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春課文解析(優(yōu)秀16篇)

格式:DOC 上傳日期:2023-11-05 15:22:22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優(yōu)秀16篇)
時間:2023-11-05 15:22:22     小編:雨中梧

在解決問題時,要積極思考和傾聽他人的建議,才能找到最佳解決方案。寫總結時要注意自身的立場和角度,確保表達的客觀中立而真實。下面是一些經(jīng)過整理的總結樣例,供您欣賞和學習。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一

初讀朱自清《春》文,感覺文章寫得特別優(yōu)美活潑,特別是寫景的部分相當出色,內容上既富于生命力,文筆又飛揚靈動,只可惜描寫“人”和“人的活動”的句子較為少見。在我個人觀點認為,倘文中讓“人”多一些,則文章的情味更濃了。試想,在那么優(yōu)美、活潑、空靈的環(huán)境中活動著,“人”不活躍且靈魂變?yōu)樽仙趬艋弥衅∑饋聿殴帧R簿褪钦f,筆者略略一翻文章,文中直接寫“人”的`語句有3句,它們是“地里有工作著的農(nóng)民”,“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其中,人們有勞作、有休閑,他們或播種希望,或釋放嚴冬以來的郁悶心情。這些又集中在文章末尾,總讓人覺得“人”和“人的活動”分量并不是很足,景與人的比例嚴重失調。

真正是這樣遺憾嗎?反復認真閱讀原文,發(fā)覺其實文中寫“人”或者“人的活動”的地方尚有6處之多,且分布在開頭、主體、結尾處,布局合理而和諧。

還是按行文順序去找找吧!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句中大有“人”在;因為要說誰會“盼望”,當然有心理活動的“人”屬于首選?;蛟S有人認為是萬物在那里迫切地呼喚“東風”早來及“春天”早來??矗覙?、梨樹、杏樹們就也像“人”一樣在爭相“趕趟兒”赴春市來了。確實這樣,就算只是萬物盼春,那么理應也該有“人”的份,因為“人”是萬物中的一員。這不!不明說“人”盼春而竟有那么豐富的意義,朱自清含蓄功夫多么深!

如果說“盼望”句尚有爭議,那么下面一句無疑確是在指“人”了。在草地里“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該句雖也沒主語,沒明說是“人”在活動,卻寫的就是“人”。揣摩揣摩,按上主語也確實難:如加上“人、人們、我們”句意有些不通,老人骨頭酥“打滾”絕對不妥當;如加上“小孩子們”通則通矣,然而成人也會“打滾”呀,因為激動到得意時或許也就忘形了。故一則是難加主語而沒加,二則誠如前述使文章在語言上更體現(xiàn)了含蓄美。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是寫“人”,但不是寫一個人的感受,而是寫整個人類的通常感受。用“你”而不用“人”,體現(xiàn)了作者與讀者的溝通,讓讀者有親切感;用“你”而不用“我”,體現(xiàn)了作者是在寫“人”的普遍感受。一篇小文章,一個語句有如此容量如此內涵,作者考慮不可謂不周到。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多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這幾個同類句屬于寫“準人”句,因為它們是將春比喻為人,讓人感覺它們也在描寫“人”。說起來,喻體有那么多好選擇,可作者偏偏連續(xù)三段用上了比喻且喻體為“娃娃、小姑娘、青年”,全選了“人”,如果不是妙手偶得,那么必定化去了不少心思。

讀《春》文,初以為只見多處美春景而少見“人”氣;通過尋找《春》文“人”跡竟發(fā)現(xiàn)《春》中“人”和“人的活動”多如牛毛。這真是“春美襯人歡,人喜益春美”。

溫立三:從寫人的活動的角度去感悟名文《春》,有新意。這告訴我們教學這篇課文時不要光講寫景抒情和修辭手法,還有其他方面等待著你去發(fā)現(xiàn)。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二

1、本文充滿了希望、熱情和生命的氣息,閱讀時注意感受,從而提高自己感受美、體悟美的能力。

2、借鑒本文的寫作手法,學會細致地觀察景物,抓住特點,生動地寫景抒情。

3、能品味文中精妙語句的含義,學會賞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4、能充分發(fā)揮聯(lián)想和想象,感受課文所展現(xiàn)的情境,為其配詩、配畫。

重點難點。

1、欣賞散文優(yōu)美、精辟的語言,體會課文表達的感情。

2、了解課文抓住特征寫景的方法和寫景的層次。

3、學會觀察景物的特點,并作簡單描述。

4、說話有針對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動別人。

教具學具。

1、運用課件,展示有關春的音樂《春天在哪里》、圖片(根據(jù)課文內容所涉及的春天美景、flash欣賞。

2、運用課件,展示知識點及學生課外搜集的有關詩文。

預習要求。

1、在網(wǎng)上查閱朱自清簡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簡介及作品篇名寫在筆記本上。

2、反復朗讀課文,把你認為寫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板書設計。

教師活動內容、方式。

一、導入。

由歌曲《春天在哪里》導入。(組織學生了解朱自清)。

二、整體感知課文。

1、播放《柔如彩虹》鋼琴曲朗讀課文,讓學生邊聽邊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聽完后,談談自己的感受。(從哪個角度談都可以。)。

2、要求學生在協(xié)作組內模仿朗讀錄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語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朗讀比賽)。

3、要求學生在聽示范朗讀時,用簡潔的語言理出全文的線索,并分別用一個小標題的形式概括春天的美好景色。

互相交流相關內容。

邊聽邊想、班內交流。

組內朗讀、互相改進朗讀方式,推選出最佳選手在班內做示范朗讀。

邊聽邊思考,在書上做好標記。

學生活動內容、方式。

賞析“春景圖”

1、組織學生研讀課文,對精彩的`或自己喜愛的語句進行圈點勾畫,并做好點評。(組織協(xié)作組內交流、評價)。

2、布置協(xié)作組任務:在“繪春”部分任選其中一幅圖畫進行賞析,可從描寫順序、角度、方法、語言、精彩語句等多角度賞析。

四、語文活動:為文章配詩、配畫。(組織、參與活動)。

五、解讀作者眼里的春天: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作者眼里的春天具有怎樣的生活哲理。

2、師生共同仿照“春天像……”寫一組比喻或擬人句構成排比,看誰寫得多、寫得好。

六、領悟“春“的內涵。

1、組織學生反復朗讀“頌春”部分,體會其含義。(組織交流、點撥、評價)。

2、學習評價:學習了本課你有什么情感體驗,根據(jù)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春天究竟在哪里?或在哪里能找到春天?或在你眼中春天應該是怎樣的?(描繪你眼中的春天。)。

七、語文活動:

1、根據(jù)你對“春”的理解改寫《春天在哪里》的歌詞。

2、搜集有關“春花”、“春草”、“春風”、“春雨”、等內容名詩、名句編制一期以“春春天無處不在”為主題的壁報。

閱讀、勾畫、批注。

組內交流,討論,完成一篇簡單的賞析性文章。

小組推薦交流,組與組之間互評。

學生根據(jù)對課文的理解用古詩名句評注春草、春花、春雨等圖,并展開想象為文章配相應圖畫。

閱讀、思考、圈畫、討論。

描寫、交流、互評。

閱讀、勾畫、思考、討論。

思考、自由發(fā)言。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三

1、知識目標:

(1)反復誦讀,品味文章清新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春天的“新、美、力”。

(2)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品味作者用詩一般的抒情筆調、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春天。

(2)學習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

(3)朗讀課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情感。

3、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積極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

1、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景物的特征及細致觀察景物,抓住特點描寫的方法。

在景物描寫中抒情。

1、通過反復誦讀,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描繪自然風景時那詩一般的抒情筆調,優(yōu)美的語言,從中得到美的熏陶。誦讀中注重個性化朗讀。

2、小組討論理清文章的脈絡,學習細致觀察景物,領會寫景的各種方法。

3、課堂延伸:查閱資料,找出有關描寫春的詩句或片斷描寫,在課堂上討論、分析。

1、反復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

2、查閱資料,找出有關描寫春的詩句或片斷描寫,摘抄并準備在課堂上討論、分析。

3、把自己認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1、誦讀課文,體會作者的語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賞析課內外有關描寫春的詩句或片斷描寫。

一、盼春天:

2、欣賞音樂《春天在哪里》。

二、找春天:

3、問:春天在哪里呢?在這里,在我們身邊。在古詩詞句中,下面請同學們從所學過的古詩詞中去找春天。(生回答出詩句——: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4、問:“能不能告訴老師詩句寫的是春天的什么景物呢?”例:上面的例句寫的是小草。

5、問:“寫草(或花、雨、風)怎么樣?”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睂懗隽瞬萃⒌纳Α?/p>

三、讀春天:

6、(我們找到了春天,那么的美麗,那讓我們共同來讀一讀作家朱自清筆下的春天,一起來感受一下那美麗的春景)放配樂朗誦,領會作者朱自清的感情基調。(引導朗讀課文應該用什么樣的感情)。

7、分小組誦讀課文。

8、正音正字。

9、師點撥:本文寫了春天的哪些景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

四、誦春天:

10、全體齊誦讀課文。

要求:

(1)加深對文中形象而生動的句子理解;

(2)用明快的節(jié)奏,讀出作者熱愛贊美的感情。

11、課外延伸:

仿照課文結尾句子。

春天還像什么呢?

例:春天是插花能手,用巧手裝扮人生;春天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用畫筆繪出五彩的世界。

12、作業(yè)布置:

(1)有感情的誦讀課文,并背誦課文及相關的詩詞句。

(2)把課文中自己認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并說說理由。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四

原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象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趟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海]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兩三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鄉(xiāng)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里工作的農(nóng)夫,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了。“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里腳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賞析:

讀朱自清的《春》,讓你感到韻味無窮,百讀不厭。你也許會說,是作者描寫的春色的生動感染、打動了你,但如果再追問一句,那是為什么呢?不知你是否還能講得清楚。

我來試著說說看。

中華民族,為自然經(jīng)濟所決定,講究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因之,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在文學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為最常用的寫作方式,人們又常常以意境稱之。但人們對意境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情景相融上,卻恰恰忘記了意境最本質的特點是空,是以有限之景含無限之情。說來,意境原本就是一個佛家用語,是佛家六種境界之一,而是佛一空,何境界之有?這樣一種空的觀念進入中土后,與中土的物我合一天人合一有著一種天然的親和性,遂成為中華民族文學世界中意境這一重要的美學范疇的本質屬性。你只要翻翻中國歷代文論選,就會發(fā)現(xiàn)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味在咸酸之外、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字眼觸目皆是,它們強調的一個中心都是以有限而含無限。

明了了這一道理,我們再來探尋《春》的藝術魅力就比較容易了。

《春》固然將春色渲染得生動感人,但寫春色其實也就是寫人的生命形態(tài),天人合一么,而有限的春色卻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形態(tài)供人去生發(fā)去解讀,給人以無限的再創(chuàng)造的空間,所謂不僅有具體生動的象,而且更有象外無限的象之謂是也,就看你是否領悟,能否闡發(fā)。

我們具體來看這一段: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你讀這一段,心中一定充滿欣喜之情,為什么呢?你會說,五顏六色,鮮艷奪目,多美呵!是呵,是美,但這美之所以打動你,是因為你希望生命的形態(tài)也像這樣五顏六色,鮮艷奪目。有的人有大志,希望做大科學家;有的人安于平凡,希望安分守己,過家常日子;也有的人愿意東奔西跑,不斷變換工作環(huán)境,雖無大的成就,但卻充分體會品嘗工作的樂趣。有的人外向,言語滔滔不絕;有的人內向,輕易不向人表露內心。但所有這些,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生命都像這些花兒一樣鮮活,飽滿,充滿生命的芬芳。你不能用一種生命形態(tài)去規(guī)范另一種生命形態(tài),你也不希望這樣,猶如你不能因為喜歡桃花紅得像火,你就讓杏花、梨花都改變了顏色。你也許會說,我在讀這段文字的時候,根本沒有想到這些。是的,你在理性上不可能想到這些,但從格式塔心理學的異質同構原理來說,這些景色描寫卻潛在地符合、迎合了你生命形態(tài)的趨向。自然,我在前面已經(jīng)說過,意境的本質屬性原本就是一個空字,給你以無限解釋的可能,而我的這種解釋,只是其中的一種。關鍵在于,你要有進行這種解釋的意識。

當然,解釋的無限不是解釋的任意,對象外之象的解釋要與象的屬性相吻合,桃花、杏花、梨花總是與美好、鮮活的生命形態(tài)相聯(lián)系,而不可能與惡劣、頹敗、死亡有絲毫關聯(lián)。

這種象外之象可以是一種生命形態(tài),也可以是一種生命感覺。我們來看這樣幾句: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這是一種充滿生命鮮活的溫情,足以使你飽受創(chuàng)傷的心靈、情感得到撫慰。人在社會現(xiàn)實生活中,總難免要受到和積累起許多委屈、傷痛,因之,特別希望得到一種溫情,這也是你讀到上面這段文字感到特別舒意的原因所在。

還有,這種象外之象還可以是某種生命的特質。你來看這樣一段描寫: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連續(xù)兩三天的雨,本來是最讓人心煩的,但當這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時,再配以充滿生機的樹葉兒的`綠,小草兒的青時,就讓人感到了生命的滋潤。而我們的生命,早已在社會的強行運轉中,枯涸了,干裂了,我們早就盼著友誼、溫情、情趣、理解等等滋潤我們的心靈了,而這種滋潤,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式的潤物細無聲是再適合不過的了。而夜色,又在催旅人回家,光的黃暈造成的溫柔,細雨給人的滋潤,正是人心靈所渴求的家園。最妙的,還有這樣幾句: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稀稀疏疏,讓人感到了宇宙的大與人的小,但靜默著,又讓人感到了人因生命的滋潤、家園的安寧而底氣充沛、中氣十足。

不同的景,蘊涵著對生命的不同的描述與理解,這正是作者選擇、搭配不同景色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內在的理路,也許作者自己也意識不到這一點呢,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命感覺按照自己的藝術理解去寫。

作者在文末還寫到了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壯的青年,都給人以極大的生發(fā)空間,只是相對于前面,寫得更為簡約,這種詳略的搭配也同樣可以作如是觀。

象外之象中前面的象,是具體的自然之象,后面的象則因為讀者的閱讀而被充填進了社會與人生的內容,而這樣的一種充填,又由于讀者的各自不同,所充填進去的社會與人生內容又各各不同,從而在讀者的閱讀過程中,極大地擴大、豐富了作品的意蘊,也由于后面象的存在,使前面的象顯得既空靈又充盈,從而使文章雖然十分短小但卻含意無窮,給人以不盡的回味,這正是寫景詩文所構成的意境的魅力所在。

《春》的藝術魅力也正在這里。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五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經(jīng)典賞析。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用了“疊音”和“擬人”修辭格。“偷偷”、“鉆”等詞語將小草頑強的生命力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正所謂,“一歲一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倍@也象征了人類社會世世代代繁衍生息,且總是向著更美好、更高級的社會進化、演變。“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用的是“反復”(重復)修辭格。嫩綠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的,長滿了園子和田野,視線所及之處都是這綠的世界,讓讀者感受到這春草綠得多么誘人,而且具有很強的層次感。“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用的是“排比”修辭格。值此大地回暖時節(jié)。人們告別封凍了一冬的粉妝玉砌的世界,來到滿是綠色的草坪“坐著,躺著”,沐浴著春陽,甚是愜意。和著和煦的微風,開展各種戶外活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使人得以保持精神飽滿的狀態(tài)。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是“排比”、“連環(huán)”及“擬人”幾種修辭格連用,將桃花、杏花、梨花的競相開放描繪得非常生動、非常形象?!凹t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將三個“比喻”修辭格連著使用。而這三個比喻句又組成排比句。作者從色彩的角度,將桃花、杏花、梨花描繪得多姿多彩,鮮艷奪目,而且非常逼真。確是花卉爭榮,各不相讓。這些個花兒,充滿了生命的芬芳,也使整幅春景圖的色彩更為豐富、潤澤。

“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用的是“通感”和“排比”修辭格?!盎ā笔且曈X,作者把它移植到味覺,說是“帶著甜味”??粗喝A想到秋實——滿樹的“桃兒、杏兒、梨兒”,著實讓人過足了喜獲水果豐收之癮。這樣的想象不僅拓寬了描繪的視野,更從另一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用的“擬人”修辭格。一個“鬧”字。將蜜蜂人格化,非常貼切。這樣的描寫既表現(xiàn)出聲響。隱含著一片喧鬧沸騰,更寓意著一派春意盎然、生機勃勃的景象。“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是“比喻”的連用及“比喻”、“擬人”修辭格的套用。草叢里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非常生動。正是這些小野花,與別的花兒一起組成春花大家族,將春天大地裝扮得分外靚麗妖繞。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是“引用”與“比喻”修辭格的套用。句子先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詩句,用以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非常親切可感。

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用了“比喻”修辭格,這個比喻讓人覺得非常親切、非常生活化,容易勾起人們兒時的回憶,倍感母愛的溫暖和偉大?!傍B兒將窠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贝司溆玫氖恰皵M人”修辭格。鳥兒都來“賣弄”歌喉,它們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以“鳥唱”等鳥兒歡快的表現(xiàn),襯托出人們愉悅的心情,反映出春天給人們、鳥兒、大地上的一切生靈帶來了歡愉。

“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入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用了“比喻”、“排比”和“擬人”修辭格。作者將連綿春雨比作牛毛、花針、細絲,這三個比喻連用構成了排比。接著,用一個“織”字,將春雨人格化,也將春雨描繪得異常的濕潤?!皹淙~子卻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是寬式的(非嚴格意義的)“對偶”。作者通過這種修辭手法,加深了春景圖中樹葉的“綠”和小草的“青”,使整幅圖更加濃墨重彩。圖中所描繪的樹、草及其它植物,都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和活力。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六

1、引導學生品味作者描繪祖國秀麗的自然風景時那詩一般優(yōu)美的語言,從中得到美的熏陶。

2、學習作者對事物的細致觀察和抓住“春”的特點,用鮮明、準確、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春天的各種景象,以表現(xiàn)季節(jié)特征的寫法。

3、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陶冶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操。

【教學理念】。

1、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2、努力營造開放而富有詩意的課堂。

【教學過程】。

一、聯(lián)系生活,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聯(lián)系生活體驗,談談春游的感受,引導學生開動所有感官,感受春天,暢談春游時看到的`美麗景色,感受到的美好心情。

(設計說明:從學生生活體驗導入新課,學生有話可說,且為學習課文營造良好的氣氛,為下面教學環(huán)節(jié)作渲染和鋪墊。)。

從同學們的發(fā)言中,老師發(fā)現(xiàn),當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時候,世界才是最美麗的。朱自清的《春》,就讓我們看到了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讓我們跟隨朱自清一同走進大自然的春天,去傾聽那優(yōu)美的春之聲。

(點擊課件,讓同學們在優(yōu)美的圖片中欣賞課文朗讀。)。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1、問:課文可分為幾大部分?每部分寫什么?

明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繪春。

第三部分(8~10)贊春。

2、問:本文主體是第幾部分?理清這部分的寫作思路。

明確:第二部分“繪春”是主體,先從“一切……張開了眼,山(朗潤)、水(漲)、太陽(紅)“作宏觀勾勒,再細致描繪了春天的五幅圖畫: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

(設計說明:讓學生熟悉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和思路,從整體上感知課文)。

3、請同學們欣賞春天的五幅圖畫,用鑒賞的眼光說說你從文中發(fā)現(xiàn)的春天大自然的美,可選取你最喜歡的一個畫面、一種聲音、一種感覺等。

(設計說明:以開放性的活動帶動學生對課文的感受和理解,擯棄對春天五幅圖畫割裂的片面解讀,讓學生在春天整體的意境中去尋找、發(fā)現(xiàn)、感受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強調個性化的閱讀體驗,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

三、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深入品讀《春》,同學們?yōu)槟敲利惖拇汗馑兆恚瑫r也會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請同學們品味本文的語言,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來說(點擊課件顯示)。

1、我認為最好的詞語。

2、我認為最美的句子。

3、我認為最妙的修辭。

4、我認為最佳的段落。

5、我認為最細致的觀察。

6、我認為最清晰的層次。

教師準備:

第2段:總寫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情態(tài)。用擬人手法勾畫大自然“剛睡醒的樣子”,為下文具體的春景描繪提供了美好的背景;山、水、太陽最能向人顯示春天氣息,作者選用“朗潤”、“漲”和“紅”,分別描繪山、水、太陽睡過一冬而醒來的情態(tài),非常傳神。

第3段:春草圖。先正面寫,第一句用擬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遠,把春草人格化,顯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綠綠的”,從質地、顏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鮮的特點,“滿是的”用口語顯示春草生機勃勃的特點;后側面寫,第三、四句寫春草給人的歡樂與感受,充滿活力。

第4段:春花圖。首先,這一段寫得很有層次:樹上——花下——遍地;其次,這一段文字注意色與味、虛與實、動與靜的配合,從“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說到“花里帶著甜味兒”,色彩與甜味相勾連,由花味甜聯(lián)想到果實,實與虛相結合,蜂鬧蝶舞與繁茂鮮艷的花兒相映襯;再次,巧用擬人、排比、比喻,寫春花競相開放??傊嬅嫖宀世_紛,富有立體感。

第5段:春風圖。風是無形的,但可以感覺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別用觸覺、嗅覺、聽覺寫春風。觸覺:引用詩句,又打一個比方,讓人感到春風的溫暖;嗅覺:“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讓人聞到春風的芳香;聽覺:鳥鳴的清脆、婉轉,風聲水聲的輕盈,笛聲的嘹亮,讓人聽到春風的柔和。風是無形的,但作者筆下的春風卻有形、有味、有聲、有情。

第6段:春雨圖。引出春雨后,用“可別惱”這一口語,顯得特別親切而有情趣,接下來引導讀者品味江南春雨的妙處:細密、閃爍、綿長,親吻著“樹葉兒”、“小草兒”,烘托出“安靜而和平的夜”,滋潤著鄉(xiāng)間的行人與農(nóng)民,這一切充滿了詩情畫意。

第7段:迎春圖。“風箏”是春天的信使,寫風箏漸漸多了,實質是寫屋外的人多了,因為春天來了。全段都用短句,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讓人感到精神抖擻,充滿希望,充滿力量。

(設計說明:力求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四、審美熏陶,提升品位。

(點擊課件顯示:春天里的人是的。)。

(設計說明:徜徉在春天里的人有著同樣的心理狀態(tài)和精神風貌,“概括地說”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春天帶給人們的希望和力量)。

五、傾聽物語,啟迪人生。

(點擊課件:告訴我)。

大自然的春天向我們展示了美麗的畫卷,訴說了人生的哲理,讓我們同春天一同上路,把握人生的春天,創(chuàng)造精彩的明天。

六、布置課堂作業(yè)(以下資料均來自遠程教育網(wǎng))。

1、“春風圖”一節(jié),從觸覺角度寫春風和煦的句子是:。

從嗅覺角度寫春風特有的芳香的句子是:。

2、解詞并給加線的字注音:

應和()。

醞釀()。

呼朋引伴。

賣弄()。

宛轉()。

3、此段第一句運用和修辭手法,突出春風的特點。

4、課外閱讀:

匆匆。

朱自清。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七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卻沒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據(jù)陳杰同志考證,《春》最早發(fā)表在朱文叔編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上。該書1933年7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陳說:“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標記。編者在課文目錄后附注,凡有此標記者‘系特約撰述之作品’,可見是《讀本》的編者當時特約朱先生等撰寫給中學生閱讀的文章?!保ā蛾P于〈春〉的出處》,《臨沂師專學報》1983年第2期)《春》不僅在解放前被編入中學語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編的《語文》第一冊,也收錄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詞匯“陳舊”,有的語句不夠“規(guī)范化”,因之對其進行了“加工潤色”。這樣,在文字上便與原作有了出入。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賞析的對象是朱先生寫定的未經(jīng)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xiàn)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麗的畫卷,《春》是一曲贊美青春的頌歌。

作品起始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兩個“盼望著”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按禾斓哪_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矗骸耙磺卸枷駝偹训臉幼樱佬廊粡堥_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弊髡呦葟目偟姆矫婷枥L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

接著,作者推出五個特寫鏡頭,細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

第一個特寫鏡頭是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弊髡卟粌H寫出了春草的嫩綠、綿軟,而且還攝下了它對人的誘惑力: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里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第二個特寫鏡頭是花木爭榮:“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辈粌H果樹之花爭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shù)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xiàn)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xiàn)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寫道:果樹之花“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毕胂蟛粌H拓寬了描寫的視野,更從未來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

第三個特寫鏡頭是春風。較之春花來說,春風是不容易描寫的。朱自清寫春風,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春風的柔和,二是它具有傳聲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詩句,來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他猶恐讀者不易領會,馬上來了一句人人能領會的摹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作者從傳味角度寫春風,不僅強化了春的氛圍,也將此段與上兩段關于草、花的描寫自然地連接起來。春風還把春鳥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與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從多方位描寫春風,把這個本來不易表現(xiàn)的事物也寫得栩栩如生。

第四個特寫鏡頭是春雨。朱自清寫南方的春雨連綿:“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這種雨,使樹葉子“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農(nóng)夫,披著蓑,戴著笠的”——這儼然是一幅春雨農(nóng)耕圖了。

第五個特寫鏡頭是春境中人的活動。前四幅畫面以寫自然景色為主,這幅畫面則突出人的作為:“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兒“趕趟兒”地開;人們?yōu)榱擞海耙糙s趟兒似的”走出家門。在春天,花卉爭榮,各不相讓;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繪春的基礎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對春的贊歌: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里,作者用三個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說明春天是新鮮、美麗、歡快、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類也應當踏著春天的步伐,去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出色散文,將它與此前的同類題材《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兩點突出的變異:一是感情格調有所不同;二是語言風格的變化。讀《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調則輕松愉快、充滿活力。何以會如此?我猜想至少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應約為中學撰寫的語文教材,從培養(yǎng)青年進取向上出發(fā),作者采用了相應的積極、樂觀的感情基調。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寫作時的心境?!洞骸反蟾艑懹?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歐洲回國不久,便與陳竹隱女士結為美滿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貴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順境與幸事,不能不對《春》的抒情格調產(chǎn)生影響。作者樂觀感情的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詩情與畫意結合。再從語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語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跡,不夠自然。而《春》的語言則簡樸、活脫、口語化。如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動活潑,節(jié)奏明快,語短意豐,表現(xiàn)力強。作者為了更好地描寫春天,還采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結尾部分,便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朱自清不愧是語言大師,他用文筆把短暫的春天從自然界拉回到書面上,使其四季常駐,隨時可睹。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八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1922年3月28日。

【名家點評】。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九

《荷塘月色》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描寫清華荷塘月色之美,抒發(fā)沉郁的心情。此文文筆優(yōu)美、想象豐富,因收入中國大陸地區(qū)及香港的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但也有人質疑此文的價值。本文寫于1927年7月,正值“四·一二”事件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xiàn)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xiàn)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既有內在美又有形式美的美文。其實十分司空見慣的荷塘上的淡淡月色和月色下淡淡的荷景,經(jīng)朱自清先生的大筆渲染,便寓意深刻,竟成了人們心中一道揮之不去的憂傷風景。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

朱自清寫的這篇文章圍繞“匆匆”展開敘述,先寫了日子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再寫八千多個日子的來去匆匆,作者嘆息不已。這篇文章寫作時也用了對比的手法來描述時間一去不復返的特征。燕子飛走了還會飛回來,楊柳枯萎了還會再青,桃花凋零了還會再開。可是時間呢?去了就不再回來。

看看我們的生活,有那么多的時間都被浪費掉了。某某人正在玩游戲,時不時的還發(fā)出尖叫聲:“呀!我快死了!”同學們,在那時請你問一下自己:我這樣做我學到了什么了嗎?我是不是在浪費時間?某某人還在玩游戲,可另一位卻在認真看書,她就想桃花心木在土壤里汲取水分一樣在書中汲取知識,她把時間充分的利用好了,這樣的人才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們,一定要珍惜現(xiàn)在,不要“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啊!”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一

段落結構:。

開頭破題——點題。

事情開端——引出。

望父買橘——刻畫。

父子分手——惜別。

結尾抒懷——照應。

一、熟讀課文,把四次寫背影的文字找出來,聯(lián)系全文細細品味,回答下列問題。

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么作用?

本題抓住“背影”這個重點,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研究課文特色。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二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jīng)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去的盡管去了,來的盡管來著;去來的中間,又怎樣地匆匆呢?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散文名篇,我是在十幾年前開始讀的,至今已看了很多遍。每次讀時內心中都有所感,可是仔細品味時,又無法確切的明白其中的滋味。多年后,我在生活的磨練中,品味了世事的艱難,人生的變遷,對社會、對人生漸漸有了看法,經(jīng)由這許多經(jīng)歷之后,在閑暇時偶爾內心里會出《匆匆》上的一些話語,平淡里卻蘊含至深哲理。倏爾似有所悟,才漸漸體會到這篇文字優(yōu)的散文,在淡淡的愁思里卻寓意深刻。所以禁不住想寫點什么出來,如果有緣人偶然看到則欣欣然矣。

如果有人問:什么是生命?則會有很多很多說法,可是眾說紛紜,無所適從。然內心里卻對此問題揮之不去,茫茫然然,正如《匆匆》說:“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是啊,我們懵懵懂懂的來,糊糊涂涂的走,在生命的過程里,如一場黃梁,了無所得。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人生若是旅途,這一站起點是生,這一站的終點是死,沒有一個死去的人會讓生者明白死去后的體驗,可是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正如我們有生,可是為什么會恐懼死亡,我想正是源于我們對生的無知。大話西游中孫悟空說:“生有很歡,死有何苦?”。我們總要抓住一些東西,讓我們自己感覺到生命的存在。我們活的時候,爭名奪利,無休無止,我們的欲望大的可怕,我們總是看見自己沒有的,卻總是看不見自己有的;我們總是追求進取,可是卻不知道休養(yǎng)生息。因此,老子說:“知止不辱,知足長樂”。

孔子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為圣人乎?”。是啊,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可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資源卻是有限。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失,早晚自食惡果。正如我們赤裸裸的來,赤裸裸的去,可是我們給子孫后代留下了什么?給世界萬物眾生留下了什么?給養(yǎng)育我們的天地留下了什么?一個人的富有,聚斂了的財富,要靠千千萬萬的窮人供養(yǎng);一個發(fā)達國家的富足,要靠眾多不發(fā)達國家的供養(yǎng);杜甫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我們赤裸裸的來,赤裸裸的去,死的時候你能夠問心無愧嗎?如果能問心愧,庶乎近焉。

“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很悲觀嗎?也許以前我是這樣看得,但是現(xiàn)在的觀念看來,這句話是很冷靜的,我們之所以為人應該明白:為什么人之所以為人?應該明白:我們?yōu)槭裁炊?有人說:過去的已過去,如輕煙、如薄霧,不留一絲痕跡;未來的還沒有來,太渺茫;只有現(xiàn)在,是最實在,最可把握的了。我認為這個觀念很好!可是仔細推敲起來,卻發(fā)現(xiàn)最可把握的現(xiàn)在是如此的不可把握,當你想抓住它時,它剎那即逝,了不可得。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是啊,當我想現(xiàn)在時,現(xiàn)在馬上就過去了,倏然而逝;可是未來的日子,馬上就在現(xiàn)在的影子里變成過去。正如金剛經(jīng)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為來心不可得”。過去,現(xiàn)在,未來了不可得,輪回往復,故王羲之言:“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們今天看過去人正如我們的子孫后代看我們,那么我們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我們將何去何從?子曰:“天下何思何慮百慮,天下何思何慮?”。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三

【導語】本站的會員cd0088為你整理了“朱自清春的課文”范文,希望對你有參考作用。

原文。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潤山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

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噴亮地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蓜e惱??矗衽C?,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兒卻綠得發(fā)亮,小草兒也育得逼你的眼。

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xiāng)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nóng)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

"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

賞析。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卻沒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據(jù)陳杰同志考證,《春》最早發(fā)表在朱文叔編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上。該書1933年7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印行。陳說:“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標記。編者在課文目錄后附注,凡有此標記者‘系特約撰述之作品’,可見是《讀本》的編者當時特約朱先生等撰寫給中學生閱讀的文章?!保ā蛾P于〈春〉的出處》,《臨沂師專學報》1983年第2期)《春》不僅在解放前被編入中學語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編的《語文》第一冊,也收錄了它。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詞匯“陳舊”,有的語句不夠“規(guī)范化”,因之對其進行了“加工潤色”。這樣,在文字上便與原作有了出入。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賞析的對象是朱先生寫定的未經(jīng)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滿貯詩意的散文。它以詩的筆調,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拂煦,細雨連綿,呈現(xiàn)一派生機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麗的畫卷,《春》是一曲贊美青春的頌歌。

作品起始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眱蓚€“盼望著”的詞語重疊,強化了人們對春天的期盼?!按禾斓哪_步近了”,更把春天擬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們走來??矗骸耙磺卸枷駝偹训臉幼樱佬廊粡堥_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長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弊髡呦葟目偟姆矫婷枥L春境,勾畫出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的景象。

接著,作者推出五個特寫鏡頭,細致入微地描繪春天的動人景象。

第一個特寫鏡頭是春草:“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弊髡卟粌H寫出了春草的嫩綠、綿軟,而且還攝下了它對人的誘惑力:人們在草地上“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里的綠茵,已不是單純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們生活的親愛的伴侶——景物變成了情物。

第二個特寫鏡頭是花木爭榮:“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辈粌H果樹之花爭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萬紫千紅。眾花還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無數(shù)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蝴蝶翩翩起舞。這些描寫,活現(xiàn)出春意盎然的氣氛。作者不以再現(xiàn)自然花色為滿足,還特意馳騁想象的翅膀寫道:果樹之花“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想象不僅拓寬了描寫的視野,更從未來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愛。

第三個特寫鏡頭是春風。較之春花來說,春風是不容易描寫的。朱自清寫春風,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春風的柔和,二是它具有傳聲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的詩句,來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他猶恐讀者不易領會,馬上來了一句人人能領會的摹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里醞釀”。作者從傳味角度寫春風,不僅強化了春的氛圍,也將此段與上兩段關于草、花的描寫自然地連接起來。春風還把春鳥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與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從多方位描寫春風,把這個本來不易表現(xiàn)的事物也寫得栩栩如生。

第四個特寫鏡頭是春雨。朱自清寫南方的春雨連綿:“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這種雨,使樹葉子“綠得發(fā)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農(nóng)夫,披著蓑,戴著笠的”——這儼然是一幅春雨農(nóng)耕圖了。

第五個特寫鏡頭是春境中人的活動。前四幅畫面以寫自然景色為主,這幅畫面則突出人的作為:“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他們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兒“趕趟兒”地開;人們?yōu)榱擞海耙糙s趟兒似的”走出家門。在春天,花卉爭榮,各不相讓;人們“一年之計在于春”,也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繪春的基礎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對春的贊歌: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他領著我們上前去。

這里,作者用三個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說明春天是新鮮、美麗、歡快、具有強大生命力的;人類也應當踏著春天的步伐,去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寫自然風光的出色散文,將它與此前的同類題材《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兩點突出的變異:一是感情格調有所不同;二是語言風格的變化。讀《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調則輕松愉快、充滿活力。何以會如此?我猜想至少有這樣兩個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應約為中學撰寫的語文教材,從培養(yǎng)青年積極向上出發(fā),作者采用了相應的積極、樂觀的感情基調。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寫作時的心境。《春》大概寫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歐洲回國不久,便與陳竹隱女士結為美滿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貴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順境與幸事,不能不對《春》的抒情格調產(chǎn)生影響。作者樂觀感情的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詩情與畫意結合。再從語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的語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跡,不夠自然。而《春》的語言則簡樸、活脫、口語化。如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語言都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生動活潑,節(jié)奏明快,語短意豐,表現(xiàn)力強。作者為了更好地描寫春天,還采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結尾部分,便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朱自清不愧是語言大師,他用文筆把短暫的春天從自然界拉回到書面上,使其四季常駐,隨時可睹。

賞析。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1916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chuàng)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yōu)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lián)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朱自清生前卻沒有將它收入自己的散文集中。據(jù)考證,《春》最早發(fā)表在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7月印刷發(fā)行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上,并標注“系特約撰述之作品”,可見是朱自清應《初中國文讀本》一書編輯特約撰寫給中學生作為示范文的文章。還據(jù)說,本文最早其實是朱自清在任中學教員時寫給自己學生看的示范作文,即教師的“下水作文”。

《春》沒有朱自清初期散文的那種淡淡的哀怨情調,而是鮮明地表現(xiàn)出新鮮的格調和歡樂的情緒,這是一篇有較大風格演變痕跡的散文。

《春》是一篇詩情畫意相融合的散文名篇。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這三部分的順序與事情發(fā)展規(guī)律一致。

一、開頭一節(jié)是盼春。

春天尚未來臨,就熱盼春天的來到。通過重復的“盼望著,盼望著”,既直抒了人們對春的渴望,也為全文定下熱情活潑的基調。

二、此后是繪春。

1.春草圖。

描繪出春天嫩草勃發(fā)如茵景色。先寫出了春草的旺盛、多和新,接著寫出人在春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點明春草帶給人們的歡樂。

2.春花圖。

描繪了春天百花競放爭春的景象,特別著力于色彩與香味的描繪,又通過具體的三種花與無名的各種野花相照應,進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濃郁。

3.春風圖。

描繪了春風的和煦與清新。春風無形、無色、無味的,如何描寫?通過觸覺、嗅覺、聽覺和視覺把空靈的春風居然描繪得有聲有色,有味有感,有情有形。

4.春雨圖。

描繪了春雨的細密輕柔和潤物無聲的特點。先突出春雨多、細、密、柔特點,然后描繪春雨中特有的景象,特別是雨中夜景圖更是把細密綿綿的春雨描繪得如此靜謐、安詳、平和,另人不禁對南方的春雨格外向往。

上述四幅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風、雨完美和諧融合為一體,而每幅畫又都寫到人,但人又是景的一部分,人與自然顯得如此和諧。

5.迎春圖。

是五幅圖中唯一主要寫人的。它抓住中國民間“春早人勤”的特點,從“天上”引向“地上”,引出地上“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一片熱鬧的景象,展示了一幅春意盎然鬧人間的圖畫,在寫人時又突出了景,再次顯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

最后三節(jié)是贊春。

最后用三個獨自成段的比喻句謳歌春天,分別贊美春天帶給人新的希望;春天美麗令人喜愛;春天充滿活力,給人以力量和信心。

賞析。

當我們深入到《春》的藝術境界中時,我們會為那美麗的春光所陶醉,會為那洋溢的詩情所感染,會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勵。春,會在我們的心靈中幻化出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繪的景物充盈著躍動的活力與生命的靈氣。“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當人在觀照外物的時候,他的情感就會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他說:“移情的現(xiàn)象可以稱之為‘宇宙的人情化’,因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可具人情,本來無生氣的東西可有生氣?!蹦憧矗谥熳郧逑壬墓P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太陽的臉也紅起來了;“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春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將自己的情感傾注其中,通過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使景物變得鮮活生動,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逼真’等于俗語所說的‘活脫’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笨梢哉f,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達到了這樣的藝術境界。

《春》描寫細膩,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開端。作者寫道:“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边B用兩個“盼望著”,可見期待春天來臨的心情是多么殷切。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你聽,那春天的腳步聲近了。短短的十幾個字,就將作者殷切而又喜悅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作者細致地觀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陽?!吧嚼蕽櫰饋砹恕?,寫積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綠,顯得格外清爽和滋潤。“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將太陽擬人化,既表現(xiàn)了春天太陽的溫暖,抓住了春陽的特征,更表現(xiàn)了春天太陽的內在神韻。寫初春的`山、水和太陽,是從大處落筆,勾勒出一個總的輪廓,為下文細致的描繪張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從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天里的人們等幾個方面來描繪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般@”字用得何等傳神;“嫩嫩的,綠綠的”,“草軟綿綿的”,又是何等簡潔而富有質感地寫出了初春草的特點。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兒開得多么熱烈:“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那花兒的色彩多么美麗:“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兒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還有野花呢,“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碑敶禾斓年柟庹张R大地,楊柳吐出了新綠,微風輕拂,吹到人們的臉上,是那樣溫暖柔和,已經(jīng)感覺不到一絲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楊柳風”引起對春風的描寫,接著擷取了一個生活化的令人倍感親切的比喻“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寫盡了春風的氣韻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極細膩的筆觸,寫春風的味道:“風里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最后是寫春風中的樂音——鳥兒的宛轉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過細膩的感受,運用生動的筆墨,將難以狀寫的春風寫得神韻透徹。

作者寫春雨,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然后寫雨中的景致,描繪出一幅寧靜優(yōu)美的水墨春雨圖。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們是怎樣的呢?春天來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睂懗觥跋U伏”了一冬的人們迎來風和日暖的喜悅。人們充滿了希望,因為“‘一年之計在于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贝禾焓敲赖?,是活潑生動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贝禾焓墙延辛Φ模骸按禾煜窠训那嗄辏需F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睆膭偮涞氐耐尥?,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寫的順序也耐人尋味,寫出了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結構嚴謹精美,作者先總寫春天,繼而又分幾個方面細描細繪,最后又總寫,以收束全文,畫龍點睛。文章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結于擬人,其構思布局、修辭潤色,頗具匠心。至于語言的秀雅清新、樸實雋永,則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極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賞析。

初讀朱自清《春》文,感覺文章寫得特別優(yōu)美活潑,特別是寫景的部分相當出色,內容上既富于生命力,文筆又飛揚靈動,只可惜描寫“人”和“人的活動”的句子較為少見。在我個人觀點認為,倘文中讓“人”多一些,則文章的情味更濃了。試想,在那么優(yōu)美、活潑、空靈的環(huán)境中活動著,“人”不活躍且靈魂變?yōu)樽仙趬艋弥衅∑饋聿殴?。也就是說,筆者略略一翻文章,文中直接寫“人”的語句有3句,它們是“地里有工作著的農(nóng)民”,“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其中,人們有勞作、有休閑,他們或播種希望,或釋放嚴冬以來的郁悶心情。這些又集中在文章末尾,總讓人覺得“人”和“人的活動”分量并不是很足,景與人的比例嚴重失調。

真正是這樣遺憾嗎?反復認真閱讀原文,發(fā)覺其實文中寫“人”或者“人的活動”的地方尚有6處之多,且分布在開頭、主體、結尾處,布局合理而和諧。

還是按行文順序去找找吧!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句中大有“人”在;因為要說誰會“盼望”,當然有心理活動的“人”屬于首選?;蛟S有人認為是萬物在那里迫切地呼喚“東風”早來及“春天”早來???,桃樹、梨樹、杏樹們就也像“人”一樣在爭相“趕趟兒”赴春市來了。確實這樣,就算只是萬物盼春,那么理應也該有“人”的份,因為“人”是萬物中的一員。這不!不明說“人”盼春而竟有那么豐富的意義,朱自清含蓄功夫多么深!

如果說“盼望”句尚有爭議,那么下面一句無疑確是在指“人”了。在草地里“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該句雖也沒主語,沒明說是“人”在活動,卻寫的就是“人”。揣摩揣摩,按上主語也確實難:如加上“人、人們、我們”句意有些不通,老人骨頭酥“打滾”絕對不妥當;如加上“小孩子們”通則通矣,然而成人也會“打滾”呀,因為激動到得意時或許也就忘形了。故一則是難加主語而沒加,二則誠如前述使文章在語言上更體現(xiàn)了含蓄美。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是寫“人”,但不是寫一個人的感受,而是寫整個人類的通常感受。用“你”而不用“人”,體現(xiàn)了作者與讀者的溝通,讓讀者有親切感;用“你”而不用“我”,體現(xiàn)了作者是在寫“人”的普遍感受。一篇小文章,一個語句有如此容量如此內涵,作者考慮不可謂不周到。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多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這幾個同類句屬于寫“準人”句,因為它們是將春比喻為人,讓人感覺它們也在描寫“人”。說起來,喻體有那么多好選擇,可作者偏偏連續(xù)三段用上了比喻且喻體為“娃娃、小姑娘、青年”,全選了“人”,如果不是妙手偶得,那么必定化去了不少心思。

讀《春》文,初以為只見多處美春景而少見“人”氣;通過尋找《春》文“人”跡竟發(fā)現(xiàn)《春》中“人”和“人的活動”多如牛毛。這真是“春美襯人歡,人喜益春美”。

溫立三:從寫人的活動的角度去感悟名文《春》,有新意。這告訴我們。

教學。

這篇課文時不要光講寫景抒情和修辭手法,還有其他方面等待著你去發(fā)現(xiàn)。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四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拔膶W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xiàn)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轉西南聯(lián)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tài)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致,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xiàn)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fā)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等。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五

這是一篇散文,字里行間充滿了濃郁的草原風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lián)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樸、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難以忘懷。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訪問蒙古大草原時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并通過這些所見、所聞、所想、所感,贊美了草原的美麗風光和民族之間的團結。

本文是層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敘述,先描寫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寫草原迎客場面和草原聯(lián)歡的情形。作者移步換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簡明有力、含義豐富的詩句結束。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課文寫景語言優(yōu)美,善于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同時又不失純樸簡練,生動感人。

學習本課的重點是引導學生隨著作家的敘述,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草原風光與人情的美好。教學難點一是品味優(yōu)美的語言,體會表達方法;二是通過學習課文,引導認識西部,了解西部的興趣。

朱自清春課文解析篇十六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19入高等小學,19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

19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chuàng)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fā)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漿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yōu)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美國,漫游歐洲,回國后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lián)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辭世。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朱自清生前卻沒有將它收入自己的散文集中。據(jù)考證,《春》最早發(fā)表在上海中華書局1933年7月印刷發(fā)行的《初中國文讀本》第一冊上,并標注“系特約撰述之作品”,可見是朱自清應《初中國文讀本》一書編輯特約撰寫給中學生作為示范文的文章。還據(jù)說,本文最早其實是朱自清在任中學教員時寫給自己學生看的示范作文,即教師的“下水作文”。

《春》沒有朱自清初期散文的那種淡淡的哀怨情調,而是鮮明地表現(xiàn)出新鮮的格調和歡樂的情緒,這是一篇有較大風格演變痕跡的散文。

《春》是一篇詩情畫意相融合的散文名篇。全文圍繞一個“春”字,寫了盼春、繪春、贊春三個部分。這三部分的順序與事情發(fā)展規(guī)律一致。

一、開頭一節(jié)是盼春。

春天尚未來臨,就熱盼春天的來到。通過重復的“盼望著,盼望著”,既直抒了人們對春的渴望,也為全文定下熱情活潑的基調。

二、此后是繪春。

1.春草圖。

描繪出春天嫩草勃發(fā)如茵景色。先寫出了春草的旺盛、多和新,接著寫出人在春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點明春草帶給人們的歡樂。

2.春花圖。

描繪了春天百花競放爭春的景象,特別著力于色彩與香味的描繪,又通過具體的三種花與無名的各種野花相照應,進一步展示了春意的濃郁。

3.春風圖。

描繪了春風的和煦與清新。春風無形、無色、無味的,如何描寫?通過觸覺、嗅覺、聽覺和視覺把空靈的春風居然描繪得有聲有色,有味有感,有情有形。

4.春雨圖。

描繪了春雨的細密輕柔和潤物無聲的特點。先突出春雨多、細、密、柔特點,然后描繪春雨中特有的景象,特別是雨中夜景圖更是把細密綿綿的春雨描繪得如此靜謐、安詳、平和,另人不禁對南方的春雨格外向往。

上述四幅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草、花、風、雨完美和諧融合為一體,而每幅畫又都寫到人,但人又是景的一部分,人與自然顯得如此和諧。

5.迎春圖。

是五幅圖中唯一主要寫人的。它抓住中國民間“春早人勤”的特點,從“天上”引向“地上”,引出地上“城里鄉(xiāng)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一片熱鬧的景象,展示了一幅春意盎然鬧人間的圖畫,在寫人時又突出了景,再次顯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最后三節(jié)是贊春。

最后用三個獨自成段的比喻句謳歌春天,分別贊美春天帶給人新的希望;春天美麗令人喜愛;春天充滿活力,給人以力量和信心。

【本文地址:http://www.aiweibaby.com/zuowen/7907210.html】

全文閱讀已結束,如果需要下載本文請點擊

下載此文檔