:這群山。

3、師重點指導。

言:說。

云深:山高林密,山頂之云霧繚繞。

只:就

4、根據詩句想象詩中省略的詢問。

(l)你師父干什么去了?

(2)在哪兒采藥?

(3)你能找到他嗎?

5、體會人物情感,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第二句:言師采藥去——情緒一下子低落變成失望。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線希望。

第四句:云深不知處——悵然若失,又生出無可奈何之感。

在反復朗讀中感悟語氣,體會語感,讀出語氣。

6、扮演詩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對話。

四、想象詩意,熟讀成誦。

1、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讀出節(jié)奏。指讀、同桌互讀。

2、邊想象詩意邊練習背誦。

五、識記字形,指導書寫。

“童”上邊的“立”寫得要扁平,與下邊“里”寫得緊湊。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五

這首詩的作者是賈島,唐朝有名的苦吟詩人啊,可這首詩似乎太平白太俗了一點吧,這樣的大白話是詩嗎?是名詩人的詩嗎?粗看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1 《尋隱者不遇》描寫詩人松下問童子的生活畫面, 體 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2 借助字典、辭典理解詩句的意思.

3 能朗讀,背誦課文并能默寫,培養(yǎng)讀背古詩的興 趣。

教學時間:1課時

一 故事導入新課

聽教師講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故事

板書:賈島

1 齊讀詩句

2 下面同學們按四人小組,首先理解詩句的意思,然后兩個兩個的表演,看誰對詩句的意思理解正確。

分組表演,教師巡視.

(1 ) 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學提出異議

1 指名說出詩句的意思(說說描繪了怎樣一幅圖景)

只:只是 深:深度,指云霧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隱去了一句問話。

霧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 體會感情

遇,即沒有遇到;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視頻展示臺)

這首詩采用問答體,是通過尋訪者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寫的,這三番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賈島 《 劍客 》

1 理解詩句的意思

2 填空 (練習冊3)

尋隱者不遇

賈島

松下問童子 希望

言師采藥去。 失望

只在此山中, 希望

云深不知處。 失望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六

《尋隱者不遇》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淺顯精練,第一句從“問”開頭,后兩句省略“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詞巧妙。

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詩的方法,但這首詩每句都有省略,這對學生理解詩句造成一定困難,教師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本班學生好奇心強,為此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故事情境來協(xié)助教學。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詩意。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畫面,會用自己語言講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隨文識字,鼓勵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進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畫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感情變化。

本首古詩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為此在教學中努力渲染詩境,在教師生動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樂曲演奏中,學生隨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為此在理解古詩時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更能達到預期目標。為更深一步感悟古詩內容、意境、情感,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填說,再現畫面、大膽吟誦,再悟情感,進而升華情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1、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

2、資源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長大后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教師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老師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人----隱者(板書隱者)

2、體會隱者含義

請學生自由談對隱者的理解??梢越Y合注釋,教師適時引導。(隱者一般隱居在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學問有品德的人。

3、引出詩人

有一位大詩人要尋找一位隱者(板書 尋 )。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板書 賈島。(指生介紹詩人)教師:賈島是一個讀書刻苦的人,但經過幾年都沒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請教高人。有一天他打聽到大山深處住著一位以采藥為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很有學問,正是賈島要找的人,于是他打聽好住址準備好干糧,上了路。

(二)、展開想象,創(chuàng)設詩境。

教師一邊播放優(yōu)美民樂及山水圖片,一邊敘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初讀古詩,明詩意。

過渡:我們隨同賈島跋山涉水終于來到隱者的家,賈島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師范讀古詩 (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詩人遇到隱者了嗎)

2、指生回答問題 引出“不遇”(板書 不遇)

3、引導學生質疑 (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四)、再讀古詩,研詞析句。

1、學生自由讀詩

2、動手標畫不理解字詞

(1)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2)各小組匯報結果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 (屏幕出示配圖古詩文)

(五)、研讀詩文特點 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問于答之妙

課件出示:

松 下 問 童 子 :()

( ):言 師 采 藥 去。

( ):只 在 此 山 中,

( ):云 深 不 知 處。

(1)學生在組內大膽暢想暢說

(2)各組代表匯報

(3)明確什么是寓問于答,感悟詩文的精妙。

(4)再次師生吟誦古詩

2、感悟作者心境,領悟古詩意境。

課件出示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 )地問:請問你師傅在嗎?童子答 :師父采藥去了。詩人有些( ),又問:去哪里采藥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 )找到隱者,于是又問:

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霧彌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詩人嘆口氣徹底( )。

(1)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養(yǎng)合作意識及感悟能力)

(2)小組匯報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

(3)教師評價

3、師生共同吟誦古詩。

過渡:作者由希望 失望 一線希望 絕望,這是一種多么復而多變的心理狀態(tài)呀!這真是有些讓人難以承受,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復雜的情感,再一次吟誦這首詩。

4、再創(chuàng)情境,以感促讀,深化詩境。

教師配樂創(chuàng)情境:當賈島尋隱者而不遇,只好無奈地拖著疲憊的雙腿往回走,邊走邊不時地回頭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見了,他低頭吟誦道:

課件逐句有節(jié)奏地出示古詩

尋隱者不遇

松 下 問 童 子,言 師 采 藥 去。

只 在 此 山 中,云 深 不 知 處。

(六)、教師總結

這一堂課大家表現特別好,可見大家對古詩文很感興趣,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異彩紛呈,請同學們課下再搜集幾首有關“尋人”的詩文,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古詩文的意境與魅力。

(七)、板書設計

尋 隱 者 不 遇

(唐)賈島

松 下 問 童 子, (希 望)

言 師 采 藥 去。 (失 望)

只 在 此 山 中, (一線希望)

云 深 不 知 處。 (絕 望)

《尋隱者不遇》是一首淺顯易懂、通俗明快的古詩。那這樣的一首詩究竟有何獨特的魅力,會讓人們傳誦至今。

課堂上,我充分利用插圖。在導入時,我讓學生認真觀察插圖,從這幅畫中你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是一位年長者在向小孩打聽前方的道路,有的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說,詩人在向孩童打聽隱者的行蹤。這樣便很自然地過渡到對“隱者”的理解。

這首詩的詩意很容易理解,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在品味朗讀中,發(fā)覺歌詠的對象——隱者,竟然隱藏在看似平淡的一問一答之中,這體現出作者構思的精妙。為了讓學生更易體會在這短短的四行詩中,作者情感的變化,我創(chuàng)設了不同的情境,這樣,學生便很容易走近作者的內心,感受到作者渴望見到隱者的心情。同時,也更易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可以說,本課的教學目標已基本達成。但在某些環(huán)節(jié)上,還存在些許問題,比如:在對“云深”一詞的理解上,沒有將插圖運用到位。另外,最后對“隱者”的認識,應該將話語權交與學生,而不應該由教師小結。

今后,我將更加深入地挖掘教學內容,拓展同類同題詩歌,讓教學內容更豐富。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七

1、學習體會《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采取問答體,寫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蹤不定的隱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1、理解古詩內容,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

2、通過思索、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環(huán)境、心情。

課件

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1、我們曾經學習過不少古詩,誰來背背?大家想想,我們以前是怎樣來學習古詩的?

2、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古詩。

二、感知體驗

(一)初讀感知

1、出示古詩。

2、初讀詩歌,學習生字。

指名讀,齊讀,讀準生字。

3、簡介作者。

4、解題。

指名說說題目的意思。

三、對話互動

1、自由朗讀課文,想想:這首詩里都寫了些什么?主要內容是什么?

2、指導理解。

(1)“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p>

“松下問童子”告訴我們什么?

由“言師采藥去”可知道什么?還可以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處?!?/p>

這是誰說的?由此推測詩人問了些什么?

從童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語氣、神態(tài))

詩人聽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詩人可能會做些什么動作?心里會想些什么?

(詩人聽后的動作、神態(tài),看到山的幽深??)

(3)指導朗讀。

3、感悟詩情。

(1)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fā)的感情是什么?請談談理由。

(2)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3)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著羨慕之情。當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四、建構生成

1、朗讀、背誦這首古詩。

2、試著把這首古詩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教學反思:課后,我發(fā)現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學生沒讀出這首詩的感情和韻律來。問題在哪里?我發(fā)現自己在學科整合的認識上存在片面性。新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課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增強了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學科間加強整合,可以提高學習效率,但并不是說可以無目的,隨意地整合。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是指導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在誦讀古詩的過程中體會詩歌的意境和韻律。古詩教學必須重視朗讀指導下,在教學中,我卻本末倒置,倒置教學效果不好。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八

一、引薦《推敲》,走近詩人。

《推敲》是本冊教材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的主要內容講的是詩人賈島與韓愈一起斟酌詩句中用詞的古詩,表現了賈島認真嚴肅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所以和學生學習這首古詩的時候,我把課文《推敲》的故事引薦孩子們進行閱讀。孩子們對課文有了了解后,我出示了韓愈和梅堯臣的評價。

唐代詩人韓愈這樣稱贊賈島: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風云頓覺閑。天恐文章渾斷絕,再生賈島在人間。

北宋詩人梅堯臣這樣評價。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二、抓住意象,激發(fā)想象。

在學生對古詩的內容有了充分地認識和了解后,我覺得這只是處于一種表面狀態(tài)的學習,為了更好的走人詩中,體會這首詩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我引導學生大膽質疑,因為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中有過關于詩的描述,他說:每首詩都自成境界。無論是作者還是讀者,在心領神會一首好詩時,都必有一幅畫境或是一幕戲景,很新鮮生動地突現于眼前,使他神魂為之勾攝,若驚若喜,霎時無暇旁顧,仿佛這小天地中有獨立自足之樂,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個人生活中一切憎愛悲喜,都象在這霎時間煙消云散了。古人還說,詩言志。一首詩,代表一個詩人的情懷,沒有純粹的對景或物的描寫。

鑒于對古詩以及古詩教學的理解,在學生對這首詩大意了解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找出詩中的幾種意象――山,童子,松樹,白云。展開了這樣一段教學情景:

師:同學們,在這首五言詩中,賈島描寫了四種意象,你能都根據山,童子,松樹,白云,來想象一下隱者所居的環(huán)境是怎樣的。

生:這兒有著巍巍高山,潺潺溪流淙淙而下。生:這兒松樹成林,郁郁蔥蔥,林中百鳥爭鳴,猶如仙境。生:這兒白云纏繞山間,忽聚忽散。生;隱者的童子天真可愛,領著一只斑點小狗看守門戶。

三、聯(lián)系前文,大膽仿創(chuàng)。

積累語言的目的,是為了運用語言。課行至此,意猶未盡。我對學生們說:孩子們,在第一課中,我們認識了當代作家劉紹棠先生的老師,在劉紹棠先生上一年級的第一天的時候,他的老師把一首小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變成了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這個故事在劉紹棠的心中整整裝了一輩子,記了一輩子,感恩了一輩子。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九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本詩的特點是“寓問于答,平白如話”,因此,我先引導學生細心地品味詩句,激發(fā)學生抓住古詩一問三答的留白處進行想象推敲,了解詩人尋訪隱者的過程,理解詩意,推敲詩人在問答中的情緒變化,體會隱者高潔的性格及詩人對他的敬仰,從而感悟詩歌意境。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背誦古詩,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聯(lián)系上下文并結合插圖理解詩句的含義。

3、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品味,體會詩中意境以及詩人對隱者的仰慕之情,感受人物鮮活形象,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理解古詩內容,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

一、導入新課

1、看圖猜詩句(課件出示)學生猜詩句。

2、今天,我們再來欣賞推敲賈島的另一首古詩。[出示《尋隱者不遇》的詩句。]

3、能與老師一塊兒輕聲朗讀這首詩嗎?

二、釋詩題,知詩人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讀這首詩的題目理解它的意思?!矊?,尋訪。“隱者”是什么樣的人?(古代隱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學問的賢士。)遇,遇到,碰到?!痴l能說說課題的意思?(詩人賈島尋訪隱者沒有遇到)

2、再讀詩題,這次,你帶著什么感情讀?(崇敬、失望)

過渡: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一起去讀讀、品品、推敲

三、初讀感知

1、這首詩同學們積累過,都會讀會背誦,可是要想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有一定難度,誰來展示自己的朗讀?指名朗讀。(生邊讀師邊劃出詩歌的停頓、重音)

2、分組讀,齊讀。

3、初讀了古詩,你知道詩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四、明詩意

1、詩文美,不僅美在它語言的節(jié)奏明朗,更在于工整凝練,請大家讀讀想想,這25個字告訴我們是怎樣的內容,注意自己要先理解這些字詞,再試著理解詩意。(出示字意)

生交流字義、句意

3、“松下問童子”,可全詩并沒有明顯出現詩人的問題?你能將詩人的問題補充完整嗎?(出示詩句,補充問題)

4、分四小組讀

5、注意說出加點字的意思,注意把詩人的這些問話放到詩中,連起來說說詩文的意思。

學生交流

6、同桌一生讀詩,一生說詩意,說完交換

7、我們同桌對敘,指名角色扮演,注意禮貌。

五、悟詩情

1、這首詩的成功,不僅在于簡煉,還貴在善于抒情。讓我們再細細品讀這首詩,從中你還能讀出詩人在問答中的情感變化。

2、我們再來演一演這首詩的情景,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心情的變化。評價。

3、這首古詩平淡中蘊含深沉,這就是詩人推敲的結果。讓我們再一次齊讀賈島的這首尋隱者不遇(配樂吟誦)。

六、拓展延伸

出示并推薦學生朗讀賈島的《題李凝幽居》。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十

《尋隱者不遇》是長春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板塊的第二課,這首詩寫的是賈島去訪問隱士沒有見到的情景。詩句淺顯精練,第一句從“問”開頭,后兩句省略“問”只寫了“答”,可見作者用詞巧妙。

知識與技能目標:

認識兩個生字,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背誦,理解重點字詞,進而理解詩意。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把詩的語言轉化成生動形象畫面,會用自己語言講述。

過程與方法目標:

隨文識字,鼓勵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朗讀、感悟、想象,進而使學生在頭腦中再現畫面。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感情變化。

教學對象是三年級的學生,他們雖然初步掌握了理解古詩的方法,但這首詩每句都有省略,這對學生理解詩句造成一定困難,教師要通過提示幫助學生理解。本班學生好奇心強,為此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故事情境來協(xié)助教學。

本首古詩詩句自然質樸,通俗明快,為此在教學中努力渲染詩境,在教師生動的故事情境描述中、在古典的樂曲演奏中,學生隨同教師一起走進文本、一起探索感悟文本。由于三年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為此在理解古詩時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更能達到預期目標。為更深一步感悟古詩內容、意境、情感,我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填說,再現畫面、大膽吟誦,再悟情感,進而升華情感,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1、教學環(huán)境:多媒體環(huán)境。

2、資源準備:自制教學課件。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長大后想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教師針對不同的價值觀進行評價)老師今天向大家介紹一種人————隱者(板書隱者)。

2、體會隱者含義。

請學生自由談對隱者的理解??梢越Y合注釋,教師適時引導。(隱者一般隱居在風景優(yōu)美、環(huán)境幽雅的深山中。一般是有學問有品德的人。

3、引出詩人。

有一位大詩人要尋找一位隱者(板書尋)。大家知道他是誰嗎?板書賈島。(指生介紹詩人)教師:賈島是一個讀書刻苦的人,但經過幾年都沒考中,他心想一定是自己在某一方面做的不好,于是要請教高人。有一天他打聽到大山深處住著一位以采藥為生的高隱士這位隱士很有學問,正是賈島要找的人,于是他打聽好住址準備好干糧,上了路。

(二)展開想象創(chuàng)設詩境。

教師一邊播放優(yōu)美民樂及山水圖片,一邊敘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

(三)初讀古詩明詩意。

過渡:我們隨同賈島跋山涉水終于來到隱者的家,賈島能不能找到他呢?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詩人遇到隱者了嗎)。

2、指生回答問題引出“不遇”(板書不遇)。

3、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他的心情會怎樣呢?)。

(四)再讀古詩研詞析句。

1、學生自由讀詩。

2、動手標畫不理解字詞。

(1)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

(2)各小組匯報結果。

3、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詩意(屏幕出示配圖古詩文)。

(五)研讀詩文特點感悟作者心境。

1、感悟寓問于答之妙。

課件出示: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1)學生在組內大膽暢想暢說。

(2)各組代表匯報。

(3)明確什么是寓問于答,感悟詩文的精妙。

(4)再次師生吟誦古詩。

2、感悟作者心境領悟古詩意境。

課件出示填空。

詩人來到山中尋訪隱者,見松下站著隱者的徒弟,于是()地問:請問你師傅在嗎?童子答:師父采藥去了。詩人有些(),又問:去哪里采藥了?童子答:就在山里。詩人一聽,覺得還有()找到隱者,于是又問:在山里什么地方呀?童子答:山上云霧彌漫,我也不知道在哪。唉!詩人嘆口氣徹底()。

(1)小組交流合作完成填空(培養(yǎng)合作意識及感悟能力)。

(2)小組匯報。

(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

(3)教師評價。

3、師生共同吟誦古詩。

過渡:作者由希望失望一線希望絕望,這是一種多么復而多變的心理狀態(tài)呀!這真是有些讓人難以承受,那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復雜的情感,再一次吟誦這首詩。

4、再創(chuàng)情境以感促讀深化詩境。

教師配樂創(chuàng)情境:當賈島尋隱者而不遇,只好無奈地拖著疲憊的雙腿往回走,邊走邊不時地回頭望望山谷,直到看不見了,他低頭吟誦道:

課件逐句有節(jié)奏地出示古詩。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

(六)教師總結。

這一堂課大家表現特別好,可見大家對古詩文很感興趣,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詩詞歌賦異彩紛呈,請同學們課下再搜集幾首有關“尋人”的詩文,讓我們進一步感受古詩文的意境與魅力。

(七)板書設計。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希望)。

言師采藥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線希望)。

云深不知處。(絕望)。

(寓問于答)。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十一

教學目標:

1、能朗讀,能背誦并能正確默寫,培養(yǎng)對古詩的興趣。

2、借助工具書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中描繪的情景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設計理念:

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了解作者和詩的大意,讓學生體會詩歌描繪的情景和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詩歌方面的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想象詩歌描繪的景象,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媒體運用: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

默讀第九課課文《推敲》,了解賈島“推敲”的故事及其生平。板書:唐〃賈島。

小結:唐代詩人賈島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極為嚴肅認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稱為“苦吟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歷來為人們所傳誦,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五言絕句《尋隱者不遇》。

二、讀題、釋題。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討論:尋?隱者?遇?

3、想想題目的意思。

4、引導質疑。

三、精讀課文。

1、教師范讀。

2、學生反復朗讀,讀準音,讀通句。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3、借助工具書理解重點詞語:

松下?童子?只?深?不知處?

4、借助工具書理解古詩大意。提問,看誰對詩句的理解更正確。

5、背一背。

四、觀看投影,練習對話,體會感情。

1、出示答句: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想問句,同桌練習。

3、觀看投影圖片,練習對話。

4、體會作者感情變化。

滿懷希望-失望-一線希望-徹底失望。

五、總結全詩,背誦感悟。

1、總結:這首詩采用問答體,一問一答,寓問于答。是通過尋訪者(賈島)向童子打聽師傅的去向,童子作了相應的回答寫的,這三次問答,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語言樸實自然,讀來卻令人尋味。

2、有感情的背誦《尋隱者不遇》,感受詩歌的內蘊美。

六、補充閱讀。

賈島《題詩后》。

七、作業(yè)。

1、填詩,練字。

()下問童子,

言師采()去。

只在此山中,

云()不知處。

2、想想詩歌描繪的情景,并畫下來。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滿懷希望。

言師采藥去。失望。

只在此山中,一線希望。

云深不知處。徹底失望。

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篇十二

1、理解本詩的詩意。

2、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3、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理解本詩的詩意。通過想像,拓展空間,感受詩的簡煉。

結合詩人的經歷,感悟詩所表達的意境。

師:課件生:默寫本。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首古詩,(師板書詩題),生讀題目。

2、在自已本子上寫下來,想想題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寫字姿勢。

3、解題:知道什么是隱者嗎?(板書隱者)隱者是哪一些人?(隱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較有名的隱者。

這些隱者,在隱居時一般不說姓名,只有雅號,如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陶淵明,人稱五柳先生。有些出家為僧為道的,只有法號。

4、尋:尋找,不遇:沒遇到。

5、完整地請學生說一說題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釋嗎?

6、是誰在尋找隱者呢?(板書詩人)。

知道賈島這個人嗎?你了解的'賈島是個怎么樣的人?誰來介紹一下。(師相機補充,出示課件。)。

苦吟可能學生會說到,現只要結合課件隨機梳理一下。

其實,賈島早年也算是一個隱者,知道原因嗎?

做過和尚,法號無本。后來還俗了,因為遇上了誰?韓愈,當朝的大官,韓愈看中他的才華,勸他去搏取功名,結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無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檢查預習,初解詩義。

1、師板書,反饋默寫情況。

對照黑板,檢查一下,有沒有寫錯的字?全對的舉手。有沒有覺得寫得不太美觀的字?給你時間,再調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學生讀古詩。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嗎?提出來。學生相互幫助,理解詩意。

童子何人?與隱者什么關系?(待童,徒弟,是兒子嗎?)。

言師,言,說,誰在說?(童子)說誰?(師父),童子在說師父什么?

此:這,此山,這座山。

深:云霧彌漫,濃得遮人視線。

不知處:不知道去向。

4、同桌練說,再指名說說詩意。

5、練習朗讀。

三、體會詩的凝煉,精妙。

1、看出來了沒有?這里面還省去了幾個具體的提問。

2、你能根據回答猜猜看,這里邊詩人是怎么問的?(發(fā)言,初步了解)。

3、(出示練習題目)那你能把這一段詩人與童子的對話補充完整嗎?自已說說。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詩人問:

童子回答:

4、同桌對練,指名表演。

5、讀詩。

四、體會詩人的情感起伏。

(出示試題,圖畫)。

詩人來到松下,只見()。

詩人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又問:

童子回答。

聽到童子的回答后,詩人()。

于是詩人再問:

童子回答:

此時,看著(),詩人()。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32790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