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應該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內容,以便教師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教學活動。在編寫教案時,要合理安排教學資源和教材使用。感謝大家閱讀本文所提供的教案范文,希望對教師們的教學工作有所啟發(fā)。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一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要帶你們去見一位有名的大詩人,你們高興嗎?生:高興。
師:但是,我聽說這位詩人特別喜歡接見那些會誦讀古詩的小朋友,你們說這可怎么辦?生:我會朗誦古詩。(學生爭先恐后地舉手參與)
師:好極了,下面就請同學們來朗誦一下你知道的古詩吧。生:(朗誦古詩)
師:你們知道這么多古詩,真是棒極了!我想這位唐代詩人王之渙早就想見一見你們了。(出示詩人畫像)今天,讓我們一同來學習他的.一首古詩《登鸛雀樓》。(板書課題)
間評:教師為了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走近古詩,在認識詩人王之渙時,設計了一個小難題,并且學生爭先恐后地朗誦自己知道的古詩,不僅創(chuàng)設了學詩的情境,而且還培養(yǎng)了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二
1.學會6個生字。認識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錄音帶。
1課時。
同學們還記得黃河嗎?它是我國第二大河。從青海省流出,經(jīng)過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區(qū),在山東流入渤海。在黃河流過的山西永濟縣有一座著名的高樓,叫鸛雀樓。(板書部分課題:鸛雀樓)一千多年前的一個傍晚,詩人王之渙登上這座樓,看到遠處太陽正在慢慢地落下,樓下滔滔的黃河水奔流東去,興奮不已,寫下了一首詩(板書“登”完成課題)《登鸛雀樓》。
齊讀課題。注意讀準“登”字。
這座樓后來被黃河水沖毀,但是這首詩,卻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把課文讀通順。
2.畫出本課要求掌握和要求認識的字,讀準每個字音。
1.認讀生字。
樓入窮目更層登鸛雀依。
2.朗讀課文。(指名朗讀,齊讀)。
1、登上鸛雀樓,詩人看到了什么?(指導看圖:遠處,太陽靠近山頭,慢慢地落下去。樓下,黃河水奔騰著,流向大海。
2、讀詩句: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教師示范讀出夕陽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學生反復練讀。
3、眼前的景象吸引著、鼓舞著詩人,他想怎么樣?讀第三、四行。
教師講解:詩人想看到更遠的景物,就對自己說,我應該再上一層樓。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聯(lián)系登高活動,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4、指名讀: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5、朗讀課文。以不同形式反復練讀。
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窮:上邊是穴寶蓋兒,寫法與寶蓋不同。
目:比“日”多一橫。
更:第一筆橫較短,是間為扁“日”,第六筆長撇頂在橫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筆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層:外面是“尸字頭,里面是“云”字。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懊住弊詈笠还P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1.認讀生字(包括要認識的字)。
2.練習背誦。
以個人、小組、全班等形式練習背誦。
3.完成課后練習3。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三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于大班的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因而,這節(jié)課重在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記憶古文不在枯燥。
活動設計
1幫助幼兒結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古詩的內容。
2 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記憶古詩,培養(yǎng)幼兒探索精神。
3 體驗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感。
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記憶古詩,培養(yǎng)幼兒探索精神。
體驗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感。
幼兒畫冊
1 看圖理解詩意
引導幼兒看書指字朗讀古詩。要求幼兒要點一個字讀一個字。《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看圖理解古詩的意思。(太陽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黃河奔流向東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遠很遠,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層樓。)
2 動作記憶古詩。
先由教師給出指定的動作讀古詩。
拍手讀古詩。
拍頭,拍肩,拍腿讀古詩。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讀古詩。
由教師教給幼兒不同的節(jié)奏讀古詩。幫助幼兒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動作讀古詩。
啟發(fā)幼兒自己創(chuàng)編動作讀古詩。
5 檢查幼兒學習情況。
幼兒和老師圍成一圈。由老師開始,接詩句。了解幼兒的熟悉程度,并給幼兒適當?shù)墓膭睢?/p>
在語言區(qū)張貼《登鸛雀樓》古詩掛圖,鼓勵幼兒進行興趣識字和指字朗讀。
附: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窮:盡,使達到極點。
7.千里目:眼界寬闊。
8.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四
師:首先請同學們對照拼音自己讀一讀古詩。生:(自由讀古詩)
2、檢查讀的效果
師:剛才在古詩中,我們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學們,你們認識它們嗎?(引導并檢查學生認識本課生字狀況)
(1)難讀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讀錯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讀準、讀好的11個生字:登、樓、白、盡、黃、入、流、千、目、更、層。(電腦屏幕顯示生字)
3、同桌互相檢查,質疑答疑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說一說。生:(說說對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對詞語、字的認識。)
師:誰還有不懂的問題可以提出來,讓同學和老師幫幫你。生:(針對自己不懂的詞、句或詩句向全班提出問題,盡量讓其他同學來答疑。)
間評:問題來源于學生,答案也應充分相信學生。如果回答不準確,老師再啟發(fā)引導,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學能力和習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每首古詩都有一定的韻律節(jié)拍。只有按韻律節(jié)拍朗讀,才能在讀中再現(xiàn)意境,體驗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們想知道這首詩的節(jié)拍嗎?請認真聽老師來讀。
(2)誰能有節(jié)奏地讀給大家聽?(指名朗讀,播放古詩畫面,配合音樂,學生評議。)
間評:采用學生互相評議的手段,激發(fā)學生朗讀古詩的興趣,引導學生向朗誦有感情、節(jié)奏準確、吐字清晰的同學學習,并且在音樂、圖畫的渲染中,感受古詩的意境,理解古詩的內涵。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錄音配樂朗誦,仔細地想象登上鸛雀樓時看到的壯觀美麗的景象。(放錄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繪出自己腦海中呈現(xiàn)的畫面呢?小組可以商量一下。(學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來表現(xiàn),如:朗誦、表演、繪畫、語言描述。)
間評:充分給予學生自由想象、自由表達、自由學習、自由呼吸的學習空間,創(chuàng)設音樂、圖畫、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圍,激發(fā)學生以各種方式表情達意。
(3)讓我們再次登上這美麗的鸛雀樓,感受一下當時的壯觀景象。(屏幕展示動
態(tài)畫面《登鸛雀樓》,鞏固感知、豐富想象。)
6、(1)師:詩人王之渙站在鸛雀樓上,氣勢磅礴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吟誦這首小詩?生:(體會朗誦,練習背誦)
(2)采用多種形式的讀、背。(領讀、默讀、自由讀、賽讀、全班齊讀)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五
師:(1)同學們,你們朗讀得真精彩,連大詩人王之渙也忍不住要夸夸你們了!(放錄音)
(2)老師想再考一考你們,我這里有幾首五言詩句,也請你仿照今天學的這首古詩的節(jié)奏來試著讀一讀,好嗎?生:(運用已掌握的朗讀方法,自由讀古詩)
(3)你們讀得真棒!希望你們也像詩人一樣,留心觀察周圍的景物,把自己對美好景物的喜愛之情,用詩歌、兒歌的形式表達出來。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六
《登鸛雀樓》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關于大班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要如何寫呢?
設計意圖
語言是交流和思維的工具。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特別是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對于大班的幼兒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因而,這節(jié)課重在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記憶古文不在枯燥。
活動設計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結合情境使用豐富的語言,以便于幼兒理解古詩的.內容。
2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記憶古詩,培養(yǎng)幼兒探索精神。
3體驗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感。
活動重點
引導幼兒用多種形式記憶古詩,培養(yǎng)幼兒探索精神。
活動難點
體驗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感。
活動準備
幼兒畫冊
活動過程
1看圖理解詩意
引導幼兒看書指字朗讀古詩。要求幼兒要點一個字讀一個字?!兜躯X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看圖理解古詩的意思。(太陽在西方慢慢地落山了,黃河奔流向東方,直入大海。如果要想看得很遠很遠,那就要站得更高,再上一層樓。)
2動作記憶古詩。
先由教師給出指定的動作讀古詩。
拍手讀古詩。
拍頭,拍肩,拍腿讀古詩。
3用四二拍和四三拍不同的節(jié)奏讀古詩。
由教師教給幼兒不同的節(jié)奏讀古詩。幫助幼兒感受四二拍和四三拍的不同。
4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動作讀古詩。
啟發(fā)幼兒自己創(chuàng)編動作讀古詩。
5檢查幼兒學習情況。
幼兒和老師圍成一圈。由老師開始,接詩句。了解幼兒的熟悉程度,并給幼兒適當?shù)墓膭睢?/p>
活動延伸
在語言區(qū)張貼《登鸛雀樓》古詩掛圖,鼓勵幼兒進行興趣識字和指字朗讀。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七
1、認識8個字。會寫七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體會“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感受月亮的美妙與神奇。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問:你們看這是什么?你們覺得怎樣?
教師簡介鸛雀樓。
2、學生讀題,理解登鸛雀樓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
1、師范讀古詩。要求學生認真聽老師讀,
2、自己再讀一讀,邊讀邊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
3、師出示生字詞語卡片,引導學生認讀,要求學生說說自己認識了哪些生字詞,是怎樣識記的,并給會寫字組詞。
全班交流,指名匯報。
4、采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讓學生動手標出停頓處。
三、學習古詩,理解感悟。
(一)、學習第一句。
1、板書第一句
2、看圖:圖上畫了些什么?詩中哪個字是太陽的意思?
3、比較黑板上畫的.太陽和圖片上的太陽有什么不同。
4、理解“依”是什么意思?(做動作)
5、連起來說說第一句話的意思
6、指導讀第一句,指名讀、齊讀。
(二)、學習第二句
1、出示第二句
2、看圖片上的黃河,說說你在電視里看到的黃河是怎樣的3、說說第二句的詩意。
4、指導讀出黃河奔流的氣勢。
5、齊讀第一、第二句并連起來說這兩句的意思。
(三)、學習第三、第四句
1、出示詩句。
2、看圖理解:詩人站在哪層樓?他想要看到更遠的地方必須怎么樣。
4、學生討論詩意。
5、指導朗讀第三、第四句
四、鞏固。
1、齊讀古詩
2、前兩句所寫的是詩人在鸛雀樓上看到的,后兩句是詩人的想法。
3、猜一猜。(游戲)
4、朗讀古詩。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八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能初步學會借助插圖、工具書等途徑學習古詩。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讀誦古詩。
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一、做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對作者和鸛雀樓教師做一些詳細的說明,幫助學生來理解這首詩。
二、從指導讀出停頓入手,教給學生“音斷而意不斷”的方法。這樣可以快速地讀出詩的韻律美感。
三、學法隨評語等途徑滲透。教給學生“利用手中資料或插圖來幫助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自讀自悟,鼓勵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來使學生從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和提高。
五、引導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規(guī)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突破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來深層次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山西永濟縣去看一座樓,(出示圖片)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因為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飛來休息,所以被人們稱為“鸛雀樓”。伸出手,和我一起寫寫它的名字,師生齊板書。(加拼音,小字頭加“隹”字旁。)誰來叫叫這座樓的名字呢?(指多名學生讀)
2.鸛雀樓剛剛建好的時候還不怎么有名氣。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來到這里(板書:王之渙),他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啦。這首詩的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誰來讀讀課題。
3.詩中到底寫了些什么呢?打開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詩吧!
1.請小朋友先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2.(出示全文)指名讀,檢查讀詩。讓同學們發(fā)現(xiàn)他們讀的時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學習。學生一起學學他們,把生字再讀一讀。指名做小老師帶讀。
3.老師讀一讀這首詩。學生仔細聽一聽,老師的讀法有什么不同?指導:讀出節(jié)奏,要在每行的前兩個字后面停頓!
4、一起學著老師在書上標出停頓的地方,然后練習讀一讀,指名再讀,齊讀。
2.登鸛雀樓詩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請小朋友讀讀第一句,然后看看圖想一想,再說一說。
交流:
(2)再指名說。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提示:“黃河入海流”我們可以調過來理解——就是“黃河流入海”。
3)(條條江河通大江啊!)詩人在樓上看著黃河水流向大海。想象著黃河水進入大海的場面。想去看看黃河水流入大海的場面嗎?播放錄像。(敘述:一瀉千里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一直向東匯注到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4)看了錄像,你覺得黃河怎么樣?——能用朗讀來表現(xiàn)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指名讀,師評(你邊讀邊想,所以讀得好!很有氣勢!)男女比賽。
(5)師邊深情地敘述邊板畫: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地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讓我們再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師生齊讀!)
3.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齊讀)讀了這句,頭腦里有什么小問號嗎?(重點:欲窮更千里目)誰能幫幫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揚,聯(lián)系上下句理解,會學習!)故事中有些字很難知道意思,其實我們還可以借助工具書來查找答案。今天,老師查找資料,知道這些詞語的意思,(老師出示詞語意義)?,F(xiàn)在能完整的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自己讀讀詩,看看字意,試著說說,一會兒我們全班來交流。(工具書的作用真不小,這么快就解決問題了。)
4.詩人說的再登一層,真的是讓我們再登一層嗎?還記得《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嗎?小松樹長之所以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大山爺爺把它托起來的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貼:登高才能望遠)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說過類似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F(xiàn)在請你們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詩人登樓后看到的和想到的連起來說說,好嗎?(看得出你們一節(jié)課都在認真聽!好樣的!)
6.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今天小朋友們學得真棒,老師要獎勵你們,我給你們配樂配錄像,請你們來配音,一邊讀一邊想像詩句中的畫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動作。相信你們這次會讀得更好?,F(xiàn)在你們就是大詩人王之渙了,試試看——個人讀,齊讀。
7.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誰來試試?(學得好,記得牢啊!向你們學習!)
8.回去我們也像這樣把古詩背給家長聽,告訴他們詩意和作者,能行嗎?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鸛雀樓的名氣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句詩。因為它不光用在登樓上,經(jīng)常被別人用在學習、工作等許多地方用來鼓勵自己或別人呢!當我們的班長被評為?!叭脤W生”的時候,老師為了讓他不驕傲,繼續(xù)努力,爭取更大的榮譽,就會鼓勵他,在他的素質報告書上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從你們的話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的決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窮千里目”!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感受。(配樂)最后老師要獎勵你們,送你們一句祝福的話.(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天天開心,學習更上一層樓!)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發(fā)現(xiàn)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后,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復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明晰出現(xiàn),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能初步學會借助插圖、工具書等途徑學習古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讀誦古詩。
教學難點: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fā)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法、學法:
一、做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對作者和鸛雀樓教師做一些詳細的說明,幫助學生來理解這首詩。
二、從指導讀出停頓入手,教給學生“音斷而意不斷”的方法。這樣可以快速地讀出詩的韻律美感。
三、學法隨評語等途徑滲透。教給學生“利用手中資料或插圖來幫助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自讀自悟,鼓勵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來使學生從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和提高。
五、引導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規(guī)律,了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突破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來深層次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山西永濟縣去看一座樓,(出示圖片)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因為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飛來休息,所以被人們稱為“鸛雀樓”。伸出手,和我一起寫寫它的名字,師生齊板書。(加拼音,小字頭加“隹”字旁。)誰來叫叫這座樓的名字呢?(指多名學生讀)
2.鸛雀樓剛剛建好的時候還不怎么有名氣。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來到這里(板書:王之渙),他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從此以后,這座樓就名揚四海啦。這首詩的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誰來讀讀課題。
3.詩中到底寫了些什么呢?打開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詩吧!
二、初讀古詩
1.請小朋友先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2.(出示全文)指名讀,檢查讀詩。讓同學們發(fā)現(xiàn)他們讀的時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學習。學生一起學學他們,把生字再讀一讀。指名做小老師帶讀。
3.老師讀一讀這首詩。學生仔細聽一聽,老師的讀法有什么不同?指導:讀出節(jié)奏,要在每行的前兩個字后面停頓!
4、一起學著老師在書上標出停頓的地方,然后練習讀一讀,指名再讀,齊讀。
三、精讀課文:
2.登鸛雀樓詩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請小朋友讀讀第一句,然后看看圖想一想,再說一說。
交流:
(2)再指名說。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提示:“黃河入海流”我們可以調過來理解——就是“黃河流入海”。
3)(條條江河通大江啊!)詩人在樓上看著黃河水流向大海。想象著黃河水進入大海的場面。想去看看黃河水流入大海的場面嗎?播放錄像。(敘述:一瀉千里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一直向東匯注到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4)看了錄像,你覺得黃河怎么樣?——能用朗讀來表現(xiàn)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指名讀,師評(你邊讀邊想,所以讀得好!很有氣勢!)男女比賽。
(5)師邊深情地敘述邊板畫: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地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讓我們再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師生齊讀!)
3.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齊讀)讀了這句,頭腦里有什么小問號嗎?(重點:欲窮更千里目)誰能幫幫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揚,聯(lián)系上下句理解,會學習!)故事中有些字很難知道意思,其實我們還可以借助工具書來查找答案。今天,老師查找資料,知道這些詞語的意思,(老師出示詞語意義)?,F(xiàn)在能完整的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自己讀讀詩,看看字意,試著說說,一會兒我們全班來交流。(工具書的作用真不小,這么快就解決問題了。)
4.詩人說的再登一層,真的是讓我們再登一層嗎?還記得《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嗎?小松樹長之所以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大山爺爺把它托起來的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貼:登高才能望遠)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說過類似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現(xiàn)在請你們和同座伙伴合作把把詩人登樓后看到的和想到的連起來說說,好嗎?(看得出你們一節(jié)課都在認真聽!好樣的!)
6.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今天小朋友們學得真棒,老師要獎勵你們,我給你們配樂配錄像,請你們來配音,一邊讀一邊想像詩句中的畫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動作。相信你們這次會讀得更好?,F(xiàn)在你們就是大詩人王之渙了,試試看——個人讀,齊讀。
7.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誰來試試?(學得好,記得牢啊!向你們學習!)
8.回去我們也像這樣把古詩背給家長聽,告訴他們詩意和作者,能行嗎?
四、總結、延伸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鸛雀樓的名氣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句詩。因為它不光用在登樓上,經(jīng)常被別人用在學習、工作等許多地方用來鼓勵自己或別人呢!當我們的班長被評為?!叭脤W生”的時候,老師為了讓他不驕傲,繼續(xù)努力,爭取更大的榮譽,就會鼓勵他,在他的素質報告書上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3.從你們的話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奮發(fā)向上的決心。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窮千里目”!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感受。(配樂)最后老師要獎勵你們,送你們一句祝福的話.(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天天開心,學習更上一層樓!)
教學總結
古詩《登鸛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詩人通過描寫登鸛雀樓觀看太陽西沉、大河歸海的景色,告訴人們要看得遠,就應站得高的道理,同時也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為了讓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真正理解字義和詩句內容,深刻感知詩的意境及蘊含的道理,我在教學前對學生進行了學習情況調查。通過調查,我了解到學生對古詩《登鸛雀樓》比較熟悉,有部分學生已經(jīng)能讀、能背了。但發(fā)現(xiàn)學生所謂的能背,僅僅是一種機械記憶,有些學生不但不認識詩中的一些字,而且,有的連字音也讀不準,字形也不清楚,更不明白詩意及蘊含的道理。同時,我還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以往的學習,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而且,他們能說的喜歡自己說。
對學生的情況充分了解后,我開始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地教學。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復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明晰出現(xiàn),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十
教材簡析
《登鸛雀樓》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
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詩的后兩句寫登樓所思。這首詩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于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后兩句寓理于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課文中配有插圖,可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古詩的要求是能展開想象,并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能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
設計理念
中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要在讀、背、識字的基礎上,加入整體感知詩意、體會古詩描繪的意境的要求。因此在本學段的古詩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意境,體會感情,領悟內涵。在豐富語言積累的同時,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提高審美修養(yǎng)。所以在本節(jié)課上我力求體現(xiàn)以下兩點理念:
1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力求達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2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目標
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誦讀古詩,能背誦并默寫詩文。
過程與方法:初步了解古詩的一般特點,簡單概括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詩的意思。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體會古詩的思想內容。
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生字卡片、詞語卡片。
教法、學法
(一)情境教學法
本詩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學生無法親自感受。這樣對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通過教師聲情并茂地講故事、極富思想感情的范讀及壯觀的畫面帶學生入情入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情緒和濃厚的興趣。
(二)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的特點,采用“扶放結合法”。首先扶著學生學習第一、二行詩句,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后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四行詩句,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三)讀中有悟,培養(yǎng)語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薄墩Z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詩傳誦已久,讀起來瑯瑯上口。教學時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受到古詩語言的優(yōu)美,既培養(yǎng)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又使語言訓練與情感熏陶融為一體。
(四)合作學習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jù)這種理念,本課的教學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同學相互評價等合作學習的形式,使學生在互助中學習,在合作中發(fā)展。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十一
1、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認11個生字,會寫6個字。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聲情并茂地背誦課文。
3、通過學習這首詩,使學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遠”的道理。
能力目標:
在本課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學會書寫6個字,并且要認識11個生字。
教學難點:
依據(jù)本課教學內容和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特點,確定本課的難點為通過朗讀及背誦課文,讓學生感受要想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要登高遠望,同樣的道理,我們在做起他的事情時,只要不斷努力,不怕困難,一定會走向成功。
本節(jié)課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來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fā)散想象、有感情朗讀及誦讀,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從本質上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十二
我在教學時,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運用已有的讀新課文的方法來初讀古詩,即先自由讀課文后面的生字,再自由讀課文,然后同桌互讀互查,讓會讀的學生幫一幫暫時不會讀的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從而進一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在學習中互相合作的精神。
另外,我面向全體。在檢查自讀情況時,我先檢查生字,再由生字連詞。對于學生容易讀錯的字詞,我進行重點指導、糾正,如:“登”、“層”是后鼻音,“鸛”是三拼音,“樓”的發(fā)音要到位等等,真正把字詞教學落在實處。而且,我充分調動學生利用多種感官,動手、動口、動腦去學習生字。教學“入”字時,與“人”比較。這是個形近字,先讓學生討論交流,一起說說“入”和“人”的不同之處,再以順口溜的形式幫助學生強化記憶;在教學“欲”字時,通過動畫演示,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自己的觀察、學習去解決問題,使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教學中,我還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媒體演示、反復朗讀體會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幫助學生明像入境,讓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里明晰出現(xiàn),讓學生真切感知那種美好的情境,感悟出古詩所蘊含的“站得高,看得遠”的道理,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
教學后,我作了認真地反思,覺得這節(jié)課除了具有上述優(yōu)點之外,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其中最大的不足是在評價學生時,原先設計好的恰當?shù)脑u價語言被一些蒼白無力的評價語言所替代,使學生未能真正體驗到那份成功感和愉悅感。今后,我會不斷地努力,不斷地鉆研,不斷地改進,把發(fā)現(xiàn)的不足作為自己對教學探索的動力。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十三
1.認識“登、更、層、樓”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理解詩的意境及蘊含的積極向上的哲理。
1、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2、簡單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準備:課件
1、同學們,你們會背古詩嗎?誰能背給大家聽聽?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古詩。板書課題。
3、解題。
登,是登上的意思,學生跟老師一起做“登”的動作。還有“登”什么呢?
標注“鸛”的音節(jié),是什么音節(jié)?(整體認讀音節(jié))。看偏旁,有鳥字,你還知道帶“鳥”的偏旁的字嗎?!叭浮币彩且环N鳥,我們知道什么“雀”?(麻雀)。鸛雀是一種鳥兒,樣子像鶴。(課件展示鶴)
在山西省永劑縣有一座樓,常有鸛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們稱這座樓叫“鸛雀樓”。登鸛雀樓,就是登上鸛雀樓。
4、師:有一天,王之渙登上鸛雀樓,他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了這首詩,寫的是什么呢?我們學完之后就知道了。(出示課件展示此詩)
1、解讀詩人。紅線表示什么?教學停頓。
2、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多讀幾遍,也可以問老師。
3、反復教讀停頓、讀詩。
1、讀完這首詩,你們知道寫了什么嗎?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幅圖,圖上畫了什么呀?看了之后感覺怎樣?
2、我們再來仔細地讀詩,出示“白日依山盡”,指名讀。問:白日指什么?通過圖理解意思。(太陽)
太陽怎樣呢?看圖,太陽去干什么了?誰能試著說一說?(太陽下山了)
夕陽下山圖美不美?美,漂亮,你能把這一行詩也讀得美美的呢?指名讀,齊讀。
3、那第二行寫的什么呢?出示“黃河圖”,問這是什么?
黃海去哪里了?指名說。
師說:黃河入海,氣勢磅礴,來勢兇猛,非常壯觀。用詩里的話說叫什么?一起說(黃河入海流。)
曾經(jīng)有很多人都歌頌過黃河,老師這里有一個詩朗誦《黃河頌》一起欣賞。
指名讀出氣勢。
4、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群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么開闊呀!這景象是多么壯麗??!我們把這句話連起來讀讀,好好的欣賞一下這種壯麗的景觀。
5、真有氣魄呀!此時的詩人他在鸛雀樓,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會想什么,引讀“欲窮千里目,”
欲:想要。窮:盡。千里目:看到更遠的地方。更:再。
師翻譯:如果想要把更遠的地方看盡。需要怎么樣呢?
為什么要登上更高的一層樓呢?站在原地就看不見了嗎?
(如果站在原地的話,再好也只能看到那些景色,如果登的高,會看的更遠。)
還有什么地方也需要更上一層樓?
小結: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包括小朋友們學習也是,想要得到更多,都需要更上一層樓,都需要更加努力才行!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讀出對這句話的新的理解、感受,好嗎?自由練習,賽讀,齊讀。
2、帶上動作,你已經(jīng)是詩人了。
1、學生畫畫,教師巡視指導。
2、投影儀顯示繪畫好地作品。
背誦古詩,完成繪畫。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十四
1、學會本課8個生字。認識"樓,入,雀,依"4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從朗讀詩句中體會到"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一、創(chuàng)設情境
1、小朋友,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學生回答)
2、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自瀆課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讀得特別認真,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這一課的生字寶寶很想認識大家,我們先在心里和它們打招呼,待會我請小朋友開開火車。(默讀生字)
3、每個小朋友的眼里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現(xiàn)在就請已經(jīng)準備好的小朋友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4、你們真了不起!小火車開得又快又好!你能幫它們找朋友嗎
四、寫字教學
1、小朋友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3、指導寫字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十五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識不寫。
一、復習檢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說說偏旁名稱。
2指名背誦課文。
二、教學生字詞
1出示生字
樓依盡人欲窮
2引導用生字組詞
樓(樓層高樓樓房鐘樓)
依(依靠依依依山傍水)
盡(盡頭用盡盡力窮盡)
入(進入入門出入)
窮(窮盡貧窮窮苦)
3教學字形/article/
(1)指名分析字形,說說記憶方法。
依和衣比較,入和人比較,窮和力比較,層和云比較。
(2)講解欲、登、樓的筆順。
4指導書寫
欲:
樓:
三、課堂練習
1讀一讀,再抄寫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黃河一層樓
2根據(jù)句意說出詩句
(1)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陽靠著連綿起伏的山漸漸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層樓。()
板書設計:
白日依山盡,
景(看)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理(想)
更上一層樓。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十六
1、初步理解古詩大意,知道個別詞意思。
2、學習吟唱古詩,感受古詩韻律美。
ppt、flash
學習吟唱古詩。
初步理解古詩大意,知道個別詞意思。
1、出示鸛雀樓圖片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圖片上看到了什么?
師:噢,看到了一座塔樓。其實,這座塔樓有一個很好聽名字叫鸛雀樓。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渙詩人,他登上了這座鸛雀樓,看到了很美麗景色,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古詩《登鸛雀樓》。
2、欣賞古詩
師:詩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樣景色才可以寫下這么美古詩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吧!
1、出示落日圖片,理解詩句“白日依山盡”。
師:從圖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陽是怎樣落下去呢?
師:太陽挨著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這句詩句。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
2、出示黃河圖片,理解詩句“黃河入海流”。
師:現(xiàn)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師:這條河叫黃河,黃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黃河入海流”。出示詩句“黃河入海流”。
2、理解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1、欣賞吟唱
師:這么好聽古詩,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念一念吧!
2、認字吟唱:根據(jù)出示文字吟唱古詩
3、動作表現(xiàn)
師:現(xiàn)在我邀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現(xiàn)一下古詩內容。(請個別幼兒演示)
師:古詩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今天回家有一個任務請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這句話好嗎。
結語:以上內容是由小編精心整理提供,希望大家喜歡。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十七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2、學習吟唱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活動準備:ppt、flash
活動重點:學習吟唱古詩。
活動難點: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圖片上看到了什么?
師:噢,看到了一座塔樓。其實,這座塔樓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渙的詩人,他登上了這座鸛雀樓,看到了很美麗的景色,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古詩《登鸛雀樓》。
2、欣賞古詩
師:詩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才可以寫下這么美的古詩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吧!
二、理解古詩大意
1、出示落日圖片,理解詩句“白日依山盡”。
師:從圖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陽是怎樣落下去的呢?
師:太陽挨著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這句詩句。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
2、出示黃河圖片,理解詩句“黃河入海流”。
師:現(xiàn)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師:這條河叫黃河,黃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黃河入海流”。出示詩句“黃河入海流”。
2、理解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幼兒吟唱古詩
1、欣賞吟唱
師:這么好聽的古詩,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念一念吧!
2、認字吟唱:根據(jù)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詩
3、動作表現(xiàn)
師:現(xiàn)在我邀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現(xiàn)一下古詩的內容。(請個別幼兒演示)
四、結束總結
師:古詩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今天回家有一個任務請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這句話的好嗎。
延伸閱讀:王之渙《登鸛雀樓》賞析
摘 要: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是古今傳誦的名作。前二句寫詩人所見,描繪了登臨鸛雀樓所看到的壯闊雄渾景色,豪放雄勁,氣勢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獷明快、意境深遠的山水畫。后兩句寫詩人所想,闡發(fā)了樸素易懂而意義深刻的哲理,滲透著詩人昂揚向上的奮進精神,體現(xiàn)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反映了盛唐時期與時俱進的積極進取精神。
關鍵詞:王之渙;登鸛雀樓;賞析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之一,為人豪放,常擊劍悲歌,以參加科舉考試為恥,與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均有唱和,交往頗深?!度圃姟穬H存錄他的六首絕句,其中七絕《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和五絕《登鸛雀樓》是古今傳誦的名作。
鸛雀樓,也叫顴鵲樓,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的名勝,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并稱江南四大名樓。原樓高三層,東南是中條山,西面可以俯瞰黃河,因當時常有似鶴的飛禽鸛雀棲息在上面因此得名。登樓可以“前瞻中條,下瞰大河”,晉南風光,盡收眼底。唐代許多詩人都到這里登臨眺望,留下了不少詩章。其中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僅四句二十個字,卻是其中的壓卷之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諸三篇能狀其景?!崩钜妗持T二人的詩已寂寞無聞,唯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名垂千古,獨占鰲頭。
《登鸛雀樓》這首詩的前二句寫詩人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描繪了登臨鸛雀樓所看到的壯闊雄渾景色,豪放雄勁,氣勢磅礴。詩人運用樸素、淺顯的詞語,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登樓所見的廣袤河山的情景:詩人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濛,云遮霧繞,可陽光依然熾烈。遠處,一輪夕陽逐漸落進了連綿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陽從山旁緩緩西沉。這是遠景、空景。近處,樓下黃河滾滾而來,一瀉千里,從西北天際向東方大海奔流而去。這是從地面寫到天際,視線是由近及遠。這就把上下、遠近的景象,全都容進了詩中,形成了一幅粗獷、明快的山水畫,而且畫面顯得寬廣、遼闊,意境深遠。這兩句大筆揮灑,線條粗獷,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這十個字的容量之大,可謂包羅萬象,“納須彌于芥子”。
后兩句寫詩人所想,由前面的.描寫景色轉向抒發(fā)情感,闡發(fā)了樸素易懂而意義深刻的哲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奔葘懥说桥R者的心理,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對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這里既包含著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坝F千里目”,表現(xiàn)了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再上一層樓會有什么景象?詩人不說了,留給讀者去想象??此破降?,實有言外之意,含蓄有味?!坝F”“更上”兩個詞語告訴讀者只有“更上一層樓”,才能看到更加廣遠、更加雄壯的景象,將意境提到一個更加高遠的層次,滲透著詩人昂揚向上的奮進精神與活力,體現(xiàn)了詩人對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這兩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個真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它告訴人們,在人類的生活中,要開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斷努力,勇于攀登,不斷創(chuàng)造、勇于進取,因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現(xiàn)的。這兩句能夠世代相傳,其永恒的價值,就在于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不斷追求與進取心理。同時,也啟示人們,人類的知識與前途,一如這浩渺世界廣闊無邊,應當永不停息地奮斗。
關于詩中“白日”所依之山是哪座山,歷來說法并不一致。有人說既然此樓“前瞻中條”,而且當?shù)刈畲蟮纳矫}就是中條山,那么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樓東面的中條山了;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釋為“白天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盡”也就只能解釋為被山擋住了。這樣解詩恐怕有失通脫,因而也有損詩人之意。其實鸛雀樓的西面也有山,太陽依山而落是極其自然的現(xiàn)象。北京大學吳小如教授在《說王之渙〈登鸛雀樓〉》一文中指出:“‘白日’一詞,本極平常,但古人每用以寫黃昏時的落日?!?/p>
漢代以后,詩賦中逐漸形成了借登樓抒寫離人思鄉(xiāng)情感的傳統(tǒng)。王之渙《登鸛雀樓》一改舊俗,樹立新風,前無古人,后有來者。這首詩境界開闊,氣魄雄大,表達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遠大的胸襟抱負,給人以人定勝天和高瞻遠矚的啟示,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積極進取精神?!鞍兹找郎奖M,黃河入海流”兩句,一寫時間的運行,一寫空間的延展。日出日落,百川歸海,此皆宇宙萬物在時間和空間中自然亦必然的律動。白日依山而盡的過程也正是詩人登樓凝望、欣賞、沉思的過程;黃河入海則既是寫眼前所見,又是寫心中所想。詩人的神思由自然的時空而躍入想象的時空,詩意由此而大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理趣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逸出了。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中評論此詩說:“前二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后二句復余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p>
在寫作藝術上,這首詩由兩聯(lián)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平仄和諧,工整自然,達到了形式上和意義上的完美境界:“白日”對“黃河”,“依”對“入”,“山”對“?!?,“盡”對“流”,“欲”對“更”,“窮”對“上”,“千里目”對“一層樓”,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毫無斧鑿痕跡,自然流暢,瑯瑯上口,真乃千古佳句,佳句千古!
參考文獻:
[1]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俞陛云.詩境淺說[m].北京:北京出版社,.
[3]沈括.夢溪筆談[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
[4]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古詩登鸛雀樓教案設計篇十八
活動目標:
1、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2、學習吟唱古詩,感受古詩的韻律美。
活動準備:ppt、flash
活動重點:學習吟唱古詩。
活動難點:初步理解古詩的大意,知道個別詞的意思。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出示鸛雀樓的圖片
師:小朋友們,你們在圖片上看到了什么?
師:噢,看到了一座塔樓。其實,這座塔樓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很久以前,有一位叫王之渙的詩人,他登上了這座鸛雀樓,看到了很美麗的景色,于是就寫下了這首古詩《登鸛雀樓》。
2、欣賞古詩
師:詩人到底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才可以寫下這么美的古詩呢?我們一起來聽一聽這首古詩吧!
二、理解古詩大意
1、出示落日圖片,理解詩句“白日依山盡”。
師:從圖片上你看到了什么?那太陽是怎樣落下去的呢?
師:太陽挨著大山慢慢地落下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白日依山盡”這句詩句。出示詩句“白日依山盡”。
2、出示黃河圖片,理解詩句“黃河入海流”。
師:現(xiàn)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師:這條河叫黃河,黃河流啊流,流到大海中去了。詩人看到這個畫面,于是就寫下了“黃河入海流”。出示詩句“黃河入海流”。
2、理解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三、幼兒吟唱古詩
1、欣賞吟唱
師:這么好聽的古詩,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念一念吧!
2、認字吟唱:根據(jù)出示的文字吟唱古詩
3、動作表現(xiàn)
師:現(xiàn)在我邀請你們用動作來表現(xiàn)一下古詩的內容。(請個別幼兒演示)
四、結束總結
師:古詩里“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是說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今天回家有一個任務請你們回家問問爸爸媽媽在我們的生活中哪里可以用到這句話的好嗎。
延伸閱讀:王之渙《登鸛雀樓》賞析
摘要: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是古今傳誦的名作。前二句寫詩人所見,描繪了登臨鸛雀樓所看到的壯闊雄渾景色,豪放雄勁,氣勢磅礴,形成了一幅粗獷明快、意境深遠的山水畫。后兩句寫詩人所想,闡發(fā)了樸素易懂而意義深刻的哲理,滲透著詩人昂揚向上的奮進精神,體現(xiàn)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反映了盛唐時期與時俱進的積極進取精神。
關鍵詞:王之渙;登鸛雀樓;賞析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邊塞詩人之一,為人豪放,常擊劍悲歌,以參加科舉考試為恥,與著名詩人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均有唱和,交往頗深?!度圃姟穬H存錄他的六首絕句,其中七絕《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和五絕《登鸛雀樓》是古今傳誦的名作。
鸛雀樓,也叫顴鵲樓,是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的名勝,與滕王閣、黃鶴樓、岳陽樓并稱江南四大名樓。原樓高三層,東南是中條山,西面可以俯瞰黃河,因當時常有似鶴的飛禽鸛雀棲息在上面因此得名。登樓可以“前瞻中條,下瞰大河”,晉南風光,盡收眼底。唐代許多詩人都到這里登臨眺望,留下了不少詩章。其中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僅四句二十個字,卻是其中的壓卷之作。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五載:“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渙、暢諸三篇能狀其景?!崩钜?、暢諸二人的詩已寂寞無聞,唯有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名垂千古,獨占鰲頭。
《登鸛雀樓》這首詩的前二句寫詩人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描繪了登臨鸛雀樓所看到的壯闊雄渾景色,豪放雄勁,氣勢磅礴。詩人運用樸素、淺顯的詞語,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登樓所見的廣袤河山的情景:詩人站在鸛雀樓上向西眺望,只見云海蒼茫,山色空濛,云遮霧繞,可陽光依然熾烈。遠處,一輪夕陽逐漸落進了連綿起伏的群山中,依然耀眼的太陽從山旁緩緩西沉。這是遠景、空景。近處,樓下黃河滾滾而來,一瀉千里,從西北天際向東方大海奔流而去。這是從地面寫到天際,視線是由近及遠。這就把上下、遠近的景象,全都容進了詩中,形成了一幅粗獷、明快的山水畫,而且畫面顯得寬廣、遼闊,意境深遠。這兩句大筆揮灑,線條粗獷,畫面壯麗,氣勢宏大,讀后令人振奮。這十個字的容量之大,可謂包羅萬象,“納須彌于芥子”。
后兩句寫詩人所想,由前面的.描寫景色轉向抒發(fā)情感,闡發(fā)了樸素易懂而意義深刻的哲理?!坝F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奔葘懥说桥R者的心理,同時也抒發(fā)了詩人對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刻感悟。這里既包含著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欲窮千里目”,表現(xiàn)了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要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再上一層樓會有什么景象?詩人不說了,留給讀者去想象。看似平淡,實有言外之意,含蓄有味?!坝F”“更上”兩個詞語告訴讀者只有“更上一層樓”,才能看到更加廣遠、更加雄壯的景象,將意境提到一個更加高遠的層次,滲透著詩人昂揚向上的奮進精神與活力,體現(xiàn)了詩人對更加美好的事物的向往。這兩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揭示了一個真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它告訴人們,在人類的生活中,要開辟新境界,要看到新天地,就需要不斷努力,勇于攀登,不斷創(chuàng)造、勇于進取,因為更新更美的事物是在加倍努力之后出現(xiàn)的。這兩句能夠世代相傳,其永恒的價值,就在于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不斷追求與進取心理。同時,也啟示人們,人類的知識與前途,一如這浩渺世界廣闊無邊,應當永不停息地奮斗。
關于詩中“白日”所依之山是哪座山,歷來說法并不一致。有人說既然此樓“前瞻中條”,而且當?shù)刈畲蟮纳矫}就是中條山,那么白日所依之山自然就是樓東面的中條山了;因而“白日”也就只能解釋為“白天之日”“初升之日”了;“依山盡”也就只能解釋為被山擋住了。這樣解詩恐怕有失通脫,因而也有損詩人之意。其實鸛雀樓的西面也有山,太陽依山而落是極其自然的現(xiàn)象。北京大學吳小如教授在《說王之渙〈登鸛雀樓〉》一文中指出:“‘白日’一詞,本極平常,但古人每用以寫黃昏時的落日。”
漢代以后,詩賦中逐漸形成了借登樓抒寫離人思鄉(xiāng)情感的傳統(tǒng)。王之渙《登鸛雀樓》一改舊俗,樹立新風,前無古人,后有來者。這首詩境界開闊,氣魄雄大,表達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遠大的胸襟抱負,給人以人定勝天和高瞻遠矚的啟示,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與時俱進、昂揚向上的積極進取精神。“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兩句,一寫時間的運行,一寫空間的延展。日出日落,百川歸海,此皆宇宙萬物在時間和空間中自然亦必然的律動。白日依山而盡的過程也正是詩人登樓凝望、欣賞、沉思的過程;黃河入海則既是寫眼前所見,又是寫心中所想。詩人的神思由自然的時空而躍入想象的時空,詩意由此而大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理趣也就水到渠成、自然逸出了。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中評論此詩說:“前二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后二句復余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p>
在寫作藝術上,這首詩由兩聯(lián)十分工整的對仗句組成,平仄和諧,工整自然,達到了形式上和意義上的完美境界:“白日”對“黃河”,“依”對“入”,“山”對“?!保氨M”對“流”,“欲”對“更”,“窮”對“上”,“千里目”對“一層樓”,不刻意求工而自工,毫無斧鑿痕跡,自然流暢,瑯瑯上口,真乃千古佳句,佳句千古!
參考文獻:
[1]吳小如.古典詩詞札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2]俞陛云.詩境淺說[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3]沈括.夢溪筆談[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2.
[4]蕭滌非,等.唐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本文地址:http://aiweibaby.com/zuowen/7567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