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情感共鳴,同時也是對作品作者的致敬和認可。寫讀后感時,要盡量避免內容的重復和啰嗦,保持簡潔明了的表達方式。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讀后感的示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寫作。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一
說起《西游記》,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聽到“西游記”幾個字,眼前必須會浮現出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啰哩啰嗦的唐僧,好吃懶做的豬八戒和老實的沙和尚這幾個主要人物吧。
《西游記》和作者是吳承恩,是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講了唐僧師徒一路降妖除魔,最終來到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再說說唐僧吧!此刻很多人都用唐僧的緊箍咒。至少嘮叨不會讓你頭痛職裂。唐僧的出生很高貴是如來佛祖的弟子金蟬子轉世,他西天取經毅力是最強的,不像豬八戒,動不動就說:“師傅已經被妖精吃掉了,我們公行李散伙吧!我回我的花果山。白龍馬,你也回你的東海吧!”不是那句話,金無足赤,人無空人。唐僧也有弱點。那就是太懦弱了。遇到什么事,第一反應就是:逃!還有一個最不應當的缺點:不聽孫悟空的勸。
總之呢,《西游記》這本書是不錯的,把每個人物都描述的活靈活現,好像隨時都會從書里蹦出來似的。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二
今年暑假我讀完了這本書——《西游記》。
《西游記》描寫的是唐僧師徒四人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戰(zhàn)勝許多妖魔鬼怪,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
讀完后不由讓我產生許多感想,是什么力量讓師徒四人和好如初?又是什么力量讓他們取回真經?我想了很久,認識到師徒之間的親情和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西游記》雖然只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是唐僧師徒四人有著現代人所沒有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我們還有許多不如他們,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在生活中勇往直前,不屈不撓;在學習中勇于開拓,積極向上。我們應該明白:不經歷風雨,是不會成功的。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三
說到好書,怎能不提四大名著?說到四大名著,我最愛的非《西游記》莫屬。
西游記是明朝鼎鼎大名的吳承恩所寫。吳承恩是今江蘇淮安人。他寫的《西游記》我看過好幾個版本,這個暑假我看得是原版。這是一本“舊新書”,因為這本書是一年級時買的,卻一直沒有看,跟新的一樣。拿出書我有點被嚇到了:比語文書還大,并且有六本語文書那么厚,密密麻麻的小字,跟黑芝麻似的。定睛一看,還是古文。我心一涼,好在發(fā)現有注釋,即使半看半猜,也覺得精彩無比。
《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一起去西天取經,沒有堅定的意志,是不可能完成的。途中,雖然有過不團結,但最后都能互相幫助,團結起來,克服困難,這就是在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
唐三藏,又名江流兒,心地非常善良,但是認不出妖怪,警惕性不高,敵人換個花樣他就不認識了。一路上吃得苦頭最多,但它的方向卻堅定不移。現在說來,唐僧應該算是最早的留學生,還是個翻譯家呢。
唐三藏的大徒弟孫行者,法名孫悟空。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齊天大圣。能有如此本領不僅是因為他有天賦,更是因為他好學,吃了苦。要我說能取到真經,他的功勞最大。機靈的腦袋,高強的法力,遇到問題從不退縮,總能想到辦法,就是有時候有點傲慢,有點毛躁。
說到豬八戒,那是名副其實的“豬隊友”。好吃懶做,一出問題就要解散,分東西各回各家。吃人參果,一口吞,味道都嘗不出來。但取經途中,他可是孫悟空的好幫手。
取經路上,多少個初夏秋冬,行李都是沙和尚的肩頭。白龍馬把唐僧一直馱到西天,他們的樸素踏實同樣值得夸贊。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四
《西游記》經無數民間藝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勞動之后,于明朝中葉,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編撰而成。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品寫于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通過故事提出批評。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萬余字。故事敘述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傳奇歷險故事。是一部優(yōu)秀的神魔小說,也是一部規(guī)模宏偉、結構完整、用幻想形式來反映社會矛盾的巨著。
《西游記》此巨著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它以豐富奇特的藝術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詼諧的語言,構筑了一座獨具特色的《西游記》藝術宮殿?!段饔斡洝吩谒囆g上的最大成就,是成功地創(chuàng)造了孫悟空、豬八戒等藝術形象。
孫悟空是《西游記》中第一主人公,是個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他有無窮的本領,天不怕地不怕,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它好動,調皮,武藝高強,勇敢機智,疾惡如仇。與一切困難敢斗,決不退卻低頭。它一路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打敗妖魔,把師傅從危難中救出來,但唐僧卻有些看不清事實,被妖怪偽裝成的善良表面所蒙蔽,責怪悟空殺了他們,念緊箍咒,甚至把它趕走,但它還是對唐僧非常忠心,一路保護著,經歷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孫悟空終于修得正果,加封斗戰(zhàn)勝佛。
豬八戒的本事比孫悟空差遠了,更談不上什么光輝高大,但卻也是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它有著一身毛病,好吃懶惰,愛占小便宜,怕困難,總是退縮,它相對來說小腦筋比較多,我很清晰記得有一集,某條河流結了冰,但這樣馬就不容易前行了,當大家都在困擾之時,豬八戒立即就說可以給馬蹄裹上布,增加摩擦力。但在妖魔面前,擔著保護師傅的重任之下,他也會扛起他那把九齒釘鈀,勇敢的與妖魔作斗爭。它就是這樣,雖好吃懶做,卻是孫悟空的左膀右臂。雖然自私,卻討人喜歡,雖然喜歡撥弄是非,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但對師傅卻很忠誠。所以令讀者不但不覺得很討厭它,還覺得它有幾分可愛之處。
沙和尚的本領更比悟空,八戒是弱一些。他淳樸憨厚,忠心耿耿,從電視劇里他喊“大師兄”那種厚重的聲音和真誠的眼神可以看出來。他不象孫悟空那么好動調皮,也不象豬八戒那樣好吃懶做,他一心跟著唐僧,正直無私,任勞任怨,謹守佛門戒律??偸翘糁欣钅谏砗?,任勞任怨,憨厚和淳樸的形象生動的展現出來。
師傅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朝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他誠實善良,一心向佛,但膽小怕事,鑒別能力差。雖然沒有高強的武藝,但是卻有很大的毅力,堅持不懈的一直向西走去,不被困難所抵擋,直到達到目標才肯罷休。在此之前絕不半途而廢。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五
“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小跑三兄弟……”每當聽到這首熟悉的歌謠,就讓我想起吳承恩寫的《西游記》。今年暑假我再一次讀起了這本書,里面?zhèn)€性鮮明的人物,生動有趣的故事,總能讓我百看不厭,回味無窮。
《西游記》是一本神話故事,也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有意志堅定,一心向佛的唐僧;有帶著神通廣大,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有好吃懶做,愛打小報告的豬八戒;以及忠厚老實,任勞任怨的沙和尚。師徒四人歷盡千辛萬苦,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一步一步走完十萬八千里,終于取得真經的故事。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就是“車遲國斗法除三妖”了。里面分為了幾個小故事。第一個故事講的是孫悟空運用他的通天本領,和風婆婆,掌管打雷閃電的雷公電母以及專管下雨的老龍王一起齊心協力戰(zhàn)勝了虎力大仙;第二個講的是唐僧在孫悟空的幫助下,用他最擅長的坐禪贏了鹿力大仙;第三個講的是孫悟空用他的七十二變與羊力大仙比眼力,戰(zhàn)勝了他。最后,師徒四人一起消滅了三只妖怪,為民除害,并且順利的拿到通關文碟,繼續(xù)前行。
其實,在我們學習成長的道路上,也是一樣,總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許許多多的困難,就像一首歌唱的“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們遇到困難時不能向豬八戒那樣害怕退縮,要學習唐僧堅定信心,學習孫悟空運用機智,奮勇向前,學習沙和尚踏踏實實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只有這樣同心協力,取長補短,積極向上,勇往直前,才能最終戰(zhàn)勝困難取得成功。
“白龍馬脖鈴兒急,顛簸唐玄奘,小跑仨兄弟,西天取經不容易,容易干不成大業(yè)績……”每當這熟悉的音樂在耳邊想起,我就又想再去看一遍《西游記》。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六
假期里,我一口氣地讀完了《西游記》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團結就是力量。無論何時,我們都要做一個有團隊精神的人。
這本書中主要寫的是唐僧與他的三個徒弟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他們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到真經,修成正果。在途中,他們雖然有分岐,也會時常抱怨對方,但最終他們都會和好,且從不放棄任何一個隊友。
書中唐僧一心向佛,慈悲為懷;悟空智勇雙全,神通廣大;八戒雖好吃懶做但心地卻很善良;沙僧是師徒四人之中最為忠厚老實,也是最吃苦耐勞的。在取經的途中,雖然唐僧多次把妖怪當成了好人,與悟空產生了分岐,但只要是唐僧出了危險,悟空都會全心全意地去救師父,而不是丟下師父不管。盡量他們師徒四人的個性迥然不同,但為了共同的取經目標,團結一致,所以最終取得成功。從這里,我能體會到了“人心齊,泰山移”。在團隊合作中不能拋棄任何一位成員。
在生活中,團結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這一個學期,老師劃分了十個小組,一周內加分最高的小組可以得到獎勵。同樣扣分最多的小組會受到懲罰。當小組分配完時,我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看著別人和自己心儀的組員組隊,自信滿滿的樣子,我更加覺得我們組會是倒數第一名。因為我們組中有一個出了名的調皮王,曾經一節(jié)課扣了40多分,但在我準備放棄時,我想起了《西游記》里面的唐僧和八戒也經常拖團隊的后腿,但他們也從來沒有放棄彼此,那我也不應該就這么放棄了。終于,在我和組員的嚴格監(jiān)督下,那位調皮王收了性子,變得乖巧無比。結果我們組取得令全班同學刮目相看的成績。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做個團結友愛的人,不能因為一點分歧,就放棄自己的隊友,因為在你身后有一個支持你的團隊。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七
有一種旅行,足不出戶卻能行至千里,有一種途徑不問出處皆可有所建樹,有一種生活方式,穿越時空,遇見賢良,也能遇見更好的自己,讀書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超越。
看了《西游記》后,有人會說:壞人做了一輩子壞事,最后做了一件好事,叫浪子回頭;好人做了一輩子好事,最后做了一件壞事,叫原形畢露。好人想要成佛,需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而壞人只需要放下屠刀,便能立地成佛。生活把善良的人逼到了無路可退,把實在的人變得現實絕情,當混沌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出淤泥而不染就是一種罪過,這就是生活。
而我卻不這么認為,不是我沒有歷經世間滄桑,看透世態(tài)炎涼,而我認為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茍且,未來還有詩和遠方,詩已經伴我成長,遠方則可以從書中到達。
我認為《西游記》不是一本殘酷、不公的書,而是一本勵志的書,一本覺悟的書,一本養(yǎng)生的書,一本修心的書,一本治性的書,一本解脫煩惱的書,一本啟迪智慧的書,一本教你成功的書。
唐僧心地善良,但肉眼凡胎,他一心向佛,不畏艱難困苦,也不被世俗所羈絆,雖然別人評價他“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但他更是一個卓越的領導者。他能讓徒弟們尊重他,聽從他,也能指出徒弟們的錯誤。沒有他,也就沒有取經的成功,徒弟們也不會修成正果。
孫悟空驍勇善戰(zhàn),疾惡如仇,他忠心耿耿,火眼金睛,能分辨人妖,但在被師傅誤會后,也不計前嫌,還一路護送師傅西天取經,他能屈能伸,學會借助外力,正因為這樣,最后才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
豬八戒是天蓬元帥,后錯投豬胎,當了唐僧的徒弟,他油嘴滑舌,但討師傅的喜歡。他敢于與妖怪斗爭,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他雖好吃懶做,好逸惡勞,但他心寬老實,西天取經的路上,無論孫悟空怎么拿捏他,他從不計較,依然是一口一個師兄的叫著。
沙僧忠厚老實,盡職盡責,不計較個人得失,沒有非分之想,不像孫悟空那樣善戰(zhàn),也不像豬八戒那樣慵懶,他一路都跳著擔子,牽著馬,不叫苦,不叫累,在重要時刻能奉勸隊友,促進團隊的和諧。
讀了《西游記》,我明白了孫悟空還是個猴的時候,他只能跟一群猴兒玩耍,當他學了一身本領后,就可以和牛魔王稱兄道弟,和龍王呼來喝去搶寶物。在大鬧天宮之前,各位神靈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大鬧天宮之后,托塔李天王都對他畢恭畢敬。在他到達雷音寺之前,他對菩薩只能頂禮膜拜,在他被封為斗戰(zhàn)圣佛之后,菩薩都成了他的知己。一個人只有自己強大了,才會擁有更好的人脈和更多的資源。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做多少事都是白費。因此我們要爭分奪秒的刻苦學習,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這樣才能應對各種艱難困苦,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擁有更多的人脈和資源,才能更好的為社會作出貢獻。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八
《西游記》是一部中國古典神魔小說,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書中講述唐朝法師西天取經的故事,表現了懲惡揚善的古老主題。
由于神話小說反應社會現實的方式和其他小說是有顯著區(qū)別的,它采取現實生活的矛盾作為小說題材不但經過典型化,而且經過抽象化,正如高爾基曾經說過:“神話是一種虛構”,并且是“依據假想的邏輯加以推想”。 《西游記》無疑是最優(yōu)秀的神話小說之一。
在盤古開天辟地,三皇治世,五帝定倫之后,天地分為四大部洲:曰東勝神洲,曰西牛賀洲,曰南贍部洲,曰北俱蘆洲。故事就發(fā)生在東勝神洲:在海外有一個國家,名為傲來國,距海很近,海上有一座名山名為花果山。在山上有一仙石,一天迸裂之后,產下一個石卵,石卵中蹦出一個石猴。剛出世就驚動玉皇大帝,即命千里眼、順風耳開南天門觀看,玉帝道:“此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石猴在享樂過后,因經歷生離死別,為求長生不老,踏上了拜師的道路。
石猴在方寸山上的斜月三星洞拜了菩提老祖為師,被賜名孫悟空,在從師學習的時間中,孫悟空學到了,可以一個跟頭翻十萬八千里的筋斗云,和七十二變,并習得長生不老之術。天庭欲將其招安,但由于官職過小,蟠桃會沒有受到邀請,于是他在蟠桃盛會召開之前,偷吃了蟠桃,導致蟠桃會無法如期舉行,在醉酒之后又偷吃了太上老君的仙丹,帶上幾瓶仙酒就下了凡。
玉皇大帝聽說之后,十分氣憤,派眾神下凡捉拿妖猴,但是都沒有成功,直至玉皇大帝請來了他的外甥二郎神,在太白金星的幫助下,成功的捉到了孫悟空。玉帝欲將其放入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用三昧真火燒死,不想卻練成了火眼金睛,在出來之后大鬧天宮,在如來佛祖的幫助下才得以平息。
悟空在大鬧天宮之后,被如來的五指山壓了五百年。在五百年之后,在觀音的感化之下,悟空皈依佛門,拜唐僧為師,踏上了西天取經的道路。
在一路西行的路上,悟空助唐僧收服了豬悟能和沙悟凈,他們一個曾是天庭的天蓬元帥,一個則是卷簾大將,但由于犯了錯誤,被貶下凡,都在觀世音菩薩的感化之下皈依了佛門答應了與悟空一起護送唐僧西天取經。
在取經的道路上,雖然師徒一路上,也有過誤會,但是在觀世音的幫助下他們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分工明確,合作的親密無間。師徒四人歷經了艱難險阻,翻山越嶺,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得了真經。
在全書中,作者吳承恩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同時揭示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不但被無數學者奉若珍寶,而且是當今中小學生最喜愛的書籍之一。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九
《西游記》我想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 潑的,每次讀它,面前呈現的都是色彩斑斕,驚心動魄的神話世界。
作者吳承恩把書中每個人物都描寫的活靈活現,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他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除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成功取得了真經的故事。
西游記的起因、經過、結果一直都是緊緊地圍繞著“如何成功” 這條主線來寫的, 非常清晰明了。西游記的作者是沒有善惡觀念的, 他給小說中的人物都有發(fā)善心的一面, 也有做惡事的一面, 所以給人的感覺很矛盾, 你不知道他究竟是何立場。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呢? 問題不是出在作者身上, 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在作怪。我們從小看電視, 就學會了: 人物一出場, 還沒開始表演, 我們就已經認定了他是好人, 他是壞人, 否則我們無法看下去。帶著這種思維枷鎖, 當然就看不清本來的面目。傳統(tǒng)的行為準則一直停留在道德層面, 總 是以善惡來衡量評判, 可善惡究竟是什么? 以何種標準來界定? 你說的清嗎? 西游記中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作者沒有這么狹隘,都是一樣的。
拿現代社會來說, 誰一生下來就是好人或是壞人? 不存在的事, 再如當今的商場、股場, 大家都在里面各施手段, 博取利潤, 誰是好人誰又是壞人? 大家都是一樣的。西游記是一本描寫如何成功的書, 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則, 沒有好人壞人, 只有勝利者與失敗者, 把個說 教式、灌輸式的“勸善”打的粉碎!所以, 你讀西游記, 不要管他諷刺什么, 揭露什么, 這些對我們都毫無意義, 只有成功的經驗才具有借鑒 價值。成功是什么? 用最簡單最直白的話說, 就是達到自己所需要的目的??涩F在偏偏要用上: 成功是一種信念, 成功是一種境界, 成功 是一種超越,這類高尚的語言, 這只會造成理解上的障礙。
沒那么多廢話, 成功的準確定義: 達到目的。西游記告訴我們, 成功的法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是能力。成功, 是要有能力的,是需要手段的。當然, 老君、如來、觀音的手段太高, 不是我們一般人模仿得了的。
不過, 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我們還是可以學的。你是精英, 就孫悟空, 你是賣苦 力的就學豬八戒, 既不是精英, 又不肯賣苦力, 你可以學沙和尚緊跟著有望成功的團隊。俞敏洪一個普通的北大教師,但是后來他卻能帶領像王強、徐小平這樣一群海歸創(chuàng)建了新東方,像俞敏洪這樣人物數不勝數,他們的成功總之一句話,有什么長處, 使什么長處。這確 實是種能力。
第二是合作。成功需要合作。唐僧靠徒弟保護,徒弟靠唐僧解脫 彼此扶持, 兩不相謝。合作得以成功。如來靠取經團隊, 傳經得以成 功, 取經團隊得如來封授得以成功。成功是互利的, 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有一種“龜兔雙贏理論”。龜兔賽了多次,互有輸贏。后來,龜兔合作,兔子把烏龜馱在背上跑到河邊,然后烏龜又把兔子馱在背上游 過河去。
這就是“雙贏”,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 一個好漢三個幫?!毕氤删鸵环笫?,必須靠大家的共同努力??v觀古今中外,凡是在事 業(yè)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嗎? 第三是堅持。成功, 是由若干個因素構成的, 其中, 最為重要的 一點, 就是堅持。要做成任何一件事, 至少有個必要時間, 取經的必要時間是兩三年,那么, 無論如何在兩三年之內是難于完成的。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十
隨著時間的推移,暑假轉眼間過去了,這個暑假對于我來說,特別有意義,因為我讀了許多的書有《海底兩萬里》、《一千零一夜》、《西游記》、《夏洛的網》。其中,我最喜歡《西游記》。
這本書中有許多的故事:“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赴蟠桃會”、“火眼金睛”。其中,我最喜歡“悟空竊寶”了。
唐僧師徒離開了黃花觀,走了一段平安路。突然,本來險山峻嶺就很多,眼前又有一條山擋住的路,唐僧馬上說:“徒弟們,前方有高山,恐怕有妖怪阻擋。”悟空聽后說:“師父莫怕,有我老孫在,準保你平安無事,叫八戒去巡山,準是沒事”。八戒聽后,心里有些不舒服,但還是去了,話說唐僧經過的山叫平頂山,山中有兩個魔頭,一個叫金角大王,一個叫銀角大王,金角大王說:“老弟,你去巡山,聽說唐僧要經過這座山”。銀角大王聽后,轉身就走,路中和豬八戒斗了幾回合,由于不慎,八戒被捆,放入洞中,應找不到唐僧,心中急,突然見了唐很是喜悅,和師徒打了起來,沙和尚、唐僧被捆,悟空見不妙,駕起筋斗云就跑,悟空駕云來到妖怪的洞府,與兩個魔頭拼殺,結果被捆,孫悟空拔了棵猴毛,變成了假悟空,真身逃了出去,喊聲:“老魔頭,我行者孫來了”。銀角大王聽后,拿起玉瓶說:“我叫你,你敢答應嗎?”“敢”銀角大王說:“行者孫”,“在”。孫悟空說“嗖”的一聲吸在了瓶子里,老魔頭等了一會,打開瓶子一看說:“老弟,行者孫快沒命了”。孫悟空急忙飛出去。
把一件偷了過來,把銀角大王和金角大王吸了進去,把小妖全部打死,救出了師徒三人??吹竭@里,我真佩服。
這本書真不愧是四大名著之一,孫悟空勇敢、豬無能、沙和尚和白龍馬的忠實、老實而且?guī)熗剿娜擞謿v經了九九八一難,想想自己歷經一難就不行了,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多讀書,把好詞好句打敗書中的“攔路虎”,你就是棒的。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十一
《西游記》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他們四個人各有各有優(yōu)點,也各有各的缺點。
唐僧的優(yōu)點是取經的意志很堅定,不管路上遇到多少困難,他都勇往直前,從不退縮。他靠這種精神影響著他的徒弟們,一起幫助他取得真經。但唐僧也有缺點,他不辨真假,容易輕信別人的話,結果總是上當受騙,如果沒有孫悟空,他可能早被白骨精吃了。
孫悟空的特點是本事大,一路降妖全靠他,他很忠誠,又嫉惡如仇。但是他性子氣,不服管教,經常闖禍,比如推倒人參果樹,所以師傅給了戴了個緊箍咒。
豬八戒是個懶蟲,又貪吃又貪睡,一遇到困難就想散伙,回高老莊娶媳婦。但豬八戒在取經的路上也少不了,唐僧和孫悟空鬧矛盾,總是他把猴哥請回來。
正因為有了唐僧的堅定意志,孫悟空的本領高強,豬八戒的八面玲瓏,沙和尚的認真負責,師徒們共同努力,才終于取得了真經。
讀了這本書,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優(yōu)點和缺點,我們大家共同去做一件事,只要能把大家的優(yōu)點發(fā)揮出來,把缺點控制住,就能集大家的力量,把事情做好。
》》點擊訪問更多西游記讀后感《《。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十二
《西游記》我相信大家都看過或讀過,它主要說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拜佛求經的經過。在這同時,也表現了他們個人的特點。
孫悟空非常勇敢,天不怕,地不怕,忠心地保護著師父去西天拜佛求經。他的頭腦很機靈,而且喜歡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非常沖動,就因為如此,唐僧就常常念緊箍咒,使得他疼痛難忍。
唐僧在取經的路上不受任何誘惑和阻力。不管是金錢還是美色,他都當作一堆泥土。就算前方有一大堆妖魔鬼怪,他也毫不恐懼,一心只想取得真經。他的這種精神實在讓人佩服??伤袝r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冤枉別人。
豬八戒就是好吃懶惰,貪圖榮華富貴和美色。但他對師父也是很忠心的。
沙僧忠厚老實,也不貪圖榮華富貴,對師父更是忠心耿耿,他可以拼了命地保護師父。
吳承恩在寫這部書的時候,主要體現了四個字“勇者無懼”。
做每件事都要目標專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廢,就一定能夠達成我們的夢想。
西游記讀后感400字(二)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十三
放下《西游記》,我就猶如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電影。有懦弱而又誠心向佛的唐僧,有嫉惡如仇、重情崇義的孫奧創(chuàng),有集貪,懶,色,饞于一身的豬八戒,有老實憨厚的沙僧。
書中講述了師徒四人歷盡了千辛萬苦最后獲得真經的故事。
以前我看過電視劇,現在讀完《西游記》,我對里面的人物又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孫奧創(chuàng),忠心護主,所有妖魔鬼怪魑魔魍魎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護著唐僧西行獲得真經,為斗戰(zhàn)勝佛。孫奧創(chuàng)雖然有七十二般變化,卻改變不了他身后的那根尾巴,以至于在跟二郎神斗法是被識破。孫奧創(chuàng)是貫通全書的人物,吳晨恩把猴子的調皮,靈敏,不服輸的性格特點描寫得淋漓盡致,造就了孫奧創(chuàng)乖張又不失圓滑的形象。
豬八戒,貪,懶,色,饞。被迫出家后,取經的心一直不是非常堅定。梨山老母菩薩稍一試探,立馬原形畢露。后來取經的一路上,八戒三天兩頭嚷嚷有散伙,所以雖然取經回來,但也只當了個金壇使者。
沙僧是整部戲里的和事老。原本是天宮中的卷簾大將,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因打破酒杯被貶,墜入流沙河,整天吃人不日。后經觀音菩薩點化歸順佛門。他不辭勞苦,沉默寡言。號金神羅漢。
唐三藏雖然沒什么特殊本事,他慈悲善良,收了三個得力的徒弟。他潛心向佛,一心只往西天取經普度眾生,時常真假善惡不分。譬如孫奧創(chuàng)三打白骨精,第一棒打死貌美如花的女兒,第二棒打死骨瘦如柴的老奶奶,第三棒打死風燭殘年的老公公。唐僧氣得把那緊箍咒來回念了二十多遍。可他哪知曉孫奧創(chuàng)對他的好哇。
《西游記》讓我知道了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須確定了目的,不怕艱辛,收成一定是美好的。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十四
《西游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神話小說這片璀璨的星空中最為耀眼的一顆明珠,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近日,我又一次拿下書架上那塵封已久的書,重溫那孩提時代單純的快樂與滿足。
在那些純真歲月里的我們,對這本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籍,想必也不會去用心細品作家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文字背后的情感與現實。而現在,當年讀著《西游記》的那些小小兒童正在成長,一步一步趨向成熟,對社會,對人性,漸漸有了自己的理解,我們好奇,我們探索,在經歷了一些所謂的“坎坷和挫折”,再次品味那不朽之作時,除了那些純粹的快樂之外,又有了許多新的感慨。
《西游記》以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為線索,一路上跟妖魔和險惡的自然環(huán)境作斗爭,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取得真經的故事。
在重讀的過程中,孫悟空這個人物形象,再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我,也不可避免的將注意力放在了他的身上。曾經,每個孩子讀完《西游記》,最喜愛的便是孫悟空,喜愛他的神通廣大,喜愛他的嫉惡如仇。而現在,我又似乎讀到了一點別的東西。孫悟空應該是最完美的一個人物了,它不受約束、敢于抗爭、法力無邊,對任何事都有探索的好奇心,他的正義與忠誠更是受人歡迎。即使偶爾有些任性,也是他可愛的一面??梢哉f,這個人物,寄托了羅貫中老先生極大的情感。他對天庭的挑釁,這種反叛的精神正是在明朝那個腐敗的社會所缺乏的朝氣。而羅貫中本人,面對黑暗的現實,想必也是無能為力。在孫悟空張揚的背后,我們讀到了那一聲無奈的嘆息。
在對天庭的描寫中,我們又讀到了明朝的影子。在取經過程中,經??梢钥吹接幸恍┭终讨约号c天上某某神仙有一定的關系或是拿了天上某某寶物就在人間為非作歹。我想那些人間的官員也不過如此吧,借自己身后有大人物給自己撐腰,就為非作歹,魚肉百姓,導致了朝政的腐敗以及社會經濟不景氣。
雖然如此,但唐僧師徒四人在途中所遇到妖魔鬼怪時無所畏懼的精神依然深深打動了我,由于師徒四人團結一心,不畏艱險,最后終于如愿以償,取得了真經。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羅貫中的心靈深處,依然堅信邪惡永遠戰(zhàn)勝不了正義,這完美的結局,也表達了他的美好祝愿。我想,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一樣,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不要輕易放棄,只有堅持,我們才能戰(zhàn)勝困難,取得勝利的。雖然在取得成功的過程中會遭遇許多磨難,但是戰(zhàn)勝困難的過程,就孕育著成功。所以,一定要勇往直前!
》》點擊訪問更多西游記讀后感《《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十五
這幾天,我重讀了《西游記》這本書,這是明清時期作家吳承恩寫的一部長篇小說。
這本書講了唐僧師徒經九九八十一難去西方極樂世界取得真經的故事。唐僧名唐玄奘,他雖善良卻膽小怕事。在取經的過程中,他前后收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孫悟空—睛、敢做敢當而正義大膽、火眼金且本領高強。豬八戒—貪財好色、好吃懶做,但又不缺善心。沙僧—心地善良、老實本分、踏實能干。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在取經路上幫了唐僧不少大忙。這四個人物形象鮮明,各有特點,性格也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小時候,我喜歡看西游記的動畫,覺得孫悟空很厲害。認為要是自己有孫悟空那么厲害也可以讓我去取經。不過長大以后發(fā)現我錯了,如果唐僧一行人沒有去西天取經的勇氣,那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成功的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勇氣,有它才能開始這人生的旅程。
記得有一次,我有個問題想要請教胡老師,但是我不敢,因為我怕我問了胡老師老師會生氣。所以那個問題一直沒法弄懂。終于,我鼓起勇氣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走到胡老師辦公室,胡老師當時在批改作業(yè),看見我便放下了手中的事。我小心翼翼的把作業(yè)本遞過去,說:“胡老師,第5頁的第2題我不太懂,想請教一下?!焙蠋煵]有嚴肅的批評我,而是用稍帶一點指責的語氣說:“怎么這么晚才來問我?學了都過了幾天了?!彪S后,便向我講解了這道題。之后,我突然發(fā)現胡老師好耐心啊。如果我當時沒有問胡老師,或許我現在還不明白這道題怎么解呢!
勇氣,是成功的條件之一。太沒勇氣,就變成沒骨氣了。
《西游記》是一部很好的書,我在其中發(fā)現許多道理。勇敢是我在其中發(fā)現的道理之一。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十六
這次寒假,我閱讀了《西游記》。不,閱讀一詞在字典釋義為看(書或報),并領會其內容。因為我看的《西游記》是原著,所以我雖然略知其大概的情節(jié),可要把它深刻的領會卻難以做到。
這本《西游記》使我知道了更詳細的“師徒四人取經記”。唐僧過度仁慈、善惡不分,但他取經的信念如此堅定;孫悟空毛手毛腳、好名氣,可他嫉惡如仇、聰明靈活;豬八戒好吃懶惰、愛占便宜,不過他吃得起勞動的苦,在“取經團伙”有危難時也會出“鬼點子”;沙僧不僅不怎么打妖魔,而且很少能弄出大事情,好像他并沒有什么用,可是細一想,沙僧一路來任勞任怨、默默無聞地挑擔子,忠心耿耿地為“取經團伙”著想取;白龍馬好像真沒什么用,就馱著唐僧,但是,一旦三個徒弟不在,它也會出一份力的。
看了《西游記》,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最深刻的情節(jié),我也不例外。我印象最深的是“獅駝嶺伏三魔”,這次事件占據了八十一難中的四難,其小妖數量是整個《西游記》中最多的。整個故事一開始就有太白金星來提醒孫悟空這伙妖魔的神通廣大,孫悟空變成小鉆風,一路來到老妖魔的老巢,然而不小心露出馬腳,被三妖魔發(fā)現,隨后被困陰陽二氣瓶。孫悟空逃出來后用巧計制服老妖魔,二妖魔也出戰(zhàn),同樣被打得落花流水。三妖魔假意讓唐僧四人通過,中途除了孫悟空都被抓走了。最后孫悟空請如來幫忙才打敗了這三只妖魔。
可令我沒有想到的是,老妖魔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青獅,二妖魔是普賢菩薩的坐騎——白象,三妖魔的外甥是如來!一般妖魔鬼怪被降服后孫悟空定會打死,然而一旦誰跟哪位神仙、菩薩、佛有關系就只能饒其性命。在《西游記》中與妖魔有關系有地位的神仙似乎沒人指責,區(qū)區(qū)幾次的指責,大都是孫悟空說的,有權利的后臺幾乎沒人敢說,像孫悟空這樣的少之又少。
設想當今難道沒有“后臺硬”的惡勢力嗎?我想到了有些學生欺凌弱小的學生,然后還兇神惡煞的警告別人自己的哪個親人是什么地位,不能告老師。那些學生聽到之后,只好把苦藏在心里。有少數時候,就是告老師,都無濟于事。
我希望我們生活的社會是和諧的,人們能敢于接受錯誤,敢于指出錯誤,不用自己的權力或財富來做有害于民的事。還有一點,孫悟空與妖魔斗智斗勇,且聰明善變,不懼困難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這本《西游記》給我?guī)砹颂嗵?,我真感謝這本書充實了我的生活!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十七
看到愚夫在曬夢想,忽然想起人性,于是想到《西游記》里的人物,這部經典講的是唐僧修佛修行的一個心理過程,胡扯?如何可能呢?就說沒文化真可怕,你還不信,書中的人物設定都有非常強烈的信息顯示,你看啊,書中說孫奧創(chuàng)有72變,一個跟頭就十萬八千里,而唐僧取經的道路也是十萬八千里,如何就不可以孫奧創(chuàng)攜帶師父,一個跟頭去一個跟頭回,就完事了,就得費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求得真經,何為經典之作,就你讀一百遍有一百遍的理解區(qū)別,愚婦來扯扯《西游記》的人物設定。
孫奧創(chuàng),是代表唐僧的心,心猿意馬,72變,人心浮動,閉上雙眼到天邊,睜開雙眼到天涯,這不就是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的本事嘛。
所以心動就好動,唐僧還是得走著去取經。
若說孫奧創(chuàng)是唐僧的心,那不能不提一下孫奧創(chuàng)的結拜兄弟牛魔王了,說的就是佛魔一念間,猜猜牛魔王的老婆鐵扇公主的鐵扇為什么是藏在舌頭底下,鐵扇一面煽風一面點火,與魔為伴的舌頭是否那種“舌毒”,煽風點火的那種。
豬八戒,代表唐僧的貪嗔癡,豬八戒犯再多的錯,唐僧從不責罵,為何?人性一直容易原諒我們的過失。
沙僧,就兩句臺詞,第一句:“師兄,師父被妖怪抓走了?!钡诙洌骸皫熜?,師父和二師兄被妖怪抓走了?!彼硖粕睦硇院蛣諏崳瑩訌牟浑x身。
講完了,還沒有,還差白龍馬,對,白龍馬代表唐僧的意志力,所有人都不去西天取經了,白龍馬也要一個人一人去完成。
一路上的妖魔鬼怪就是心中的雜念,修心修行獲得真經便能進入極樂凈土。粗糙了之,愚人之言,不入眼也罷!
西游記讀后感收獲篇十八
自有了人,便有了傳說,一代一代的人都在思考同樣問題:我從哪里來?在中國傳說中,有了女媧造人的故事,在西方的圣經記載中,說到人是由上帝造的。直到19世紀中葉,英國的科學家達爾文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生物進化學說,最終得出科學結論:人類是由猴子變來的。今天我要跟大家談談明代作家吳承恩的小說《西游記》當中的變化那些事。
一、天地變化過程。
老子曰:有生于無。在《西游記》第一回開篇中,首先用一首詩和一大段天地之數的文字給我們介紹了天地人三才的由來。詩是這樣的:“混沌未分天地亂,茫茫渺渺無人見。自從盤古破鴻蒙,開辟從茲清濁辨。覆載群生仰至仁,發(fā)明萬物皆成善。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這里的混沌未分時刻應當是宇宙最早的樣子,顯然那時也沒有天,也沒有地,也沒有人和萬物。而到了盤古開天地時,慢慢地這股分不清之氣才慢慢有了分別,清氣與濁氣逐漸分離,清氣上升變成了天,濁氣下降變成了地。正像歷書上說:“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在寅會的時候,有了人,有了獸,有了飛禽。自此天地人,三才定位。按照《西游記》第一段里說的,宇宙其實是在有規(guī)律的循環(huán)變化著。這其中變化的規(guī)律就是十二萬九千六百歲為一元,一元分為十二會,這十二會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每會一萬八百歲??赡苁g的變化我們常人看不出有什么規(guī)律,但每天十二支的變化大家應該都知道吧,作為十二會循環(huán)變化的規(guī)律就和一天里十二支的變化一樣。子時得陽氣,而丑則雞鳴;寅不通光,而卯則日出;辰時食后,而巳則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則西磋;申時晡而日落酉;戌黃昏而人定亥。每一天自始至終的輪回,每一年春夏秋冬的輪回,而天地之大數,也是過了十二萬九千六百歲就又開始新的輪回。
二、石猴的變化過程。
在《西游記》第一回中寫道:在東勝神洲的傲來國附近的海中,有一座名山叫做花果山,在花果山上有一塊仙石,因為受了日月精華的原因,內育仙胎。一天崩裂,產了一個石卵,像圓球那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五官俱備,四肢健全。從這里對石猴的產生我們能看到什么信息呢?一、石猴沒有父母,是天生的;二、石猴是卵生的,不是胎生的。對于生命的起源,從天地人三才的出現和這個石猴的誕生,我們是不是應該放棄那個永遠討論也沒有結果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而且一般人感覺猴子應該是胎生的,但人家石猴就偏偏是卵生的。在石猴第一個發(fā)現水簾洞后,眾猴拜石猴為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這是石猴自出生以來第一次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職位方面的變化;第二是名字的變化。或者說是因為職位的變化引起了名字的變化。就像我們今天有的人,當他升為局長、部長,大家都不再像以前那樣叫他的名字,而是以職位來稱呼了。當美猴王在訪道求仙的路上,經過南贍部洲時,持篙試水,偶得淺水,棄了筏子,弄個把戲,剝了打漁人的衣服,也學人穿在身上,搖搖擺擺,穿州過府,學人禮,學人話,朝餐夜宿,一心里訪問佛仙神圣之道,覓個長生不老之方。猴王參訪仙道,無緣得遇,在南贍養(yǎng)部洲,串長城,游小縣,不覺八九年余。在這個過程當中,美猴王又發(fā)生了第二次的變化,那就是從動物向人的變化,像先前就是作為美猴王,說到底也不是人。直到拜見菩提祖師后,給他起個孫悟空這個名字后,自此從猴變人的進化過程就算完成,這次也算有了人名了。在菩提祖師處學本事,會駕筋斗云和七十二般變化,這是第三次變化:從人到道仙;后來被太白金星招安,先后官封弼馬溫和齊天大圣,這是第四次變化;我們從這兒前四次變化,可以看到,孫悟空一直在進步,這進步的背后就是因為他好學和聰明。老子曰: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這句話,放在孫悟空這里,也是再恰當不過了。他因大鬧天宮,攪鬧蟠桃盛會的罪名被如來佛祖收伏,成了一名罪犯,被壓在了五行山下5,饑餓時吃鐵丸子;渴時喝銅汁飲,這是孫悟空的第五次變化;也就是這一次開始,孫悟空的命運開始出現低谷。當他拜唐僧為師父時,就表明他棄道從佛,開始了苦難的西游修行之路,這是他第六次變化。等到保護唐僧取經完成之后,他被封為斗戰(zhàn)勝佛,這是他第七次變化,也是最終的圓滿。石猴的經歷,告訴我們,得意時應少一點張狂,多一點知足才能常樂;不如意時應潛心修行。最終也會成佛悟道。
三、法術的變化。
在看《西游記》這本書時,其實看得最多的就要算各種法術的變化了,會不會變化,也是區(qū)別普通人和神仙或者妖怪的地方。我們每每想到某一個神仙或妖怪時,通常先想的就是他有多少個變化本領,他有什么寶物。比如孫悟空就有七十二變,二郎神有七十三變。誰的變化多,也是體現本領大小的一個方面。
最后,想說的就是天地的變化中有不變的輪回;石猴的變化中有生活的起伏;法術的變化中有本領高低的較量。作為一個人或一個公司,要不斷學習,讓自己在變化中求更好的生存發(fā)展,同時也應堅守那些不應改變的原則,這樣我們就不會迷失自己前行的路。每一個人都是在走一個變形的路,走對了才能走好。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61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